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犯罪心理学理论

合集下载

青少年犯罪心理学

青少年犯罪心理学
青少年犯罪心理学
主讲人: • 主讲人:严梅福
湖北大学
第一章 犯罪、犯罪心理与犯罪心理学 犯罪、
一.犯罪(crime;offense) 犯罪就是危害社会、触犯刑律的、 犯罪就是危害社会、触犯刑律的、应受刑法 处罚的行为。 处罚的行为。
湖北大学
我国刑法( 年颁布)对犯罪定义:( :(第十 我国刑法(1997年颁布)对犯罪定义:(第十 三条) 一切危害国家、领土完整的安全, 三条)“一切危害国家、领土完整的安全,分裂 国家, 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 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 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 或者劳动权中集体所有制的财产, 或者劳动权中集体所有制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 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 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 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 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 应当受到刑法处罚的,都是犯罪, 应当受到刑法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 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 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
湖北大学
第二章 少年犯罪心理 年龄的划分: 一. 年龄的划分: 乳儿期: 乳儿期: 0-1岁 婴儿期: 婴儿期: 1-3岁 幼儿期: 幼儿期: 3-6、7岁 童年期(学龄初期): 童年期(学龄初期): 6、7-11、12岁 少年期(学龄中期): 少年期(学龄中期): 11、12-14、15岁 青年期: 青春发育期、未成年期) 青年期:14、15-25岁(青春发育期、未成年期) 青年初期: 青年初期:14、15-17、18岁 青年晚期: 青年晚期:17、18-25岁 中年期: 25-55岁 老年期: 老年期:55岁以上

犯罪心理学中的核心理论是什么?

犯罪心理学中的核心理论是什么?

犯罪心理学中的核心理论是什么?

犯罪心理学是心理学的分支之一,主要研究犯罪者的心理特征、动机和行为,以及预防和治疗犯罪的方法。犯罪心理学中的核心理论是指犯罪行为的成因和发展机制,它对于了解犯罪的本质和预防犯罪具有重要意义。

犯罪心理学中的核心理论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理论包括社会学和心理学角度的理论。社会学角度的理论主要关注社会结构和文化环境对犯罪行为的影响,而心理学角度的理论则主要关注个体心理因素对犯罪行为的影响。

社会学角度的理论主要包括社会结构理论、社会控制理论和文化传统理论等。社会结构理论认为,社会结构和组织对个体的行为起着决定性作用。例如,社会贫困和失业率高的地区,犯罪率也相对较高。社会控制理论则认为,社会控制机制对于维护社会秩序和防止犯罪行为起着重要作用。文化传统理论则认为,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对于个体的行为和态度产生影响。

心理学角度的理论主要包括人格理论、动机理论和认知理论等。人格理论认为,个体的人格特征对于犯罪行为具有决定性作用。例如,具有反社会人格特征的个体更容易表现出犯罪行为。动机理论则认为,个体的动机和目标对于犯罪行为的发生具有重要影响。例如,经济利益、报复心理和寻求刺激等都是犯罪行为的常见动机。认知理论则认为,个体的认知过程对于犯罪行为的发生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例如,个体对于行为后果的评估和对于风险的认知会影响其是否进行犯罪行为。

犯罪心理学中的核心理论是多方面的,它们共同构成了犯罪行为的成因和发展机制。了解这些理论对于预防和治疗犯罪具有重要意义。

犯罪心理学中的核心理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犯罪行为的本质和成因,从而采取更加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例如,在预防犯罪方面,我们可以通过改善社会环境、加强社会控制和教育等方式来降低犯罪率。在治疗犯罪方面,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犯罪类型和个体情况,采用不同的心理治疗和行为干预措施,帮助犯罪者改变其行为和态度。

青少年犯罪心理学理论少年犯罪之生物学理论

青少年犯罪心理学理论少年犯罪之生物学理论

青少年犯罪心理学理论少年犯罪之生物学理

青少年犯罪心理学理论:少年犯罪之生物学理论

引言:

青少年犯罪是社会问题中的一个严重挑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许多研究领域都致力于寻找影响和解释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因素。其中,心理学理论对于了解青少年犯罪心理背后的动机和因果关系非常重要。本文将重点介绍青少年犯罪心理学理论中的生物学理论,探讨生物因素在青少年犯罪中的作用。

一、生物学理论概述

生物学理论认为,个体的行为和心理特征受到遗传和生物因素的影响。这种理论认为,人类行为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包括青少年犯罪行为。生物学理论主要关注两个方面的因素:遗传和神经生理。

1. 遗传因素

遗传因素在青少年犯罪中起着重要作用。许多研究表明,父母的犯罪行为和家庭环境对孩子的行为有一定的影响。遗传学研究发现,有些基因与攻击性行为、冲动行为等相关。例如,某些基因的变异可能与情绪调控和冲动控制的困难相关,这可能导致青少年更容易表现出攻击和不适当的行为。

2. 神经生理因素

神经生理因素也被认为是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因素。神经成熟的不平衡可能导致青少年更容易冲动和缺乏对后果的考虑。前额叶皮层是情绪调控和决策制定的关键区域,在青少年发展过程中,这一区域的神经成熟相对滞后。这可能导致青少年在面临冲突时难以做出明智和理性的决策,从而增加了犯罪行为的风险。

二、青少年犯罪与生物学理论的关系

青少年犯罪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不仅涉及社会、心理和环境因素,也受到生物因素的影响。生物学理论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释青少年犯罪行为的根源。

1. 遗传因素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

青少年犯罪心理学的类型

青少年犯罪心理学的类型

青少年犯罪心理学的类型

青少年犯罪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在探究其原因和解决方案的过程中,心理学起着重要的作用。青少年犯罪心理学是研究青少年犯罪行为背后的心理因素和动机的学科。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青少年犯罪心理学的类型。

一、认知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是一种关注个体如何处理信息和思考的分支学科。在青少年犯罪行为中,认知心理学可以帮助我们了解青少年如何对待自己和周围环境。例如,一些研究表明,青少年可能存在自我中心主义的思维模式,即他们往往只考虑自己的利益而忽视他人感受。这种思维模式可能导致他们做出不负责任或危险行为。

二、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是一种关注人类如何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分支学科。在青少年犯罪行为中,社会心理学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群体压力、同伴影响等社会因素对于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影响。例如,一些研究表明,青少年往往会受到同伴的影响而做出不良行为,因此在预防青少年犯罪行为时需要重视同伴关系的作用。

三、发展心理学

发展心理学是一种关注人类如何在生命周期中发展和变化的分支学科。在青少年犯罪行为中,发展心理学可以帮助我们了解青少年身心发展

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和挑战。例如,一些研究表明,青少年期是一

个情感波动较大、自我认同不稳定的时期,这可能导致他们做出冲动

或不负责任的行为。

四、人格心理学

人格心理学是一种关注个体特质和性格如何影响其行为和思维方式的

分支学科。在青少年犯罪行为中,人格心理学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个体

特质对于犯罪倾向的影响。例如,一些研究表明,具有冷酷无情、缺

乏同情心等人格特质的青少年更容易做出暴力或违法行为。

犯罪心理学(心理学分支学科)(二)2024

犯罪心理学(心理学分支学科)(二)2024

犯罪心理学(心理学分支学科)(二)引言概述:

犯罪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主要研究人类犯罪行为的心理过程和心理机制。通过深入探索犯罪者的心理特征、犯罪动机、犯罪心理变化以及犯罪预防等方面的内容,犯罪心理学为犯罪预防、犯罪侦破和犯罪心理矫治提供了基础理论和实践指导。本文将从犯罪心理学的五个大点出发,分别介绍其中的小点内容,并最后对犯罪心理学的研究进行总结。

正文:

一、犯罪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1. 犯罪心理学概念与历史渊源

2. 犯罪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3. 犯罪心理学理论的发展动态

4. 个体差异与犯罪心理学研究

5. 预防与矫治犯罪的犯罪心理学方法

二、犯罪者的心理特征与心理机制

1. 犯罪者的人格特质与心理健康

2. 青少年犯罪者的发展心理

3. 社会心理对犯罪行为的影响

4. 犯罪中的动机与冲动行为

5. 犯罪者的认知特点与决策过程

三、犯罪心理学在犯罪侦破中的应用

1. 犯罪心理学与犯罪侦破的基本原理

2. 犯罪心理学在嫌疑人心理分析中的应用

3. 犯罪心理学在证据分析中的作用

4. 量刑决策与犯罪心理学分析

5. 心理学预测在犯罪侦破中的应用

四、犯罪心理学与犯罪预防

1. 犯罪预防的心理学理论与实践

2. 儿童早期干预与预防犯罪

3. 社会福利政策与犯罪预防

4. 犯罪心理学在学校暴力预防中的应用

5. 犯罪心理学在社区犯罪预防中的应用

五、犯罪心理学的未来发展方向

1. 法医心理学与犯罪心理学的结合

2. 犯罪心理学与信息技术的融合

3. 犯罪心理学在互联网犯罪中的应用

4. 犯罪心理学在恐怖主义研究中的作用

5. 犯罪心理学的跨文化研究

青少年犯罪心理学研究

青少年犯罪心理学研究

青少年犯罪心理学研究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青少年犯罪的问题也越来越严重。犯罪不仅给受害者及

其家人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也影响了犯罪者本人及其家庭的生活。因此深入探讨青少年犯罪心理学的本质十分重要。

首先,青少年犯罪心理学研究的重要性在于了解青少年的心理状态。对于青少

年来说,处于生理和心理的发展阶段,经常会面临很多困难和矛盾。同时,家庭,社会和学校也会对青少年产生很大的影响。在这样的环境下,青少年往往会产生多种多样的心理问题,进而对犯罪的发生产生影响。

其次,研究青少年犯罪心理学还可以帮助我们了解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很多青

少年犯罪事件都具有一定的社会、心理、经济等方面背景。因此,通过深入了解青少年的家庭背景、心理状态和环境因素,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青少年犯罪行为的成因,也能更好地防范这类事件的发生。

再者,研究青少年犯罪心理学有利于加强预防犯罪的工作。青少年犯罪行为一

旦发生,将对社会生产稳定带来一定的不良影响。因此,我们需要从恢复社会治安、保障社会公共秩序等方面进行预防工作,这样才能有效地预防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发生。

最后,研究青少年犯罪心理学包括对犯罪行为的后果进行分析和研究,这对于

制定青少年犯罪处理机制和措施也有很大帮助。青少年犯罪处理机制不仅仅是要把犯罪者绳之以法,更需要针对不同情况制定不同的处理方案,如心理疏导、法律教育等手段。

总之,青少年犯罪心理学研究是非常必要的。我们需要通过深入调研了解青少

年犯罪行为的起因和心理机制,分析犯罪行为的后果,加强预防工作,并为制定适合青少年的犯罪处理机制提供参考。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护青少年群体的健康生长,维护社会安定和谐。

犯罪心理学·1009·第六章未成年人犯罪

犯罪心理学·1009·第六章未成年人犯罪

■ 三、未成年人主体与客观现实之间的矛盾 ■ (一)辨别是非能力差与不良外界影响的矛盾 ■ (二)个人需求与客观现实可能性之间的矛盾 ■ (三)独立性意向增强与社会约束的矛盾 ■ (四)追求理想与客观条件的矛盾


