藻菌生物膜胞外聚合物_EPS_与Al_3_的配位作用机理

合集下载

胞外聚合物 生物膜

胞外聚合物 生物膜

胞外聚合物生物膜
胞外聚合物是指生物体细胞外部分分泌的一类具有特定功能的聚合物,它们在细胞外部形成各种结构,起到支持、保护和信号传导等重要作用。

胞外聚合物的种类多种多样,包括胶原蛋白、纤维蛋白、透明质酸、纤维连接蛋白等,它们在细胞外基质中起到类似“胶水”的作用,维持细胞间的结构完整性和稳定性。

生物膜是由胞外聚合物以及其他生物分子组成的薄膜状结构,它包裹在细胞外部,起到保护细胞、维持细胞形态和参与细胞间相互作用的重要作用。

生物膜可以分为细胞外基质和细胞膜两部分。

细胞外基质主要由胞外聚合物构成,具有支持和保护细胞的功能,同时也参与细胞间的信号传导和细胞迁移。

细胞膜则是包裹在细胞外基质之外的薄膜,由脂质双层和蛋白质组成,它在细胞内外物质的交换和细胞信号传导中起着关键作用。

从功能角度看,胞外聚合物和生物膜都是维持细胞结构完整性和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

胞外聚合物通过形成细胞外基质,提供支持和保护细胞,同时参与细胞间的信号传导和调控;生物膜则包裹在细胞外基质外部,保护细胞免受外界环境的伤害,同时也是细胞间相互作用和信号传导的重要场所。

总的来说,胞外聚合物和生物膜在细胞生物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们不仅维持着细胞的结构完整性和稳定性,同时也参与了多种生物学过程,对细胞的功能发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胞外聚合物的研究新进展

胞外聚合物的研究新进展

胞外聚合物的研究新进展侯文俊1胡明蒋海军王良刘晓东(青岛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山东青岛266071)摘要介绍了胞外聚合物的提取方法、不同底物对生物膜细胞外聚合物组成和含量的影响、金属离子对胞外聚合物的影响、胞外聚合物对活性污泥沉降和絮凝性能的影响及胞外聚合物对膜生物反应器运行的影响。

关键词生物膜胞外聚合物活性污泥Study progress of 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s Hou Wenjun,Hu Ming,Jiang Haijun,Wang Liang,Liu Xiaodong. (Qingdao Municipal Engineering Design & Research Institute,Qingdao shangdong 266071) Abstract:The study and development in extraction methods of 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s(EPS),the effects of substrate conditions on compositions of EPS in biofilms, the effects of metal ions on the components change of EPS,the effects of EPS on bio-flocculation and settlement of activated sludge and conduction of membrane bioreactors were introduced in this paper.Keywords:Biofilm 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s Activated sludge胞外聚合物(EPS)是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由微生物,主要是细菌,分泌于体外的一些高分子聚合物。

