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历史第17课教案
第17课 君主立宪制的英国-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第17课君主立宪制的英国-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教
案
一、教学内容
本课时主要介绍了英国在19世纪实行君主立宪制的历史过程及其特点。
二、教学目标
1.理解君主立宪制的概念;
2.掌握英国实行君主立宪制的历史背景和基本过程;
3.了解君主立宪制下英国政治体制的主要特点。
三、教学重难点
1.君主立宪制的概念及其实行过程;
2.君主立宪制下政治体制的主要特点。
四、教学方法
1.讲授法;
2.组内小组合作;
3.问答互动。
五、教学步骤
1. 热身
通过谈论政治体制中权利的分配,引出君主立宪制的概念。
2. 导入
介绍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定义及历史背景。
3. 讲授
1.君主立宪制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君主立宪制下政治体制的主要特点。
4. 练习
小组合作,完成以下问题:
1.君主立宪制的定义是什么?
2.英国建立君主立宪制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3.君主立宪制下英国政治体制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5. 总结
请各位同学谈一谈对于本节课的收获,以及君主立宪制的现实意义。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方式多样化,对于不同的学生都有相应的安排。
在讲授环节,教师让学生对主要内容进行了总结,有助于学生加深对于相关事物的理解和记忆。
在训练环节,小组合作的形式增强了同学之间的互动性和团队合作能力。
经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对于君主立宪制的概念及其前因后果都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新编)《第17课君主立宪制的英国》(说课稿)
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新编)《第17课君主立宪制的英国》(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新编)》第17课《君主立宪制的英国》是本册的重点章节之一。
本课主要讲述了17世纪中期,英国通过资产阶级,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本课内容涉及到英国资产阶级的过程、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及其意义,以及英国制度的发展。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英国资产阶级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其对英国社会制度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英国资产阶级的相关史实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分析历史事件、理解历史概念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历史事件、理解历史概念为主,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英国资产阶级的过程,掌握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及其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理解历史概念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资产阶级对英国社会制度的影响,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英国资产阶级的过程,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及其意义。
2.教学难点:英国资产阶级的历史背景,君主立宪制确立的曲折过程。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讲授法相结合的方法。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图片、文献资料等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英国资产阶级的相关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英国资产阶级的过程,引导学生关注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及其意义。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英国资产阶级的历史背景,君主立宪制确立的曲折过程,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历史事件。
4.讲授法:教师针对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中的问题,进行讲解,引导学生理解历史概念。
5.课堂互动: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部编人教版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17课《君主立宪制的英国》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17课《君主立宪制的英国》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君主立宪制的英国》是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17课的内容。
本课主要介绍了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过程、特点以及影响。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英国君主立宪制的起源、发展及其在英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英国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对于君主立宪制的具体内容和影响,可能还存在着一定的模糊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生动有趣的事例和详实的资料,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君主立宪制的内涵,并将其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过程、特点及其影响,掌握相关历史概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英国历史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认识到制度的重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过程、特点及其影响。
2.难点:君主立宪制在英国历史上的意义和价值。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历史背景和过程。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案例分析法:以英国君主立宪制为例,分析其在我国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和启示。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
