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教育----雅斯贝尔斯
《什么是教育》雅斯贝尔斯著,三联书店,1991。
《什么是教育》雅斯贝尔斯著,三联书店,1991。
第19章大学的任务(节选)我们一致认为,大学有四项任务:第—是研究、教学和专业知识课程;第二是教育与培养;第三是生命的精神交往;第四是学术。
1.只要大学想通过科学的途径去寻求真理,研究就必然成为大学的基本任务。
又因为这一基本任务以传承为先决条件,所以研究工作离不开教学。
2.真理些科学更为重要,真理囊括了人类存在的婴义——我们称之为精神、存在、理性一一所以大学的四想是崇高的:各种学术研究和教学都是真理的展现扇堤帮助生命成长。
以正确的方式传授知识和技能,其本身就已经是一种对整个人的精神教育。
因此,如果有人想把传授知识的机构与教育机构分开来,就大错而特错了。
某些大学里的教育学院专为所有学生提供一般学科知识,象这样的教育学院仅是一个抽象的概念。
把教育从教学中抽离出来,已经不是教育本身了,而是利用流行的有学问的字眼从事一项审美的并脱离现实的精神工作。
3.大学任务的完成还要依靠交往的工作:学者之间、研究者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以及在个别情况下校际之间……4.就科学的意义而言,大学的四项任务是一全整体。
它构成了大学的理想:大学是研究和传授科学的殿堂,是教育新人成长的世界,是个体之间富有生命的交往,是学术勃发的世界。
每一任务借助参与其他任务,而变得更有意义和更加清晰。
按大学的理想,这四项任务缺一不可,否则大学的质量就会降低。
每一项任务都是大学理想的生命整体的一部分。
三、交往大学把追求科学知识和精神生活的人聚集在一起。
大学原初的意思是教师和学生的团体,现在大学多了一种同样重要的意义,那就是各种科学的合一。
按照大学的理想,彼此应该毫无限制地相互发生关系,以达到完整统一的一体。
不只是在科学的专业范围内需要交往,而且从事科学研究的个人生活也需要彼此沟通。
因此,在大学圈之内,研究者之间、研究者与学生之间都应互相讨论并发表各自不同的看法。
而这种交往最终一定是苏格拉底式的,彼此提出挑战性的问题,以便将自身彻底向别人开放。
读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感
读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一、教育应是陶冶“教育活动关注的是,人的潜力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并加以实现,以及人的内部灵性与可能性如何充分生成”。
教育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过程,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过程的一部分。
教育应是陶冶的,但这种陶冶应在真实的此在中进行,只有这样才能在一种大全的陶冶境地获得大全的陶冶,使人成为人,成为此在的人。
而大全的陶冶不应是在全盘控制的教育计划中进行,因为“教育计划的范围是很狭窄的,如果超越了这些界限,那接踵而来的或者是训练,或者是杂乱无章的知识堆集,而这些恰好与人受教育的初衷背道而驰”(p24)。
陶冶在实践中是一种交流,在一种敞开、自由的状态中交流。
这使教育不同于“训练”,因为它与训练动物相似;也不同于一般的“教育纪律”;陶冶应是一种“存在之交流”。
交往是双方(我与你)的对话和敞亮,这种我与你的关系是人类历史文化的核心。
陶冶强调的是彼此心灵的敞开,而“训练是一种心灵隔离的活动”,陶冶的教育则是“人与人精神相契合,文化得以传递的活动”。
对于教师而言,教育需要有信仰,没有信仰的就只是教学的技术而已。
教育通过“培养”不断地将新的一代带入人类优秀文化精神之中,让他们在完整的精神中、生活、工作和交往。
教育(特别是大学教育)应保持自由的氛围,让学生在自由中敞开,保持一种精神生活,其教学是苏格拉底式的教学。
“因为人的原始求知欲,以及由上帝所赏赐并且和上帝相连的独立性,只有在自由之中才体验得到(167)。
”二、知识并非都是可教的雅斯贝尔斯讲到“数学、天文学及医学知识的内容与熟练的技巧都可以以简单的、直接的方式传递给学生。
但是,关涉人的存在本源和根本处境的哲学却无法传递”。
雅氏将知识分为两类,即“现行知识与原初知识”。
这两种知识具有不同的“可教性”与“传递性”。
可教的知识可以理解为我们一般意义上讲的狭义的科学知识,而有关人之安身立命的终极性知识没有绝对的价值可言,它应是在敞开的交往中的自我体悟。
什么是教育雅斯贝尔斯
什么是教育雅斯贝尔斯教育雅斯贝尔斯(Education YASBELLS)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人特长。
它通过提供多元化的学习体验和深入的个人成长,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创新思维和领导力,使其能够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和职业需求。
教育雅斯贝尔斯强调实践和实际应用,注重学生的主动探索和发现,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一、教育雅斯贝尔斯的核心理念教育雅斯贝尔斯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和需求,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教育雅斯贝尔斯强调学习的自由和快乐,鼓励学生追求真理、追求知识,并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它认为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应该给予他们适当的教育空间和资源,发挥他们的潜能和创造力。
二、教育雅斯贝尔斯的教学方法教育雅斯贝尔斯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包括授课、讨论、实践、案例分析等,以培养学生多方位的能力和素质。
教育雅斯贝尔斯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通过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同时,教育雅斯贝尔斯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和社会实践,通过实践的方式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教育雅斯贝尔斯的评价体系教育雅斯贝尔斯的评价体系突出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人发展,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笔试和口试。
教育雅斯贝尔斯注重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评价方式更加灵活多样化。
除了书面考试外,还会采用课堂表现评价、实践项目评价、团队合作评价等多种方式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和个人发展。
