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修第5章2,3节备课教案设计

合集下载

思修第5章2、3节教案设计

思修第5章2、3节教案设计
2001年,《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20字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2006年3月,胡锦涛同志提出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从这个历史发展的轨迹中不仅可以看出,我们党对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认识越来越全面深刻,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规律的把握越来越具体,同时,也可以看出社会公德和国民道德或公民道德概念的重大区别。
授课教案(首页)
教师姓名
系专业
思政部
课程名称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使用教材
授课时间
第十二周
授课对象
计划学时
2
教学方式地点
本班教室
教学目标
能力(技能)目标
知识目标
帮助大学生树立在公共生活中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和法律规范的意识,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
学习与恋爱婚姻有关的道德与法律规范,大学生正确对待恋爱婚姻问题,树立正确的恋爱婚姻观。
1994年,18岁的美国青年费伊在新加坡损坏出租车,向停放的出租车扔鸡蛋、摘牌照,结果被判处有期徒刑,连当时的总统克林顿亲自出面说情也无济于事。
朝鲜:平壤多雪,每逢一夜大雪过后,次日清晨,居民不用动员自觉拥向马路,清扫积雪。排长队上公共汽车。街道干净整洁,不见杂物。戴着红领巾的学生向身边驶过的外宾车辆举手行礼或鞠躬致意,使人感到,朝鲜确实堪称礼仪之帮、文明之国。
瑞典:在富国瑞典,节俭之风十分盛行,行贿、受贿的现象十分鲜见。举行各种会议,大都是咖啡一杯,有的再备些点心。红包、礼品之类是十分少见的。对来访者极少送纪念品,即使非赠送不可,其价值最多也只相当于当地人一两个小时的工资。如果双方是公务上的关系,即使送一瓶酒也属贿赂行为。瑞典贿赂现象极少见的原因:一是大家都比较富裕,不追求奢侈生活,没有必要再贪贿赂小便宜;二是国家颁布了严厉的反贿赂法;三是对贿赂行为有着全方位的监督体系。

思修第五章电子教案

思修第五章电子教案

第五章遵守道德规范锤炼高尚品格教案章节名称第五章遵守道德规范锤炼高尚品格第一节社会公德第二节职业道德授课安排授课时数2授课时间授课方法讲授、讨论、辩论、案例分析、情境表演等授课教具多媒体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能正确认识公共生活、职业生活和恋爱婚姻家庭生活中的道德要求,增强公德意识,形成良好的职业操守,正确处理恋爱婚姻家庭关系,自觉加强个人道德修养,真正成为一个有修养的新时代大学生。

教学重点遵守社会公德,特别是网络道德。

掌握职业道德的要求,正确择业与创业。

教学难点大学生应如何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大学生应该树立怎样的择业观和创业观.第五章遵守道德规范锤炼高尚品格课程导入:随着文明的发展进步,现代社会逐渐形成三大生活领域:家庭生活、职业生涯与公共空间.在个人进入不同的生活领域后,便以相应的身份和角色,享受社会权利,承担社会义务。

本章将重点探讨公共空间、职业和家庭生活中,个人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社会公德、职业素养和家庭美德,从而在道德的引导下,成为一个有良好修养的人,获得家庭生活的幸福和职业、事业的成功。

第一节社会公德一、公共生活与公共秩序私人生活往往以家庭内部活动和个人活动为主要领域,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和隐秘性。

公共生活超越了私人生活的局限,具有鲜明的开放性和透明性,对他人和社会的影响更为直接和广泛。

社会生活的三大领域,及相应的三大道德领域:公共生活的主要特征:活动范围的广泛性、活动内容的公开性、交往对象的复杂性、活动方式的多样性.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1、有序的公共生活是社会生产活动的重要基础2、有序的公共生活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条件3、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提高社会成员生活质量的基本保障4、有序的公共生活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以案论理:公共秩序对公共生活的意义二、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公共生活领域中的道德规范就是社会公德。

社会公德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是维护社会成员之间配搭社会关系秩序、保证社会和谐稳定的最起码的道德要求,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思修第五章教案

思修第五章教案

思修第五章教案教案标题:思修第五章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和理解思修第五章的主要内容和核心概念。

2. 培养学生对思修第五章内容的分析和批判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对思修第五章内容的应用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思修第五章的核心概念和主要内容。

2. 培养学生对思修第五章内容的分析和批判思维能力。

教学难点:1. 培养学生对思修第五章内容的应用和实践能力。

教学准备:1. 教材:思修教材第五章。

2. 多媒体设备和投影仪。

3.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使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与思修第五章相关的视频或音频,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

2. 提问学生对思修第五章的了解和认识,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通过教学课件,简要介绍思修第五章的主要内容和核心概念。

