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18世纪英国政党结构
英国责任内阁制
![英国责任内阁制](https://img.taocdn.com/s3/m/8bb30f0afc4ffe473368abeb.png)
2003年布莱尔准备为伊拉克问题丢官的报道 英国首相托尼·布莱尔在18日英国报纸刊登的一则
专访中表示,在3月英国议会就伊拉克战争问题进行表 决时,他曾命令下属做好准备,以便万一在议会投票中 失败时辞职。
3月18日,布莱尔在英国议会就开战问题的表决中 获得了议会的支持,但他作为工党领袖的威严受到了打 击———因为他所在的工党内部有许多议员在这个问题 上站到了他的对立面。那天,在经过长达9.5个小时的 激烈辩论后,英国议会下院终于以412票对149票通过 了支持“以一切必要手段解除伊拉克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15
近孟德代斯英鸠国说,出当现立过法 权时独,和裁自行的由政就权首不合相复而吗存为在一? 了为。什么?
从下列材料分析英国首相的权力可能受哪些制约?
材料1 布莱尔带领工党自1997年上台,..在伊拉克 战争和内阁丑闻的影响下,支持率近年来不断下跌。
材料2 七名工党议员星期三(06.9.6)宣布辞去政府 职务,要求布莱尔下台。共有17名工党议员在那份公 开信上签字。
D
5.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政治的最终确 立是 A. 17世纪末《权利法案》的颁布 B. 18世纪初责任内阁制的开始形成 C.19世纪中责任内阁制的完善 D.17世纪末《三年法案》的通过
C
7、英国代议制民主政体建立的重要影响是
①有利于英国进入一个政治稳定、经济快速发
展的时期
②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促进了资产阶级政治
全体一致,集体负责制。 (3)去留方式:
内阁失去下议院信任时,全体辞职或请求国王 下令解散下院,重新进行大选。
7
5、内阁与首相关系:内并阁与全首体相成在员政对治政上府 共集 进体 退负 。责, 6、内阁与议会关系:
内阁制政府对议会全权负责,若遭到议会不信 任案,就得集体辞职;或有权解散议会重新选举。
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以英国和法国为例
![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以英国和法国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32a3930967ec102de3bd8939.png)
A. 议会制 B. 总统制 C. 代议制 (2)材料体现了中、英两国在政体运行中的哪些特点? (6分)
【观点1】认为“英国首相身兼政府首脑、议会党团领 袖和多数党领袖数职,因此,英国的议会必须对首相 负责”
由于英国首相身兼政府首脑、议会党团领袖和多 数党领袖数职,手中握有行政和立法大权,事实上成 为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英国首相 的权力虽然很大,但仍然要受到种种制约。首相是议 会多数党领袖,如果内阁和议会党团中的多数人认为 首相已经不能胜任,他就必须下台;议会有权监督内 阁和首相;国王对首相有磋商权和警告权。
④作用:
⑤现状:面临危机与挑战
能否存在取决于资产阶级统治的需要。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议会: ①地位:最高立法机关、国家权力中心、立法者 监督者 ②构成:上院和下院 ③职权:下院有“至尊议会”之称,拥有极大权 力,包括立法权、财政权和监督权,是行政权力 的最高来源。 上院在议会体系中起辅助性作用即监督下院工作、 协助下院立法、通过行使“延搁权”修改和否决 议案等方面。 ④现状:实际权力不断萎缩,内阁在决策、立法 和财政等方面作用越来越大。
【观点2】认为“法国总统与总理权力均衡,所以左右 共治”
左右共治出现的原因是总统和总理的权力来源不 同。总统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议会无法干涉选民。 总理虽然由总统任命,但总理要对议会负责。因此总 统任命总理时,必须接受议会多数党推荐的总理候选 人,否则总理领导的政府就无法正常开展工作。议会 多数党不一定和总统是同一个党派。法国议会中的党 派分为左翼和右翼,因此,形成了左右共治。
英国的两党制
![英国的两党制](https://img.taocdn.com/s3/m/66843a4233687e21af45a9d4.png)
英国的两党制组织对议会负责的内阁,另一大党作为法定的反对党而存在。
以英国为代表的议会内阁制下的两党制(1)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A:辉格党与托利党先后交替执政时期;B:托利党和辉格党演变成保守党和自由党;C:工党取代自由党的地位;A:两党的活动围绕议会选举展开,执政党不仅掌握行政权,也掌握立法权;B:两党采取集中制。
形成的因素为什么会形成如此稳定的两党竞争体制,而别的政党无法插手政治呢?据西方政治学者分析,主要缘自下列因素:(1)制度的因素。
英美两党制均产生于相对多数选举制,这种选举制度有利于两大党而不利于第三党的“胜者全得”长、各州议会的选举均采用相对多数制,这也有利于巩固两党制。
(2)历史二元因素济和社会冲突几乎都是二元、两面的。
围绕宪法的批准出现的东部商业利益和西部农业利益植园经济而产生分裂,由此形成两大阵营。
20义交锋的重要因素,等等。
(3)政治文化因素,英美两国选民观点中庸、适度、不走偏激,善于妥协,视政治为妥协的艺术。
两国的政治文化接受了妥协的必要性、短期实用主义的明知性以及避免僵硬教条主义的务实性。
另一方面,在两国社会的根本目标以及实现这些目标的主要方式问题上存在广泛的共识。
分配资源和财富问题。
两党制的特征:第一,主要政党多为掮客政党而非使命政党。
第二,主要政党关心争取所有选民,因此它们不会将自己局限在某些阶级或阶层之中。
第三,主要的政党多为中庸政党,它们试图提出不让任何主要的选民团体严重失望的政治纲领。
第四,政党之间的差距不大。
两党制的优点:第一,两党制是一个较负责任的体制;第二,两党制比较公平,鼓励竞争;它鼓励政府更换,能够有效地防止任何一个政党或政党集团无限期地垄断行政权力,保障民主的持续和发展;第三,两党制被视为是鼓励温和政治活动的体制,为了赢得竞选,两大政党必须争取为数甚众的中间阵营。
1,特征:政党体系由两大政党组成,两党皆有相近的竞选实力可以组成政府2,优点第一,两党制有利于社会稳定和政权稳定。
英国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英国责任内阁制的形成](https://img.taocdn.com/s3/m/f3eeded87c1cfad6195fa730.png)
一、英国责任制内阁的形成 1、含义: 2、形成过程:
制定(政策) 提交(议案) 行使(最高行政权) 协调(政府职权) 紧急状态下紧急行动 必要时宣布提前大选
3、内阁的权力
4、内阁的地位 英国最高行政机构,最高立法动议机构。 19--20世纪以来,成为英国现代政治权力 核心。
思考:你知道卡梅伦作为首相的三重身 份吗?卡梅伦有哪些权力? 政府首脑;议会领袖; 政党领袖; 职权:行政权、立法权、 任免权(内阁成员和非内阁 成员等)、领导内阁权、制定 执行国家大政方针等。
1.首相兼任财政大臣的惯例.
