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演示实验教案
【新版】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空气中有什么》【创新教案】
《空气中有什么》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已经认识空气的物理性质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认识空气的组成,并为学生下一课理解空气是生命的要素和认识空气的污染,提供必要的知识基础。
本课主要教学内容有四个部分:第一,三支蜡烛的燃烧比赛。第二,用实验方法分析空气成分。这部分内容分为三层:1、认识到燃烧只用去了部分空气。2、认识到瓶内剩下的气体不支持燃烧。3、阅读资料,认识空气的组成。第三,认识二氧化碳的性质。第四,用实验的方法证明空气中含有水蒸气。
学情分析
虽然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无色透明的气体,学生学起来会比较抽象,但是因为空气的无处不在并且与我们生活的息息相关,从前两节的学习中,学生已经了解了空气的有关性质,因此学生会比较感兴趣。
学习目标
1.能够用实验探究空气的成分。
2.知道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氧气和氮气,此外还有少量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等气体。
3.知道二氧化碳比空气重且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4.尊重事实,重视证据,能对空气成分的实验提出质疑。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空气的成分。
难点:掌握往烧杯中倾倒二氧化碳的实验操作技能。
评价任务
通过实验探究认识空气的主要成分。
教学准备
三只相同的蜡烛、去底的塑料瓶、水槽、红水、火柴、小苏打、软管、集气瓶、烧杯、澄清石灰水、冰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教材第9页上的三支蜡烛图片)
1.提问:请同学们猜一猜,下面的三支蜡烛哪支最先熄灭,哪支燃烧得最持久?
2.学生猜测。
3.教师演示实验:同时点燃三支蜡烛,并给其中两支蜡烛罩上大小不等的玻璃杯,观察有什么现象。
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12课《点亮小灯泡》教学设计
12.点亮小灯泡
【课标落实】
(1)本单元通过一系列观察、设计、探究、制作、阅读等活动,落实《课程标准》中年段的课程目标。
科学知识:
测量、描述物体的特征和材料的性能;了解不同形式的能量。
科学探究:
在教师引导下,能运用感官和选择恰当的工具、仪器,观察并描述对象的外部形态特征及现象。
在教师引导下,能用比较科学的词汇、图示符号、统计图表等方式记录整理信息,陈述证据和结果。
在教师引导下,能依据证据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在教师引导下,能正确讲述自己的探究过程与结论,能倾听别人的意见,并与之交流。
科学态度:
在科学探究中能以事实为依据。
乐于尝试运用多种材料、多种思路、多样方法完成科学探究。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了解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影响。
(2)本单元学习内容基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物质科学领域”和“技术与工程领域”的中年段要求。
1.2材料具有一定的性能。
描述某些材料的导电性、透明程度等性能,说出它们的主要用途。
6.4电可以在特定物质中流动,电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能源。
电路是包括电源在内的闭合回路,电路的通断可以被控制。
有的材料容易导电,而有的材料不容易导电。
电是重要的能源,但有时也具有危险性。
18.2工程的关键是设计。
针对一个具体的任务,按照设计的基本步骤来设计一个产品或完成指定的任务。
【教材分析】
本课是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简单电路》中的第一课《点亮小灯泡》。本课从学生观察手电筒工作时的样子,交流讨论手电筒里面有哪些部件。在学生的讨论下,展开本课的教学。学生在经历尝试点亮小灯泡的过程中,认识电池的正负极、小灯泡的内部结构和导线的连接方式,并学会正确连接简单电路的方法;在尝试用画图和语言解释小灯泡是如何被点亮的中理解什么电路;之后用常见物品制作一个简易开关,理解开关对电路的断开和闭合所起到的控制作用;并尝试将小灯泡换成其他用电器,试试效果;分析研究手电筒的内部结构,迁移与应用学到的电路知识。
苏教版科学四上《第二单元 冷和热》教案