2. 结合具体案例和实际问题,深入讲解思修第五章的核心概念和主要观点。

3. 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帮助他们理解思修第五章的意义和价值。

三、案例分析与讨论(20分钟)1. 分组让学生阅读思修第五章中的案例,并进行小组讨论。

2.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3. 各小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进行整体讨论和交流。

四、思考扩展(10分钟)1. 提出一些与思修第五章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2.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并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辩论。

五、课堂总结(5分钟)1. 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

2. 强调思修第五章的核心概念和重要意义。

3. 鼓励学生继续深入学习和思考思修第五章的内容。

教学延伸:1. 布置思修第五章的相关阅读和作业,加深学生对该章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组织学生参与相关的实践活动,让他们将思修第五章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教学评估:1. 课堂讨论和小组汇报的质量和深度。

2. 学生对思修第五章核心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学生在思考扩展环节中的表现和观点的独立性。

大学思修授课教案第五章

大学思修授课教案第五章

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依法治国的含义、原则和基本要求,理解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意义和任务。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法律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法治素养。

3. 情感目标:增强学生的法治意识,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1. 依法治国的含义和原则2.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意义和任务3. 学生的法治素养和法治观念的培养教学难点:1.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依法治国原则2. 如何培养学生的法治素养和法治观念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简要介绍依法治国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2. 提问:同学们对依法治国有什么了解?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如何践行依法治国?二、讲授新课1. 依法治国的含义和原则- 依法治国的含义:国家的一切行为都必须以法律为准绳,依照法律治理国家。

- 依法治国的原则: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依法行政、依法司法、依法执政。

- 讲解依法治国原则的内涵和意义。

2.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意义和任务-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意义:保障人民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国家长治久安。

-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任务:完善法律体系、加强法治宣传教育、提高法治素养、推进法治实践。

3. 学生的法治素养和法治观念的培养-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依法治国原则。

- 讲解如何培养学生的法治素养和法治观念,包括:a. 学习法律知识,了解法律的基本原则和规定。

b. 培养法治意识,尊重法律、信仰法律、维护法律。

c. 增强社会责任感,积极参与法治实践,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贡献力量。

三、课堂练习1. 教师提出一些与依法治国相关的案例,让学生分析并讨论。

2. 学生分组讨论,针对案例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四、总结与反思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依法治国的重要性。

2. 学生分享自己在课堂练习中的收获和体会,反思自己的法治素养和法治观念。

五、布置作业1. 阅读相关法律法规,了解我国法治建设的基本情况。

大学思修第五章教案

大学思修第五章教案

教学目标:1. 理解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概念、内涵及意义;2. 掌握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方法;3. 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1. 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概念及内涵;2.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方法。

教学难点:1. 如何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教学过程:一、导入1. 引导学生回顾上一章节的内容,让学生谈谈自己对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认识;2. 提出问题:什么是人生观?什么是价值观?它们在我们的人生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二、新课讲授1. 介绍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概念及内涵;a. 人生观是指人们对人生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包括人生的目的、意义、价值等方面;b. 价值观是指人们对于事物重要性的总体评价和选择,是指导人们行为的基本准则。

2. 分析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意义;a. 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人们行为的指导原则,对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b. 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助于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克服困难,实现人生价值。

3. 讲解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方法;a.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明确人生目的,树立远大理想,坚定信念;b.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树立集体主义价值观,培养正确的道德观念,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课堂讨论1. 分组讨论:如何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应用到实际生活中?2.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四、案例分析1. 结合实际案例,分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人生中的体现;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自己的生活中践行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五、总结1.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性;2. 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实现人生价值而努力奋斗。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概念、内涵及意义,使学生认识到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个人成长和发展的重要作用。

在课堂讨论和案例分析环节,学生积极参与,分享了自己的心得体会,提高了对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认识。

思修第章、节教案设计

思修第章、节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
第五章 第二节 公共生活中得道德规范
第三节 公共生活中得法律规范
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重点:1、公共生活中得相关法律规范;
2、爱情、婚姻、家庭中得道德与法律规范。;
难点:1、网络生活中得道德要求;
2、爱情与人生。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课堂讨论、案例分析
教学资源
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教学后记(对课程设置、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案、教材、教学方法得建议)
辽宁冶金职业技术学院
教学过程设计(副页)
教学步骤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学生活动
时间安排
第二节 公共生活中得道德规范
链接案例:外国人得社会公德
新加坡:公共场所禁止吸烟、抛杂物、随地吐痰,禁止在地铁里吃东西,否则罚款。在禁烟区吸烟者及失职得管理人员,属初犯得,罚款1000元(新加坡币,下同)以下,重犯者被罚款高达2000元。上公厕如不冲水,受批评,若再犯,名字连同照片将会上报纸。
(3)社会公德得特点:继承性、基础性、广泛性与简明性。
您认为:现在社会上有哪些公德缺失得现象呢?
2.国民公德
(1)国民公德(公民道德):就是一个社会或国家对它得全体国民或公民提出得普遍应该遵守得行为规范。它所表明得就是一个国家得任何一个国民或公民对社会与国家都要尽到得道德义务。
(2)国民公德具有强烈得阶级性。国民公德或公民道德虽然也涵盖了社会公德得要求,但它主要不就是指社会公德,而就是一定社会或国家对其国民或公民所提出得主要得道德要求。这些道德要求往往以立法得形式加以巩固与推行。
约旦 每年4至5月间,首都安曼得居民都要参加公益劳动,打扫环境卫生,清理垃圾。还乐于助人。
韩国:韩国人得特点就是爱国,以使用国产品自豪。政府重视倡导精神文明,严惩那些伤风败俗、有损国格得行为。1996年7月,在泰国边境发生得5名韩国游客捕杀野生熊被泰国当局逮捕得事件曝光后,韩国总理李寿成认为这丢尽了韩国人得脸,于就是立即下令外交部严厉制裁这5名在外国出丑与犯法得人,以端正风气。

