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高考地理一轮专题复习教案1

合集下载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教案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教案

考点八:洋流(一)基础知识巩固请同学们对照教材、地图册和资料完成下面内容。

1.洋流按性质分为判断方法是:按形成原因分为2.洋流分布规律:①以副热带海区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呈时针,大洋东岸是(暖流或寒流),大洋西岸是(暖流或寒流)。

②北半球以副极地海区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呈时针,大洋东岸是(暖流或寒流),大洋西岸是(暖流或寒流)。

③南纬40°附近海域形成环球性(洋流名称),其性质是。

④北印度洋上的季风洋流,冬季,盛行风呈时针,夏季,盛行风呈时针。

其按成因属于。

3.由于盛行风形成的风海流有哪些?4.寒暖流交汇形成大渔场,请填出下列渔场所交汇的寒暖流:北海道渔场北海渔场纽芬兰渔场。

这些渔场多分布在地区的大陆东岸。

与上升流有关的渔场是,这些渔场多分布在地区的大陆西岸。

5.简述洋流对航海的影响。

(二)基础知识巩固练习读“某沿海地区洋流示意图”,回答下题。

1.若甲洋流所处的纬度是30°,下列洋流中能与甲洋流构成完整洋流系统的是 ( )①本格拉寒流②千岛寒流③秘鲁寒流④西风漂流⑤南赤道暖流⑥东澳大利亚暖流⑦阿拉斯加暖流⑧巴西暖流⑨北太平洋暖流A.甲②⑨① B.⑧①⑤甲 C.③甲⑦② D.⑥④甲⑤构建模式图,探究地理基本原理、过程、成因及规律,是学习地理的方法之一。

读右图,回答2~4题。

2.如果该图为大气环流模式,S线代表地球表面,则()A.E处气温比H处高 B.F处气压比G处低C.气流②自西向东运动 D.E处的高度可达120千米3.如果该图为海陆间水循环模式,S线代表地球表面,则()A.环节①参与地表淡水资源的补给 B.环节②是陆地自然带形成的基础C.环节③使大洋表面海水的盐度降低 D.环节④的运动距离与下垫面无关4.如果该图为世界洋流模式的南半球部分,S线代表纬线,则()A.洋流①对沿岸气候有降温、减湿作用 B.洋流②为西风漂流C.洋流③对沿岸气候有增温、增湿作用 D.洋流④为赤道逆流右图为“世界局部海区洋流分布模拟图”。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教案标准版,可打印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教案标准版,可打印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教案标准版,可打印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复习高三地理教材第三章《区域地理》的全部内容,重点学习第一节《区域的特征与划分》。

详细内容将包括区域的概念、特征、划分方法以及我国不同区域的特点。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区域的概念,掌握区域的基本特征和划分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我国不同区域特点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和地理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区域划分的方法及其在实际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区域的概念、特征以及我国不同区域的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地图、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笔记本、课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2. 讲解新课:(1)讲解区域的概念、特征及划分方法。

(2)分析我国不同区域的特点。

3.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讨论家乡所在地区的特点,并进行分类。

4. 例题讲解:讲解典型例题,分析解题思路,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答。

5.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区域的概念、特征及划分方法。

(2)分析我国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自然和人文特点。

2. 答案:(1)区域的概念:区域是指在地理空间上具有一定范围、相对独立、内部具有相似性和连续性的地理单元。

区域特征:具有一定的地理位置、范围、边界、内部结构和功能。

区域划分方法:根据地理位置、自然条件、人文因素等综合指标进行划分。

(2)我国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自然和人文特点:南方地区: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河湖众多,植被覆盖率较高,农业以水稻为主,工业以轻工业和电子产业为主。

北方地区:气候寒冷干燥,降水较少,河流较少,植被覆盖率较低,农业以小麦、玉米为主,工业以重工业为主。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区域的概念、特征及划分方法掌握情况较好,但在分析我国不同区域特点时,部分学生存在一定困难。

2010-2011学年度高三地理第一轮复习学案编写安排

2010-2011学年度高三地理第一轮复习学案编写安排

2010-2011学年度高三地理第一轮复习学案编写安排一、2010-2011学年度高三地理第一轮复习学案编写体例【学习目标】1.主要是依据高考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的相关条目,将学习内容具体化。

2.要达到学生能看得懂、做得到的目的。

【自主学习】1. 依据阶段性检测中多暴露出来的问题,有针对性的进行学习。

2.以填空及填图的形式,将本学案的主干知识提炼出来。

3.补充本学案学习过程所需要的基础知识。

4.补充本学案学习过程所涉及的相关知识。

【探究活动】1.对于本学案的重点、难点和疑点等内容,以案例的形式进行展示。

2.案例应尽量选取所用教材以外的案例,则应注意提供充分的背景材料。

案例的背景材料应尽量有地图且较为新颖,时效性较强。

建议从近两年的各地高考原题和上一年度的高考模拟试题中寻找素材。

3.案例一定要与本学案的内容高度一致。

4.探究活动的起点要低一些,层次分明,由浅入深。

5.一个探究案例一般可以分解为4-5个小问题。

设问要注意体现知识点和能力点之间的内在联系。

6.答案中要以思维链的形式给出解题的思路。

在解题的思维过程中,应注意回扣地理主干知识并重构知识体系,在应用中提高学习能力。

【反馈训练】1.针对学生容易存在的盲点和误区,设计2-3组选择题。

2.1组选择题一般是“一拖二”的形式。

即一幅地图配两个题目。

3.试题难度应为中低档试题。

4.试题的背景材料要新颖,应以当年的各地高考备考试题为蓝本,作进一步的修改完善。

【拓展提高】1.本栏目主要目的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2.选用1-2个综合题。

3.试题应有一定的综合性,一般是以模块内综合为主,模块之间的综合为辅。

4.设问是模块的,答案是跨模块的。

二、2010-2011学年度高三地理第一轮复习学案编写目录备注:1.由各区县教研室组织区域内各学校地理学案编写人员的填报工作。

由各学校负责推荐编写教师,参加编写的地理教师须是教龄三年以上的现任高中地理教师,有送高考经验的地理教师优先推荐。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岩石圈与地表形态教案(第1课时)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岩石圈与地表形态教案(第1课时)

