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课时一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学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人民版 必修2

高中历史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人民版 必修2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标要求⑴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⑵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⑶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专题概述本专题概述了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内容丰富多彩,包含衣食住行、习俗风尚、邮电通信、大众传媒等。

依据课程标准,把以上内容分成三课时,其中第一课将“衣”、“食”、“住”和习俗风尚放在一起,进行粗线条但有系统地概述;第二课将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最为突出的交通、通信单独提炼出来,进行重点阐释;第三课选择报刊、影视、互联网这些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变得越来越重要的载体,阐述其影响力。

本专题的各课间存在互补性和交叉性,如第一课的“物质生活”通常指的是衣、食、住、行、用等,而第二课则把“行”单独列出来做更详细地叙述,说明本单元是把“行”作为重点内容介绍的。

第三课“大众传媒”是社会生活中精神层面的东西,第一课的“习俗风尚”也是精神层面的,但本专题并没有合二为一,主要是为了突出“大众传媒”在中国近现代的演进历程及其巨大的社会影响力。

第一课时《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讲述了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风俗的变迁情况。

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资本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势力进入中国,引起中国社会的剧烈变动,与此相伴随,中国传统服饰、饮食、住宅及风俗开始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

中西合璧、不土不洋是近代初期生活变迁的典型特征。

第二课时《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重点讲述了近代以来交通和通信工具的变迁情况。

随着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动,人的思想观念也逐渐发生了变化。

这种变化的表现形式就是对西方的一些先进文明由排斥转而接受,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就是如此。

牵引动力由人力、畜力向机械演进,是交通近代化的发展趋势。

现代化邮政的建成和电话、电报等高效率通信工具的广泛使用是中国近代以来通信手段巨变的集中表现。

高中历史专题4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课物质活动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课件人民必修2

高中历史专题4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课物质活动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课件人民必修2

(2)影响:中国的居室建筑融入了西式建筑的特点,__________成为典型特征。
四、习俗风尚的变革
辛亥革命
改革开放
1.变革原因:__________、新文化运动、新中国的成立以及__________等,都对社会习俗的变革产生重
大影响。
思维拓展:
2.导致近代社会习俗变化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①西方礼仪的传入。②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的成立及改革开放的推动。③教育的普及,人们思 想的解放。
近代以来,人们的物质生活和习俗方面有哪些变化?其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本课第一、二、三、四目分别讲述近代以来中国在衣、食、住和习俗方面的 变迁。
1
知识梳理
2
疑难探究
3
拓展深化
4
随堂演练
5
课时作业
知识梳理
一、变化中的男女服饰
1.变化趋势: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________转变。
19世纪中叶,鸦片战争的隆隆炮声,惊破了天朝之梦,国门就此打开,洋货如潮水般涌来,国人在惊叹国 运危亡的同时,也感受到了西方的先进;在近代西方文明的影响下,中国的社会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 化,无论衣食住行、风俗习惯,还是邮电通信、大众传媒,无一不体现出近代社会以来的巨大变化,而中 国近代的变化又明显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烙印。
三、居室建筑的演进
1.传统民居:
文化内涵
(1)地位:蕴涵着深刻四的合___院_______,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
(2)代表:________是北方地区的典型民居。
2.西式住房: (1)出现。
租界 京、津
①鸦片战争后,在______等外国人集中居住区开始大量出现。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1课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1课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

2.近代生活的变化
(1)19世纪五六十年代, 沿海沿江 地区的大城市,出现了洋楼房、大马
路、火车和汽车、电灯和电话。
(2)辛亥革命后,提倡移风易俗;男人剪辫,女人禁止缠足,新式礼服
取代官服官帽,人际间的称谓和婚丧嫁娶的礼仪也发生变化。
3.特点:贫穷落后的面貌仍然没有改变,社会生活充满着__半___殖___民___地___半_____
2.改革开放以来,城乡人民的生活明显改善
(1)原因: 改革开放 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
(2)表现
①服饰:人们的穿着发生了根本变化。
②饮食:粮食基本实现自给;传统的饮食结构发生变化。科学卫生的
饮食习俗正在形成。
③居住:城乡住宅建设持续快速发展,居住条件得到改善。
归纳总结
三、新社会的新习俗 1.变化的原因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生活条件改善和文化教育普及, 人们精神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2.表现 (1)旧习俗逐步消除,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勤劳节俭,具有 中国特色 的 社会主义新风尚正在形成。 (2) 健康意识 逐渐增强,健康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自由恋爱、新式婚礼
123456
材料二 在北京以及各省省会城市,出现了所谓“四合院欧化”,即 在保留传统四合院的基本格局上搞点洋化:简单的装扇玻璃窗代替格 子糊纸绢,复杂的搞点外国式柱子……如此,既存四合院之传统格局, 又吸收西式房屋之优点情调。可谓中西合璧、相得益彰。
——摘选自《图说中国百年社会生活变迁》
兼具中西服饰特色的近代中国女子的标准服装。
123456
解析 答案
2.《中国社会通史·民国卷》:“民国光复,罐头之品,番餐之味,五 方来会,烦费日增。”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 A.人们已完全接受了西方的生活方式 B.政府公开赞成西方生活方式的推广 C.西方生活方式与传统习俗无法融合

