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方法研究

合集下载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研究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研究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研究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研究是一项重要的研究工作,旨在评估一个地区的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为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将从指标的定义、分类、评价方法和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指标的定义指标是衡量某一事物或现象的量化标准,是评价和比较的基础。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是指用于评价一个地区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的量化标准,通常包括自然资源、环境质量、人口、经济等方面的指标。

二、指标的分类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可以根据评价对象的不同进行分类。

按照评价对象的不同,可以分为自然资源承载力指标、环境质量承载力指标、人口承载力指标、经济承载力指标等。

自然资源承载力指标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矿产资源等方面的指标。

环境质量承载力指标包括大气质量、水质量、土壤质量等方面的指标。

人口承载力指标包括人口密度、人口增长率、人均资源占有量等方面的指标。

经济承载力指标包括GDP、工业增加值、财政收入等方面的指标。

三、指标的评价方法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的评价方法主要包括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两种方法。

定量评价是指通过数学模型和统计方法对指标进行量化分析,得出具体的评价结果。

定量评价的优点是结果准确可靠,但需要大量的数据和专业知识支持。

定性评价是指通过专家评估、问卷调查等方法对指标进行主观评价,得出相对的评价结果。

定性评价的优点是简单易行,但结果可能存在主观性和不确定性。

四、指标的应用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的应用范围广泛,可以用于城市规划、区域发展、环境保护等方面。

在城市规划中,可以通过评价指标来确定城市的发展方向和规模;在区域发展中,可以通过评价指标来确定区域的产业结构和发展方向;在环境保护中,可以通过评价指标来确定环境保护的重点和措施。

总之,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研究是一项重要的研究工作,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指标的定义、分类、评价方法和应用等方面,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和技术,以确保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矿区生态承载力理论与评价方法

矿区生态承载力理论与评价方法

矿区生态承载力理论与评价方法作者:黄丽杰来源:《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4年第06期此文排版到“各界论坛”栏目矿区生态承载力是衡量矿区环境质量状况和环境容量受人类生产生活活动干扰能力的重要指标。

根据矿区生态承载力的内涵及层次特点,从生态系统弹性力、环境资源承载力及生态系统压力三个方面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并提出了对其进行量化的研究方法。

在对实例矿区生态承载力量化研究结果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增强矿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建议。

1 矿区生态承载力概念框架矿区生态承载力是指某一时空尺度范围的矿区系统,在现有的技术经济和确保生态系统自我维持、自我调节能力的条件下,矿区自然资源所能支持的具有一定生活质量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包括经济活动强度)。

矿区生态承载力可分为支持层和压力层两个部分,支持层包括生态系统的自我维持与自我调节能力以及资源与环境子系统的供容能力,压力层指矿区社会经济活动对支持层的胁迫,包括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

支持层又分为两层,下层为生态系统的自我维持与自我调节能力,称为生态系统弹性力,上层为资源与环境子系统的供容能力,分别称为资源承载力与环境承载能力。

2 矿区生态承载力定量评价方法2.1 建立指标体系根据定义,矿区生态承载力定量评价的内容包括矿区生态弹性力、矿区资源环境承载力和矿区生态系统压力。

因此生态承载指数也相应地从这三个方面确定,建立三级评价指标体系。

2.2 度量方法(1)生态弹性指数式中:CSI —生态弹性指数;Si—生态系统特征要素:地形地貌、土壤植被、气候和水文五要素之分值;Wi—要素i对应的权重值,n=5。

(2)资源承载指数式中:RSI—资源承载指数;Sj—资源构成要素之分值;Wj —要素i对应的权重值,n=5。

(3)生态系统承载压力度CCPS =(Pt×Qs)/Qt式中,CCPS 以人口表示的资源环境压力度; Pt—总人口;Qs—资源实有量;Qt —标准人均资源占有量。

矿区生态承载力评价方法

矿区生态承载力评价方法

自然资 源 ( 括环 境 资源 ) 能 支持 的具有一 定 生活 包 所 质 量 的人 口规模 和经 济规模 ( 括经 济活动 强度 ) 包 。
收 稿 日期 :0 5 0 —1 20 1 7
基 金 项 目: 国家 自 科学基金资助项 目(0 7 0 4 然 7 13 3 )
件。矿 区资 源 以矿产 资源 为主 , 同时 包括 土地 资源 、 水资源 、 林业 资 源 和旅 游 资 源 等 。在 矿 区 生 态 系统
中, 人类 的发展 受 到资 源 承 载 力 和环 境 承 载 力 的 限 制 。另 外 , 态 系统 如同生 命 体一样 , 自我维 持和 生 有
自我调 节 的能 力 , 生态 系统 的 自我调 节 能 力 在生 态
自我 维持 与 自我 调节 能力 , 为生态 系统 的 弹性力 , 称
上 层 为资源 与环 境 子 系统 的供 容 能 力 , 别 称 为资 分
维普资讯
第5 8卷 第 2期 2006 年 5月
有 色
金 属
Vo . 8.No. 15 2 M a 2 00 6 y
No f ro s M e as n e r u t l
矿 区生态承载 力评价方法
闫旭骞 , 张顺堂
生态 系统健 康 是研 究人类 活 动 、 社会 组织 、 自然
矿 区生态 承载 力具有 客观 存在 性 、 可变性 、 层次
系统 及人 类健康 的整 合 性 科 学uJ为矿 区资 源 环境 , 管理 及其 可持 续发 展 提 供 了新 的 视角 , 构建 矿 区生
态 系统健 康评 价理 论 , 有望 成 为矿 区可持 续 发 展从
力可 分 为 支 持 层 和压 力 层 两 个 部 分 - 。支 持 层 包 3 ]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一、引言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长,资源和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面对日益严峻的资源环境问题,必须进行全面、系统、科学的评价,以制定可行的资源环境政策,保证可持续发展。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是指对资源环境状况及其发展状况进行定量评价,揭示其能够承载的人口和经济发展规模及其发展潜力、发展趋势和发展风险的一种方法。

