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同步导学案设计2.4《柳永词两首》--《雨霖铃》(人教新课标必修4)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雨霖铃》导学案
《雨霖铃》导学案【课前预习案】一、目标导航1、抓取情词,品味意象,感悟离愁别绪。
2、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
二、文本助读1、连线作者柳永,北宋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之一。
初名三变,字耆卿,祖籍河东(今属山西),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人。
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排行第七,也称柳七。
有《乐章集》传世。
柳永出身书香仕宦之家,但个人际遇坎坷,多次应试不第,生活落拓,长期出入歌楼舞馆,与歌伎们相处密切,考为她们填词作曲维持生活,成为北宋第一位专业写词的词人。
从内容上看,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歌伎生活、羁旅行役、下层市民生活,尤其长于书写羁旅行役之情,促进了词的通俗化、口语化,在词史上产生了较大影响。
柳永的词在当时流传很广,当时有“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的说法。
2、探寻背景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不顺。
当时柳永由于仕途失意,心情郁闷,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于是与恋人痛别。
本词正是他当时心境的体现。
3、词牌简介《雨霖铃》,也写作《雨淋铃》。
此曲就是柳永取唐时旧曲翻制而成。
相传,唐玄宗因“安史之乱”而入蜀,进斜谷,大雨连下十数日,栈道中闻铃声而思念杨贵妃,故作此曲。
曲调自身就具有哀伤的成分。
4、诗词意象积累(1)寒蝉孟秋之月,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
(《礼记•月令》)冷清清暮秋时候,衰柳寒蝉一片愁。
卢挚《沉醉东风》秋风发微凉,寒蝉鸣我侧。
曹植《赠白马王彪》日夕凉风至,闻蝉但益悲。
孟浩然《秦中寄远上人》(2)长亭河桥望行旅,长亭送故人。
王褒《送别裴仪同》长亭更短亭,何处是归程?李白《菩萨蛮》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李白《劳劳亭》(3)秋雨秋风秋雨愁煞人,寒宵独坐心如捣。
陶澹人《秋暮遣怀》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曹雪芹《代别离》(4)烟波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黄鹤楼》(5)杨柳秦楼月,年年柳色,霸陵伤别。
李白《忆秦娥》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王之涣《送别》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第四课之《雨霖铃》导学案
《雨霖铃》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柳永其人及词作风格2、借助朗读和对意象的分析,体味作品的思想感情和意境3.了解词牌“雨霖铃”;4.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5.深刻体会《雨霖铃》“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
能力目标1.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2.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品读鉴赏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3.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教学重点】1.在朗读中品味这首词的意境;2.引导学生体味这首词“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 1.引导在了解词作内容的基础上把握诵读技巧; 2.引导学生深刻分析这首词的艺术特色。
【教学方法】诵读法;探究法;点拨法。
3、鉴赏作品的艺术特色。
【知识链接】1、宋词的发展脉络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宋词代表了宋代文学最高成就。
北宋前期词坛的中心人物是晏殊和欧阳修,后来大政治家范仲淹又拓宽了词的意境并开启了豪放派词风,慢词圣手柳永拉长了词的篇幅并发展了婉约派词风。
北宋后期大文学家苏轼对词进行了彻底的革新开拓了豪放派词风,周邦彦则成为此时婉约派之集大成者。
南宋前期辛弃疾、陈亮等继承了豪放词风并形成了爱国词派,李清照是此时的婉约派大家。
南宋后期姜夔等词人继承了婉约派词风并发展为格律词派。
整理如下:时期作者成就代表作北宋前期范仲淹开启豪放派词风《渔家傲》北宋后期苏轼开拓豪放派词风《念奴娇》南宋前期辛弃疾继承→爱国词派《永遇乐》北宋前期柳永发展婉约派《雨霖铃》北宋后期周邦彦婉约派集大成者《苏幕遮》南宋前期李清照婉约派大家《声声慢》南宋后期姜夔继承→格律词派《扬州慢》2、婉约词豪放词特点婉约词其特点主要是题材狭窄,内容侧重儿女风情,抒发感情婉约细腻,结构深细缜密,音律婉转和谐,语言圆润清丽,有一种柔婉之美。
豪放词的特点大体是创作视野较为广阔,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气象恢弘雄放,意境雄浑,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写词,语词宏博,用事较多,不拘守音律,抒发豪情壮志,然而有时失之平直,3、题解及词牌来源“雨霖铃”也写作《雨淋铃》。
高中语文必修四《雨霖铃》导学案
《雨霖铃》导学案【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词的相关知识,了解柳永及其作品特点。
2. 反复吟咏,把握词的内容,感受词的音律美,体会词中流露出的感情。
3.分析意象,掌握本词所运用的表现手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让学生学会找意象,析手法,品情感。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引导学生阅读古典诗词,培养他们健康、敏锐的审美情趣。
【学习重难点】重点:品味词中意象,体会作者感情。
难点:通过诵读、合作,体会词中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手法。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有感情地诵读,疏通文字,赏析词中有代表性的意象,把握常用表现手法,从而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
2.独立完成相关预习案,有疑问的提出,保证学案完成的质量。
预习案【自主学习,走进作品】☆词的常识1、词的起源:兴起于隋唐,盛行于宋,并在宋代发展到高峰。