2.加强与辉格党联系,形成了 议会多数党领袖出任首相的 惯例. 3.他加强与下院联系,使下院 权力逐渐加大. 4.开始首相入主唐宁街的惯例. 5.其辞职成为对议会负责惯例
英国历史上第一任内阁首相—— 罗伯特· 沃波尔(1676-1745年)
一、英国责任制内阁的形成 1、含义: 2、形成过程: 没有任何成文法律为依据,依靠惯例形成的 (1)起源: 16—18世纪初,枢密院中外交委员会 (2)形成: 18世纪早期,英王退出内阁, 沃波尔主持内阁会议 (3)发展: 18C后期,形成内阁可以提前大选惯例 (4)完善: 19世纪上半期,两党制度建立而完善
6、议会与内阁的关系: 由议会产生对议会负责,后来发展内阁控 制议会
一、英国责任制内阁的形成 二、英国代议制民主政治的特点和影响 1、代议制的含义: 公民通过选举代表组成代表机关,间接参政议 政,讨论和决定国家大事,行使国家权力。 2、英国宪政(或政治制度)的特点:
英国议会与内阁的关系
首相
内阁与首相在 政治上共进退
议会大厦
英国议会制君主立宪制的基本特点
(行政权)
(国家象征 统而不治)
英国政党制度.
![英国政党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23052df1998fcc22bcd10d47.png)
会平等”,而不是以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化为目的;反对以新的社 会制度代替现存的社会制度,主张在现存制度基础上追求更高程 度的完善。50~60年代,这些思想在工党内占上风。
左派仍坚持国有化,认为: 没有国有化就没有社会主义。60年代初,“新左派”从文
• 20世纪初,保守党首创影子内阁,后形成惯例,使 两党制更加完备.1924年以后,由工党与保守党轮流执 政.两党制保证了两大资产阶级政党在国家政治体制中 长期占据统治地位,分享管理国家的权力.除保守党和 工党外,英国还有社会民主党、自由党、共产党等政 党,在议会中席位很少,除偶尔参加联合内阁外,一 般都不可能单独组织政府.
• 英国两党制的形成、发展大体上经历三个阶 段:
• 第一阶段——辉格党与托利党先后执政时期 • 第二阶段——保守党与自由党轮流执政时期 • 第三阶段——两党制逐步完备
• 1679年议会就詹姆斯公爵(后来的詹姆斯二 世 )王位继承权问题展开激烈争论,反对詹姆 斯公爵有王位继承权的议员们被政敌斥为辉格 (Whig,苏格兰强盗),赞成詹姆斯公爵有王 位继承权的议员们则被对方骂作托利(Tory,爱 尔兰信仰天主教的歹徒)。以后两派逐渐以此 自称,形成两个政治派别。辉格党代表新兴资 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主张限制主权,提高 议会权力;托利党代表地主贵族利益,维护君
组织力量
国会工党 地方组织的选区工党 握有九成以上党员的工会
工党的组织由领袖、议会党团(由下院全体工党议员组成)、 议会外组织和总部组成。
执政时: 领袖可不改选也不设副职,由工党内阁代替,另设联络委员
会与后座议员保持联系。工党总部是行政机构。党员600余万 人,90%以上为工会集体党员,也有部分知识分子,中小资本 家,职工大会系该党主要支柱。
贵族与政党——18 世纪晚期的英国政党政治,刘为
![贵族与政党——18 世纪晚期的英国政党政治,刘为](https://img.taocdn.com/s3/m/b91c1789a0116c175f0e48cf.png)
第11 卷第1 期1997 年3 月浙江大学学报Jou rnal of Zhejiang U n iversity№1 Vo l. 11M ar. 1997贵族与政党——18 世纪晚期的英国政党政治,刘为英国政党制度的出现, 与其整个代议制度一样, 是近代史上一个相当典型的现象。
由于这个制度是在没有革命、战争和异族侵略这类外力干涉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 并且在时间顺序上又最早, 所以可以把它称为政党制度的原生形态。
从某种意义上说, 近代一切竞争性政党制度都是它的翻版。
那么, 政党政治的起因是什么呢?换句话说, 为什么一个成熟的政党制度最先在英国出现呢? 本文试图回答这个问题。
一1688 年的光荣革命, 对王权是一个致命的打击。
从此英国王室便再也未能恢复往昔的权力,在以后的一百年中尽管还有反复, 但其衰落的趋势是人所共见的了。
到了18 世纪80 年代, 王权已不复是政治权力的中心了。
在这同一个世纪当中贵族的权力却在不断增长。
毫不奇怪, 在一个权力总量未曾变化的传统政治体系当中, 一种权力的消退总是伴随着其他权力的增长。
在原先的政治体制中有权参与决策的是国王和贵族; 现在的情况并未改变, 只不过贵族占了上风, 而中产阶级则依然被排斥在政治决策圈之外。
因此, 我们可以说政治体系的外延没有改变, 或者政治权力的总量未变。
但贵族权力并不能简单地填补王权的空白, 因为贵族政治与王权政治在结构上是完全不同的东西。
王权政治是一种向心体系, 依靠继承制来维持其中心的稳定; 而贵族政治却找不到这样一个中心: 它是由一群至少在理论上权利平等的人构成的。
现在, 他们既不能倒回到封建时代,又要避免在争权夺利当中同归于尽, 因此就需要一种类似于轮流坐庄的制度。
那么怎么才能创造这样一种制度呢? 英国人的幸运在于他们正好有一种东西可以借用, 这就是产生于17 世纪晚期的辉格党和托利党。
尽管初期的辉格党和托利党只不过是贵族们个人的松散小圈子, 其纽带与其说是政见不如说是友谊甚至亲情, 并且两党之争在18 世纪上半叶还曾一度因辉格贵族长期垄断朝政而变得几乎无足轻重, 但“辉格党”和“托利党”的名称本身却给18 世纪晚期的政治家提供了行为依据。
英国责任内阁制及英国大选
![英国责任内阁制及英国大选](https://img.taocdn.com/s3/m/eb3f075f7f1922791688e8ae.png)
2010年当地时间5月11日晚,英国女王 伊丽莎白二世任命保守党领袖大卫·卡梅
伦为英国新任首相。图为卡梅伦在唐宁街 10号首相府前发表就职声明。
