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经济区产业生态化发展路径论文

合集下载

中原经济区

中原经济区

中原经济区一中原经济区简介1)发展背景中原经济区是党中央确定的国家发展战略,是继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经济区之后,又一经济发展区域,是带动中部城市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措施。

大中原经济区是以河南为主题,还包括安徽淮北、宿州、阜阳、亳州,山东菏泽、聊城,河北邯郸、邢台,山西的晋城、长治、运城等周边省份约12个地级市。

建设大中原经济区以郑州为核心和龙头,以郑州、洛阳、开封为骨干,以中原城市群为依托,沿三线(陇海线、京广线、京九线)、两河(黄河、淮河)和高速路网推进。

依托中原经济区把郑州建设为全国区域性中心城市,把商丘、安阳、南阳分别建设为辐射豫鲁苏皖、豫冀晋、豫鄂结合部的区域性中心城市。

中原地处中国的心脏腹地、黄河中下游,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

中原经济区是以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明确的重点开发区域为基础、中原城市群为支撑、涵盖河南全省、延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区域。

中原经济区地理位置重要,经济总量大,市场潜力巨大,文化底蕴深厚,在全国改革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中原经济区作为国家层面重点开发区域,位于全国“两横三纵”城市化战略格局中陆桥通道横轴和京广通道纵轴的交会处,涵盖河南全省、延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区域,是沿海地区发展的重要支撑,是中部崛起的重要基地,于2010年由豫鲁苏皖冀晋鄂7省28市组成的经济区域,该区域定位为全国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区域性的科技创新中心,中部地区人口和经济密集区,使之成为支撑全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板块。

2)空间布局中原经济区按照“核心带动、轴带发展、节点提升、对接周边”的原则,形成放射状、网络化空间开发格局。

核心带动:提升郑州交通枢纽、商务、物流、金融等服务功能,推进郑(州)汴(开封)一体化发展,建设郑(州)洛(阳)工业走廊,增强引领区域发展的核心带动能力。

轴带发展:依托亚欧大陆桥通道,壮大沿陇海发展轴;依托京广通道,拓展纵向发展轴;依托东北西南向、东南西北向运输通道,培育新的发展轴,形成“米”字形重点开发地带。

把脉新型城镇化 建言中原经济区——中原经济区新型城镇化发展与创新市长论坛综述

把脉新型城镇化 建言中原经济区——中原经济区新型城镇化发展与创新市长论坛综述

中原 经 济 区 的 发展 需 要 激 活 核 心带 动 力 ,增 强 郑 卅f 的城 市 竞争 能 力, 把郑 州建成 具 有 全 国意 义 的 中心
筹 、 乡一 体 、 城 互 动 、 城 产 节约 集 约 、 生 态 宜居 、 和谐 发 展 为基 本特 征 的城 镇 化 ,这 是 对新 型城 镇 化 内涵 的表
化。”
交 流和 合作 , 能助推 中原经 济 区 的 才
发展 水平 ; 镇体 系 的规 模结 构 不尽 城
合理 ,核 心城 市 的中 心 带动 作 用 不 强: 区域 发 展 水 平 差 异 明 显 , 乡差 城 别 有进一 步扩 大的迹 象等 。 郑 州 市 副市 长 张 建 慧 指 出 当前 仍 面临着 的城 镇 化滞 后于 工 业化 、 城 镇 载体 功能 滞后 于农 民就业 、 创业 和 生 活居住 需 求 的 “ 个 滞后 ” 两 以及 “ 人
引领 三 化 协 调 发 展
省 委 书 记 卢 展 工 在 省 九 次 党 代 会 报告 中对新 型城镇 化 进 行 了概 括 , 主 要 包 括 两 个 层 面 :一 是 以城 统
市 。坚 持 围绕 重点 , 大力 建 设三 门峡
新 区和 商 务 中心 区 ,拓 展 城市 空间 , 整合优 势 资源 , 实增 强城 市 整体 发 切 展 实 力和辐 射 带动能 力。以新 型城 镇 化为载 体 ,着 力建 设 区域 中心城 市 、 生态宜 居城 市。 ”
体 化 的最 终成 果 是 郑 州市 区和 开
封市 区对 接 为一 个 东 西 向 的城 市 连 绵带—— 郑 汴 都 市 区 , 不是 眼 下这 而
个表 面一 体化 、 实则 两 张皮 的不伦 不
主 要 动力 , 中小 城 市和 小城 镇 协调 大 发 展 、 性 鲜 明 的 健康 城 镇 化 , 个 有利

