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类的生殖
鱼产卵
鱼类的受精方式有两种,极大部分卵生鱼类行体外受精,亲体分别把精卵排入水中;少数卵生鱼类如一些鲨、鳐类行体内受精,而所有卵胎生和胎生鱼类则行体内受精。
鱼类的生殖方式有卵生、卵胎生和胎生三种类型。
1、卵生为大多数鱼类的生殖方式。
鱼类将卵产至体外,胚胎发育在体外进行,胚胎发育过程中完全依靠卵内的营养物质。
2、卵胎生受精卵在雌体生殖道内发育,发育中主要依靠卵黄营养,与母体没有营养关系,或母体生殖道主要只提供水分和矿物质,最终由母体产出仔稚鱼。
如孔雀鱼。
3、胎生一些板鳃鱼类的胚体与母体有血液循环上的联系,胚胎发育所需的营养不仅靠本身的卵黄,而且也依靠母体来供给。
胚胎发育所在的输卵管壁上有一些突起与胚体连接,形成类似胎盘的构造,母体就是通过这一构造将营养送给胚体。
如灰星鲨寿命:由于受到自然因素和人为捕捞的影响,绝大多数鱼都不能够完成它们的整个生命过程而寿终正寝。
所以,我们很难知道其生理寿命,只能了解其生态寿命。
通常的做法是:根据捕到的某种最大个体(鱼类终生生长,个体越大,年龄也越大)体组织(如鳞片、耳石、鳍条、支鳍骨、鳃盖骨、脊椎骨等)上的年轮来判断其寿命。
一般说来,鱼类的寿命与其个体大小和性成熟年龄有关。
鱼体越大,性成熟越晚,寿命就越长。
从这个角度讲,世界上最大的鱼——鲸的寿命应最长。
可惜,到目前为止,人们对它的寿命一无所知。
据报道,生活在里海和黑海里的欧鳇,体重可达1500千克,寿命高于100年;而我国长江里的白鲟,寿命也接近100年。
很多小型鱼类,如淡水里的鱼假虎鱼、青鱼将、银鱼,寿命只有一年左右。
尽管鱼类的寿命种间差异很大,但绝大多数鱼的寿命集中在2~20年之间,其中又有60%集中在5~20年,能活到30年以上的鱼类不会超过10%,而2年以下的也只有5%。
在我国的淡水鱼中,银飘鱼:鳌鲦鱼、红鳍鱼白、铜鱼、黄颡鱼、银鲴、沙鳢的寿命在2~4年之间;青鱼、草鱼、鲢鱼、鳙鱼、鲫鱼、鲂鱼、翘嘴红鱼白、鳜鱼的寿命多在7~8年,个别可活到10年以上。
10.2.3 鱼类的生殖活动
鱼类的生殖⏹性成熟:鱼类性腺发育到能产卵、排精时的阶段。
⏹性周期:当性腺排出配子后,便呈现周期性变化。
⏹鱼类在下丘脑—脑垂体—性腺(HPG)轴调控下,按照环境条件的周期性综合调整生殖生理机能。
1. 鱼类的促性腺激素(GtH)⏹由中腺垂体(间叶)GtH分泌细胞所分泌的激素。
⏹腺垂体的嗜碱性细胞:在性成熟之前没有或者处于静止状态,其分泌活动和生殖周期相互联系而表现明显的变化。
(1)鱼类GtH种类及其功能⏹GtH I(ConA-I GtH,促卵黄生成激素)刺激卵黄蛋白渗入到正在发育的卵母细胞内,刺激合成性类固醇激素。
⏹GtH II(ConA-II GtH,促性腺成熟激素)刺激精子发生、排精;刺激卵母细胞发育成熟、排卵。
(2)鱼类GtH分泌活动的调节⏹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鱼类下丘脑能分泌GnRH,刺激腺垂体分泌GtH。
⏹促性腺激素释放抑制因子 (GRIF):多巴胺,抑制腺垂体分泌GtH。
⏹在性腺发育的整个时期,GtH分泌活动都受到GRIF的紧张性抑制。
●既抑制GnRH的作用;也抑制GtH的释放⏹排精、卵前,下丘脑会减少GRIF的分泌。
●GtH自动分泌增加;GnRH促GtH分泌作用更显著。
●排精、卵前,会引起鱼血液中GtH急剧升高。
⏹性类固醇性激素对GtH分泌的反馈调节●在性未成熟和正向性成熟发育的鱼类中,性激素对GtH分泌有正反馈作用●在性成熟鱼类中,性激素对GtH的分泌有负反馈作用,在产卵期间尤为明显2. 卵的生长和最终成熟⏹卵黄的生长和积累⏹性腺的发育成熟⏹卵母细胞的最终成熟(1)卵黄的生长和积累☐以卵黄泡和卵黄颗粒的形式沉积在卵母细胞的细胞质中☐卵黄发生:内源性卵黄发生和外源性卵黄发生外源性卵黄发生(2)性腺的发育成熟⏹鱼类性腺发育成熟是在GtH分泌缓慢而稳定增加、促进的结果。
⏹鱼类卵原细胞增殖时期卵母细胞生长和滤泡形成早期与脑垂体的GtH没有关系,到卵黄生成期需要ConA-I GtH的调节。
鱼类生殖系统的构造与发育
鱼类生殖系统的构造与发育鱼类是水生生物中数量最多、种类最多的一类动物,他们在水中游动、觅食、繁殖和生长。
而鱼类的生殖系统就是他们繁衍后代的重要部位之一。
下面就探讨一下鱼类生殖系统的构造与发育。
一、鱼类生殖系统的构造1.雌鱼生殖系统雌鱼的生殖系统主要由卵巢、输卵管、oviduct和生殖孔组成。
具体如下:(1)卵巢:卵巢是雌鱼成熟后产生卵子的地方。
卵巢的大小会随着年龄和繁殖状态的不同而发生变化。
(2)输卵管和Oviduct:输卵管是卵巢和oviduct连接的通道,能将卵子带到oviduct中。