第三节 犯罪未成年人的心理特点与行为特征 一、犯罪未成年人的心理特点 (一)认识特点 1、错误的人生观

1、个性倾向性特征

(1)需要。

(2)动机。

(3)法制观

2、个性心理特征

(1)性格。

(2)能力。

(二)认识特征
■ (三)情感特征 ■ 1、情感丰富、细腻。 ■ 2、情绪波动大。 ■ (四)意志特征 ■ 1、意志受情绪影响大,带有明显的情
绪色彩。 ■ 2、行为易受环境或他人的暗示。
■ 三、女性犯罪的行为特征 ■ (一)冲动性 ■ (二)从属性 ■ (三)欺骗性 ■ (四)性色彩浓厚
2、法治观念的欠缺 3、不成熟的认知结构
■ (二)情感特征 ■ 1、情绪体验的原始性、低级性 ■ 2、情绪的易激动性和外露性 ■ 3、情感的浅薄性 ■ 4、情感的极不稳定性 ■ 5、自尊感与自卑感的并存性 ■ 5、情感的冷酷性 ■ (三)意志特征 ■ 1、明显的两重性 ■ 2、冒险性 ■ 3、易受暗示性
外来人员密集、未成年人缺乏监管导致未成年

《犯罪心理学》讲义

《犯罪心理学》讲义

《犯罪心理学》讲义

一、绪论

1、何谓犯罪心理学?

犯罪心理学是研究与犯罪有关的心理活动及其客观规律的科学。

▲犯罪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来研究犯罪人的心理活动规律。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形式的科学,犯罪人的心理在形式上与守法公民相差无几。(如对外界信息加工的方式、人格的形成过程等。)

▲犯罪心理学中研究的犯罪人,是刑事法律意义上的犯罪人。但是在具体的研究中,也可超越这个界限。例如,不满14周岁的未成年犯罪人,精神病犯罪人,等等。尽管这些人由于年龄太小或严重的精神错乱不负刑事责任,因而被排除在刑事法律意义上的犯罪人之外,但犯罪心理学不能坐视不理,这些极端的情况也许是发现犯罪心理发展变化规律的有用材料。

▲犯罪心理、犯罪人格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犯罪心理学研究的犯罪人应以犯罪为中轴点向前后延伸,以便更好地通过研究揭示犯罪人犯罪心理的形成、发展和变化规律。

▲犯罪心理、犯罪行为的关系。犯罪心理是指支配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各种心理因素,如犯罪动机、犯罪人格、犯罪思维模式、反社会的价值观念系统等等。犯罪行为是在犯罪心理支配下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有犯罪心理却未发生犯罪行为的人比有犯罪行为的人多出数百倍。有犯罪心理未必导致犯罪行为的发生,犯罪行为的发生与否还涉及很多其他因素,如犯罪时机等。在大多数情况下,犯罪行为是在犯罪人犯罪心理的支配下进行的,但也有例外,如防卫过当致人死亡。

2、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一)研究对象所涉及的行为人的范围

①犯罪人。

它是指实施了犯罪行为的人,这是犯罪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

心理学分析未成年人的暴力犯罪,犯罪心理学论文

心理学分析未成年人的暴力犯罪,犯罪心理学论文

心理学分析未成年人的暴力犯罪,犯罪心理学论文

摘要:未成年人暴力犯罪是当前各国刑事犯罪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 ,是影响社会治安稳定的主要因素。从社会心理学的视角着眼 ,从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的定义入手 ,探讨当前我国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的现状、特征及对策 ,有助于预防和减少此类犯罪 ,维护社会稳定。

未成年人暴力犯罪是当前各国刑事犯罪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 ,是影响社会治安稳定的主要因素。未成年人认知水平低、分辨能力差、自控力弱、心理发育还不成熟 ,在当前社会转型时期 ,在多种文化、价值观的冲击下 ,对于是非的判断 ,成年人有时无所适从 ,未成年人在不良因素的影响下更容易走上犯罪道路。因此 ,研究当前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的特点、成因和对策 ,有助于预防和减少此类犯罪 ,维护社会稳定。

