闰月之来源
农历闰年闰月上下1000年表
闰年、闰月什么是闰月?每逢闰年所加的一个月。
阴阳历以朔望月的长度(29.5306日)为一个月的平均值,全年12月,同回归年(365.2422日)相差约10日21时,故顺置闰,三年闰一个月,五年闰二个月,十九年闰七个月。
闰月加在某月之后叫“闰某月”。
《书.尧典》:“以闰月定四时,成岁。
”孔传:“一岁有馀十二日,未盈三岁足得一月,则置闰焉。
”《左传.文公六年》:“闰月不告朔,非礼也。
闰以正时,时以作事,事以厚生,生民之道,于是乎在矣。
不告闰朔,弃时政也,何以为民?”农历为什么会有闰月?——农历置闰月是为了协调回归年与农历年的矛盾。
回归年与农历年有什么矛盾呢?先记住:回归年的总长度为365.2422日,朔望月的长度为29.5306日。
十二个朔望月构成农历年,长度为29.5306×12=354.3546日,比回归年少10.88天即将近11天,每个月少0.91天,近1天。
依此,如农历年某年春节为大雪纷飞的冬天,第二年的春节就会在季节上提前11天,第16个农历年就会出现在赤日炎炎的夏天。
如按十三个朔望月构成农历年,长度为29.5306×13=383.8978日,比回归年又多出18天多。
如果按上述规定制定历法,就会出现天时与历法不合、时序错乱颠倒的怪现象——这就是矛盾。
为了克服这一缺点,我们的祖先在天文观测的基础上,找出了“闰月”的办法,保证农历年的正月到三月为春季,四月到六月为夏季,七月到九月为秋季,十月到十二月为冬季,也同时保证了农历岁首在冬末春初。
农历年中月以朔望月长度29.5306日为基础,所以大月为30日,小月为29日。
为保证每月的头一天(初一)必须是朔日,就使得大小月的安排不固定,而需要通过严格的观测和计算来确定。
因此,农历中连续两个月是大月或是小月的事是常有的,甚至还出现过如1990年三、四月是小月、九、十、十一、十二连续四个月是大月的罕见特例。
那么多长时间加一个闰月呢?最好的办法就是求出回归年日数与朔望月的日数的最小公倍数:我们希望m个回归年的天数与n个朔望月的天数相等,也就是应有等式:m×365.2422=n×29.5306在这个等式中我们不能直接求出m和n,但可以求出它们的比例:这个比例的近似值分别为:在这些分式中,分子表示回归年的数目,分母表示朔望月的数目。
全国甲2022年高考历史压轴卷
(全国甲)2022年高考历史压轴卷注意事项: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座号填写在相应位置,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考生号和座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指定位置上。
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2B铅笔(按填涂样例)正确填涂;非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据文献记载,商代历法己开始设置闰月,最初没有定制,有时甚至出现再闰或三闰的现象。
大约公元前6世纪后,中国已有十九年七闰的“章”法。
这种变化主要源于( )A.观测技术出现重大进步 B.生产和生活经验的积累C.阴阳合历促进历法发展 D.小农经济日益发展成熟25.秦汉时期,在参与实际政治的过程中,儒家学者逐渐从“儒者”变成了“儒士”。
因此,学者余英时指出“先秦儒家的君臣观在董仲舒手上也经过了一番相当彻底的法家化。
”这里的“法家化”指的是儒学( )A.丧失了社会批判精神 B.完成政治体制化进程C.融入于法家思想体系 D.与官僚政治逐步结合26.据《南史》记载,南朝女棋手娄逞“变服诈为丈夫,粗知围棋,解文义,徧游公卿,仕至扬州议曹从事。
”唐朝后宫设有寓教棋博士传授棋艺,史书上有安南国向皇后进贡“木钝象骨棋盘一面,象牙棋子一具”的记载。
据此可知,当时( )A.女性参与围棋活动得到社会认可B.围棋传播经历自下而上的过程C.政府支持推动女子围棋运动发展 D.围棋活动具有一定的社会基础27.据顾炎武《日知录》记载,明朝在地方邑里,皆设置申明、旌善二亭,民有善恶行为都会被记录下来,以示奖惩。
这表明( )A.政府对基层的治理得到加强B.宗法血缘对社会的影响减弱C.儒家自觉承担社会教化职责D.明代基层管理自治色彩浓厚28.清朝有8位皇帝对关羽进行了10次追封,举例如下( )皇帝顺治皇帝忠义神武关圣大帝乾隆皇帝忠义神武灵佑关圣大帝嘉庆皇帝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关圣大帝道光皇帝忠义神武灵花仁勇威显关圣大帝咸丰皇帝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关圣大帝同治皇帝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关圣大帝光绪皇帝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关圣大帝A.旨在塑造民众道德观念B.折射了民族危机的加深C.推动了市民阶层的壮大 D.试图提高民众国防意识29.20世纪20年代初,中国知识分子既从西方文明中看到了新希望,又注意到了西方科学发展所带来的道德伦理沦丧问题。
二十四节气的来历
二十四节气的来历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
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
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
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
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
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即: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个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即: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个节气。
