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鲁士精神、法西斯主义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有关二战的论题
有关二战的论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年至1945年)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战争之一,涉及到世界各个角落的许多国家和民族。
关于二战的论题广泛而深刻,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1.战争的根本原因:对二战爆发的原因有多种解释,包括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德国对战胜国的不满、法西斯主义的崛起、对领土和资源的争夺等。
不同历史学家和国家可能有不同的观点。
2.纳粹主义与大屠杀:纳粹德国领导人希特勒的意识形态和种族主义政策导致了大屠杀的发生,包括犹太人大屠杀和其他群体的屠杀。
对于这一时期的道德和伦理问题,以及如何解释这一恶行的讨论仍然存在。
3.战争的影响:二战对全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改变了国际格局,还推动了科技、医学、社会结构等方面的发展。
对于战争对世界各地人民、文化和社会的具体影响的研究仍在进行中。
4.军事战略和战术:对于二战中的军事战略和战术的分析涉及到各个参战国家的作战计划、指挥决策和兵力运用。
包括军事史学、兵器技术的发展等方面的讨论。
5.国际关系和盟友关系:二战中形成的各个联盟,如同盟国和轴心国,对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战后,对于战后秩序的建立和国际组织的形成也是一个重要的议题。
6.反法西斯抵抗运动:在战争中,一些国家和地区的人们发起了反法西斯抵抗运动,这些运动在道义上和实际上都对抗德国和其他轴心国的侵略。
这些论题只是二战研究中的一小部分,因为这场战争在多个维度上都产生了复杂的影响。
历史学、国际关系、军事学、伦理学等学科都涉及到对二战的深入研究和讨论。
德国为什么发动二次世界大战
德国为什么发动二次世界大战德国为什么能够发动二次世界大战德意志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
她诞生了人类史上的许多科学巨匠,涌现出了不少饮誉世界的学者和艺术家。
德意志人民以他们的聪明才智和卓越成就,为人类的进步事业做出了自己独特的贡献。
德意志人民有着许多优秀品质。
他们富有智慧和创造精神,勤劳刻苦,对工作严肃认真,重实际,讲究效率,遵守纪律。
正是这些优秀品质,使德意志民族创造了一次又一次举世瞩目的巨大业绩。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伟大而强盛的民族为什么会在不到30年间发动两次世界大战,将人类带入灾难的世界?我们首先的回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一德意志民族历史的重要转折时期。
自1871年俾斯麦统一了德意志民族,德国仅仅用了30年时间,完成了英国经历了100多年才完成的事业,依靠发达的科学技术和教育,迅速将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为一个强大的工业国。
20世纪初,德国工业生产超过了英、法,仅次于美国,跃居世界第二位。
德意志帝国是近代德国历史发展的顶峰。
德国在经济上已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生气蓬勃的工业强国。
但在政治上却是一个惰性十足的落后的封建君主国,大大落后于经济的发展。
他们国内的资产阶级具有强烈的发展经济的意识,推动了德国经济的发展。
但他们不敢与德国老贵族容克贵族相抗衡,放弃对自由、民主的追求,甘愿让贵族独占军政大权,保留半封建的君主政体和军阀制度,从而使拥有先进工业水平的德国存在着深厚的封建残余。
在工业化的过程中,德意志民族也一直受着普鲁士的军国主义传统和俾斯麦在实现民族统一过程中逐渐形成起来的极端民族主义的熏陶。
同时,在种族主义反动说教的影响下,随着经济和军事实力的膨胀,德意志“种族优越论”、“大德意志主义”在德国广为传播。
这些非理性思想不仅毒化了德国人民的良知和理智,而且被野心勃勃的霸权主义者所利用,逐渐发展成为对外谋求扩张的依据。
威廉二世将俾斯麦称霸欧洲大陆为目标的“大陆政策”转向谋求扩张、争霸世界的“世界政策”。
浅谈经济利益对两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浅谈经济利益对两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作者:姚健龙来源:《中学政史地·高中文综》2017年第09期经济是和平时期推动时代向前发展的“火车头”,它起着维系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重要作用。
但在战争时期经济利益有可能成为大战的导火索,给世界带来严重灾难。
1870年,法国与普鲁士之间爆发战争,法国战败。
法兰西第二帝国垮台,法国再次建立共和国,这就是法兰西第三共和国。
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在俾斯麦的领导下,普鲁士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完成了德国的统一大业。
1871年初,德意志帝国建立。
为了巩固新生的政权,法国不得不将阿尔萨斯—洛林割让给德国,并付出巨额赔款。
经济压力的扩大、外战的失败、巴黎人民的起义、国内民族主义高涨,给了这个新的共和国压力。
外战的失败让法国国民急于想找到昔日拿破仑时代法国作为欧洲大陆霸主的辉煌,同时法国政府也要摆脱因赔款所造成经济压力对法国的影响。
所以,法国有着一种自发民族复仇主义。
俾斯麦对这种精神的回答是联合奥匈帝国、意大利组成三国同盟。
俄国因它与奥匈帝国之间的矛盾转而支持法国,与法国缔结军事协定。
两大对抗组织的初步形成奠定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基础。
帝国主义争夺殖民地的斗争在新航路开辟以来就开始了,这在一定意义上造成了三国协约的出现。
英国一向奉行保守主义,它一向希望保持一个稳定的欧洲局势,从而在其中获得一定利益。
所以英国不会也没有兴趣轻易与他国结盟。
但是,德国海军的发展使得英国海上的既得利益受到了威胁(德国海军的强大不仅与英国抢占庞大的海外市场,同时也对英国商船的安全产生了威胁)。
于是英国分别与法俄签订协约,这标志着三国协约正式成立。
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双方似乎都为未来的发展摆好了架势。
德国对英国这个头号贸易和海洋国家霸权的挑战,促使英国和其他列强对这种经济—军事—心理的威胁作出了巨大的反应,这种经济军事因素对20世纪初的欧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20世纪初,德国经济迅速发展,进而发展了自己的海军,成为制约英国海军的强劲对手。
近年来国内德国史研究
近年来国内德国史研究作者:黄正柏, Huang Zhengbai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刊名:史学理论研究英文刊名:HISTORIOGRAPHY QUARTERLY年,卷(期):2006(2)被引用次数:1次1.丁建弘德国通史 20022.吴友法.黄正柏德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20003.吴友法.邢来顺当代德国 20014.马桂琪.黎家勇德国社会发展研究 20025.姚宝.过文英当代德国社会与文化 20026.王忠和新编德国王室史话 20037.李伯杰德国文化史 20028.邢来顺德国文化解读 20059.吴友法关于对德国历史进程发生影响的几个问题[期刊论文]-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4(03)10.景德祥在西方道路与东方道路之间--关于"德意志独特道路"的新思考[期刊论文]-史学理论研究 2003(04)11.张沛德意志特殊道路及其终结[期刊论文]-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04)12.徐健评德国史学界关于"特有道路"问题的争论[期刊论文]-国外社会科学 2001(02)13.任国强关于普鲁士历史评价的重新思考--对盟国管制委员会第46号令的驳正[期刊论文]-德国研究 2004(03)14.梁军西方外交传统与大国的崛起--以近代德国两度兴起为个案的考察[期刊论文]-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3)15.何奇松德国发动世界大战的文化诠释[期刊论文]-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1)16.刘新利基督教与德意志民族 200017.刘新利中世纪德意志人的民族自我意识[期刊论文]-文史哲 2002(02)18.任国强德国浪漫派与德意志民族意识的形成[期刊论文]-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3(03)19.