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地震裂缝监测技术
微震监测方法与技术
引言
C – SeisPTTM微地震监测解释软件 声发事件的探测 声发事件的分析 微地震的定位 压裂裂缝绘制
左图:模拟无裂缝的均匀介质中P波和S波的传播.(图中小圆圈为接收点,星号为震 源-小裂缝) 右图:模拟有裂缝时的波传播情况( a. 40毫秒时 b. 75毫秒时. P波和S波的速度从 外部岩石向裂缝内部明显下降)
i 1
i 1
i 1
i 1
n
i
1 n
aiT
n
ai2x
i 1
n
n
ai biy
i 1
n
n
ai ciz
i 1
n
n
ai Ri
i 1
n
i 1 n
biT
ai bix
i 1
n
bi2y
i 1
n
bi ciz
i 1
n
bi Ri
i 1
n
i1
ciT
ai cix
i 1
bi ciy
5、反演定位方法研究
R为实测到时与初始参数计算到时之差,是已知 量;a,b,c为时距函数在初始点的偏微分,也是已知 量;e是二次以上的高截误差;σx、σy 、σz 、是待 求的震源参数修正量。下一步利用最小二乘原理,令e 的平方和最小化,从而建立下列线性方程组:
nT n aix n biy n ciz n Ri
引言
随后,1976年美国著名国家实验室桑地亚国家 实验室在Wattenberg油田做了大量工作,试验用地 面地震观测方式记录水力压裂诱发微震。试验结果 表明,由于水力压裂诱发微震的能量,频率等特点, 以及地层吸收因素等,在地面是不能可靠检测到的, 因而也就不能用地面观测的方法确定水力裂缝方位 和几何形状,而是应该在靠近这种裂缝附近记录诱 发微震。
裂缝监测实施细则
裂缝监测实施细则一、引言裂缝监测是对建造物、土木工程或者地质构造中浮现的裂缝进行定量监测和分析的一项重要工作。
通过裂缝监测,可以及时发现裂缝的变化情况,评估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并采取相应的维修和加固措施,以确保建造物或者工程的正常运行和使用。
本文旨在制定裂缝监测实施细则,明确监测的目的、方法、频率以及数据处理与分析等内容。
二、监测目的1. 确定裂缝的产生原因:通过监测裂缝的变化情况,分析裂缝的形成原因,如地震、地质运动、结构变形等。
2. 评估结构的稳定性:监测裂缝的变化情况,判断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提前发现潜在的安全隐患。
3. 制定维修和加固措施:根据裂缝监测数据,制定相应的维修和加固措施,保证建造物或者工程的正常使用。
三、监测方法1. 观测法:通过目视观测和测量裂缝的长度、宽度、走向等参数,记录裂缝的变化情况。
2. 激光扫描法:利用激光扫描仪对裂缝进行三维扫描,获取裂缝的几何形态和变化情况。
3. 光纤传感器法:通过在裂缝附近布设光纤传感器,实时监测裂缝的变化情况,并将数据传输到监测中心进行分析和处理。
四、监测频率1. 常规监测:对于普通建造物或者工程,应每年进行一次常规监测,记录裂缝的变化情况。
2. 特殊情况监测:对于地震活跃区域、高风险工程或者已发生重大变形的建造物,应增加监测频率,根据具体情况确定监测时间间隔。
五、数据处理与分析1. 数据采集:监测数据应按照规定的频率进行采集和记录,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2. 数据处理:对采集到的监测数据进行处理,包括数据校正、异常数据的排除等,确保数据的可靠性。
3. 数据分析:通过对处理后的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判断裂缝的变化趋势和速率,评估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4. 报告编制:根据监测结果,编制监测报告,包括裂缝监测数据的总结、分析结果的解读以及建议的维修和加固措施。
六、监测记录与存档1. 监测记录:监测过程中需详细记录监测时间、地点、监测方法、监测人员等信息,确保监测过程的可追溯性。
裂缝监测实施细则
裂缝监测实施细则一、背景介绍裂缝是指岩石、土壤或建筑物等物体表面出现的线状或面状的裂缝,是地质灾害中常见的一种形式。
裂缝的形成可能是由于地壳运动、地震、地下水位变化、地质构造活动等原因引起的。
为了及时掌握裂缝的变化情况,采取裂缝监测是非常必要的。
二、监测目的裂缝监测的目的是为了及时掌握裂缝的变化情况,判断其稳定性,并根据监测数据进行合理的防治措施。
三、监测方法1. 传统测量法:采用传统的测量仪器,如经纬仪、水准仪等,通过测量裂缝的长度、宽度、深度等参数,来判断裂缝的变化情况。
2. 光电测量法:采用光电测量仪器,通过测量裂缝两侧的光电信号变化,来判断裂缝的变化情况。
3. 形变监测法:采用形变传感器,如应变计、位移传感器等,通过测量裂缝周围的形变情况,来判断裂缝的变化情况。
四、监测频率1. 常规监测:根据裂缝的稳定性和重要性,定期进行监测,一般为每年一次或每季度一次。
2. 临时监测:对于新出现的裂缝或发生重大地质灾害的区域,应及时进行临时监测,以确保及时采取防治措施。
五、监测数据处理与分析1. 数据采集:监测数据应按照事先确定的监测方法进行采集,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 数据处理:对采集到的监测数据进行整理、筛选和校正,排除异常值和误差,得到可靠的监测数据。
3. 数据分析:根据监测数据的变化趋势和规律,进行数据分析,判断裂缝的稳定性和变化趋势。
六、监测报告1. 监测报告应包括监测的目的、方法、频率、数据处理与分析结果等内容。
