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12年陕甘宁黄土高原区植被物候时空变化特征_韦振锋

合集下载

黄土高原小流域植被特征及其季节变化

黄土高原小流域植被特征及其季节变化

黄土高原小流域植被特征及其季节变化伍永秋;张清春;张岩;刘宝元;赵登峰【期刊名称】《水土保持学报》【年(卷),期】2002(0)A01【摘要】植被作为影响水土流失的一个重要因子一直受到广泛关注 ,黄土高原的植被特征随季节发生很大的变化 ,从而对土壤侵蚀发生深刻影响。

选择陕北安塞县大南沟小流域 ,于 1998年、1999年和 2 0 0 0年的 5~ 10月 ,每 2周1次对其植被盖度、植被高度和叶面积指数 (L AI)及其季节变化进行了测量和分析。

在大南沟流域 ,一半以上的土地是农地 ,种植了玉米、糜子、谷子、马铃署、荞麦和大豆 ,其它土地利用方式有荒草地、休闲地、灌丛、林地和果园。

对于农地 ,叶面积指数、作物高度和盖度随季节发生很大的变化 ,农地盖度在春天增长缓慢 ,一般在 8月份才达到其最大值 ;非农地的盖度从 4月份开始增长 ,一般 6~ 7月达到其最大值 ,并保持至 9月甚至 10月份。

年降雨总量对植被有很大的影响。

【总页数】4页(P104-107)【关键词】黄土高原;植被特征;季节变化【作者】伍永秋;张清春;张岩;刘宝元;赵登峰【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环境演变与自然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土资源部土地整理中心【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157.1【相关文献】1.黄土高原小流域植被变化和侵蚀产沙的孢粉示踪研究初探 [J], 张信宝;D.E.Walling;贺秀斌;文安邦;温仲明;冯明义;杨勤科;齐永青2.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黄土高原植被覆盖季节变化的影响--以陕北延河流域为例[J], 李正国;王仰麟;吴健生;张小飞3.基于植被/温度特征的黄土高原地表水分季节变化 [J], 李正国;王仰麟;吴健生;张小飞4.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带小流域土壤水分季节变化特征与主控因素 [J], 徐澜;王云强;孙慧;贺美娜;童永平;张萍萍5.黄土高原煤炭开采对小流域植被动态变化的影响——以晋城市长河流域为例 [J], 肖俊伟;毕如田;荆耀栋;高阳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陕北黄土高原植被覆盖时空动态研究

陕北黄土高原植被覆盖时空动态研究
Ab s t r a c t :W i t h t h e s u p p o t r o f RS a n d G I S t e c h n o l o g y,u s i n g MOD I S~NDV I i ma g e d a t a a n d DE M ,b a s i n g o n t h e ma x i -
wa s b a s i c s t a b l e i n 0—3 。r e g i o n,N DVI i n c r e a s e d i n 3—8 。 ,8—1 5 。 ,1 5—2 5 。a n d >2 5 。 r e g i o n,NDVI v lu a e i n c r e a s e d
VO I . 1 1 NO . 4
De c . 2 01 6
陕北黄土高原植被覆盖时空动态研 究
韩 可欣 , 袁 航
( 贵 州师范 大学 地 理 与环境 科学 学 院 , 贵州 贵 阳 5 5 0 0 2 5 )

要: 在R S和 G I S技术 支持 下, 利用2 0 0 1 —2 0 1 0年 MO D I S—N D V I 影像数据 及 D E M 数据 , 以最大值合 成法、
H AN Ke— x i n. YUAN Ha n g
( G u i z h o u N o r ma l U n i v e r s i t y , G e o g r a p h y a n d E n v i r o n me n t S c i e n c e C o l l e g e , G u i y a n g , 5 5 0 0 2 5 ,C h i n a )
mu m s y n t h e s i s ,r e g r e s s i o n a n a l y s i s a n d o t h e r me t h o d s ,t h e a u t h o r a n a l y z e d v e g e t a t i o n c o v e r a g e c h a n g e s o f d i f f e r e n t s l o p e

