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敬梓的人生经历对《儒林外史》的创作影响
《儒林外史》人物简介与介绍
![《儒林外史》人物简介与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2eb094dbaeaad1f346933f9c.png)
结尾
借“幽榜”回应“楔子”,首尾呼应,浑然一体,形成一个首
作品结构 (第五十六 尾呼应的回环式结构。
回)
作品主题
《儒林外史》 是一部以知识分子为主要描写对象的长篇讽刺小说。小
说描写了一些深受八股科举制度毒害的儒生形象,进而讽刺了封建官 吏的昏聩无能、地主豪绅的贪吝刻薄、附庸风雅名士的虚伪卑劣,反 映了当时世俗风气的败坏;另一方面,小说热情地歌颂了善良人物诚 挚深厚的爱心,从而寄寓了作者的理想。
思想内涵
(一)对科举制度的讽刺和批判
儒
(1)热衷功名
生
(把科举作为荣
形
身之路)、苦苦
象
追求、终获成功
的腐儒,如周进
和范进。
主要人物
相关情节
性格特征
周进
(1)周进六十多岁还是个童生,依靠在 周进前半生生活在社会底层,
村子私塾里教书糊口。
地位卑下,事事仰人鼻息,
(2)学生顾小舍人都进学成了秀才,他 形成逆来顺受的性格。暮年
当他的三女儿要为亡夫“殉节”时,他不 但丝毫不加劝阻,而且大加鼓励;当三 女儿因八日不食而去世的消息传来时, 他竟然仰天大笑道:“死得好!”还劝慰 自己的妻子不须悲伤,说女儿是得了一 个“好题目”而死。
积极著述提倡和宣扬封建礼 教教义,还将之贯彻到自己 的生活中去。在他看来,生 命的价值就是为了换取封建 礼教的褒扬。
们这几两银子。就是周相公不还,我们走江湖的人,那里 不破掉了几两银子?何况这是好事。你众位意下如何?” 众人一齐道:“君子成人之美。”又道:“‘见义不为, 是为无勇。’俺们有甚么不肯!只不知周相公可肯俯就?” 周进道:“若得如此,便是重生父母,我周进变驴变马, 也要报效!”爬到地下就磕了几个头,众人还下礼去。金 有余也称谢了众人。又吃了几碗茶,周进再不哭了,同众 人说说笑笑,回到行里。
吴敬梓和《儒林外史》.doc
![吴敬梓和《儒林外史》.doc](https://img.taocdn.com/s3/m/b8f5edc5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4797fdd.png)
吴敬梓和《儒林外史》产生于十八世纪的《儒林外史》是一部反映知识分子生活的长篇小说,就其反映的时代跨度而言,从小说“楔子”回的元末明初写起,直到“幽榜”一回的明万历四十四年,历时二百四十八年,几乎反映了整整一个朝代的士人生活,这在前此的中国文学史上还未见有。
因此,《儒林外史》可谓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反映知识分子生活的长篇小说。
作者虽然将小说中的故事情节安排在明朝,却实实在在是他所生活着的清朝康(熙)、雍(正)、乾(隆)时期的士人生活的图景。
吴敬梓在这部杰出的小说中,描写了他们生活的浮沉、境遇的顺逆、功名的得失、仕途的升降、心灵的高尚和卑劣、理想的追寻与破灭,从而反映出生活在封建统治阶级怀柔、镇压并用政策下的知识分子的命运:他们或受其羁縻,或拒其牢笼,或惨遭镇压,或远祸求生。
作者有讽刺也有表彰,有否定也有肯定。
知识分子并非孤立的一群人,在社会生活中必然要与各种人物有种种联系,为了多方面地表现士人的所言所行,作者不能不将他的视野扩大到整个社会层面,描绘了一幅十八世纪上半叶的社会风情画,解剖了封建末世的腐朽与黑暗,有着极为深刻的认识价值。
不过,这幅“浮世绘”毕竟是士人活动的场景,主角仍然是各种类型的知识分子,正如天目山樵所言:“是书特为名士下针砭,即其写官场、僧道、隶役、倡优及王太太辈,皆是烘云托月,旁敲侧击。
”《儒林外史》还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讽刺小说。
鲁迅说:“迨吴敬梓《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摘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谐,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
”其讽刺手法极富变化,摇曳多姿,“诚微词之妙选,亦狙击之辣手”。
德译本序言中说,这部小说“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第一部伟大的讽刺作品,属于古代文学的杰作。
过去诚然已有讽刺文学的萌芽,但它们却不能和这部作品同日而语”。
美国学者亨利?韦尔斯则认为“《儒林外史》是一部极为出色的著作”,“足堪跻身世界文学杰作之林”,“可与意大利薄伽丘、西班牙塞万提斯、法国巴尔扎克或美国狄更斯等人的作品相抗衡”。
吴敬梓与儒林外史
![吴敬梓与儒林外史](https://img.taocdn.com/s3/m/57eb0e43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76e4b34.png)
吴敬梓与儒林外史吴敬梓与儒林外史:儒家思想的传承与创新《儒林外史》是清代文人吴敬梓所作的一部长篇小说,是中国古代小说史上的经典之作。
本文将从吴敬梓的生平背景、小说的主题与结构以及对儒家思想的传承与创新等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吴敬梓的生平背景对他创作《儒林外史》的影响。
吴敬梓是清代乾隆年间的著名文人,他以其博学多才、文笔纯熟而闻名于世。
吴敬梓求学于当时的儒学重地,对儒家经典有着扎实的功底。
他的作品中融入了丰富的儒家思想,展现了他对社会伦理和人性的深刻思考。
《儒林外史》以清代乾隆年间的京畿为背景,通过描写一些世家子弟进士科考失利后的生活境遇,展现了当时士子的尴尬与矛盾。
小说以善于用笔者自己的经历为素材编写,真实反映了时代的风貌和社会现象。
小说通过反映人物的遭遇和心态转变,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并给读者以启示。
《儒林外史》的结构精妙,以各色人物的命运展开了一幅拼贴式的社会画卷。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个性鲜明。