Oviduct负责接受精子,将精子和卵子结合形成受精卵,并将受精卵嵌入地貌或者胎盘中。
(3)生殖孔:生殖孔是雌鱼的最终排泄器官,也是卵子排出体外的地方。
2.雄鱼生殖系统雄鱼的生殖系统主要包括睾丸、精囊、输精管和生殖孔。
具体如下:(1)睾丸:睾丸是生产精液的地方。
雄鱼的睾丸一般会在身体的上部,离体表最近的地方。
(2)精囊:精囊是贮存精液的地方,可以保护精子不受伤害,也可以调节精液的质量和数量。
(3)输精管:输精管是精子从睾丸传输到泄殖腔和肛门的通道。
(4)生殖孔:生殖孔是雄鱼的排泄器官,可以排出尿液和精液。
二、鱼类生殖系统的发育鱼类的生殖系统的发育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下面将介绍其中的一些阶段。
1.性腺的生成性腺是指雄性和雌性生殖细胞的产生器官,它们在鱼类的胚胎发育过程中从原肠胚的中央部位产生。
在雌性幼鱼体内,这些细胞逐渐发育成为卵巢组织;而在雄性幼鱼体内,这些细胞逐渐发育成为睾丸组织。
2.性腺的分化分化是指无性细胞逐渐发育成为性细胞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性器官的分化也随之进行。
在雌性幼鱼体内,卵巢的分化是由最初种子细胞向皮肤的扩散而开始的;而在雄性幼鱼体内,则由最初种子细胞向生殖前体的发育而开始。
3.性腺发育的成熟性腺的成熟是指幼鱼性腺逐渐发育成为成年鱼的性腺,包括生殖细胞的产生和性器官的成熟。
成熟的性腺不仅可以产生大量的生殖细胞,而且还可以产生性激素,促进性腺发育和控制繁殖行为。
《鱼类生理学》第十二章生殖
《鱼类生理学》第十二章生殖第十二章生殖生殖是生物延续和繁殖种系的重要生命活动,高等动物生殖是通过两性生殖器官的活动和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而实现的。
生殖器官包括主性器官和附性器官。
鱼类主性器官器官为精巢和卵巢,主性器官除产生生殖细胞外,还分泌激素,所以又称生殖腺或性腺。
附性器官雄性:输精管,某些鱼类具有交接器雌性:输卵管,某些鱼类具有产卵器大多数鱼类为雌雄异体,部分鱼类为雌雄同体包括三类:两种性腺同步发育,精卵子同时成熟,如鳉科,鯔科;雌性先熟而后变为雄性,如合鳃科的黄鳝;雄性先熟,然后卵巢发育成熟,如鲷科鱼。
第一节鱼类性腺的形态学一、精巢的形态大部分硬骨鱼类的精巢为一对延长的器官,附着在体腔背壁上,精巢向后延伸部分形成输精管,终止在直肠和输尿管之间的生殖乳突上。
硬骨鱼类的精巢与哺乳动物的一样,由间质和小叶(或小管)组成,间质位于小叶之间,由间质细胞、成纤维细胞和血管、淋巴管组成。
其中间质细胞与哺乳类的Leydig’s细胞同源,是合成激素的场所。
小叶(或小管)具有两种类型的细胞,即生殖细胞和排列在小叶或小管周围的体细胞(小叶界细胞),后者称为谢尔托立氏细胞(Sertoli cell),由它们组成小叶或小管内的小囊。
根据精子发生的模式,可将鱼类精巢结构分成两种类型:小叶型和小管型。
小叶性为绝大部分硬骨鱼类所具有,它由许多被结缔组织分隔成的小叶组成,小叶中的原始生殖细胞经历若干次有丝分裂,形成含有数个精原细胞的生精小囊。
在成熟过程中,一个生精小囊内的所有生殖细胞大都处于相同的发育阶段,随着精子发生到精子形成,生精小囊不断扩大,最后破裂,精子被释放进入与输精管相连的小叶腔中。
另一种为管状结构的精巢,即小管型。
见于花鳉科鱼类和鳉科鱼类。
这种精巢为许多小管规则地排列在外端固有膜和中央腔之间。
原始生殖细胞仅位于小管近盲端部分,随着精子发生到精子形成,生精小囊逐渐向中央腔方向移动,成熟的精子被释放入与输精管相连的中央腔。
第6章 生殖系统
(三)Ⅲ期卵巢 此期卵巢呈青灰色或黄白色,肉眼已可清楚辨 认其卵粒,但彼此还不易分离。四大家鱼的Ⅲ 卵巢出现与次年冬季。此期卵巢内的细胞处于 第Ⅲ时相,为大生长期的初级卵母细胞。细胞 直径约为250-500μm之间,在细胞膜(质膜) 的外边已形成两层滤泡膜。在卵母细胞中央开 始出现辐射带,并在卵质的外缘开始出现液泡 和卵黄颗粒(均为沉集的营养物质)。
(六)Ⅵ期卵巢 此期卵巢的特点决定于产卵方式,鱼类产卵有 一次性产卵和分批性产卵两种类型。 一次性产卵:卵巢内卵母细胞基本处于同步发 育,同时成熟,一次性排出,产卵后卵巢内仅 有小型或早期卵母细胞,当年不再成熟产卵。 这种鱼类的Ⅵ期卵巢体积大大缩小,空虚而松 软,有许多排空卵子的滤泡腔。
虹鳟鱼的精巢
(三)输出管
输出小管
输出管又称输精管, 是精子输出的管道, 呈分枝状分布在精巢的边缘,与精小叶腔 相通,各精小叶腔内精子汇集到输精管内 并可借助于输精管排出。输精管的上皮可 分泌精清,与精子混合成精液,使精子具 有活性。
输出小管
输出小管
