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07分析化学 第7章
分析化学007
' Sn4 / Sn2
p
0.68 0.14 2 18.3
0.059
0.059
K ' 1018.3
四 计量点时反应进行的程度
反应前 反应后
2Fe3+ + Sn2+ = 2Fe2+ + Sn4+ 2x x 2x-2y x-y 2y y
反应后
cFe2
2
c 1 Sn4
cFe3
第7章 氧化还原滴定法
第1节 氧化还原平衡
一 概述 a Ox+ ne = bRed
氧化还原:得失电子, 电子转移
反应机理比较复杂,常伴有副反应
控制反应条件,保证反应定量进行, 满足滴定要求
氧化还原电对 aOx+ne=bRed
对称电对:氧化态和还原态的系数相同 a=b Fe3++e=Fe2+ Fe3+/Fe2+,MnO4-/Mn2+ 等
条件电势
Ox2 + n2e = Red2 对称电对
E2= E2 +
0.059 lg n2
cOx2 cRed2
平衡时: E1 = E2
p2Ox1+p1Red2=p2Red1+p1Ox2
E1+
0.059 lg cOx1
n1
cRed1
= E2 +
0.059 lg cOx2
n2
cRed2
cOpx12 cRpe2d1 lg cRpe1d2 cpO2x1
已知: Cu2++e= Cu+ E= 0. 159V
Cu+ + I- = CuI Ksp=[Cu+][I-]=1.110-12
《分析化学》 第七章
在 H2SO4、HCl、H3PO4介质中,Ag+生成Ag2SO4沉淀 、AgCl沉淀、Ag3PO4沉淀,干扰终点的判断。
《分析化学》
2.温度
• 要求在室温进行,如果温度太 高,FeSCN2+电离度增加,变 色灵敏度下降,终点不明显。
《分析化学》
1.溶液酸度 2.温度 3.摇动 4.干扰离子
《分析化学》
1.溶液酸度
• 反应在硝酸的酸性溶液中进行, 酸度保持在0.3~1mol·L-1
《分析化学》
讨论
若是中性溶液,则 Fe3+水解生成Fe(OH)3沉淀,影响 终点的确定;
若是氨性溶液,则Ag++2NH3 →Ag(NH3)2+ ,改变 了NH4SCN的体积,影响测定结果;
对于1:1型的沉淀,其KSP≤10 –10;
反应速度要快,不易形成过饱和溶液;
《分析化学》
有适当的指示剂确定化学计 量点;
沉淀要纯净,沉淀的吸附现 象不影响滴定终点。
《分析化学》
由于上述条件的限制,能用于沉 淀滴定法的反应并不多。目前常用的 是生成难溶性银盐的“银量法”。
例如
Ag++ClAg++SCN -
《分析化学》
(二)指示剂的选择 不同指示剂离子被沉淀吸附的能力不同。
选择原则:
滴定时应选用沉淀对指
示剂离子的吸附能力略
还应注意,沉淀对指示
小于对待测离子的吸附
剂离子的吸附能力也不
能力,否则在化学计量
能太小,否则指示剂变
点前,指示剂离子就取
分析化学分析化学第七章 习题参考答案
第七章 习题参考答案14解:铝氟络合物的各累积形成常数lgβ1-lgβ6分别为:6.13,11.15,15.00,17.75,19.37,19.84665544332210][][][][][][113------++++++==+F F F F F F Al ββββββδδ6184.195137.194175.173100.152115.11113.6)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1------⨯+⨯+⨯+⨯+⨯+⨯+=56.1484.1337.1475.1300.1215.913.51010101010101011-=++++++=可见,上式分母中第六项数值最大,故溶液中浓度最大的型体为AlF 52-。
19.05137.1956.14550510)10(1010][25----=⨯===-F AlF βδδδ[Al 52-]=5δ•C=10-0.19×0.010=10-2.19mol •L -1(6.5×10-3 mol •L -1)15解:Ni(NH 3)32+、Ni(NH 3)42+的累积形成常数分别为:lgβ3=6.77, lgβ4=7.963323233]][[])([NH Ni NH Ni ++=β4324243]][[])([NH NiNH Ni ++=β 依题意:[Ni(NH 3)42+]=10[Ni(NH 3)32+] 故33234324]][[10]][[NH Ni NH Ni ++=ββ [NH 3]=65.01010101010119.096.777.643=⋅=⨯=--L mol ββ mol•L -117解:(1)101004.01000.009.100/1005.03-⋅==L mol C COC a 0.01004×25.00=C EDTA ×24.90 C EDTA =0.01008 mol•L -1(2) T EDTA/ZnO = a/b mL g M C ZnO EDTA ⋅⨯=⨯⨯⨯=⨯---43310203.81038.8101008.0110因EDTA ≌Fe ≌3221O F e故 32/O F EDTA e T = a/b mL g M C O F EDTA e ⋅⨯=⨯⨯⨯=⨯---43310048.81069.15901008.021103218解:C 2O 42- + H + = HC 2O 4- K 1=452106.1104.611⨯=⨯=-a K HC 2O 42- + H + = H 2C 2O 4 K 2=21109.511-⨯=a K =16.9故 β1=K 1=452106.1104.611⨯=⨯=-a K β2=K 1·K 2=524107.2109.51106.1⨯=⨯⨯⨯- 3254221)(103.4)10.0(107.210.0106.11][][1242⨯=⨯⨯+⨯⨯+=++=++-H H H O C ββαlg )(242H OC -α=3.6319解:查附表4得:pH=5.5时,lg 51.5)(=H Y α7.627.8)(10100.1101][1=⨯⨯+=+=-Mg K MgY Mg Y αY α=)(H Y α+)(Mg Y α-1=105.51+106.7-1=106.7320解:(1) Zn 2+ + Y = ZnYpH=10.00时,lg 45.0)(=H Y α, lg 4.2)(=OH Zn α锌氨络合物的各累积形成常数lgβ1-lgβ4分别为:2.27,4.61,7.01,9.06锌氰络合物的累积形成常数lgβ4=16.7 43433323231)(][][][][13NH NH NH NH NH Zn ββββα++++==1+102.27×0.10+104.61×(0.10)2+107.01×(0.10)3+109.06×(0.10)4=1+101.27+102.61+104.01+105.06≈105.107.4437.1644)(10)10(101][1=+=+=--CN CN Zn βαZn α=)(3NH Zn α+)(CN Zn α+)(OH Zn α-2=105.10+104.7+102.4-2≈105.25lg 'ZnY K = lg ZnY K -lg Zn α- lg )(H Y α=16.50-5.25-0.45=10.80 (2)pZn SP ′=40.6)8.1000.2(21)lg (21,=+='+ZnY SP Zn K pC[Zn 2+′]=10-6.40mol•L -1 依 Zn α=][][22++'Zn Zn所以 [Zn 2+]=11225.540.62102.21010][---+⋅⨯=='L mol Zn Znα22解:根据Hg(CN)42-配离子的各级logK 值求得 Hg(CN)42-配离子的各级积累形成常数分别为: β1=K 1=1018.00 ,β2=K 1·K 2=1018.00×1016.70=1034.70 β3=K 1·K 2·K 3=1018.00×1016.70×103.83=1038.53β4=K 1·K 2·K 3·K 4=1018.00×1016.70×103.83×102.98=1041.5155.3351.3353.3270.3000.164251.413253.382270.34200.184433221)(10101010101)10(10)10(10)10(1010101][][][][1=++++=⨯+⨯+⨯+⨯+=++++=--------CN CN CN CN CN Hg ββββα查表得:lgk HgY =21.80 , pH=11.0时07.0lg )(=H Y α 9.15lg )(=OH Hg α故55.339.1553.33)()(10110101=-+=-+=OH Hg CN Hg Hg ααα82.1155.3307.080.21lg lg lg log )('-=--=--=∴H Y Hg HgY HgYK K αα26解:(1)5.135.1321101011===-a K β8.203.75.131221010110111=⋅=⋅=--a a K K β 5.32108.20105.13221)(10)10(1010101][][1≈⨯+⨯+=++=--++H H H In ββαpMg ep =pMgt=lg MgIn K -lgαIn(H)=7.6-3.5=4.1 (2) 查表得:lgK MgY =8.7,pH=10.00时, lg 45.0)(=H Y αlg 'MgY K = lg MgY K -lg )(H Y α=8.7-0.45=8.2513.5)25.82(21)lg (21,=+='+=MgY SP Mg Sp K pC pMg ΔpMg=pMg ep -pMg Sp =4.1-5.13=-1.03%8.0%10010010.01010%100101025.803.103.1,-=⨯⨯-=⨯'⋅-=-∆-∆MgYSp Mg pMgpMg t K C E(3)由例题6-6可知:采用铬黑T 时,pMg ep =pMgt=5.4故ΔpMg=pMg ep - pMg Sp =5.4-5.13=0.27而采用铬蓝黑R 时,ΔpMg=pMg ep -pMg Sp =4.1-5.13=-1.03由此可见,采用铬黑T 时,ΔpMg 更小,终点误差Et 也将更小,故选择铬黑T 更合适。
