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古诗文“古今字”初探

合集下载

课堂古今字教学浅析-2019年精选文档

课堂古今字教学浅析-2019年精选文档

课堂古今字教学浅析古今字是指同一个词义在不同的时代用不同的字来表示。

早在汉代,经学家郑众就已经意识到古今字的存在现象,如《周礼?宗伯》:“小宗伯之职,掌建国之神立,右社稷,左宗庙。

”郑司农(即郑众,因其曾官大司农)云:“立读为位,古者立、位筒子,古文《春秋经》‘公即位’为‘公即立’。

”但是“古今字”这个概念是东汉末年的郑众提出的,《礼记?曲礼下》:“君天下曰天子,朝诸侯,分职授政任功,曰:予――人。

”郑玄注:“《觐礼》曰:‘伯父实来,余一―人嘉之。

’‘余’‘予’古今字。

”但是直至清代之前,人们对于古今字尚缺乏明确的认识,并无专门的研究,清代时,古今字开始受到广泛的重视,王念孙在《广雅疏证》中提出:“盖古今字,必以此释彼而其义始明”;王筠在《说文释例》中提出分别文,累曾字的观点;另外徐灏认为“古今字有两例,一为造字相承,增偏旁,一为古今本也”,认为古今字是一种造字关系。

但是对于古今字研究成就最大的是段玉裁,他在《说文解字注》“谊”下注时说到:“凡读经传者。

不可不知古今字。

”(一).古今字的特点1.古今字是一种历时关系。

段玉裁给“今”字下注:“今者对古之称,古不一其时,今亦不一其时也。

云是时者,如言目前,则目前为今,目前以上皆古。

如言赵宋,则赵宋为今,赵宋以上皆为古;如言魏晋,则魏晋为今,魏晋以上为古。

班固作古今人表,汉人不与焉,而谓之古今人者,谓近乎汉者为今人,远乎汉者为古人也,作古今人表者所以辅汉书之所无,存汉以前之略也。

亦谓三皇至汉以前迭为古今人也。

古今人用字不同,谓之古今字。

”另外,他给“谊”下注:“郑司农云:‘?x读为?x。

’古者书?x但为?x。

今时所谓?x为谊,按此则谊?x为古今字,周时做谊,汉时作?x,皆今时之仁?x字也。

其威?x字则周时作?x,汉时作?x。

凡读经传者,不可不知古今字。

古今无定时,周为古则汉为今,汉为古则晋宋为今,随时异用谓之古今字。

”可见,古今字是一种历时的关系,是古今人表达同一个词的意义时,所使用的不同的字,而不是字形的演变导致的结果。

《大广益会玉篇》古今字初探

《大广益会玉篇》古今字初探
读音 同“ ” 假借为 “ ” 横 , 横 。
古字 、 今字都作字头 , 并按所属 的部首归部 。或者 在古字的注释 中标 出今字 , 或者在 今字 的注 释 中标 出 古字。具 体如下 :
1字 头是古 字 , . 其下 用 “ 今作 某 、 为某 、 今 古某 字 、 今 亦作某 ” 出今字 。如 : 标 亦 以石切 。臂也 ; 胳也 。今作掖 。 m ¨ 宜 鱼奇切 。当也 ; 所安也 。今作 亘。 心
重要地位 。“ 同一个词 在不 同的时代用 不 同的文字来
以 余止切 。用也 ; 与也 ; 。古作 目。2 为也 -l J 亡报切 。d J 头衣。本作 罔。2勰 ,L [l J
户怒切 。戾也 。本作很 。2 [l 1
记录, 最先使用的文字叫 ‘ 古字 ’后来使用 的文字叫 , ‘ 字 ’合称古今 字 。 -对于《 今 , ”】 玉篇 》 中的古 今字 , 前
居 、 都是 见母 字 , 、 都是 尤韵 开 口三 等 平声 字 , 九 流 牛 “ 、 中古时读音相 同。借鸠为知 。 鸠 知”
室 口 鹏 炼 龚
之庾切。宗庙室柘也。今为主。 [ 2 于非切 。回也 。古 围字 。 ] [l 2’ 达冬切 。古疼字 。痛也 。 ] [3 27 力见切 。冶金也 。今亦作辣 。 ] [o zo 居龙切 。奉也 ; 给也 。今亦作供 。 1 [1 23 o
《 大广 益会玉 篇》 以下简称 《 ( 玉篇 》 是 顾野王 编 )
纂, 唐人 、 宋人两 次修订 而成 的一本 字 书 , 是我 国完 整
星 先 丁切 。列 宿也 。古 为量o 1 [9 2s 垌
相 偎
圭 营切 。郊外 日垌 , f 。 古作 _ ]
保存下来 的第一 部楷 书字 典 , 中国语 言学 史上 占有 在

初中文言文古今异义字总汇(定稿)

初中文言文古今异义字总汇(定稿)