例如,富贵人物李观德因为被陷害失去了功名,最终破落而死;正直人物王铁匠面对丑恶的官场黑暗,坚守自己的底线,最终成为一位受人尊敬的人物。
这些人物形象的设计,既能展示吴敬梓作为文人的敏锐观察力,又能引导读者思考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种种问题。
儒家思想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而吴敬梓对儒家思想的传承与创新在《儒林外史》中体现得尤为突出。
小说中的人物命运多是受到社会环境和权力体制的影响,但吴敬梓并未简单地抱怨和痛恨现实,而是透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塑造,表达了对人性的关怀和对社会的反思。
在小说中,吴敬梓对于乡土文化和传统价值观的描写非常细腻,他赋予了庶民生活以尊严和价值。
比如,李铁匠一家虽然穷困潦倒,但他们为人正直、勤勉努力,通过打铁谋生,保持着亲情、友情和乡土的纯真。
这种对庶民生活的赞扬,体现了吴敬梓对传统价值观的珍视与承传。
另外,吴敬梓在小说中也对官僚体制和科举制度进行了批判与讽刺。
他通过描写官场黑暗、贪污腐败和科举失意者的遭遇,揭示了权力体制的虚伪和人性的脆弱。
《吴敬梓评传》在线阅读
![《吴敬梓评传》在线阅读](https://img.taocdn.com/s3/m/5c0bcef533d4b14e852468af.png)
《吴敬梓评传》在线阅读 篇一:古代文人与安徽之吴敬梓 古代文人与安徽之吴敬梓 摘要:安徽古代文人辈出,清代的吴敬梓也是其中一位颇具影响的一位,他出身全椒地 方世族, 33 岁时移居至南京秦淮河畔, 54 岁潦倒病死。
可以说他的大半辈子都是生活在安徽, 这三十多年的生活经历和家族兴亡对吴敬梓的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才使得吴敬梓写出《儒 林外史》等优秀的作品。
关键词:安徽;吴敬梓;文人;《儒林外史》 引言:从古至今,文人林立,每个朝代,都出现过文学大家,而安徽出产的文学名士也不 胜枚举。
吴敬梓是清代最伟大的小说作家之一,他的出现给安徽文人又添了闪亮的一笔。
吴敬梓,1701 年生,1754 年卒。
字敏轩,一字文木,号粒民。
安徽全椒人,后移至江苏 南京秦淮河畔,故又称“秦淮寓客”。
因家有“文山木方”,所以晚年又称“文山林人”。
著有《文 木山房诗文集》、《文木山房诗说》等,最为我们耳熟能详的是他的小说《儒林外史》,其中 《范进中举》(第三回《周学道校士拔真才 胡屠户行凶闹捷报》)也曾被选入中学课本。
吴敬梓家族世代为地方世族,曾祖吴国对是顺治年间的探花,祖父吴旦是个监生,伯叔 祖吴晟、吴昺皆进士及第,“一时名公巨卿多出其门”。
而吴敬梓也在康熙五十七年(1718 年) 考中秀才。
关于吴敬梓的生父, 众说纷纭。
一说是吴霖起, 一说是吴雯延。
吴霖起是吴雯延的长兄, 由于没有子嗣,又是长子,所以吴雯延将儿子过继给兄长。
所以他的亲生父亲是吴雯延,吴霖 起是他的嗣父。
从少年时期,吴敬梓就展示了他在读书方面的过人天赋,他“读书才过目,辄 能背诵”,显露出很好的禀赋和才气。
由于出生于官宦人家,所以养成一种放荡豁达的态度, 胸襟开阔,睨尘俗,显现出少年才子的特质。
由于吴敬梓有亲子、嗣子的双重身份,在宗法制 度财产继承问题上,引起了很大的矛盾。
在这场争夺中,吴敬梓处于所谓“弱肉”的地位,“饕 贪”的是他的叔伯和堂兄弟。
第三单元名著导读《儒林外史》讽刺作品的阅读(1)
![第三单元名著导读《儒林外史》讽刺作品的阅读(1)](https://img.taocdn.com/s3/m/661c2a20168884868762d65b.png)
第一节吴敬梓与《儒林外史》的创作
•1、吴敬梓的家世
• 吴敬梓出身于一个“科第家声从来美”的科举世家。曾祖辈五人,四 人中进士,曾祖父吴国对是顺治十五年(1658)探花,官至翰林 院侍读,提督顺天学政。祖父辈,族祖父吴晟是康熙十五年(167 6)进士,吴昺是康熙三十年(1691)榜眼。父辈中落,父吴霖 起,拔贡,曾为赣榆县教谕。
读书方法指导
讽刺文学历史悠久。西方文学里的讽刺, 可追溯到古希腊寓言和喜剧;中国文学里的 讽刺,源于《诗经》的“美刺”和史传的 “惩劝”,既有入木三分的揭露,也有“微 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的讽 喻。几千年来,讽刺作家们以笔为武器,无 情地揭露虚伪,鞭挞丑恶,在笑声中批判社 会现实,创造了许多经典作品。
理想文士的探求
• 4、尊重女性,反对对妇女的歧视与摧残。
• 他笃于夫妻情爱; • 他反对纳妾 ; • 对敢于争取人格独立的沈琼枝,他充满了敬意。
理想文士的探求
• 5、追求社会理想和完美人格,目光转向社会的底层的 市井平民,“四大奇人”体现作者对完美人格的追求。
• 修乐器的倪老爹,看坟的邹吉甫,开小米店的卜老爹,开小香蜡店的 牛老儿等等,他们朴实善良,相濡以沫,古风犹存,充满人间真情的 温馨。
第四节 主题探究
《儒林外史》中人物多且身份多样,这其中有
何内涵?请同学们完成课时特训第5题,探究 作品主题。
《儒林外史》主旨深邃, 在小说艺术上有很高的境界。 这部小说“秉持公心,指摘 时弊”,将讽刺的锋芒寄寓 在含而不露、耐人寻味的叙 述中,通过冷静传神的刻画, 廖廖数语,便将人物形象和 世俗风貌描摹得形神兼备, 入木三分。
吴敬梓与《儒林外史》的创作
《儒林外史》创作动因的思想史考察
![《儒林外史》创作动因的思想史考察](https://img.taocdn.com/s3/m/265e6259f01dc281e53af095.png)
一
想, 主张“ 圣人 之学 心学 也” , 与佛 教禅 学相 结合 , 出 ② 并 提
“ 知行合一” “ 良知 ” 、致 的学说。王 阳明 的学说 大大发 展 了 程朱 的理学思想 , 为其 注入 了新 鲜 的血液 , 促进 了明朝思 想 界 的活跃和发展 。虽 然心 学是济 理学之 穷的一 个更为 开放 的理论系统 , 为当时的思 想解放 潮 流打开 了闸门 , 但心 学无 限夸大人的主观精神的作用 , 将人们 的注意力进一步引 向人 的 内心世界 , 而助 长了明代后期不务实际学风 的盛行。 从 明清易代后 , 满族 入主 中原 , 在人 口数量 和文化 上 占据