2. 监测报告应及时提交给相关部门和单位,供其参考和决策使用。
七、监测责任1. 监测责任单位应具备相应的监测设备和技术人员,保证监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 监测责任单位应定期对监测设备进行维护和检修,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
以上为裂缝监测实施细则的详细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如有任何疑问或需要进一步了解,请随时与我们联系。
压裂监测技术简介1
•
微地震来自地下介质质点的位移,只要 质点间发生相对移动,就会出现微地震。 微地震发生不仅是破裂过程。微地震信号 强度对我们的仪器水平提出要求,达不到 要求就记不到微地震。
2.微地震发生与强度
• 用微地震波确定油田压裂裂缝走向、形态, 有三个基本假定:(1)裂缝扩展是间歇的、 脉冲式的,可以形成众多的、分立的、分 布在裂缝面上的微震震源。(2)这些微震震 源的定位结果,这些震源的排列趋势可以 反映裂缝的走向、长度和高度。(3)压裂裂 缝优先沿着破裂强度最低的方向。
5.先进的微地震信号识别、定位技术正演网格搜索信号识别、定位技术
把被监测空间切 分成三维网格, 把每个网格节点 模拟为震源,进 行时间偏移、叠 加。叠加后波形 清晰、可见的节 点为震源点。
图8.正演网格搜索识别、定位技术示意图
(1).技术关键
• 用速度模型计算出各节点至各台站的走时 及彼此间的走时差。 • 用时间偏移对齐来自某一指定节点的地震 信号;叠加这些信号,寻找经叠加信号明 显增强的那些节点,该节点即为震源。 • 网格节点依据压裂控制区设计,来自节点 的的地下信号是压裂形成的微地震。
图1.油田微地震强度、频度示意图
Frequency of Occurrence, log10
2
micro-earthquakes micro-seismicity earthquakes
0
-4
-3
-2
-1
ML
0
1
2பைடு நூலகம்
3
2.记到微地震-微地震信号强度
•
• 发展质量更高的监测系统是微地震技术发展 的必然趋势。记不到微地震,一切分析技术均没 有用武之地。 油田水力压裂形成的微地震分布在-1至-5级, 地下微地震信号的强度可以由下式估计,依据古 登堡的体波震级理论【3】: (3) M lg 3 A。 +Q( H , r ) 可以估算测点微地震幅度: =0.72*10-4 (4) 式中,单位是微米。
裂缝监测实施细则
裂缝监测实施细则一、背景介绍裂缝是指岩石、土壤、混凝土等材料表面或内部出现的线状或面状的破坏性断裂。
裂缝的产生与地质构造活动、地下水位变化、地震等因素密切相关。
裂缝的发展可能会导致建筑物的结构损坏,对人员和财产安全造成威胁。
因此,裂缝监测的实施非常重要。
二、监测目的裂缝监测的目的是及时了解裂缝的变化情况,为采取相应的维护和修复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具体目的包括:1. 监测裂缝的长度、宽度和扩展趋势,了解裂缝的变化情况;2. 分析裂缝的形态特征,判断裂缝的发展趋势,预测可能出现的风险;3. 监测裂缝周围的地表沉降情况,评估地基的稳定性。
三、监测方法裂缝监测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包括:1. 视觉监测:通过肉眼观察裂缝的形态特征,记录裂缝的长度、宽度等参数;2. 测量监测:使用测量仪器(如裂缝计、测距仪等)对裂缝进行精确测量,获取更准确的数据;3. 影像监测:利用遥感技术、摄影测量等方法获取裂缝的影像数据,进行分析和比对。
四、监测频率裂缝监测的频率应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一般可分为常规监测和特殊监测。
1. 常规监测:对于裂缝变化缓慢、风险较低的情况,可采用每月或每季度进行一次监测;2. 特殊监测:对于裂缝变化较快、风险较高的情况,应采用每周或每日进行监测,以便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五、监测数据处理与分析监测数据的处理与分析是裂缝监测的重要环节,可以采用以下方法:1. 数据录入:将监测数据按照时间顺序录入监测数据库,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2. 数据分析:对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计算裂缝的变化速率、趋势等参数,判断裂缝的发展情况;3. 风险评估:根据监测数据和分析结果,评估裂缝对建筑物和周围环境的风险程度,制定相应的维护措施。
六、监测报告编制监测报告是裂缝监测的重要成果,应包括以下内容:1. 监测概况:对监测区域的背景、监测目的和方法进行介绍;2. 监测数据:将监测数据按照时间顺序进行展示,包括裂缝的长度、宽度、变化趋势等参数;3. 数据分析:对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给出裂缝的发展趋势和风险评估结果;4. 建议措施:根据监测结果,提出相应的维护和修复措施,保障建筑物和人员的安全;5. 结论与展望:总结监测结果,展望下一阶段的监测工作。
裂缝监测方案
裂缝监测方案裂缝是建筑结构中常见的问题,特别是在地震频发地区。