第五章思修教案

第五章思修教案

临沂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授课教案第五章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引导学生了解公共生活的特点,正确认识公共生活有序化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明确法律和道德是维护公共秩序的基本手段;正确把握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自觉践行社会公德规范,遵守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认识法律规范在公共生活中的作用,了解公共生活中主要法律规范的基本内容,努力做维护公共秩序的模范。

教学重点、难点:1、公共生活的含义及其基本特征。

2、公共秩序对于公共生活领域的重要性。

3、维护公共秩序的两种手段。

4、公共秩序对于公共生活领域的重要性。

基本内容:课程导入:20世纪末以来,信息技术、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正在把地球变成一个“村落”,人类公共生活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公共生活领域的扩大是社会文明发展的结果。

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是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是提高社会成员生活质量的基本保证,是国家现代化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第一节公共生活与公共秩序一、公共生活及其特点(一)公共生活与私人生活这是人类生活中相对独立的两个方面。

1、私人生活及其特点:私人生活以家庭内部活动和个人活动为主要领域,它体现了人作为一个个体的存在物。

具有封闭性、隐秘性和独立性等特点。

2、公共生活及其特点:公共生活是指人们在公共环境中的活动和生活,它是相对于职业活动和婚姻家庭生活而言,一种特定的生活领域。

公共生活与每一个人的生活都密切相关,在现代社会,高度的社会化决定了每一个人的生存都离不开群体,每一个人都将作为一个独立的主体参与公共生活,而不可能完全脱离。

公共生活以社会公共场所为主要领域,体现了人作为社会存在物的社会本质。

具有社会性、公共性、鲜明的开放性和透明性,以及与他人和社会整体的关联性。

公共生活的特点主要表现为:(1)社会性。

公共生活以社会性为特征,即不特定的群体的参与才能形成公共生活,任何单独个体的活动都不能形成公共生活。

(2)利益关联性。

思修第五章电子教案

思修第五章电子教案

第五章遵守道德规范锤炼高尚品格教案第五章遵守道德规范锤炼高尚品格课程导入:随着文明的发展进步,现代社会逐渐形成三大生活领域:家庭生活、职业生涯与公共空间。

在个人进入不同的生活领域后,便以相应的身份和角色,享受社会权利,承担社会义务。

本章将重点探讨公共空间、职业和家庭生活中,个人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社会公德、职业素养和家庭美德,从而在道德的引导下,成为一个有良好修养的人,获得家庭生活的幸福和职业、事业的成功。

第一节社会公德一、公共生活与公共秩序私人生活往往以家庭内部活动和个人活动为主要领域,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和隐秘性。

公共生活超越了私人生活的局限,具有鲜明的开放性和透明性,对他人和社会的影响更为直接和广泛。

社会生活的三大领域,及相应的三大道德领域:公共生活的主要特征:活动范围的广泛性、活动内容的公开性、交往对象的复杂性、活动方式的多样性。

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1、有序的公共生活是社会生产活动的重要基础2、有序的公共生活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条件3、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提高社会成员生活质量的基本保障4、有序的公共生活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以案论理:公共秩序对公共生活的意义二、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公共生活领域中的道德规范就是社会公德。

社会公德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是维护社会成员之间配搭社会关系秩序、保证社会和谐稳定的最起码的道德要求,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它的基本特征是:继承性、基础性、广泛性和简明性。

(一)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图片展示:《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要大力倡导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鼓励人们在社会上做一个好公民。

”这是关于社会公德基本内涵的准确概括。

试问:我们校园里的大学生哪些方面做的好?哪些方面不够好?怎样才能做好?(二)自觉遵守社会公德认真学习社会公德规范自觉培养社会公德意识努力提高践行社会公德的能力三、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讨论:在网络的虚拟世界中也需要道德吗?图片展示网络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从而得出结论:网络的健康发展不仅需要高科技做为重要条件,而且也离不开伦理道德作为其发展的支撑力量。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五章教案1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五章教案1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五章教案时间如白驹过隙般消逝,我们又将学习新的学问,有新的感受,何不为即将开展的教学工作做一个打算呢?老师应当怎么开展政治教学打算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5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根底第五章教案内容,感谢大家阅读,盼望能对大家有所协助!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根底第五章教案1一、教学目标:【情感看法价值观目标】珍惜国家、集体、他人以及自己的财产。