“节气”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不差1~2天。
为了便于记忆,人们编出了二十四节气歌诀: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二十四节气七言诗地球绕着太阳转,绕完一圈是一年。
一年分成十二月,二十四节紧相连。
按照公历来推算,每月两气不改变。
上半年是六、甘一,下半年逢八、甘三。
这些就是交节日,有差不过一两天。
二十四节有先后,下列口诀记心间: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连;惊蛰春分在三月,清明谷雨四月天;五月立夏和小满,六月芒种夏至连;七月大暑和小暑,立秋处暑八月间;九月白露接秋分,寒露霜降十月全;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迎新年。
抓紧季节忙生产,种收及时保丰年。
随着中国历法的外传,二十四节气已流传到世界许多地方。
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惊蛰:蛰是藏的意思。
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
春分表示昼夜平分。
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月份
月份月份。
指正月到十二月中的某一个月(农历包括闰月)。
词语解释月份yuèfèn[Moon;Month]月份。
指某一个月。
一年有7个大月,5个小月月份来源月份来源的传说来自于《山海经》中的《常羲生月》。
《山海经》记载,帝俊有两位妻子,羲和与常羲。
羲和生日,常羲生月,所以常羲也被称为月母。
其实羲和与常羲同为制定历法的官职。
《世本》中记载,黄帝为了制定历法,让“羲和占日,常仪占月”,常仪就是常羲,占月就是观测月亮的晦朔弦望的周期,这就是“常羲生十二月”的来历。
月份别称(通俗版)一月:正月端月初月嘉月新月开岁陬月二月:丽月杏月花月仲月仲春酣月如月三月:桃月绸月季月莺月晚春暮春四月:阳月麦月梅月纯月清和初夏余月五月:蒲月榴月郁月呜蜩天中仲夏皋月六月:荷月焦月署月精阳溽暑季暑且月七月:瓜月巧月兰月兰秋肇秋新秋首秋相月八月:桂月仲商竹春正秋仲秋壮月九月:菊月暮商霜序朽月季秋玄月青女月三孟秋十月:良月露月初冬开冬阳月冬飞阴月十一月:畅月葭月仲冬幸月龙潜月十二月:冰月腊月严月除月季冬残冬末冬嘉平穷节星回节农历四季的别称春季:阳春、艳阳、淑节、青春、阳节、青阳夏季:三夏、朱明、九夏、炎夏、朱律、清夏秋季:凄辰、金天、三秋、商节、素节、白藏冬季:安宁、冬辰、岁余、九冬、无序、严节诗意别称正月──柳月银柳插瓶头,又称柳月二月──杏月杏花闹枝头,又称杏月三月──桃月桃花粉面羞,又称桃月四月──槐月槐花挂满枝,又称槐月五月──榴月石榴红似火,又称榴月六月──荷月荷花满池放,又称荷月七月──巧月凤仙节节开,又称巧月八月──桂月桂花遍地香,又称桂月九月──菊月菊花傲霜雪,又称菊月十月──阳月芙蓉显小阳,又称阳月十一月──葭月葭草吐绿头,又称葭月腊月──梅月梅花吐幽香,又称梅月农历月份别称正月:孟春、寅月、嘉月、首阳、献岁、早春、元月、端月、华月、夏正、冠月、新正二月:建卯、夹仲、丽月、酣春、花朝、仲春、花月、杏月、竹秋、火壮、中春三月:季春、姑先、桃月、辰月、莺时、末春、蚕月、桐月、秒春、桃浪四月:槐序、孟夏、麦春、乾月、除月、麦候、建巳、中吕、朱明、正阳五月:建午、炎月、天中、午月、幕月、仲夏、蒲月、郁蒸、小刑、鸣蜩六月:季夏、林钟、征暑、荷月、遁月、精阳七月:早秋、兰秋、首秋、建中、上秋、相月八月:仲商、中秋、壮月、桂月、仲秋、南宫九月:朽月、霜序、菊月、暮秋、无射、咏月十月:良月、子春、孟冬、初冬、坤月、吉月十一月:冬月、建字、葭月、畅月、复月、黄钟、寒月十二月:建丑、严月、腊月、嘉平、残月、冰月农历月份的别称正月农历一月也叫正月,吴自牧在《梦梁录·正月》中说,“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
中国二十四节气的来源
过年了,让我们过个传统的中国年吧中国二十四节气的来源早在春秋战国时代,我国人民中就有了日南至、日北至的概念。
随后人们根据月初、月中的日月运行位置和天气及动植物生长等自然现象利用之间的关系,把一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
并且给每等份取了个专有名称,这就是二十四节气。
到战国后期成书的《吕氏春秋》“十二月纪”中,就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个节气名称。
这八个节气,是二十四个节气中最重要的节气。
这八个节气标示出季节的转换,清楚地划分出一年的四季。
后来到了《淮南子》一书的时候,就有了和现代完全一样的二十四节气的名称。
节气的划分有人认为二十四节气从属农历,其实,它是根据阳历划定的。
即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把一年划分为24个彼此相等的段落。
也就是把黄道分成24个等份,每等份各占黄经15℃。
由于太阳通过每等份所需的时间几乎相等,二十四节气的公历日期每年大致相同:上半年在6日、21日前后,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
并有两句口诀:上半年来六、二十一,下半年来八、二十三。
古时把节气称“气”,每月有两个气:前一个气叫“节气”,后一个气叫“中气”。
二十四节气按月分布情况如下表,它又同农历闰月的安排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农历中,以立春为二十四个节气的头一个节气。
二十四个节气的名称,是随着斗纲所指的地方并结合当时的自然气候与景观命名而来的。