工党领袖戈登·布朗5月11 日向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 世辞去英国首相一职。图 为布朗在接最后的工作电 话。
政党
1. 保守党(Conservative Party) 2. 工党(Labour Party) 3. 自由民主党(Liberal Democrat Party)
保守党:议会第一大党,保守党前身为1679年 成立的托利党,支持者一般来自企业界和富 裕阶层。主张自由市场经济,严格控制货币 供应量,减少公共开支,压低通货膨胀,限 制工会权利,加强“法律”和“秩序”等。 近年来,提出“富有同情心的保守主义”, 关注教育、医疗、贫困等社会问题。强调维 护英国主权,反对“联邦欧洲”、欧盟制宪 及英加入欧元区,但强调英应该在欧盟内发 挥积极作用。领袖戴维·卡梅伦,2010年5月 当选。
选产生的。凡英国公民以及爱尔兰共 和国公民(其公民为选举目的时不视为 外国人),年满18周岁或自选举登记公 布日起12个月内将满18岁者,在没有 法定的丧失选举权的情况下,并且居 住在规定选举登记的选区内,均可以 参加下议院的选举投票。
英国下议院选举的原则是每一个选区都有数目
相等的选民,每一个选民都有平等的选举权,用一 句话概括来讲就是:“一人,一票,一价” 。选举
责任制内阁的形成(Cabinet) ——英国君主立宪制下的国家政权组织形式 1、内阁责任制的形成
国王宫中召 集会议共谋 国事(国王 的工具)
议事的 传统
“光荣革命” 后的国王 (国王仍然 拥有权力)
主持 内阁 会议
沃尔
内阁责
波尔
英国政党制度
![英国政党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6d0c2d1ea58da0116c1749e2.png)
会平等”,而不是以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化为目的;反对以新的社 会制度代替现存的社会制度,主张在现存制度基础上追求更高程 度的完善。50~60年代,这些思想在工党内占上风。
PPT文档演模板
英国政党制度
左派仍坚持国有化,认为: 没有国有化就没有社会主义。60年代初,“新左派”从文
在野时:
由领袖、副领袖、下院议会党团主席、上院工党领袖、两 院总督导员以及工党议员代表等组成议会委员会,领导议会 党团活动。
PPT文档演模板
英国政党制度
四、思想政策
工党纲领的传统理论基础是费边社会主义。主张生产资料、 分配手段和交换手段的公有制,实行计划管理,以达到公平分 配。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艾德礼工党政府将此付诸实施,1948年 宣布建成福利国家。但50年代开始,随着英国经济的发展,工 党内出现意识形态分歧。
英国政党制度
PPT文档演模板
2020/12/17
英国政党制度
• 英国政党政治法律地位及其与政权的关系.
• 英国为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国家,实行两党制.18世 纪,辉格党和托利党轮流执政,已形成两党制的雏形. 工业革命后,保守党和自由党轮流执政,两党从议会 内的组织逐步扩展为全国性、群众性组织,并通过议 会改革,提高了下院的地位,在此基础上确立了两党 制.
PPT文档演模板
英国政党制度
工党
一、简介
1、成立时间:1900年2月27日 2、总部地址:旧皇后街16号,伦敦,SW1H9HP 3、政治信仰:民主社会主义/社会民主主义 4、政治路线:中间偏左 5、国际联系:社会党国际 6、象征颜色:红色 7、现任领袖:埃德•米利班德(Ed Miliband)
英国政治制度的演变与民主化之路
![英国政治制度的演变与民主化之路](https://img.taocdn.com/s3/m/bd0108b4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ffd1a45.png)
英国政治制度的演变与民主化之路英国政治制度的演变历程可以追溯到中世纪时期,而其演变趋势则在19世纪中期逐渐形成。
自那以后,英国政治制度从一个相对封闭和专制的体制向着开放、民主和多元化方向转变,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政治改革。
传统制度下的英国政治在漫长的历史中,英国一直是一个封闭、理性化的国家,国王和上层贵族拥有巨大的权利,民众则只有少数的代表权利。
在18世纪初,英国的政治体系由于政治腐败、选票贿赂等问题而陷入混乱。
1780年,在北美殖民地独立战争结束后,英国贵族、商人和工业家们认为如果英国不改进其封闭、愚蠢和缓慢的议会制度,那将意味着大英帝国的逐渐衰败。
如此一来,在19世纪初期,英国政治体制逐渐从传统体系向现代体系转变。
在此期间,英国的议会制度由一个由贵族主导的国会转变为一个议会系统,其中英国的下议院逐渐成为一个代表人民的机构。
同时,英国的繁荣也促进了对文化生活的改善,文化产业的崛起也导致了议会对广泛的社会问题的关注。
政治改革的兴起19世纪是英国政治改革的重要时期,英国政治体制基本上由一个专制的、禁锢的体制转变为一个更为民主化的体制。
1832年,《改革法案》的通过使得英国的选举体制从诸如宗教、财产等以前的传统限制中解放出来。
该法案将自由土地拥有者的绝对权利转化为普选权,这使得所有成年男性都能够参加选举。
此举虽然并没有彻底地扫除贵族的特权,但它确实是英国民主化进程的一个重要开始。
第三议会转型也是英国政治改革的一大亮点。
在19世纪末期和20世纪初期,英国直到现在所巩固的政治框架开始显现——这个框架允许广泛的选民群体参加选举。
强大的政党系统和立法机构也是英国民主发展的关键因素。
这一阶段,英国的政党不断发展完善,最终形成呈现两大政党竞争的局面。
不仅仅是政治制度本身的变化,还包括英国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型以及劳动力的流动,民主政治和经济制度的相互作用等问题也在英国的历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现代英国政治制度通过数个世纪的演变和改革,现代英国政治制度的基础已经稳定,英国议会制度赋予了普通人选举和被选举的权利。