苏教版科学四上《第二单元冷和热》教案
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冷热与温度》、《热的传递》、《加热与冷却》这三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冷和热》的第一、二、三课,这三课,主要是根据《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能的表现形式”和“物体与物质”中的部分要求建构的。这三课涉及到的《标准》的具体内容有:
科学探究:
2.2能针对问题,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收集证据。
2.2能对收集到的证据用文字、图表等方式来呈现。
2.3能对收集到的证据进行比较、分类。
2.4能在总结证据的基础上,做出合理的解释。
科学知识:
1.4知道通过加热或冷却可使物体的形状或大小发生变化,列举常
见的热胀冷缩现象。
2.1知道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知道温度的单位,会使用温
度计。
2.2了解热总是从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直到温度相等时,热传
导才停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2敢于大胆想像。
1.3在学习和解决问题中注重证据
2.3感受并体验科学并不神秘,科学就在身边。
4.1喜欢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改善生活。
从内容上看,教材通过“了解温度计的作用”、“学习使用温度计”、
连续测量热水的温度”这三部分来帮助学生认识“冷热与温度”;
通过“认识热传导现象以及学习使用酒精灯”、“认识热对流现象”、“认识热辐射现象”这三部分帮助学生认识“热的传递”;
通过“研究冷热对物体形态的影响”“研究冷热对物体体积的影响”、“认识加热与冷却的用途”这三部分来帮助学生认识“加
热与冷却”。
从结构上看,这三课探究的都是生活中的一般的热现象及简单的规律,基本上可看作并列关系。同时,第一课《冷热与温度》中形成的温度的概念和使用温度计的技能,又是后两课及至整个单元的基础。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演示实验报告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演示实验报告
学科:科学班级:四年级时间:9.10实验名称探究压缩空气的力量
实验目的体会压缩空气的运用
实验原理压缩空气有弹性
实验器材绳子、长形气球、吸管、胶带、气筒
实验步骤:
1、绳子穿过吸管,绷直。
2、气筒打气,旋转喷口,捏紧。
3、固定,放气。
实验现象喷气气球,充气越多,跑的越远。
实验结论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备注
学科:科学班级:四年级时间:9.19实验名称制作热气球
实验目的应用热空气上升的原理,自制并放飞热气球
实验原理热空气会上升
实验器材大塑料袋、双面胶带、细金属丝、酒精灯、火柴等实验步骤:
1、用金属丝围一个和塑料袋口直径相同的圆圈,再用窄双面胶带将它黏在塑料带口。
2、在无风的环境下加热塑料袋内的空气。
实验现象塑料袋升起来了
实验结论热空气比同体积的冷空气轻,会上升
备注
小学2014—2015年上学期演示实验报告单
学科:科学班级:四年级时间:9.26
实验名称制取二氧化碳并验证其性质
实验目的学会制取二氧化碳并认识其性质
实验原理二氧化碳比空气重,不支持燃烧,可以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实验器材集气瓶、吸管、带有玻璃管的塞子、小苏打、醋、烧杯、长金属片、短蜡烛、火柴、澄清石灰水等实验步骤:
1、在一只瓶子里放入一些小苏打,再倒进一些醋,瓶里出现的泡泡就是二氧化碳。
2、把带有玻璃管的塞子塞紧瓶口,并通过管子把二氧化碳引到另一只瓶里。
3、把澄清的石灰水倒进装有二氧化碳的瓶子里,摇晃几下,观察变化。
4、讲二氧化碳倒进点燃蜡烛的杯子中,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蜡烛熄灭
四年级上册科学新苏教版教案(精选8篇)
四年级上册科学新苏教版教案(精选8篇)四年级上册科学新苏教版教案第1篇
一、教学目标
1、能会用电路检测器检测导体和绝缘体。
2、能认识我们身边的导体和绝缘体。
3、知道安全用电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难点
1、本课时的重点为能会用电路检测器检测导体和绝缘体,并总结出什么是导体,什么是绝缘体。
2、难点为判断由两种以上材料组成的材料是否是导体还是绝缘体。
三、教学准备
课件、电路检测器、20种以上的材料、检测记录单。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教师出示未连接好的电路检测器,问学生这是什么?