【实力目标】能够鉴别合法财产与非法财产。

【学问目标】知道公民的合法财产和财产全部权的含义。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合法财产和财产全部权的含义。

【难点】区分合法财产,财产全部权。

三、教学方法案例法,探究法,探讨法。

四、教学过程:环节一:课堂导入多媒体:出租车司机捡钱捐助的故事。

法院判决,司机把钱退回失主。

思索:如何评价出租车司机的行为和法院的判决行为?总结:主体——出租车司机,乘客王某。

客体——钱,患病学生。

结果——退钱。

这个问题涉及到这局部财产的全部权问题。

环节二:新课讲授(一)公民的合法财产举例:(1)建筑工人在施工场地捡到金元宝,私自带回家;(2)小明在路上捡到钱包据为己有;(3)小王的父亲是私营业主,年终缴税后,获得35万元收入;(4)某市长受贿310100元,视为家产。

思索:上述财产哪些属于个人全部?哪些不应当属于个人全部?为什么?总结:(1)依据全部权的不同,社会上的财产应当归属集体全部,国家全部。

(2)法律规定公民的个人财产:公民的合法收入、房屋、储蓄、生活用品、文物、图书资料、林木、牲畜和法律允许公民全部的生产资料以及其他合法财产。

(二)什么是财产全部权1.提问:同学们是怎么支配自己的压岁钱呢?学生分组探讨,归纳:存银行一局部,捐款一局部,买自己想买的,放兜里随时能摸到等。

引导:在你处理这个压岁钱的这个过程中,其实就是在对压岁钱行使全部权。

压岁钱---占有权;用它买东西—运用权;存银行买国债所获利息—收益权;捐款---处分权。

思修第五章教案模板范文

思修第五章教案模板范文

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道德修养的含义和重要性;2.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提高道德修养水平;3. 引导学生将道德修养融入日常生活,践行道德。

教学重点:1. 道德修养的含义和重要性;2. 道德修养的方法和途径;3. 道德实践的途径和意义。

教学难点:1. 如何将道德修养融入日常生活;2. 如何在道德实践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道德修养对我们有什么重要意义?2. 引导学生思考,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二、新课讲授1. 道德修养的含义和重要性(1)讲解道德修养的含义,引导学生理解道德修养的内涵;(2)分析道德修养的重要性,从个人、社会、国家等层面阐述道德修养的价值。

2. 道德修养的方法和途径(1)讲解道德修养的方法,如:自我反省、学习榜样、修身养性等;(2)分析道德修养的途径,如:参加社会实践、学习道德知识、培养良好习惯等。

3. 道德实践的途径和意义(1)讲解道德实践的途径,如:关爱他人、助人为乐、遵守社会公德等;(2)分析道德实践的意义,从个人、社会、国家等层面阐述道德实践的价值。

三、课堂活动1. 小组讨论:如何将道德修养融入日常生活?2. 案例分析:分析道德实践中的典型事例,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践行道德。

四、总结1.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道德修养和道德实践的重要性;2.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道德,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水平。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道德修养的含义、方法和途径,以及道德实践的途径和意义,使学生认识到道德修养和道德实践的重要性。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思考,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意识。

同时,通过课堂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水平。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1.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将道德修养融入日常生活;2.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果;3. 加强与学生的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氛围。

XX年版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教案 第五章

XX年版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教案  第五章

XX年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案第五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案课程名称:授课教师:职称:院:授课对象:学年学期:年月日- 1 -授课时间章节名称年月日星期第节课第五章“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学生能够对道德有更深刻的了解,能够吸收借鉴优秀道德成果,遵守公民道德准则,对社会主义道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等领域中的理论和知识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对社会生活领域中的道德规范以及个人品德提升的路径有精准的把握。

学生能够认识到,一教学目的个人只要在社会中生存,就必须自觉遵守相应的道德要求,就必须用道德规范指导自己的实践,追求崇高道德境界。

大学生能够提升对道德的理论认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道德传统和中国革命道德,自觉树立社会主义道德观,激发大学生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培育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责任,提高道德实践能力尤其是自觉践行能力,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1.道德的起源、本质、功能与作用。

2.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3.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和原则。

4.社会公德的含义、特点和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5.公共生活及其特点。

6.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

7.家庭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8.积极投身崇德向善的道德实践。

教学难点 - 2 - 1.继承和弘扬中国革命道德。

2.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和原则。

3.大学生应确立的正确的就业观和创业观。

案例分析法、理论讲授法、专题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教学方法研究式教学法等课程资源准备教材、多媒体、PPT 主要内容、逻辑结构、课时建议本章主要讲授的是道德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的基本理论,为帮助大学生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打下理论知识的基础,增强道德意识。