所谓斗纲,就是北斗七星中的魁、衡、杓三颗星随着天体的运行,斗纲指向不同的方向和位置,其所指的位置就是所代表的月份。
如正月为寅,黄昏时杓是指寅,半夜衡指寅,白天魁是指寅;二月为卯,黄昏时杓是指卯,半夜衡是指卯,白天魁是指卯,其余的月份类推。
二十四节气物候立春斗指东北。
太阳黄经为315度。
是二十四个节气的头一个节气。
其含意是开始进入春天,“阳和起蛰,品物皆春”,过了立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勃,一年四季从此开始了。
雨水斗指壬。
太阳黄经为330度。
这时春风遍吹,冰雪溶化,空气湿润,雨水增多,所以叫雨水。
二十四节气来源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二十四节气来源篇一:中国二十四节气及由来中国二十四节气及由来编辑制作:温柔细雨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
由于中国农历是一种“阴阳合历”,即根据太阳也根据月亮的运行制定的,因此不能完全反映太阳运行周期,但中国又是一个农业社会,农业需要严格了解太阳运行情况,农事完全根据太阳进行,所以在历法中又加入了单独反映太阳运行周期的“二十四节气”,用作确定闰月的标准。
二十四节气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中国古代利用土圭实测日晷,将每年日影最长定为“日至”(又称日长至、长至、冬至),日影最短为“日短至”(又称短至、夏至)。
在春秋两季各有一天的昼夜时间长短相等,便定为“春分”和“秋分”。
在商朝时只有四个节气,到了周朝时发展到了八个,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
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二十四节气名称首见于《淮南子·天文训》,《史记·太史公自序》的“论六家要旨”中也有提到阴阳、四时、八位、十二度、二十四节气等概念。
汉武帝时,落下闳将节气编入《太初历》之中,并规定无中气之月,定为上月的闰月。
■■二十四节气每一个分别相应于太阳在黄道上每运动15°所到达的一定位置。
二十四节气又分为12个节气和12个中气,一一相间。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在公历中它们的日期是相对固定的,上半年的节气在6日,中气在21日,下半年的节气在8日,中气在23日,二者前后不差1~2日。
■■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反应了季节、气候现象、气候变化三种。
六年级少年闰土知识点整理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六年级少年闰土知识点整理闰土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一个人物形象,他被认为是农业之神,是保护庄稼和农田的神灵。
在《山海经》中有关于闰土的记载,他被描述为一个年轻的少年,头戴草帽,身着蓝色衣裳,手持锄头。
闰土的形象在民间故事、神话传说中也有很多不同的描写。
在六年级的学习中,了解闰土的知识点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农耕生活。
1. 闰土的来源:根据传说,闰土是由火神祝融和水神共工所生。
他的出生标志着四季的循环,是农田生长的象征。
2. 闰土的形象:闰土被描绘为一个年轻的少年,他的形象通常是头戴草帽,身着蓝色衣裳,手持锄头。
他身材高大,形容英俊。
3. 闰土的职责:闰土是农业之神,他的职责是保护农田,使庄稼生长茂盛。
人们认为,闰土能掌管天候,调节雨水,使农作物得到充足的阳光和雨水。
4. 闰土的崇拜:古代的农民十分崇拜闰土,他们经常举行祭祀仪式来向他祈祷丰收和平安。
农民们经常在农历的闰月进行祭祀,以示对闰土的敬意。
5. 闰土与农耕生活:闰土在农耕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农民在播种、施肥、除草、收割等过程中,会祈求闰土保佑农田的平安和丰收。
同时,他们也会举行一些仪式,如放风筝、燃放鞭炮,以驱赶病虫害和恶鬼。
6. 闰土的形象演变:随着时代的发展,闰土的形象也有所演变。
在古代文献中,闰土被描述为一个年轻英俊的少年;而在现代的绘画和文学作品中,闰土的形象也有所变化,有的将他描绘成一个带着笑容的男性形象。
第1页/共2页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7. 闰土与中国传统文化:闰土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代表了人们对自然的崇拜和对农业的依赖。
他是农耕文化的象征,也是人们向农田祈求丰收和祥和的信仰。
8. 闰土的故事和传说:闰土的形象在民俗故事、神话传说中也有很多不同的描写。
例如,《山海经》中记载了闰土老爷的故事,他用神奇的力量驱散妖魔,保护人间安宁;还有《管子》中记载了闰土种树的故事,他通过种植树木来治理河流,修筑堤坝,保护人们的生活。
外傅之年的解释
外傅之年的解释
外傅之年是一种中国传统的计年方式,来源于傅说傅说是古代先民通过观察动物及植物的生长、繁殖等现象,推测天地万物的运行规律。
其中“傅”即为观测、推测,推测的结果可用作日后的参考。
在外傅之年中,由于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周期不是整数,所以一年的长度不是精确的365天,导致农历与阳历之间存在差异。
为了同步阳历与农历,中国古代的历法制定者在阳历多出的时间上增加了一些特定的年,来弥补这种差异。
这些特定年被称为“外傅之年”。
一般认为外傅之年的周期为19年,也有人认为是23年。
在外傅之年中,最后一个月增加一天,这一天被称为“闰”。
外傅之年的引入,旨在保持阳历与农历的一致,让人们按照正确的时间进行农事活动和各种庆典。
在中国古代,外傅之年的确定和闰月的安排是由专门的历法官员负责的,以确保时间的精确性。