陈锐马克思主义对德国民族性的思考[期刊论文]-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2003(05)20.钱金飞中古晚期德意志市民与皇权结盟新论[期刊论文]-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4)21.雷雨田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特点及其意义[期刊论文]-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01)22.杨琳神秘主义与德意志宗教改革[期刊论文]-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02)23.林燕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对德意志民族特性的影响[期刊论文]-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01)24.张仁颖马丁·路德对德国文化的影响[期刊论文]-德国研究 2002(02)25.罗衡玲马丁·路德与犹太人问题[期刊论文]-世界历史 2003(03)26.金志霖试论马丁·路德与德国农民战争[期刊论文]-历史教学问题 2005(04)27.张匡娟试论马丁·路德中晚期的政治思想[期刊论文]-上饶师范学院学报 2004(05)28.张匡娟浅谈马丁·路德与德意志教育[期刊论文]-常州工学院学报 2004(03)29.施德军论马丁·路德对德国人工作观和职业观的影响[期刊论文]-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30.杨琳神秘主义与德意志的宗教改革[期刊论文]-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02)31.陈钦庄初论德国人文学者梅兰希顿[期刊论文]-世界历史 2003(05)32.陈钦庄.陈飞燕论梅兰希顿与德国宗教改革[期刊论文]-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4(05)33.刘明翰伊拉斯谟新论[期刊论文]-世界历史 2002(03)34.吴明海论康德教育思想及其民族文化渊源[期刊论文]-中央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1(04)35.韩震德国浪漫主义者对人的理解[期刊论文]-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02)36.谢素科18世纪德国与法国的文化冲突--兼论德国启蒙运动的民族特性[期刊论文]-青海师专学报(教育科学) 2004(01)37.王亚平关于中世纪德意志"二期农奴制"的几个问题[期刊论文]-世界历史 2000(02)38.刘新利十七世纪巴伐里亚与山东的农业恢复措施[期刊论文]-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02)39.王亚平论普鲁士向资本主义过渡的道路[期刊论文]-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03)40.李工真普鲁士的启蒙运动[期刊论文]-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1(04)41.邢来顺德国工业化经济、社会史 200342.工业化过程中德国诸种利益集团的出现和各政党力量的消长[期刊论文]-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1(03)43.向工业社会转型中的德国婚姻和家庭形态[期刊论文]-世界历史 2001(01)44.德意志帝国时期妇女群体的崛起[期刊论文]-世界历史 2004(02)45.陆世澄德国文化与现代化 200046.曹英.赵士国论德意志关税同盟在德国工业化中的作用[期刊论文]-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1(02)47.杨春龙.仇海燕论德国现代化中容克领导权的确立[期刊论文]-史学月刊 2003(04)48.羊海飞.丁建弘浅谈德国统一与德国现代化[期刊论文]-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2(06)49.陈擢浅析德国现代化进程与特点[期刊论文]-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50.胡才珍论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德国在欧洲历史地位的巨变[期刊论文]-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1(05)51.冯超英.贾保维浅谈德国统一对德国近代城市化进程的影响[期刊论文]-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04)52.陈剑敏19世纪晚期德意志帝国的社会改革[期刊论文]-历史教学 2005(04)53.赵星铁德国社会立法起因探究[期刊论文]-历史教学问题 2004(04)54.孟钟捷现代性与社会政策改革--1890- 1933年间德国社会政策探析[期刊论文]-安徽史学 2004(05)55.罗衡林论普鲁士犹太人的解放[期刊论文]-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4(01)56.李世隆重温德国历史上的文化斗争[期刊论文]-德国研究 2005(01)57.李工真哥廷根大学的历史考察[期刊论文]-世界历史 2004(03)58.邢来顺.吴友法近代德国工业化过程中教育事业的发展[期刊论文]-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06)59.邢来顺十九世纪德国教育的发展趋势[期刊论文]-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4(01)60.陈洪捷在传统与现代之间:20世纪德国高等教育[期刊论文]-高等教育研究 2001(01)61.费迎晓.丁建弘洪堡与蔡元培教育思想比较研究[期刊论文]-世界历史 2004(04)62.邵灵侠文化碰撞:鸦片战争前后的中德文化交流[期刊论文]-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1(05)63.邓安庆康德、黑格尔哲学的传播与中国二十世纪文化精神的养成[期刊论文]-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64.陈从阳相对稳定时期魏玛共和国的民主政治[期刊论文]-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4(03)65.杨和平魏玛共和民主的专制机理[期刊论文]-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01)66.陆梅魏玛共和国的灭亡和德国早期民主制的终结[期刊论文]-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03)67.阮一帆魏玛共和国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及其失败的原因探析[期刊论文]-德国研究 2004(04)68.王云飞从魏玛宪法看魏玛共和的体制性弊端[期刊论文]-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5(02)69.张永会政治的合法性和有效性探微--以魏玛共和国的衰亡为例[期刊论文]-党政干部论坛 2005(03)70.曹卫东德国的文化现代化性:以"保守主义革命"为例[期刊论文]-社会科学辑刊 2002(01)71.李工真德意志"历史学派"传统与纳粹主义[期刊论文]-世界历史 2002(04)72.德意志中间等级与纳粹主义 2000(06)73.纳粹经济纲领与德意志"经济改革派"[期刊论文]-历史研究 2001(04)74.德意志犹太人向巴勒斯坦的移居[期刊论文]-历史研究 2004(01)75.杨光早期纳粹宣传及其群体心理学分析[期刊论文]-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02)76.李宏毅析纳粹主义在德国恶性发展及失败的原因[期刊论文]-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1(03)77.马瑞映纳粹时期的妇女政策与妇女[期刊论文]-世界历史 2003(04)78.徐盐城论德国纳粹时期的妇女就业动员政策[期刊论文]-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3)79.刘志明论德国纳粹的青年基础[期刊论文]-广西社会科学 2005(06)80.王卫江论纳粹德国的农业政策和法令[期刊论文]-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04)81.陈煜骅纳粹德国在挪威的统治[期刊论文]-世界历史 2002(03)82.寒梅二战纳粹大屠杀原因剖析 2000(12)83.李工真纳粹德国流亡科学家的洲际转移[期刊论文]-历史研究 2005(04)84.郭保强法西斯:二十世纪的人类毒瘤--郑寅达教授访谈录[期刊论文]-探索与争鸣 2000(04)85.