2.资料: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相关历史资料、图片等。
3.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相关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君主立宪制?英国是如何实现君主立宪制的?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过程,如《大宪章》、英国议会的产生等。
同时,引导学生关注君主立宪制的特点,如国王的权力受到限制、议会制度的确立等。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 第17课 君主立宪制的英国 教案
第17课君主立宪制的英国【学习目标】1.通过阅读教材,了解议会与王权的斗争,探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原因、经过、结果、特点。
准确简述《权利法案》颁布的目的、基本内容、作用。
2.正确看待英国的“光荣革命”,能从中得到启示。
【教学重难点】重点:《权利法案》。
难点:认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曲折性。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史论结合法。
【教学过程】情景引入(出示英国女王接见英国首相照片)上面照片中,一个是英国现任的女王,一个是英国现任的首相。
哪位同学知道在英国,她们二人谁掌握着行政权力呢?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它和一种什么制度有关呢?带着这样的问题,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一下第17课——君主立宪制的英国。
自主学习请同学们自己看书,尝试解决以下问题: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原因、经过、结果。
2.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领导阶级。
3.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特点。
4.《权利法案》颁布的时间、机构、内容、意义。
5.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意义。
探究新知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原因学生总结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原因。
1.1215年的《大宪章》确立了“王权有限”“王在法下”的原则。
13世纪末确立的议会制度,使议会掌握来征税权。
但英国的国王詹姆士一世和查理一世却宣扬“君权神授”的理论,并擅自强征新税。
议会和王权的矛盾激化。
这成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重要原因。
2.苏格兰人民起义成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直接原因。
老师点拨:新航路的开辟世界贸易中心的转移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壮大自由发展资本主义矛盾斯图亚特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受到斯图亚特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严重阻碍,成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
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经过1.学生总结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经过。
1640年议会重新召开(开始标志)内战爆发 1649年处死国王查理一世共和时代(克伦威尔独裁统治) 1660年复辟君主专制 1688年光荣革命(结束)2.学生回答《权利法案》颁布的时间、机构、目的、内容、意义。
九年级历史上册 第17课 (国际工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教案
第17课国际工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学案教学目标:1、掌握:英国宪章运动;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前提、标志着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共产党宣言》;巴黎公社。
2、通过自主学习使学生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有更深层次的认识。
3、积极参与、努力进取,通过本课学习要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学习方法:1、认真阅读教材,掌握基础知识,把知识点在书上标注清楚。
2、把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标注出来,以备学习讨论中与小组共同完成。
小锦囊:理清知识脉络,弄清历史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是掌握本部分历史的关键。
工业革命的开展,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工业中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不断加剧,工人运动兴起,马克思/恩格斯总结工人斗争的实践经验,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推动了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巴黎无产阶级通过斗争夺取了政权,建立了巴黎公社,即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工人运动——马克思主义——巴黎公社。
Ⅰ、教材助读:一、英国的宪章运动:1、欧洲工人运动的兴起:背景:19世纪上半期,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开始了革命。
随着革命的发展,资产阶级越来越富有,工人的待遇却越来越差。
目的:19实际三四十年代,广大工人为改善条件、提高积极进行斗争。
常识了解:19世纪30、40年代欧洲三大工人运动:法国的里昂工人运动、德意志西里西亚织工起义和英国的宪章运动。
2、英国宪章运动英国宪章运动的目的:工人们要求取得,以便有机会参与国家的管理。
英国宪章运动的时间:;运动的政治纲领:运动的特点:是一场、的运动。
宪章运动中工人最想获得什么权利?。
宪章运动的性质:。
宪章运动的意义:也标志着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开始显示出无产阶级的伟大历史作用。
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1、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条件:①经济条件;②理论基础;③阶级基础;④实践基础。
2、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及组成部分:标志:年2月,马克思、恩格斯为国际无产阶级组织——起草的纲领,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初中历史17课教案
初中历史17课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 学生能够掌握西晋的建立、统一过程以及灭亡的原因。
