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料染料的发展介绍
古代染料与纺织工艺
古代染料与纺织工艺创世纪的远古时代,人类开始探索各种材料和工艺,其中古代染料与纺织工艺无疑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人通过不断改良和创新,创造了各种独特的染料和纺织工艺,为人类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古代染料的发展离不开对植物的利用。
在没有化学合成染料的年代,人们用植物、动物和矿石来提取染料。
植物染料是最早被发现和使用的一种染料。
古代人发现,部分植物的根、茎、叶、花朵、果实都含有具有染色能力的色素。
他们运用灵活的手法,将植物中所含的颜色提取出来,然后用来染色纺织品。
常见的植物染料有茜草、苍术、蓼蓝等,它们都能为纺织品赋予鲜艳的色彩。
除了植物染料,古人还发现了动物染料的潜力。
鲜为人知的是,许多昆虫的体液中含有可以染色的成分。
比如,蚕蛾分泌的染料可以提取出来并用于染色丝绸。
这项发现对古代丝绸工艺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经过多年的实践和研究,中国人成功地研制出了丝绸和染料的黄金配方,使得中国的丝绸工艺名扬天下。
古代的矿石染料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人们发现在大自然中存在着许多含有金属元素的矿石,这些矿石可以通过化学反应产生不同颜色的染料。
埃及人就利用从纳兹拉尔德山脉开采的赭石制作世界上第一种染料。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开始利用金属元素如锡、铬、铁来制作不同的矿石染料,为纺织品赋予了更为丰富的色彩。
而纺织工艺在古代社会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纺织工艺的发展离不开对纺织原料的扩展和改良。
古人发现将植物中提取的纤维进行加工,可以制作出各种纺织品。
最早的纺织品是利用来自植物茎杆的纤维制作的,如麻纤维、苎麻纤维等。
后来,随着对动物毛发的利用,人们发展出羊毛、兔毛、骆驼毛等纺织品。
在纺织工艺的基础上,人们又逐渐将染料技术与纺织工艺结合起来。
他们发现通过染色可以为纺织品增色不少,并且可以创造出丰富多彩的图案和图案样式。
在古代,印染技术的出现极大地推动了纺织业的发展。
人们利用各种染料和特殊的织物处理技术,如打结染色、刺绣染色等,使得纺织品更加精美和独特。
染织发展历程范文
染织发展历程范文最早的染织技术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当时的人们已经开始使用植物的汁液和动物的鲜血对纺织品进行染色。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开始使用更多的染料和染色技术,比如从植物中提取染料、用金属离子改变纤维材料的颜色等。
这些技术的出现,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染织方式和效果。
在中国历史上,染织技术早在中华文明的早期就已经出现,并逐渐发展成熟。
在商周时期,人们开始在织物上使用烙染技术,即先用蜡或脂肪在织物上画出图案,然后再进行染色,最后将蜡或脂肪融化去除,留下图案。
这种技术在唐代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和推广,成为丝织品上常见的一种图案装饰手法。
宋代时,中国的染织技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当时,中国人率先使用了蓝靛作为染料,开展了蓝靛染织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并很快将其传播到其他国家。
这一技术不仅具有良好的染色效果,还能保持纤维材料的柔软度和透气性。
同时,宋代人还开始尝试使用多种多样的动植物染料,包括柿温染、蓝靛染、紫菜染等等,丰富了染织颜色的选择。
明清时期,染织技术在中国进一步发展,出现了一种叫做“织机”的发明。
这种织机可以同时进行织布和染色,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在明清时期,中国的染织技术和产品出口到世界各地,成为国际贸易中的重要商品。
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染织技术得到了更大的提升。
在18世纪,英国的纺织业发展迅猛,出现了很多新的染织技术和机械。
其中最重要的一项技术就是化学染料的发明和应用。
这种染料不仅染色效果好,而且使用方便,成本较低,很快取代了传统的植物染料,成为主流。
20世纪初,人工染色技术的发展进一步提高了纺织品的染色效果和品质。
随着化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出现了更多颜色和效果的选择,满足了人们对不同颜色纺织品的需求。
当今时代,染织技术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不仅染料种类更加丰富,染织设备也更加智能化和自动化。
同时,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人们开始开发绿色、无公害的染料和染色技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总之,染织发展历程见证了人类社会不断进步和发展的历史。
染织发展历程
染织发展历程
染织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最早的染织技艺是手工染色和手工织造。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染织技术也不断发展。
在唐代,中国染织业达到了一个高峰,丝绸成为了中国的一张名片。