中原经济区建设中_三化_协调发展问题研究

中原经济区建设中_三化_协调发展问题研究

1 中原经济区建设 三化 协调发展的 关键环节与主要标志
1. 1 三化 之间的关系分析 在工业化、 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 , 强调
要以工业化为主导, 即工业化主导城镇化、 农业现代 化的发展。从现代化的本质看 , 工业化是实现现代 化不可逾越的阶段。加快工业化进程, 是加快城镇 化和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必要条件。工业化是农业现 代化的物质基础 ; 只有加快工业化 , 才能有更多的工 业产品和先进技术装备农业, 用现代科学方法管理 农业 , 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城镇化 , 就是 化 农民为市民、化 农村为城镇、化 传统农 业为现代农业。只有加快城镇化 , 才能加快农村富 余劳动力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工业化、 城镇化 二者是具有内在联系的统一体。工业化是城镇化的 产业支撑, 城镇化是工业化的载体。城镇化是一个 与工业化互动的过程。没有工业及其为之服务的商 业、 金融业和其他产业的发展 , 城市就失去了支撑 ; 反之 , 如果没有城市的相应扩张, 工业及其他产业的 发展在空间上也会受到制约 1. 2
St udy on Coor dinated Industr ialization, Ur banizat ion and A gricult ur al M odernizat ion dur ing Const ruct ion of Centr al Econom ic Reg ion
CAI Shi zhong
工业化、 城镇化快速协调推进的基础上 。 1. 3 三化 协调发展的关键环节和主要标志 中原经济区提出 三化 协调发展是必然要求, 在全国也具有示范性。 三化 协调发展就是要坚持 以农业为基础, 以工业为主导, 以城镇为依托的发展 方针, 其中工业化的主导作用是 三化 协调发展的 关键 , 其核心是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 [ 5] , 特点是农 业的工业化。针对河南是人口大省、 农业大省、 劳动 力大省的实际, 工业化过程必须是能够吸收大量劳 动的过程, 如果工业化过程不是大量吸收劳动的过 程 , 这个时候工业化很容易和城镇化、 农业现代化割 裂开 , 就不能实现 三化 协调发展。工业化的主导 作用主要体现在: 主导城镇产业的发展 ; 主导农 业现代化进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通过吸纳 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工业部门就业、 在城镇落户, 实现 城镇人口、 产业的集聚, 从而加快城镇化进程 , 进而 实现农业生产的集约化、 现代化 ; 由于农村人口的转 移 , 农村居住用地的减少, 还能够增加数量可观的可 耕地, 这样就从根本上增强中原地区粮食综合生产 能力,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6 7] 。 结合中原经济区实际, 三化 协调发展的主要 标志为 : ( 1) 稳定发展粮食生产, 持续增加农民收入; ( 2) 农村富余劳动力得到有效转移, 就地非农化转移 率达到 60% 以上; ( 3) 农村城镇化率、 农业工业化水 平、 农民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所谓农业工业化一 方面是构建农产品加工的系统产业链, 另一方面就 是提高农业的机械装备水平 ; ( 4) 城镇企业集聚度达 到合理标准 ; ( 5) 城乡居民收入比达到 2 1。

中原城市群的城市化进程及动力机制分析

中原城市群的城市化进程及动力机制分析

摘要城市化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城市聚集区的工业化、现代化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也是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趋势,长期以来倍受学术界、政府与广大民众关注。

中原城市群处于连南贯北、承东启西的中轴地区,其经济的发展状况对带动河南乃至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因此,对其研究也同益受到重视,但目前已有的系统研究还不多见,有关其城市化的研究更是少见。

基于此,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实证的角度分析了中原城市群的城市化现状、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及其主要的影响因素,以期为成功实施中原城市群的城市化战略,促进中原城市群的崛起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参考。

首先,从时间序列、空间差异及其变动的角度对中原城市群的城市化现状进行分析,并与目前国内其它城市群的城市化水平进行对比,得出自80年代以来,中原城市群的城市化水平获得了较快的发展,但总体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及发育较完善的其它城市群相比仍较低。

在空间格局上,城市化水平及发展速度均呈现较明显的地区差异,但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群内地区之间的差异呈逐步缩小,并且向着区域化的趋势发展。

其次,分析了目前中原城市群的城市化仍存在的一些问题。

城市化与工业化事实上是一对孪生兄弟,从一开始就紧密结合在一起。

二者的协调共进,对一国(地区)经济发展的成败与快慢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然而中原城市群目前的城市化水平还远远滞后于工业化,并且在空间上还存在较为严重的区域差异:第三产业作为吸纳劳动力最多的产业,与城市化也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但是第三产业的比重不足,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城市化进程;城市体系的不合理也造成了城市化水平一定程度上的缓慢发展:另外,城市化的健康发展意味着质与量的协调发展,目前中原城市群的城市化在数量上实现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但在质量方面仍存在很多的问题,存在城市化的低质化现象。

再次,在城市化一般动机机制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捉色关联理论的基本原理,通过关联度的计算,找出影响中原城市群城市化进程的主导因素:中原城市群的城市化在时间上的差异主要取决于第三产业。

中原经济区农区“三化”协调发展现状评估与实现路径

中原经济区农区“三化”协调发展现状评估与实现路径

中原经济区农区“三化”协调发展的现状评估与实现路径摘要在对中原经济区农区范围界定的基础上,运用多指数综合分析法,从农业现代化、生态环境、工业化、城镇化以及协调性5个方面,对中原经济区主体河南省农区“三化”协调发展的现状进行了评估,据此诊断出中原经济区农区“三化”协调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

研制出了传统农区实现“三化”协调发展路径必须要走的3个阶段:一是通过发展农业产业化,形成优势主导产业链,启动工业化进程。

二是引导这些以食品工业为主的农产品加工业集中布局在城镇及产业集聚区,提高城镇化水平。

三是以产业集聚促人口集聚,引导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深化城镇化进程。

关键词“三化”;协调发展;现状评估;实现路径;中原经济区;农区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9-0307-03中原经济区是指以河南省为主体,延及周边若干区域,具有鲜明特点、独特优势、经济相连、使命相近,相对独立的区域经济综合体[1]。

研究的对象主要是中原经济区主体河南省农业主产区(农区)。

1 农区的界定及范围本研究所指的农区,是指在以种植业、畜牧业等农业产业为主,农业增加值在地区生产总值中占较大比例、人口以农民为主的的区域,也即国家和河南省区域规划中位于粮食生产和农产品供应的功能区的县(市)。

由于农区县经济社会发展也在动态发展变化中,为了全面系统考察农区县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变化情况,本研究先根据河南省统计年鉴将2000年、2005年、2010年各县(市)的农业gdp算出,求其3年的平均数,然后根据专家意见,将农业gdp比重占20%以上的县市,以及20%以下比重中近年粮食总产量在50万t以上的县市定位为农区县。

