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六经证治概要

合集下载

胡希恕六经辨证观(完整审核版)

胡希恕六经辨证观(完整审核版)

胡希恕六经辨证观

一、何谓经方

所谓经方,顾名思义,亦即经验之方。它是前人在医疗过程中久经实践反复验证的有效方剂。

经方之含义,在中医界有两种看法,一是指宋代以前各个医家所收集和积累起来之有效方剂;一是指汉代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中之方剂。本书所谓之经方,是指后者。

二、仲景是经方杰出之传人

考《汉书?艺文志》载“经方十一家〞,记述了有关按病归类之专著和有关方剂理论之专著,如《汤液经法》32卷。这些书虽皆亡佚,但从现存最早的《黄帝经》里可以窥见有关治疗原如此、治疗方法、遣药组方和配伍宜忌等方面大量之理论论述。此说明在春秋战国时期,方剂已经建立了指导实践的根本理论。直至东汉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著《伤寒杂病论》,创造性地将理、法、方、药融为一炉,将亡佚书籍中的经方保存下来。故后世尊该书为“方书之祖〞,赞经方为“对病真方〞。从而为方剂学之形成和开展奠定了根底。

三、经方运用的指导理论是辨证施治

要想正确地使用经方,就必须掌握中医的辨证施治。何谓辨证施治?仲景所著《伤寒杂病沦》(即《伤寒沦》与《金匮要略方论》)就是辨证施治的典。考《伤寒沦》,不只是论治伤寒,而是借伤寒之治以示万病辨证施治的大法。因此,在《伤寒论》中,既有对疾病辨证施治的一般规律,又有对疾病辨证施治具体实施之运用方法。

先说辨证施治的一般规律:

《伤寒论》既以六经分篇,如“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辨阳明病脉证并治〞,“辨少阳病脉证并治〞,“辨太阴病脉证并治〞,“辨少阴病脉证并治〞,“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等。而条文中又不断八纲之辩,如论中第7条(条文序号均依宋本《伤寒论》。下同)。“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是阴阳之辨,第70条“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者,实也……〞是虚实之辨;第91条“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是表里之辨;第l22条“病人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食,而反吐者,此以发汗,令阳气微,膈气虚,脉乃数也。数为客热,不能消谷,以胃中虚冷,故吐也。〞是寒热之辨。如此等等。由此可见,六经和八纲是辨证的一股规律。