分析化学(书后习题参考答案) 第七章 重量分析法和沉淀滴定法
7.3 计算 PH=5.0,草酸总浓度为 0.05 mol·L-1 时,草酸钙的溶解度.如果溶液的体积为 300mL, 将溶解多少克 CaC2O4? 解: 已知:Ka1(H2C2O4)=5.9×10-2, Ka2=6.4×10-5 , Ksp(CaC2O4)=1.8×10-9
M(CaC2O4)=128.1
第七章 习题
7.1 下列情况,有无沉淀生成? (1)0.001mol·L-1Ca(NO3)2 溶液与 0.01mol·L-1NH4HF2 溶液以等体积相混合; (2)0.01mol·L-1MgCl2 溶液与 0.1mol·L-1NH3-1mol·L-1NH4Cl 溶液等体积相混合。 解:(1)已知:Ksp(CaF2)=3.4×10-11
计算下列换算因数:
(1) 从 Mg2P2O7 的质量计算 MgSO4·7H2O 的质量; (2) 从(NH4)3PO4·12MoO3 的质量计算 P 和 P2O5 的质量; (3) 从 Cu(C2H3O2)2·3Cu(AsO2) 2 的质量计算 As2O3 和 CuO 的质量; (4) 从丁二酮肟镍 Ni(C4H8N2O2) 2 的质量计算 Ni 的质量; (5) 从 8-羟基喹啉铝(C9H6NO) 3Al 的质量计算 Al2O3 的质量。 解:(1)
∵Q <Ksp
∴无沉淀生成。
7.2 求氟化钙的溶解度:
(1) 在纯水中(忽略水解);
(2) 在 0.01 mol·L-1CaCl2 溶液中; (3) 在 0.01mol·L-1HCl 溶液中。
解:(1)已知:Ksp (CaF2)=3.4×10-11,Ka(HF)=3.5×10-4 [Ca2+][F-]2= s·(2s)2 = 4s3 ∴ s = 2.0×10-4 mol·L-1
分析化学(答案)
第7章 沉淀滴定和重量分析1. 什么叫沉淀滴定法?所用的沉淀反应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答:沉淀滴定法:基于沉淀反应的滴定分析。
所用的沉淀反应必须具备的条件: (1) 沉淀溶解度必须小; (2) 沉淀反应必须迅速和定量; (3) 有适当的指示终点的方法;(4) 沉淀的吸附现象不能影响终点的确定2. 写出莫尔法、佛尔哈德法和法扬斯法测定Cl -的主要反应,并指出各种方法选用的指示剂和酸度条件。
反应方程式指示剂 酸度 应用范围 铬酸钾指示剂法(Mohr ) SP Ag Cl AgCl +-+→↓前:(白色)24242SP Ag CrO Ag CrO +-+→↓:(砖红色)K 2CrO 4中性或微碱性pH (6.5-10.5)Cl - ,Br -Ag + CN - 铁铵矾指示法 (Volhard)直接法: SP Ag SCN AgSCN +-+→↓前:(白色)32SP Fe SCN FeSCN +-++→:(淡棕红色)4422()12NH Fe SO H O ⋅0.1~1.0mol/L HNO3溶液Ag +返滴法:(SP Ag Cl AgCl +-+→↓前:定过量)(白色)(Ag SCN AgSCN +-+→↓剩余)(白色)4422()12NH Fe SO H O⋅0.1~1.0 mol/L HNO3溶液Cl -,Br -,I -,SCN -吸附指示剂法 (Fayans)荧光黄曙红二氯荧光黄pH >pKa pH 7~10pH >2pH 4~10Cl -,Br -,I -,SCN -Ag +32SP Fe SCN FeSCN +-++→:(淡棕红色)3AgNO X -→(吸附指示剂) AgCl:Cl- - - - - 吸附过量Cl -SP 前: HFl H + + Fl - (黄绿色)SP 时:大量AgCl:Ag +::Fl -(淡红色)- - --双电层吸附3.用银量法测定下列试样:①BaCl2② KCl ③NH4Cl ④KSCN ⑤Na2CO3+NaCl⑥NaBr各应选用何种方法确定终点?为什么?答:(1)BaCl2用佛尔哈德法或法扬斯法。
分析化学(第四版_高职高专化学教材编写组) 第七章 沉淀滴定法
沉淀滴定法标准溶液的制备
AgNO3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