英国的两党制
![英国的两党制](https://img.taocdn.com/s3/m/66843a4233687e21af45a9d4.png)
英国的两党制组织对议会负责的内阁,另一大党作为法定的反对党而存在。
以英国为代表的议会内阁制下的两党制(1)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A:辉格党与托利党先后交替执政时期;B:托利党和辉格党演变成保守党和自由党;C:工党取代自由党的地位;A:两党的活动围绕议会选举展开,执政党不仅掌握行政权,也掌握立法权;B:两党采取集中制。
形成的因素为什么会形成如此稳定的两党竞争体制,而别的政党无法插手政治呢?据西方政治学者分析,主要缘自下列因素:(1)制度的因素。
英美两党制均产生于相对多数选举制,这种选举制度有利于两大党而不利于第三党的“胜者全得”长、各州议会的选举均采用相对多数制,这也有利于巩固两党制。
(2)历史二元因素济和社会冲突几乎都是二元、两面的。
围绕宪法的批准出现的东部商业利益和西部农业利益植园经济而产生分裂,由此形成两大阵营。
20义交锋的重要因素,等等。
(3)政治文化因素,英美两国选民观点中庸、适度、不走偏激,善于妥协,视政治为妥协的艺术。
两国的政治文化接受了妥协的必要性、短期实用主义的明知性以及避免僵硬教条主义的务实性。
另一方面,在两国社会的根本目标以及实现这些目标的主要方式问题上存在广泛的共识。
分配资源和财富问题。
两党制的特征:第一,主要政党多为掮客政党而非使命政党。
第二,主要政党关心争取所有选民,因此它们不会将自己局限在某些阶级或阶层之中。
第三,主要的政党多为中庸政党,它们试图提出不让任何主要的选民团体严重失望的政治纲领。
第四,政党之间的差距不大。
两党制的优点:第一,两党制是一个较负责任的体制;第二,两党制比较公平,鼓励竞争;它鼓励政府更换,能够有效地防止任何一个政党或政党集团无限期地垄断行政权力,保障民主的持续和发展;第三,两党制被视为是鼓励温和政治活动的体制,为了赢得竞选,两大政党必须争取为数甚众的中间阵营。
1,特征:政党体系由两大政党组成,两党皆有相近的竞选实力可以组成政府2,优点第一,两党制有利于社会稳定和政权稳定。
20716_英美概况课件英国政党
![20716_英美概况课件英国政党](https://img.taocdn.com/s3/m/f511a09d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c3a88f8.png)
经济政策
主张自由市场和企业家精 神,支持减少政府干预和 降低税收。
社会政策
关注环保、人权和公民自 由等议题。
9
02
保守党
2024/1/25
10
保守党历史与现状
保守党起源
起源于18世纪的托利党,19世纪 30年代演变为保守党。
2024/1/25
保守党的发展历程
经历了多次分裂和合并,逐渐成为 英国两大政党之一。
2024/1/25
在英国,绿党于1973年成立,虽然从未在大选中赢得多数席位,但在地方选举和欧 洲议会选举中取得了一定成就。
23
英国独立党
英国独立党成立于1993年,旨 在推动英国脱离欧盟,实现国家
独立。
该党在经济上主张自由市场经济 ,减少政府干预,降低税收和减
少公共支出。
在移民问题上,英国独立党持有 限移民政策,强调英国文化和身
2024/1/25
君主立宪制
英国女王是国家元首,但 实际权力掌握在议会和政 府手中。
多党制
英国实行多党制,主要政 党有保守党、工党、自由 民主党等。
4
英国政党发展历程
早期政党
20世纪以来的发展
17世纪末至19世纪初,英国出现了辉 格党和托利党两个主要政党,分别代 表不同阶层和利益集团。
20世纪以来,英国政党政治经历了多 次变革,包括工党的崛起、保守党的 改革以及自由民主党的兴衰等。
25
06
英国政党制度评价与展望
2024/1/25
26
英国政党制度特点分析
两党制为主导
英国政党制度以保守党和工党两大政党为主导,长期轮流执政,形 成稳定的两党制格局。
议会制为基础
英国的三大党派资料总结英国党派
![英国的三大党派资料总结英国党派](https://img.taocdn.com/s3/m/436235d3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0e2d62c.png)
英国的三大党派资料总结英国党派本文话题:英国党派知识分子保守党工党派名称各是什么?辉格党Whigs托利派Tories改革党Radical Party英国保守党Conservative Party英国自由党Liberal Party爱尔兰议会党Irish Parliamentary Party英国工党Labour Party英国社会民主党Social Democratic Party英国自由民主党Liberal Democrats工党和保守党是英国最大的两个党,两党竞争势力此消彼长自由民主党的势力一直都小于工党和保守党。
基本上,只有这三个党是全国性的。
其他都是地方小党。
英国为君主立宪政体,由英王、首相、内阁、议会(分为上下议院)等构成。
其中英王为国家元首,但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首相为国家首脑,掌握了行政、立法等权利。
英国的主要党派有工党及民主党。
其中,首相由议院中的多数党的领袖担任,再由首相提名内阁成员,提交英王批准后生效(形式上),所以内阁是与首相共进退的。
如果内阁表示出对首相做的重大决策的不信任,解决办法有:1.首相带领内阁辞职2.解散议会君主立宪制可以比较有效地分散权力,保证民主的实现,不但英国的资产阶级分享到了国家权力,更为重要的是英国社会获得了政治稳定与经济持续发展的制度保障。
从这时起,议会真正掌握着国家的实权,因而它作为最高的国家权力机关的地位更加巩固了。
君主立宪制既是英国在政治体制上的创新,也是他对欧洲乃至世界作出的贡献。
英国的代议制民主政治是一种间接民主,不过,它具有更多的弹性、更广泛的包容性和更大的自由度。
有利于缓解日益激化的社会矛盾,促使英国进入一个政治稳定、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顺应了资产阶级民主与法制社会的历史潮流,促进了资产阶级政治文明的发展。
