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刈麦
观刈麦
作者看到了哪几个画面,每 个画面里有哪些人物,他 (她)们都做了什么?说了 什么?作者对此有怎样的情 感?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古代盛饭的圆形竹器 xiǎng 幼小的孩子 hèdān zhìxié lǒng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给田里干活的人送饭食
以上八句是全诗的第二部分,写作者听 到了一个抱着孩子在田里拾稻穗的贫困村 妇”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的悲惨诉说.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做官的俸禄 年底
竟然 从事,做 yàn
zēng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以上为第三部分,写出了作者对农民的 疾苦深表同情,对自己没有”功德”却过着不 劳而获的富足生活深感愧疚.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烧,烤
zhuó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以上为 全诗的第一 部分,写作者 旁观农民收 割麦子,目睹 农民全家出 动忙碌艰辛 的劳动场面.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拿着掉在地里的麦穗.秉,本义是以手执禾,这里引申为”拿”.
bǐng
bì
Hale Waihona Puke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用原文回答)
1.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悲”从何来? 答: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哪些诗句表现了诗人对农家的 同情和关心?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3.白居易《观刈麦》一诗中, 描写农民辛勤割麦的句子是: 足蒸暑土气 ,背灼炎天光 。 力尽不知热 ,但惜夏日长 。 4.描写贫妇拾麦的诗句是: 右手秉遗穗 , 左臂悬敝筐 。
中考文言文《观刈麦》全文详细翻译
中考文言文《观刈麦》全文详细翻译
本文是关于中考文言文《观刈麦》全文详细翻译,感谢您的阅读!
观刈麦
作者:白居易
庄稼人很少空闲日子,五月里家家加倍繁忙。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昨夜间一场南风吹过,那小麦铺满陇沟焦黄。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女们担着竹筩粟饭,孩童们提着瓦罐浆汤。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前行后撵去送晌到田里,小伙子们正操劳在南冈。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两脚蒸腾着暑天的土气,脊梁灼烤着火般的太阳。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气耗尽了也不觉得热,只是贪图这夏日好天长。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更有那些穷苦的婆娘,抱着婴儿在他们一旁。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背傍。
右手去捡那丢掉的麦穗,左臂悬挎着破烂的扁筐。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她们相互间三言两语,禁不住引起我无限悲伤: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俺家的收成全缴了税,拾这点漏儿压压饥荒。
”
田家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如今我有什么功劳德行,从来也不从事农耕蚕桑。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从九品吃禄米足三百石,成年价到头来还有余粮。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想到这些好不暗自惭愧,整天到晚怎也不能遗忘。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观刈麦的赏析
观刈麦的赏析观刈麦的原文赏析《观刈麦》是白居易任周至县县尉时有感于当地人民劳动艰苦、生活贫困所写的`一首诗,作品对造成人民贫困之源的繁重租税提出指责.对于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现了一个有良心的封建官吏的人道主义精神。
这首诗作于唐宪宗元和二年(807),诗人三十六岁。
周至县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
县尉在县里主管缉捕盗贼、征收捐税等事。
正因为白居易主管此事;所以他对劳动人民在这方面所受的灾难也知道得最清楚:诗人想到自己四体不勤却饱食禄米,内心十分惭愧。