2、学生汇报。
3、让一名学生连接好电路检测器,使小灯泡发光。
4、教师介绍电路检测器,并把电线的两端包着塑料的地方连接起来,问学生小灯泡为什么不亮?学生回答。
5、教师出示一根铁棒,把它接到电路检测器中,看小灯泡是否会亮,这个实验让一名学生来做。但这个实验在另一个有问题的电路检测器中来做,小灯泡肯定不会亮,这时让学生推测小灯泡不亮的原因,再连接到完好的电路检测器中。学生推测。
6、教师小结:研究中预先测试检测工具是否有问题,是实验前非常重要的一个工作。
(二)新课呈现
1、教师出示本课时的学习目标
2、今天老师给大家准备了20种材料来检测它们是否导电,但检测之前我们首先来制定一个“我们的研究计划”,(教师提醒同学们今天的研究计划不用手写,小组讨论后口述一下,研究计划就是我们怎样来检测,以及具体的人员分工。)
3、学生小组讨论研究计划,并汇报。
4、教师提醒检测的方法:预测——检测——再检测——判断,并提问学生为什么要再次检测,指名学生回答。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浮力》教案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
《浮力》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3单元常见的力第11课时《浮力》,主要介绍了浮力的概念和影响物体沉浮状态的因素。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将能够理解浮力的作用和影响物体沉浮状态的因素,并通过实验设计和观察,进一步加深对浮力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a. 理解浮力的概念,即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向上的力。
b. 了解影响物体沉浮状态的因素,如物体的密度和液体的密度。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a.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的能力。
b. 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探究的兴趣。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a.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b. 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实验探究精神。
三、学情分析:
四、学生已经具备了一些基本的科学知识和实验操作能力,能够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他们对物体的沉浮状态已经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还不清楚是什么因素影响物体的沉浮状态。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引导学生发现和理解浮力的作用,以及影响物体沉浮状
态的因素。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知道影响物体沉浮状态的因素。
教学难点:设计影响物体沉浮状态的因素的实验。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教师用一个水杯和一块小塑料片进行演示)
教师:同学们,我们之前学过了重力对物体的作用,今天我们要学习另一个力,它可以让物体在液体中浮起来。你们知道是什么力吗?
学生A:浮力!
教师:非常好!就是浮力。让我们来看一个小实验。我用一个水杯装满水,然后放入一块小塑料片。你们猜浸入水中的塑料片会发生什么现象?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第一单元:生活中的钓鱼
第一课:认识鱼类
- 目标:通过观察和感受,让学生初步了解鱼类的外形和特点,培养他们对鱼的兴趣。
- 教学活动:
- 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图片和实物,让学生看到不同种类的鱼,并询问学生对鱼的认识和了解。
- 2. 通过观察大屏幕上播放的鱼类视频,让学生进一步了解鱼
类的生活性和特点。
- 3. 组织学生参观实验室的鱼缸,让他们亲自观察和感受不同
种类的鱼,并和同伴分享观察结果。
- 4. 结束课堂,布置课后作业:设计一个鱼类海报,介绍自己
最喜欢的一种鱼。
第二课:钓鱼的基本方法
- 目标:引导学生了解钓鱼的基本方法,培养他们对钓鱼的兴趣,并了解到钓鱼的环保意义。
- 教学活动:
- 1. 复前一课的内容,让学生分享自己设计的鱼类海报,引发钓鱼话题。
- 2. 向学生介绍钓鱼的基本装备和工具,并讲解使用方法。
- 3. 分组活动:学生分组进行钓鱼装备的分析和实际操作,体验钓鱼的过程。
- 4. 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为什么要保护鱼类资源?钓鱼的环保意义是什么?