及早发现和监测裂缝的变化对于预防建筑安全事故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一种裂缝监测方案,以帮助工程师和建筑师在日常监测中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
1. 概述裂缝监测的重要性建筑结构中的裂缝是结构可能存在问题的早期信号。
通过及时发现和监测裂缝的变化,可以避免潜在的安全隐患,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修复和加固建筑结构。
2. 使用传感器技术进行裂缝监测传感器技术是一种广泛应用于裂缝监测的方法。
传感器可以安装在建筑结构的关键部位,通过感知和记录裂缝的形成和变化来提供实时数据。
例如,应力传感器可以测量裂缝周围的应变,而倾斜传感器可以检测结构的倾斜程度。
3. 无线传输数据为了方便地获取裂缝监测数据,将传感器与无线通信技术相结合是一个可行的选择。
通过使用无线传感器网络,监测数据可以实时传输到数据采集系统,工程师和建筑师可以远程获取重要的监测数据并作出相应的决策。
4. 数据分析和预警系统对裂缝监测数据进行有效的分析和处理是一个关键问题。
借助数据分析算法和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实现对裂缝监测数据的实时分析,以便快速识别潜在的安全风险并及时采取措施。
5. 采取措施修复和加固裂缝监测不仅仅是为了获取数据,更重要的是采取相应的措施来修复和加固结构。
通过对监测数据的分析,可以确定裂缝的产生原因,并设计出相应的修复和加固方案,并监测这些措施的效果。
6. 结论裂缝监测方案是建筑安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利用传感器技术和无线传输数据,可以实现对裂缝的实时监测和数据分析。
这种方案可以帮助工程师和建筑师及早发现和解决潜在的安全问题,确保建筑结构的稳定和安全。
通过以上的裂缝监测方案,工程师和建筑师可以更有效地进行日常监测和管理工作。
对于地震频发地区,裂缝监测更是不可或缺的一项工作。
只有通过及早发现和监测裂缝的变化,才能尽早采取措施,避免潜在的安全隐患。
裂缝监测方案应该得到广泛的推广和应用,以保障建筑结构的稳定和安全。
裂缝监测实施细则
裂缝监测实施细则一、背景介绍裂缝监测是对建造物、土地或者其他结构中的裂缝进行定期观测和记录的过程。
裂缝的形成可能是由于地质活动、结构变形或者其他因素引起的。
裂缝监测的目的是及早发现裂缝的变化,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修复和加固,以确保结构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二、监测方法1. 定点测量法:在裂缝的两端或者裂缝附近设置测点,使用测距仪或者测量仪器进行定期测量,记录裂缝的长度和宽度。
测量应在相同的季节和时间进行,以便进行准确的比较分析。
2. 建造物变形监测法:通过在建造物的不同部位安装测点,使用变形测量仪器对建造物的位移进行监测。
这种方法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建造物的变形情况,并及时发现裂缝的变化。
3. 土壤监测法:通过在土壤中埋设测点,使用土壤应变仪或者土壤位移仪器进行监测。
这种方法可以了解土壤的变形情况,从而判断土壤的稳定性和对建造物的影响。
三、监测频率1. 定期监测:根据结构的重要性和裂缝的情况,制定定期监测计划。
普通情况下,每半年进行一次监测是比较合理的,以便及时发现裂缝的变化。
2. 特殊情况监测:在发生地震、暴雨等自然灾害或者重大施工活动时,应加强对裂缝的监测,以便及时评估风险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四、监测记录和报告1. 监测记录:对每次监测的结果进行详细记录,包括测量日期、测点位置、裂缝长度和宽度、建造物位移等数据。
记录应准确、清晰,并保存在监测档案中。
2. 监测报告:定期编制监测报告,对监测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估,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措施。
报告应包括监测的目的、方法、监测结果、分析和评估、建议和措施等内容。
五、监测结果分析和处理1. 裂缝变化的评估:根据监测数据和分析结果,评估裂缝的变化趋势和稳定性。
如果裂缝的变化超过了安全范围,应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修复和加固。
2. 修复和加固措施:根据裂缝的原因和变化情况,制定相应的修复和加固方案。
修复和加固措施应由专业工程师进行设计,并按照像关标准和规范进行施工。
3. 监测结果的应用:监测结果可用于评估结构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为建造物维护和管理提供依据。
微地震监测新技术及新方法
微地震事件识别技术
5.微地震反演模型的建立 波动正演的特点是能够在不同的介质条件下,对波场传播过程中的 相位、振幅、频率等变化规律进行准确的模拟,真实的反映波的动 力学特征。一般情况下,基于波动方程的正演方法能够适应各种复 杂模型,本书中采用迭代法射线追踪的方法建立模型。
第九页,共23页。
• 缺点:适用于反演的模型参数比较少的情况,否则当模型参数的 数目比较多时,相应要搜索的模型点的数目也会急剧增加;此外, 进行分层次的网格搜索可以减少搜索的总数,并使搜索达到较高 的精度,但是当初始搜索的网格过于稀疏时,有可能将搜索导向 错误的点附近,而且当失配函数出现多个极小值时,上述的错误 引导的可能性会大大增加。