初中文言文古今异义字总汇〔定稿〕〔1〕默而识之(《论语》十那么) 识:〔古义:记今义:知道,认识〕〔2〕及其日中如探汤〔《两小儿辩日》〕汤:〔古义:热水今义:菜或面做的稀状食物〕〔3〕我以日始出去人近〔《两小儿辩日》〕去:〔古义:离今义:到......[用于从所在地到另一个地方]〕〔4〕春社近〔《游山西村》〕社:〔古义:土地神今义:社会的一个团体,指共同工作或一种集体组织〕〔5〕青山郭外斜〔《过故人庄》〕郭:〔古义:外城今义:仅用于姓氏〕〔6〕卷卷有爷名〔《木兰诗》〕爷:〔古义:指“父亲〞今义:指“爷爷〞〕〔7〕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木兰诗》〕但:〔古义:只、只不过今义:转折连词〕〔8〕阡陌交通《桃花源记》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泛指交通运输或邮电事业〕〔9〕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妻子:〔古义:是妻子和儿女今义:是专指男子的配偶〕绝境:〔古义:是与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是没有方法,没有出路的境地〕〔10〕无论魏晋〔《桃花源记》〕无论:〔古义:更不必说今义:表示条件关系的关联词〕〔11〕诣太守,说如此〔《桃花源记》〕如此:〔古义:像这样今义:就是“这样〞的意思〕〔12〕芳草鲜美〔《桃花源记》〕鲜美:〔古义:鲜艳美丽今义:食物味道好〕〔13〕虽人有百手〔《口技》〕虽:〔古义:即使,表假设的连词今义:虽然,表示转折关系〕〔14〕两股战战〔《口技》〕股:〔古义:大腿今义:屁股〕〔15〕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伤仲永》文理:〔古义:文采和道理今义:文章内容和词句的条理〕〔16〕无为在歧路《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无为:〔古义:无须,不要今义:顺其自然,不必有所作为〕〔17〕儿女共沾巾〔《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儿女:〔古义:小孩和女子今义:指子女〕〔18〕何苦而不平〔《愚公移山》〕何苦:〔古义:愁什么今义:表示反问语气,不值得,犯不着〕〔19〕无丝竹之乱耳《陋室铭》丝竹:〔古义:指琴瑟箫笛等管弦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今义:丝绸和竹子〕〔20〕听妇前致词《石壕吏》致:〔古义:对......说话今义:在举行某种仪式时说勉励、感谢、祝贺、悼念等的话〕〔21〕出入无完裙〔《石壕吏》〕裙:〔古义:泛指衣裳今义:指裙子〕〔22〕烈士暮年〔《龟虽寿》烈士:〔古义:指有雄心壮志的人今义:指为正义事业献出生命的人〕〔23〕别有一般滋味在心头〔《相见欢》〕一般:〔古义:一种今义:指普通〕〔24〕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小石潭记》小生:〔古义:小青年,后生今义:指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25〕居数月〔《塞翁失马》〕居:〔古义:停留,这里是经过的意思今义:住〕〔26〕死者十九〔《塞翁失马》〕十九:〔古义:十分之九今义:指一个数目“十九〞〕〔27〕请献十金〔《公输》〕金:〔古义:古代计算金属货币单位,一两为一金今义:金银的金〕〔28〕高可二黍许〔《核舟记》〕可:〔古义:大约今义:常用作表示可以、可能、许可、值得等〕〔29〕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简:〔古义:简拔,选择今义:简单〕〔30〕休寝降于天〔《唐雎不辱使命》〕休:〔古义:桔祥今义:休息〕〔31〕卒中往往语〔《陈涉世家》〕往往:〔古义:到处、处处今义:常常〕〔32〕夜篝火〔《陈涉世家》〕篝火:〔古义:用笼罩着火今义泛指在空旷的地方或在野外架起木柴燃烧的火堆〕〔33〕借第令毋斩《陈涉世家》借:〔古义:即使,假使今义:指暂用别人的钱或物〕第:〔古义:是仅、只今义:表次序〕〔34〕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陈涉世家》〕会计:〔古义:是两个动词,聚会商议今义:名词,指从事财务工作的人员〕〔35〕鸢飞戾天者〔《与朱元思书》〕戾:〔古义:至,到达今义:罪过,乖张〕〔36〕经纶事务者《与朱无思书》经纶:〔古义:治理,筹画今义:政治规律,如“满腹经纶〞〕〔37〕山河表里潼关路〔《山坡羊.潼关心古》〕山:〔古义:指华山今义:泛指一切山〕河:〔古义:指黄河今义:泛指一切河流〕〔38〕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孟子》二章〕亲戚:〔古义:指父母兄弟姐妹在内的至亲今义:专门指族外有婚姻关系的亲戚〕〔39〕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浅议初中语文古今字通假字例

浅议初中语文古今字通假字例

浅议初中语文古今字通假字例概要:通过对古今字、通假字的本义及其引申义的追溯,来解释和辨明古今字与通假字的相关问题,这不失为一个好办法,这也对中学语文教学提供了一定的教法参考。

下面就我们中学语文课本里出现的一些字例进行分析,看这些字例在课本中分析解释是否合理可取。

一、误把通假字、同义字作为古今字解下面试举例子来进行说明。

首先,来看一例:《愚公移山》(九年级·下第23课)课文中的“甚矣,汝之不惠。

”中“惠”字被解释为“惠”同“慧”,古今字,当“聪明”讲。

即“惠”字是古字,而本字当为今天的聪慧之“慧”。

先看“惠”,《说文解字·叀部》中:“惠,仁也。

从心从叀。

”从最早的金文看这个“惠”字的上面部分像一个纺锤。

下面是一个心的象形,因此可以看出這是在专心纺线,本义即是“专心纺线”。

又看“慧”字,《说文解字·心部》中:“慧,儇也,从心,彗声。

” “儇”就是“聪慧”的意思,同义相授。

从《说文解字》提供的古文字来看,“慧”字从心,从手像是在用一只敏捷的巧手纺线,并且在用心的纺,故有聪慧之义。

这两个字看似都有纺线的意思,但是它们表现的却不同。

“慧”表现一个人心灵手巧,引申之为聪慧;而“惠”则是表现对事的态度,用心专一,既有仁惠,又有今天的贤惠之义。

所以两字的意义不同。

“惠”字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里的出现的例子《左传·成公二年》中:“周子有兄而无惠,不能辨菽麦。

” 释为“聪明,有才智”。

《列子·汤问》“甚也,女之不惠。

”中释为:通“慧”,聪明。

《辞海》中有解释①:惠,仁慈;《诗经·小雅·节南山》:“昊无不惠,降此大戾。

”惠,也有给人以好处,如小恩小惠。

解释④《后汉书·孔融传》:“将不早惠乎?”通“慧”,聪明。

查得两字意义上没有联系,只是“惠”通“慧”;它们不能当古今字来讲,而当是通假字,“慧”是“惠”的假借义。

“惠”是“慧”的假借字。

二、误把古今字、同义字作通假字解下面也举例子来进行说明。

文言基础知识:古今字

文言基础知识:古今字

文言基础知识:古今字读古书常有这种情况:一个字,依照它本身的含义(包括本义和引申义),无论如何也解释不通。

比如“蚤”:从字形看属虫类,本义是跳蚤。

可是根据这样的意义,无法理解“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史记·鸿门宴》这句话。

如果换个同音字“早”来解释意思便通了,就是“要早点亲自来向项王道歉”。

“蚤”同“早”,这是古字的“同音代替”,“蚤”是“早”的假借字。

“蚤”当“早”讲,“早”是“蚤”的假借义。

说到古字的同音代替,它涉及两个问题:古今字和假借字。

古今字上古字少。

字少,有些字不可避免地就要“兼职”。

例如起初只有“终竟”的“竟”(本义是乐曲终了,从“音”、从“人”),没有“边境”的“境”字。

语言是先文字而存在的,没有“境”这个字的时候,不能说口语里也没有“境”这个词,更不能说那时的古人没有“境”这个概念。

那么,当时要把“境”这个词书写出来怎么办呢?古人有个不另造新字的办法,就是用一个已有的、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于是用“竟”表示边境。