第三课:钓鱼的技巧和安全知识
- 目标:培养学生掌握钓鱼的技巧和安全知识,增强他们参与钓鱼活动的自信心和安全意识。
- 教学活动:
- 1. 复前两课的内容和研究成果,让学生回顾自己在上一课的钓鱼体验。
- 2. 向学生介绍钓鱼的常见技巧,并示范演示。
- 3. 分组活动:学生分组进行钓鱼技巧的模拟操作,互相交流和分享经验。
- 4. 强调钓鱼的安全知识,讲解如何避免意外和保护自己的安全。
第四课:鱼类的保护与环境保护
- 目标:通过研究鱼类保护的意义和方法,培养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2.2 热的传递|苏教版(3)
《热的传递》教材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通过实验观察知道热在固体中是从温度高的地方传到温度低的地方,这种传热
的方式称为“传导”;
2、通过实验观察知道热在液体和气体中的传递方式是:液体或气体受热上升、遇
冷下降,使冷热液体或气体相互混合,这种传热的方式称为“对流”;
3、结合生活实际现象了解:不靠空气、水或者其他物体也能传递热,这种传热方
式称为“辐射”。
(二)能力目标
1、掌握酒精灯的使用要诀,学会安全正确地使用酒精灯;
2、能够利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有关热传递现象。
(三)情感态度价值目标
1、通过实验培养学生仔细认真的实验观察态度,学会通过实验现象进行归纳总结实验结论。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热的三种传递形式,能够清楚地理解三种不同热传递方式之间的差别难点:正确使用酒精灯,保证实验安全
三、教学过程
引入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将一杯热水放置在室内,杯中热水的温度会慢慢降低,原因就在于杯中水的热量从杯子中逐渐向外界发散,传递到了外界环境中。在冬天,我们手冷的时候,爸爸妈妈会用他们温暖的大手握住我们的小手,使我们的小手逐渐温暖起来。生活中,其实还有许多这样的例子,那么请同学们想一下,在这些现象中,热是通过什么途径来实现传递的呢?今天,就让我们来研究下,热在物质中是如何来实现传递的。
(一)、热在固体中的传播
实验器材:酒精灯、钢尺、蜡烛、火柴、竹夹、酒精灯
实验过程:
1、点燃蜡烛,在钢尺的前端、中间和后端分别滴上融化的蜡烛油,然后迅速让火柴站立在蜡烛油中央,待蜡烛油凝固之后,实验装置完成;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1.空气的性质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会运用感官和工具认识到空气是有体积的,占据一定空间,而且不能随意缩小。
2、会利用小工具制作验证假设的工具。
3、小组动手完成空气水“火箭”的制作。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空气是占据一定空间的,是不能随意缩小的。
2、知道空气的质量比水轻,能浮上来。
3、知道空气是有压力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发现生活中常见的利用空气也占据空间的例子,体验身边事物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空气不仅占据一定空间,而且有质量,不能随意压缩做占据的空间。
教学准备
水槽、玻璃杯、塑料瓶、气球2个、塑料绳、细竹箝、针筒、橘子皮、橡皮、橡胶塞、塑料袋、塑料管、餐巾纸、天平。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要一起研究一个人最不能缺少的东西——空气。空气大家每天都在接触,你了解空气么?
空气每时每刻都存在我们的身边,你有什么方法证明空气的存在?
先不急着讨论,先来看看一个纸团的秘密。
二、学习新课
1、认识空气占据空间的秘密。
(1)实验一
果我把纸团放在杯子里,再把杯子反扣进水槽,你认为杯子里的纸团会湿吗?说说看为什么?
有的同学说纸团会湿掉,有的同学说不会,究竟结果是什么呢?下面请一位同学证明给大家看,看看哪种说法是对的?(学生演示)
(2)实验二
①班上哪个同学肺活量大?我请他来吹一个气球。
②这里有一个塑料瓶,还是那个气球,把它放在瓶子里,再让他吹看看。
③你发现了什么问题?
④既然发现了问题,就要想办法解决,你们小组能解释吗?
(3)做了两个实验了,你发现了空气的什么性质?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实验全
学生实验报
做好时间规划才能更有效率充分——利用你的一天时间
我们都知道,对于中学生来讲,很大程度上,一个人学习成绩的好坏,是与他是否会管理自己的时间有关的。没有时间的保障,学习无从谈起,所确定的目标和计划将无法实现。现在,中学生学习负担很重,学习时间有限,自己能支配的时间并不多,赢得时间就显得十分重要了,所以要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来执行自己的
计划、实现自己的目标。然而,时间对于每个人都是公平的,再挤时间,也不可能挤出25个小时来。那么,我们如何来安排规划时间呢?