2. 学生能够理解北方各族内迁的原因和影响。
3. 学生能够分析西晋为什么是一个短命王朝。
【过程与方法】1. 通过图片和史料,引导学生直观地理解西晋的历史背景和过程。
2. 运用比较分析法,使学生认识到西晋统一的短暂性和原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1. 使学生认识到统一是中国历史的重要特点,增强民族认同感。
2. 学生能够从西晋的兴衰中,汲取历史教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 西晋的建立、统一过程以及灭亡的原因。
2. 北方各族内迁的原因和影响。
【教学难点】1. 使学生深刻理解西晋为什么是一个短命王朝。
2. 引导学生正确评价北方各族内迁的历史意义。
三、教学内容1. 西晋的建立和统一:三国归晋、统一中原。
2. 西晋的灭亡:八王之乱、民不聊生、民族矛盾激化。
3. 北方各族的内迁:战乱迫使民族迁徙、民族融合的促进。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回顾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进入西晋的历史情境。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西晋的建立、统一过程以及灭亡的原因。
3. 课堂讲解:结合教材内容,详细讲解西晋的历史进程,重点分析西晋为什么是一个短命王朝。
4. 讨论交流: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北方各族内迁原因和影响的理解。
5. 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统一的重要性,以及正确评价历史事件。
6.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思考题,让学生进一步深化对西晋历史的理解。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西晋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北方各族内迁历史意义的理解。
3. 学生在讨论交流中的表现,如观点阐述、团队协作等。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价值观的培养,使学生在掌握历史知识的基础上,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九年级上册历史第17课 的 教学设计
第17课国际工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学习目标:掌握英国的宪章运动、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及影响和巴黎公社的建立。
学习过程:一、定向示标(1分钟左右)(一)导入板题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第17课国际工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板书课题)(二)出示目标1、讲述:请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2、出示学习目标(同上)二、自主学习(14分钟左右)(一)讲述:请大家按照自学指导自学。
(二)出示自学指导同学们请认真默读课文第106到109页,边读边思考下列问题,并在书上画出要点12分钟后,我检查提问,看谁完成的又快又好。
1、英国宪章运动的起因、中心内容、性质及结果是什么?2、马克思主义是怎样诞生的?3、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及诞生的标志是什么?4、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影响是什么?5、巴黎公社建立是过程及性质是什么?6、《国际歌》的词、曲作者是谁?你会唱吗?学生看书、教师巡视三、分组展示(5分钟左右)(一)讲述:看完能找到答案的同学请举手,下面小组合作交流,准备交流,比谁答案准确全面。
(二)组织展示四探究总结(10分钟左右)过渡:工业革命后,资产阶级越来越富有,工人的处境越来越差,工人运动在欧洲风起云涌,工业革命最早的国家英国爆发了宪章运动。
(板书:英国宪章运动)(一)讨论第一题要点: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资产阶级越来越富有,工人的待遇却很差。
工人们要求取得普选权;世界上第一次群众性的、政治性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当时没有取得成功。
过渡: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行动,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马克思主义。
(板书: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二)讨论第二题要点:1、工人阶级的发展壮大是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的阶级基础。
2、马克思、恩格斯进行了深入的实践活动和大量的理论研究。
(三)讨论第三题要点:马克思主义理论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
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板书:《共产党宣言》1848年)(四)讨论第四题要点: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国际工人运动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教案
课型新授教学目的知识与能力:了解人类对电的认识过程和应用历史,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教材,多渠道收集资料、讲述故事,养成独立思考,勤于思考的学习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科技的重要性,学习发明家的惊人毅力和优秀的品质
重点: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能够讲述爱迪生的故事
3)社会生活的巨变生产、生活等方面
小结科学技术的重要性
小结:
指导学生速读,找到关键点,填写表格
培养学生的表达和分析能力
教师将提纲抛给学生,学生自主完成
师生共同分析,并结合现实生活,举例说明
检测
2
5
10
3
10
5
5
板书:第17课电气时代的来临
探究第二次工业革命人物-----爱迪生
特点-----1)能源领域的巨变蒸汽-----电
2)材料领域的巨变棉花-----钢铁
难点:认识电器的使用对提高人们生活的重要作用
关键:认识电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影响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主导调控
主体活动
时间
导入:每当我们在明亮的灯光下学习或欣赏精彩的电视节目或与同学用电话聊天时,是否想过电这个奇妙的东西是谁发现的,它对我们人类的生活又有什么重要的作用?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人类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来探讨个究竟。
2)材料领域的巨变棉花-----钢铁
3)社会生活的巨变生产、生活等方面
3、这些变化对人类社会日后的影响
活动四、谈收获,谈感想
回顾本课知识,进行整合并能够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进行引导,从而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的重要性。
巩固练习:《导航》中的检测题
结束语,为下一课做铺垫
九年级历史上册 第17课《俄国的改革》教案
