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监测第1章绪论
环境监测第一章资料重点
二、污染特点监测特点 监测特点:
1.综合性:综合监测、综合分析、综合评价
2.代表性:
• 采样中的时间、空间上的代表性:统计处理
• 监测项目上的代表性:环境优先污•染全物球(网P7(四GE)MS)中国 特点:持久、生物积累、三致、站急点毒 选择原则:毒性大、数量大、有•市分全析、国县方四)法级环(和境国标保家准护、部省、 名单:各地各时不同污染情况门、所社属会:空、气、地表水、
• 污染物的状态和价态分析(P36)
如:直接法、分离法、干法、理论计算法
• 痕量、超痕量分析 • 分析方法标准化… 评价:仍是待发展的幼弱状态,尤其是我国
15
第一章 绪论
第二节 环境监测特点和技术概述
五、我国监测技术与国外的差距 1、监测分析方法不够健全,现有的方法大体可以满足常 规环境质量监测和部分污染源监测,但对环境和污染调查、 全面的污染源监测以及应急事故的处理,就显得不够。 2、采样技术仍然是一大难题,环境标准物质缺口很大, 使监测方法的研究和应用以及质量保证工作开展受到严重 制约。 3、现有监测技术配套性很差,仪器设备条件急需改善。 4、监测信息管理和开发尚存在诸多问题
16
第一章 绪论
第三节 环境标准
一、环境标准
定义—— 根据环保目的和实际条件,规定环境中污染物的允许 含量和污染源排放污染物的数量、浓度、时间和速率以及 其他有关技术规范 作用—— 政策体现,执法依据,评价准绳,推动科技进步。
17
第一章 绪论
第三节 环境标准
二、环境标准的分类和分级
国家环境质量标准
对环境中有害物质和因素所 作的限制性规定。 国家环境
是根衡据量质环量境标优准劣,程保并度护考的标虑标准技准术, 是水环平境和质经量济的能目力标,标对准污。染源的
环境监测第一章绪论 PPT课件
环境监测就是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
表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及 其变化趋势。 随着工业和科学的发展,监测含义的内容也 扩展了。由工业污染源的监测逐步发展到对 大环境的监测,即监测对象不仅是影响环境 质量的污染因子,还延伸到对生物、生态变 化的监测。
判断环境质量,仅对某一污染物进行某一地点、某 一时刻的分析测定是不够的,必须对各种有关污染 因素、环境因素在一定范围、时间、空间内进行测 定,分析其综合测定数据,才能对环境质量作出确 切评价。 因此,环境监测包括对污染物分析测试的化学监测 (包括物理化学方法);对物理(或能量)因子热、声、 光、电磁辐射、振动及放射性等强度、能量和状态 测试的物理监测;对生物由于环境质量变化所发出 的各种反映和信息,如群落、种落的迁移变化、受 害症状等测试的生物监测;对区域群落、种落的迁 移变化进行观测的生态监测等。
为固定污染源和移动污染源; 按污染物质排放的时间可分为连续源、 间断源和瞬时源等。 不同形式的污染源对污染物质的扩散、 分布、迁移和转化有很大的影响。
1.2.2污染物的类别
环境污染物按污染类型分为大气污染物、水
体污染物、土壤污染物等; 按污染物的形态分为气体污染物、液体污染 物和固体废物; 按污染物的性质分为化学污染物、物理污染 物和生物污染物。 也可以根据人类社会活动的不同功能产生的 污染物进行分类,主要考虑工业、农业、交 通运输和生活四个方面。
环境问题分为两大类: 由自然因素引起的环境问题,称为第一环境 问题,又称原生环境问题,主要有火山喷发、 地震、旱涝等自然灾害; 由人为因素引起的环境问题,称为第二环境 问题,也称次生环境问题,包括环境污染和 生态破坏两类。
第一环境问题往往不是人类可以控制的,其
第一章环境 监测 绪论
特定目的监测(特例监测、应急监测)
(1)污染事故监测:
发生污染事故,特别是突发环境污染事故时进行的应急监 测。
(2)纠纷仲裁监测:
针对污染事故纠纷、环境法执行过程中所产生的矛盾进行 监测。
由于环境污染具有时空性等特点。
3、环境监测的追踪性
为使监测结果具有一定的准确性,并使数据具有可比 性、代表性和完整性,需要建立环境监测的质量保证体系, 以对监测量值追踪体系予以监督。
二、环境监测技术概述
★ 监测技术包括采样技术、测试技术和数据处理
技术。 (一)化学、物理技术
对环境样品中污染物的成分分析及其状态与结构的分析, 目前,多采用化学分析方法和仪器分析方法。
3、环境基础标准
在环境保护工作范围内,对有指导意义的符号、指南、 导则等的规定,是制订其它环境标准的基础及技术依据。 所以环境基础标准要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 逐步做到与国际标准基本一致。
4、环境方法标准
在环境保护工作范围内以全国普遍适用的试验、检查、 分析、抽样、统计、 作业等方法为对象而制订的标准。
③ 由较窄领域的局部监测、单纯的地面环境监测向全方 位领域监测和遥感环境监测相结合的方向发展;
④ 野外和现场环境监测仪器将向便携式、小型化方向发 展;
⑤ 环境监测仪器向物理、化学、生物、电子、光学等技 术综合应用的高技术领域发展;
⑥ 环境监测方法的综合性、灵敏性和多功能性日益增强, 方法检测限越来越低。
(二)生物技术
这是利用植物和动物在污染环境中所产生的各种反映信息 来判断环境质量的方法,这是一种最直接也是一种综合的 方法。
第一章环境监测绪论.