考虑到河南省粮食核心区中市(地级)所辖区(包括商丘市的梁园区、漯河市的郾城区、驻马店市的驿城区、信阳市的浉河区、平桥区、南阳市的卧龙区、宛城区)已定位为城市功能,不再作为农区对待。

城市生态化发展存在的问题与路径——以郑州市为例

城市生态化发展存在的问题与路径——以郑州市为例

( ̄ol f cnmc dMaametH nnPlehi U i rt, azo 500 c i Sho o Eoo is n I殍 l , ea o t nc n e i J ou 40 ,h a 1 玎 y c v sy i 4  ̄) A s atTedvl m n o 刁ll bt c:h ee p et f eg w ud l 萄 cI renbi i e C n aPa s ol r o I ol p ya 鲫 a【o ln t “ etl ln 0 a I li u d g h r i E
“ 与生物 圈( 人
)计 划研究 过程 中提 出的 。对 生态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城市的界定 , 同学者站在不 同角度有不 同的认识。 不 本文认 为 , 生态城 市可 以定义为 : 生态城市 是基 于生态 学原理建立的生态 良 性循环、 社会和谐发展和经济高 效运行的复合系统 , 自 、 是 然 城市与居民融合为有机整 体所形成的互惠共生结构, 是具有 自身人文特色的 自 然 与人 工协 调 、 民之间和谐 的理想 人居环 境 , 是城 居 更 市生态化发展的结果和现代文明城市的象征。生态城 市最终 目的是不断满足居 民的物质需求、 精神文化需 求和生 态需求 , 实现 居 民 的全 面发 展 。城 市生 态 化发 展简单 地说就是 实现城 市 自然一 经济一 社会 复合 生态
Ig li e ∞” ̄a S H nn n rey t ea d a
p to e u fn mt∞ t n io f - r s n0 a t i e
Ⅸ 唱te Ⅸ t 。 etlPa sT e c nt o fc e ∞D a dvl nn w ep r . h c o c i mtf m dl o l h ) fC na l n. h o o tn o i s , r i n a i i t 】 cl ee p et xl e T eea #  ̄ n f oe f o o od d i l r

产业生态化问题与发展路径

产业生态化问题与发展路径

产业生态化问题与发展路径生态文明遵循的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和谐共生的发展规律,也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所体现的物质和精神文明的总和。

其核心思想是以人为本,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和谐发展,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生态文明是人们想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认识世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所建立起来的科学合理的生态保护体系。

它作为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一种文明理念,是对以往人类征服自然、过度开发生态资源、破坏大自然经济发展模式做出的有力回击。

现在必须以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为前提来发展的经济。

才能实现经济、社会、环境三者的有序发展,实现国家五位一体的总体发展布局。

回顾整个人类发展的文明史和产业发展史,我们能够了解产业是在人类不断追求物质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中应运而生,是在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形成的。

产业标志这一个时代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条件,产业要想发展必须遵循市场规律和时代趋式逐渐壮大。

产业发展是指产业的产生、成长和进化过程,包括单个产业和产业总体两个标准的进化过程。

如某一产业中企业的产品、数量和服务质量的发展及结构上的变化、调整。

所以产业发展的核心是结构优化,产品质量的不断升级改造。

当今,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是全球性的问题,如大气污染、水污染、空气污染、全球气温变暖、自然资源开发过度等问题都是全球所面临的生态保护问题。

一、生态文明与产业发展的关系在产业发展的过程当中,特别是工业发展的过程中,要正确理解生态文明建设与产业发展的关系。

现在人们普遍有两种观点。

一是认为生态文明与产业发展为相互对立的关系,认为产业发展的同时,必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损害。

如基础设施的建设,修高速路、修铁路、修住房等。

在工业化、城镇化发展进程中为了追求经济的高速发展和质量必须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

要继续走“以牺牲生态环境来换产业发展"、“先发展产业后治理生态环境”的老路,这会增加许多社会矛盾和问题。

中原经济区

中原经济区
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测度及路径选择
胡俊平
郑州大学
硕士
2
中原经济区经济发展战略及产业发展选择研究
刘中原
河南大学
3
中原经济区与国内其他经济区对外贸易发展比较研究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马红瑞
河南大学
4
中原经济区与河南高等教育协调发展研究
曾琰
河南大学
5
中原经济区建设背景下河南省人力资本后发优势研究
易颖俐
河南大学
6
中原经济区乡村旅游发展研究
刘超
西北大学
中原经济区城市投资环境竞争力比较研究
杨芳
河北工程大学
硕士
24
中原经济区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互动关系研究
王亚锋
西安科技大学
30
中原经济区建设背景下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研究
黄丰果
南华大学
王丽华
华中师范大学
7
适应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河南省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研究
白璐
河南师范大学
9
中原经济区地方府际合作问题研究
李晓娜
郑州大学
10
中原经济区人才开发战略研究
王青华
郑州大学
11
基于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河南金融集聚问题研究
范新磊
郑州大学
12
中原经济区旅游合作机制构建
王雪冰
郑州大学
13
中原经济区旅游合作模式与保障机制研究
窦颖颖
河南大学
14
中原经济区社会治理研究
朱文涛
郑州大学
16
中原经济区建设中的人力资源开发对策研究
耿灿
郑州大学
17
生态文明视阈下的中原经济区建设

中原经济区建设面临社会转型

中原经济区建设面临社会转型

中原经济区建设面临的社会转型摘要:建设中原经济区,牵动全局,关系长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需要各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各部门的积极努力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

各级各部门、社会各界群众都要围绕建设中原经济区、加快中原崛起和河南振兴的战略,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三具两基一抓手”的要求,立足全局、融入全局、服务全局,合力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

关键词:中原经济区;中原崛起;社会转型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3-0061-01随着“中原经济区”列入国家“十二五”规划和主体功能区规划,中原经济区建设也成为备受关注的中国区域经济之一。