间接配制法,用基准试剂NaCl标定
NH4SCN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
间接配制法,用基准试剂AgNO3标定
银量法的应用
化工、冶金、农业、三废处理。
可溶性氯化物的测定 有机氯化物的测定 药物的测定
曙红pKa2.0—— 选pH >2
二氯荧光黄pKa 4.0——选pH 4~10 2.防止沉淀凝聚:加入保护胶体,保持沉淀表面积较大 3.避免阳光直射: AgX 易感光变灰,影响终点观察。 4.被测离子浓度足够大 , 否则生成沉淀少,对指示剂的吸附量 不足,终点变色不明显。
四、适用范围
可直接测定Cl-,Br-,I-,SCN-和Ag+
分析化学
(第四版)
第七章 沉淀滴定法
“十二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
主要内容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莫尔法 第三节 佛尔哈德法 第四节 法扬司法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沉淀滴定法对沉淀反应的要求。 掌握莫尔法、佛尔哈德法和法扬司法的原理和滴定条件。 理解分步沉淀、沉淀转化对测定结果的影响。
能力目标:
上述离子的存在都可能干扰测定,应预先分离。
4.减少吸附:滴定时充分振摇,减少沉淀对 Cl- 或 Br-的吸附,
避免终点提前
三、莫尔法的适用范围和特点
可测Cl-,
Br-,CN- ;
不能测定I- ,SCN- ,因吸附严重,引起误差较大。
选择性差。
第三节 佛尔哈德法
以铁铵矾作指示剂的银量法。 按滴定方式不同分为直接滴定法和返滴定法。
银量法按指示终点方法不同分为莫尔法、佛尔哈德法和法扬司法。
第二节 莫尔法
分析化学 第7章
注意问题: 终点时发生沉淀转化: SCN– +AgCl = AgSCN↓ + Cl– 多消耗SCN– ,结果偏低 解决办法: a. 返滴定前将AgCl过滤除去; b. 加有机溶剂(如硝基苯等)把AgCl包住, 与溶液隔离,避免沉淀转化。
3. 测I-时,因Fe3+氧化I-,故先加入过量AgNO3 溶液,使AgI定量沉淀之后再加入Fe3+指示剂。
有铵盐(NH4+) 时(例如滴定氯化铵) pH应为6.5~7.2 高于7.2 ,生成 [Ag(NH3)2]+ 而使AgCl 、 Ag2CrO4 溶解
3. 干扰离子 PO43 – 、 AsO43 – 、CO32、S2 – 、C2O42-等 与Ag+ 生成沉淀 Ba2+ 、Pb2+、Hg2+、 Cu2+等 与CrO42 – 生成沉淀
θ K sp (AgC l)
cr,e (Ag )
当V(Ag+) = 20.02mL,Er= +0.1%时 cr,e(Ag+) = 5×10-5 cr,e(Cl-) = 4×10-6 pCl = 5.4 ←突跃结束点,与滴定剂浓度、 沉淀溶解度有关。
如:0.1000mol· L-1AgNO3分别滴定20.00mL同浓 度的NaCl、NaBr 和NaI,滴定曲线如图:
[20.00 V (Ag )] c (C l ) r cr,e (C l ) 20.00 V (Ag )
当V(Ag+) = 19.98mL,Er = -0.1%时
cr,e(Cl-) = 5×10-5
pCl = 4.3←突跃起始点,与被测物浓度有关。
3. 化学计量点时 cr,e(Cl-) = cr,e(Ag+) cr,e2(Cl-) = Kspθ(AgCl)
分析化学第三版下册第七章课后答案
第七章原子吸收与原子荧光光谱法1.说明以下名词:(1)原子吸收线和原子发射线;(2)宽带吸收和窄带吸收;(3)积分吸收和峰值吸收;(4)谱线的自然宽度和变宽;(5)谱线的热变宽和压力变宽;(6)石墨炉原子化法和氢化物发生原子化法;(7)光谱通带;(8)基体改良剂;(9)特点浓度和特点质量;(10)共振原子荧光和非共振原子荧光。
答:(1)原子吸收线是基态原子吸收必然辐射能后被激发跃迁到不同的较高能态产生的光谱线;原子发射线是基态原子吸收必然的能量(光能、电能或辐射能)后被激发跃迁到较高的能态,然后从较高的能态跃迁回到基态时产生的光谱线。
(2)分子或离子的吸收为宽带吸收;气态基态原子的吸收为窄带吸收。
(3)积分吸收是吸收线轮廓的内的总面积即吸收系数对频率的积分;峰值吸收是中心频率ν0两旁很窄(dν= 0)范围内的积分吸收。
(4)在无外界条件阻碍时,谱线的固有宽度称为自然宽度;由各类因素引发的谱线宽度增加称为变宽。
(5)谱线的热变宽是由原子在空间作相对热运动引发的谱线变宽;压力变宽是由同种辐射原子间或辐射原子与其它粒子间彼此碰撞产生的谱线变宽,与气体的压力有关,又称为压力变宽。