这样一来,古“竟”字就成了两个词的书写符号:一是表示“终竟”的“竟”(本字),一是表示“边境”的“竟”(借字)。

后来人们为了避免一字兼职太多,才替借字造了个专字(今字)“境”。

又如“解说”的“说”(本字),借为表示“喜悦”的“说”(借字),后人才为借字造了个今字“悦”。

也有不为借字造今字,而为本字造个今字的。

例如“莫”,本义是“日在草中”,当“日暮”讲,借为否定词“莫”,后人不为否定词“莫”(借字)造今字,倒为表示“日暮”的“莫”(本字)造了个今字“暮”。

又如“孰”,本义是食物加热到可吃的程度,借为疑问代词“孰”,后来没为疑问代词“孰”(借字)造今字,而为表示“生熟”的“孰”(本字)造了个今字“熟”。

为本字造今字也好,为借字造今字也好,目的都是为了避免一字数职。

所谓“古今字”,古、今是就时间先后说的。

“竟、说、莫、孰”出现在前,叫古字;“境、悦、暮、熟”是后起字,叫今字。

人教版初中古诗文注释中的通假字、古今字商榷

人教版初中古诗文注释中的通假字、古今字商榷

人教版初中古诗文注释中的通假字、古今字商榷[摘要]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古诗文注释中将通假字、古今字混为一谈,注释体例混乱,不仅不利于中学语文文言文教学,而且导致中学文言中的汉字基础知识与高校古汉语中的通论知识脱节。

建议规范语文教材古诗文中通假字、古今字的注释体例,使用前后统一、约定俗成的训释术语,在教材的附录之中对这类文言文中常见的不规范用字现象进行介绍。

[关键词]人教版初中语文;古诗文注释;特殊用字现象2001年,教育部制定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简称《新课标》),在《新课标》中对初中阶段(7~9年级)的目标要求提到“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

[1]4-12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根据《新课标》编写的初中语文教材(简称人教版《语文》),经由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于2001年初审通过、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在全国各省市绝大多数中学使用。

这套权威性教材中贯彻了《新课标》总目标中“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取民族文化智慧”[1]4-12以及7~9年级阶段目标“诵读古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1]4-12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共六册,共选各类诗文作品169篇,其中古诗文49篇(按照课文标题计算),约占总数的29%。

该教材选入的古诗文,都是中国历代典范的文学名篇,文质兼美,学习这些作品,可以使中学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染,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热情,获得比较全面的语文素养。

出于循序渐进的考虑,《新课标》只是要求初中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1]4-12因此文言文的注释就显得格外重要。

这套教材中对古诗文字词的注释吸取了历代学者的研究成果,并能针对中学生的文言阅读水平,精当准确、深入浅出,总体上是成功的。

初中文言文古今异义字

初中文言文古今异义字

初中1-6册文言文古今异义字(1)默而识之(《论语》十则) 识:〔古义:记今义:知道,认识〕(2)居十日,扁鹊复见〔《扁鹊见蔡桓公》〕居:古:停留、过了。

今:居住、住所。

(3)不治将益深〔《扁鹊见蔡桓公》〕益:古:更、更加。

今:多用于名词,利益、益处。

(4)臣是以无请也〔《扁鹊见蔡桓公》〕请:古:“问”的意思。

今:邀、聘、求之意。

(5)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走:古:“跑”的意思。

今:行走。

(6)故使人问这〔《扁鹊见蔡桓公》〕故:古:副词,特意。

今:事故、所以。

(7)及其日中如探汤〔《两小儿辩日》〕汤:古:热水。

今:菜或面做的稀状食物。

(8)我以日始出去人近〔《两小儿辩日》〕去:〔古义:离。

今义:到......〔用于从所在地到另一个地方。

〕〕(9)春社近〔《游山西村》〕社:〔古义:土地神。

今义:社会的一个团体,指共同工作或一种集体组织。

〕(10)青山郭外斜〔《过故人庄》〕郭:〔古义:外城。

今义:仅用于姓氏。

〕(11)蜀之鄙有二僧〔《为学》〕鄙:〔古义:边境。

今义:品质低下。

〕(12)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顾:古:反而,难道。

今:看;照管、注意。

(13)卷卷有爷名〔《木兰诗》〕爷:〔古义:指“父亲”。

今义:指“爷爷”。

〕(14)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木兰诗》〕但:〔古义:只、只不过。

今义:转折连词〕(15)尔安敢轻吾射《卖油翁》安:古:疑问代词“怎么”。

今:常用于“安静”、“安全”等(16)如是再三《宋定伯促鬼》再:古:专指第二次。

今:常用于重复,表“又一次”的意思。

(17)阡陌交通《桃花源记》交通:古:交错相通。

今:泛指交通运输或邮电事业。

(18)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妻子:〔古义:是妻子和儿女。

今义:是专指男子的配偶。

〕绝境:〔古义:是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是没有方法,没有出路的境地。

〕(19)无论魏晋〔《桃花源记》〕无论:〔古义:更不必说。

今义:表示条件关系的关联词。

〕(20)诣太守,说如此〔《桃花源记》〕如此:〔古义:像这样。

浅谈古今字

浅谈古今字

浅谈古今字摘要:汉字中存在大量一字多词的现象,一字多词限制了汉字字数的膨胀,但一个字记录的词太多,不利于它的应用,为了辨认和区别,人们造出许多新字来分担原有汉字的职能。