二、精巢的功能与生殖细胞形态 精巢的主要功能是产生精子和分泌雄激 素;精子是由生殖细胞分化形成,雄激 素是由精小囊周围的滤泡细胞和间介组 织中的间介细胞产生。精巢内的生殖细 胞在不同的发育阶段,其形态和大小各 有差异,根据其发育阶段的不同,可将 精巢内的生殖细胞分为五种类型:
三、卵母细胞的萎缩 卵母细胞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总有一些 卵母细胞因卵巢发育过程中营养物质的 缺乏或其它原因而不能最终地发育成熟 而中途发生萎缩和退化。这些萎缩的卵 母细胞最终则被滤泡细胞吞噬溶解并清 除。
四、雌雄同体与性逆转 鱼类多为雌雄异体,少数鱼类为雌雄同体(同 一鱼体内同时存在精巢和卵巢)。另有一些鱼 类在一生中发生性逆转,即在不同生长阶段出 现不同性别。有的先为雌性,第一次成熟为雌 性的卵巢,以后转为雄性的精巢,称首雌特征; 有的先为雄性,第一次成熟为雄性的精巢,以 后转为雌性的卵巢,称首雄特征。
八年级上册生物鱼类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生物鱼类知识点鱼类是生物界中令人着迷的一类动物,其种类繁多、形态多样,既有淡水鱼,也有海水鱼。
在生态系统中,鱼类是食物链中的重要一环,人类对于鱼类的研究也是相当广泛的。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八年级上册生物鱼类知识吧。
一、鱼类的形态特征1.身体结构:鱼类身体结构多呈流线型,适应于水中运动。
鱼类身体主要分为头部、躯干和尾部三部分。
鱼类的头部多有口、眼、鳃和侧线等器官,可以用来感知水的压力和方向。
2.鳞片:鳞片是鱼类身体表面上的硬质物质,呈圆形或多边形,可以防止鱼类受到外界的伤害,还可以减小水流的阻力。
3.鳃:鳃是鱼类呼吸的器官,位于头部两侧。
鱼类通过鳃来摄取水中的氧气。
4.尾鳍:尾鳍是鱼类最主要的运动器官,鱼类可以通过摆动尾鳍来前进和转向。
二、鱼类分类1.根据生活环境可分为淡水鱼和海水鱼。
2.根据鱼类体温的变化,可分为恒温鱼和变温鱼。
3.根据鳃盖的形态,鱼类也可被分为硬骨鱼和软骨鱼。
4.根据鱼类形态特征,鱼类也可被分为鲤形目、鲑形目、鲸目等。
三、鱼类的生殖方式1.卵生:大部分的鱼类是卵生,即通过产卵的方式来生殖下一代。
2.胎生:少数鱼类通过胎生的方式来生殖下一代。
如鲸鲨、鲸鱼等。
四、鱼类的生态作用1.食物链中的角色:鱼类在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他们是食物链中的重要一环。
2.生态平衡的维护:鱼类在水体中的生存和保护,也可以帮助维护生态平衡。
五、鱼类的保护意义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活动的加强,鱼类种群数量不断减少,保护鱼类已经成为人类的一项重要任务。
保护鱼类有利于维护生态平衡,促进可持续发展。
以上就是八年级上册生物鱼类知识点的简要介绍。
希望这些知识能够对大家了解鱼类有所帮助,也希望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加强对鱼类保护的意识,共同为生态环境的改善尽一份力。
比较鱼类与两栖动物的生殖方式——八年级生物教案
比较鱼类与两栖动物的生殖方式——八年级生物教案生殖方式是生物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它直接关系到各种生物的繁殖和进化。
在自然界中,鱼类和两栖动物虽然都可以在水中生存,但是它们的生殖方却有着很大的不同。
本文将从生殖器官、交配方式、受精方式、卵的发育和生殖方式等几个方面来进行对比。
一、生殖器官鱼类的生殖器官主要包括睾丸和卵巢两种。
睾丸分布在躯干和尾部的后部,和消化系统紧密相连,并且非常容易识别。
卵巢更为难以分辨,通常位于腹部的上方,和肠子紧密相连,不过在产卵期的时候,卵巢会肿胀成大团,这时也比较容易识别。
两栖动物的生殖器官和哺乳动物相似,雄性有睾丸和附睾,而雌性有卵巢和输卵管。
由于两栖动物主要生活在陆地上,这些器官之间的联系也比较紧密,而且都比较容易识别。
二、交配方式鱼类的交配方式有着很多种,其中最为常见的是卵生和育婴袋的繁殖方式。
卵生的繁殖方式是指鱼类通过产卵的方式来繁殖后代,雌性鱼将卵产在水中,雄性鱼就会在卵上喷出精液,以此进行受精。
育婴袋的繁殖方式是指,有些鱼类会将卵产在雄性鱼的体内,雄性鱼再通过身体内的育婴袋来孵化卵,并且将小鱼生下来。
两栖动物的交配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外交配,一种是内交配。
