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平面图及图的着色
第十七章 平面图及图的着色
一些有趣的共同点:
(1)它们都是正则图。
(2)去掉一条边时它们都是平面图。
(3)K3,3是边数最少的非平面简单图,K5是顶点数最 少的非平面简单图,因而它们都是最基本的非平面图。
定理
(库拉托斯基定理)一个图是平面图的充要条件是它不包 含在度为2的结点内与K5同构的子图,也不包含在度为2的结点内与 K3,3同构的子图。
(1)试作出一个完全正则图。
*(2)证明:只有五种可能的简单图是完全正则的 (不算顶点度为1,2的平凡情况)。 (3)五种完全正则图,又称为柏拉图体,是宇宙和 谐的象征。
平面图的着色
定义 图G称为可k-着色的(k-chromatic),如果可用 k种颜色给G的所有顶点着色,使每个顶点着一种颜色, 而同一边的两个不同端点着不同颜色。 定理 任何平面图都是可4-着色的。
(2)是完全二部图。
(3)不是二部图。
二部图是十分有用的一种数学模型,许多问题可以用它来 刻划。例如“资源分配”、“工作安排”、“人员择偶”等等。 但是,利用二部图分析解决这类问题时,还需要有关二部图的 另一个概念——匹配。
二、匹配
定义(P344)设G = <P,L>是图,ML。称M为G的一个匹配 (matching),如果M中任何两条边都没有公共端点。 若M中再加一条边,则它就不是一个匹配,则称M为极大匹配
平面图
平面图
10≤(3/(3-2))(5-2) = 9
这是个矛盾,所以K5不是平面图。 若K3,3是平面图,由于K3,3中最短圈的长度为l≥4,于是边数9 应满足 9≤ (4/(4-2))(6-2) = 8
这又是矛盾的,所以K3,3也不是平面图。
17.2 欧拉公式
定理17.9 设G是有k(k≥2)个连通分支的平面图,各面的次数至 少为l(l≥3),则边数m与顶点数n应有如下关系:
无限面(外部面)——面积无限的面,记作R0。
有限面(内部面)——面积有限的面 ,记作R1, R2, …, Rk。
面Ri的边界——包围面Ri的所有边组成的回路组。
面Ri的次数——Ri边界的长度,记作deg(Ri)。
17.1 平面图的基本概念
2、几点说明 若平面图G有k个面,可笼统地用R1, R2, …, Rk表示,不需 要指出外部面。 回路组是指:边界可能是初级回路(圈),可能是简单回 路,也可能是复杂回路。特别地,还可能是非连通的回路 之并。
2m deg( Ri ) l r l (2 m n)
l ( n 2) 解得 m l2
i 1 r
17.2 欧拉公式
推论 K5, K3,3不是平面图。
证明
若K5是平面图,由于K5中无环和平行边,所以每个面的次数 均大于或等于l≥3,由定理17.8可知边数10应满足
数理逻辑与集合论教案
4. 蕴涵式与蕴涵联结词“” 定义 1.4 设 p, q 为二命题,复合命题“如果 p, 则 q”称作 p 与 q 的 蕴涵式,记作 pq,并称 p 是蕴涵式的前件,q 为蕴涵式的后件, 称作蕴涵联结词,并规定,pq 为假当且仅当 p 为真 q 为假. 说明: (1)pq 的逻辑关系:q 为 p 的必要条件 (2) “如果 p, 则 q 的不同表述法很多: 若 p,就 q 只要 p,就 q p 仅当 q 只有 q 才 p 除非 q, 才 p 或除非 q,否则非 p,…. (3)当 p 为假时,pq 为真,可称为空证明 (4) 常出现的错误:不分充分与必要条件
第一节
小
结
本小节中 p, q, r, … 均表示命题. 联结词集为{, , , , },每个联结词联结的p, pq, pq, pq, pq 为基本复合命题. 其中 pq 最难理解, 要特 别注意. 反复使用{, , , , }中的联结词组成更为复 杂的复合命题. 设 p: r: 苹果是方的, s: 太阳绕地球转 则复合命题(pq) ((rs) p)是假命题. 联结词的运算顺序: , , , , 同级按先出现者先运算. ,
离散数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一部分 数理逻辑 第二部分 集合论 第三部分 代数结构 第四部分 图论
第一章 命题逻辑基本概念 第二章 命题逻辑等值演算 第三章 命题逻辑的推理理论
第四章 一阶逻辑基本概念
离散数学第17章 平面图
6/2/2013 9:05 PM
Discrete Math. , Chen Chen
21
自对偶图
CHAPTER seventeen
定义17.8 设G*是平面图G的对偶图,若G*G,则称G为自 对偶图. 轮图定义如下: 在n1(n4)边形Cn1内放置1个顶点,使这个顶点与Cn1 上的所有的顶点均相邻. 所得n 阶简单图称为n阶轮图. n为 奇 数的轮图称为奇阶轮图,n为偶数的轮图称为偶阶轮图,常 将 n 阶轮图记为Wn.