对于欧洲、北美地区,以及对于其他英国海外殖民地的政治文明进程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但是首相权力可能过于大(由于首相为多数党的领袖,所以重大决议通常可以通过),无成文宪法,王室逐渐与现代社会脱节,成为附属品与累赘。
论近代英国内阁制的形成
![论近代英国内阁制的形成](https://img.taocdn.com/s3/m/54dedde1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5293ad8.png)
论近代英国内阁制的形成
近代英国内阁制的形成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
在英国历史的早期阶段,国王是最高统治者,拥有最终决策权和控制权。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国王逐渐开始依赖议会,特别是下议院,来获得必要的支持和资源。
在17世纪,英国的内阁制开始形成。
国王需要一个固定的小组
来帮助管理国家事务,并向议会负责。
这个小组逐渐演变成为内阁,它的成员由国王任命,通常是议会中的一部分人。
18世纪,内阁开始成为英国政治的核心。
内阁成员通常都是来
自同一政党的议员,他们共同制定政策并向国王和议会负责。
内阁的权力逐渐增加,成为英国政府的主要决策机构。
19世纪,内阁制度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内阁成员不再仅仅
是国王的顾问,而是正式被任命为政府部长,他们各自管理各自的部门,例如外交、财政等。
内阁的权力逐渐扩大,成为英国政府的实际掌权者。
总之,近代英国内阁制的形成是一个历时漫长的过程。
它是英国政治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也是英国政府制度运作的核心机制之一。
- 1 -。
英国政治制度介绍(一)两党制的形成与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
![英国政治制度介绍(一)两党制的形成与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https://img.taocdn.com/s3/m/b5435b19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279bff7.png)
英国政治制度介绍(一)两党制的形成与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17世纪70年代到19世纪初为萌芽时期。
17世纪70年代出现了分别代表不同阶级利益的政治组织—宫廷党和乡村党,后演变为托利党和辉格党,初步具备政党特征。
1688年,由于面临国王专制的共同威胁,两派联合发动了光荣革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
这次革命的成功使两派由对立转入并存,并逐步形成了两派轮流执政的宪法性习惯。
2、19世纪30年代到20世纪初为形成时期。
19世纪托利党和辉格党演变为保守党和自由党,阶级利益和宗教立场日趋一致,前者代表主张保护关税、以地产为中心的地主阶层的利益,后者代表主张自由贸易的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
始于19世纪30年代的选举改革,有力的促进了两党基层组织的建立和发展,两党逐渐发展成为全国性的政党,并形成了保守党和自由党轮流执政的局面。
3、20世纪初至今为新的两党制的确立与发展时期。
19世纪末,自由党衰落,工党兴起。
1922年成为第二大党。
1924年,保守党和工党开始轮流执政,英国确立了新的两党制。
(二)英国两党制的表现形式反对党制度,依据宪法惯例,在下院占有多数席位的政党为执政党,党的领袖为政府首相并负责组织政府。
在下院席位次之者则为反对党。
内阁成员全部是同属于一个政党的议员,而内阁的更换必须通过下院大选进行,如果反对党获得多数席位,则由反对党重新组阁执政。
反对党在野时组织自己的影子内阁两党的选民基础传统上有差异,保守党的选民基础主要是垄断财团、企业老板、公司经理、农场主等中上等阶层。
工党则与工会关系密切,工会为工党提供绝大部分活动经费,并对工党领袖、党的最高权力机构及其政策具有重大影响。
由于受单一制、议会君主立宪政体以及不严格的分权结构的影响,两党的组织比较严密,权力比较集中,有较严格的党纪约束。
(三)内阁与责任内阁制1、责任内阁制的确立由中世纪枢密院的外交委员会演变而来(11—17世纪)。
经历了御前会议—枢密院—外交委员会—内阁的发展过程,但长期为御用工具。
英国政治制度的发展历程
![英国政治制度的发展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d31cf656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fc79cc3.png)
英国政治制度的发展历程如下:1. 中世纪封建时期(11世纪- 15世纪):在这个时期,英格兰王室逐渐建立起强大的中央集权,国王的权力得到巩固,但同时也面临着与贵族、教会等势力的权力斗争。
2. 议会的崛起(13世纪- 17世纪):在13世纪末,英国首次出现了由贵族和高级教士组成的议会。
这个议会在14世纪逐渐发展为两院制,即上议院和下议院。
议会的崛起标志着君主制度开始与民主机构相结合。
3. 君主立宪制度的确立(17世纪后半叶):在17世纪的英国内战和光荣革命期间,君主立宪制度得到确立。
光荣革命后,威廉三世和玛丽二世接受了《权利法案》,明确了君主的权力受到限制,国会在立法和税收等方面拥有更大的权力。
4. 政党政治的兴起(18世纪):18世纪英国政治的特点是政党政治的兴起。
两个主要政党——托利党和辉格党(后来演变为保守党和工党)相互竞争,政治力量逐渐向议会集中。