(6)以石墨管作为电阻发烧体使试样中待测元素原子化的方式称为石墨炉原子化法;反映生成的挥发性氢化物在以电加热或火焰加热的石英管原子化器中的原子化称为氢化物发生原子化法。
(7)光谱通带是指单色器出射光束波长区间的宽度。
(8)基体改良剂是指能改变基体或被测定元素化合物的热稳固性以幸免化学干扰的化学试剂。
(9)把能产生1%吸收或产生吸光度时所对应的被测定元素的质量浓度概念为元素的特点浓度;把能产生1%吸收或产生吸光度时所对应的被测定元素的质量概念为元素的特点质量。
(10)共振原子荧光是指气态基态原子吸收的辐射和发射的荧光波长相同时产生的荧光;气态基态原子吸收的辐射和发射的荧光波长不相同时产生的荧光称为非共振原子荧光。
2.在原子吸收光谱法中,什么缘故要利用锐线光源?空心阴极灯什么缘故能够发射出强度大的锐线光源?答:因为原子吸收线的半宽度约为10-3 nm,因此在原子吸收光谱法中应利用锐线光源;由于空心阴极灯的工作电流一样在1~20 mA,放电时的温度较低,被溅射出的阴极自由原子密度也很低,同时又因为是在低压气氛中放电,因此发射线的热变宽∆λD、压力变宽∆λL和自吸变宽都很小,辐射出的特点谱线是半宽度很窄的锐线(10-4~10-3 nm)。
分析化学第五版第七章答案
第七章重量分析法和沉淀滴定法思考题1.沉淀形式和称量形式有何区别?试举例说明之。
答:在重量分析法中,沉淀是经过烘干或灼烧后再称量的。
沉淀形式是被测物与沉淀剂反应生成的沉淀物质,称量形式是沉淀经过烘干或灼烧后能够进行称量的物质。
有些情况下,由于在烘干或灼烧过程中可能发生化学变化,使沉淀转化为另一物质。
故沉淀形式和称量形式可以相同,也可以不相同。
例如:BaSO4,其沉淀形式和称量形式相同,而在测定Mg2+时,沉淀形式是MgNH4PO4·6H2O,灼烧后所得的称量形式却是Mg2P2O7。
2.为了使沉淀定量完全,必须加人过量沉淀剂,为什么又不能过量太多?答:在重量分析法中,为使沉淀完全,常加入过量的沉淀剂,这样可以利用共同离子效应来降低沉淀的溶解度。
沉淀剂过量的程度,应根据沉淀剂的性质来确定。
若沉淀剂不易挥发,应过量20%~50%;若沉淀剂易挥发,则可过量多些,甚至过量100%。
但沉淀剂不能过量太多,否则可能发生盐效应、配位效应等,反而使沉淀的溶解度增大。
3.影响沉淀溶解度的因素有哪些?它们是怎样发生影响的?在分析工作中,对于复杂的情况,应如何考虑主要影响因素?答:影响沉淀溶解度的因素有:共同离子效应,盐效应,酸效应,配位效应,温度,溶剂,沉淀颗粒大小和结构等。
共同离子效应能够降低沉淀的溶解度;盐效应通过改变溶液的离子强度使沉淀的溶解度增加;酸效应是由于溶液中H+浓度的大小对弱酸、多元酸或难溶酸离解平衡的影响来影响沉淀的溶解度。
若沉淀是强酸盐,如BaSO4,AgCl等,其溶解度受酸度影响不大,若沉淀是弱酸或多元酸盐[如CaC2O4、Ca3(PO4)2]或难溶酸(如硅酸、钨酸)以及与有机沉淀剂形成的沉淀,则酸效应就很显著。
除沉淀是难溶酸外,其他沉淀的溶解度往往随着溶液酸度的增加而增加;配位效应是配位剂与生成沉淀的离子形成配合物,是沉淀的溶解度增大的现象。
因为溶解是一吸热过程,所以绝大多数沉淀的溶解度岁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分析化学第六版第7章氧化还原滴定法及答案
分析化学第六版第7章氧化还原滴定法及答案第七章氧化还原滴定法一、判断题(对的打√, 错的打×)1、条件电位的大小反映了氧化还原电对实际氧化还原能力。
()2、以滴定反应时自身颜色变化为指示剂的物质称为自身指示剂。
()3、氧化还原滴定中,影响电势突跃范围大小的主要因素是电对的电位差,而与溶液的浓度几乎无关。
()4、重铬酸钾是比高锰酸钾更强的一种氧化剂,它可以在盐酸介质中滴定。
()5、KMnO4标准溶液和K2Cr2O7标准溶液都可直接配制。
()6、溶液酸度越高,KMnO4氧化能力越强,与Na2C2O4反应越完全,所以用Na2C2O4标定KMnO4时,溶液酸度越高越好。
二、选择题1.以K2Cr2O7法测定铁矿石中铁含量时,用0.02 mol·L-1K2Cr2O7滴定。
设试样含铁以Fe2O3(M Fe2O3=159.7)表示约为50%,则试样称取量约为A 0.lgB 0.2gC 1gD 0.5g2.对称性氧化还原滴定反应,n1=1 n2=2 时,对反应平衡常数的要求是( ) A、K'≥106 B、K'≥6 C、K'≥ 8 D、K'≥109 3.KMnO4法测定H2O2,为加速反应,可( )A、加热B、增大浓度C、加Mn2+D、开始多加KMnO44.已知在1mol/LH2SO4溶液中,Eo′(MnO4- / Mn2+ )=1.45V,Eo′(Fe3+/Fe2+)=0.68V在此条件下用KMnO4标准溶液滴定Fe2+,其滴定突跃的范围为( )A、0.86~1.26VB、0.86~1.41VC、0.68~1. 