四、教育雅斯贝尔斯的学校组织形式教育雅斯贝尔斯的学校组织形式更加开放、灵活,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个性化教育。
学校提供丰富多样的选修课程和社团活动,满足学生的不同兴趣和需求,开拓学生的眼界和思维。
教育雅斯贝尔斯的学校也鼓励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和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氛围。
五、教育雅斯贝尔斯的实施挑战与展望教育雅斯贝尔斯是一种新型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其实施面临一些挑战。
什么是教育
创始人。在“存在、自由、权威”的基础上形成独具特色的教育观。
第三部分:主要内容
1、什么是教育和教育是什么是一回事吗? 2、教育的本质 3、教育的目标 4、教育的类型 5、教育的方法 6、教育的过程 7、教育的内容 8、大学观
1、什么是教育与教育是什么
逻辑学认为概念有两个重要特征,即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概念的内涵就是 概念所要反映的对象的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而概念的外延是指概念所要反 映的具有本质属性的对象,即通常所谓的概念的适用范围。由此可知,“教 育是什么”揭示的是教育概念的内涵,对它的认识力求全面、深刻,达到本 质的层面,其目的在于寻找出教育这一事物成为教育而区别于其它事物的本 质属性是什么,也就是能被冠以“教育”之名的标准到底是什么,要厘清划 分“教育”与“非教育”的边界;而“什么是教育”则是探讨教育概念的外 延,即教育这一概念适用的范围,其目的在于要在现实世界中找到与教育这 一概念相应的对象,其方法是把教育的本质属性作为一个标准来对现实中各 种现象进行判断,从而找出属于教育的现实存在。
什么是教育
——雅斯贝尔斯
《什么是教育》
▶第一部分:作者简介 ▶第二部分:哲学基础 ▶第三部分:主要内容 ▶第四部分:现实意义
第一部分:雅斯贝尔斯
雅斯贝尔斯(1883 年2 月23 日一1969年2月26 日) 是近现代著名的 哲学家、神学家、思想家,是德国继马克思之后又一位伟大的哲学家, 雅斯贝尔斯主要是研究内在自我剖析和自我省察等问题, 突出强调人性 的独特性和自由性,曾执教于海德堡大学、巴塞尔大学等学校, 著有 《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什么是教育》、《存在哲学》、《大学教育 中的自由》、《论真理》等。《什么是教育》是一本关于教育类的哲学 著作,是存在主义哲学的实际应用。
什么是教育雅斯贝尔斯
什么是教育雅斯贝尔斯教育雅斯贝尔斯是一个较为复杂的概念,涉及到教育的多个方面。
它最初由教育理论家雅斯贝尔斯(Elliot W. Eisner)提出,并在教育领域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研究。
教育雅斯贝尔斯是指一种全面的、富有创意和深思熟虑的教育模式,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教育雅斯贝尔斯的核心理念,以及它在现代教育中的应用。
首先,教育雅斯贝尔斯强调了教育的多元性。
它认为传统的教育模式过于注重学科知识的灌输,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相反,教育雅斯贝尔斯主张教育应该关注学生个体的发展和全面的素养,充分发掘他们的潜能和才华。
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挥主动性和创造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教育雅斯贝尔斯强调了艺术教育的重要性。
雅斯贝尔斯认为艺术教育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和创造力,更是一种综合性的教育方法。
通过艺术教育,学生可以培养感知、表达和批判性思维等多方面的能力。
艺术教育可以提供学生丰富的学习机会,帮助他们在自由创作中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
而这些经验将会对他们的整体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此外,教育雅斯贝尔斯也倡导将创造性思维与学科知识相结合。
传统教育模式往往将创造性与学术成就相对立,使得学生在追求高分的过程中失去了自主思考和创新的动力。
相比之下,教育雅斯贝尔斯认为创造性思维和学科知识是密不可分的,应该相互促进。
它主张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创造更多的机会,鼓励学生运用创意和创新的方式来理解和应用学科知识。
教育雅斯贝尔斯还关注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学能力。
它认为教师是教育的中心,他们的教学方式和思维方式对于学生的学习经历和成果至关重要。
教育雅斯贝尔斯主张教师应该具备跨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能够创造多样化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此外,它还强调教师应该不断反思和改进自己的教育实践,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
教育雅斯贝尔斯的理念在现代教育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什么是教育
人物简介
1883年出生于奥尔登堡的小家庭的雅斯贝尔 斯,父亲是法学家。自幼对哲学感到兴趣,但 因父亲的法学专业影响而入读大学的法律系。 他很清楚知道自己不喜欢法律, 1902 年转读医 学。 1909年在医学院毕业,到海德堡精神科病院 工作。当时艾米·卡普林( Emil Kraepelin ) 已经在那里工作。雅斯贝尔斯对当时的医学界 对精神病的研究方式很不满,立志要改善精神 病学研究。 1913 年,他在海德堡大学得到临时 心理学教师一职。后来,转为长期聘任,从此 不返回临床工作岗位。 40岁的雅斯贝尔斯,从心理学转投哲学,并 且扩展到精神病学的工作。他便成了鼎鼎大名 的哲学家,在德国与欧洲享有盛名。 1948 年雅 斯贝尔斯来到瑞士的巴塞尔大学工作。他在哲 学界中仍然表现突出,直到1969年与世长辞。Fra bibliotek人物简介
经典命题:轴心时代
他在1949年出版的《历史的起 源与目标》中说,公元前800至公 元前 200 年之间,尤其是公元前 600 至前 300 年间 , 是人类文明的 “轴心时代”。“轴心时代”发 生的地区大概是在北纬30度上下, 就是北纬 25 度至 35 度区间。这段 时期是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 时期。
在的完满状态进行内心体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不
断地超越,不断的发展,直至达到完满的状态。
教育思想
教育本质
教育功能
教育方法 师生关系
教育思想--教育本质
教育即生成
