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做人儒家做事佛家修心
儒释道三者的区别
儒释道三者的区别三者之间的区别:儒学以仁义礼智信为中心,孔子死了以后,他的弟子们根据老师生前的语录,编撰了《论语》,开创了儒家学派。
仁爱是这个学说的精髓。
强调修身齐家之国平天下,仁礼安邦,三纲五常等。
儒家讲中庸,孔子最看重宽恕、仁爱、礼尚往来等。
儒家的精神讲究“拿得起”,主张立德、立功、立言、干事、积极有为。
儒家讲究静心修炼、修心养性。
静心,宁静以致远。
儒家要我们承担重任,而道家要我们举重若轻。
]佛家分为两类:小乘佛法讲究“出世”,大乘佛教讲究“入世”,法门不同修为不同,但多是殊途同归!佛家的精髓是“因缘”,即因果、报应。
佛家精神是“放得下”。
看破,放下。
用一个字来说,就是空。
所谓“凡所有像,皆是虚妄。
”佛家倡导:既出世,也入世。
入世,为了挽救众生,出世则是教一切众生,认识生命宇宙的真谛,脱离苦海,到达彼岸。
道家用朴素的阴阳观看待世界,提倡“无为而治”,强调“想得开”。
主张宁静、淡泊、张弛有度,相互配合,各得其所。
倡导:“天有天道、地有地理、人有人论、物有物性”的法则,就是说:“有天道,日月星辰是运动的,有地理,山河江海是可循环的,有人伦,就要有尊卑和长幼。
“我法母,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五句话,不仅是做人做事的法则,而且是修真证道的法则,这是太上千古不易的密语,是老子思想精华之所在。
儒释道虽然有别,但共同构成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即国学。
儒释道主张人们热爱和平,向往自由的美好愿望。
它对于稳定社会、发展生产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在当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利用儒释道来化解社会矛盾,平和人的心态,指导人与人之间如何相处,不争权夺利,不勾心斗角,多行善积德,共同建设人类美好家园等等,都有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三家之别:儒家讲天理、道家讲论道、佛家讲如法。
儒家讲入世、道家讲出世、佛家讲救世。
儒家讲天命、道家讲自然、佛家讲解脱。
儒家如小学、道家如中学、佛家如大学。
儒家如粮店、道家如药店、佛家如百货商店。
儒家、道家、佛教的养心思想及其健康价值
儒家、道家、佛教的养心思想及其健康价值一、引言所谓养心,就是指立足于个体之心,探讨如何使个体之心合于天、道,从而重建社会秩序与价值体系。
[1]在中国的大量典籍中,古代圣贤都把养心作为养生修为的第一要务,养心成为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儒家以“诚正、仁智”养心,道家以“虚静、真常”养心,佛教以“定慧”养心。
古人云:“天下根本,人心而已。
”一切法从心生,心净则身净。
[2]养心与道德品质修养紧密相关,其内涵十分丰富。
“心”字最早出现在甲骨文中,指称人的生理器官---心脏。
《说文解字》曰:心---象形。
在殷周的古籍中,多指人的情感、心理活动等,其已具有一些道德意识、思想的含义,并且意识到“心”有思维的功能,是人精神活动的主宰。
《易经》中有“心恻”、“薰心”、“立心”,表明“心”是人情感、欲望的发窍之处,是人思维的所发之地。
在《尚书》中,“心”除表示情感、心理活动外,还具有善恶的观念,指向道德层面。
总的来说,这一阶段对“心”的认识比较具体,主要出于人的感性认识,理性思维还不够。
到了春秋时期,“心”的含义更加丰富、明确,对“心”的认识也更加理性、抽象。
在《左传》中有“武有仁人之心”,以仁释心。
《国语》提出了“帝心”,与人心相对,认为天有道德意志,人心要符合帝心,否则会受到惩罚。
《老子》中的“心”主要强调“虚其心”,保其“常心”,只有保持心的虚静才能长久,同时强调要有“民心”、“人心”,治国要“以百姓心为心”,这里“心”已经具有一定的抽象性。
战国时期,孟子首次明确提出“心之官则思”的命题,认为人心因有思维功能而不同于动物;提出“仁义礼智”四心是人性之端,是人本有的“良知”、“良能”; 只有不断地扩充、保养其本心,才能养其本性,才能达到天人合一。
总的来说,这一时期主要是从道德伦理方面来探讨“心”,将人心、人性与天相贯通,从而达到天人合一。
[3]二、管子的养心思想在秦汉以前,现在所谓的“道家”、“儒家”,原本没有分开,统统是一个“道”,代表了中国的宗教观,也代表了中国的哲学---包括人生哲学、政治哲学、军事哲学、经济哲学,乃至一切种种哲学。
浅析“以佛修心 以道养身 以儒治世”的中国传统文化
浅析“以佛修心,以道养身,以儒治世”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在中国历史长河发展过程中,不同的学派和文化,在矛盾冲突中相互吸收和融合,形成了以孔子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多元化思想。
大约从东晋开始至隋唐时期,中国文化逐渐确立了以儒家为主体,儒释道三家既各自独标旗帜,同时又合力互补以应用于社会的基本格局。
可以这样说,中国传统文化是儒释道三家鼎足而立、互融互补的文化。
但是由于儒家长期被封建统治者尊奉为正统这一事实,一部分学者常常只强调以儒家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表,而忽视或轻视佛道二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巨大作用。
这种观点,过分偏重于中国文化中的政治制度和宗法伦理层面,并把其他层面的文化现象也都纳入到政治和伦理的框架中去考察和理解。