中医眼科六经法要绪论

中医眼科六经法要绪论

读法

一、本书所讲五轮、八廓、阴阳五行、五脏六腑等,是为了弄清楚古代眼科医学的理论,其中难免有唯心论和形而上学成分,尚希望读者以批判的眼光来看。

二、本书命名为《中医眼科六经法要》,因为是从六经的各种现象来辨症的,有从脏腑寻及经络的,有从经络搜及脏腑的,总之,辨症的方法不离六经,故名曰六经法要。

三、本书只是分经辨症,不立新的病名,以便读者执简御繁,不致闹昏头脑。

四、本书释义不讲文辞,概用简朴语言,力求说明中医病理,读者应作病理句解看,不要嫌其支离。五、本书系仿《温病条辨》写的,自条自释,以免读者发生误解。

六、本书系以六经为宗旨,贯穿眼科五轮八廓,既要分节看,又要合拢看,方能得其全貌。

七、本书编次如布阵图,每编分节,循序分开各经的表里虚实病型,使读者有条不紊。

八、细味此书,可以补助读《伤寒》,但看此书,又必须先通《伤寒》和《内经》,方能一见了然,否则味同嚼蜡,毫无益处。

九、伤寒是以六经为经,以杂病为纬,本书是以经方

为经,时方为纬。

十、本书用方,重在对症用药,不拘寒热温平,均在选用当中,使读者一见,即知偏寒、偏热、偏补、偏泻之不可法。

十一、本书用方不多,重在示人以法,如同病异方的银翘散、桑菊饮,异病同治的麻黄附子细辛汤等即是。读者如能了解病理,即不用本书的方,依法遣药,亦能奏效。

十二、本书的要点,完全是在六经篇,而每当临症时,又必须注意到眼科开卷明义篇上,方能不失方向,运用灵活。

十三、本书中的眼科选药便览篇,只列举每味药的药性概要,不是该药的全部功能。读者如要了解药物全部功能,希读有关药物书籍。

六经辨证和卫气营血辩证

六经辨证和卫气营血辩证

(一)上焦病证
其他辨证
概 念:指温热之邪侵袭手太阴肺经和手厥 阴心包经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发热,微恶风寒,汗出,咳嗽,口 渴,头痛,舌边尖红,脉浮数或两寸独大;
邪热壅肺:见但热不寒,咳嗽,气喘,汗出,口 渴,苔黄,脉数;(辨证要点:邪热壅肺——发 热汗出,咳嗽气喘)
邪热逆传心包:见高热,神昏谵语或昏聩不语, 舌搴肢厥,舌红绛。(辨证要点:热陷心包—— 发热,神昏谵语,舌绛)
热盛动风:见抽搐,颈项强直,角弓反张,目睛上视,牙关紧 闭,四肢厥冷,脉弦数;
热盛伤阴:见持续低热,暮热早凉,五心烦热,神疲欲寐,耳 聋,形瘦,脉虚细,或手足蠕动等。
辨证要点:身热夜甚、谵语神昏、抽搐或手足蠕动、斑疹、吐衄,
舌质深绛、脉细数等(热+热伤心营重证神昏+热盛动血 重证出血+舌深绛)
30
Diagnostics of TCM
20
Diagnostics of TCM
六经辨证
(六)厥阴病证
其他辨证
概念:是伤寒病发展传变的较后阶段,表现 阴阳对峙,寒热交错,厥热胜复等的证候。 病位:肝、心包——厥阴 病机:上热下寒
上热:肝、心包之火上炎 下寒:脾虚肠寒
临床表现: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 而不欲食,食则吐蛔。
21
Diagnostics of TCM
(二) 阳明病证 1、阳明经证 2、阳明腑证

2、六经辨治脾胃病

2、六经辨治脾胃病

2、六经辨治脾胃病

章浩军

六经之名最早见于《内经》,其与脾胃相关联,正如《素问·太阴阳明论》中:“太阴者,脾土也。阳明者,胃土也。胃纳水谷,借脾气运行,充于脏腑,而经脉以和,四肢以荣,土者生万物而法天地,故为太阴阳明论。”此已点明六经之中包含脾胃,而脾胃又是六经之基础,太阴脾土与阳明胃土更为自然界与人类生存的基础。

医圣张仲景继承《内经》脾胃论学术理论,在其所撰之《伤寒论》中,尤为注重脾胃在疾病发生、发展、变化过程的作用,处处体现出其“顾护胃气”学术思想。六经辨证仲景不仅为伤寒所设,同样,可成为诊治百病之辨证纲领,故凡病离不开六经。对此,清代著名医家柯韵伯专门提出:“原夫仲景之六经,为百病立法,不专为伤寒一科,伤寒杂病治无二理”。而晚清名医舒驰远亦在其所作《伤寒集注》一书中指出:“汉儒张仲景著《伤寒论》始创三百九十七法,一百一十三方,大开六经法门。匪特专治伤寒,凡百杂病,要皆不出六经之外,治法即在其中”。

余历经三十余载,于医圣张仲景《伤寒论》三阳三阴病之中,探寻脾胃证治规律,再验诸临证,终有所获。正可谓“六经之中有脾胃,脾胃之中用六经”。

六经辨治脾胃病概要

余对《伤寒论》与脾胃病相关条文进行分析、归纳,不断整理出仲景六经辨治脾胃各病的证治规律,并在临证加以实践。对呕吐等脾胃十一病,从其证候特点、病理机制入手,用“吐、利、痞、痛、秘”等五字即可概括。

证候:吐——呕吐、吐酸、反胃、嗳气、呃逆;利——下利、便血;痞——痞满;痛——腹痛、胃脘痛;秘——便秘。

病机:吐者胃气不降反而上逆为其直接病机;利者脾气不升反降而为病机关键;痞者脾胃升降之机失司,气机痞塞不通而致;痛者又有“不通则痛”与“不荣则痛”不同;秘者,闭也,气机闭结所致,