宋、元、明、清四朝的染织业都有不同的发展和创新。
清朝时期,福建泉州的“海上丝绸之路”和江苏常熟的“天堂绸缎”成为了中国传统染织业的两大代表。
到了20世纪初,机械化生产逐渐兴起,染织行业也随之而变化。
在此期间,印染成为了主流,先进的染色技术使得染料的使用更加环保和安全。
1949年以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染织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同时,中国染织业也开始了技术改造和引进先进设备,使得生产效率和品质得到了提高。
随着全球化的到来,中国染织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
近年来,中国染织业在技术、品质和环保方面都有了长足的提升和飞跃。
同时,企业也逐渐坚持可持续发展和绿色生产的理念,推进产业升级和转型升级,迈向高端市场。
在未来,中国染织业仍将继续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需要不断创新和发展。
- 1 -。
染料的发展范文
染料的发展范文染料是一种用于给织物、纤维、皮革等材料着色的物质。
在人类的历史中,染料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能够为纺织品和皮革产品增加色彩,也能够起到保护和装饰的作用。
染料的发展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过程,从最早的天然染料,到后来的合成染料,其技术和应用都有了重大的突破。
在古代,染色技术逐渐得到改进。
中国的丝绸染色技术在世界上有着重要影响。
唐朝时期,我国已经掌握了染色图案复杂多样的技术,能够制作出五彩缤纷的丝织品。
而欧洲的染料技术则起源于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以染色纺织品和皮革为主要目的。
当时使用的染料主要来自于植物,如蓼汁、黑栗和蓝铜等。
这些染料虽然能使织物呈现出丰富的色彩,但在光照下容易褪色,质量稳定性较差。
18世纪以后,染料行业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
英国化学家威廉·佩罗特在1856年发现了“缩戊醛”这种有机化合物具有很强的染色性能,这一发现为合成染料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紧接着,德国化学家奥古斯特·冯·巴伦提出了染料化学的“三元原理”:酚染料、胺染料和分散染料。
这一原理指导了染料的进一步研究和发展。
20世纪初,合成染料的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
德国化学家弗里茨·曼柯夫在1901年合成出了靛蓝,这是第一种合成染料。
靛蓝的合成开启了人类合成染料的新纪元。
此后,合成染料的种类不断增加,不仅具有丰富多样的色彩,而且质量稳定性较好,延长了织物的使用寿命。
随着合成染料的进一步研究,染料行业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
以色素颗粒分散染料为代表的新型染料逐渐取代了传统的染料,解决了染色过程中对其他化学品的依赖,减少了环境污染。
同时,新型染料具有良好的染色均匀性和质量稳定性,提高了染色产品的质量。
在当代,染料行业正朝着绿色、环保的方向发展。
合成有机染料的研究不仅注重色彩的多样性,更注重生物可降解性和环境友好性。
一些研究机构致力于寻找新型的可持续发展染料,如天然染料、植物染料和微生物染料等。
民间印染的历史和发展
民间印染的历史和发展服饰中的民间美术——印染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养蚕、缫丝、纺织和印染的国家,这一发明为丰富和创造人类物质文明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中国的民间印染泛指蓝印花布、蜡染、扎染和彩印花布,它们适用于民间的日用装饰品,所做的服装、头布、被面、布兜、包袱和门帘等都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并反映出浓郁的乡俗民情。
⒈、民间印染的历史人类使用染料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五万年到十万年的旧石器时代。
北京山顶洞人文化遗址中发现的石制项链,已用矿物质顏料染成了紅色。
在新石器時期,人们开始利用植物制作染料,給纺织品染色。
西周時代,已经设置了专门负责印染纺织品的专职官吏,称为"染人"。
到春秋战国时期,许多专门染色的染坊已经出现了,并发现了多种植物染料。
各种颜色的面料虽形成了服裝色彩的变化,但仍不能满足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审美需求,於是出现了中国古代最早用染料在纤维织物上施加花纹的方法,这种手绘的方法一直流传在民间,被称作"画缋"。
秦汉时期,人们在染色实践中发现了染色与空白的对比关系,认识了有地控染色面积和染色形状可以形成空白的花纹,于是防染技术开始出现。
汉代,有了用木版捺印和手绘相结合的方法,到唐代以后各种防染法开始流行,即人们常说的“染缬”(蜡缬、夹缬、纹缬)。
⒉民间印染的品种⑴蜡染蜡染是一种古老的防染工艺,古称"蜡缬"。
蜡染生产绝大多数工序是手工操作,先把蜡溶化成液体,用蜡刀沾取蜡液在白色底料上描绘纹样,然后浸入染料中染色。
上染之后,去掉蜡纹即呈現白色花纹,就得到了藍底白花或色底白花的花布。
至今,貴州、云南、广西、湖南等地的蜡染仍然流行。
⑵苗族蜡染苗族蜡染历史悠久,很多地方都流行有《蜡染歌》(古歌),叙述蜡染的起源。
宋代五溪地区的"点蜡幔"(蜡染)已经很盛行,到了明、清时代,黔中一带苗族也多用蜡染衣料,在民国年间蜡染已盛行于湘西、贵州、云南、川南的大部分苗族之中。
染织发展历程
染织发展历程