上自习课的时候你在千什么——充分利用自习课的时间
在中学阶段的学习过程中,课堂形式有很多种,除了老师授课外,还经常会有自习课。相对一般的课堂学习而言,自习课会自由轻松很多。于是,部分学生会以为,自习课就是聊天、讨论或者做作业的时间,甚至有一些学生会把自习课当成自娱自乐的时间,犯一些违纪性的错误。总结起来,中学生们对自习课有以下误区。
误区一:自习课就是自由课、放松课。
一些学生一到自习课时间就完全放松下来。也有一些学生,因为脱离了老师的指导,突然间不知道如何学习,于是,他们一会儿拿起一本书翻翻然后放下,又拿起另一本书,拿起这张卷子做两道,拿起那本书背两句,一节课下来就在这种无目的、无意识的混沌中度过,一无所获。这是一种不珍惜时间的表现。
误区二:自习课成了讨论课。
同学之间,当然应该就某个问题进行讨论,这是自主学习的表现。但如果在学习中一遇到困难就寻求同学的帮助,那么,久而久之,你会形成一种学习依赖心理。
误区三:自习课就是作业课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空气的性质》课堂应用实录
《空气的性质》课堂应用实录教学目标
1、探究过程和方法:
·会运用感官和工具认识到空气是有体积的,占据一定空间,而且不能随意缩小
·会利用小工具制作验证假设的工具
·小组动手完成空气水“火箭”的制作
2、知识与技能:
·知道空气是占据一定空间的,是不能随意缩小的
·知道空气的质量比水轻,能浮上来
·知道空气是有压力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发现生活中常见的利用空气也占据空间的例子,体验身边事物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能够感知空气的存在,认识空气的物理性质。
教学难点: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想、验证,感受到空气的性质。
教学准备:杯子10个、食品袋16张、报纸、硬纸4张、盛有水的水槽9个、粉笔、气球(20个)、吸管(15个)、注射器(9个)、塑料瓶9个、剪刀、实验记录单9份等。
教学过程:
一、游戏体验,聚焦主题
师:同学们,我们来做一个小游戏,请同学们用手捏紧鼻子,闭紧嘴巴,就这样一直到我喊停为止。
谁来说说刚才的感受
生:(发闷、难受……)
师:为什么会这样呢?
生讨论后,小组代表发言。
师:小结:是啊,我们生活在空气的世界中,正因为有了空气,呼吸才顺畅,生命才能延续。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空气。(板书:空气)
二、证实空气的存在,导入对空气性质的研究
1、引导学生感知空气存在于我们的周围。
师谈话:空气看不见,摸不着,我们要研究空气就应该先把空气找出来。同学们可以利用老师准备的一些器材(杯子、食品袋、装满水的水槽、气球、注射器),也可以用自己身边的事物来证明空气的存在。比一比哪一组的方法多。
师强调:在找之前先在小组内轻声交流一下你想用什么材料怎样找到空气的,并记在记录纸上,注意实验时听从组长安排,轮流使用材料,尽量低声讨论,尽量不损坏材料,注意安全,需要我帮助的请举手。
小学科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简单电路》教案
第四单元简单电路
12.点亮小灯泡
【教学目标】
1、通过将小灯泡点亮的探究活动,学会连接简单电路的正确方法,并画出简单电路示意图。
2、尝试在电路中接入不同的用电器,体验到科学探究的乐趣。
3、用常见物品制作一个简易开关,理解开关对电路的断开和闭合所起到的控制作用。
【教学重点】
1、正确连接简单电路
2、做简易开关,控制电路
【教学难点】
怎样正确连接电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手电筒是一种常见的家用电器。提问:手电筒里有什么?它是怎么工作的?
看图猜测交流调动课堂探究电路兴趣
(二)讲授新课
(一)连接电路
你能用导线连接电池和小灯泡,让小灯泡亮起来吗?赶快尝试一下吧。
提醒:画出连接图。
1、导线应该接触小灯泡的什么部位?
引导学生观察灯泡结构。
明确:
小灯泡有两个连接点,任意一个连接点与导线连接,另一个与电池锌片连接。
2、交流:让小灯泡亮起来,你是怎么做到的?
归纳:
①将小灯泡侧面连接点和电池的正极连在一起,再用一根导线连接小灯泡底部连接点和电池的负极,小灯泡就亮了。
②将小灯泡底部的连接点与电池的负极相连,再用导线连接小灯泡侧面连接点和电池的正极,小灯泡就亮了。
③将小灯泡底部连接点与电池的正极连在一起,再用一根导线连接小灯泡侧面连接点和电池的负极,小灯泡就亮了。
④将小灯泡侧面连接点与电池的负极连在一起,再用导线连接小灯泡底部连接点和电池的正极,小灯泡就亮了。
3、教师演示:这样连接,小灯泡能亮吗?
明确:
不亮。
4、观察这名同学画的电路示意图,你有什么发现?