郑寅达法西斯兴起的体制机制性原因[期刊论文]-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7)86.解析法西斯的外在欺骗性 2005(06)87.李世安普鲁士精神、法西斯主义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期刊论文]-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3)88.李云霞从德国民族主义形成特点看纳粹独裁统治的必然性[期刊论文]-邯郸学院学报 2005(01)89.仇海燕法西斯主义与极端民族主义[期刊论文]-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05)90.耿亮斯本格勒的历史理论与德国民族的历史悲剧[期刊论文]-南京晓庄学院学报 2005(03)91.郭永胜从民族主义特征看德国法西斯主义与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的区别[期刊论文]-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05)92.吴友法德国法西斯的兴起--第二次世界大战起源研究 200293.冯存诚正义之剑--全球追捕审判纳粹战犯纪实 200294.王琪反纳粹运动中的戈德勒团体及其对德国后希特勒时代的治国构想[期刊论文]-史学集刊 2003(02)95.傅宝真.周小粒查看详情 200396.吴友法.胡才珍浅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民主化的内因[期刊论文]-历史教学问题 2004(04)97.吴友法.胡才珍浅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民主化的内因[期刊论文]-历史教学问题 2002(01)98.胡笑冰德国西占区非纳粹化初探,(哲社版) 2005(02)100.赵世奎德国基本权利理论研究[期刊论文]-德国研究 2002(02)101.王铁军从新自由主义到第二条道路--全球化、社会关系和德国的政治变迁 2003(06)102.张文红并肩前进抑或分道扬镳--德国社民党与工会的关系 2002(03)103.王学东德国民主社会主义党的演变 2002(01)104.德国社会民主党的转型[期刊论文]-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 2001(01)105.王军从民社党的走向看德国政党间"趋同"现象[期刊论文]-德国研究 2002(02)106.张世鹏从德国看欧洲政党政治制度的危机与改革前景[期刊论文]-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2003(02)107.刘立群德国极右势力问题探究 2002(05)108.陈肖英战后德日认罪态度差异形成的外因分析[期刊论文]-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01) 109.李燕从地缘文化看德日两国对待二战态度之差异[期刊论文]-理论导刊 2003(09)110.王小娟德日两国反省战争罪责差异的文化诸因素比较[期刊论文]-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1) 111.印芝虹德国战后文学反思的使徒--走近伯尔与格拉斯[期刊论文]-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2004(06)112.景德祥二战后德国反思纳粹历史的曲折历程 2005(07)113.德国为什么能忏悔 2005(10)114.孙立祥德日两国政要对侵略历史态度迥异的原因新探[期刊论文]-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4) 115.李乐曾战后对纳粹罪行的审判与德国反省历史的自觉意识[期刊论文]-德国研究 2005(02)116.张世鹏莱茵资本主义与全球化[期刊论文]-国际政治研究 2002(04)117.李振全试论莱茵模式的困境[期刊论文]-欧洲 2001(05)118.唐虹浅析德国福利国家的困境[期刊论文]-欧洲研究 2004(01)119.刘诚德国社会保障法律制度述评[期刊论文]-南京社会科学 2004(03)120.宋全成欧洲的移民问题与欧洲一体化--以德国为例[期刊论文]-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01) 121.简论德国移民的历史进程[期刊论文]-文史哲 2005(03)122.吴友法.邓红英从主张德国统一寻求民族分离--1949-1974年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德国政策的演变[期刊论文]-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4(05)123.景德祥关于联邦德国第一代史学家的争论[期刊论文]-史学理论研究 2004(01)124.20世纪末联邦德国史学流派争议[期刊论文]-世界历史 2005(01)125.联邦德国社会史学派与文化史学派的争议[期刊论文]-史学理论研究 2005(03)126.王维江20世纪德国的汉学研究[期刊论文]-史林 2004(05)127.王飞麟1890-1894年间德国的远东政策的挑战与构想[期刊论文]-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3(05) 128.常县宾并非一次失去的机会--论1898-1901年英德结盟谈判[期刊论文]-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3(04) 129.陈从阳俾斯麦非洲殖民原因探析[期刊论文]-江汉论坛 2004(01)130.周丽军浅析俾斯麦对外殖民扩张的态度转变及其影响[期刊论文]-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5(01)131.唐庆德国威廉二世"世界政策"探源 2000(04)132.李乐曾胶州湾在德国"世界政策"中的地位和作用 2000(06)133.李伟德占胶澳和英占威海卫文化政策之比较[期刊论文]-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3(06) 134.孔刚德国的欧洲政策与三国干涉还辽[期刊论文]-安徽史学 2002(01)136.孙红国试析二十世纪二十一三十年代德国对华"工业外交"[期刊论文]-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2)137.王扬2003年10月德国史学术讨论会(武汉)的论文及其 狄克逊"访满"未遂事件试析[期刊论文]-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02)138.何兰政治游戏中的一张王牌--德国对伪满洲国政策的研究 2001139.房建昌纳粹德国与伪满洲国的交往 2000(02)140.夏忠敏试析德国在"陶德曼调停"中的亲日倾向[期刊论文]-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2) 141.陈仁霞德国召回在华军事顾问始末--中德日三角关系背景下的历史考察[期刊论文]-抗日战争研究 2004(02) 142.王春1928- 1938年德国驻华军事顾问团的地位与作用研究[期刊论文]-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2)143.纪乃旺德国与中国的抗日战备[期刊论文]-广西社会科学 2004(10)144.杨华文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法德缓和看斯特来斯曼的务实外交[期刊论文]-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5(04) 145.鲍秋媛斯特莱斯曼外交与魏玛共和国大国地位的恢复[期刊论文]-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5(04)146.程文进查看详情 2003147.连玉如新世界政治与德国外交政策--"新德国问题"探索 2003148.吴友法.梁瑞平论二战后阿登纳德法和解思想的产生及其意义[期刊论文]-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1(06)149.吴友法.张健德法合作与欧洲货币体系的建立[期刊论文]-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3(06)150.邢来顺德法关系的历史发展与欧洲联合[期刊论文]-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2(02)151.黄正柏统一前联邦德国对外政策的特点及其原因[期刊论文]-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6)152.李乐曾德波关系纵论--兼论历史问题对国际关系的影响[期刊论文]-德国研究 2001(02)153.邸文.朱忠武中德关系和多边化趋势"国际学术讨论会(北京)的论文和发言 2001154.孙秀民统一后的德国对欧洲及世界的影响 2001155.萧汉森从德国反对美英对伊拉克战争看德美关系[期刊论文]-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4(05) 156.