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免疫学方法及其应用(修改)
第九章 免疫学应用
• 3、比例性:抗原抗体的结合能否出现肉眼可 见的反应,不仅取决于抗原抗体的性质,也取 决于两者的比例。 • 若比例合适则抗原抗体结合形成大的免疫复合 物,出现肉眼可见反应;反之,抗原过剩或抗 体过剩,抗原抗体结合后形成小的免疫复合物, 肉眼则不可见。
• 小分子可溶性抗原,因其表面积大,容易导致 抗原过剩; • 而颗粒性抗原与抗体反应时,易出现抗体过剩。
• 红细胞(人O型红细胞,羊红细胞及兔红
细胞)→间接血凝实验
• 聚苯乙烯乳胶颗粒→间接乳胶凝集试验
• 活性碳→间接碳凝集试验
• 反向间接凝集:若将抗体结合于载体微 球上检测未知抗原。 • 用途:主要用于某些传染病的辅助诊断。 • 间接凝集抑制试验:如先将可溶性抗原 与抗体反应一定时间后,再加入载体微 球,则抗体与抗原结合而消耗,不再出 现凝集现象。 • 用途:乳胶凝集抑制试验应用于妊娠早 期诊断。
(二)人工自动免疫的注意事项
1、接种对象: 2、接种剂量、次数和间隔时间 3、接种途径:死疫苗多皮下注射,活疫苗常 用皮内注射、皮上划痕或以自然感染途径接 种,尤以后者为佳。 脊髓灰质炎活疫苗以口服为佳,而流感、 麻疹、腮腺炎疫苗以气雾吸入接种为佳。
(二)人工自动免疫的注意事项
1、接种对象: 2、接种剂量、次数和间隔时间 3、接种途径: 4、接种后反应:常在接种后24h左右局部出现红肿、 疼痛、淋巴结大。全身可出现短时间发热、头痛、 恶心等。 一般症状较轻,数天恢复正常,无需处理。 个别接种后反应剧烈,可引起严重的超敏反应及进行 性疾病,如出现休克、接种后脑炎等,应予以注 意。
• 二)免疫增强剂 • 是增强、促进和调节机体免疫功能的生 物或非生物制剂。 • 通常对免疫功能正常者无影响,而对免 疫功能异常者,特别是免疫功能低下者, 有促进或调节作用。 • 用途:主要用于恶性肿瘤、免疫缺陷病 和传染病的辅助治疗。
医学免疫学第九章
B细胞抗原受体复合物 B细胞共受体 共刺激分子 其他表面分子
一. B细胞抗原受体(BCR)复合物
mIg Ig(CD79a) Ig(CD79b)
BCR复合物结构模式图
BCR复合体介导的胞内信号转导模式图
二、B细胞共受体(coreceptor)
CD19/CD21/CD81
14
抗体多样性产生的机制
V(D)J基因片段的组合 V D J
VXDXJ 轻链和重链的组合 不准确的连接 N核苷酸插入
多样性预期 体细胞突变
IgH
Igκ
Ig λ
40
40
30
25
0
0
6
5
4
6000
200
120
320X6000=1.9X106
多样性增加100倍
多样性增加300倍
~1011
IgH基因突变率是其它基因的百万
(Somatic Hypermutation)
成熟B细胞重排过的基因可发生高频突变,只发生在 抗原刺激后和在外周淋巴器官的生发中心。
主要方式是点突变,突变后的CDR中的某些分子和抗 原结合的亲和力比原来的分子要强,因此,在抗原免 疫后会产生抗体的亲和力成熟的现象。也就是在免疫 应答中,再次免疫比初次免疫产生的抗体亲和力高, 这是在生发中心抗原对高频突变的B细胞选择的结果。
一、产生抗体参与体液免疫
1. 中和作用:
中和毒素
中和病毒
2. 调理吞噬作用
3. 参与补体的溶细胞或溶菌作用
大量水份涌入细胞内 内容物向外渗漏
细菌 细胞
4. NK细胞介导的ADCC作用
二、B细胞处理及提呈抗原
1. B细胞可捕获可溶性抗原 M0-M、DC不能有效捕获可溶性抗原
免疫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与应用
免疫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与应用免疫学研究是目前生命科学领域中最为活跃的领域之一,其涵盖了多种研究主题,包括疫苗研制、免疫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在免疫学研究中,基本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是非常重要的,本文将介绍免疫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应用。
一、细胞培养技术细胞培养技术是免疫学研究中最基本的技术之一。
通过细胞培养技术可以培育大量的细胞,进行体外实验。
免疫学研究中最常用的细胞是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树突状细胞等。
在细胞培养的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细胞培养的条件,包括pH值、温度、湿度、CO2浓度等。
此外,还需要添加适当的培养基和生长因子,以促进细胞生长和增殖。
细胞培养技术可以用于研究细胞的生理和代谢过程,也可以用于评估各种化合物对细胞的影响,如毒性、增殖能力等。
二、免疫分析技术免疫分析技术是免疫学研究中最为常用的技术之一,其中包括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等。