2017_2018高中历史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件人民版必修2

2017_2018高中历史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件人民版必修2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专题优化总结
本专题主要讲述了近现代中国衣食住行、通讯、传媒等物
质生活以及婚丧嫁娶等社会习俗的变迁,主要包括三条知
识主线: 线索1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物质生活受到西方文明的深刻影响,
在衣、食、住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西装、西餐、洋 楼成为当时的时尚;同时近代中国的习俗也发生重大变化, 婚姻由父母包办到自由恋爱,丧礼由土葬到火葬,其他社 交礼仪也由落后向文明演化。
【技法点拨】 1.排除法 (1)排“误”法。 有的选项说法明显错误或是不准确, 或是不符 合史实,或是以偏赅全甚至过于绝对,这样的选项可以直接排 除,以缩小选择范围。 (2)排“正”法。有些选择题要求选出说法错误、不正确、不准 确或不符合史实的选项,此类选择题适用排“正”法,把说法 正确的选项排除掉即可。 (3)排“异”法。有的选项虽然说法正确,但明显和题干规定的 要求相异,甚至毫无关系,做此类题我们需要准确理解题干要 求,通过仔细甄别,把这些相异、相左的选项排除掉。 (4)混“排”法。 做一些比较复杂的选择题时, 有时候一种方法 很难奏效,这就需要对以上三种方法混合运用。
较远,所以可以排除。B、D两项虽然都与时间有关,但是
报刊发行时间的精准程度显然要低于交通通讯工具,所以 选D项。
解答选择题的通性通法 【题型解读】 高考历史选择题一般为单项选择题,要求在四 个备选项中选出最佳答案。 命题者在备选项的设计上有一定的 规律可循,因此解答选择题也有一些固定的通性通法,如排除 法、史实支撑法、求同存异法、求异存同法等。
【典型例题】
(2014· 高考福建卷 )旗袍在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
成为中国城市女性的时尚着装。其社会原因是 ( B ) A.西式服饰传入,生活方式完全西化 B.中华民国建立,人们思想观念变化 C.城市化进程中,女性开始引领时尚 D.旗袍典雅大方,体现女性的曲线美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课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学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课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学

第1课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时空坐标][知识线索]1.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中叶,是社会生活变迁的第一阶段。

由于外来文化的介入以及崇洋习气的熏染,中西合璧、不土不洋成为这一阶段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变迁的突出特征。

2.20世纪50年代以后,民众生活面貌焕然一新,但也受到了政治生活的严重影响。

3.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时期。

随着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科技在民众生活中的影响逐渐增强。

20世纪末以来,在信息浪潮的冲击下,互联网正在迅速改变着民众的生活。

[目标导航]一、变化中的男女服饰1.变化趋势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2.中国近代服饰的变化(1)男子服饰长袍马褂是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饰。

西装在鸦片战争后传入中国,民国成立后流行开来。

辛亥革命后,中山装成为中国男子的标准服装。

(2)女子服饰向合身适体、短袍窄袖的方向发展。

经过改革与创新后的旗袍,成为城镇新潮女性的日常着装。

(3)特征:中西合璧。

3.中国现代服饰的变化(1)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中山装和以列宁装、连衣裙为特征的苏式服装一度受到青睐。

(2)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受政治的影响,盛行军装和“干部服”。

(3)改革开放后:由穿得暖向穿得好、穿得时尚、穿得个性过渡。

[思维点拨] (1)社会生活的变化是一定社会发展阶段的产物,社会生活的变迁,反映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2)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深受西方外来文明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半殖民地化色彩。

[归纳总结] 近现代男女服饰变化的主要特征(1)近代特征:中西合璧、新旧并存。

(2)改革开放前的特征:政治性、保守性明显,朴素单一。

(3)改革开放后的特征:新颖款式层出不穷,与国际接轨。

二、并行于世的中西餐1.传统菜系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四大菜系得以在近代发展和最终形成。

2.西方饮食(1)传入:从19世纪40年代起。

(2)西式餐馆:最初由外国人经营,之后在各通商口岸陆续出现由中国人经营的西餐馆。

高一历史必修二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完美版

高一历史必修二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完美版

高一历史必修二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通史概要:物质生活与风俗习惯的变迁,涉及到近代和现代两个阶段,包括衣、食、住、及风俗习惯等几个方面。

关于衣的变化,近代受西方的影响,由传统的长袍马褂到接触西装,后有中西合璧的中山装,女子则是旗袍;新中国成立后,从学苏联的列宁装和连衣裙,到国防军绿装;改革开放以后,人们的服饰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关于食的变化,中国有四大菜系,在近代西方的影响下,西餐也逐渐被国人所接受。

关于住的变化,中国传统民居里北方有四合院,受西方建筑的影响主要在租界,尤其是上海。

关于风俗的变化,近现代的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的成立以及改革开放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近现代中国交通工具的发展,涉及人力车、三轮车、自行车、电车、火车、轮船、飞机等。

中国传统的交通工具是轿子与马车,民国时期人力车是有钱人常用的交通工具,自行车普通百姓也无力购买,电车、吃车与人力车曾长期共存。

新中国成立后自行车才成为人们最主要的代步工具,电车与汽车才成为城市公共交通的主要运输工具。

中国近代轮船业是在洋务运动的推动下得以发端的,中国的铁路建设在近代的收回利权运动中获得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机会,中国的民航业起步于20世纪20年代初。

此外,邮政通信业也有了突破性的发展。

大众传媒主要包括报刊、广播、电影、电视、互联网等,其中报刊在近代就已出现,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及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均有重要报刊,并且极大地推动了这些历史事件的进程。

