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织复合材料的细观结构与力学性能

合集下载

三维编织复合材料细观结构的几何学分析

三维编织复合材料细观结构的几何学分析

三维编织复合材料细观结构的几何学分析
三维编织复合材料细观结构的几何学分析,是指对三维编织复合材料细观结构进行几何学分析,以求解物理性能。

三维编织复合材料细观结构是指在三维编织中,由各种原料(如玻璃纤维、碳纤维、聚酯纤维、陶瓷纤维等)和基体材料(如聚氨酯树脂、环氧树脂等)组成的复合结构。

通过几何学分析,可以了解复合材料细观结构中纤维的布置方式、纤维的形状特征以及纤维与基体材料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等,为复合材料的性能预测提供重要信息。

它可以用来估算三维编织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如拉伸强度、抗弯强度、抗压强度、拉伸模量、抗弯模量和抗压模量等。

此外,几何学分析还可以用来对复合材料的热物理性能进行预测,如热膨胀系数、热导率、热容量、热阻和热损失等。

以上信息有助于研究人员了解复合材料在多种环境条件下的行为和性能,为设计更先进和更高性能的复合材料提供参考。

三维编织复合材料细观结构与力学性能分析

三维编织复合材料细观结构与力学性能分析

三维编织复合材料细观结构与力学性能分析三维编织结构复合材料作为一种新型高级的复合材料,在国外得到迅速的发展,而国内对于这种结构复合材料的研究相对较少。

本文采用控制体积单元法与试验观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三维编织复合材料的细观结构,并采用数值计算方法分析了三维编织复合材料的弹性性能,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际工程意义。

三维编织结构复合材料是完全整体、连续、多向的纺线(纤维束)的网络,充填以延性材料,这类新材料已失去通常复合材料的层合板概念,由此,层合板复合材料层间脆弱的致命弱点在编织结构复合材料中得到克服,所以编织结构复合材料具有高的强度和刚度(包括在厚度方向),接近实际形状的制造,高的冲击韧性、高的损伤阻抗,和按实际设计要求的特定的航空航天方面的使用功能,因而广泛地受到工业界和学术界的关注。

文中从三维编织物的编织工艺入手,得到编织复合材料的几何结构,建立了织物纱线构造模型(FAM-Fabric Architecture Model),进而分析其力学性能;另外,通过试验研究了这种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

主要的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系统地研究了采用四步法1×1方型编织工艺编织的预成形件及其增强的复合材料的细观结构。

提出了纱线椭圆形横截面假设,考虑了编织纱线的细度和编织纱线填充因子的影响。

根据编织过程中携纱器的运动轨迹特点,将预成形件划分为三个不同的区域,分别定义了不同的控制体积单元,识别了预成形件的两种局部单胞模型,分析了预成形件的纱线构造,并导出了编织结构参数之间的关系,同时给出三维编织复合材料的设计方法。

主要的编织结构参数包括试件的外形尺寸、主体纱行数和列数,三个区域各自所占的体积百分比、编织纱线的细度、纱线填充因子、纤维体积含量、编织角以及编织花节长度。

以精确的复合材料单胞模型为基础,从最小的可重复的单胞入手,对单胞的结构进行简化分析,认为纤维是平直的,将单胞中的四个不同方向的纤维束看成是空间四个不同方向的单向复合材料,纤维束的性能可以等价于单向复合材料的宏观性能。

三维编织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研究进展

三维编织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研究进展
的有限元分析手段也被引入到编织复合材料的性能研究中。 由于编织复合材料细观结构非常复杂,所以常用的处理方法 为先简化复合材料的细观结构,再结合有限元方法对力学性 能进行分析和预测。HAO 等[41]基于三胞模型研究了三维四 向编织复合材料的拉-拉疲劳行为,使用 ABAQUS 建立不同 编织角和纤维含量的单胞模型,分析了疲劳加载方向对疲劳 损伤进程的影响,并且讨论了单胞模型结构参数对疲劳行为 的影响,结果表明,平行于编织方向疲劳行为优于垂直方向; 沿着编织方向,疲劳寿命随编织角增大而减小;纤维体积含 量与疲劳寿命正相关。
国内外在近 30 年内对三维编织复合材料的细观结构与 观力学性能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和探索 取得了一些突出 的成就 并逐渐发展成力学和材料领域的一个热门研究方 向。在试验方面,自 20 世纪 80 年代起,MACANDER 等[3] 就对三维编织复合材料的拉压剪弯等典型静态力学性能进 行了系统的试验研究;KALIDINDI 等[4]研究了纤维体积含量 和编织角对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SHIVAKUMAR 等[5]进一 步揭示了三维编织复合材料的压缩强度和失效机制。关于三 维编织复合材料冲击力学行为和断裂形态随应变率的变化 趋势也有相关报道[6-7]。
科技与创新┃Science and Technology & Innovation
文章编号:2095-6835(2021)13-0108-06
2021 年 第 13 期
三维编织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研究进展
吴亚波,江小州,刘 帅,袁 航,张尧毅,惠永博,侯荣彬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核反应堆系统设计技术重点实验室,四川 成都 610056)
国内也不乏试验研究三维编织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相 关报道。张迪等[29]对比研究三维多向编织和层合板复合材料 的力学性能。四种三维多向编织结构分别利用三维四向、三 维五向、三维六向和三维七向编织工艺制备;三种层合复合 材料利用帘子布制成,分别为 0°单向板、90°单向板和层合 板[0 /( ± 45)2 /90]2s。同时进行拉伸、压缩和剪切试 验。结果表明与三维编织试样相比,0°单向板的拉伸和压缩 性能最高,而其他层合试样的各项性能均较低;对于编织试 样,编织角越小,纵向拉伸和压缩性能越高,剪切性能越低; 发现编织结构和编织角是影响材料破坏模式的重要因素。李 翠敏等[30]研究了三维编织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剪切性能,结果 表明,三维五向较三维四向编织复合材料剪切性能好;三维 编织复合材料剪切强度沿长度方向随着编织角的减小而增 加;切边三维编织复合材料试件受剪切破坏时在加载点附近 侧表面裂缝沿纱线走向分布,上下两表面发生弯曲破坏。李 苏红等[31]试验分析评价了编织结构参数对复合材料拉伸性 能的影响,且对复合材料的破坏模式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 表明,编织角、复合材料尺寸、纤维体积含量、轴向纱数与 编织纱数之比等对复合材料的性能有较大的影响,复合材料 有两种破坏模式,一种是裂纹沿纤维束扩展,另一种是纤维 束拉断,后者为主要破坏模式。 2 三维编织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理论研究 2.1 几何模型和力学模型