ELISA技术是一种常用于检测蛋白质的技术。
在ELISA中,将待测蛋白质固定在固相上,在加入特异性抗体和检测抗体后测定蛋白浓度。
通过以上步骤,可以定量检测目标蛋白质的浓度。
Western Blotting技术主要是用于检测蛋白质的存在和表达水平,是一种蛋白质电泳的方法。
通过Western Blotting技术,可以检测多种类型的蛋白质,并且具有高灵敏度和高特异性的优点。
三、细胞免疫学技术细胞免疫学技术是研究免疫系统中细胞免疫应答的技术,包括流式细胞术、细胞分选和细胞培养等。
流式细胞术是一种经典的细胞分析技术。
该技术通过对细胞进行染色和排序,可以检测大量细胞表面标记物、细胞类型和活化状态等,并在其表达产物中识别和计数特定的细胞亚群。
细胞分选技术允许将特定的细胞分离出来进行后续的实验和研究。
细胞分选技术通常使用流式细胞术、磁珠分离和微流控芯片技术实现。
细胞培养技术主要用于研究细胞的细胞学特征、功能以及影响特定功能的诱导因素。
免疫学概论 9免疫学应用
可用于麻疹、脊髓灰质炎、甲型肝炎等疾病的治疗或紧急预防,
可达到防治疾病、减轻症状和缩短病程的目的。
3、人特异性免疫球蛋白
来源于恢复期病人或接受类毒素、疫苗免疫者的血浆,含高 效价的特异性抗体。
常用于过敏体质及丙种球蛋白疗效不佳的疾病。
四、过继免疫 将供者的淋巴细胞或淋巴因子转移给受者,以增强其细胞免 疫功能。 如给免疫缺陷患者输入骨髓细胞,给肿瘤患者输入LAK细胞等 五、免疫增强剂和免疫抑制剂
③、DNA疫苗
用编码病原体有效免疫原的基因与质粒重组 接种机体
机体表达保护性抗原
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力
制备简单、耗费较低;在体内可持续表达,效果较好,免疫 力维持时间长。
其安全性尚不清楚,如:外源性DNA是否与宿主细胞基因组 整合,是否诱导自身抗DNA的抗体等。
④、转基因植物疫苗
将目的基因导入食用植物细胞基因组中,免疫原即可在植物 的可食用部分稳定的表达和积累,人类和动物通过摄食达到 免疫接种的目的。
免疫增强剂是增强、促进和调节机体免疫功能的制剂。
主要用于恶性肿瘤、免疫缺陷和传染病的辅助治疗。 免疫抑制剂抑制机体的免疫功能,主要用于抗移植排斥反应、 超敏反应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人工自动免疫与人工被动免疫特点与区别
第二节 免疫学诊断
机体受到抗原刺激后,体内可产生特异性体液或细胞免疫应 答,用免疫检测技术对这些免疫反应物质在体内外进行检测 即免疫学诊断。 一、体外免疫学检测 (一)、体液免疫检测(血清学反应)
常用的植物有:番茄、马铃薯、香蕉等 如:用马铃薯表达乙肝表面抗原已在动物实验中获得成功
(四)、人工自动免疫的注意事项
1、接种对象 免疫力差、与某些病原微生物接触机会多、疾病及并发 症危害大、流行地区的易感者等。
第九章免疫学应用
比例性
抗体过剩
比例适当
抗原过剩
抗原抗体的比例与其形成免疫复合物大小的关系
(二)抗原抗体反应的类型
1 、凝集反应:颗粒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在一定 条件下,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物,称为凝集反应。
凝集反应
2 、沉淀反应: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在一定条
件下,出现肉眼可见的沉淀物,称为沉淀反应。
保留其抗原性所制成的生物制品
百日咳死疫苗
百、白、破三联疫苗
白喉类毒素 破伤风类毒素
新型疫苗:
•亚单位疫苗
•结合疫苗
•合成肽疫苗
•基因工程疫苗
人工主动免疫的注意事项
接种对象:流行地区的易感者; 接种剂量:次数和间隔时间:死疫苗2-3次,间隔7-10天; 活疫苗1次;类毒素2次,间隔4-6周。 接种途径:死疫苗多皮下注射、活疫苗多皮内注射、皮上 划痕或以自然感染途径接种。 接种后反应:接种24小时左右局部出现红肿、疼痛、淋巴结 肿大;短暂发热、头痛、恶心等,一般症状轻 微,数天恢复正常。 禁忌症:高热、严重心、肝、肾疾病、传染病、恶性肿瘤、 孕妇等。
接种的免疫原性物质: 细菌疫苗 疫 苗 细菌类毒素
病毒疫苗
疫苗
灭活疫苗(死疫苗)
病原微生物人工培养后,用理化方法灭活而制成的 制剂,又称死疫苗。常用的死疫苗有乙脑疫苗、百日咳疫
苗、狂犬病疫苗
减毒活疫苗:
用人工诱导变异或从自然界筛选获得的减毒或无毒 的活的病原微生物制成的制剂。常用的活疫苗有卡介苗、
免疫荧光直接法
免疫荧光间接法
2)免疫酶技术
1、包被抗体 2、加抗原 3、加酶标抗体 4、加底物显色 ELISA双抗体夹心法
免疫学概览第九章-耐受诱导和MHC限制
MHC限制
• 阳性选择:T细胞的MHC限制的检测过程 • 是否有识别上皮细胞胸腺皮质区表面上表达的任何一个
MHC分子的受体 • TCRs不能识别任何自身的MHC分子,T细胞就会死亡
MHC限制的逻辑
• 为什么T细胞需要被检验来确定它们是否能够识别由自身 MHC分子所提呈的肽段?