无论从哪一个角度来欣赏中国文化,撇开佛道二家是无法理解中国文化的多彩样式和丰富内容的,更是无法全面深刻把握中国文化的真正精神的。
以“儒、释、道”为主流的中华传统文化,创造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历史。
因此“以佛修心,以道养身,以儒治世”,成为中国知识分子的修行处世之道。
以儒学立身《四书五经》是儒家思想的集中精华之体现,也成为了封建社会文人必读的经典,也奠定了儒学在中国文化中的正统地位,而那些圣哲箴言也就成为古时乃至今日为人处事之道。
诚然,这对中国文化,尤其是灿烂的华夏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而有意义的影响。
《大学》有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致,致知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这也就是文人士子奉行了几千年的立身之道,一个人走向成功的八道工序: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国的文人大部分都是以“修齐治平”为一生的理想和目标,践行“学而优则仕”的仕途道路。
儒释道范文
儒释道范文儒家做事,道家做人,佛家修心。
儒家用来做具体的项任务事情,也就是做好个人领域的事,也就是需要一个人独自完成的任务;道家则是用来与人打交道的,人际交往的,同时如何运用人际关系取得公众领域的成功;佛家修心则是,儒家和道家都是为了获得更多的利益,获得更多的物质生活而努力,有太多的功利心,算计心,用佛家的语言说也就是一个人的业力太多,业力影响着人的命运和运气,同时也影响着人的正真幸福指数,所以要用佛家来修心来减小业力带来的影响。
儒家做事,做好个人领域的事。
个人领域的事,也就是个人卫生,个人做的每个角色,做好个人的本职工作,是医生则要不断地提高医术水平,是教师则要不断提高教书育人的水平,是儿子回家就要帮助父母减轻压力尽孝心,是丈夫就要忠且顾家……。
个人领域是基础,做好了个人领域才能够进入下一步,进入公众领域—(这样你这个人才有价值,同时也是展现个人品德,别人才有结交的意义,所以它是基础,不可跳跃)。
要做好个人领域,就要积极主动地去做,在做的同时要做好,就要以终为始,同时有很多的事时则要要事第一,给要做的事排个顺序,先把最重要的事先做了,一件件去完成。
儒家,儒学是基础,是时常常用的,也是为人处事的先决条件,不可逾越。
道家做人,做好公众领域。
“道”也就是规律,生而为人,则要遵循人道。
而人道的核心则是:洞悉人性,察觉人心。
不管是鬼谷子的纵横捭阖之术,还是法家的管理之术,还是斗争哲学,还是笼络人心,一切的基础都是从人性人心开始。
人性是生而为人,所共有的部分,也就是只要是正常人对待同一件事,只要站在对方的角度那么所产生的感受是相同的,也就是所谓的“同理心”,从而采取相同的行动方案,比如:一个人为了报杀父之仇,把仇人全家全杀了,一开始不知道杀人动机,则人们都是杀人的人是大坏蛋,有在大的错也不应该杀人全家呀,当人们知道杀人动机后,则对杀对方全家的表示理解,甚至赞同,有孝心,这就是“人性”。
要通人性,无需向外求,自己本身是人,只需时刻觉自心,察情绪,用于自己控制自己的情绪,而聚光灯打在对方身上,关注对方的需求,也就能够察觉对方的情绪,—有点像王阳明的心学。
“儒、释、道”道法三要
“儒、释、道”道法三要“儒、释、道”道法三要儒释道道法三要,是儒佛道的精髓,三要为:以儒做人、以佛修心、以道谋事。
多年来,我们学习儒家做人,亦学习佛家修心,就像我们从小到大无论是父母亲友还是学校师长,从幼儿园到大学毕业,教我们的都是怎么做人,却从不教我们怎么才能做成事、赚到钱。
踏进社会后,我们感到在学校学习的很多东西都无“用武之地”。
踏入社会,我们开始了从业、挣钱、讨生活的迷茫,由于大多数人赚不到自己所期许的收入。
于是,不知所踪,感受事态炎凉,人事无情。
于是乎又开始心态浮躁,脾气暴躁,性情孤僻等状态。
有人就开始找出路,不是找人生成功之道,而是认为是自己的心态出了问题,就想去避世,到哪里可以跳出五行外,不在凡尘中?于是佛家的修心避世只说,正好满足了这些人的需求。
佛家确实可以修心,但不可能让你避世,除非离开这个世间。
因为无论你到哪里,到处都有不公和不平。
寺庙就没有不公和不平吗?寺庙就可以跳出五行外,不在凡尘中吗?如果有人说可以,那他纯粹是胡扯,寺院难道不在人世间吗?“佛在心中,不在庙中。
”如果感到心态浮躁,脾气不好,想修一下自己的个性,不在于你身在哪里,只要时刻提醒自己就好。
什么是菩萨:佛家讲的“菩萨”不是庙里那个被人捏成几只手的泥胎,而是一种善行。
当你对别人施以援手时你就是菩萨;当你为他人行善时你就是菩萨;当你度化别人放下屠刀时你就是菩萨;当你懂得并实施施舍时你就是菩萨。
人有双性恶与善,作恶即恶魔,行善即菩萨。
时时行善不作恶,你就是人间活“菩萨”。
什么是佛:佛不在天上,佛不是神,佛是人,是能洞察天地的觉者、是能人生参透的悟者。
是当你自觉、自省、自悟、自知时,你就是“佛”。
什么是神:神不在空中腾云驾雾,而是在人体中,世上有神,只有一神,名叫精神。
神从心中来,从眼中看,从语气中出,从状态体现。
一个人有没有神,从他的眼睛看是否炯炯有神;他说话是否铿锵有力,信心十足;他的状态是否精神饱满。
一个人能做到这些,在众人的眼里,你就是一个名符其实的“神”。
儒家饰身,道家治心
儒家饰身,道家治心谈到中国的传统文化,离不开儒家和道家。
二者如同中华文化的双轮两翼,共同支撑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和演变,组成中华文化的核心,发挥了各自不可替代的特殊功用。
儒家思想为我们的世俗社会提供了伦理价值标准,并以此为基础演变为构建我们几千年社会政治的理论源泉和基本框架。
道家思想除了提供政治运行层面大的“自然之道”以外,在社会思想层面、世俗日用层面、文化艺术层面都为我们打开了一个与儒家不同的新世界。