这些新字与原先的字在时间上有古今之别,所以人们把它们称为古今字。

本文主要讨论古今字的定义、形成、在意义字形上的联系。

关键词:古今字;定义;形成;联系Discussion on the Ancient and Modern Words Abstract:There is a large number of multi-word word phenomenon in Chinese characters,the multi-word word limits the expansion of Chinese characters.But a word records too much,it’s harmful to apply.In order to identify and recognize, people create new words to share the functions of the original Chinese characters.The new word with the original word in ancient and modern times are different, so people call them ancient and modern words.This essay mainly talk about the definitions of ancient and modern words, , the contact in the sense of shape. Key words:The Ancient and Modern Words; Definition; Relations1.古今字的定义古今字的概念最早由东汉郑玄提出,《礼记·曲礼上》:“幼子常视毋谁。

古代汉语—古今字

古代汉语—古今字

古今字定義:是指在某個意義上先後出現的兩種不同的字形,先出現的叫做“古字”,後起的叫做“今字”。

比如:莫——暮莫,意为没有,不,不要。

从日,莫声。

古字作“莫”,像太阳落到草丛中,表示天将晚。

“暮”为后起字。

本义:日落时,傍晚然——燃。

下形,上声。

四点是火的变形。

声符读yàn,是狗肉的意思,下面加火以烤狗肉。

本义:燃烧。

对于古今字问题,古書注釋的規範是:X,XX,這個意義後來寫作X。

X,X的古字。

X,今字作X。

為什麼會造成古今字:在上古时代,特别是先秦时代,汉字的数量比后代要少得多。

许慎的《说文解字》只收了9353个字,其中有许多是僻字,常用字实际上只有三四千个。

例如《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总共只用了4466个字。

后来,汉字不断增多,以《康熙字典》为例,它收了47035个字,但我们决不能由此得出结论说:上古的人头脑简单,概念贫乏,只用少数字就够了。

上古人的概念无论如何贫乏,决不会比近代人的概念少得那样多。

但丝毫不能说明清代人的概念比上古人的概念多四五倍。

汉字增多的原因有三:(一)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不断产生新字;(二)各个时代逐渐衰亡的字仍然保存在字典中;(三)上古汉字“兼职”现象多,后代不断分化。

在這個漢字不斷增多的過程中,就產生了很多古今字。

主要原因有二:1.假借字久借不歸,只得給原意另造新字。

比如,前文說過的,表示選擇的疑問代詞“孰”沒有本字,一開始就借用本義是“食物加熱到可吃的程度”的“孰”字來表示,後來替“孰”字本義所表示的詞造了“熟”字。

亦——腋。

甲骨文字形,在“大”(人)旁加两点,指示两腋所在。

“腋”的本字。

本义:人腋窝亦,人之臂亦也。

——《说文》。

字俗作腋胳谓之腋。

——《广雅》《广雅》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百科词典,收字18150个,是仿照《尔雅》体裁编纂的一部训诂学汇编,相当于《尔雅》的续篇,书取名为《广雅》,就是增广《尔雅》的意思。

腋在肘后。

——《埤苍》《隋书·经籍志》载有曹魏初博士张揖(字稚让)《埤苍》三卷,六朝隋唐著作多见徵引,大约佚于宋代。

全国初中国学诗词用字研究

全国初中国学诗词用字研究

全国初中国学诗词用字研究【提要】今年将启用的“部编本”语文教材一大特色是关于国学传统文化的选文大幅增加。

因此,本课题以其初中学段的81篇古诗词所用全部单字为研究对象,以汉字为计量单位,进行穷尽式的用字统计研究,主要包括字种和字频两个方面。

本课题旨在研究初中学段国学诗词的用字情况,为语言的定量研究提供新的范本。

同时,利用文献计量学和统计语言学的相关知识,在跨学科的知识背景下,依托最基础的汉字用字情况,给予当代国学教育一定的借鉴和启示,让弘扬国学文化的政策落地,推动国学的学习和教育。

【关键词】用字计量部编本国学诗词语文教材中关于国学传统文化的选文历来被社会关注,众所周知,2022年9月将在全国范围内启用的“部编本”初中学段语文教材。

其中古诗文选篇总计是124篇,其中古诗词选文总计81篇,分别占所有选篇的51、7%和33、75%,比原来的人教版语文教材有很大提高,平均每个年级40篇左右。

課题以该教材为蓝本,对其中的81篇古诗词涉及的用字情况进行专题研究,制作相应的数据库,并获取了一些重要数据。

一、字种研究方面2、在5604个字量中共有字种1306个。

共有1041个字种包括在《现代汉语常用字表》中的,所占比例达到79。

71%。

仅有265个字种的汉字不包括在《现代汉语常用字表》中。

《现代汉语常用字表》具有较高的学术性和实用性,以其来衡量初中学段“部编本”语文教材国学方面的识字教学具有重大意义,可以为专门的国学教材用字量、选字种的制定提供借鉴经验。

二、字频研究方面1、在初中学段的“部编本”语文教材81篇古诗词中,使用最多的字是“不”,共使用了59次,覆盖了所有古诗词1、20%的内容。

2、全书只用过一次的字有573个字种,这些字称为“一用字”或“独用字”。

全部一用字覆盖所有古诗词的10。

22%。

3、频次在10次以上的共有108字,这108个字一共用了1920次,覆盖了所有古诗词34、26%的内容,在所有古诗词的1306个单字中,这108个字,是频次最高的一批汉字。