5. 一人一票的民主制度建立(19世纪):19世纪初,英国进行了一系列选举改革,包括1832年的《大革命法案》和1867年的《第二次改革法案》,逐渐实现了一人一票的普选制度。
这些改革扩大了参与政治的人口范围,加强了民主制度。
6. 立宪君主制的巩固(20世纪):20世纪英国政治的重要事件包括1911年《议会法案》,削减了上议院对立法的权力;1918年妇女获得选举权;1997年实行伦敦自治。
这些事件进一步巩固了英国的立宪君主制度。
总体而言,英国政治制度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从封建制到君主立宪制,再到民主制度的演变过程。
议会的崛起、政党政治的兴起和民主选举的推行都是英国政治制度发展中的重要里程碑。
如今,英国政治制度以立宪君主制为基础,具有民主选举、政党政治和权力分立等特点。
英国政党制
![英国政党制](https://img.taocdn.com/s3/m/d1c9360fbb68a98271fefa3e.png)
英国政党制:一、第一次议会改革前的政党政治及其特点阎照祥先生以英国第一次议会改革为界,认为从光荣革命到1830年,英国政党组织发展曲折,呈现出若干阶段性特点。
第一阶段:立宪君主制初建时期,这时议会中下院议员不是简单地划分为两个政党。
就组合方式来看,基本可分为三类:第一类由海陆空军军官和政府官员组成。
第二类体现为一个或几个贵族为核心的家族式小集团。
其中部分集团属于辉格党或托利党。
第三类主要是未参加任何党派的乡绅。
他们分别被笼统地称为“宫廷党”或“地方党”。
第二阶段:18世纪前期,具体为1714-1760年间,部分辉格党人大权独揽,实行寡头统治。
此时出现了一些反对派。
但反对派的组织情况相当复杂,缺少众望所归的领导者。
第三阶段:乔治三世在位前期,辉格党分裂为4个派别:纽卡斯尔派、坦普尔派、格兰尔派和“布鲁茨伯里帮”。
出现“有组织的反对党”——罗金厄姆派。
第四阶段:18世纪末,法国大革命的爆发,辉格党分裂,导致托利党人占了优势地位,造成了数十年的托利党寡头统治。
第五阶段:19世纪初,政党组织工作加强,督导员制度形成。
在这个发展过程中,英国政党呈现出4个特点:1、局限性,即各党派主要在议会中活动;2、分散性。
表现为党派林立,派系庞杂。
3、断续性,或称非连续性。
政党分裂、重组,导致这一时期没有两条前后一贯的、平行的政党发展沿袭线;4、不稳定性。
政党产生消失或规模变化,都很频繁。
但不可否认,这一时期政党在组织方面也显露出由封闭向开放、由分散向集中、由断续性向连续性、由不稳定向稳定发展的趋势。
二、第一次议会改革后的政党制度及其发展1832年,英国实行了议会改革,初步改变了英国下院的成分,但是并没有动摇土地贵族在议会中的优势地位。
尽管如此,1832年议会改革仍然是英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阎照祥先生将之视为英国政党政治的转折点。
这次改革暂时调整了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为工业资产阶级代表打开了议会大门。
从“光荣革命”到第一次议会改革之前,英国政治制度的变化是缓慢的、轻微的。
浅论英国内阁制政治制度
![浅论英国内阁制政治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383a85c608a1284ac85043eb.png)
浅论英国内阁制政府制度内阁制政府制度,亦称议会制政府制度或责任内阁制政府制度或议会内阁制政府制度。
它是西方国家及一些其他国家由内阁(政府)总揽行政权力并向议会负责的一种政府制度。
提到议会制,人们首先会想起英国,可以说,英国是现代议会进度的发源地,有着“议会之母”的称誉。
在当今世界,议会被视为是国民自由平等的象征之一,即使名称和作用大小不一样,但议会几乎存在于当今世界几乎所有国家中,对世界各国政治制度的产生和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那么,英国的议会内阁制政府制度是怎么形成的发展的呢?一、内阁制政府制度的起源和发展英国议会是在王权专制和限制王权的斗争中产生的。
早在1215年,英王约翰被迫签字接受《大宪章》。
大宪章对王权作了限制,其精髓在于臣民对其财产和人身安全的保障权,以及在臣民和君王的契约关系中臣民对暴君的反抗权。
它保障了教俗大贵族的利益,统一了度量衡,确认伦敦和其他城市的自由权利,对市民骑士和富裕农民也有利。
《大宪章》被人们称“英国自由的奠基石”,今天仍是宪法的组成部分。
约翰王死后,继任的亨利三世撕毁了《大宪章》。
1264年,一些贵族在蒙特福特的领导下,依靠骑士和市民的支持,击败了国王,控制了朝政。
次年,蒙特福特召集有僧侣、贵族、骑士和市民代表参加的大会,创立了英国国会的雏型。
1295年,国王爱德华一世为筹集战费,再次召集国会,除世俗和宗教贵族外,每郡骑士代表两人,每个大城市市民代表两人参加。
这次国会史称“模范国会”。
此后,国会经常召开,并逐步取得了财税权和立法权。
从1341年起,国会开始分为上下两院。
1640年起,国会与王党展开了激烈斗争,最后英王查理一世被送上断头台。
1689年,复辟王朝被推翻,新登基的威廉三世和玛丽二世接受了国会提出的《权利法案》,史称“光荣革命”。
议会通过《权力法案》、《王位继承法》等法律文件,确立议会权力高于国王,从此议会制君主立宪政体在英国基本确立。
随着议会地位的提高,内阁的地位也发生实质性变化。
英国的政治体制
![英国的政治体制](https://img.taocdn.com/s3/m/2bb35990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afeb603.png)
英国的政治体制政府英国政府正式名称为“女王陛下政府”或“国王陛下政府”(取决于在位君主),负责英国的行政功能。
首相为政府首脑,由英国君主任命,但是依惯例此人必须是下议院中最有可能获得下议院支持的议员。
首相获任命后再挑选其他部长和行政首脑,组成政府。
大约20名最资深的政府部长和首相本人组成内阁。
政府对议会负责,回答议会质询。
政府提出的任何议案如果未获议会通过,就将可能面临议会的不信任动议,而这项不信任投票一旦通过则将迫使首相或宣布辞职,或解散议会重新举行大选。