术 就 不 可 避 免 地 沦 落 为政 治 的工 具 。 为 了 政 治 的需 要 , 术 学 作 为 一个 完整 的思 想 体 系 经 常 遭 到 支 解 , 朱 理 学 的命 运 也 程
收稿 日期 :0O l一 1 2 l— O 8
国学术史 上 , 明而完成这一任务 的, 为黄 ( 洲) 顾 则 梨 、 ( 亭林 ) 王( 山) 颜( 、 船 、 习斋 ) 诸人 。经过他们的批判 , 理学
中 州 学 刊
Ac d mi J u n l fZ o g h u a e c o r a h n z o o
Jn ,0 0 a .2 1
No .1
第1 ( 期 总第 1 1 ) 8期
【 代文 学 研 究 】 古
《 林 外史 》 作 动 因的思 想史 考察 儒 创
王 春 阳
透视《儒林外史》看吴敬梓的意识人生
![透视《儒林外史》看吴敬梓的意识人生](https://img.taocdn.com/s3/m/66cd2c0b0740be1e650e9ad0.png)
生那样依仗功名 富贵骄人 、傲人 、欺人的卑 劣乡绅。 有生活糜烂 、行为不端 、治学穿凿附会一副典 型“汉 学家 ”嘴脸 的金东崖 。诸 如此类 ,《儒林外史 》里 的假名士群像 ,形形色色 ,应有尽有 ,不胜 枚举 , 且个个生动活现 ,各具丑态 。恰如 “卧闲草堂”评 本所 言 :“譬如吴道 子画鬼 、画牛头 ,已极牛头之 丑恶矣 ;及画马面 ,又有马面之丑恶。吾不知作者 之 胸 中能容得多少怪 物耶 !”作 品中从 这些 否定性 的批判性人 物身上 所表现 出来 的不仅是 渡书世子 精 神的异化 和人性 的扭 曲 ,还有传统士人精神 的崩 溃 、传统人文精 神的丧失 ,以及 社会上 盛行 的种种 扭 曲的价值 观并 由此导致 的传 统伦理道德扭 曲而 产生的社 会悲剧 ,不露声 色的于 白描之中揭露 了以 富贵为诱饵 的科举制度对读 书士子心灵 的毒害 。
摘 要 :文 学作 品作 为一种精神 的产物 ,作 为一种 为人 而存在 的创作物 ,是 人类对 自身生命体验 的 产物 ,也是 人类参 照 自身体验 文学化 、对 象化 的表现 ,作 家借 用作品 中的人 物和场景来展示 自己的人 生 阅历 与审美价值 。《儒林 外史 》作为 中国文学史上唯 一一部全景式反映封 建时代 知识分子人 生经历 的作 品 , 是作者 吴敬梓倾 注 了大量心血 ,从 自己的人 生经历 中提 炼和升华 出来的结果 。
关键 词 :《儒林外 史》; 吴敬梓 ; 科举制度 ; 人 生形态 ;悲剧 意识 中图分类号 :I206.2 文献标识码 :A
《儒林 外史 》是 中国古典文学史上一部卓绝 的 讽N4,说 ,全书描写 了近两百个儒林小人物 ,对 生 活在封建 末世 和科举 制度下 的封建文 人群像 进行 了成功 的塑造 ,从不 同的角度描写 了他们 生活的浮 沉 、境遇 的顺逆 、功名 的得失 、仕途 的升降 、思想 情 操的高 尚与卑劣 、社会理想 的倡导 与破灭 ,讽 刺 了因热衷功名 富贵而造成 的极端虚伪 、恶 劣的社会 风 习 。
第十一章 《儒林外史》
![第十一章 《儒林外史》](https://img.taocdn.com/s3/m/4884bc10763231126edb1167.png)
中年之后的吴敬梓,在生活态度和政治态度上与封 建世俗、封建统治者相左,他不仅叛逆了自己的 家族,也叛逆了封建社会。 他冷峻地揭露醉心功名富贵的无知无耻之辈,热情 地褒美讲究文行出处的贤人君子和嶔崎磊落的豪 士,表现了对现实社会的严峻批判和理想境界的 辛劳追求。吴敬梓的道路是封建叛逆者的道路, 这条道路反映了十八世纪中国一部分优秀知识分 子不断追求真理、不断前进的艰难历程。
另外有一个沈琼枝也很引人注意,她是一个被盐商 骗娶为妾而只身逃至南京、企图以自身的技艺谋 食的奇女子,大胆泼辣,敢作敢为。 沈琼枝是一个具有某些新因素的奇女子形象,她敢 于反抗封建婚姻制度,敢于同封建势力做坚决斗 争,不慕财富,不惧官府,力图掌握自己的命运, 努力维护妇女的独立人格,闪耀出叛逆思想的光 芒。这个人身上,已初步具有了民主主义思想的 光彩这一形象,反映出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女 性开始有了一种挣脱其自古以来的依附性地位的 微弱可能性。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4、科举的官吏文人,处则不能独善其身。 周进一看到“天字号”试场号板,乃百 感交集,昏死在地。一头撞在号板上昏死 过去,被人救醒后又一间间号房痛哭过去, 直到口吐鲜血。商人们议论为他捐一个监 生进场,他说:“若得如此,便是重生父 母,我周进变驴变马,也要报效!”爬下 去给人磕头,再不哭了。为求功名。甘愿 变驴变马,根本就不自重。
《儒林外史》虽一般归为长篇小说,但它的结构却 不是现代意义上严格的长篇小说的结构。全书中 没有贯穿始终的主要人物和故事框架,而是一个 个相对独立的故事的连环套;前面一个故事说完 了,引出一些新的人物,这些新的人物便成为后 一个故事中的主要角色。有的人物上场表现一番 以后,就不再出现,有的人物还再次出现,但基 本上只是陪衬性的了。这种特点,鲁迅谓之“如 集诸碎锦,合为帖子,虽非巨幅,而时见珍异” (《中国小说史略》)。但全书以明代为背景, 揭露在封建专制下读书人的精神堕落和与此相关 的种种社会弊端,有一个非常明确的中心主题。
吴敬梓与《儒林外史》的创作
![吴敬梓与《儒林外史》的创作](https://img.taocdn.com/s3/m/fbe139e2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15a010d.png)
吴敬梓与《儒林外史》的创作
一、吴敬梓,字敏轩,号粒民,移家南京后自号秦淮寓客,因书斋署“文木山房”,晚年又自号文木老人。
二、颜(元)李(恭)学派主张:反对理学空谈,倡导务实学风;要求以礼乐兵农作为强国富民之道;反对空言无益的八股举业,提倡以儒家的“六艺”作为教育内容,培养对国家有用的人才。
三、《儒》所写人物大都实有其人,取材于现实士林,人物原型多为周围亲友、相识相知者;杜少卿则是作者的自况。
因而,《儒》饱含作者血泪,熔铸着亲身生活体验,带有强烈的作家个性。
四、版本及其他作品。
(一)《儒》的版本历来有50回本、55回本、56回本等歧说。
但50回本、55回本均未见;现存最早刻本是嘉庆8年(1803)卧闲草堂的巾箱本,56回。