几千年来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都是我们文化教育,育人成贤,育人成才的主要理论资源和智慧资源。
概而言之,儒家思想在培育社会需要的实干人才、公共人才方面非常成功。
道家思想在养成人的性灵、艺术和文化教育方面成就卓著。
借用北宋学者释智圆的话说:儒家长于饰身,道家长于治心。
儒道内外交炼的互补造就了完满的人格。
儒道两家作为我们传统文化的资源库和智慧库,从来都有着不同层次的运用。
小到修身齐家,大到治国平天下,都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案例。
作为高校辅导员,在日常的学生工作中,自然也可以、也应该善于在传统文化的宝库里汲取力量和智慧。
把这些力量和智慧和成行之有效的、学生乐见的工作形式。
为多源的学生工作需求不断增强活水和活力。
我们经过不断地摸索,灵活运用儒家和道家的思想,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得到了一些独特体会。
儒家思想在育人方面对于我们现代大学生来说有多重意义。
它追问人生存在的根本意义,并将人生意义定位在现实社会中。
在一个世俗社会中设立了人生的价值和标准。
道家思想因其在自然之道的探索方面,在人的性灵世界、审美世界方面开拓方面,给我们打开了一个超越于世俗社会之上彼岸世界。
这里面可以栖居遐想,可以展现瑰奇,可以吟咏性情,可以同化大道。
因此从这个层面来说,儒家思想对于现代大学生来说至少可以提供三个层面的意义。
第一作为修身之本,以此来养成一种温文儒雅的气度和深湛宽广的人格。
第二作为立业之基,以对现实人生的追求和努力建立现世的事业和完满人生。
佛家、儒家、道家养生的联系与区别(含五篇)
佛家、儒家、道家养生的联系与区别(含五篇)第一篇:佛家、儒家、道家养生的联系与区别佛家、儒家、道家养生的联系与区别儒家治世、道家治身、佛家治心。
儒者言性,而佛者见性;儒者劳心,佛者安心;儒者贪著,佛者解脱;儒者有为,佛者无为;儒者分别,佛者平等,儒者治外,佛者治内。
(一)儒家、道家、佛家的区别:儒家重视人伦,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干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立千古不朽的功勋;佛家倾心般若,主张在自觉的基础上觉他,自度的基础上度他,普度众生,同臻西方极乐世界;道家则崇尚自然,主张通过这种修炼,达到长生久世,羽化登仙。
儒家的着眼点在于入世,佛家的着眼点在于出世,道家的着眼点在于加强自身修炼以求长生不死。
在中国封建社会的佛、道、医、儒、武等诸家中,道教被公认为最擅长于养生。
以儒治世,以佛治心,以道治身,被许多封建帝王奉为教条。
1、儒家讲的是敬,道家讲的是静,佛家讲的是净。
2、修身,练气,养心儒家更重视的是修身,道家注重的是练气,佛门主要是养心.养形,养气,养心合而为一.这是养生的最高境界.佛家讲:出世儒家讲:入世道家讲:避世。
儒家讲入世、道家讲出世、佛家讲救世列三家之别:儒家讲天理、道家讲论道、佛家讲如法--于凌波居士语。
儒家讲入世、道家讲出世、佛家讲救世。
儒家讲天命、道家讲自然、佛家讲解脱。
儒家如小学、道家如中学、佛家如大学--宣化上人语。
儒家如粮店、道家如药店、佛家如百货商店--南怀瑾先生语。
儒家求君子、道家求逍遥、佛家求自在。
儒家弃小人、道家弃造作、佛家弃烦恼。
儒家表现于礼、道家表现于真、佛家表现于戒。
儒家执于境、道家执于心、佛家心境双亡。
三家虽别,但共同构成我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国学3、出世与入世在佛家、道家、儒家和现代人的人生观中均有相关相近的地方,但也有区别。
(1)现代人如果常说:用出世的态度或精神,来做入世的事业。
这主要是态度方面的,或者说是世界观与人生观。
就是人生在世,确实要很好地处理出世和入出的关系,要用辨证的观点看待这一问题,才能有正确的答案。
儒、道、佛三家文化的区别
儒、道、佛三家文化的区别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其中,儒、释、道三家各自发展,各有传承,衍生出众多支派,开枝散叶,并成为华夏显学,统贯着学术与文化的命脉。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三家思想始终是在矛盾斗争与融合渗透中发展,犹如三枝奇葩,各彰异彩,相互辉映。
历代也多认为三者之间有着彼此补充的作用,故有所谓“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的说法。
儒家提倡的“仁礼安邦”的修行思想,道家提倡的“无为而治”的修性思想,以及佛家提倡的“万法皆空”的修心思想,为我们在为人处世和修身立德方面提供了最经典、实用的人生哲学,我们可以从儒家修行中修炼正确的行为,道家修性中修炼良好的性格,佛家修心中修炼健康的心态。
今天咱们重点说说三家文化的区别。
儒学:以教化为核心。
道学:以治理为核心。
佛学:以大爱为核心。
一、文化主旨儒家文化——进取文化。
道家文化——规律文化。
佛家文化——奉献文化。
二、做人标准儒家文化——仁、义、礼、智、信。
道家文化——领悟道、修养德、求自然、守本分、淡名利。
佛家文化——诸恶莫做、众善奉行、遵守十戒、心灵安定、运用智慧。
三、人生观儒家文化——积极进取、建功立业。
道家文化——顺其自然、自我完善。
佛家文化——慈爱众生、无私奉献。
四、世界观儒家文化——世界是展现才华的舞台。
道家文化——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天人合一境界。
佛家文化——相由心生,世界就在自己心中;一念之差,便可创造地狱、极乐。
五、价值观儒家文化——在创造物质财富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