外交配是指雌性两栖动物在产卵的时候,会将卵生产在水中,雄性两栖动物再通过在卵上喷出精液来进行受精。
内交配是指有些两栖动物会在体内进行交配,雄性两栖动物会通过吸吮空气的方式来进行受精。
三、受精方式鱼类的受精方式通常为外受精,即雌性鱼将卵产在水中,而雄性鱼会在水中释放精液,以此进行受精。
部分的鱼类也可以通过内受精的方式来进行,但是这种情况比较少见。
两栖动物的受精方式也有两种,一种是外受精,另外一种是内受精。
有些两栖动物在产卵的时候,会将卵生产在水中,然后再与雄性两栖动物在水中进行交配,使用男女殊形或不同颜色的泡泡将精液传输给雌性两栖动物,以此来进行受精。
而内受精的方式则是指有些两栖动物会在体内进行交配,此时受精就会在雌性生殖道内发生。
小鱼是怎样繁殖后代的
小鱼繁殖后代的过程称为鱼类的生殖。
鱼类主要有两种生殖方式:卵生和胎生。
卵生是指雌性鱼产卵,然后雄性鱼通过外部受精使卵受精成为受精卵。
受精卵通常会在水中进行孵化。
大多数卵生鱼类会选择适合的产卵场所,如水草丛、沉木或洞穴等地方,将卵粘附在那里。
在孵化期间,雄性和雌性鱼类通常会保护和照料受精卵,以确保其安全孵化。
随着时间的推移,受精卵会孵化成为鱼苗,然后逐渐长大。
胎生则是指雌性鱼在体内孕育胎儿并直接生下鱼仔。
胎生的鱼类通过内部受精的方式繁殖后代。
雄性鱼通过产生精液,将精子传递给雌性鱼,受精卵在雌性鱼的体内发育和孵化。
这些受精卵在雌性鱼的体内得到充分的营养和保护,直到完全发育为鱼仔。
然后,雌性鱼会通过产卵将鱼仔释放到水中。
总的来说,小鱼的繁殖后代主要通过卵生和胎生两种方式进行,其中卵生鱼类会产卵并在水中孵化,而胎生鱼类则通过内部受精,在雌性鱼的体内孕育胎儿并直接生下鱼仔。
鱼类的生殖
鱼类的生殖l.鱼类性成熟的年龄鱼类性成熟指鱼类从孵化后经生长发育,性腺达到成熟能排精产卵。
不同鱼类性成熟开始年龄不相同。
即使同一种鱼,也因外界环境条件的差异,性成熟的年龄也有变化。
此外,同一种鱼的不同种群或雌雄两性到达性成熟的年龄也有差异。
一般说来,分散生活的种类,性成熟的年龄较迟。
如国家珍贵保护动物中华鲟,开始性成熟的年龄是4龄。
欧洲鳇鱼性成熟时间为16龄。
集群生活的鱼类,性成熟时间稍早,如中上层生活的青鳞小沙丁鱼和金色小沙丁鱼,1龄即达性成熟,而中下层的大黄鱼性成熟时间大多在3~4龄。
也有一些更早熟的如食蚊鱼,出生后1个月即能产卵。
同一种鱼,在低纬度的南方比在高纬度的北方性成熟早。
如鲤鱼,在南方2龄性成熟,而在北方则要5龄才能性成熟。
鲻鱼、梭鱼的雌鱼在4龄开始性成熟,而雄鱼则在2~3龄性成熟。
有些鱼类的性成熟是同步的,如大银鱼,1龄全部性成熟,且雌雄同步。
而有些鱼类,如黄海的鲷鱼,1龄时只有4%雌鱼性成熟,雄鱼45%性成熟,2龄鱼全部性成熟。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鱼类资源遭受过度捕捞时,鱼类趋向小型化,性成熟年龄也提早。
2.鱼类性成熟的第二性征有些鱼类可以从外部形态特征区别雌雄,如身体大小、体色、泄殖孔向外开口等。
又如板鳃鱼类的鳍脚,鳉鱼雄鱼的交接器,鳑鱼的产卵管等。
它们的两性异形是稳定的。
大多数鱼类只能从其内部的精巢和卵巢区别其雌雄,而不易从外形上区别。
不过有些鱼类在性成熟的繁殖季节出现第二性征。
如鲤科鱼类中,有些种类雄鱼身体各部多具鲜明色彩,而雌鱼多呈暗淡的灰黄色。
粘皮虎鱼的雄鱼深灰色,两背鳍皆较大,第一背鳍上有黄色和黑色斑块各一个。
腹鳍吸盘宽圆,棕黑色。
雌鱼灰黄色,第一背鳍上有黑色条纹,第二背鳍上也有黑色条纹。
腹鳍吸盘较窄,乳白色。
海洋中的隆头鱼,雄鱼橙黄色,自眼部向后有5~6条蓝色条纹,而雌鱼为红色,没有条纹。
许多鱼类在繁殖季节身体出现鲜红的色彩,或原来的色彩变得更加鲜艳。
一般在雄鱼中表现特别突出。
鱼类的生殖行为
鱼类的生殖行为鱼类是水生动物中最多样化的类群之一,其生殖行为因种类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本文将探讨鱼类的生殖行为,包括繁殖方式、交配行为和卵的产卵方式等。
一、繁殖方式鱼类的繁殖方式主要分为两类:卵生和胎生。
卵生鱼类是指将卵产放在外部环境中孵化的鱼类,而胎生鱼类则是将卵孵化在体内,直到幼鱼发育成熟后再生产。
1. 卵生鱼类卵生鱼类的产卵方式多种多样。
有些鱼类是在水生环境中选择一个合适的场所进行产卵,如淡水鱼类会选择水草丛或者河床中的沙石缝隙等地。
在水生环境中,卵生鱼类的产卵可以是单个或成对进行,有些甚至是集体产卵。
另外,也有一些卵生鱼类会选择产卵后将卵黏附在父母的身体上,这种现象称为父母咬卵,此类鱼类通常会选择一个安全的场所,如洞穴或岩石缝隙。
父母咬卵的行为可以有效地保护卵的安全,防止其他捕食者的侵袭。
2. 胎生鱼类胎生鱼类的繁殖方式与哺乳动物类似,幼鱼在母体内发育直到成熟后才会产下。