(二)吴还有《文木山房集》4卷,乾隆年间刻本,收入他40岁前的诗文,近年陆续发现《文木山房集》以外的诗文30馀篇。
儒林外史故事梗概
![儒林外史故事梗概](https://img.taocdn.com/s3/m/78a1f5b9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af9a9b8.png)
儒林外史故事梗概《儒林外史》是清代文学家吴敬梓所著的长篇小说,以描写明清两代社会风貌为主线,通过描写主人公吴敬梓的一生经历,展现了当时社会的种种丑恶现象。
小说以吴敬梓的自传形式展开,通过他的视角,展现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丑陋,以及人性的善良和美好。
小说以鲜明的写实风格,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和人性的复杂。
故事梗概:故事以吴敬梓的自传形式展开,他的一生经历充满了坎坷和曲折。
吴敬梓从小聪明伶俐,却因家境贫寒而无法接受良好的教育,只得自学成才。
他的一生经历了家族的变故、官场的挫折、爱情的磨难,最终以振兴家族、救济天下为己任,成为一代文学家。
小说通过吴敬梓的一生经历,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丑陋。
吴敬梓在家族的变故中,目睹了家族成员为了争夺家产而相互残害的丑恶一面;在官场的挫折中,目睹了官员们为了谋取私利而不择手段的丑恶一面;在爱情的磨难中,目睹了人们为了名利地位而背叛爱情的丑恶一面。
这些丑恶的现象,无一不是封建社会的弊端,也是人性的丑陋。
然而,小说也展现了人性的善良和美好。
吴敬梓虽然经历了种种磨难,但他始终保持着对人性的信仰和善良的本心。
他在家族的变故中,努力振兴家族,不计前嫌地帮助家人;在官场的挫折中,坚持真理,不为权势所动摇;在爱情的磨难中,坚守爱情,不为名利所诱惑。
吴敬梓的一生,展现了人性的善良和美好,也是对封建社会的一种反抗和呼唤。
通过吴敬梓的一生经历,小说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和人性的复杂。
小说以其深刻的写实风格,为后世留下了珍贵的历史文献,也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通过《儒林外史》,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当时社会的风貌,还可以感受到人性的善良和美好。
这部小说,不仅是文学作品,更是一面镜子,反映出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丑陋,也为我们提供了深刻的启示和反思。
总而言之,《儒林外史》以吴敬梓的一生为线索,展现了当时社会的种种丑恶现象,也揭示了人性的善良和美好。
这部小说,不仅是文学作品,更是一部社会风貌的写真,也是一部人性的写照。
儒林外史分析
![儒林外史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97d4880802020740bf1e9b05.png)
因追求功名富贵而扭曲了的灵魂
三.对时文八股的抨击
围绕着对八股文的态度, 吴敬梓创造了一批令人难忘的小说人物形象 1.第十一回陆小姐对八股文近乎狂热的偏爱 2.八股文“选家”马二先生和匡超人形象; 马二先生: 你如今回去, 奉事父母, 总以文章举业为主。人生在世, 除了这事, 就没有 第二件可以出头。不要说算命、拆字是下等, 就是教馆、做幕, 都不是个了 局。只是有本事进了学, 中了举人、进士, 即刻光宗耀祖。⋯⋯ 古语道得 好:“书中自有黄金屋, 书中自有千钟粟, 书中自有颜如玉。” 匡超人:本是聪颖上进而又有农家子弟纯朴气息的少年。他刚刚露面时, 读 者大概都会为他的勤奋而感动: 那日读到二更多天, 正读得高兴, 忽听窗外锣响, 许多火把簇拥一乘官轿过 去, 后面马蹄一片声音, 自然是本县知县过, 他也不曾住声, 由着他过去了。 可惜家境贫寒, 无法受到良好教育。后来, 他经马二先生认识了八股文, 又凭 着先天悟性很快剧因素悲剧氛围融会穿插、协调转换 的本领
其二, 吴敬梓对小说的戏剧性和悲剧性的处理上, 特别具有一种他人所不及 的融会穿插、协调转换的本领。 1)第十二回中娄家公子为结交侠客义士, 而上了江湖骗子张铁臂的当; 2)第三十回名士季苇萧给杜慎卿介绍一位“飘逸风流”的“男美”、“ 妙 人”……
贯穿全书的主线——批判精神的思考、回天无力的感慨:1.喜剧
“外史纪儒林, 刻画何工妍”
1.《儒林外史》的中心内容:抨击八股科举考试,第一回借人物王冕之口 批评 明太祖朱元璋所定的以八股文取士的制度: 这个法却定的不好! 将来读书人既有此一条荣身之路, 把那文行出处都看 轻了! 2.吴敬梓对科举考试制度的批判主要是针对知识分子人格道德的腐蚀堕落, 并 从这一点上看出了整个社会文化的危机; 3.写出科举考试本身的荒谬, 也揭露热衷科举考试的知识分子被扭曲的灵 魂; 4.抒发对科举考试的不满, 也用写实的知识分子的形象来证实科举考试的 客观 效果; 5.对科场上的知识分子形象有精细入微的刻画, 并进一步写出入仕或退休、 富 有或落魄的各种读书人的众生相。
吴敬梓的心得[精品5篇]
![吴敬梓的心得[精品5篇]](https://img.taocdn.com/s3/m/d52741c2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022470d.png)
吴敬梓的心得[精品5篇]吴敬梓的心得要怎么写,才更标准规范?根据多年的文秘写作经验,参考优秀的吴敬梓的心得样本能让你事半功倍,下面分享【吴敬梓的心得(精品5篇)】相关方法经验,供你参考借鉴。
吴敬梓的心得篇1吴敬梓的心得:人生的启示与文学的觉醒在中国古代文学的大海中,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无疑是一颗璀璨的明珠。
作为一部批判封建礼教和科举制度的经典之作,它带给我们无数的思考和启示。
本文将通过背景介绍、对比与参照、创作风格、深入分析、个人观点以及结论和评分六个方面,对吴敬梓进行全面的解读。
首先,我们来简单了解一下吴敬梓。
吴敬梓,清代人,他的一生经历了许多社会变迁,对封建礼教和科举制度有着深入的批判。
他在这部小说中,通过对各种人物的真实描绘,让我们看到了封建社会的丑陋面目。