藻菌生物膜胞外聚合物与铅锌尾矿重金属的络合配位作用

藻菌生物膜胞外聚合物与铅锌尾矿重金属的络合配位作用

藻菌生物膜胞外聚合物与铅锌尾矿重金属的络合配位作用马艳;宋文娟;赵晨曦【摘要】矿产资源开采冶炼产生大量尾矿渣,其中富含的可溶性重金属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显.铅锌矿是我国重要的矿产资源,尾矿露天堆放使得其富含的可溶性重金属淋溶迁移,对矿区周边地表环境造成严重污染.为探明自然水体环境中的藻菌生物膜与重金属的作用机理,采用三维荧光光谱技术研究干旱区天然湖泊中的藻菌生物膜EPS(胞外聚合物)与铅锌尾矿渣中5种重金属离子的络合配位作用.结果表明:①从藻菌生物膜EPS荧光光谱图中可检测出两个荧光峰,均来源于芳香类蛋白酪氨酸物质;②铅锌尾矿淋滤液中的重金属元素主要包括Pb、Co、Ni、Zn和Cd,且这5种金属离子均能有效淬灭EPS的荧光强度;③荧光淬灭滴定试验得出,Pb2+与EPS的络合能力最强,最大络合常数为4.523 1,最大结合位点数为1.177 5;Cd2+与EPS的络合能力最弱,最大络合常数为1.957 1,最大结合位点数为0.684 8;Co2+、Ni2+和Zn2+与EPS的络合能力相似.研究显示,藻菌生物膜EPS中含有的荧光基团与重金属离子的作用强度与金属离子的类型相关,二者的络合配位作用可能会影响重金属在水环境中的化学形态、迁移、生物有效性和生态毒性.【期刊名称】《环境科学研究》【年(卷),期】2018(031)007【总页数】7页(P1296-1302)【关键词】藻菌生物膜;胞外聚合物(EPS);铅锌尾矿;重金属;络合配位【作者】马艳;宋文娟;赵晨曦【作者单位】新疆农业大学草业与环境科学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52;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新疆乌鲁木齐83001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11;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新疆乌鲁木齐83001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1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524矿产资源开发引起地表破坏、岩石裸露、水土流失、河流堵塞等问题,严重破坏矿区生态环境. 铅锌矿在成为经济支柱的同时,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也日渐显著[1-2]. 铅锌尾矿长期露天堆放,在残留化学药剂、自然降雨、风化的作用下,尾矿中的重金属逐渐被淋溶释放,会对周边的土壤水体等生态系统造成破坏[3-7]. 在阳朔铅锌矿下游耕作区中等-严重重金属污染的比例达53%[8]. 在湖南省桂阳县铅锌矿周边农田土壤中等及以上的风险程度区域高达78.5%[9]. 四川省铅锌矿尾矿库废水的排放已经造成下游地下水的重金属和硫酸盐污染[10]. 进入水体的重金属,可以改变水体微生物群落结构,在水生植物和动物体内富集和累积,严重威胁人体和生态环境健康[11-13].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的藻类、细菌等微生物在新陈代谢过程中能够产生大量EPS(胞外聚合物), 微生物EPS表面含有的有机官能团对重金属离子具有吸附络合作用,从而能够有效地减少金属的生物有效性,影响金属的迁移和扩散,降低生态风险[14-16]. 已有研究发现,活性污泥EPS对Pb具有较强络合能力[17],黏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 jamilae)[18]、芽孢杆菌(Bacillus vallismortis)和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utida)[19]等细菌产生的EPS能够通过络合、离子交换和静电交互作用等方式将Pb、Cd固定在细胞表面,除去这些重金属. 藻菌生物膜是以由蓝藻等光合微生物与好氧细菌为主体的微观生态系统,其广泛存在于各类地表水环境中. 藻菌生物膜可以净化处理污水,对农家乐污水总氮和总磷的去除率达93%以上[20]. 有学者研究[14,21-22]发现,藻菌生物膜EPS可以与Hg2+、Cd2+ 和Al3+发生配位作用,进而有效去除水体中的金属离子[23]. 湖泊是Cd、Pb和Zn等重金属污染物的富集地[24],干旱区内陆湖泊天然藻菌生物膜因其独特的生长环境呈现出特殊的微生物群落结构与特征. 该研究拟采用三维荧光光谱技术研究干旱区内陆湖泊天然藻菌生物膜EPS与铅锌尾矿中典型重金属离子的相互作用,分析天然藻菌膜EPS的主要作用成分,阐明其与重金属离子的作用机理,以期为去除水体中重金属离子提供理论依据.1 材料与方法1.1 尾矿样本采集及重金属成分分析尾矿样本采集自新疆某铅锌矿尾矿库. 样本自然风干后,过1 mm筛. 称取650 g 尾矿土加入1 L灭菌后的二次水中,常温下振荡4 h,振荡速度为120 r/min. 取上清液过0.45 μm滤膜,获得尾矿淋滤液. 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PerkinElmer DRC II,美国)测定淋滤液中的重金属质量分数.1.2 重金属溶液制备根据1.1节的分析结果,选取尾矿淋滤液中的典型重金属为研究目标,用去离子水和金属硝酸盐或氯化盐制备金属溶液.1.3 藻菌生物膜采集及EPS提取藻菌生物膜采集自新疆博斯腾湖湿地,初步分析得出藻菌生物膜主要由丝状蓝藻、聚球藻及杆菌属等微生物构成. 生物膜去除杂质后,用去离子水冲洗干净,重新悬浮于去离子水中.采用高速冷冻离心法提取藻菌生物膜EPS[14],方法如下:将藻菌生物膜悬浮液在4 ℃,12 300 r/min条件下离心20 min,取上清液,过0.45 μm滤膜后,用 1500 D透析袋在去离子水中透析24 h后得EPS溶液. 将EPS溶液冷冻干燥得到EPS粉末,于-20 ℃ 冰箱保存备用.1.4 EPS成分分析将EPS粉末用去离子水配制成质量浓度为100 mg/L的EPS溶液,测定溶液中多糖和蛋白质质量分数. 多糖质量分数采用苯酚-硫酸法测定,以葡萄糖为标准[25];蛋白质质量分数采用Lowry法测定[26]. 每组测定3个重复.1.5 荧光淬灭滴定试验运用分子荧光光谱仪(F-7000,Hitach,日本),配有直径1 cm的石英比色皿和恒温水浴槽,对EPS进行三维荧光光谱扫描. 试验参数设置:λEx(发射波长)为200~550 nm,间隔2 nm; λEm(激发波长)为200~400 nm,间隔5 nm; 扫描速率为 1 200 nm/min. 以去离子水的荧光光谱图为空白对照,运用软件Sigmaplot 10.0(Systat,US)对三维荧光光谱数据进行分析.荧光淬灭滴定方法:采用微量进样器,逐次向比色皿中定量加入金属离子溶液. 每次加入金属溶液后,打开磁力搅拌器搅拌15 min,使EPS溶液与金属离子充分反应. 反应温度为25 ℃. 记录每一次的荧光光谱数据,数据重复测定3次. 运用软件Origin 8.0对荧光数据进行分析.2 结果与讨论2.1 尾矿淋滤液重金属成分分析分析得出铅锌尾矿淋滤液中含有的重金属元素为Cr、Co、Ni、Cu、Zn、Cd、Pb、As和Hg. 尾矿中可溶性Cd、Co、Ni、Zn、Pb质量分数分别为14.09、8.42、62.35、2.92、2.97 mg/g,均超出GB 15618—1995《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三级标准参考值.2.2 EPS成分分析蛋白质和多糖是微生物EPS的重要组成部分. 分析测定得出,藻菌生物膜EPS中蛋白质质量分数显著高于多糖质量分数,分别为(5.83±0.01)(1.03±0.01) mg/g. 已有研究[27]发现,单一陆生蓝藻EPS的蛋白质质量分数约为多糖的7倍,而单一水生蓝藻EPS的蛋白质质量分数小于多糖. 生长环境的pH也会影响微生物EPS 的组成,如氧化亚铁硫杆菌在酸性环境中产生的EPS蛋白质质量分数较高,而在碱性环境中的多糖质量分数较高[28]. 因此,微生物EPS的成分与微生物类型、生长环境和培养条件等密切相关.2.3 EPS荧光特征分析藻菌生物膜EPS的三维荧光光谱如图1所示. EPS三维荧光光谱图检测出两个荧光峰〔峰A(λEx/λEm=225/328 nm)、峰B(λEx/λEm=275/332 nm)〕,均来源于芳香类蛋白中的类酪氨酸物质[29-30]. 该结果不同于单一藻类EPS的荧光特征,有研究发现喜钙念珠藻EPS中可检测出3个荧光峰,其中两个荧光峰属于类酪氨酸物质,一个荧光峰来源于类腐殖酸物质[31]. 微小色球藻EPS中检测到的3个荧光峰均来源于芳香类蛋白物质[27]. 部分学者[32]研究得出,颗粒污泥EPS中可检测出两个蛋白类荧光峰和一个类腐殖酸荧光峰. 这表明,EPS的荧光特性与其来源即微生物的种类密切相关.2.4 金属离子对EPS的荧光淬灭以2.1节的分析结果为依据,分别将灭菌后的Pb(NO3)2、Co(NO3)2、NiCl2、ZnCl2、CdCl2溶解于去离子水中,得到相应的金属离子贮备液. 其中,Pb2+、Co2+、Ni2+离子的初始质量浓度为1 g/L,Zn2+、Cd2+离子的初始质量浓度为2 g/L. EPS荧光峰A和B的荧光强度伴随金属离子质量浓度的增加呈减弱趋势,说明Pb2+、Co2+、Ni1+、Zn2+、Cd2+能够有效淬灭EPS中荧光物质的荧光强度. 当反应体系达到平衡时,体系中金属离子浓度及相应的荧光强度变化见表1. 图1 EPS三维荧光光谱图Fig.1 The 3D-EEM spectra of EPS from alga-bacteria biofilm表1 荧光基团与金属离子反应后荧光强度淬灭百分比Table 1The quenching proportion of fluorescence intensity of fluorophore interacted with heavy metal ion金属离子类型金属离子饱和浓度∕(10-4 mol∕L)荧光强度淬灭百分比∕%峰A峰BPb2+2.466.545.5Co2+2.577.432.6Cd2+4.836.536.6Ni2+13.639.440.0Zn2+ 203536由表1可见,当EPS荧光强度变化幅度趋于稳定时即反应体系达到平衡,体系中Pb2+浓度最低,Zn2+浓度最高,表明Pb2+对EPS的荧光淬灭作用最强,Zn2+对EPS的荧光淬灭作用最弱. Co2+与Pb2+对EPS的荧光淬灭作用强度相似. 当反应体系为EPS-Pb2+和EPS-Co2+时,荧光峰A的荧光强度淬灭百分比显著高于荧光峰B,说明荧光峰A对应的荧光物质与Pb2+/Co2+的作用强度高于荧光峰B对应的荧光物质. 当反应体系为EPS-Cd2+、EPS-Ni2+和EPS-Zn2+时,荧光峰A和荧光峰B具有相似的荧光强度淬灭百分比值,说明其对应的荧光物质与Cd2+、Ni2+和Zn2+的作用强度相似.2.5 金属离子对EPS的荧光淬灭常数当生物大分子物质(EPS)与淬灭剂分子(金属离子)相互作用时,大分子物质中的荧光物质发出的荧光量因淬灭剂的存在而减少,这一过程叫做荧光淬灭. 一般来讲,荧光淬灭过程可分为动态淬灭和静态淬灭. 由于淬灭剂分子与荧光物质的激发态分子之间的相互碰撞作用引起荧光强度的减弱叫做动态淬灭. 静态淬灭是淬灭剂分子与荧光物质的基态分子发生络合配位反应,所生成的络合物不再发出荧光导致荧光强度的减弱[33]. 为进一步揭示金属离子对EPS的荧光淬灭方式及作用强度,运用Stern-Volmer方程〔见式(1)〕对荧光淬灭数据进行拟合和定量分析[34].F0/F=1+Kqτ0Q=1+KsvQ(1)式中:F0和F分别为初始荧光强度和加入淬灭剂之后的荧光强度; Kq为荧光淬灭速率常数; Ksv为荧光淬灭常数; τ0为不存在淬灭剂时物质的荧光平均寿命,一般生物大分子的荧光平均寿命为1×10-8 s; Q为反应体系中淬灭剂,即金属离子浓度,mol/L.运用Stern-Volmer方程拟合的EPS荧光峰荧光强度对应于溶液中不同金属离子平衡浓度的变化函数曲线见图2. 从图2可以看出,EPS荧光强度随不同金属离子平衡浓度增加,均呈现出良好的线性变化. 这一特点与典型的Stern-Volmer线性曲线相一致. 综上,Co2+、Pb2+、Cd2+、Ni2+、Zn2+ 5种金属离子对EPS的荧光淬灭以动态淬灭或者静态淬灭一种过程为主导.图2 EPS与不同金属离子作用后荧光淬灭Stern-Volmer方程拟合曲线Fig.2 The Stern-Volmer plots for the fluorescence quenching of EPS titrated with various heavy metal solution表2为各金属离子对EPS的荧光淬灭速率常数Kq. 淬灭剂引起生物大分子荧光淬灭过程中,由于动态碰撞引起的最大荧光淬灭速率常数为2×1010 L/(mol·s)[33]. 由表2可见,Co2+、Pb2+、Cd2+、Ni2+、Zn2+ 5种金属离子对EPS的荧光淬灭速率常数均大于2×1010 L/(mol·s),这表明,其对EPS的荧光淬灭以静态淬灭过程为主导,即金属离子与EPS发生络合配位作用从而引起荧光淬灭,动态碰撞引起的荧光淬灭可忽略不计. 5种金属离子对峰A和峰B对应的EPS中荧光物质的荧光淬灭速率常数排序分别依次为Co2+>Pb2+>Cd2+>Ni2+>Zn2+和Pb2+>Co2+>Cd2+>Ni2+>Zn2+. 已有研究[32]得出,Ni2+对好氧和厌氧颗粒污泥EPS的荧光淬灭过程分为动态淬灭和静态淬灭,Kq分别为1.6×1010和2.4×1010 L/(mol· s); Zn2+对好氧颗粒污泥EPS的淬灭为静态淬灭,Kq为2.12×1010 L/(mol·s) [35]. 对比该研究结果可得出,藻菌生物膜EPS比颗粒污泥EPS较易与Ni2+和Zn2+发生络合配位作用.2.6 金属离子与EPS的络合常数和结合位点数将荧光基团荧光强度变化数值代入Stern-Volmer修正方程〔见式(2)〕,计算出荧光基团与淬灭剂分子的络合常数及络合位点数[34](见表3).lg[(F0-F)/F]=lg Kb +nlg Q(2)式中:lg Kb为络合常数的对数,表征荧光基团与淬灭剂之间的作用强度,其值越大表示二者的络合能力越强; n为络合位点数,表征荧光基团与淬灭剂分子结合的配位点数,其值越大说明荧光基团能够络合的淬灭剂分子数量越多.由表3可知,5种金属离子与峰A和峰B对应的EPS中荧光物质的络合常数排序分别依次为Pb2+>Co2+>Ni2+>Zn2+>Cd2+和Pb2+>Ni2+>Cd2+>Zn2+>Co2+; 结合位点数(n)排序分别依次为Pb2+>Ni2+>Co2+>Zn2+>Cd2+和Ni2+>Pb2+>Zn2+>Cd2+>Co2+. 结果表明,荧光峰A和荧光峰B对应的芳香类蛋白物质对5种金属离子的络合配位能力不同. Dobrowolski等[16]通过等温吸附和动力学吸附试验研究得出,红球菌EPS对金属离子的吸附能力排序依次为Pb2+ >Cd2+>Ni2+>Co2+. 络合和吸附是微生物EPS去除重金属离子的主要作用机理,二者之间的关系还需要深入研究. 该研究中,Pb2+与EPS中两类荧光物质的络合常数均高于其他4种金属离子,说明Pb2+与EPS的络合配位能力最强; Cd2+与峰A对应荧光物质的络合常数显著小于其他金属离子,与峰B对应荧光物质的络合常数与其他离子差异较小,可说明Cd2+与EPS的络合配位能力最弱. 溶解性有机质与污染物的结合位点数取决于有机质包含的官能团类型[36],能够与重金属作用的官能团类型有羟基、羧基和羰基等[37]. 该研究得出,藻菌生物膜EPS与Pb2+的络合常数(3.45~4.52)显著小于活性污泥EPS与Pb2+的络合常数(6.15~7.77)[17]; EPS与Cd2+的络合常数(1.66~1.95)小于单一蓝藻EPS与Cd2+的络合常数(2.05~2.39)[31]. 结合位点数的差异性可能说明,EPS中荧光物质与5种金属离子分别发生络合配位的官能团不同. 如颗粒污泥EPS中与Ni2+ 发生络合的主要为羧基和氨基官能团[32],与Ni2+ 发生络合的为羟基和氨基官能团[35],活性污泥EPS中与Pb2+络合的主要是羟基和磷酸官能团[17].表2 荧光基团-金属离子体系的荧光淬灭常数Table 2 The fluorescence quenching constants of fluorophore-heavy metal ion system项目Cd2+Co2+Ni2+Pb2+Zn2+Kq∕[1011 L∕(mol·s)]0.82713.6420.4868.5420.271峰AR20.954 80.942 60.997 70.970 30.988 8P<0.000 1<0.000 1<0.0001<0.000 1<0.000 1Kq[1011 L∕(mol· s)]0.9782.0730.4913.6100.278峰BR20.980 40.878 70.999 10.971 60.991 2P<0.000 1<0.001<0.000 1<0.0001<0.000 1表3 荧光基团-金属离子体系的络合常数与络合位点数Table 3 The binding constants(lg Kb) and binding sites(n) of fluorophore-heavy metal ion system项目Cd2+Co2+Ni2+Pb2+Zn2+lg Kb1.661 84.510 23.114 24.523 12.317 9 峰An0.613 81.122 31.147 21.177 50.958 9R20.995 60.966 70.996 30.973 50.988 0P<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lg Kb1.957 11.904 92.975 23.451 61.945 8 峰Bn0.684 80.640 51.096 40.989 80.8175R20.998 70.739 80.996 40.904 80.990 2P<0.000 1<0.005<0.000 1<0.0001<0.000 1综上,微生物EPS与金属离子络合配位能力与微生物的类型、微生物的培养方式、EPS提取方法及金属离子的形态相关. 藻菌生物膜EPS可能对天然地表水环境中重金属离子的环境行为有潜在影响,藻菌生物膜EPS与其他类型金属离子的作用机理及其对重金属的迁移和形态转化还有待于深入研究.3 结论a) 藻菌生物膜EPS中可检测出两个荧光峰,其对应的荧光基团均来自于芳香类蛋白中的类酪氨酸物质. 藻菌生物膜EPS中蛋白质质量分数约为多糖的5倍.b) 铅锌尾矿中典型的可溶性重金属离子为Pb2+、Co2+、 Ni2+、Zn2+和Cd2+,其均能有效淬灭藻菌生物膜EPS的荧光强度.c) 藻菌生物膜EPS与Pb2+的络合配位能力最强,二者的最大络合常数达4.523 1,结合位点数达1.177 5,与Cd2+的络合配位能力最弱,与Co2+、Ni2+、Zn2+的络合能力相似.参考文献(References):【相关文献】[1] LU Xinwei,WANG Lijun,LEI Kai,et al.Contamination assessment ofcopper,lead,zinc,manganese and nickel in street dust of Baoji,NW China[J].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2009,161(2/3):1058-1062.[2] 黄泽宏,韩存亮,肖荣波,等.铅锌矿周边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综述[J].广东化工,2015,42(15):105-108.HUANG Zehong,HAN Cunliang,XIAO Rongbo,et al.Reviews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eavy metals pollution to areas around lead-zinc mines[J].Guangdong ChemicalIndustry,2015,42(15):105-108.[3] AYDINALP C,FIZPATRICK E A,CRESSER M S.Heavy metal pollution in some soil and water resources of Bursa Province Tukey[J].Communication in Soil Science and Plant Analysis,2005,36(13/14):1691-1716.[4] MERRINGTON G,ALLOWAY B J.The transfer and fate of Cd,Cu,Pb,and Zn from two historic metalliferious mine sites in the U.K.[J].Applied Geochemistry,1994,9(6):677-687. [5] MORENO L,NERETNIEKS I.Long-term environmental impact of tailings deposits[J]. Hydrometallurgy,2006,83(1/4):176-183.[6] ZEUE J M,MUDROCH A,ROSA F.Trace elements in water,sediment,porewater,andbiota polluted by tailing from an abandoned gold mine in British CoLumbia,Camda[J].Journal of Geochemical Exploration,1995,52(1/2):25-34.[7] 杨金浩.铅锌尾矿库环境现状及综合治理对策[J].能源与工程,2015,78(11):78-80.YANG Jinhao.Environmental status and comprehensive control measures of lead zinc tailings pond[J].Energy Engineering,2015,78(11):78-80.[8] 莫福金,钱建平,王远炜,等.广西阳朔铅锌矿周边土壤和白菜汞含量及污染评价[J].生态环境学报,2016,25(1):156-161.MO Fujin,QIAN Jianping,WANG Yuanwei,et al.Mercury content and pollution assessment of soil and cabbage surrouding Yangshuo Pb-Zn Mining district in Guangxi[J].E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2016,25(1):156-161.[9] 陆泗进,何立环,王业耀.湖南省桂阳县某铅锌矿周边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及生态风险评价[J].环境化学,2015,34(3):591-592.[10] 张昭昱,文一,刘伟江,等.四川省某铅锌矿尾矿库周边环境重金属污染特征[J].环境污染与防治,2016,6:105-110.ZHANG Zhaoyu,WEN Yi,LIU Weijiang,et al.Polluted characteristics of heavy metals in surrounding environment near a Pb-Zn mine tailing in Sichuan Province[J].Environmental Pollution & Control,2016,6:105-110.[11] 王立新.奎屯、乌苏、独山子地区水资源污染现状[J].干旱区研究,1998,15(1):82-86. WANG Lixin.Analysis on pollution of water resource in Kuitun,Wusu and Dushanziarea[J].Arid Zone Research,1998,15(1):82-86.[12] 弥艳,常顺利,师庆东,等.艾比湖流域2008年丰水期水环境质量现状评价[J].湖泊科学,2009,21(6):891-894.MI Yan,CHANG Shunli,SHI Qingdong,et al.Aquatic environmental quality assessment in Ebinur Lake catchment during high flow period,2008[J].Journal of LakeScience,2009,21(6):891-894.[13] 李新贤,党新成,高建芳.新疆河流洪水水污染分析[J].干旱环境监测,2003,17(3):139-142.LI Xinxian,DANG Xincheng,GAO Jianfang.Analysis of water pollution during river flooding in Xinjiang[J].Arid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2003,17(3):139-142.[14] ZHANG Daoyong,PAN Xiangliang,MOSTOFA K M G,et plexation betweenHg(II)and biofilm EPS:an application of fluorescence spectroscopy[J].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2010,175:359-365.[15] SHENG Guoping,XU Juan,LUO Hongwei,et al.Thermodynamic analysis on the binding of heavy metals onto 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s(EPS)of activated sludge[J].Water Research,2013,47(2):607-614.[16] DOBROWOLSKI R,SZCZES A,CZEMIERSKA M,et al.Studies of cadmium (II),lead (II),nickel (II),cobalt (II)and chromium(VI)sorption on 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s produced by Rhodococcus opacus and Rhodococcus rhodochrous[J].Bioresource Technology,2017,225:113-120.[17] SONG Wenjuan,PAN Xiangliang,ZHANG Daoyong.Lead complexation of soluble and bound 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s from activated sludge:characterized with fluorescence spectroscopy and FTIR spectroscopy[J].Biotechnology & Biotechnological Equipment,2012,26(6):3371-3377.[18] MORILLO J A,AGUILERA M,RAMOZ-CORMENZANA A,et al.Production of a metal-binding exopolysaccharide by Paenibacillus jamilae using two-phase olive-mill waste as fermentation substrate[J].Current Microbiology,2006,53:189-193.[19] WEI Xei,FANG Linchuan,CAI Peng,et al.Influence of 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s(EPS)on Cd adsorption by bacteria[J].EnvironmentalPollution,2011,159(5):1369-1374.[20] 许伟,崔康平,许为义,等.不同载体菌-藻生物膜处理农家乐污水的研究[J].中国给水排水,2017,33(3):62-65.XU Wei,CUI Kangping,XU Weiyi,et al.Bacteria/algae biofilm with different carriers for farmhouse sewage treatment[J].China Water & Wastewater,2017,33(3):62-65.[21] 张道勇,赵勇胜,潘响亮,等.胞外聚合物(EPS)在藻菌生物膜中去除污水中Cd的作用[J].环境科学研究,2004,17(5):52-55.ZHANG Daoyong,ZHAO Yongsheng,PAN Xiangliang,et al.Removal of Cd from wastewater by 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s in algal biofilm[J].Research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2004,17(5):52-55.[22] 刘静,张道勇,潘响亮,等.藻菌生物膜胞外聚合物(EPS)与Al3+的配位作用机理[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09,15(3):347-350.LIU Jing,ZHANG Daoyong,PAN Xiangliang,et al.Characterization of the complexation between Al3+ and 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s prepared from alga-bacteria biofilm[J].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Biology,2009,15(3):347-350. [23] 高敏,李茹.菌藻共生生物膜对重金属镉的去除[J].西安工程大学学报,2016,2:170-176.GAO Min,LI Ru.Removal of Cd2+ by alga-bacteria biofilm[J].Journal of Xi′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2016,2:170-176.[24] TANG Wenzhong,SHAN Baoqing,ZHANG Hong,et al.Heavy metal sources and associated risk in response to agricultural intensification in the estuarine sediments of Chaohu Lake Valley,East China[J].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2010,176(1/3):945-951.[25] DUBOIS M,GILLES K A,HAMILTON J K,et al.Colorimetric method for determination of sugars and related substances[J].Analytical Chemistry,1956,28:350-356.[26] BRADFORD M MA.Rapid and sensitive method for the quantitation of microgram quantities of protein utilizing the principle of protein-dye binding[J].Analytical Biochemistry,1976,72:248-254.[27] SONG Wenjuan,ZHAO Chenxi,ZHANG Daoyong,et al.Different resistance to UV-B radiation of 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s of two cyanobacteria from contrasting habitats[J].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2016,7:1-8.[28] SONG Wenjuan,DENG Chunnuan,PAN Xiangliang,et al.Effects of pH shock on Hg (II)complexation by exopolymers from Acidithiobacillus ferrooxidans[J].Geomicrobiology Journal,2016,33(3/4):325-331.[29] COBLE P G.Characterization of marine and terrestrial DOM in seawater using excitation-emission matrix spectroscopy[J].Marine Chemistry,2006,51(4):325-346. [30] CHEN Wen,WESTERHOFF P,LEENHEER J A,et al.Fluorescence excitation-emission matrix regional integration to quantify spectra for dissolved organicmatter[J].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2003,37(24):5701-5710.[31] 付庆龙.应用钙化藻反应器处理含镉废水[D].北京:中国科学院大学,2012:54-55.[32] LI Na,WEI Dong,WANG Shaotong,et parative study of the role of 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s in biosorption of Ni(II)onto aerobic/anaerobic granularsludge[J].Journal of Colloid and Interface Science,2017,490:754-761.[33] LAKOWICZ J R.Principles of fluorescence spectroscopy[M].2nd ed. NewYork:Springer,Kluwer Academic/Plenum Publishers,1999:237-245.[34] GAUTHIER T D,SHANE E C,GUERLN W F,et al.Fluorescence quenching method for determining equilibrium constants for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binding to dissolved humic materials[J].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1986,20:1162-1166. [35] WEI Dong,LI Mengting,WANG Xiaodong,et al.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s for Zn(II)binding during its sorption process onto aerobic granular sludge[J].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2016,301:407-415.[36] SONG Fanhao,WU Fengchang,XING Baoshan,et al.Protonation-dependent heterogeneity in fluorescent binding sites in sub-fractions of fulvic acid using principle component analysis and two-dimensional correlation spectroscopy[J].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2018,616/617:1279-1287.[37] SUN Fusheng,MATTHEW L P,GUAN Dongxing,et al.Exploring the interactions and binding sites between Cd and functional groups in soil using two-dimensional correlation spectroscopy and synchrotron radiation based spectromicroscopies[J].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2017,326:18-25.。