第17课俄国的改革一、教学目标:1.了解并掌握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基本史实。
2.把握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的历史作用。
3.明确顺应历史潮流,适时作出变革是国家富强的必由之路.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难点:体会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三、教学过程:导语:17世纪,英国经过长期曲折的资产阶级革命,建立起君主立宪制的资本主义制度;18世纪后期,美国打败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取得民族独立,建立起联邦制的资本主义制度;法国经过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彻底摧毁了封建制度,建立起民主共和制。
欧美资本主义制度普遍建立后,开始迅速向全球进行殖民扩张。
资本主义的浪潮逐渐席卷全球。
到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已成为全世界不可阻挡的潮流,它将在全球扫清发展的障碍,落后国家和地区要么就发展起来,要么就将成为资本主义的殖民地。
俄国是如何面对这一世界大潮流的呢?央视曾经热播的纪录片《大国崛起》再现历史上九大国的崛起.大国崛起的方式各不一样,其中有两个国家是通过改革开始崛起的。
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俄国改革崛起的因果历程。
第17课俄国的改革一、彼得一世改革1。
俄国的变迁出示灯片,讲述俄国的历史发展进程(如右图).师:18世纪初,俄国在北方战争中打败瑞典;18世纪后期,在对土耳其人的战争中取胜;同时,三次参与瓜分波兰,疆域西拓,渗入中欧.你知道究竟是什么措施使俄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增强,从而为侵略扩张准备了条件吗?(彼得一世改革)2。
彼得一世改革彼得一世的改革内含要包括哪些?彼得一世的改革有什么作用?出示普京对彼得一世的评价,体会彼得一世对俄国的影响.师:彼得一世的改革推动了俄国经济的发展,使俄国迅速强大起来,并随即走上了对外扩张的道路.二、废除农奴制的改革1.改革背景原因分析——农奴制的腐朽教师讲述俄国农奴制的腐朽状况,学生了解。
提问:你知道19世纪中期俄国为什么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了吗?(学生回答)农奴制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初中历史第十七课教案
初中历史第十七课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清朝的建立及兴盛时期的主要事件;
2.了解清朝的衰落原因;
3.理解清朝的兴衰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
1.清朝的建立及兴盛时期的主要事件;
2.清朝的衰落原因;
3.清朝的兴衰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
1.清朝的衰落原因;
2.清朝的兴衰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四、教学准备
1.教科书、图片、视频等教学材料;
2.教学课件;
3.学生教学大纲。
五、教学过程
1.复习上一节课内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通过图片、视频等教学材料介绍清朝的建立及兴盛时期的主要事件;
3.学生小组讨论,总结清朝的衰落原因;
4.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清朝的兴衰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5.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完成相关阅读或写作任务。
六、教学方式
1.讲授教学;
2.小组讨论;
3.问题引导。
七、板书设计
清朝的兴衰
建立及兴盛时期主要事件衰落原因
影响
八、教学评价
1.学生参与情况;
2.学生的答题情况;
3.学生课后表现。
2024年部编版九年级历史教学九年级电子教案九年级上册第17课 君主立宪制的英国
君主立宪制的英国设计说明本课标题中的“君主立宪制”可以解读为在保留君主作为象征性的国家元首的基础上,由作为权力中心的议会制定法律以限制君主的权力。
本课主要讲述的是英国国王在与议会的较量中保留了国王的象征性权威,转让了管理国家的实权,意在使学生了解英国的政治传统,理解英国率先崛起的制度根源,从中为中国的发展进步汲取历史智慧,培养家国情怀。
学习目标1.通过追溯英国宪政的源头,知道英国议会捍卫历史政治传统的方式;了解1640年革命和其后的“光荣革命”的影响,理解英国确立君主立宪制的历史意义。
2.通过在教学中引用丰富的图文史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引导学生对克伦威尔进行评价,培养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客观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通过对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过程的学习,理解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选择何种制度、走什么样的道路,必须扎根于自己浓厚的历史文化传统,尊重世界各地区、国家、民族的文化传统,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与多样性。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原因、君主立宪制确立的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光荣革命”、《权利法案》。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讲授法等。
资源与工具(一)资源影视作品:《大国崛起》(纪录片)。
(二)工具1.数字资源包、学习成果上传和互动平台。
2.图书馆资源、网络搜索工具等。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教学情境掌握着英国最高权力的是英国国王还是英国首相?这体现的是英国的什么政治制度?英国是通过什么方式确立这一制度的?今天我们就来通过学习第17课《君主立宪制的英国》,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
二、预习检查1.英国为什么爆发资产阶级革命?这次革命产生了什么影响?2.说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过程。
3.《权力法案》确立了什么原则?有什么历史意义?三、学习任务一议会与王权的斗争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80页第2自然段的内容,思考这限制了国王的什么权力。
学生回答:征税权。
教师补充:《大宪章》颁布后,英国逐渐确立了“王权有限”和“王在法下”的基本原则。
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17课《君主立宪制的英国》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17课《君主立宪制的英国》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为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17课《君主立宪制的英国》,主要讲述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君主立宪制在英国确立的过程。