强调公共生活、职业生活、婚姻家庭生活是人们社会生活的重要领域,也是个人品德形成的重要领域。

大学生应学习和掌握三大生活领域的道德规范,加强道德修养,注重道德实践,锤炼高尚品格。

本章从规范性约束的层面帮助学生了解并践行道德修养的理论和原则,是教材中道德观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学思修课第五章教案

大学思修课第五章教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

2. 培养学生具备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能力。

3. 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的道德理想,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二、教学内容1. 第五章导言:道德与道德建设。

2.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原则:集体主义。

3.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

4. 道德评价与道德选择。

5.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现实意义。

三、教学过程1. 导言:通过讲解道德的定义、功能和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引起学生对道德建设的关注。

2.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原则:集体主义。

(1)讲解集体主义的含义:集体主义是一种以集体利益为重,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的价值观。

(2)阐述集体主义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原则,是调整个人与集体关系的基本准则。

(3)引导学生树立集体主义观念,培养集体主义精神。

3.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

(1)社会公德:讲解社会公德的含义、特点和作用,引导学生养成遵守社会公德的习惯。

(2)职业道德:讲解职业道德的含义、要求和发展趋势,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

(3)家庭美德:讲解家庭美德的含义、内容和要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家庭观念,培养家庭美德。

4. 道德评价与道德选择。

(1)讲解道德评价的含义、方式和标准,引导学生正确进行道德评价。

(2)讲解道德选择的意义、原则和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在面对道德冲突时做出正确的选择。

5.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现实意义。

(1)讲解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2)引导学生认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对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性。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道德建设的基本原理和知识点。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道德案例,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道德原则和道德选择。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道德评价和道德选择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道德判断能力。

大学思修课第五章教案

大学思修课第五章教案

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基本概念、内涵及其相互关系。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思想道德观和社会主义法治观念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重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点:1.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基本概念和内涵。

2.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在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1.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应用。

2. 如何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方面进行自我提升。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提问:同学们,什么是思想道德修养?什么是法律基础?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2. 引导学生思考,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二、新课讲授1. 思想道德修养的基本概念和内涵- 解释思想道德修养的定义。

- 阐述思想道德修养在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

- 分析思想道德修养的主要内容,如道德观念、道德规范、道德品质等。

2. 法律基础的基本概念和内涵- 解释法律基础的定义。

- 阐述法律基础在维护社会秩序、保障人民权益、推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 分析法律基础的主要内容,如宪法、刑法、民法等。

3.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关系- 比较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异同。

- 分析两者在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相互作用。

三、课堂讨论1. 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融入到日常生活中?2. 每组选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四、小结1.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2. 强调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重要性。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应用。

二、案例分析1. 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分析案例中涉及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问题。

2.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案例,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课堂讨论1. 学生分组讨论:如何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素养?2. 每组选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思修第五章第二节教案讲义

思修第五章第二节教案讲义

第二节社会主义法律精神一、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一)社会主义法是建立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基础上的法社会主义法是建立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之上,是由社会主义国家制定或认可的,是工人阶级领导下的广大人民群众共同意志和利益的体现,是人类历史上新的历史类型的法。

(二)社会主义法的本质我国社会主义法的本质是: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广大人民的共同意志的体现;是上升为国家意志的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广大人民的共同意志的体现;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广大人民的共同意志的内容是由我国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

二、社会主义法律的作用社会主义法的作用是法律对人的行为以及最终对社会关系所产生的影响,是国家权力运行和国家意志实现的具体表现,是社会经济状况的具体表现。

法的作用对象的行为和社会二部份,其中法对人行为的作用,许多学者谓之“规范作用”,法对社会的作用谓为“社会作用”。

1、规范作用法的宏观调控作用是指法通过界定人们的不同主体资格及其权利、义务归属和范围,将社会各种关系调控在一定秩序范围之内,是对社会。

法的指引作用是指法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一个模式、标准和方向,将人们的行为导向合法轨道,主要有授权性、义务性、职权性指引三种行为模式,是对本人行为。

法的预测作用是指人们通过法可能预见自己或他人行为将会带来何种法律后果,是对人们的相互行为。

法的评价作用是指法作为人们的行为准则,为判断、衡量人们行为是否合法提供了标准和尺度,是对他人行为。

法的强制作用是指法具有国家强制性,其内容含有国家权威性的命令,对违法犯罪行为给予制裁、惩罚和警戒,是对违法犯罪分子。

法的教育作用是指法在调整人们的行为时,以一种精神力量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人们的政治、法律、道德、文化等观念,是对一般人。