染织业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早在公元前3000年,人类已经开
始使用染料和纺织品制作服饰。
在中国古代,染织业繁荣发展,出现
了许多名闻遐迩的染坊和织锦作坊,如民间传说中的千里江山织锦、
苏州青绫等。
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染织业也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19世纪末,人们开始使用电力、机械和化学技术来生产染织品,这大大提高了生
产效率和品质。
20世纪初,染织业进入了现代化的阶段,各种新型染料和织物材
料不断涌现。
同时,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也促进了染织业的发展。
20
世纪60年代,化学合成纤维的发明和广泛应用,使得染织业得到了更
大的发展。
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染织业也逐渐走向绿色化、环保化。
人们
发掘植物染料、无机染料等自然资源,同时也不断研发新型环保染料。
现今,染织业已经成为了一个非常庞大、复杂的产业体系,涉及面广,影响深远。
染料专业知识点总结
染料专业知识点总结一、染料的定义和分类染料是一类能够被纤维材料吸附并能够赋予纤维材料特定颜色的有机物质。
染料广泛应用于纺织品、皮革、塑料制品等材料的着色和印染行业。
根据染料的化学结构和应用特点,染料可以分为直接染料、酸性染料、还原性染料、活性染料、分散染料、阳离子染料、阴离子染料等多种类型。
二、染料的化学结构和合成染料的化学结构多种多样,但是一般都具有芳香环结构。
染料的合成方法也多种多样,根据染料的种类不同,合成路线也各不相同。
合成染料需要考虑到染料的色度、洗牢度、耐光性等性能指标,同时也要考虑合成成本和环保要求。
三、染料的应用染料广泛应用于纺织品、皮革、塑料、油墨、涂料等领域。
在纺织行业中,染料是赋予织物颜色并具有良好耐久性的重要原料。
在印染工艺中,染料还可以与助剂、调节剂配合使用,实现多种印染效果。
四、染料的色度性能染料的色度性能是指染料在染色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色彩特性。
色度性能包括染料的色深、色鲜、色牢度等指标。
染料的色度性能取决于染料的结构和染色工艺等因素。
五、染料的附着性能染料的附着性能是指染料分子和纤维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染料的附着性能直接影响着染料在纤维材料上的牢固程度。
优良的附着性能是染料产品的重要指标之一。
六、染料的环保性能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染料的环保性能也成为了染料行业的重要研究方向。
环保染料需要具备低污染、低毒性、易生物降解等特点,同时要保证染色效果和耐用性。
七、染料的研发和创新染料颜色的研发和创新是染料行业的重要方向。
染料企业需要不断进行新染料的研发,以满足市场对色彩的需求。
同时,染料的创新也包括对染料性能的改良和提升,以适应不同的纤维材料和应用场景。
八、染料的市场前景随着纺织品、皮革、塑料等行业的发展,对染料的需求也将持续增长。
同时,消费者对于纺织品颜色的个性化需求也在不断提高,这为染料行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未来,染料行业将更加注重产品质量、环保性能和创新能力,不断提升自身竞争力。
布料染料的发展介绍解读
染料显色机理—经典发色理论
1865年引入了苯环的概念; 1868年提出了最初将色素的颜色和化学结构联系 起来,认为颜色和不饱和性有关 ; 1876年提出发色团学说,认为有机化合物必须含 有一种可能产生颜色的基团,这些基团可称为发 色基团,都是一些不饱和基团 ,例如: 1888年有人提出醌构理论,即有色有机化合物分 子中含有邻醌基或对醌基形成的结构 。
染料化合物的颜色就是它所吸收的光波颜色的补色
吸收波长/nm 颜色 400~440 紫罗兰 400~500 蓝 460~500 带绿色的蓝 400~620 带蓝色的绿 480~520 绿 560~700 橙 600~700 红 定性的颜色 带绿色的黄 带绿色的黄 橙 红 品红 青 带蓝色的绿
染料显色机理—近代发色理论
染料(Dyestuff) 颜料(Pigment) 大多可溶于水或通 过处理转化为可溶 不溶于水和一般有 机溶剂 状态,或可溶于有 机溶剂 物理或化学作用 无化学作用,微小 颗粒黏着在纤维的 表面或内部
各种纺织纤维、油 油漆、油墨、橡胶、 蜡、塑料、橡胶、 塑料、纺织品及印 油墨、皮革、食品、 花 造纸等
有机染料发展史
• 法国化学家克鲁西昂和布雷通尼埃在1873年将有 机物(褐煤、锯末、纸、皮革等)与硫化钠及硫 磺焙烧成棕色硫化染料。 • 随着联苯胺的出现,德国化学家P.博蒂格尔1884 年合成了直接大红4B(又称刚果红),由于可以 直接用来染棉纤维,因此称为直接染料; • 1880年,英国人托马斯和R.霍利德将乙萘酚钠盐 溶液浸在棉布上,然后用乙萘胺重氮盐显色,在 棉纤维上得红色。由于染色过程中需用冰维持低 温,因此就称为冰染染料。 • 20世纪初,化学合成染料迅速发展,生产品种增 多,产量剧增,取代了全部天然染料。
布料染料的发展介绍
染色工艺改进
纺织工业发展
随着纺织工业的发展,布料染料的需 求量大幅增加,推动了染料工业的快 速发展。
近代染色工艺也得到改进,出现了轧 染、蜡染、扎染等新工艺,提高了生 产效率和染色质量。
现代染料
1 2 3
高科技染料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现代染料种类更加繁多, 性能更加优异。出现了功能性染料、生态染料、 纳米染料等高科技染料。
环保染料
环保染料是指对环境友好生物技术、纳米技术等先进技术制造,具有无毒、低污染、可降解等 特点。
环保染料的价格较高,但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环保意识的提高,其应用范围将不断扩 大。
03