6/2/2013 9:05 PM Discrete Math. , Chen Chen 7
极大平面图的性质
CHAPTER seventeen
定理17.7 设G为n(n3)阶极大平面图,则G的每个面的 次数均为3. 证明线索: (1) 由于n3, 又G必为简单 平面图可知,G每个面的 次数均3. (2) 因为G为平面图,又为极 大平面图. 可证G不可能 存在次数>3的面. 就给出的图讨论即可.
6/2/2013 9:05 PM Discrete Math. , Chen Chen 9
极小非平面图
CHAPTER seventeen
定义17.4 若在非平面图G中任意删除一条边,所得图G为平 面图,则称G为极小非平面图. 由定义不难看出: (1) K5, K3,3都是极小非平面图 (2) 极小非平面图必为简单图
2023年华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第十七章《函数及其图像》课件
小结复习
知识结构:
主要概念、方法
1.函数的概念
变量:变化过程中可以取不同数值的量. 常量:变化过程中保持不变的量. 函数:如果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和 y,对于每一个x值,y都有惟一的值和它对应,我们 就说x是自变量,y是因变量,y是x的函数.
2. 考虑两个方面,其一是分母不等于0,其二
(2)关于x轴、y轴、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间具有什 么关系?
(3)各个象内的点的横、纵坐标的符号是怎样的? (4)点落在坐标轴Leabharlann Baidu,它的坐标有什么特点?
4 函数的图象是由直角坐标系中的一系列点组
成,图象上的每一点坐标(x,y)代表了函数的一 对对应值,即把自变量x与函数y的每一对对应值 分别作为点的横坐标和纵坐标,在直角坐标系中 描出相应的点,这些点组成的图形,就是这个函 数的图象.
所以10小时耗油量为:
10×60×0.1=60(吨)<69(吨),
本课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作业:
课本68页2、3、5、6题。
有古
一人
个云
在:
路“
上读
。万
”卷
从书
古,
至行
今万
,里
学路
习。
和”
旅今
行人
都说
是:
第十七章:立体几何
第十七章 立体几何
本章主要考点
1、点、线、面关系的判断
注意:
(1)直线平行于平面的命题一般都是错误的,反例是直线包含于平面的情况; (2)两个平面都垂直于一个平面,两个平面不一定平行。 2、点到平面的距离
方法:
(1)几何法:①作高法:“一作二证三求”,三步;②等体积法;
(2)向量法(理)
:公式d =
A 为已知点,
B 为这个平面内的任意一点,n 这个平面的法向
量)。
3、两条直线垂直的判断 方法:(1)几何法:线面垂直推得线线垂直;
(2)向量法(理):证明两条异面直线的方向量相互垂直。 4、异面直线证明与所成角 (1)异面直线的证明:反证法。 (2)异面直线所成角:
方法:①几何法:平移法。将一条直线或者两条直线的平移,使得两直线相交,然后余弦定理解三角形;
②向量法(理):通过两条异面直线的方向量所成的角来求得,但是注意到异面直线所成角得范围是]2
,
0(π
,向量所成的角范围是],0[π,如果求出的是钝角,要注意转化成相应的锐角。
5、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
方法:(1)几何法:证明直线和平面内两条相交直线都垂直;
(2)向量法(理):①证明直线的方向量与这个平面内不共线的两个向量都垂直;
②证明直线的方向量与这个平面的法向量相互平行。