41VD、0.68~1.41V5、在pH=1.0的酸性溶液中,MnO4- / Mn2+ -电对的条件电位是( )(已知E ΘMnO4- / Mn2+ -=1.51V)A、1.42VB、1.51VC、1.32VD、0.059V6.下列基准物质中,既可标定NaOH,又可标定KMnO4溶液的是( )A、邻苯二甲酸氢钾B、Na2C2O4C、H2C2O4·2H2OD、Na2B4O7·10H2O 7.Na2C2O4标定KMnO4,温度控制75~85 ℃温度,过高则( )A、生成MnO2B、H2C2O2分解C、反应太快D、终点不明显8.用Na2C2O4标定KMnO4时,滴入第一滴KMnO4,颜色消褪后反应加快,原因是( ) A、溶液酸度增大B、反应放热C、产生的Mn2+起催化作用D、诱导效应9.K2Cr2O7法在酸性条件下滴定,其酸为( )A、只能用HNO3B、只能用HClC、只能用H2SO4D、HCl、H2SO4均可10.在H3PO4存在下的HCl 溶液中,用0.02mol·L-1 K2Cr2O7滴定0.1mol·L-1Fe2+,化学计量点电位为0.86V, 最合适的指示剂为( )A、次甲基蓝(Eθ'=0.36V)B、二苯胺(Eθ'= 0.76V)C、二苯胺磺酸钠(Eθ'=0.85V)D、邻二氮菲亚铁( Eθ'=1.06V)11.间接碘量法中,加入淀粉指示剂的适宜时间是()A、滴定开始时B、滴定接近终点时C、标准溶液滴定至50%时D、任何时候都可以12.用KMnO4滴定Fe2+时,Cl-的氧化被加快,这种现象称为( )A、催化反应B、自动催化反应C、氧化反应D、诱导反应13.间接碘量法中误差的主要来源有( )A、I-容易挥发B、I-容易生成I3-C、I-容易氧化D、I2容易挥发14.重铬酸钾法中加入H2SO4–H3PO4的作用有( )A.提供必要的酸度B、掩蔽Fe3+ C、提高E Fe3+/Fe2+D、降低E Fe3+/Fe2+ 15.碘量法中最主要的反应I2 + 2S2O32- = 2I- + S4O62-,应在什么条件下进行?( ) A、碱性B、强酸性C、中性弱酸性D、加热16.标定Na2S2O3溶液时,为促进KI与K2Cr2O7反应可采用的措施有( )A、增大K2Cr2O7的浓度B、增大KI的浓度C、保持溶液适当酸度D、采用棕色碘量瓶17.用Na2C2O4基准物标定KMnO4溶液,应掌握的条件有( )A、盐酸酸性B、温度在75~85℃C、需加入Mn2+催化剂D、滴定速度开始要快E、终点时,粉红色应保持30秒内不褪色18.氧化还原滴定前预处理的作用是( )A、使被测物转化成氧化态B、使被测物转化成还原态C、使被测物转化成有利于测定状态D、使干扰物沉淀除去E、使有机物氧化除去19.为下列物质含量的测定选择适当的标准溶液①CuSO4 ( ) ②Na2C2O4 ( ) ③FeSO4 ( ) ④Na2S2O3 ( )A、K2Cr2O7标准溶液B、KMnO4标准溶液C、Na2S2O3标准溶液D、I2标准溶液20.用C(NaOH)和C(1/5KMnO4)相等的两溶液分别滴定相同质量的KHC2O4H2C2O42H2O,滴定至终点时消耗的两种溶液的体积关系是( )A、V(NaOH)=V(KMnO4)B、4V(NaOH)= 3V(KMnO4)C、5V(NaOH)=V(KMnO4)D、3V(NaOH)= 4V(KMnO4)21.已知在1mol·L-1H2SO4溶液中Eθ(MnO4-/Mn2+)= 1.45V,Eθ (Fe3+/Fe2+)= 0.68V,在此条件下用KMnO4标准溶液滴定Fe2+,其计量点的电势值为( )A、0.38VB、0.89VC、1.32VD、1.49V22.在0.5mol·L-1H2SO4中,用KMnO4滴定相同浓度的下列溶液,突跃范围最大的是( )A、H2O2 (Eθ=0.68V)B、Fe2+ (Eθ=0.77V)C、H2C2O4 (Eθ= -0.49V)D、Sn2+ (Eθ=0.15V) 23.下面关于K2Cr2O7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是基准物质B、其标准溶液可用直接法配制C、是自身指示剂D、标准溶液很稳定,可长期保存三、填空题1、KMnO4法不能用HCl调节酸度的原因是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 吸光光度法 概述 化学分析方法,它们适用于测定试样中含量大于1%的常 量组分,但是,对于含量小于1%的微量组分不宜采用化学分 析法。例如,欲测定含铁量仅为0.001%试样中的铁,若采 用氧化还原滴定,即使氧化剂标准溶液浓度很稀(1.6×10-3 mol·L-1),也仅需0.02 mL即达终点,显然无法测定。 比色分析法 利用比较溶液颜色深浅来测定物质浓度的方法称为比色 比色 分析法。 分析法 许多物质都具有颜色,例如高锰酸钾在水溶液中呈深紫 色,Cu(NH3) 42+配离子在水溶液中呈蓝色。对于本身没有颜 色的组分也可利用显色剂使其形成有色的物质,然后用比色 分析法测定。