新中国成立以来,报刊业的发展非常迅速。

在电视普及之前,广播与老百姓的生活密不可分。

中国电影至今也走过了百年历程。

新中国成立后,电视事业发展迅速,人们的需要和电视节目的丰富多彩形成了良性的循环。

互联网以其特殊的功效已经深入到人们的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课标要求: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图书馆、上网浏览等方式,收集相关图片、音像等资料,掌握近代服饰、餐饮、居室建筑与家具陈设、社会习俗的变化情况;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其影响其变化的因素;通过归纳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特点,培养归纳学习的能力。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专题学习总结学案人民版必修2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专题学习总结学案人民版必修2

线索归纳思维整合卫线索梳理一、近现代以来我国四次大的社会生活变迁阶段 历史背景表现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圭寸建社在被迫开放的沿海沿江地区,人们科学技术的岌展两方寧物的引进中国社会的进步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专题学习总结物质生话拘变化社会丹俗的变化中国交通和iifiiHT.U 的进母新腮介的時I 起整体架构腥愉文化饮貫文化 卜 居住状况卜 娇花嫁聲 卜 礼交礼仪H轮翳,火车、汽车*飞机卜 电报、电话等的碰丽 H抿刊业走问繁荣 疗视■心IL:的岌履 广慵业的变迁-第艸媒介”互联网屮国近现代杭会生活的变辻厂促进经济文代发展改变人心忠想观巻:丰富人们社合生话疋流联系更加便捷1 •原因(1) “欧风美雨”的影响。

(2) 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的推动。

(3) 先进的中国人积极主动地学习先进文化。

(4) 建国后党和政府始终把改善人民生活放在第一位。

(5) 经济发展是社会变迁的根本原因。

2 .规律(1) 随着近现代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发展而变化。

(2) 变化趋势呈现出由闭关自守到面向世界、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的特点。

(3) 中西文化激烈碰撞并逐渐融合,但始终保持着自己的民族特色。

(4) 在地域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性。

3 .特点(1) 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改变了社会生活,因此,受西方的影响明显。

(2) 中国的社会生活变得丰富多彩是以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代价的,因此,近代社会生活变化带有明显的半殖民地半封建色彩。

(3) 从空间上看发展不均衡,近代社会生活变化较显著的是在城市和沿海地区,农村和内地变化缓慢。

(4) 变化过程中既有新旧文化冲突,又有东西方文化碰撞,近代化特征越来越明显。

4 .影响(1) 政治上,有利于反帝反封建斗争特别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

(2) 经济上,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和工业化的发展。

(3) 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冲破封建文化的束缚,解放思想。

总之,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推动着中国社会向前发展。

高中历史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课件人民版必修2

高中历史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课件人民版必修2

(4)国家政策的影响。 如 “菜篮子工程” 、 “安居工程” 、 《婚姻法》 、统购统销政策等。 (5)科技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使物质生产能 力大幅度提高,使人们的生活用品更加丰富,而且直接 促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变化。
[探究问题] 材料一 百日维新期间康有为上书《请禁妇女裹足
折》和《请断发易服改元折》 ,认为女子裹足,不能劳动; 辫发长垂,不利于机器生产;宽衣博带,长裙雅步,不便 于适应万国竞争的时代。 为了“与欧美同俗”, 他说: “非 易其衣服不能易人心,成风俗,新政亦不能行。 ”
(2)进步之处。观念:由父母包办到男女婚姻自主、 平等。礼仪:由繁琐到相对简单,逐步走向法制性和契 约性。主要因素: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西方民主思想的 传入);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与发展;资产阶级政治文化 运动的影响。
思考: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提炼康有为的基本主张 并分析其目的。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近代新式婚姻在思想观念和 礼仪方面的进步之处。简要说明影响近代中国人民的生 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发生显著变化的主要因素。
解析: 本题以近现代习俗风尚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其 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原因的理解, 回答时注意观察、 理解材 料,并与时代背景紧密结合即可。 答案:(1)主张:放足、剪辫、易服。 目的:革除固有陋习;启发民众智慧;学习西方文 明;推行变法新政。
(2)现代社会: ①新中国成立至 20 世纪 60 年代中期: 以列宁装和连 衣裙为特征的苏式服装受青睐。 ②60 年代中期到 70 年代 末:由于受政治的影响,盛行军装和“干部服”。③改 革开放后:由穿得暖向穿得好、穿得时尚、穿得个性过 渡。
[易错易混] 1.西式服饰传入中国,引发服饰变革,但并没有完 全取代中式服饰,而是中西服饰并行。 2.新中国成立后,受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等方面的 影响,民众服饰和人们生活的变化呈现阶段性特点。

高一历史人民版必修二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知识归纳(素材)

高一历史人民版必修二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知识归纳(素材)

高一历史人民版必修二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知识归纳(素材)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1.了解近代的服饰变迁;(1)中山装与旗袍是近现代民族服饰。

(中西合璧:旗袍)(2)近代,中国男子的流行服饰有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

(3)概况:①第一个阶段: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建立。

(这一阶段的阶段特征为中式与西式、传统和现代服饰并存;具体表现在长袍马褂、上衣下裙依然流行,西装、中山装、旗袍更成为这一时期的典型服饰。

)②第二个阶段:新中国建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

(这一时期由于政治上的影响,阶段特征为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为主流;具体表现在列宁装、制服装、绿军装成为社会的流行。

)③第三个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阶段特征为与世界接轨,多彩呈现;具体表现在,服饰由最基本的防寒保暖向美观大方转变,各种款式的服装层出不穷。