该评价需要建立一套系统的指标体系,以全面、准确地反映资源环境的关键特征。

本文旨在探讨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和研究。

二、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1.资源方面资源方面包括自然资源、人力资源、社会资源和经济资源等。

针对自然资源,可以从资源的数量、品质、可再生性等方面进行评价。

例如,水资源的评价可以从水量、水质、水文气候特征、水资源利用率等方面来评价。

人力资源评价可以从劳动年龄结构、受教育程度、劳动力供给等方面来评价。

社会资源评价则可以从社会组织结构、社会服务水平、社会安全等方面来评价。

经济资源则包括资本、技术、市场等方面,具体可以从产业结构、国民经济总量、市场利润等指标来评价。

2.环境方面环境方面包括生态环境、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等。

生态环境评价可以从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服务、生态系统健康等方面来评价。

自然环境评价包括空气、水、土壤等方面的质量评价。

人文环境评价可以从文化、教育、旅游等方面来评价。

3.区域方面不同地区的资源环境特征和发展状况不同,因此区域特征也是构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重要方面。

具体可以考虑以下因素:地理位置、经济条件、自然环境等。

三、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研究:1.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通过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可以对所研究的物质和能量系统进行评估和优化,从而达到优化利用资源、减少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系统、实现可持续发展等目的。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方法研究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方法研究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方法研究第一章绪论1.1 研究背景与意义资源环境承载力作为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在现代化建设和工业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是保证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近年来,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已经开始出现不协调的情况,为此,对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方法的研究显得至关重要。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方法的研究经历了多个阶段,不同的阶段分别采用不同的评价指标和方法。

早期的研究主要以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指标为主要评价指标,但是这些指标往往无法准确反映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实际情况。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GIS、RS、遥感等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开始广泛应用于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中,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第二章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2.1 评价指标的选择原则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的选择应遵循科学性、可操作性、实用性和可比性等原则。

评价指标应能够全面反映资源和环境的状况,并易于采集和处理。

2.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针对不同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对象,可以构建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

通常情况下,评价指标体系可以由经济、社会和环境三方面的指标组成,并按照质量、数量、时间和空间等维度进行分类。

第三章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方法3.1 定量评价方法定量评价方法是评价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一种重要方法。

该方法常用的评价指标包括资源消耗指标、环境污染指标、物质和能量流指标等。

该方法可以通过计算出评价指标的数值,对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定量评价。

3.2 定性评价方法定性评价方法是评价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一种重要方法。

该方法通常使用 SWOT 分析等工具对资源与环境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进行分析,从而评估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现状、前景和潜力等。

3.3 综合评价方法综合评价方法是综合运用定量评价方法和定性评价方法对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评价的方法。

该方法可以通过分析评价指标所处的环境和具体的情况,针对不同的评价对象构建综合评价模型,从而实现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综合评价。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方法探索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方法探索
(二)环渤海地区国土规划与资源环境承载力关系研究
二、国内外研究工作现状
(二)环渤海地区国土规划与资源环境承载力关系研究
可选范围: 1)属于平原-准平原区
建设用地适宜性
城市发展主要占用 中适宜度农田区
2)排除高适宜度宜农区
3)排除高适宜度生态区
4)排除已建设区
5)排除水域
6)排除荒原区
城市发展主要占用 高适宜度农田区
承载能力评价:对自然 资源环境系统与社会经

济系统间协调性的判断。
内 容
承载状态评价:自然资
分等(五等):强、较 强、中、较弱、弱
源环境系统对社会经济
系统支撑状况的描述。
分类(三类):盈余、
临界超载、超载
三、基本问题与技术思路
问题3: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
社会经济发展需求
尺度类型(4级)
全区省县 国域级市
四、《区域评价技术要求》简介
基本要求:
4.总则
国家机构改革及自然资源部组建
目的目标:为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统一行使所 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职责,着力解决自然资源所有者不 到位、空间规划重叠等问题,实现山水林田湖草整体保护、系统修复、 综合治理。 改革方案:将国土资源部的职责,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组织编制主 体功能区规划职责,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城乡规划管理职责,水利部的 水资源调查和确权登记管理职责,农业部的草原资源调查和确权登记管 理职责,国家林业局的森林、湿地等资源调查和确权登记管理职责,国 家海洋局的职责,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的职责整合,组建自然资源部。
◇ 2010年8月7日,甘肃舟曲特大泥石流,灾后重建规划----选址
规划:选址--------地质因素:支撑、避开,尊重自然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资源环境承载⼒评价指标体系研究2017年初,国务院印发了《全国国⼟规划纲要(2016~2030年)》(以下简称《纲要》),这是我国⾸个国⼟空间开发与保护的战略性、综合性、基础性规划。