在以“经济转型、社会转型和政府转型”为核心的“十二五”规划背景下,任何一个作为转型与发展中的区域经济体也必然面临多重内涵的转型。

同样,中原经济区的建设也面临着多重转型,这其中又以社会转型为重点。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一共经历了三次社会转型,而当前时期我们所经历的就是第三次社会转型。

具体来说,第一,中原经济区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然以深化改革为动力,这是在改革开放三十年后,又一次吹响改革的号角。

第二,中原经济区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然以改善民生为宗旨。

不仅是切实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更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公共服务体系,转变政府职能等。

第三,中原经济区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然以全面小康为目标。

加快社会建设,保障和改善民生,将更加重视广大的农村居民。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开启的将是一个以社会建设为重要内容的改革时代。

作为中原经济区建设的主要省份,河南在各个历史时期都为国家做出了重大贡献。

但是,河南发展确实面临一些困难,确实亟须解决面临的问题。

在中原经济区建设面临的社会转型上,还存在着一些制约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农业比较效益低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

目前我省面临的最大困难是农业比较效益低,导致地方抓粮和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不高,农田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抗灾减灾能力弱,农业特别是粮食持续稳定增产的难度增大。

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科学发展路径探析

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科学发展路径探析
互 动的局 面。
2 产城 关 系协调 。只有产业 发展 和城 市发展 有 .
机 融合 , 才能 使农 村 富余 劳 动力 同 时实现 就业 空 间
作 者简 介 : 沛栋 ( 92一) 男 , 南 禹 州人 , 士 , 南省社 科 联 国 史研 究 室研 究 实习 员。 王 18 , 河 硕 河
丰富的人力资 源 , 为工 业 化 和城镇 化 提供 更 多土 地 资源和更大 空 间奠 定坚 实 基础 。三者 相互 制 约 、 相 互影 响 、 相互作 用 、 相互促进 , 从而形 成互 为动力 、 互
为支 撑 、 良性循 环的经 济社 会 发展 整 合体 。“ 三化 ”
协调 以产业关 系协调 、 产城关 系协调 、 乡关 系协 调 城 为主要标志 。 1 产业 关 系协 调 。第 一 , . 农业 方 面 。完成 由家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 2 1 0 1年第 6期( 总第 14期) 1 Junlfh atSho o C CZeg o uipl o mte o621 (u 14 or e r colf P hnz uM nc a Cm i . , 1Sm,1) aot P y h i t N e 0
收 稿 日期 :0 1 0 2 1 — 9—1 0
战略新兴产业形 成规模 , 战略基础产 业进 一步强 化 。
第三, 服务业 方面。以市场化 、 产业 化 、 社会 化 、 代 现
化为方 向 , 产性 服 务业 和 生活 性服 务业 规 模不 断 生
壮大, 效益不 断提升 , 服务业 在 国民经 济 中的 比重得 到显著提高 。新型工业化带 动和提 升农业 现代化 的 能力进一步增 强 , 逐渐形成 三次产业 协调 发展 、 良性
发 展 的时代 要求 和系 统性原 则 。“ 三化 ” 一 项 “ 是 三 位 一体 ” 的社 会系统工程 , 以新 型工业 化促进 产业 布 局 不断优化 、 促进经 济结构 战略性调 整 , 切实 提高 经 济增长 的质 量 和效 益 , 城镇 化 和农 业 现代 化 提 供 为 技术 、 生产 力资源和农 产品加 工等 重要 支持 ; 以新 型 城 镇化带 动城 市功 能 完 善 、 产 要 素集 聚 和农 村 劳 生 动 力加快转 移 , 统筹城 乡发 展 , 为工 业化 和农 业现 代 化 注入 内在 动 力 ; 以农 业 现代 化 提高 农 业综 合 生 产 能 力 , 固农业 基础地 位 , 巩 提供 充足 的剩余 农 产 品和

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思考和建议

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思考和建议

作者: 王珏[1]
作者机构: [1]中共河南省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河南郑州450002
出版物刊名: 学习论坛
页码: 39-42页
年卷期: 2011年 第5期
主题词: 中原经济区;中原崛起;对策与建议
摘要: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中原经济区就从构想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这对于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对于区域经济的协调互动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

必须按照《中原经济区建设纲要(试行)》的目标要求,突出科学发展、"三化"协调、载体建设、改革开放、改善民生、服务大局等六项原则,着力建设十大支撑体系,勇于创新、持续运作,力争迈出实质性步伐,取得突破性进展。

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以下几个方面应引起高度重视:深入研究国内外已有区域性规划的成败得失,善于取他人之长,走好捷径;适时明确中原经济区所涵盖的范围,筹建相关的合作论坛或组织;加快中原城市群发展,加速提升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力;在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路子上树立样板;及早对中原经济区的产业布局进行系统规划和整合;加快打造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将中原经济区建设与富民强省有机地结合起来,细化为具体项目。

论中原城市群主导产业的选择

论中原城市群主导产业的选择

中原城市群主导产业的选择引言中原城市群是指中国地理上横跨河南、山东、河北三个省份的城市群,包括郑州、洛阳、石家庄、济南等多个城市。

由于中原地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资源丰富,因此在确定主导产业方向时需要考虑多种因素,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探讨中原城市群在主导产业的选择上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并提出合理的建议,以促进中原城市群产业的发展,进一步提高其综合竞争力。

1. 中原城市群主导产业的现状分析中原城市群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具备发展多种产业的潜力。

目前,中原城市群的主导产业主要包括农业、工业、服务业等。

1.1 农业中原地区拥有较为肥沃的土地资源,农业发展潜力巨大。

大豆、小麦、玉米、棉花等是中原地区的主要农作物,其中小麦是全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