)2.了解近代“废止缠足”与婚姻自由的习俗;(1)废止缠足:在民国成立后开展。

运输业的垄断。

(2)火车:19世纪80年代,清政府修筑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的诞生。

(3)汽车:20世纪初,汽车首先出现在上海,成为富贵上层人士的代步工具。

(4)飞机:1909年,旅美华侨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

2.了解近代中国电讯事业的发展;(1)电报:时间成就1877年丁日昌——有线电报开端1906年无线电报创设1932年开设国际无线电报业务(2)电话:时间成就1882年电话传入我国民国成立后电话线路与电话营业局所继续增加20世纪80通信事业发展迅速年代后2019年中国电话用户总数居世界第一位(固话、移动各占一半)三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1.知道中国近代前期的一些代表性报刊;(1)世界现存最古老的报纸:唐代《邸报》。

近代化报刊产生:在华传教士创办。

(2)1873年出版的《昭文新报》开创了国人办报的先例。

(3)维新运动中,国人办报形成高潮,其中影响较大:《中外纪闻》《强学报》《时务报》等。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物俗 上学期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物俗 上学期

3、居室建筑的演进(住)
1)原因:主要是外国人增 多,外来文化的影响 2)演进过程:
近代最普遍和最典型的是居住 大院和里弄住宅如中国传统的 北京四合院
中西合璧西式建筑最早出现在 租界地区(上海的石库门北京 西站 ) 完全欧化(新村、花园、别墅、 公寓)
石库门里弄民居
3)特点:演进突出表现在城市的上层 和富贵人家,贫苦人民没有多大变化。
解放思想 改革开放
探究学习
仔细观察下列两幅图:
请思考: 变化:由穿长袍马褂到着西装带领结。 两幅图有何变化?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原因是:受西式服饰的影响
国人将其与中国传统的长袍马褂进行融合,创造出 一种中西合壁的穿着来:绸缎长袍、西服裤,头顶圆形 礼帽,足上是一双乌黑油亮的牛皮鞋。当然,这样的装 束大多是有身份、有地位的大人物的时尚,如一些国民 党的要员、大商人、大银行家等等。
穿着阴丹士林布长袍的老师们
大学生和大中学校 的老师,则多是上 身穿阴丹士林布的 长袍、下身穿西式 裤子、脚穿布鞋。 到民国中后期,这 么一种穿着打扮, 俨然已经成了知识 分子的标志性服装。
穿着阴丹士林布长袍的学生
虽说西装依然是男人们 时髦的服饰,但中山装很快 就开始与西装平分天下。
满族妇女衣着
课堂延伸 1、根据本课所学习的服饰内容,结合自身特 点,设计一套适合自己的服装。 2、根据本课所学习的饮食内容,结合营养平 衡,为自己设计一套丰盛的全天食谱。 3、根据本课所学习的房屋建筑,结合合理想 象,设计一座自己的理想家园。
这一时期,脚的形状大小成了评判女 子美与丑的重要标准,作为一个女人,是 否缠足,缠得如何,将会直接影响到她个 人的终身大事。当时社会都以女子大脚为 耻,小脚为荣 。中国的女子在长期男尊女 卑及苛刻的礼教下,已不认为自己具有独 立的人格,为了取悦于男人,她们心甘情 愿地争相缠足,并以小脚为荣、为尊。

高中历史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专题整合

高中历史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专题整合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专题整合一、分析近代以来促成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发生巨大变化的重大因素及其变化的趋势和特点对近现代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因素包括:科技(工业)革命、政治制度的变革、思想启蒙的作用等等。

(1)科技(工业)革命:①自然科学的飞速发展,新的发明创造不断涌现。

火车、电灯、有线无线电报、电话、电影、轮船、打字机以及现在高科技领域的许多成果等,对人们日常生活的改善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帮助;石油的发现和汽车、火车、轮船的普及则促进了交通事业的发展,扩大了人们活动的范围。

②科技推动工业革命创造了巨大的社会财富,为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奠定了物质基础,也促进了城市化进程和深刻地影响着近现代人们生活、学习、思想方式、交往方式的改变。

(2)政治:①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后,民主取代了专制,法治取代了人治,平等取代了特权。

②在中国,维新变法运动中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批判和揭露,辛亥革命中提出的“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对人权的尊重和保护加快了民主化进程。

(3)思想启蒙:①欧洲的启蒙运动,中国的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十一届三中全会等都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

如戊戌变法以后,全国各地的新式学堂如雨后春笋般地迅速增加,接受新式教育的青年人数大大增多,对推广新的生活方式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②新中国大力发展教育,公民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高等教育正在走向大众化,这些对人们思想观念、衣食住行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趋势和特点(1)趋势:①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顺应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是一种历史的进步,它代表了人类历史文明发展变化的主流趋势和人类社会优秀文化的发展方向。

②因受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影响和阻碍,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特别是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变化同我们现在的发展相比很有限并且是微不足道的。

(2)特点:①西方影响明显。

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改变了中国的社会生活,在一百多年的时间里,中国社会举凡衣、食、住、行、用的每一个方面,都明显地受到西方的影响。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1课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1课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

第11课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时空坐标][主要线索]1.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中叶,是社会生活变迁的第一阶段。

由于外来文化介入以及崇洋习气的熏染,中西合璧、不土不洋成为这一阶段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变迁的突出特征。

2.20世纪50年代以后,民众生活面貌焕然一新,但也受到了政治生活的严重影响。

3.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时期。

随着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科技在民众生活中的影响逐渐增强。

20世纪末以来,在信息浪潮的冲击下,互联网正在迅速改变着民众的生活。

[目标导航]课程标准学习目标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1.掌握近代社会状况和社会变化,理解近代社会生活具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色彩。