布料染料的应用领域
纺织业
纺织业是布料染料应用最广泛的领域之一。在纺织品的生产 过程中,染料被用于给纺织纤维上色,赋予其所需的色彩和 图案。染料的质量和性能对纺织品的外观、手感和耐用性有 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绿色生产工艺
采用更环保的生产工艺和技术,减少染料生产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和污 染物排放。
新材料的应用
高性能纤维的应用
随着新材料技术的不断发展,高性能纤维在纺织品中的应用将更 加广泛,对染料的需求也将随之增加。
功能性染料的需求
随着人们对纺织品功能性的需求增加,如抗菌、防紫外线等,功能 性染料的市场需求将不断增长。
新技术的出现和应用将推动染料行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全球化与区域化并存
染料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寻求市场机会的同时,也要关注区域市场 的特点和需求。
06
布料染料的未来展望
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环保法规的加强
随着全球环保意识的提高,各国政府将加强环保法规,推动染料行 业向更环保的方向发展。
资源循环利用
染料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料和废水将被有效处理和循环利用,降低 对环境的污染。
中国布料发展史
中国布料发展史
中国布料发展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当时中国古代人就开始使用棉布和麻布。
公元前2700年,中国古代人就开始种植棉花,织棉布,而且技术已经发展到可以织出漂亮的图案。
公元前2000年,中国古代人就开始织麻布,而且已经发展出可以织出各种花纹的技术。
公元前1000年,中国古代人开始织出细腻的丝绸,这种细腻的丝绸成为中国古代礼服的主要材料。
公元前500年,中国古代人发明了染料,用来染色布料,使布料拥有更多的色彩,更加美观。
公元前200年,中国古代人发明了刺绣,利用线绣出各种各样的花纹,使布料更加精美。
公元后200年,中国人开始使用纺织机,织出的布料比手工织出的布料更加精细,更加耐用。
公元后1000年,中国人发明了印染机,可以在布料上印制出各种图案,使布料更加美观。
从公元前3000年至今,中国布料的技术不断发展,使布料更加精致,更加耐用,为中国人民带来了更多的便利。
染料简史
染料简史现代药品的起源与我们对颜色鲜艳的布料的追求,与生产它们的染料息息相关。
而染料又是源于一项新发明---煤气灯的意外副产品。
18世纪90年代,发明家威廉·默多克(William Murdoch)正在协助将康沃尔郡的锡矿产业化。
他发现将煤放在密闭空间里加热会产生一种“燃烧起来非常明亮”的气体。
1794年,他已经在家使用这种“煤气灯”来照明了。
1807年,伦敦蓓尔美尔街(Pall Mall,以俱乐部多而出名)也用上了煤气灯。
随后在全世界得到广泛使用。
这一过程产生的废物被成为煤焦油,它粘稠而难闻。
▲威廉·默多克(1754-1839),他还在1784年制造了蒸汽机车的原型▲伦敦蓓尔美尔街。
托马斯·鲍尔斯等人的《圣詹姆斯宫鸟瞰图》,出版于1763年。
街景朝东,圣詹姆斯宫的门楼在右边。
1834年,德国化学家弗里德里布·龙格(Friedlieb Ferdinand Runge)用漂白粉处理没人用的苯(煤焦油的成分之一)时,获得了一种非常蓝的物质,他将之命名为cyanol(来自单词cyan,意为蓝绿色)。
1855年,德国化学家奥古斯特·威廉·冯·霍夫曼(August Wilhelm von Hofmann)研究这种物质后命名为苯胺。
▲弗里德里布·龙格(1794–1867)霍夫曼1845年应阿尔伯特亲王(Prince Alber t)邀请到英国出任伦敦皇家化学学院(Royal College of Chemistr y)首任院长。
他着迷于苯胺及相关化合物的特性研究,其英国学生查尔斯·曼斯菲尔德(Charles Mansfield)从煤焦油中分离出了苯。
霍夫曼将以苯为中心的这一族分子称为“芳香族”,因为它们具有香甜的气味。
▲奥古斯特·威廉·冯·霍夫曼(1818–1892)▲霍夫曼出任皇家化学学院院长,1845年基于萘胺与奎宁相似的分子结构,霍夫曼期待通过萘胺合成治疗疟疾的良药奎宁。
现代染色发展史
现代染色发展史现代染色发展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工业革命时期。
以下是现代染色发展的主要阶段和里程碑:合成染料的发现:19世纪末,化学家开始尝试合成染料,以替代传统的植物和动物染料。
在这一时期,最著名的发现包括基于煤焦油的苯胺染料的合成。
化学染料工业的兴起:20世纪初,随着化学合成技术的进步,化学染料工业迅速发展起来。
德国的拜尔公司(BASF)、英国的巴斯夫(Bayer)、瑞士的克洛斯(Ciba)等公司在这一时期成为了主要的染料生产商。
合成染料的广泛应用:合成染料的应用领域逐渐扩大,涵盖了纺织品、皮革、纸张等多个行业。
新型染料的出现使得染色工艺更加高效、稳定和可控。
环境和健康问题的关注:随着合成染料的广泛应用,人们开始关注染料工业对环境和健康的影响。
染料废水排放、有毒废物处理等问题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
可再生染料的研发:20世纪后期至21世纪初,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绿色染料和可再生染料的研发逐渐成为染料行业的发展趋势。
这些染料通常来源于植物、微生物或其他可再生资源,具有较低的环境影响。
功能性染料的发展:为了满足不同行业对染料的特殊需求,功能性染料逐渐兴起。
例如,抗菌染料、防水染料、抗紫外线染料等在纺织品、户外用品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数字化染色技术的兴起:进入21世纪,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化染色技术开始应用于染色工艺中。