教材内容详细,包括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背景、过程以及君主立宪制的确立等方面。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意义,以及君主立宪制在英国政治制度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君主立宪制这一主题,他们可能已经有所了解。
但在此基础上,学生可能对君主立宪制的具体内容和意义理解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从具体的历史事件中,理解君主立宪制的内涵和价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背景、过程,掌握君主立宪制在英国政治制度中的地位和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正确认识,认识君主立宪制在政治制度发展中的重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背景、过程,君主立宪制在英国政治制度中的地位和作用。
2.教学难点:君主立宪制的具体内容和意义,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意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定相关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问题驱动法: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从而深化对知识的理解。
3.案例分析法: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为例,分析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过程,帮助学生理解君主立宪制的意义。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提前熟悉教材内容,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设计好教学方案。
2.学生准备:预习相关内容,了解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君主立宪制的初步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短视频,引导学生进入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历史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新编)《第17课君主立宪制的英国》(教学设计)
历史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新编)《第17课君主立宪制的英国》(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主要讲述了君主立宪制的英国的历史背景、过程以及影响。
教材通过生动的插图和详细的历史资料,使学生能够深入了解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和发展过程,认识君主立宪制对英国社会政治制度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英国的历史和文化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君主立宪制的具体内容和影响可能还不够深入,因此需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君主立宪制的英国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
2.掌握君主立宪制的具体内容和特点。
3.认识君主立宪制对英国社会政治制度的影响。
4.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君主立宪制的具体内容和特点。
2.君主立宪制对英国社会政治制度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君主立宪制的英国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和影响,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
2.案例分析法:教师通过分析具体的君主立宪制案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君主立宪制的特点和影响。
3.小组讨论法: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历史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新编)》2.课件: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制作课件,包括插图、历史资料等。
3.讨论材料:教师准备相关的讨论材料,包括君主立宪制的案例和问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英国历史,引出本课的主题——君主立宪制的英国。
2.呈现(15分钟)教师使用课件呈现君主立宪制的英国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和影响,同时进行讲解。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君主立宪制的具体内容和特点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学生可以参考教师提供的讨论材料,进行小组讨论。
4.巩固(5分钟)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强调君主立宪制的英国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和影响的重要性。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君主立宪制对英国社会政治制度的影响,并提出相关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第17课 君主立宪制的英国》教学设计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第17课君主立宪制的英国》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第17课君主立宪制的英国》一课,主要讲述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通过《权利法案》确立君主立宪制的过程。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以时间为线索,介绍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背景、过程和结果,以及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和发展。
本课内容对于学生了解英国政治制度的演变,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君主立宪制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但在分析历史事件、解读历史资料等方面,还需加以引导和培养。