再来看看与《儒林外史》的对比与参照。
可以说,吴敬梓在这部作品中揭示的社会现象,与现实生活中的封建社会有着极大的相似性。
在今天的社会中,尽管我们已经远离了封建礼教和科举制度,但吴敬梓所揭示的人性之恶,依然值得我们深思。
谈到吴敬梓的创作风格,不得不提的是他的文字运用。
他运用简洁生动的文字,描绘出一个栩栩如生的社会画卷,使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亲眼目睹各种人物的生活。
深入分析《儒林外史》中的各种人物和情节,我们可以发现,吴敬梓对封建礼教的批判不仅仅停留在表面,更是深入到了社会的骨子里。
例如,他通过马二先生这一角色,揭示了科举制度对人的毒害,让人深刻体会到封建社会的荒诞性。
在个人观点方面,我认为《儒林外史》是对人性的深刻揭示,它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多面性,也让我们看到了社会的丑陋面目。
同时,吴敬梓的文字,尽管冷峻无情,却也让我们对生活有了更多的思考和感悟。
最后,对于这部作品,我会给予极高的评价。
在我看来,吴敬梓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更是一位勇敢的社会批评家。
他用他的笔,揭示了封建社会的丑陋面目,也为我们揭示了一个真实的人性世界。
总的来说,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是一部值得我们深思的作品。
吴敬梓的心得
![吴敬梓的心得](https://img.taocdn.com/s3/m/79cb7ef3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d6399a1.png)
吴敬梓的心得吴敬梓的心得篇1吴敬梓的心得:人生的启示与文学的觉醒在中国古代文学的大海中,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无疑是一颗璀璨的明珠。
作为一部批判封建礼教和科举制度的杰作,它带给我们无数的启示。
吴敬梓的一生,虽然充满了困苦和挫折,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真实且充满矛盾的人性画卷。
吴敬梓的一生充满了坎坷和磨难。
他出身书香门第,早年科举得志,春风得意,却因参与科场舞弊案而被革职。
此后,家道中落,生活困顿,他的生活陷入困境,但他始终保持傲骨,不屈不挠,以极大的毅力完成了《儒林外史》的创作。
在吴敬梓的心得中,我们能看到许多人生的启示和文学的觉醒。
他认识到,封建礼教和科举制度是束缚人性的枷锁,使得人们丧失了独立的人格和真实的人性。
同时,他也在长期的文学创作中,发现了文学的力量,并提出了“文贵真”的创作理念。
吴敬梓的心得,对我们理解中国古代文学和人性,都有着重要的启示。
吴敬梓对于人生的理解和感悟,反映在他的作品《儒林外史》中。
这部小说通过描绘一群追求功名利禄、迷失自我、丧失人性的儒生们,揭示了封建礼教和科举制度的虚伪和丑陋。
吴敬梓用他独特的讽刺手法,批判了这些制度对人性的摧残,同时也提醒我们,真实的人性应该是怎样的。
吴敬梓的人生经历和心得,对我们来说具有重要的启示。
他告诉我们,人生的价值不在于你拥有多少财富或者地位,而在于你是否有一个独立的人格和真实的人性。
同时,他也提醒我们,作为作家,应该用真实的笔触,去揭示社会的真实面貌,去反思和批判那些束缚人性的制度。
总的来说,吴敬梓的心得和他作品的价值,在于他敢于直面人性和社会的真实面貌,并以此为依据,提出了“文贵真”的创作理念。
他的作品不仅是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也是一部具有深刻社会价值和人文启示的作品。
吴敬梓的心得篇2关于吴敬梓的心得,指的是对吴敬梓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吴敬梓是清代文学家,他的代表作品是《儒林外史》,这是一部关于社会现象的讽刺小说。
从文学角度看,我们可以从几个主题来分析吴敬梓的作品:1.人物塑造:吴敬梓在小说中塑造了许多具有鲜明特点的人物,他们或有才华横溢,或滑稽幽默,或世故圆滑,或愚蠢无知。
第三单元名著导读《儒林外史》人物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名著导读《儒林外史》人物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426b7ebd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b4c2b0b.png)
五、形象探究2
1、热衷功名:范进穷尽一生的精力于科举考试,虽然屡遭挫败,仍寄望甚深,直到五 十四岁才中秀才;后来他打算去应乡试,却被胡屠户奚落,叫他死心,但他宁可让家人 挨饿也要再去应考;及至中举,他竟然欢喜得发了疯,这是范进热衷功名的最具体的表 现。 2、怯懦麻木:胡屠户在范进中秀才后,盛气凌人地辱骂他,说他是“现世宝”、“穷 鬼”、“烂忠厚没用的人”、他只是唯唯诺诺,还说“岳父见教的是”;他向胡屠户借 盘费,胡屠户用不堪入耳的说话骂他,甚至骂他母亲是“老不死的老娘”,他也毫不生 气,充分表现出范进逆来顺受、怯懦麻木的性格。 3、迂腐无能:家里穷得无饭吃,范进手足无措,要等母亲“吩咐”,才慌忙出去卖鸡, 可是他在集上一踱一步,东张西望,老半天仍未能把鸡卖出,证明他平日只埋首读书, 缺乏谋生技能;邻居告诉他考中了举人,他以为别人骗他,无奈地请人家不要和他开玩 笑,以及他喜极发疯的狼狈相,都说明他的迂腐无能。 4、善良淳朴:虽然范进是小说中的反面人物,但也不乏好的一面。他是一名书生,本 质上是善良的,中举后,赏银给胡屠户。 5、圆滑世故:张乡绅来贺喜时,不慌不忙,善于周旋,体现了范进圆滑、世故的特点。
八、主旨探究
周进和范进都是热衷科举,深受封建教育毒害的 下层知识分子。他们将自己的青春年华全耗在科举上, 将中举取得功名利禄当作奋斗目标,几十年屡试不第, 其灵魂完全被科举的锁链缚住了。
作者形象地揭露了封建科举对知识分子的毒害之 深,封建科举制度已经扭曲了这些知识分子的人格和 灵魂。
写作特色