⽽《纲要》的贯彻实施,资源环境承载⼒是刚性约束,因此,资源环境承载⼒的评价在国⼟资源开发和保护中发挥着重要作⽤。

资源环境承载⼒评价体系基本原则科学性原则。

资源环境承载⼒评价指标体系必须遵循经济规律和⾃然规律,采⽤科学的⽅法和⼿段,确⽴的指标必须是能够通过观察、测试、评议等⽅式得出明确结论的定性或定量指标。

系统性原则。

指标体系要综合地反映区域资源环境系统中各⼦系统、各要素相互作⽤的⽅式、强度和⽅向等⽅⾯的内容。

综合性原则。

应综合平衡各要素,要考虑周全、统筹兼顾,通过多参数、多标准、多尺度分析、衡量,从整体的联系出发,注重多因素的综合性分析。

层次性原则。

评价体系也应具有层次性,能从不同⽅⾯、不同层次反映资源环境承载能⼒的实际情况。

区域性原则。

不同区域之间资源环境承载⼒在不同空间、时间上具有较⼤的差异性。

资源环境承载⼒评价指标应因地因时地反映出评价⽬标的动态性特点。

资源环境承载⼒评价体系基本原则依据研究⽬标和指标体系结构,评价指标体系⼤致可分为:单⼀性指标,侧重于描述⼀系列因素的基本情况;专题性指标,即选择有代表性专题领域,制定出相应的指标;系统化指标,是⼀种信息集合度最⾼的指标。

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应衡量以下两种需求的差量关系:现有的资源供给量与社会经济对资源的需求量及现有环境质量与当前⼈们所需求的环境质量。

资源环境承载⼒评价指标定量化筛选是资源环境承载⼒评价的关键步骤。

⽬前,不少研究者都创⽴了指标定量化筛选⽅法,如:层次分析法、因⼦分析法、相关分析法、变异分析法等。

笔者认为,国⼟规划中资源环境承载⼒评价,体现的是按照⼀定标准对要素客体的价值所做出的判断。

⾸先要对⾃然资源和环境要素的数量和质量进⾏空间评价,在此基础上对社会经济发展对资源环境的需求进⾏承载⼒分析,并对区域发展规划进⾏资源环境承载⼒评价。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

1 区域总体承载力弱
在怒江州,山地面积占全州总面积的98%以上,受怒 江、澜沧江及其支流切割,境内平坝、阶地和河漫 滩等可利用土地稀缺,且分布零散、地块较小。除 地形限制外,怒江州土地资源还受制于生态保护、 梯级电站开发淹没区等因素。
表2 怒江州适宜建设用地规模与比重
西海固地区虽土地资源未受地形条件显著约 束,但土壤贫瘠、蒸发强烈、水资源稀 缺, 北部干旱区资源型、水质型缺水并存,降水 稀少、苦咸水分布广泛,而南部山区资源型、 工程型缺水突出,水量较为丰富的泾河由于 六盘山山脉相隔且缺乏大型调水工程,使本 来量少质差的水资源可利用量更少。 人均水资源 占有量 西海固地区 380m3 耕地亩均占 有水量 108m3 864m3
初级资产账户系列
Peter 等学者从生物学角度提出初级净产出(NPP)(或称 初级资产账户)概念,用于度量人类对地球生物圈层的影 响。NPP是生物(通常为植物)吸收太阳能减去其呼吸 作用消耗的能量而剩下的能量。 优点: 将NPP看作是区域的能量输入,而 把人类的消耗看作是输出,并在 全球尺度开展了研究。如果将地 球看作一个封闭的系统,除了其 储备的能源,其能源来源只有太 阳能。从这个角度而言,若人类 消耗的地球能量的速度高过了NPP, 地球能量储备肯定是会逐渐减少 的,并最终枯竭。因此NPP为可持 续发展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工具。
不足 该方法存在区域尺度问题,由于涉 及跨区占用问题,未能反映本地生 态环境的承载状态(对当地的压 力)。例如一个高收入的城市或国 家的生态足迹会超出其自身的土地 或水域面积,但其当地的资源环境 可能并未超载。
优点: 生态足迹是提供了一个资源利用清算工 具,用于计算特定的人口使用了多少的 生态生产性土地和水域面积,而不论其 发生在地球的哪里 。生态足迹可用于 计算特定区域生态盈余和生态赤字,在 计算全球生态环境承载力、国家或地区 自然资源负债情况以及比较不同人群的 生态消耗方面可以发挥很好的作用。

资源环境承载力分析方法研究

资源环境承载力分析方法研究

资源环境承载力分析方法研究一、引言资源环境承载力是指在一定时间内,一个地区所能使用的自然资源和环境条件的可持续利用能力,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依据。

因此,对于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评估和分析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资源环境承载力分析的方法(一)压力状态响应(PSR)框架压力–状态–响应(PSR)框架是资源环境承载力分析中最常用的框架之一。

该框架将环境问题分为三个部分:压力因素、环境状态和政策响应。

通过对这三个部分的分析,可以有效评估系统的环境承载力。

(二)系统动力学模型系统动力学模型是一种可以研究复杂系统演化的动态数学模型。

该模型可以非常清晰地分析和控制系统内部因素之间的关系,准确地预测未来发展趋势和市场变化,使决策较为准确和科学。

(三)生态足迹模型生态足迹模型衡量一个地区使用自然资源的大小,与其自然资源再生的速度相比较,以此评估其可持续性。

该模型通过从人类活动的角度来评价经济发展,并将其与生态资源的恢复速度进行比较。

(四)多指标综合评价多指标综合评价法将多个因素综合考虑,建立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对各项指标数据进行汇总和分析,最终得出总体评价结果。