不涉及导数等其它辅助信息的计算,经过不断的选择、交叉、变异操作,既能使优 秀的个体得到最大限度的继承选择,又能通过不断的交叉使个体更加的趋于优秀; 同时,变异又能产生新的个体,丰富了解搜索的范围,对于实际微地震反演个体来 说,反演结果准确,方法适应性好,但是其对算法中的一些参数的设定的依赖性较 强,需要结合实际进行不断实验,才能得到最优的反演结果。因此结合网格搜索法 和遗传算法的优势,对于搜索法的反演结果从解的概率分布角度进行分析,得出真 解的分布区间。据此,设定遗传算法的参数,对于微地震事件进行反演,大大提高 了计算的速度和精度,对于准确的定位微地震事件具有重要的意义。
微地震事件识别技术
• 迭代法射线追踪 • 通过计算透射波、反射波、折射波时差规律及振幅特征,可以对
微地震记录中有效事件的识别、处理、反演进行指导。在给定的 速度结构下,通过模拟对应微地震事件的走时特征,识别有效事 件,对干扰进行处理,既能为有效事件的自动识别提供依据,又 可以保证反演计算的精度,因此,对于精确的微地震定位技术的 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分量微地震裂缝监测仪的设计及应用
三分量微地震裂缝监测仪的设计及应用
1.高灵敏度:地震波幅度通常非常微弱,因此监测仪需要具备高灵敏度,能够捕捉到尽可能小的地震信号。
2.宽频带:地震波的频率范围很广,因此监测仪应该具备宽频带,能够监测到低频到高频的地震波。
3.多通道:为了能够同时测量三个方向的地震波,监测仪需要具备多通道的功能,可以同时接收和记录多路信号。
4.数据处理和分析功能:监测仪需要具备数据处理和分析功能,能够对接收到的地震波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和储存,以便科学家进行后续的研究和分析。
1.地震活动监测:监测仪可以用于监测地震活动的强度和方向,提供地震频次、能量释放和震级等信息。
这对于地震预警和防灾减灾具有重要的意义。
2.裂缝变化监测:监测仪可以用于监测地壳的裂缝变化情况,提供裂缝的形变、变形速率和形变方向等信息。
这对于研究地壳运动、地质活动和地壳变形具有重要的意义。
3.地震研究和科学探索:通过对监测仪获取的地震波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科学家可以更深入地研究地震活动的机制和地壳运动的规律,进一步提高地震预测和预警的准确性。
4.工程结构监测:监测仪可以用于工程结构的安全监测,及时探测并预警结构物因地震活动产生的裂缝、位移和变形,为工程安全提供重要依据。
总结起来,三分量微地震裂缝监测仪在地震学、地质学和工程学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通过提供地震波的强度和方向信息,它可以帮助科学家更好地了解地壳的运动规律和地震的发生机制,从而为地震预测、工程安全和地质研究等提供重要支持。
裂缝监测实施细则
裂缝监测实施细则一、背景介绍裂缝是地表或者建造物上的一种常见的结构缺陷,其产生可能是由于地壳运动、地震、地基沉降、结构变形等原因引起的。
裂缝的浮现可能会导致建造物的结构不稳定,甚至危及人员生命安全。
因此,裂缝监测的实施对于及时发现和处理裂缝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二、监测目的裂缝监测的目的是通过对裂缝的定期观测和记录,获取裂缝的变化情况,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确保建造物的结构安全和人员的安全。
三、监测方法1. 观测点的选择:根据建造物的结构特点和裂缝的分布情况,选择代表性的观测点进行监测。
观测点应包括建造物的主要结构部位和易发裂缝区域。
2. 监测设备的安装:在每一个观测点上安装裂缝计量仪器,如裂缝计量尺、裂缝计量仪等。
安装过程中应确保设备的稳定性和准确性。
3. 监测频率:根据裂缝的情况和建造物的使用状况,确定监测的频率。
普通情况下,建议每季度进行一次监测,并在重大地震或者其他自然灾害发生后进行特殊监测。
4. 数据记录和分析:每次监测完成后,将监测数据记录下来,并进行数据分析。
可以使用电子表格或者专门的监测软件进行数据管理和分析。
四、监测内容1. 裂缝的形态:记录裂缝的长度、宽度、深度等参数,并绘制裂缝的示意图。
可以使用测量仪器进行测量,也可以通过人工观测进行记录。
2. 裂缝的变化:比较不同时间点的裂缝数据,分析裂缝的变化趋势。
特殊关注裂缝的扩展、变形、闭合等情况。
3. 环境因素的影响:记录监测期间的环境因素,如温度、湿度、地震等,以便分析这些因素对裂缝变化的影响。
五、监测结果的处理1. 正常情况下,如果裂缝的变化在合理范围内,可以继续进行定期监测,并保持监测记录的完整性。
2. 如果裂缝的变化超出了正常范围,应即将采取措施进行修复或者加固。
修复或者加固的具体措施应根据裂缝的性质和严重程度进行决策。
3. 在重大地震或者其他自然灾害发生后,应即将进行特殊监测,并根据监测结果及时采取应急处理措施。
六、监测报告每次监测完成后,应编制监测报告,包括以下内容:1. 监测目的和方法的介绍。
裂缝监测实施细则
裂缝监测实施细则一、背景介绍裂缝监测是指对建造物、土地、岩石或者其他结构中的裂缝进行定期观测和记录,以评估其变化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裂缝的形成可能是由于地质运动、结构变形、地下水位变化等原因引起的,因此对裂缝进行监测可以匡助我们了解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及时发现潜在的风险并采取措施进行修复。