第一、《儒林外史》善于通过人物的外貌、言行描写,表达对 人物的嘲讽之情;抓住平常生活中传神的细节,以冷峻的白描 直书其事。 第二、善于通过描写人物言行的自相矛盾来表现讽刺意义;正 面人物的嘉言懿行,与反面人物的丑恶举止形成强烈对比,更增 强了作品的批判力量。 第三、通过故事情节的前后对比来表达讽刺意义; 第四、讽刺的基调中对不同的人物寄寓了不同的感情。 这部小说“秉持公心,指摘时弊”(鲁迅语),将讽刺的锋芒隐藏 在含而不露、耐人寻味的叙述中,通过冷静传神的刻画,寥寥数 语,便将人物形象和世俗风貌描摹得形神兼备,人木三分。
吴敬梓与《儒林外史》
![吴敬梓与《儒林外史》](https://img.taocdn.com/s3/m/419a8c0f5f0e7cd1842536a1.png)
那日正是黄梅时候,天气烦躁,王冕放牛倦了, 在绿草地上坐着。须臾,浓云密布。一阵大雨过了, 那黑云边上镶着白云,渐渐散去,透出一派日光来, 照耀得满湖通红。湖边上山,青一块,紫一块,绿 一块。树枝上都像水洗过一番的,尤其绿得可爱。 湖里有十来枝荷花,苞子上清水滴滴,荷叶上水珠 滚来滚去。
四、《儒林外史》的语言特色
《儒林外史》是一部通俗长篇小说,其
语言几乎全为白话。吴敬梓长期生活在 安徽、江苏,属于江淮方言区,但是 《儒林外史》的语言的主体,则是当时 的官话;书中出现的方言,也是经过提 炼而较为规范的。因此,它不是方言小 说,而是前人所称的“国语的文学”, “模范的国语读本”。
西湖名士,景兰江、赵雪斋;
莫愁湖名士,杜慎卿、季苇萧等。
四、描写在科举功名是读书人唯一荣身之路的社会里, 许多士人为科举所累,受尽穷困和侮辱。
倪霜峰,做了37年的秀才,最终流落在南京
靠修补乐器为生。六个儿子死了一个,卖了 四个,剩下一个也过继给人做儿子,被搞得 家破人亡,受尽了困穷和屈辱。 鲁编修父女,亲自课读四岁的儿子。
三、鲜明的个性化特色:
《儒林外史》是“颇同短制”,而且集中叙写的 是一类人,即士人,于是作者在个性的“鲜明”上 做足文章。 范进出场的肖像是“……一个童生,面黄肌瘦, 花白胡须,头上戴一顶破毡帽……穿着麻布直裰, 冻的乞乞缩缩。” 语言的描写,胡屠户的前后不一,表现了他的 势利;动作的描写,周进见到梦寐以求的贡院考房 的号板“不觉眼里酸酸的,长叹一声,一头撞在号 板上,直僵僵不省人事”。把老童生内心酸苦绝望 赫。
在吴敬梓曾祖时代,兄弟五人,四个是 进士,其中进入鼎甲第三名即探花的正 是吴敬梓的曾祖父。吴敬梓的祖父辈三 人,一名为举人;而曾祖父的另一房中 则又有两名进士,而且其中一名是榜眼。 一个家族,两代出六名进士是极为罕见 的。因此,吴敬梓对此追念不已,在他 的词《乳燕飞》中自豪地说道:“家声 科第从来美”。
第五章《儒林外史》
![第五章《儒林外史》](https://img.taocdn.com/s3/m/d8561d11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901f090.png)
第五章《儒林外史》第五章儒林外史第一节吴敬梓与《儒林外史》的创作1、吴敬梓的生平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号秦淮寓客,又号文木老人,安徵全椒县人。
出身官僚地主家庭。
吴敬梓23岁进学(秀才),同年继父吴霖起去世。
吴敬梓性格豪爽,仗义疏财,不善治家,未几而遗产殆尽。
乡试“文章大好人大怪”,屡试不第,为本族富户所歧视,吴敬梓不堪冷眼,于33岁客居南京,又联合同道修葺雨花台先贤祠,因费用不够,卖掉了全椒老屋。
晚年生活日益困顿,靠买文和朋友接济度日,以至以书易米。
冬季苦寒,与朋友汪京门,樊圣谟等夜晚到城外绕行,歌吟啸呼,谓之“暖足”54岁逝于扬州。
2、思想吴敬梓生活于康、雍、乾年间,正值清王朝控制思想的政策取得效果,人民反清情绪受到压抑,科举八股深入人心的时代,吴在苏、皖地区广交士大夫,且本人在穷达、升沉之间有过长期、痛苦的思想斗争。
加之家庭破败,世态炎凉,对封建社会的真面目有所了解,他越来越蔑视八股取士制度而最终彻底打消了向上爬的念头。
他不顾流俗的非议,忍受着穷苦的煎熬,冲决了八股科举的罗网,由这种制度的忠臣肖子变为了二臣逆子,表现了初步的民主思想。
但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他看不到也找不到正确的出路,只能把古代的儒家学说理想化,企图以此来挽救世风,这种不切实际的复古主张,于时无补,于世无益。
3、创作垂世名作《儒林外史》为作家十数年心血之结晶,(49岁时已脱稿),现存嘉庆八年刊印的卧闲草堂本为较早行世者,五十六回,光绪年间有增补的齐省堂本六十回。
据吴氏好友程晋芳等人记载,原书仅五十回。
有人说为五十五或五十六回,今尚无确论。
另有《文木山房集》,收吴氏40岁前的诗、词、赋。
第二节科举制度下的文人图谱明清科举,考作八股(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又叫制艺、时艺、制义、时文)代圣立言,束缚思想尚在其次,毒害人心,霉坏世风,有甚于鸦片。
一、深刻提示了科举制度对士人的腐蚀和毒害。
作品开宗明义,一开头就借元末名士王冕之口说:“这个法却定的不好,将来读书人只有此一条荣身之路,把那文行出处都看得轻了。
第二章 《儒林外史》
![第二章 《儒林外史》](https://img.taocdn.com/s3/m/b3a9a208844769eae009ed7a.png)
• 杜少卿赞道:“盐商富贵奢华,多少 士大夫见了就销魂夺魄,你一个弱女 子,视如土芥,这就可敬的极了。”
三、“真儒”与实学思想
• 作者主张以“礼乐兵农”的实学取代空谈性 理的理学,以“经世致用”的学问取代僵化 无用的科举时文。 • 真儒名贤:虞育德、庄绍光、迟衡山、萧云 仙等。 • 庄绍光无意功名,两度受皇帝召见,却 “恳 求恩赐还山”。后隐居御赐的玄武湖,闲适 自然,但不忘救世。
(二)两者对科举批判的差异
1、对科举的态度不同 《聊斋志异》的批判聚焦在科举制的弊端上,并未从根 本上否定科举制的合理性,蒲松龄对科举既怨恨又依 赖,态度很矛盾,所以批判不彻底。 而《儒林外史》“以功名富贵为一篇之骨”,从根本 上否定了科举制度。科举制是知识分子痛苦的根源, 把批判科举与批判官僚制度、程朱理学结合起来,对 封建政体和思想价值表示怀疑,指出科举制加速了封 建社会的腐败和堕落。这些都是《聊》很少涉及的, 《儒》在反科举的深度广度上有大幅度的超越。
2、表现手法不同 《聊》大量借用民间故事,写鬼写狐,想