于是直抒其事,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全诗分四层,第一层四句,交代时间及其环境气氛。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下文要说的事情就发生"人倍忙"的五月。
这两句总领全篇,而且一开头就流露出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一派丰收景象,大画面是让人喜悦的。
可是谁又能想到在这丰收景象下农民的悲哀呢?第二层八句,通过具体的一户人家来展现这"人倍忙"的收麦情景。
婆婆、儿媳妇担着饭篮子,小孙儿提着水壶,他们是去给地里干活儿的男人们送饭的。
男人天不亮就下地了;女人起床后先忙家务,而后做饭;小孙子跟着奶奶、妈妈送饭时一齐到地里。
她们是要在饭后和男人们一道干下去的。
你看这一家忙不忙呢?"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这四句正面描写收麦劳动。
他们脸对着大地,背对着蓝天,下面如同笼蒸,上面如同火烤,但是他们用尽一切力量挥舞着镰刀一路向前割去,似乎完全忘记了炎热,因为这是"虎口夺粮",时间必须抓紧呀!舍不得浪费。
天气如此之热,白天又如此之长,而人们却竭力苦干,就怕浪费一点时间,可见人们对即将到手的麦子的珍惜程度。
"惜"字在这里用得非常好,是用一种违背人之常情的写法来突出人们此时此地的感情烈度。
《观刈麦》译文
《观刈麦》译文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译文:农民终年没有闲暇的日子,到了五月加倍繁忙。
夜里刮起了南风,覆盖田垄的小麦已成熟发黄。
妇女们担着竹篮盛的饭食,儿童手提壶装的浆水,相互跟随着到田间送饭,收割小麦的男子都在南冈。
他们双脚受地面的热气熏蒸,脊梁上烤晒着炎热的阳光。
精疲力竭仿佛不知道天气炎热,只是珍惜夏日天长。
又见一位贫苦妇女,抱着孩儿站在割麦者身旁,右手拿着捡的麦穗,左臂挂着一个破筐。
听她望着别人说话,听到的人都为她感到悲伤。
因为缴租纳税,家里的田地都已卖光,只好拾些麦穗填饱饥肠。
如今我有什么功劳德行,却不用从事农耕蚕桑。
一年领取薪俸三百石米,到了年底还有余粮。
想到这些暗自惭愧,整日整夜念念不忘。
这首诗是白居易任周至县县尉时有感于当地人民劳动艰苦、生活贫困所写的一首诗,作品对造成人民贫困之源的繁重租税提出指责。
对于诗歌的翻译,不仅要传达出字面的意思,更要尽力展现出原诗的意境和情感。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这开篇两句,直接点明了农民生活的艰辛,一年到头几乎没有空闲的时候,而五月更是忙碌加倍。
简单的十个字,就勾勒出了一幅农忙时节的紧张画面。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夜里吹来的南风,让小麦瞬间成熟,金黄的麦浪覆盖了田垄。
这两句描绘出了丰收的景象,也为下文的劳作场景做了铺垫。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妇女和孩子都行动起来,为在南冈劳作的壮年男子送饭。
这里展现出了全家出动,共同为收获而努力的情景。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这几句是对农民劳作辛苦的细致描写。
脚下的土地热气蒸腾,背上的阳光灼热烤人,他们力气用尽也不觉得炎热,只是珍惜这夏日里较长的白天,能多干活多收获。
观刈麦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卖炭翁
卖炭翁, 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听朗诵音频,纠正 字音,注意节奏
齐读古诗,注意诵 读诗歌的情感
观刈麦
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田家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H 右手拾着遗落的麦穗,左臂上悬挂着一个破筐。
J听她望着别人说话,听到的人都为她感到悲伤。
K 因为缴租纳税,家里的田地都已卖光,只好拾 些麦穗充填饥肠。 L 现在我有什么功劳德行,却不用从事农耕蚕桑。 M一年领取薪俸三百石米,到了年底还有余粮。 N想到这些内心感到惭愧,整天也不能淡忘。
观刈麦
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一)解题
观刈麦,观看农民割麦的场景。题下作者原 注:“时为盩厔县尉。” 背景介绍:《观刈麦》是白居易任周至县 (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县尉时写的.县尉官职 不高,需要到民间查访.在查访中,作者亲 眼看到了农民的辛勤劳动和悲惨生活,大有 感触,从而写出了这首反映当时农村实际的 好诗篇.
五言古诗:《观刈麦》
五言古诗:《观刈麦》《观刈麦》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背傍。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田家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观刈麦》作品评述这首诗是元和二年(807)作者任盩厔(今陕西周至)县尉时写的,是作者早期一首讽谕诗。
这首诗叙事明白,结构自然,层次清楚,顺理成章。
诗一开头,先交代背景,标明是五月麦收的农忙季节。
接着写妇女领着小孩往田里去,给正在割麦的青壮年送饭送水。