七年级上册古诗文中的虚词和通假字古今义

七年级上册古诗文中的虚词和通假字古今义

七年级上册古诗文中的虚词和通假字古今义古诗文是我国文化的传统瑰宝,它们反映了古人的情感、思想和生活。

在七年级上册的课本中,我们学习了许多古诗文,其中不乏虚词和通假字。

这些词语在古代有特定的意义,而今天的意义可能与古代有所不同。

本文将通过举例分析,探讨七年级上册古诗文中的虚词和通假字古今义。

一、虚词的古今义1. “孤”:古代义:单独、独立。

例句: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今天义:单独的、孤独的。

例句:他是一个孤独的人,很少和别人交流。

2. “那”:古代义:像那样、如此。

例句:那、而今也。

今天义:表示指示或疑问。

例句:那个人是谁?3. “云”:古代义:说。

例句:吁嗟乎!人莫云。

今天义:表示虚拟、假设。

例句:盼望云云,不可若何。

二、通假字的古今义1. “洛”:古代义:泉水名,又称盧亭水。

例句:洛阳亲友如相问。

今天义:泛指陌生的地方。

例句:他前往陌生的洛阳求学。

2. “昔”:古代义:过去。

例句:昔在岁云兮。

今天义:古代、过去的。

例句:昔日的传统文化。

3. “窈”:古代义:深远。

例句:杨柳深处窈窕娇。

今天义:幽静。

例句:他住在一处窈静的小院里。

以上是古诗文中的虚词和通假字的古今义。

通过对这些词语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诗文,体会古人的思想和情感。

也能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握古诗文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希望同学们在学习古诗文中能够多加注意这些虚词和通假字的古今义,以便更准确地领略古人的意境和情感。

古诗文是我国文化的珍贵遗产,它们是我们了解古代文化、思想和情感的重要途径。

在七年级的课本中,我们不仅学习了许多古诗文的经典之作,也了解到了在古代语境中常见的虚词和通假字,这些词语在古代有着特定的含义,而在今天的语境中可能有所不同。

通过对这些词语的理解和探讨,我们可以更深入地领悟古文的内涵,也能够更准确地理解和阅读古诗文的意境和情感。

在古诗文中,虚词是一类用法虚化、不太实际、只存在于特定语境内才有实际意义的词,因此需要根据上下文来推断具体的含义。

中考语文古今字与假借字

中考语文古今字与假借字

古今字与假借字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说(yuè):通“悦”,愉快。

2、诲女知之乎?……是知也。

(《论语十则》)女:通“汝”,你。

知:通“智”,聪明。

3、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扁鹊见蔡桓公))还:通“旋”,回转,掉转。

4、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

(《扁鹊见蔡桓公》)齐:通“剂”。

5、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狼》)止:通“只”。

6、日之其所亡。

(《乐羊子妻》)亡:通“无”。

河曲智叟亡以应。

(《愚公移山》)亡:通“无”。

7、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

(《为学》)屏:通“摒”。

8、对镜帖花黄。

……火伴皆惊忙。

(《木兰诗》)帖:通“贴”。

火:通“伙”。

9、无他,但手熟尔。

(《买油翁》)尔:通“耳”,相当于“罢了”。

10、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李清照)争:通“怎”。

11、路转溪头忽见。

(《西江月》辛弃疾)见,通“现”。

才美不外见……(《马说》)见:通“现”。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见:通“现”。

12、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口技》)坐:通“座”。

13、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伤仲永》)扳:通“攀”,牵,引。

1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愚公移山》)反:通“返”。

1/415、甚矣,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惠:通“慧”,聪明。

16、一厝逆东,一厝雍南。

(《愚公移山》)厝:通“措”,放置。

17、问渠那得清如许。

(《观书有感》)那:通“哪”,怎么。

18、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三峡》)阙:通“缺”。

19、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闲情记趣》)强:通“僵”,僵硬。

20、傧者更道,从大门入。

(《晏子故事两篇》)道:通“导”,引导。

21、缚者曷为者也?(《晏子故事两篇》)曷:通“何”。

22、圣人非所与熙也。

(《晏子故事两篇》)熙:通“嬉”,开玩笑。

23、饰以玫瑰,辑以翡翠。

(《买椟还珠》)辑:通“缉”,连缀。

24、此何遽不为福乎?(《塞翁失马》)遽:通“讵”,岂。

古今字、通假字探析

古今字、通假字探析

古今字、通假字探析第一篇:古今字、通假字探析古今字、通假字探析摘要通过对古今字和通假字的分析,使人们了解古书的用字现象,掌握古今字、通假字的特点,提高我们阅读、研究古书的能力。

关键词古今字通假字用字现象前言文字作为语言的记录符号并不是固定的、不可移易的东西。

我们在阅读古书时经常会遇到一个词有几种写法和不能就字解字的情况。

这是因为在汉字的发展过程中,字形发生了种种变易,字与词的对应关系发生了变化,既有代代因循,古今一致的一面,又有因时而异前后相乘的一面,形成了古书中种种不同于今的用字现象-----古今字、通假字等。

那么古今字、通假字有什么特点呢?又如何区分古今字、通假字?理解此问题,必须弄清什么样是古今字和通假字。

1、古今字什么是古今字?汉代的经学大师郑玄在注释“三礼”时最早使用了古今字这个术语。

目前各版本教材争议较多,没有明确统一的定义。

但经过多年的研究已经取得了较为一致的看法,那就是认为古今字是一种纵向历时的同词异字现象,即记录同一个词(实际是词的某一意项)不同时代社会用字有不同,前一个时代所用的字叫古字,后一个时代所用的字叫今字。

这里所说的古今和古今字都是相对而言的。

清人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的谊字下有一段话说得很清楚:“凡读传,不可不知古今字,古今无定时,周为古则汉为今,汉为古则晋宋为今,随时异用者谓之古今字。

”在古书中这样的例子很多,比如:①楚始得曹而新“昏”于卫。

(《城濮之战》)②齐高固入晋师,桀石以投人,“禽”之。

(《案之战》)③张脉偾兴,外“彊”中干。

(《韩之战》)以上加“”号的字所记录的词,在各句中分别表示联婚、擒拿、强劲的意思。

后世再记录同样的这些词时,不再使用昏、禽、彊,而改用婚、擒、强了。

于是它们就构成了古今字。

1、1古今字的来源古今字来源主要有三个,这就是:由于汉字的分化,母字与后造字构成古今字;同音假借,被借字与借字构成的古今字;古今对异体字的异用构成的古今字。

下面分别举例说明:1、1、1由于汉字的分化,母字与后造字构成的古今字。

古汉语考试资料 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2012-2-22)