二、监测目的裂缝监测的主要目的是:1. 评估结构变形情况:通过监测裂缝的长度、宽度、方向等参数,了解建造物或者结构体的变形情况,并判断其是否超过了安全范围。
2. 预警风险:监测裂缝的变化趋势,及时发现裂缝扩大或者变形加剧的迹象,预警潜在的风险。
3. 制定维护计划:根据监测数据,制定相应的维护计划,及时进行修复和加固工作,确保建造物或者结构体的安全性。
三、监测方法裂缝监测可以采用以下方法进行:1. 目视观测法:通过肉眼观察裂缝的长度、宽度、方向等参数,并记录下来。
这种方法简单易行,但精度较低,适合于裂缝变化较慢的情况。
2. 测量仪器法:使用测量仪器如测距仪、经纬仪等对裂缝进行精确测量。
这种方法精度较高,适合于裂缝变化较快的情况。
3. 自动监测系统:利用传感器和数据采集设备,实时监测裂缝的变化情况,并将数据传输到中央控制系统进行分析和记录。
这种方法适合于长期、大范围的监测工作,可以实现自动化和远程监测。
四、监测频率裂缝监测的频率应根据具体情况确定,普通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1. 日常监测:对于重要建造物或者结构体,应每天进行一次日常监测,记录裂缝的变化情况。
2. 定期监测:对于普通建造物或者结构体,可以每周、每月或者每季度进行一次定期监测,记录裂缝的变化情况。
3. 特殊监测:对于存在较大风险的建造物或者结构体,可以根据需要进行特殊监测,如在地震、暴雨等自然灾害发生先后进行监测,以评估其稳定性和安全性。
五、监测记录和报告裂缝监测应编制监测记录和报告,包括以下内容:1. 监测数据:记录裂缝的长度、宽度、方向等参数,并绘制相应的监测图表。
裂缝监测实施细则
裂缝监测实施细则一、背景介绍裂缝是指岩石、土壤、混凝土等材料中的断裂或者裂缝,通常是由于地壳运动、地下水位变化、地震等原因引起的。
裂缝的形成可能对建造物、基础设施和地质环境产生严重影响,因此对裂缝进行监测是非常必要的。
二、监测目的裂缝监测的目的是及时了解裂缝的变化情况,为工程和地质环境的安全提供科学依据。
具体目的包括:1. 监测裂缝的形态、长度、宽度和变形情况;2. 监测裂缝的运动速率和方向;3. 监测裂缝的活动性和稳定性。
三、监测方法1. 传统测量方法传统测量方法包括视觉观察、测量仪器测量和测量标记等。
视觉观察是最简单的方法,通过人眼观察裂缝的变化情况,但其精度有限。
测量仪器测量可以使用水平仪、裂缝计等设备进行,可以提高测量精度。
测量标记是在裂缝两侧设置标记点,通过测量标记点的位置变化来判断裂缝的变化情况。
2. 遥感监测方法遥感监测方法利用航空遥感、卫星遥感等技术,通过获取裂缝的遥感图象来进行监测。
这种方法可以获取大范围的裂缝信息,并可以进行定期监测,但对于小尺度的裂缝监测精度较低。
3. 激光扫描监测方法激光扫描监测方法利用激光扫描仪进行裂缝的三维扫描,可以获取裂缝的形态和变形情况。
这种方法具有高精度、高效率的特点,适合于各种规模的裂缝监测。
四、监测频率和时机裂缝监测的频率和时机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确定。
普通来说,监测频率应根据裂缝的活动性和工程的重要性来确定,活动性较高的裂缝和重要的工程应增加监测频率。
监测时机应选择在地壳运动、地下水位变化等可能引起裂缝变化的时期进行。
五、监测报告每次监测完成后,应及时编制监测报告。
监测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1. 监测时间和地点;2. 监测方法和仪器;3. 监测结果和数据分析;4. 裂缝的变化趋势和活动性评价;5. 监测结论和建议。
六、质量控制裂缝监测的质量控制应包括以下方面:1. 仪器的校准和定期维护;2. 监测人员的培训和操作规范;3. 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检查;4. 监测结果的验证和比对。
裂缝监测实施细则
裂缝监测实施细则一、引言裂缝监测是对建筑物、结构物或地质体中裂缝的形成、变化进行定量化监测和分析的过程。
裂缝监测的目的是为了及时发现和评估裂缝的变化,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来保障建筑物或结构物的安全性。
本文将详细介绍裂缝监测的实施细则。
二、监测设备1. 传感器:选择合适的传感器用于测量裂缝的变化。
常用的传感器包括位移传感器、应变传感器和压力传感器等。
2. 数据采集系统:使用高精度的数据采集系统,能够实时采集传感器的数据,并进行存储和处理。
三、监测方法1. 定期监测:按照预定的时间间隔对裂缝进行监测,记录裂缝的变化情况。
通常建议每个月或每季度进行一次监测。
2. 事件监测:在发生重大事件(如地震、爆炸等)后,立即对裂缝进行监测,以评估事件对裂缝的影响。
四、监测数据处理与分析1. 数据采集:使用数据采集系统对传感器的数据进行实时采集,并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2. 数据处理: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去噪处理,消除干扰因素对数据的影响。
可以使用滤波算法和数据插值等方法来处理数据。
3. 数据分析:对处理后的数据进行分析,包括裂缝的变化趋势、变化速率等。
可以使用统计学方法和时间序列分析等方法进行数据分析。