农业在提供食物和农产品的同时,也创造了不少就业机会。

1.2 工业工业是中原城市群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

这一地区拥有丰富的煤炭、铁矿石等矿产资源,并且有着完善的交通网络和基础设施。

因此,中原地区的钢铁、煤炭、化工等行业具备竞争力,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3 服务业随着经济的转型升级,中原地区的服务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金融、物流、旅游等服务业在地方经济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中原城市群还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如历史遗迹、文化景观等,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投资。

2. 中原城市群主导产业的选择的挑战和机遇选择中原城市群的主导产业需要面临一系列挑战和机遇。

2.1 挑战•资源限制:尽管中原地区拥有丰富的资源,但在不合理的开发利用下,资源面临一定的限制。

如何科学合理地管理和利用资源,是中原城市群产业选择的重要挑战之一。

•环境压力:工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环境问题是中原城市群面临的重要挑战。

如何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促进产业的发展,需要政府和企业共同努力。

•产业结构升级:中原城市群的产业结构还存在着不合理和不平衡的问题。

如何推动产业的升级,使得经济更加多元化、高效率,是当前需要解决的难题。

浅谈中原经济区产业发展转型中的不足及对策研究

浅谈中原经济区产业发展转型中的不足及对策研究

湖 南 湖 北 安 徽
长 株 潭 城 市 群 武汉 城 市 圈 皖 江 经 济 带
全 国“ 两型” 社 会 建 设 的示 范 区 , 中部 崛 起 的重 要 增 长 极 , 全省新型 城市化 、 新 型 工 业 化 和 新 农 村 建 设 的引 领 区 , 具 有 国 际 品 质 的现 代 化 生 态 型城 市 群 全 国资 源 节 约 型 和环 境 友 好 型 社 会 建 设 的 示 范 区 , 全 国重要 的综合 交通枢 纽 、 科 技 教 育 以 及汽车 、 钢 铁基 地 , 区域 性 的信 息 产 业 、 新材料 、 科 技 创 新 基 地 和 物 流 中心 合 作 发 展 的先 行 区 , 科学发展的试验 区, 中部 地 区 崛 起 的 重 要 增 长 极 , 全 国 重 要 的 先 进 制 造 业 和 现 代 服 务 业 基 地


中 原 经 济 区 产 业 发 展 现 状
自2 0 0 4年 党 中央 国务 院正 式 提 出促 进 中 部 崛 起 以 来 , 国家 先 后 同 意 批 准 了 中 部 地 区 多个 基 于 省 域 基 础 上 的 区 域 发 展 规 划, 包 括 湖 北 的 中部 武 汉 城 市 圈 、 湖南的长株潭城市群 、 江 西 的 鄱 阳湖 生 态 经 济 区 、 安 徽 的 皖 江 城 市 带 和 山 西 的 国 家 资 源 型 经 济 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 区, 给 予 中 部 地 区 改 革 创 新 的 先 行 先 试 权 利 。 国 务 院 正 式 将 以 河 南 省 为 主 体 的 中 原 经 济 区 纳 入 到
战, 要 充 分 认 识 中原 经 济 区 在 全 国 发 展 大 局 中 的重 要 地 位 , 充 分 认 识 中原 经 济 区建 设 的长 期 性 、 艰 巨 性 。 在 当 前 和 今 后 很 长 一 个 时期 , 中 原 经 济 区建 设 的 一 项 重 要 任 务 就 是 要 加 快推 进 产 业 发 展 的转 型 , 带 动河南崛起 和我 国中部崛 起 。 中原 经 济 区 的产 业 发 展 转 型是 发 展 的 重 点 也 是 发 展 的 难 点 , 只有立足 中原经济 区产业发展 的现状 , 充 分 分 析 发

中原经济区生态城区建设的意义与途径探析

中原经济区生态城区建设的意义与途径探析
东部地 区发展起到 了重要 的支撑作用 。 二、生态城市的含义与特征 ( 一 )生态城 市的含 义 城市建设是 中原经济 区建设 的基础项 目,而建设生态宜 居城市是 中原 经济 区生态建设的重要环节 ,生态宜居城市的 含义主要有几个方 面 : ( 1 )绿色生态 ,有充足的植被覆盖率 ,
河南 崛起 的载 体和平 台 ,是 明确 定位 、整合 优势 、凝 聚合 力 的载 体 和平 台,是河 南 扩大 对外 开 放 、 ‘ 加强 交 流合 作 、 实现互利 共赢 的载体 和平 台。 ”建设 中原 区 ,在实现 中原 经 济崛 的 同时 ,有 利于 实现全 国经 济增 长新 突破 ,保 障 国家 的粮 食安全 ,完 善全 国范 围 内的经济 布局 ,促 进建 立生 态
( 二 )生 态城 市 区 的 主要 特 征
津冀 。南 临长 江中游经 济带 ,具 有 自身特点 、独特优势 、经 济 向边 、使命相 近 ,是客观存 在 的经 济区域 。 ” 中原 的广阔 区域 自古 以来就 是全 国 的粮 仓 ,是 中华 民族传 统 的主要 发 祥地 , 也是重 要的军事 战略要 地 。“ 中原经济 区是 中原崛起 、
经 济 区主 体 城 市群 变得 更 和 谐 , 生 态 宜居 的 水 平 得 到 更 快 的提 升 。
【 关键词 】中原经济 区;生态城 市区;和谐发展