6、直线与平面所成角 方法:(1)几何法:先做平面的高,找到直线在平面内的射影,射影与斜线所成角;
(2)向量法(理):先求直线的方向量于平面的法向量所成的角α,那么所要求的角为απ-2
或
2
π
α-
。
7、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
方法:(1)几何法:证明一个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垂直于另外一个平面;
房屋建筑学 第十七章 单层工业厂房设计
5
第一节 单层工业厂房的平面设计
跨度相垂直布置的L形、U形和E形,适用于垂直式的生产工艺流程。 这种平面布置工艺流程紧凑、零部件至总装配的运输路线短捷,有良好 的通风、采光、排气、散热和除尘功能,适用于中型以上的热加工工业 建筑(如轧钢、铸工、锻造等),但纵横跨相接处结构和构造复杂、施 工麻烦、经济性较差。
10
第一节 单层工业厂房的平面设计
(二)生活间的布置
1.设计注意事项
(1)生活间的设计应本着“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原则,根据有关
标准、规定,结合各车间的具体情况,既要保证一定的卫生要求,又要
反对铺张浪费。
(2)生活间应尽量布置在车间主要人流出入口处,且与生产操作地点
有方便联系,并避免上、下班时的人流与厂内主要运输线交叉。
根排架柱上,代替被抽掉柱子支承屋架的纵向构件)承托屋架(见图17–3);
另一种方案是根据生产工艺实际情况,适当调整跨度和柱距,使结构统 一、厂房内面积得到充分利用,达到较好的经济效益。但值得注意的是,调 整后的柱网尺寸应符合建筑构件标准化的原则。
8
第一节 单层工业厂房的平面设计
有研究成果证明了扩大柱网的主要优点: 1可以有效提高工业建筑面积的利用率; 2有利于大型设备的布置及产品的运输; 3能提高工业建筑的通用性,适应生产工艺的变更及生产设备的更新; 4有利于提高吊车的服务范围; 5能减少建筑结构构件的数量,并能加快建设速度。
第十七章映射元素
第十七章映射元素
将在草图工作台设置的图形,包括曲线和点,映射到金属板材上,作为金属板材的元素。既可以影射到折叠的三维图形,也可以影射到展开图上。这个功能可以方便地进行下面的操作:
生成活字体。
定义一个区域进行化学腐蚀,形成图案。
为解决重叠问题而生成剪切。
打开文件Mapping1.CATPart。
点击sketcher 草图图标,选择一个墙板的表面作为参考平面,画一个A
字轮廓线,如图17-1。点击工具栏中的Exit Workbench 离开草图工作台图标,就可以进入金属板材设计工作工作台。显示的草图形状如图17-2。
图17-1画一个A字轮廓线
图17-2在金属板材设计工作工作台显示的草图形状
选中刚才设计的草图,点击Points or Curves Mapping
点或者曲线映射图标
,出现Mapping映射对话框,如图17-3。可以在对话框内编辑所选元素:
去掉所选元素;选中元素,然后点击鼠标右键,在出现的菜单中选择Clear selection。
332
333
直接在几何图形上选择元素,就增加新的元素。
在Mapping Context 栏点击一下,然后在几何图形上选择元素要被映射到的面。被影射到的面并不一定就是做草图所用的参考面,事实上,在缺省设置下,被映射到的面是最后形成的面或者最近一次修改的面,即在模型树中仍然被选中的面。
在对话框内点击OK 按钮,生成一个映射曲线。图17-4是折叠图上形成的映射曲线,图17-5是展开图上形成的映射曲线。映射曲线生成后,关闭该零件。
图17-3 Mapping 映射对话框
F14图的基本概念
091离散数学(60). W&M.
§14. 1图
邻域 NG(v).
闭邻域N G(v).
关联集 IG(v).
v
后继元集: +(v).
先驱元集: (v).