胎生鱼类的交配行为通常会伴随着精液的传递,并在母体内受精。
幼鱼在母体内通过摄取营养从而进行正常的发育,直到它们达到适合生存的阶段后才会被母体产出。
二、交配行为交配是鱼类生殖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
鱼类的交配行为多种多样,以下将介绍其中几种常见的交配方式。
1. 鱼类的外育方式很多鱼类通过交配行为进行外育。
在这种方式中,雄性鱼类会将精子直接释放到水中,然后雌性鱼类会游到释放精子的区域,将其吸入体内,进行受精和产卵。
这种方式的优势在于能够增加精子与卵子的接触面积,提高繁殖成功率。
2. 鱼类的内育方式有些鱼类采用内育方式进行交配。
在内育中,雄性鱼类会将精子直接输送到雌性鱼类的生殖道内,进行受精。
雌性鱼类会将受精卵保留在体内,直到幼鱼发育成熟后再产出。
三、卵的产卵方式卵的产卵方式因鱼类的种类而有所不同,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卵的产卵方式。
1. 浮游卵有些鱼类会产卵成浮游卵,这些卵会随着水流漂浮。
浮游卵通常非常小,以便能够更容易地传播和分散。
鱼类生殖和繁殖行为的生物学原理
鱼类生殖和繁殖行为的生物学原理鱼类是一类具有高度多样性和适应能力的动物,其繁殖和生殖行为同样也丰富复杂。
在它们的进化过程中,生殖成功的策略和反遗传学遗传规律的支配都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讨论鱼类生殖和繁殖行为的生物学原理。
1. 性别决定与大多数哺乳动物不同,鱼类在性别决定和个体性别的维持方面存在较大的多样性。
鳀科鱼类和环境响应鱼类可以根据环境条件改变其性别表达,称为环境性别(EG)鱼,如白鲢鱼。
生殖器官未定鱼则一边生长一边发展其生殖系统,根据口-肛长度比(KAR)判断其为什么性别,如水蛇鳝。
而某些鱼类则采用性染色体决定性别,如雌雄同体鱼和雌性化雄鱼。
2. 繁殖季节和场所对于多数的鱼类而言,适合进行繁殖的季节和场所通常由其环境所决定。
而对于淡水消费性鱼类而言,其繁殖季节和水温密切相关,典型的例子如鲑鱼和鲤鱼。
在它们成熟后,在特定的季节和水温情况下,它们会飞跃或往上游游,选择繁殖场所,产卵和受精。
而实验表明,加热或降温水温都可以显著延长或缩短其繁殖季节。
3. 繁殖方式大多数的鱼类利用外部受精方式。
在繁殖期间,雄鱼会把精子涌入水中,雌鱼则在其静止时感知到精子,并通过精子与卵细胞结合进行受精作用。
但是,某些鱼类则利用内部受精方式,如鲨鱼和蛇鳝。
这些鱼类将精子和卵子存储在内部,等待成熟后通过内部受精进行受精作用。
4. 产卵和孵化方式对于产卵和孵化方式的特异性和差异性,也与鱼类的物种和环境有关。
在河流和湖泊中,产卵和孵化可以出现大规模的同步现象,如大鲤鱼。
卵的孵化过程通常与鱼类的环境和生活史密切相关。
在海洋环境中,孵化时需要更多的氧气,需要在更高的水流量下进行,且需要食物的供应和随后的幼鱼成长。
5. 繁殖后的幼鱼对于大多数的鱼类而言,幼鱼在孵化后会在水中自由地生长和发展。
然而,部分鱼类的幼鱼却需要与母鱼在一起生活相当长一段时间,在母鱼的身体内成长和取食。
这种表现形式称为卵胎生和胎生,大多数的例子如底鲶和鲨鱼。
鱼类生殖系统的解剖学与生理学研究
鱼类生殖系统的解剖学与生理学研究鱼类是一种生殖力极强的生物,其繁殖能力广泛影响到了人类对水资源的利用和管理。
而了解鱼类的生殖系统解剖学与生理学研究,则有助于对鱼类的生理特性和生殖繁殖机制进行深入探讨。
本文将详细探讨鱼类生殖系统的解剖和生理方面的研究现状。
一、鱼类生殖系统的解剖鱼类生殖系统由性腺和生殖道组成,根据性腺形态和分泌物特性可将鱼类性腺分为两类:卵巢和睾丸。
从功能上看,性腺伴随生殖周期而发生形态和分泌物变化,进而影响到生殖行为和繁殖。
1. 鱼类卵巢卵巢是雌鱼的两个主要性腺之一,具有制造卵子的主要功能。
从形态上看,鱼类卵巢通常由一系列卵泡(支持细胞和生殖细胞)组成,而卵泡的数量和大小则决定卵巢的大小和结构。
在繁殖期,支持细胞开始分解使卵子膨胀、发育进而成熟,整个生长发育过程称为卵泡发育。
发育完成后,卵子通常于正常生理循环或受外界刺激后通过导管,由原位脱落、营养外泌和吸收贮存,等待进一步的受精和发育过程。
2. 鱼类睾丸睾丸是雄鱼的两个主要性腺之一,与卵巢类似,主要作用是制造精子。
从形态上看,鱼类睾丸不像卵巢那样构成囊状结构,而是内含睾丸小叶,小叶间则有间质组织相隔,控制生精细胞的分化和产生。
在睾丸微小管中,不同的生精细胞逐渐分化和进一步发育,并且在长期的生长过程中,会产生相对成熟的精子。
3. 鱼类交配行为和繁殖方式鱼类的交配行为和繁殖方式则由生殖生理角度来探讨。
鱼类的交配行为和繁殖方式受到环境、季节、物理、化学和生物的综合影响。