“造人说”:洛克的“白板说” 赫尔巴特“教育学以学生的可塑性作为其基本概念 ”的观点 华生“给十几个将健康的、体格匀称的婴儿和我所 设计的特殊环境,那么,我保证能把他们中的任何一个训 练成我想要选择的那种类型的专家。” “成人说”:杜威的“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 雅斯贝尔斯强调人是主体的人,将人的自由与超越 视为人存在的根本,人的存在是通过自我反思而呈现的一 种敞开状态,是通过人的生存交往在历史中生成的。 (教育即生成 中南民族大学 胡炳仙)
什么是教育 卡尔雅斯贝尔斯读书报告
什么是教育卡尔雅斯贝尔斯读书报告
教育是一种通过各种方式和方法传授知识、技能和价值观的过程。
它是社会中的基本活动之一,通过教育人们可以获取知识、培养技能、发展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并提供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的机会。
教育的内容可以包括学术知识、文化传承、道德伦理、社交技能等多个方面。
卡尔·雅斯贝尔斯是教育学家和哲学家,他对教育有着深入的研究和思考。
他认为教育应该是一种人类解放的过程,通过教育人们可以开拓自己的思想、发展自己的能力,并追求个人自由和社会正义。
他强调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人的创造力、批判思维和社会责任感。
在卡尔·雅斯贝尔斯的观点中,教育应该是一种个体主体化的过程,每个人应该在教育中得到充分的尊重和参与。
他认为教育不能简单地灌输知识,而应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判断力,引导他们主动思考和质疑,从而培养出具有创造力和创新精神的个体。
总的来说,教育是一种使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过程,它的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并促进个人的自由和社会的正义。
卡尔·雅斯贝尔斯的教育观点对于教育的价值、目标和方法提供了深入的理解和思考。
什么是教育 卡尔雅斯贝尔斯观点总结
【教育概念与卡尔·雅斯贝尔斯观点总结】一、什么是教育教育,是指一个社会内或个体内的意志竭尽所能的改变,是指对一个人的全面发展的一种机制或过程。
它存在于日常生活中,是社会中各种社会化实践活动的内在要素之一。
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合格公民,促进经济和社会的进步。
它包括非正式和正式两种教育形式。
二、卡尔·雅斯贝尔斯观点总结卡尔·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不只是识字、算术和科学知识,它更重要的是使人获得人文精神和道德品质。
他强调了教育对于培养个体的个性、品格和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卡尔·雅斯贝尔斯提出了教育的全面性和深度性,他认为教育应该是一种全面的人类发展方式,而不单单是学习知识的手段。
他还主张教育应该是与社会实践和环境相结合的过程,通过这种方式,个体才能真正地从中获得充实和成长。
三、个人观点在我看来,教育应该是一个全面发展个体的过程,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培养个体的品格和思维能力。
卡尔·雅斯贝尔斯关于教育的观点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始终认为教育应该是一个包含人文精神和道德品质的过程。
四、总结教育不再仅仅是为了获取知识,它更应该是一个全面的、深入的个体发展的过程。
卡尔·雅斯贝尔斯的观点强调了这一点,他强调了教育应该是一个与社会实践和环境相结合的过程。
在这个时代,我们需要更加重视个体的全面发展,更加注重社会价值和人文关怀。
教育应该是一个提供给每个人的机会,让每个人都能够获得全面的成长,这样,我们的社会才能更加和谐、进步。
教育是一个社会内或个体内的意志竭尽所能的改变,是对一个人的全面发展的一种机制或过程。
它是社会中各种社会化实践活动的内在要素之一,旨在培养合格公民,促进经济和社会的进步。
教育包括非正式和正式两种形式,其目的在于使个体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全面的成长和发展。
卡尔·雅斯贝尔斯的观点强调了教育的全面性和深度性。
他认为教育应该是一种全面的、与社会实践和环境相结合的人类发展方式,而不仅仅是学习知识的手段。
教育就是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教育就是“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一书中指出:“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德国著名文化教育学家斯普朗格也强调:“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这就是教育的核心之所在。
”[1]教育的灵魂就是关注生命,尊重生命,促进生命的成长,唤醒人格心灵。
即从人的生灵深处唤醒人的自我意识、生命感、价值感、社会责任感和创造力等,使其成为一种自觉。
可近年来,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发展,人文教育受到专业技术教育的冲击越来越大,甚至出现了唯科学主义、功利主义的倾向,教育对灵魂的唤醒越来越走向衰落。
一、教育:育人而非“制器”教育原本能引人求知,引人高尚,引人自爱和关爱他人生命。
可长期以来,现代教育只注重功利性,忽视了教育的人性价值,应试化教育的知识本位、技术至上,使得教育演化为工具化教育,只注重学生“何以为生”本领的获取,幼儿园学小学的,小学学中学的,中学学大学的,大学学专业的,片面重视学生的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的培养,放弃了学习和思考“为何而生”和引导学生珍惜生命,善待人生。
正如英国哲学家罗素曾经说过,现代教育的弊端之一就是太偏重于获得某些技能的培训,而忽视了用公正观去开拓人类的心魂。
过于强调功利性,过分注重为一己私利谋算,同学间的生命关系被扭曲为“你死我活”的竞争关系,他人都已成为自己走向成功需要跨越的障碍,从而使人们丧失了神圣的理想、崇高的情感和为祖国、为人民献身的激情,使他们的生命变得卑微琐碎。
教育原本是一项塑造灵魂,以促进人的生命发展为根本使命的伟大事业,可如今已被功利主义所取代,已不再是成“人”的教育,已变成培养冷漠的高速运转的得分机器或只会说话的人力“制器”活动。
这样固然使生命价值日渐衰微、道德日渐荒芜、教育日渐失去真义。
正如西方学者达拉里所说:“教育成为制造劳动者的一台机器,通过教育的塑造,人被变成追求物质利益的人,掌握生产技术成为受教育的全部目的,这样,人愈是受教育,他就愈被技术和专业所束缚,愈失去作为一个完整人的精神属性”[2]明朝薛己在《医案•总论》指出:“一日皮死麻木不仁,二日肉死针刺不痛。
什么是教育 卡尔·雅斯贝尔斯 英语原文
什么是教育?1. 教育的定义教育是一种系统化的方式,通过教学和学习来传授知识、技能和价值观念的过程。
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智力、情感、道德和身体发展,让他们具备良好的素质和能力,为未来的生活和工作做好准备。