中国黄土高原植被覆盖变化分区研究

中国黄土高原植被覆盖变化分区研究

中国黄土高原植被覆盖变化分区研究张建香;张多勇;高峙南【期刊名称】《陇东学院学报》【年(卷),期】2016(027)001【摘要】在遥感技术的支持下,利用2000-2011年12期的MODIS-NDVI影像数据,采用均值法与差值法、一元线性回归分析法和偏差分析法,对黄土高原不同生态功能区的植被覆盖时空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12年,黄土高原不同区域植被覆盖变化总体呈增加趋势,但植被趋好的幅度逐渐下降.通过分区研究发现:半湿润甘陕晋黄土丘陵沟壑区(B区)和半干旱甘陕宁晋青黄土丘陵区(C区)以植被的中、高度改善为主,半干旱蒙宁陕高原区(D区)以轻微改善为主,所占比例高达59.6%.半湿润汾渭盆地区(A区)和半干旱黄河河套平原区(E区)有轻微退化现象.其中,D区和E 区植被的轻微变化主要受降水和气温的影响.B区和C区由于植被保护政策的实施,植被覆盖明显增加.【总页数】5页(P67-71)【作者】张建香;张多勇;高峙南【作者单位】陇东学院土木工程学院,甘肃庆阳745000;甘肃省高校黄土工程性质及工程应用省级重点实验室,甘肃庆阳745000;陇东学院历史与地理学院,甘肃庆阳745000;陇东学院土木工程学院,甘肃庆阳745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903【相关文献】1.中国植被覆盖气候限制性分区及时空变化 [J], 李小燕;任志远;张翀;梁瑞;党珍珍2.陕北黄土高原植被覆盖度动态变化分析研究 [J], 湛青青;刘咏梅;王雷;庞国伟3.黄土高原典型干旱区退耕还林后植被覆盖变化研究 [J], 张玉东;谭红兵4.基于CLM模型的植被覆盖变化对黄土高原气温和降水的影响研究 [J], 王平;沈润平5.基于MODIS-Landsat时空融合的陕北黄土高原植被覆盖变化研究 [J], 刘咏梅;马黎;黄昌;凯楠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近15年黄土高原植被物候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近15年黄土高原植被物候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A b s t r a c t : [ O b j e c t i v e I T h e L o e s s P l a t e a u i s i n t h e t r a n s i t i o n a l r e g i o n f r o m w e t n e s s t o d r y n e s s , f r o m f o r e s t t o g r a s s l a n d , r f o m
An a l y s i s o f T e mp o r a l a n d Sp a t i a l Va r i a t i on o f Ve g e t a t i o n Ph e n o l o g y i n t h e L o e s s Pl a t e au
摘要 :【 目的】黄土 高原 处于从湿润 向干旱过渡 、从森林 向草原过渡 、从农 业向牧业过渡的地 区,是 中国气
候 变化与农业发展的敏感地带,针对此 区域 的地表植被覆盖物候特征研 究,对 于该地 区农业 生产 、环境保护和 生 态建设 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通过分析不 同时 间序列 、不 同海拔高度 与水 热条件下植被 物候趋势 的差异 ,以期为 黄土高原 当前 的农业生态环境建设 与可持续发展提供 有用的理论支撑 与决 策依据 。 【 方法l基于 1 9 9 8 —2 0 1 2年 S P O T V E G E T A T I O N旬值 N D V I 数据 ,并结合谐波分析法、线性趋势等方法对黄土高原各年植被 物候特征值进行 了 确 定,并分析 了物候 的变化趋势。【 结果 】 ( 1 ) 1 9 9 8 —2 O 1 2 年,生长季始期平均每年提 前 0 . 9 d 。生长季 末期平均每 年推迟约 0 . 8 d 。在生长季始期提前和末期推迟 的作用下 ,生长季长度平均每年延长 1 . 7 d 。( 2 ) 黄土 高原水 热组 合直接影响植被物候 的空间差异性 ,植被生长 的限制性气温为 9 ℃,限制性 降水分别 为 4 7 5 m f i f 与5 4 0 f i l m ,限制性 海拔为 I 7 5 0 m 。( 3 ) 植被 生长 季长度趋 势与海拔 和气温的空间偏相 关系数分别为 0 . 0 5 9 1 和0 . 0 1 3 9 ,与降水 的空 间偏相关 系数 为一 O . 0 1 7 4 ,三要素与 生长季始期趋势 的相关程度较 与生长季末期趋 势强。【 结论 】黄土高原植被 物 候特征趋 势明显且稳定 的 区 域 主要分布 在陕北高原与晋 中北 山地 区。西北部干旱 区荒漠草原 区,物候变化主要受 气温控 制。半 干旱地 区农业与草原 区,物候变化主要受到降水量控制 。汾渭盆地农业 区,物候 变化受水热共 同作 用 水热的差异对秦 巴山地阔叶林 区 植 被物候 的影响不明显。 海拔对黄土高原植被物候 变化趋势上的影响 不明显。

1、近三十年来黄土高原植被的变化

1、近三十年来黄土高原植被的变化

近三十年来黄土高原植被的变化—以环县封山禁牧为例吴巧利(历史系2010级历史文化产业)摘要:封山禁牧政策的实施在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风沙治理、生态环境改善方面成效显著,但在实施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通过对甘肃省庆阳市环县封山禁牧政策的落实情况进行了了解,分析了偷牧、割草偷草、农民经济收入减少、干群关系紧张等问题产生的原因,并对该地区封山禁牧政策的有效实施提出了建议,以促进封山禁牧与农民的利益协调发展。

关键词:黄土高原封山禁牧效果问题原因建议近年来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除了地形破碎、新构造运动活跃、黄土层疏松深厚、降雨集中且多暴雨等自然因素之外,主要与土地利用不合理、天然植被受到严重破坏有关。

植被最大程度上的恢复和重建才是黄土高原地区治理水土流失、风沙飞舞的根本措施。

植被建设主要包括人工造林、种草、封山禁牧等几项措施。

而在此篇文章中主要围绕封山禁牧来进行说明。

历史时期黄土高原地区根据孢粉分析、考古发现及文献资料,都反映进入全新世纪以来至三四千年前黄土高原地区普遍分布有茂密的天然森林植被[1]。

但近年来由于天气变冷并且越来越干燥,再加上人们乱砍乱伐,无止尽的开垦,环境变得无比的恶劣,刚开始人们还没怎么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带来的恶果。

但随着时间的变化,环境变得越来越恶劣,沙尘满天飞舞,人们的生存环境受到了极大的威胁,这时人们才迫切的认识到封山禁牧、退耕还林已经是势在必行了。

所以在进入21世纪,封山禁牧这一政策在环县拉开了序幕。

一、封山禁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一)偷牧现象屡禁不止。

环县自全县实施封山禁牧政策以来,取得了显著成效,促进了山区草场生态恢复,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当地恶劣的沙尘天气状况。

但禁牧政策的实施对当地农民来说,无疑是一种关系生计大事的外来干预,牧民由野外自由放牧变为圈养饲舍,彻底打乱了农民的传统养殖方式。

“圈养是目前的替代方式,这种方式的运用自然有其优势,但乡、镇、村的基础条件和自然状况存在着差异,因此对政策的反应自然会有所不同”。

1981-2012年黄土高原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特征

1981-2012年黄土高原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特征

1981-2012年黄土高原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特征高健健;穆兴民;孙文义【摘要】植被覆盖度是反映植被覆盖状况最直接的指标。

基于1981—2012年的MODIS影像,采用像元二分模型反演黄土高原植被覆盖度,分析了黄土高原各省区、典型流域及土壤侵蚀类型区生长季(5—10月)的植被覆盖度时空动态变化。