随后就描写青壮年农民在南冈麦田低着头割麦,脚下暑气熏蒸,背上烈日烘烤,已经累得筋疲力尽还不觉得炎热,只是珍惜昼长能够多干点活。
写到此处,这一家农民辛苦劳碌的情景已经有力地展现出来。
接下来又描写了另一种令人心酸的情景:一个贫妇人怀里抱着孩子,手里提着破篮子,在割麦者旁边拾麦。
为什么要来拾麦呢?因为她家的田地已经“输税尽”──为缴纳宫税而卖光了,如今无田可种,无麦可收,只好靠拾麦充饥。
这两种情景交织在一起,有差异又有关联:前者揭示了农民的辛苦,后者揭示了赋税的繁重。
繁重的赋税既然已经使贫妇人失掉田地,那就也会使这一家正在割麦的农民失掉田地。
今日的拾麦者,乃是昨日的割麦者;而今日的割麦者,也可能成为明日的拾麦者。
强烈的讽谕意味,自在不言之中。
诗人由农民生活的痛苦联想到自己生活的舒适,感到惭愧,内心里久久不能平静。
这段抒情文字是全诗的精华所在。
它是作者触景生情的产物,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写讽谕诗,目的是“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
在这首诗中,他以自己切身的感受,把农民和作为朝廷官员的自己作鲜明对比,就是希望“天子”有所感悟,手法巧妙而委婉,可谓用心良苦。
白居易是一位最擅长写叙事诗的艺术巨匠。
他的叙事诗能曲尽人情物态,把其中所叙的事件写得曲折详尽,娓娓动听。
观刈麦原文翻译及赏析
观刈麦原文翻译及赏析观刈麦原文翻译及赏析观刈麦原文翻译及赏析1原文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lǒng)黄。
妇姑荷(hè)箪(dān)食(shí),童稚携壶浆,相随饷(xiǎng)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zhuó)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bǐng)遗穗(suì),左臂悬敝(bì)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shuì)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zēng)不事农桑。
吏(lì)禄三百石(dàn),岁晏(yān)有余(yú)粮,念此私自愧(kuì),尽日不能忘。
注释(1)刈(yì):割。
(本诗为古体诗)(2)陇:同“垄”,田埂,这里泛指麦地。
(3)覆陇黄:小麦黄熟时遮盖住了田埂。
覆:盖。
(4)妇姑:媳妇和婆婆,这里泛指妇女。
荷(hè)箪(dān)食(shí):担着圆形竹器盛的食物。
荷:肩挑。
箪食:竹篮盛的食物。
童稚携壶浆:小孩子提着用壶装的饮料。
浆:古代一种略带酸味的饮料,有时也可以指酒。
饷(xiǎng)田:给在田里劳动的人送饭。
丁壮:青壮年男子。
南冈:地名。
(5)足蒸暑土气:双脚受地面热气熏蒸。
背灼炎天光:脊背受炎热的阳光烘烤。
(6)惜:珍惜.舍不得浪费。
(7)秉(bǐng)遗穗:握着从田里拾取的麦穗。
秉,用手握着。
敝:破。
(8)相顾言:指互相诉说。
顾:视,看。
(9)输税:缴纳租税。
(10)曾不:从未。
事:从事。
农桑:农耕和蚕桑。
(11)吏禄三百石(dàn):当时白居易一年的薪俸大约是三百石米。
石:中国市制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古时候念dàn,现在念shí)(12)岁晏(yàn):岁末。
晏,尽。
译文农家很少有空闲的月份,五月到来人们更加繁忙。
夜里刮起了南风,覆盖田垄的小麦已成熟发黄。
古诗观刈麦·田家少闲月翻译赏析
古诗观刈麦·田家少闲月翻译赏析《观刈麦·田家少闲月》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白居易。
其古诗全文如下: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簟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傍。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馀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前言】《观刈麦》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早期作品。
此诗描写了麦收时节的农忙景象,对造成人民贫困之源的繁重租税提出指责,对于诗人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现了一个有良心的封建官吏的人道主义精神。
在写作手法上,诗人将全景式刻画与特定人物描写相结合,夹叙夹议,使全诗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注释】1、刈(yì):割。
题下注“时任盩厔县尉”。
2、覆(fù)陇(ǒng)黄:小麦黄熟时遮盖住了田埂。
覆:盖。
陇:同“垄”,这里指农田中种植作物的土埂,这里泛指麦地。
3、妇姑:媳妇和婆婆,这里泛指妇女。
荷(hè)箪(dān)食(h í):用竹篮盛的饭。
荷:背负,肩担。
箪食:装在竹篮里的饭食。
4、童稚(zhì)携壶浆(iāng):小孩子提着用壶装的汤与水。
浆:古代一种略带酸味的饮品,有时也可以指米酒或汤。
5、饷(xiǎng)田:给在田里劳动的人送饭。
6、丁壮:青壮年男子。
南冈(gāng):地名。
7、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双脚受地面热气熏蒸,脊背受炎热的阳光烘烤。
8、但:只。