• 阳性选择重要性:它建立了一个系统,确保所有成熟的T细 胞都带有能识别由MHC分子提呈抗原的TCRs
自身耐受测试
• 单阳性细胞(SP) • 阴性选择:在胸腺髓质区执行的第二轮检验——自身耐受检验 • 两种类型细胞:
• 胸腺DCs:从骨髓迁移到胸腺中 • 骨髓胸腺上皮细胞
毕业
• 所有这些检验的最终结果是: • 存活下来的T细胞表达能识别由胸腺上皮细胞提呈的自身 MHC-肽复合物的受体,但该受体不识别由胸腺DC上MHC 分子提呈的自身抗原
免疫学概览
第九讲 耐受诱导和MHC限制
回顾
• 我们的自身抗原不被识别为危险信号是B细胞和T细胞必须学会的, 否则我们将死于自身免疫病
• T细胞必须限制性地识别自身的MHC分子,这样T细胞就会集中注意 力于MHC-肽的复合物,而不是那些未被提呈的抗原
胸腺
• T细胞在胸腺内学会自身耐受——中枢耐受诱导 • 从骨髓进入胸腺的T细胞不表达CD4、CD8、TCRS,进入胸
腺后,会迁移至胸腺外围区域并且开始增殖
• 双阳性细胞(DP细胞):都表达CD4、CD8共受体分子 • 反向脱衣舞
• 胸腺皮质区的“全身盛装”的T细胞表面会高水平表达Fas,并只产 生很少量的Bcl-2,对启动凋亡的细胞极其敏感
• 处在这种极度脆弱的状态下时,T细胞将收到自身耐受和MHC限制 性的检验,如果不能通过其中的任何一项检验,T细胞就会死亡
免疫学PPT课件之第九章免疫学临床应用
人工自动免疫与人工被动免疫的区别
区别点
输入机体的物质
人工自动免疫
抗原
人工被动免疫
抗体、细胞因子
免疫生效时间
免疫维持时间 主要用途
慢 、 接 种 后 1~4 周
长、数月~数年 预防传染病
快、接种后立即生 效
短、约2~3周 治疗或紧急预防
人工被动免疫常用制品
⒈抗毒素:如破伤风抗毒素和白喉抗毒素 ⒉人丙种球蛋白 ⒊人特异性免疫球蛋白 (二)免疫增强剂 (三)过继免疫 将供者的淋巴细胞或淋巴因子转移给受者, 以增强其免疫功能。
单向琼脂扩 散实验
3.免疫标记技术
免疫荧光技术:荧光素
酶免疫技术:酶
放射免疫测定法:放射性核素
金免疫技术:胶体金
ELISA实验
(二)细胞免疫检测
1. T细胞总数测定:E化环实验
2. T细胞功能测定: 淋巴细胞转化试验正常值:60~80%
二、体内免疫学检测
(一)体液免疫检测:I型超敏反应皮肤实验、
中和反应皮肤实验
(二)细胞免疫检测:特异性抗原皮肤实验、 植物凝集素皮肤实验
死疫苗和活疫苗的区别
区别 点 接 种 方式 接 种 剂量 接 种 次数 副 作 用 免 疫 效果 疫 苗 保存 死疫苗 多为注射(皮 下) 较大 2次或多次 反应较大 较差,维持数 月~2年 较易保存,有 效期1年左右 活疫苗 模拟自然感染途径(口服、雾化 吸入)或皮内注射、皮肤划痕 较小 多数只需1次 反应较小 较好,维持3~5年,甚至更长 不易保存,4℃冰箱数周
电解质
凝集现象
直接凝集试验
间接凝集抑制试验
(2)沉淀反应 电解质 可溶性抗原+相应抗体 沉淀现象 1)单向琼脂扩散试验:用于检测各类Ig和 补体各成分的含量。 2)双向琼脂扩散试验:用于分析和鉴定抗原, 检测抗原、抗体的浓度。 3)对流免疫电泳:用于病原微生物抗原检测, 作为某些传染病的早期诊断。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 第09章 免疫学应用
第2节 免疫学防治
人工自动免疫和人工被动免疫的特点
项目
人工自动免疫
人工被动免疫
输入物质 产生免疫力时间 免疫力维持时间 主要用途
抗原 慢(2-3周) 数月至数年 预防
抗体(主要) 快(输注即生效) 2-3周 治疗或紧急预防
第2节 免疫学防治
(3)计划免疫——我国推行的儿童基础免疫程序
年龄
疫苗
年龄
(2)沉淀反应: 凝胶内沉淀反应 液体内沉淀反应
单向免疫扩散试验
第1节 免疫学检测
(3)免疫标记技术:——免疫荧光技术
免疫荧光直接法
免疫荧光间接法
第1节 免疫学检测
(3)免疫标记技术:
——放射免疫技术(RIA)
放射免疫测定法(RIA)是将放射性核素分析的灵敏性 和抗原抗体反应的特异性结合的测定技术。具有灵敏、精确、 特异性高、易规范化及自动化等优点的一种先进的免疫标记 技术。
第1节 免疫学检测
淋巴细胞增殖反应
第1节 免疫学检测
皮肤试验
特异性抗原皮肤试验:在受试者前臂内侧 皮内注入少量可溶性抗原,24-48小时后, 观察局部皮肤红肿硬结的大小。大于1cm 即为阳性,表示有细胞免疫力。
第1节 免疫学检测
(二)免疫细胞及其功能的检测
2、B细胞功能检测
免疫球蛋白 B细胞的数量 B细胞的功能
•免疫血清
抗感染的免疫血清
抗淋巴细胞丙种球蛋白
•细胞因子制剂 外源细胞因子治疗
细胞因子拮抗疗法
•过继免疫 输注具有免疫活性的细胞
第2节 免疫学防治
过继免疫:是采用具有免疫活性的细胞输注入患者体
内,输入的免疫活性细胞可在体内继续扩 增发挥免疫杀伤作用的一种疗法
免疫学方法及其应用
免疫学方法及其应用1. 内容1.抗原抗体反应的一般规律:特异性、可逆性、定比性、阶段性、条件依赖性2. 抗原抗体间的主要反应:凝集反应、沉淀反应、补体结合试验、中和试验。
3.免疫标记技术:免疫荧光技术、免疫酶技术、放射免疫测定法、免疫电镜技术、发光免疫测定法。
2. 练习一、填空1.抗原、抗体反映的一般规律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答案:特异性,可逆性,定比性,阶段性,条件依赖性2.可溶性抗原与其相应的抗体在合适的比例和适当的条件下的反应,并出现肉眼可见的沉淀现象,成为____。