高考一轮复习必修一:岩石圈与地表形态【设计思路】岩石圈是是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场所。

研究岩石圈的特征、运动规律及其地表形态的形成,有助于让学生在探索自然奥秘的过程中,学会运用基本的地理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和地理规律,这也正是高考考试说明对学生的能力要求之一。

本节课的复习思路一是引导学生对考点知识进行梳理与拓展;二是建构“地球的圈层结构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知识框架;三是进行典型例题的解题训练和解题方法归纳解。

在复习备考中,梳理地理知识,构建知识框架,探索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提炼解答同类试题的思路、技巧和方法,构建思维模式,并运用思维模式进行迁移、重整、变换,解决新知识、新问题,优化解题途径,培养学生纲举目张的能力。

第一课时:圈层结构与地壳物质循环【知识构建】考试说明关于本课的“考试要点”是“地球的圈层结构”和“地壳内部物质循环”。

其具体要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地球的圈层结构;二是三大类岩石的主要特点;三是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的过程。

其框架结构如图1所示。

【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对“地球的圈层构造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等考点进行梳理,找出知识的缺漏。

2.通过师生共同构建本节课的知识框架,查漏补缺、巩固知识,积极地在头脑中建模。

3.利用近几年高考试题中的典型试题进行解题训练,归纳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

4.通过拓展训练题达到对考试要点的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重难点分析】本节的重难点内容的把握应该是地球的圈层结构和地壳内部物质循环,是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理论在实际情景下的具体运用。

1、复习重点:各圈层的主要特点;三大类岩石的主要特点;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的过程。

2、复习难点:利用本节知识去分析现实世界中岩石的形成和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的过程。

【课前准备】结合《考试说明》,阅读教材,把握主干知识,构建专题内的知识体系。

结合导学案,进行适当的课前训练,记录有疑问的知识点,尽量分清题目训练中出错的原因。

【课堂活动设计】考点诠释1:地球的圈层结构、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教案(必修二全部)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教案(必修二全部)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教案(必修二全部)
教学目标
- 系统地复必修二中的所有知识点
- 强化学生的地理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
- 培养学生的地理数据分析和地图制作能力
- 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爱好
教学内容
第一章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
- 大气圈的结构和成分
- 大气运动和天气变化
- 水圈及其作用
第二章人口与城市
- 人口与人口问题
- 城市与城市问题
- 城市与区域发展
第三章区域可持续发展
- 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 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第四章经济全球化与区域发展
- 经济全球化的过程和趋势
- 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和挑战
-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和效果
第五章中国地理
- 中国地理概貌
- 中国的自然地理环境及其影响
- 中国的人口与城市
- 中国的区域发展和区域经济一体化
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
- 大气圈的结构和成分,大气运动和天气变化,水圈及其作用等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
- 中国的自然地理环境及其影响,中国的人口与城市,中国的区域发展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等中国地理的知识点
- 难点:
- 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和挑战
- 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和效果
教学方法
- 网络搜索和资料整理
- 讲授和演示
- 互动式探究和讨论
- 地理实验和制图
教学评估与反思
- 教师根据知识点分阶段进行测试和测评
- 学生参与制图和模拟实验,课后提交实验报告和地图作品- 老师和学生一起总结反思,优化教学方案和教学方法。

重点高中地理高考第一轮复习教案全集

重点高中地理高考第一轮复习教案全集

重点高中地理高考第一轮复习教案全集
一、简介
本教案为重点高中地理高考第一轮复的教学指导,旨在帮助学
生系统复地理知识,并提供一系列的研究方法和策略,以顺利应对
高考。

二、教学内容
1. 地球与地理环境
2. 陆地与海洋
3. 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
4. 人口与城市
5. 区域可持续发展
三、教学方法
1. 探究式研究: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实践来探索地理知识,培养他们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地理实例和生动图表,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地理知识。

3. 小组合作研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研究,共同解决地理
问题和讨论复策略。

四、教学策略
1. 制定研究计划:根据高考时间表,制定每周的研究计划,合
理安排时间,确保每个知识点都得到足够的复。

2. 做题集中:通过做大量的历年高考试题和模拟题,熟悉考试
题型和要求,提高解题能力和应试技巧。

3. 整理笔记:复时批注重点,总结要点,整理好自己的复笔记,方便日后回顾和复。

4. 互相交流:与同学和老师进行交流,分享研究经验和解决问题,相互督促,共同进步。

五、教学评估
1. 定期测试:每周进行一次小测验,测试学生对复知识的掌握
程度,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

2. 作业批改:及时批改作业,指导学生改进,深化对知识的理解。

3. 教学反馈: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反馈,了解学生研究情况和
困难,根据反馈结果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进度。