惜:盼望。
9、其:指代正在劳动的农民。
傍:同“旁”。
10、秉(bǐng)遗穗:拿着从田里拾取的麦穗。
秉,拿着。
遗,遗失11、悬:挎着。
敝(bì)筐:破篮子。
12、相顾言:互相看着诉说。
顾:视,看。
13、闻者:白居易自指。
为(èi)悲伤:为之悲伤(省略“之”)。
观刈麦 白居易
观刈麦白居易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爲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创作背景】这首诗是元和三年白居易任盩厔(今陕西周至)县尉时写的,是早期的一首著名讽喻诗。
有感于当地人民劳动艰苦、生活贫困,对造成人民贫困之源的繁重租税提出指责。
诗人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直抒其事,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字句浅释】妇姑:泛指妇女。
荷:担、扛。
箪食:用竹篮盛着的饭食。
童稚:小孩子、儿童。
壶浆:用瓦壶盛着的浓汁饮料。
饷:用食物款待。
丁壮:青壮年男子。
秉:执持、拿着。
吏禄:官吏的奉禄。
石:容量单位,等于十斗。
岁晏:年终。
【全诗串讲】种田人很少有闲遐日子,五月间更是要加倍繁忙。
夜晚间只一阵南风吹过,一行行小麦被吹得金黄。
妇女们扛起盛饭的竹篮,小娃娃提着一壶壶水浆。
一起到地里去送饭送水,青壮年辛苦在南面坡冈。
脚下的热土熏蒸着暑气,背上烘烤着烈日的阳光。
筋疲力尽了不觉得炎热,想多干活喜欢夏日天长。
又看见一个贫困的妇女,抱着孩子在割麦者身旁。
右手去拾起散落的麦穗,左臂挂一个破烂的竹筐。
听她对围观者诉说真相,耳闻目睹后都爲她悲伤。
家中田産爲纳官税卖光,来捡点落麦穗暂充饥肠。
眼下我有什麽功德可讲,从未耕田犁地养蚕种桑。
却拿着三百石官家奉禄,到年终还总是家有余粮。
想到此我心中自觉惭愧,这件事一辈子不会淡忘。
【言外之意】小麦黄了就要抢收,不然就可能散落到地里烂掉。
年青力壮的男人们都到南坡上的麦地里使大力气去了,就连妇女和小孩子都一起投入,送水送饭,作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情。
地面暑气上蒸,天上烈日烘烤,男人们虽然已经筋疲力尽了,也没觉得天气的炎热,因爲他心中只想着趁夏日白昼天长多干点活、早点把麦子抢收起来。
观刈麦
《观刈麦》学案一、【诗词原文】观刈麦唐白居易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二、【识记常识】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继杜甫之后的又一位现实主义诗人,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选自《白氏长庆集》三、【重点词语】1、刈:割。
2、倍:更加。
3、覆:遮盖,覆盖。
4、陇:通“垄”,田埂。
5、荷:挑,抗。
6、灼:烧,烤。
7、但:只。
8、惜:珍惜。
9、秉:执,持。
10、敝:破。
11、输税:缴纳租税。
12、念:想到,考虑。
13、曾不:从来没有过。
14、岁晏:年终,年底。
晏,晚,迟。
四、【诗词译文】农家很少有空闲的月份,五月到来人们更加繁忙。
夜里刮起了南风,成熟的小麦覆盖田埂已成熟发黄。
妇女们挑着竹篮盛的饭食,儿童手提壶装的汤水,相互跟随给在田里劳动的人送去,青壮年男子都在南冈收割小麦。
双脚被地面的热气熏蒸,脊背被炎热的阳光烘烤。
累得已经精疲力竭甚至感觉不到天气的炎热,只是珍惜夏日天长。
又见一位贫苦妇女,抱着孩子站在割麦者旁边,右手拿着遗落的麦穗,左臂上悬挂着一个破筐。
听她望着别人说话,听到的人都为她感到悲伤。
家里种田的收成都缴纳租税用尽了,只好拾些麦穗充填饥肠。
现在我有什么功劳德行,却不用从事耕织劳动!一年领取俸禄三百石,到了年底还有余粮。
想到这些内心感到惭愧,整天也不能淡忘。
五、【诗文赏析】1、简要分析“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的表达作用。
交待时间及环境渲染了麦收的紧张气氛,为下文描写在这丰收景象下农民的悲哀做铺垫。
2、简析“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一句中“蒸”“灼”的表达效果。
唐白居易观刈麦赏析
唐白居易观刈麦赏析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注释:(yì):割。
题下注“时任盩厔县尉”。
覆(fù)陇(lǒng)黄:小麦黄熟时遮盖住了田埂。
覆:盖。
陇:同“垄”,这里指农田中种植作物的土埂,这里泛指麦地。
妇姑:媳妇和婆婆,这里泛指妇女。
荷(hè)箪(dān)食(shí):用竹篮盛的饭。
荷:背负,肩担。
箪食:装在箪笥里的饭食。
《左传-宣公二年》:“而为之箪食与肉,寘诸橐以与之。
”童稚(zhì)携壶浆(jiāng):小孩子提着用壶装的汤与水。
浆:古代一种略带酸味的饮品,有时也可以指米酒或汤。
饷(xiǎng)田:给在田里劳动的人送饭。
丁壮:青壮年男子。
南冈(gāng):地名。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双脚受地面热气熏蒸,脊背受炎热的阳光烘烤。
但:只。
惜:盼望。
其:指代正在劳动的农民。
傍:同“旁”。
秉(bǐng)遗穗:拿着从田里拾取的麦穗。
秉,拿着。
遗穗,指收获农作物后遗落在田的麦穗。
悬:挎着。
敝(bì)筐:破篮子。
相顾言:互相看着诉说。
顾:视,看。
闻者:白居易自指。
为(wèi)悲伤:为之悲伤(省略“之”)。
输税(shuì):缴纳租税。