第一章 绪论
一、环境监测的概念 二、环境监测的目的、分类、内容 三、环境监测特点和监测技术概述 四、环境标准
一、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
环境监测是环境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 环境化学、环境物理学、环境地学、环境 工程学、环境医学、环境管理学、环境经 济学以及环境法学等所有环境科学的分支 学科,都需要在了解、评价环境质量及其 变化趋势的基础上,才能进行各项研究和 制订有关管理、经济的法规。
及信息管理的系统性学科。
二、 环境监测的目的、分类、内容
1、环境监测的目的
根据环境质量标准,评价环境质量。 根据污染特点、分布情况和环境条件,追踪寻 找污染源、提供污染变化趋势,为实现监督管 理、控制污染提供依据。 收集本底数据,积累长期监测资料,为研究环 境容量、实施总量控制、目标管理、预测预报 环境质量提供数据。 为保护人类健康、保护环境、合理使用自然资 源、制定环境法规、标准、规划等服务。
②针对性:即着重抓好环境要素和污染源监视性监测。 ③准确性:一是数据准确,二是结论准确。 ④科学性:一是监测数据和资料的科学性,二是综合分析数
据资料方法的科学性,三是关于环境问题结论的科学性。
3、环境监测的内容
以监测的介质(或环境要素)为对象,分为:空气 污染监测,水质污染监测,土壤、固弃物,生物,生态, 噪声震动,放射性,电磁辐射监测等。
(一)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
依据地表水水域环境功能和保护目标、控制功能高低依 次划分为五类 :
Ⅰ类 Ⅱ类
主要适用于源头水、国家自然保护区。
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一级保护 区、珍稀水生生物栖息地、鱼虾类产卵场、仔稚幼鱼的索 饵场等。 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二级保护 区、鱼虾类越冬场、洄游通道、水产养殖区等渔业水域及 游泳区。 主要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区及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 乐用水区。
环境监测-教案-第一章-绪论
环境监测-教案-第一章-绪论绪论(Introduction)1.1 第一节环境与环境污染1环境与环境质量1.1.1.1环境:所谓环境是相对于中心事物而言。
——与某一中心事物有关的周围事件,称为这个事物的环境,而中心事物为环境的主体。
——以人类为主体,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外部世界,具体地讲,就是我们生存的地球,则构成成了人类的地球环境。
1.1.1.2环境要素1定义:环境整体中,各自独立的性质不同但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
2分类:社会环境要素自然环境要素:大气、水、岩石土壤圈和生物圈。
为研究方便,常将其分为大气圈、水圈、岩石土壤圈和生物圈3特点:地球表面各种环境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总和构成了地球环境系统,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4研究意义:环境要素的定量数据用以描述环境质量,并反映其好坏和污染程度。
1.1.1.3环境质量1定义:是指在一个具体的环境内,环境的总体或某些要素,对人群的生存和繁衍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
2分类:环境综合质量+各种环境要素的质量3影响因素:物质因素:物理、化学、生物能量因素:放射性、噪声、光、热、磁、……4代表值:描述环境要素的定量数据。
——意义:反映了环境质量的好坏,描述环境遭到污染或破坏的程度。
1.1.2污染源天然源:火山爆发、森林火灾、其他污染源 人为源:农业源、工业源、第三产业源、其他1.1.3环境污染的类型1.2 第二节 环境监测的定义及对象1.2.1定义1.2.1.1、监测含义可理解为监视、测定、监控等。
环境监测(environmental monitoring):就是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
也可表示为用科学的方法监测和测定代表环境质量及发展变化趋势的各种数据的全过程。