答案:沉淀反映二、判断1、免疫测定法包括面面免疫标记技术、免疫亲和层析、免疫定位分析、免疫生物传感器技术等,其中尤其以免疫亲和层析技术的发展最快、应用最广。
()答案:N三、简答1、什么是凝集反应?简述两种凝集反应的具体方法答案:颗粒性抗原与相应的抗体在合适的条件下反映并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团现象,称凝集反应。
方法:(1)直接法:包括玻片法和试管法等.(2)间接法:典型的间接凝集试验,基本原理是将可溶性抗原吸附到适当载体上,使其成为人工的“颗粒性抗原”,从而也会产生凝集反应而可用肉眼检出。
3. 测验一、填空1.由特异性抗体抑制相应抗原的生物学活性的反应,称为____。
2.补体结合试验的优点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简答1.血清学反映的一般规律有哪些?试一一加以简介。
2.补体结合实验的基本原理是什么?有何优缺点?4. 案例5. 资源下载课程讲义资源(Word文档)、教学课件资源(PPT)、视频录像资源(视频录像)。
6. 扩展学习使用教材:微生物学教程第3版周德庆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参考书目:1.沈萍主编,《微生物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2.沈萍、范秀容、李广武编,《微生物学实验》第3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3.Prescott LM, Harley JP, and Klein DA. Microbiology (5th ed.), Higher education press and McGraw-Hill Companies, 2002.4. 闵航(2005):微生物学. 浙江大学出版社参考期刊:微生物学报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中国微生物学会主办微生物学通报中国微生物学会;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主办参考网址:中国微生物信息网络hppt://159.226.80.1/chinese.html中国微生物资源信息共享/sdinfo中国微生物信息网络/。
免疫学的应用
(7)疫苗的型别与疫病型别的一致性
• 有些传染病的病原有多种血清型,并且 各血清型之间无交互免疫性,对于这些 传染病的预防就需要对型免疫或使用多 价苗
(8) 药物的干扰
• 使用活菌苗前后10d不得使用抗生素及其 他抗菌药,活菌苗和活病毒苗不能随意混 合使用
(9) 防止不良反应的发生
免疫接种时,应注意被免疫动物的年龄、体 质和特殊的生理时期(如怀孕和产蛋期)
(二)免疫血清 (三)诊断液
二、免疫诊断与免疫防治
• 免疫诊断
• 免疫防治
(4) 选择适当的免疫途径
• 接种途径:滴鼻、点眼、刺种、皮下或肌 肉注射、饮水、气雾、滴肛或 擦肛等
注意:应根据疫苗的类型、疫病特点及免疫 程序来选择每次的接种途径,一般应以疫 苗使用说明为准
(5) 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
• 无统一的免疫程序
注意: 应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由于 影响免疫的因素很多,免疫程序应根据疫病 在本地区的流行情况及规律、畜禽的用途( 种用、肉用或蛋用)、年龄、母源抗体水平 和饲养条件,以及使用疫苗的种类、性质、 免疫途径等方面的因素制定
(1) 疫苗的质量
疫苗应购国家批准的生物制品厂家的疫苗
购买及使用前检查是否过期,并剔除破损、 封口不严及物理性状(色泽、外观、透明度、有 无异物等)与说明不符者
(2) 疫苗的保存和运输
疫苗种类
保存环境
灭活苗(死苗)
非冻干活菌苗 (湿苗)
冻干的弱毒、弱 菌苗
马立克病疫苗
2~15℃的阴暗 环境中
4~8℃冰箱中
不能冻 结保存
冷冻保存,温度越低越好
液氮罐中
备
注
保存温度应 保持稳定, 不能波动太 大,若反复 冻融,能造 成病毒、细 菌的大量死 亡
免疫学第九章免疫细胞PPT课件
DC细胞的分化
在外周组织中接受不同的信号刺激,分化为不同亚型的DC细胞。
调节性DC细胞的分化
在特定的免疫微环境中,由其他DC细胞或巨噬细胞分化而来。
DC细胞的激活和调节
抗原刺激
DC细胞通过模式识别受体识别抗原,被激活并启 动免疫应答。
共刺激分子
DC细胞表达多种共刺激分子,与T细胞相互作用, 提供激活信号。
主要功能是产生抗体,执行体 液免疫应答。
滤泡B细胞
参与抗原的摄取、加工和递呈 。
调节性B细胞
通过产生IL-10和TGF-β等细胞因 子发挥免疫调节作用。
浆细胞样B细胞
分泌大量抗体,参与体液免疫 应答。
B淋巴细胞在免疫应答中的作用
抗原识别
B细胞通过其表面的抗原受体(BCR) 识别抗原。
激活和分化
B细胞在抗原刺激下活化,分化为浆 细胞或记忆B细胞。
DC细胞在免疫应答中的作用
抗原呈递
DC细胞能够摄取并加工抗原,将其呈递给T细胞,启动特异性免疫 应答。
T细胞活化
DC细胞与T细胞相互作用,通过信号转导和共刺激分子等机制激活 T细胞。