经络腧穴各论足六经穴针灸学课件南京中医药大学PPT课件

经络腧穴各论足六经穴针灸学课件南京中医药大学PPT课件
委中 腰痛——”腰背委中求“ 吐泻
承山—痔疮—经别入肛门 昆仑——难产、癫痫 申脉——失眠、癫狂、痫症 至阴——胎位不正、难产
足三阳经穴刺灸方法
❖ 眼部穴——闭目,将眼球向对侧固定,沿眶下 缘直刺0.5-1寸,一般不捻转提插,出针按压针 孔
❖ 颈部穴——直刺0.3—0.5寸,避开颈总动脉, 风池向鼻尖方向,,不可深刺
❖ 本经计21穴,重点穴:隐白、太白、公孙、三阴 交、地机、阴陵泉、血海、大横、大包。
足太阴脾经
隐白:拇趾内侧趾甲角旁0.1寸。
足 太白:第1跖趾关节后下缘,赤白肉际。
公孙:第1跖骨基底前下。

三阴交: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面后缘。
肢 小腿 地机:阴陵泉下3寸(内踝尖~阴陵泉连线上)
阴陵泉:胫骨内侧髁后下凹陷中。

凹陷中。
足窍阴:第4趾外侧趾甲角旁0.1寸。
足少阳经穴主治概要
❖ 本经腧穴主治侧头、目、耳、咽喉病, 神志病,热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 病证。
❖ 头项部穴——局部病症
❖ 躯干胁肋部穴——局部病症、邻近脏腑 病症
❖ 肘膝以下穴——主治头、目、耳、咽喉 病以及神志病。
风池 宜
风市
头痛、眩晕——内外风所致均
❖ 应掌握的解剖标志:目外眦,眶骨,屏间切迹,下颔 骨髁状突,颧弓,鬓发,耳尖,耳根后缘,乳突,胸 锁乳突肌,斜方肌,肩峰,腋中线,肋骨,乳头,第 11、12肋游离端,肚脐,髂前上棘,股外侧肌,股二 头肌,股骨外上髁,腓骨小头,腓骨,外踝,趾长伸 肌腱,小趾伸肌腱,本节,趾蹼缘。

伤寒六经为病与配穴主治概要

伤寒六经为病与配穴主治概要

伤寒六经为病与配穴主治概要

单志堂

《伤寒论》的六经分证,较《素问·热论》是大大丰富和发展了。《素问·热论》的六经分证,是以经络为中心,每一经中各有其不同的经络证候,进而据这些证候来随经治疗,原是比较简单的。《伤寒论》则是将脏腑、经络、气化学说等内容有机地融合,进而贯通于“辨证论治”的体系。所以,读《伤寒论》宜从脏腑、经络、气化三者间的联系入手,而对这种联系的深刻认识,又不能离开六经六气。《伤寒论》以六经分篇,分六个阶段,辨六经气化特性,设六个提纲证,而应以主法主方,不是没有用意的。且别出手眼,全书以客观脉证一贯首尾,则于六经六气之旨,可证诸事实,证诸病人。

对待历史的东西,我们要用历史的眼光,或者说要放到一定的历史范畴去看。《伤寒论》已经历一千七八百年,张仲景是在吸收前人的深邃学理(勤求古训)与汤液经验(博采众方)的基础上,进而在自己的医疗实践中实事求是地结合。他的辨证论治,是研究继承和发展创造而形成的体系,他将繁难幽渺的六气标本,主客加临,活化于辨脉证中,将气化原理运用于脉证,又于脉证经验证实气化。《伤寒论》以六经名篇,即昭显六气性质,而六气病变,则又构成六经为病的证型。故伤寒的六经,即是实在的六气,绝非名词代号一类可以概括。

《素问·六微旨大论》云:“上下有位,左右有纪。故少阳之右,阳明治之;阳明之右,太阳治之;太阳之右,厥阴治之;厥阴之右,少阴治之;少阴之右,太阴治之;太阴之右,少阳治之;此所谓气之标,盖南面而待也。故曰,因天之序,盛衰之时,移光定位,正立而待之,此之谓也。”由此可见,三阴三阳最初是由古代测天以定节气、观察日影“移光定位”而来。其顺序是少阳—阳明—太阳—厥阴—少阴—太阴,再回到少阳。张仲景借用了三阴三阳而言六经为病之异,于是反其常态而成: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这是讲排列顺序与定位。至于三阴三阳气化层面的相互关系,《六微旨大论》

中医急诊学

中医急诊学

一、总论

1.伤寒论奠定了中医急诊学六经辩证救治的理论体系;

2.急诊治疗的基本原则:明辨虚实,权治缓急;动态观察,辩证救治;已病防变,随证救治;

3.急诊治疗三法:扶正法,祛邪法,扶正祛邪法;

4.虚实辨证:

⑴虚证:多见于重病或久病而突发,多见于高龄体虚之人,临床可见面色苍白,大汗淋漓,形寒肢冷,甚至四肢厥冷,心悸怔忡,精神萎靡,舌质或胖或瘦,或淡嫩,或嫩红等,舌苔或薄白,或白腻,或无苔等,脉象以虚脉为主;在临床上又可进行不足、虚衰、亡脱等之类模糊定性的描述;

实证:多见于体壮之人,发病较急或病势较盛,临床可见高热烦躁,神昏谵语,便秘腹满,舌质苍老,舌苔黄燥,脉实;

⑵常见虚实证的危证实例:

实证:邪闭窍阻,痰壅气盛,湿浊中阻,水气凌心,肝阳动风,热毒壅盛;

虚证:心阳暴脱,肺气衰竭,肾气欲绝,肝阴耗伤,胃气衰败;

二、脱证:是因邪毒侵扰,脏腑败伤,气血受损,阴阳互不维系而致的以突然汗出,目合口开,二便自遗,甚则神昏为主要表现的急危病证;西医学各类休克可参照本病救治;

1.鉴别诊断要点:

①神昏:以神志不清为特征;可突然出现,更常见于慢性疾病中渐次出现,多见于

内科杂病危重阶段;发病前可有头昏,恶心,呕吐,心慌,气急,肢麻,偏瘫,尿少,尿闭,浮肿等症状;

②厥证: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四肢厥冷,面色苍白,但短期内可逐渐苏醒为特征,实证居多;脱证常有大汗淋漓,目合口开,二便失禁,脉微或伏,不一定有昏仆,四肢厥冷;厥、脱可以同时出现;

③中风: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急性起病,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言语不利,口舌歪斜为主症;

肾脏病的中医六经辨证思路与方法

肾脏病的中医六经辨证思路与方法
法ꎬ不专为伤寒一科ꎬ伤寒杂病ꎬ治无二理ꎬ咸归六经
之节制ꎮ” ( « 伤寒来苏集» ) 俞慎初亦云:“ 以六经钤百
病ꎬ为确定之总决ꎮ” ( « 通俗伤寒论» ) 临床上ꎬ多种肾
脏疾病的发生与感受外邪相关ꎬ或因外感而诱发和加
重病情ꎮ 其病变的发展亦遵循由表入里、由经入腑ꎬ
由三阳至三阴的六经传变规律ꎮ 其病证亦具六经的
2 肾脏病六经辨治概要
2. 1 肾脏病之太阳病证治要 太阳经脉循行于
体表的头、项、背、腰及四肢后、外侧ꎬ其腑为小肠、膀
胱ꎬ与少阴心、肾互为表里ꎮ 太阳主一生之表ꎬ为六经
之藩篱ꎻ膀胱乃州都之官ꎬ主藏津液和排出尿液ꎬ为人
体重要的水液代谢器官ꎮ 小肠主液ꎬ除参与一部分消
化吸收水谷功能外ꎬ主要与膀胱共同参加人体水分的
表邪循经入腑而成为太阳腑证ꎮ 若邪入于腑ꎬ不论是
风寒、风热、湿热和毒热皆可影响膀胱之气化ꎬ导致水
气内停ꎬ临床上出现颜面、四肢及全身浮肿ꎬ心烦口渴
经证ꎬ腑证ꎬ以及合病、并病之临床特点ꎮ 故临床上诸
多肾脏病其证候不赿六经之范围ꎬ其辨证可宗六经之
法度ꎮ 鉴此ꎬ本文运用六经辨证的基本方法探讨肾脏
病中医辨证论治的规律ꎬ为肾脏病的中医辨证论治开
启思路ꎮ
1 肾脏病六经辨证的基本方法
肾脏病六经辨证是把仲景六经辨证运用于肾脏
病临床ꎬ其辨证方法是以六经为纲ꎬ八纲为目ꎬ以六经