发现:
能使小灯泡亮起来的电路是一个闭合电路。
5、电流在小灯泡里是怎样流动的呢?
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1.1空气的性质-附知识点梳理(2)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1.空气的性质
科学探究:能针对问题,通过观察、实验、调查方法来收集证据。
科学知识:1.能用一定办法证明空气的存在。
2.知道空气可以被压缩,了解人类对此性质的应用。
教学目标:
过程与技能
1.学习用观察、实验、比较、概括等多种方法认识不易直接感知的空气。
2. 能根据压“气垫”的感觉和观察,作出假设,并能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3.用多种方法证明空气的存在。
科学知识
1.知道空气是气体,具有占据空间、有质量、能被压缩等性质。
2.知道压缩空气有弹性,了解压缩空气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细心观察、注重证据及认真思考的科学态度。
教学材料:玻璃杯(透明塑料杯)、纸、红色水、水槽、饮料瓶、气球、细木棍、空气充的同样多颜色相同的气球两只、细线、支架、塑料袋、一次性塑料注射器
教学步骤
集中话题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我们生活在这个地球上,地球的表面覆盖着厚厚的一层气体,我们叫它大气层,通常大家把它叫做空气,对于空气大家了解多少呢?
2.学生汇报自己搜集到的关于空气是材料,大家交流。
探索和调查空气是占据空间的
1.空气有这么多的性质,你能证明它的存在吗?这里有一个透明的大玻璃缸(出示已注有大半缸水的大玻璃缸),如果将玻璃杯倒置,垂直放到玻璃缸的底部,杯中的纸会怎样呢?
2.演示、提问:你观察到了什么?你认为杯子里的纸湿了吗?
学生观察汇报
3.分组实验
将玻璃杯垂直取出。
4.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
小游戏:比赛吹气球
1.我想请位同学帮忙做一个游戏:比赛吹气球。不过他吹的气球有一些区别。(出示放在矿泉水瓶子中的气球,并把瓶口封好,另一个就是普通的气球。)请其他同学来做裁判。
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实验教学计划
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实验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四年级上册教材从知识覆盖面看,覆盖了生
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科学三大领域,各领域的知识或
以综合主题单元的形式,或以独立单元的形式呈现,前者
如《冷和热》单元,后者如《奇妙的声音王国》单元。从
探究技能的覆盖面看,既覆盖了单项的初级过程技能,又
出现了综合过程技能中的排序和分类。
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是在学生学用多种方法认识水、固体和液体之后,继续指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认识不可直接感知的空气,同时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观察、实验、比较、推理、分析等方法探究事物的能力。本单元主要由四个方面的内容构成: 认识空气的性质。引导学生认识空气这些性质的过程,也就是在指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证明空气的存在,同时达到对学生进行观察、实验、推理、比较、概括等能力训练的目的。认识空气流动的规律。通过认识空气的流动规律,培养学生进一步运用实验和感官,以及借助想象和推理,认识自然事物的能力。认识空气的基本组成。在前面几课认识空气物理性质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学习关于空气组成的初步的、浅显的化学知识,并为下面学习人的呼吸生理和空气的污染与保护准备相关的知识,继续对学生进行综合运用观察、实验、分析、推理等能力的训练。认识空气的污染与保护,向学生进行保护自然环境的教育,培养学生进行考察的能力。 第二单元《冷和热》主要是根据《课程标准》中能的表现形式和
物体与物质中的部分要求建构的。冷和热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一杯热水放在桌上会慢慢变凉,勺子放在热汤中,勺柄会慢慢变烫;四季更迭,使孩子们对火热、冰冷、清凉、和暖这些不同的气温都有过切身的感受。而人们对冷热规律的利用,如加热、制冷、散热、保暖等,也时常引起孩子们的兴趣。本单元就将带领孩子们对生活中的冷热现象进行探究,让他们在一个个亲历活动中了解热现象中蕴含的科学道理。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包括: 建立温度概念,学会测量水温。通过预测、实验、收集数据和作曲线图,孩子们将发现热水变凉的规律,并能从中领悟到身边平常的小事里也蕴含着深刻的科学道理,生活中处处都有科学问题和科学奥秘。热传递的方向和方式。孩子们将通过大量的实验发现热传递的基本规律:热总是从温度高的地方传向温度低的地方;固体的主要传热方式是传导,气体和液体的传热方式是对流,热还可以不依靠媒介直接辐射出去。冷和热对物体的影响。物体受热和冷却后会发生很多变化,本单元重点带领学生探究的是物体形态和体积的变化。吸热和散热。孩子们将通过实验、收集数据和画曲线图,了解不同物质及同质不同色的物体吸热和散热的性能是不一样的,并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了解自然界中水体的不同存在形式,认识水的三态变化。通过模拟实验,了解自然界中云、雨、雪、霜的成因。