免疫调节
DC细胞在不同的免疫微环境中发挥调节作用,影响免疫细胞的分化、 活化和凋亡。
DC细胞的发育和分化
前体DC细胞的发育
T淋巴细胞的种类和功能
01
02
03
04
辅助T细胞
通过释放细胞因子来激活其他 T细胞和B细胞,协助免疫应
答。
细胞毒T细胞
识别并破坏被感染或异常的细 胞。
调节T细胞
通过释放抑制性细胞因子来抑 制其他免疫细胞的活性,维持
免疫稳态。
免疫学第九章 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
二. T细胞活化的信号刺激
1. T细胞活化的双信号刺激:至少需要二
个独立信号刺激,由APC提供。
信号
T细胞
APC
第一信号: TCR和CD4 —— MHC-肽复合物
或CD8
第二信号: CD28 —— B7(7.1、B7.2)
2. T细胞活化中细胞粘附分子的辅助作用:
(如细菌、细胞等)及细菌增殖中新合成的抗原 成分。 (2)APC通过吞噬和吞饮作用摄取内化的细菌代谢 产物和其它可溶性蛋白质抗原。
二.T细胞的抗原识别
(一)对 MHC I类分子递呈抗原的识别 --- 内源性抗原的递呈过程:
指胞浆内的抗原,经酶降解成小的肽片段,与 MHC I类分子结合成复合物,然后转送到细胞膜表 面,供CD8+ T细胞识别的过程。
CTL杀伤靶细胞机制(两种):
(1) 穿孔素依赖性机制 --- 破坏细胞膜 CD8CTL特异识别MHC I-肽复合物(靶细胞表
面)释放活性溶解颗粒 毒性蛋白质: 穿孔素形成膜孔道 细胞死亡。 颗粒酶(颗粒酶B) 进入靶细胞(通过膜孔道)
胱门蛋白酶(caspases, CPP- 32)活化 CAD 活化 降解DNA。
主要效应功能:杀伤表达有同MHC I类分子结合的 特异性抗原的细胞。
1. 特异性细胞毒效应 在宿主抵抗细胞内寄生物的防御中起重要作用。 如病毒、一些细菌及寄生虫等病原体。
靶细胞特点: (1) 寄生物在感染细胞内增殖, a. 不被所感染的细胞破坏; b. 不能接触细胞外的抗体。 (2) MHC I类分子表达下降。
(2)传送活化信号给T细胞,进一步刺激T细胞克隆增
殖。活化的APC表达B7分子增加。
医学免疫学第9章-固有免疫
黏附分子及其趋化因子发挥重要作用。
②识别、清除病原体等抗原性异物 A、吞噬细胞对病原体等抗原性异物的识别 通过受体识别,不同于TCR/BCR的识别!
调理性受体 FcR
CR
Fc(IC) C3b/C4b(IC)
非调理性受体:模式识别受体(PRR)
调理作用
病原相关分子模式
B、吞噬细胞对病原体等抗原性异物的吞噬与杀伤 杀菌:吞噬体内,氧依赖性和氧非依赖性系统发挥作用 消化和清除:吞噬溶酶体内多种水解酶的作用 结果 大部分降解后吐出胞外 小部分被Mf处理成具免疫原性的小分子肽段
(2)噬碱粒细胞、肥大细胞:参与Ⅰ型超敏反应。
第二节 固有免疫识别
模式识别理论:
• 1. PAMPs是病原体相关的外源性危险信号 • 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MP):一类或一群特
定病原生物(及其产物)共有的某些非特异性、 高度保守且对其生存和致病必要的分子结构, 其可被非特异性免疫细胞所识别。
为病原微生物所特有,生存和致病性所必须, 是宿主泛特异性识别的分子基础
• Innate immunity is the initial response to microbes that prevents infection of the host and, in many instances, can eliminate the microbes.
• 固有免疫的效应机制常用于是清除病原微生物, 甚至体现在适应性免疫应答中,
第一节 固有免疫系统的组成
一、固有免疫屏障是机体抵御微生物入侵的防线 1、皮肤黏膜屏障 (1)物理屏障 皮肤物理屏障 黏膜物理屏障 ( 2) 化学屏障 (3)生物学屏障 2、血-脑屏障 3、血-胎屏障
二、固有免疫分子是发挥抑菌、杀菌、启动和参与 免疫应答的效应分子
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第九章 免疫学应用
【学习目标】 1.解释人工自动免疫、人工被动免疫、凝
集反应、沉淀反应、免疫标记技术的概 念。 2.简述最常用的免疫学检测方法。 3.简述计划免疫的概念及常用生物制品。 4. 列出常用的免疫抑制剂及免疫增强剂。
案例9-1:毛某某,2002年4月8日出生,男性。出生后医 院发给其家长一个计划免疫手册,叮嘱出院后和社区 卫生机构取得联系,定时为孩子进行预防接种。以下 是毛某某计划免疫手册上的记载:
健康-----无病 疾病原因-----细菌或外伤引起的损伤和功能异常 护理-----协助医生诊疗,消除身体的疾患,恢复正常
的功能 护士-----医生的助手 护理方法---执行医嘱、护理常规及技术操作 护理教育—文化、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不突出护
理内容 南丁革尔的定义——通过改变环境,使病人处于最
2002年4月10日 卡介苗 乙肝疫苗 2002年5月15日 脊髓灰质炎三价疫苗 2002年6月9日 脊髓灰质炎三价疫苗 白百破三联疫苗 2002年7月17日 脊髓灰质炎三价疫苗 白百破三联疫苗 2002年10月7日 麻疹疫苗 2009年3月3日 麻疹疫苗 卡介苗
思考:
1.该儿童预防接种是否按计划执行? 2.该儿童还需补种哪种疫苗?