邻域: N(v) = +(v) (v).
闭邻域:N(v) = N(v){v}.
v
(闭)邻域/(closed) neighborhood, 关联集/incidency set, 后继/successor, 先驱/predecessor
的 说
明
d = (d1, d2, d3, d4, d5, d6, d7, d8, d9) = (1, 3, 3, 7, 3, 9, 2, 4, 6)
d' = (0, 2, 2, 6, 2, 8, 2, 4, 6).
1
3
3
G
24
6
7
3
9
构图思路 把奇度顶点配对连边. 去掉这些边后度数 列仅含偶数, 用环来实现.
091离散数学(60). W&M.
§14. 1图
端点, 关联: 点与边 关联次数: 环: 孤立点: 相邻(相互邻接): 点与点, 边 与边
邻接到(于): 点与点, 边与边 始点, 终点
1
1
2
u ev
1
1
年华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第十七章《函数的图象(第2课时-函数的图象)》公开课课件
(14,5)
(6,-1) (3,-3)
图像上每一个点的坐标(t,T)表示时间为t时的气温是T.
一般来说,函数的图象是由直角坐标系中的一系列 点组成.在图象上每一点的坐标(x,y)中,横坐标x表示 自变量的某一取值,纵坐标y表示与它对应的函数值.
例1 画出函数
y 1 x2 2
的图象.
分析:函数图象上的点一般来说有无数多个, 要把每个点都作出来得到函数图象很困难,甚 至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们常作出函数图象上的 一部分点,然后用光滑的曲线把这些点连接起 来得到函数的图象.
1
叫做描经点过法了. 哪
些步骤?
-5 -4 -3 -2 -1 o
1 2 3 4 5x
画出函数y=- 6的图象. x
x … -5 -4 -3 -2 -1 1 2 3 4 5 …
y … 1.2 1.5 2 3 6 -6 -3 -2 -1.5 -1.2 …
解:(1)列表 取自变量 的一些值,并求出对 应的函数值,填入表 中.
例1 画出函数
y 1 x2 2
的图象.
解:取自变量的一些值,例如-3、-2、-1、0、1、2、3, 计算出对应的函数值,列表表示:
x … -3 -2 -1 0 1 2 3 … y … 4.5 2 0.5 0 0.5 2 4.5 …
y
5
(-3,4.5) 4
第十七章 印度次大陆与东南亚的建筑
中古伊斯 兰的建筑
泰国于14世纪才统一为—一 个国家,建都阿瑜陀耶 (Ayudhya)。它的建筑除印度
泰国
影响外,还有高棉(柬埔寨)的 影响。泰国也是—个佛教国 家。南部的寺庙,是高棉式 的。有层层山墙、向前的门 廊和外廓柔和的塔。但塔形 显然又来自北印度的什喀拉 式婆罗门塔。北部则在14世 纪后有缅甸式的覆钟形?堵 波。泰国的牢堵波比较陡峭 挺拔,台基、塔体、圣骸堂 、锥形顶子等各个组成部分 和缅甸的塔相同,但各部分 形体完整,区别清楚,交接 明确,几何性很强,显得更 阿瑜陀耶,?堵波 多变化,更丰富。
中古伊斯 兰的建筑
桂 离 宫 的 松 琴 亭
中古伊斯 兰的建筑
至于中古东南亚的建筑,即8—19世纪东南亚受到印度的佛教和印度教影
。向的宗教建筑,其中,印度尼西亚的婆罗浮屠、柬埔寨的吴哥窟与中国长城 、印度的泰吉陵、埃及的金字塔并列为世界东方五大古迹。
中古伊斯 兰的建筑
1古印度建筑: B.C.500年产生佛教(B.C.2000年左 右创立婆罗门教)
中古伊斯 兰的建筑
摩亨佐 达罗城的总平面
中古伊斯 兰的建筑
摩亨佐 达罗城
中古伊斯 兰的建筑
第二节 佛 教 建 筑
· 堵坡(stupa B.C.270-B.C.52) 埋葬佛骨
堵波是半球形的建筑物,和世界各地许多早期的坟墓形制一样,脱胎于住 宅。印度北方古代的住宅是竹编而抹泥的,近于半球形。 最大的一个串堵波在桑契(Szlchi),大约建于公元前250年。它的半 球体直径32m,高12。8m,立在4.3m高的圆形台基上。台基的直径是36. 6m。顶上有正方的一圈石栏杆,围着一座托名佛邸的亭子,冠戴着3层华 盖。半球体是用砖砌成的,表面贴一层红色砂石
第十七章 勾股定理教案
第十七章勾股定理
17.1 勾股定理
教学目标
1.了解勾股定理的文化背景,了解利用拼图验证勾股定理的方法.