五、监测报告1. 监测报告的内容:监测报告应包括监测设备的使用情况、监测方法的实施情况、监测数据的处理与分析结果等。
2. 报告的频率:根据监测的需要,可以选择每次监测后立即生成报告,或者每季度、每年生成一份综合报告。
3. 报告的形式:监测报告可以采用电子版或纸质版的形式,确保报告的可读性和保存性。
六、监测结果的应用1. 安全评估:根据裂缝监测数据的分析结果,对建筑物或结构物的安全性进行评估,判断是否需要采取相应的维修或加固措施。
2. 预警与预测:根据裂缝的变化趋势,预测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及时采取措施进行预警,以避免事故的发生。
3. 监测数据的管理:对监测数据进行有效的管理和归档,以便后续的分析和查询。
七、监测的注意事项1. 安全措施:在进行裂缝监测时,应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确保监测人员和设备的安全。
裂缝监测实施细则
裂缝监测实施细则引言概述:裂缝监测是一项重要的工程实践,旨在及时发现和评估结构中的裂缝,以确保建筑物和基础设施的安全性。
本文将介绍裂缝监测的实施细则,包括监测方法、监测设备的选择、数据分析和解读等方面。
一、监测方法1.1 视觉监测:通过裸眼观察或使用显微镜等工具,对建筑物或结构中的裂缝进行直接观察和记录。
这种方法适用于裂缝较为明显的情况,但对于细微的裂缝可能不够敏感。
1.2 激光扫描:利用激光扫描仪对建筑物或结构进行全面扫描,获取裂缝的三维坐标和形态信息。
这种方法具有高精度和高效率的特点,适用于大范围的裂缝监测。
1.3 高频振动监测:通过在建筑物或结构上安装振动传感器,监测振动信号的变化,从而间接推断裂缝的存在和扩展情况。
这种方法对于裂缝的监测比较灵敏,但需要专业的数据处理和分析。
二、监测设备的选择2.1 摄像设备:选择高清晰度的摄像设备,以确保能够清晰记录裂缝的形态和变化情况。
同时,考虑到监测环境的特殊性,可以选择具有防水、防尘等特殊功能的摄像设备。
2.2 激光扫描仪:选择具有高精度、高测量速度和大测量范围的激光扫描仪,以满足裂缝监测的需求。
同时,考虑到监测的实际情况,可以选择便携式的激光扫描仪,方便在不同位置进行监测。
2.3 振动传感器:选择灵敏度高、频率范围广的振动传感器,以确保能够准确监测裂缝区域的振动信号。
同时,考虑到监测的实时性,可以选择具有高采样率和快速响应的振动传感器。
三、数据分析和解读3.1 数据处理:对监测得到的数据进行预处理,包括去噪、滤波和校正等步骤,以提高数据的质量和准确性。
3.2 数据分析:利用统计学和数学模型等方法,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提取裂缝的特征参数和趋势变化,判断裂缝的发展情况和危险程度。
3.3 结果解读:根据数据分析的结果,对裂缝的发展趋势和危险程度进行解读,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措施,以保障建筑物和基础设施的安全性。
四、监测报告编制4.1 报告内容:监测报告应包括裂缝的位置、形态和变化情况的描述,监测方法和设备的介绍,数据分析和解读的结果,以及相应的建议和措施等内容。
水平井压裂裂缝监测的井下微地震技术
水平井压裂裂缝监测的井下微地震技术引言自从1947 年在美国首次实施第一口井压裂以来,水力压裂作为油气增产的一项主要措施已被广泛应用于现代石油工业。
随着勘探开发的重心向“三低”油气藏转移,该项技术仍是不可缺少的增产手段,而经济有效的水力压裂应尽可能地让裂缝在储层中延伸,防止裂缝穿透水层和低压渗透层。
水力压裂过程中,压裂裂缝的实际空间展布是油藏工程师们急切关注的问题,同时也是压后效果评估重要的参考因素之一,因而准确的裂缝监测技术显得至关重要。
现场作业表明,水力压裂的效果往往不十分明显,有时由于穿透隔层而导致失败,造成油层压力体系破坏,影响油田的开发效果。
因此,研究裂缝扩展规律并采取有效措施控制裂缝的扩展形态,是提高压裂处理效果的基础。
从油田实践看,由于受监测手段的限制,对裂缝扩展规律的认识还十分有限。
井下微地震监测技术作为监测水力压裂裂缝扩展的最佳方法之一,被应用于油田现场服务,其结果的准确性被国内外广大油田工作者所认同。
1 井下微地震裂缝监测技术1.1 基本原理微地震压裂监测技术的主要依据是在水力压裂过程中,裂缝周围的薄弱层面的稳定性受到影响,发生剪切滑动,产生了类似于沿断层发生的“微地震”,微地震辐射出弹性波的频率相当高,一般处在声波的频率范围内。
这些弹性波信号可以用精密的传感器在施工井和邻井探测,并通过数据处理分析出有关震源的信息。
目前在施工井中接收信息的技术尚在进一步发展之中,而邻井监测技术已经发展成熟。
在压裂过程中,随着微地震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产生,裂缝测试结果连续不断地更新,形成了一个裂缝延伸的“动态演示图”,该图得到裂缝方位和长度的平面视图,可直接得到裂缝的顶部和底部深度、裂缝两翼的长度以及裂缝的扩展方位。
施工井和观测井位于同一井区(图1),距离在有效监测距离之内。
压裂井压裂施工过程中,微地震信号通过地层传播,接收器接收微地震信号并传到地面监控处理设备。
在使用微地震裂缝监测技术过程中,施工井与观察井的距离在不同岩层各不相同(表1)。
地裂缝监测技术规程
地裂缝监测技术规程一、总则本技术规程旨在规范地裂缝监测活动,确保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地质灾害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本规程适用于地裂缝监测的各个环节,包括监测内容、方法、数据处理和资料整理等。