该方法适用于综合分析多维度的问题,并依据实际情况进行必要的调整和优化。

三、案例研究本文以中国宁夏区域为例,对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分析方法进行案例研究。

(一)压力状态响应(PSR)框架通过对宁夏区域的压力因素、环境状态和政策响应进行研究,分析出该地区的环境承载力较为紧张,存在着较大的生态压力。

该地区的政府应该加强环境保护力度,提高资源利用率,完善政策体系。

(二)系统动力学模型通过建立宁夏地区的经济增长模型,可以清晰地预测该地区未来发展的趋势。

然而,在建立系统动力学模型前,需要首先分析该地区的环境和资源状况,以准确预测未来。

(三)生态足迹模型运用生态足迹模型分析宁夏的生态状况,可以得出该地区的生态压力指数较高。

为了使该地区的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调整政策是必要的,比如加强环境保护,提高生态效益等。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方案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方案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方案一、研究背景(一)研究起源承载力概念应用最初是被引进到区域系统的生态学研究中。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城镇化、工业化等一系列原因加剧了对资源、环境的压力,耕地日益减少、环境污染蔓延全球、资源匮乏和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层出不穷、日益严重的全球性环境问题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科学家们相继提出了资源承载力、环境承载力、生态承载力等概念。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研究与人类认知以及人类对资源环境的适应、利用、破坏、修复等过程紧密相连。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研究最早开始于20世纪20年代,60年代发展到一个较热的阶段,相继提出了区域承载力、生态系统承载力等概念。

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开始进行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早期研究关注较多的是水土资源承载力。

90年代后,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研究资源环境综合承载能力的理论和方法,并将其应用于土地、矿产、能源、环保等各个领域。

随着发展环境、生态环境的变化以及人类认识层次的提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在不同的阶段产生了不同的概念与理论,有着不同的来源和内涵,但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始终围绕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这一核心,且是可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的基础前提。

资源环境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是经济发展的基础载体。

与此同时,资源环境本身结构、状态的变化又严重制约着经济的发展速度。

将各类经济活动严格限制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承载范围内,就必须首先确定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内涵、范围及大小,才能更好地利用这些资源环境来为区域的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服务。

(二)政策背景2010年12月21日,国务院印发了《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通知》(国发[2010]46号),明确了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开发的理念,提出必须根据资源环境中的“短板”因素确定可承载的人口规模、经济规模以及适宜的产业结构。

2015年4月2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在严守资源环境生态红线中明确提出,树立底线思维,设定并严守资源消耗上限、环境质量底线、生态保护红线,将各类开发活动限制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之内。

矿区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体系研究论文

矿区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体系研究论文

矿区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体系研究论文摘要:通过了解区域矿山地质环境条件及其变化,结合地质环境承载能力应用理论,分析矿山开采活动对区域地质环境因子的影响和变化,选定对区域环境质量影响大且敏感的人类活动因子和环境因子进行敏感性分析,确定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建立科学合理的矿山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体系。

关键词:矿山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体系1.承载力的发展承载力来源于力学,指物体在不产生任何破坏时的最大荷载,后应用于工程地质领域,指地基的强度对建筑物负重的能力,目前承载力逐渐具体化的衡量人类经济社会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概念(张林波,2009),应用于诸多领域,如种群承载力、土地资源承载力、环境承载力等。

国内对矿山地质环境承载力的研究兴起于近十余年,这个新兴的概念和研究领域随着时间的推移、研究的深入和理解的转变,其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也在逐步地丰富和完善。

矿山地质环境承载力主要是指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受矿产资源开发活动影响的区域,在保障地质环境系统结构稳定、功能正常或朝着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目标下,矿业活动对地质环境的最大扰动强度,或地质环境所能承受矿产资源开发强度的最大值。

矿山地质环境承载力反映的是矿山地质环境系统结构与区域矿业经济活动的适宜程度。

地质环境承载力研究的难点主要有:①地质环境承载力作为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缺乏一个适合的表征量,即用什么方式来量化和表征地质环境承载力;②在承载力评价方面应用较多的量化指标有人口数量、用地面积、经济效益,但该类指标无法从整体上权衡矿山地质环境承载力,并且该类指标均牵涉到许多地质环境自然属性以外的经济或社会属性。

目前国内外对矿山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进行系统分析的研究成果还较为有限,相关研究中存在的有待加强的地方表现在:①矿山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集中于单要素研究,综合要素承载力评价研究欠缺;②矿山地质环境承载力研究不够深入,尚未形成完善的理论体系;③矿山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的概念及量化方法有待深入探讨。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方法研究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方法研究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方法研究一、引言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资源环境承载力的问题成为了当前社会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

为了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对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评价显得尤为必要。

本文将从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方法入手进行论述。

二、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概念和意义资源环境承载力是指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经济发展所需的资源和自然环境能够承受的限度。

资源环境承载力不仅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条件,也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评价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好坏,既能够揭示出一个地区的自然资源与环境状况,又能够为制定科学的环保政策和区域经济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三、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方法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方法是指通过评价自然资源与环境的状况,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来判断地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强弱,并提出可持续利用这些资源的建议。

1、指标法指标法是通过指标来评价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方法。

通过收集相关数据,建立指标系统,根据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和重要程度,计算出资源环境承载力指数。

该方法具有计算量大、建模过程较为复杂等缺点,但由于其评价结果量化特征强,因此在实际应用中比较常见。

2、权重法权重法是基于指标法的基础上建立的,通过考虑不同指标对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贡献权重,根据权重计算来得到评价结果。