学生应具备一定的独立思考和合作讨论的能力,为更好地开展本课教学,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英国历史的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背景、过程和结果,掌握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过程及其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培养学生解读历史资料、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君主立宪制在英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理解英国政治制度的演变,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背景、过程和结果,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过程及其特点。
2.教学难点:《权利法案》的颁布及其意义,君主立宪制在英国政治制度中的地位和作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过程。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探究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第17课君主立宪制的英国》2.课件:根据教学内容,制作课件,辅助教学。
3.历史资料:搜集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君主立宪制相关的资料,用于拓展学生知识面。
4.教学工具:黑板、粉笔、投影仪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背景,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历史第17课初中教案
历史第17课初中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东晋时期的政治背景和淝水之战的发生背景。
2. 了解淝水之战的经过和结果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3. 能够分析淝水之战对中国历史的意义。
教学重点:1. 东晋时期的政治状况和社会背景。
2. 淝水之战的具体经过和结果。
3. 淝水之战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教学难点:1. 如何理解淝水之战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和意义。
2. 如何将淝水之战与东晋时期的政治状况联系起来。
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教师讲解和示范,让学生了解淝水之战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 讨论法:让学生在小组中进行讨论,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3. 观看视频:通过观看相关视频片段,生动展示淝水之战的场景。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东晋时期的政治状况,并引入淝水之战的话题。
二、讲解(15分钟)1. 讲解淝水之战的发生背景和经过。
2. 分析淝水之战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和意义。
三、讨论(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淝水之战对中国历史的意义和影响,并汇报讨论结果。
四、观看视频(15分钟)播放相关视频片段,展示淝水之战的场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
五、总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肯定和指导。
六、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相关阅读任务,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淝水之战的历史背景和影响。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讨论和视频观看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全面了解了东晋时期的淝水之战,并深入探讨了其对中国历史的重要意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仅是了解了历史知识,更加懂得了历史事件对今天的影响和启示,培养了他们对历史的兴趣和思考能力。
接下来的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更多的案例和实例展示,进一步拓展学生的历史视野,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初中生历史17课教案
初中生历史17课教案
1. 了解17世纪欧洲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变化;
2. 了解17世纪欧洲的宗教改革和宗教战争;
3. 了解17世纪欧洲的启蒙运动和科学革命。
教学重点难点:
1. 英国的启蒙运动和科学革命;
2. 法国的绝对主义和启蒙运动。
教学准备:
1. 教材和课件;
2. 小组讨论题目。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简要介绍17世纪欧洲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引出本课要学习的内容。
二、教学内容(30分钟)
1. 英国的启蒙运动和科学革命
介绍英国在17世纪的政治变革和社会变革,重点介绍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以
及科学革命的影响。
2. 法国的绝对主义和启蒙运动
介绍法国在17世纪的政治形势和国王的集权统治,重点介绍启蒙运动在法国的发展情况。
三、小组讨论(15分钟)
组织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1. 英国的启蒙运动和科学革命对欧洲的影响;
2. 法国的绝对主义和启蒙运动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四、总结复习(10分钟)
教师带领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巩固学生对本课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五、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作业:请学生以英国的启蒙运动和科学革命为主题,撰写一篇短文并附上相关图片或图表。
六、课堂结束(5分钟)
教师带领学生回顾今天的学习内容,并提出明天要学习的内容。
希望学生能够在家中复习本节课内容,准备好明天的课堂。
初中历史教案17课
初中历史教案17课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近代史的重要事件和主要人物2. 分析近代中国面临的困境和变革3. 掌握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知识和历史意义教学重点:1. 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的签订2. 戊戌变法和光绪维新3. 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的成立教学难点:1. 理解中国近代史的复杂事件和多变局势2. 分析近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教学方法:1. 讲授结合讨论:通过讲解历史事件和人物,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和思考2. 图片展示:通过图片展示历史文物和资料,增强学生的历史感知和认知3. 小组合作:鼓励学生分组合作,讨论学习内容,互相学习,互相帮助教学过程:一、导入:教师通过图片展示或简短视频介绍中国近代史的背景和特点,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讲授:1. 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的签订:讲解鸦片战争的起因和影响,以及《南京条约》的内容和影响。
