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敬梓的人生经历对《儒林外史》的创作影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吴敬梓的人生经历对《儒林外史》的创作影响

【摘要】作家的人生经历和作家的价值观念、思想密不可分,从而对作品的创作中产生重大影响。《儒林外史》的写成和吴敬梓人生体验有非常密切的联系。本文试图从吴敬梓人生经历方面,探讨其对《儒林外史》的创作影响。

【关键词】吴敬梓;人生经历;《儒林外史》

文学作品是作家生活经历的艺术化反映。作家借助作品中的人物、情节、环境等来展现自己的人生阅历,讽刺现实,抒发情感。作家的人生经历饱含着作者的情感,也在作者的思想上打上烙印,是作家创作的素材。

一、吴敬梓的人生经历

吴敬梓出身名门望族。曾祖吴国对是清初的探花,官至翰林院侍读,提都顺天学政。曾祖兄弟五人,有四人是明末清初的进士。祖父吴旦以监生考授州同知,祖父的兄弟吴晟和吴昺是康熙年间进士和榜眼。曾祖父和祖父两代人间,他们一家“科第仕宦多显者”﹙程晋芳《文木先生传》﹚,共六名进士,其中榜眼、探花各一名。这就是吴敬梓在《移家赋》中所称的“五十年中,家门鼎盛”黄金时代。

他的父亲吴霖起是康熙年间的拔贡,出任江苏赣榆县教谕。为人耿直恬淡,不慕名利,对吴敬梓的思想和品行有一定的影响。

吴敬梓从小受到传统儒家思想的教育。前辈对科举的热衷追求,对经史特别是《诗经》的推崇,都对吴敬梓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他从小聪颖好学,才识过人,并有理想和抱负。他就读经习文,准备走科举仕进之路。但是,他没有完全受封建教育的束缚,对诗词歌赋以至野史杂书都饶有兴趣,这为他以后的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康熙六十一年,他考取了秀才,同年父亲病逝。他不善于治理生计,加上性情豪爽,慷慨好施,过着“千金一掷买酣醉”的浪子生活。没过多少年,田庐尽卖,奴仆逃散。雍正七年,他到滁州应科举考试,被斥责为“文章大好人大怪”,遭到侮辱。由于家产挥霍和科举失利,乡里豪绅把他看成败家子,“传为子弟戒”﹙《文木山房集·减字木兰花》注脚﹚。

雍正十一年,吴敬梓怀着愤懑心情离开了故土。移居南京,考卖文和朋友接济为生,并与各阶层人物广泛交游,既有文人、学者,也有道士、伶人。这就大大开阔了生活视野,并为创作《儒林外史》积累了丰富的素材。乾隆元年,吴敬梓赴安庆参加博学鸿词科预试。安徽巡抚赵国麟正式推荐他入京廷试,但他“坚以疾笃辞”,从此不再参加科举考试。

吴敬梓晚年生活十分艰苦,经常处于饥寒交迫之中,“囊无一钱守,腹作干雷鸣”,“近闻典衣尽,灶突无烟青”。艰难困苦折磨了吴敬梓,缩短了他和人民之间的生活距离,也造就了一代伟大的小说家。

居住南京时期,吴敬梓把他体验的世情,经历的人事,经受的冷暖,看到的嘴脸,统统倾注在《儒林外史》的创作中,完成了这部

我国古代讽刺小说的杰作。

二、对《儒林外史》的创作影响

他的人生经历,让我想到了文学就是这样“穷而后工”。正是因为有这些带着血泪的体验,这渗透满辛酸的经历,这广泛的社会交流,才有了这部伟大的作品。

《儒林外史》这部小说对当时的社会现实反映得入木三分、针针见血。我想没有真实的生活体验,没有敏锐地洞察力,没有深刻的思想等,是绝对不可能写出这样一本震撼人心的讽刺小说出来的。在这本小说里,我们可以看到社会中:各种各样的人,不同的嘴脸、不同的心理、不同的生命境遇等;各种各样的交流来往,官场的、经济的、政治的、人情的等;各种各样的情感,狂喜的、低落的、傲岸的、真挚的等。它就像一幅科举时代读书人的生活画卷,丰富而深刻,展现在你的眼前。