2.掌握新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理解社会生活的时代特征,分析其原因。

一、贫穷落后的旧中国1.社会状况(1)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社会经济落后,贫富悬殊。

(2)社会生活条件差:除少数大城市外,人们没有照明用电,没有自来水;卫生医疗设备落后,传染病流行。

(3)丑恶的社会现实和贫穷困苦的生活,扭曲了人们的思想,封建、迷信、愚昧、保守的社会习俗根深蒂固。

2.近代生活的变化(1)19世纪五六十年代,沿海沿江地区的大城市,出现了洋楼房、大马路、火车和汽车、电灯和电话。

(2)辛亥革命后,提倡移风易俗;男人剪辫,女人禁止缠足,新式礼服取代官服官帽,人际间的称谓和婚丧嫁娶的礼仪也发生变化。

3.特点:贫穷落后的面貌仍然没有改变,社会生活充满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色彩。

[思维点拨]1.社会生活的变化是一定社会发展阶段的产物,社会生活的变迁,反映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2.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深受西方外来文明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半殖民地化色彩。

[思维点拨]外来文化对中国传统服饰、饮食、住宅及风俗的变迁具有重大影响,中西合璧、土洋并存是近代初期生活变迁的典型特征。

二、新中国的新生活1.改革开放以前,人民生活还不富裕(1)背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高中历史专题4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课物质活动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课件人民必修2

高中历史专题4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课物质活动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课件人民必修2
19世纪中叶,鸦片战争的隆隆炮声,惊破了天朝之梦,国门就此打开,洋货如潮水般涌来,国人在惊叹国
运危亡的同时,也感受到了西方的先进;在近代西方文明的影响下,中国的社会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
化,无论衣食住行、风俗习惯,还是邮电通信、大众传媒,无一不体现出近代社会以来的巨大变化,而中 国近代的变化又明显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烙印。
②新中国成立后:土葬改为______。
(3)其他习俗。
剪辫易服
2.表现:
(1)婚姻风俗。
①古代:缔结婚姻凭借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清末民初 恋爱自由
②近代:__________,开始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主。婚姻礼俗开始删繁就简,仿效西方的新式婚礼。
③现代:__________、__________世纪末20世纪初:传统丧礼和带有强烈西方色彩的新式丧礼并存,传统丧礼趋于 ______。 火葬
(2)影响:中国的居室建筑融入了西式建筑的特点,__________成为典型特征。
四、习俗风尚的变革
辛亥革命
大影响。
思维拓展: 2.导致近代社会习俗变化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改革开放
1.变革原因:__________、新文化运动、新中国的成立以及__________等,都对社会习俗的变革产生重
①西方礼仪的传入。②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的成立及改革开放的推动。③教育的普及,人们思 想的解放。
新式 服饰
点拨提示:西式服式传入中国,引发服饰变革,但并没有完全取代中式服饰,而是中西服饰并行。中山装 和旗袍是中西合璧的产物,体现了中西文化的交融,反映了人们生活方式、审美情趣等方面的变化。
3.现代服饰的变化:
(1)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
政治生活

高中历史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互动课堂人民版必修2

高中历史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互动课堂人民版必修2

高中历史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互动课堂人民版必修2疏导引导一、近代社会生活变迁概况1.衣饰的转变①长袍马褂是近代男子的通常衣饰,20世纪上半叶仍然流行。

②西装在鸦片战争后传入中国并流行开来。

③中山装是在普遍吸收欧美衣饰优势的基础上形成的;尔后,中山装大为流行。

④清朝一般女子的着装,满人为长袍,汉人则以上衣下裙为主。

⑤20世纪20年代以后,旗袍成为城镇新潮女性的日常着装。

⑥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苏式服装受到青睐,中苏关系恶化后趋于过时。

⑦“文革”时期,国防绿军装受到普遍欢迎;以后,中国衣饰从封锁走向开放。

2.饮食的转变①四大菜系的长足进展和最终形成,是近百年的情形。

②19世纪40年代起,西餐传入中国,中西餐并行于世。

③西方饮食文化的传入,对中国传统食俗产生了重要阻碍。

3.住宅的转变①四合院是北方地域的典型民居,石库门是上海近代民居的代表。

②外国人来华后,中国的居室建筑开始显现西化的趋向。

③20世纪30年代前后,京津等地开始显现完全欧化的新式住宅。

4.风俗适应的转变①婚姻风俗转变:新中国成立后,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成为一种时尚。

②丧葬礼俗转变:19世纪末20世纪初,丧礼趋于简化;新中国成立后,殡葬风俗由土葬开始向火化改革。

③其他风俗转变:剪辫易服、迫令放足、破除神权、反对迷信等活动,公历在官方活动中得以实施,颔首鞠躬取代了膜拜作揖,握手成为社交场合的常见礼节,女子取得受教育的权利,开始步入社会。

二、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缘故1.从全然上说,这是西方的工业文明第一对近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造成强烈冲击,然后中国在政治、经济、思想领域的转变一起阻碍社会生活各领域的结果。

具体来讲,是西方先进的科技与西方列强关于中国近代政府的壮大阻碍和西方自由、平等、民主的思想合力阻碍的结果。

2.西式服装在辛亥革命后迅速流行的缘故从穿着的角度讲,清朝的服装,男子以袍、褂、袄、衫、裤为主,女子以旗袍、袄、褂、裙和披风为主,都长过膝盖,没有腰身,没有曲线;而西装“窄袖革履”,穿着适体、潇洒。