气血病证、风寒燥火病证、湿痰饮病证、脏腑病证、六经病证与卫生营血病证的证治概要

气血病证、风寒燥火病证、湿痰饮病证、脏腑病证、六经病证与卫生营血病证的证治概要

气血病证的证治概要

1、气的病证

气虚——补气——四君子汤之类

气陷——益气升提——补中益气汤之类

气滞——行气——金铃子散、五磨饮子之类

气逆——降气镇逆——苏子降气汤、旋覆代赭汤之类

2、血的病证

出血——血热妄行者,泻热止血——清热地黄汤之类

气不摄血者,宜补气摄血——归脾汤之类

阴虚火旺者,宜滋阴降火——茜根散之类

血瘀——活血化瘀——桃仁承气汤之类

血虚——补血——四物汤之类

3、气血同病

气血亏虚——气血双补——八珍汤之类

气不摄血——补气摄血——当归补血汤之类

气随血脱——补气固脱——独参汤或参附汤之类

气滞血瘀——理气活血——血府逐瘀汤之类

风寒燥火病证的证治概要

1、内风的病证

肝阳化风——育阴潜阳,平肝息风——大定风珠、镇肝熄风汤之类热极生风——清热凉肝息风——羚羊钩藤汤、安宫牛黄丸之类

阴(血)虚风动——养血息风——加减复脉汤、补肝汤之类

2、内寒的病证

阴寒内盛——助阳祛寒——四逆汤之类

脾肾阳虚——温补脾肾——附子理中汤之类

3、内燥的病证

肺胃津伤——生津润燥——沙参麦冬汤之类

肝肾阴亏——滋养阴血——杞菊地黄丸之类

4、内火的病证

心火炽盛——清心泻火——泻心汤之类

肝火亢盛——清肝泻火——龙胆泻肝汤之类

肾虚火动——滋阴降火——知柏地黄丸之类

肺虚火壅——润肺滋阴降火——百合固金汤、秦艽鳖甲散之类

湿痰饮病证的证治概要

1、湿的病证

寒湿困脾——温中化湿——胃苓汤、实脾饮之类

湿热中阻——清热化湿——连朴饮、甘露消毒丹之类

脾虚湿阻——健脾化湿——香砂六君子汤之类

2、痰的病证

痰阻于肺——宣肺化痰——止嗽散、杏苏散之类

痰蒙心窍——化痰开窍——导痰汤、苏合香丸之类

六经辨证概要

六经辨证概要

六经辨证是《伤寒论》辨证论治的纲领。由东汉。张仲景在《素问。热论》的基础上,根据伤寒病的证候特点和传变规律⽽总结出来的⼀种辨证⽅法。

六经,指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和厥阴。六经辨证,就是以六经所系经络、脏腑的⽣理病理为基础,将外感病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证候,综合归纳为太阳病证、阳明病证、少阳病证、太阴病证、少阴病证和厥阴病证等六类证候,⽤来阐述外感病不同阶段的病理特点,并指导临床治疗。

六经辨证中,贯穿着⼋纲辨证的精神。它将外感病的演变情况,根据证候的属性,以阴阳为总纲分为两⼤类证,即太阳病证、阳明病证和少阳病证,合称为三阳病证;医学教育整理太阴病证、少阴病证和厥阴病证,合称为三阴病证。凡正盛邪实,抗病⼒强,病势亢奋,表现为热、为实的,多属三阳病证;凡正⽓虚衰,病邪未除,抗病⼒衰减,病势虚衰,表现为寒、为虚的,多属三阴病证。

伤寒病的发⽣,是⼈体感受风寒等外邪,始从⽪⽑、肌腠,渐循经络,由表⼊⾥,进⽽传⾄脏腑。因此,当其病邪浅在肤表经络,则表现为表证;若寒邪⼊⾥化热,则转为⾥实热证;在正虚阳衰的情况下,寒邪多易侵犯三阴经,出现⼀系列阳虚⾥寒的病理变化。

六经病证的临床表现,均以经络、脏腑病变为其病理基础,其中三阳病证以六腑的病变为基础,三阴病证以五脏的病变为基础。所以六经辨证的应⽤,不限于外感时病,也可⽤于内伤杂病。但由于其重点在于分析外感风寒所引起的病理变化及其传变规律,因⽽其对内伤杂病的辨证不具有⼴泛性,不能等同于脏腑辨证。

⼀、辨六经病证

(—)太阳病证

太阳主表,为诸经之藩篱,太阳经脉循⾏于项背,统摄营卫之⽓。太阳之腑为膀胱,贮藏⽔液,经⽓化⽽排出则为⼩便。风寒侵袭⼈体,多先伤及体表,正邪抗争于肤表浅层所表现的证候,即为太阳经证,经证有中风、伤寒之分,是外感风寒⽽致病的初起阶段;若太阳经证不愈,病邪可循经⼊腑,⽽出现太阳腑证,腑证有蓄⽔、蓄⾎之分。

《伤寒论便读》:六经病证治纲要!