二、监测内容地裂缝监测的主要内容包括裂缝位置、走向、长度、宽度、深度以及裂缝变化情况等。
具体监测内容应根据地裂缝的类型、规模和地质环境条件确定。
三、监测方法1.简易测量法:适用于小规模裂缝的监测,通过直尺、线坠等简易工具测量裂缝尺寸。
2.常规测量法:采用全站仪、测距仪等测量仪器,对裂缝进行全面测量,获取更精确的数据。
3.全球定位系统(GPS)监测法:适用于大规模、长距离的裂缝监测,通过GPS技术获取裂缝的三维坐标数据。
4.数字摄影测量法:通过拍摄裂缝照片,利用数字摄影测量技术获取裂缝数据。
四、数据处理与资料整理1.数据处理:对监测获取的数据进行整理、计算和分析,提取有用的信息,编制各种图表和报告。
2.资料整理:将监测过程中获取的文字、图表、照片等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建立地裂缝监测档案。
五、监测周期与频次1.监测周期:地裂缝监测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一般以月为单位,特殊情况下可适当调整。
2.监测频次:根据裂缝变化情况和地质环境条件等因素,确定适当的监测频次,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六、监测人员与设备要求1.监测人员:从事地裂缝监测的人员应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熟悉本技术规程及有关规范。
2.设备要求:使用的监测设备应符合国家有关技术标准,并经计量检定合格。
设备的选择应考虑精度、稳定性、可靠性和便携性等因素。
微地震检测技术简介
微地震监测技术及应用随着非常规致密砂岩气、页岩气藏的开采开发,压裂技术在储层改造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微地震监测技术是评价压裂施工效果的关键且即时的技术之一。
根据微地震监测处理高精度地反演微震位置,从而预测压裂裂缝的发展趋势及区域,对压裂施工效果进行跟踪及评判,同时也为后期油气藏的开采和开发提供技术指导。
第一节微地震监测技术原理与发展微地震监测技术是通过观测、分析生产活动中所产生的微小地震事件来监测生产活动的影响、效果及地下状态的地球物理技术,其基础是声发射学和地震学。
与地震勘探相反,微地震监测中震源的位置、发震时刻、震源强度都是未知的,确定这些因素恰恰是微地震监测的首要任务。
微地震是一种小型的地震(mine tremor or microseismic)。
在地下矿井深部开采过程中发生岩石破裂和地震活动,常常是不可避免的现象。
由开采诱发的地震活动,通常定义为,在开采坑道附近的岩体内因应力场变化导致岩石破坏而引起的那些地震事件。
开采坑道周围的总的应力状态。
是开采引起的附加应力和岩体内的环境应力的总和。
一、技术背景岩爆是岩石猛烈的破裂,造成开采坑道的破坏,只有那些能够引起矿区附近的地区都受到破坏的地震事件才叫做冲击地压或煤爆、“岩爆”。
对地下开采诱发的地震活动性的研究表明,矿震不一定全都发生在开采的地点,且不同地区的最大震级也不相同,但矿震深度一般对应于开采挖掘的深度。
每年在一些矿区的地震台网能记录到几千个地震事件,只有几个是岩爆。
在由开采引起的地震事件的大的系列里,岩爆只是其中很小的一个分支。
对矿山地震、微地震及冲击地压的观测具有一致性,但应用到实际生产中必须区别对待。
二、微地震技术的发展基于微震监测的裂缝评价技术正发展成为油层压裂生产过程中直观而又可靠的技术。
近几年来,国内众多油气田纷纷投入人力、物力和资金,积极开展该技术的应用与研究工作,广泛用于油气勘探开发工作。
2011年,东方物探公司投入专项资金,积极开展压裂微地震监测技术研究,压裂微地震监测技术水平得到快速提升。
微地震裂缝监测技术研究共69页
•
46、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 留。
•
47、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
48、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
•
49、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 有所长 。
•
50、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 ,箪瓢 屡空, 晏如也 。
谢谢
11、越是没有本领的就越加自命不凡。——邓拓 12、越是无能的人,越喜欢挑剔别人的错儿。——爱尔兰 1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 14、意志坚强的人能把世界放在手中像泥块一样任意揉捏。——歌德 15、最具挑战性的挑战莫过于提升自我。——迈克尔·F·斯特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选ppt
11
第一章 1.1 人工裂缝监测方法
人工裂缝监测有多种方法:示踪剂方法、电位法、 地倾斜方法等等。
示踪剂方法滞后,可靠性受监测井的周围分布井 所在位置限制;电位法受气候、深度限制,且需较多 的测点,测区范围局限;地倾斜方法也受深度限制, 且与覆盖层厚度、品质有关,需较多的测点,测区范 围局限;只有微地震方法即时,控制范围大,适应面 广,近年来在国际上得到广泛的应用。使用微地震方 法,近年来取得了一些令人瞩目的成就。我们参照国 际上的先进经验,发展了自己独立的观测系统,在不 同领域的应用中,也取得了可观的成绩。