我国推行的儿童基础免疫程序
年龄
疫苗
年龄
疫苗
出生时
卡介苗、乙肝疫苗
8个月
麻疹疫苗
2个月 3个月 4个月 5个月
三价脊髓灰质炎疫苗1 1.5-2岁
三价脊髓灰质炎疫苗2, 百白破1
4岁
三价脊髓灰质炎疫苗3, 百白破2
7岁
百白破3
12岁
百白破4
三价脊髓灰质炎疫苗4 卡介苗、麻疹疫苗、白 破二联疫苗 卡介苗(农村)
医学免疫学第九章超敏反应
常见疾病类型举例分析
新生儿溶血病
由于母子血型不合,母亲体内产生与胎儿红细胞表面抗原相应的IgG抗体,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与红细 胞结合并激活补体,引起红细胞溶解破坏,导致新生儿溶血病。
药物过敏性血细胞减少症
某些药物作为半抗原进入体内,与蛋白质结合成全抗原后刺激机体产生相应抗体,当再次接触该药物时,发 生II型超敏反应,导致血细胞减少。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殖
IV型超敏反应又称为迟发 性变态反应,是一种由T细 胞介导的免疫应答,通常 在接触抗原后24-72小时内 发生。该反应涉及T细胞的 活化和增殖,以及随后释 放的细胞因子和炎性介质 。
抗原进入体内后,被抗原 提呈细胞(如树突状细胞 )摄取并处理,然后与T细 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结合 。
抗原与T细胞受体结合后,T 活化的T细胞释放多种细胞 在细胞因子的作用下,局
典型临床表现举例分析
血清病
通常在初次大量注射抗血清后1-2周发生,表现为发热、 皮疹、关节肿痛、淋巴结肿大等,严重者可出现血管神经 性水肿、肾小球肾炎等。
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
多发生在上呼吸道感染、猩红热等链球菌感染后1-3周, 表现为血尿、蛋白尿、水肿、高血压等急性肾炎综合征表 现。
类风湿性关节炎
超敏反应与肿瘤免疫 关联
肿瘤细胞可表达某些特异性抗原,激 发机体免疫系统产生超敏反应。此外 ,某些肿瘤细胞还可通过表达免疫抑 制因子或逃避免疫监视机制来抑制机 体的抗肿瘤免疫反应。
超敏反应在肿瘤免疫 中作用机制
一方面,超敏反应可通过激活免疫细 胞释放炎性介质和细胞因子来抑制肿 瘤细胞的生长和转移;另一方面,过 度的超敏反应可能导致免疫细胞对正 常组织的攻击从而加剧组织损伤和炎 症反应这可能会为肿瘤的生长和转移 提供有利条件。因此,在肿瘤免疫中 超敏反应的平衡和调控至关重要。
免疫学方法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免疫学方法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免疫学是研究动植物及人体对微生物、肿瘤和异体组织等异物的抵抗和免疫应答机制,以及开发应用免疫学方法和技术对疾病进行预防、治疗和诊断的学科。
免疫学方法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已成为当今医学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本文将从免疫治疗、免疫诊断和免疫预防三个方面介绍免疫学方法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一、免疫治疗免疫治疗是利用人体自身免疫系统攻击和清除感染、肿瘤和其他异常细胞的治疗方法。
免疫治疗主要包括被动免疫和主动免疫。
1. 被动免疫被动免疫是将抗体直接注射到患者体内,使其在短时间内获得免疫力,对疾病产生保护作用。
目前,常用于被动免疫的方法有疫苗免疫、蛋白治疗和特异性免疫球蛋白(Ig)注射等。
2. 主动免疫主动免疫是通过激活或增强人体自身免疫系统来攻击和清除感染、肿瘤和其他异常细胞,让免疫系统对疾病产生保护作用。
在主动免疫治疗中,可采用的方法包括免疫调节剂、细胞治疗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等。
二、免疫诊断免疫诊断是利用抗体和抗原间的特异性反应来检测人体内存在的某些物质,以达到诊断疾病的目的。
免疫诊断方法基本上分为两大类:直接法和间接法。
1. 直接法直接法是指直接检测抗原或检测其与特异性抗体的结合。
如血清检测、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流式细胞术、放射免疫法、荧光免疫法等。
2. 间接法间接法是指利用抗原与免疫震荡物质间的反应来间接检测对应的抗体,从而诊断疾病。
如血凝反应、输血反应试验、荧光抗体试验等。
三、免疫预防免疫预防是指通过接种免疫疫苗,让机体产生有效免疫,以预防某些疾病的发生。
目前,常用于免疫预防的疫苗包括灭活疫苗、活疫苗、亚单位疫苗和核酸疫苗等。
免疫预防能在病原体入侵前通过免疫接种来阻止疾病发生,是目前治疗疾病的有效手段之一。
免疫预防的优点是安全、廉价、简单易行,特别适合发展中国家,如麻疹、流行性腮腺炎、水痘、轮状病毒等疫苗都是属于免疫预防范畴。
结论免疫学方法广泛应用于疾病治疗的多个方面,如免疫治疗、免疫诊断和免疫预防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抗体的基本结构