以上为重点高中地理高考第一轮复习教案全集,希望对学生复习地理知识有所帮助,顺利备战高考。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品教案――世界地理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品教案――世界地理

2010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品教案――世界地理考纲解读1、世界的陆地和海洋(1)掌握世界海陆分布,七大洲四大洋的经纬度位置、相对位置和面积大小。

(2)掌握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的形态和特点。

2、世界的气温和降水掌握世界的气温和降水的变化规律及其原因。

3、地域分异规律掌握世界主要陆地自然带的分布特点4、世界人口的增长和分布。

掌握世界人口增长、分布的特点及原因。

5、世界主要人种的分布掌握世界三大人种的体质特征和分布地区。

6、世界的国家和地区掌握世界主要地区和国家的分布及其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

知识体系世界陆地和海洋全部在北半球的北冰洋,全部在东半球的印度洋四大洋跨南北半球的: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七大洲全部在北半球的:欧洲、北美洲跨南北半球的:非洲、亚洲、大洋洲、南美洲全部在南半球的:南极洲跨东西半球的:太平洋、大西洋、北冰洋世界气温日变化: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14时,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年变化影响因素:纬度、海陆、地势、洋流最热月:北半球陆地为7月,海洋为8月。

南半球相反最冷月:北半球陆地为1月,海洋为2月。

南半球相反分布:从低纬向两极递减大陆全部在北半球的:亚欧大陆、北美大陆跨南北半球的:非洲大陆、南美大陆全部在南半球的:南极大陆、澳大利亚大陆单元检测世界降水降水条件空气饱和时气温继续降低有凝结核水滴增大到能降落到地面地区分布 赤道地区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南北回归线两侧,大陆东岸降水多,大陆西岸降水少中纬度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降水少世界上各大洲和主要国家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日本、印度、埃及、德国、法国、俄罗斯、美国、巴西、澳大利亚等 世界的自然资源:自然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矿产资源的分布特点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纬度因素海陆因素 地形因素气压带和风带洋流 世界人口分布 不均匀: 稠密地区:亚洲东部、南部、欧洲及北美东部等北半球的中低纬度近海地带稀疏地区;寒冷地带,未开发的热带雨林带,干旱沙漠地区,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区 世界的人种 白种人特征及分布 黄种人特征及分布 黑种人特征及分布一、单选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2分,共60分) 下图是沿100°E 绘制的地形剖面图。

地理一轮复习教案

地理一轮复习教案

地理一轮复习教案教案标题:地理一轮复习教案教学目标:1. 复习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知识和技能。

2. 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学习动力。

3. 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重点:1. 复习地理学科的核心概念和重要知识点。

2. 强化学生对地理学科的整体认知和理解。

3. 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学习方法和技巧。

教学难点:1. 整合地理学科的多个知识点和概念。

2. 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地理学科的教材、教具和多媒体资源。

2. 学生准备地理学科的笔记、教材和习题册。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地理学科的图片或视频素材引起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2. 提问学生对地理学科的了解和认识,激发学生思考。

二、复习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和知识(15分钟)1. 复习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如地球、大陆、海洋等。

2. 复习地理学科的基本知识,如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等。

三、复习地理学科的重要知识点(30分钟)1. 复习地理学科的重要知识点,如人口、城市、农业等。

2. 利用教材和多媒体资源进行知识点的讲解和示范。

四、巩固地理学科的学习方法和技巧(20分钟)1. 教授地理学科的学习方法和技巧,如地图阅读、数据分析等。

2. 给学生提供练习地理学科的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五、总结与评价(10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重点。

2. 评价学生对地理学科的掌握程度和学习态度。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参与地理学科相关的实地考察和实践活动。

2. 提供地理学科的拓展阅读和研究课题,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深入思考和探索。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复习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和重要知识点,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同时,通过教授地理学科的学习方法和技巧,帮助学生提高地理学科的学习效果和成绩。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提供多样化的教学资源和活动,使学生在积极参与中提高对地理学科的理解和掌握。

高三一轮地理复习教案

高三一轮地理复习教案

高三一轮地理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掌握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2)掌握地理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3)掌握地理学科的基本技能和基本技术。

2. 过程与方法。

(1)了解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2)了解地理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3)了解地理学科的基本技能和基本技术。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2)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热爱;(3)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重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教学重点。

(1)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2)地理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3)地理学科的基本技能和基本技术。

2. 教学难点。

(1)地理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2)地理学科的基本技能和基本技术。

三、教学过程。

1. 教学准备。

(1)教师认真备课,准备教学课件和教学素材;(2)学生认真复习,准备笔记和习题。

2. 教学环节。

(1)复习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2)复习地理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3)复习地理学科的基本技能和基本技术。

3. 教学方法。

(1)讲授法。

教师通过讲解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2)示范法。

教师通过示范地理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引导学生模仿和练习;(3)讨论法。

教师通过讨论地理学科的基本技能和基本技术,引导学生思考和交流。

4. 教学评价。

(1)教师及时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2)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要求。

四、教学反思。

地理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面广,内容丰富。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习效果。

同时,学生也要注重课上的学习,课下的复习,不断提高自己的地理学科水平。

希望通过本次地理学科的一轮复习,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地理学科的知识,提高地理学科的学习能力。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教案:1 地球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教案:1 地球

第一单元地球与地图学案1 地球[目标定位] 1.掌握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掌握经纬网的特点及应用。