编织结构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测试与分析

编织结构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测试与分析
8一 10c 3 ; h 8 o/ h 模具 的预热 温度 为 10c 0 o。
模型”利用修正 的层合理论 , , 假定 同一层胞体 中平 行于 同一对角线方向的纤维束集合形成一倾斜的单 向层 板 , 而将 单元 胞 体 简 化 为 4块 倾 斜 的 单 向层 进
固化 剂为 7 酸 酐 三 者 的用 量配 比 为 :0 10: 0 10:0
“ 纤维互锁胞体模型”在平行六面体的单元胞体 内, ,
将 沿 四个 对角 线方 向排 列 的纤 维 束 当作 “ 合材 料 复
1 。固化剂选 用 7 酸酐 , 名为四氢化邻苯二 甲 0# 学 酸酐 ( A)其分 子量 为 16, P , 4 固化 温 度 10—10c 5 8 o,
固化 时 间约 4~2 h 采 用 的催 化 剂 为 苯胺 ; 实 验 4; 本
杆” 来处理, 利用应变能原理得到简化的三维复合材
料 杆 系结 构力学 模 型 。Y n ・ 立 了“ 维倾 斜 ag等 建 纤
的预型件采用四步法三维 四向 1 编织结构 , ×1 采用 R M( T 树脂传递模塑) 工艺成型。R M的工艺参数 T 为 : 真空 达 到 0 1 a树脂 注入 模具 的压力 为 0 抽 .MP ; . 4 a Mp ;固 化 周 期 :10c 2— l0c l一 10c 3 o/ h 5 o/ h 6 o/
材料 力 学性能 受 多 种 因 素 的影 响 , 方 面 的的 实验 这
研究仍然不是很充分 , 还需进行 大量 的试验来 研究 它 们 的变形 和破 坏 规 律 , 深 入 描述 编织 复 合 材料 为 的力学行为奠定实验数据基础 。本工作对 四步法三 维 编织 复合 材料 进 行 了拉 伸 、 缩 和 弯 曲等 实 验研 压 究 , 得 了该 材 料 的主要力 学性 能 参数及 破坏 规律 , 获 得到了一些重要结论 。这些结果为进一步研究复合

编织复合材料的细观结构与力学性能

编织复合材料的细观结构与力学性能

3D编织复合材料的细观构造与力学性能摘要归纳、梳理三维编织复合材料细观构造表征方面较有代表性的单胞模型,分析、比拟各构造模型的优缺点,从理论分析与试验测试两方面总结三维编织复合材料刚度和强度性能的研究成果与进展,讨论细观构造表征与力学性能预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展望今后的研究重点与开展方向。

关键词三维编织复合材料;细观构造;力学性能Microstructure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3D Braided CompositesABSTRACT Typical unit cell models on microstructure of 3D braided composites were summarized.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various models were compared. Developments of research on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3D braided composites were introduced from 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experimental test perspectives. Finally, problems in the present study were discussed and further development trend is prospectedKEYWORDS 3D braided composites; Microstructure; Mechanical properties1 引言三维编织复合材料是20世纪80年代为满足航空航天部门对高性能材料的需求而研发出的先进构造材料,具有高度整体化的空间互锁网状构造,可有效防止传统层合复合材料的分层破坏,冲击韧性、损伤容限与抗疲劳特性优异,构造可设计性强,可以实现异形件的净尺寸整体成型,因此在构造材料领域倍受关注。

2.5维编织复合材料的细观结构与弹性性能

2.5维编织复合材料的细观结构与弹性性能

KE YW CI RDS 2 5 b ad d c mp sts;e mer d l;lsi p o et s mirsrcu e—po e yrlt n hp . D rie o o i go t c mo es eat rp re ; cotu tr e i c i rp r eai sis t o
换, 每进 行一 次 经纱 位 置 变 换 , 一 次 纬纱 , 引 即可 实 现经、 纬纱 的 一 次 “ 织 ” 交 。根 据 设 定 的 结 构 , 换 变 若 干次 经纱 位置 并 引 入 相应 的纬 纱 , 以完 成一 个 可 完 整 的运动 循环 , 编织 出一个完 整 的结构 单元 , 复 重 以上 运 动循 环 , 最终 可 以获 得 整 体性 能 良好 的 2 5 .
1 引 言
三维 编 织 复 合材 料 由于 具 有优 异 的断 裂 韧性 、 冲击损 伤 容 限 和抗 疲 劳 性 能 而 被 广 泛 地 研 究 ¨ J 。
2 5维 编 织 工 艺 作 为 三 维 编 织工 艺 的重 要 分 支 , . 是 近 年来 发展 起来 的一 种 新 型 编织 技 术 , 以实 现 可
p o et s p e it n o . D b ad d c mp sts w r ie . F n ly h n u n e fmi r s u t r s a d w r rwet r p r e r d ci f2 5 r ie o o i e e gv n i o e i al ,te if e c s o co t cu e n a p o f l r d n i e n fb rv l me fa t n a d ea t r p r e e e a ay e e st so e ou rc i n l si p o e is w r n l z d,r s e t ey i i o c t e p ci l . v

三维编织复合材料的细观结构与力学性能

三维编织复合材料的细观结构与力学性能
关键词 三维编织复合材料 ; 细观结构 ; 力学性能
M i r s r c u e a d e h nia o r i s o c o t u t r n M c a c lPr pe te f 3D a de m p st s Br i d Co o ie
L U a l CHENG n a I Zh o i 一. n Ca c n ’
KE YW ORDS 3 rie o o i s D bad dc mp st :Mirsrcue;Meh nc lpo e is e cotu tr c a ia rp r e t
1 引 言
三维编 织复合 材料 是 2 0世纪 8 0年代 为满 足航 空航 天部 门对高 性能材 料 的需求 而研发 出 的先进结
倍受关 注 。
力 学 性 能是 三 维 编 织 复 合 材 料 结 构设 计 的核 心 , 接关 系应用 安全 性 与可靠性 , 观结构 是影 响 直 细
力学性能的关键 , 正确描述 细观结构是准确预测宏
观力学 性 能的必 要前 提 。细观结 构表征 与力 学性 能
预报 一直是 三维 编 织 复合 材 料 的研 究 重 点 , , a g和 C o 针 对 纱 线 间 的相 Ma Y n hu
要 的理论 价值与 实践 意义 。
互 作用 , 出 由三 根 正 交 基线 和 四根体 对 角线 纱 线 提 组成 的“ ” 型 单 胞 模 型 , 图 2所 示 , 胶 后 的 米 字 如 浸 基线 和对 角纱线 视为 “ 合材 料 杆 ” 在 单胞 中心处 复 ,
( . o eeo ete,D nh aU i ri , hn hi 0 6 0 C i ) 1 C l g f xi s o gn n esy S aga 2 12 , hn l T l v t a ( . e a f eteSine& T cnlg iir f d ct n S aga 2 12 , h a 2 K yLbo xi c c T l e eh o yM n t o uao , h nhi 0 6 0 C i ) o sy E i n

三维机织复合材料细观结构和力学性能地研究

三维机织复合材料细观结构和力学性能地研究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摘要三维机织复合材料是利用机织加工方法将多个系统的纱线连成空间网状结构,然后在一定条件下与基体复合而得到的高性能复合材料。

由于其整体性好,提高了织物在厚度方向的力学性能,克服了传统层合复合材料层间脆弱,不耐冲击的弱点;而且织机相对简单成本较低,适于批量生产,并具有很强的仿形能力,因此,三维机织复合材料作为一种结构材料受到日益广泛的关注,并已在航空航天、生物医学工程以及汽车工业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为了更加真实有效的设计和使用三维机织复合材料,需对它们的真实细观结构和力学性能进行深入的研究。