一、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的界定

根据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刑法》等关于未成年人及其犯罪相关规定 ,结合当前我国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的表现形式 ,笔者认为未成年人暴力犯罪可以定义为:已满 14周岁未满 18周岁的自然人 ,非法故意使用暴力或以暴力相威胁 ,侵犯国家和集体财产、他人的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 ,造成严重后果 ,依照刑事法律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

犯罪学研究的目的是为了预防犯罪 ,研究犯罪既要依据刑法的犯罪规定 ,又不能局限于刑法 ,研究对象从年龄上讲可以包括不满 14周岁的未成年人。因此犯罪学意义上“未成年人暴力犯罪”指不满 18周岁的人实施的 ,非法故意使用暴力或以暴力相威胁 ,侵犯国家和集体财产、他人的人身权利和财产的的行为。即未满 14周岁的未成年人使用暴力危害社会造成严重后果的 ,虽不承担刑事责任但仍然是属于我们研究的范围。

青少年犯罪心理学课件

青少年犯罪心理学课件
分辨能力较差,具有无知性和盲目性
返 回
? 国家或社会应加强青少年保护,为青少年成长提 供良好的环境和物质条件。
? 在学校设立相关的法制课程,让青少年尽早接触 法、懂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 对于有犯罪倾向和轻微违反犯罪行为的青少年, 应采取帮助、教育和挽救措施。
? 对于青少年犯应加以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技术教 育,使违法犯罪青年得以改邪归正。
? 重视家庭教育,父母对子女的教育责任。
? 学校应加强思想品德、法制教育,让青少年在安 定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中接受良好的教育。
犯罪心理是不可以有
的,我们应该做好我们的 本分,好好学习,要心无 旁骛。作为周浦中学的学 子,更要遵纪守法,做一 名心理素质良好的学生。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没 青
反心理; ? 趋于“四化”性 -成人化、智能化、暴力化、低龄化。
返 回
? 受社会经济负面效应影响 -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腐 朽生活
? 受社会不良文化影响 -低级、庸俗的文化腐蚀 ? 受家庭不良教育影响 -家庭教育的缺陷,过于溺爱、
单亲家庭等 ? 法制道德教育滞后 -缺乏法律普及教育活动 ? 自身素质不高抵御力差 -青少年犯大多文化素质较低,
括犯罪人通过教育改造,悔过自新的心理活动过程和行为
规律。[1] 概而言之,这些心理因素包括认识、情感、意
志、能力、气质、性格、兴趣、需要、动机、理想、信念、 返

青少年犯罪心理学(二)2024

青少年犯罪心理学(二)2024

青少年犯罪心理学(二)

引言:

青少年犯罪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了解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学方面知识对于预防和减少犯罪行为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继续探讨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学特征和相关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干预措施,以期为青少年犯罪问题的解决提供参考。

正文:

1. 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发展特征

- 青少年自我认同和身份认同的建立

- 青少年个性发展的不稳定性

- 对权威和社会规范的反叛心理

- 社会压力和亲子关系的影响

2. 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因素

- 情绪和心理问题的影响

- 接触犯罪环境和同伴压力

- 心理上的滥用和虐待经历

- 社会认同和归属感缺失

- 缺乏应对压力的健康机制

3. 青少年犯罪的行为表现

- 违法和犯罪行为的类型和频率

- 对他人和社会的伤害程度

- 偏见和歧视的表现

- 与其他问题行为的关联性

- 对自身未来发展的影响

4. 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干预

- 社会支持和心理辅导

- 学校和家庭教育的合作与指导

- 健康的自我关爱和情感管理

- 强化违法行为的后果和惩罚

- 提供正向的角色模型和引导

5. 青少年犯罪心理学研究的前景

- 多学科合作和长期跟踪研究的重要性

- 针对不同类型犯罪行为的心理干预策略

- 心理治疗和社会再适应的整合

- 制定更加精准的预防策略和政策

- 推动社会意识和关注的增强

总结:

青少年犯罪心理学是研究和理解青少年犯罪心理特征的重要领域。通过了解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发展特征、心理因素以及行为表现,我们可以制定相应的心理干预措施,帮助青少年摆脱犯罪的困境。未来的研究应注重多学科合作和长期跟踪研究,以提供更加精准和有效的预防青少年犯罪的策略和政策。

青少年犯罪心理学(一)2024

青少年犯罪心理学(一)2024

青少年犯罪心理学(一)引言概述:

青少年犯罪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理解和研究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学因素对于预防和干预青少年犯罪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探讨青少年犯罪心理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和主要因素,以期增加对这一问题的理解。

正文内容:

1. 青少年犯罪与发展阶段:

- 犯罪行为的发展与青少年心理发展阶段有关。

- 青少年的认知能力和决策能力的不成熟可能导致犯罪行为的选择和执行。

2. 社会环境和家庭因素:

- 社会环境中的暴力和犯罪行为对青少年的心理影响。

- 家庭环境中缺乏监督和支持对青少年犯罪有重要影响。

3. 心理健康问题和犯罪行为:

- 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与犯罪行为之间存在密切关系。

- 心理健康问题如情绪调节困难和攻击性行为可能导致青少年犯罪倾向。

4. 社会认同和同伴关系:

- 青少年寻求社会认同和同伴关系对犯罪行为的影响。

- 同伴间的不良影响可能导致青少年加入犯罪团伙或采取犯罪行为。

5. 预防和干预:

- 早期干预和预防措施对遏制青少年犯罪具有重要意义。

- 心理健康支持和社会教育可以帮助青少年减少犯罪倾向。

总结:

青少年犯罪心理学探究了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因素。青少年犯罪与发展阶段、社会环境和家庭因素、心理健康问题、社会认同和同伴关系等因素密切相关。通过了解这些因素,我们可以制定有效的预防和干预策略来减少青少年犯罪。进一步的研究和实践应关注如何提供更好的心理健康支持和社会教育,以促进青少年的积极发展和减少犯罪行为。

犯罪心理学基础知识

犯罪心理学基础知识

犯罪心理学基础知识

犯罪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在犯罪行为中的心理过程和动机的学科。它涵盖了犯罪的起因、发展和预测等方面的内容。了解犯罪心理

学的基础知识,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犯罪行为,还可以提供

一定的参考和指导来预防和打击犯罪行为。

一、心理学在犯罪研究中的应用

心理学在犯罪研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首先,心理学帮助我们了

解犯罪行为的心理过程,揭示了犯罪者的思维方式和情绪状态。例如,犯罪者常常具有攻击性强、冲动性高的特点,对后果不加考虑,缺乏

同理心。其次,心理学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犯罪行为的发展过程,包括

成因和影响因素。通过对犯罪者的心理测试和调查研究,可以分析和

解释不同个体在不同环境下表现出的不同犯罪行为。

二、犯罪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犯罪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实地调查、实验研究和心理测试等。实地调查是通过走访、观察等方式直接接触犯罪现场和犯罪者,从而

了解犯罪行为的具体情况、动机和心理特征。实验研究是通过控制变

量来观察和测量不同因素对犯罪行为的影响。心理测试是通过对个体

进行心理测量,了解其心理特征和个性特点。这些方法相互结合,可

以全面、准确地研究和解释犯罪心理学的相关问题。

三、犯罪心理学的相关理论

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建立在一系列相关理论基础上,如社会学习理论、生物学理论和心理分析理论等。社会学习理论认为犯罪行为是通过观