道家文化——以完善的自我带动和谐的社会。
佛家文化——在为他人献爱心、为社会作贡献的过程中实现个人价值最大化。
六、哲学倾向儒家文化——入世哲学。
道家文化——出世哲学。
佛家文化——以出世的思想,做入世的事业。
七、物质食粮对精神食粮的比喻儒家文化——主食(如米饭、馒头等),不吃就会饿。
道家文化——副食(如各种炒菜、汤羹等),不吃没滋味。
佛家文化——水果(如:苹果、香蕉等),不吃不甜蜜。
儒释道三家思想最精辟的解读(推荐)
儒释道三家思想最精辟的解读(推荐)第一篇:儒释道三家思想最精辟的解读(推荐)妙不可言:儒释道三家思想最精辟的解读古道西风烈 2017-09-29 15:17一、文化主旨儒家文化:进取文化。
道家文化:规律文化。
佛家文化:奉献文化。
二、做人标准儒家文化:仁、义、礼、智、信。
道家文化:领悟道、修养德、求自然、守本分、淡名利。
佛家文化:诸恶莫做、众善奉行、遵守十戒、心灵安定、运用智慧。
三、人生观儒家文化:积极进取、建功立业。
道家文化:顺其自然、自我完善。
佛家文化:慈爱众生、无私奉献。
四、世界观儒家文化:世界是展现才华的舞台。
道家文化: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天人合一境界。
佛家文化:相由心生,世界就在自己心中;一念之差,便可创造地狱、极乐。
五、价值观儒家文化:在创造物质财富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
道家文化:以完善的自我带动和谐的社会。
佛家文化:在为他人献爱心、为社会作贡献的过程中实现个人价值最大化。
六、哲学倾向儒家文化:入世哲学。
道家文化:出世哲学。
佛家文化:以出世的思想,做入世的事业。
七、物质食粮对精神食粮的比喻:儒家文化:主食(如米饭、馒头等),不吃就会饿。
道家文化:副食(如各种炒菜、汤羹等),不吃没滋味。
佛家文化:水果(如:苹果、香蕉等),不吃不甜蜜。
第二篇:儒释道三家关于和的思想儒释道三家关于和的思想(摘选)关于和的思想三位讲述者分别是: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党组书记、十八届中央委员叶小文先生;道教协会会长任法融道长;佛教协会会长传印长老。
叶小文先生: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和基础,“和而不同”则是儒学所肯定、倡导和追求的一种理想境界。
“和同之辨”古已有之,孔子加以总结,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对“和”与“同”的不同态度,竟是君子和小人的分野。
以“和而不同”为主线,儒学追求的“和”似可概括为三个层面:第一层面:以“和”对“多”,集散成大。
佛家修心读后感
《佛家修心》读后感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其中,儒、释、道三家各自发展,各有传承,统贯着学术与文化的命脉。
后世的仁人君子也都在这种文化氛围中修身立人,做着出世入世的事业。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三家思想始终是在矛盾斗争与融合渗透中发展,犹如三枝奇葩,各彰异彩,相互辉映。
历代也多认为三者之间有着彼此补充的作用,故有所谓"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的说法。
道家追求自然无为、返璞归真,涤除玄鉴,潇洒旷达,体现了机敏做人的学问。
不是追求阴谋诡计,也不是一味圆滑世故,而是一种智慧和谋略,它既防止别人伤害自己,同时也能增强自己的竞争力,广交人脉,左右逢源,事事畅通无阻。
儒家 讲究持重、勤谨、正气、担当以及自省、中庸的为人处世之道,体现了中正做事的学问。
这种心态,让人圆融通达,变得具有影响力和号召力,成为社会精英。
佛家主张四大皆空,慈悲宽大、包容忍让,视世间万难为无物,不怨天尤人,从自然,呈本性,体现了超脱修心的学问。
有了这种心境,人就会变得豁达而坚强,远离仇恨,避免灾难,获得人生的成功。
如果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一本厚重的智慧书,那么,道家智慧是最机敏的一页,儒家智慧是最中正的一页,佛家智慧是最超脱的一页。
学习了解儒、释、道三家智慧,帮你全面地解读其思想精华,把传统智慧运用于现代生活中,在做人、做事与修养心性方面为你提供帮助和借鉴。
时代在变化,如何做人、如何做事,这都需要我们去探索和思考。
纵贯儒、释、道三家智慧,撷取道家、儒家、佛家中最经典的人生智慧,以道家做人、儒家做事、佛家修心。
涉及现代人最关注的人生问题,诸如财富、事业、管理、家庭、处世、人际、进退、修心以及养生等方面。
这是一个竞争的时代,也是一个成大事的时代,优胜劣汰,适者生存。
用最经典、实用的人生哲学指导自己日常的做人做事,会更顺利地成就事业和人生。
大量有关道家、儒家、佛家做人做事成功与失败的生动事例告诉我们:做人要聪明不外露,做一个糊涂的精明人;要把握好做人的尺度,万事都要留有余地;要经营好自己的人脉,八面玲珑路路通;要学会低头,能屈能伸,"忍"字当先;要灵活为人,水流不腐,人"活"不输;要善于调整自己的心态,"心若改变,你的态度跟着改变,态度改变,你的人生跟着改变";要外圆内方,行欲方而智欲圆……做事要有看待事情的特殊眼光,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希望;要抓住机遇,敢于冒险;要把所有的精力集中于一点,专注突破;要学会选择,懂得放弃;要敢于决断,该出手时就出手;要从全局出发,能谋善断,运筹帷幄;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去开发思维,力求创新;在面对挫折时要力争奋发,以毅力和坚忍攀最高峰……。
修心三境界与佛道儒学说