2. 戊戌变法和光绪维新:介绍戊戌变法的目的和措施,以及光绪维新的成果和失败。
3. 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的成立:解释辛亥革命的背景和过程,以及中华民国的建立和发展。
三、讨论:分组讨论以上历史事件和转折点,探讨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轨迹和变革方向。
四、总结:通过讨论和总结,梳理中国近代史的主要事件和发展脉络,加深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和把握。
五、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如写作文、制作海报等,加深学生对中国近代史的认识和了解。
六、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和教学目标,鼓励学生在课下深入学习和思考。
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介绍了中国近代史的几个关键时期和事件,通过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热情。
后续可以深入探讨中国近代史的其他内容,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和批判思维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7课美国南北战争
教学目标:
课程目标:
知道《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的主要内容,理解南北战争在美国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知识与能力:
了解和掌握美国南北战争爆发的起因、战争过程中的主要事件、战争的结局、战争的性质和作用以及林肯在美国历史上的地位等主要基本史实,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和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图片、史料等信息材料,提高学生对信息材料的处理能力;列举美国南北双方经济制度的矛盾表现,认识废除奴隶制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知美国领土扩张的手段、方式,认识美国西进运动是驱逐、屠杀印第安人的血泪史;了解林肯的历史活动,正确评价林肯的主要贡献,培养学生克难奋进、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林肯、《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南北战争的作用
教学难点:南北战争的起因。
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辅助教学法、讲授法、联系比较法、小组探究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美国独立战争不仅仅是一场民族独立的战争,同时它推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开辟了道路,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因此也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
但是,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生,生产力的提高,美国国内南北两种资本主义经济形式的矛盾又突出地阻碍着生产力的发展。
于是,在美国独立后的80多年后,即1861年~1865年又发生了一场南北战争,又称美国内战。
新课导学
一、美国领土的扩张
根据《美国领土扩张示意图》,了解美国领土扩张的概况。
并讨论:
有人说,美国的“西进运动”是一部印第安人的血泪史。
但美国向西部的扩张和移民又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查找有关资料,结合你的理解,谈谈如何评价这一历史事件。
二、战争的爆发
1、南北战争的起因
独立前,美国存在着两种不同的经济形式,即北方的资本主义工商业经济和南方的奴隶制种植园经济。
奴隶制的存废成为双方斗争的焦点。
由于矛盾无法用其他方法解决,最终只能通过战争来解决,也就是美国历史上的内战。
2、战争的经过(1861年~1865年)
①导火线:1860年代表北方资产阶级利益的共和党人林肯当选为总统。
②爆发:1861年南方11个州建立“南部联盟”,分裂国家,挑起内战。
③形势:南方蓄谋已久,准备充分,北方战备松懈,节节失利。
战争初期,北方虽然作战勇敢,但军事上不断失败,处于不利地位,如何才能反败为胜呢?此时要及时地利用教材中的美国内战形势图,教师讲解或由学生参与均可,但要挖掘出:第一,北方力量比南方强大;第二,西部存在着广阔的自由地区,如何利用西部资源(主要是土地)来争取人民更强有力的支持,需要政府采取得力措施加以解决(为后面《宅地法》的引出作了铺垫)。
林肯政府适应广大人民群众要求而采取了颁布《解放黑人奴隶的宣言》《宅地法》两个措施,充分调动了人民的积极性,促使北方在内战中扭转战局并迅速获胜,南方分裂国家的计划没有得逞,美国的统一得到维护。
④转折:1862年《宅地法》、《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的颁布;1863年葛底斯堡战役后,北方开始掌握战争主动权。
美国政府满足了广大人民对土地的要求,调动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
同时解放了所有叛乱州的奴隶成为自由人,可以参加联邦政府军队。
这样,广大工人、农民和黑人积极参加革命战争,使战局得以扭转。
1863年,南北军队在葛底斯堡决战。
北方军队士气高涨,大获全胜,从北方此掌握了战场的主动权,直到1865年,南方军队投降,内战结束。
但是内战结束不久,林肯就被刺杀于华盛顿的福特剧院。
⑤结束:1865年,南方军队投降,内战结束。
3、战争的评价
性质是资产阶级革命,从战争的起因不难得出。
由于前面有了独立战争为第一次资产阶级革命,那么南北战争即为美国历史上的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
战争作用可通过分析战争的因果关系得出,即战争的起因是黑人奴隶制的存废,战争的结局是废除了阻碍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黑人种植园奴隶制,这就为美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
思考:为什么说美国内战是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
18世纪的美国独立战争摧毁了英国的殖民枷锁,赢得了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为美国资本主义发展开辟了道路,因而称之为第一次资产阶级革命。
美国内战北方的胜利,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度,为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道路,因而称之为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
讨论:如何评价林肯?为什么称林肯为美国历史上杰出的资产阶级政治家?
林肯在内战最危急的关头,顺应了广大人民的要求,以革命的方式摧毁了奴隶制,解决了人民对土地的要求,维护了国家的统一,推动了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因而林肯被称为美国历史上杰出的资产阶级政治家。
练习:比较美国历史上两次资产阶级革命的异同。
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