察和模仿他人来学习和形成的。生物学理论则强调犯罪行为与遗传、

神经生理等因素有关。心理分析理论则关注个体心理冲突和心理动力

等因素对犯罪行为的影响。这些理论为我们解释犯罪行为提供了不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行為之觀察學習係透過家庭、友伴團 體、大眾媒體等
h
10
認知與道德發展之觀點
道德成規前期﹝無律﹞ 避免懲罰與服從、功利主義導向 傳統服從期﹝他律﹞ 人際和諧導向、法律與秩序維護 自律期 社會契約、普遍性倫理原則導向
h
11
認知與道德發展之觀點
Yochelson & Samenow研究發現犯罪者有 「犯罪思考型態」,包括不合邏輯、短視、 錯誤、不健康的人生價值感等偏誤的認知
含二種特質,個人特質:由獨有的遺傳和
環境條件所形成;與共同特質:同一種族、
文化、生活方式的人的共同特質。
h
5
暴力傾向犯罪者人格特質之觀點
➢無法與人建立 ➢挫折忍受力低
親切人際關係 ➢具有攻擊性與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缺乏罪惡感
高度衝動性格
➢缺乏愛人與被 ➢以本我為中心
愛的能力
➢反社會行為
➢只顧眼前的享 ➢無法從經驗中
少年犯罪心理學理論
h
1
心理分析人格結構與發展
本我:人格中最原始的一部份 自我:人格結構中較實際理性的成分 超我:人格結構中良心的部分 潛意識
人格發展的階段:若未能順暢適應
將影響其人格發展及未來行為樣態
蔡P55
h
2
心理分析之觀點
犯罪與偏差行為乃源於 超我之功能不彰,個人無法以道德良 心、規範對本我之欲求加以約束 幼兒成長時期未滿足之需要,例如口 腔期未滿足→酗酒、吸煙 透過犯罪而被懲罰以減輕罪疚感
Akers差別接觸─增強理論:指出控制個人生 活的團體對個人行為有巨大的影響力,例如 家庭、朋友、學校、宗教,行為的強化物包 括金錢、性……,人際之強化仍最具影響力
h
9
Bandura社會學習理論
個體在行為學習過程受下列體系影響 賞罰控制:行為的結果 認知控制:透過個人經驗的教育 抗拒誘惑:社會規範之教導 楷模學習:觀察

h 記取教訓
6
病態人格形成之因素
➢有心理病態人格之父母
➢缺乏關愛
➢幼兒期父母親之拒絕
➢父母管教不一致
➢尤其幼兒期因父母分離或家庭破碎,而 致未能與照顧者形成親密關係,為心理病 態人格形成之重要因素。
h
7
行為主義與學習之觀點
有機體與環境互動造成其行為的增 加,此過程為增強reinforced,一 般為報償
蔡P56
h
3
艾秋宏:潛伏性偏差行為,天生的或早期情感 關係所決定。指孩童於社會化過程中迷失,而 允許潛伏性偏差行為成為生活形態之主流,犯 罪行為即心理發展過程失敗之結果。
艾力克森:少年期的認同危機,少年因未能適 當的處理角色衝突問題,而產生角色模糊及受
制於人的現象。
艾布罕森:人格結構中超我與自我無法妥協的
有機體與環境互動造成其行為之減 少,此過程為削弱,一般為懲罰
✓ 正面之增強:對有機體形成刺激
✓ 負面之增強:移去影響有機體的刺 激
h
8
相關學習之理論
Sutherland差別結合理論:強調犯罪行為之 學習是與反社會行為者互動的結果
Jeffery差別增強理論:犯罪行為乃經由學習 並且藉由制約加以維持,制約的核心為增強 作用
結果,導致個人無法約束其本我,加上幼年期
的不愉快經驗,或家庭無法提供適當的愛與照
顧。
h
蔡57
4
人格特質之觀點
➢人格特質係由個人的認知結構、動機結構、 興趣、態度、價值觀、自我觀、品格、情 緒經驗、和對刺激連結的習慣反應等各部 分配合統整而成。成為內在感受和外顯行 為的特有模式。
➢歐波特:認為每一個人的人格結構中均包
Ross & Fabiano研究則包括固著之思想、 未能注意他人的需求、缺乏時間感、不負 責任之決策、認為自己是受害者等
Cornish & Clarke理性抉擇模式:認為犯 罪是對行為及事件做成本效益分析之結果
h
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