第七章 吸光光度法 吸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 一、 物质的颜色及对光的选择性吸收 单色光 同一波长的光称为单色光。 复合光 白光为复合光,它在波长400~750 nm范围内依波长从 长到短的变化,而呈现红、橙、黄、绿、青、蓝、紫等各种 颜色,这是人的视觉可以感觉到的光,故称之为可见光。
第七章 吸光光度法 当一束白光通过某一有色溶液时,一部分波长的光被 溶液吸收,另一部分波长的光则透过溶液。例如: 物质呈现的颜色是物质对不同波长的光选择性吸收的 结果。 物质颜色和吸收光颜色的关系
第七章 吸光光度法
酸度改变,将引起平衡的移动,使配位基团(R-)浓度变 化,从而影响有色物质的浓度,甚至改变溶液的颜色;也 可能引起待测组分M水解,使待测组分或共存组分的存在 状态发生改变,甚至形成沉淀,这些情况对显色反应是不 利的。因此,适宜的酸度是吸光光度法成败的关键。
第七章 吸光光度法 酸度曲线 显色反应的适宜酸度,通常通过实 验来确定。 具体方法是,将待测组分的浓度及显色 剂的浓度固定,仅仅改变溶液的pH,分 别测定溶液的吸光度A。以pH为横坐标, 吸光度A为纵坐标,得到pH-A关系曲线, 称为酸度曲线。例如,在测定铟时,用3, 5-二溴水杨基荧光酮-铟-溴化三甲基十六 烷基 铵三元配合物显色体系,选用六亚 甲基四胺-HCl缓冲溶液控制pH,使酸度 稳定在合适范围,绘得如图所示的酸度 曲线。在曲线上选择较为平坦的区间, 从图所示应选择4.8~6.0的pH为测定范 围,一般选择中间部分pH=5.5为宜。
第七章 吸光光度法 5、溶剂 有时在显色体系中加入有机溶剂,可降低有色物质的 解离度,从而提高显色反应的灵敏度。例如,三氯偶氮氯 膦与Bi3+在H2SO4介质(或HClO4介质)中显色时,κ为 9.0×104 L·mol-1·cm-1,加入乙醇则可使κ提高到1.1×105 L·mol-1·cm-1,灵敏度提高22%。 6、溶液中共存离子的影响 被测试液中往往存在多种离子,若共存离子本身有色, 或共存离子能与显色剂反应生成有色物质,均会影响测定 的准确度。消除共存离子干扰的常用方法如下: (1) 控制溶液的酸度例如,用二苯硫腙法测定Hg2+时, Cu2+、Zn2+、Pb2+、Bi3+、Co2+、Ni2+等可能与显色剂反应
第七章 吸光光度法 朗伯定律 如果溶液的浓度一定,则光的吸收程度与液层厚度成 正比,此关系称为朗伯定律。表达式如下:
式中:I0──入射光强度; I──透射光强度; A──吸光度; K1──比例常数; b──吸收池(亦称比色皿)液层厚度。
第七章 吸光光度法 比尔定律 如果吸收池液层厚度一定,吸光强度与物质浓度成正比, 这种关系称为比尔定律,如下式:
A=κbc = κ=M·a =
第七章 吸光光度法 透射比T 在吸光光度法中,有时也用透射比T来表示物质吸收光的 能力大小,透射比T是透射光强度I与入射光强度I 0之比,即T = I / I 0。T与A之间的关系为:
第七章 吸光光度法 偏离朗伯三、 偏离朗伯-比尔定律的原因 工作曲线 采用吸光光度法定量分析某组分时,通常先配制一系列标 准溶液,按所需条件显色后,选择测定波长和比色皿厚度,分 别测定它们的吸光度A。以A为纵坐标,浓度c为横坐标,绘制 浓度与吸光度的关系曲线,称为工作曲线(或称标准曲线)。
第七章 吸光光度法 有机显色剂:大多数有机显色剂能与金属离子生成稳定的 螯合物。显色反应的选择性和灵敏度都较无机显色剂高, 因此被广泛地应用于吸光光度分析中。 几种常用的有机显色剂
第七章 吸光光度法 四、三元配合物 三元配合物 三元配合物是指由三种组分形成的单核或双核配合物, 三元配合物 通常由一种中心金属离子和两种配位体形成。三元配合物比 二元配合物的选择性好,灵敏度高,有的稳定性也有所提高。 三元配合物的主要类型及其主要分析特性。 1、三元混合配位配合物 由一种中心金属离子和两种配位体组成。能否形成此类 三元配合物,决定于中心金属离子的电子层结构、配位体的 性质和体积大小等因素。若某种配位体能与多种金属离子发 生配合反应生成二元配合物,当在体系中再加入另一种配位 体时,受上述因素的制约,能同时与两种配位体配合的金属
第七章 吸光光度法 显色反应及显色条件的选择 在可见光区的吸光光度分析中,首先要利用显色反 应将待测组分转变为有色物质,然后进行测定。 一、 对显色反应的要求 二、 显色条件的选择 用吸光光度法测定物质的含量,要求严格控制显色 反应条件,才能得到可靠的数据和准确的分析结果。 1、酸度 酸度对显色反应的影响是多方面的。由于大多数有 机显色剂是弱酸(或碱),具有酸碱的性质,在水溶液中, 除了显色反应外,还有副反应存在,其平衡关系表示如 下:
第七章 吸光光度法 而显色,但在强酸条件下,这些干扰离子与二苯硫腙不能 形成稳定的有色配合物,因此可通过调节酸度消除干扰。 (2) 加入掩蔽剂例如,用偶氮氯膦类显色剂测定Bi3+时, Fe3+有干扰,可加入NH4F使之形成FeF63-无色配合物 ,消 除干扰。 (3) 利用氧化还原反应,改变干扰离子的价态例如, 用铬天青S测定铝时,Fe3+有干扰,加入抗坏血酸将Fe3+ 还原为Fe2+后,可消除干扰。 (4) 利用参比溶液消除显色剂和某些共存离子的干扰 (5) 采用适当的分离方法消除干扰。
第七章 吸光光度法 分光光度法 若使用分光光度计进行分析测定则称为分光光度法 分光光度法。 分光光度法 吸光光度法 比色分析和分光光度分析统称为吸光光度法 吸光光度法。 吸光光度法 吸光光度法所检测组分的浓度下限可达10-5~10-6 mol·L-1,因而它具有较高的灵敏度,相对误差为±2%~ ±5%,适合于微量组分的分析。几乎所有的无机物质和 大多数有机物质都能用此方法测定。它还常用于测定配 合物的配合比、配合物及酸碱物质的平衡常数等。此外, 吸光光度法使用的仪器比较简单,操作简便,测定迅速。
第七章 吸光光度法 摩尔吸光系数是物质吸光能力大小的量度。κ值大 说明显色反应的灵敏度高,κ值小则显色反应的灵敏度 低,大多数κ在104~105数量级,根据κ值的大小可选 择适宜的显色反应体系。 显然不能直接采用c为1 mol·L-1这样高的浓度来测定 κ,一般均在很稀浓度下实验,所得数据按下式计算:
第七章 吸光光度法 吸收曲线 如将不同波长的光照射某一固定浓度和液层厚度的溶 液,并测量每一波长下溶液对光的吸收程度(用吸光度A表 示),以吸光度为纵坐标,相应波长为横坐标,绘制作图, 则得到一曲线,这种描述某组分吸光度A与波长λ的关系 曲线,称为吸收曲线。 不同浓度KMnO4溶液的吸收曲线如图所示。 二、 光吸收的基本定律 朗伯朗伯-比尔定律 朗伯朗伯-比尔定律
第七章 吸光光度法 物质吸收光的选择性 当一束光照射到某物质的溶液时,该物质的质点(分 子、原子或离子)与光子发生碰撞,光子的能量就可能转 移到该质点上,使这些质点由最低能态(基态)跃迁到较高 能态(激发态):
式中:h为普朗克常量;ν为光子的频率;hν为光子 能量。 当照射光的光子能量hν与被照射物质的分子、原子或 离子由基态到激发态之间的能量之差相当时,这个波长的 光才可能被吸收,所以物质对光的吸收具当溶液中待测组分服从朗伯-比尔定律时,此曲线为 通过原点的一条直线,如图所示。在相同条件下测得试 液的吸光度,从工作曲线上查得试液的浓度,进而计算 试样中待测组分的含量,这就是工作曲线法(也称标准曲 线法)。 偏离朗伯偏离朗伯-比尔定律 在实际工作中,溶液浓度大时,所得工作曲线将呈 往上或往下的弯曲形状,这种现象称为偏离朗伯-比尔定 律。采用工作曲线法进行测定时,只能使用工作曲线的 直线部分,若使用弯曲部分将引起较大的误差。偏离朗 伯-比尔定律的主要原因是:
第七章 吸光光度法 2.显色剂用量 2.显色剂用量 为了使显色反应进行完全,需加入 过量显色剂。但显色剂不是愈多愈好, 有时显色剂加入太多,反而引起副反应, 对测定也不利。在实际应用中,是仿照 上述酸度选择的方法,绘制吸光度与显 色剂用量的关系曲线,如图所示。图中 出现a至b平坦部分,可在ab区间选择合 适的显色剂用量。此图为 大多数情况。另外,还有些特殊情况, 例如随着显色剂用量的增加,吸光度与 显色剂用量的关系曲线在达到平坦区域 后,出现下降趋势,甚至不出现平坦区 域,这些情况都应更加严格控制显色剂 用量,否则测定结果不准确。
第七章 吸光光度法 教学指导 概述 吸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 显色反应及显色条件的选择 测量条件的选择 目视比色与分光光度计 吸光光度法的应用
第七章 吸光光度法 教学目标 学习光吸收的基本定律 掌握显色反应及显色条件的选择 掌握测量条件的选择 掌握吸光光度法的应用 重点与难点 光吸收的基本定律 显色反应及显色条件 吸光光度法的应用
第七章 吸光光度法 三、 显色剂 无机显色剂:无机显色剂与金属离子生成的配合物 大多不够稳定,灵敏度不高,选择性也不太好,目前在吸 光光度分析中应用不多。尚有实用价值的有:硫氰酸盐用 于测定铁、钼、钨、铌等元素;钼酸铵用于测定硅、磷、 钒,与之形成杂多酸。如磷肥中磷的测定,利用 (NH4)2MoO4与PO43-形成(NH4)2H[PMo12O40]·H2O杂多 酸。还有利用H2O2与Ti在1~2 mol·L-1H2SO4介质中,形 成的TiO[H2O2]2+黄色化合物,应用于测定矿石中的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