2020秋【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14课教案《电路暗箱》
14.电路暗箱
江苏省南京市南京晓庄学院第一实验小学张莹
【课标分析】
(1)本单元通过一系列观察、设计、探究、制作、阅读等活动,落实《课程标准》中年段的课程目标。
科学知识:
测量、描述物体的特征和材料的性能;了解不同形式的能量。
科学探究:
在教师引导下,能运用感官和选择恰当的工具、仪器,观察并描述对象的外部形态特征及现象。
在教师引导下,能用比较科学的词汇、图示符号、统计图表等方式记录整理信息,陈述证据和结果。
在教师引导下,能依据证据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在教师引导下,能正确讲述自己的探究过程与结论,能倾听别人的意见,并与之交流。
科学态度:
在科学探究中能以事实为依据。
乐于尝试运用多种材料、多种思路、多样方法完成科学探究。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了解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影响。
(2)本单元学习内容基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物质科学领域”和“技术与工程领域” 的中年段要求。
1.2 材料具有一定的性能。
描述某些材料的导电性、透明程度等性能,说出它们的主要用途。
6.4 电可以在特定物质中流动,电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能源。
电路是包括电源在内的闭合回路,电路的通断可以被控制。
有的材料容易导电,而有的材料不容易导电。
电是重要的能源,但有时也具有危险性。
18.2 工程的关键是设计。
针对一个具体的任务,按照设计的基本步骤来设计一个产品或完成指定的任务。
【教材分析】
本课紧紧围绕检测暗箱里的电路这一活动展开,教材虽然分几个活动,但是这几个活动只是检测的一个个步骤。检测的结果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记录的过程、结实的过程、反思的过程。更重要的是给学生解暗盒的一种方法、一种思想,即当我们遇到如此暗箱,我们无需打开它,只需要借助外线的一些现象就可以做出合理的解释。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第二单元--冷和热---苏教版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导学案第二单元冷和热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一、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要
用温度计才可以准确的测定出
物体的温度。
让生思考:如何使用温度计测量
水的温度,在测量过程中要注意
什么。
师适当创设一些错误情景,让学
生分析。
利用温度计测量三杯水的温度
(先测冷水,再测温水、最后测
热水)。
二、预测水的温度变化
师提问:热水放的时间长了会怎
样?如果隔相同的时间测量一
次热水的温度,你认为热水变凉
的过程是怎样的呢?温度的下降
会有规律吗?如果有规律,可能
是什么样的规律?怎么才能做
好这个实验?
三、作热水变凉的曲线图,并学
习分析数据
1、选择一组记录表,讲述:记
录表有时不能很明显的看出变
化规律,我们可以用一条曲线图
来表示温度的变化,这样的图就
叫做曲线图.
2、讲解曲线图的作法.
横轴表示时间,竖轴表示温度,
教师示范作出曲线图。
①描点;②连线.
学生尝试用温度计
测量水的温度,同
时交流:测量过程
中总结要注意的事
项.
学生进行测量并记
录,教师注意巡视。
小组研究,收集数
据,学生取热水和
记录表;
学生作曲线图。
1)学生根据各自的
表格作出曲线图。
并分析曲线图,研
究温度变化的规
律。
2、讨论:温度是怎
样变化的?
3、把各组的曲线
图贴在黑板上,作
比较
通过自身观察,讨
论、总结,形成能力
让学生了解数据收
集方法
让学生了解到数据
收集后还需要分析
比较。
第2课时:导学过程
导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第2课时
一、认识加热和冷却对固体体积的影响
提问:一些看不出变化的物体比如小铁圈,在受热以后会发生变化吗?
师演示固体体胀演示器。
小结:固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