结果表明:1981—2012年期间,黄土高原生长季植被覆盖度由31%增加到50%,呈显著上升趋势,但各区域增长幅度不同。

2001年之前,黄土高原植被覆盖度平均为36%,年际间以小幅波动为主;之后,该区生长季年平均植被覆盖度为41%,年际间呈显著增加趋势。

按省区,河南省植被覆盖度增幅最大,陕西省次之,内蒙古、宁夏增幅不明显且覆盖度在20%左右波动。

按典型流域,延河流域增幅最大,窟野河流域增幅最小。

按土壤侵蚀类型,水力侵蚀区植被覆盖度增长较快,风力侵蚀区则变化不明显。

按植被覆盖度构成,低覆盖度面积比例减少,高覆盖度面积比例增加,其中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植被覆盖度增加趋势最为明显,植被恢复成效显著。

【期刊名称】《中国水土保持》【年(卷),期】2016(000)007【总页数】5页(P52-56)【关键词】植被覆盖度;像元二分模型;时空变化;黄土高原【作者】高健健;穆兴民;孙文义【作者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土保持研究所,陕西杨凌712100;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土保持研究所,陕西杨凌712100;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陕西杨凌712100;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土保持研究所,陕西杨凌712100;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陕西杨凌712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P79植被作为地球生态系统中最活跃的部分,在全球物质循环和能量传递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是生态环境变化的综合指示器。

植被覆盖度通常被定义为植被(包括叶、茎、枝)在地面的垂直投影面积占统计区总面积的百分比[1-2],是刻画地表植被覆盖的重要参数,在水文、气象、生态等方面的区域或全球性问题研究中起重要的作用[3-5]。

浅淡甘肃黄土高原区的植被恢复与重建

浅淡甘肃黄土高原区的植被恢复与重建

1引言甘肃黄土高原地区位于我国西北腹地,南接陇南山地,东起甘陕省界,西至乌鞘岭,土地面积约1.13×105km 2,占甘肃省总面积的24.9%[1]。

甘肃黄土高原大部分为厚层黄土覆盖,径流水长期强烈侵蚀,逐渐形成千沟万壑、地形支离破,再加上区内降雨季节分配不均,自然灾害频发,致使黄土高原成为世界水土流失最为严重和植被群落系统最为脆弱的地区之一。

陆地植被生态系统在调节气候、生物多样性保育、保持水土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植被恢复与重建一直是该区域生态建设的重要环节。

自1999年实施退耕还林(草)、天然林保护等国家重大生态工程以来,黄土高原植被覆盖率得到了显著提高,水土流失得到了有效控制,土壤侵蚀治理成效显著。

但是,在人工林营造和发育过程中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如人工林结构单一、违背适地适树原则、造林密度过大、管理粗放等现象造成人工林过早衰退、生态效益低、景观价值差、生产力不高等现象。

尤其是在黄土高原干旱半干旱地区,地形地貌多样,水热条件差,地下水资源一般不易利用,普遍单一乔木树种造林,致使很多地方出现“小老树”现象。

在黄土高原植被恢复与重建的理念方面,经历了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治理水土流失、退耕还林还草及封山育林等阶段,并正在转入生态系统综合服务功能提升阶段,其核心理念变迁突出体现在从解决个别问题到关注植被的多功能效益,从单一技术到综合措施的运用,从提高植被盖度为主到关注植被结构改善和功能提升的转变;在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策略和技术方面,经历了从坡面就地治理、小流域治理、流域管理等阶段,并正转入面向区域可持续发展宏观布局的多尺度综合管理阶段。

随着人类认识自然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人类对自然需求的变化,人们越来越更多考虑人工植被多种功能的协同性和可持续性,植被建设从提高植被盖度转到水分限制下的植被群落结构的优化、“近自然林业”和“生态系统自然恢复”理念指导下的经营管理。

追求的目标为人工植被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多功能效益的最大化,以及对相邻或下游其他生态系统的影响,在多个空间尺度上对多种功能的权衡而实现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这也是当前甘肃黄土高原地区生态恢复与重建面临的主要挑战。

黄土高原植被对气候变化的时滞响应及其时变特征

黄土高原植被对气候变化的时滞响应及其时变特征

158
西 安 科 技 大 学 学 报 2020年第 40卷
tionCoefficient(PCC)isusedtoanalyzetherelationshipbetweenvegetationandclimateofdifferent soiltypesregioninLParea.Resultsshowthatthelandusehadchanged,andvegetationwasdecreased duetothehumanactivitiesintheRiverImpactPlain.ThevegetationinotherregionsoftheLPshowed asignificantupwardtrend.TheresultsofMKtrendanalysisshowsthatthetemperatureshowedasig nificantupwardtrendfrom1981to2016inLParea,butthetemperaturefrom2000to2016showedno significantupwardtrend.TherisingrateoftemperatureintheLPareahasbeensloweddownandrain fallincreased(especiallyinMarchandMay)afterthepolicyof“GrainforGreenProject”implemented in2000.ThetimelagofNDVIresponsetotheclimateintheLPregionexists,whichhadsignificant differencesindiverseareas.ThenonlagandtheonemonthlagareaofNDVItotemperatureresponse accountedfor37.5% and62.5% oftheLParea,respectively.ThelagresponseofNDVItoprecipitati onwasusually1~3months,accountingfor62.5%,25%,and12.5% oftheLParea,respectively. Theabovefindingshelpunderstandfurtherthetimescaleofvegetationresponsetodifferentsoiltypes inLP,whichisofvitalsignificanceforthedevelopmentofregionalecologicalpoliciesinthefuture. Keywords:LoessPlateau;MannKendall;timelags;timevaryingcharacteristics;NDVI