高一历史必修1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高一历史必修1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
.专业. 高一历史必修1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1、服饰的变化
(1)鸦片战争后(注:岳麓版为“鸦片战争前后”),西装传入中国,长袍马褂与西服革履并行不悖。

(2)中山装和旗袍:中西合璧的产物。

2、饮食的变化:19世纪40年代,西餐传入中国,西餐西点(糖果、罐头等)逐渐成为国人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

3、居室建筑:西式建筑最早出现在租界地区。

大城市出现了完全欧化的新式住宅(“公寓”、“别墅”等)。

4、社会习俗的变化:
(1)婚姻:婚姻自主,婚礼删繁就简。

(2)葬礼:趋于简化。

(3)其他:点头鞠躬取代跪拜作揖,握手成为社交场合的常见礼节,剪辫放足(不缠足)。

二、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
1、火车汽车:人民版无火车的内容,岳麓版无汽车的内容。

2、邮电通讯工具:1877年,福建巡抚在台湾架设第一条电报线,成为中国自办电报的开端。

三、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
1896年,上海徐园“又一村”放映“西洋影戏”,这是中国第一次电影放映。

2018高中历史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基础构建 人民版必修2

2018高中历史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基础构建 人民版必修2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一、变化中的男女服饰1.原因:外国列强的入侵;中国人民的思想解放运动影响。

2.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成立(1)阶段特征:中式与、传统与服饰并存;(2)表现:①在20世纪上半叶仍然流行;②在鸦片战争后传入中国,在民国成立以后成为男子礼服之一;③中山装是广泛吸收服饰优点,综合了西式服装与中式服装的特点设计而成,成为中国男子喜欢的标准服装;④在20世纪20年代之后,经过多次改革和创新,成为城镇新潮女性的日常着装。

3.新中国成立到十一届三中全会(1)阶段特征:由于政治上的影响,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为主流。

(2)表现:① 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穿衣打扮与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②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民众服饰的式样和颜色趋于,和“干部服”盛行。

4.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服饰发生巨大变化(1)原因: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港台、欧美等文化的影响。

(2)表现:①人们对穿衣由穿得暖向穿得好、穿的时尚、穿的个性过渡。

②人们可以根据自身的审美情趣、经济能力选择自己喜欢的服饰。

二、并行于世的中西餐1.中餐:近代中国最终形成四大菜系分别是、粤菜、川菜、淮扬菜。

2.西餐(1)传入时间:19世纪 40年代起。

(2)概况:西餐馆、一些西餐中常用的原料、西式糖果糕点和饮料也受到国人的欢迎。

(3)影响:对中国传统食俗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居室建筑的演进1.传统住宅:是北方地区的典型民居。

2. 西式住房:鸦片战争后,开始在租界出现;20世纪30年代前后,京、津等地出现完全欧化的建筑;西式家具受到城市居民的欢迎。

3. 特点:中国的居室建筑融入了的特点,中西合璧成为典型特征。

四、习俗风尚的变革1.婚姻风俗的变化(1)古代社会: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2)近代以来,缔结婚姻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发展到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主,婚姻礼俗也开始删繁就简,仿效的新式婚礼。

(3)新中国成立后,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成为时尚。

高中历史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课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课件人民必修2

高中历史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课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课件人民必修2
——《图说中国百年社
史料三 “文化大革命”时期,③“国防绿”“海军蓝” 民追求的色彩。那时期,穿一身“国防绿”、腰间系一条 肩背军挎包成为青年男女尤其是大中专学生追求的一种时 年代,④色彩鲜艳、款式时髦的服装逐步在大众中流行。 绒服、西服、呢大衣等各种服装充分展现穿着者的风采与 西方现代文化的影响较大,中国服饰正式走向了多元化。
——严昌洪《20世纪中国社会 史料三 为政者对社会风气起着率先垂范的引领作用, 通过涵养崇清尚俭、不慕虚荣的党风政风来带动社会风 才是政府形塑社会风气的合理方式。
——人民时评:政府该如何
[史料解读] 史料一划线部分表明从传统婚姻到现代婚姻,婚姻的基 了重大变化。 史料二、三反映出新中国成立后,人们的作息方式、生 了深刻的变化,特别是党风政风的变化对社会风气转向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
时空坐标
主要线索
1.鸦片战争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是社会生活变迁的第 合璧、不土不洋成为这一阶段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突出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尤其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社 然一新,但也受到政治生活的影响。 3.改革开放后,社会生活进入快速发展的新时期,特别是 活中的影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1.物质生活的变迁 史料一 ①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简表
史料二 在北京以及各省省会城市,出现了所谓“②四 即在保留传统四合院的基本格局上搞点洋化:简单的装 格子糊纸绢,复杂的搞点外国式柱子……如此,既存四 局,又吸收西式房屋之优点情调。可谓中西合璧,相得益
史论总结
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特点 (1)原因 ①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在不 略的同时,客观上也带来了近代西方文明,促进了中国 ②政府政策的影响:在各种因素的刺激下,清政府、民 各种改革,使中国的社会生活进一步发生变化。 ③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民主平等思想的不断传播和资 展,都冲击着旧的生活方式,促进了社会生活的演变。 ④近代工商业发展的推动:随着近代工商业的发展,城 设施逐步建立,人们的生活习俗也随之发生变化。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知识点一变化中的男女服饰1.变化趋势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2.中国近代服饰的变化(1)男子服饰:①长袍、马褂是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饰。