2.能说出勾股定理,并能应用其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索和验证勾股定理,并能应用其进行简单的计算.
【难点】用拼图的方法验证勾股定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国际数学家大会是最高水平的全球性数学学科学术会议,被誉为数学界的“奥
运会”.2002年在北京召开了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此图案就是大会会徽的图案.
[设计意图]勾股定理揭示的是特殊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从探索等腰直角三角形三
边关系入手,揭示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体现了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研究方法.
1.探索勾股定理
(1)探索等腰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
师:这个地面图案中有大大小小、各种“姿势”的正方形.毕达哥拉斯在这些正方形中发现了什么呢?(出示教材图17.1 - 2)
(1)问题提出:在图17.1 - 2中,是以等腰直角三角形三边为边长的三个正方形.这三个正方形面积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三个正方形之间的面积关系说明了什么?
(2)学生活动:质疑、猜测、探索、交流三个正方形面积之间的关系.
学生的探索方法可能是:通过数正方形内等腰直角三角形个数的办法,得出两个小正方形的面积之和等于大正方形的面积.
(3)教师总结:通过直接数等腰直角三角形的个数,或者用割补的方法将小正方形中的等腰直角三角形补成一个大正方形,得出结论:小正方形的面积之和等于大正方形的面积,也就是等腰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追问:在图17.1 - 2中,如果选取更大的等腰直角三角形,按照同样的方法作三个
平面图的基本概念
4
说明
定义17.2(4) 中回路组是指:边界可能是初级回路(圈),可 能是简单回路,也可能是复杂回路。特别地,还可能是非 连通的回路之并(因为平面图没有要求连通)。 平面图有4个面, deg(R1)=1, a deg(R2)=3, bce deg(R3)=2, fg deg(R0)=8. deabcd 和fg的并
图中所示各图都是极小非平面图.
8
17.2 欧拉公式
定理17.6 设G为n阶m条边r个面的连通平面图,则nm+r=2 (此公式称为欧拉公式) 定理17.7 (欧拉公式的推广)设G是具有k(k2)个连通分 支的平面图,则nm+r=k+1
9
第十七章 习题课
主要内容 平面图的基本概念 欧拉公式 基本要求 深刻理解本部分的基本概念:平面图、平面嵌入、面、
第十七章 平面图
本章的主要内容 平面图的基本概念 欧拉公式
1
17.1 平面图的基本概念
定义17.1 (1) G是可平面图或平面图——若能将无向图G画在平面上,使 得边互不交叉(除顶点处以外) (2) 平面嵌入——由平面图G 画出的无边相交的图 (3) 非平面图——无平面嵌入的无向图
(1)
(2)
定理17.3 平面图各面次数之和等于边数的两倍.
5
极大平面图及性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是(1)的平面嵌入;
(1)
(2)
例:
(1)即K4 图,(2)是(1)的平面嵌入,故(1)是平面图. (4)是(3)的平面嵌入,故(3)是平面图。 (5)即K5 图,无论怎样画,都不可能将交叉的边 全去掉,(6)是(5)的一种画法。 (7)即K3,3 图,无论怎样画,也不可能将交叉的 边全去掉;(8)是(7)的一种画法。 故 K5和 K3,3都不是平面图。 注意: 有些图形从表面上看有几条边是相交的,但不 能就此肯定它不是平面图。
例:
图(2),(3)都是图(1)的平面嵌入,图(2)中, deg(R0)=3,图(3)中,deg(R0) =4,它们虽然形 状不同,但都与(1)同构。
定理17.4 平面图各面次数之和等于边数的两倍.