2、社会作用法的社会作用指法在宏观上对社会关系的确认、调整和保护的作用。

法的规范作用和法的社会作用是手段和目的关系,即国家通过法的规范作用的手段来达到法的社会作用的目的。

第一,促进和保障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

思修第五章第二节教案

思修第五章第二节教案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8年版)教案第二节吸收借鉴优秀道德成果【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吸收借鉴优秀的道德成果,坚持马克思主义道德观。

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发扬我们中国的革命道德,借鉴人类文明优秀道德成果。

能力目标: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严格要修自身,修身习性,重视道德实践。

发扬中国革命道德,培养坚韧的个性,懂得吸收和借鉴优秀道德成果发展自己。

情感目标:对中华优秀传统美德产生崇敬的情感,以及培养自己可以学会古人的优秀道德传统,树立自信心。

发扬革命时期的革命热情,养成一种拼命的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美德教学难点:发扬和培养中国革命道德【教学方法】以启发法、讲授法、提问法等为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视频】跪孔子、诵经典,学“过”了的“国学”?【学生讨论】就当前文化复兴中的“尊孔读经”现象谈谈个人的看法。

二、讲授新课(一)传承中华传统美德传统道德是历史上不同时代人们的行为方式、风俗习惯、价值观念和文化心理的集中体现,是对道德实践经验的提炼总结。

1、中华传统美德的基本精神(1)重视整体利益,降到责任奉献。

(2)推崇“仁爱”原则,注重以和为贵。

(3)提倡人伦价值,重视道德义务。

(4)追求精神境界,向往理想人格。

(5)强调道德修养,注重道德践履。

2、中华传统道德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1)加强对中华传统美德的挖掘和阐发。

习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

”(2)两种错误思潮A.复古论:认为道德建设的最终目标就是要恢复中国“固有文化”,形成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体的道德体系。

B.虚无论:认为中国传统道德从整体上来说在今天已经失去了价值和意义,必须从整体上予以全盘否定。

(3)用中华传统美德滋养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三个有利于:是否有利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否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道德体系;是否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大学思修教案第五章

大学思修教案第五章

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道德与理想的关系,认识到道德是理想的基础,理想是道德的指引。

2. 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明确自己的理想追求。

3. 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为成为有道德、有理想的人奠定基础。

教学重点:1. 道德与理想的关系2. 道德观念的树立3. 理想追求的明确教学难点:1. 如何将道德观念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2. 如何将理想追求转化为实际行动教学过程:一、导入1. 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道德和理想有什么关系?2. 引导学生思考,总结道德与理想的关系。

二、讲授新课1. 道德与理想的关系- 道德是理想的基础,理想是道德的指引。

- 道德是理想实现的保障,理想是道德发展的动力。

- 道德与理想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2. 道德观念的树立- 学习道德规范,明确道德标准。

- 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如诚实、守信、友善等。

- 反思自己的道德行为,不断修正和提高。

3. 理想追求的明确- 树立远大理想,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

- 制定实现理想的计划,付诸实际行动。

- 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

三、案例分析1. 结合实际案例,分析道德与理想的关系。

2. 让学生谈谈自己在生活中如何将道德观念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如何将理想追求转化为实际行动。

四、课堂讨论1.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道德,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2. 如何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素养?五、总结1. 强调道德与理想的关系,让学生认识到道德是理想的基础,理想是道德的指引。

2. 呼吁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明确自己的理想追求,努力成为有道德、有理想的人。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道德与理想的关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明确自己的理想追求。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在实践中领悟道德与理想的重要性。

同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道德,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22第五章教案5篇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22第五章教案5篇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22第五章教案5篇教案中对每个课题或每个课时的教学内容,教学步骤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板书设计,教具或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各个教学步骤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等等,都要经过周密考虑,精心设计而确定下来,体现着很强的计划性。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21第五章教案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21第五章教案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科技创新给生产、生活带来的重要影响,培养热爱科学的精神。

2、体会教育创新的必要性,自觉履行受教育的义务,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3、认识我国与发达国家在科技、教育方面的差距,增强自身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树立科学精神。

知识与能力1、知道我国在人人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教育必须创新;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要求科技创新。

2、了解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我国必须加快发展科学技术的步伐。

3、了解我国在科技、教育发展方面的成就,知道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理解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大意义。

学会辩证地看待问题,培养辩证思维能力。

4、培养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形成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

第二课时感受教育创新一、导入: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重视教育是一个历史传统,也涌现了许多享有盛誉的教育家。

孔子被誉为世界教青家,其教育思想一直到现在对我们仍然有借鉴意义。

四大书院更让我们感受到文明古国教育的生机。

今天,我们正踏着教育创新的脚步,奏响科教兴国的凯歌。

(展示:教育法规定:教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国家保障教育事业优先发展。

全社会应当关心和支持教育事业的发展。

)教师:科技创新的关键是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教育是发展科技和培养人才的基础。