该方法能够进行因素相互独立或者存在相互联系的情况下对因素进行分析评价,但权重的选取将对评价结果产生影响,存在一定的主观性。

3、综合评价法综合评价法是在指标法和权重法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数学统计和分析方法、人工智能等方法,对各项指标进行综合评价得到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结果。

在综合评价过程中,应充分考虑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整体关系,以及经济、社会、环境等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

该方法具有综合性、可操作性等优势,但对于评价因素的权重和模糊程度处理需要进一步完善。

四、应用前景和展望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方法的研究和应用,对于合理利用资源、保障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资源环境承载力是指一个地区可以承受的资源开发和环境负荷的能力。

这个概念涵盖了很多因素,包括人口增长、工业化程度、农业生产、城市化程度以及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等影响因素。

因此,评价一个地区的资源环境承载力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从多个维度考虑。

首先,评价资源环境承载力需要考虑这个地区的自然资源及其现状。

比如,一个地区的森林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农业资源等,是否存在浪费、滥用,还是已经达到了合理、可持续的利用水平。

这个过程需要遵循科学的评价方法,以数据为支撑,在评价结果的基础上,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资源利用规划,保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平衡。

其次,考虑地区的人口增长对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影响。

人口增长是一个国家、地区发展的重要标志,但是过度的人口增长会导致资源的缺乏、环境污染等问题。

因此,在评价资源环境承载力时,需要考虑人口的增长率,以及人口分布、聚集程度等因素。

特别是在城市化进程中,人口的集中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区域内自然资源的分布和利用,需要加强城市规划体系的建设,保障城市化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

最后,评价资源环境承载力还需要考虑地区内的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

特别是在第二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很容易造成大量的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问题。

因此,评价资源环境承载力时,需要对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现状进行全面的评估。

制定出合理的产业政策,促进产业的健康发展,以保障资源环境的可持续性。

总的来说,评价资源环境承载力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从多个方面考虑。

在制定评价方案时,需要强调科学性、合理性,以数据为基础,避免个人主观臆断,从而制定出可行、有效的方案,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平衡。

同时,在评价的过程中还需要注意公平性、可持续性、可重复性等性质,以保证评价结果的公正性和长期有效性。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模型研究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模型研究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模型研究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模型也日渐重要。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模型主要是指使用数学、统计学、信息学等方法来评价一个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力,以便更好地管理和利用该区域的资源和环境。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模型的研究涉及多个方面,包括地理、生态、经济等学科,因此建立完整的模型需要对各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虑。

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介绍该模型的研究。

1. 地理因素在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模型中,地理因素是重要因素之一。

地形、气候和水文等地理因素决定了一个地区的资源和环境状况。

例如,气候的干湿状况直接影响了该地区的水资源状况,地形的高低差异决定了该地区的土地资源状况。

因此,在建立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模型时,需要对地理因素进行充分的考虑。

通过对地形、气候和水文等地理因素的分类和量化,可以建立出一个较为完整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模型。

2. 生态因素生态因素在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模型中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生态环境的状况直接影响了生态资源的状况,例如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等。

因此,在建立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模型时,需要对生态因素进行考虑。

通常情况下,生态因素包含了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土地覆盖和土地利用等方面。

通过对这些生态因素进行分类和量化,可以更好地评价一个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力。

3. 经济因素经济因素也是影响资源环境承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经济活动对资源和环境的影响非常大,例如工业污染、农业面积和城市化等。

因此,在建立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模型时,需要对经济因素进行考虑。

通常情况下,经济因素包含了工业污染、城市化水平、农业面积和能源消耗等方面。

通过对这些经济因素进行分类和量化,可以更好地评价一个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力。

综上所述,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模型的研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它需要综合考虑地理、生态和经济因素等多个方面,以期建立一个较为完整的评价体系。

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对环境保护的重视,该模型的研究将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

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定量评价指标研究

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定量评价指标研究

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定量评价指标研究资源环境承载力是指自然资源与环境所能承受的人类活动压力。

在不断发展的经济和技术条件下,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评价成为必须面对的问题。

因此,研究如何定量评价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指标成为学者们努力的方向。

1、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评价指标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评价指标包括自然资源量、生态环境状况、环境保护措施、经济发展水平等几个方面。

其中,自然资源量是指地球上的各种资源的总量,包括能源、矿产、土地、水资源等。

而生态环境状况则表示生态环境的稳定性、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性、生态效能等。

环境保护措施则是指各种环保政策、技术手段、环境管理体制等。

经济发展水平则是衡量经济增长、生产力和劳动力的发展水平。

2、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方法目前,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评价方法主要包括三种:综合评价、生态足迹分析和物质流分析法。

其中,综合评价法是通过统计各种参数的数据,建立模型,进行评价。

生态足迹分析则是衡量人类活动对自然资源的影响,并分析需要多少资源来维持活动水平。

物质流分析法则是通过物质循环的过程来分析各种物质在生态系统中的流动过程。

3、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的趋势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评价指标趋势是从定性到定量,从单一到综合,从简单到复杂。

定量指标是衡量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有效办法,可以分析影响因素,找出影响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根本原因。

4、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的应用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应用很广,主要应用在全球环境变化、沿海城市发展、生态建设、资源管理等领域。

在全球环境变化领域,可以利用评价指标来研究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预防和适应环境变化。

在沿海城市发展领域,可以用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来指导城市规划、节约资源、提高环境质量。