中原经济区生态城 区建设现 状分 析
( 一 )中原 经济区生态城 区建设的 背景 中原 自古 以来就是非 常重要 的区域 ,“ 中原经济 区是 以 河南省为 主体 ,顾及周边 ,支撑 中原 ,东承长三角 ,北依京
湖滨 、海滨等地 区 , 集 多种 功能于一体 ,因以绿 色生态 为其 主要特点 ,很多生态旅游 区的开发对 于生态环境 的保 护有其 独到之处 。中原拥有丰 富的 自然 景区 ,伏 牛山脉、太行 山脉 纵穿河南境 内, 形成 了许多气候宜人 、 风景优美 的 自然景观。 旅游业是 自然 的馈赠 ,在发展旅游景 区的过程 中要 注意对景 区原生态 的保护 ,形成人与 自然融洽相处 的旅游模式 ,从单 的观光旅游 向参与式旅游转变 ,使游客充分体会 到回归大 自然的乐趣 , 达 到在保护生态环境 的前提下经济效益的实现。

纵论城市创新发展畅谈中原经济区宏伟构想——众专家献智城市发展(郑州)论坛

纵论城市创新发展畅谈中原经济区宏伟构想——众专家献智城市发展(郑州)论坛

B 州作 为 中原经 济 区的重 心 ,要想 发挥其核 心增长 极 的作 用 ,
寻 求 国家 层面 的政 策 支 持 ,最 好 有 一 些 国 家级 的战 略 性产 ] 没有 国家 宏观 的布局 、扶 持 ,也 可 以发 展起 来 ,但速 度可 果
i 点。 一
B 目前 的交通枢 纽地 位正在 不 断地 凸显 。南水 北调 、连 接东 州 : 的高铁枢 纽都 要经 过这 里。 在发 展思 路上 ,郑 州要 有明确 的
以及全 球经济 动荡如 阴霾 笼 有着 承上启 下 的作 用 ,能够 带动东 南
罩 。 在 这 样 一 个 时 代 背 景 西北 中周边地 区 的发展 ,完全具 备成 下 ,文化力和创 新 力正在成 为区域核 心城市 的条件 。 为一个 国家和地 区越 来越宝 在 中原经 济 区的建设中 ,郑 州能
: ,有周 边城 市群 整体 发展 的意 识 ,有寻 求 国家战 略格局 的 撑
潘 家 华
中国社 会科 学院城 市发 展与环 境研 究所 所 长 、研究 员 ,博 士 生导师
经过 一段 时间 的发展 ,郑 州的核 心增 长极作 用将 更加 明确 。 ( 以上 系记 者采访 )
突破 行 政 区划 限制 构 建 大 郑 州都 区 ” “ 市
贵 的 战略资源 ,成 为人类社 否在 其 中占据 重要 的战略地 位 ,同样
会转 变既有增长 方式和 获得 取决 于这个城 市 的创 新能 力。这里所 可持续发展 的重要手段。 说 的创新并 不仅指科 技 ,还 包括思 想 创新是 促进 可持 续发展 观念 、体制 、思的创新 ,是一个完 整 的、全面 的创 地 认 为 创 新 只 是 创 造 新 技 新体 系。加 快城 市创 新体 系建设 ,必 术 ,然 而技术 的进步 ,无法 须从 多维 的视 角入手 。要尽 快建立 自

中国生态产业链治理模式及演变路径分析

中国生态产业链治理模式及演变路径分析

至链条断裂现象,导致生态产业链失稳、失灵…, 直接威胁 生态产 业系统 的稳定 性与可 持续发 展。 目前 ,学者多 采用产业经 济学、循环经济 、博弈 经济学、工业生态学等理 论来诠释 、分析 生态产
业链 的 形 成 机 理 、链 接 机 制 、构 建 方 法 、稳 定 性
会效益的多赢效果 。然而 ,由于环 境的公共物 品 属性和信 息不对 称 等因素 ,生态 产业 链接脆 弱 ,
表1生态产业链系统失稳因素失稳维度子维度主要观点支持文献地理位置偏远劳动力低下经济基础薄弱等方面的资源资源因素匮乏将减弱企业的人才吸引力deutz等技术迎合因素下游企业需要修订自身工艺技术参数来适应上游企业副产ellen等81秦颖等9内部整合品废料的性能变化因素由于信息不对称资产专用性导致搭便车敲竹杠擅自机会主义因素改变原料成分或技术窃取对方核心技术秘密等行为baldwin等1蔡小军等21链接过长或链接企业依赖程度过大系统脆性越大可能结构因素lowe导致系统崩溃市场变动因素新能源新材料的出现市场需求变动引发系统快速瓦解baldwin外部调适有毒有害物质的法律禁用或高污染企业的强行关停导因素法律制度因素致链条断裂baldwin罗宏13政策因素政府财政税收优惠等政策推出滞后majumdar141万方数据中国科技论坛2013年10月第10生态产业链治理体系框南人才培养联合基金项 目 “ 基于利益相关者 的区域生态产业链治理模式及实现路径研究 :以中原经济区为例 ” ( U 1 2 0 4 7 0 8 ) ,河 南科技创 新人才 计划项 目。 收稿 日 期 :2 0 1 3— 0 4— 0 2 作者 简介 :郭永辉 ( 1 9 7 6一) ,男 ,河南人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 ;研究方 向:技术创新 、生态产业链。

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经济发展展望

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经济发展展望

“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XX县经济发展展望目前,建设“山水泉城、魅力邢襄”是XX市的发展主题。

坚定不移地走生态发展之路,全力推动经济社会生态发展、绿色发展、清洁发展、科学发展,是我市经济发展的方向。

在这一大背景下,结合XX县经济发展的实际的情况,理顺我县“十二五”期间的经济发展思路是我们现在首要解决的问题。

保护生态和经济发展这对“老冤家”,如何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齐头并进、同时进行便是我们要攻克的课题。