李乐曾伊拉克战争与德美关系危机[期刊论文]-德国研究 2003(03)157.蔡浩从德国对阿富汗和伊拉克问题的不同态度看德美外交的差异[期刊论文]-德国研究 2004(03)158.孙恪勤施罗德政府的欧盟政策[期刊论文]-现代国际关系 2001(12)159.孙晓青德国外交的新大西洋主义取向浅析[期刊论文]-现代国际关系 2003(12)160.刘立群德法的欧洲一体化目标之争评析[期刊论文]-德国研究 2001(03)161.李绘新试析德国当代外交的不确定性--以角色分析理论为视角[期刊论文]-现代国际关系 2004(01) 162.刘新华地缘政治、国际体系变迁与德国外交战略选择[期刊论文]-德国研究 2004(01)163.邢来顺论普鲁士统一德国的经济前提[期刊论文]-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01)164.王华1871年德国统一问题探析 2003(zk)165.张淑贤论俾斯麦在德国统一中的作用 2000(01)166.邢来顺19世纪德国统一运动的再思考--近代德国统一的三步曲[期刊论文]-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5(03)2005(01)168.邓红英论二战后阿登纳的德国统一政策[期刊论文]-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4(03)169.潘琪昌德国统一的历史经验 2000(12)170.王哲勃兰特"新东方政策"与德国重新统一[期刊论文]-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03) 171.周文京民族认同意识与国家统一--从两德的重新统一看民族认同对西德国家政策的影响 2000(04) 172.王英津两德复归统一模式之述评[期刊论文]-山东社会科学 2004(05)1.景德祥魏玛宪法二元制与希特勒的上台[期刊论文]-史学理论研究 2006(4)本文链接:/Periodical_scllyj200602016.aspx。
欧洲一王国公认的德国军国主义源头每代国王都是战争狂人
欧洲一王国,公认的德国军国主义源头,每代国王都是战争狂人展开全文军国主义指的是把军事扩张和对外侵略作为立国之本,整个国家都要为军事扩张和对外侵略服务,否定了和平,坚持战争无法避免。
很显然,军国主义是一种极端反人类思想,一旦被这种思想影响,给人类和世界带来的只有灾难。
在近现代世界,实行军国主义的国家不多,最典型的有纳粹德国和日本帝国,也就是发动二战的两个法西斯国家。
其实德国的军国主义由来已久,起源于18世纪初德国境内一个封建王国,这个封建王国叫普鲁士王国,是公认的德国军国主义源头。
法西斯国家纳粹德国实行军国主义18世纪之前,德国境内还是四分五裂,有很多的封建王国和公国,这些王国和公国都是由神圣罗马帝国哈布斯堡王朝分封的,如果没有神圣罗马帝国的允许,公国不能随便给自己加上国王称号,当时的普鲁士是其中一个公国。
但是到了18世纪的第一个年头,也就是1700年,欧洲爆发了一场多个国家参与的大规模战争,就是“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
这场战争的起因是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绝嗣,末代国王卡洛斯二世把王位传给法国波旁王朝安茹公爵,也就是后来的腓力五世,神圣罗马帝国对此提出不满,要求西班牙继续由哈布斯堡王朝统治。
可惜当时的法国国王是太阳王路易十四,腓力五世是他的孙子,他当然全力支持孙子做西班牙国王。
法国波旁王朝与神圣罗马帝国哈布斯堡王朝争执不下,双方爆发了战争。
普鲁士王国第一代国王腓特烈一世由于普鲁士公国大公腓特烈一世第一个站出来支持神圣罗马帝国,后者就授予腓特烈一世国王称号,从此普鲁士公国就升级为普鲁士王国,由腓特烈一世开创霍亨索伦王朝统治。
普鲁士王国第一代国王腓特烈一世是个战争狂人,他在位有多长时间,就跟法国打了多久的仗,但此时普鲁士王国尚未滋生军国主义思想。
普鲁士王国出现军国主义思想,是第二代国王腓特烈·威廉一世。
腓特烈·威廉一世刚当上国王就实行军事改革,主要改革内容有:普鲁士所有男子要服兵役、军事教育从小学开始普及、国家百分之七十以上收入投入军队等,他本人也是以军人的标准要求自己,提出普鲁士精神:服从、服从、再服从。
希特勒残暴的原因浅析
希特勒行为残暴的原因浅析旅游管理学院刘思雯2014220806引言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世界历史舞台上,阿道夫·希特勒是一位显赫的风云人物。
可以说,他改变了世界;也可以说,世界为他而改变。
迫害和屠杀六百万的犹太人,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战,种种行为好像只能用“残暴”来形容。
现在,有关希特勒的著作已经高达12万种,但大多数都是对于希特勒暴行的指责与愤恨。
然而促使他犯下种种暴行的原因又是什么呢?一、家庭因素阿道夫·希特勒是一个奥匈帝国海关职员的第3次婚姻中所生的第3个孩子,有三个兄弟,幼年夭折和两个姐妹。
阿道夫的母亲是其叔父的外孙女。
其父母结婚时,父亲已经48岁,而母亲刚25岁,且二人属于近亲结婚。
也可能是这种在世人看来极为奇特的身世来历和血缘关系,造就了希特勒的与众不同的气质和性格。
1希特勒经常被父亲酗酒后虐待,希特勒的母亲因保护儿子也经常遭受毒打:“在恐惧中,看见父亲越来越怒不可遏,她决定阻止对儿子的暴打。
她冲上阁楼,把阿道夫护在自己身下。
但无法逃避父亲的下一次痛打。
她默默地承受着这一切。
”2史学家拜埃尔就此写道:“我们面前展现出一幅绝对机能失常家庭的画面,是社会大众前所未见的。
”按照他的话说,“第三帝国的惨祸就是从希特勒自己家里滋长起来的。
”由于希特勒父亲的暴虐,给其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阴影。
在他内心中对于父亲的“男子气概”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羡慕、钦佩并且模仿,对于母亲柔弱的表现表示轻蔑与不满。
以至于希特勒在之后的暴虐行径有一大部分因素是对父亲的模仿。
在模仿的同时,希特勒也选择了反向攻击、复仇的心理。
他希望能够通过报复来保护自己,从而弥补自己内心的自卑。
所以他在日后对于曾经给予他伤害或者与他作对之人做出了一系列残暴的行径。
报复的意义在于事实上愤恨是希特勒事业的主因,所以永远不可能希望得到他的任何仁慈或善待,他的仇恨只有以消灭其无数的敌人来消弭。
3在父亲暴虐、母亲溺爱的扭曲的家庭形态下,为希特勒日残暴留下了祸根。
法西斯主义与纳粹主义的兴起
法西斯主义与纳粹主义的兴起法西斯主义和纳粹主义是20世纪上半叶最具争议和恶名昭彰的政治意识形态。
它们在意大利和德国崛起,并对整个欧洲乃至世界产生了巨大影响。
本文将分析法西斯主义和纳粹主义的定义、特征、背景以及对社会的影响。
一、法西斯主义的定义及特征法西斯主义最早起源于意大利,由恩里科·费尔迪南多·德·尼科拉在20世纪初提出。
法西斯主义以国家至上、强权政治、军事化、集权主义以及反共产主义为核心特征。
其追随者通常强调社会纪律、强大的领袖、民族团结、民族自豪感以及排外主义。
法西斯主义的主要思想包括国家主义、军国主义、独裁主义和极权主义。
法西斯主义追求国家的统一和强大,认为民族的兴盛和国家的兴旺是最重要的目标。
而为了实现这些目标,独裁主义成为法西斯主义国家的常态,国家领导人通过极权主义手段控制媒体、镇压反对派、限制公民权利。
二、纳粹主义的定义及特征纳粹主义是法西斯主义的一种极端形式,该思想诞生于德国,并在阿道夫·希特勒的领导下迅速崛起。
纳粹主义的核心理念是种族至上主义、反犹太主义以及国家纯洁性的追求。
纳粹主义将阿利安人(Aryan)视为种族优越,并追求纳粹“大德意志”国家的建立。
纳粹主义鼓吹极权主义、军国主义和对非纳粹种族的迫害。
纳粹主义的终极目标是建立一个纯粹的种族国家,摧毁一切不符合纳粹主义意识形态的“非纳粹元素”。
三、法西斯主义与纳粹主义的背景法西斯主义和纳粹主义的兴起背后有一系列深层次的原因。
首先,一战后的政治和经济动荡为这些极端意识形态的崛起提供了土壤。
德国和意大利在一战中都承受了沉重的负担,经济衰退、社会不满和政治不稳定为法西斯主义和纳粹主义的兴起提供了机会。
其次,对于德国来说,《凡尔赛条约》的不公平和国家耻辱感也对纳粹主义崛起起到了推动作用。
德国人对于战后政治体系的不满和愤怒为希特勒的纳粹党提供了广泛的支持。
再次,经济危机使得人们对于现有政治体系的不满情绪日益高涨,法西斯主义和纳粹主义通过向广大民众承诺振兴国家和改善经济状况,获得了广泛的支持。
人教版九年级(初三)历史与社会上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与扩大-大战的爆发
比利时
第一阶段:二战的全面爆发和初期阶段 (1939.9-1941.6)
1940年4、5月间
荷兰
卢森堡
挪威
丹麦
1940年5、6月
★敦刻尔克撤退
英国 法 国
★波兰、法国速亡的原因
建
1939.9.1突袭波兰
立
扩张疆域 东
方
阵
线
德国 波兰
苏联
★二战全面爆发
1939.9.3对德宣战
★不列颠之战及影响
材料二: 英国本土作战,民心士气高涨;
一家被炸得七零八落的
英国妇女们响应丘吉
餐馆的门上,“照常营业” 尔的号召,积极参加各行
的招牌依然在诱惑着顾客。 各业的劳动。 PPT精品
材料三: 英国的军事设施先进(雷达等)
德国轰炸机和BF109战斗机
英国的雷达系统和“喷火式”战斗机
PPT精品
材料四:德国作战目标随意,未坚持袭击军事设施