雄鱼通常会对配偶体现出主动、攻击和保护的特征,而雌鱼则会采取被动的性态。
不同的鱼类交配方式不同,包括包括内受精和外受精两种。
其中,内受精通常包括性器官的结构和功能以及卵巢和精巢等性腺待,有益于保证卵细胞萌发、精子移动和受精等整个过程。
外受精则多发生于水中环境中,通常卵子和精子在系统中流动、碰撞和混合等,能够迅速完成受精、卵细胞萌发和胚胎形成过程。
二、鱼类生殖系统的生理生殖生理则是与鱼类生殖系统息息相关的一部分。
海洋生物的生殖行为从鱼类到无脊椎动物
海洋生物的生殖行为从鱼类到无脊椎动物海洋生物的生殖行为一直以来都是生物学的研究重点,而其中从鱼类到无脊椎动物的生殖行为更是千姿百态、令人惊叹。
本文将从鱼类的卵生和胎生、无脊椎动物的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等方面来探讨海洋生物的生殖行为。
一、鱼类的生殖行为1.1 卵生鱼类卵生鱼类是指通过排放受精卵来繁殖后代的鱼类。
这类鱼类通常需要找到合适的产卵场所,如沙滩、珊瑚礁等,并通过各种方式将受精卵沉积于此。
卵生鱼类的受精方式有两类:一是外受精,即雄性鱼类在产卵时将精子释放到水中,雌性鱼类则会将卵子排放到水中,两者在水中结合完成受精;二是内受精,即雄性鱼类通过特殊的生殖器官将精子送入雌性体内,在体内完成受精。
1.2 胎生鱼类胎生鱼类是指将受精卵孵化成胚胎,并在体内孕育至一定时期的鱼类。
这类鱼类通常会将受精卵保留在自身体内,通过胚胎发育、滋养等方式,将幼鱼保护到一定发育程度后再排出体外。
胎生鱼类的孕育过程相对于卵生鱼类来说更加复杂,需要雌性鱼类提供养分和保护胚胎的环境。
二、无脊椎动物的生殖行为2.1 无性生殖无性生殖指无脊椎动物通过无需受精过程,直接产生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无脊椎动物中有些物种能够通过分裂、出芽、孢子形成、再生等方式繁殖后代。
例如,珊瑚虫能够通过出芽的方式形成新个体,海绵则可以通过再生的方式恢复并繁殖后代。
2.2 有性生殖有性生殖则是指无脊椎动物通过受精过程,结合雌雄两性的生殖细胞形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这类无脊椎动物通常会产生配子,并借助水流、风等外界因素将配子释放到环境中,完成受精过程。
例如,水母的生殖方式为释放性生殖产生配子,通过受精后发育形成幼体。
三、海洋生物的生殖策略海洋生物的生殖行为通常会受到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进而形成多种生殖策略。
一些海洋生物会选择在特定的生活阶段进行产卵或繁殖,以确保后代的生存率。
此外,一些物种还会选择与其他个体合作或采取其他方式来增加繁殖的成功率。
在海洋生物的繁殖过程中,也会存在竞争与选择。
鱼通过什么的方式来繁殖后代
鱼通过什么的方式来繁殖后代
一、卵生
1、母体将卵产至体外(自然环境中),父体随后排出精子,待授精后胚胎即可发育。
2、胚胎发育期间,所需营养全部来自于卵黄,与母体没有营养关系。
3、大部分卵生鱼类在体外受精,少数品种(比如鳐类、海产杜父鱼类)在体内受精。
4、少数卵生鱼类会保护受精卵。
5、卵生鱼类包括草鱼、鲳鱼、金鱼、大马哈鱼等品种。
二、卵胎生
1、亲鱼交配时在体内完成受精,受精卵在母体的生殖道内发育,最终由母体产出仔稚鱼。
2、胚胎发育期间,所需营养主要来自于卵黄,与母体没有营养关系(或母体生殖道仅提供水分和矿物质)。
3、卵胎生鱼类包括剑尾鱼、孔雀鱼、月光鱼、玛丽鱼等品种。
三、胎生
1、此种繁殖方式与哺乳类动物类似,因此也被称为假胎生。
2、此类品种在体内完成受精,胚胎发育期间与母体有直接联系,可通过类似于脐带的组织在循环上与母体相联。
3、胚胎可以吸收卵黄,也能依靠母体提供养分(某些板鳃鱼类的胚体与母体有血液循环的联系)。
4、胎生鱼主要包括真鲨科鱼类,比如大青鲨。
鱼类的尿殖系统
鱼类的尿殖系统鱼类作为水生生物,其生存和繁衍离不开一套独特且复杂的尿殖系统。
这个系统不仅负责排泄体内的代谢废物,还在生殖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鱼类的尿殖系统主要包括肾脏、输尿管、膀胱以及生殖器官。
肾脏是尿殖系统的核心器官,它的功能类似于人类的肾脏,但在结构和功能上又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鱼类的肾脏通常呈长条形,颜色较深。
根据鱼类的进化程度和生活环境的不同,肾脏的结构也有所不同。
在一些原始的鱼类中,肾脏可能相对简单,而在进化程度较高的鱼类中,肾脏的结构则更加复杂和完善。
肾脏的主要功能是过滤血液,将其中的代谢废物、多余的水分和盐分等形成尿液。