两条重链(H链) 440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分子量约50~70kD 二硫键(-S· S-) 两条轻链(H链) 220个氨基酸组成,分子量约22.5kD。
根据重链的氨基酸顺序同源程度的差异,可将Ig分为类和亚 类。人的免疫球蛋白共5类:IgG 、IgA 、Ig M、IgD和IgE
2、抗体的基本结构
1、抗体的性质
(3)由不同细胞克隆产生的抗体具有不均一性和结构的 多样性。
例如将血清电泳时,免疫球蛋白主要分布于γ 球蛋白区,因而曾称抗体 为γ 球蛋白,也有少量延伸到β 区和α 2区。
抗体作为一种球蛋白,对异种动物又是很好抗原。因此,抗体 即是抗体,又是抗原。利用此种特性可以制备抗免疫球蛋白 抗体(或称抗抗体),用于荧光抗体技术中(间接法)。
4、人工制备抗体
(2)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 antibody,McAb) 原理: 淋巴细胞增殖分化的浆细胞 (来自脾脏,有抗原特异性,能产生抗体,但短寿) 骨髓瘤细胞 (无抗原特异性,但长寿,能在体外无限繁殖) 利用原生质体融合技术进行细胞融合, 获得既能在体外培养又能产生单一抗体的杂交瘤细胞。 特点:纯度高、特异性强、效价高、无或少血清交叉反应, 制备成本低等特性。 已广泛用作临床诊断试剂或生化治疗剂。
类型:环状法、絮状法和琼脂扩散法(单向和双向)。
三、主要抗原抗体反应
图7-5 琼脂双向扩散的几种不同方式结果示意图
3、免疫电泳 将琼脂扩散和电泳技术相结合的血清学检验方法。 特点:特异性强、很高的灵敏性和分辨力。 用途:分析抗原或抗体纯度。 类型:对流免疫电泳、火箭电泳、双向免疫电泳、琼脂免疫 电泳。 (1)对流免疫电泳 这是一种将双向扩散与电泳技术结合而成的方法。 原理:抗原与抗体分别置于凝胶板电场负、正极附近的小孔 中,通电后,抗原向正极移动,而抗体则向负极移动 ,结果在两孔间合适的抗原、抗体浓度处会形成一条 沉淀线。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和甲种胎儿蛋白(AFP)等的检测。
(2)细菌抗原
2、抗原的种类
(2)细菌抗原
①菌体抗原 (O抗原) 在细胞壁上,主要抗原。主要成分为脂多糖。根据O抗原的 组成不同进行分群。 O抗原耐热,121℃,2h不被破坏。 如沙门氏菌属的O抗原不同分成67个血清群。 ②鞭毛抗原(H抗原) 在鞭毛中,由蛋白质组成,具有不同的种和型特异性,可作 菌型鉴别。 H抗原不耐热,56~80℃,30~40min即被破坏。 在制备O抗原时常用煮沸法消除H抗原。
(二)、抗 体
1、抗体的性质 (1)免疫球蛋白是一种糖蛋白,具有蛋白质的通性。 凡能破坏球蛋白的各种理化因素均能使之灭活;能被多 种蛋白水解酶裂解;可以在乙醇、三氯醋酸或中性盐类 中沉淀,生产上常用50%饱和硫酸铵或硫酸钠从免疫血 清中提取抗体球蛋白。
(2)在体外 (试管内),抗体可与相应的抗原发生特异性结 合并出现可见反应; 在体内,与其他防御机能协同作用下杀灭病原菌,起 到抗感染作用。 但某些抗体在机体内与相应的抗原相遇时,能引起变态反应。 如青霉素过敏等。
包括两个基本内容: (1)免疫原性:抗原刺激有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 应的能力; (2)反应原性:抗原与相应抗体在体内或体外发生 特异性结合反应的能力; 抗原性:免疫原性和反应原性的统称。
(一)、抗 原
1、抗原的基本性质 (1)异物性 (2)大分子量 (3)特异性 抗原刺激机体后只能产生相应的抗体并能与之结合。 特异性是由抗原表面的抗原决定基(簇) 决定的。 抗原决定基(表位):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基 本结构或具有化学活性的基团。 抗原决定基是与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基本单位。 (4)化学结构复杂 免疫原性的形成还要求蛋白质分子的化学结构复杂。极性基 团愈多或含支链氨基酸愈多,以及带芳香族氨基酸多的蛋白 质抗原性愈强。
CDR区 识别抗原 N端 重链 可变区
轻链 构架区 恒定区
键间二硫键
C端
2、抗体的基本结构
3、抗体的种类
(1)根据抗体获得方式分类 ①免疫抗体 动物患传染病后或经人工注射疫苗后产生 ②天然抗体 动物先天就有的抗体,可以遗传给后代 机体对自身组织成分产生的抗体 ③自身抗体 (2)根据抗体作用对象分类 ①抗菌性抗体 细菌或内毒素刺激机体所产生的抗体
2、抗原的种类
按抗原性的完整与否及其在机体内刺激抗体产生的特点, 可分为完全抗原和不完全抗原。 (1)完全抗原与不完全抗原 ①完全抗原 既有免疫原性又有反应原性。即能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并 与产生的抗体在体内或体外(试管内)发生反应的抗原。 如细菌、病毒、外毒素、血清白蛋白、花粉蛋白、 ②不完全抗原(半抗原) 只有反应原性而没有免疫原性。即不能单独刺激机体产生 抗体,若与蛋白质或胶体颗粒结合,形成大分子复合物成 为完全抗原,则可刺激机体产生抗体。 如各种低分子量的药物、脂类和多糖等都属于不完全抗原。
三、主要抗原抗体反应
(二)、沉淀反应 定义: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在有适量电解质存在条 件下,形成肉眼可见的沉淀物。(沉淀原,沉淀素)