胞外聚合物在微生物细胞吸附药物中的作用探析

胞外聚合物在微生物细胞吸附药物中的作用探析

胞外聚合物在微生物细胞吸附药物中的作用探析
胞外聚合物(EPS)是一种由微生物生产和分泌的混合物,包括多糖、蛋白质、核酸和脂质等。

EPS对微生物的生存和生长具有重要作用,它们能够形成粘附基质,提供支撑和
保护微生物,同时还能够调节细胞表面特性和微环境。

此外,EPS还可以作为药物吸附剂,用于治疗微生物感染和污染等问题。

EPS在微生物药物吸附中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EPS可以增加细胞表面
的粘附能力。

EPS的多糖成分具有黏性,能够增强微生物细胞的黏附能力,从而促进药物
分子在细胞表面的吸附。

EPS还能够形成复杂的网络结构,把微生物细胞包裹在其中,进
一步提高微生物细胞对药物的接收和吸附能力。

二是EPS能够作为吸附剂捕获和稳定药物分子。

EPS的多糖成分具有多种功能基团,
如羧基、羟基等,这些基团可以与药物分子形成氢键、电荷作用等互作用,从而捕获和稳
定药物分子。

另外,EPS的多糖成分还具有柔韧性和弹性,可以形成大量的孔隙和纳米通道,提供更大的药物吸附表面积,同时还能够阻止剂量过高的药物分子进入细胞内部,减
轻药物对细胞的毒性。

总体来说,EPS在微生物药物吸附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们可以提高微生物细胞表面
的粘附能力、捕获和稳定药物分子、调节微生物细胞表面特性。

EPS不仅可以提高药物吸
附效率和药物治疗效果,还可以降低药物对细胞的毒性和副作用,进一步拓展了微生物药
物的应用领域。

因此,研究EPS的生产和功能将有助于提高微生物药物的治疗效果,并为
微生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新思路。

EPS(胞外聚合物)性质综合分析

EPS(胞外聚合物)性质综合分析

EPS(胞外聚合物)性质综合分析EPS 性质分析报告【概述】胞外聚合物( EPS) 是指附着在细菌表⾯或围绕在细菌周围,⽤于⾃我保护和相互粘附,并在饥饿环境下为细菌提供碳源和能量的有机物质,主要来源于细菌的分泌、细菌表⾯物质的脱落、细菌溶解以及对周围环境物质的吸附。

PS(多糖)和PN (蛋⽩质)是EPS 的主要组成成分,两者占EPS 质量的70 %~80 %; 以多种纯净物为基质时, PS 是主要成分,⽽污⽔处理⼚的活性污泥中PN 是主要组成物质,在EPS 中SEPS 和BEPS 的质量分数在0. 6 %~44. 0 %。

EPS可分为紧密粘附EPS ( Tightly bound EPS,TB)和松散附着EPS (Loosely bound EPS, LB ) 。

TB位于内层,与细胞表⾯结合较紧,稳定地附着于细胞壁外,具有⼀定外形; LB位于TB外层,具有⽐较松散的结构,是可向周围环境扩展、⽆明显边缘的粘液层。

EPS 有着独特的空间结构和复杂的组成成分,其中BEPS (固着)和SEPS(溶解性)主要起到物质和能量交换、保护和维持作⽤以及改变混合液粘度等功能,⽽各种组成成分则能改变污泥的吸附絮凝性、正负电性以及亲疏⽔性等理化特性。

镧固定处理黄⾊粘球菌后⽤透射电镜观察发现, EPS围绕在细菌周围并呈⾼电⼦密度的纤维⽹格状结构。

⽤电镜对⾮磷酸合成异养菌进⾏的观察证实⽣物膜中的EPS是各种微⽣物产⽣的空间结构多样化的基质,并且相互间有明显的分隔界限。

顾笑梅等证实En terococcus du rans产胞外多糖EPS - I具五糖重复单元结构。

【对⽣物膜形成的影响】⽣物膜是由细胞⽣物量和EPS 组成的⼀种混合微⽣物群体, 其中EPS 是⽣物膜的主要成分,⼜是⽣物膜上微⽣物群体产⽣空间结构多样化的基质, 因EPS ⽽相互间存在明显的分隔界限。

不同环境条件下形成的⽣物膜的化学组成不同,所以EPS 的化学组成也存在⼀些差异。

生物膜胞外聚合物的研究_蒲晓芬

生物膜胞外聚合物的研究_蒲晓芬

生物膜中胞外聚合物 ( 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s, EPS) 附着在细菌表面或围绕在细菌周 围, 水道、孔隙穿通其间, 就形成了特征性的蘑菇状 生物膜结构。EPS 与胞外基质( extracellular matrix) 是一个概念, 主要来源于细菌的分泌、细菌表面物 质的脱落、细菌溶解以及对周围环境物质的吸附。 EPS 由多种有机物组成, 包括多糖、蛋白质、核酸、 磷脂、褐藻酸、腐质等, 主要是多糖和蛋白质。EPS 在细菌微生物群体中广泛存在, 在细菌的粘附聚 集 、空 间 构 型 、细 菌 间 信 息 交 流 、耐 药 性 、抗 毒 性 等 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就近年对 EPS 的研究内 容作一综述。
2 EPS 的物理性质
CLSM 用 于EPS 的 定 量 研 究 是 基 于 生 物 膜 中 的固体质量 ( Sv) 由 EPS 质量 ( SEPS) 和细菌质量 ( Scell) 组成这个假设。有 SV=SEPS+Scell, Zhang 等 根 据 文 献 资 料 把 该 公 式 变 换 为 SEPS=SV- 0.44V 这 个 等 式 [4], SV 用 标 准 的 方 法 (APHA 1992) 检 测 , 而 用 CLSM 逐 次 扫 描 生 物 膜 全 部 区 域 的 每 个 层 次 的 面 积, 这些所有面积之和即为整个生物膜的体积 V。 研究 SEPS 和 Scell 随时间变化的趋 势, 证实二者都随 细菌生长时间的延长而增加, SEPS 增加更明 显。生 物膜中 EPS 的组成及含量取决于细菌种类、生物 膜的生长时间和各种各样的环境因素, 这样就体现 了生物膜的时间动态性和空间的多样性。
1 EPS 的形态结构
激 光 共 聚 焦 显 微 镜( confocal laser scanning microscope, CLSM) 与不同荧光探针合用, 对生物膜 的成份进行原位非损伤性观察, 不仅揭示了生物膜 的结构呈三维蘑菇状, 其间布满水道、孔隙, 而且发 现该结构呈现空间和时间的多样性。生物膜中 EPS 的分布和组成极大地影响着这种多样性。多光子共 聚 焦 镜 能 观 察 到 标 本 的 层 次 是 普 通 CLSM 的 10 倍, 更有 利 于 观 察 生 物 膜 深 层 的 EPS 分 布 特 征 。 Neu 等[1]比 较了传统单量子 CLSM 和 双 光 子 CLSM (two- photon laser scanning microscopy, 2P- LSM)的 差别, 证实了这一结论。原子力显微镜和傅里叶变 换红外光谱仪可以完整地观察到 EPS 呈高度含水