输,送达,引申为缴纳,献纳。
我:指作者自己。
曾(céng)不事农桑:一直不从事农业生产。
曾:一直、从来。
事:从事。
农桑:农耕和蚕桑。
吏(lì)禄(lù)三百石(dàn):当时白居易任周至县尉,一年的薪俸大约是三百石米。
石:古代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吏禄:官吏的俸禄。
《史记-平准书》:“量吏禄,度官用,以赋于民。
白居易诗《观刈麦》赏析
白居易诗《观刈麦》赏析《观刈(yì)麦》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早期作品。
此诗描写了麦收时节的农忙景象,对造成人民贫困之源的繁重租税提出指责,对于诗人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现了一个有良心的封建官吏的人道主义精神。
在写作手法上,诗人将全景式刻画与特定人物描写相结合,夹叙夹议,使全诗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观刈麦⑴(唐)·白居易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⑵。
妇姑荷箪食⑶,童稚携壶浆⑷,相随饷田去⑸,丁壮在南冈⑹。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⑺,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⑻。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⑼,右手秉遗穗⑽,左臂悬敝筐⑾。
听其相顾言⑿,闻者为悲伤⒀。
家田输税尽⒁,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⒂,曾不事农桑⒃。
吏禄三百石⒄,岁晏有余粮⒅。
念此私自愧⒆,尽日不能忘⒇。
词句注释⑴刈(yì):割。
题下注“时任盩厔县尉”。
⑵覆(fù)陇(lǒng)黄:小麦黄熟时遮盖住了田埂。
覆:盖。
陇:同“垄”,这里指农田中种植作物的土埂,这里泛指麦地。
⑶妇姑:媳妇和婆婆,这里泛指妇女。
荷(hè)箪(dān)食(sh í):用竹篮盛的饭。
荷:背负,肩担。
箪食:装在竹篮里的饭食。
⑷童稚(zhì)携壶浆(jiāng):小孩子提着用壶装的汤与水。
浆:古代一种略带酸味的饮品,有时也可以指米酒或汤。
⑸饷(xiǎng)田:给在田里劳动的人送饭。
⑹丁壮:青壮年男子。
南冈(gāng):地名。
⑺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双脚受地面热气熏蒸,脊背受炎热的阳光烘烤。
白居易《观刈麦》朗读原文及译文
白居易《观刈麦》朗读[原文]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背傍。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田家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译文]庄稼人很少空闲日子,五月里家家加倍繁忙。
昨夜间一场南风吹过,那小麦铺满陇沟焦黄。
妇女们担着竹筩粟饭,孩童们提着瓦罐浆汤。
前行后撵去送晌到田里,小伙子们正操劳在南冈。
两脚蒸腾着暑天的土气,脊梁灼烤着火般的太阳。
力气耗尽了也不觉得热,只是贪图这夏日好天长。
更有那些穷苦的婆娘,抱着婴儿在他们一旁。
右手去捡那丢掉的麦穗,左臂悬挎着破烂的扁筐。
听她们相互间三言两语,禁不住引起我无限悲伤:“俺家的收成全缴了税,拾这点漏儿压压饥荒。
”如今我有什么功劳德行,从来也不从事农耕蚕桑。
从九品吃禄米足三百石,成年价到头来还有余粮。
想到这些好不暗自惭愧,整天到晚怎也不能遗忘.赏析>白居易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簟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傍。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馀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白居易(公元772年-846年),字乐天,是个同情人民,敢于反映民间疾苦,敢于揭露官场贵族黑暗面的官吏和诗人。
他的诗歌以通俗浅显著称,今留有作品三千多首,收集为《白氏长庆集》。
《观刈麦》是白居易任周至县县尉时有感于当地人民劳动艰苦、生活贫困所写的一首诗,作品对造成人民贫困之源的繁重租税提出指责.对于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现了一个有良心的封建官吏的人道主义精神。
县尉在县里主管缉捕盗贼、征收捐税等事。
观刈麦原文翻译及赏析
观刈麦原文翻译及赏析《观刈麦》译文及注释译文:农民终年没有闲暇,到了五月加倍繁忙。
夜里吹来暖暖南风,地里小麦盖垄熟黄。
妇女用筐挑着食物,孩子提壶盛满水汤。
相伴到田里送饭食,男人劳作在南山冈。
脚被地面热气熏蒸,背烤着火辣的阳光。
精疲力竭不觉酷热,只是珍惜夏日天长。
又见一位贫苦农妇,抱着孩子跟在人旁。
右手拿着捡的麦穗,左臂挂着一个破筐。
听她回头述说家境,听的人都为她悲伤。
为了缴税家田卖尽,靠捡麦穗填充饥肠。
如今我有什么功德,从来没有种田采桑。
一年俸禄有三百石,到了年底还有余粮。
想到这些暗自惭愧,整日整夜念念不忘。
注释:⑴刈(yì):割。
题下注“时任T县尉”。
⑵覆(fù)陇(lǒng)黄:小麦黄熟时遮盖住了田埂。
覆:盖。
陇:同“垄”,这里指农田中种植作物的土埂,这里泛指麦地。