古汉语考试资料 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2012-2-22)

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古今字古今字的界定:指古今两个时代先后产生的记录同一个词的两种字形,先产生的叫古字,后产生的叫今字。

古字和今字两者之间的关系就是古今字的关系。

●晋灵公不君,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

《左传》(避)●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孟子》(闢)●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孟子》(僻)●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

《中庸》(譬)●责——债;舍——捨;反——返●责毕收,欲以何市而反。

《战国策》●初,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

《左传》●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列子》古今字意义上的联系*古字表示引申义,今字表示本义。

益——溢;州——洲;止——趾;奉——捧*古字表示假借义,今字表示本义:采——採;队——坠;其——箕;孰——熟;县——悬;然——燃*古字表示本义,今字表示引申义大——太;解——懈;取——娶异体字异体字界定:指形体相异,读音和意义完全相同,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相替代的字叫异体字。

其中最通行的一个称为正体,其他的称为异体。

●异体的原因:会意与形声字的差异:泪—涙;岩——巖形声字的意符不同:唇——脣;猫——貓;遍——徧;歌——謌;溪——谿●形声字的声符不同:粮——糧;裤—袴;蚓——螾;●偏旁相同,位置不同:峰-峯;鹅;群。

异体字需要注意的问题●意义相近、读音相同的汉字不是异体字。

置-寘(放置、设立、购置——放置)●意义有相同和相异之处者,不宜视为异体字。

雕-彫--凋(雕:鸟名;彫:雕琢、雕饰;凋:凋零)●有条件通用的字不宜视为异体字。

(沽——酤;亡(亡何、亡虑——无)繁简字●繁简字的界定:●指一个字有笔画繁简不同的两种写法。

笔画繁多的称为繁体,笔画简少的称为简体。

繁体字和简体字合称繁简字。

●意义:学习认识繁体字,是阅读、整理古典文献典籍的需要。

●简化字的形体来源:●重新用古字,废弃后起字:从-從;网-網;云-雲;舍-捨;采-採;卷-捲。

●草书楷化:车-車;门-門;为-爲;应-應●局部代替:习-習;夺-奪;务-務;奋-奮。

古今字浅说

古今字浅说

古今字浅说古今字是文字在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古今异字现象。

先后出现在不同时代、表示同样意义而形体不同的一组字叫古今字,它是由于部分汉字承担的义项过多影响交际而分化产生的。

古今字与通假字、假借字、异体字、同源词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区别。

标签:古今字古字今字引申义假借义同一个词或同一个意义,在不同的时代可以用不同的字来表示,这种先后出现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文献上而表示同样意义的一组字就叫古今字。

关于古今字的含义,目前有两种代表性观点:一种是以段玉裁的说法为代表,认为古今字是古今用字问题,是历时的同词异字现象。

段氏在《八部》“余”字下云:“凡言古今字者,主谓同音,而古用彼今用此异字”;后又在《言部》“谊”字下作了更为明确的界定:“凡读经传者,不可不知古今字。

古今无定时,周为古则汉为今,汉为古则晋宋为今,随时异用者谓之古今字,非如今人所言古文、籀文为古字,小篆、隶书为今字也。

”第二种观点认为古今字是文字发展过程中的孳乳现象,是从造字的角度来认识的,说的是本原字和今字。

我们普遍采用第一种说法。

王力先生认为古今字主要是由于上古汉字“兼职”太多,后代不断分化造成的。

其产生主要有两种形式:第一,文字的假借。

1.某字被借走,为本义另造新字。

如“队-坠”,“队”假借为“队列”义,为本义另造“坠”字。

“县-悬”,“县”本义为“悬挂”,假借为“州县”义,于是为本义另造“悬”字。

2.古字表本义,为假借义造新字。

如“齊”字,借为肚脐、剂方儿、齋戒、上升,后造“脐”“剂”“齋”①“跻”几个今字分别表示上述三项假借义。

“采-彩”,“采”本义为“采摘”,假借来表示“色彩”,为假借义另造“彩”。

第二,词义的引申。

1.原字表本义,为引申义造新字。

“景-影”,“景”,原义为“日光”,引申为与“光”相成的“影子”,为引申字造“影”字。

再如“解-懈”,“解”字引申为“散”义后,就造了“懈”字表引申义。

2.原字表示引申义,为本义造新字。

第一节 古今字

第一节 古今字

但古代经学家所称的“古今
字”并不都是文字学意义上的古
今字,而是以义为中心的训诂术 语,侧重于古今时代差异,还包
括部分通假字和后起异体字。
古今字,时代在前者叫古字,或叫本原 字、初始字、母字;时代在后者叫今字,或 叫后起字,其中形体有联系的也叫分别字、 区别字、累增字。这里的古今“无定时,周 为古则汉为今,汉为古则晋宋为今,随时异
用者谓之古今字。”(段玉裁)
二、古今字产生的途径
1.本原字后来用作假借义,后起字表示 本义。如莫:暮;然:燃;求:裘等。
2.本原字表示引申义,后起字表示本义。
如丞:拯;文:纹;益:溢;禽:擒等。
丞:拯
甲骨文“丞”拓片
甲骨文“丞”摹写
“丞”图示
现取李乐毅先生对此字的解释如下:一 个人不小心掉进了陷坑里,上面伸来了一双 救援的手,其本义是拯救,后来“丞”多用 于官名,就另造了“拯”字。
小篆“共”
共:金文、小篆象双手拱起有所举,本义为拱 手。拱手有所奉,引申为供给,《左传》“尔贡包 茅不入,王祭不共。”供给则尊,又引申为恭敬, 《左传》“公卑杞,杞不共也。”《经典释文》注 “共音恭,本亦作恭”。双手均举,又引申为共同。 《论语》“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本原字“共”、后起字“恭、供”表引申义,后起 字“拱”表本义。
第一节 古今字
一、古今字
古今字是指表达同一个字义时,因时代 不同而出现的形体不同的汉字。不仅表达同 一个字义随时代变迁而形体不同,还同时限 定形体、意义上要有一定的联系。
形体上,今字大部分是在古字 形体上添加笔画或偏旁造成的。意
义上,今字或表达古字的本义,或
表达古字的引申义。
最早使用古今字这个术语的人是东汉 的经学大师郑玄。 《礼记》“君天下曰‘天子’,朝诸侯,分职、 授政、任功,曰‘予一人’。‛ 郑玄《注》:‚余、予古今字。‛