2. 教育的重要性教育在个人和社会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可以帮助个人实现自我实现和成功,而且还可以促进社会的进步和繁荣。
通过教育,人类可以积累知识、掌握技能,提升自我素质和社会地位。
3. 卡尔·雅斯贝尔斯对教育的贡献卡尔·雅斯贝尔斯是20世纪著名的教育学家和哲学家,他对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他提出了“教育的本质是人的教育”的观点,强调了个体发展的重要性。
他认为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灌输,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和个性发展。
4. 雅斯贝尔斯的教育理念雅斯贝尔斯的教育理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个性发展: 他强调个体的发展和独特性,在教育过程中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 自我实现: 他认为教育的目标是帮助个体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目标,让每个人都有机会发挥自己的潜力。
- 社会责任: 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情,更是社会的责任。
教育应该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提升整个社会的素质和文明程度。
5. 雅斯贝尔斯的教育方法雅斯贝尔斯提出了一种新的教育方法,即“体验式教育”。
他认为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和参与,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
教育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和需求,注重学生的参与和实践,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 雅斯贝尔斯对现代教育的启示雅斯贝尔斯的教育理念对现代教育仍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当今社会,教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课堂教学,而是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和全面发展。
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需求,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促进他们的自我实现。
7. 结语教育是人类进步和发展的重要手段,对于个体和社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卡尔·雅斯贝尔斯的教育理念为现代教育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希望人们能够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什么是教育
什么是教育—解读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卡尔·雅斯贝尔斯,德国哲学家, 精神病学家,现代存在主义哲学主要代表之一。
曾任海德堡大学、巴塞尔大学等学校教授, 他有许多著作, 如《哲学》、《论真理》、《什么是教育》等。
其中《什么是教育》是一本教育哲学类著作,今天就从节选一文中谈下我的感受。
一、作为顿悟的艺术所谓顿悟,是与人的理智相关的一个概念。
它并不呈现为别人的给予或目所能及之类感官层次。
相反,是灵魂的眼睛抽身返回自身之内,内在地透视自己的灵肉,知识也必须随着灵魂围绕着存在领域转动。
因此教育就是引领“回头”即顿悟的艺术。
雅斯贝尔斯强调教育是人与人精神相契合,文化得以传递的活动,使受教育者“顿悟的艺术”,最终使每个受教育者都能最大限度地发展自己的潜能。
二、教育的本质雅斯贝尔斯认为,对教育的正确理解首先是把握教育的本质。
“真正的教育应先获得自身的本质”,而“对终极价值和绝对真理的虔敬是一切教育的本质”。
那么,什么是“终极价值和绝对真理”呢?在雅斯贝尔斯看来,“对于个人而言,比如真实、独立自主、责任和自由”才具有“终极”和“绝对”的意义,如果缺少对“终极”和“绝对”的热情,“人就不能生存,或者人就活得不像一个人,一切就变得没有意义”。
三、教育的危机雅斯贝尔斯提出的关于教育危机问题,他认为当代教育已出现下列征兆:非常努力于教育工作却缺少统一个观念;每年出版不计其数的文章书籍,教学方法和技巧亦不断花样换新。
每一个教师为教育花出的心血是前所未有的多,但因缺乏一个整体,却给人一种无力之感。
此外,就是教育一再出现的特有现象:放弃本质的教育,却从事没完没了的教学试验、做一些不关痛痒的调查分析。
一个连自己都不信任的时代去关心的教育,就好像从虚无中能变出什么东西来。
这会让我们不得不思考,教育的本质究竟是什么。
雅斯贝尔斯十分重视教育的作用。
从个人与社会联系的角度来看,他认为,“教育在单个个人的心中成为人类全体未来的希望,而全体人的发展又是以单个个人教育发展为基点的”,“每一种社会改善的先决条件要求每个人都要受教育,以便能自我教育。
什么是教育
什么是教育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指出:“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一个灵魂。
”教育的本质就是唤醒,唤醒学生沉睡的天性、潜能和梦想,唤起学生的自尊、自信、自强和自律,焕发生命的活力和人性的光辉。
唤醒蕴藏的潜能。
人与生俱来蕴藏着巨大的生命潜能,这种隐性潜能一旦被开发出来,将变成巨大的显性潜能。
教育对于人的潜能开发具有可开发性、多元性和无限性。
然而,当下的基础教育,大多只注重分数,发展智商,而对学生的情商、志商、逆商、胆商等方面的开发培养微乎其微。
一个好教师应该最大限度地唤醒学生蕴藏的潜能,让每个学生尽可能获得最好的发展。
唤醒蒙昧的良知。
良知是人的道德底线。
每个学生身上都有闪光的人性和可能蒙昧的良知,只要迸发出火星,就会燃烧。
苏霍姆林斯基说:“粗鲁能唤起人们内心深处的低级本能。
”因此,教师要以美好的品德唤醒学生的品德,以崇高的思想唤醒学生的思想,以健全的人格唤醒学生的人格。
唤醒自律的意识。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教师必须唤醒学生遵守规则和法律的意识,引领学生学会自我控制、自我约束,从而获得健康、和谐发展。
教师要欣赏学生的知错就改,在潜移默化中引领学生提升自律、自省和自强的能力。
唤醒怀疑的精神。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怀疑是点燃学生思维的引线,质疑是创新的开端。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思维活动是由问题开始的,又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