凝集反应与沉淀反应的区别: 凝集反应的抗原是颗粒性抗原,总表面积小,做抗体稀释。 沉淀反应的抗原是可溶性的胶体溶液,单位面积抗原多,需 抗体量多,抗原稀释。 以抗原的稀释度作为沉淀反应的效价。
抗原抗体反应的一般特点
1.特异性与交叉性 特异性:一种抗原只能与它相应的抗体结合。 交叉性:两种不同的抗原分子上有相同的抗原表位,或抗原、 抗体间构型部分相同,就可出现交叉反应。 2.可逆性 抗体与抗原的结合是分子表面的一种物理结合即非共价键的结 合,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生解离。分开后,二者的性质不变。 3.定比性 抗原物质是多价的;抗体是双价的。 抗原抗体的结合是抗原—抗体—抗原—抗体这样顺次结合,只有 当两者比例合适时,聚集成较大的复合物才能出现可见反应。
(二)、抗 体(antibody,Ab)
定义:抗原刺激有机体(人或动物)所产生的具有特异性的免疫 球蛋白。 抗体是由B细胞识别抗原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所产生的一类糖 蛋白,能与相应抗原表位结合,是介导体液免疫的重要免疫分 子。
在血清和组织液中,占全部机体血清的 分泌型(secreted Ig,sIg): 20%~25%。具有抗体的各种免疫功能 膜型(membrane Ig,mlg):是B细胞表面的抗原受体。 含有免疫球蛋白的血清,称为免疫血清或抗血清。
4、人工制备抗体
(3)基因工程抗体(重组抗体) 在基因水平上对Ig分子进行切割、拼接或修饰,重新组装成的 新型抗体分子。。
特点:保留天然抗体的特异性和主要生物学活性,去除或减少 了无关结构,并可赋予抗体分子以新的生物学活性。 迄今已成功构建多种基因工程抗体,如人-鼠嵌合抗体、人源化 抗体、单链抗体(ScFv)、双特异性抗体(BsAb)及噬菌体抗体等。
抗原抗体反应的一般特点
3.定比性
每一个Y字形的Ig单 体分子能结合2个抗 原表位,称之为两 价; 分泌型IgA为4 价;五聚体IgM理论 上为10价,但由于 立体构型 的空间阻 位,一般只能结合5 个抗原表位。
图7-4 沉淀反应的曲线
抗原抗体反应的一般特点
4.阶段性 第一阶段:发生特异性反应,特点是反应快,不被肉眼所见。 第二阶段:可见阶段,是非特异性的。反应较慢,受到电解 质、pH值和温度的影响。 5.敏感性 高度的敏感性,用于定性,还可用于定量和定位。
免疫学几个基本概念
1.免疫和免疫学
病原微生物感染
机体对抗 免疫
传统的免疫概念:机体抵抗病原微生物的能力,即抗传染免疫 免疫(immunity):是人和动物机体的一种保护性反应, 其作用是“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以维持机 体生理的平衡和稳定。 免疫学:研究机体自我识别和对抗原性异物排斥反应 的一门科学。
第四节 免疫学方法及其应用
一. 抗原与抗体反应的一般规律
抗原抗体反应:抗原与相应抗体之间在体内或体外所发生的 特异性结合反应。
体内反应:介导吞噬、溶菌、杀菌、中和毒素等作用; 体外反应:根据抗原的物理性状、抗体的类型及参与反应的 介质不同,可出现凝集反应、沉淀反应、补体结 合反应及中和反应等各种不同的反应类型。 因抗体主要存在于血清中,在抗原或抗体的检测中多用血清作 试验,故体外抗原抗体反应亦称为血清学反应。
影响抗原抗体反应的因素
1.电解质 2.温度 3.pH值 0.85%的NaCl生理盐水 37℃水浴 多数血清学反应的适宜pH值为6~8
4.杂质异物
二、抗原、抗体间的主要反应
1、凝集反应 2、沉淀反应 3、免疫电泳 4、补体结合实验
三、主要抗原抗体反应
(一)、凝集反应 定义:颗粒性抗原与相应的抗体在有电解质合适条件下反应 并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团现象。(凝集原,凝集素) 一般稀释抗体(抗血清),使其与抗原有一合适比例。 1 直接凝集反应 ①玻片法 定性试验。用已知抗体检测未知抗原。 用途:鉴定菌种,菌种分型,测定ABO血型等。 ②试管法 定量试验。用已知抗原测定血清中抗体有无及相对含量 发生明显凝集现象的最高血清稀释度(抗体效价,滴度 ),以表示血清中抗体的相对含量。 用途:测定患传染病的人或家畜血清中的抗体,诊断
4、人工制备抗体
单克隆抗体制备示意图
4、人工制备抗体
(2)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 antibody,McAb) 应用:已广泛用作临床诊断试剂或生化治疗剂。 ①对微生物病原体的鉴定。 ②特异性抗原或肿瘤相关蛋白质的检测和鉴定。 ③疾病的被动免疫治疗和生物导向药物的制备。 ④检测血液中的药物含量。 ⑤分离某些昂贵的生物活性物质。
②抗毒性抗体 细菌外毒素刺激机体产生的抗体 ③抗病毒性抗体 病毒刺激机体而产生的抗体,阻止病毒侵害
④过敏性抗体 异种动物血清进入机体后所产生的使动物发生过敏
反应的抗体
4、人工制备抗体
(1)多克隆抗体(polyclonal antibody,PoAb) 定义: 将抗原免疫动物,刺激动物体内多个B细胞克隆产生 的抗体,是针对多种抗原决定基的混合抗体。 特点: 来源广泛、制备容易,但不易大量制备; 特异性不高,常出现交叉反应; 评价:应用受到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