与肾脏相连的是输尿管,它负责将肾脏产生的尿液输送到体外。
在大多数鱼类中,输尿管直接开口于泄殖腔。
泄殖腔是一个多功能的腔体,既用于排泄尿液,也用于排出粪便和生殖细胞。
说到膀胱,并不是所有的鱼类都具有这一结构。
在一些淡水鱼类中,由于生活环境中的水分相对充足,它们可能不需要膀胱来储存尿液。
但在一些海水鱼类中,为了节约用水,可能会进化出膀胱来暂时储存尿液,以减少水分的流失。
接下来我们聊聊鱼类的生殖器官。
鱼类的生殖器官分为雄性和雌性两种。
雄性生殖器官主要包括精巢和输精管。
精巢产生精子,而输精管则负责将精子输送到体外。
在繁殖季节,雄性鱼类的生殖器官会发生明显的变化,例如精巢增大、输精管加粗等。
雌性生殖器官主要包括卵巢和输卵管。
卵巢产生卵子,输卵管则负责将卵子输送到体外。
与雄性鱼类类似,雌性鱼类在繁殖季节生殖器官也会发生显著的变化,如卵巢体积增大、卵子成熟等。
鱼类的生殖方式多种多样,有卵生、卵胎生和胎生。
卵生是最常见的生殖方式,雌性鱼类将卵子排出体外,雄性鱼类在体外使卵子受精。
卵胎生则是卵子在母体内受精并发育,但营养主要依靠卵黄,与母体没有直接的营养交换。
胎生在鱼类中相对较少见,胚胎在母体内发育,通过胎盘与母体进行营养和气体交换。
鱼类的尿殖系统在其生命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鱼类的生殖和迁徙行为
实验结论:根据实验结果, 提出鱼类生殖与迁徙行为 的研究结论和建议
鱼类生殖与迁徙行为研究的伦理问题
研究目的:了解鱼类的生殖和迁徙行为,为保护鱼类资源提供科学依 据
研究方法:采用标记、追踪、观察等方法,获取鱼类的生殖和迁徙 行为数据
研究技术:利用卫星遥感、无线电追踪等技术,提高研究效率和准确 性
伦理问题:在研究中应遵循动物福利原则,尽量减少对鱼类的干扰 和伤害
教育普及:鱼类生殖与迁徙行为的保护和利用,可以提高公众对鱼类生态 保护的认识,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鱼类生殖与迁徙行为利用的实践和案例
鱼类养殖:利用鱼类的生殖和迁徙行为进行人工养殖,提高产量和质量
生态旅游:利用鱼类的迁徙行为吸引游客,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科学研究:研究鱼类的生殖和迁徙行为,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提 供科学依据 环境保护:保护鱼类的生殖和迁徙行为,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
等
鱼类迁徙的生态学意义
寻找食物:迁徙 到食物丰富的地 区,提高生存几 率
繁殖后代:寻找 适宜的繁殖地, 提高繁殖成功率
适应环境:迁徙 到适宜的环境, 避免恶劣气候和 天敌
维持生态平衡: 通过迁徙,保持 种群数量和生态 平衡
鱼类迁徙的预测和保护
鱼类迁徙预测的 方法:卫星追踪、 标记放流等
鱼类迁徙保护的 重要性:维持生 态平衡、保护生 物多样性
维持种群数量:鱼类的生殖行为是维持种群数量的重要途径。
遗传多样性:鱼类的生殖行为可以增加遗传多样性,有利于种群的适应和进化。
生态系统平衡:鱼类的生殖行为对生态系统的平衡具有重要作用,如食物链的维持、营养 物质的循环等。
人类活动影响:人类的捕捞、污染等活动会对鱼类的生殖行为产生影响,从而影响生态系 统的平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鱼类的生殖
l.鱼类性成熟的年龄
鱼类性成熟指鱼类从孵化后经生长发育,性腺达到成熟能排精产卵。
不同鱼类性成熟开始年龄不相同。
即使同一种鱼,也因外界环境条件的差异,性成熟的年龄也有变化。
此外,同一种鱼的不同种群或雌雄两性到达性成熟的年龄也有差异。
一般说来,分散生活的种类,性成熟的年龄较迟。
如国家珍贵保护动物中华鲟,开始性成熟的年龄是4龄。
欧洲鳇鱼性成熟时间为16龄。
集群生活的鱼类,性成熟时间稍早,如中上层生活的青鳞小沙丁鱼和金色小沙丁鱼,1龄即达性成熟,而中下层的大黄鱼性成熟时间大多在3~4龄。
也有一些更早熟的如食蚊鱼,出生后1个月即能产卵。
同一种鱼,在低纬度的南方比在高纬度的北方性成熟早。
如鲤鱼,在南方2龄性成熟,而在北方则要5龄才能性成熟。
鲻鱼、梭鱼的雌鱼在4龄开始性成熟,而雄鱼则在2~3龄性成熟。
有些鱼类的性成熟是同步的,如大银鱼,1龄全部性成熟,且雌雄同步。
而有些鱼类,如黄海的鲷鱼,1龄时只有4%雌鱼性成熟,雄鱼45%性成熟,2龄鱼全部性成熟。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鱼类资源遭受过度捕捞时,鱼类趋向小型化,性成熟年龄也提早。