在生态建设领域,可以通过评价指标来进行生态修复和治理。

在资源管理领域,可以通过评价指标来制定资源保护和利用规划,保障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5、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的挑战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的挑战在于建立科学、客观的评价指标体系,使评价指标能够反映现实情况。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方法与技术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方法与技术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方法与技术随着人类社会不断发展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资源环境问题显然成为人类面临的巨大挑战之一。

特别是在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人口增长、城市化进程加快、工农业生产等活动的不断扩张,许多地区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严重影响到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那么,如何科学地评估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对于制定可持续发展策略、实施有效的环保政策意义重大。

以下从方法与技术方面进行讨论。

首先,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方法研究,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目前,在承载力评估研究领域,除了具备统计和模型分析技能、熟悉GIS分析软件及数据管理的技术人员外,还需要有相关学科领域的知识作为基础的支撑。

包括地理信息系统、地处学、生态学、气象学、计算机技术等领域。

基于这些领域知识,承载力评估通常采用物质流分析、区域经济模型、生态系统评估等多种数据分析模型,如ASTM E1459-07规范, ISO 21917等标准。

物质流分析是指评估一个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的金钱价值,它主要是通过统计相关的群体数据及地域信息,对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等进行物流分析,分析每个区域的人均可用资源、环境质量、污染排放量等。

而区域经济模型则是评估区域宏观经济决策的影响力和生态构成,通过这种方法可以模拟出不同的资源利用方案,并与模拟中对应的环境指标进行比较,以达到最优化的资源利用方式。

生态系统评估则是基于生态系统理论,从全要素和系统角度考虑生态系统对于人类活动的影响,评价草地、森林、水库和工业区等各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并获取生态系统运作的相应指标,从而评估该地区的资源环境承载力。

除了以上分析方法,现有技术还涉及到了GIS技术。

它充当了资源环境承载力模型数据的管理者和整饬者,对空间数据逻辑实现及其有效表达是调查、分析和模型开发的支撑条件和基础。

在GIS技术的支撑下,可以有效评估区域内不同的土地、水域、生态系统复合所形成的资源和环境状态,推出该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力。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及管理研究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及管理研究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及管理研究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长,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成为了当今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

资源环境承载力表现为某一地区能够承载和支撑的人口数量及经济活动的规模,是在一定时空条件下,生态系统所能提供和支撑的社会经济发展的上限。

因此,科学地评估和管理资源环境承载力对于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一、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的方法目前,常用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方法主要有生态足迹法、物质流分析法、环境效能分析法等。

生态足迹法,是指用来评估及比较不同地区、不同先后时期使用生态系统和资源的各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需求和负担的指标,以“生态足迹”为主要评估指标,通常包括耗水量、碳排放等方面,反应了人类活动产生的生态影响。

物质流分析法,是指利用宏观贸易数据和转移系数计算国际间及区域间物质的流动和变化,它全面描述了资源的运动,能够达到精确计算物质的数量,是反映生态系统物质代谢特征和环境压力的一个有效方法。

而环境效能分析法则以资源、环境的效益、损失、影响程度作为评价指标,反映了各种经济与环境资源的利用效能、损失程度。

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管理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估能够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管理提供科学指导。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管理分为基于市场手段的管理和行政手段的管理两种方式。

市场手段的管理是指政府采用市场机制来解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问题,例如通过出售排放许可证等方式实现排放量的减少。

而行政手段的管理则是指政府依靠行政手段来进行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管理,例如建立生态补偿制度、加强环保法规等。

此外,政府可以通过提高能源效率、推广低碳经济、发展再生能源等方式,促进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提升。

三、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估及管理的展望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与管理研究将面临新的挑战。

其中最主要的挑战是,随着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不断降低,如何在经济发展的背景下实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可持续性发展。

解决这一挑战需要政府、企业、公众等各方合作,共同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实现。

资源与环境承载力的评价和优化分配研究

资源与环境承载力的评价和优化分配研究

资源与环境承载力的评价和优化分配研究前言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已经进入了一个新时代,但是这个时代的发展也给我们的环境和资源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如果我们不考虑环境和资源承载能力,就难以维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因此,评价资源和环境承载力的状况,提出优化的分配方案,对于我们保护环境和保障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至关重要。

资源与环境承载力的概念资源承载力是指某种资源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能够提供满足人类需求的最大量。

环境承载力是指在一定范围、一定时间条件下,环境能够容纳和维持的最大强度和数量。

资源与环境承载力的评价和管理,可以帮助我们合理利用和保护 resource, 减少浪费,从而减少对环境和资源的压力,保障大自然的平衡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资源与环境承载力评价的方法资源与环境承载力评价的方法没有固定的标准,通常要根据地域环境、人口、产业基础等多个方面进行评估。

通常采用以下三种方法来评估资源与环境承载力。

1. 生态足迹法生态足迹法是一种定量评估方式,它将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转化为占据土地和水资源的面积,以此来评价资源的利用和环境的承载能力。

它可以清晰地反映人类对环境的压力情况。

通过人口数量、城市化程度、产业基础和经济发展等因素,计算出一定范围内的生态足迹,从而评价该地区的资源与环境承载能力状况。

2. 模型分析法模型分析法通常采用计算机模拟技术,将多维数据输入模型中,评估不同资源开发、用地方式和产业结构对资源和环境的影响。

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可以模拟出不同因素对地区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的影响,从而优化资源和环境的利用方式。