衡量学生是否爱学习、会学习,不是看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而是看学生发现了多少规律;不是看学生解决了多少疑难,而是看学生主动提出了多少问题。
教师要努力唤醒学生质疑问难的精神,以诱发创新灵感。
德国教育家斯普朗格说:“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
”唤醒,不是大声的喊叫,不是无理的斥责,不是冰冷的命令。
唤醒,是尊重,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是对话,平等基础上的交流沟通;是引导,指引孩子努力前进的方向。
什么是教育 雅斯贝尔斯
什么是教育:探索雅斯贝尔斯的定义引言教育是人类社会中一项重要的活动,它旨在培养人的智力、素质、知识和技能。
人们对教育的理解因时代、地域、文化等方面的差异而有所不同。
本文将探索什么是教育,并重点介绍雅斯贝尔斯在这一领域做出的贡献。
什么是教育教育是一种系统化的活动,通过传授知识、培养技能和塑造人的价值观来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
教育可以在学校、家庭、社会等环境中进行,并通过师生互动、学习经验和教学过程来实现。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智力、能力和品格。
它包括让学生习得知识,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技能,并塑造他们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雅斯贝尔斯对教育的贡献作为一位教育学家,雅斯贝尔斯(Jean Piaget)对儿童认知发展的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提出了著名的认知发展理论,以及一系列与教育相关的概念和原则。
认知发展理论雅斯贝尔斯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儿童在认识世界和思维发展方面经历了不同的阶段。
他将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期、前运算期、具体运算期和形式运算期。
根据这一理论,教育者应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阶段来进行教学。
对于感知运动期的孩子,教育者应提供丰富的感知体验;对于前运算期的孩子,教育者应引导他们进行基本的思维操作;对于具体运算期的孩子,教育者应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对于形式运算期的孩子,教育者应促进他们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
概念和原则在教育实践中,雅斯贝尔斯提出了一系列与教育相关的概念和原则。
主动构建知识雅斯贝尔斯认为,学生不仅仅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通过自己的活动来主动构建知识。
教育者应提供适当的学习环境和材料,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
适应和平衡根据雅斯贝尔斯的理论,认知发展是通过适应和平衡两个过程来实现的。
学生需要适应新的知识和经验,并与已有的知识进行平衡,从而促进认知发展。
合作学习雅斯贝尔斯主张通过合作学习来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合作学习可以提供机会让学生与他人交流和合作,共同构建知识。
什么是教育 卡尔雅斯贝尔斯读书报告
什么是教育卡尔雅斯贝尔斯读书报告
教育是指通过系统的、有意识的方式培养、培训和引导个体,使其获得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的过程。
它不仅仅是课堂上的知识传授,也包括生活经验、社会交往和自我发展等方面的教育。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全面发展,使其具备适应社会和生活的能力,为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
教育的核心是人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智力、体力、情感、道德和社会能力。
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批判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通过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育可以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通过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教育可以培养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使学生能够面对复杂的问题和挑战。
教育也是传承和发展人类文化的重要手段。
通过教育,人们可以了解和理解传统文化、科学知识和现代文明。
同时,教育也可以培养人的艺术和审美能力,提高个人的艺术素养和文化水平。
教育也是社会公平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
通过教育,每个人都有机会获得知识和技能,改变自己的命运。
教育可以帮助贫困地区和
弱势群体脱贫,促进社会的公平和和谐发展。
教育也可以推动经济的
发展和创新,提高国家的竞争力和国际地位。
总之,教育是一个全面发展的过程,旨在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
它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还包括培养创造力、批判思维
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育也是传承和发展文化、推动社会公平和社会发
展的重要保证。
通过教育,个人能够实现自我价值,社会能够实现持
续进步和发展。
《什么是教育》导读
主要作品
《时代的精神状况》(1931) 《这个时代的人》 (1933) 《哲学》(1932) 《哲学原理》、《哲学逻辑》(1942) 《大学的更新》(1945) 《论大学生活》(1946) 《什么是教育》(1977)
5
纳粹上台后,雅思贝尔斯因妻子 的犹太身份而受到当局的迫害, 这位德国著名的哲学教授随即失 去了工作,他的作品被禁止出版, 他的妻子不想连累丈夫的学术前 途而要求丈夫放弃自己,雅思贝 尔斯回答说:“我如果这样做的 话,我的全部哲学没有任何意 义。” “雅斯贝尔斯的一生没有跌宕起 伏的事件,没有传记,他把全部 精力投入了思维。 ------桑纳尔
10
生存与超越:雅斯贝尔斯的哲学观
正是基于其“存在、自由、超越”的哲学观, 雅斯贝尔斯呼吁了人的生存信仰和自由对人 的意义,弘扬了人的主体价值和主观能动性, 这形成了雅斯贝尔斯存在主义教育思想的基 础,并集中体现在《什么是教育》一书中。
11
追寻自由:雅斯贝尔斯的教育观