象奇特,以神怪幻异的手法讽喻现实,有 寓言特点,属于浪漫主义手法。 《儒林外史》夸张中透着写实,人物创作 有原型,贴近生活,很真实。把科举制的 种种伪装统统撕破,从理论到实践都否定 了科举存在的合理性,属于批判现实主义 手法。
《儒林外史》内容上有破必有立
吴敬梓《儒林外史》读后感600字
![吴敬梓《儒林外史》读后感600字](https://img.taocdn.com/s3/m/1c6dcb54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368fdd2.png)
吴敬梓《儒林外史》读后感600字吴敬梓《儒林外史》读后感600字5篇吴敬梓《儒林外史》经典著作反映了封建社会末期腐朽黑暗的社会现实,批判了八股科举制度,揭露了反动统治的罪恶和虚伪。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吴敬梓《儒林外史》读后感600字5篇,希望大家喜欢!吴敬梓《儒林外史》读后感600字(精选篇1)《儒林外史》的作者是吴敬梓,他的一生深受科举制度的毒害,生活一直备受煎熬,但也因此缩短了他和广大人民的生活距离。
吴敬梓把他体验的世情,经历的冷暖,看到的嘴脸,统统倾注在《儒林外史》的创作中,完成了这部我国古代讽刺小说的杰作,它代表着我国古代讽刺小说的高峰。
作者有意把书中故事假托发生在明代,而实际上描绘的却是清代广泛的社会生活,反映了作者同时代的文人在科举制度毒害下的厄运。
书的开头写了两个历尽心酸的老童生,头撞贡院号板的周进和中举发疯的范进,令人读后捧腹大笑,骨子里却隐藏着悲剧内容。
作者身为士人,洞察其中奥秘,暴露其丑态格外深刻,人物刻画栩栩如生,有着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儒林外史》中对于讽刺艺术的应用,表现地可谓是炉火纯青。
或用强烈的对比展示人物行为前后的矛盾,如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所表现的市侩嘴脸;或用白描手法精心刻画人物活动的细节,借以暴露其可笑可鄙的内心世界,像严监生悭吝成性,临死前伸着手指不断气;或借人物言行,皮里阳秋,以喜剧手法揭示人物的矛盾性,从而达到嘲讽的效果,像严监生自称“为人率真”,“从不晓得占别人寸丝半粟的便宜”。
却被小厮当场戳穿等等。
作者嬉笑怒骂,极尽讽刺之能事。
吴敬梓是以客观的态度来进行讽刺的,殊少个人恩怨式的谩骂,创作态度严肃认真,因此讽刺才显得尤为真实、深刻。
《儒林外史》的讽刺手法是多种多样的,丰富多彩的。
在喜剧的背后,作者把犀利的笔锋深入人物最深的精神层面中,从而揭露这些悲剧性的社会原因,启发读者,尤其是读书人对人生价值、对生活、对社会的深刻思考。
笑中带泪,是这部小说讽刺艺术的精华所在。
从范进中举看《儒林外史》的讽刺意义
![从范进中举看《儒林外史》的讽刺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2394b730647d27284b73513d.png)
从范进中举看《儒林外史》的讽刺意义摘要胡屠户的趋炎附势、唯利是图,乡邻在范进中举前后的众生相,科举制度对范进的荼毒以及范进在其母去世后的表里不一等,通过这些描写,极尽讽刺意味。
关键词范进、科举、讽刺前言《儒林外史》是一部浸透着悲剧情思的讽刺喜剧,作者吴敬梓生活在当时的科举制度盛行的清朝时代。
《儒林外史》用诙谐、幽默的笔法揭露了当时科举制度、仁义礼教、人情伦理的丑陋和阴暗的一面,在当时贫瘠的讽刺文学中创造了划时代的影响。
吴敬梓用自己独到的视角和语言,针砭时弊的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在文学史上,《儒林外史》以其卓绝的讽刺艺术而自成一派、独树一帜。
鲁迅先生认为只有它的问世,“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①“在中国历来做调整小说者,再没有比它更好的了”,对《儒林外史》这部著作有着很高的评价。
《范进中举》这个故事,出现在本书的第三回中,它是《儒林外史》中最具代表性的故事之一,下面就从《范进中举》来论述《儒林外史》的讽刺意义。
一、胡屠户的趋炎附势、唯利是图,充分体现讽刺意义作者吴敬梓用极尽讽刺的手法来描写了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
“正待烧锅做饭,只见他丈人胡屠户,手里拿着一副大肠和一瓶酒,走了进来。
范进向他作揖,坐下。
胡屠户道:‘我自倒运,把个女儿嫁与你这现世宝,历年以来,不知累了我多少。
如今不知因我积了甚么德,带挈你中了个相公,我所以带个酒来贺你。
’”在范进中了相公之后,胡屠户只是拿了一副“便宜”的大肠和一瓶酒来给范进庆祝,自己端着架子,还不忘骂范进“现世宝”、“穷鬼”,用着犀利的词语,丝毫不留情面的数落着范进,胡屠户瞧不起范进,认为他中相公也是因为自己积了德,跟范进自己没有丝毫关系,一切都是因为他自己的缘故。
“胡屠户又吩咐女婿道:‘你如今既中了相公,凡事要立起个体统来。
比如我这行事里,都是些正经有脸面的人,又是你的长亲,你怎敢在我们跟前装大?若是家门口这些做田的,扒粪的,不过是平头百姓,你若同他拱手作揖,平起平坐,这就是坏了学校规矩,连我脸上都无光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吴敬梓的人生经历对《儒林外史》的创作影响
【摘要】作家的人生经历和作家的价值观念、思想密不可分,从而对作品的创作中产生重大影响。
《儒林外史》的写成和吴敬梓人生体验有非常密切的联系。
本文试图从吴敬梓人生经历方面,探讨其对《儒林外史》的创作影响。
【关键词】吴敬梓;人生经历;《儒林外史》
文学作品是作家生活经历的艺术化反映。
作家借助作品中的人物、情节、环境等来展现自己的人生阅历,讽刺现实,抒发情感。
作家的人生经历饱含着作者的情感,也在作者的思想上打上烙印,是作家创作的素材。
一、吴敬梓的人生经历
吴敬梓出身名门望族。
曾祖吴国对是清初的探花,官至翰林院侍读,提都顺天学政。
曾祖兄弟五人,有四人是明末清初的进士。
祖父吴旦以监生考授州同知,祖父的兄弟吴晟和吴昺是康熙年间进士和榜眼。
曾祖父和祖父两代人间,他们一家“科第仕宦多显者”﹙程晋芳《文木先生传》﹚,共六名进士,其中榜眼、探花各一名。
这就是吴敬梓在《移家赋》中所称的“五十年中,家门鼎盛”黄金时代。
他的父亲吴霖起是康熙年间的拔贡,出任江苏赣榆县教谕。
为人耿直恬淡,不慕名利,对吴敬梓的思想和品行有一定的影响。