计算机辅助设计、数字打印等技术使得染色过程更加精准、高效,并且减少了对传统染色工艺的依赖。
总的来说,现代染色发展经历了从合成染料的发现和广泛应用到环保、可再生和功能性染料的研发,以及数字化染色技术的兴起等阶段,不断推动着染料工业的进步和发展。
同时,随着对环境和健康问题的关注不断增加,未来染料工业也将继续朝着更加绿色、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染料的发展
染料生产发展趋势
▪
与天然染料相比,合成染料具有品种多、
色谱齐全、染色工艺方便、染色牢度较高 、价格较低、染料的分子结构便于人为设 计、染料的产品质量便于统一控制管理等 许多优点,因此合成染料在短短的150年时 间里,已经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基本 上取代了天然染料的使用,成为印染厂实 际应用的主要着色产品。
染料的发展
主讲人:XXX
LOGO
目录
国内染料发展简史 国外染料发展简史
染料未来发展趋势
中国染料发展简史
中国是最早发展染色工艺的国家,根据《中国染织史》的记载, 北京周口店的山顶洞人早在1.5万年以前就开始应用红色氧化铁矿 物颜料把居住的山洞中涂绘得万紫千红,说明在史前的人类已懂得 应用颜料。 从中国新疆哈密出土文物,在公元1260——960年前已有平纹和 斜纹织造的色彩格子布、刺绣,可见当时已有染色。新石器时代人 们已经懂得应用雄黄、朱砂、黄丹等矿物颜料在织物上着色,同时 也选用从植物中提取的染料。经过长期的应用与改良,逐步掌握各 类植物染料的提取、染色等工艺技术、为原始纺织品增加色彩。 公元前1000至前771年(距今约3000年)的周朝已经设有掌管染 色的“染人”职官,也称之为“染草之官”,负责染色事务,实行 纺织专业分工制度。可见在2500年前的东周时期,中国已掌握了 使用植物染料,在纺织品上染色的工艺技术。长沙马王堆西汉古墓 出土的绚丽多彩的印花丝织品,说明了中国在二千年前,已懂得应 用印花技术。这印染图案花样的花布,典雅古朴,色彩绚丽,令人 赞叹不已。在秦朝,设有“染色司”。自汉至隋,各代都设有“司 染署”。
目前,中国染料生产厂已经达到1100多 家。大中型企业50多家,能生产染料1200余 种,常用产品600余种,可以生产各种印染助 剂500多种,染料工业已初步形成了教学、科 研、生产相结合的良性发展局面。 目前染料行业技术人员达数万人,并有天 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华东理工大学的精 细化工专业和沈阳化工研究院、上海染料研 究所、天津染料研究所等多家从事染料研究 开发的专业机构,此外,一些大的染料厂也有 自己的研究队伍。
纺织品印染概论
纺织品印染概论纺织品印染是指将印染剂涂布在织物上,经过干燥和定型处理后,使织物表面产生彩色或花样,从而改变其原有的纹理和颜色,增加织物的美观度和使用价值。
纺织品印染是纺织品加工行业的重要环节,是纺织品颜色和花纹设计的关键技术之一,也是国际纺织贸易中的重要商业活动之一。
一、纺织品印染的历史纺织品印染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早期的印染技术主要采用天然染料和手工工艺进行,如印度的“蜡染”、“木质纺织印染”、中国的“蓝印花布”等。
直到19世纪初,由于机器制造业的发展和化学材料的不断改进,纺织品印染技术得到了飞速的发展。
20世纪中期以后,印染工艺逐渐转向自动化、数字化和环保化,同时,新型的印染材料和印染技术也不断涌现出来。
二、纺织品印染的分类1、按印染方法分类a. 浆涂印染:将印染剂溶解在浆液(例如淀粉浆)中,涂布在织物上,干燥后用热压定型。
b. 滚筒印染:将印染剂注入滚筒中,织物通过滚筒,经过印染液的涂布,然后通过干燥和定型处理。
c. 喷墨印染:类似于喷墨打印机的原理,将印染剂喷射到织物上形成图案或颜色。
2、按印染材料分类a. 天然染料:由植物、昆虫、动物等自然界的材料提取而来,例如蓝靛、茜树、柿子等。
b. 合成染料:由化学反应合成的染料,分为直接染料、酸性染料、碱性染料、还原染料、分散染料、阳离子染料等。
c. 功能性染料:具有特殊功能的染料,如紫外线吸收剂染料、抗菌染料、防水染料等。
三、纺织品印染的工艺流程1、浸染浆涂工艺流程:织物→预处理(布边,预洗,去色,煮炮)→浆涂(淀粉浆、增稠剂等)→干燥→印染(染料、印花浆)→干燥→定型(热卷或热压)→成品2、滚筒印染工艺流程:织物→预处理(布边,预洗,去色,煮炮)→染料预浸泡→滚筒印染→洗涤→定型(热卷或热压)→成品3、喷墨印染工艺流程:织物→预处理(布边,预洗,去色,煮炮)→喷墨印刷印染液→干燥→定型(热卷或热压)→成品四、纺织品印染的市场需求与发展趋势随着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不断提高,纺织品消费市场逐渐呈现出“豪华、高档、环保、功能性、多元化”的消费特点。
衣服染料_精品文档
衣服染料衣服染料是一种用于给衣物上色的化学物质。
它们可以改变衣物的颜色,从而增加其吸引力和个性化。
衣服染料已经存在了数千年,并且在不同文化和时期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衣服染料的起源、类型、应用以及如何正确地使用和保养染色的衣物。
起源衣服染料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
古埃及人使用天然染料,如植物和昆虫提取的颜料,来为他们的衣服上色。
类似地,在古代中国,青铜时代的人们就开始使用植物染料。
然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化学染料开始出现,这为衣物的染色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类型衣服染料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天然染料和合成染料。