实践中,各政党指任一名“党鞭”,以保证所有该党的议员根据党的政策投票。
这确保了一个在下议院中有较大比例优势的政党能够组成一个稳定的政府。
但是一个只在下议院拥有微弱多数的政党组成政府,甚或是一个多党组成的联合政府,就会比较脆弱。
国会议会是英国政治的中心舞台,它是最高立法机关,政府就是从议会中产生,并对其负责。
英国的国会为两院制,由上议院和下议院组成。
国王(或女王)在名义上,国王(或女王)是国家元首、最高司法长官、武装部队总司令、英格兰教会最高领袖,也参加立法机关活动。
在现实政治生活中主要扮演礼仪性角色。
地方政府英国全国被分为许多地方当局(Local Authorities),地方当局再分为许多行政区。
在地方选举(一般在每年的5月举行,各地区的选举会错开举行,而不会集中在1年)中,每个行政区选举一名代表(地方议会议员,Councillor)参与地方当局。
地方当局负责有关教育、公共交通以及公共空间的管理。
它们是最基层的权力机构。
政党在英国大部分地区都有三大主要政党并立,但在北爱尔兰,这些政党都没有明显的优势,其中的两个——工党和自由民主党甚至不在北爱尔兰推举候选人。
这三大政党自1678年以来就交替执政过。
北爱尔兰以外地区的主要政党有:工党保守党(正式名称为保守与统一党)自由民主党此外,以下两个政党在下议院中没有议席,却在欧洲议会中拥有代表英国的议席:英国绿党英国独立党政体政体为君主立宪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7年 第5期 论18世纪英国政党结构程汉大内容提要 由于对政党、政党政治、政党结构等基本概念缺乏明确统一的界定,国外学者在18世纪英国政党结构问题上长期存在两党结构论和多党派结构论之争。
实际上,上述两种观点都存在以偏概全之嫌。
因为,第一,当时英国确实存在辉格、托利两党,而且在纷然杂陈的众多派别中,唯有二者堪称之为政党;第二,18世纪初两党政治虽已崭露头角,但直到18世纪末19世纪初才形成较稳定的两党政治结构。
因此,确切说来,18世纪是英国两党结构的“十月怀胎”时期。
18世纪的英国政党结构问题是过去半个多世纪西方史学界的研究热点之一。
自本世纪二三十年代起,英美两国的有关史学家围绕这一问题展开激烈争论,并形成了两党结构论和多党派混杂结构论两种观点的尖锐对立。
本文试图通过回顾和评述这场争论,谈一点个人的粗浅认识。
一 长期以来,西方学者普遍沿袭19世纪中叶以来英国资产阶级史学家的观点,认为自光荣革命之后,英国的政治生活一直围绕着辉格党和托利党的对立与斗争轴线运转,就是说自1688年后,英国便形成了稳定的两党政治结构。
晚至本世纪二三十年代出版的《托利党史》和《安娜女王时期的英国》依然坚持此说。
后一部著作的作者屈维廉甚至认为18世纪的英国已经建立起两党制度。
然而,就在此时英国传统自由派史学遇到了新兴修正派史学的有力挑战。
多年潜心研究18世纪英国政治史的刘易斯・纳米尔于1929—1930年间接连发表《乔治三世即位时的英国政治结构》和《美国革命时的英国》等著作,否定了被长期视为定论的传统观点。
他运用集体传记和结构分析方法,对18世纪中叶英国议员的职业、家庭背景、社会关系、政治态度和行为逐一考察后指出,尽管在18世纪中叶两大政党名称依然广为流行,“但由于缺乏明晰、确定的纲领,从政治实践的角度讲,越来越难以判定谁是辉格党、谁是托利党”。
他声称,那时在重大政治问题上并不存在两党的对立,辉格党和托利党仅仅“存在于潜在的气质与世界观、社会类型和旧的联系与习惯之中,二者之间找不到明确的政治分界线”①。
特别是托利党,那时没有任何全国规模的组织,“在议会中也没有任何公认的领导人”②。
纳米尔断言:“无须使用政党名称,也能对该时期的政治生活作出完整的描述。
”③于是,纳米尔选择了“类型”(type)这一含义模糊的概念来取代“政党”(party)概念,他说:“事实上,18世纪的下院可以区分为3个不以政党而以类型为基础的广泛联合:一边是宫廷和政府的追随者,即官吏;与它对立的另一边是独立的郡区乡绅;在二者之间站立着争权夺利的各种政治派别,它们占据了竞技场的中心,公众和历史学家的注意力也都集中在它们身上。
”④四五十年代,美国学者罗伯特・沃尔考特把纳米尔的方法运用于18世纪初期英国政治结构的研究,他一方面对1701年—1714年保留下来的12份议会分组投票名单进行了综合分析,另一方面选择1701年—1702年和1707年—1708两届议会作为典型个案重点考察,得出几乎与纳米尔完全相同的观点:“从理论上讲,在辉格党和托利党看法不同的任何问题上,每一个议员都应始终一贯地在两党之间选择其一。
不幸的是,分组投票名单并非如此。
在每一次投票中,托利党一边总是不可避免地包含着许多在别的时候投辉格党票的人,反过来,辉格党那边也是这样。
”⑤由此沃尔考特得出结论:“对威廉和安娜时期的政党结构越是研究,它与屈维廉描述的两党制度的相似之处就越少,而与纳米尔为我们阐述的纽卡斯尔时代的政治结构的相同点就越多。
”⑥在重构18世纪初的英国政治结构时,沃尔考特继续亦步亦趋地追随着纳米尔的足迹。
他同样摒弃了“政党”概念,选用了“类型“、“派别”、“集团”、“团体”等术语来描述议会中的政治组合。
他认为,如同18世纪中叶一样,18世纪初的英国议会内也存在着三个基本类型:第一个是“政府利益类型”,包括担任宫廷和政府官职、领受年金和借助政府帮助才得以当选的议员;第二个是“职业政治家类型”,包括分别通过家族、亲戚、朋友、同乡或其他社会关系联合起来的7个宗派小集团;第三个是独立的郡区“乡绅类型”。
沃尔考特指出,第一、第三两种类型政治态度较为明朗和稳定,前者总是自动支持政府,后者通常与政府作对,而不管他们是打着托利党的印记还是贴着辉格党的标签。
第二种类型的政治态度较为混乱,行动上往往反复无常。
其中每一个小集团都把谋取权力与宗派利益放在首位,没有明确、固定的政治原则,尽管有的倾向于辉格党,有的倾向于托利党,有的属于无党派集团。
每个小集团的人数不过数十人,但7个小集团合在一起约218人,既超过了“政府利益类型”(约142人),也超过了“乡绅类型”(约146人),占据了下院2 5的议席⑦。
这些集团十分活跃,能量颇大,在议会中纵横捭阖,呼风唤雨,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总之,沃尔考特同样否定了两党对立结构的传统结论,描绘了一幅令人眼花缭乱的多党派混杂一起的政治图景。