本文基于纱线真实形态建立了三维机织复合材料的一种新的力学模型,对其力学性能进行了分析,并进行了相应的实验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可分为以下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采用切片拍照的方式导出了三维机织复合材料中纱线截面形状和轨迹。

首先研究了三维机织复合材料的RTM成型工艺,然后将三维机织复合材料制成试件,再对试件沿纱线走向切片,每隔固定的长度切一次,并对每个截面进行拍照,最后采用专用软件拟合所得到的照片,得到纱线的细观形态和实际走向。

第二部分用体积平均化方法分析了三维机织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

首先结合实际的纱线形态建立了一种新的三维机织复合材料力学模型,利用此模型进行了材料的弹性性能分析。

继而利用平均化方法结合蔡-吴张量理论对材料的拉伸、压缩和层间剪切强度进行了理论分析,并与实验结果进行了对比,验证了本文计算方法的合理性。

第三部分对三维机织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进行了实验研究。

制作了相当数量的试件,完成了不同结构、不同织造参数、不同材料的三维机织复合材料的拉伸、压缩和层间剪切实验,分析了实验现象和实验数据,得到了很多有益结论。

关键词:三维机织,复合材料,细观结构,力学性能,RTMi三维机织复合材料细观结构和力学性能研究iiAbstract3D woven composites, with good mechanical properties, is producedby connecting yarns of different systems together with weaving method to form spatial reticulate structure which is then compounded with matrices under some conditions. Resulting from the good quality of the whole structur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textile are well improved in direction of thickness, and the disadvantages of traditional laminate composites, such as inter-bedded weaknesses and poor resistance to impact loading, are also overcome; in addition, 3D woven composites is suitable for large production because of its simple loom and low cost. Moreover, the composites have a strong capacity in simulating shapes. In light of these advantages, 3D woven composites, as a kind of structural material, has drawn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at present, and is broadly applied in aeronautics、astronautics、bio-medical engineering、automobile industry, etc. So in order to design and use 3D woven composites more effectively, an intensive investigation should be made to its real microstructure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In this paper, a new mechanical model is established for 3D woven composites based on the real shape of yarns, and its properties is analyzed with experimental research accordingly. The chief content can be fallen into three parts as below:In the first part, shapes of cross-section of 3D woven composites and its track are deduced by using photographic method to slices. Firstly, the RTM molding technology is studied, then test specimens made from 3D woven composites will be sliced along yarns direction at fixed intervals, and every cross-section will be photographed. Finally, special software will be used to simulate the photos obtained in order to get micro-shapes and real direction of yarns.In the second part, volume—averaging method is used to analyz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3D woven composites. Firstly, a new model is established combining with real yarn shapes, and elastic properties are analyzed based on this model. Next, according to Tsai—Wu tensor theory, averaging calculating method is used for the theoretical analysis of thestretching, compression and inter-bedded shear strength of the composites, at last a comparison is made with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validating the rationality of this model.The third part aims to investigate experimentally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3D woven composites. A number of specimens have been made for the stretching, compression and inter-bedded shear experimentations. These experiments are conducted in different cases with different structures, textile parameters and kinds of raw material. Finally, an analysis is made to the experimental phenomena and data, and many valuable conclusions can be obtained.Keyword: 3D woven composite,Mechanics Function, Micro Structure, RTMiii表清单表2.1 石英纱浅交弯联织物参数 (17)表2.2 碳纤维T300-3K浅交弯联织物参数 (18)表2.3 石英纱浅交直联织物参数 (18)表3.1 三维机织复合材料经纱倾角和各组成纱线体积含量 (30)表4.1 材料基本弹性性能参数表 (34)表4.2 材料弹性模量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对比 (34)表4.3 材料泊松比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对比 (38)表4.4 材料基本强度性能参数表 (42)表4.5 材料拉伸强度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对比 (42)表4.6 材料压缩强度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对比 (44)表4.7 材料层间剪切强度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对比 (46)表5.1 石英纤维浅交弯联复合材料经向拉伸模量、强度、泊松比 (53)表5.2 石英纤维浅交弯联复合材纬向拉伸模量、强度、泊松比 (53)表5.3 碳纤维浅交弯联复合材料经向拉伸模量、强度、泊松比 (53)表5.4 碳纤维浅交弯联复合材料纬向拉伸模量、强度、泊松比 (53)表5.5 石英纤维浅交直联复合材料经向拉伸模量、强度、泊松比 (53)表5.6 石英纤维浅交直联复合材料纬向拉伸模量、强度、泊松比 (53)表 5.7 石英纤维平面机织层合复合材料经向拉伸模量、强度、泊松比 (54)表 5.8 石英纤维平面机织层合复合材料纬向拉伸模量、强度、泊松比 (54)表5.9 石英纤维浅交弯联复合材料经向压缩模量、强度 (56)表5.10 石英纤维浅交弯联复合材料纬向压缩模量、强度 (56)表5.11 碳纤维浅交弯联复合材料经向压缩模量、强度 (56)表5.12 碳纤维浅交弯联复合材料纬向压缩模量、强度 (56)表5.13 石英纤维浅交直联复合材料经向压缩模量、强度 (56)表5.14 石英纤维浅交直联复合材料纬向压缩模量、强度 (57)表5.15 石英纤维平面机织层合复合材料经向压缩模量、强度 (57)表5.16 石英纤维平面机织层合复合材料纬向压缩模量、强度 (57)表5.17 石英纤维浅交弯联复合材料经向层间剪切强度 (59)表5.18 石英纤维浅交弯联复合材料纬向层间剪切强度 (59)表5.19 碳纤维浅交弯联复合材料经向层间剪切强度 (59)表5.20 碳纤维浅交弯联复合材料纬向层间剪切强度 (59)5三维机织复合材料细观结构和力学性能研究表5.21 石英纤维浅交直联复合材料经向层间剪切强度 (59)表5.22 石英纤维浅交直联复合材料纬向层间剪切强度 (59)表5.23 石英纤维平面机织层合复合材料经向层间剪切强度 (59)表5.24 石英纤维平面机织层合复合材料纬向层间剪切强度 (59)6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注释表E11 纤维束纵向拉伸模量E22, E33纤维束横向拉伸模量G12, G13纤维束纵向剪切模量G23纤维束横向剪切模量υ12, υ13,υ23纤维束泊松比E f1 纤维纵向拉伸模量E f2纤维横向拉伸模量G f12, G f13纤维纵向剪切模量G f23纤维横向剪切模量υf12, υf23纤维泊松比E m基体拉伸模量G m基体剪切模量υm基体泊松比V f纤维体积含量η2纤维束横向拉伸模量修正系数η12纤维束纵向剪切模量修正系数X t, X c纤维束纵向拉、压强度Y t, Y c纤维束横向拉、压强度S12纤维束纵向剪切强度S23纤维束横向剪切强度X ft, X fc, S f纤维拉、压强度和剪切强度S mt, S mc, S ms基体的拉伸强度、压缩强度和剪切强度N f厚度方向上的纬纱数目N ft与经纱交织的纬纱在厚度方向的数目N fl与经纱交织的纬纱在长度方向的数目N w经纱总数N wi和纬纱N ft交织的经纱数目M w经纱密度7三维机织复合材料细观结构和力学性能研究8M f纬纱密度W X方向经纱跨越两纬纱间的距离P Z方向经纱跨越两纬纱间的距离c,d 经纱截面长短轴a,b 纬纱截面长短轴θ经纱倾角r 纬纱圆弧段半径S F纬纱截面面积L ws L wb L wc经纱直线段、圆弧段、斜直线段长度V ws V wb V wc经纱直线段、圆弧段、斜直线段体积V sws V swb V swc表面纱直线段、圆弧段、斜直线段体积V F纬纱体积F1,F2,F11,F22,F66,F12蔡-吴张量理论系数承诺书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