天然染料是从天然资源中提取的,如植物、动物和矿物。
它们包括蓝靛、蓝靛木素、茜草、葛根等。
使用天然染料染色的衣物通常具有柔和的颜色,给人一种自然的感觉。
合成染料是通过化学合成得到的,它们具有更广泛的色彩范围和更持久的颜色。
合成染料通常使用在工业生产中,因为它们可以生产出大量相同颜色的衣物。
然而,一些合成染料可能含有有害物质,对人体和环境都有一定的危害。
应用衣服染料的应用非常广泛。
它们可以用于个人服装、家居纺织品、工作服和舞台表演服装等各种方面。
在时尚界,衣服染料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设计师可以使用染料为衣物添加个性化的色彩和纹理效果。
染色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如浸泡、绑扎、印花和喷涂。
家庭中的染色也很常见。
当我们的衣物褪色或变旧时,我们可以使用衣服染料来改变它们的颜色,使它们焕然一新。
此外,一些人喜欢尝试DIY染色,将他们的创意加入到衣物设计中。
使用和保养正确使用和保养染色的衣物可以延长其寿命和保持良好的外观。
首先,在染色过程中,确保衣物充分浸泡在染料中。
这样可以确保颜色均匀分布在整个衣物上。
其次,在染色完成后,使用冷水多次冲洗衣物,直到水变得清澈。
这样可以去除多余的染料和化学物质。
最后,跟随衣物标签上的指导,选择合适的洗涤方式。
有些衣物需要特殊的照顾,以保持颜色的鲜艳和良好的质地。
除了正确的使用和保养,选择高质量的染料也是重要的。
纺织品染色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环 境 友 好 !不 含 有 害 的 芳 胺 "重 金 属 和 甲 醛 等 物 质 )
纤维和纺织品的$新%和$多%!对 纺 织 品 染 色 提 出 了 新 的 要 求 !要求有新的 染 色 技 术 与 之 相 适 应&(’# 染 色 特 点 之 一!是 为
,#-匀 染 性 "重 现 性 和 配 伍 性 好 # 除此之外!为了 适 应 染 色 或 印 花 新 工 艺 的 推 广!还 开 发 了
古代染色技术
古代染色技术是中国传统工艺之一,经历了漫长时间的历史沉淀,广泛应用于布料、丝绸、陶器等多个领域。
染色技术的发展,直接推动了中国纺织业的进步和繁荣,也为我们留下了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
1. 古代染料的来源古代染料的来源主要包括植物、动物、矿物等多种材料。
其中,植物染料是最常用的染料之一。
比如藍靛、茜草、紫草、柿子、木槿、木蓮等都可以制成染料。
动物染料则以昆虫居多,例如藏红花、大蜘蛛、蚕蛾、珍珠母等。
矿物染料相对较少,通常用于染色陶器等器物。
2. 古代染料制备古代染料的制备需要经过多道工序,其中最基本的是煮染、漫染、阳染、阴染等。
煮染即将染料放入锅中加热,待其溶解后将待染的布或丝绸放入锅中,加以搅动使染料均匀渗进去。
漫染则是将染料和待染的布料分别放进大缸中,用竹篾将布料包好,静置数天即可。
阳染和阴染则是利用阳光和阴影的原理,将待染的织物晾晒于阳光下或在阴暗处晾晒。
3. 的特点有其独特的特点。
首先,染色技术对染料的选用十分严格,需要考虑其色泽、季节、气候等多种因素。
其次,染色还需要协调整个染色过程,遵循一定的时间和温度要求。
最后,染色工艺还需要考虑到环保因素,尽可能的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4. 的现代应用虽然已有千年历史,但它的现代应用依然广泛。
其中,传统染色技术已逐渐被提取、精制、合成等现代化染料所取代。
但传统染色技术所塑造的个性、品位、文化还是得到了保留和发扬。
现代工艺将与传统手工工艺相结合,探索出了一条传承与创新并行的道路。
总之,奠定了中国纺织业的基础,也为我们留下了一篇篇色彩斑斓的文化史。
现在,的传承和发展已经成为一个热门话题。
在这个数字化时代,我们不仅需要与时俱进,还需要保留和发扬传统的艺术文化,让传统染色技术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命力。
中国染料发展史
中国染料发展史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染料工艺独具特色,历经了从天然染料到化学染料的演变。
本文将从古代染料的发展、近现代染料产业的发展、现状与挑战以及未来展望四个方面,全面梳理中国染料产业的发展历程。
一、中国古代染料的发展1.天然染料的运用自古以来,我国就开始使用天然染料。
早在西周时期,人们就已经掌握了用植物染料染色的技术。
春秋战国时期,草木染料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如用茜草、苏木、靛蓝等植物染红色、蓝色和黑色。
2.草木染料的技术进步唐代以后,草木染料技术逐渐成熟,染色工艺更加丰富。
明代《天工开物》一书中,记载了多达30余种的草木染料及其染色方法。
此时,我国染料技术已达到较高水平,特别是丝绸制品的染色,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3.染料工艺的传承与创新在传统染料工艺的基础上,我国民间艺术家不断创新,发展出丰富多彩的染料技艺,如著名的贵州苗族蜡染、云南白族扎染等。
这些传统染料技艺在现代仍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二、近现代中国染料产业的发展1.染料产业的起步近现代以来,随着纺织工业的兴起,我国染料产业逐步发展。
20世纪初,上海、天津等地先后建立了染料厂,开始生产化学染料。
2.化学染料的引进与自主研发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开始大规模引进化学染料生产技术。
通过对国外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我国染料产业实现了从无到有的跨越。
上世纪80年代,我国已成为全球染料生产的重要基地。
3.染料产业的现代化进程进入21世纪,我国染料产业不断推进现代化进程,技术创新能力显著提升。