值得注意的是,外傅之年只在农历中进行调整,对阳历的计年方式没有影响。
现今的公历日常生活中使用的阳历就是背离了传统傳统计年的方法。
月亮形状变化的周期
月亮的圆缺变化月球的各种圆缺形态叫月相。
月相是天文学中对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明部分的称呼。
月球环绕地球旋转时,地球、月球、太阳之间的相对位置不断地变化。
因为月球本身不发光,月球可见发亮部分是反射太阳光的部分。
只有月球直接被太阳照射的部分才能反射太阳光。
我们从不同的角度上看到月球被太阳直接照射的部分,这就是月相的来源。
月相不是由于地球遮住太阳所造成的(这是月蚀),而是由于我们只能看到月球上被太阳照到发光的那一部分所造成的,其阴影部分是月球自己的阴暗面。
月相成因因月球靠反射阳光发亮,它与太阳相对位置不同(黄经差),便会呈现出各种形状。
如图所示,在位置a,日月黄经差为0°,即称朔或新月,这时月球以黑暗面朝向地球,且与太阳几乎同时出没,故地面上无法见到;c时黄经差90°称上弦,半月形出现在上半夜的西边夜空中;e时黄经差180°,即是望或称满月,一轮明月整夜可见;g为下弦,黄经差270°,这时的半月只在下半夜出现于东半天空中。
朔望盈亏的周期称朔望月,长约29.53059日。
月相种类月相是以日月黄经差度数(以下的度数就是日月黄经差值)来算的,共划分八种:新月(农历初一日,即朔日):0度;上峨嵋月(一般为农历的初二夜左右-------初七日左右):0度----90度;上弦月(农历初八左右):90度;凸月(农历初九左右-----农历十四左右):90度----180度;满月(望日,农历十五日夜或十六日左右):180度;残月(农历十六左右-----农历二十三左右):180度----270度;下弦月(农历二十三左右):270度;下峨嵋月(农历二十四左右----月末):270度-----360度;另外,农历月最后一天称为晦日,即不见月亮;以上有四种为主要月相:新月(农历初一日),上弦(农历初八左右),满月(农历十五日左右),下弦(农历二十三左右),它们都有明确的发生时刻,是经过精密的轨道计算得出的;闰年、闰月的由来2008年阳历是闰年。
【高中政治】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4同步练习题:第2单元 单元综合测评2
单元综合测评(二)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一、选择题1.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这里的“客观实在”是指()A.某一具体的物质形态B.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C.自然界中可以直接感知的事物D.世界上一切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的总称【解析】客观实在是对具体的物质形态的概括抽象,但不等于具体的物质形态,也不是世界上一切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的总称,A、C、D排除。
B是对“客观实在”的正确理解,当选。
【答案】 B2.我国地域之大、国情之复杂远超一般人的想象,经度一度之差可以把一个行政区域一分为二,纬度一分之差就可能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发展方式。
我国不同地域、不同行政层级、不同规模的城市,已经或正在经历与农民争夺土地的扩张过程,之后必将步入争夺人口的城市化和城镇化,此时谋划因地制宜的发展道路尤为紧迫。
上述观点的哲学依据是()A.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都是客观的B.农村的生产力比较落后C.人类不是从来就有的D.劳动使人结成了社会联系并形成了社会关系【解析】我国大而复杂,不同地方的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不一样,要谋划因地制宜的发展道路。
这表明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都是客观的,A正确。
B、C、D本身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答案】 A3.毛泽东同志指出:“世界就是这样一个辩证法:又动又不动。
净是不动没有,净是动也没有。
”这告诉我们()A.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绝对运动的B.世界上的事物具有相对静止性C.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D.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的【解析】毛泽东的话强调了事物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C符合题意;A、B表述均片面;D强调物质和运动的关系,不符合题意。
【答案】 C4.关于运动有几种看法,甲说:“太阳每天都是新的。
”乙说:“方生方死,方死方生。
”丙说:“飞鸟之景未尝动也。
”这些观点按照顺序分别是() A.辩证法、相对主义、形而上学B.二元论、形而上学、辩证法C.辩证法、相对主义、二元论D.辩证法、形而上学、相对主义【解析】“太阳每天都是新的”体现了运动与静止的辩证统一关系,属于辩证法的观点。
农历、公历的来源
农历、公历的来源经常听到各地人们过生日有的采用农历,有的采用阳历。
那农历和阳历到底是怎么算的?又是来源何处?查字典地理网今日就为大家解解谜。
农历是我国采用的一种传统历法,又名夏历、中历、旧历,民间也有称阴历的。
它用严格的朔望周期来定月,又用设置闰月的办法使年的平均长度与回归年相近,兼有阴历月和阳历年的性质,因此在实质上是一种阴阳合历。
农历把日月合朔(太阳和月亮的黄经相等)的日期作为月首,即初一。