词即歌词,指可以和乐歌唱的诗体,即词是诗的一种,所以又称“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歌词”等。
2、词牌和标题:词牌是一首词的词调的名称,词的标题是词的主要内容的集中体现。
3、词的分类:按字数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按段的多少可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
(词的段落叫:阕或片)按作家的流派风格可分为豪放和婉约派(豪放派的代表作家------苏轼、辛弃疾等婉约派的代表作家------柳永、李清照等)☆作者简介柳永(约987~1053),字耆卿,原名三变,福建崇安人。
北宋第一位专业词人,慢词的创造者。
因排行第七,又曾任屯田员外郎,世称柳七、柳屯田。
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
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伎生活,尤其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
创作慢词,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词”,对宋词的发展有较大影响。
著有《乐章集》。
☆背景内容这首《雨霖铃》,写于作者将要离开汴京(开封)去各地漂泊时。
当时由于仕途失意,心情十分压抑,柳永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但一想到从此将不能跟心爱的人生活在一起,失去爱的慰藉,便觉得痛苦万状。
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同步导学案:2.4《柳永词两首》--《雨霖铃》(人教新课标必修4)
2022-2021学年高中语文同步导学案:2.4《柳永词两首》--《雨霖铃》(人教新课标必修4)
雨霖铃导学案
【学习目标】
1、通过诵读感受词的感情,提高审美力气。
(重点)
2、认真品尝词的语言。
(重点)
3、学习分析词的表现手法。
(难点)
【自主学习】一、学问链接
1、词调简介“雨霖铃”一作“雨淋铃”相传唐玄宗入蜀,到斜口,霖雨连日,他经过栈道耳闻铃声勾起往事,于是创作此曲悼念杨贵妃寄予哀思。
大家可以想见这一词调悲怆低回、凄楚欲绝的情味。
2、写作背景
当时柳永由于仕途失意,心情郁闷,打算离开京城到外地去,于是与恋人痛别。
本词正是他当时心境的体现。
3、有感情的朗读本首词。
认真体会词中仆人公情感。
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4、词的上阕写:
词的下阕写:
【合作探究】
(一)
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渲染了什么样的气氛?
答:
2.“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表现了人物何种心态?
答:
3.“念”字在全词中起何作用?答:
(二)、鉴赏语言(认真品尝,咬文嚼字)
鉴赏1: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鉴赏2: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达标反馈】1、体会本词的表现手法。
2、背诵全词
【课后反思】。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第四课之《雨霖铃》导学案
《雨霖铃》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柳永其人及词作风格2、借助朗读和对意象的分析,体味作品的思想感情和意境3.了解词牌“雨霖铃”;4.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5.深刻体会《雨霖铃》“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
能力目标1.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2.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品读鉴赏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3.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教学重点】1.在朗读中品味这首词的意境;2.引导学生体味这首词“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 1.引导在了解词作内容的基础上把握诵读技巧; 2.引导学生深刻分析这首词的艺术特色。
【教学方法】诵读法;探究法;点拨法。
3、鉴赏作品的艺术特色。
【知识链接】1、宋词的发展脉络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宋词代表了宋代文学最高成就。
北宋前期词坛的中心人物是晏殊和欧阳修,后来大政治家范仲淹又拓宽了词的意境并开启了豪放派词风,慢词圣手柳永拉长了词的篇幅并发展了婉约派词风。
北宋后期大文学家苏轼对词进行了彻底的革新开拓了豪放派词风,周邦彦则成为此时婉约派之集大成者。
南宋前期辛弃疾、陈亮等继承了豪放词风并形成了爱国词派,李清照是此时的婉约派大2、婉约词豪放词特点婉约词其特点主要是题材狭窄,内容侧重儿女风情,抒发感情婉约细腻,结构深细缜密,音律婉转和谐,语言圆润清丽,有一种柔婉之美。
豪放词的特点大体是创作视野较为广阔,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气象恢弘雄放,意境雄浑,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写词,语词宏博,用事较多,不拘守音律,抒发豪情壮志,然而有时失之平直,3、题解及词牌来源“雨霖铃” 也写作《雨淋铃》。
源于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故事,马嵬兵变后,杨贵妃缢死,在平定叛乱之后,玄宗北还,一路凄雨沥沥,风雨吹打在皇鸾的金铃。
上既悼念贵妃,采其声为《雨霖铃》曲,以寄恨焉。
这便是词牌《雨霖铃》的来历。
4、知人论世柳永,字耆卿,原名三变。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柳永词两首》导学案及答案
5 柳永词两首 2 六中王秋岩《柳永词两首》导学案﹙一﹚望海潮高一语文编写人:巩义六中王秋岩审核人:杨保卿【学习目标】1、知识和能力:了解柳永词的特点,感受评赏词的意境、词的情韵,学习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的手法;2、过程和方法:反复吟咏,感受两首词的节奏美、音韵美;感受柳永慢词的意境美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领会作者的真挚感情和对杭州西湖的热爱之情。
【学习重、难点】领悟作者对杭州西湖的热爱之情;感受词的意境,情韵;学习将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学法指导】诵读法,鉴赏法,探究法【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柳永(约987-约1053),北宋词人。
原名三变,字景庄。
后改为名永,字耆卿,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