区域按染直接间接1.2.1.2 环境分析与环境监测的区别环境分析:应用分析化学的方法和技术去研究环境中污染物的种类和数量,并对其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
环境监测第一章
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代表值的测定, 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
环境监测是环境信息的捕获、
环境监测的过程传递、解析、综合的过程 :
环境监测的一般工作程序
环境监测
环 境 信 息
布 点 技 术
布 点 采 集
样品 前期 处理 和准 备
2005年11月13日下午1时45分左右,中国石油
吉林石化公司双苯厂发生着火爆炸事故,事
故地点位于吉林省吉林市东北方向的龙潭区。
事故产生的主要污染物为苯、苯胺和硝基苯
等有机物,事故区域排出的污水主要通过吉
化公司东10号线进入松花江。超标的污染物
主要是硝基苯和苯。属于重大环境污染事件。
国家环保总局23日向媒体通报,受中石
造纸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WPB2—1999)
石油炼制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3551—83)
纺织染整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4287—92)等。
2. 大气环境控制标准
汽油车怠速污染物排放标准(GB 3842–83)等。
3. 废渣部分
有色金属固体废弃物控制标准(GB 5085–85)等。
视频:环境监测的分类
2)按监测介质对象分类 大气污染监测 水质污染监测 链接:污水处理流程 土壤和固废监测 视频:固体废物 生物监测 噪声和振动污染监测 放射性污染监测 电磁辐射监测 其它 视频:今日说法 3)按专业部门分类 可分为:气象监测、卫生监测、资源监测等。此 外,又可分为:化学监测、物理监测、生物监测等。
从过去单一的环境分析发展到物 理监测、生物监测、生态监测、遥感、 卫星监测;从间断性监测到自动连续 监测;监测范围从一个断面发展到一 个城市、一个区域、整个国家乃至全 球。
(完整版)环境监测(奚旦立孙裕生主编)自学笔记
第一章绪论1.环境监测的目的是准确、及时、全面的反映环境质量现状及发展趋势,为环境管理、污染源控制、环境规划等提供科学依据。
2.环境检测分类:A.检测目的分类(监视性监测、特定目的监测、研究性监测);B.监测介质分类(水质、空气、土壤、固废、生物、生态、噪声和震动、电磁辐射、放射性、热、光、卫生等监测)3.环境监测的发展:被动监测(20世纪50代)—主动监测(20世纪后期)—自动监测(20世纪70代发达国家)4.环境污染的特点:时间分布性、空间分布性、环境污染与污染物含量的关系、污染因素的综合效应、环境污染的社会评价5.环境监测的特点:环境监测的综合性(监测手段:化学、物理、生物、物化等;监测对象:空气、水、土壤、固废、生物;自然和社会方面);环境监测的连续性(污染具有时间、空间分布性);环境监测的追溯性(环境监测包括监测目的的确定、监测计划的制定、采样、运输保存、测定到数据处理等过程,是一个复杂而联系的系统,任何一步的差错都将影响最终数据的质量,需要一个量值追溯体系(质量保证体系)予以监督)。
6.检测技术:采样技术、测试技术和数据处理技术。
7.中国环境优先污染物:卤代烃、苯系物、氯代苯类、多联氯苯类、酚类、硝基苯类、苯胺类、多环芳烃、太酸酯类、农药、丙烯腈、亚硝胺类、氰化物、重金属及其化合物共14个化学类别68种有毒物质。
8.中国环境标准体系: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国家环境质量标准、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国家环境监测方法标准、国家环境标准样品标准、国家环境基础标准)、地方环境保护标准(地方环境质量标准、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和国家环境保护行业标准。
9.标准:由公认机构批准,供通用或反复使用,为产品或相关加工和生产方法规定规则、指南或特性的非强制执行文件。
技术法规:强制执行的规定产品特性或其有关加工和生产方法,包括适用的管理规定文件。
10.水质标准: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水质分为5类)、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污水综合排放标准(第一类污染物:是指能在环境或动、植物体内积累,对人体健康产生长远不良影响的污染物质,一般为重金属(在车间或车间处理设施排放口采样);第二类污染物:长远影响小于第一类的,在排污单位的排放口采样)、回用水标准。