朔望月的平均长度约为29.53059日,所以有的月份是30日,称大月;有的月份是29日,称小月。
月初所在的日期,按太阳和月亮的位置推算定,不机械地安排。
农历以12个月为一年,共354日或355日,与回归年相差11日。
为此,通过每十九年安插七个闰月的办法予以协调。
闰月的安排由二十四节气来决定。
目前全世界通用的历法称为公历,它实质上是一种阳历。
原始的阳历是古埃及人创立的。
最初取一年为365日。
为了协调历法年与回归年的长度,公元前46年,罗马统治者儒略·恺撒对阳历作了修改,制定儒略历。
公元前8年,恺撒的侄儿奥古斯都又对儒略历作了调整。
儒略历分一年为十二个月,平年365日;年份能被4整除的为闰年,共366日。
这样,儒略历历年平均长度便是365.25日,同回归年长度365.2422日相差0.7078日,400年约差3日。
从实施儒略历到十六世纪末期,累差约为10日。
为了消除这个差数,教皇格里高利(一译格雷果里)十三世把儒略历1582年10月4日的下一天定为10月15日,中间消去10天;同时还修改了儒略历置闰法则:能被4除尽的年份仍然为闰年,但对世纪年(如1600,1700…),只有能被400除尽的才为闰年。
这样,400年中只有97个闰年,比原来减少三个,使历年平均长度为365.2425日,更接近于回归年的长度。
经过这样修改的儒略历叫格里高利历,亦称格里历。
格里历先在天主教国家使用,20世纪初为全世界普遍采用,所以又叫公历。
谈谈英语中的12个月
谈谈英语中的12个月————————————————————————————————作者:————————————————————————————————日期:谈谈英语中的12个月-英语论文谈谈英语中的12个月李灿灿(玉环县华盛体育中学,浙江台州317600)摘要:英语单词的记忆对绝大多数的同学来说都是一件比较头疼的事,尤其再遇到像12个月的名称这样要求集中记忆的单词就更加的棘手了。
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有没有人思考过,这些月份都是怎么命名的呢?它们除了我们看到的表面意思外,还有什么内涵吗?那么大家就和我一起来探究一下这12个单词吧。
关键词:英语;月份;单词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351(2012)-08-0042-01 说到月份,我们就不能不先来谈谈历法。
我们现在使用的公历起源于古罗马。
古罗马最早的历法只有十个月(目前英语中最后四个月的名称就源于此),并且都有标准的英语名称。
但当时的历法很不规范,也不明确,法国文学家伏尔泰(1694—1778)曾讽刺当时的罗马历法:“罗马人常打胜仗,但不知道打胜仗是在哪一天。
”所以努玛王制定了阴历,按照月亮的运行周期把一年分成十二个月,在原来十个月的前面添了两个月(现在英语中的一月和二月的名称来源于此)。
并且用闰月补足与地球公转周期相差的十一天。
这套阴历沿用了七百年,误差积累越来越大,以至于到后来季节都不准了。
到了凯撒(Julius Caesar)的时候,制定了全新的历法,用阳历代替了阴历,制定了大小月之分,使历法的准确性得到了大大的提高。
我们目前用的公历是罗马教皇格里高利于1582年修定的,只是在凯撒的历法基础之上对两千年积累的天数误差作了调整,其余的没有什么变动。
既然公历起源于古罗马历法,这十二个单词当然也就起源于古罗马。
一月和二月是后加上的月份。
原来的一月变成了三月,以此类推。
这十二个月每个名字都有他们独特的含义。
January(一月):在古罗马传说中,有一位叫做雅努斯(Janus)的守门神,也是罗马人的守护神。
为什么没听过闰腊月?一年两个除夕?
为什么没听过闰腊⽉?⼀年两个除⼣?时间过的飞快,马上⼜要过年了。
前两天,有个朋友这样问我说,平时都听说闰五⽉闰七⽉,怎么没听过闰腊⽉,⼀次过两个年多带劲!我本来想着⼀句两句就可以给他讲清楚了,但是发现好像没有那么简单,这是个⾮常有意思的问题,我不知道看到这篇⽂章的您有没有过类似的疑问呢?本着打破砂锅刨根问底的精神,让我们⼀次来弄个明⽩吧!要搞清楚这个问题,⾸先我们要弄明⽩我们现在⽤的农历是怎么样的历法?问到⽇期,现在⼤部分的⼈都会说,⼏天阳历多少号阴历多少号,那农历真的就是阴历吗?直观上,我们都知道⼗五的⽉亮⼗六圆,也就是农历很明显是反应⽉亮运动周期的历法,是阴历;但⼜不完全是。
为啥呢,我们从另⼀个⾓度看,农历的周期和地球公转周期是⼤概吻合的,⽽且我们平时说的夏⾄冬⾄也是对应着阳历中的固定⽇期,所以从这个⾓度看,农历⼜是⼀部关于地球和太阳运动周期的阳历。
所以,严格的说,我国的农历从严格意义上说不应该叫阴历,⽽是阴阳合历。
这其中蕴含了我们⽼祖宗强⼤的智慧,下⾯我们就来看看他们究竟是如何做到的吧。
⾸先,农历如何精确反应⽉相?农历每个⽉中,先根据⽉相来定初⼀。
规定朔⽉所在的⽇期为初⼀,朔⽉就是⽉亮绕道地球和太阳之间,暗的那半⾯完全对着地球,所以夜晚看不上⽉亮;⽽当⽉亮绕道地球的另⼀边,亮的⼀⾯对着地球,看到的就是满⽉,称为望⽉;每两个朔⽉间隔为⼀个朔望⽉周期。
如果两个朔⽉间隔是29天则为⼩⽉,如果是30天则为⼤⽉。
若朔望⽉周期长度不变的话,⼤⼩⽉应该轮流出现才对,可事实上⽉地⽇这个系统运⾏还是⽐较复杂的,周期也会发⽣变化可能相差13⼩时之多,平均起来为29.5306天。
所以会出现连续⼤⽉或者连续⼩⽉的情况。
⼀个⽉中的⽉相变化如何保证农历⼀年周期和地球的回归年周期⼀致?解决了反应⽉相的问题之后,马上有个问题亟待解决,我们知道⽉球绕地球⼀周的周期平均为29.5306天,⼀年12个⽉的话就是:29.5606*12=354.3672天这与地球公转周期365.2422天相差了10.8750天,这意味着每年就会相差11天左右,只要16-17年,就会出现冬夏颠倒的情况,六⽉飞雪、冬天扇扇。
半年几个月
半年几个月
半年6个月
月是历法中的一种时间单位,传统上都是以月相变化的周期作为一个月的长度,一个月(太阴月)的长度大约是29.53日,即一轮“朔望月”。
在旧石器时代的早期,人类就已经会依据月相来计算日子。
迄今,朔望月仍是许多历法的基石。
一年分为12个月;中国农历一年也为12个月,农历的闰年为13个月,多出的一个月称为闰月。
月份来源的传说来自于《山海经》中的《常羲生月》。
《山海经》记载,帝俊有两位妻子,羲和与常羲。