崇安(今属福建)人。
景佑进士。
官屯田员外郎。
世称柳屯田。
他一生在仕途上抑郁不得志,独以词著称于世。
他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
其词多描绘城市生活的繁华,歌妓悲欢、愿望及男女恋情,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
创作慢词独多。
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雨霖铃》、《八声甘州》、《望海潮》等颇有名。
有《乐章集》。
2 历来认为,这首《望海潮》是作者献给两浙转运使孙何的。
孙何是柳永的友人,当时驻节杭州。
文中表现杭州繁华富庶的题旨,是为了称颂祝愿。
来日升迁到朝廷做官,虽然杭州城无法带去,但把这西湖美景绘成图画,可带回京城去欣赏。
相传,后来金主完颜亮听唱“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以后,便羡慕钱塘的繁华,从而更加强了他侵吞南宋的野心。
为此,宋人谢驿还写了一首诗:“莫把杭州曲子讴,荷花十里桂三秋。
岂知草木无情物,牵动长江万里愁。
”(见罗大经《鹤林玉露》)说金主亮因受一首词的影响而萌发南侵之心,原不可信。
但是,产生这一传说,却可以印证这首词的艺术感染力是很强的。
3知识概述词始于唐代,鼎盛于宋代。
它原是配乐歌唱的一种诗体,句的长短随歌调(词牌)而改变,句子长短不一,所以有“长短句”之称;又有“诗余”“倚声”“填词”之谓。
人教版高中(必修四) 语文 第2单元 第4课 《柳永词两首》 学案
《望海潮》《雨霖铃》教案学习目标:1、了解词的相关知识;2、了解作者柳永以及其词婉约派的风格;3、反复诵读,流畅背诵,品味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词中优美的意境;4、学习柳词中善于点染、铺叙、融情于景、虚实相生的艺术特点。
【重点】1、品悟词的意境,体味其中情感。
2、学习解读词的意境、情感的简单方法,会解读词的意境,情感。
【学习方法】自读预习与课堂学习相结合;诵读体味和鉴赏分析相结合;学生探究和教师点拨相结模块一:课前预习相关知识1、词的有关知识(1)词的起源:词产生于唐,盛行于宋,在唐代广为流传,最初是宋代的“流行歌曲“。
词即歌词,指可以和乐歌唱得诗体,即词是诗的一种。
词有很多别称,如“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曲词”“歌词”等。
(2)关于词牌和标题:此的标题是次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次的主要内容;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
(3)词的分类按字数多少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按段的多少可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词的段落叫“阙”或“片”)按作家的流派风格可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的主要作家有苏轼、辛弃疾等;婉约派的主要作家有柳永、秦观、李清照、周邦彦、姜夔等)2、作者简介柳永(约987——约1053),北宋词人。
原名三变,字耆卿,福建崇安人。
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七、柳屯田。
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
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伎生活,尤其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
创作慢词,是长调(慢词)的倡导者,其词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专业词人,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有《乐章集》,词作《雨霖铃》《八声甘州》《望海潮》等颇有名。
3、关于《望海潮》宋真宗咸丰末年,柳永从家乡前往京城开封应试,途径钱塘(今浙江杭州)。
柳永与孙何是布衣之交,此时孙何正好任两浙转运使,柳永想拜访他,但当时官府之家门禁极严,柳永一个平民是很难到孙何家去拜访的,柳永就写下了《望海潮》这首词,并使其在青楼被广泛歌唱以使孙何知道,第二天孙何就亲自前往见面。
语文人教版必修四第4课柳永词两首《雨霖铃》导学案设计
教学课题:雨霖铃备课时间:授课时间:主备人:康世梅姓名:班级:小组:教师寄语:我们的课堂,我们来做主。
【学习目标】1.了解本词的写作背景及词牌名的由来。
2.以读带析,品味重点词句,来解读本词的意境、情感。
3.初步感知作品的艺术手法。
【学习重难点】以读带析,品味重点词句,来解读本词的意境、情感。
【学习准备】多媒体课件、导学案【学习课时】一课时【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过程】一、大脑想一想本词学习目标二、感官总动员(一)知识链接1.写作背景作者当时由于仕途失意,心情十分压抑,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但一想到从此将不能跟心爱的人生活在一起,失去爱的慰藉,便觉得痛苦万状。
这首词就集中反映了他这种难以割舍的离情。
2.词牌溯源《雨霖铃》词牌名,也写作《雨淋铃》。
此曲就是柳永取唐时旧曲翻制而成。
相传,唐玄宗入蜀时因在雨中闻铃声而思念杨贵妃,故作此曲。
曲调自身就具有哀伤的成分。
(二)诵读感悟1.听读、跟读2.明确诵读要求(1)(2)(3)3.小组合作展示读(三)重点探究1.这首词最能集中体现作者与恋人离别心情的句子是什么?2.词的上片最能体现作者离别情绪的“情语”是什么?并对这个句子描述的画面、表达的情感来作赏析。
3.词的下片最能体现作者离别情绪的“景语”是什么?并对这个句子描述的画面、表达的情感来作赏析。
(四)方法归纳这首词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请说一说。
三、金口说一说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说一说你对学习目标的完成情况。
【相关链接】一、《雨霖铃》仿写课堂内外,激烈讨论,思量无限。
独自莫要彷徨,你怎知,同学能量。
交流更胜独思,看我们榜样。
想问题,曾经消瘦,无边学海我荡舟。
人生能有几回搏,叹如今烦恼尽解决!今后如有问题?请到讨论中来。
且学且论,应是问题解决之时。
便纵有万千问题,我们齐解决。
二、《雨霖铃》意象1.【寒蝉】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命折旦夕。
因此,寒蝉就成为悲凉的同义词。
语文人教版必修四第4课《柳永词两首》导学案设计——教师版
语文必修4《柳永词两首》导学案(教师版)学习目标1、掌握词的文体知识,了解词的相关知识和两大流派;了解柳永及其婉约词的特点。
2、反复吟诵诗词,品味语言,发挥想象,理解意境,准确把握作者情感。
3、学习作者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写作手法;学习“点染”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1、反复吟诵诗词,品味语言发挥想象,理解意境,准确把握作者情感,培养诗词鉴赏能力。
2、学习作者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写作手法;学习“点染”的表现手法。