《环境监测》绪论.ppt
Ⅰ类 主要适用于源头水、国家自然保护区;
Ⅱ类 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一 级保护区、珍稀水生生物栖息地、鱼虾类产卵场、 仔稚幼鱼的索饵场等;
Ⅲ类 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二 级保护区、鱼虾类越冬场、洄游通道、水产养殖 等渔业水域及游泳区;
Ⅳ类 主要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区及人体非直接接 触的娱乐用水区;
生物监测指标有细菌总数、大肠菌群等
2.大气和废气监测
分子态污染物(SO 2 、NO x 、CO、O 3 、氟化物、 甲醛、总烃和非甲烷烃、硫酸盐化速率等);
粒子态污染物(总悬浮颗粒物TSP、可吸入颗粒物 PM 10 、自然降尘、TSP中的主要成分);
此外还有对大气降水进行的常规监测以及大气污染 生物监测,影响污染物扩散的气象因素(风向、 风速、气温、气压、雨量、湿度等)、太阳辐射 和能见度等。
第1章 绪 论
掌握环境监测的概念和过程,了解环境 监测的目的、内容、类型、原则和要求,理 解环境污染和监测的特点,了解环境监测的 主要分析测试技术,掌握环境标准的种类, 熟悉常用环境标准。
1. 1 环境监测的概念、目的和内容 1. 2 环境监测的原则、特点和要求 1. 3 环境监测技术及其发展 1. 4 环境标准
环境监测是环保工作的“耳目”,其目的是准 确、及时、全面、客观地反映环境质量和污染源 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为环境管理、环境规划、 环境评价、污染源控制、环境工程设计等工作提 供科学依据。具体目的可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1)与环境质量标准比较,确定环境质量状况; 对照污染物排放标准,确定污染源排污程度及达 标情况。
序号 化学类别
名称
1
卤代 (烷、烯) 二氯乙烷、三氯乙烷、四氯化碳、1,2-二氯乙烷、1,1,1-三氯乙烷、1,1,2-
第一章环境监测绪论
监视性监测(又称例行监测或常规监测) 特定目的监测(又称特例监测)
①污染事故监
研究性监测(又称科研监测) ②仲裁监测
③服务型监测
2、按监测介质对象分类 (同前一页)
2019/9/19
27
四、环境监测的发展及特点
环 20世纪 境 50年代
20世纪 70年代
监
测
的 发 展
被动监测 或
主动监测 或
目的监测阶段
自然沉降量(必测项目);CO、总氧化剂、总烃、PM10、HF、 B(a)P、Pb、H2S、光化学氧化剂(按地方情况增加的必测 项目);CS2、Cl2、氯化氢、硫酸雾、HCN、NH3、Hg、Be、 铬酸雾、非甲烷烃、芳香烃、苯乙烯、酚、甲醛、甲基对 硫磷、异氰酸甲酯等(选测项目)。 9、空厂排出的三废监测……
就目前人力、物力、财力和污染物危害程度的 差异性而言,人们不可能对每种化学物质进行监测,只能
将潜在危险性大(难降解、具有生物积累性、 毒性大和三致类物质),在环境中出现频率 高,检测方法成熟的化学物质定为优先监测目标,
实施优先和重点监测,这些物质即为优先控制污染物 (priority pollutants)。
个性化实验项目2019
序号
项目名称
序号
项目名称
1
气相色谱法测试技术研究
15
2
污水生化需氧量测定技术研究
16
3
水环境中粪大肠菌群测定技术研究
17
4
各类染料检测方法实验研究
18
5
水稻、小麦秸秆对亚甲蓝的脱色研究
紫外-可见分光光
19
6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对中性红的吸附度性能法研(究UV-Vis) 20
环境监测01-绪论
• V类 主要适用于农业用水区及一般景观要求水域
B.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
• 细菌总数:1毫升水样在营养琼脂培养基上,于37℃经24 小时培养后生长的细菌菌落总数。细菌不一定有害,因此 这一指标主要反映微生物情况。 • 大肠杆菌群:抗消毒剂能力最强、在环境水域中最常见 (即有代表性)、监测方法容易的为代表。 • 游离性余氯:表征消毒效果的指标
国外—20世纪 80年代后
中国—同时期
现状与发展
监测项目
目前的环境污染——未来的环境质量 表观直接毒性——间接潜在毒性 (“三致” 物、环境激素、持久性残留物质) 区域危害因素——全球环境问题
监测范围
跨国界跨区域及全球范围的联合监测 全球环境监测系统(GEMS): GEMS/Air和 GEMS / Water