⑶妇姑:媳妇和婆婆,这里泛指妇女。
荷(hè)箪(dān)食(shí):用竹篮盛的饭。
荷:背负,肩担。
箪食:装在箪笥里的饭食。
《左传·宣公二年》:“而为之箪食与肉,诸橐以与之。
”⑷童稚(zhì)携壶浆(jiāng):小孩子提着用壶装的汤与水。
浆:古代一种略带酸味的饮品,有时也可以指米酒或汤。
⑸饷(xiǎng)田:给在田里劳动的人送饭。
前蜀韦庄《纪村事》诗:“数声牛上笛,何处饷田归?”⑹丁壮:青壮年男子。
《史记·循吏列传》:“(子产)治郑二十六年而死,丁壮号哭,老人儿啼,曰:‘子产去我死乎!民将安归?’”南冈(gāng):地名。
⑺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双脚受地面热气熏蒸,脊背受炎热的阳光烘烤。
⑻但:只。
惜:盼望。
⑼其:指代正在劳动的农民。
傍:同“旁”。
⑽秉(bǐng)遗穗:拿着从田里拾取的麦穗。
秉,拿着。
遗穗,指收获农作物后遗落在田的谷穗。
⑾悬:挎着。
敝(bì)筐:破篮子。
⑿相顾言:互相看着诉说。
顾:视,看。
⒀闻者:白居易自指。
为(wèi)悲伤:为之悲伤(省略“之”)。
观刈麦原文翻译及赏析
编号:________________ 观刈麦原文翻译及赏析观刈麦原文翻译及赏析《观刈麦》译文及注释译文:农民终年没有闲暇,到了五月加倍繁忙。
夜里吹来暖暖南风,地里小麦盖垄熟黄。
妇女用筐挑着食物,孩子提壶盛满水汤。
相伴到田里送饭食,男人劳作在南山冈。
脚被地面热气熏蒸,背烤着火辣的阳光。
精疲力竭不觉酷热,只是珍惜夏日天长。
又见一位贫苦农妇,抱着孩子跟在人旁。
右手拿着捡的麦穗,左臂挂着一个破筐。
听她回头述说家境,听的人都为她悲伤。
为了缴税家田卖尽,靠捡麦穗填充饥肠。
如今我有什么功德,从来没有种田采桑。
一年俸禄有三百石,到了年底还有余粮。
想到这些暗自惭愧,整日整夜念念不忘。
注释:⑴刈(yì):割。
题下注“时任盩厔县尉”。
⑵覆(fù)陇(lǒng)黄:小麦黄熟时遮盖住了田埂。
覆:盖。
陇:同“垄”,这里指农田中种植作物的土埂,这里泛指麦地。
⑶妇姑:媳妇和婆婆,这里泛指妇女。
荷(hè)箪(dān)食(shí):用竹篮盛的饭。
荷:背负,肩担。
箪食:装在箪笥里的饭食。
《左传·宣公二年》:“而为之箪食与肉,寘诸橐以与之。
”⑷童稚(zhì)携壶浆(jiāng):小孩子提着用壶装的汤与水。
浆:古代一种略带酸味的饮品,有时也可以指米酒或汤。
⑸饷(xiǎng)田:给在田里劳动的人送饭。
前蜀韦庄《纪村事》诗:“数声牛上笛,何处饷田归?”⑹丁壮:青壮年男子。
《史记·循吏列传》:“(子产)治郑二十六年而死,丁壮号哭,老人儿啼,曰:‘子产去我死乎!民将安归?’”南冈(gāng):地名。
⑺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双脚受地面热气熏蒸,脊背受炎热的阳光烘烤。
⑻但:只。
惜:盼望。
⑼其:指代正在劳动的农民。
傍:同“旁”。
⑽秉(bǐng)遗穗:拿着从田里拾取的麦穗。
秉,拿着。
遗穗,指收获农作物后遗落在田的谷穗。
⑾悬:挎着。
敝(bì)筐:破篮子。
⑿相顾言:互相看着诉说。
观刈麦
观刈麦《观刈(yì)麦》是白居易早期著名的讽喻诗。
当时的白居易任陕西盩厔(今陕西省周至县)县尉,主管缉捕盗贼、征收捐税等事,从而深深体会出当地人民劳动艰苦、生活贫困的状况,有感而发,作此诗。
此诗描写了麦收时节的农忙景象,批评了繁重的农田之税是造成人民生活贫困的根源,同时也表达了自己不劳而获却能丰衣足食的深深愧疚。
观刈麦白居易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翻译农民终年没有闲暇,到了五月加倍繁忙。
夜里刮起了南风,覆盖田垄的小麦已成熟发黄。
妇女用筐挑着食物,孩子提壶盛满水汤。
相伴到田里送饭食,男人劳作在南山冈。
脚被地面热气熏蒸,背烤着火辣的阳光。
精疲力竭不觉酷热,只是珍惜又见一位贫苦农妇,抱着孩子跟在人旁,右手拿着捡的麦穗,左臂挂着一个破筐。
听她回头述说家境,听的人都为她悲伤。
为了缴税家田卖尽,靠捡麦穗填充饥肠。
如今我有什么功德,从来没有种田采桑。
一年俸禄有三百石,到了年底还有余粮。
想到这些暗自惭愧,整日整夜念念不忘。
赏析这首诗是一首叙事诗,把在农忙时节割麦者与拾麦者辛勤劳碌而又痛苦的生活情景展现在人们眼前。
全诗用对比的手法,用农民在酷热的夏天痛苦的劳动场景,和自己没有“功德”,又“不事农桑”,可是却拿“三百石”俸禄,到年终还“有余粮”对比,而且在对比之下还发出感叹“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把自己的舒适与劳动人民的穷苦作了对比,能够主动去和农民对比十分难得,发人深省,因而更显出这首诗的思想高度。
作品的感人之处在于对人物的心理刻画。
尤其是刻画出劳动人民在某种特定情况下的非正常心理,来更深刻地揭示主题。
《卖炭翁》中“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写的是卖炭老人为衣食所迫而产生的非正常心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观刈麦【主旨】这首诗描写了一家农民辛苦劳碌的场景和一位抱子拾穗的贫妇人悲催遭遇,揭示了农民的辛苦和赋税的繁重。
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统治者的不满。