学习方法朗读法、讨论法学习过程一、知识链接(一)作者简介柳永(约987—约1053),北宋词人。
原名三变,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宋仁宗朝进士,官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
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代表作《雨霖铃》。
他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且是长调(慢词)的倡导者,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伎生活,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
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
(二)文体知识1、词的起源:兴起于隋唐,盛行于宋,并在宋代发展到高峰。
词即歌词,指可以和乐歌唱的诗体,即词是诗的一种,所以又称“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歌词”等。
2、词牌和标题:词牌是一首词的词调的名称,词的标题是词的主要内容的集中体现。
3、词的分类:按字数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按段的多少可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
(词的段落叫:阕或片)按作家的流派风格可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的主要作家有苏轼、辛弃疾等;婉约派的主要作家有柳永、秦观、李清照、周邦彦等)(三)铺陈、点染1、铺陈:又叫“铺排”,多见于古体诗中,它运用叠句的手法,使句式反复、对称而又富于变化,在诗歌中主要起渲染烘托气氛的作用。
如乐府民歌《陌上桑》、《木兰辞》中:“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
高中语文:2.4.2(柳永词二首-雨霖铃)教案(新人教版必修4) 学案
授课 时间 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第 节
课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柳永其人及其词作风格;深刻体会《雨霖铃》的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2.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品赏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2.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⒈感受词中浓浓的别离之情,体会短暂与永恒的辨证关系。
⒉以真挚的感情品读作品,培养诗歌兴趣和文学素养。
教学 重点 ,引导学生体味这首词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2.运用想象和联想对作品进行个性化解读,提高学生对诗词的领悟、理解能力。
教学 难点
,培养有感情的诵读能力。
2.引导学生深刻分析这首词的艺术特色。
教 学
设 想
教材分
析 《雨霖铃》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IV 第二单元7首宋词中的第二首,是柳永的代表作,更是宋词婉约
派名篇。
本词无论在文学史中还是在教材中都占有重要地位。
该词上片写秋天傍晚,词人和他心爱的人在
都门外长亭分别时依依不舍的情景;下片词人想象别后羁旅生活的情状。
通过虚实相济、融情入景的手法集中反映了词人复杂的内心情感,学习本词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掌握品赏诗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通过把握
诗词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来品味诗词的语言,赏析诗词的表现手法,提高诗词鉴赏的能力和审美情趣。
板书设计教学后记。
高中语文柳永词两首雨霖铃导学案新人教必修
《雨霖铃》【学习目标】一、品鉴意象二、体味情感【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师:上课!同学们好!生:(起立)老师好!师:(同学们刚考试完,很累吧。
星期六还在这儿听我的课,很辛苦啊!)我给大家放首歌,轻松一下,好不好?生:(欢呼)好!师:(播放邓丽君演唱的《雨霖铃》)(幻灯1:“音乐”)我们一起来听听这首歌。
(师生听歌)师:邓丽君深情、甜美的演唱深深地打动了我们,那么是谁为她作的词呢?生:柳永。
师:对啊!柳永是北宋第一位专业词人,“凡有井水处都唱柳词”。
他的歌覆盖了当时所有的官家和民间的歌舞晚会,美丽的词句和优美的音律征服了所有的歌迷。
今天,就让我们穿越历史的烟云,回到宋朝,去聆听柳永的歌曲吧!(板书:课题、作者)(幻灯2:“课题、作者”)这节课我们主要“品鉴意象、体味情感”。
(幻灯3:【学习目标】“品鉴意象、体味情感”)二、整体感知师:《雨霖铃》究竟有什么样的魅力,以至于邓丽君和柳永穿越时空合作了这首歌曲呢?我们走近文本,触摸一下柳永的情感脉搏吧!下面,请同学们仔细听录音范读,可以跟着默读,边听边圈画出你认为最能表达作者离别心情的一句话。
(幻灯4:“文本、录音”)(播放曹灿范读)生:(听)师:(听)师:那么,词中哪句话集中表现了作者和恋人离别的心情呢?请大家找出来。
生1:多情自古伤离别。
生2: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师:(明确)大家听得很用心,也很善于动脑,作者的心情在词的下片表露无疑,那就是“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板书,并提醒同学在书上标画出来)(幻灯5:【整体感知】“多情自古伤离别”)大家齐读一下这句话。
师:这句话表露出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呢?生:伤心,凄凉。
师:是啊!佛言人生有“七苦”,生、老、病、死、怨憎悔、爱别离、求不得。
其中最苦是“爱别离”。
“多情自古伤离别”就是对这种心情的经典概括。
我们还学过哪些表现离别的名言呢?请同学回忆,举几个例子。
生1(预设):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四《雨霖铃》导学案
《雨霖铃》柳永导学案学习目标:1、鉴赏词中形象,品味词的意境,理解情感。
2、理解把握词中运用的融情于景、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
【预习任务】阅读下面材料,了解词人柳永: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
少年时去汴京应试,经常跟歌伎们一道生活,狂放不羁。
仁宗皇帝闻其名,说:"此人任从风前月下浅斟低唱,岂可令仕宦!"遂落第。
以后在汴京、苏州、杭州等地流浪了一个时期。
景佑元年,方进士及第。
曾任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
卒于襄阳,死之日,家无余财,群伎合金葬之于南门外。
宋翔凤在《乐府余论》提到:"柳词曲折委婉,而中具浑沦之气,虽多俚语,而高处足冠群流,倚声家当尸而祝之。