修心三境界与佛道儒学说心?心是什么?心境,心境又是什么?”修心……和其他修炼完全不一样,这是一种心灵境界上的超脱。
从最高处可以划分为修心三重境界。
其中,我们常常直接追求的是第一境界,所以本人将着重笔墨于第一层境界。
第一重,明心见性、直指本心,看透一切虚妄,反照自我。
在很多古典学说中,很多这类境界的描述,例如道家典籍有“得道”一语;佛家有歇“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其实都是直指本性,明心见性的一种修心境界;对于儒家,大家一直认为,儒家很少描述境界的语句,而多有修身的言行准则,其实而儒家是将境界融汇到它所提倡的重修身准则里面,儒家经典中常常闪烁着这种境界的句子,比如“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意思是说,人的本性就是天道,人们做事情,要顺着本性做,就是行天道,性!人的天性真性也,存在人心深处,和万物呼应的真实,是生命的本来面目;“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意思是说有智慧的人就如流水一般会随着时势的变化不断调整自己的思维,以使自己适应不断变化的形势,真正仁德的人应当像高山一样安于寂静,给人一种沉稳、踏实之感。
只有真正做到了安于静,才能不为外界的名利所困扰和诱惑,才能在外界认为自己最辉煌的时候反省自己的过失。
另外有“舍生取义,杀身成仁”,义和仁,是心中的理念,是自心所坚持的道路,是心的根本,没有仁义,我的心都迷失了,活着的是我吗,如果不能坚持我的本心,我宁愿为了本心舍弃生命,用生命锤炼自心,这是何等的一种境界啊!在我华夏古文化中,对心境的修炼一直很看重,好而各种对内心的拷问、磨砺等等,其实都是直指本心,看透本心。
至于如何修心,中华文明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财富。
儒家崇尚孝道,其实这也是一种直至本心的修心方式,孝道,发乎于自然,凡是智慧之生命,都存在反哺行为,顺着本心修行,自然事半功倍。
古代中华大地上因为出过不少孝子,孝一直为历朝历代所倡导,而古代的圣贤,哪一个不是孝子?反观当代社会,因为华夏文明的传承断层,出现了很多不孝不敬的行为,孝道已经成为形式,很多人并不放在心上,甚至有殴打父母的禽兽行为,这些人可谓因此迷失自我本心的人,在红尘中丧生自我,一生浑浑耗耗,这也反面验证孝道对修心的重要,同样儒家的仁义礼智信,都是修心的准则。
跟儒家学做人,跟道家学做事,跟佛家学修心
跟儒家学做人,跟道家学做事,跟佛家学修心
儒家讲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教给我们怎样与各种人相处,我们的生活会越来越好,是让人在今生的生活当中活得更好。
道家讲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让人怎样去顺应自然。
才能活得更好。
而佛家讲的是人与心的关系。
要把自己的内心改变才是最究竟的。
所以我们要用儒家的方法来生活,要用道家的方法来修身,要用佛家的方法来修心,跟儒家学做人,跟道家学做事,跟佛家学修心。
天下所有的修行所有的学习方法。
其实都是一个,那就是心学。
天下万事都是心事,天下的美丑,都处于刹那那个分辨得失心之心。
去学习,从心去做人。
无一事不是心。
无一物不是心。
所以佛家讲心生万物,若人欲了知,所有的一切都是心所变现出来的。
求人不如求己,求己就是要求心。
儒道佛三家文化的区别
儒、道、佛三家文化的区别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其中,儒、释、道三家各自发展,各有传承,衍生出众多支派,开枝散叶,并成为华夏显学,统贯着学术与文化的命脉。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三家思想始终是在矛盾斗争与融合渗透中发展,犹如三枝奇葩,各彰异彩,相互辉映。
历代也多认为三者之间有着彼此补充的作用,故有所谓“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的说法。
儒家提倡的“仁礼安邦”的修行思想,道家提倡的“无为而治”的修性思想,以及佛家提倡的“万法皆空”的修心思想,为我们在为人处世和修身立德方面提供了最经典、实用的人生哲学,我们可以从儒家修行中修炼正确的行为,道家修性中修炼良好的性格,佛家修心中修炼健康的心态。
今天咱们重点说说三家文化的区别。
儒学:以教化为核心。
道学:以治理为核心。
佛学:以大爱为核心。
一、文化主旨儒家文化——进取文化。
道家文化——规律文化。
佛家文化——奉献文化。
二、做人标准儒家文化——仁、义、礼、智、信。
道家文化——领悟道、修养德、求自然、守本分、淡名利。
佛家文化——诸恶莫做、众善奉行、遵守十戒、心灵安定、运用智慧。
三、人生观儒家文化——积极进取、建功立业。
道家文化——顺其自然、自我完善。
佛家文化——慈爱众生、无私奉献。
四、世界观儒家文化——世界是展现才华的舞台。
道家文化——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天人合一境界。
佛家文化——相由心生,世界就在自己心中;一念之差,便可创造地狱、极乐。
五、价值观儒家文化——在创造物质财富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
道家文化——以完善的自我带动和谐的社会。
佛家文化——在为他人献爱心、为社会作贡献的过程中实现个人价值最大化。
六、哲学倾向儒家文化——入世哲学。
道家文化——出世哲学。
佛家文化——以出世的思想,做入世的事业。
七、物质食粮对精神食粮的比喻儒家文化——主食(如米饭、馒头等),不吃就会饿。
道家文化——副食(如各种炒菜、汤羹等),不吃没滋味。
佛家文化——水果(如:苹果、香蕉等),不吃不甜蜜。
“儒家做事,道家做人,佛家修心”...
“儒家做事,道家做人,佛家修心”...