3. 直接观察法直接观察法是通过对环境和资源现状的实地勘查和调查,了解它们现状及发展趋势,评估资源和环境的利用情况、潜力和瓶颈。

这种方法可以准确反映当地资源和环境状况以及人类对资源和环境带来的影响,从而指导政府决策和产业发展。

资源与环境承载力的优化分配在资源与环境承载能力评估的基础上,优化资源和环境的分配是非常重要的。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研究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研究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研究引言:资源环境承载力是指在一定时期内,资源和环境能够承受的经济社会发展压力的能力。

在现代社会,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的研究对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介绍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的研究。

一、经济指标经济指标是衡量资源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其中,人均GDP 是最常用的经济指标之一,它反映了一个地区或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

此外,还可以考虑资源利用效率、能源消耗强度等经济指标来评价资源环境承载力。

二、社会指标社会指标是评价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人口密度是一个关键的社会指标,它反映了一个地区或国家的人口分布情况。

此外,还可以考虑教育水平、卫生水平、社会保障等社会指标来评价资源环境承载力。

三、环境指标环境指标是评价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核心内容。

其中,水资源利用率是一个重要的环境指标,它反映了一个地区或国家对水资源的利用情况。

此外,还可以考虑土地利用率、森林覆盖率、空气质量等环境指标来评价资源环境承载力。

四、可持续发展指标可持续发展指标是评价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综合指标。

生态足迹是一个重要的可持续发展指标,它反映了一个地区或国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

此外,还可以考虑碳排放量、资源消耗率等可持续发展指标来评价资源环境承载力。

结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的研究对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经济指标、社会指标、环境指标和可持续发展指标是评价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关键内容。

通过合理选择和综合运用这些指标,可以全面、客观地评价一个地区或国家的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因此,进一步深入研究和优化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注意: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文章内容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扩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Series No.348 June 2005 金 属 矿 山MET AL M I N E总第348期2005年第6期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70173034)。

闫旭骞(1966-),男,山东工商学院工程系,副教授,博士,264005山东省烟台市。

矿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方法研究3闫旭骞 徐俊艳(山东工商学院)摘 要 根据矿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内涵,建立了矿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及其结构,并应用矢量法建立了矿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多指标评价模型,为矿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提供一种更加符合客观实际的评价方法。

关键词 矿区 资源环境承载力 评价A ssess m en tM ethod of Resources and Env i ronm en t Carry i n g Capab ility i n M i n i n g Area sYan Xuqian Xu Junyan(Shandong Institute of B usiness and Technology)Abstract Based on the connotati on of the m ining area res ources and envir on ment carrying capability(MARECC), an assess ment indexes syste m and its structure f orMARECC are built.And using the vect or method,a multi-indexes e2 valuati on model f orMARECC is set up,p r oviding an evaluati on method in better accord with the objective p ractice.Keywords M ining area;Res ources and envir on ment carrying capability;A ssess ment 矿区生态系统是由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等因素耦合而成的复杂动态系统,在矿区复合生态系统中,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矿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心,在开发矿产资源的同时必然要排放大量的废物,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也就是说受到资源承载力和环境承载力的限制[1]。

要保持矿区的可持续发展,有必要对矿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研究,其中,对其量化研究是一个重要方面。

1 矿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内涵矿区资源以矿产资源为主,同时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林业资源和旅游资源等,矿区资源承载力指一定时间、一定区域范围内,在不超出生态系统弹性限度条件下的各种自然资源的承载能力。

矿产资源承载力[2]是矿区生态系统存在的基础,由于矿区是以矿产资源开采利用为主要目的,而矿产资源又是不可再生的稀缺资源,因此,为了延长矿区的生命周期,必须实施资源保护性开发政策,在生态系统弹性范围内最大限度提高矿产资源的承载能力。

环境承载力的定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3],狭义的定义指环境对污染物的容纳能力,也即通常所说的环境容量。

广义定义指某一时期、某种环境状态下,某一区域环境对人类社会经济活动支持能力的阈值。

根据生态承载力的概念和意义,可将矿区生态———环境承载力定义为:在一定生活水平和环境质量要求下,在不超出生态系统弹性限度条件下矿区环境子系统所能承纳的污染物数量,以及可支撑的经济规模与相应人口数量。

一般而言,影响矿区环境承载力的因素主要有:科技的进步、环境标准、环境容量、矿区人类经济活动模式和矿区外因素等。

为了对矿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深入研究,需要对其进行量化研究。

对矿区资源环境承载力量化研究的方法可采用对资源环境承载力各影响因素建立指标进行综合评价,其内容包括指标体系的建立,数据的处理,权重系数的确定和具体评价方法的选择等。

2 矿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科学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直接关系到量化结论的正确性,对矿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应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作为目标,以资源环境承载力单要素承载为基础[4],具体的指标体系可为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和分指标层。

准则层包括资源承载条件和环境承载条件两个方面,资源承载力选择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和旅游资源作为评价指标,环境承载力以大气环境、水环境和土壤环境作为具体评判指标。

其具体的指标构成如表1所示。

表1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成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分 指 标 层资源环境承载力资源要素环境要素水资源水资源占有量,水资源质量,水资源利用率土地资源农用土地面积,土地生产率矿产资源矿产资源保有量,矿产资源回收率,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率旅游资源旅游资源等级,旅游条件大气环境二氧化硫,氮氧化物,TSP(总悬浮颗粒物)水环境COD(化学需氧量),BOD(生化需氧量),pH 土壤环境生活垃圾消纳能力,工业垃圾消纳能力 上面所给出的指标体系是针对矿区普遍情况而言的,对特定情况可根据具体目标的不同而选择不同的指标,对单项指标或因子的选择同样应根据评价目的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3 矿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模型3.1 原始数据处理一般来说,不同的评价指标具有不同的量纲,为了消除由于评价的量纲不同所带来的不可公度性,可将整个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