入竹垞所录,皆精金粹玉,以屯田一生精力在是,不似东坡辈以余力为之也。
"又如刘熙载的《艺概》中说道:"耆卿词细密而妥溜,明白而家常,善于叙事,有过前人,惟绮罗香泽之态,所在多有,故觉风期未上耳。
"著名学者叶梦得在《避暑录话》中说:"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
"鹤冲天·黄金榜上宋柳永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
明代暂遗贤,如何向。
未遂风云便,争不恣游狂荡。
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
幸有意中人,堪寻访。
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
青春都一饷。
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这首词反映了柳永的反叛性格,也带来了他人生路上一大波折。
据传说,柳永善作俗词,而宋仁宗颇好雅词。
有一次,宋仁宗临轩放榜时想起柳永这首词中那句“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就说道:“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就这样黜落了他。
从此,柳永便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而长期地流连于坊曲之间、花柳丛中寻找生活的方向、精神的寄托。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考科举求功名,他并不满足于登进士第,而是把夺取殿试头名状元作为目标。
落榜只认为“偶然”,“见遗”只说是“暂”,由此可见柳永狂傲自负的性格。
他自称“明代遗贤”是讽刺仁宗朝号称清明盛世,却不能做到“野无遗贤”。
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第四课 柳永词两首《雨霖铃》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4(2021年最新整理)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四课柳永词两首《雨霖铃》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必修4 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四课柳永词两首《雨霖铃》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必修4)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四课柳永词两首《雨霖铃》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必修4的全部内容。
《雨霖铃》1课时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
(教学难点)(2)鉴赏意象和意境,掌握婉约派词的风格特点。
(教学难点)(3)深刻体会《雨霖铃》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艺术特色.(教学重点)2、能力目标: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教学重点)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以真情品读作品,培养学习诗歌的兴趣和文学素养.二、教学方法1.诵读法。
2.问答法。
3.讨论法。
4.点拔法。
三、教学过程(一)导语在现实生活中,离别是一种常事。
在诗词中更是一个永不衰老的主题.大家想想,以前学过哪些描写别情的诗?李白的《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孟郊的《游子吟》等等。
李商隐说过“相见时难别亦难”,是啊,离别时常常难舍难分,往往是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别!别有情,别有景,别有声,别有泪,别有长度,别有重量,别能销魂,别能消瘦。
形形色色的分别,大都贯穿着一个共同的主题:分别是痛苦的!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北宋婉约派代表词人柳永更是把离别写得伤痛欲绝!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柳永的名篇《雨霖铃》。
[板书课题](二)柳永简介柳永(约980-1053),原名三变,字耆卿,崇安(今福建崇安县)人。
高中语文必修四 柳永词两首(导学案)
柳永词两首学习目标 1.反复吟诵,整体把握词的内容,感受词的音律美。
2.品味语言,体会词中词人流露出的浓浓的感情。
3.学习情景交融的手法。
1.字音辨识(1)堤.沙()(2)天堑.()(3)珠玑.()(4)罗绮.() (5)叠() (6)凝噎.()(7)暮霭.() (8)今宵.() (9)纵.有()答案(1)dī(2)qiàn(3)jī(4)qǐ(5)yǎn(6)yē(7)ǎi(8)xiāo(9)zònɡ2.词语解释(1)天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羌管弄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菱歌泛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吟赏烟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长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兰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去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楚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经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天然壕沟。
学年高中语文同步教案:2.4《柳永词两首》--《雨霖铃》(人教新课标必修4)
学年高中语文同步教案:2.4《柳永词两首》--《雨霖铃》(人教新课标必修4)高中语文第4课《雨霖铃》教案新人教版必修4一、教学目的: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学会站在作者的角度去体味作品,使之产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二、教学方法:启发诱导教学法、由果推因法、联想想象图画法、提问法、讨论法、诵读法三、教学过程:(一)导入:宋词作为我国古代文苑中的一朵奇葩,在文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提及宋词,不能不提到婉约词的代表人物柳永;而提及柳永,又不能不提到他的代表作《雨霖铃》。
这是一首饱含了千种风情的别离诗,人生无常,聚散不定,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苦痛。