微生物胞外聚合物与废水中有毒污染物相互作用及对生物反应器性能影响

微生物胞外聚合物与废水中有毒污染物相互作用及对生物反应器性能影响

微生物胞外聚合物与废水中有毒污染物相互作用及对生物反应器性能影响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微生物胞外聚合物(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s, EPS)与废水中有毒污染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对生物反应器性能的影响。

胞外聚合物是由微生物在生长和代谢过程中分泌到细胞外的高分子化合物,它们在废水生物处理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废水中存在的有毒污染物如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等,对生物反应器的稳定运行和污染物的有效去除构成挑战。

因此,研究EPS与有毒污染物的相互作用及其对生物反应器性能的影响,对于优化废水生物处理工艺、提高处理效率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文首先介绍了EPS的组成、结构和性质,以及废水中有毒污染物的种类和特性。

然后,重点分析了EPS与有毒污染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包括EPS对有毒污染物的吸附、络合、沉淀等作用,以及有毒污染物对EPS成分和结构的影响。

本文还探讨了EPS与有毒污染物相互作用对生物反应器性能的影响,包括生物反应器的稳定性、污染物去除效率、微生物群落结构等方面的变化。

通过本文的研究,旨在深入理解EPS与有毒污染物在废水生物处理过程中的相互作用机制,揭示其对生物反应器性能的影响规律,为优化废水生物处理工艺、提高处理效率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本文的研究也有助于加深对微生物胞外聚合物在废水处理中作用的认识,为未来的废水处理技术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二、微生物胞外聚合物的产生与特性微生物胞外聚合物(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s, EPS)是由微生物在生长代谢过程中分泌到细胞外的高分子物质,主要包括多糖、蛋白质、核酸和脂质等。

这些聚合物在微生物细胞外部形成一层复杂的基质,对微生物的生长、代谢和群落结构产生深远影响。

EPS的产生是一个复杂的生物化学过程,涉及微生物的多种酶和代谢途径。

在废水处理过程中,EPS的生成主要受到底物类型、营养条件、环境pH、温度、氧气供应等因素的影响。

藻菌生物膜胞外聚合物_EPS_与Al_3_的配位作用机理

藻菌生物膜胞外聚合物_EPS_与Al_3_的配位作用机理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2009,15 ( 3 ): 347~350Chin J Appl Environ Biol=ISSN 1006-687X2009-06-25DOI: 10.3724/SP.J.1145.2009.00347微生物胞外聚合物(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s ,EPS)是由微生物细胞分泌的一种主要由蛋白质、多糖等成分组成的聚合物. EPS 具有大量电负性基团,可以与多种金属阳离子具有很强的配位络合作用[1, 2]. 例如,Liu 等对活性污泥中提取的EPS 对重金属的吸附作用的研究表明,1 mg EPS 大约去除0.25~1.48 mg 金属离子[4]. 因为微生物在地表环境中普遍存在,且生物量巨大,所以EPS 在环境中普遍存在. 有研究表明,滩涂中每kg 沉积物中EPS 的含量达到四百多mg [3]. 由于EPS 与重金属离子之间很强的络合作用及在水土环境中的广泛存在,EPS 对重金属等污染物的迁移、转化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1]. 然而,目前关于EPS 与重金属相互作用的研究大多数是关于活性污泥所产生的EPS 与重金属之间的络合作用[4, 5],而对自然界普遍存在的天然生物膜产生的EPS 与重金属之间相互作用的研究还相对有限,如,李鱼等研究了自然水体采集的生物膜对镉、镍、钴等金属的吸附[6, 7].Al 3+在环境中普遍存在,环境中自由态Al 3+的增加会对生态系统产生毒害作用[8]. 通常认为,不同化学形态的重金属在环境中的可迁移性及对生物的有效性和毒性有较大的差别,有机态的金属要比无机态的毒性小[9]. 因此,研究EPS 与Al 3+之间的络合作用对研究Al 3+在水环境中的行为归宿及正确评估Al 3+的生态毒理学效应具有重要意义.荧光光谱法由于具备灵敏度高、选择性好、信息量大且藻菌生物膜胞外聚合物(EPS)与Al 3+的配位作用机理*刘 静1, 3 张道勇1, 2, 3 潘响亮1, 2** 王立英1(1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贵阳 550002)(2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乌鲁木齐 830011; 3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北京 100049)Characterization of the Complexation Between Al 3+ and Extracellular PolymericSubstances Prepared from Alga-bacteria Bio fi lm*LIU Jing 1, 3, ZHANG Daoyong 1, 2, 3, PAN Xiangliang 1, 2** & WANG Liying 1(1State Key Laboratory of Environmental Geochemistry , Institute of Geochemistr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 Guiyang 550002, China)(2Xinjiang Institute of Ecology and Geography ,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 Urumqi 830011, China)(3Graduate University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 Beijing 100049, China)Abstract Three-dimensional excitation emission matrix fl uorescence spectroscopy (3DEEM) and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FTIR) spectroscopy were used to study the 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s (EPS) produced by alga-bacteria biofilm. Three excitation/emission (Ex/Em) fl uorescence peaks at Ex/Em 225~235/300~330 nm (Peak A), 275~280/325~330 nm (Peak B), and 335/432~434 nm (Peak C) were identi fi ed in the 3DEEM, respectively. Peaks A and B were referred to as protein-like fl uorescence and peak C as humic-like fl uorescence. The fl uorescence intensity at both peaks A and B decreased as Al 3+ concentration increased. The values of log K (conditional stability constant) for peaks A and B were 5.89 and 6.95, respectively. It was also found that solution pH strongly affected the fl uorescence intensity at peaks A and B for the Al 3+-EPS complexation. The fl uorescence intensity at peaks A and B increased consistently with solution pH increasing from 2 to 4, decreased with solution pH increasing from 4 to 7, and increased again with solution pH increasing from 7 to 11. FTIR analysis demonstrated that —NH— and C==O groups in EPS were responsible for binding with Al 3+. Fig 6, Ref 21Keywords 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 (EPS); Al 3+; three-dimensional excitation emission matrix (3DEEM);fl uorescence quenching;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 bio fi lm; conditional stability constantCLC X172 : Q936摘 要 利用三维荧光光谱(3DEEM)和傅立叶转换红外光谱(FTIR)研究了藻菌生物膜EPS 与Al 3+的相互作用机理. 3DEEM 结果表明,生物膜EPS 含有3个荧光峰. 其中,峰A (Ex/Em=225~235 nm/300~330 nm)和峰B (Ex/Em=275~280 nm/325~330 nm)荧光较强,属类蛋白峰,峰C (Ex/Em=335 nm/432~434 nm)荧光较弱,属类腐殖酸峰. 峰A 和峰B 都能不同程度地被Al 3+猝灭,它们的条件稳定常数(log K )分别为5.89和6.95. Al 3+-EPS 体系的峰A 和峰B 荧光强度明显受溶液pH 值的影响. 在pH 为2~4之间时,荧光强度随pH 的增大而增大,在4~7之间随pH 的增大而减小,在7~11之间随pH 增大而增大. FTIR 光谱图分析表明,Al 3+主要与EPS 中所含的—NH—、C==O 等发生强的配位作用. 图6 参21 关键字 胞外聚合物;Al 3+;三维荧光光谱;荧光猝灭;傅立叶转换红外光谱;生物膜;条件稳定常数 CLC X172 : Q936收稿日期: 2008-10-23 接受日期: 2009-02-17*国家“863”项目(No. 2006AA06Z339),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s. 40673070,40872169)资助 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High-tech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Program of China (863 Program, No. 2006AA06Z339), the Program of 100 Distinguished Young Scientists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and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Nos. 40673070, 40872169)**通讯作者 Corresponding author (E-mail: xiangliangpan@)34815 卷应 用 与 环 境 生 物 学 报 Chin J Appl Environ Biol 不破坏样品结构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研究各种含有荧光基团的物质与金属离子的相互作用. 由于EPS 中含有蛋白质、腐殖酸等荧光生色团,荧光光谱技术有望成为研究EPS 化学性质及其与阳离子相互作用的重要手段. 目前已经有少数研究者利用三维荧光光谱技术(3DEEM)对EPS 的结构、基本性质进行了初步研究[10, 11]. Sheng 和Yu [10]应用3DEEM 描述了好氧活性污泥和厌氧活性污泥的EPS 的荧光性质,发现了两个类蛋白峰和一个类腐殖酸峰. Adav 和Lee [11]利用3DEEM 研究了用不同方法从颗粒污泥中所提取的EPS 的荧光性质. 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提取方法对所获取的EPS 的组分及相应的荧光性质有着很大的影响. 现有的少数研究大都是对活性污泥的基本荧光性质进行研究,鲜有应用荧光光谱技术来研究EPS 与金属离子的配位作用.生物膜是微藻、细菌等在固体表面通过EPS 等粘附并被EPS 所包被在一起的膜状微生物聚合体. 生物膜在水环境中普遍存在. 本文的主要目的即是利用高灵敏度荧光光谱分析仪和FT-IR 研究藻菌生物膜EPS 的基本荧光特征及其与Al 3+的相互作用机理.1材料与方法1.1 生物膜EPS 的提取藻菌生物膜采集自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内的池塘. 生物膜EPS 用高速冷冻离心法分离[11, 12],这种方法被证实为不破坏细胞[2]. 将生物膜用去离子水洗涤干净后在4 ℃、20 000 r/min 离心20 min. 离心后取上清液冷冻干燥获得EPS 样品,放入冰箱保存备用.1.2 荧光测量参数设置和数据分析EPS 的荧光特征用F-4500荧光仪(Hitachi ,Japan)检测.3DEEM 荧光测量时荧光仪参数设置如下:带通:Ex =5 nm ,Em =10 nm ;响应时间:自动;扫描速度:1 200 nm/min ;扫描光谱进行仪器自动校正. 激发波长范围为Ex = 200~400 nm (间隔5 nm),发射波长为Em = 250~550 nm (间隔2 nm). 所测结果均扣除实验空白(即相同条件下去离子水的3DEEM). 使用SigmaPlot 2000 (Systat Software, Inc)绘制3DEEM 荧光光谱图,使用Origin 7.0分析二维荧光光谱数据及红外光谱数据.1.3 溶液pH 对Al 3+与EPS 配位作用的影响在10 mL 10 mg/L 的EPS 溶液中加入Al 3+溶液使其最终浓度达到1 mmol/L ,用HCl 和NaOH 溶液将EPS-Al 3+溶液的pH 分别调节为2~11. 每个EPS 溶液样品加入的酸碱试剂最多不超过50 μL. EPS-Al 3+溶液用磁力搅拌器搅拌15 min 后用F-4500荧光仪测定不同峰值处的荧光强度.1.4 Al 3+对EPS 的猝灭实验取10 mg/L 的EPS 溶液置于10 mL 小烧杯中,用微量加样器不断加入Al 3+,同时用磁力搅拌器持续搅拌. EPS 溶液中的Al 3+的浓度控制在0.2~60 μmol/L. 溶液的pH 始终保持在4±0.05. 用同步荧光测定不同Al 3+时荧光峰的荧光强度.1.5 红外样品的制备EPS 利用冷干燥技术制备,EPS 溶液与Al 3+发生配位作用后用红外灯烘干,并用KBr 压片后用FTIR 仪(岛津IR-408)测定.2 结果与讨论2.1 生物膜EPS 的荧光性质从图1可以看出,藻菌生物膜的EPS 含有2个主要的荧光峰,峰A :Ex/Em = 225~235 nm/300~330 nm; 峰B :Ex/Em = 275~280nm/325~330nm ;当EPS 的浓度达到40 mg/L 时,检测到了峰C (Ex/Em = 335 nm/432~434 nm),根据峰的位置和以往学者们的研究[11, 13~15],峰A 位于Ⅱ区(含芳香基团的蛋白质),峰B 位于IV 区(溶解性微生物副产物类),峰C 位于V 区(类腐殖酸). 峰A 和峰B 都属于类蛋白的荧光峰,峰C 属于类腐殖酸的荧光峰. 与Sheng 等的研究结果[14]相比较,峰B 发生蓝移大约10 nm.从图1-a~c 还可以看出,藻菌生物膜EPS 的类蛋白质成分含量较高,而类腐殖酸物质很低,因此对EPS 与Al 3+相互作用的荧光光谱的研究主要以两个类蛋白峰为研究对象.2.2 pH 对Al-EPS 配位能力的影响在水环境中,pH 不仅是影响荧光峰强度和位置的主要图1 不同浓度EPS 的3DEEM 荧光光谱图Fig. 1 3DEEM of solutions containing different amounts of EPS图2 pH 对EPS 与Al 3+配位作用的影响Fig. 2 Effect of solution pH on binding of EPS with Al 3+3493 期刘 静等:藻菌生物膜胞外聚合物(EPS)与Al 3+的配位作用机理因素,还是影响Al 的形态的重要参数之一. 图2表明,A 、B 两个峰随pH 的变化基本一致,在pH 2~4随着pH 增大荧光强度增强,在pH 4~7,随着pH 的增大荧光强度减小,但到了pH 7~10荧光密度随pH 的增大而增大. 这主要是因为在pH 2~4时Al 在水溶液中以Al 3+离子状态存在,随着pH 的增大发荧光基团的质子化作用逐渐减弱[16],而且铝与发光基团络合的作用小于质子化减弱的作用,所以导致荧光强度增强;在pH 4~7时,Al 3+不断把发荧光基团中的H +置换出来[5, 16, 17],使发荧光基团发生猝灭,使荧光强度减弱;当pH 由7不断增加时,越来越多的Al 3+水解生成AlO 2-,而后者与荧光基团的络合作用很弱,从而导致荧光强度增强.2.3 Al 3+对EPS 荧光的猝灭Al 3+有很高的离子系数和很低的共价系数,因此可以作为配位原子和配位体发生配位反应. 在上面的讨论中可以看出,在pH =4时,Al 主要以Al 3+的形式存在,EPS 荧光较强,因此选择pH=4做猝灭滴定实验. 图3是在pH=4的条件下,随着不断加入Al 3+, EPS 的2个荧光峰荧光强度的变化情况. 从图4可以看出,随着Al 3+浓度增加,EPS 的荧光明显地被猝灭. 当Al 3+在EPS 溶液中的浓度为0.2~6 μmol/L 之间时,峰A 、峰B 的荧光强度不断降低;但当Al 3+浓度达到6 μmol/L 之后,随着Al 3+的浓度增加,两个荧光基团的荧光强度基本不变,说明10 mg/L 的EPS 溶液中发荧光的配位体能与大约6 μmol/L 的Al 3+发生配位作用. 为了定量地研究Al 3+与EPS 的配位作用,可以像学者们研究溶解有机质中假定金属与DOM 之间以1:1发生络合作用[18, 19]那样,假定Al 3+与EPS 也以1:1发生络合,利用修正后的Stern-Volmer 方程来计算配位稳定常数:F 0/△F=1/fK [Al]+1/f其中,F 0和F 是EPS 样品在滴加Al 3+前后的荧光强度. △F = F 0-F ,而f 是被Al 3+配位的荧光基团的比例,[Al]为Al 3+浓度,K 是条件稳定常数.从图5可以看出,F 0/△f 与1/[Al 3+]之间都显示出较好的线形关系,峰A 和峰B 的R 2分别为0.761和0.972,说明修正后的Stern-Volmer 方程基本上可以用来描述EPS 与Al 3+的配位作用. 经计算,峰A 和峰B 所在的两个基团的条件稳定常数log K 分别为5.89和 6.95,表明 EPS 与Al 3+有很强的配位能力,即自然图3 EPS 被Al 3+猝灭前(a)和猝灭后(b)的3DEEM 荧光光谱图Fig. 3 3DEEM of EPS before (a) and after (b) quenched by Al 3+图4 Al 3+对EPS 荧光的猝灭Fig. 4 Fluorescence quenching of EPS by Al 3+图5 Al 3+对EPS 猝灭的Stern-Volmer 方程拟合(a :类蛋白荧光峰A ;b :类蛋白荧光峰B)Fig. 5 Stern-Volmer curves for fl uorescence quenching of EPS by Al 3+at peak A (a) and peak B (b)35015 卷应 用 与 环 境 生 物 学 报 Chin J Appl Environ Biol环境中藻菌生物膜的EPS 是Al 3+的强配位体.2.4 EPS 与Al 3+作用的红外特征由图6-a 可以看出,EPS 主要有N—H 和O—H 的伸缩振动(3 500~3 100 cm -1)、C—H 的伸缩振动(2 928.8 cm -1),C==O 的伸缩振动(1 648.5 cm -1),CH 2的弯曲振动(1 428.2),多糖中C—O—C 的伸缩振动(1 150~1 030)及指纹区(<1 000 cm -1). EPS 与入Al 3+配位之后(图6-b),N—H 、O—H 、C==O 的峰几乎都消失,说明EPS 中的N—H 、O —H 、C==O 参与了A l 3+的配位作用[20, 21].3 结 论3.1 藻菌生物膜EPS 的荧光峰主要由类蛋白物质产生. 3.2 EPS 中类蛋白物质与Al 3+具有较强的配位作用. 3.3 pH 值对Al 3+-EPS 体系的配位作用影响明显,pH 在2~4之间时,峰A 、B 两个荧光基团的荧光强度随pH 的增大而增大,4~7之间时随pH 的增大而减小,7~11之间时随pH 增大而增大. 3.4 EPS 中N—H 、C==O 等基团参与Al 3+的配位作用.References1Zhang DY (张道勇), Zhao YS (赵勇胜), Pan XL (潘响亮). The roleof EPS in removing cadmium in sewage by algae-bacteria bio fi lm. Res Environ Sci (环境科学研究), 2004, 17 (5): 52~552Zhang DY, Wang JL, Pan XL Cadmium sorption by EPSs produced by anaerobic sludge under sulfate-reducing conditions. J Hazardous Mat , 2006, 138: 589~5933Kuwae T, Hosokawa Y. Determination of abundance and biovolume of bacteria in sediments by dual staining with 49, 6-diamidino-2-phenylindole and acridine orange: Relationship to dispersion treatment and sediment characteristics. Appl & Environ Microbiol , 1999, 65 (8): 3407~34124 Liu Y, Lam MC, Fang HHP. Adsorption of heavy metals by EPS of activated sludge. Water Sci & Technol , 2001, 43 (6): 59~665Guibaud G. Effect of pH on cadmium and lead binding by 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s (EPS) extracted from environmental bacterial strains. Colloids & Surfaces B: Biointerfaces , 2008, 63: 48~546Zhang BT (张波涛), Dong DM (董德明), Yang F (杨帆), Li Y (李鱼), Wu YH (吴雨华). Effect of ionic strength in solution on Pb 2 + and Cd 2+ adsorption to surface coatings. J Jilin Univ Earth Sci Ed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04, 34 (4): 566~5707Dong DM (董德明), Ji L (纪亮),Hua XY (花修艺), Li Y (李鱼),Zheng N (郑娜). Studies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 Ni and Cu and adsorption to natural surface coatings. Chem J Chin Univ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4, 25 (2): 247~2518 Zhao JY, Nelson DJ. Fluorescence study of the interaction of SuwanneeRiver fulvic acid with metal ions and Al 3+-metal ion competition. J Inorganic Biochem , 2005, 99: 383~3969 Kot A, NamiesNik J, The role of speciation in analytical chemistry. TrACTrends Anal Chem , 2000, 19 (2/3), 69~7910 Sheng GP, Zhang ML, Yu HQ. Characterization of adsorption propertiesof 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s (EPS) extracted from sludge. Colloids & Surfaces B: Biointerfaces , 2008, 62: 83~9011 Adav SS, Lee DJ. Extraction of 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sfrom aerobic granule with compact interior structure. J Hazardous Mat , 2008, 154: 1120~112612 Guibaud G, Comte S. Comparison of the complexation potential of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s (EPS), extracted from activated sludges and produced by pure bacteria strains, for cadmium, lead and nickel. Chemosphere , 2005, 59: 629~63813 Baker A. Fluorescence properties of some farm wastes: Implications forwater quality monitoring. Water Res , 2002, 36: 189~19514 Sheng GP, Yu HQ. Characterization of extracellular polymericsubstances of aerobic and anaerobic sludge using three-dimensional and emission matrix fluorescence spectroscopy. Water Res , 2006, 40: 1233~123915 Wu FC, Midorikawa T, Tanoue E. Fluorescence properties of organicligands for copper (II) in Lake Biwa and its rivers. Geochem J , 2001, 35: 333~34616 L a m e l a s C , B e n e d e t t i M , W i l k i n s o n K J, Sl a v e y k ov a V I.Characterization of H + and Cd 2+ binding properties of the bacterial exopolysaccharides. Chemosphere , 2006, 65: 1362~137017 Fu PQ (傅平青), Liu CQ (刘丛强), Wu FC (吴丰昌). Three-dimensionalexcitation emission matrix fl uorescence spetroscopic charcterization of the complexation between mercury (1I) and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 Environ Sci (环境科学), 2004, 25 (6): 140~14418 Joaquim CG. Esteves da Silva. Fluorescence quenching of anthropogeniefulvie acids by Cu (Ⅱ), Fe (Ⅲ) and U. Talanta , 1998, 45: 1155~116519 Lu X, Jaffe R. Interaction between Hg (II) and natural dissolved organicmatter :A fl uorescence spectroscopy based study. Water Res , 200l, 35 (7): 1793~180320 Pan XL, Wang JL, Zhang DY. Biosorption of Pb (II) by Pleurotusostreatus immobilized in calcium alginate gel. Proc Biochem , 2005, 40: 2799~280321 Wei GH (韦革宏), Li SJ (李砉俭), Xu WL (徐万里), Zhu ME (朱铭莪),Gong BS (龚报森), Characteristics of infrared spectra of pure cultures and exopolysaccharide from rhizobia. Chin J Appl Environ Biol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1999, 5 (3): 31~34图6 EPS 与Al 3+反应前(a)和反应后(b)的FTIR 谱图Fig. 6 FTIR spectra of EPS before (a) and after (b) binding with Al 3+。