“儒家做事,道家做人,佛家修心”是中国传统文化沉淀的精髓,自古便有“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的说法。
道家追求自然无为,返璞归真,涤除玄涧,潇洒旷达。
表达是一种机敏的做人学问,既不追求阴谋多端,也不追求人情世故,而是一种聪明和谋略,既能防止别人伤害自己,也能增强自己的竞争力。
儒家讲究持重勤谨,正气担当、自省中庸的为人处世之道,表现的是一种中正的做事学问,这种心态让人圆融通达,变得具有影响力和号召力。
佛家主张四大皆空,慈悲为怀,包容忍让。
视世间万物为无物,任劳任怨,从自然、呈本性,表达的是一种超脱的修心学问,有了这种心境,人就会变得豁达而坚强,远离仇恨,避免灾难。
学习了儒道佛三家学问,解读了其中的思想精髓,把传统的文化底蕴运用到现代的生活中,在做人,做事与修养心性方面,遵循客观的自然规律,才能在喧嚣的生活中找到心灵的净土,做到宁静致远,稳中求进。
什么是儒释道
什么是儒释道儒释道三教异同论西方学者评出“东方三大圣人”,第一是老子,第二是孔子,第三是六祖慧能,正好代表了中国三教:以孔子为代表的儒教,以老子为代表的道教,以禅宗六祖慧能为代表的中国佛教。
儒教最主要的是一个字:“伦”,也就是伦常。
封建社会由于人们所处社会地位和阶级的不同,每个人都应各安其位。
儒家认为天下一盘棋,上天把你摆放在哪里,赋予你什么权力、职责、义务,那么你就遵守履行属于你的责权义,你就要乐天知命,这其实就是最早的“螺丝钉理论”。
道家的核心是“命”,既是生命的“命”,也是修炼的“命”―――是意义完整的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而不是一个机器,有这样的“命”或人生,你这个人才算是活得有价值,你要修一个好的人生,快乐的人生,健康的人生,那才过得有价值。
老子的《道德经》虽然只有五千言,但是他是世界上影响最大的哲学家。
《道德经》的每一句话都是“蜂王浆”。
老子可能三五个字就够我们用一辈子。
现在大家引用最多的“大智若愚”,其实还不是老子最核心的观点,其最核心的是“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
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
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
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之类,就是我们常说的“知雄守雌”、“知白守黑”和“大朴不雕”,这既是老子“无为”的政治主张,也是老子对于个人修养的治学主张。
佛家讲的是“见性”。
“性”是什么?是“心性”,也就是修养。
佛家有七个字:“见性、救世、通万有。
”见到你的心性,叫“内观内照”,就是你自己要想到有一盏探照灯,来照亮你,你自己首先要能看明白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是它的一种很客观的修炼方法。
佛家的修行基本上都有三步,叫做“戒、定、慧”。
戒是有所不为,不能说谎话、不能杀生、不能做坏事之类。
定是不为万物所扰,哪怕泰山塌下来,我也不为所动。
慧呢?由戒和定入手,慢慢会产生智慧,就是所谓的“定慧双修”,不定就不能产生智慧,有了智慧以后又可以更好入定。
儒家讲天理,道家讲论道,佛家讲如法
儒家讲天理,道家讲论道,佛家讲如法儒释道三家文化,构成了中华传统文化,对于古今中国都有着深远的意义。
儒释道各自对于人生理念、自然万物及哲学思想都有着各自不同的见解。
儒家讲天理天理是什么?这个问题很复杂,没有人能给出标准答案。
普遍认为,天理就是天道,也就是天地自然运行的法则。
儒家所认为的天理则是在自然思想的基础上糅合了儒家思想而成的。
如果说人生是一场游戏的话,那么游戏规则就是天理。
在朱熹看来,天理、人欲是儒学的精髓之所在。
他认为,“存理灭欲”并不是单纯地通过外在的力量,而是要通过个人自身的道德修养,循序渐进。
人欲是什么?指那些超出了正当要求以及违反了社会规范的欲望。
人可以有欲望,但是不可沉溺于欲望。
道家讲论道论道,论什么道?道是什么?人们都把道解释为宇宙之道、天地之道、自然之道等等。
道,首先出现在老子的《道德经》中,“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
”在老子看来,道就是一切,世间万物都可以说是道的体现。
因为道产生了一切,而一切之中都有道。
道所遵循的是自然规律,人之本性。
人分为理性与感性,而道家所依据的就是根据人的本性来生活,用自由的意志来处世。
佛家讲如法如法,是指契合于法理的意思。
指顺佛所说的教法而不违背。
常说:如法修行,就是当如佛所教导之法去修行。
佛家,强调的是自身修养,论因果,要得正知正见,超脱轮回,度己度人,成就佛果。
正论因果,如是佛说,以静修心,从而达到佛说的更高境界。
我不是尚书天理、论道、如法三者虽有不同,但是其根本却是一样的,都是在引导人们合理合法的生存。
【学国学网】一个有视角的国学传播平台本文为头条号作者发布,不代表今日头条立场。
儒家正心、道家静心、佛家明心
儒家正心、道家静心、佛家明心我们养生也好,做企业也好,管理一个组织也好,精神文化是最重要的东西,这个东西就是“神”“心”。
这个“神”从哪里来?我觉得要从“轴心时代”的经典中来,养生把握住这个“神”,然后就能提升精神境界,提高生存质量,活得有尊严,有幸福感。
何谓“轴心时代”?在人类历史上,有的文化形态,比如说传统的宗教文化、伦理文化,在公元前500年左右已经基本定型,那是人类文明的一个最高峰,叫“轴心期时代”。
可以说,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在“轴心时代”达到高峰,然后就开始走下坡路,直至现在,人类还没有出现第二个“轴心期时代”。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化并不是越来越进步了,整个人类文化至今没有走出第一个轴心期,即“轴心时代”的精神文化的高度是整个人类文化的顶峰,至少到目前为止是如此,所以,我们需要学习这些智慧,这些精神文化。
落实在每一个人的修养上(身体、心灵),我们也发现“轴心时代”所创造的文化是养神的最好工具。
就养神而言,仅仅是依靠现代科学技术的内容,并不能保障人类必然享有幸福,而来自于“轴心时代”文化的智慧是解放保障人们获得幸福感的大助力。
我们中国传统文化里的儒家、道家、佛家和医家都与人类“轴心时代”渊源有自,它们无论哪一家都非常关注修心。