自古以来,分别都是痛苦的,“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形形色色的分别,无不贯穿着一个主题:分别痛苦。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北宋婉约派代表词人柳永的“雨霖铃”又是怎样写“别”的呢?(二)简介作者及背景:作者柳永才情卓着,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济,早年屡试不第,生活穷困潦倒,处世抱着一种玩世不恭的态度。
更多的时日跟歌伎们一起,过着浪荡自由、浅斟低唱的生活。
他深深了解这些歌伎们的生活,深切同情他们的不幸遭遇。
在他的作品中,很多是反映同他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
《雨霖铃》便是其中为世人传诵的一首。
这首词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城(现在河南开封)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
(三)介绍词牌的由来:马嵬兵变后,杨贵妃缢死,在平定叛乱之后,玄宗北还,一路戚雨沥沥,风雨吹打皇鸾的金铃上。
如《明皇杂录》里写道:“明皇既幸蜀,西南行,初入斜谷,属霖雨涉旬,于栈道雨中闻铃,音与山相应。
上既悼念贵妃,采其声为《雨霖铃》曲,以寄恨焉。
”这也便是词牌《雨霖铃》的来历。
曲调自身就具有哀伤的成分。
而古时词是配乐的,曲调哀伤的旋律必然导致内容上的迎合。
(四)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词的内容和感情(1).播放配乐朗读磁带。
(2)诵读点评。
(3).学生放声朗读,自行品味。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雨霖铃》导学案及答案
《雨霖铃》导学案教学目标1.感受词中浓浓的别离之情。
2.鉴赏名句,理解善于铺叙、融情与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点。
3.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把握意象,探究意境,体味情感教学方法:感悟法、鉴赏法、讨论法【学习过程】一学生一起背诵《雨霖铃》二给下列词注音骤.雨﹙﹚暮霭..﹙﹚凝噎.﹙﹚三名句默写寒蝉凄切,________,骤雨初歇。
________,________。
念去去,千里烟波,________。
多情自古伤离别,________,________。
今宵酒醒何处?_____,___。
四鉴赏《雨霖铃》①本首词分为上、下两阙,上阙主要写___,下阙主要写___。
②本词的基调是什么?③本词按什么顺序来写的?那么离别可以分为几个阶段④分析“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主要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⑤“都门帐饮无绪。
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零噎。
”体会这句词的感情。
⑥“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这句话在上阙的结尾表达怎样的感情,放在此处有何作用?⑦.“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在这两句中,有三个字点明了这首词的主旨,是哪三字?⑧:“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这是作者设想的别后孤苦无聊的生活情景。
请问词人这里为什么说“虚设”?五小结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这首词以冷落的秋景作衬托,精心刻画难分难舍的惜别场景,进而想象别后的离愁别恨,情景相生。
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上阙重点在记别,下阙重点在述怀,前后呼应,浑然一体。
(词作在表现离人分别时,通过离别场面的描写、铺叙,让读者深切感悟离情)。
从这两首词中,我们体会了诗人柳永婉约的创作风格,体会了词的特色。
由此得知:词,声韵谐婉,意境优美,是我国抒情文学的最高形式之一。
大家多去品味词,增强自身美的感悟力。
柳永的词,声韵谐婉,意境优美,清代词人冯煦曾这样评价他:“耆卿词曲处能直,密处能疏,傲处能平,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而出之以自然,自是北宋巨手。
高中语文第4课柳永词两首——雨霖铃学案5新人教版必修4
柳永词两首——雨霖铃【学习目标】1.通过诵读感受词的感情,提高审美能力。
2.仔细品味词的语言。
3.学习分析词的表现手法。
【导学过程】1.词调简介“雨霖铃”一作“雨淋铃”相传唐玄宗入蜀,到斜口,霖雨连日,他经过栈道耳闻铃声勾起往事,于是创作此曲悼念杨贵妃寄托哀思。
我们可以想见这一词调悲怆低回、凄楚欲绝的情味。
2.写作背景当时柳永由于仕途失意,心情郁闷,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于是与恋人痛别。
本词正是他当时心境的体现。
【预习案】1.朗读指导:①寒蝉凄切——要拖音(“切”字为韵脚,韵脚一般要读得鲜明;尾音读长更能读出词的凄切情感) ②竟无语凝噎——要稍重、稍停,并读出哽咽之声、冷涩之感(人物情感的高潮)③念去去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④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何处”要读出疑问语气,“杨柳岸晓风残月”应一景一顿,声断气不断⑤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⑥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2.这首词的基调应该是怎样的?3.概括上下阕分别写了什么内容?【探究案】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描绘了一副怎样的画面?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2.思考:“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这时应有千言万语,为何却无言了呢?3.“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中“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三种景物与词人的愁绪有何联系?4.“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历来为人传诵,甚至有人拿它来代表柳词。
这两句词中的典型景物在我国民族文化传统中有何特殊意义?词人借此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训练案】连绵不断的愁包围着词人,词人日后的生活将是“此去经年,应试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这两句历来被评为“余恨无穷,余味不尽”,你有没有体会到这不尽的余味?请谈谈你的感受。
(1)作者设想了以后什么样的情景?(2)为什么会是这样一幅图景呢?【参考答案】【预习案】1.低沉、哀婉、悲伤、凄清。
语文新课标人教版必修4 2-4《雨霖铃》 精品教案