胞外聚合物调控污水微生物聚集体结构功能及表面特性的研究进展

胞外聚合物调控污水微生物聚集体结构功能及表面特性的研究进展

胞外聚合物调控污水微生物聚集体结构功能及表面特性的研究进展胞外聚合物调控污水微生物聚集体结构功能及表面特性的研究进展摘要:污水中的微生物聚集体是由胞外聚合物(EPS)固井和维持结构的胞外聚合物调控形成的。

EPS在微生物聚集体的生物学、物理学和化学特性中起到关键的作用,对于提高废水处理效率和污泥污染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综述了胞外聚合物调控污水微生物聚集体结构功能及表面特性的研究进展,探讨了不同类型EPS的组成、形成机制以及对微生物聚集体性质的影响。

同时,讨论了不同处理工艺对EPS的影响以及生物聚集体的生物性能和理化特性。

最后,指出了目前研究中的不足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1. 引言胞外聚合物是微生物在生长过程中分泌的一种高分子物质,包括多糖、蛋白质和核酸等。

在污水处理过程中,微生物通过聚集形成微生物聚集体,形成污泥颗粒并固定有益微生物。

胞外聚合物通过固化微生物聚集体,增强聚集体的稳定性和团聚力,并提供氧和养分等物质交换的通道。

因此,研究胞外聚合物的组成、形成机制及其对微生物聚集体结构和功能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2. 胞外聚合物的组成和形成机制胞外聚合物的主要成分是聚糖,常见的有多糖、脂多糖和蛋白多糖。

其中,多糖类胞外聚合物主要包括α-聚糖、β-聚糖、γ-聚糖和酸性多糖等。

胞外聚合物的形成机制包括外泌、自聚和聚集三个阶段。

胞外聚合物的生物合成依赖于微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其中细胞外酶的分泌和胞内物质的释放是形成胞外聚合物的重要过程。

3. 胞外聚合物对微生物聚集体结构和功能的影响胞外聚合物通过结构组织和生物化学特性的调控,影响微生物聚集体的稳定性、活性以及废水处理效果。

胞外聚合物通过增加微生物聚集体的黏着力和团聚力,促进微生物聚结体的形成和稳定。

此外,胞外聚合物还提供了微生物之间的交流和物质交换的通道。

胞外聚合物的存在还影响微生物对外界环境的响应和适应能力,使微生物能够在艰苦的环境中生存和繁殖。

4. 不同处理工艺对胞外聚合物的影响不同的废水处理工艺对胞外聚合物的生物合成和结构特性具有不同的影响。

菌藻 群落 eps

菌藻 群落 eps

菌藻群落 eps
菌藻群落EPS,微生物世界的奇妙之处。

在自然界中,微生物群落一直是科学家们研究的焦点之一。

其中,菌藻群落EPS(外源性聚合物)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EPS是
由微生物产生的一种黏稠物质,它在微生物群落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菌藻群落EPS的形成主要是为了维持微生物群落的稳定性和生
存环境。

EPS能够形成一种保护性的外层,保护微生物免受外界环
境的影响,同时也能够帮助微生物在生长过程中吸收养分和水分。

此外,EPS还能够帮助微生物群落在环境中的附着和聚集,形成稳
定的生物膜,促进微生物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除了在微生物群落中的作用,菌藻群落EPS还具有许多其他的
应用价值。

例如,EPS可以被用作生物吸附剂,用于废水处理和环
境修复;它还可以被用于食品工业、医药和生物材料的生产等领域。

因此,菌藻群落EPS不仅在自然界中发挥着重要的生态学作用,同
时也具有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意义。