羲和生日,常羲生月,所以常羲也被称为月母。
其实羲和与常羲同为制定历法的官职。
《世本》中记载,黄帝为了制定历法,让“羲和占日,常仪占月”,常仪就是常羲,占月就是观测月亮的晦朔弦望的周期,这就是“常羲生十二月”的来历。
农历一月也叫正月,吴自牧在《梦梁录·正月》中说,“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
”唐人苏味道在《正月十五夜》诗中描述:“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正月又称端月,那是秦朝为避始皇之名讳,秦始皇名政,又作正,故而把正月改为端月。
《后汉书·冯衍传》中说:“开岁发春兮,百卉含英。
”这里的“开岁”也是指农历一月。
1。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
由于中国农历是一种“阴阳合历”,即根据太阳也根据月亮的运行制定的,因此不能完全反映太阳运行周期,但中国又是一个农业社会,农业需要严格了解太阳运行情况,农事完全根据太阳进行,所以在历法中又加入了单独反映太阳运行周期的“二十四节气”,用作确定闰月的标准。
二十四节气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
视太阳从春分点(黄经零度,此刻太阳垂直照射赤道)出发,每前进15度为一个节气;运行一周又回到春分点,为一回归年,合360度,因此分为24个节气。
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即: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个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即: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个节气。
“节气”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节气的日期在阳历中是相对固定的,如立春总是在阳历的2月3日至5日之间。
但在农历中,节气的日期却不大好确定,再以立春为例,它最早可在上一年的农历12月15日,最晚可在正月15日。
现在的农历既不是阴历也不是阳历,而是阴历与阳历结合的一种阴阳历。
农历存在闰月,如按照正月初一至腊月除夕算作一年,则农历每一年的天数相差比较大(闰年13个月)。
为了规范年的天数,农历纪年(天干地支)每年的第一天并不是正月初一,而是立春。
即农历的一年是从当年的立春到次年立春的前一天。
例如2008年是农历戊子年,戊子年的第一天不是公历2008年2月7日(农历正月初一),而是公历2008年2月5日。
立春,俗称“打春”。
旧俗立春,既是一个古老的节气,也是一个重大的节日。
天子要在立春日,亲率诸侯、大夫迎春于东郊,行布德施惠之令。
二十四节气与人体对应
二十四节气与人体对应我国古代将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一圈称一年,并在四季分明的黄河流域一带,根据月球环绕地球运行规律,将四季变化分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共二十四个节气,三百六十天.由于每月天数不一,有29天多一点,有30天多一点的,或是少几小时的,所以经过长期的总结,用“无中气之月置闰"的办法,来调整这一年不足之时日.即如月中有节而无气则该月为闰月.当然这一方法对于地球上的其他地区如热带地区季节变化相对不明显,也就不适用,即使与我们同一个纬度的也有区别,在此仅作简要介绍。
我国大部分地区使用阳历(即公历)和阴历(即农历)。
阳历以地球绕日公转周期365.2422天为一年。
阴历也叫阴阳合历,是以月球的圆缺周期29。
5306天为阴历的依据,同时又照顾了寒暑变化实际.阴历一年12个月,计354天,比阳历一年少11天。
长此下去,月份和时令之间势必难以相符。
就会出现如:三伏天过春节,寒冬腊月赛龙舟。
为使阴历与阳历在时令上能够合拍,阴历用增设闰月的办法来调整余缺,规定每隔2年或3年来一个闰月。
有闰月的这一年,阴历是13个月。
那么该“闰"那一个月呢?我们祖先通过实践,把全年划分为24个节气。
前一个叫“节气”,后一个叫“中气”。
节气和中气按照月份顺序相同排列。
相邻的两个节气或两个中气之间平均相隔30天半,可是阴历的一个月只有29天半(29.5306天)。
这样,下一个月的节气和中气势必要往后拖延一天或两天,到了一定的时候中气不在月中而移至月尾,下一个中气则又在隔一个月的月初,结果中间这个月就只有一个节气而没有中气.阴历历法规定:凡是只有节气而无中气的月份,一律不能独立成为一个月,它只能作为上一个月的附属闰月。
那么,我们人体又是如何与二十四节气对应的呢?我们知道人体有十二经脉,阴经通于脏,阳经通于腑,十二经脉和十二脏腑结合起来,形成二十四经脉与二十四节气相吻合、相对应的关系。
农历马年为何闰九月
农历马年为何闰九月作者:徐仁吉来源:《百科知识》2014年第18期今年是农历马年闰九月,这只是一种记时的方法,要说清闰月是怎么回事,还得从历法谈起。
农历是阴阳合历农历,是用中华民族古代历法排列日、月、年并提供有关数据的历书,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
早在唐宋时期,每到年末,皇帝就把新历书赐予文武群臣。
因为是皇帝颁发的,所以,人们就把历书叫“皇历”。
古时候,历法很不统一,各个国家、民族、部落都可以制定自己的历法。
由于制法的依据不同,便产生了不同的历法:以月亮变化规律制定的历法,叫阴历;以太阳变化规律制定的历法,叫阳历。
我们现在使用的农历,既不是纯阴历,又不是纯阳历,而是一种非常科学的阴阳历;它的历史久远,并经过了历代的使用、修改、充实而逐步完善。
远古时代的人类是按照太阳的升落来安排生产和生活的,即文献中所记载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那时候,就是白天干活,晚上睡觉,人们把一昼夜当作一“日”。
于是,“日”就成为最初的时间单位。