《雨霖铃》教案教案目的:1.理解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特点。
2.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教案重点:鉴赏词,体味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点。
教案难点:品位诗词意像,体会作者感情。
教案课时:一课时教案步骤一、导入新课我们在介绍宋词的时候说过,宋词可以分为2个流派——豪放派和婉约派。
豪放派的代表人物是——苏轼、辛弃疾。
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是——柳永、李清照。
b5E2RGbCAP请看一则对话故事<幻灯2):传说苏轼曾问一个善于唱歌的幕士:“我词何如柳七(柳永>?”这个人回答:“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
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由此大家可知这两个流派的不同特点<婉约词读多写离情别绪,情感缠绵;豪放词充满豪情壮志,意境雄浑)p1EanqFDPw能让苏轼与之一争高下的“杨柳岸晓风残月”出自哪首词?<生:《雨霖铃》)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雨霖铃》 <板书)二、关于柳永<幻灯3)柳永,原名三变,排行第七,世称柳七。
他少年时到汴京应试,由于擅长词曲,熟悉了许多歌妓,并替她们填词作曲,表现了一种浪子作风。
当时有人在仁宗面前举荐他,仁宗批了四个字说:“且去填词”。
柳永在受了这种打击之后,别无出路,就只好以开玩笑的态度,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在汴京<即开封)、苏州、杭州等都市过着一种流浪的生活。
DXDiTa9E3d大约在少年时的“怪胆狂情”逐渐消退时,才改名柳永,考取进士,在浙江的桐庐、定海等处做过几任小官。
晚年死于润州(江苏镇江县>。
死时家无余财,群伎和金葬之于南门。
RTCrpUDGiT 他精通音律,变旧声为新声,在唐五代小令的基础上创制了大量适合于歌唱的慢词,这首词调名《雨霖铃》,就是取唐时旧曲翻制。
据《明皇杂录》云,安史之乱时,唐玄宗避地蜀中,于栈道雨中闻铃音,起悼念杨贵妃之思,“采其声为《雨霖铃》曲”。
所以这支曲本来就是寄托相思的,词调极尽哀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同步导学案设计:2.4《柳永词两首》--《雨霖铃》(人教新课标必修4)第二单元4柳永词两首望海潮雨霖铃学习目标1.体会婉约派词的语言风格。
2.反复朗诵,体味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点。
3.理解这两首词的感情与意境。
自主认知一、整体感知(一)《望海潮》上下片各写了什么内容?请概述。
(二)阅读《雨霖铃》,回答下面的问题。
1.这首词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从时间的角度来分,可以分为哪三个层次?3.上片和下片各写了什么?哪一个是实写,哪一个是虚写?4.这首词的主旨句是哪一句?二、自练自测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参.差()参.天()沙堤.()提.防()天堑.()珠玑.()罗绮.()叠()嬉.笑()箫.鼓()千骑.()骑.兵()骤.雨()凝噎.()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胜①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②刑人如恐不胜.()③东南形胜.()④一人之智力,不能胜.天下欲得之者之众()去①念去.去,千里烟波()②大江东去.()③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④沛公军霸上,相去.四十里()⑤此去.经年()发①兰舟催发.()②而大声发.于水上()③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将①异日图将.好景()②不知老之将.至()③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④率疲敝之卒,将.数百之众()三、质疑问难请将预习本文过程中的疑问写在下面,并在小组内部讨论解决。
合作探究1.《望海潮》一词中“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这三句在全词中具有怎样的作用?3.《雨霖铃》一词的词眼是什么?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历来为人所传诵的句子。
这三句话为什么为人们所欣赏?课堂练习一、基础知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重.湖(chónɡ)珠玑.(jī)千骑.高牙(qí)B.罗绮.(qǐ)骤.雨(zhòu)暮霭.(ǎi)C.雨霖铃.(líng)都.门(dū)无语凝噎.(yè)D.天堑.(qiàn)羌.管(jiánɡ参差.(cī)2.下列词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B.念去去,千里烟波,暮蔼沉沉楚天阔。
C.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竟豪奢。
D.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钩叟莲娃。
3.下列词句的作者全是宋代词人的一组是()①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②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③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④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⑤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⑥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A.①②③④B.①②③⑤C.②③④⑥D.①④⑤⑥4.下列词句摘自宋代词人的词作,按词人词风分类正确的一组是()①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②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③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④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⑤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⑥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A.①③⑥/②④⑤B.①②③⑤/④⑥C.①③④/②⑤⑥D.①③⑤⑥/②④5.下列词句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A.寒蝉/凄切,对长/亭晚B.念/去去,千里/烟波C.钱塘/自古/繁华D.嬉嬉/钓叟莲娃二、课内阅读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6~7题。