三维机织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分析与研究

三维机织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分析与研究


要:通过对三 维机 织复合材料几 何细观结构 的研 究,分析 了三维机 织复合材料 的力学性 能,采用椭圆形纤维束截面假
设并结合实 际的纱 线形态建立 了一种 新的三维机织 复合材料力学模型 ,对 三维机织复合材料 的拉伸、压缩和层 间剪切强度 进行 了理论分析 ,并与实验 结果进行 了对 比,验证 了力学模型 的正确性 。 关键 词:三维机织复合材料 ;力 学性 能:分析
黄学峰, 三 维机织 复合材料 力学 l能分析与研究 等: 生
Fi b e r
应 用 开 发
g as l s
中图分类号 :Q1 1 777 T 7 . . 7
文献标识码: A
三维机 织复合材 料 力学性 能分析 与研 究术
黄学峰 ,张立泉 ,朱梦蝶 ,梁素兰 ,阮见
( 中材科技 股份有限公司 ,南京 2 0 1 ) 10 2
基金项 目:江 苏省 自然科 学基金 ( K 0 6 2 ) B 2 0 7 4 收稿 日期:2 1— 2 0 0 0 1— 7 作者 简介 :黄 学峰 ,男,1 7 年4 9 9 月,中材科技 股份有 限公司先 进材料 事业 部工程 师。
透镜 纤维束截 面假设 讨论 了结构和几 何参数对 弹性
Ke y wor : 3 wo e o o i ; me h n c l r p r e ; a a y i ds D v n c mp s e t c a i a o e t s p i n l ss
0 前 言
三维机 织复合 材料 以其 比刚度大 、 比强度 高 、 重量 轻 、具 有 良好 的可 设计性和 较高 的冲击损伤 容 限等优 点n2日益受到人们 的关注 ,在众 多领域有着 , 3 巨大 的应用 前景 。随着越 来越 多的三维 机织复合 材 料 结构件被广 泛应 用在航 空、航天 等领域 ,三维 机

纺织复合材料细观力学分析的一般性周期性边界条件及其有限元实现_张超

纺织复合材料细观力学分析的一般性周期性边界条件及其有限元实现_张超

期性边界 条 件 的 提 出 是 建 立 在 完 整 单 胞 基 础 上
的,并在 Xia等的 边 界 条 件 表 达 式 的 基 础 上 进 行
了扩展。以下首 先 简 要 介 绍 Xia等 关 于 “统 一 的
周 期 性 边 界 条 件 ”的 推 导 过 程 。
对于 含 周 期 性 细 观 单 胞 结 构 的 材 料,Su-
张 超 等 :纺 织 复 合 材 料 细 观 力 学 分 析 的 一 般 性 周 期 性 边 界 条 件 及 其 有 限 元 实 现
16 37
证。对于含周期 性 细 观 结 构 的 连 续 材 料,相 邻 单 胞 边 界 处 应 同 时 满 足 两 个 条 件 :① 变 形 协 调 ;② 应 力连续。对于各类纺织复合材料单胞模型边界条 件 的 处 理 ,部 分 研 究 为 简 化 加 载 过 程 ,采 用 了 等 应 变或等应力边界条件 。 [5-7] 但已有 研 究 表 明[8]:如 对单胞施加均匀 应 变 边 界 条 件,将 得 到 材 料 弹 性 常 数 的 上 限 ,同 时 ,相 邻 单 胞 边 界 通 常 难 以 满 足 应 力连续性条件;如 对 单 胞 边 界 施 加 均 匀 应 力 边 界 条件,将 得 到 材 料 弹 性 常 数 的 下 限,同 时,相 邻 单 胞边界 通 常 难 以 满 足 变 形 协 调 性 条 件。 Whit- comb[9]、Xia[10]和 Li[11-12]等 给 出 了 周 期 性 边 界 条 件的数学表达,并 应 用 于 纺 织 复 合 材 料 单 胞 模 型 的有限元分 析。 目 前,对 于 基 于 单 胞 分 析 的 细 观 有限元模型,学者 们 大 多 选 择 施 加 周 期 性 边 界 条 件,以准确 获 得 单 胞 的 细 观 力 学 响 应 。 [13-15] 周 期 性边界条件施加的前提条件是需要保证单胞模型 平行相对边界面 上 网 格 节 点 一 一 对 应,即 单 胞 采 用周期性网格划分。

二维二轴编织复合材料细观几何模型及拉伸模量研究

二维二轴编织复合材料细观几何模型及拉伸模量研究

二维二轴编织复合材料细观几何模型及拉伸模量研究为了更加合理有效地运用二维二轴编织铺层复合材料,需要模拟计算二维二轴编织铺层复合材料的各项具体拉伸性能指标,为此本文通过分析编织复合材料的细观结构特征,建立一套工程实用的二维二轴编织铺层复合材料单层和多层的细观几何结构模型和等效力学模型,并提出一套多层编织铺层复合材料拉伸模量的数值计算方法。

最后结合拉伸断裂图像和拉伸实验数据分析复合材料拉伸断裂机理,通过研究二维二轴编织铺层复合材料拉伸断裂性质与结构的关系,总结出编织复合材料的拉伸断裂规律,进而更好地应用于实际生产。

本课题研究借鉴前人对复合材料研究的理论基础。

考虑到纤维屈曲是其模量损失的根本原因,结合实际编织复合材料的纱束横截面形态和屈曲起伏结构,还有编织工艺和固化工艺影响因素。

提出模量损失等效观点,并建立二维二轴2×2编织结构组织单胞模型,纤维纱束起伏屈曲细观几何模型和相对应的等效力学模型。

根据假设模型给出具体的数值计算方法。

实验数据表明:由本文提出的屈曲损失模型和等效力学模型计算得出的有效模量数值高于目前文献计算精度,并且操作更简单。

对于编织复合材料面内拉伸模量,参照分析前人的相关处理方法,本课题结合实际编织复合材料面内几何特征,考虑到实际的生产使用条件,假设等效编织复合材料为斜交对称铺层复合材料,应用其相关理论和方法,进行合理地面内正轴-偏轴转换,最终处理得到编织复合材料面内偏轴方向的有效拉伸模量数值。