自60年代以来,随着英国国家档案资料的开放,新的分组投票名单的发现和原始手稿的发掘利用,人们日益感到沃尔考特的结论难以令人信服。
普卢姆、霍尔姆斯、斯佩克、希尔等人⑧纷纷对沃尔考特提出批评,他们指出,政治原则、政治信仰、政治态度对于当时议会内的党派组合实际上具有超越家族私人关系之上的更强大的影响力。
那时的许多党派领袖决心谋取官职,并非仅仅为了家庭和个人私利,同时也为了取得权力以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如当罗杰斯特和沃顿发现自己的主张在枢密院中不被重视时,毅然辞职下野,而没有贪图官位而牺牲原则。
同样,许多普通议员之所以追随某一政治领袖,亦非单纯因为家族或私人关系,在这里,共同的政治立场和信仰起着重大的、经常是决定性的作用。
所以,当某个政治首领背离了自己先前宣扬的立场和原则时,往往有大批原支持者愤然离他而去,例如,当一向鼓吹限制王权的辉格党小集团在1698年—1699年支持为国王保留一支常备军时曾出现大批离异者,当本来反对西班牙战争的诺丁汉在1711年—1712年转而反对和谈时,他苦心经营起来的小集团立即土崩瓦解。
批评者不否认当时的两大政党还很不成熟,再加上国内外局势变幻莫测,造成政治分野复杂多变,但从整体上讲,辉格党和托利党毕竟是两个最基本的政治派别,二者的对立与斗争构成当时政治史的主要基础。
普卢姆十分肯定地断言:“辉格党和托利党就像白昼与黑夜一样泾渭分明”,因此,1713年—1715年当编辑人员编制下院议员名单时,不费吹灰之力便将大部分议员准确无误地区分为辉格党和托利党两部分⑨。
批评者从近几十年来新发现的历史资料中找到大量有力证据。
据斯佩克对威廉三世时期参加过两次以上分组投票的437名议员的分析,其中372人(占84.9%)总是一贯支持辉格党或托利党,只有65人(占15.1%)摇摆于两党之间。
斯佩克还对安娜时期参加过两次分组投票以上的1064名议员进行过分析,结果证明,495人总是站在托利党一边,439人始终站在辉格党一边,二者合在一起占总数的87. 8%,只有12.2%是“反复无常之徒”βκ。
批评者指出,议会选举时选民的投票取向也表现出明显的政党倾向。
在正常情况下,即当享有2个议席的某选区内有2个辉格党人和2个托利党人参加竞选时,绝大多数选民总是选同一政党的两个候选人。
斯佩克对选民投票情况的研究成果表明,在贝德福郡,在1705年的2560名选民中除313人(占12.2%)之外,在1715年的2529名选民中除142人(占5.6%)之外,其余全部按照两党分立阵线投票。
在白金汉郡,分投两个不同政党候选人票者,分别占选民总数的3.8%和4.9%。
伦敦市有4个议席,在1710年选举时出现4个辉格党候选人和4个托利党候选人互相竞选,共有6638名选民参加了投票,其中5939人(占总数的89.5%)把4张选票全部投给一个政党的侯选人。
在享有两个议席的选区中,若出现3个候选人,情况较为复杂,因为不少选民不愿浪费掉一张选票,往往在投了同党候选人一票后,把另一票投给剩余2个候选人中的任何一个。
然而,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也有相当多的选民宁肯浪费一张选票,从而成为“只投一人票者”。
在1705年的汉普郡曾出现3名候选人,“只投一人票者”高达724人,而在两党间各投一票者只有201人。
在1701年、1702年、1705年的白金汉郡选举中,“只投一人票者”分别高达1327人、1574人和1852人βλ。
批评者指出,在选举争议案件的处理上也体现出两党的对立。
当议会收到选举争议请愿书时,通常交由议员资格审查委员会处理。
倘若某党在委员会中占据多数,他们总是把不利于本党议员的请愿书掩盖起来,把不利于另一党的请愿书公布于众,严肃处理。
在安娜时期的第三届议会上,辉格党在议员资格审查委员会中占了多数,结果,西门・哈考特因为曾经干过危害辉格党利益的事而被取消了议员资格,成为这次会议上两党斗争的第一个牺牲品。
当时的一位议员一针见血地指出了问题的实质:“在他们(指辉格党)组成足以压倒托利党的议会多数之前,还会有类似的人遭到同样的命运,我想,这个数字是13人。
西门是这些人中最显眼的一个。
”βµ面对雄辩有力的批评,沃尔考特承认在18世纪初仍存在某些足以激发议员政党热情的重大争议问题,但他继续坚持原来的观点。
截止目前,分歧依然存在,但争论似乎陷入了僵局:在18世纪初期的英国政党结构问题上,反纳米尔派的两党结构逐渐占据了上风,而在18世纪中叶的政党结构问题上,纳米尔的多党派混杂结构论仍然保持着强大的影响。
双方各执一端,莫衷一是,致使有人发出这样的慨叹:英国早期政治史的研究走入了“令人悲哀的困境之中”βν。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除去问题本身的复杂性外,主要有二:一是争论双方都把注意力集中于新材料的挖掘上,对议员分组名单和选民投票的数据整理重视有加,而忽视了某些基本理论范畴的阐释与界定,结果经常把政党与派别、政党政治与宗派之争混为一谈。
二是争论双方多从微观角度选定某一时期作静态考察,而缺乏整体性综合动态分析,结果得出的结论都不能准确反映18世纪的全貌。
由此看来,澄清有关概念,加强宏观动态分析,对于全面准确地认识18世纪政党结构是非常必要的。
二 众所周知,政党是代表某一阶级或阶层利益的政治组织,其前身是政治派别或政治集团。
任何国家的早期政党无一不是由某一派别或集团发展而来,因此,在其萌芽之初,政党和一般政治派别或集团的界限往往模糊不清,经常呈现“党中有派、派中有党”的复杂局面,这为早期政党史研究带来极大困难。
然而,政党毕竟不同于而且高于一般政治派别或集团,二者的根本区别或者说构成政党的基本要素主要有三:一是政党具有一套为全体成员共同信奉(不一定成文)的政治原则或纲领;二是政党拥有一支基于政治信仰一致而自愿联合一起的相对稳定(不一定成形)的党人队伍以及公认的领导人或领导核心;三是政党具有夺取、控制国家政权或影响政府决策以实现自己的政治原则与纲领的追求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