证明: 因为任何一条边,或者是两个面的公 共边,或者在一个面中作为边界被重复计算两 次,故面的次数之和等于其边数的两倍。
例: 用韦尔奇· 鲍威尔法对下图着色
解: ⑴根据递减次序排列各点A5,A3,A7,A1, A2,A4,A6,A8。 ⑵第一种颜色对A5着色,并对不相邻的结点A1 也着第一种颜色。 ⑶对A3结点和它不相邻的结点A4,A8着第二种 颜色。 ⑷对A7结点和它不相邻的结点A2,A6着第三种 颜色。 因此图G是三色的。所以x(G)=3。
2m deg( Ri ) 3r
i 1 r
(2)
将(1)代入(2),整理后得m=3n-6。
定理17.14:设G是简单平面图,则G的最小度 ≤5。
证明:若G的阶数n≤6,结论显然成立。因此只 需要讨论n≥7的情形。若 ≥6,由握手定理可 n 知, 2m d (vi ) 6n
第十七章 平面图及图的着色
在一张纸上画几何模型时常常会发 现,不仅需要允许各边在结点处相交, 而且还应该允许各边在某些非结点处相 交。但是,有些图形是不允许边交叉的, 例如大家熟悉的印制电路,除了结点外, 它的导线是不允许交叉的,这就是本章 要学习的平面图。
本章的主要内容
平面图的基本概念
欧拉公式
若G不是树,则G中含有圈,设边e在G的某个圈 上,令G’=G-e,则G’仍连通,且m’=m-1=k, 由归纳假设有n’-m’+r’=2,而n’=n,r’=r-1,于 是 n-m+r=n’-(m’+1)+(r’+1)= n’-m’+r’=2
定理17.9 (欧拉公式的推广)设G是具有k(k2) 个连通分支的平面图,则nm+r=k+1 。 证明:设G的连通分支分别为G1,G2,…,Gk ,并 设 Gi 的 结 点 数 , 边 数 和 面 数 分 别 为 ni,mi,ri,i=1,2,…,k。由欧拉公式可知 ni-mi+ri=2 (1) 又m=∑mi, n=∑ni,由于每个Gi有一个外部面, 而G只有一个外部面,所以
i 1
因此m ≥3n>3n-6,这与定理17.12矛盾。
三、 平面图的判断
1. 插入2度顶点和消去2度顶点
定义17.5(1)消去2度顶点v,见图中,由(1)到(2)
(2)插入2度顶点v,见图中,从(2)到(1).
(1)
(2)
2.收缩边e.
3.图之间的同胚
定义17.6:若G1G2,或经过反复插入或消去2度 顶点后所得G1G2,则称G1与G2同胚.
若e为G中的桥且在面Ri 的边界上,则e*是以Ri 中G*的顶点v*i为端点的环,即e*=(v*i,v*i).
下图实线边图为平面图,虚线边图为其对偶图.
练习:求下图的对偶图
二、平面图与对偶图的阶数、边数与面数之间 的关系. 定理17.17 设G*是连通平面图G的对偶图,n*, m*, r*和n, m, r分别为G*和G的顶点数、边数和 面数,则 (1)n*= r (2)m*=m (3)r*=n ( 4 ) 设 G* 的 顶 点 v*i 位 于 G 的 面 Ri 中 , 则 dG*(v*i)=deg(Ri)
若G是树,则G是非平凡的,因而G中至少有2 片树叶,设v为树叶,令G’=G-v,则G’仍然连 通,且G’的边数m’=m-1=k,由归纳假设可知 n’-m’+r’=2 ( n,m’,r ‘分别为G’的结点数、 边数和面数),所以 n-m+r=(n’+1)-(m’+1)+r’= n’-m’+r’=2 。
2、相关结论
定理:对于n个结点的完全图Kn,有 x(Kn)=n。 定理:任意平面图G至多是5-色的。
例:某大学计算机专业三年级学生总共 选n门选修课,期末考试前必须提前将这 n门选修课程考完。要求每天每人在下午 考一门课,问至少需要几天考完这n门课? 若设n=5,并且课程1与2,1与3,1与4, 2与5,3与4,3与5均有人同时选,问至 少需要几天考完这5门课程?