公 司 软 腭 为 人 体 热 饭 围 绕 捍 卫 条 约 人 体 也 日 夜 人 因 为 沿 途 统 一 欧 哟 与 体 育 体 育 人 体 也 有 体 育 课 接 过 槐 金 金 葵 花 进 口 货 更 好 的 回 答 让 他 觉 得 他 于 一 九 一 九 到 海 地 工 人 华 人 特 他 太 太 和 任 何 人 提 及 然 而 他 二 句 土 语 竟 如 同 人 体 二 条 儿 童 却 如 同 去 幼 儿 园 为 特 区 哦 他 [ 去 推 敲 人 提 起 瑞 特 辟 哦 却 人 推 入 桃 花 片 热 体 哦 聘 请 人 体 期 间 提 起 人 体 哦 聘 请 热 键 提 起 如 哦 行 业 我 日 夜 [ 区 近 日 哦 电 话 费 计 亏 损 的
7.17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课件-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1)相同点
德、日两国法西斯专政建立的异同
①德国、日本封建残余严重,民主基础薄弱,专制主义、军国主义气氛浓厚。 ②民族主义情绪强烈,存在着力图摆脱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束缚的势力。 ③经济危机引发政治危机,统治阶级支持法西斯上台以维护其利益。
(2)不同点
①德国是依靠纳粹党夺取政权建立的法西斯专政;日本则是依靠现在的天皇 制和军部法西斯势力实现法西斯化。 ②德国纳粹党通过欺骗性宣传,骗取中下层群众支持,并讨好军队,与垄断资 产阶级勾结,增强势力,在1932年大选中成为国会第一大党,进而夺取政权; 日本军部法西斯分子通过对内制造一连串暗杀、政变等恐怖事件,对外策动 侵华战争来扩大势力和影响,进而建立军事法西斯专政。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
4、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1942 年1 月,美、苏、英、中 等国签署《联合国家宣言》。
《联合国家宣言》的26个签字国
法国国徵,在1912 年被采用于外交场 合,并在1953年呈 交联合国。
一、法西斯主义与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法西斯主义的特征】 是帝国主义的变种和极端形式。以极端民族主义为基本特征,反对自由主义和共产主
义,主张对内实行恐怖独裁统治,对外侵略扩张,发动战争,争霸世界。是中央集权形式 下的军国主义。《大英百科全书》对其定义:个人的地位被压制于集体——例如某个 国家、民族、种族或社会阶级之下的社会组织。
纳粹党旗为红底 白圆心,在德文中"国 家"和"社会"的字头都 是"s",两个字头交错 重叠在一起,就形成 了"卐"字形状.希特勒 对此设计非常满意, 认为"这是一个真正的 象征"。他在《我的奋 斗》一书中说:"红色 象征我们这个运动的 社会意义,白色象征 民族主义思想。'卐' 字象征争取雅利安人 胜利斗争的使命。
对法西斯主义的浅析
327时代论坛对法西斯主义的浅析2020年是战胜纳粹法西斯主义的75周年,国内外皆有报道。
不过若是真如报道所言已经战胜了法西斯主义,那么对二战之后出现的“新法西斯主义”,以及到今天出现的战争、反民主,又应该如何回应。
现本文将从法西斯主义的源起、二战期间与二战之后法西斯主义的发展、与其对抗的共产主义,进行探究梳理。
法西斯主义的起源法西斯一词,源于意大利语“法西”(Eascio ),翻译为“团结”的意思。
在古罗马时期,法西斯一词代表的是执政官的卫士的斧钺,象征着“权力”[1]。
在古罗马时期,执政官用有的权力是至高无上的,代表了个人对政治的独裁,罗马的辉煌鼎盛、残暴苛政多是以独裁而致 [2]。
法西斯主义的来源,并非意大利所独有,它首先由法国的安克兴法伦珊斯的理论发展而成,其思想就是“极端的国家主义”,为墨索里尼到法国学习所继承。
在1922年,墨索里尼对法西斯党派当在意大利的国会上获得的席位太少了,便号召支持者采取强硬的方式进行夺权,表达不满,法西斯主义的势力由此开始兴起。
二战之后,法西斯、法西斯主义成为国际专用名词,失去语源之意,成为了“独裁、侵略、恐怖残暴、战争”的代名词[3],反民主之意[4]。
二战时期与二战之后的法西斯主义的发展在20世纪的20年代与30年代期间,法西斯主义在国际快速发展,造成第二次世界大战。
法西斯主义分别在德、意、日三国成为了统治国家的政治力量,形成了法西斯主义国家。
随着二战结束之后,隐藏于各国,等到冷战开始又形成新的群体,集聚在各国政治势力当中,即新法西斯主义再现于世。
德、意、日三国二战时期法西斯主义的发展状况意大利。
意大利的法西斯主义是最早发展起来的,及墨索里尼时期为全盛,并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
墨索尼里和他的党徒能够登上政治的舞台,进行独裁统治,原因在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意大利属于战胜的国家,实则损失严重,全国的物质多已经消耗殆尽。
在1919年的7月的巴黎和会上,各国进行分赃,而意大利付出了巨大代价,却因国力弱小分赃极少。
第17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第17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引起的国际秩序的重要变化一、法西斯主义、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与第二次世界大战(一)法西斯主义的产生(1)背景:经济大危机;凡——华体系下的矛盾与冲突;德日意民主基础薄弱(专制、军国主义)(2)表现:①意大利:1919年墨索里尼成立“战斗的意大利法西斯”,是世界上第一个法西斯政党,1922年,墨索里尼建立了法西斯政权;②德国:1920年德意工人党改名为“民族社会主义德意志工人党”,简称纳粹党(纳粹是德文“民族”和“社会主义的”两个词缩写的音译),德国法西斯运动开始;③日本:1921年岗村宁次、东条英机等日本军人订立密约,要求“消除派阀、刷新人事、改革军制、建立总动员态势”,是日本军部法西斯运动的开始;(3)基本特征:极端民族主义,是帝国主义的变种和极端形式。
(4)主张:反对自由主义和共产主义,主张对内实行恐怖独裁统治,对外侵略扩张,争霸世界。
(二)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1929年10月,从美国纽约华尔街股票市场价格狂跌开始,一场空前严重的经济大危机席卷了美国乃至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法西斯分子鼓吹通过战争寻找出路。
1938年,德国吞并奥地利,并对捷克斯洛伐克提出领土要求。
英法与德意签订《慕尼黑协定》,把苏台德等地区割让给德国,进一步鼓励了法西斯国家的侵略野心。
【概念阐释】绥靖政策含义: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前,以英法为代表的西方国家为了维护自己利益,采取以牺牲他国利益为手段,对德意日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所采取的姑息、退让、妥协、纵容的政策。
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牺牲别国利益保护自己的既得利益;二是祸水东引,牺牲苏联求得西欧无战事。
实质:以牺牲局部利益和弱小国家利益为代价,满足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欲望,以换取本国和平;尽可能把法西斯侵略矛头引向社会主义苏联,缓和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
实质就是纵容侵略,维护既得利益。
影响:①最大的影响是助长了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气焰,壮大了法西斯国家的力量,使他们做好了大战的准备,加速二战的全面爆发。
第二次世界大战及中国的作用
一,二战的起点:主流是1939年9月1日德国闪击波兰为二战起点。
二,二战性质:大多数学者支持“单一性质”论(认为二战自始至终都是反法西斯战争)。
首先,从当时世界的主要矛盾、战争发动者及其目的来看,二战是由全世界人民的敌人德意日法西斯侵略国集团发动的,旨在奴役和征服整个人类的战争,这一世界主要矛盾就决定二战的性质。
其次,英法对德宣战具有帝国主义争霸性质,但也具有保卫民族独立的性质,客观上有利于欧洲人民和世界人民。
再次,不应以社会制度作为判断战争性质的依据。
三,二战爆发的起因:1,从国际体系层面来看:(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内在矛盾是二战爆发的根本原因。
凡尔赛体系包括巴黎和会以及其后战胜国与战败国签订的一系列条约(对德国的《凡尔赛条约》、对奥保匈土四国的条约以及《洛桑条约》)所构成的欧洲国际关系体系,华盛顿体系是华盛顿会议上签订的一系列条约(《四国条约》、《五国海军条约》、解决山东悬案条约)和《九国公约》所构成的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以美国为主导的国际关系体系。
凡尔赛体系是战胜国列强意志的集中体现,它建立在对战败国残酷掠夺基础上,利用战胜国因一战获得的某种优势地位,建立一种有利于自己的战后结构,而没有考虑这种结构是否适合变化了的世界形势,必然导致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加剧,而战胜国之间的实力不等、分赃不均又激化了彼此矛盾,加之殖民地兴起的民族解放运动,使得体系内部矛盾日益加剧。