古代汉语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总结

古代汉语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总结

古代汉语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总结-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5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古代汉语》部分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列举第二单元《郑伯克段于鄢》通假字:寤:通“ ”,倒逆。

注P97例句:“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

”无:通“毋”,不要。

注P99例句:“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

”阙:通“掘”,挖掘。

注P103例句:“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古今字:大:今字“太”,表示尊称。

注P98例句: “请京, 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辟:今字“避”,避免。

注P99例句:“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厌:今字“餍”,满足。

注P99例句: “对曰:姜氏何厌之有!”尝:今字“” ,副词,品尝,体会滋味。

注P102例句:“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

”异体字:佗:同“他”,其也,另外的。

注P98例句: “佗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同“昵”,亲近。

注P100 例句: “公曰: “不义不,厚将崩。

”《公孙无知之乱》通假字:绌:通“黜”,贬低。

注P109例句: “衣服礼秩如 ,襄公绌之”。

游:通“”,出行, 乐。

注P110例句:“齐侯游于姑棼”。

御:通“”,抵。

注P110例句: “我奚御哉! ”税:通“脱”,解脱桎梏。

注P113例句: “管仲请囚,鲍叔受之,及堂阜而税之”。

古今字::今字“嫡”,正妻所生长子。

注P109例句:“衣服礼秩如”。

见:今字“现”,出现。

注P110例句: “彭生敢见”!坠:今字“”,坠落。

注P110例句: “公惧, 坠于车”。

反:今字“返”,返回。

注P110例句: “反,诛屦于徒人费”。

路:今字“辂”,古代的一种大车。

注P112例句: “公丧戎路,传乘而归”。

辟:今字“避”,躺避。

注P112例句: “秦子,梁子以公旗辟于下道,是以皆止”。

异体字:期:同“”,一周年。

注P109例句: “期戍,公问不至”。

人教版初中古诗文注释中的通假字、古今字商榷

人教版初中古诗文注释中的通假字、古今字商榷

[基金项目]2012年贵州省高等学校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重点项目“面向中学语文教学的高师院校古代汉语教改探索”。

[作者简介]肖永凤,女,贵州镇宁人,六盘水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文学硕士,研究方向:古代汉语教学和科研;汤仕普,男,贵州六盘水人,六盘水师范学院中文系讲师,文学硕士,研究方向:古代汉语教学和科研。

人教版初中古诗文注释中的通假字暍古今字商榷○肖永凤 汤仕普(六盘水师范学院中文系,贵州 水城 553004)[摘 要]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古诗文注释中将通假字、古今字混为一谈,注释体例混乱,不仅不利于中学语文文言文教学,而且导致中学文言中的汉字基础知识与高校古汉语中的通论知识脱节。

建议规范语文教材古诗文中通假字、古今字的注释体例,使用前后统一、约定俗成的训释术语,在教材的附录之中对这类文言文中常见的不规范用字现象进行介绍。

[关键词] 人教版初中语文;古诗文注释; 特殊用字现象[中图分类号]H 1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10(2014)02-0094-032001年,教育部制定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简称《新课标》),在《新课标》中对初中阶段(79年级)的目标要求提到“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

[1]4-12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根据《新课标》编写的初中语文教材(简称人教版《语文》),经由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于2001年初审通过、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在全国各省市绝大多数中学使用。

这套权威性教材中贯彻了《新课标》总目标中“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取民族文化智慧”[1]4-12以及79年级阶段目标“诵读古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1]4-12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共六册,共选各类诗文作品169篇,其中古诗文49篇(按照课文标题计算),约占总数的29%。

古今字趣谈

古今字趣谈

古今字趣谈阅读古书,要留意古今字的用法。

所谓“古今字”,是指古代有些字一字多义,身兼数职,后来为了便于区分,另造新字以避免歧义。

于是,原来一身数职的字称为“古字”,后来为区别意义而造的字称为“今字”,两者合称为“古今字”。

古今字的用法对阅读古书的关系很大,如果不了解古今字的常识。

在阅读古书时就有可能产生误解。

例如《汉书·杨恽传》:“廷尉当恽大逆不道,要斩。

”此句的意思是:廷尉判处杨恽大逆不道的罪状,腰斩(杨恽)。

句中的“要”是“腰”的古字,《说文解字》对“要”字的解释是:“要,身中也。

”“身中”,指人体的中部——腰。

但是,“要”除了解释为“腰”之外,还有“需要、要求”等意义。

如果不了解“要”是“腰”的古字,而用现今常用的意义“需要、要求”去解释“要斬”,就会误解为“需要斬杀”或者“要求斬杀”,与原文意思不相符合。

又如《左传·襄公十九年》:“赴于晋大夫。

”此句的意思是:向晋国大夫告丧。

“赴”是“訃”的古字,意思是“告丧”。

如果不了解“赴訃”是古今字,而用今义“奔赴”、“前往”去解释“赴”字,也会误解原文。

“赴”在古代原兼有“奔赴、告丧”两义,后来为了避免歧义,才将“告丧”之义的“赴”写作“訃”。

还有一个笑话,有人将《史记·淮阴侯列传》中的“何为为我禽”一句,理解为“为什么成为我的家禽”,这也是误解。

误解的原因除了把表示被动的第二个“为”字错解为动词“成为”之外,还在于不了解“禽”是“擒”的古字,在句中意为“擒获”。

原句的意思是:为什么被我擒获?“禽”字身兼“家禽”、“擒获”两义,后人为了便于区分,另造“擒”字以表“擒获”之义。

“禽擒”也是古今字。

从以上例句可知:掌握古今字的用法确很重要。

古今字形成的方式,主要有下列两种:一种是以古字为声符,另加相关意义的形符构成今字。

上述两例中,“要”的今字“腰”、“禽”的今字“擒”就是如此。

又如“益”字的原义是“水满漫出”,后来又兼有“利益、益处”等义,于是以“益”字为声符,加上“水”为形符,构成今字“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古诗文“古今字”初探
蓬溪县群力乡小学初中部郭建列
【内容摘要】所谓古今字,是古人用一个字记录几个意义,后人为避免表达上的歧义,为其中一项或几项意义另造新字。