一、对偶图的定义(定义17.7 )
设G是某平面图的某个平面嵌入,构造G的对偶 图G*如下: 在G的面Ri中放置G*的顶点v*i. 设e为G的任一边. 若e在G的面Ri 与Rj的公共边界上,做G*的边e* 与e相交,且e*关联G*的位于Ri与Rj中的顶点v*i 与v*j,即e*=(v*i,v*j),e*不与其它任何边相交.
l 2
证明:由于平面图各面次数之和等于边数的两 倍,所以 2m r deg( R ) l r (1)
i 1
Baidu Nhomakorabea
i
由欧拉公式可知 r=2+m-n (2) 将 (2)代入(1)得2m≥l(2+m-n) 整理得:
l m ( n 2) l 2
推论 K5, K3,3不是平面图.
证明:若K5是平面图,由于K5中无环和平行边, 所以每个面的次数均大于或等于l≥3,根据定理 17.10可知边数10应满足
R2的边界:v1v2v3v1 ,deg(R2)=3 ;
R0 的边界为复杂回路: v1v2v3v4v5v6v5v4v1, deg(R0)=8 。
注意: (1) 一个平面图的无限面只有一个。 (2) 同一个平面图可以有不同形状的平面 嵌入 (互相同构)。 (3) 不同的平面嵌入可能将某个有限面变 成无限面,而将无限面变成有限面。
例:
d(r ) 18
i 1 i
5
正好是边数9的两倍。
二、欧拉公式及相关定理
1.欧拉公式
定理17.8 设G为n阶m条边r个面的连通平面图, 则nm+r=2。
证明:对边数m作归纳。
(1)当m=0时,由于G连通,所以G只能是平 凡图,结论显然成立。 (2)设m=k(k≥1)时成立,当m=k+1时:
(2)无限面或外部面:(可用R0表示)面积无限的面。
(3)有限面或内部面(可用R1, R2, …, Rk等表示):面 积有限的面 。 (4)面Ri的边界:包围Ri的回路组。
(5)面Ri的次数:Ri边界的长度,用deg(Ri)表示 。
例:
v1 R1
v4
v6 R0
R2
v2 v3
v5
此平面图,共有3 个面:R0,R1,R2 ; R1 的边界: v1v3v4v1,deg(R1) =3;
4、两个判定定理 定理17.15 G是平面图 G中不含与K5或K3,3同胚 的子图. 定理17.16 G是平面图 G中无可收缩为K5或K3,3 的子图
例: 证明下图所示二图均为非平面图.
两个图的子图如下,分别与K3,3, K5同胚.
例:证明彼得松(Prterson)图不是平面图。
a
e
j i d
定理17.12:设G是n(n≥3)阶m条边的简单平面 图,则m≤3n-6
证明:设G有k个连通分支。若G为树或森林, 因为(3n-6)-(n-k)=2n-6+k ≥0,所以m=n-k ≤3n-6 (n≥3)。若G不是树也不是森林,则G中必含圈, 又因为G为简单图,所以各圈的长度均大于或 等于3,因各面的次数至少为l,又
3 10 (5 2 ) 9 3 2
这是个矛盾,所以K5不是平面图. 同理,若K3,3 是平面图,由于K3,3 中圈的长度 l≥4,所以边数9应满足
4 9 ( 6 2) 8 42
这是个矛盾,所以K3,3不是平面图.