雨霖铃柳永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6.下列对《雨霖铃》上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起首三句写别时之景。
“寒蝉”“长亭”“晚”等词点明了节令和地点。
通过对景色的铺写为下文埋下伏笔。
B.“都门”两句以精练之笔、写实的手法刻画了一对恋人分别时的典型环境和典型心理:一边留情正浓,一边兰舟催发急。
C.“执手”两句紧承上两句,用通俗的语言表达了深挚的感情,形象逼真,凝练有力。
D.最后两句,以“念”作为领起,上承“凝噎”,下启“千里”以下,一气流贯。
“沉沉”着色轻淡,写尽了若有似无的离情别愁。
7.下列有关《雨霖铃》一词下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片正面话别,下片则宕开一笔,先作泛论,从个别说到一般。
“多情自古伤离别”,意谓伤离惜别,并不自我始,自古皆然。
B.“清秋节”一词,映射起首三句,前后照应,针线极为绵密;而冠以“更那堪”三个虚字,则加强了感情色彩,比起首三句的以景寓情更为明显、深刻。
C.“今宵”三句实写作者醒后所见之景,一舟临岸,词人酒醒梦回,却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杨柳梢头。
D.“此去”二字,遥应上片“念去去”;“经年”二字,近应“今宵”,在时间与思绪上均是环环相扣,步步推进。
三、拓展阅读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
八声甘州柳永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
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
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8.此词上片的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9.简析“误几回、天际识归舟”的意境。
四、精彩语言运用10.用下面的短语组成两副有关春节和端午节的对联。
要求:上下联各为七字,语意连贯,符合节日和对联特点,不得重复使用短语。
门上桃符碧波竞舟江边柳线青艾驱瘴迎春绿十里欢耀眼红千家乐11.概括下面这段话的主要内容,不超过55字。
近来,共青团中央发起了一项“青年好声音”网络活动,鼓励青少年结合自身学习工作实际,写下对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和体会。
活动开展一周多的时间里,33万余名青少年在网站、微博、微信、手机报等网络平台上,编创和传播了内涵丰富、形式时尚的网络文化产品,仅话题微博总阅读量就超过了9 000万次。
这项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旨的活动,为网络空间注入了强有力的青春正能量。
参考答案【自主认知】整体感知(一)上片:描写杭州的自然风光和都市的繁华。
下片:写西湖美景和杭州人民和平安静的生活景象。
(二)1.在萧瑟的秋天里,词人和他的红颜知己伤心地告别。
2.别前:“寒蝉凄切……骤雨初歇”;别时:“都门帐饮无绪……竟无语凝噎”;别后想象:“念去去……更与何人说”。
3.上片主要是写临别时难分难舍的情景(实写)。
下片主要是写想象中的别后的孤寂凄清的情景(虚写)。
4.“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自练自测1.cēn cān dīdīqiàn jīqǐyǎn xīxiāo jìqízhòu yē2.胜:①能承受,禁得起②尽③优越④胜过,超过去:①走②流淌③除去④距离⑤离开发:①出发②兴起③引导,启发将:①用在动词后的语助词,无实义②将要③将军④率领【合作探究】1.这三句写人民欢乐祥和的生活。
先写西湖山水回荡着悠扬的笛声。
那低一阵高一阵、长一声短一声的笛声在晴朗的天空之间悠扬飘荡,就像逗弄着晴朗的天空一样,这引起了人们对那笛声的美好想象。
“菱歌泛夜”是说夜幕降临之后,湖水之间采菱的歌声还在到处飘荡。
“嬉嬉钓叟莲娃”一下子写到人,无论是钓鱼的老叟还是采莲的女子,个个都笑容满面,嬉笑愉快。
2.“寒蝉凄切”,点明节令——深秋,“蝉”而“寒”,鸣音“凄切”,渲染了悲凉的环境气氛,为下文伤别张本,也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
“对长亭晚”交代时间、地点。
“骤雨”,描写天气。
时当秋季,景已萧瑟;且值天晚,暮色阴沉,而骤雨滂沱之后,继之以寒蝉凄切。
词人所见所闻,无处不透露着凄凉。
加之当中“对长亭晚”一句,句法结构是一、二、一,极顿挫吞咽之致,更准确地传达了这种凄凉况味。
3.词眼是“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体现了作者的伤离惜别之情。
4.这三句话动人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它把“杨柳”“风”“残月”这三种最能触动离愁的事物集汇成一幅鲜明的画面。
杨柳和别情有关,自灞桥折柳的故事产生以后,历来都是这样的看法。
“年年柳色,灞陵伤别”,杨柳和离别似乎已具有必然性的联系了。
“晓风残月”是天还未亮时的景象,这时一切景象都特别凄清,难以感受,古代要赶远路的行人也往往在这个时候动身,因而也在这个时候送别。
这样一幅凄清的画面会使离人勾起对往事的回忆,深感眼前的孤单,并渴望再次团聚,言外之意无穷。
第二,这幅画面又是出现在一个特定时刻里——“酒醒”之后,离人饮酒,是作为麻醉剂来消减愁怀的,酒醒就无异愁醒。
经过麻醉后再醒过来的愁,就越发使人感到无法排遣了。
试想,柳永此时不过是他离开心爱的人的第二天早晨,“执手相看泪眼”的图景依然鲜明地留在心上,面对眼前的凄清景象,而前路是“千里烟波”,他还要继续前行,离自己心爱的人更远,真是“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啊!【课堂练习】1.B解析:A项,“骑”应读“jì”;C项,“噎”应读“yē”;D项,“羌”应读“qiāng”。
2.A解析:B项,“蔼”应为“霭”;C项,“竟”应为“竞”;D项,“钩”应为“钓”。
3.B解析:①出自李清照的《如梦令》,②出自欧阳修的《踏莎行》,③出自苏东坡的《江城子》,④出自白居易的《忆江南·江南好》,⑤出自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⑥出自李白的《忆秦娥》。
④⑥是唐代作品。
4.A解析:①③⑥语言清丽、含蓄,词中抒写的感情婉转缠绵,属婉约派。
②④⑤意境雄浑,词中充满豪情壮志,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属豪放派。
5.A解析:A项“对长亭晚”的停顿是“对/长亭/晚”。
6.D解析:最后两句抒发的愁情不是若有若无的。
“沉沉”以浓雾喻愁绪深沉。
7.C解析:C项,“今宵”三句本是想象今宵旅途中的况味,并不是实写。
8.境界寥廓,气势磅礴,绮丽悲壮;景中含情,寄寓离别之情。
9.遥想佳人在妆楼上天天盼我回家,看到多少次天边驶回的船帆,还以为是我的归舟呢。
从想象对方思念自己的情景落笔,进一步深化了自己的盼归之情。
10.春节:江边柳线迎春绿门上桃符耀眼红端午节:青艾驱瘴千家乐碧波竞舟十里欢11.示例: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团中央发起了“青年好声音”网络活动,广大青少年积极响应,为网络注入了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