目前,我国染料产业已形成了从原料、染料、助剂到设备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产品种类丰富,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三、中国染料产业的现状与挑战1.产业规模及地位目前,我国染料产业规模位居世界首位,约占全球市场份额的60%。
染料产品种类繁多,覆盖了纺织、食品、化妆品等多个领域。
2.环保政策的压力与机遇随着环保政策的日益严格,我国染料产业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绿色发展成为了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环保型染料的研发和生产成为行业竞争的焦点。
中国染料发展史
中国染料发展史目录一、中国染料的起源和发展1.染料的起源2.中国古代染料的发展3.中国近代染料的发展二、中国染料的种类和特点1.植物染料2.动物染料3.矿物染料4.合成染料三、中国染料的影响和贡献1.对世界染料产业的影响2.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贡献3.对现代染料产业的启示正文【提纲】一、中国染料的起源和发展1.染料的起源人类使用染料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那时人们开始使用天然的植物染料给纺织品和皮革染色。
在我国,染料的使用也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仰韶文化时期,人们就已经开始使用天然植物染料进行染色。
2.中国古代染料的发展中国古代染料的发展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从新石器时代到汉代,这个时期的染料主要是植物染料,如蓝草、茜草、红花等。
第二个阶段是从汉代到明清,这个时期,除了植物染料外,动物染料和矿物染料也开始被广泛使用。
3.中国近代染料的发展中国近代染料的发展始于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随着西方化学工业的传入,中国开始引进和生产合成染料。
这一时期的染料工业经历了从引进到自主研发的过程,为中国染料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中国染料的种类和特点1.植物染料植物染料是中国染料发展的起点,主要包括蓝草、茜草、红花等。
植物染料色泽自然、环保,但其色牢度较低,容易褪色。
2.动物染料动物染料主要是指昆虫染料和甲壳类动物染料,如紫胶、珍珠贝等。
动物染料色彩鲜艳,色牢度高,但产量较低。
3.矿物染料矿物染料主要包括朱砂、石青等,其色彩鲜艳,色牢度高,但因为矿物资源的限制,产量较低。
4.合成染料合成染料是近代化学工业的产物,其色彩鲜艳,色牢度高,产量大,但因为其化学成分,可能对人体和环境造成危害。
三、中国染料的影响和贡献1.对世界染料产业的影响中国染料的发展对世界染料产业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的植物染料、动物染料和矿物染料等,为世界染料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2.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贡献中国染料的发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土家族传统纺织与染色技艺
土家族传统纺织与染色技艺土家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他们的传统纺织与染色技艺源远流长,融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本文将介绍土家族传统纺织与染色技艺的历史渊源、特点和发展现状。
一、历史渊源土家族传统纺织与染色技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
据资料记载,早在数千年前,土家族祖先就开始了布纺织和染色的活动。
当时,土家族人民根据山区丰富的棉花、苎麻等植物纤维资源,经过精细的加工工艺,制作出美丽、实用的布料。
在土家族传统文化中,纺织与染色技艺被视为家庭传统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
父母会将这一技艺传承给下一代,从而使得土家族的纺织与染色技艺得以传承并不断发展。
二、特点与技艺1. 纺织技艺土家族纺织技艺注重织物的质感与纹理。
传统的纺织工具包括纺车、纺锤、织布机等。
土家族妇女巧妙地运用这些工具,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和需求下进行纺织。
他们采用细密的纺线,精细而均匀地编织出各种图案和纹理。
土家族传统纺织的特色之一是手工绣花。
土家族妇女擅长将各种花卉、动植物等元素绣在布料上,使布料更加生动鲜活。
绣花的技艺要求高超的手工技巧和精湛的创作能力,体现了土家族人民对自然美的敏锐感知和独特的审美追求。
2. 染色技艺土家族的染色技艺源远流长,运用了多种自然材料进行染色,如植物染料、动物染料和矿物染料等。
土家族人民善于利用自然资源,提取各种颜料,并通过复杂的染色工艺,使布料呈现出丰富多彩的色彩。
土家族传统染色技艺的特点之一是颜色的深浅变化和过渡。
土家族人民擅长运用“水洗”、“蘸色”和“刷染”等技法,使布料色彩过渡自然,层次分明。
不同的染色材料和染色技艺结合,营造出独特的色彩效果。
三、发展现状与保护措施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土家族传统纺织与染色技艺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冲击。