3.学会利用经纬网来确定位置、判定方位及进行相关计算。

6Vx9mga4Jw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由上图知:地球赤道半径大于极半径,故其形状特点是:两极① 、赤道② 的椭球体。

二、地球仪1.地轴:地球仪上,地球绕转的轴,其倾斜方向不变——北端始终指向③ 。

2.两极:地轴穿过地心,与地球表面相交的两点。

3.经线与纬线4.经度与纬度5.经纬网及其意义(1>概念:在地球仪上,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而成的网格。

(2>意义:经纬网在确定地理位置、两地之间方向和量算距离等方面有重要作用。

【问题思考】1.赤道上经度相差1°,其距离约是多少?2.甲、乙两人从赤道出发,甲向北行,乙向东行,如果两人保持其方向不变,那么,他们能回到原出发点吗?3.说一说:请说出下列经纬线的地理意义。

0°经线、180°经线、赤道、23°26′N、23°26′S、66°34′N、66°34′S、30°N、30°S、60°N、60°S。

6Vx9mga4Jw探究点一经纬线的特点读“地球表面某区域的经纬网示意图”,思考探究下列问题。

(1>确定M、N两点的地理坐标。

(2>若某人从M点出发,依次向正东、正南、正西和正北方向分别前进200千M,则其最终位置位于M点的什么方向?6Vx9mga4Jw(3>图中甲、乙、丙三个区域的图上面积相等,请比较三者实际范围的面积(由大到小的顺序>。

【反思归纳】1.经纬网中经度、纬度确定方法纬度值自南向北递增的是,纬度值自北向南递增的是;经度值自东向西递增的是,经度值自西向东递增的是。

6Vx9mga4Jw2.纬线长度的变化规律不同的纬线上间隔的经度数相等的纬线长度不同,自赤道向两极,不同的经线上间隔的纬度数只要相等,则长度。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教案范文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教案范文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教案范文高三地理一轮复习教案1一、教学目的“三圈环流”一直是教学的难点。

由于本节内容空间尺度大、要素多,只凭课本中的图片,学生难以理解吃透,借助多媒体课件的动画展示,也只能看得见,仍然摸不着,学生也只是凭借画面去想象,难以形成空间思维的概念,最后也是晕头转向。

因此我们决定让学生动手,制作三圈环流模型。

以此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二、教学思路本次实验按照实验准备――小组分工――合作互助――模型展示――教师总结这5步完成。

在实验准备阶段,由老师事先安排好实验所需要的材料;然后小组分工对材料进行加工,形成最后模型制作所需要的材料;然后,小组结合课本上“三圈环流的形成”相关文字介绍,合作完成模型;最后对模型进行展示,教师对模型制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点评。

三、教学准备(1)地球仪。

每个班准备10个橡胶地球仪玩具,其大小适中,并自带经纬网,学科性强,可以在实验的同时帮助学生加深地理认识。

(2)硬纸条。

以打印纸为材料,上面已经绘制了4个垂直气流、3个近地面风向和3个高空风向,只需要学生在上课时沿线剪下即可,大大节省了课堂时间。

同时,在设计上,高空风和近地面风是不一样的,高空风成弧形,最后偏转了90°,近地面风成直线形。

这是因为高空风向和近地面风的成因略有差异,在制作前需要给学生具体强化。

(3)透明胶布、剪刀等。

(4)模型制作:①明确分工。

在课堂上,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合理分工。

2个同学负责剪纸,2个同学负责折叠,准备出4个垂直气流、3个高空风、3个近地面风,另2个同学负责阅读课本,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②合作互助。

材料准备齐后,小组同学群策群力,共同完成模型。

第一步,赤道地区受热最多,近地面空气膨胀上升,所以在赤道附近有上升的垂直气流;而极地终年寒冷,空气堆积下沉,所以极地附近有下沉的垂直气流。

第二步,赤道地区空气上升后,高空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极地地区空气下沉后,高空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

2010年高考自然地理一轮复习教案一:地球(1)(新课标)

2010年高考自然地理一轮复习教案一:地球(1)(新课标)

第一讲地球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轴、两极、赤道、经线、经度、本初子午线、纬线、纬度,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

2.东、西半球的划分,南、北半球的划分,高、中、低纬的划分。

3.熟练掌握地球上的经纬网,并会运用经纬线知识解决实际地理问题。

4.理解地球上的时区的划分,地方时、区时及时差的计算和应用,日界线,国际标准时间,北京时间。

本讲重点:(1)准确辨认经线和纬线、纬度和纬度、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

(2)利用经纬线知识解决实际地理问题(3)地方时、区时及时差的计算和应用本讲难点:(1)东西半球的划分。

(2)利用经纬线知识解决实际地理问题(3)时区的划分、日界线,地方时、区时及时差的计算和应用考点点拨:教学内容:第一课时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形状:两极部位略扁的不规则的球体。

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赤道半径6378千米,极半径6357千米。

赤道周长约为4万千米。

二:地球仪1.地轴:地球的自转轴(在一定时期内可看作是不变的)2.两极:地轴穿过地心,与地球表面相交于两点。

指向北极星附近(即北方)的一点叫北极;与北极相反的一点叫南极。

3.经线与纬线的特点比较表1—1:经线与纬线的比较表4.纬度与经度的划分(见图1—1)表1-2:经度与纬度的比较表5.经纬网的综合应用 (1)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理坐标利用经纬网可以准确地确定地球表面上任何一点的地理坐标,常见的经纬网图(图1)有以下三种形式:图1-1①确定纬线与纬度在侧视图和圆柱投影图上,纬线为直线。