《儒林外史》所写人物,大都取材于现实士林,人物原型多为周围的亲友、相识相知者。如杜慎卿、马纯上、庄绍光、迟衡山等。此外,吴敬梓还将他的经历的人和事,艺术化地糅合,并加以改造塑造成了新的典型人物。

这本小说里,有几个很典型的人物。

一个是周进。周进应考到60岁,还是个童生,只好到薛家集去教书胡口,却受尽新进秀才梅玖的奚落。后来周进连村塾教书匠这个饭碗也丢掉了,只好替一伙商人去记账。当他进省城参观贡院时,大半生没有取得功名所郁积的辛酸悲苦,所忍受的侮辱欺凌一下子

倾泻出来。“周进一进了号,……不觉眼睛里一阵酸酸的,长叹一声,一头撞在号板上,直僵僵的不醒人事。……他那里肯起来,哭了一阵,又是一阵,直哭到口里吐出鲜血来。……犹自索鼻涕,弹眼泪,伤心不止。” [1]看到这里,既觉同情,又觉可笑,不觉哀叹,一阵心酸,深切悲哀。作品把科举制度对文人的毒害表现得淋漓尽致。

一个是杜慎卿。他出身于名门世家,不但外表温文尔雅,而且颇有才气。但掩盖不了他精神的空虚无聊和虚伪做作。他顾影自怜,“太阳地里看见自己的影子,也要徘徊大半日”。他一面称隔着三间屋也能闻见女人的臭气,一面却迫不及待地纳妾。他表面声称“朋友之情,更甚于男女”,实际上是酷好男风。季苇萧跟他开了个玩笑,给他介绍了个“美男”。他兴冲冲地去拜访,结果“只见楼上走下一个肥胖的道士来……一副油晃晃黑脸,两道重眉,一个大鼻子,满腮胡须,约有五十多岁的光景” [2]。这种期待中产生的反差,令人捧腹大笑。他还召集了全城一百多个做旦脚的戏子来表演,品评他们的“色艺”。

一个是匡超人。他从一个纯朴的青年而堕落成无耻的势利之徒。匡超人出身贫寒,在流落他乡时,一心惦记着生病的父亲。但是,他逐步发生了变化。先是受马二先生的影响,把科举作为人生的惟一出路;考上秀才后,又受一群斗方名士的“培养”,以名士自居,以此作为追名逐利的手段;后又受到衙吏潘三的教唆,做起流氓恶棍的营生。社会给他这样三条路,他巧妙地周旋其间,一步步走向

堕落。他吹牛撒谎,停妻再娶,卖友求荣,忘恩负义,变成一个衣冠禽兽。当然小说中还有范进、严贡生、严监生等典型人物。

小说也塑造了一些理想人物。

杜少卿,他是作者的自况。他不受礼法拘束,言行上带有离经叛道的色彩。他傲视权贵,却扶困济贫,乐于助人,有着豪放狂傲的性格。他尊重女性,反对纳妾,反对妇女的歧视与摧残。他受魏晋风度影响,追求恣情任性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他反对八股制度,拒绝入仕,在父亲死后的,借病不参加博学鸿词的的延试、祭泰伯祠。他的主要事迹与吴敬梓相同,而且是按生活中原有的时间顺序安排的。

王冕,他“嵚崎磊落”,不慕荣利,不随流俗,蔑视功名富贵。虞育德是待人厚道的真儒。庄绍光不愿意做官。结尾还出现的市井四“奇人”,他们淡泊名利,自食其力。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简括地论述了中国讽刺小说的渊源和发展:“寓讥弹于稗史者,晋唐已有,而明为盛,尤在人情小说中。”然而多数作品或“大不近情”,类似插科打诨;或非出公心,“私怀怨毒,乃逞恶言”;或“词意浅露,已同谩骂”。“秉持公心,指擿时弊”,“戚而能谐,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

[3]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发现这部小说是作者在人生经历的基础上撷取适当的素材,通过想象虚构,加以典型化。《儒林外史》是饱含著作者的血泪,熔铸着亲身的生活体验,带有强烈的作家个性的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