关于多层编织铺层复合材料,观察多层铺层间的几何结构,根据实际结构建立多弹簧并联模型,并根据力学模型推导出具体拉伸模量的数值计算方法,该方法简单易操作。

最终实验数据结果表明:在拉伸模量数值变化趋势上计算值与实验值一致。

具体数值结果上也吻合很好,表明假设模型的合理性和计算方法的有效性。

对于编织铺层复合材料拉伸断裂机理,本课题结合实际拉伸数据和具体拉伸试样断裂破坏方式。

分析阶段性拉伸断裂过程复合材料试样内部结构的变化,针对非常规破坏方式,结合具体试样给出了分析,对拉伸断裂破坏的一般性方式给出了较为客观的阐述,并分析了相关断裂破坏机理,为后续二维编织复合材料的拉伸断裂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三维编织复合材料编织几何和力学性能的细观分析

三维编织复合材料编织几何和力学性能的细观分析

三维编织复合材料编织几何和力学性能的细观分析本文研究了三维编织复合材料的细观编织几何结构和细观力学数值模型,论文包括如下三个方面的工作:(1)从四步法编织工艺入手,分析了三维编织物中纱线的运动规律,模拟了横截面内任一纱线的空间运动轨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单胞划分方法;对实际的三维编织复合材料连续切片照相,并对细观照片进行图象处理,得到内部、表面和角点处纤维束横截面的形状和纤维束的空间走向,为细观力学建模提供了依据。

(2)在细观几何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三维细观有限元单胞模型,讨论了不同区域纤维束填充因子的选取和单胞合理边界条件的施加方法,计算了内部、表面单胞的平均弹性常数。

研究了内胞、面胞的弹性常数随纤维体积含量的变化关系。

(3)在(2)的研究基础上,用三维有限元模型预测了三维编织复合材料试验件的弹性常数,并将结果同倾斜层板模型进行了对比分析,用试验验证了细观力学模型的可靠性。

对具有不同表面单胞体积含量三维编织复合材料进行了弹性常数的分析,得出表面编织尺寸效应对材料整体性能影响的规律。

三维编织复合材料细观结构的几何学分析

三维编织复合材料细观结构的几何学分析

三维编织复合材料细观结构的几何学分析三维编织复合材料是一种具有多种功能特性的新型材料,在航空航天、能源、交通等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文旨在分析三维编织复合材料的细观结构的几何学特征,阐明它的特性与性能的关系。

首先,介绍三维编织复合材料的概念、分类和结构特征。

三维编织复合材料是一种由以针织方法制成的复合材料,其特点是由多种织物和粘合剂制成,织物的纤维结构可以指导复合材料的整体结构、宏尺寸和编织方式。

按照其织物材料的不同,三维编织复合材料可以分为碳纤维三维编织复合材料和针刺部件三维编织复合材料,按照织物的编织技术和流程,三维编织复合材料可以分为单层复合材料、双层复合材料和多层复合材料。

其次,介绍三维编织复合材料的细观结构的几何特征,以及其与材料性能的关系。

三维编织复合材料的细观结构可以由诸如结构面积、孔洞比例和孔径等几何特征来描述。

根据该结构的不同几何特征,三维编织复合材料可分为无孔材料、块状孔洞材料、管状孔洞材料和网状孔洞材料四类。

三维编织复合材料的细观结构特征影响着材料的性能,其中结构面积、孔洞比例和孔径的大小可以影响材料的强度、灵敏性和耐久性等特性。

最后,结合实例阐释三维编织复合材料的细观结构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情况。

随着三维编织复合材料技术的进步,它已经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能源、交通等领域中。

比如说,在航空航天领域中,三维编织复合材料的细观结构可以使其具有较强的抗拉强度和更高的抗拉延伸率,有利于提高飞行器的安全性、结构强度和体积效率等性能。

在能源领域,三维编织复合材料可用于太阳能电池片的制造,能够提高太阳能电池片的强度和耐久性,从而提高太阳能电池片的可靠性。

在交通运输领域,三维编织复合材料可用于车辆等交通工具的制造,可以提供良好的抗拉强度、抗疲劳性能和耐冲击性能,从而提高交通工具的安全性和耐用性。

综上所述,三维编织复合材料的细观结构的几何学特征对于材料的性能具有重要的影响。

不同的结构特征会带来不同的性能和特性,因此有必要了解三维编织复合材料的细观结构的几何学特征,以便正确开发新型材料,并且可以有效改善材料性能。

三维五向编织复合材料宏细观力学性能分析

三维五向编织复合材料宏细观力学性能分析

于胞元 的细 观有 限元 分 析 模 型 , 过 施 加 合 理 边 界 通
条件 , 仅能 详尽 地 描 述 材 料 的细 观 结 构 特 征 和 组 不 分本 构关 系 , 而且 能 有 效 表 征 材 料 的宏 细 观 力 学 性 能 。本 文建 立 了基 于材料 三 维实 体胞 元 的数值 分 析
结 构材 料 , 能有效 满 足航 天 、 空 等特定 领域 的使用 航
需 求 , 而 E益 受 到 人 们 的 广 泛 关 注 。 建 立 该 材 料 因 t
的刚度 、 强度 等基 本 力 学 行 为 的 分 析 与预 报 模 型是 将 该材 料用 于结 构设 计 的重要 前提 。 J
0 引 言
1 单 胞细 观结构 模 型
三维 五 向编织 复合材 料 作为 一种新 型 轻质 高效
确定 合理 的材 料单 胞细 观结 构模 型是建 立基 于 胞元 分析 力学模 型 的基 础 。文 献 [ ] 6 经详 细 研 究 满 加轴 纱 的三维 五 向 编织 工 艺 , 立 了能 有效 体 现 材 建
徐 混 ,许 希 武
( 京 航 空 航 天 大 学 结 构 强 度 研 究 所 ,南 京 20 1 ) 南 106

要 :基 于 三 维 五 向编 织 复 合 材 料 的 细 观 结 构 胞 元 , 用 细 观 有 限 元 方 法 建 立 了 材 料 宏 观 等 效 弹 性 性 能 的 采

力 学 分 析 模 型 。 模 型 数 值 结 果 与 拉 伸 试 验 数 据基 本 吻 合 , 明模 型 可 用 于 该 材 料 的宏 观 力 学 性 能 预 测 。 经 分 析 其 说 细 观 应 力 分 布 及 变 形 , 明基 于 胞 元 分 析 的 力 学 模 型 能 有 效 预测 含 周期 性 结 构 材 料 的 细 观 力 学 响 应 。 由 于 该 模 型 表

三维五向编织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分析细观结构模型

三维五向编织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分析细观结构模型

三维五向编织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分析:细观结构模型1李金超,陈利*,张一帆,孙菲天津工业大学复合材料研究所,天津市和教育部共建先进纺织复合材料重点实验室,天津 (300160)E-mail:chenli@摘 要:建立合理的三维编织复合材料的细观结构模型,对其力学性能的有限元分析具有重要影响。

在实验观察基础上,建立了三维五向编织复合材料的单胞模型,该模型合理地反映了纱线的交织状态和截面形状。

基于该模型建立了编织工艺参数之间的几何关系。

将预制件的外型尺寸和体积含量的计算值与实测值进行比较,吻合较好。

关键词:复合材料;编织复合材料;三维五向;单元胞体中图分类号:TB3321.引言随着三维编织复合材料应用的日益广泛,为了准确预测其力学性能,对其细观结构的深入研究显的尤为重要.特别是随着计算机的快速发展,利用有限元方法进行力学分析越来越广泛。