2.鱼类性成熟的第二性征
有些鱼类可以从外部形态特征区别雌雄,如身体大小、体色、泄殖孔向外开口等。
又如板鳃鱼类的鳍脚,鳉鱼雄鱼的交接器,鳑鱼的产卵管等。
它们的两性异形是稳定的。
大多数鱼类只能从其内部的精巢和卵巢区别其雌雄,而不易从外形上区别。
不过有些鱼类在性成熟的繁殖季节出现第二性征。
如鲤科鱼类中,有些种类雄鱼身体各部多具鲜明色彩,而雌鱼多呈暗淡的灰黄色。
粘皮虎鱼的雄鱼深灰色,两背鳍皆较大,第一背鳍上有黄色和黑色斑块各一个。
腹鳍吸盘宽圆,棕黑色。
雌鱼灰黄色,第一背鳍上有黑色条纹,第二背鳍上也有黑色条纹。
腹鳍吸盘较窄,乳白色。
海洋中的隆头鱼,雄鱼橙黄色,自眼部向后有5~6条蓝色条纹,而雌鱼为红色,没有条纹。
许多鱼类在繁殖季节身体出现鲜红的色彩,或原来的色彩变得更加鲜艳。
一般在雄鱼中表现特别突出。
生殖季节过后,色彩即行消失,这种色彩称婚姻色。
如鲤科的黑鳍鳈鱼,雄鱼在颌部、胸部、尾部出现橙红色,尾鳍也呈黄色,体侧的黑色条纹变得十分明显。
珠星是某些鱼类的又一种第二性征。
仅在生殖季节出现,过后又行消失。
珠星大多在雄鱼中出现,有的肉眼可见,有的不明显,但用手触其生长部位,则有粗糙感觉。
雄性鲤鱼的珠星在胸鳍鳍条特别明显,雌性则没有。
雄性麦穗鱼和截齿拟鲤的头部尤其胸部的角质化珠星特别明显。
青鱼和草鱼的胸鳍鳍条上珠星紧密排列成向后倾斜的白色细小锥状。
研究认为珠星能使雌雄亲鱼在产卵排精时起兴奋和刺激作用。
有些鱼在繁殖季节雄鱼体形上也有变化。
如大麻哈鱼在溯河产卵时两颌皆弯曲成钩状,并长出巨齿。
细鳞大麻哈鱼的雄鱼背部还明显隆起,故又称“驼背大麻哈鱼”。
3.鱼类的生殖方式
(1)卵生这是绝大多数鱼类的生殖方式。
鱼类把成熟的卵和精子直接产于水中,在体外完成受精和发育的全部过程。
有些鱼类是体内受精,体外发育,如某些鲨鱼,卵在体内受精后,受精卵在输卵管中下降时被卵壳腺分泌的角质卵壳所包围,卵壳四角有延长的卷须和长的尖角,产出体外后用卷须卷住海藻或石块等。
有些海产杜父鱼也是体内受精,体外发育。
如床杜父鱼的雄鱼有较大的泄殖乳突,将精液注入雌体的“贮精囊”内,当雌鱼的卵成熟时,精子便游到卵巢内进行受精,受精卵排出体外发育。
(2)卵胎生卵子在体内受精,受精卵在雌鱼的生殖道内发育。
胚体营养靠卵黄供应,或营养主要靠卵黄供应,母体输卵管壁也供应部分营养物质如水分和矿物质等。
多数软骨鱼类属这种生殖方式。
这些软骨鱼通常有特殊的交接器即鳍脚,由腹鳍内侧鳍条演变而成,通过交接器,雄鱼把精子送入雌鱼体内。
(3)胎生有些软骨鱼的胚胎与母体发生血液上的循环联系。
其营养物质既靠卵黄,又靠母体供应。
如某些真鲨科鱼,卵在母体生殖道内受精,母体输卵管发育成类似子宫,内形成类似胚盘的结构,称为卵黄胚盘。
胚胎就通过这种胎盘从母体获得营养。
胚胎在子宫内发育成胎儿,其卵黄胎盘连在子宫壁上,脐带很长,子宫分成多个室;每室内1条胎儿,每胎产仔10多尾,有的种类多达20~30尾。
这种生殖方式类似高等哺乳动物,故称假胎生。
4.鱼类卵的特点和产卵类型
鱼类卵子的特点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卵子的比重与水的比重的关系,另一个特点表现在卵是否有粘性及粘性的强弱。
鱼类的卵子一般可划分为4种类型:(1)浮性卵卵子的比重小于水,卵黄上有1个或数个油球,这种卵漂浮在水面随风和海流移动,如鲱鱼、梭鱼等。
(2)漂浮性卵这种卵的比重稍大于水,卵的卵间周隙较大,在流水中悬浮,在静水中下沉,如青、草、鲢、鳙四大家鱼。
鲚鱼的卵间周隙较小,油球也不大,比重稍大于水,但能悬浮于水中。
(3)沉性卵卵的比重大于水,卵间周隙较小,卵子产出后沉在水底,如淡水黄颡鱼的卵。
(4)粘性卵卵的比重大于水,卵膜外层遇水以后具粘性。
卵子产出后粘在水草、石头上。
还有的卵相互粘成球状,如六线鱼。
有一些鱼,卵的形状构造特殊,如在卵膜上或在卵的一端有束丝,卵子产出后粘附在水草或挂在其他物体上。
5.筑巢和护幼
罗非鱼在产卵前有筑巢行为,雄鱼在池塘中挖穴,引来雌鱼在巢中产卵。
产卵后,雌鱼立即把卵含在口中。
守在穴旁的雄鱼开始排精,雌鱼把精液吸人口中,进行受精。
受精卵在雌鱼口腔内孵化,仔鱼孵化后仍生活在雌鱼口腔内,即使游出口外,一旦遇到敌害,立即返回雌鱼口中、待14天以后才离开雌鱼,独立生活。
绵鳚的雌雄亲鱼共同把产出的卵集合成球形,然后雌鱼用扁平的身体把卵块围住保护起来。
三棘刺鱼产卵后,雄鱼不仅在巢外守卫,还不时清除巢内的杂物,甚至把卵搬出巢外,进行巢内清扫和修缮。
海龙、海马的雄鱼具有育儿袋,雌鱼把卵产在育儿袋内孵化发育,幼鱼还在袋内生活一段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