②西装在鸦片战争后传入中国,民国成立后流行开来。

③辛亥革命后,中山装成为中国男子的标准服装。

(2)女子服饰:①向合身适体、短袍窄袖的方向发展。

②经过改革与创新后的旗袍,成为城镇新潮女性的日常着装。

(3)特征:中西合璧。

3.中国现代服饰的变化(1)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以列宁装和连衣裙为特征的苏式服装一度受到青睐。

(2)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①式样、颜色趋于单调。

②军装和“干部服”盛行,蓝、绿、黑、白成为服装的主要颜色。

(3)改革开放后:①人们对服饰的要求开始由穿得暖和向穿得好、穿得时尚、穿得个性过渡。

②中国服饰从封闭走向开放。

【预习评价】1.(判断)中山装和改良旗袍都体现了中国近代服饰中西合璧的特点。

(√)2.(思考)结合课本知识,概括我国近现代服饰演变的趋势。

试答: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改革开放后由穿得暖向穿得好过渡,款式新颖,从封闭走向开放。

知识点二并行于世的中西餐1.传统菜系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四大菜系得以在近代发展和最终形成。

2.西方饮食(1)传入:从19世纪40年代起。

(2)西式饭馆:最初由外国人经营,之后在各通商口岸陆续出现由中国人经营的西餐馆。

(3)西式糖果糕点与饮料也受到国人的欢迎。

3.中西区别烹饪方式、食品种类、就餐环境、礼节要求都存在明显区别。

4.重要影响(1)一些西餐中常用的原料开始大量进入百姓饭桌。

(2)西菜、西点逐渐成为国人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

知识点三居室建筑的演进1.传统住宅四合院是北方地区的典型民居。

2.西式住房(1)出现:鸦片战争后,在租界等外国人集中居住区开始大量出现。

(2)影响:中国的居室建筑开始出现西化的趋向。

中西合璧成为典型特征。

3.欧化住宅(1)出现:20世纪30年代前后,在京、津等地开始出现。

(2)西式家具开始受到城市居民的欢迎。

【预习评价】1.(判断)近代中国住宅出现了中西合璧的趋势。

(√)2.(判断)近代西餐开始传入中国并逐渐被国人接受,出现中西餐并行于世的局面。

(√)3.(思考)方方正正、封闭而严谨的北京四合院建筑是我国北方最为常见、也是最为典型的一种民居样式。

你能从中获取哪些信息?试答:封闭式住宅是自然经济小农思想心态的体现;严格的住房安排是封建家长制、尊卑有序的社会等级制度的反映。

知识点四习俗风尚的变革1.原因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的成立以及改革开放等的影响。

2.表现(1)婚姻风俗:①古代:缔结婚约凭借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②近代:开始主张婚姻自主,仿效西方的新式婚礼。

③现代: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成为一种时尚。

(2)丧葬风俗:①近代:丧礼趋于简化,并出现西方色彩浓厚的新式丧礼。

②现代:殡葬风俗由土葬开始向火葬改革。

(3)其他风俗:①民国成立后,开展了剪辫易服、迫令放足、破除神权、反对迷信等活动。

②公历得以实施,点头鞠躬、握手成为社交场合中的常见礼节。

(4)思想观念:旧道德、旧礼教遭到批判,女子获得受教育权利,开始步入社会。

【预习评价】1.(判断)中国近代社会习俗变迁的根本原因是西方文明的影响。

(×)2.(思考)提倡女权,倡导妇女解放成为近代社会的重要潮流,试举例说明。

试答:由裹足到迫令放足,由媒妁之言到自由、自主恋爱,由家庭妇女到走向社会。

【图示巧记】服饰发展的三大阶段【易错防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区域发展不均衡。

中国近现代,在通商口岸和大城市,人们的社会生活近代化程度较高,但在偏远农村和内陆地区却变化不大。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受西方外来文明影响深刻,加剧了我国近代社会生活的转型,推动了中国社会迈向近代化的步伐,但也具有明显的半殖民地化色彩。

【易错防范】社会生活变迁主要发端于通商口岸的原因(1)这些地区最早受到西方的侵略,“西学东渐”的影响较早,也较为深入。

(2)这些地区在历史上商品经济就比较繁荣,人们的思想比较开放,受封建思想的影响比较小。

(3)这些地区人员流动性较强,家族、宗教的血缘关系受到严重冲击,个性比较自由。

【图示巧记】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易错防范】“断发”和不缠足运动的政治色彩(1)“断发”和不缠足运动的兴起主要是受西方民主平等思想的影响。

列强在不断扩大对中国侵略的同时,也带来了近代西方民主平等的思想,促进了中国人思想的变化。

(2)在各种因素的刺激下,迫于形势,中国政府也不断进行改革,以适应社会的变化。

(3)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不仅是移风易俗,还带有反清色彩。

【易错防范】近代社会以来,戊戌变法志士们对剪辫放足具首倡之功;辛亥革命对剪辫放足运动的巨大推动作用,以及剪辫放足的艰难实现,体现出剪辫放足对中国人冲破封建束缚、迈向近代的伟大意义。

【易错防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实质上就是中国近代化的历程。

随着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改革开放等重大历史事件,中国的政治、经济文明走向了近代化,中国的社会生活也逐渐文明化、民主化。

主题近现代服饰的演变趋势[史料探究]1.近代服饰的演变史料思考图片反映了我国近代服饰有何特色?衣着的变化是社会生活变迁的一个缩影,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趋势和主要特点有哪些?答案特色:反映了中西文化的碰撞与交汇。