近20年黄土高原不同地貌类型区植被覆盖变化及原因分析

近20年黄土高原不同地貌类型区植被覆盖变化及原因分析

2011年2月9(1):16-23中国水土保持科学Sc i ence o f So il and W ater Conservati onV o.l 9 N o .1Feb .2011近20年黄土高原不同地貌类型区植被覆盖变化及原因分析刘志红1,郭伟玲2,杨勤科2,郭艳芬1,朱小祥3,李锐2(11成都信息工程学院资源环境学院,610225,成都;21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712100,陕西杨凌;31国家卫星气象中心,100081,北京)摘要 植被覆盖是控制或加速水土流失最敏感的因子。

以黄土高原为研究对象,利用1988)2005年NOAA /AVHRR 植被指数(N DV I)月最大值合成的7月份资料分析不同地貌类型区NDV I 值的时空变化规律,并通过计算NDV I 值与同期降雨量的相关系数分析降雨量对不同地貌类型区NDV I 的影响,探讨黄土高原典型区县退耕还林政策对NDV I 的影响。

结果表明:1)黄土高原整体植被覆盖度较低,NDV I 多年平均值为0129,平原区、石质山地、黄土低山、黄土塬及其周围地区NDV I 值在0130~0140之间,梁、卯、片沙黄土丘陵区N DV I 值在0118~0122之间,其余地貌类型区均低于0115;2)1998年之后8年NDV I 的平均值比前10年的NDV I 平均值略有增加,整体增加幅度为415%,不同地貌类型区NDV I 值变化表现出明显的地带性,呈东北西南走向,黄土高原主体部分中的黄土塬、黄土破碎塬、梁状黄土丘陵均增加10%以上,峁状黄土丘陵、风蚀沙化丘陵略有减少,减少的区域没有增加的区域大;3)除石质山地、黄土低山和平原地区外,其他地貌类型区7月最大NDV I 值与5)7月累计降雨量存在很好的相关性,R 2在0160以上;4)地处梁状黄土丘陵区的吴旗县,1998年后形成了一个明显的以县为边界的NDV I 值增长区,增幅达40%,远远高于该地貌类型区的平均增长值14%。

黄土高原历史时期植被变化

黄土高原历史时期植被变化

黄土高原历史时期植被变化桑广书【期刊名称】《干旱区资源与环境》【年(卷),期】2005(19)4【摘要】研究黄土高原历史时期植被变化是认识其环境演变的基础。

文章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黄土高原历史时期的植被变化。

得出:西周以前及西周战国时期黄土高原植被保持着天然状态;秦汉时期天然植被仍占较大比重,人类活动尚没有改变黄土高原的植被面貌;唐宋时期河谷、平原地区已无天然森林,丘陵、山地植被也遭到破坏,北部沙漠开始扩张,自然环境处在恶化之中;明清时期植被遭到毁灭性破坏。

造成黄土高原历史时期植被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人为开垦土地,采伐森林和过度放牧。

据推算春秋战国时期黄河中游森林覆盖率为53%;秦汉时期下降为42%;唐宋时期下降至32%;明清时期下降至4%。

黄土高原濯濯童山主要是近600多年来人类活动对植被破坏的结果。

【总页数】5页(P54-58)【关键词】黄土高原;植被变化;历史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秦汉时期;人类活动;唐宋时期;明清时期;森林覆盖率;环境演变;文献研究;天然状态;高原植被;天然植被;天然森林;平原地区;自然环境;过度放牧;黄河中游;植被破坏;下降;600;基础;西周【作者】桑广书【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旅游与资源管理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157;K225【相关文献】1.历史时期黄土高原的植被及其变迁 [J], 王守春2.再论历史时期甘肃黄土高原自然条件变化的若干问题——兼答朱士光同志 [J], 伍光和;唐少卿3.《历史时期甘肃黄土高原自然条件变化的若干问题》中需要辨明的几个问题 [J], 朱士光4.历史时期甘肃黄土高原自然条件变化的若干问题 [J], 唐少卿;伍光和5.黄土高原植被物候变化及其对季节性气候变化的响应 [J], 吉珍霞;裴婷婷;陈英;秦格霞;侯青青;谢保鹏;吴华武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陕甘宁地区植被覆盖变化对气候的影响研究的开题报告

陕甘宁地区植被覆盖变化对气候的影响研究的开题报告

陕甘宁地区植被覆盖变化对气候的影响研究的开题
报告
一、选题背景: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日益加剧,特别是在植被覆盖方面,人类的活动对其的影响越来越大。

陕甘宁地区是我国西北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地区较为干旱,地貌多样,植被分布极不均匀。

近年来,由于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加,植被覆盖也出现了较大的变化。

而这些变化对气候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对该区植被覆盖变化进行研究,探究其对气候的影响,对于该地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究陕甘宁地区植被覆盖变化对气候的影响及其机理,为该地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三、研究内容:
1.植被覆盖的变化趋势分析,对该地区植被覆盖的时空特征进行研究,并探讨其变化趋势及原因。

2.植被覆盖变化对气候的影响分析,通过对植被生长状态及变化的监测和分析,深入研究植被覆盖变化对气候的影响机理。

3.基于遥感监测数据和气象数据,结合数学模型,建立植被覆盖变化和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模型。

四、研究方法:
1.采取遥感技术、GIS技术和数学模型等手段,获取植被覆盖变化和气候变化的相关数据。

2.采用统计学和数理化学等方法对相关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以获得植被覆盖变化和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

3.通过对植被覆盖变化和气候变化的分析,建立植被覆盖变化和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模型,为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五、研究意义:
本研究将探究陕甘宁地区植被覆盖变化对气候的影响及其机理,深入分析其空间和时间特征,并通过建立相关模型,为该地区生态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近40年黄土高原土壤侵蚀时空变化及其主控因子研究

近40年黄土高原土壤侵蚀时空变化及其主控因子研究

近40年黄土高原土壤侵蚀时空变化及其主控因子研究近40年,黄土高原土壤侵蚀问题愈发严重,严重损害了地表环境和生态系统,甚至影响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因此,加强对黄土高原土壤侵蚀的研究在其有效治理和保护上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本文将就近40年黄土高原土壤侵蚀时空变化及其主控因子进行探讨。