吴敬梓从小受到传统儒家思想的教育。
前辈对科举的热衷追求,对经史特别是《诗经》的推崇,都对吴敬梓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他从小聪颖好学,才识过人,并有理想和抱负。
他就读经习文,准备走科举仕进之路。
但是,他没有完全受封建教育的束缚,对诗词歌赋以至野史杂书都饶有兴趣,这为他以后的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康熙六十一年,他考取了秀才,同年父亲病逝。
他不善于治理生计,加上性情豪爽,慷慨好施,过着“千金一掷买酣醉”的浪子生活。
没过多少年,田庐尽卖,奴仆逃散。
雍正七年,他到滁州应科举考试,被斥责为“文章大好人大怪”,遭到侮辱。
由于家产挥霍和科举失利,乡里豪绅把他看成败家子,“传为子弟戒”﹙《文木山房集·减字木兰花》注脚﹚。
雍正十一年,吴敬梓怀着愤懑心情离开了故土。
移居南京,考卖文和朋友接济为生,并与各阶层人物广泛交游,既有文人、学者,也有道士、伶人。
这就大大开阔了生活视野,并为创作《儒林外史》积累了丰富的素材。
乾隆元年,吴敬梓赴安庆参加博学鸿词科预试。
安徽巡抚赵国麟正式推荐他入京廷试,但他“坚以疾笃辞”,从此不再参加科举考试。
吴敬梓晚年生活十分艰苦,经常处于饥寒交迫之中,“囊无一钱守,腹作干雷鸣”,“近闻典衣尽,灶突无烟青”。
艰难困苦折磨了吴敬梓,缩短了他和人民之间的生活距离,也造就了一代伟大的小说家。
居住南京时期,吴敬梓把他体验的世情,经历的人事,经受的冷暖,看到的嘴脸,统统倾注在《儒林外史》的创作中,完成了这部
我国古代讽刺小说的杰作。
二、对《儒林外史》的创作影响
他的人生经历,让我想到了文学就是这样“穷而后工”。
正是因为有这些带着血泪的体验,这渗透满辛酸的经历,这广泛的社会交流,才有了这部伟大的作品。
《儒林外史》这部小说对当时的社会现实反映得入木三分、针针见血。
我想没有真实的生活体验,没有敏锐地洞察力,没有深刻的思想等,是绝对不可能写出这样一本震撼人心的讽刺小说出来的。
在这本小说里,我们可以看到社会中:各种各样的人,不同的嘴脸、不同的心理、不同的生命境遇等;各种各样的交流来往,官场的、经济的、政治的、人情的等;各种各样的情感,狂喜的、低落的、傲岸的、真挚的等。
它就像一幅科举时代读书人的生活画卷,丰富而深刻,展现在你的眼前。
《儒林外史》所写人物,大都取材于现实士林,人物原型多为周围的亲友、相识相知者。
如杜慎卿、马纯上、庄绍光、迟衡山等。
此外,吴敬梓还将他的经历的人和事,艺术化地糅合,并加以改造塑造成了新的典型人物。
这本小说里,有几个很典型的人物。
一个是周进。
周进应考到60岁,还是个童生,只好到薛家集去教书胡口,却受尽新进秀才梅玖的奚落。
后来周进连村塾教书匠这个饭碗也丢掉了,只好替一伙商人去记账。
当他进省城参观贡院时,大半生没有取得功名所郁积的辛酸悲苦,所忍受的侮辱欺凌一下子
倾泻出来。
“周进一进了号,……不觉眼睛里一阵酸酸的,长叹一声,一头撞在号板上,直僵僵的不醒人事。
……他那里肯起来,哭了一阵,又是一阵,直哭到口里吐出鲜血来。
……犹自索鼻涕,弹眼泪,伤心不止。
” [1]看到这里,既觉同情,又觉可笑,不觉哀叹,一阵心酸,深切悲哀。
作品把科举制度对文人的毒害表现得淋漓尽致。
一个是杜慎卿。
他出身于名门世家,不但外表温文尔雅,而且颇有才气。
但掩盖不了他精神的空虚无聊和虚伪做作。
他顾影自怜,“太阳地里看见自己的影子,也要徘徊大半日”。
他一面称隔着三间屋也能闻见女人的臭气,一面却迫不及待地纳妾。
他表面声称“朋友之情,更甚于男女”,实际上是酷好男风。
季苇萧跟他开了个玩笑,给他介绍了个“美男”。
他兴冲冲地去拜访,结果“只见楼上走下一个肥胖的道士来……一副油晃晃黑脸,两道重眉,一个大鼻子,满腮胡须,约有五十多岁的光景” [2]。
这种期待中产生的反差,令人捧腹大笑。
他还召集了全城一百多个做旦脚的戏子来表演,品评他们的“色艺”。
一个是匡超人。
他从一个纯朴的青年而堕落成无耻的势利之徒。
匡超人出身贫寒,在流落他乡时,一心惦记着生病的父亲。
但是,他逐步发生了变化。
先是受马二先生的影响,把科举作为人生的惟一出路;考上秀才后,又受一群斗方名士的“培养”,以名士自居,以此作为追名逐利的手段;后又受到衙吏潘三的教唆,做起流氓恶棍的营生。
社会给他这样三条路,他巧妙地周旋其间,一步步走向
堕落。
他吹牛撒谎,停妻再娶,卖友求荣,忘恩负义,变成一个衣冠禽兽。
当然小说中还有范进、严贡生、严监生等典型人物。
小说也塑造了一些理想人物。
杜少卿,他是作者的自况。
他不受礼法拘束,言行上带有离经叛道的色彩。
他傲视权贵,却扶困济贫,乐于助人,有着豪放狂傲的性格。
他尊重女性,反对纳妾,反对妇女的歧视与摧残。
他受魏晋风度影响,追求恣情任性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
他反对八股制度,拒绝入仕,在父亲死后的,借病不参加博学鸿词的的延试、祭泰伯祠。
他的主要事迹与吴敬梓相同,而且是按生活中原有的时间顺序安排的。
王冕,他“嵚崎磊落”,不慕荣利,不随流俗,蔑视功名富贵。
虞育德是待人厚道的真儒。
庄绍光不愿意做官。
结尾还出现的市井四“奇人”,他们淡泊名利,自食其力。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简括地论述了中国讽刺小说的渊源和发展:“寓讥弹于稗史者,晋唐已有,而明为盛,尤在人情小说中。
”然而多数作品或“大不近情”,类似插科打诨;或非出公心,“私怀怨毒,乃逞恶言”;或“词意浅露,已同谩骂”。
“秉持公心,指擿时弊”,“戚而能谐,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
[3]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发现这部小说是作者在人生经历的基础上撷取适当的素材,通过想象虚构,加以典型化。
《儒林外史》是饱含著作者的血泪,熔铸着亲身的生活体验,带有强烈的作家个性的作
品。
一部《儒林外史》,万千世界,讽刺背后,是一种吴敬梓自己的一份悲楚,一种生命的真实。
【参考文献】
[1][2]吴敬梓.儒林外史[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3]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