我们党和国家历来重视教育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确立了科教兴国战略。

为发展教育事业,制定了一系列有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

活动一:感受我国教育发展的蓬勃生机设计意图:使学生感受教育创新,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教:育的大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公共生活中法律规范的作用
1、指引作用:通过授权性规范、禁止性规范和义务性规范三种规范形式实现的。告诉人们有权作什么,不得作什么,必须作什么。
2、预测作用:对特定行为的法律后果进行预测,从而自觉、自主地调整自己的行为,使之更加符合法律的规定。
3、评价作用:法律评价的标准是合法与不合法。
4、强制作用:法律的强制作用是法的其他作用的保障。法律的强制手段是国家强制力,包括警察、法庭、监狱等。
(四)正确使用网络必须做到五要五不要:
1、要善于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
2、要诚实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诈他人。
3、要增强自护意识,不随意约会网友。
4、要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秩序。
5、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虚拟时空。
课后调查:走出校门,调查一下我们的周围还有哪些危害社会公共生活准则的行为?你打算怎么做?
(1)谈谈看法
情景(一):8月19日,在某职业技术学校继续教育学院成人本科考试报名时,有一男生称“老师”为“小姐”,另一位老师说他不对时,他还不以为然。
情景(二):一些大学生随口说脏话、吐痰、践踏草坪、公共车上不让座等等现象屡有发生。
(2)你以为践行社会公德难吗?
(3)建议:“从我做起”:身先士卒,身体力行。“从小事做起”: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从现在做起”: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5、教育作用:通过对法律的了解和学习,发挥教育作用;通过对各种违法犯罪行为的制裁,使违反犯罪者和一般社会成员受到教育;通过对各种先进人物、模范行为的嘉奖与鼓励,为人们树立良好的法律上的行为楷模。
二、公共生活中的相关法律规范
1、《治安管理处罚法》的基本精神和主要内容
了解哪些行为要受?见《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三章的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110多种行为。
2001年,《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20字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2006年3月,胡锦涛同志提出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从这个历史发展的轨迹中不仅可以看出,我们党对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认识越来越全面深刻,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规律的把握越来越具体,同时,也可以看出社会公德和国民道德或公民道德概念的重大区别。
授 课 教 案(首页)
教师姓名
系部专业
思政部
课程名称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使用教材
授课时间
第十二周
授课对象
计划学时
2
教学方式地点
本班教室
教学目标
能力(技能)目标
知识目标
帮助大学生树立在公习惯
学习与恋爱婚姻有关的道德与法律规范,大学生正确对待恋爱婚姻问题,树立正确的恋爱婚姻观。
辽宁冶金职业技术学院
教 学 过 程 设 计(副页)
教学步骤
教 学 内 容
教学方法
学生活动
时间安排
第二节 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链接案例:外国人的社会公德
新加坡:公共场所禁止吸烟、抛杂物、随地吐痰,禁止在地铁里吃东西,否则罚款。在禁烟区吸烟者及失职的管理人员,属初犯的,罚款1000元(新加坡币,下同)以下,重犯者被罚款高达2000元。上公厕如不冲水,受批评,若再犯,名字连同照片将会上报纸。
例一:博客第一案 例二:网络犯罪(招生诈骗、黑客)
(三)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
1、网络道德与现实社会道德的关系
2、大学生如何加强网络自律
(1)正确使用网络工具(2)健康进行网络交往
(3)自觉避免沉迷网络例子:网吧上带尿不湿
(4)养成网络自律精神例子:网络窃信事件
讨论:网络生活中是否需要道德规范?应遵循哪些道德规范?
现象分析:“让座行为成另类,让座让到不敢让”,展开思考。
课堂问卷:依次写出令你深恶痛绝的10种校园不文明行为.
四、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
网络生活已成为大学生课余生活的重要内容,它包括信息采集、网上聊天、网络游戏、BBS论坛、网上交友等。网络具有方便快捷、信息量大、覆盖面广的特点,可以成为大学生学习交流的重要工具。然而,网络也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极大地促进社会的发展,又可能因使用不当或缺乏规范而损害社会公德、妨碍社会的发展。
链接案例:领袖的品格
有一次,列宁同志下楼,在楼梯狭窄的过道上,正碰见一个女工端着一盆水上楼。那女工一看是列宁,就要退回去给让路。列宁阻止她说:“不必这样,你端着东西已走了半截,而我现在空着手,请你先过去吧!”他把“请”字说得很响亮,很亲切。然后自己紧靠着墙,让女工上楼了,他才下楼。这不是良好社会公德的体现么?
一、公共生活与法律规范
在公共生活中,由于个人的行为会影响他人的生活,因此约束个人行为的公共生活规则很多。其中,法律是最权威的规则,它既有国家强制力,又有普遍约束力。
(一)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之比较
道德规范:“应当或不应当怎样”;说服、教育、劝诫、示范、信念、舆论、习惯。
法律规范:“必须或不准许怎样”;保护、确认、引导、维护、警戒、预防、制载。
教学内容