一、近40年黄土高原土壤侵蚀的时空变化黄土高原是中国北方耕地和生态环境中最脆弱的地区之一。

黄土高原土壤侵蚀是一个长期的、广泛的生态问题,已成为严重制约经济、社会和生态发展的重要因素。

黄土高原的土壤侵蚀可以分为两大类:水土流失和风蚀。

近年来,土壤侵蚀受生态环境的恶化以及气候变化的影响逐渐加重。

近40年来,黄土高原的土壤侵蚀出现以下几个变化:1.增长速度加快由于人口增加、农业生产和工业发展等行为的干扰,黄土高原的土壤侵蚀前所未有的严重。

通过可持续使用土地指标对土地质量指标进行计算分析,发现黄土高原土地侵蚀面积呈不断上升之势。

2.空间分布格局明显土壤侵蚀的空间分布格局是与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的。

近40年来,土壤侵蚀的空间分布格局也有所改变。

第一,微侵蚀的区域面积不断缩小,微侵蚀区域主要可以分布在黄土高原的中心地带;第二,轻度侵蚀的区域面积增加。

特别是在黄土高原的东部以及部分中南部地区,轻度侵蚀的区域面积大幅增长。

二、黄土高原土壤侵蚀的主控因子1.自然因素(1)降雨量黄土高原是中国东部地区的降雨云团中心之一,受季风气候的影响,雨量可达到极高的峰值。

降雨量的多少和规律的变化是黄土高原土壤侵蚀的重要影响因素。

(2)浸积结构黄土高原受冰川与早期河流积淀、风蚀和水蚀等作用形成的浸积层,具有特有的土壤结构与性质。

土壤浸积结构的变化与黄土高原土壤侵蚀密切相关。

(3)土地类型由于黄土高原涝危风险大,从而对土地类型的要求较为严格。

土地类型的分布与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之间存在着重要的关系。

2.人类活动的影响(1)农业习惯农业生产的不合理技术和管理方式是影响黄土高原土壤侵蚀的重要因素之一。

历史时期黄土高原的植被及其变迁

历史时期黄土高原的植被及其变迁

历史时期黄土高原的植被及其变迁
王守春
【摘要】距今3 0 0 0 - 2 0 0 0年前,黄土高原六盘山以东,吕梁山以西,长城以南地区显域生境植被为疏林灌丛草原,并存在一定的区域差异唐宋时期,黄土高原的植被表现出显著的变化,主要是草原带的南移和某些耐旱植物分布范围的扩大。

自北宋以后,人类活动对植被的破坏越来越强烈。

掩盖了植被由于自然原因发生的变化。

【期刊名称】《人民黄河》
【年(卷),期】1994(017)002
【总页数】4页(P9-12)
[关键词]黄土高原;植被变迁;历史时期
【作者】王守春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工业技术
1994年2月人民黄河第2期历史时期黄土高原的植被及其变迁王守春中科院地理研究所北京100101)国家计委[文摘]距今3 000~ 2 000年前.黄土高原六盘山以东、吕梁山以西、长城以南地区显域生境植被为疏林灌丛草原,并存在一定的区域差异。

唐宋时期,黄土高原的植被表现出显著的变化,主要是草原带的南移和某些耐旱植物分布范围的扩大。

自北宋以后.人类活动对植被的破坏越来越强烈,。

黄土高原气候环境演变研究

黄土高原气候环境演变研究

黄土高原气候环境演变研究王毅荣;张强;江少波【摘要】该领域相关研究主要基于生物地质记录、历史文献和器测资料,研究了黄土高原气候在万年、千年和百年尺度上的演变特征,探讨了当时自然植被状况与气候变化的联系;分析了当代黄土高原气候变化及其区域响应的主要特点.从较为宏观的角度,为研究黄土高原环境效应提供相关的历史背景.【期刊名称】《气象科技进展》【年(卷),期】2011(001)002【总页数】5页(P38-42)【关键词】黄土高原;气候环境;演变;进展【作者】王毅荣;张强;江少波【作者单位】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甘肃省于旱气候变化减灾重点实验室/中国气象局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开放实验室,兰州730020;甘肃省定西市气象局,定西743000;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甘肃省于旱气候变化减灾重点实验室/中国气象局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开放实验室,兰州730020;甘肃省定西市气象局,定西743000【正文语种】中文黄土高原是中华文明的主要发源地,总面积约64万km2,现承载人口1亿以上。

位于黄河中上游和海河上游地区,东起太行山,西至日月山,南界秦岭,北抵鄂尔多斯高原;可分为陇中盆地,陇东、陕北高原,渭河地堑平原,山西高原;除了一些裸岩的高山以外,基本上覆盖了60~200m厚的细腻黄土微粒,土质疏松,流水侵蚀强烈,地形破碎;是内陆干旱向季风气候的过渡带和气候变化敏感区、生态环境脆弱带。

黄土高原的气候生物环境是气候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研究其演变的历史和进程对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建设和发展等具有重要价值。

黄土高原风尘堆积约从22Ma BP开始,冬季风环流就从内陆干旱区携带大量的风尘在黄河中游堆积形成黄土,而夏季风环流从低纬海洋携带大量的水汽,到新近纪晚期和第四纪,北极冰盖的形成与发展使冬季风环流的强度和内陆干旱度加剧[1];对最近5个间冰期黄土高原环境空间格局的研究显示,东亚季风对黄土区降水的影响占主导地位,而南亚季风的影响处于相对次要的地位,第四纪最后一个间冰期的全新世期间,黄土高原的降水较大程度地受东亚夏季风环流的控制[2,3]。