纬度数值向北增大的为北纬,向南增大的为南纬;在俯视图上纬线为一组同心圆,若圆心为北极点,各纬线均表示北纬,且数值向北极点增大。

②确定经线与经度在侧视图上,经线是连接南北两极的线;在俯视图上经线是由极点向四周呈放射状的一组线段;在圆柱投影图上经线是与各纬线垂直的线段。

不论在哪种经纬网上,东经度数值随着地球自转方向增大,西经度数值随地球自转方向减少。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教案范文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教案范文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教案范文地理是一门关于地球的科学,它研究地球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并探讨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在高三地理的一轮复习中,我们需要有一个系统的教案来帮助学生复习和巩固知识。

下面是一个范文,介绍了一种高三地理一轮复习的教案。

一、复习目标和重点在开始一轮复习之前,教师需要明确复习的目标和重点。

高三地理的复习目标是帮助学生回顾和巩固他们在前两年所学的地理知识,并且培养他们的地理思维和分析能力。

复习的重点包括地球的构造和地理过程、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地理信息技术等。

二、复习方法和策略在教案中,教师需要设计一系列的复习方法和策略,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地理知识。

例如,可以采用讲解、讨论、实验、观察等多种方式来进行复习。

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以促进他们的互动和思维碰撞。

三、复习内容和知识点在教案中,教师需要列出复习的具体内容和知识点。

这些内容可以按照地理学科的不同分支进行分类,例如地球的构造和地理过程、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地理信息技术等。

对于每个知识点,教师可以提供相关的案例和实例,以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知识。

四、复习活动和实践教案中还需要设计一些复习活动和实践,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地理知识。

例如,可以组织考察活动,让学生亲自去实地观察和调查,以增强他们对地理现象和过程的认识。

同时,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实验和模拟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复习评估和反馈在教案中,教师需要设计一些复习评估和反馈的方式,以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进展。

例如,可以组织小测验、作业和考试,以评估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程度。

同时,教师还可以提供及时的反馈和建议,以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法和提高学习效果。

六、复习计划和时间安排在教案中,教师需要制定一份复习计划和时间安排,以确保复习工作的有序进行。

复习计划可以按照不同的知识点和内容进行划分,同时还需要考虑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时间分配。

高考地理第一轮教材复习教案1

高考地理第一轮教材复习教案1

地球的形状、大小、经纬网【考点整合】【要点热点探究】探究点一地球的形状例1 如右图所示,N 为北极点,大圆为赤道,假如一架飞机分别沿ACB 、AMB 和ANB 路线超低空飞行,则飞行路线最短的是哪一条?探究点二 经线、纬线与经度与纬度经线:半圆,长度相等;相交于两极,指示南北;经线圈度数:东经度+西经度=180°经度:180° ===向西度数越来越大==西经 ==向东度数越来越大=== 180°东经纬度:注意:1.经线0°和180°不标注东西经度,其余经线一律标注东西经;纬线0°不标注南北纬度,其余一律标注南北纬;2.已知经度和纬度写某地的地理坐标时,要经度在前纬度在后,并用括号括起来,逗号分开,如:(50°E,45°N);3.东西半球的划分之所以选取20°W和160°E,是因为这一经线圈基本上在海洋通过,避免把非洲和欧洲的一些国家分在两个半球上;4.东西半球的判别技巧:经度值小于20°的为东半球;大于160°为西半球;经度值介于20°和160°时,东经度位于东半球,西经度位于西半球。

例2(2010年普通高校招生统一考试北京卷)图是经纬网图层和中国省级行政中心图层的叠加图,图中经纬线间隔度数相等。

读图,回答第⑴~⑵题。

⑴经纬网的纬线间距为 A .3° B .5° C .8° D .10°命题意图:本题主要考查经纬网知识、中国陆地行政区划的范围及轮廓、省级行政中心的大致位置,以及读图判断分析问题的能力。

难度中等。

解析:由题图,我国陆地部分的最南位置大致在北纬20°,最北端在北纬53°,两地垂直距离的纬度差约33°;由于题图中经纬线间隔度数相等,选项B 正确。

答案:B⑵图上标出的经纬网格区中A . ②与③都处于暖温带B . 随地球自转,③的角速度比④小C .从春分到夏至,①比④的昼长变化幅度大D .从夏至到秋分,②比⑤的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幅度大命题意图:本题主要考查我国的温度带分布、地球自转运动角速经纬图 2度、昼夜长短变化规律、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规律,以及读图判读分析问题的能力。

高考地理第一轮复习教案

高考地理第一轮复习教案

高考地理第一轮复习教案高考地理第一轮复习教案精选篇1本节内容是高三地理复习“中国的自然灾害”的系列篇,在此前学生已初步形成了用可持续发展的观点看待问题的能力,能够运用“化害为利、趋利避害”的原则认识自然灾害。

这部分内容教材介绍的比较概略,只是从滑坡崩塌泥石流的分布地区、形成条件两大方面进行了介绍。

然而这三种灾害在我国无论是危害地区还是危害程度都有扩大和上升的趋势,所以我在教学设计中进行了适当的拓展。

同时也把这节课做为自然灾害的专题来复习,内容更加丰富,对学生知识储备、地理技能和地理思维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尤其是本节专题学习的自然灾害具有突发性和连发性的特征,对人类生产和生命造成较大的.危害,因此,面对各种自然灾害,我们首先要了解它、认识它,同时还要防御它,保护自己,珍惜生命。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三种自然灾害的含义、特征及在我国的分布地区。