修什么“心”?虽然各家说法不一,但殊途同归,都师法“轴心时代”的文化经典。
儒家讲“正心”。
《大学》里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这叫“三纲领”,归根到底是要“止于至善”——要守住人性中最本真、最大的那个善念。
然后逐步展开来,“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经过了止于至善、定、静、安、虑,然后人就能心安理得。
那怎么做呢?按照儒家的规程,那就是“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所以,儒家“正”的这个“心”实际上就是仁爱之心。
道家讲“静心”。
《道德经》认为最高明的是“致虚极,守静笃”,就是要回归到虚静的状态,所以,道家“静”的“心”是一种虚静之心、自然之心。
中华文化思想总汇:以儒持家、以道养身、以佛修心、以兵安邦
中华文化思想总汇:以儒持家、以道养身、以佛修心、以兵安邦中华文化思想总汇:以儒持家、以道养身、以佛修心、以兵安邦、以法治国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主修德,行为入世(参考社会活动,为社会国家作出贡献)、心态(拿得起,有担当),名言(智者乐水,修己安人)、儒家准则:堂堂正正做人、人在得意时信奉儒家,以儒持家。
学习儒家思想人与人的交往就没问题了。
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主修身,行为出世(离开红尘,融入天地)、心态(放得下,身无一物),名言(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道家准则:真真切切做人、人在失意时信奉道家,以道修身。
学习道家思想就没有不明白的事理了。
佛家代表人物释迦牟尼,主修心,行为度世(度人,度事,度心)、心态(想得开,大度),名言(心静止水,佛在心中)、佛家准则:清清白白做人、人在迷茫时信奉佛家,以佛修心。
学习佛家思想就没有心病了。
兵家代表人物孙武、吴起,主修武,行为战世(于靠武力和战争来征服)、心态(勇的智,要有勇有谋),名言(兵贵似水,狭路相逢勇者胜)、兵家准则:忠忠勇勇做人、人在绝望时信奉兵家,以兵安邦。
学习兵家思想你不在害怕敌人。
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商鞅,主修能,行为救世(乱世时拯救国家民族)、心态(狠得下心,有规有矩),名言(端平碗水,公平公正)、法家准则:公公平平做人、人在求变时信奉法家,以法治国。
学习法家思想使你做事有理有矩。
墨家代表人物墨子,主修义,行为爱世(博爱非攻)、心态(守得住,稳),名言(爱民如水)、墨家准则:慷慷慨慨做人、人在仗义时信奉墨家,以墨济民。
学习墨家思想明白如何做好人。
纵横家代表人物鬼谷子、苏秦、张仪,主修智,行为创世(用智慧创造属于自己的世界)、心态(干的妙,事情做到恰好处),名言(海纳百川,未见形,圆以道之;既见形,方以事之。
)、纵横家准则:轰轰烈烈做人、人在奋斗时信奉纵横家,以纵横平天下。
学习纵横家思想没有你干不好的事。
南怀瑾:中国人修行的最高境界,做到这九个字,人生将前途无量!
南怀瑾:中国人修行的最高境界,做到这九个字,人生将前途
无量!
南怀瑾先生是当代国学大师,先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践行者,同时也是一位修行者!先生对儒释道之精神法门皆能登堂入室!
中国人的修行智慧,当以南怀瑾先生为表!
南怀瑾先生认为:
儒家是粮店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人生于世,处世之道当以儒家为本,读书、为人、为官以儒家准则入世,是千年以来的主流思想!所以是儒家思想是事功之学,故南怀瑾先生说儒家是粮店!
道家是药店
在汉朝以前,中国的传统历史,主流的思想学说是儒家、到家、墨家,这三家影响了当时人的全部行为与思想!其中尤其以道家的“无为”观念最为盛行!中国传统的中医理论也是依归于道家,也是为修行的法门,故而说道家是药店!
名家楷书手迹南怀瑾先生名言
佛家是百货店
佛家讲的修心养心之道,其本质乃是以出世的心做入世的事,在任何一种境遇之心,都能泰然处之,平和达然!修得是一颗佛心!说他是百货店,是社会需要他,任何人都可以从中吸取营养!
名家楷书手迹南怀瑾先生名言
所以南怀瑾先生说人生的最高境界是:
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大度看世界;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脑,从容过生活。
三千年读史,不外功名利禄;九万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
名家楷书手迹南怀瑾先生名言。
做人要学道家做事要学儒家
做人要学道家做事要学儒家做人要学道家做事要学儒家道家讲做人要无为、自然.人们要摒弃自己过度的私心私欲,将自己的心调整到光明、清静、淳德的状态,这样,就自然会遵从道德的意志来行事了。
儒家告诫我们为人处世要少说空话,多干实事;与人为善,乐于助人;胸怀坦荡,光明磊落;言而有信,相互信任。
如此,便无事不可成,无事不能成了。
参今酌古发掘文化精髓古为今用铸就卓越人生道家之道:清静无为歌盛世;自然有道享太平儒家之理:居家当思,清内外、别尊卑、重勤俭、择朋友,有益于己处世尤宜,善言语、守礼法、远小人、亲君子,无愧于心儒道合一:道家儒家,庄周孔丘,出世入世各有说道无为有为,参今酌古,做人做事殊途同归做人要学道家,因为道家大气;做事要学儒家,因为儒家实在。