关于黄土高原植被时空变化的统计分析

关于黄土高原植被时空变化的统计分析

关于黄土高原植被时空变化的统计分析摘要:黄土高原是中国的一个重要地区,其植被时空变化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基于遥感数据和地面观测资料,对黄土高原植被时空变化进行了统计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在1990年至2015年期间,黄土高原植被覆盖率总体呈上升趋势,其中草地面积增加最为显著,而林地和草原面积变化较小。

与此同时,黄土高原植被覆盖呈现明显的时空差异性,不同地区的植被覆盖变化情况不同,受气候、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关键词:黄土高原;植被时空变化;遥感;地面观测;统计分析1. 前言黄土高原是中国的一个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地区,然而其地理特征和自然环境对中国的生态安全和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植被是黄土高原自然环境中的一个关键要素,其时空变化对水土保持、生态环境保护和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深入研究黄土高原植被的时空变化规律,本文利用遥感数据和地面观测资料,对黄土高原植被覆盖率和分布进行了统计分析。

2. 数据与方法本文采用了30米分辨率的遥感影像数据、基于该影像数据的植被指数和地面实测数据,进行了黄土高原植被时空变化的统计分析。

其中,植被指数通过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计算,反映了植被覆盖的强度和分布情况。

地面实测数据包括各类植被的面积、覆盖率、碳储量、水分利用效率等参数。

3. 结果与分析3.1 植被覆盖率的时空变化通过对黄土高原1990年至2015年的遥感影像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本文得出黄土高原植被覆盖率的时空变化趋势如下:1990年到2000年,植被覆盖率呈缓慢下降趋势,1990年至2015年,植被覆盖率总体呈上升趋势,其中草地面积增加最为显著,而林地和草原面积变化较小。

3.2 植被覆盖的时空差异黄土高原各地区植被覆盖的变化情况是有明显时空差异的。

以植被覆盖率的年均变化率为指标,不同类型的植被在不同地区的变化情况如下:在草地区,草地的年均变化率最高;在林草混交区,草地与林地的年均变化率均较高;在纯林区,林地的年均变化率最小。

黄土高原干旱时空特征及对植被生长潜在风险评估

黄土高原干旱时空特征及对植被生长潜在风险评估

黄土高原干旱时空特征及对植被生长潜在风险评估黄土高原干旱时空特征及对植被生长潜在风险评估概述黄土高原位于中国北方,是我国重要的农牧业生产区域。

然而,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该地区经常受到干旱的困扰,对植被生长潜在风险造成了威胁。

本文将对黄土高原干旱时空特征进行分析,并进行植被生长潜在风险评估,以期为相关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一、黄土高原干旱时空特征分析1. 干旱时序特征根据历史气象数据,黄土高原的干旱时序特征主要表现为夏季集中、夏秋转折的特点。

在春季和冬季,降水量较为充沛,而在夏季,降水明显减少,使得黄土高原面临干旱风险。

2. 干旱空间分布黄土高原的干旱有明显的空间分布特征。

在地理上,干旱主要集中在山区和河谷地区,而平原地区相对湿润。

这与地形、降水和蒸散发等因素有关。

3. 干旱频次和强度黄土高原的干旱频次和强度较大,且呈现增加的趋势。

长期观测数据显示,干旱频次和强度呈现明显增加的趋势,这可能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有关。

二、植被生长潜在风险评估1. 植被生长指标通过对植被生长指标的监测和分析,可以评估植被生长的潜在风险。

常用的植被生长指标包括植被盖度、NDVI(规范化植被指数)和地上生物量等。

2. 植被生长潜在风险评价模型基于植被生长指标,可以建立植被生长潜在风险评价模型。

该模型结合了气象数据、土壤水分和植被生理等因素,通过定量计算植被生长的潜在风险。

3. 风险评估结果与应用通过对黄土高原不同地区的植被生长潜在风险进行评估,可以得出不同地区植被生长的潜在风险程度。

这为相关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如农作物种植、水资源管理和生态恢复等。

三、对策与建议1. 水资源管理黄土高原是水资源极度匮乏的地区,因此,加强水资源管理,合理利用雨水和灌溉水资源,可以提高植被生长的适应能力和恢复能力。

2. 生态恢复与保护加强黄土高原的生态恢复与保护工作,建立植被覆盖的生态屏障,可降低干旱对植被生长的影响,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陕甘宁三省区植被气候生产潜力的时空特征分析

陕甘宁三省区植被气候生产潜力的时空特征分析

陕甘宁三省区植被气候生产潜力的时空特征分析陕甘宁三省区植被气候生产潜力的时空特征分析植被是陆地上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对于气候调节、水循环、土壤保护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陕甘宁三省区位于中国西北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多样化的植被类型。

本文旨在分析陕甘宁三省区植被气候生产潜力的时空特征,揭示该地区生态系统的状况与演变。

一、植被类型与分布陕甘宁三省区地处中国的暖温带和寒温带过渡区域,植被类型多样。

其中,低山丘陵区以温带落叶阔叶林为主要植被,较高山区以针叶林为主,高山区则以高山草甸和冰川区域为主要植被。

此外,该地区还分布有大片的草地和沙地,包括荒漠和半荒漠草地。

二、气候特征气候是植被生产潜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陕甘宁三省区气候类型多样,山地地形和复杂的地理条件使得气候差异明显。

总体来说,该地区冬寒凉爽,夏季炎热,春秋温差大。

在陕西省,陕南地区气候湿润,年均降水量在700-1200毫米之间,而陕北地区则相对干燥,年均降水量仅为300-400毫米。

甘肃省气候类型多样,从东部的湿润气候到西部的干旱气候,年均降水量从1000毫米逐渐减少到100毫米以下。

宁夏回族自治区气候以干旱为主,年均降水量大约为200毫米。

三、生产潜力陕甘宁三省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具有较高的植被气候生产潜力。

首先,陕甘宁地区土壤肥沃,有利于作物生长。

尤其是陕西省的渭河平原和关中平原,土地肥沃且易耕种,适宜农作物种植。

甘肃省的河西走廊和宁夏回族自治区的鄂尔多斯高原也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区域,尤其种植小麦、玉米、葡萄等作物。