一、教育本质:“教育即生成” 雅斯贝尔斯强调人是主体的人,将人的自由与超越视 为人存在的根本,人的存在是通过自我反思而呈现的 一种敞开状态,是通过人的生存交往在历史中生成的。 因此,雅斯贝尔斯秉持的是“成人说”。“作为一个 人,就是去成为一个人……所谓教育,不过是人对人 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尤其是老一代对年轻一代), 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 的规范,并通过文化传递功能,将文化遗产教给年轻 一代,使他们自由地生成,并启迪其自由天性。”
《什么是教育》观点摘录
“所谓教育,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尤 其是老一代对年轻一代)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 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并通过文化传递功能, 将文化遗产教给年轻一代,使他们自由地生成,并启 迪其天性。”因此教育的原则,是通过现存世界的 全部文化导向人的灵魂觉醒之本源和根基,而不是 导向由原处派生出来的东西和平庸的知识(当然, 作为教育基础的能力,语言、记忆内容除外)。真 正的教育绝不容许死记硬背,也从不奢望每个人都 成为有真知灼见、深谋远虑的思想家。教育的过程 是让受教育者在实践中自我练习、自我学习和成长, 而实践的特性是自由游戏和不断尝试。
教育就是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教育就是“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一书中指出:“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德国著名文化教育学家斯普朗格也强调:“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这就是教育的核心之所在。
”[1]教育的灵魂就是关注生命,尊重生命,促进生命的成长,唤醒人格心灵。
即从人的生灵深处唤醒人的自我意识、生命感、价值感、社会责任感和创造力等,使其成为一种自觉。
可近年来,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发展,人文教育受到专业技术教育的冲击越来越大,甚至出现了唯科学主义、功利主义的倾向,教育对灵魂的唤醒越来越走向衰落。
一、教育:育人而非“制器”教育原本能引人求知,引人高尚,引人自爱和关爱他人生命。
可长期以来,现代教育只注重功利性,忽视了教育的人性价值,应试化教育的知识本位、技术至上,使得教育演化为工具化教育,只注重学生“何以为生”本领的获取,幼儿园学小学的,小学学中学的,中学学大学的,大学学专业的,片面重视学生的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的培养,放弃了学习和思考“为何而生”和引导学生珍惜生命,善待人生。
正如英国哲学家罗素曾经说过,现代教育的弊端之一就是太偏重于获得某些技能的培训,而忽视了用公正观去开拓人类的心魂。
过于强调功利性,过分注重为一己私利谋算,同学间的生命关系被扭曲为“你死我活”的竞争关系,他人都已成为自己走向成功需要跨越的障碍,从而使人们丧失了神圣的理想、崇高的情感和为祖国、为人民献身的激情,使他们的生命变得卑微琐碎。
教育原本是一项塑造灵魂,以促进人的生命发展为根本使命的伟大事业,可如今已被功利主义所取代,已不再是成“人”的教育,已变成培养冷漠的高速运转的得分机器或只会说话的人力“制器”活动。
这样固然使生命价值日渐衰微、道德日渐荒芜、教育日渐失去真义。
正如西方学者达拉里所说:“教育成为制造劳动者的一台机器,通过教育的塑造,人被变成追求物质利益的人,掌握生产技术成为受教育的全部目的,这样,人愈是受教育,他就愈被技术和专业所束缚,愈失去作为一个完整人的精神属性。
什么是教育(雅斯贝尔斯)
什么是教育(雅斯贝尔斯)(2008-09-10 08:09:56)转载标签:文摘杂谈分类:书信言论卡尔·雅斯贝尔斯(Karl Jaspers, 1883-1969),德国哲学家、精神病理学家,是公认的西方“存在主义”大师之一。
他的思想领域广泛、内容丰富,对当代思想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
雅斯贝尔斯是承前启后的哲学家,是存在主义哲学的重要一环,是生存(超越)哲学的系统阐释者,是世界哲学的倡导者,是交往哲学的推动者雅斯贝尔斯是与时代同步的思想者。
雅斯贝尔斯的著作《什么是教育》从他的“生存、自由、超越”的存在主义哲学基础出发.详尽、深入地论述了他对教育的独特理解,为我们认识和理解教育的问题展现了一个极为宽阔的视野,引导我们去追溯教育的本原所在寻求教育的本真意义。
一、雅斯贝尔斯对教育本质的思考雅斯贝尔斯在有着丰富人文资源的德国文化传统中,重提教育乃是“人的灵魂的教育”,回复到教育作为精神陶冶的本质。
他在《什么是教育》中反复谈及,“教育的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过程,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的一部分”,“创建学校的目的,是将历史上人类的精神内涵转化为当下生气勃勃的精神,并通过这一精神引导所有学生掌握知识和技术”,“我们要想振兴,就必须让教育的内涵超越实用的技术教育和宗教限制”,“专门技术训练将人制造成最有用的工具”,虽然教育离不开知识,但真正的教育是用知识来充盈于人,服务于人,启迪人心,而决非把人变成贯彻某种知识的工具教育离不开必要的技术技能的训练,但训练是为了涵养人的整体智慧,而不是把人当作训练的机器,使训练成为与人的心灵隔离的异己的活动尽管知识技能的传授不可缺少,但真正的教育必须超越于此,而上升到培育人的精神、安顿人的心灵的高度,以接近教育的本质。
他把教育分成二个层次。
第一种是训练它与训练动物相似:第一种是教育和纪律;第三种是存在之交流,“训练是一种心灵相隔离的活动,教育则是人与人精神相契合,文化得以传递的活动,人与人的交往是双方(我与你)的对话和敞亮,这种我与你的对话关系是人类历史文化的核心”,真正的教育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是年轻人“与人格平等的求知识获智慈的人进行富于爱心的交流”真正的教育绝不是“耳提而命”,不是役使,不是教训,甚至也不是“塑造”,更不是任意的“改造”,必须是立足于人与人之间人格平等之上的交流、合作、共同参与、共同创造、共同分享,只有如此,教育才可能成为人的灵魂的教育,教育中的启发诱导才有内在的基础与可能。
什么是教育.doc 雅斯贝尔斯
雅斯贝尔斯的教育思想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家雅斯贝尔斯(1883-1969)是存在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
主要著作有:《大学的观念》(1946)和《什么是教育》,集中反映了他的存在主义教育思想。
1、教学方法雅斯贝尔斯反对采用强迫的方法使学生学习。
他强调说,"所有外在强迫都不具有教育作用,相反,对学生精神害处极大。
"所以,应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他又指出:"只有导向教育的自我强迫,才会对教育产生效用。