这种在造字时间上有先后,意义范围有大小之分的一对字或一组字叫古今字。

古今字具有区别歧义的作用。

【关键词】古今字区别歧义
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科书里,古诗文中的古今字较多。

但教材没有注明,都是用“某同某”或“某通某”来解释,而按注释通例,似乎它们都是通假字。

这样就不容易分清哪些是古今字,哪些是通假字。

事实上古今字和通假字的区别是很大的,尽管不必向学生明确提出,但是作为教师,分清它们还是很有必要的。

古今字与通假字的区别主要是:一、时间性不同。

古字与今字不是在同一历史平面上产生的,时间上有先后,是纵向的历时关系;通假字与本字一般来说是在同一历史平面上同时存在的,它们是横向的共时关系。

二、字义上有无联系不同。

古字与今字在意义上有联系;通假字与本字在意义上无联系。

三、产生方式不同。

今字是在古字的基础上孽乳产生的,其中相当多的今字是在古字的基础上增加或改换字符而来的形声字,如“竟——境”、“监——鉴”等。

因而古今字音同形近是很自然的;通假字是本有其字而不用,临时借用一个音同因近的字代替本字,是古人写了别字。

因而通假字与本字的形体往往没有联系,如“蚤——早”等。

在此,侧重分析一下教材里的古今字。

我想,弄清了古今字,通假字也就容易识别了。

所谓古今字,是古人用一个字记录几个意义,后人为了避免表达上的歧义,为其中一项或几项意义另早新字。

这种在造字时间上有先后,意义范围有大小之分的一对或一组字叫古今字。

古字是先出现的,是表示这个字最初的意义的,所以又叫“先造字”;今字后出现,是为了与古字相区别而后造的新字,所以又叫“后造字”或“区别字”。

“古”与“今”是相对的时间概念。

段玉裁说:“古今无定时,周为古则汉为今,汉为古则晋宋为今,随时异用者谓之古今字,非如今人所言古文籀文为古字,小篆隶书为今字者也。


古代汉字数量少,用它记录语言不够用,只好一字多用。

因此,书写同一个词,古代用的字和后来用的字不同。

如“债”这个词,上古只写作“责”,例如:
后孟尝君出记,问门下诸客:“谁习计会,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
(《战国策·齐策·冯谖客孟尝君》)
“责”就是“债”,“收责”就是指收欠款。

《说文》里没有“债”字,它是后来在“责”的基础上增加形符而来,它是一个后起的字,所以它们不是借字跟本字的关系,而是古字跟今字的关系。

“责——债”就是古今字。

下面依教材编排的篇目顺序举例分析。

1、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六则》)
“说”,本义是陈述、解释,又读作yuè,意为高兴、喜欢,这个意思后来用“悦”来表示。

因此,“说——悦”是古今字。

2、向牛头充炭直。

(《卖炭翁》)
“直”,本义是不弯曲、与曲相反,转借为“价值”。

“值”,从人,直声,本义是价钱,价值。

“直——值”是古今字。

3、风吹草低见牛羊。

(《敕勒歌》)
“见”,本义是看见,但它与“视”不同,“视”只表示“看”的动作行为;而“见”则表示“看”的结果,所以“见”又能引申为出现,显露。

(《战国策·燕策》:“图穷匕首见”的“见”即此义)上古无“现”字,凡是“出现”义都写作“见”。

因此,“见——现”是古今字。

韩愈《马说》中的“才美不外见”,辛弃疾的《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中的“路转溪头忽见”都是如此。

4、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口技》)
“坐”,本义是跪坐(古人铺席于地,两膝着席,臀部压在脚跟上,叫“坐”),引申为座位。

(《郑人买履》:“……置之其坐。

”的“坐”即“座位”。

因此,“坐——座”是古今字。

5、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活板》)
“板”,从木,反声。

本义同“版”,指把木头分割成薄片。

“版”,从片,反声。

本义指筑墙用的夹板。

“板——版”是古今字。

6、右臂支船。

(《核舟记》)
“诎”,弯曲。

《荀子·劝学》:“诎五指而顿之。

”“屈”,弯曲。

《汉
书·司马相如传下》:“单于怖骇交臂受事,屈膝请和。

”“诎——屈”是古今字。

7、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
“材”,从木,才声。

本义是木棍,木料。

引申为泛指原料,材料。

后又引申为才能,才干。

“才”,《说文解字》:“才,草木之初生也,”古人认为,人的才能是天生的,以物喻人:以为才能是在人初生的时候就已存在。

因此,“才”的本义是才能,才干。

“材——才”是古今字。

8、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愚公移山》)
“返”,本字是“反”。

“反”的本义是翻转,引申为回还,回归。

这个意义后来用“返”表示。

“反”,表示翻转,后引申为相反,又引申为返回。

所以,“反——返”是古今字。

9、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愚公移山》)
“厝”,本义是安置,安放。

这个意义后来又写作“措”。

“措”,意为安置,安放。

因此,“厝——措”是古今字。

10、百废具兴。

(《岳阳楼记》
“具”,本义是备置,准备(酒席)。

引申为具备,再引申为全部。

再说“俱”,从人,具声,是“具”的今字。

所以,“具——俱”是古今字。

11、为天下唱。

(《陈涉世家》
“唱”,从口,昌声。

意为领唱,引申为倡导。

“倡”,从人,昌声。

本义指古代歌舞乐人,引申为提倡,倡导。

“唱——倡”是古今
字。

以上十一例是现行初中教材里古诗文中一部分容易与通假字发生混淆的古今字。

从这些例子我们可以看出:今字的产生减少了古字的兼职现象,从而使表意更加明确(通假字是用字的消极现象)。

古字上产生今字对语言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

2001年4月28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