其次,该地区山地和丘陵地形较多,有助于林木生长。

陕西省的秦岭山脉和甘肃省的祁连山脉拥有丰富的植被资源,适宜发展林业。

同时,山地区域还有利于蓄水和保持土壤水分,对水资源的保护具有重要作用。

再次,该地区沙漠和半荒漠地区的草地植被适宜畜牧业的发展。

甘肃省的塔里木盆地和宁夏回族自治区的沙坡头等地区的沙漠草地适宜放牧和草料生产。

最后,陕甘宁三省区的水资源较为丰富,多条河流纵横交错,适宜开展水产养殖。

陕北黄土高原主要成林乡土乔木树种的研究

陕北黄土高原主要成林乡土乔木树种的研究

陕北黄土高原主要成林乡土乔木树种的研究齐晔1袁席向华2(1.靖边县林业工作综合服务中心,陕西榆林718500;2.靖边县万家畔林场,陕西榆林718500)摘要:当前我国环境破坏比较严重,存在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

在陕北不同地区营造林中乡土乔木树种是促进当地植被恢复,开展环境治理工作的重要植物资源。

本文主要探究陕北黄土高原主要乡土乔木树种的具体情况,对陕北黄土高原植被进行分析。

同时从植物区系特征、木本植物资源以及生物学特征、天然林分特征等方面出发开展研究。

提出陕北地区造林过程中比较适宜的乡土树种,保证陕北黄土高原成林质量。

关键词:黄土高原;成林策略;乡土乔木树种中图分类号:S7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7897(2021)18-0187-021植物区系特征及木本植物资源在陕北黄土高原主要成立乡土乔木树种研究过程中,需要对植物区系特征以及木本植物资源进行全面分析。