然而,菌藻群落EPS的研究和应用仍面临着许多挑战。

例如,如何高效提取EPS,如何解析其结构和功能,以及如何利用EPS开发出更多的应用等问题都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探索和解决。

只有通过深入的研究和创新,才能更好地发挥菌藻群落EPS的潜力,为人类社会和自然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总之,菌藻群落EPS作为微生物世界中的一种重要物质,其在生态学、环境科学和生物技术等领域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EPS的深入研究和应用,我们有望更好地理解微生物群落的生态功能,同时也能够开发出更多的环保和生物技术产品,推动人类社会和自然生态的和谐发展。

生物膜的作用机制和功能性应用

生物膜的作用机制和功能性应用

生物膜的作用机制和功能性应用生物膜是一种由生物分子组成的异质性结构,可以在各种表面生成。

它主要由蛋白质、多糖、脂质和核酸等有机物质构成,由于其钙化和硅化等生物矿化作用,也包含无机物质。

生物膜的形成与生物体内外的多种生物过程密切相关,它在细胞分化、细胞自我保护、代谢调控、病原体侵袭和药物抗性等方面均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除此之外,生物膜还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例如在生物降解材料、医药领域、生物传感器和水处理等方面呈现出其独特的价值。

一、生物膜作用机理生物膜的形成主要涉及细胞生活型态变化、信号传递和基因调控等基本过程,是或多或少与底物接触、细胞内环境或外部环境等多方面因素有关。

生物膜的结构多样,如β-蛋白、α-螺旋和糖复合物等等,这些复合物的组成及比例不仅在不同菌种间存在差异,不同环境下也存在着显著的变化。

不同的生物膜在不同的环境与底物接触时,反应规律和分子学特性也会有所不同。

1.细胞质膜的作用细胞质膜是细胞内部分离于细胞外环境的一层生物膜,它不仅将细胞分为两个不同化学环境,同时也负责外部信息传递和物质转运等多种生命活动。

大多数质膜由脂类和蛋白质组成。

它们的形成和分布也与细胞的生命周期密切相关。

2.口腔生物膜的形成机制口腔生物膜是一种由细菌、真菌和其他生物分子组成的复杂结构。

它起初形成在牙齿表面和牙龈下沟,并随着群体的增加逐渐变得更加稳定和持久。

一些研究表明,口村生物膜的形成不仅涉及到微生物的群体行为,同时还涉及到盐度、流速、纤维素和其他化学和物理因素等多种控制因素。

二、生物膜的功能性应用生物膜拥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因此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开发也变得非常必要。

从功能性应用角度出发,可以将生物膜的应用前景分为三类:生物质材料、医学和环境领域应用。

1.生物质材料在生物质材料领域,生物膜已被广泛用作降解塑料等材料的生物降解材料。

通过将生物膜小结构与蛋白质氨基酸丰度等生理指标研究相结合,将可有效提高生物降解度和特性。

模拟胞外聚合物对单细胞藻类聚集行为的影响

模拟胞外聚合物对单细胞藻类聚集行为的影响

模拟胞外聚合物对单细胞藻类聚集行为的影响赵冉冉;陈国炜【摘要】文章以海藻酸钠和牛血清白蛋白分别模拟胞外聚合物(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s,EPS)的主要成分多糖和蛋白质,从小球衣藻细胞的运动性和表面特性、多糖、蛋白质溶液的黏度等方面探究EPS对小球衣藻聚集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EPS通过降低藻细胞的表面电荷,使得细胞间排斥能峰降低,导致藻细胞运动性改变,细胞产生无序运动并发生剧烈碰撞,同时受到EPS的黏滞力的影响,最终产生聚集的现象.该研究证明了EPS可以显著地促进藻类聚集体的形成.【期刊名称】《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8(041)011【总页数】6页(P1531-1536)【关键词】胞外聚合物(EPS);表面电荷;运动性;藻类聚集【作者】赵冉冉;陈国炜【作者单位】合肥工业大学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安徽合肥 230009;合肥工业大学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安徽合肥 23000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172胞外聚合物(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s,EPS)是微生物在其生命活动过程中以及在一定环境条件下分泌的包裹在微生物细胞壁外的多聚化合物,其构成成分主要为由多糖、蛋白质和少量DNA构成的有机部分和少量的无机部分。

EPS分为可溶性EPS和黏附型EPS 2个大类,而黏附型EPS根据其附着情况以及形态,可分为紧密黏附EPS (tightly bound EPS,TB-EPS)和松散附着EPS (loosely bound EPS,LB-EPS),TB-EPS稳定地附着于细胞壁外,与细胞结合较紧密,有一定的外形轮廓;而LB-EPS位于TB-EPS的外层,是比较松散的结构,可向周围环境扩展,并无明显边缘[1]。

EPS被认为是影响微生物细胞聚集行为的发生和聚集体沉降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是却缺少直接的论据来证实这个推断。

菌膜名词解释

菌膜名词解释

菌膜名词解释
菌膜(Biofilm)是一种微生物附着在固体表面或其自身相互粘附形成的聚集体。

这个聚集体由一个或多个微生物种类组成,并被一个自我生成的生物膜所覆盖。

这个生物膜是由微生物分泌的胞外聚合物(EPS)组成的,它可以将微生物包裹在其中,并为其提供保护。

菌膜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包括微生物的粘附、生物膜的生长和成熟以及生物膜的脱落等阶段。

在这个过程中,微生物会不断分泌EPS,这些EPS会包裹住微生物并形成一层粘性物质,将微生物聚集在一起形成菌膜。

菌膜在自然界和工业生产中都有广泛的存在,例如在管道、冷却塔、土壤、医疗器械等领域都有可能出现。

由于菌膜的存在可能会影响工业生产的效率和产品质量,因此对菌膜的控制和预防也是非常重要的。

胞外聚合物(EPS)在藻菌生物膜去除污水中Cd的作用

胞外聚合物(EPS)在藻菌生物膜去除污水中Cd的作用

胞外聚合物(EPS)在藻菌生物膜去除污水中Cd的作用聂国朝
【期刊名称】《中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卷),期】2003(022)004
【摘要】基于藻菌生物膜在自然水体和污水生物处理工艺中起到去除水体中重金属的重要作用,在室内模拟实验的基础上探讨了丝藻(Ulothrix sp.)- 细菌生物膜所分泌的胞外聚合物(EPS)与藻菌生物膜去除毒性金属Cd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EPS主要由丝藻产生,其含量与污水中Cd的去除率及生物膜中Cd的积累量之间相关性良好.处理含Cd污水生物膜和对照组的生物膜ATP的含量比较表明:Cd 对藻菌生物膜整体上具有一定的毒性,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生物膜的活性和生物量的增长.而且,丝藻所分泌的EPS为与其共生的细菌及其本身提供了一个缓冲Cd 毒性的微环境,这使藻菌生物膜能在不利的环境中保持较高的活性并能持续有效地去除水体中的Cd.
【总页数】5页(P16-19,24)
【作者】聂国朝
【作者单位】襄樊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处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X132.2
【相关文献】
1.藻菌生物膜胞外聚合物与铅锌尾矿重金属的络合配位作用 [J], 马艳;宋文娟;赵晨曦
2.胞外聚合物(EPS)在藻菌生物膜去除污水中Cd的作用 [J], 张道勇;赵勇胜;潘响亮
3.逐次投料生物膜反应器中胞外聚合物质同营养去除的关系 [J], 陈捷
4.藻菌生物膜胞外聚合物(EPS)与Al^3+的配位作用机理 [J], 刘静;张道勇;潘响亮;王立英
5.硫酸盐还原菌胞外聚合物(EPS)去除重金属离子Cd^(2+)过程中的交互作用研究[J], 彭书传;虞艳云;万正强;李明明;陈天虎;王进;岳正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一种铜绿微囊藻胞外聚合物的提取方法[发明专利]

一种铜绿微囊藻胞外聚合物的提取方法[发明专利]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10)申请公布号 (43)申请公布日 (21)申请号 201810981882.2(22)申请日 2018.08.27(71)申请人 温州大学苍南研究院地址 325800 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灵溪镇海西电商科技园14栋D区二楼203(72)发明人 王奇 赵敏 于恒国 葛姝洁 邱颖 庞文静 李军 柯强 王传花 戴传军 贝克 黄先锋 陈琼珍 金展 (74)专利代理机构 杭州天勤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3224代理人 胡红娟(51)Int.Cl.G01N 1/28(2006.01)G01N 1/44(2006.01)(54)发明名称一种铜绿微囊藻胞外聚合物的提取方法(57)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铜绿微囊藻胞外聚合物的提取方法,该方法包括:取铜绿微囊藻的藻液,离心,得溶解型胞外聚合物;将下层残余物悬浮于缓冲液中,离心,得松散附着型胞外聚合物;将下层残余物悬浮于NaCl缓冲液中,加入氢氧化钠,调节pH至11,在4℃、80~120rpm的条件下,搅拌10~20min后,再置于40~60℃下水浴加热20~40min;离心缓冲溶液,得紧密结合型胞外聚合物。

本发明对铜绿微囊藻采用“NaOH+加热”的组合方式进行胞外聚合物的提取,并严格控制提取的参数条件,不仅能够大量提取藻类中的EPS,而且能够不破坏藻细胞,不造成EPS的污染,从而提取出有效的EPS组分。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10页 附图9页CN 109060478 A 2018.12.21C N 109060478A1.一种铜绿微囊藻胞外聚合物的提取方法,包括:(1)取铜绿微囊藻的藻液,离心取上层清液,得到溶解型胞外聚合物;(2)将步骤(1)中离心后的下层残余物悬浮于缓冲液中,离心取上层清液,得到松散附着型胞外聚合物;(3)将步骤(2)中离心后的下层残余物悬浮于NaCl缓冲液中,加入氢氧化钠,调节缓冲液的pH至11,在4℃、80~120rpm的条件下,搅拌10~20min后,再置于40~60℃下水浴加热20~40min;然后,将缓冲溶液离心,取离心液的上层清液,得到紧密结合型胞外聚合物。

藻类胞外聚合物的产生因素及其在污水处理和生物絮凝方面的应用

藻类胞外聚合物的产生因素及其在污水处理和生物絮凝方面的应用

藻类胞外聚合物的产生因素及其在污水处理和生物絮凝方面的应用藻类胞外聚合物的产生因素及其在污水处理和生物絮凝方面的应用藻类胞外聚合物(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s, EPS)是一种由藻类分泌的胞外物质,在藻类生长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EPS的产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光照强度、温度、营养盐浓度等。

与污水处理和生物絮凝相关的EPS主要包括胶体和粘合物。

光照强度是影响藻类胞外聚合物产生的一个重要因素。

光合作用是藻类生长的核心过程,而EPS的产生与光敏感的代谢物质有关。

在较低的光照强度下,藻类为了适应环境,会增加EPS的产生,以提供保护和营养储备。

而高光照强度则可以抑制EPS的产生。

光照强度的变化对EPS的合成和分泌具有直接的调控作用。

温度也是影响EPS产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不同的藻类对温度的敏感性也各不相同。

一般情况下,温度升高会加速藻类的生长和EPS的产生,同时也会影响EPS的组分和结构。

温度的变化对EPS的合成代谢和损伤修复过程有着重要的影响。

营养盐浓度是藻类胞外聚合物产生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磷酸盐和氮素是藻类生长的关键元素,过高或过低的营养盐浓度都可能导致EPS的产生异常。

适宜的营养盐浓度有助于藻类细胞的分裂和EPS的产生,但过高的营养盐会导致藻类过度生长,从而降低EPS的产量。

藻类胞外聚合物在污水处理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污水中含有大量难降解的有机物和微生物,若能通过藻类的生长和EPS的产生综合处理,将大大提高污水的净化效果。