定理17.11 :设G是有k个连通分支的平面图, 各面的次数至少为l(l≥3),则边数m与结点数n 应满足如下关系:
定义:设G为简单平面图,若在G的任意不相 邻的结点u,v之间加边(u,v),所得图为非平 面图,则称G为极大平面图。 例:K1,K2,K3,K4,K5-e都是极大平面图。 定理17.5:极大平面图是连通的。 定理17.6:设G为n(n≥3)阶极大平面图,则G 中不可能存在割点和桥。 定理17.7:设G为n(n≥3)阶简单连通的平面图, 极大平面图当且仅当G的每个面的次数均为3。
2. 一些简单结论
定理17.1:设GG,若G为平面图,则G也是 平面图; 定理17.2:设GG,若G为非平面图,则G也 是非平面图。 例:Kn(n6),K3,n(n4)都是非平面图; 平行边与环不影响平面性。
二、平面图的面与次数 1. 定义17.2 :(1)G的面:由G的平面嵌入的边将 平面化分成的区域。
l m ( n k 1) l 2
证明:由于平面图各面次数之和等于边数的两 r 倍,所以 2m deg( R ) l r (1)
i 1
i
由欧拉公式的推广可知 r=k+1+m-n (2) 将 (2)代入(1)得2m≥l(k+1+m-n) 整理得:
l m ( n k 1) l 2
平面图的判断
平面图的对偶图 图的着色
17.1 平面图
一、关于平面图的一些基本概念
1. 平面图的定义(定义17.1 ) (2)G是可平面图或平面图——G可嵌入平面。 (3)平面嵌入——画出的无边相交的平面图。
(1)G可嵌入曲面S:若能将G除顶点外无边相交地画在S上。
(4)非平面图——无平面嵌入的无向图。
r ri k 1
i 1
k
对(1)式的两边同时求和:
2k ( ni mi ri )
i 1
k
ni mi ri
i 1 i 1 i 1
k
k
k
n m r k 1
整理得:nm+r=k+1 。
2.与欧拉公式有关的定理 定理17.10 设G为连通的平面图,且deg(Ri)l, l3,则 m l (n 2)
三、自对偶图
定义17.8 设G*是平面图G的对偶图,若G*G,则 称G为自对偶图。
四、着色问题
从对偶图的概念,可以看到,对于地图的着色问题, 可以归纳为对于平面图的顶点着色问题,因此四色 问题可以归结为要证明对于任何一个平面图,一定 可以用四种颜色,对于它的顶点进行着色,使得邻 接的顶点都有不同的颜色。 着色数 x(G):对图G着色时,需要的最少颜色数。
l 2 1 l2 l2
在l=3时达到最大值3,由定理17.11知
l m (n k 1) 3( n 2) 3n 6 l 2
定理17.13:设G是n(n≥3)阶m条边的极大平 面图,则m=3n-6。
证明:由于极大平面图是连通图,由欧拉公式 得 r=2+m-n (1) 又因为G是极大平面图,所以G的每个面的次 数均为3,所以
1、韦尔奇· 鲍威尔法(Welch Powell)
⑴将图G的顶点按照度数的递减次序进行排列。 (这种排列可能并不是唯一的,因为有些点有 相同的度数)。 ⑵用第一种颜色对第一点进行着色,并且按排 列次序,对前面着色点不邻接的每一点着上同 样的颜色。 ⑶用第二种颜色对尚未着色的点重复⑵,用第 三种颜色继续这种做法,直到所有的点全部着 上色为止。
f
g
h
证明:在左图中将边(a,f), b (b,g),(c,h),(d,i),(e,j)收缩 所得的图为K5,由于K5不是 平面图,所以彼得松图不是 平面图。
c
17.2 图的着色
问题的提出:这个问题最早起源于地图的着色,一个 地图的相邻的两个国家着于不同的颜色,那么最少需 用多少种颜色?一百多年前,英国格色里(Guthrie)提 出了用四种颜色即可对地图着色的猜想,1879年肯普 (Kempe)提出了这个猜想的第一个证明,但到1890年希 伍德(Hewood)发现肯普的证明是错误的,但他指出肯 普的方法,虽不能证明地图着色用四种颜色就够了, 但可证明用五种颜色就够了。此后四色猜想一直成为 数学家感兴趣而未能解决的难题。直到1976年美国数 学家阿佩尔和黑肯宣布:他们用电子计算机证明了四 色猜想是成立的。所以从1976年以后就把四色猜想这 个名词改为“四色定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