这是对乡土树种进行科学选择的重要基础。

(1)风沙滩地区的植物区系特征。

在风沙滩地区的植被以草原植被为主,地带性植被相对较少,沙生植物相对较多。

目前,风沙滩地区植物中大科为30种以上,大科所含的种数有168种,说明在沙区植物区系中具有重要地位。

此外,禾本科、菊科等相对突出,说明黄土高原地区草原植被以及木本植物尤其是高大乔木资源比较匮乏。

这是其主要区系特征。

对植物的主要属进行排序,发现该地区的植物大多数为泛北极植物,区系构成主要以草原的草本和沙生植物、盐生植物为主。

(2)对黄土高原地区北部丘陵沟壑区以及南部沟壑区等木本植物区系进行分析,可以发现这两区的植被比较稀疏,木本植物资源相对贫乏。

在这两区在10个种以上的科只有2个,而只有1~2种小科有24个。

表明该地区的环境相对恶劣,不适合多种植物生存,只有一些能够适应黄土高原干旱环境的植物生长。

而在10属以上的科也相对较少,说明黄土高原的木本种类组成比较缺贫乏。

此外,北部丘陵沟壑区以及南部沟壑区含7个种以上的科有5个,主要包括蔷薇科、蝶形花科、杨柳科、忍冬科与毛茛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4,30 ( 4) : 423 - 429 Journal of Ecology and Rural Environment
近 12 年陕甘宁黄土高原区植被物候时空变化特征
韦振锋1,2 ,王德光2① ,张 罛1 ,刘炎序1 ( 1. 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2; 2. 广西财经学
2 数据来源与处理
2. 1 NDVI 预处理 虽然 SPOT VEGETATION 采用最大合成法的旬
数据集,但 是 数 据 处 理 过 程 中 受 各 种 因 素 干 扰,难 以去除亚像元内残余云和长时间云霾等因素的负 面影响,且 这 些 因 素 具 有 随 机 性,会 造 成 数 据 季 节 变化趋势不明显,因此需要对其做进一步的平滑处 理。常用的平滑方法只是描述曲线的一般特征,缺 乏曲线内部蕴涵的周期性描述。时间序列谐波分 析法( harmonic analysis of time series,HANTS) 可重 新构建时 间 序 列 数 据,能 够 真 实 反 映 数 据 的 周 期 性。采用该方法对陕甘宁地区 1999—2010 年间的 NDVI 数据做平滑处理,具体步骤如下: 首先用 HANTS 方法对原始 NDVI 数据进行平滑处理,获得平 滑后的 NDVI 旬数据( 图 1) ,再利用傅里叶插值法 将旬数据插值成日数据。
植被物候指植被生长过程中出现的年周期现 象[1],是随 着 季 节 变 化 而 形 成 的 植 物 生 长 发 育 节 律[2]。植被物候是研究植被变化的重要参数[3 - 6], 可以解释植被生长与气候的关系,对生态建设和农 业生 产 有 重 要 意 义[7]。归 一 化 植 被 指 数 ( normal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 是研究植被最常 用的指标,能够客观反映地表植被覆盖信息。作为 监测气候变化的重要指标,植被物候已成为重点研 究对象[8]。近几十年来,北半球植被生长季呈延长 趋势[9 - 12],欧洲和北美大部分植被春季物候呈提前 态势[8,13 - 14]; 也 有 研 究 指 出,20 世 纪 90 年 代 后 随着
温度的升高,北半球许多地区植被春季物候出现推 迟等现象[15 - 16]。
采用最 大 合 成 法 的 空 间 分 辨 率 为 1 km2 的 SPOT VEGETATION 旬 数 据 集,研 究 陕 甘 宁 地 区 1999—2010 年植被物候规律,以期为区域可持续发 展、生态修 复 工 程 规 划、生 态 环 境 保 护 以 及 农 业 生
收稿日期: 2013 - 11 - 26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71361001) ① 通信作者 E-mail: 116690728@ qq. com
·424·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第 30 卷
产提供理论依据。
1 研究区域概况
研究区位于黄土高原中部的丘陵沟壑区,包括 毛乌素沙漠 南 部,是 生 态 脆 弱 区,也 是 黄 河 中 上 游 生态环境重点建设区。行政区包括陕西 25 县、甘肃 8 县和宁夏 8 县,总面积约 1. 38 × 105 km2 ,属东亚 季风气候边缘区,处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向温 带半干旱气 候 的 过 渡 带,气 候 比 较 敏 感,年 降 水 量 330 ~ 570 mm,其中汛期降水量约占全年降水量的 55% ~ 74% ,降水量年际变化大。地势为东南—西 北走向,海拔高度约为 610 ~ 2 892 m,地貌类型为 山、川、塬,其 中 六 盘 山 为 南 北 走 向 的 石 质 山 脉,白 于山、黄龙 山 和 子 午 岭 为 黄 土 低 山,是 研 究 区 河 流 主要发源地,植被稀疏,水土流失极为严重,土壤侵 蚀模数大于 5 000 t·km - 2 。陕甘宁土地利用类型 自东南向西北呈林地—耕地—草地—沙漠变化。
图 1 归一化植被指数( NDVI) 的原始数据与处理后数据 Fig. 1 Raw and processed data of NDVI
பைடு நூலகம்
2. 2 物候时间的确定 常用遥感物候提取方法有以下几种: ( 1) 阈值
法[17 - 18]; ( 2) 最大比率法[19]; ( 3) 上述 2 种方法的 结合,根据 最 大 比 率 值 来 确 定 某 一 物 候 阈 值,再 根 据阈值确定每年该物候出现的日期[20 ; - 21] ( 4) 利用 Logistic 函数或谐波分解函数来确定 NDVI 时间序 列的拐点,根据拐点估计某一物候特征[22 - 23]。该研 究采 用 第 3 种 方 法 确 定 物 候 生 长 季 始 期 ( start of growth season,SOG) 、生长季末期( end of growth season,EOG) 和 生 长 季 长 度 ( length of growth season, LOG) [24],步骤如下: 计算每个像元平滑后 NDVI 日 数据在 2 个相邻时间点上的差值,即相对变化值, NDVI 最大相对变化值对应的天数为 SOG〔表示为 距离每年第 1 天( 1 月 1 日) 的天数〕,NDVI 最小相 对变化值对应的时间为 EOG〔表示为距离每年第 1 天( 1 月 1 日) 的 天 数〕,EOG 和 SOG 的 差 值 即 为 LOG( 图 2) 。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法分析 SOG、EOG 和 LOG 的年际变化趋势,并进行显著性检验,采用 偏相关法分析物候与气温和降水的相关特征。
Spatio-Temporal Variation of Vegetation Phenology on Loess Plateau in Shaanxi-Gansu-Ningxia Region in Recent 12 Years. WEI Zhen-feng1,2 ,WANG De-guang2 ,ZHANG Chong1 ,LIU Yan-xu1 ( 1. College of Tourism and Environment,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Xi'an 710062,China; 2. School of Management Science and Engineering,Guangx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Nanning 530003,China) Abstract: Based on a ten-year ( 1999 - 2010) SPOT VEGETATION dataset,spatio-temporal vegetation phenological features on the Shaan-Gan-Ning Loess Plateau were studied. The method of harmonic analysis of time series ( HANTS) was adopted to pre-process the raw data,the fourier interpolation method to turn NDVI ten-day data into daily data,and the threshold value method and the maximum ratio method to specify vegetation phenological phases. Results show that the multi-year average of vegetation phenology space distribution in the Shaanxi-Gansu-Ningxia varied with the latitude,that is to say,the lower the latitude,the relatively earlier the growth season started ( SOG) and ended ( EOG) and the shorter the growth season ( LOG) . Moreover,it started 3 days earlier ( P < 0. 01) ,ended two days earlier ( P < 0. 01) ,and lasted one day longer ( P > 0. 05) with the attitude rising every 100 m. During the ten-year period ( 1999 - 2010) ,the annual rate of change in vegetation phenology,SOG,EOG and LOG in that region,was - 0. 02,0. 003 and 0. 02 d·a -1 ,respectively. The vegetation phenology in most part of the Loess Plateau tended to have SOG advanced,EOG postponed and LOG extended,which were supposed to be related to variation of precipitation and the river net system. In high latitude regions,arid and low in temperature,vegetation growth started stagnation earlier and shortened in life cycle. Key words: Loess Plateau region; vegetation phenology; SOG; EOG; LOG
院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3)
摘要: 以 SPOT VEGETATION 旬数据集为数据源,研究 1999—2010 年陕甘宁黄土高原区植被物候时空特征。采 用时间序列谐波分析法对原数据进行预处理,通过傅里叶插值法将 NDVI 旬数据插值成日数据,再通过阈值法和 最大比率法确定植被物候期。结果表明,陕甘宁黄土高原地区植被物候多年平均值呈纬度变化规律,纬度低的地 区生长季始期 ( SOG) 和生长季末期( EOG) 提前,生长季长度( LOG) 缩短。海拔高度每上升 100 m,SOG 提前约 3 d( P < 0. 01) ,EOG 提前约 2 d( P < 0. 01) ,LOG 延长约 1 d( P > 0. 05) 。1999—2010 年植被 SOG、EOG 和 LOG 的物 候年际变化率分别为 - 0. 02、0. 003 和 0. 02 d·a -1 。陕甘宁大部分地区 SOG 呈提前趋势,EOG 呈推迟趋势,LOG 呈延长趋势。植物物候与降水和河流网相关,干旱低温高纬度地区植被生长停滞提前,生长周期缩短。 关键词: 黄土高原区; 植被物候; 生长季始期; 生长季末期; 生长季长度 中图分类号: Q948. 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4831( 2014) 04 - 0423 - 0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