——易中天学道家做人之大气,活得洒脱一点,不要斤斤计较,胸怀宽广远大学儒家做事之实在,办事脚踏实地,切忌夸夸其谈,时刻步步为营上篇做人之道道家之道祸莫大于不知足切莫贪婪,学会取舍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学会示弱,才能更好地保全自己大成若缺,不必强求完美朴素是一种自然本真的美道法自然,从大自然中学习大丈夫处其厚,处其实唯施是畏,笑看名利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谦虚谨慎,低调做人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善待他人就是善待自己临大难而不惧上善若水,宽以待人承担的责任越大,价值就越大快乐来源于简单生活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挣脱心灵的枷锁学会快乐,不要享乐中篇做事之理儒家之理开拓创新,与时俱进进退有道,把握分寸后生可畏,甘当人梯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实事求是,完善自我登上崖顶后,扔一根绳子下去不要居功自傲三思而后行迅速消除不利因素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成功喜欢全心全意的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说到做到,不放空炮成大事要有雄心斗志在其位,谋其政患得患失难成事不可贪得无厌,不可自私说到,想到,不如做到放长线,钓大鱼找对方法,办对事小不忍则乱大谋临事善谋者方能成事专心做自己喜爱的事,成功也就不远了变则通,通则达是真金自会发光下篇儒道合一阴阳协调道家养心,儒家做事顺应规律,求得发展给予才能有收获,有舍才能有得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道家之三心儒家之四看道家出世之六然儒家人世之五道附:《道德经》道经德经有的人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因此,必须从他的行动中加以认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家做人儒家做事佛家修心
编辑推荐
《道家做人·儒家做事·佛家修心》纵贯儒、释、道三家智慧,撷取了道家、儒家、佛家中最经典的人生智慧,分为道家做人、儒家做事、佛家修心三部分,涉及现代人最关注的人生问题,诸如财富、事业、管理、家庭、处世、人际、进退、修心以及养生等方面。
在对儒、释、道基本经典解读的基础上,对传统思想进行了梳理,同时辅以大量的历史典故与人文故事来阐述道理,也穿插了一些现代故事,增添时代气息,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将说理寓于其中,内容实用而又兼顾了可读性。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若以华夏大宗论,则粲然绵延有五千年之誉,若只以儒释道三家论,则一般认老庄为道家原始,孔孟为儒家开宗,迄今已约两千五百年,而佛学在两汉之际经西域传入汉地,至今也有近两千年的时间了。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儒、释、道三家各自发展,各有传承,犹如三枝奇葩,各彰异彩,相互辉映。
如果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一本厚重的智慧书,那么,道家智慧是最聪明的一页,儒家智慧是最深刻的一页,佛家智慧是最超脱的一页。
道家追求自然无为、返璞归真,涤除玄鉴,
潇洒旷达,体现了机敏做人的学问。
儒家讲究持重、勤谨、正气、担当以及自省、中庸的为人处世之道,体现了中正做事的学问。
佛法主张四大皆空,慈悲宽大、包容忍让,不怨天尤人,从自然,呈本性,体现了超脱修心的学问。
内容简介
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其中,儒、释、道三家各自发展,各有传承,衍生出众多支派,开枝散叶,并成为华夏显学,统贯着学术与文化的命脉。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三家思想始终是在矛盾斗争与融合渗透中发展,犹如三枝奇葩,各彰异彩,相互辉映。
历代也多认为三者之间有着彼此补充的作用,故有所谓“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的说法。
道家机敏的做人学问,不是追求阴谋诡计,也不是一味圆滑世故,而是一种智慧和谋略,它既防止别人伤害自己,同时也能增强自己的竞争力,广交人脉,左右逢源,事事畅通无阻。
儒家讲究持重、勤谨、正气、担当以及自省、中庸的为人处世之道,体现了中正做事的学问。
这种心态,让人们的人格圆融通达,变得具有影响力和号召力,成为社会精英。
佛家慈悲宽大,忍让包容,视世间万难为无物,不怨天尤人,从自然,呈本性,体现超脱修心的学问。
有了这种心境,人就会变得豁达而坚强,远离仇恨,避免灾难,获得人生的成功。
学习道家、儒家、佛家三家做人、做事、修心的成功哲学,密切结合实际生活,可以解决很多现代人最关注的人生问题,诸如事业管理、婚姻家庭、为人处世、结交人脉、职场进退、修心以及养生等诸多方面。
用最经典、实用的人生哲学指导自己日常的做人做事,会更顺利地成就事业和人生。
目录
上篇道家做人
第一节见素抱朴,本分做人
质朴做人,本分做事
务求平实胜过标榜仁义
简单如一张白纸
保持天然本色,做真正的自己
贤孝世界未必清明
老实做人,规矩做事
第二节收好一颗机心,放好一颗初心机心如流毒
小心误入伪诈人的雷区
聪明才智也有负面效应
势利心愈重烦恼愈多
名心褪尽时,悠然见南山
外曲还须内直
彼此敞开,坦诚相待
收好一颗机心,放好一颗初心
第三节人生如水,游刃有余
水中感悟做人道
守柔如雁过无痕
欲认识世界先认识自己
定住本心,不为外物侵扰
先忘我,才能技通乎神
淡看人生浮沉
曲到好处方为上
灵活应变,游刃有余
第四节先无为,再作为
无用之中有大用
善争者以不争取胜
无言的教育更胜耳提面命
无为之为才是最高明的管理
无为不等于没主见
与其费力不讨好,不如晓之以利害谨言慎行方无尤
老子有三宝,慈俭不为先
第五节心界要比视界宽
心界决定境界
不以鱼缸的心看大海
慧眼一双不如明心一颗
强者无域,弱者自闭
另辟心径,别有天地
开放思维,发现世界
不做杀鸡取卵的事
第六节“耐”与“恒”的境界
沉潜是腾飞前的准备
把眼光放长远
笑到最后才是大赢家
人生要耐得寂寞
成功在于点滴的积淀
执著于一点,成事在天缘
凝神于心,事半功倍
妄动易坏事,百忍能成金
做适合的事,耐恒久的烦
第七节虚怀若谷,得失不挂心月盈自有亏,心满须归零
心中无我,才能超越自我
虚怀若谷,谦恭自守
人在圈内,心在圈外
不要落入自命不凡的陷阱
适时放弃,得失无碍
放下,才能看到溪头风景
第八节大巧若拙,大智若愚
守拙护己,无可用就是大用
耍小聪明是一种无知
莫让才气反伤己身
与众不同未必是好事
上善若水,其用不穷
“呆气”往往是灵气
“自污”乃保身妙方
第九节退步原来是向前
守住已有的便是富足
后退是为了向前
头要低,腰须挺
守住自我,不在凡尘琐务里忘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