XX县地处河北省南部、太行山东麓,自然资源丰富、农业特色鲜明、文化底蕴深厚。

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引导下,我县已基本形成了以旭阳焦化为代表的工业产业、以邢州枣业、浆水苹果为代表农业产业、以峡谷群地质公园为代表的旅游业,三大产业并驾齐驱的良好经济发展局面。

在这快速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同样也有我们需要警觉和改进的地方。

如工业产业的发展所带来的环境保护问题;农业产业发展难以形成规模化的问题;旅游产业无法形成鲜明品牌的问题。

这些问题都是在“十二五”期间必须面对和解决的,“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则为我们的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

“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就是将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协调统一,以经济发展带动生态保护,以生态开发推动经济发展。

针对我县目前的发展状况,“生态产业化”主要是针对以农产品种植为主的第一产业和以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就是将农产品生产规模化、企业化,将旅游业发展规范化、品牌化;“产业生态化”主要是针对以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使工业企业、不同产业形成类似与“自然生态链”的循环经济,从而实现高效率、低消耗、无(低)污染的生产方式。

一、产业生态化(一)产业生态化的实现途径1、技术和管理体制的创新在环境、经济和社会三个子系统组成的复合大系统中,技术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非常活跃的因素。

技术进步对于这个系统的发展起着复杂的作,工业技术研究和发展是服务于企业、不断为市场或社会提供满足多种需求产品的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原经济区产业生态化的发展路径初探摘要:恰逢中部崛起的有利时机,如何实施科学有效的产业结构调整策略,充分发挥中原经济区的区位优势,探索生态化产业的发展路径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从传统产业的生态化改造、建立产业共生网络及制度保障三方面寻求切实可行的路径,确保中原经济区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战略意义。

关键词:中原经济区;产业生态;产业生态化;发展路径中图分类号:f2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7-0170-02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经济的迅猛发展,人类干预大自然的能力和规模空前增长,传统的产业发展模式带来了严重的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

产业生态化是以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新型的产业发展模式。

20世纪90年代以来,产业生态化发展在世界发达国家渐成潮流。

从宏观层次的国家产业发展战略的选择、管理立法,到中观层次的区域产业园区的建设、布局,再到微观层面的企业生产技术改造和实施清洁生产的实践,生态化始终是贯穿其中的主线。

一、产业生态化的内涵人类的社会活动主要体现为产业活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必然要求产业活动自然资源从源、流到汇的全代谢过程,组织管理体制以及生产、消费、调控行为的动力学机制、控制论方法及其与生命支持系统相互关系的系统学科称为产业生态学。

产业生态化是对“产业生态”术语的动词化,以产业生态学为理论指导,通过模仿自然生态系统的循环模式构造合理的产业生态系统,把作为物质生产过程的产业活动纳入到生态系统的循环中,将产业活动对区域自然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影响降至最低,从根本上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过程。

其核心是建立产业生态系统,即在一定空间中共同存在的所有产业组织与其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而产业组织可以是任何与产业活动有关的企业、公司或团体。

但是,产业生态系统不是产业组织之间的简单拼凑,而是仿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方式对各个组织从物质、能量和信息关联的角度进行系统构造。

对于产业生态化的理论目前有物质减量化、生命周期评价、为环境而设计、延伸生产者责任和建立产业共生网络等。

二、中原经济区的区域依托优势、产业发展现状中原地处我国中心地带,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

中原经济区是以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明确的重点开发区域为基础、中原城市群为支撑、涵盖河南全省、延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区域,地理位置重要,粮食优势突出,市场潜力巨大,文化底蕴深厚,在全国改革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河南省是人口大省、粮食和农业生产大省、新兴工业大省,改革开放特别是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以来,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进入了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的新阶段,既面临着跨越发展的重大机遇,也面临着粮食增产难度大、经济结构不合理、城镇化发展滞后、公共服务水平低等挑战和问题。

(一)中原经济区的区域优势河南地处沿海开放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结合部,是我国经济由东向西梯次推进发展的中间地带。

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战略部署,更加凸显了河南独特的区位优势。

河南地层齐全,地质构造复杂,矿产资源丰富,是全国矿产资源大省之一。

产业生态思想借鉴的是自然生态系统中的一体化模式,强调企业与企业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互相利用“废物(资源)”,要求彼此之间空间距离接近。

事实上,产业发展本身在区域上存在着空间集聚现象,正如自然生态系统存在着明显的地域性特点。

所以,产业生态化离不开具体的区域背景,合理的生态产业结构与布局必须具有区域概念。

产业生态化必须符合生态环境条件和自然资源状况,一方面生产对环境资源的需求要同自然界的供给能力相平衡,另一方面废弃物排放对于生态的冲击要与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相适应。

因此,发展产业生态必须考虑所在区域的自然资源禀赋状况、技术和市场条件以及政策法规和文化背景,考虑各个产业废弃物交换的便捷与高效。

以中原经济区为依托,设计产业生态系统,为产业生态化提供一个可以看到并感知的地理空间。

(二)中原经济区的产业发展现状进入21世纪,中原经济区的产业总体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三次产业产值增长稳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但同时与东部发达地区的差距仍然较大。

2010年河南省生产总值22942.68亿元,继续保持全国第5位、中西部地区首位;比上年增长12.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9个百分点;人均就不高,全国中等偏下。

三次产业结构为14.2:57.7:28.1,二三产业比重达到85.8%。

现有的资源型产业结构,与其资源禀赋及地理区位相吻合,自然环境和资源状况对其产业结构的形成与发展起决定性作用。

但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来审视,产业中则存在着资源优势弱化、资源环境绩效水平低、加剧生态环境的恶化等资源环境问题。