"他批评当时一些学校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认为那样削弱了学生的"反思能力"和"反复思考的习惯"。
在雅斯贝尔斯看来,"真正的教育绝不容许死记硬背"。
因此,他主张:(1)要适应儿童的天性和能力,因材施教。
(2)教学既要使学生掌握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发展学生的理解力、思考力等多种能力。
(3)模仿古希腊教育家苏格拉底的教学方法。
他认为,在教学中,师生关系是平等的,彼此之间可以积极开展讨论和交流。
2、论"全人教育"和 "全民的教育"雅斯贝尔斯认为,对学生(尤其是大学生)来说,仅仅获得知识是不够的,他们还应成为"全人"(the wholeman),因此需要一种"全人教育"。
他提出,要改善学生的人性,这种人性包括倾听别人的观点、从别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诚实、守纪律、言行一致等。
总之,要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教育,也就是精神的培养。
这种教育应把人文教育与自然科学的教育相结合,它是一种广义的文化教育,是整个人的教育,是一种最广泛意义上的教育。
但如何具体进行这种教育,雅斯贝尔斯并未设计出方案。
他的意思可能是主张通过日常的教学等活动有意识地去实现这种教育。
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是"归属于所有人的事业"。
什么是教育
总结
• 《什么是教育》这本著作集中体现了雅斯贝尔斯的教育观 点,同时它也体现着现代西方教育思想发展的人本主义倾 向。雅斯贝尔斯重视对“人”的培养。提倡整体精神、强 调自我教育,倡导民主平等的教育方式、注重在教育教学 中运用反讽和精神助产的方法等等,从各方面深入批判了 传统教育的种种弊端,阐发了他个人的教育理想,这对我 们今后继续探讨什么是真正的教育,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具 有启发、借鉴的意义。
教育方式观
• 反讽的形式,即苏格拉底式的教育方法。 • “在这里我们把反讽分为三个阶段来界定。首先,苏格拉 底在对话中使用反讽,是使一切蒙昧均清晰陈列于目睫之 前,反讽使苏格拉底获得透明性。第二阶段是苏格拉底所 采取的反讽的基本立场,即让人对自己的无知有所认识。 在第三阶段,柏拉图”制造出一种动摇别人根本信念的整 体氛围,在这种氛围中,反讽所表示出的一切现成物都成 为模棱两可的,也只有在这两个极点之间,在纯然反嘲的 氛围中,存在的质才回出场。 • “所有外在强迫都不具有教育作用,相反,对学生精神害 处极大” • “真正的教育绝不容许死记硬背”
• • • • • • • • •
第十一章:教育与语言; 第十二章:教育与文化; 第十三章:陶冶过程; 第十四章:陶冶的科学性; 第十五章:大众的教育; 第十六章:对陶冶的批判; 第十七章:教育与传承; 第十八章:大学的观念; 第十九章:大学的任务。
教育分类观
• 经院式教育:这种教育仅仅限 于“传授”知识,教师只是照 本宣科,而自己毫无创新精神。 • 师徒式教育:这种教育的特色 是完全以教师为中心,具有个 人色彩的传统。学生对教师的 尊敬和爱戴带有绝对服从的特 点。 • 苏格拉底式的教育:从教育的 意义上看,教师和学生处于一 个平等的地位。教学双方均可 自由的索取,没有固定的教学 方式,只有通过无止境的追问 而感到自己对绝对真理的一无 所知。(P7-8)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者不能无视学生的现实处境和精神状况,而认为自己比学生优越,对学生耳提面命,不能与学生平等相待,更不能向学生敞开自己的心扉。
爱的理解是师生双方价值升华的一个因素,而现行教育的运用恰恰阻碍了爱的交流。
因此,如何使教育的文化功能和对灵魂的铸造功能融合起来,成为人们对人的教育反思的本源所在。
青年学生感到生活是严峻的,这是因为对他来说,现在比将来更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他还具有可塑性和发展的充分可能性。
他已清楚地意识到要成为完整的人全在于自身的不懈努力和对自身的不断超越,并取决于日常生活的指向、生命的每一瞬间和来自灵魂的每一冲动。
—[德]卡尔·雅斯贝尔斯著,邹进译.什么是教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1991:1年轻人都希望受教育、能从师获益、能进行自我教育,并与人格平等的求知识获智慧的人进行富于爱心的交流。
人的自我的生成上有几种需要尽其全部人性去冲破的阻力:首先,绝对的阻力是每个人在本质上的不可改变性,而只是在外观上有所变化;其次是内在的可塑性;第三重阻力则是人的原初自我存在。
与这三重阻力相对应,存在着三种不同的教育方法:第一种是训练,它与训练动物相似;第二种是教育和纪律;第三种是存在之交流。
每个人在自身中都要与这三重阻力相遇,都须经过自我训练、自我教育、与自我进行敞亮交往的过程。
如果要与他人交往,那么,在第一种方法(训练)中,人就成为纯粹的客体;在第二种方法(教育)中,人便处在相对开放的交往中,更确切地说,是在有计划的教育环境中;在第三种方法(存在交往)中,人将自己与他人的命运相连、处于一种身心敞放、相互完全平等的关系中。
因此,训练是一种心灵隔离的活动,教育则是人与人精神相契合,文化得以传递的活动。
而人与人人交往是双方(我与你)的对话和敞亮,这种我与你的关系是人类历史文化的核心。
可以说,任何中断这种我和你的对话关系,均使人类萎缩。
如果存在的交往成为现实的话,人就能通过教育既理解他人和历史,也理解自己和现实,就不会成为别人意志的工具。
——[德]卡尔·雅斯贝尔斯著,邹进译.什么是教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1991:2人类认识世界和认识自己有几种不同的方式。
(一)照料和培育,人们为了寻求生命的答案,总是通过各种实践去不断地变换身心自由释然的游戏,这种不断超越以求更新的活动可以说是倾听生命律动的行为。
园丁的经验、知识和感觉是无法计算的,这些知识和感觉是从长期的经验中积累起来,并在人的生命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但如果这种“经验”中的倾向在现代世界里已接近沦为机械的“做”,那么,这将意味着生命体将会萎缩、无节制、变得晦暗不明和无知粗俗。
(二)所谓教育,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尤其是老一代对年轻一代),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并通过文化传递功能,将文化遗产教给年轻一代,使他们自由地生成,并启迪其自由天性。
因此教育的原则,是通过现存世界的全部文化导向人的灵魂觉醒之本源和根基,而不是导向由原处派生出来的东西和平庸的知识(当然,作为教育基础的能力,语言、记忆内容除外)。
真正的教育绝不容许死记硬背,也从不奢望每个人都成为有真知灼见、深谋远虑的思想家。
教育的过程是让受教育者在实践中自我练习、自我学习和成长,而实践的特性是自由游戏和不断尝试。
这样,手工课以劳作方式发展学生的灵巧性;体育课则以学生身体素质的锻炼,以及身体的健美来表现自我生命。
哲理课发展思想和精神的敏锐和透明,培养说话的清晰和简明、表达的严格与简洁、把握事物的形式、特征,以及了解思想论争双方的焦点所在,以及如何运“思”而使问题得以澄清。