2、分析、比较三种自然灾害的形成条件,提高综合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

3、根据三种自然灾害的特征,分析滑坡崩塌泥石流对人类生活、生产的危害。

二、过程与方法1、结合案例,分析三种自然灾害的形成。

2、小组讨论交流分析三种自然灾害的关联性,人类活动对三种自然灾害的影响;人类采取的应对措施。

3、通过课堂训练环节,达到对当堂内容的巩固和提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提高对自然灾害的理解和认识,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2、在小组讨论、交流中,形成团队合作意识和对问题的探究能力。

3、积累户外出行的经验,养成自我保护意识,形成对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

教学重点滑坡崩塌泥石流的形成条件教学难点分析滑坡崩塌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尤其是人类活动对三种自然灾害的影响。

教学方法问题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学法指导针对本节教学内容的特点,倡导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

学会在对案例分析的过程中提高对自然灾害造成危害的认识和防御意识。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新课导入视频播放:“滑坡、泥石流”教师与学生交流:这种灾害听说过吗?在哪里怎么听说的?你经历过吗?但愿没有经历。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教案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教案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巩固和深化高中地理基础知识,形成系统知识结构。

2.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解题技巧。

3.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高中地理必修一、二、三教材内容2.近年高考地理试题特点及趋势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地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规律2.难点:地理综合分析、实际应用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地理基础知识复习1.导入新课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要进行高三地理一轮复习的第一课时,我们来回顾一下地理基础知识。

请大家思考一下,地理学科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复习地理基础知识(1)地理基本概念:地形、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2)地理基本原理:地球运动、大气环流、水循环、地质作用等(3)地理基本规律:地域分异规律、地域联系规律、地域差异规律等(1)地理基础知识在现实生活中有哪些应用?(2)如何运用地理知识解释我国不同地区的地理特征?4.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回顾了地理基础知识,包括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

希望大家在复习过程中,能够将这些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能力。

第二课时:地理综合分析能力培养1.导入新课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复习了地理基础知识,那么如何运用这些知识进行综合分析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地理综合分析能力的培养。

2.地理综合分析实例讲解(1)实例一:分析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形成原因(2)实例二:分析长江流域洪涝灾害的成因及防治措施3.小组讨论(1)如何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区域地理特征?(2)在实际生活中,如何运用地理综合分析能力解决实际问题?4.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地理综合分析能力的培养,通过实例讲解和小组讨论,希望大家能够掌握综合分析的方法,并在实际应用中不断提高。

第三课时:地理实际应用能力培养1.导入新课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地理综合分析能力,那么如何将地理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地理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2.地理实际应用实例讲解(1)实例一:分析我国城市发展趋势及城市规划(2)实例二:分析全球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业的影响3.小组讨论(1)如何运用地理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2)在实际生活中,如何提高地理实际应用能力?4.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地理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通过实例讲解和小组讨论,希望大家能够将地理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教案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教案

考点八:洋流(一)基础知识巩固请同学们对照教材、地图册和资料完成下面内容。

1.洋流按性质分为判断方法是:按形成原因分为2.洋流分布规律:①以副热带海区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呈时针,大洋东岸是(暖流或寒流),大洋西岸是(暖流或寒流)。

②北半球以副极地海区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呈时针,大洋东岸是(暖流或寒流),大洋西岸是(暖流或寒流)。

③南纬40°附近海域形成环球性(洋流名称),其性质是。

④北印度洋上的季风洋流,冬季,盛行风呈时针,夏季,盛行风呈时针。

其按成因属于。

3.由于盛行风形成的风海流有哪些?4.寒暖流交汇形成大渔场,请填出下列渔场所交汇的寒暖流:北海道渔场北海渔场纽芬兰渔场。

这些渔场多分布在地区的大陆东岸。

与上升流有关的渔场是,这些渔场多分布在地区的大陆西岸。

5.简述洋流对航海的影响。

(二)基础知识巩固练习读“某沿海地区洋流示意图”,回答下题。

1.若甲洋流所处的纬度是30°,下列洋流中能与甲洋流构成完整洋流系统的是 ( )①本格拉寒流②千岛寒流③秘鲁寒流④西风漂流⑤南赤道暖流⑥东澳大利亚暖流⑦阿拉斯加暖流⑧巴西暖流⑨北太平洋暖流A.甲②⑨① B.⑧①⑤甲 C.③甲⑦② D.⑥④甲⑤构建模式图,探究地理基本原理、过程、成因及规律,是学习地理的方法之一。

读右图,回答2~4题。

2.如果该图为大气环流模式,S线代表地球表面,则()A.E处气温比H处高 B.F处气压比G处低C.气流②自西向东运动 D.E处的高度可达120千米3.如果该图为海陆间水循环模式,S线代表地球表面,则()A.环节①参与地表淡水资源的补给 B.环节②是陆地自然带形成的基础C.环节③使大洋表面海水的盐度降低 D.环节④的运动距离与下垫面无关4.如果该图为世界洋流模式的南半球部分,S线代表纬线,则()A.洋流①对沿岸气候有降温、减湿作用 B.洋流②为西风漂流C.洋流③对沿岸气候有增温、增湿作用 D.洋流④为赤道逆流右图为“世界局部海区洋流分布模拟图”。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讲地表形态的塑造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目标:1.掌握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2.了解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过程3.掌握褶皱山、断块山与火山的概念、成因和形态4.理解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5.掌握河谷等河流侵蚀地貌以及各种冲积平原等河流堆积地貌的发育过程6.理解河流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本讲重点:1.内、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2.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过程3.褶皱山、断块山与火山的成因4.河流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的形成及对聚落分布的影响本讲难点:1.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2.褶皱山、断块山与火山的成因3.河流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的形成及对聚落分布的影响考点点拨:第一课时地质作用:地球表面的主要动力有三:太阳辐射(大气、水的运动和生物生命活动的能量来源)、地球内能(主要是岩石中所含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天体引潮力(形成潮汐现象)。