现代化的机械纺织和化学染色技术逐渐取代了传统手工工艺,导致土家族的纺织与染色技艺逐渐边缘化。
为了保护和传承土家族的传统纺织与染色技艺,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机染料发展史
• 纺织工业的发展,天然染料在数量和质量上远不 能满足需要,对合成染料提出迫切的需求;加上 从煤焦油中发现了有机芳香族化合物,为合成染 料提供了原料;同时四价碳(1858年)和苯结构 理论模型(有目的地合成染料:由于上述 契机,促成了现代染料工业的产生和发展。之后, 合成染料相继出现。
染料显色机理—近代发色理论
E=hυ
以摩尔计: E=hc/λ=28000/λ(kcal/mol)
在可见光范围内:
E=28000/400=70kcal/mol~ E=28000/760=37kcal/mol
因此只有能在37~70kcal/mol能量范围内产生激 化状态的分子才是有色化合物。
染料显色机理—近代发色理论
有机染料发展史
• 很早以前,人类就开始使用来自植物和动物体的天 然染料对毛皮、织物和其他物品进行染色。我国是 世界上最早使用天然染料的国家之一。
• 1856年,英国18岁的Perkin研制出第一个合成染 料——苯胺紫。用重铬酸钾氧化苯胺硫酸盐,得到 一种黑色沉淀物,发现它能把丝染成紫红色。次年 设厂生产,取名为苯胺紫或冒肤,供染色使用。从 此,化学合成的染料碱性品红、碱性品绿、碱性品 紫等碱性染料相继出现,这些都是由苯胺及其衍生 物为原料进行生产的,所以,合成染料被称为苯胺 染料。
染料分类
按结构分
偶氮染料 (-N="N-)
硝基和亚硝基染料 (-NO2 、O=N-)
蒽醌染料
硫化染料
(芳烃的胺、酚或硝基物与硫磺 或多硫化钠通过硫化反应生成 )
靛族染料
染料的分类
按应用分
直接染料 还原染料 酸性染料 活性染料 分散染料 阳离子染料
直接染料
直接染料具有磺酸基(-SO3H)或羧基(-COOH)等水 溶性基团,对纤维素有较大亲和力,在中性介质中能直接 染色,因此得名,也能染丝、毛、维纶等纤维,染法简便。 但色牢度较差,往往要经过固色处理。这类染料结构以双 偶氮几多偶氮染料为主,主要有联苯胺偶氮染料和二苯乙 烯偶氮直接染料。
1888年有人提出醌构理论,即有色有机化合物分 子中含有邻醌基或对醌基形成的结构 。
染料显色机理—近代发色理论
• 物质对光发生不同的选择吸收就会呈现各种颜色。
• 由于各个分子中化学键的本质、电子的流动性、 以及分子基态至激发态的激发能各不相同,使得 不同分子对光的吸收存在很大的差异。
• 当分子中存在π电子或n电子时,电子就可以通过 对光的吸收被激发到反键轨道上——从基态到激 发态会产生一个能量差ΔE=E1-E0,ΔE即为被染 料分子选择吸收的能量 。
• 1880年,英国人托马斯和R.霍利德将乙萘酚钠盐 溶液浸在棉布上,然后用乙萘胺重氮盐显色,在 棉纤维上得红色。由于染色过程中需用冰维持低 温,因此就称为冰染染料。
• 20世纪初,化学合成染料迅速发展,生产品种增 多,产量剧增,取代了全部天然染料。
有机染料发展史
• 20年代以后,染料生产规模扩大,染料工业处于制造技术 和市场倾销的剧烈竞争之中。制造技术的改革,如将萘气 相氧化制取邻苯二甲酸酐,降低了染料生产成本。为适应 市场要求,染料的加工商品化技术和应用技术也得到重视 ,出现了许多使用方便的染料类型,如色酚新品种与重氮 盐制成快色素等,便于冰染印花。1924年用金属盐预处理 的络合染料直接用于毛丝染色。还原染料制成可溶性溶蒽 素和溶靛素等直接应用于染色等。在新染料开发方面, 1922年出现了用于醋酸纤维染色的不溶性分散染料,1934 年出现酞菁蓝、酞菁绿颜料,这些性能优越的染料,丰富 了染料工业的内容。
染料
s20111543
染料概述
• 有机染料和颜料的概念 • 有机染料发展史 • 染料显色机理 • 染料分类及应用特点 • 禁用偶氮染料
有机染料和颜料的概念
一般工业和民用 着色剂(Colorant) 主要有两类,即染料 和颜料。
染料是能使纤维 或其他基质染成一定 颜色的有色有机化合 物。
颜料是不溶于水 和一般有机溶剂的有 机或无机有色化合物。
染料化合物的颜色就是它所吸收的光波颜色的补色
吸收波长/nm 颜色
定性的颜色
400~440 紫罗兰 带绿色的黄
400~500
蓝
带绿色的黄
460~500 带绿色的蓝
橙
400~620 带蓝色的绿
红
480~520
绿
品红
560~700
橙
青
600~700
红
带蓝色的绿
染料显色机理—近代发色理论
图中所示为各波段光波的颜色,其光波上两两相对的 颜色互为补色。
有机染料发展史
• 1861年Ch.曼恩发现芳香胺重氮盐能与芳香胺或芳 香酚偶合,从此得到第一个偶氮染料苯胺黄;
• 1868年,德国化学家C.格雷贝和C.李卜曼将蒽醌 溴化和碱熔制得茜红,稍后将茜素磺化制得染毛 的染料;
• 1870年德国巴登苯胺纯碱公司投入生产,从此开 发了蒽醌染料,并进一步制取蓝色和绿色染毛用 的酸性蒽醌染料品种;
直接黄G
还原染料
▪ 还原染料本身不溶于水,必须在碱性溶液中以强还原剂还原 后,成为能溶于水的可溶性状态,才能上染于纤维。这类染
料大都属于多环芳香族化合物,分子中不含有-SO3H、-COOH 等水溶性基团,其基本特征是在分子的共轭双键系统中,含
• 1870年,德国化学家A.拜耳,从天然靛蓝氧化得 到的靛红与三氯化磷反应并还原得到靛蓝;1878 年用苯乙酸合成了靛红,从而完成了全合成靛蓝。
有机染料发展史
• 法国化学家克鲁西昂和布雷通尼埃在1873年将有 机物(褐煤、锯末、纸、皮革等)与硫化钠及硫 磺焙烧成棕色硫化染料。
• 随着联苯胺的出现,德国化学家P.博蒂格尔1884 年合成了直接大红4B(又称刚果红),由于可以 直接用来染棉纤维,因此称为直接染料;
• 今后的发展趋势是大力开发大分子、耐高温、易分散、无 毒性的高档有机颜料新品种,努力提升颜料商品化技术。
染料显色机理—经典发色理论
1865年引入了苯环的概念; 1868年提出了最初将色素的颜色和化学结构联系 起来,认为颜色和不饱和性有关 ; 1876年提出发色团学说,认为有机化合物必须含 有一种可能产生颜色的基团,这些基团可称为发 色基团,都是一些不饱和基团 ,例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