以往三维编织复合材料细观结构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维四向编织结构上[1-5],而三维五向编织复合材料由于第五向轴纱(以下简称为轴纱)的加入,纱线交织以及纱线间的挤压变形更为复杂,相关研究较少。

李典森[6]在分析了三维五向编织物纱线运动规律的基础上,建立了三维五向编织结构的单胞模型,并推导了有关参数之间的关系,但其轴纱椭圆横截面假设与实验观察存在较大差异。

陈利[7]通过对三维五向编织复合材料的截面进行观察,分析了编织物纱线的排列规律及其截面形态的变化,为进一步研究材料的细观结构模型提供了依据。

本文以成型后的编织复合材料为研究对象,在实验观察的基础上,基于纱线运动规律及横截面形状变化,推导了编织工艺参数之间的关系, 建立了三维五向编织复合材料的有限元单元胞体模型,为进一步的有限元分析奠定了基础。

2. 三维五向编织原理三维五向编织复合材料是在三维四向编织复合材料的基础上, 在编织过程中引入沿编织成型方向伸直不动的轴纱而形成的一种新的整体编织结构。

通过加入轴纱, 可以有效提高材料沿编织成型方向的刚度、强度等性能。

二维编织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分析研究进展

二维编织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分析研究进展
2016年 第 2期 Biblioteka 玻 璃 钢 /复 合 材 料
91
二 维编 织 复 合材 料 力学 性 能分 析 研 究进 展
夏 燕 茂 ,秦 志 刚
(河北科技大学纺织服装学院 ,石家庄 050018) 摘要 :论 述 了二维编织复合材料 力学性能研 究进展 ,主要 包括结构 几何模 型的研 究、力 学性 能的 实验 研 究和理论研 究三
1 结构 几何模型 的研 究进展
对 二维 编 织 复合材 料 的力学 性 能 的研究 可 以通 过 结构 几何 模 型对 力学 性 能预测 和 宏观 力学 性 能 分 析相结合。通过几何结构模型分析二维编织 复合材 料 细观 结构 特 点 ,分 析 细观 几何 尺 寸间关 系 ,分 析 其 力 学性 能 。或 者 结 合有 限元 建 立 各 种 分 析 模 型 ,预 测 二维 编织 复 合材 料 的力学 性 能 。结 构 几何 模 型 的 发展 为力学 性 能 的预测 分析 提供 基 础 。 1.1 细观 结 构 模 型
随着科 技 的 进 步 ,很 多 领 域 对 材料 性 能 的 要 求 不 断提 高 。传 统 的层 合 复合 材 料 作 为 结 构 材 料 ,在 剪切 强 度 、抗 冲击性 、断 裂韧 性等 性 能上 均有 致 命 的 弱 点 ,而编 织复 合 材 料 的编 织 增 强 体 中纤 维 相 互 缠 结 ,显示 出较强 的整体性 ,它 的剪 切 强度 、抗 冲 击性 、 损 伤容 限等 性 能都 优于 传统 的层 合 复合材 料 j。 同 时 编织 工 艺 自动化 ,提 高 了生产 率 ,复合 工艺 得 到 简 化 ,降 低 了废 品 率 。 国 内对 二 维 编 织 复合 材 料 的研 究起 步较 晚 ,主要 是 探 索 材 料 细 观 结 构 与 宏 观 力 学 性 能方 面 之 间 的关 系 ,力 图依 照 这 种 关 系 来 设 计 和 优 化 复合 材料 。对 于 二维 编 织 复合 材 料 而 言 ,编 织 增强体细观结构 的复杂性 ,使得对其进行 宏观力学 性 能 预测增 加 了一 定 的难 度 。二维 编织 复合 材 料 力 学 性 能理论 分 析研 究为 实 现二 维编 织复 合 材料 结 构 性 能优 化 提供 理论 研究 基 础并 推动 二维 编 织 复合 材 料 的研 制 和发 展 。

2.5D碳环氧编织复合材料的细观结构及弹性性能研究

2.5D碳环氧编织复合材料的细观结构及弹性性能研究

2.5D碳/环氧编织复合材料的细观结构及弹性性能研究在当前航空航天工业迅速发展的大环境下,短周期、低成本以及高性价比的航空航天结构件倍受青睐。

2.5D编织复合材料就非常具有潜力,它不仅能有效地避免二维编织层间性能差和三维编织异型结构困难的缺点,而且它能降低成本、缩短生产周期,容易制备出回转构件。

但目前对这种材料的力学性能的研究还很少,而对其剪切、扭转性能以及在动态冲击载荷作用下的损伤与破坏行为方面的研究更是寥寥无几。

加之编织复合材料的非均匀性、各向异性以及内部不可避免的存在裂纹与空洞、界面缺陷等,导致其损伤演化与增长行为十分复杂,我们有必要从2.5D编织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研究入手,从细观角度对其刚度、强度、破坏后剩余强度以及稳定性进行全面研究。

因此,本文针对2.5D编织碳/环氧复合材料,对材料细观结构及弹性性能进行了实验和数值模拟研究首先,从实验角度对2.5D碳/环氧编织复合材料在不同载荷条件下的拉伸、压缩以及剪切性能进行了研究。

获得了2.5D编织复合材料在不同载荷作用下的主要力学参数,分析了尺寸效应对材料性能的影响,并对该种材料的破坏模式进行了简要分析。

其次,对2.5D编织材料的细观结构进行了研究,建立2.5D不同编织方式的理想细观几何模型,并与RTM工艺生产中的2.5D编织复合材料细观结构进行对比分析,分析编织参数(包括如编织角、纱线绕行方式、纤维束截面形状、纤维的体积含量以及纤维曲折)对2.5D编织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最后,以经向增强2.5D碳/环氧编织复合材料为例,使用有限元软件对单胞尺度的2.5D编织复合材料的弹性性能进行研究,模拟材料在不同载荷(拉伸、压缩和剪切)作用下的力学响应,从而得到用力应变关系,最终求出材料的模量和泊松比。

将试验结果与数值模拟结果进行对比分析,验证2.5D有限元模型的有效性并最终确定该种材料的有效属性。

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与力学性能分析

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与力学性能分析

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与力学性能分析在当今的材料科学领域,复合材料因其卓越的性能而备受关注。

复合材料不是一种单一的材料,而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性质的材料,通过物理或化学的方法组合在一起,形成的一种具有新性能的材料。

理解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和力学性能之间的关系,对于设计和开发高性能的复合材料至关重要。

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是其性能的基础。

从微观角度来看,复合材料通常由基体和增强相组成。

基体材料就像是一个“背景”,为增强相提供了支撑和环境;而增强相则像是“英雄”,赋予了复合材料独特的性能。

以纤维增强复合材料为例,纤维作为增强相,具有高强度和高模量的特点。

这些纤维可以是玻璃纤维、碳纤维或者芳纶纤维等。

它们在基体中分布的方式、纤维的长度、直径以及纤维与基体之间的界面结合情况,都对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产生重要影响。