《伤寒论便读》:六经病证治纲要!

《伤寒论便读》:六经病证治纲要!

导读:

本文摘取钟小南先生所著《伤寒论便读》中的六经病证治纲要,以飨读者,因为《伤寒论》以六经辨治,每经内容繁杂,对此钟小南先生在每经病证治结束后附有证治纲要,以系统整体简解明了的逻辑和精炼的语言对每经病证治做出概要。

六经病证治纲要

太阳病证治纲要

一、太阳本病(经证)

(一)主要内容:

1.性质:表病、热病。

2.证候提纲:脉浮,头项强痛,恶寒。

3.病机:外邪侵入肌表,营卫失调。

4.病变脏器:膀胱、三焦。

5.病情特征:恶寒。

6.热型:发热恶寒。

7.治则:解肌、发汗。

(二)证型:

1.经病主证:

(1)表虚的中风证,即桂枝汤证:由于卫失外固,营血内弱,证见头项强痛,发热,恶风,自汗,脉浮缓,治主解肌祛风。

(2)表实的伤寒证,即麻黄汤证:由于卫气被遏,营血内郁,证见头项强痛,发热,恶寒,无汗,脉浮紧,治主发表散寒。

2.经病兼证:

(1)表里同病:表实里热大青龙汤证:证见发热、恶寒、无汗、烦躁,治主重解表,兼清里热。表寒里饮小青龙汤证:证见干呕,发热而咳,治主重温里,兼解表实。

(2)邪郁肌表:邪郁不透的桂枝麻黄各半汤证:由于病久风寒两郁,邪正俱微,证见形如疟,热多寒少,日二三度发,面热,身痒,治主两解风寒小发汗。汗出不彻的桂枝二麻黄一汤证:由于汗后风重寒轻,表邪不甚,证见形如疟,日再发,治主重解肌微开表(即两解风寒微发汗)。表郁里热的桂枝二越婢一汤证:由于表未解,风寒两郁,兼有里热,证见发热恶寒,热多寒少,烦渴,治主微发汗兼清里

热。

(3)邪客经腧:表虚的桂枝加葛根汤证:由于风邪客于经腧,证见项背强几几,汗出,恶风,治主祛风兼和经脉。表实的葛根汤证:由于寒邪客于经腧,证见项背强几几,无汗,恶寒,治主散寒兼和经脉。

胡希恕六经辨证观

胡希恕六经辨证观

胡希恕六经辨证观

一、何谓经方

所谓经方,顾名思义,亦即经验之方。它是前人在医疗过程中久经实践反复验证的有效方剂。

经方之含义,在中医界有两种看法,一是指宋代以前各个医家所收集和积累起来之有效方剂;一是指汉代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中之方剂。本书所谓之经方,是指后者。

二、张仲景是经方杰出之传人

考《汉书•艺文志》载“经方十一家”,记述了有关按病归类之专著和有关方剂理论之专著,如《汤液经法》32卷。这些书虽皆亡佚,但从现存最早的《黄帝内经》里可以窥见有关治疗原则、治疗方法、遣药组方和配伍宜忌等方面大量之理论论述。此说明在春秋战国时期,方剂已经建立了指导实践的基本理论。直至东汉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著《伤寒杂病论》,创造性地将理、法、方、药融为一炉,将亡佚书籍中的经方保留下来。故后世尊该书为“方书之祖”,赞经方为“对病真方”。从而为方剂学之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经方运用的指导理论是辨证施治

要想正确地使用经方,就必须掌握中医的辨证施治。何谓辨证施治?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沦》(即《伤寒沦》与《金匮要略方论》)就是辨证施治的典范。考《伤寒沦》,不只是论治伤寒,而是借伤寒之治以示万病辨证施治的大法。因此,在《伤寒论》中,既有对疾病辨证施治的一般规律,又有对疾病辨证施治具体实施之运用方法。

先说辨证施治的一般规律:

《伤寒论》既以六经分篇,如“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辨阳明病脉证并治”,“辨少阳病脉证并治”,“辨太阴病脉证并治”,“辨少阴病脉证并治”,“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等。而条文中又不断八纲之辩,如论中第7条(条文序号均依宋本《伤寒论》。下同)。“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是阴阳之辨,第70条“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者,实也……”是虚实之辨;第91条“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