通过接触伟大作品而对人类本真精神内涵进行把握(伟大作品包括:荷马史诗、圣经、希腊悲剧家的作品、莎士比亚和歌德的作品)、而历史课的教学则是发展学生对古代文化的虔诚爱戴之心,启发他们为了人类更高的目标而奋斗,并形成对现实批判的清醒历史观。
自然科学课的开设,则是掌握自然科学认识的基本方法论(包括形态学、数学观和实验)。
在我看来,全部教育的关键在于选择完美的教育内容和尽可能使学生之“思”不误入歧途,而是导向事物的本源。
教育活动关注的是,人的潜力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并加以实现,以及人的内部灵性与可能性如何充分生成,质言之,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集。
通过教育使具有天资的人,自己选择决定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自己把握安身立命之根。
谁要是把自己单纯地局限于学习和认知上,即便他的学习能力非常强,那他的灵魂也是匮乏而不健全的。
如果人要想从感性生活转入精神生活,那他就必须学习和获知,但就爱智慧和寻找精神之根而言,所以的学习和知识对他来说却是次要的。
——[德]卡尔·雅斯贝尔斯著,邹进译.什么是教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1991:3、4爱与交流的行为是人的天性中的重要一维。
与人的爱的天性相对的是怯懦,然而怯懦恰恰会助长别人对自己的控制,人的良知和在良心规则之下的爱与交流是逐步减少怯懦的重要途径。
人们应警惕最极端的倾向,即控制变成了人对人行为的约束而使教育的爱落空。
——[德]卡尔·雅斯贝尔斯著,邹进译.什么是教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1991:6苏格拉底式的教育:从教育的意义上看,教师和学生处于一个平等地位。
教学双方均可自由地思索,没有固定的教学方式,只有通过无止境的追问而感到自己对绝对真理竟一无所知。
因此,教师激发学生对探索求知的责任感,并加强这种责任感。
也就是说唤醒学生的潜在力,促使学生从内部产生一种自动的力量,而不是从外部施加压力。
这不是发挥学生凭偶然机会和一时的经验所表现出来的特殊才能,而是使学生在探索中寻求自我的永无止境的过程。
苏格拉底式的教师一贯反对作学生的最大供求者;教师要把学生的注意力从教室身上转移到学生的自身,而教师本人则退居暗示的地位。
师生之间只存在善意的论战关系,而没有屈从依赖的关系。
教师有自知之明,并要求学生分清上帝和世人。
教育需要学生具有对绝对真理和寻求真理的引路人——教师的敬畏之心。
在苏格拉底式教育中学生的敬畏心情表现在精神的无限性上,在这无限的精神内,每个人要负起超越自身存在的责任。
——[德]卡尔·雅斯贝尔斯著,邹进译.什么是教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1991:8当今世界的不合理现象,不论是民主政体、贵族政体或是专制政体,都无法通过重大的政治行为来消除。
每一种社会改善的先决条件要求每个人都要受教育,以便能自我教育。
教育要唤醒人的潜在的本质,逐渐自我认识知识,探索道德。
一个正直的人,他同时就会是一个正直的公民。
——[德]卡尔·雅斯贝尔斯著,邹进译.什么是教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1991:9苏格拉底从不给学生现成的答案,而让学生自己通过探索去做结论。
他让那些自以为是的人意识到自己的无知,并让他发现真知,因此人们从内心深处得到那些自以为还不知道,实际上都早已具有的知识。
因此可以说,知识必须自我认识,自我认识只能被唤醒,而不象转让货物。
——[德]卡尔·雅斯贝尔斯著,邹进译.什么是教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1991:10对话是探索真理与自我认识的途径。
只有通过人与人的交往,只有了解事务的本性,才能获得真理。
——[德]卡尔·雅斯贝尔斯著,邹进译.什么是教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1991:11用对话的形式可以辨明真理。
两位对话者并不知道真理在哪里,其实真理却已经在那里,两位对话者绕着真理传,并被真理所引导。
对话便是真理的敞亮和思想本身的实现。
对话以人及环境为内容,在对话中,可以发现所思之物的逻辑及存在的意义。
反讽与游戏:如果苏格拉底的反讽是由直接方式表现出来,反讽就是多余的了。
为了能适当感受反讽中的言外之意,除了理性思维的训练,培养哲学敏感性也是必要的。
在反讽的多样性中,迷惑和真理相互交替,具有多种意义,使人陷入不断的误解之中,而只让真正能够了解的人认识真理。
在这一点上,柏拉图的本意似乎是:那些没有能力了解真理的人,就让他们误解罢。
有时候在反讽的诙谐中,似乎隐藏着一股激情。
这里,在传达中理性不能达到之处,便不能强求以理性的推演去获得正确的理解。
反讽的深层意义是对本人真理的关切,而且,它使我们避开歪曲真理的错误,这种对真理的歪曲往往是以具体知识、作品或形象的形式出现,在堂而皇之的为真理作证中遮蔽了真理,人们若把那些外表漂亮的伪真理当作绝对真理,那就大错特错了。
哲学式的反讽表述了对真理本源的向往。
面对着纷繁复杂的多义现象,理性阐释的单维性已显得苍白无力,反讽却能够通过去伪存真,找到真理之所在,但它不用直说的方式,而是通过感领唤醒来达到。
哲学式的反讽是对隐藏不露的真理的暗示;但虚无主义的反讽则是油嘴滑舌和毫无意义的。
有意义的反讽希望在众多复杂的现象中引出不可言说的实情真相,相反,无意义的反讽则会被错综复杂的现象卷入深不可测的虚无。
哲学式的反讽将一孔之见视为拥有真理的误解,因为,轻而易举获得的绝非真理,而是对真理的误解,甚至是谬误。
——[德]卡尔·雅斯贝尔斯著,邹进译.什么是教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1991:12、13假如真理摆脱了所有的间接性,那就不再成其为真理。
理论的判断力既不能认识也不能解答真理。
一部文化史在某种意义上成为对真理不断追问的历史。
柏拉图在第七封信中就真理的传达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怎样接触学习的对象呢?事实上,语言不可能把握对象,而是要经过长时间与对象进行科学的交往,并在相应的生活团体中,真理才突然出现在灵魂中,犹如一盏被跳起来的火星点燃的油灯,然后再靠自己供给燃料。
”对不能说与不可说的东西,在对话中只能是间接传达出来,但是在毫不保留的对话方式中,这种方式在团体中时常发生,真理会一刹那在人群中突然亮起来,但这只能在生活交往中出现。
——[德]卡尔·雅斯贝尔斯著,邹进译.什么是教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1991:18哲学式的对话并不被理解为审美的距离,而是讲授自我实现严峻性的切身体验。
因为在思想的哲学构造中,“对话”便是真理的间接传达。
对话的唯一目标便是对真理的本然之见。
其过程首先是解放被理性限定的、但有着无限发展的和终极状况的自明性,然后是对纯理智判断力的怀疑;最后则是通过构造完备的高层次智慧所把握的绝对真实,以整个身心去体认和接受真理的内核和指引。
——[德]卡尔·雅斯贝尔斯著,邹进译.什么是教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1991:19在运用概念、推理的直接传达中,真理被表述为抽象的,与思维同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