地质作用按能量来源,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两种。

分类能量来源表现形式相互关系内力作用地球内能,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热能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震内力作用形成高山盆地,外力作用把高山削低凹地填平,两者同时进行,一般内力作用起主导作用外力作用地球外部太阳辐射能和重力能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积沉岩[经典例题1]关于地质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A.地质作用进行得极其缓慢,不易被人觉察B.地壳运动是内外力作用的体现形式C.内力作用对地壳的发展变化起主导作用D.地质作用可引起地形变化,而地壳的内部结构与地质作用无关【解析】本题考查地质作用和地质构造的有关知识,二者是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概念。

地质作用按其能量来源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地壳运动是内力作用的重要表现形式,其造成岩石的变形、变位,即地壳运动的遗迹称为地质构造。

学习过程中一方面理清地质作用、地壳运动和地质构造之间的因果关系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地质作用——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地壳岩石变形、变位→地质构造)同时注意从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等方面对内外力作用进行比较。

【答案】C一、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塑造地表形态的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表现形式地壳运动水平运动组成地壳的岩层沿平行于地球表面的方向运动岩层发生了水平位移和变曲变形形成断裂带和褶皱山脉及谷地垂直运动(升降运动)组成地壳的岩层沿垂直于地球表面的方向运动岩层隆起和拗陷地势的起伏变化和海陆变迁变质作用岩石在一定的温度、压力下发生变质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岩浆活动岩浆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岩浆喷出经冷凝形成火山地震岩层的断裂、错动,引起震动,岩石圈的天然震动造成地壳的断裂和错动,引起海陆变迁和地势起伏分类作用速度迅速剧烈火山喷发、地震瞬间改变地表形态缓慢微弱其他形式经漫长地质年代使地表形态发生显著变化表现形式地壳运动、岩浆活动(火山喷发和侵入活动)、变质作用、地震形成大陆与洋底、山脉和盆地,奠定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力量,其基本内容如下表所示:性质方向概念结果关系水平运动沿平行于地球表面方向的运动使地壳物质弯曲变形常形成巨大褶皱山系,有的断裂张开,形成裂谷和海洋相伴发生,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垂直运动(升降运动)沿垂直于地球表面方向的运动表现为地壳的抬升或下沉,引起地表高低起伏和海陆变迁[经典例题2]关于内力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外力作用不断削低地面,不会使地面变高B.内力作用能使部分地面降低,形成盆地C.地球上高大山系主要是内力作用形成的D.任何地表自然形态的形成都与内力作用有关【解析】内外力作用共同塑造地表形态。

当一个地面隆起时,相邻的地表就凹陷,当高山、高原遭受侵蚀时,相邻的低地就会出现堆积。

内、外力作用的对立统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推动着地壳不断发展。

在一定的时间和地点,往往是某一作用占优势,一般地说,内力作用对地壳的发展变化起着主导作用。

解答本题要注意风化、侵蚀不断削低地面的同时.沉积作用也会使地面变高。

【答案】A二、主要的外力作用及其地貌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形态分布地区风化作用使地表岩石被破坏,碎屑物残留在地表,形成风化壳(注:土壤是在风化壳基础上演变而来的)普遍(例:花岗岩的球状风化)侵蚀作用风力侵蚀风力吹蚀和磨蚀,形成戈壁、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干旱、半干旱地区(例:雅丹地貌)流水侵蚀侵蚀使谷底、河床加深加宽,形成V形谷,使坡面破碎,形成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

“红色沙漠”、“石漠化”湿润、半湿润地区(例:长江三峡、黄土高原地表的千沟万壑、瀑布)溶蚀形成漏斗、地下暗河、溶洞、石林、峰林等喀斯特地貌,一般地表崎岖,地表水易渗漏。

可溶性岩石(石灰岩)分布地区(例:桂林山水、路南石林、瑶琳仙境)冰川侵蚀形成冰斗、角峰、U形谷、冰蚀平原、冰蚀洼地(北美五大湖、千湖之国芬兰)等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例:挪威峡湾、中欧-东欧平原)沉积作用冰川沉积杂乱堆积,形成冰碛地貌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流水沉积形成冲积扇(出山口)、三角洲(河口)、冲积平原(中下游)颗粒大比重大的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后沉积出山口和河流的中下游(例:黄河三角洲、恒河平原等)风力沉积形成沙丘(静止沙丘、移动沙丘)和沙漠边缘的黄土堆积干旱内陆及邻近地区(例:塔克拉玛干沙漠、黄土高原的黄土)[经典例题3]以下地理事物主要由外力作用形成的是 ( ) A.东非大裂谷 B.北美洲的五大湖C.黄土高原 D.青藏高原【解析】东非大裂谷与青藏高原都是由于地壳的水平运动而形成的,其能量来自地球内部,都是由内力作用形成的。