如果纤维分布均匀且取向一致,那么在受到外力作用时,力能够沿着纤维的方向有效地传递,从而提高复合材料的强度和刚度。

相反,如果纤维分布不均匀或者取向混乱,那么复合材料的性能就会大打折扣。

此外,纤维与基体之间的界面结合也非常关键。

一个良好的界面结合能够确保应力从基体有效地传递到纤维上,从而充分发挥纤维的增强作用。

如果界面结合不好,就容易在界面处产生脱粘、开裂等问题,导致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下降。

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还与制备工艺密切相关。

不同的制备方法会导致复合材料微观结构的差异,进而影响其力学性能。

例如,在注塑成型工艺中,由于材料在模具中的流动和冷却过程,可能会导致纤维的取向不一致,从而影响复合材料的各向同性性能。

而在热压成型工艺中,可以通过控制压力和温度,使纤维分布更加均匀,从而获得性能更优异的复合材料。

了解了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接下来我们探讨一下它们的力学性能。

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主要包括强度、刚度、韧性和疲劳性能等。

强度是指材料抵抗破坏的能力;刚度是指材料抵抗变形的能力;韧性是指材料吸收能量而不发生断裂的能力;疲劳性能则反映了材料在反复加载下的耐久性。

三维编织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研究

三维编织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研究

三维编织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研究摘要:近年来,随着复合材料理论体系的完善以及设计与制造技术的不断进步,三维编织复合材料的运用越来越广泛,其力学性能的研究也更加具体和深入。

本文对三维编织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进行了探讨,从概念性的内容入手,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归纳,同时结合三维五向编织复合材料的特点,对材料的细观结构进行了讨论,同时结合单胞模型,讨论了材料的力学性能,具有一定的现实参考价值。

关键词:复合材料材料;三维编织;力学;纱线;单胞三维编织复合材料在当前直升机结构设计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能够运用特有的多向纤维束空间网状结构,为直升机的设计与制造提供良好的力学性能,并且损伤容限、断裂韧性较高,消除了过往复合材料中的“层”概念,因此本文对三维编织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进行了探讨,能够为直升机结构设计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和现实参考意义。

近年来,随着复合材料理论体系的不断完善和三维编织复合材料的广泛运用,越来越多的学者在研究中提出了具有较强实际意义的模型,例如学者Chou提出的纤维交织模型、纤维倾斜模型[1],学者Whyte提出的织物几何模型[2],Lei提出的有限单胞模型[3]等等。

也就是说,各类学者在对三维编织复合材料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根据其特性和力学性能提出了大量假设,并且在实验中得到了印证,但仍然缺少对三维编织复合材料几何特性与交织结构等方面的深入探讨与研究。

1 三维编织复合材料1.1 相关概念当前,三维编织复合材料广泛运用于各类直升机结构设计中,为该行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支撑。

三维编织复合材料大多数采用了液体成型的工艺,在制造时进行浸胶固化,能够直接按照相应的要求,在模具的帮助下,形成结构件。

一般采用的工艺为传递模塑工艺(RTM)、树脂膜渗透工艺(RFI)以及真空辅助树脂渗透工艺(VARI)等等。

在制造复杂直升机构件方面,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生产的三维编织复合材料在技术上较为先进,能够有效的根据直升机的整体结构进行加强筋与进气道壳体的设计,节省了空间,提升了直升机的整体性能,并且在装配工艺上较为简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D编织复合材料的细观结构与力学性能摘要归纳、梳理三维编织复合材料细观结构表征方面较有代表性的单胞模型,分析、比较各结构模型的优缺点,从理论分析与试验测试两方面总结三维编织复合材料刚度和强度性能的研究成果与进展,探讨细观结构表征与力学性能预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展望今后的研究重点与发展方向。

关键词三维编织复合材料;细观结构;力学性能Microstructure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3D Braided CompositesABSTRACT Typical unit cell models on microstructure of 3D braided composites were summarized.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various models were compared. Developments of research on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3D braided composites were introduced from 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experimental test perspectives. Finally, problems in the present study were discussed and further development trend is prospectedKEYWORDS 3D braided composites; Microstructure; Mechanical properties1 引言三维编织复合材料是20世纪80年代为满足航空航天部门对高性能材料的需求而研发出的先进结构材料,具有高度整体化的空间互锁网状结构,可有效避免传统层合复合材料的分层破坏,冲击韧性、损伤容限与抗疲劳特性优异,结构可设计性强,能够实现异形件的净尺寸整体成型,因此在结构材料领域倍受关注。

力学性能是三维编织复合材料结构设计的核心,直接关系应用安全性与可靠性,细观结构是影响力学性能的关键,正确描述细观结构是准确预测宏观力学性能的必要前提。

细观结构表征与力学性能预报一直是三维编织复合材料的研究重点,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2 三维编织复合材料的细观结构单胞模型Ko[1]首次提出“纤维构造”术语,定义出图1所示的立方体单胞模型,单胞由四根不计细度的直纱线组成,纱线沿体对角线方向取向并相交于立方体中心,模型大致描述出了编织体内部的纱线分布情况。

图1 立方体单胞模型1986年,Ma,Yang和Chou[2]针对纱线间的相互作用,提出由三根正交基线和四根体对角线纱线组成的“米”字型单胞模型,如图2所示,浸胶后的基线和对角纱线视为“复合材料杆”,在单胞中心处相互交叉。

图2 “米”字型单胞模型同年Yang,Ma和Chou[3]又建立了图3的纤维倾斜模型,纤维束沿长方体单胞的四个体对角线排列,平行于同一对角线方向的所有纤维在注入基体后形成一个单层板,四个倾斜单层板组成一个单胞,纤维倾斜模型应用较广泛。

图3 纤维倾斜模型Li[4]等在圆形截面直纱线假设的基础上,构造出图4所示的编织体内部结构模型,纱线沿四个角度取向,分别位于单胞中两组相互垂直的平面内,每个平面内包含两组取向角相差90°的纱线,同时Li等还发现编织体的表面细观结构与内部有所不同。

图4 Li等的单胞模型Du[5]等认为纤维倾斜模型过于简化,提出图5的修正几何模型,编织纱具有圆形横截面,单胞由六个相互垂直平面切出的四根不完整纱线组成,高度为编织花节的一半。

图5 Du的单胞模型Wang和Wang[6]发现纱线在编织体内部、表面和棱角区域的运动规律不同,采用控制体积法分别构造出内部、表面和棱角单胞模型,如图6所示。

内部单胞与Li定义的单胞相同,表面单胞和角单胞均为三棱柱体,表面单胞内有两根交织纱线,角单胞内仅含一根纱线。

图6 Wang等的三单胞模型Wu[7]考虑到纤维束在三维编织复合材料内部、表面与边角的不同交织方式,提出由内部基元、边界面元和角点柱元组成的三细胞模型,如图7所示。

内部基元是立方体,纱线仍然交于一点,面单胞也是立方体,未定义角单胞的精确外形。

(a) 基元单胞(b) 面单胞(c) 柱单胞图7 Wu等的三单胞模型Wang与Wu的单胞模型有两个共同的缺点:一是单胞组合后,编织纱存在不连续的现象,二是将表面和角单胞中的纱线视为直线,与真实的弯曲形态不符。