胡希恕六经辨证观(完整审核版)

胡希恕六经辨证观(完整审核版)

胡希恕六经辨证观

一、何谓经方

所谓经方,顾名思义,亦即经验之方。它是前人在医疗过程中久经实践反复验证的有效方剂。

经方之含义,在中医界有两种看法,一是指宋代以前各个医家所收集和积累起来之有效方剂;一是指汉代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中之方剂。本书所谓之经方,是指后者。

二、张仲景是经方杰出之传人

考《汉书?艺文志》载“经方十一家",记述了有关按病归类之专著和有关方剂理论之专著,如《汤液经法》32卷。这些书虽皆亡佚,但从现存最早的《黄帝内经》里可以窥见有关治疗原则、治疗方法、遣药组方和配伍宜忌等方面大量之理论论述。此说明在春秋战国时期,方剂已经建立了指导实践的基本理论。直至东汉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著《伤寒杂病论》,创造性地将理、法、方、药融为一炉,将亡佚书籍中的经方保留下来。故后世尊该书为“方书之祖”,赞经方为“对病真方”。从而为方剂学之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经方运用的指导理论是辨证施治

要想正确地使用经方,就必须掌握中医的辨证施治。何谓辨证施治?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沦》(即《伤寒沦》与《金匮要略方论》)就是辨证施治的典范.考《伤寒沦》,不只是论治伤寒,而是借伤寒之治以示万病辨证施治的大法。因此,在《伤寒论》中,既有对疾病辨证施治的一般规律,又有对疾病辨证施治具体实施之运用方法.

先说辨证施治的一般规律:

《伤寒论》既以六经分篇,如“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辨阳明病脉证并治”,“辨少阳病脉证并治”,“辨太阴病脉证并治",“辨少阴病脉证并治”,“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等.而条文中又不断八纲之辩,如论中第7条(条文序号均依宋本《伤寒论》。下同)。“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是阴阳之辨,第70条“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者,实也……”是虚实之辨;第91条“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是表里之辨;第l22条“病人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食,而反吐者,此以发汗,令阳气微,膈气虚,脉乃数也。数为客热,不能消谷,以胃中虚冷,故吐也。”是寒热之辨.如此等等.由此可见,六经和八纲是辨证的一股规律。

《伤寒论》六经辨证论治在偏头痛中的应用探究

《伤寒论》六经辨证论治在偏头痛中的应用探究

《伤寒论》六经辨证论治在偏头痛中的应用探究

张培丽

【摘要】偏头痛作为神经内科常见疾病,具有发病率高、不可根治、易复发等特点.随着人们对健康的追求和医学的进步,偏头痛已成为神经内科就诊的重要疾病之一.但现代医学缺乏对偏头痛有效的治疗措施,中医治疗偏头痛已有多年的历史,但多为单一复方辨病治疗,不符合中医辨证施治治疗疾病的宗旨.张仲景《伤寒论》六经辨证论治方法治疗偏头痛,充分发挥中医传统特色,根据六经所属的不同脏腑、经络病理变化、不同的疾病发展阶段表现不同的证候特点和传变规律,加以归纳、总结出来的一种辨证理论.本文从《伤寒论》六经辨证论从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经角度出发,以《伤寒论》中提及的偏头痛为研究对象,对此加以整理并溯本追源,使之更好的应用于临床.

【期刊名称】《陕西中医》

【年(卷),期】2019(040)002

【总页数】3页(P267-269)

【关键词】伤寒论;六经;辨证;偏头痛;张仲景;治法

【作者】张培丽

【作者单位】郑州市中医院脑病二科郑州450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22.2

张仲景《伤寒论》对引起头痛的病因做了详细的论述,在《伤寒论·伤寒例》中大

量论述了风、寒、热、火、湿等外邪引起的头痛机理,认为寒邪、湿邪为导致头痛的主要原因。早在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偏头痛的治疗主要以理疗、按摩、针灸及外敷药物等对症治疗,口服药物种类及用法介绍很少[1]。而张仲景《伤寒论》中已经较为系统的记载了对外感头痛的“理法方药”辨证体系。《伤寒论》首次将头痛的论治按六经分型,伤寒经认为只有上行头部的三阳经和厥阴经才会产生头痛,不直接上行头部的少阴、太阴两经则不会产生头痛[2]。三阳经中太