藻类能够吸附和降解污水中的有机物,同时通过产生EPS能够起到絮凝沉降的作用,使得污水中悬浮物快速凝聚和沉淀。

因此,将藻类应用于污水处理过程中,可以提高处理效率并降低处理成本。

生物絮凝是一种将微生物通过形成絮体的方式有效去除水体中悬浮物和胶体的技术。

藻类胞外聚合物作为一种天然的絮凝剂,具有优良的絮凝性能。

藻类胞外聚合物的特殊结构和电荷性质使其能够吸附于水体中的悬浮物和胶体,形成致密的絮体。

分枝杆菌胞外聚合物(EPS)对芘增溶作用的影响

分枝杆菌胞外聚合物(EPS)对芘增溶作用的影响

分枝杆菌胞外聚合物(EPS)对芘增溶作用的影响谷玥;贾春云;刘志红;卜宁;方玥蒙【期刊名称】《江苏农业科学》【年(卷),期】2016(044)004【摘要】为阐明分枝杆菌胞外聚合物(EPS)在土壤多环芳烃(PAHs)微生物修复过程中的作用机理,以芘为研究对象,研究在不同pH值、温度和EPS浓度条件下,EPS对芘增溶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固定EPS浓度下,48 h内芘在EPS中的溶解量先增高后降低,于8 h芘溶解度达到最大值,为0.368 mg/L;当温度升高时(15~35℃),EPS浓度从65.2 mg/L增加到422.6 mg/L,芘溶解量的变化趋势均为先升高后降低,在25℃、216.3 mg/L条件下,芘溶解量达到最大值;随着pH值升高(pH值范围为1~9),芘的溶解量先升高后降低,于pH值=5(自然)时溶解量最多.研究证实了EPS能够促进芘的溶解,通过芘的溶解量受温度、EPS浓度及pH值影响而变化的研究,推测EPS增溶芘的作用过程,其中影响芘溶解的主要物质为蛋白质.【总页数】4页(P445-448)【作者】谷玥;贾春云;刘志红;卜宁;方玥蒙【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辽宁沈阳110034;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污染生态与环境工程重点实验室,辽宁沈阳110016;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污染生态与环境工程重点实验室,辽宁沈阳110016;沈阳师范大学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辽宁沈阳110034;辽宁科技大学,辽宁鞍山11405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182;X171.5【相关文献】1.微生物胞外聚合物(EPS)对金属耐蚀性的影响 [J], 许萍;司帅;张雅君;翟羽佳;魏智刚2.胞外聚合物(EPS)对市政污泥性质影响的研究进展 [J], 杨超;杨海英;黄新颖;洪昭锐;陈少毅3.芘对毛霉胞外聚合物质特性的影响 [J], 刘长风;李欣燕;贾春云;陈祥;姜春阳4.缓释抑藻剂作用下胞外聚合物(EPS)对微囊藻毒素的影响 [J], 刘烜瑜; 倪利晓; 王娜; 岳菲菲; 王逸飞; 陈旭清; 张建华5.胞外聚合物(EPS)对污水处理影响的研究进展 [J], 谭煜;付丽亚;周鉴;李敏;吴昌永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集胞藻胞外聚合物(EPS)与氯霉素的相互作用

集胞藻胞外聚合物(EPS)与氯霉素的相互作用

Interaction between Chloramphenicol and the 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s from Cyanobacterium Synechocystis sp.
作者: 付庆龙[1,3];张道勇[2];牟书勇[1];潘响亮[1]
作者机构: [1]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新疆乌鲁木齐830011;[2]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贵州贵阳550002;[3]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49
出版物刊名: 环境科学研究
页码: 58-62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1期
主题词: 胞外聚合物;氯霉素;荧光猝灭;结合
摘要:通过利用激发-发射矩阵(EEM)荧光光谱,研究蓝藻集胞藻EPS(胞外聚合物)与CAP(氯霉素)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EPS含有6个峰,其中峰A(Ex Em=205 304)、峰
B(Ex Em=230 302)、峰C(Ex Em=235 354)和峰D(Ex Em=260 372)为类蛋白峰,峰E(Ex Em=275 446)和峰F(Ex Em=350 452)为类腐殖质峰.除峰F外,其他各峰都能被CAP猝灭,说明它们所代表的物质能够与CAP发生作用;而峰F则几乎不被CAP猝灭,即荧光峰F不与CAP发生作用.CAP与EPS中荧光基团的反应属于静态猝灭,生成稳定的不发荧光的EPS-CAP络合物,其有效猝灭常数为3.28~4.49,结合常数为4.54~8.13.EPS与CAP强的络合作用意味着环境中普遍存在的EPS可能深刻地影响CAP在水环境中的迁移与转化.。

胞外聚合物(EPS)构成的影响因素分析

胞外聚合物(EPS)构成的影响因素分析

胞外聚合物(EPS)构成的影响因素分析胞外聚合物(EPS)构成的影响因素分析胞外聚合物(exopolymeric substances, EPS)是一种由微生物合成的复杂高分子化合物,广泛存在于自然水体、土壤和生物膜等环境中。

EPS在环境生物学、生态学和工程学等领域具有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微生物、环境因素、营养物质和人为活动等方面,分析对EPS构成的影响因素。

1.微生物因素微生物是EPS的主要合成者,其种类和数量对EPS构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不同种类的微生物合成的EPS具有不同的化学组成和物理性质。

微生物群落的组成和丰度取决于环境条件,例如水体中的温度、pH、溶解氧浓度和有机负荷等。

研究表明,在水体中,随着温度的升高和营养物质的增加,微生物的种类和丰度也会增加,从而促进EPS的合成和积累。

2.环境因素环境因素是影响EPS构成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包括水质、水体动力学、盐度、光照强度等。

水质的差异会导致微生物群落的变化,从而影响EPS的合成和构成。

水体动力学参数,如水流速度、水体湍流强度等,会影响微生物与EPS的接触,进而影响EPS的生产和积累。

盐度和光照强度的变化也会影响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活动,从而间接影响EPS的构成。

3.营养物质EPS的合成需要大量的营养物质,如碳源、氮源和磷源等。

不同种类的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需求有所不同,因此不同的营养物质浓度和比例会导致合成的EPS的化学组成差异。