华盛顿体系的建立使英国在远东的势力受到削弱,同日本的矛盾进一步激化,日本在远东的扩张也受到了英美的抵制和中国的反抗,加剧了体系的不稳定性。
故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本身的争夺性与称霸性是二战爆发的根本原因。
(2)1929——1933年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大萧条使国际关系中原有的重重矛盾迅速激化,不仅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还波及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冲击了一战后的秩序。
为了摆脱经济危机,德意日等国家纷纷走上了法西斯道路,军备竞赛不断加剧,帝国主义国家对殖民地展开掠夺,民族解放运动进一步发展,帝国主义国家间展开了经济战,形成了法国为首的金集团,英国为首的英镑集团和美国主导的美元集团,关税战、贸易战、倾销战此起彼伏。
二战发的起因
二战发的起因二战发生的起因二战是20世纪最具规模和影响力的战争之一,它的爆发是由于多种政治、经济和军事原因所致。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二战发生的起因。
一、《凡尔赛和约》的不公平对待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国际社会通过《凡尔赛和约》来重新划定欧洲的版图和国界。
然而,这个公约被认为对德国过于苛刻,使得德国陷入了巨大的经济衰退和社会动荡。
对德国的不公平对待导致了民族主义情绪的高涨,为二战埋下了隐患。
二、经济危机和全球大萧条1929年的华尔街股市崩盘引发了全球经济危机,导致了大规模的失业和贫困。
这场全球大萧条进一步削弱了国家间的经济实力,也为战争带来了更严重的后果。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国家通过提升军备来刺激经济,为战争做准备。
三、法西斯主义的崛起在经济危机和社会不稳定的背景下,法西斯主义在一些国家迅速崛起。
如意大利的墨索里尼、德国的希特勒以及日本的军国主义势力,他们通过使用极端民族主义和武力扩张的手段,试图挽回各自国家的面子和权威。
这些法西斯主义势力的崛起加剧了国际局势的紧张。
四、殖民地纷争和资源争夺二战之前,各国对殖民地的控制和资源的争夺日益激烈。
一些国家试图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例如日本对亚洲地区的侵略和德国对欧洲东部的侵略。
这些扩张行为引发了国际间的矛盾和冲突,为二战的爆发提供了土壤。
五、国际社会的冷漠和失败的外交政策在二战爆发前,一些国际组织如国际联盟试图通过外交手段维护国际和平。
然而,由于国际社会对日益升级的紧张局势处理不当,导致国际联盟失去了维护和平的能力。
各国的外交政策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紧张局势。
六、阿道夫·希特勒的野心和侵略行动希特勒上台后,通过推行纳粹主义和扩大军备,试图实现其大德意志的梦想。
德国的侵略行动先后发生在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以及波兰等地,最终引发了全面战争的爆发。
综上所述,二战的发生是由于多重因素共同作用所致。
《凡尔赛和约》的不公平对待、经济危机和全球大萧条、法西斯主义的崛起、殖民地纷争和资源争夺、国际社会的冷漠以及希特勒的侵略行动等因素,共同导致了二战的爆发。
二战历史专业名词解释
二战历史专业名词解释二战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全球冲突之一。
下面我将解释一些与二战历史相关的专业名词。
1. 法西斯主义(Fascism),法西斯主义是一种极右翼的政治意识形态,起源于意大利,由墨索里尼领导的国家法西斯党发展起来。
它强调国家的集权、极端民族主义、军国主义和独裁统治。
2. 纳粹主义(Nazism),纳粹主义是德国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纳粹党)的意识形态,由希特勒领导。
纳粹主义强调种族优越论、反犹太主义、极端民族主义和集权统治。
3. 同盟国(Allies),在二战中,由英国、苏联、美国和其他一些国家组成的反法西斯联盟被称为同盟国。
他们与轴心国作战,致力于战胜法西斯势力。
4. 轴心国(Axis Powers),轴心国是二战中由德国、意大利和日本组成的军事同盟。
他们在战争中通力合作,试图扩张领土和影响力。
5. 突击战(Blitzkrieg),突击战是纳粹德国在二战初期采用的一种战术,通过快速、集中的攻击来迅速突破敌方防线,以达到迅速占领领土的目的。
6. 雅尔塔会议(Yalta Conference),雅尔塔会议是二战期间的一个重要国际会议,于1945年在苏联的雅尔塔举行。
会议的参与国包括苏联、美国和英国,他们商讨了战后欧洲的重建和分割问题。
7. 原子弹(Atomic Bomb),原子弹是一种利用核裂变或核聚变释放巨大能量的武器。
在二战中,美国在日本广岛和长崎投下了两颗原子弹,这是历史上唯一使用过核武器的战争。
8. 集中营(Concentration Camp),集中营是纳粹德国在二战期间建立的用于集中囚禁和迫害犹太人、政治犯和其他被认为是敌对分子的地方。
集中营成为了纳粹大屠杀的主要执行地点。
9. 大屠杀(Holocaust),大屠杀是指纳粹德国在二战期间对犹太人进行的系统灭绝行动。
数百万犹太人在集中营中被杀害,这是二战中最令人痛心的罪行之一。
10. 战争犯(War Criminals),战争犯是指在战争中犯下严重违反国际人道法和战争规则的个人。
德日法西斯比较
德日法西斯比较相同点:二者都有极端的民族主义和极权主义思想;政治经济危机都是德日法西斯专政确立的推动因素;都有垄断资本家和权势集团的支持;都是从封建主义转化来的资本主义国家。
它之所以出现了法西斯运动并且走上了执政的道路,是同封建性的遗留分不开的;反对所谓“共产主义思想”的扩张,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第一个胜利的无产阶级政权苏俄的出现,在国际资产阶级当中,掀起一片对“共产主义“革命的恐怖浪潮;都对一战后的国际新秩序不满;两国法西斯势力的上台,使二者都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争策源地,疯狂地推行对外侵略扩张政策。
两国法西斯上台之时,二者国内的无产阶级力量都较弱小;对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反对资产阶级议会民主制度,煽动对外的侵略战争。
德日法西斯势力的发展,都经过了“自下而上”的发展道路;从法西斯政权开始建立,到法西斯独裁统治全面确立,有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
在日本和德国,法西斯夺取政权过程中都使用暴力恐怖手段,打击排除政治上的异己努力,加紧制订实施独裁统治的政策措施。
它们不仅镇压工人阶级政党和一切民主进步力量,还要取谛传统资产阶级政党,迫害所有不甘心驯顺听命于它的政界人物。
它们强迫制订一系列立法,从而彻底埋葬民主制,实现全面的法西斯恐怖专政。
不同点:日本方面,日本法西斯在其形成过程中,表现出“军部势力”和“民间势力”的结合。
“军部势力”是指以参谋本部为一首,包括海军军令部、陆军省、海军省、天皇侍从武官、军事参议院等一股军人政怡力量。
“民间势力”指分散在社会各个阶层的形形色色的民间法西斯政治力量。
“军部势力”和“民间势力”是日本法西斯力量中的两个方面,两者相互结合,互为补充,共同推动日本法西斯运动的发展。
日本法西斯在形成过程中,也表现出“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结合。
日本法西斯走的是以“自上而下”为主,“自下而上”为辅的发展道路。
在日本法西斯形成过程中,“下层”法西斯活动十分猖狂。
“下层”法西斯的猖狂活动是与“上层”法西斯的支持分不开的。
近现代法德关系史(高三展示课3稿)
三、启示篇
(一)欧洲之和平崛起
材料1:1990年10月3日,勃兰登堡门上的和平女神又一次见 证了国家命运,分裂了41年的德国再次统一。这一天,被确定 为德国的国庆日。德国再次统一了,凭借的不再是铁与血。在 和平的环境中德国人再次创造了经济奇迹。经过一代人的努力, 这个历经两次世界大战重创的国家,发展成为仅次于美国和日 本的世界第三大经济强国。作为欧盟重要成员国,它也找到了 通过振兴欧洲来壮大自己的强国之路。 材料2:别相信千年古老的谎言,耻辱可以用鲜血洗刷掉; 要相信新的真理:耻辱能用荣誉洗刷掉,用赔偿,转变,用迷 失了的儿子的话洗刷:父亲,我犯过罪,今后我将不在犯罪。
2012年欧盟获得诺贝尔和平奖,颁奖词称赞欧盟为 欧洲和平与和解、民主与人权作出了贡献。
世界近现代外交史 ——化干戈为玉帛的法德关系
一、战争篇 二、和平篇 三、启示篇
姓名:张莉
学校:富阳中学
一、战争篇
1806年,法兰西帝国皇帝拿破仑以征服者身份进 入德国国门勃兰登堡门,并将守护着德国国家命运 之门的和平女神当作战利品运回法国。自此,法德 结下宿怨。
《凡尔赛和约》:德国需要支付2260亿金马克赔款。 1英镑=2金马克=5美元=9卢布=10日元=25法郞 德国一战赔款相当于当时11300亿美元, 相当于中国《辛丑条约》赔款的400倍。
问题3:结合所学,二战后法德走向和解还有哪些原因?(6分) ①战争灾难留下深刻教训; ②美苏冷战,法德没有自主权和安全感; ③两国还有共同的思想文化(启蒙思想); ④两国有见识的政治家的努力.