随着生产的逐渐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简单的时间单位“日”已经不能适应生产和生活的需要。
人们在劳动生产实践中发现,天上的月亮有圆缺变化的规律,于是,就形成了“月”的概念,又把“月”定为一个较长的时间单位。
我国古代文献《尚书》中记述:“期三百有六旬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
”说明在我国上古时,一年的长度就定为366天了。
后来到《周髀算经》时,又有了新的认识,书中记载:“故知一岁三百六十五日四分之一,岁终也。
”就是说,在连续4年的观测中,有3年的长度为365天,而有1年的长度为366天;因此,平均起来,年的长度就为365又1/4天。
“年”的主要概念建立以后,使人类在记时方面跃进决定性的一步,在“月”的基础上又出现了更长的时间单位“年”。
至此,制定历法的基本要素“年、月、日”均已齐备。
我国民族历法就是在这个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并日臻完善。
为什么要有闰月为了改正太阴历和四季不协调的现象,我国古代勤劳智慧的人民经过了长期的观测和反复实践,创造出一种阴阳合历,这就是流传至今的《农家历》,它的特点就在于,既弥补了纯阴历的缺点,又力求使历月与朔望月一致,使历年与回归年一致,使月份和季节的变化相吻合。
请问农历闰月有什么规律
请问农历闰月有什么规律农历为什么会有闰月?——农历置闰月是为了协调回归年与农历年的矛盾。
回归年与农历年有什么矛盾呢?先记住:回归年的总长度为365.2422日,朔望月的长度为29.5306日。
十二个朔望月构成农历年,长度为29.5306×12=354.3672日,比回归年少10.88天即将近11天,每个月少0.91天,近1天。
依此,如农历年某年春节为大雪纷飞的冬天,第二年的春节就会在季节上提前11天,第16个农历年就会出现在赤日炎炎的夏天。
如按十三个朔望月构成农历年,长度为29.5306×13=383.8978日,比回归年又多出18天多。
如果按上述规定制定历法,就会出现天时与历法不合、时序错乱颠倒的怪现象——这就是矛盾。
为了克服这一缺点,我们的祖先在天文观测的基础上,找出了“闰月”的办法,保证农历年的正月到三月为春季,四月到六月为夏季,七月到九月为秋季,十月到十二月为冬季,也同时保证了农历岁首在冬末春初。
农历年中月以朔望月长度29.5306日为基础,所以大月为30日,小月为29日。
为保证每月的头一天(初一)必须是朔日,就使得大小月的安排不固定,而需要通过严格的观测和计算来确定。
因此,农历中连续两个月是大月或是小月的事是常有的,甚至还出现过如1990年三、四月是小月、九、十、十一、十二连续四个月是大月的罕见特例。
那么多长时间加一个闰月呢?最好的办法就是求出回归年日数与朔望月的日数的最小公倍数:我们希望m个回归年的天数与n个朔望月的天数相等,也就是应有等式:m×365.2422=n×29.5306在这个等式中我们不能直接求出m和n,但可以求出它们的比例:这个比例的近似值分别为:在这些分式中,分子表示回归年的数目,分母表示朔望月的数目。
例如第六个分数式表示19个回归年中必须加7个闰月。
19个回归年中加7个闰月的结果比较:19个回归年=19×365.2422=6939.6018(天)一个朔望月有29.5306天,235个朔望月=235×29.5306=6939.6910(天)19个回归年中加7个闰月后,矛盾消除得只差:6939.6910-6939.6018=0.0892(天)——即2小时9分多,这已经是够精确的了。
农历闰月会影响当年的气候吗
农历闰月会影响当年的气候吗作者:金国玉来源:《地理教育》2009年第05期翻开2009年6月23日这天的日历,又有一个农历五月展现在眼前,这就是今年的农历“闰五月”。
与往年一样,对今年的闰月,社会上仍有许多说法。
如今年连续两个农历五月,今年热的时间要比往年长一些;今年的气候变化也要比往年向后推迟一个月;今年的各种农事活动也要比往年晚一个月……在这些人看来。
农历闰月会直接对当年气候产生影响。
对此笔者不能认同,只要对农历历法的制度依据和农历为何要闰月、怎样计算闰月有所了解。
就不难看出上述一些观点纯属凭空想象。
目前我国居民日常使用的历法主要有两种:一是日历牌上半部,现今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通用的公历也叫阳历,它起源于古罗马。
我国采用阳历是在辛亥革命后的1912年。
与现行阳历并用的日历牌下半部分就是农历,我国民间俗称“阴历”(不是纯阴历)。
相传这种历法创始于我国夏代,所以又称夏历。
它是我国使用时间最长的传统历法(从夏代至迟到殷代直至辛亥革命前)。
之所以说它不是纯阴历,是这种历法的制定依据是兼顾朔望月与回归年制定的,它实质是一种阴阳合历。
它吸取了阴历与阳历的优点,即历月是阴历成份。
月的平均长度近似朔望月。
月相变化周期约29.53天。
使农历每一天都有月相意义。
历年有一定的阳历成份,即年的平均长度与圃归年的365.2422日大体一致,使其能大致反映季节。
但农历历年的长度却是通过阴历中“历月积累”达剜的,或者说是由12个或13个月相变化周期体现出来的。
很明显用“月相周期积累”满足与回归年的长度是与阳历无关的,而与阳历无关就自然不能直接确切地反映季节,因此也就谈不到对当年气候产生影响了。
至于农历为何要闰月,是农历历法制定原则所致。
即历法中规定年、月、日必须是整天数而不能带小数。
而回归年与朔望月都不是整天数,因此历年和历月就不可能完全和回归年、朔望月相等,但又不能相差太远,否则年和月会失去季节和月相意义。
而—个回归年相当于12.3682个朔望月(365.2422日+29.5306),此数大于12个月而小于13个月,所以就有平年12个月(354天),闰年13个月(384"385天)之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關於中國農曆閏月之來源及其計算方法…
首先來明確一下概念…
曆法可分爲陽歷、陰曆、陰陽曆三種.陽歷是以太陽周年視運動周期(即回歸年,等於365.2422日)爲一年,一年劃分成12個月,它與月亮運動毫無關係.根據嚴厲日期,可知寒來暑往的四季變化,但它不能顯示月亮的圓缺.