趋势:走向西化;由封闭落后走向开放进步,走向近代化。

主要特点:中西合璧、新旧并存(土洋并存),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烙印。

2.现代服饰的演变史料下列两幅图片反映了新中国成立以后的服饰变化注:“列宁装”是文革时期的服装,以军装和蓝、黑、灰、黄的单色调为主流。

本是男装上衣,却在当时的中国演变出女装,并成为革命“时装”。

思考(1)流行的服饰也是社会发展、变化状况的一个缩影。

结合材料中的两幅图片阐述这一说法。

(2)从图一到图二可以看出服饰变化的什么特点?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答案(1)图一反映了中苏关系的友好(或学习苏联发展社会主义经济)、人民生活水平低下;图二反映了改革开放后,人民生活富足、审美观念的改变。

(2)服饰变化由简单朴素到五彩缤纷彰显个性。

原因是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

[史论形成] 深度理解社会生活的变迁(1)四个时间关键:鸦片战争;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

(2)变迁原因:“欧风美雨”的影响;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的推动;先进的中国人积极主动地学习先进文化;建国后党和政府始终把改善人民生活放在第一位;经济发展是生活变迁的根本原因。

(3)变迁规律:随着近现代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发展而变化;变化趋势呈现出由闭关自守到面向世界、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的特点;中西文化激烈碰撞并逐渐融合,但始终保持着自己的民族特色;在地域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性。

(4)变迁影响:政治上,有利于反封建斗争特别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经济上,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和工业化的发展;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冲破封建文化的束缚,解放思想。

总之,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推动着中国社会向前发展。

(5)运用史观整合:运用文明史观、社会史观、生活史观整合西方文明在与中国衣、食、住、行、通讯、习俗等各方面碰撞融合中的变迁。

[拓展延伸] 近现代男女服饰变化的主要特征(1)近代特征:中西合璧、新旧并存。

(2)改革开放前的特征:政治性、保守性明显,朴素单一。

(3)改革开放后的特征:新颖款式层出不穷,与国际接轨。

主题近现代社会习俗的变化[史料探究]1.近代礼仪的变化史料注:抓住三幅图的时间“晚清”“民国初”“1922年”。

思考上述图片体现了近代礼节发生了什么变化?反映了什么问题?答案变化:由晚清时的跪拜礼到民国初期的鞠躬礼和握手礼。

问题:反映了中国社会由封建等级森严到社会地位平等的变化。

2.现代礼仪的变化史料新中国成立后,“同志”成为全国人民最流行最亲切的称呼。

随着时代的变化,使得人与人之间的称呼也悄悄跟着变化。

从“同志”到“师傅”,从“先生”“小姐”到以职位相称,再到上级都被叫做老板,这些变化简直让人眼花缭乱。

思考建国初期,“同志”的称呼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特征?当今社会的称呼出现了多样化的现象,你是如何认识的?答案时代特征:人民当家做主,追求社会平等。

认识:称呼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们的价值观,社会上多样化的称呼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多元化,人们价值观念的多元化等。

[史论形成] 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特点和影响1.特点(1)发展历程:与中国社会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的近(现)代化进程相伴相随。

(2)演变趋势:由传统保守走向现代开放,平民化、文明化、个性化明显。

(3)变化特征:既有新旧观念的冲突,又有中西文化的碰撞。

(4)地区分布:地域发展不平衡,农村和内地明显落后于城市和沿海地区。

2.影响(1)政治上,有利于中国反封建斗争的展开,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

(2)经济上,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发展。

(3)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冲破封建文化的束缚。

革除弊端,既保留传统中国文化的精髓,又日趋科学合理。

[名家论史]观点:中国传统的社会生活则充满着陈旧愚俗,不符合时代潮流,非改革不可。

以致在民国初形成了这样一种社会心理:认为谁接受西方的社会生活习俗,谁就是文明、开化,属于新派人物。

——王文泉主编《中国近代史》导读:反映了近代民众开始普遍接受西方社会生活,甚至成为革命运动的重要体现。

1.(2016·北京学业水平测试)《竹枝词·京华咏俗》写道:“衣裳时样年来瘦,渐仿洋装显细腰。

”这种情况表明( )A.西方服饰开始传入中国B.民间服饰受到西方影响C.新式服饰体现等级观念D.洋装普遍取代传统服饰解析由题干关键信息:年来瘦,渐仿洋装显细腰,这体现了民间服饰受到西方的影响。

答案 B2.(2016·广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辛亥革命后,具有鲜明时代特征、一度成为国民政府文官制服的新式服装是( )A.中山装B.列宁装C.长袍D.马褂解析辛亥革命后,中山装一度成为国民政府文官制服的新式服装,故A项正确;列宁装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流行的服饰,故B项错误;长袍、马褂是清代民间的传统服饰,与题意不符,故C、D两项错误。

答案 A3.(2016·广东学业水平)辛亥革命时期具有反清革命色彩的习俗改良是( )A.断发易服B.婚丧仪式简化C.穿着洋装D.白话文风行解析辛亥革命时期断发易服具有革命色彩,故A项正确;婚礼仪式的简化没有反清革命色彩,故B项错误;穿着洋装不具有反清革命色彩,故C项错误;辛亥革命时期白话文并没有风行,故D项错误。

答案 A4.(2015·浙江学业水平测试)在某年的上海,舞厅中流行的“交际舞”遭到禁止;一些中学里,师生们都收起了五花八门的服装,列宁装在女生中十分流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