(一)战争史实
场景一:1871年普鲁士国王在法 国凡尔赛宫加冕德意志帝国皇帝。
普法战争
场景二:1918年11月德国在贡比 涅森林雷通德车站签投降书。 一战 场景三:1940年6月法国在贡比涅 森林雷通德车站签投降书。 二战 问题1:三则场景分别与哪次战争 有关?简述战争结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万方数据
%*%
烟台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 , , , , , , , , , , , 第 !# 卷
级斗争激烈, 人民不满日增。于是许多人渴望回到 前工业社会田园般的生活中去。那种生活虽然不富 裕, 但却自得其乐。这些人包括农民、 小手工业者、 店主、 学生、 教师、 学者和作家等各种人物。 普鲁士精神带有强烈的种族主义传统, 具有普 鲁士精神的思想家鼓吹日尔曼种族优越论, 宣扬日 尔曼人优于其他东欧的民族, 日尔曼民族有权统治 其他民族, 特别是有权统治低等的斯拉夫人和东欧 人。普鲁士精神充满反对犹太人的思想。在欧洲, 由于宗教原因, 存在反对犹太人的传统。从中世纪 到现代, 犹太人面临着暴力、 排斥和驱逐。!) 世纪, 犹太人被迫居住在贫民区。到 !’ 世纪, 由于启蒙主 义和法国革命的影响, 犹太人在欧洲许多国家获得 了法律上的平等地位, 获得公民权。没有土地的犹 太人利用这种变化, 在城市发展, 他们很快成为企业 家、 银行家、 律师、 新闻记者、 医生、 科学家、 学者和演 员等。这些富有的犹太人, 使许多德国人得了 “红 眼病” 。其实, 绝大多数欧洲犹太人都是农民、 小贩 和工人, 都很穷, 但是反犹分子只看见 “ 富有的犹太 人” , 而看不见绝大多数犹太人是穷人这一基本事 实。 “ 红眼病” 使德国极端民族主义者更加仇视犹 太人。!’ 世纪末 %( 世纪初, 欧洲反犹主义达到高 潮。犹太人被看成异教徒、 恶棍和阴谋家等, 德国犹 太人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 这时德国处于社会转型时期, 存在许多社会经 济问题, 特别是存在失业和贫富悬殊问题。反犹主 义者把工业化和城市化带来的社会经济问题都归罪 于犹太人。而当大批贫穷的俄国犹太人拥入德国和 奥地利后, 日尔曼人的反犹情绪就更加激烈。他们 认为这些种族低劣的外国人闯入德国, 不仅会夺走 德国人的饭碗, 而且他们的后代将降低德国人的素 质。因此应该驱逐犹太人、 消灭犹太人。 这样, 反犹的主要考虑, 就从中 世 纪 的 宗 教 原 因, 变成近现代的社会经济原因, 最后变为民族和种 族的仇恨。德国的普鲁士精神和反犹传统, 为希特 勒和法西斯主义的兴起准备了意识形态基础。
普鲁士精神、 法西斯主义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李世安
( 中国人民大学 历史系, 北京 !%%"’混合了爱国主义、 军国主义、 社会达尔文主义、 沙文主义和种族主义等思想, 是德国法西 斯主义的历史根源。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 由于欧洲经济凋敝、 人民失业、 社会动乱, 西欧人民对资产阶级的自 由主义感到失望, 但又害怕俄国社会主义的传播, 因此寻求一种新的思想。于是带有理想主义色彩的法西斯主义 有机可乘, 迅速传播, 成为欧洲的一种有影响的社会思潮。欧洲各主要国家都成立了法西斯政党, 法西斯主义一时 十分猖獗。而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德国充满危机、 人民处于彷徨和绝望之中, 求助于历史文化传统, 包括神 化、 迷信普鲁士精神。希特勒把普鲁士精神发展为法西斯主义, 在德国大行其道。而欧洲人民并没有认识到德国 法西斯主义行将对世界和平造成的危害, 对希特勒纳粹党领导的德国采取了绥靖政策。希特勒法西斯政权的崛 起, 使德国被压抑已久的、 潜在的德国军国主义和民族沙文主义的能量被释放出来, 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直 接原因。 [ 关键词]普鲁士精神; 极端民族主义; 法西斯主义; 第二次世界大战 [ 中图分类号]C !&$@ [ 文献标识码]D@ [ 文章编号]!%%$E#!FG ( $%%& ) %#E%$G!E%G
第 !" 卷 第 # 期 $%%& 年 ’ 月
烟台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 )/ 0-,1-2 3,245+6217( 892.)6):97 -,; <)=2-. <=25,=5)
>).? !"@ A)? # (*.? , $%%&
@ @ 特邀主持人语:
今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 B% 周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最残酷和规模最大的战争, 给人类 带来了巨大痛苦和深重的灾难, 迫使世界人民进行反思, 要更加珍惜和平。虽然当今世界的潮流是和平与发 展, 但是只要资本主义存在, 就必然会有战争。人类应该通过努力, 消除战争的隐患, 避免新的世界大战的爆 发。为此我们组织了这一组观点较为新颖的稿件, 尝试从不同角度来谈这些问题。文章中的观点可能有不 成熟或偏颇之处, 希望通过这些文章, 引起人们对这些问题的思考, 从而更好地总结经验教训, 面向未来。
上台后, 在法西斯主义的驱动下, 撕毁凡尔赛条约, 扩军备战, 步步向外扩张, 最后成为发动第二次世界 大战的罪魁祸首。
一、 普鲁士精神
@ @ 德国是一个充满军国主义和扩张主义的中欧大 国。德国的主要民族是日尔曼民族, 有悠久的历史。
! [ 收稿日期]$%%& H %& H $%
[ 作者简介]李世安 ( !FG" H ) , 男, 贵州贵阳人,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教授, 博士生导师。
二、 普鲁士精神发展为法西斯主义
, , 欧洲民族主义的泛滥, 助长了德国普鲁士精神 的发展。 法国革命后, 在拿破仑战争中, 被拿破仑占领的 各国进行了反抗, 欧洲民族主义复苏。德意志民族 在抵抗拿破仑的侵略中, 民族主义觉醒, 要求国家统
万方数据 工业化、 城市化带来许多的社会问题, 两极分化、 阶
@ @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直接原因, 是希特勒法 西斯政权的崛起。而德国法西斯主义的兴起, 并不 是孤立的, 有国际和国内的原因, 也有历史和现实的 原因。在这些原因中, 普鲁士精神是一个最重要的 因素。希特勒继承了普鲁士精神, 混合了军国主义、 社会达尔文主义、 沙文主义、 种族主义和各种反动社 会思潮, 把普鲁士精神发展为法西斯主义。希特勒