Chen[8]等构造的内部、表面和角单胞模型如图8所示,内部单胞与Wang相同,表面单胞和角单胞分别为三根和两根弯曲纱线组成的五棱柱体,纱线形态较接近实际,且三种单胞组合后纱线连续,较以往的细观结构模型有很大进步。

(a) 内部单胞(b) 表面单胞(c) 角单胞图8 Chen等的三单胞模型到Chen的工作为止,已达成三维编织复合材料的内部、表面和棱角区域需用不同单胞分别描述的共识,三胞模型获得广泛认可,研究重点转变为对纱线真实形态的反映和细观结构的计算机仿真建模。

Wang和Sun[9]将纱线离散化为由无摩擦栓连接的数字杆单元链,建立起图9的数字单元模型。

当单元长度接近零时,数字链完全自由,可模拟出纱线的弯曲性,若不同纱线节点间的距离接近纱线直径,则发生接触,模型的不足是纱线为圆形横截面,相互摩擦或挤压时截面形状不变。

(a) 纱线的离散化(b) 三维接触单元图9数字单元模型在数字单元模型基础上,Zhou和Sun[10]又提出图10的多链数字单元方法,将纱线中的每一根纤维视为数字单元链,则纱线成为若干数字单元链的集合体,因此可模拟出纱线的横截面形状,纱线间的相互接触以及纱线截面形状的变化。

(a) 纤维的离散化(b) 三维接触单元图10多链数字单元模型3 三维编织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理论预测3.1 刚度预测理论3.1.1 经典层合板理论Yang,Ma和Chou[3]对纤维倾斜模型作如下三个假定:(1)平行于矩形单胞对角线的纤维加注基体后形成倾斜单层板;(2)不考虑单胞边界处纤维方向的改变和单胞中心纤维束交织引起的弯曲变形;(3)四向编织复合材料的单胞由四个厚度相同的单层板组合而成,不计层板间交叉,单层板与复合材料具有相同的纤维体积分数。

在面内等应力条件下,利用经典层合板理论对单层板进行二维应力—应变分析,再沿单胞厚度方向积分,得到层合板的刚度矩阵,进而求取各弹性常数。

纤维倾斜模型直接应用经典层合板理论,清晰简洁,但层合板理论的研究对象是薄板或薄壳,而编织复合材料单胞的三维尺寸几乎处于同一数量级,且未考虑交叉点纤维堆积效应、纤维屈曲度和纤维束截面形状变化对刚度的影响。

3.1.2 弹性应变能法Ma,Yang和Chou[2]在“米”字型单胞和能量法基础上,提出刚度预测的弹性应变能方法,假设:(1)纱线固化后成为线弹性“复合材料杆”;(2)复合材料杆为圆形横截面,具有拉伸、压缩和弯曲刚度;(3)两交织复合材料杆的接触区存在挤压应力,可作可压缩或不可压缩处理,接触区曲率半径等于两纤维束半径之和。

单胞的弹性应变能由复合材料杆的弯曲应变能、拉伸应变能和接触区的压缩应变能组成。

将单胞中的所有纱线投影到六面体中一组相互正交的平面内,计算三个正交方向上的纤维体积分数与单位长度纱线的弯曲、拉伸和压缩应变能,然后依据卡氏定理计算应变,进而求取弹性模量与泊松比。

弹性应变能法最突出的优点是考虑了纤维束之间的挤压效应,但未考虑纤维弯曲和截面形状的改变。

3.1.3 三单胞加权平均法Wu[7]对五向编织复合材料三细胞模型作出假设:(1)纤维具有相同的横截面积;(2)纤维为横观各向同性,纤维体积含量相同;(3)每类单胞总的纤维体积含量等于单胞个数与一个单胞中纤维长度的乘积。

首先将纤维束方向的应力、应变转化至主方向,得到全局坐标系下纱线的刚度矩阵,然后在基元、面元和柱元内进行刚度合成,最后以体积分数为权对三类单胞的刚度加权平均,从而求出复合材料的总体刚度矩阵。

三细胞模型可以分析拉压双模量材料,基体弹塑性材料以及界面损伤对力学性能的影响,但面元和柱元的求解比较困难,因二者数量相对较少,一般情况下忽略不计。

3.2 强度预测理论3.2.1 拉伸强度层板降级失效模型三维编织复合材料拉伸强度层板降级失效模型[11]基于倾斜层板结构,首先依据蔡-胡失效准则求出各个单层板的强度,其中极限应力分量与外载应力分量比值最小的层片最先失效,进行降级处理:若层板的应力值较其拉伸和压缩强度均小,则层板主轴方向刚度保持不变,其他刚度降至原值的0.4倍;若层板的应力值比其拉伸和压缩强度均大,则所有的刚度系数均降至原来的0.4倍,重复上述降级处理过程,即可得出三维编织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

3.2.2 拉伸强度的基体占优失效模型基体占优失效模型[12]认为基体的整体力学性能比纱线小很多,因而拉伸载荷下基体先于纱线达到强度极限,当基体拉应力等于拉伸强度时,基体开裂,载荷重新分配,纤维束的拉应力会很快达到强度容限,导致整体结构失效,因此由基体的拉伸强度可以确定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

基体占优模型不能系统解决不同纤维体积含量下复合材料的强度失效问题,试验发现基体失效只是削弱整体强度,加速破坏进程,材料不会马上失效,所以本方法不是拉伸强度预测的主体方向。

3.2.3 拉伸曲线的预测方法Gu[13]给出了三维编织物拉伸曲线与拉伸强度的预报方法,首先根据纱线运动规律求出轨迹纱线的结构方程,以细观结构为桥梁,建立编织物拉伸应变与纱线拉伸应变间的数学关系,由能量守恒原理,所有纱线的总体应变能等于外力所做的功,即可计算出纱线在拉伸应变点的拉伸载荷,进而获取拉伸曲线,采用最大应变破坏准则作为强度失效判据。

4 三维编织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试验测试Callus[14]等发现三维编织复合材料的拉伸失效由垂直于加载方向的纤维断裂引起,拉伸过程中纤维束的非线性行为可用三个斜率不同的直线段描述:首先为小变形阶段,终点处出现第一个屈服点,之后纤维束出现垂直于拉伸方向的裂纹,终点处为第二个屈服点,第三阶段纤维束产生平行于拉伸方向的裂纹。

编织角会影响三维编织复合材料的拉伸损伤演变情况,小编织角下材料的变形由纤维控制,破坏形式主要是纤维束轴向拉断,应力—应变接近线性关系,中等编织角时材料的破坏原因包括纤维束轴向拉断与基体破坏,编织角较大时材料的性质主要由基体控制,损伤原因顺次为基体破坏、纤维束轴向拉断和纤维束剪切损伤[15]。

编织角增大,纵向剪切模量和纵向泊松比先增大后减小,横向泊松比递减;编织角较大时基体对力学性能的影响较大,破坏断面既有脆性断裂特性也有剪切韧断特性,应力—应变关系趋于非线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