二、重点描写了哪两个场面?烈日割麦、抱子拾穗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割麦者艰辛劳动的忙碌场面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贫妇抱子拾穗诉苦的悲伤场面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三、1.描写母子给在田间劳作的亲人送饭送水的句子是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2.“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一句从正面描写收麦时天气的炎热,“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从侧面描写天气的酷热和劳作的艰辛。
3.描写贫妇人“拾遗穗”场景的句子是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4.“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悲”从何来?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5.哪些诗句表现了诗人对农家的同情和关心?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九年级上册词五首知识点望江南(唐·温庭筠)【主题】本词写一独处深闺的女子登楼远眺,盼望归人的情景,表现了她失望和怅惘的情怀。
1.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一句中你认为哪个词用得好?请说出理由.我认为“独”字,说明了她在等候远行爱人的归来,孤独落寞(静态描写)2、简要赏析“斜晖脉脉水悠悠”一句,并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
寓情于景(移情于物),描绘了夕阳即将西下,江水悠悠东流的凄美景象,烘托出空落、伤感的气氛,既写出了她从清晨等到黄昏的痛苦心情,也预示着她的孤独处境将持续下去。
3.“斜晖脉脉水悠悠”意境描绘:斜阳欲落未落,对失望女子含情脉脉,不忍离去,悄悄收着余晖;不尽江水似乎也懂得她的心情,悠悠无语流去。
4.以“望”字贯串全文。
(由盼望——失望——绝望(肠断)。
)5.“过尽千帆皆不是”:通过写她看遍一艘艘驶过的客船,来写她的一次次失望,充分地体现了她从希望到失望的心理变化过程与内心的痛苦。
6.语言风格:清新、明快、含蓄、细腻。
渔家傲(宋·范仲淹)【主题】全词表现了守疆将士思念家乡、思念亲人、渴望建功立业,但有家难归、壮志难酬之情;同时还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于朝廷腐朽软弱,不修武备,不重边功的愤懑不平。
全词感情基调:苍凉悲壮、沉郁雄浑1、赏析范仲淹的《渔家傲》并答题。
①词的上片写景,以"异"字统领以下背景:__雁去无留意 ___、__边声连角起 __、__日落即孤城城门紧闭____,既渲染了西北边地的荒漠,又暗示出将士们的思乡之情。
②词的下片抒情赏析: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将军和壮士都难以入眠,因守边辛苦,久戍不归,已经白头,还因未建功立业有家难归而哀伤流泪。
全句运用互文手法,抒发了将士们思念家乡、渴望建功立业,但壮志难酬之情;同时还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于朝廷腐朽软弱,不修武备,不重边功的愤懑不平。
赏析: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运用典故抒发了将士们矛盾复杂的心理:思念相距万里的家乡,但却没有办法回去,因为还没有达到建立军功、燕然勒石的目的。
抒发身处边塞的征人思乡和报国之情。
借典故抒情,使所抒发的情感更加委婉、含蓄。
4、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的景象。
风吼、马嘶,通不断起伏的号角声混杂在一起,坐落在崇山峻岭间的孤城,当暮霭生成、夕阳西下时,便紧紧地关闭了城门。
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
5、“羌管悠悠霜满地”在词中有着怎样的表达效果。
深夜里传来了悠扬的羌笛声,大地上铺满了秋霜。
这句诗运用环境描写,渲染了凄清悲凉的氛围,烘托出将士们壮志难酬、思念家乡的复杂心情。
江城子•密州出猎(宋·苏轼)【主旨】这首词通过描写一次出猎的壮观场面,借历史典故抒发作者杀敌卫国的雄心壮志,表达了为国效力的坚定决心与爱国思想,并委婉的表达了期盼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
1、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并答题。
①本词上片以__记叙_为主,描写了太守出猎的壮观场面,下片以_抒情_为主,抒发了作者杀敌卫国的雄心壮志。
②词中体现“苏词”豪放风格的动词有:擎 \ 卷\ 挽 \ 射.③全词的点睛之笔是: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2、简要赏析“卷”字的妙处:“卷”是席卷的意思,极言行走只快,突出地表现了出猎者高昂的情绪和抖擞的精神,与上文的“狂”相照应。
3、词中“鬓微霜,又何妨”表达了词人什么心境?其言外之意是什么?表达了词人不服老的心境。
言外之意是:我虽然年纪大了,但我仍能跃马疆场,迎击来犯之敌。
表达诗人的爱国之情。
4、说说“亲射虎、看孙郎”“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分别表达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两句分别运用典故。