陰曆則以月亮的圓缺周期(即朔望月,等於29.5306日)爲一個月,積12個月爲一年.它完全不考慮太陽的周年視運動規律,因而陰曆的日期不能顯示四季冷暖.這種曆法實用價值太小,現在除伊斯蘭教外,已棄置不用了.
陰陽曆,即我國的農曆,它揚陽歷之長避陰曆之短,取陰曆的月爲月,陽歷的年爲年,即以朔望月爲月,以回歸年作爲一年的平均長度.所以農曆是加入陰曆成分的陽歷,帶有陽歷因素的陰曆.根據農曆日期,既可知道潮汐漲落,又可基本掌握四季更替.農曆是我國獨創(太受鼓舞了,拿來主義的完美體現啊).
所以,陰曆與農曆是完全不等的兩個概念…簡而言之農曆是陰曆與陽歷的結合…哎,伊斯蘭教果然很強悍…
接下來就是數學問題啦…學好數理化,走到哪里都不傻,果然是千古至理啊啊…
衆所周知…回歸年,等於365.2422日(不知道的查地理書去)…十二個朔望月構成農曆年,長度爲29.5306×12=354.3672日…於是,按計算器可知…大概每個農曆年比回歸年少10.875天…
於是乎,我們得出…如果每年減少10天,如果農曆一年照十二個月算,16年後,農曆時間大概會比陽歷推遲半年左右…
於是乎,我們依農曆年定出的節日,也會依例推遲半年左右…想想,在炎炎夏日中度過春節,在冬天度過大暑,在夏天度過大寒,該是一件多麽糾結的事…
於是,我們威嚴的祖先拍案而起…
是可忍,孰不可忍…老祖先們可不想在秋天看到紅杏出牆…
在秋天還看到那麽多紅杏出牆…
於是,再回到數學問題…
既然不夠,我們我們就加個月份唄…要怎麽加呢,話說當年老祖先們手起筆落,說時遲那時快…就算好了…
當然現在我們用計算器,應該比他們慢多了,所以且聽我用方程思想慢慢道來…
方程:m爲回歸年個數,n爲朔望月個數,如要在若干年內使二者天數相等,試論證應用何種方法求之?
水果小嵐子按:
我們希望m個回歸年的天數與n個朔望月的天數相等,也就是應有等式: m×365.2422=n×29.5306
於是乎——m/n=29.5306/365.2422
用數學思想可知其比值應該如下值…
(1/12)*(2/25)*(5/37)*(8/99)*(11/136)*(19/235)
(小永子按:當年祖沖之就按這種方法推出的圓周率,假如早生幾千年,就發達了…嗚嗚…)
衆所周知,當數位越大時,其比值越精確(汗,這句話是某某人說的,數學白癡還是脫不了本質)…
所以祖先們得出,應該在19年中加入7個閏月,這就是著名的"十九年七閏法"了,咦…爲什麽是七閏,不是八閏,九閏?因爲…因爲……
(235-12*19=7)…
於是乎…19個回歸年=19×365.2422=6939.6018(天) ,一個朔望月有
29.5306天,235個朔望月=235×29.5306=6939.6910(天) 19個回歸年中加7個閏月後……只差:6939.6910-6939.6018=0.0892(天)——即2小時9分多.
現在置閏的方法是兩個冬至之間,如僅有12個月則不置閏,若有13個月即置閏.置閏的月從"冬至"開始,當出現第一個沒有"中氣"的月份,這個月就是閏月,其名稱是在前個月的前面加一個"閏"字…於是就開始閏月了…
那究竟要閏哪個月…其實我們也不知道…
順便啦…估計老祖先也是這樣想的…所以他們這樣做:
老祖先雲:農曆閏何月?二十四個節氣決之.
二十四個節氣者,爲十二個節氣與十二個中氣之謂也.
於曆法中按節氣逐月推遲之.於是乎,中氣置於月末時,下月或無中氣.
無中氣之月即爲閏月是也.
中氣與節氣又是怎麽算的…小朋友乖,聽老師慢慢道來…
那就是…就是…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排序爲偶數者爲中氣.…8月24日到9月21日,本該是農曆八月…但是只有一個9月8號是白露…竟然只有一個節氣,還沒有中氣…哼,所以今年有個閏七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