通常指标的类型可分为4种:效益型指标(最大最优指标)、成本型指标(最小最优指标)、固定型(固定量)指标和区间型(区间最优)指标,根据多目标决策原理,对各不同类型的指标可按如下方法进行无量纲化处理[5]。

对于效益型指标,令z ij=r ij-r m in jr max j-r m in j (i=1,2,…,n;j=1,2,…,m)1(1) 对于成本型指标,令z ij=r max j-r ijr max j-r m in j (i=1,2,…,n;j=1,2,…,m)1(2) 对于固定型指标,令z ij=1-r ij-r3j m ax rij-r3j(i=1,2,…,n;j=1,2,…,m),(3)式中,r3j 为Kj指标的最佳值。

对于区间型指标,令z ij=1-b1j-r ijmax{b1j-r m in j-b2j} (rij>b1j)1(rij∈[b1j,b2j])1-r ij-b2jmax{b1j-r max j,r max j-b2j}(rij>b2j),(4)式中,[b1j,b2j]为K j指标的最优区间值。

对于定量指标,可根据各指标实际值按上述方法进行无量纲处理,对于定性指标,可先按Del phi法或AHP法确定指标值后,再按上述方法进行无量纲处理。

经无量纲处理后,zij的值为最大最优,由zij构成的评价矩阵为Z=(zij)n×m。

定义由各评价指标的理想值z3ij=m ax{z ij|i=1,2,…,n;j=1,2,…,m}1构成的评价对象为理想评价对象,用A3表示。

3.2 各评价指标权系数的确定及评价方法选择为了能对矿区资源环境承载力有一个整体评价,还应对各个指标进行加权,以计算出一个表示矿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综合指数。

权系数向量W的确定采用AHP法,然后按∑mi=1w2i=1对各级指标权系数进行归一化处理得到各级评价所需要的权系数。

由于矿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不多,相关评价标准的确定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

本论文采用矢量投影法对其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评价,用评价对象在理想对象上的投影距离表示矿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状况,其具体原理如下。

设评价问题的评价对象集为X={X1,X2,…,X n},对象集可以是1组不同的矿区,也可以是一个矿区的不同发展阶段;指标集为K={K1,K2,…,K m},评价对象X i对指标K j的属性值(指标值)记为r ij(i=1,2,…,m;j=1,2,…,n),矩阵R=(r ij)m×n表示评价集X对指标集K的属性矩阵或称评价矩阵。

在加权向量W的作用下,构造增广型加权规范化评价矩阵: K1 K2 … KmC=A1A2…A NA3w1z11w2z12…w m z1mw1z21w2z22…w m z2m…………w1z n1w1z n2…w m z nmw1z31w2z32…w m z3n1(5)如果将每个决策目标看作为一个行向量(矢量),矢量模为该行向量的大小,矢量的模为M j=‖A j‖=∑mi=1[w i z ij]21(6)矢量的方向为与向量A3成一定的角度,其夹角的余弦为 闫旭骞等:矿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方法研究 2005年第6期d j =A j ・A3‖A j ‖・‖A 3‖=∑mi =1w i z ij・wi ∑mi =1[w i zij]2・∑mi =1w2i, j =1,2,…,n,(7)则每个评价对象A i 在理想对象A 3上的投影为:Y j =M j d j =∑mi =1[w i z ij ]2・∑mi =1w i z ij・wi ∑mi =1[w i zij]2・∑mi =1w2i=∑mi =1x ijw2i∑mi =1w2i=∑mi =1zijw 2i∑mi =1w2i1(8) 可以用投影值Y i 作为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评价指数,很显然0<Y i <1,且Y i 为最大最优,也即矿区资源环境的承载力就越大,因而可根据投影值Y i 的大小对各评价对象的资源环境承载状况进行综合评价。

4 实证研究[6]应用上述评价模型,根据前面所设计的指标体系,对胶东某金矿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价,评价分3级进行,每级计算过程相同。

其具体步骤如下。

Step1:按⑴、⑵、⑶、或⑷式对各指标值进行无量纲化处理;Step2:根据各指标的权值和量化值按⑸式构造增广型加权规范化评价矩阵;Step3:分别构造每个评价目标下的最优评价对象A 3;Step4:以评价矩阵的各行为一行向量,按⑻式计算该向量在A 3上的投影值,即为在该目标下的各评价对象的评价值。

第1级目标最终评价结果见表2。

对研究矿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值拟合分析,研究矿区资源环境承载力变化趋势的拟合函数形式为C 2(t )=-0.0004t 3+0.0172t 2-0.1802t +0.9102,(9)式中,C 2(t )为第t 年研究矿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值;t 表示时间,t =1表示1990年,t =2表示1991年,依次类推。

研究矿区资源环境承载力随时间变化的趋势见图1。

表2 研究矿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结果第1级评价准则层指标资源要素环境要素评价值权系数0.7650.6441990 1.0000.9830.66519910.3920.9900.76719920.430 1.0000.51519930.2480.2260.38119940.3660.0550.30919950.5590.2970.37819960.5660.2800.39819970.4340.1020.34619980.5050.0000.36419990.5890.3760.39520000.4500.3030.47720010.5830.4850.477图1 研究矿区资源环境承载力变化趋势从评价的结果可以看出1991年的资源环境承载值相对最大,为0.767;1994年最小,为0.30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