“亲射虎、看孙郎”意思是他要像当年的孙权那样挽弓马前射虎,突出了作者虽然年纪不小,但仍有少年狂气,仍能为国效力;“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以魏尚自喻表达作者希望朝廷能重用自己。
5. “西北望,射天狼”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怀?运用典故表达作者渴望杀敌立功,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表现了作者关怀国家命运的爱国精神。
6.词的风格:粗犷、豪放(1)题材:选择的是挽弓射箭的射猎题材,描写的是打猎的壮阔场景。
(2)思想情感:抒写是希望驰骋疆场、为国杀敌的雄心壮志。
(3)艺术形象:描绘的是意气风发的射猎形象和挽弓杀敌的英雄形象。
(4)语言风格:语言粗犷、豪放,用词铿锵。
武陵春(宋·李清照)【主题】这首词采用借景抒情,化虚为实的手法,表达女词人内心中,因种种不幸遭遇后,凄惨的处境和内心极度的悲痛和深重的哀愁。
1.表达作者晚年生活的磨难和内心的悲观的句子是哪句?句子: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2. “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一句历来被后人所称颂,你认为它妙在哪里?运用比喻, 化虚为实,巧妙地将看不见摸不着的忧愁比作可以承载的具体事物,不但可以随水而流而且可以用船来载,生动形象地表现诗人愁情沉重。
3、诗人是如何表现自己的愁苦心情的?①在词中,作者通过两个外在的行为:“日晚倦梳头”和“欲语泪先流”来表达了自己内心浓重的哀愁。
哀愁如此之重,使她无心梳妆打扮,重到一提便会泪如雨下。
②用“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这样两句,把不可见的“愁”具体化,形象化,以船都载不动来渲染出忧愁之深重。
夸张奇特,语句新异,再现了作者暮春寡居的凄楚心情。
4、“闻说”“也拟”“只恐”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感情变化过程?这几个词将自己感情变化的层次清晰地表露了出来,突出了哀愁之深重。
“闻说”“也拟”二句使词人产生了去那里泛舟、消除愁苦的念头,不过,马上又否定了自己的计划。
“只恐”一句,情绪突转,以舟轻愁重的比喻渲染愁情之深重,重的连船都载不动。
5、词中的一个“倦”字表现出作者怎样的心境?“倦”是倦怠、无心的意思,在这里是说虽然日色已晚,但是作者无心梳洗打扮,从而形象地表现出作者心灰意懒和深重哀愁。
6、首句“风住尘香花已尽”有什么作用?首句“风住尘香花已尽”,交代的是季节特征,说明已是暮春时节,暗指自己年老珠黄,寓寄词人漂泊零落,红颜迟暮的身世之恸。
破阵子(宋·辛弃疾)【主旨】本诗表达了作者为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与壮志难酬的愤慨。
1、表现作者壮志难酬,使整首词的风格由雄壮变得悲壮的一个词是“可怜”。
2、根据你所掌握的历史知识,说说“了却君王天下事”中的“天下事”指的是什么?收复中原,统一国家3、诗人尽管“白发生”,却依然眷念自己曾经浴血征战的疆场。
这种眷念的情结从词中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两个细节可以读出。
4、试体味“沙场秋点兵”一句中“秋”字的表达效果。
既点明了季节,也为战士出征增添了肃杀的气氛。
5、“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在军营里分牛肉给部下吃,用各种乐器弹奏出悲壮、粗犷的战歌。
这两句运用典故,从形、声(视觉、听觉)两方面着笔,写奏乐啖肉的军营生活,有力地烘托出一种豪迈热烈的气氛。
6、词人为什么要写“醉里”和“梦回”的情景?(主旨的变型题)通过写“醉里”和“梦回”的情景,表现作者渴望驰骋沙场、杀敌报国的壮志和壮志难酬的无奈、悲愤。
7、①词中描写的军中生活情景有看剑、闻角、分炙、奏乐、点兵、杀敌等。
②表现作者为现实而悲叹、对人生而感叹的句子是可怜白发生。
8、自选角度,赏析“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的妙处。
作者骑的战马像的卢马那样跑的飞快,猛力拉满战功,弦声像雷声一样响。
这句诗运用典故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战斗的惊险激烈,从侧面衬托人的意气风发、英勇无畏。
从而展现出作者渴望为国杀敌立功的雄心壮志。
9.如何理解“可怜白发生”。
激越昂扬的梦境,意气风发的记忆与“白发生”的现实形成了鲜明的比照,理想和现实形成极大的反差,雄壮转为悲壮,有力地突出了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抑郁,愤慨。
10、辛弃疾称自己的词是“赋壮词”,请结合内容谈谈你对“壮词”的理解。
(1)从题材上看:写军营中的生活情景,看剑、听角声和塞外曲、分八百里炙、沙场点兵、骑马挽弓,这种种情境都是极勇敢雄健;(2)从思想感情上看:表达的是驰骋疆场、魏国立功的雄心壮志(3)从艺术形象上看:描绘的是意气风发、挽弓杀敌的英雄形象。
(4)从语言风格上看:壮丽不“纤巧”。
11.“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直抒胸臆,洋溢着作者的爱国热情和雄心壮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