第五章 第二节 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第三节 公共生活中的法律规范
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重点:1、公共生活中的相关法律规范;
2、爱情、婚姻、家庭中的道德与法律规范。;
难点:1、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
2、爱情与人生。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课堂讨论、 案例分析
教学资源
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教学后记(对课程设置、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案、教材、教学方法的建议)
瑞典:在富国瑞典,节俭之风十分盛行,行贿、受贿的现象十分鲜见。举行各种会议,大都是咖啡一杯,有的再备些点心。红包、礼品之类是十分少见的。对来访者极少送纪念品,即使非赠送不可,其价值最多也只相当于当地人一两个小时的工资。如果双方是公务上的关系,即使送一瓶酒也属贿赂行为。瑞典贿赂现象极少见的原因:一是大家都比较富裕,不追求奢侈生活,没有必要再贪贿赂小便宜;二是国家颁布了严厉的反贿赂法;三是对贿赂行为有着全方位的监督体系。
约旦 每年4至5月间,首都安曼的居民都要参加公益劳动,打扫环境卫生,清理垃圾。还乐于助人。
韩国:韩国人的特点是爱国,以使用国产品自豪。政府重视倡导精神文明,严惩那些伤风败俗、有损国格的行为。1996年7月,在泰国边境发生的5名韩国游客捕杀野生熊被泰国当局逮捕的事件曝光后,韩国总理李寿成认为这丢尽了韩国人的脸,于是立即下令外交部严厉制裁这5名在外国出丑和犯法的人,以端正风气。
1、社会公德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1)继承和弘扬了我国优良的道德传统;
(2)改革开放为我国社会公德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
(3)各种形式的社会公德建设实践活动蓬勃开展。
资料:(1)鲁迅先生描述过公德意识缺失的现象:“龙门的石佛大半肢体不全。图书馆中的书籍,插图须谨防撕去,凡公物或无主的东西,倘难于移动,能够完全的却不很多”
1994年,18岁的美国青年费伊在新加坡损坏出租车,向停放的出租车扔鸡蛋、摘牌照,结果被判处有期徒刑,连当时的总统克林顿亲自出面说情也无济于事。
朝鲜:平壤多雪,每逢一夜大雪过后,次日清晨,居民不用动员自觉拥向马路,清扫积雪。排长队上公共汽车。街道干净整洁,不见杂物。戴着红领巾的学生向身边驶过的外宾车辆举手行礼或鞠躬致意,使人感到,朝鲜确实堪称礼仪之帮、文明之国。
大学生具有较高的文化知识和科学素质,对宣传、维护社会公德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社会公德与人们在公共生活中的实践活动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培养社会公德意识,努力做社会公德规范的传播者和践行者。
1、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在实践中培养社会公德意识和责任意识。
2、从小事做起,从小节改起,带头践行社会公德规范。
(2)我国公民出境旅游的不文明表现:随处抛丢垃圾、随地吐痰、擤鼻涕、吐口香糖、上厕所不冲水、在教堂、寺庙等宗教场所嬉戏、玩笑,不尊重当地居民风俗……
2、社会公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3、大学生是传播公德意识践行公德规范的重要力量
课堂讨论: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怎样增强社会公德意识,践行社会公德规范?
(二)在实践中增强社会公德意识,践行社会公德规范
三、社会公德的实践与养成
(一)我国当前社会公德的基本现状
我国现阶段的社会公德植根于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体现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公共生活和人际交往中,是对以往社会公德进行扬弃的结果。我国的社会公德传统是密不可分的。改革开放为我国社会公德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当前,我国遵守社会公德的状况,总体是好的,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尽如人意甚至令人忧虑的现象。比如,少数人缺乏基本的社会公德意识,一些人对社会丑恶现象听之任之,“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一些人说一套做一套,常常为图一时方便或一己私利而违背社会公德。
(一)网络生活介绍
1、其本情况(BBS、贴吧、博客)
2、网络的功能:网络是一把双刃剑
例子:网络可以结婚但不能生子
(二)法律:《维护互联网安全规定》
2000年12月28日九届全国人大常委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的《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从保障互联网的运行安全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和社会管理秩序和保护个人、法人和其他组织的人身、财产等合未能权利等方面规定了网络违法和犯罪行为的法律责任。
一、社会公德及其特点
(一)社会公德与国民公德或公民道德概念的区别
1、社会公德
(1)社会公德的含义:人们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循的道德规范。它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从性质上看,社会公德具有一种场所道德的性质(你进入这个场所,就要遵守为了维护这个场所的公共秩序的道德要求。)从相对于社会其他道德规范而言,社会公德又具有底线的性质即最起码的道德要求的性质。是没有阶级性的。
(二)从历史的角度看两者是有区别的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要》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
1982年《宪法》:“国家提倡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公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