【答案】BC[经典例题4]图9-1表示的是四种地貌景观。

读图,回答(1)~(2)题。

(1)表示花岗岩地貌景观的是 ( )A.a图 B.b图 C.c图 D.d图(2)a图景观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河流沉积作用 B.湖泊沉积作用 C.冰川侵蚀作用 D.流水溶蚀侵蚀作用【解析】 (1)从图中可以看出,a是石灰岩受水溶蚀作用形成的喀斯特地貌;b是火山喷发形成的火山地貌;C是花岗岩基底,出露地表的岩石球状风化明显;d为砂岩,在水的侵蚀作用下形成了丹霞地貌。

(2)从上面的分析可知,喀斯特地貌的塑造作用主要是流水溶蚀侵蚀作用。

认识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形态,主要是增加感性认识,除了到大自然中亲身考察外,从图像资料上获得间接感受也是重要途径。

【答案】(1)C (2)D三、岩石圈的物质循环1.地球内部圈层(1)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地震波地震波分类及特点(2)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界面——不连续面(3)划分:以两个不连续面(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将地球的内部圈层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层。

(4)岩石圈包括地壳和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全部由岩石构成,是构成地貌、土壤的物质基础,提供各种矿产资源。

岩石圈与其它三个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一起,构成了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

分类特点所经物质状态传播速度共同点地震波纵波(P) 固体、液体、气体较快都随着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变化横波(S) 固体较慢不连续面地下深度波速变化莫霍界面33千米处(大陆部分) 该面下,P、S波速都明显增加古登堡界面2900千米处在这里,P波速度突然下降,S波完全消失[经典例题5]读“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A 、B 表示地震波,其中A 表示波,B 表示 波,其判断依据是 。

(2)图中C ~H 分别表示地球内部构造,D 表示 面,其判断依据是 ;该面以上C 代表 ,该面以下E 代表 。

(3)图中F 处,地震波A 完全 ,地震波B 速度 并继续往深处传播。

这说明F面以上的E 物质状态为 态,以下的G 物质状态为 态,F 面是 面。

(4)C 层主要由 组成,G 层叫 ,H 层叫 。

地球的岩石圈是指 和 。

【解析】 该题的关键是读图。

该图分左右两部分,左图是地震波由地表向地心传播过程中波速随深度的变化情况(注意左侧的深度尺),上方横坐标表示地震波速度,图内两条曲线分别表示横波和纵波。

地震波在通过同一介质时,波速慢者为横波,快者为纵波。

并可根据两种地震波传播过程中速度的变化情况,相互补充,相互印证,推断地球内部不同深度物质、状态的变化。

右上图是地球内部根据左上图作出的判读结果。

例如,根据地震波在距离地表平均33千米处波速突然增大,可确定D 面为莫霍界面。

又根据在2900千米处,纵波波速锐减,横波完全消失,可确定F 面为古登堡界。

F 面以下横波不能通过,说明F 面以下物质非固态。

再根据纵波通过F 面以下时的波速(纵波波速与通过介质的密度成正比),说明F 面以下物质非气态。

那么,既然非固态,就只能是液态(实际是在高温高压条件下的熔融态)。

【答案】(1)横 纵 A 波波速慢,B 波波速快 (2)莫霍 横波和纵波在此处波速突然加快 地壳 地幔 (3)消失 突然变小 固 液 古登堡 (4)各类岩石 外核 内核 地壳 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部分)2.岩石与地壳物质循环:三大类岩石与岩浆之间的相互转化,构成了地壳物质的循环运动。

(1)岩浆岩:岩浆在上升过程中冷却、凝固而成,在地表以下形成侵入岩(如花岗岩);喷出地表后冷却凝固,叫喷出岩,又称火山岩(如玄武岩)。

(2)沉积岩:岩石在外力作用下,经过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积成岩作用形成,具有层理结构,一般含有化石。

如石灰岩、页岩、砂岩、砾岩等,以及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

正常情况下,沉积岩层呈上新下老的关系,亦可根据所含化石确定时间先后顺序。

物质构成和化石还可以反映当时的沉积环境,如煤层说明以前是湿润的森林,石灰岩层说明以前是温暖的浅海环境,等等。

(3)变质岩:由其它岩石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发生变质作用而成。

如石灰岩受热成为大理岩,页岩受挤压形成板岩。

图9-2可用下列两图来表示:[经典例题6]读岩浆岩生成示意图9-5,回答问题:(1)图中A处的岩石为三大类型中的岩,B处为岩。

(2)如果用C、D分别表示花岗岩和玄武岩,请将字母镇入图中适当位置,并指出花岗岩和玄武岩的形成有何不同?(3)岩石A、B接触地带可能形成岩。

(4)A、B、C、D岩石中可能找到化石的是,理由是。

(5)地层A、B的形成顺序是。

【解析】岩石按成因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

岩浆岩是岩浆活动的产物。

按其形成情况分为二类。

岩浆在上升过程中在地壳上部冷却凝固形成的叫侵入岩(如花岗岩),喷出地表(即火山爆发)后冷却凝固形成的叫喷出岩或火山岩(如玄武岩)。

沉积岩是地表岩石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积成岩等外力作用下形成(如砾岩、砂岩、页岩),还有的是由化学沉淀物或生物遗体堆积而成(如石灰岩)。

沉积岩有二个重要特征:一是有层理构造,二是化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