其中突出表现在高污染行业集中、主要污染物的排放强度高于其他地区、生态水平排名靠后、可持续发展能力总体较弱等方面。

三、中原经济区产业生态化的发展路径根据产业生态化的理论研究,结合中原经济区产业发展的实际,我认为,中原经济区产业生态化的发展路径如下:(一)传统产业的生态化改造传统产业一般将废弃的产品(或材料)看成是无用的、等待处置的东西,因此来源于自然环境的原材料经过一次生产过程后,就变成了废弃物排放到环境中,这样的线性过程打破了自然界的物质平衡,一方面从自然界获取太多、回馈太少,造成了资源的枯竭(生态耗竭),另一方面大量开发的自然资源中又只有少量变成产品,多数以废物形式排入环境,造成生态过程的阻滞(生态滞留)。

生态产业区别于传统产业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物质的生命周期循环,即产业系统内综合地考虑产品从摇篮到坟墓到再生的全过程,并通过这样的过程实现物质从源到汇的纵向闭合,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

为了实现传统产业体系向生态产业体系的转变,要优化原料和产品结构和布局,实现原料和产品结构、布局的战略性调整;要运用现代技术改造产业,提高产业自动化、数字化和非物质化水平;要加大产业技术改造和装备更新力度,推动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和清洁生产,降低污染排放;同时,要做好废物资源化及污染控制。

其中,绿色供应链管理又称环境意识供应链管理,它考虑了供应链中各个环节的环境问题,注重对环境的保护,促进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构建绿色供应链是生态产业建设的重要环节,其主要内容包括绿色设计、绿色材料的选择、绿色制造工艺、绿色包装、绿色消费、绿色回收等。

传统产业的生态化改造中,尤其要重视两个方面:1、要根据“一个生产环节的废物可以成为另一环节的原料”的原则,构建循环产业链,从根本上改变产业经济对自然资源的过分依赖;2、要按照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流动的方式,建立一个能够促进物质和能量在系统内循环流动、功能完善的产业体系,即按照环境系统与产业系统之间物质流动的方向,在产业系统的物质入口增加环境建设产业,在出口端进一步加强废物处置的环境保护产业(所谓“桥梁”)旨在保护和提高环境功能(生态、生产、经济)的环境修复和环境建设产业,是实现产业生态目标的一个重要的功能模块。

同样,对于处于产业过程末端的环保产业,因其能够促进物质和能量在产业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和谐流动和循环,可以称之为产业系统与环境系统之间物质和能量流动的“绿色通道”。

(二)建设产业共生网络产业共生网络是由各种类型的企业通过经济、社会和环境方面的密切合作而形成的企业及企业间关系的复杂系统,其基本出发点是企业间必须具备环境合作,根本目的是提高资源生产力和生态效率。

产业共生网络能产生1+1>2的效果,从而提高产业系统的竞争力。

现阶段,国内外的实践中多以生态工业园区的形式建立产业共生网络。

由单个企业清洁生产向多个企业联系在一起的清洁生产发展,即为生态工业园区层次。

生态工业园区是根据产业生态学原理和循环经济理念设计建立的一种新型工业组织形式,它通过工业园区内物流和能源的正确设计,模拟自然生态系统、形成企业共生,一个企业的废物成为另一个企业的原材料,企业间能量及水等资源梯级利用。

其中企业共生的形式有链状共生和网状共生。

在链状共生的情况下,仅仅最后一个企业存在达标排放或微排放情况。

如果最末端企业排放出的污染物,恰好是第一个企业的原料之一,那么它就是一个封闭的生态产业链,此时,系统宛如一个生态圈,有序而协调地向前发展。

中原经济区的发展要发展农业,可以农业→面粉、食品加工企业(麦麸等)→畜牧业(肉)→食品加工业(饺子馅);而畜牧业(粪便)→农业(有机肥);农业(稻草)→畜牧业(饲料)。

这样一个封闭式的产业链不仅充分利用中原经济区的优势(粮食大省),还可以安排大量的就业人员,实现有机农业、粮食增产丰收的目标,当然,也能更好地服务于环境。

网状共生则是更高层次上的清洁生产。

生态产业链中,考虑的是每个企业末端输出只有一种污染物,在客观实际中,往往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污染物。

这时,会有多条生态产业链,而且每条生态产业链会再有分支,就像树干有树枝一样,这些链互相交织形成网,故称为生态产业网,它也可以看作生态产业链的广义概念。

在产业共生网络中构建起物质交换生态链、能量梯级利用生态链和污水、垃圾综合处理网络,从而形成一个类似封闭的自然生态系统,可以有效提高物质和能量的利用效率,减少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减少污染物排放造成的环境负荷,甚至是零排放。

此外,整体的绿化和景观设计也能增加园区的生态服务价值,使产业共生网络能够表现出良好的环境绩效。

(三)构建中原经济区产业生态化的保障体系针对中原经济区产业生态化所受到的多种因素的影响,积极推动产业生态化的顺利进行,可从制度保障、经济措施、技术支撑等方面来构建中原经济区产业生态化的保障体系。

1、制定促进中原经济区产业生态化的配套法规。

2、促进中原经济区产业生态化的产业技术政策。

包括税收政策、财政、金融、外贸政策、押金制度等。

3、规定对废物管理的手段首先是尽量避免产生,同时要求对已经产生的废物进行循环使用和最终资源化的处置。

4、环境资源保护的思想要从娃娃抓起,重视教育对人的作用,这样一种思想要让人们身体力行,得有很长时间,甚至几代人的努力才可以做到。

参考文献:[1]邓南圣,吴峰.工业生态学——理论与应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2]厉无畏,王慧敏.国际产业发展的三大趋势分析[j].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2002,(2):53-60.[3]袁增伟,毕军.产业生态学最新研究进展及趋势展望[j].生态学报,2006,(8):2710.[4]樊海林,程远.产业生态—个企业竞争的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04,(3):29-36.[5]国发〔2011〕32号.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