精选ppt
13
第一章 1.2 微地震人工裂缝监测原理
摩尔-库伦准则可以写为:
Τ≥ τ0 +(S1+S2-2 P0)/2+(S1–S2)cos(2φ)/2
(1)
τ= (S1–S2)sin(2φ)/2
(2)
(1)式左侧不小于右侧时发生微地震。式中,τ是作用在裂缝面
上的剪切应力;τ0 是岩石的固有无法向应力抗剪断强度,数 值由几兆帕到几十兆帕,沿已有裂缝面错断,数值为零;S1, S2 分别是最大,最小主应力;P0是地层压力;φ是最大主应 力与裂缝面法向的夹角。由式(1)可以看出,微震易于沿已有
裂缝面发生。 这时τ0为零,左侧易于不小于右侧。P0增大, 右侧减小,也会使右侧小于左侧。这为我们观测注水,压裂
裂缝提供了依据。
精选ppt
14
第一章 1.2 微地震人工裂缝监测原理
该监测系统采用6分站,无线传输,主站分析实时定位 系统。监测压裂或高压注水时出现的微震点分布,用微震点 分布描述裂缝形态。
精选ppt
9
前言
整个项目包括: 深井、深埋式、嵌入式的硬件 系统;电路及无线传输系统,计算机分析记录系统; 及配套软件(附录3、4、5、6)。
该系统可以在井下几百米进行深井监测,也可 以在地面监测。
在现场实时监测,显示裂缝监测结果的同时, 记录下全部原始波形数据。原始波形数据可以由自 动识别程序再分析,分析结果可以与实时监测结果 对比,检测分析结果的重复性。也可以以不同速度 复现监测结果,再分析微地震出现过程。
4.1 人工裂缝监测
4.2 人工裂缝转向监测
4.3 注水前缘监测 4.4 采油波及区监测
4.5 对井井底连通监测 4.6 核废料处理过程中的章 实例应用
5.1 辽河曙2-3-33井人工裂缝监测结果及分析 5.2 中原油田卫357井压裂转向监测 5.3 华北油田注水监测 5.4 对井井底连通实例 5.5 核废料处理监测 5.6 堵水、调剖前后的微地震监测 5.7 爆破压裂监测 5.8 二氧化碳压裂监测
精选ppt
6
第六章 可靠性检验
6.1 复测井监测结果 6.2 本技术可靠的最直接证明 6.3 对比监测实例
精选ppt
7
附录
附录1 电路原理图 附录2 电路图 附录3 程序使用说明 附录4 设备外观图
附录5 相关的理论文章
精选ppt
8
前言
在现有研发水平上,参照国际先进水平,研发人 工裂缝实时监测系统。该系统的研究目标是:参照国际 上的最新研究成果,以监测微地震方法,现场即时给出 人工裂缝形态(方位,长度,参考性高度,产状)及延伸 过程。为油田压裂设计,压裂质量判断,注水前缘分析 提供及时依据。
精选ppt
12
第一章 1.2 微地震人工裂缝监测原理
压裂或高压注水时,由于地层压力的升高,根据摩尔库伦准则,沿着裂缝边缘会发生微地震。实际微地震的 频段从几十到几百周,相当于-2至-5级地震。一般来说, 震级越小,频率越高。我们仪器的工作频段为50-200周, 仅取较大的微地震(-2级)。记录这些微地震,并根据微地 震走时进行震源定位,由微地震震源的空间分布可以描 述人工裂缝轮廓。微地震震源空间分布在柱坐标系三个 坐标面上的投影,可以给出裂缝的三视图(俯视图、侧视 图、前视图),分别描述人工裂缝的长度、方位、产状及 参考性高度。与其它方法相比,该方法即时,方便,适 应性强,为国际上的同行广泛使用。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人工裂缝监测原理 第二章 地震波传播理论 第三章 裂缝尺度讨论与置信度分析 第四章 实际应用领域 第五章 应用实例 第六章 可靠性检验 第七章 吐哈油田注水、压裂监测 第八章 结语 附录
精选ppt
1
第一章 人工裂缝监测原理
1.1 人工裂缝监测方法 1.2 微地震人工裂缝监测原理 1.3 微地震源定位
该项工作于2001年1月份启动,2001年6月份进入 现场,2001年10月份取得第一次成功观测,提出项目 的改进目标。2001年10月至2001年12月份根据观测中 发现的问题改进硬件,2002年2月份改进后的软件观测 成功。之后,完善软件功能,2002年6月分项目完 成,2002年8月分项目通过评审验收,整个项目研制历时 二十个月(项目验收评委及意见见附录1、2)。
精选ppt
2
第二章 地震波传播理论
2.1 裂缝扩展机制
2.2 微地震信号强度预测
2.3 微地震信号识别 2.4 软件功能
精选ppt
3
第三章 裂缝尺度讨论与置信度分析
3.1 测试裂缝与进水裂缝比较
3.2 置信度分析
精选ppt
4
第四章 实际应用领域
自本系统开发成功以后,我们在不同领域成功地应用了这项技术。
微地震震源以走时方法定位,假定自震源发出的微地震 信号以直线传入地震检波器,把弧线传播途径拉直为一条直 线,以方便油田使用。这一假设是测试误差的主要来源。
由于随深度的减小,波速降低,近地表的地震波传播途 径与地面趋于垂直。由于P波的振动方向沿传播途径,S波的 振动方向与传播途径垂直。因此,P波的振动方向垂直于地面, S波的振动方向平行于地面。
精选ppt
10
前言
经历时二十个月,紧跟国际先进水平的攻关研 究,双方认为,该项研究达到了预期目标,完成了 自动识别,实时监测和后自动处理压裂和高压注水 所形成的人工裂缝的完整硬﹑软件系统。
该系统于2001年12月进入现场,经6个月的磨 合与改进,通过实时监测与后自动处理对比;同一 口高压注水井连续二次监测结果的对比(相隔仅一小 时);监测结果与现场其它资料的对比;监测结果与 开发效果的对比。我们认为:该系统监测结果可靠, 重复性好。研究达到了国外同类研究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