详讲六经

详讲六经

一、何谓经方

所谓经方,顾名思义,亦即经验之方。它是前人在医疗过程中久经实践反复验证的有效方剂。

经方之含义,在中医界有两种看法,一是指宋代以前各个医家所收集和积累起来之有效方剂;一是指汉代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中之方剂。本书所谓之经方,是指后者。

二、张仲景是经方杰出之传人

考《汉书?艺文志》载经方十一家”记述了有关按病归类之专著和有关方剂理论之专著,如《汤液经法》32卷。这些书虽皆亡佚,但从现存最早的《黄帝内经》里可以窥见有关治疗原则、治疗方法、遣药组方和配伍宜忌等方面大量之理论论述。此说明在春秋战国时期,方剂已经建立了指导实践的基本理论。直至东汉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著《伤寒杂病论》,创造性地将理、法、方、药融为一炉,将亡佚书籍中的经方保留下来。故后世尊该书为方书之祖”赞经方为对病真方”从而为方

剂学之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经方运用的指导理论是辨证施治

要想正确地使用经方,就必须掌握中医的辨证施治。何谓辨证施治?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沦》(即《伤寒沦》与《金匮要略方论》)就是辨证施治的典范。考《伤寒沦》,不只是论治伤寒,而是借伤寒之治以示万病辨证施治的大法。因此,在《伤寒论》中,既有对疾病辨证施治的一般规律,又有对疾病辨证施治具体实施之运用方法。

①辨证施治的一般规律:

《伤寒论》既以六经分篇,如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辨阳明病脉证并治”辨少阳病脉证并治”辨太阴病脉证并治”辨少阴病脉证并治”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等。而条文中又不断八纲之辩,如论中第7条(条文序号均依宋本《伤寒论》。下同)。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是阴阳之辨,第70条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者,实也……是虚实之辨;第91条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是表里之辨;第122条病人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食,而反吐者,此以发汗,令阳气微,膈气虚,脉乃数也。数为客热,不能消谷,以胃中虚冷,故吐也。”是寒热之辨。如此等等。由此可见,六经和八纲是辨证的一股规律。

(完整word版)胡希恕六经辨证观(完整审核版)

(完整word版)胡希恕六经辨证观(完整审核版)

胡希恕六经辨证观

一、何谓经方

所谓经方,顾名思义,亦即经验之方。它是前人在医疗过程中久经实践反复验证的有效方剂。

经方之含义,在中医界有两种看法,一是指宋代以前各个医家所收集和积累起来之有效方剂;一是指汉代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中之方剂。本书所谓之经方,是指后者。

二、张仲景是经方杰出之传人

考《汉书?艺文志》载“经方十一家”,记述了有关按病归类之专著和有关方剂理论之专著,如《汤液经法》32卷。这些书虽皆亡佚,但从现存最早的《黄帝内经》里可以窥见有关治疗原则、治疗方法、遣药组方和配伍宜忌等方面大量之理论论述。此说明在春秋战国时期,方剂已经建立了指导实践的基本理论。直至东汉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著《伤寒杂病论》,创造性地将理、法、方、药融为一炉,将亡佚书籍中的经方保留下来。故后世尊该书为“方书之祖”,赞经方为“对病真方”。从而为方剂学之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经方运用的指导理论是辨证施治

要想正确地使用经方,就必须掌握中医的辨证施治。何谓辨证施治?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沦》(即《伤寒沦》与《金匮要略方论》)就是辨证施治的典范。考《伤寒沦》,不只是论治伤寒,而是借伤寒之治以示万病辨证施治的大法。因此,在《伤寒论》中,既有对疾病辨证施治的一般规律,又有对疾病辨证施治具体实施之运用方法。

先说辨证施治的一般规律:

《伤寒论》既以六经分篇,如“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辨阳明病脉证并治”,“辨少阳病脉证并治”,“辨太阴病脉证并治”,“辨少阴病脉证并治”,“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等。而条文中又不断八纲之辩,如论中第7条(条文序号均依宋本《伤寒论》。下同)。“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是阴阳之辨,第70条“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者,实也……”是虚实之辨;第91条“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是表里之辨;第l22条“病人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食,而反吐者,此以发汗,令阳气微,膈气虚,脉乃数也。数为客热,不能消谷,以胃中虚冷,故吐也。”是寒热之辨。如此等等。由此可见,六经和八纲是辨证的一股规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Baidu Nhomakorabe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