研究发现,过高或过低的营养物质浓度都会抑制EPS的合成。

例如,过高的氮源浓度会促进微生物细胞増殖,降低EPS的合成能力;而过高的碳源浓度会导致微生物代谢产物积累,同样会影响EPS合成。

4.人为活动人为活动对环境中的微生物群落和EPS构成有着重要的影响。

例如,工业废水和农业污染物的排放会导致水体中的营养物质浓度升高,从而改变微生物的种类和丰度,进而对EPS的构成产生影响。

此外,工程活动和建筑工地的运作也可能影响水体动力学参数,从而影响微生物与EPS的接触和构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2009,15 ( 3 ): 347~350Chin J Appl Environ Biol=ISSN 1006-687X2009-06-25DOI: 10.3724/SP.J.1145.2009.00347微生物胞外聚合物(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s ,EPS)是由微生物细胞分泌的一种主要由蛋白质、多糖等成分组成的聚合物. EPS 具有大量电负性基团,可以与多种金属阳离子具有很强的配位络合作用[1, 2]. 例如,Liu 等对活性污泥中提取的EPS 对重金属的吸附作用的研究表明,1 mg EPS 大约去除0.25~1.48 mg 金属离子[4]. 因为微生物在地表环境中普遍存在,且生物量巨大,所以EPS 在环境中普遍存在. 有研究表明,滩涂中每kg 沉积物中EPS 的含量达到四百多mg [3]. 由于EPS 与重金属离子之间很强的络合作用及在水土环境中的广泛存在,EPS 对重金属等污染物的迁移、转化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1]. 然而,目前关于EPS 与重金属相互作用的研究大多数是关于活性污泥所产生的EPS 与重金属之间的络合作用[4, 5],而对自然界普遍存在的天然生物膜产生的EPS 与重金属之间相互作用的研究还相对有限,如,李鱼等研究了自然水体采集的生物膜对镉、镍、钴等金属的吸附[6, 7].Al 3+在环境中普遍存在,环境中自由态Al 3+的增加会对生态系统产生毒害作用[8]. 通常认为,不同化学形态的重金属在环境中的可迁移性及对生物的有效性和毒性有较大的差别,有机态的金属要比无机态的毒性小[9]. 因此,研究EPS 与Al 3+之间的络合作用对研究Al 3+在水环境中的行为归宿及正确评估Al 3+的生态毒理学效应具有重要意义.荧光光谱法由于具备灵敏度高、选择性好、信息量大且藻菌生物膜胞外聚合物(EPS)与Al 3+的配位作用机理*刘 静1, 3 张道勇1, 2, 3 潘响亮1, 2** 王立英1(1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贵阳 550002)(2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乌鲁木齐 830011; 3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北京 100049)Characterization of the Complexation Between Al 3+ and Extracellular PolymericSubstances Prepared from Alga-bacteria Bio fi lm*LIU Jing 1, 3, ZHANG Daoyong 1, 2, 3, PAN Xiangliang 1, 2** & WANG Liying 1(1State Key Laboratory of Environmental Geochemistry , Institute of Geochemistr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 Guiyang 550002, China)(2Xinjiang Institute of Ecology and Geography ,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 Urumqi 830011, China)(3Graduate University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 Beijing 100049, China)Abstract Three-dimensional excitation emission matrix fl uorescence spectroscopy (3DEEM) and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FTIR) spectroscopy were used to study the 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s (EPS) produced by alga-bacteria biofilm. Three excitation/emission (Ex/Em) fl uorescence peaks at Ex/Em 225~235/300~330 nm (Peak A), 275~280/325~330 nm (Peak B), and 335/432~434 nm (Peak C) were identi fi ed in the 3DEEM, respectively. Peaks A and B were referred to as protein-like fl uorescence and peak C as humic-like fl uorescence. The fl uorescence intensity at both peaks A and B decreased as Al 3+ concentration increased. The values of log K (conditional stability constant) for peaks A and B were 5.89 and 6.95, respectively. It was also found that solution pH strongly affected the fl uorescence intensity at peaks A and B for the Al 3+-EPS complexation. The fl uorescence intensity at peaks A and B increased consistently with solution pH increasing from 2 to 4, decreased with solution pH increasing from 4 to 7, and increased again with solution pH increasing from 7 to 11. FTIR analysis demonstrated that —NH— and C==O groups in EPS were responsible for binding with Al 3+. Fig 6, Ref 21Keywords 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 (EPS); Al 3+; three-dimensional excitation emission matrix (3DEEM);fl uorescence quenching;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 bio fi lm; conditional stability constantCLC X172 : Q936摘 要 利用三维荧光光谱(3DEEM)和傅立叶转换红外光谱(FTIR)研究了藻菌生物膜EPS 与Al 3+的相互作用机理. 3DEEM 结果表明,生物膜EPS 含有3个荧光峰. 其中,峰A (Ex/Em=225~235 nm/300~330 nm)和峰B (Ex/Em=275~280 nm/325~330 nm)荧光较强,属类蛋白峰,峰C (Ex/Em=335 nm/432~434 nm)荧光较弱,属类腐殖酸峰. 峰A 和峰B 都能不同程度地被Al 3+猝灭,它们的条件稳定常数(log K )分别为5.89和6.95. Al 3+-EPS 体系的峰A 和峰B 荧光强度明显受溶液pH 值的影响. 在pH 为2~4之间时,荧光强度随pH 的增大而增大,在4~7之间随pH 的增大而减小,在7~11之间随pH 增大而增大. FTIR 光谱图分析表明,Al 3+主要与EPS 中所含的—NH—、C==O 等发生强的配位作用. 图6 参21 关键字 胞外聚合物;Al 3+;三维荧光光谱;荧光猝灭;傅立叶转换红外光谱;生物膜;条件稳定常数 CLC X172 : Q936收稿日期: 2008-10-23 接受日期: 2009-02-17*国家“863”项目(No. 2006AA06Z339),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s. 40673070,40872169)资助 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High-tech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Program of China (863 Program, No. 2006AA06Z339), the Program of 100 Distinguished Young Scientists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and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Nos. 40673070, 40872169)**通讯作者 Corresponding author (E-mail: xiangliangpan@)34815 卷应 用 与 环 境 生 物 学 报 Chin J Appl Environ Biol 不破坏样品结构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研究各种含有荧光基团的物质与金属离子的相互作用. 由于EPS 中含有蛋白质、腐殖酸等荧光生色团,荧光光谱技术有望成为研究EPS 化学性质及其与阳离子相互作用的重要手段. 目前已经有少数研究者利用三维荧光光谱技术(3DEEM)对EPS 的结构、基本性质进行了初步研究[10, 11]. Sheng 和Yu [10]应用3DEEM 描述了好氧活性污泥和厌氧活性污泥的EPS 的荧光性质,发现了两个类蛋白峰和一个类腐殖酸峰. Adav 和Lee [11]利用3DEEM 研究了用不同方法从颗粒污泥中所提取的EPS 的荧光性质. 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提取方法对所获取的EPS 的组分及相应的荧光性质有着很大的影响. 现有的少数研究大都是对活性污泥的基本荧光性质进行研究,鲜有应用荧光光谱技术来研究EPS 与金属离子的配位作用.生物膜是微藻、细菌等在固体表面通过EPS 等粘附并被EPS 所包被在一起的膜状微生物聚合体. 生物膜在水环境中普遍存在. 本文的主要目的即是利用高灵敏度荧光光谱分析仪和FT-IR 研究藻菌生物膜EPS 的基本荧光特征及其与Al 3+的相互作用机理.1材料与方法1.1 生物膜EPS 的提取藻菌生物膜采集自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内的池塘. 生物膜EPS 用高速冷冻离心法分离[11, 12],这种方法被证实为不破坏细胞[2]. 将生物膜用去离子水洗涤干净后在4 ℃、20 000 r/min 离心20 min. 离心后取上清液冷冻干燥获得EPS 样品,放入冰箱保存备用.1.2 荧光测量参数设置和数据分析EPS 的荧光特征用F-4500荧光仪(Hitachi ,Japan)检测.3DEEM 荧光测量时荧光仪参数设置如下:带通:Ex =5 nm ,Em =10 nm ;响应时间:自动;扫描速度:1 200 nm/min ;扫描光谱进行仪器自动校正. 激发波长范围为Ex = 200~400 nm (间隔5 nm),发射波长为Em = 250~550 nm (间隔2 nm). 所测结果均扣除实验空白(即相同条件下去离子水的3DEEM). 使用SigmaPlot 2000 (Systat Software, Inc)绘制3DEEM 荧光光谱图,使用Origin 7.0分析二维荧光光谱数据及红外光谱数据.1.3 溶液pH 对Al 3+与EPS 配位作用的影响在10 mL 10 mg/L 的EPS 溶液中加入Al 3+溶液使其最终浓度达到1 mmol/L ,用HCl 和NaOH 溶液将EPS-Al 3+溶液的pH 分别调节为2~11. 每个EPS 溶液样品加入的酸碱试剂最多不超过50 μL. EPS-Al 3+溶液用磁力搅拌器搅拌15 min 后用F-4500荧光仪测定不同峰值处的荧光强度.1.4 Al 3+对EPS 的猝灭实验取10 mg/L 的EPS 溶液置于10 mL 小烧杯中,用微量加样器不断加入Al 3+,同时用磁力搅拌器持续搅拌. EPS 溶液中的Al 3+的浓度控制在0.2~60 μmol/L. 溶液的pH 始终保持在4±0.05. 用同步荧光测定不同Al 3+时荧光峰的荧光强度.1.5 红外样品的制备EPS 利用冷干燥技术制备,EPS 溶液与Al 3+发生配位作用后用红外灯烘干,并用KBr 压片后用FTIR 仪(岛津IR-408)测定.2 结果与讨论2.1 生物膜EPS 的荧光性质从图1可以看出,藻菌生物膜的EPS 含有2个主要的荧光峰,峰A :Ex/Em = 225~235 nm/300~330 nm; 峰B :Ex/Em = 275~280nm/325~330nm ;当EPS 的浓度达到40 mg/L 时,检测到了峰C (Ex/Em = 335 nm/432~434 nm),根据峰的位置和以往学者们的研究[11, 13~15],峰A 位于Ⅱ区(含芳香基团的蛋白质),峰B 位于IV 区(溶解性微生物副产物类),峰C 位于V 区(类腐殖酸). 峰A 和峰B 都属于类蛋白的荧光峰,峰C 属于类腐殖酸的荧光峰. 与Sheng 等的研究结果[14]相比较,峰B 发生蓝移大约10 nm.从图1-a~c 还可以看出,藻菌生物膜EPS 的类蛋白质成分含量较高,而类腐殖酸物质很低,因此对EPS 与Al 3+相互作用的荧光光谱的研究主要以两个类蛋白峰为研究对象.2.2 pH 对Al-EPS 配位能力的影响在水环境中,pH 不仅是影响荧光峰强度和位置的主要图1 不同浓度EPS 的3DEEM 荧光光谱图Fig. 1 3DEEM of solutions containing different amounts of EPS图2 pH 对EPS 与Al 3+配位作用的影响Fig. 2 Effect of solution pH on binding of EPS with Al 3+3493 期刘 静等:藻菌生物膜胞外聚合物(EPS)与Al 3+的配位作用机理因素,还是影响Al 的形态的重要参数之一. 图2表明,A 、B 两个峰随pH 的变化基本一致,在pH 2~4随着pH 增大荧光强度增强,在pH 4~7,随着pH 的增大荧光强度减小,但到了pH 7~10荧光密度随pH 的增大而增大. 这主要是因为在pH 2~4时Al 在水溶液中以Al 3+离子状态存在,随着pH 的增大发荧光基团的质子化作用逐渐减弱[16],而且铝与发光基团络合的作用小于质子化减弱的作用,所以导致荧光强度增强;在pH 4~7时,Al 3+不断把发荧光基团中的H +置换出来[5, 16, 17],使发荧光基团发生猝灭,使荧光强度减弱;当pH 由7不断增加时,越来越多的Al 3+水解生成AlO 2-,而后者与荧光基团的络合作用很弱,从而导致荧光强度增强.2.3 Al 3+对EPS 荧光的猝灭Al 3+有很高的离子系数和很低的共价系数,因此可以作为配位原子和配位体发生配位反应. 在上面的讨论中可以看出,在pH =4时,Al 主要以Al 3+的形式存在,EPS 荧光较强,因此选择pH=4做猝灭滴定实验. 图3是在pH=4的条件下,随着不断加入Al 3+, EPS 的2个荧光峰荧光强度的变化情况. 从图4可以看出,随着Al 3+浓度增加,EPS 的荧光明显地被猝灭. 当Al 3+在EPS 溶液中的浓度为0.2~6 μmol/L 之间时,峰A 、峰B 的荧光强度不断降低;但当Al 3+浓度达到6 μmol/L 之后,随着Al 3+的浓度增加,两个荧光基团的荧光强度基本不变,说明10 mg/L 的EPS 溶液中发荧光的配位体能与大约6 μmol/L 的Al 3+发生配位作用. 为了定量地研究Al 3+与EPS 的配位作用,可以像学者们研究溶解有机质中假定金属与DOM 之间以1:1发生络合作用[18, 19]那样,假定Al 3+与EPS 也以1:1发生络合,利用修正后的Stern-Volmer 方程来计算配位稳定常数:F 0/△F=1/fK [Al]+1/f其中,F 0和F 是EPS 样品在滴加Al 3+前后的荧光强度. △F = F 0-F ,而f 是被Al 3+配位的荧光基团的比例,[Al]为Al 3+浓度,K 是条件稳定常数.从图5可以看出,F 0/△f 与1/[Al 3+]之间都显示出较好的线形关系,峰A 和峰B 的R 2分别为0.761和0.972,说明修正后的Stern-Volmer 方程基本上可以用来描述EPS 与Al 3+的配位作用. 经计算,峰A 和峰B 所在的两个基团的条件稳定常数log K 分别为5.89和 6.95,表明 EPS 与Al 3+有很强的配位能力,即自然图3 EPS 被Al 3+猝灭前(a)和猝灭后(b)的3DEEM 荧光光谱图Fig. 3 3DEEM of EPS before (a) and after (b) quenched by Al 3+图4 Al 3+对EPS 荧光的猝灭Fig. 4 Fluorescence quenching of EPS by Al 3+图5 Al 3+对EPS 猝灭的Stern-Volmer 方程拟合(a :类蛋白荧光峰A ;b :类蛋白荧光峰B)Fig. 5 Stern-Volmer curves for fl uorescence quenching of EPS by Al 3+at peak A (a) and peak B (b)35015 卷应 用 与 环 境 生 物 学 报 Chin J Appl Environ Biol环境中藻菌生物膜的EPS 是Al 3+的强配位体.2.4 EPS 与Al 3+作用的红外特征由图6-a 可以看出,EPS 主要有N—H 和O—H 的伸缩振动(3 500~3 100 cm -1)、C—H 的伸缩振动(2 928.8 cm -1),C==O 的伸缩振动(1 648.5 cm -1),CH 2的弯曲振动(1 428.2),多糖中C—O—C 的伸缩振动(1 150~1 030)及指纹区(<1 000 cm -1). EPS 与入Al 3+配位之后(图6-b),N—H 、O—H 、C==O 的峰几乎都消失,说明EPS 中的N—H 、O —H 、C==O 参与了A l 3+的配位作用[20, 21].3 结 论3.1 藻菌生物膜EPS 的荧光峰主要由类蛋白物质产生. 3.2 EPS 中类蛋白物质与Al 3+具有较强的配位作用. 3.3 pH 值对Al 3+-EPS 体系的配位作用影响明显,pH 在2~4之间时,峰A 、B 两个荧光基团的荧光强度随pH 的增大而增大,4~7之间时随pH 的增大而减小,7~11之间时随pH 增大而增大. 3.4 EPS 中N—H 、C==O 等基团参与Al 3+的配位作用.References1Zhang DY (张道勇), Zhao YS (赵勇胜), Pan XL (潘响亮). The roleof EPS in removing cadmium in sewage by algae-bacteria bio fi lm. Res Environ Sci (环境科学研究), 2004, 17 (5): 52~552Zhang DY, Wang JL, Pan XL Cadmium sorption by EPSs produced by anaerobic sludge under sulfate-reducing conditions. J Hazardous Mat , 2006, 138: 589~5933Kuwae T, Hosokawa Y. Determination of abundance and biovolume of bacteria in sediments by dual staining with 49, 6-diamidino-2-phenylindole and acridine orange: Relationship to dispersion treatment and sediment characteristics. Appl & Environ Microbiol , 1999, 65 (8): 3407~34124 Liu Y, Lam MC, Fang HHP. Adsorption of heavy metals by EPS of activated sludge. Water Sci & Technol , 2001, 43 (6): 59~665Guibaud G. Effect of pH on cadmium and lead binding by 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s (EPS) extracted from environmental bacterial strains. Colloids & Surfaces B: Biointerfaces , 2008, 63: 48~546Zhang BT (张波涛), Dong DM (董德明), Yang F (杨帆), Li Y (李鱼), Wu YH (吴雨华). Effect of ionic strength in solution on Pb 2 + and Cd 2+ adsorption to surface coatings. J Jilin Univ Earth Sci Ed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04, 34 (4): 566~5707Dong DM (董德明), Ji L (纪亮),Hua XY (花修艺), Li Y (李鱼),Zheng N (郑娜). Studies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 Ni and Cu and adsorption to natural surface coatings. Chem J Chin Univ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4, 25 (2): 247~2518 Zhao JY, Nelson DJ. Fluorescence study of the interaction of SuwanneeRiver fulvic acid with metal ions and Al 3+-metal ion competition. J Inorganic Biochem , 2005, 99: 383~3969 Kot A, NamiesNik J, The role of speciation in analytical chemistry. TrACTrends Anal Chem , 2000, 19 (2/3), 69~7910 Sheng GP, Zhang ML, Yu HQ. Characterization of adsorption propertiesof 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s (EPS) extracted from sludge. Colloids & Surfaces B: Biointerfaces , 2008, 62: 83~9011 Adav SS, Lee DJ. Extraction of 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sfrom aerobic granule with compact interior structure. J Hazardous Mat , 2008, 154: 1120~112612 Guibaud G, Comte S. Comparison of the complexation potential of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s (EPS), extracted from activated sludges and produced by pure bacteria strains, for cadmium, lead and nickel. Chemosphere , 2005, 59: 629~63813 Baker A. Fluorescence properties of some farm wastes: Implications forwater quality monitoring. Water Res , 2002, 36: 189~19514 Sheng GP, Yu HQ. Characterization of extracellular polymericsubstances of aerobic and anaerobic sludge using three-dimensional and emission matrix fluorescence spectroscopy. Water Res , 2006, 40: 1233~123915 Wu FC, Midorikawa T, Tanoue E. Fluorescence properties of organicligands for copper (II) in Lake Biwa and its rivers. Geochem J , 2001, 35: 333~34616 L a m e l a s C , B e n e d e t t i M , W i l k i n s o n K J, Sl a v e y k ov a V I.Characterization of H + and Cd 2+ binding properties of the bacterial exopolysaccharides. Chemosphere , 2006, 65: 1362~137017 Fu PQ (傅平青), Liu CQ (刘丛强), Wu FC (吴丰昌). Three-dimensionalexcitation emission matrix fl uorescence spetroscopic charcterization of the complexation between mercury (1I) and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 Environ Sci (环境科学), 2004, 25 (6): 140~14418 Joaquim CG. Esteves da Silva. Fluorescence quenching of anthropogeniefulvie acids by Cu (Ⅱ), Fe (Ⅲ) and U. Talanta , 1998, 45: 1155~116519 Lu X, Jaffe R. Interaction between Hg (II) and natural dissolved organicmatter :A fl uorescence spectroscopy based study. Water Res , 200l, 35 (7): 1793~180320 Pan XL, Wang JL, Zhang DY. Biosorption of Pb (II) by Pleurotusostreatus immobilized in calcium alginate gel. Proc Biochem , 2005, 40: 2799~280321 Wei GH (韦革宏), Li SJ (李砉俭), Xu WL (徐万里), Zhu ME (朱铭莪),Gong BS (龚报森), Characteristics of infrared spectra of pure cultures and exopolysaccharide from rhizobia. Chin J Appl Environ Biol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1999, 5 (3): 31~34图6 EPS 与Al 3+反应前(a)和反应后(b)的FTIR 谱图Fig. 6 FTIR spectra of EPS before (a) and after (b) binding with Al 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