#*(
纷困扰着人民, 人民感到苦闷和绝望。许多人求助 于德国古老的神话、 迷信普鲁士精神。在这种情况 下, 法西斯主义就有了滋生的土壤。于是, 希特勒普 鲁士精神与沙文主义、 排他主义、 军国主义、 扩张主 义、 社会达尔文主义和种族优劣主义等联系在一起, 发展为法西斯主义。 希特勒在创造德国法西斯主义时, 特别注意从 民族主义入手, 蛊惑人心, 从普鲁士精神的角度宣传 法西斯主义。例如希特勒在 《 我的奋斗》 中, 从社会 达尔文主义、 领土扩张主义和军国主义的角度写道: “ 一个国家的外交政策, 它的任务是使他们的民族 的繁殖和他们的土地的大小, 能够有一种自然和适 当的比例, 而保证种族的生存。 ” 他在!"#$ 年口述的 《 第二本书》 中讲到: “ 德意志民族自从历史地进入
!!"# 年, 霍亨斯陶芬王朝开始统治德国, 王朝的第 二个皇帝巴巴洛萨腓特烈一世 ( !!$% & !!’( 年) 好 大喜功, 抱有统治 “ 世界” 的野心。因此, 他把德意 志帝国称为 “ 神圣罗马帝国” 。神圣罗马帝国向外 侵略, 侵占了意大利和西斯拉夫人的大片土地。在 十字军东征后, 条顿骑士团又向东欧扩张, 侵占了波 兰等东欧国家的大片领土, 使神圣罗马帝国的领土 不断扩大。然而神圣罗马帝国内部矛盾重重, 到中 世纪晚期, 神圣罗马帝国开始衰落, 分裂为许多邦国 和骑士领地, 各邦国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展开了争 夺权力的斗争。 !)*# 年三 十 年 战 争 结 束 后, 欧洲各国订立了 《 威斯特伐利亚条约》 。该条约结束了神圣罗马帝 国皇帝与诸侯之间长期争权夺利的斗争, 确认了神 圣罗马帝国的 ")( 个小邦国、 一千多个骑士领地的 主权。此时, 所谓罗马帝国, 正如伏尔泰所说, “既 不神圣, 又不罗马, 更非帝国” , 只是一个地理概念。 在德意志的几百个邦国中, 以奥地利和普鲁士最为 强大。不过到 !+ & !# 世纪, 德国仍然维持着神圣罗 马帝国的称号, 其领土包括除法国、 西班牙和葡萄牙 以外的西欧及东欧的一部分。!#() 年, 拿破仑打败 普、 奥军队, 取消了神圣罗马帝国的称号。 但是拿破仑战争唤醒了德意志的民族主义, 德 意志人民要求结束国家的分裂局面, 实现民族的统 一。围绕德国统一的问题, 出现了以奥地利为领导 进行统一的 “ 大德意志派” 和以普鲁士为领导的 “小 德意志派” 。两派进行了激烈的斗争, 最后普鲁士 经过王朝战争, 打败了奥地利, 统一了德国。 普鲁士的统治者霍亨索伦家族, 其统辖领土分 两部分: 一部分是勃兰登堡, 位于易北河和奥德河下 游一带; 而另一部分就是条顿骑士团从波兰手中夺 取的 “ 东普鲁士” 。后来这两部分领土合并, 成为普 鲁士王国。普鲁士是靠军事扩张建立起来的, 普鲁 士精神是在普鲁士侵略扩张中建立的, 因此普鲁士 精神是一种充满侵略性的军国主义精神。 普鲁士精神带有狂热的奉献精神, 其内容庞杂, 包括热爱德国历史、 热爱德国的土地、 家园和德国的 一切, 以及歌颂军国主义等。普鲁士精神是德国的 农业社会和封建社会的产物, 与英、 法等国的人文自 由主义传统格格不入。但是普鲁士精神在德国有广 泛的社会基础, 得到德国民众, 特别是中、 下层民众 的赞同。这是因为德国 !’ 世纪处于社会转型时期,
第 ( 期+ + + + + + + + 李世安: 普鲁士精神、 法西斯主义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一的呼声高涨。但是在拿破仑帝国覆灭后, 法国为 了自己的利益, 千方百计阻碍德国的统一。在普法 战争后, 德国实现了统一。但是普法战争并没有从 根本上解决德法之间的矛盾, 双方的领土之争和其 他矛盾仍然继续着。而且在普法战争后, 为了巩固 国家的统一, 俾斯麦执行反对西方传统自由主义的 政策, 这种政策既封建又保守。俾斯麦的政策更加 强了德国的民族主义, 特别是加强了传统的普鲁士 精神, 使之向极端民族主义方向发展。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 德国和法国的外交政 策, 是围绕着孤立对方、 防范对方和打击对方来制定 的。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形成的两大军事同盟, 也 是在法、 德的特别努力下形成的。因此德法矛盾, 是 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一个重要原因。 然而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 西方国家并没有 找到解决战前欧洲矛盾的好办法, 更没有从根本上 解决德法之间的矛盾。战后法国削弱德国的政策, 加剧了法德矛盾。德法领土之争, 虽说是帝国主义 国家的霸权之争, 但它也是一种民族国家之间的领 土、 资源和发展问题之争, 是非常现实的问题。可怕 的是, 这种斗争具有民族主义的号召力, 非常容易演 变为战争。德法之间潜在的战争危险, 是欧洲战争 的根源之一。围绕这对主要矛盾, 在第二次世界大 战前, 欧洲事实上形成了两个战争集团: 以德国和德 国控制的国家为一方; 以英、 法等国为一方。德国咄 咄逼人, 而英法等国实行绥靖政策。也正是在这一 时期, 欧洲法西斯主义发展到了顶点。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 欧洲思想混乱、 经济凋 敝、 政局不稳、 人民普遍担心俄国布尔什维克革命的 传播。而法西斯主义反对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的原 则, 是一种新的理想主义思想。法西斯主义要求结 束阶级斗争, 抛弃自由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法西斯 主义者认为, 民主是没有效率的, 需要专制。法西斯 主义求助于古代的民俗和对部落的忠诚、 求助于神 话和迷信。这样, 法西斯主义者得到了既不满意资 本主义、 又害怕社会主义的下层阶级的支持, 吸引了 大批群众。于是在西班牙、 葡萄牙、 比利时和意大利 出现了法西斯政权。而在中欧和东欧新成立的国家 中, 除了捷克斯洛伐克外, 也出现了各种形式的法西 斯主义独裁政权。在欧洲, 法西斯成为一种普遍的 现象。 而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陷入了危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