• 环境污染是各种污染因素本身及其相互作用的结果。同时, 环境污染还受社会评价的影响而具有社会性。
• 特点
A.时间性
• 环境中的污染物浓度或污染因素的强度,呈现出随时间变 化而变化的情况
北 方 某 城 市 SO2 浓 度 变 化
B.空间性
• 污染物的空间分布也是不均匀的
C.污染物危害具有阈值
• 定义
• 环境监测技术经济政策研究
第三节 环境标准
• 环境标准(Environmental Standards)
• 为了保护人群健康,防治环境污染,维护生态平衡, 对环境保护工作中需要统一的各项技术规范和技术要 求所作的规定
• 地位和作用
• 环境标准是政策、法规的具体体现,是环境管理 的技术基础
一、中国环境标准体系
高度现代化自动化连续化 移动采样、现场测定 遥感探测技术 传统测定仪器大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垃圾处理问题
中国全国工业固体废物年产生量达8.2亿 吨,综合利用率约46%。全国城市生活垃 圾年产生量为1.4亿吨,达到无害化处理要 求的不到10%。塑料包装物和农膜导致的白 色污染已蔓延全国各地
6、土地荒漠化 7、大气污染 8、水体污染 9、海洋污染 10、固体废物污染
全球十大环境问题
1、气候变暖
2、臭氧层破坏
3、生物多样性减少
5万种生物物种/年灭绝 野生生物损失15-30%
4、酸雨蔓延
5、森林锐减
4000KM2/年消失
6、土地荒漠化
600万公顷/年沙漠化
7、大气污染 30-70万人/年提前死亡
10、持久性有机物污染问题
防治措施:加强国家履约工作协调组及其 办事机构、相关部门和地方政府的履约能 力建设,建立履约的决策支持体系,建立 和健全技术支持机制,广泛开展国际履约 的交流和合作。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难降解 的持久性有机物污染开始显现。 国际上今年签署了《关于持久性 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 ,其中确定的首批禁止使用的12 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在中国的环 境介质中多有检出,中国是公约 的签字国。这类有机污染物具有 转移到下一代体内,并在多年后 显现其危害的特点,也被称为“ 环境激素”或“环境荷尔蒙”, 危害严重。目前这类有机污染物 广泛存在于工农业和城市建设等 使用的化学品之中。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环境监测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第三章 水体监测
第六章 土壤与固体废弃物监测
第四章 大气监测
第七章 辐射与放射污染监测
第五章 噪声监测
第八童 在线自动监测系统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第九章 应急监测
第十章 环境监测报告
全球十大环境问题
1、气候变暖 2、臭氧层破坏 3、生物多样性减少 4、酸雨蔓延 5、森林锐减
2. 连续性:坚持长期测定,揭示变化规律 3. 追踪性: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4. 生产性:数据就是环境监测的基本产品。 5. 执法性:根据监测数据综合分析,提供决策建议,并授权
进行执法性监督控制。
四、环境监测的基本程序
接受、熟悉监测任务(监测目的、要求) 现场调查——收集基础资料(环境概况,污染源,污染物) 监测计划设计(监测因子、实施计划) 优化布点(监测点位置、数量) 样品采集(设备、方法) 样品运送保存(方法、条件) 分析测试(样品预处理,分析测试方法,条件) 数据处理 综合评价(监测报告) ——————————全程质量控制——————————
• 环境是一个由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和非生物所组成的 复杂体系,必须考虑各种因素的综合效应。
• 从传统毒理学观点看,多种污染物同时存在对人或生物体的影 响有以下几种情况: ①单独作用,即当机体中某些器官只是由于混合物中某一 组分发生危害,没有因污染物的共同作用而加深危害. ②相加作用,混合污染物各组分对机体的同一器官的毒害 作用彼此相似,且偏向同一方向,当这种作用等于各污染物毒 害作用的总和时,称为污染的相加作用。 如大气中二氧化硫和硫酸气溶胶之间、氯和氯化氢之间(低 浓度时) ③相乘作用,当混合污染物各组分对机体的毒害作用超过 个别毒害作用的总和时,称为相乘作用。如二氧化硫和颗粒物 之间、氮氧化物与一氧化碳之间,就存在相乘作用。 ④拮抗作用,当两种或两种以上污染物对机体的毒害作用 彼此抵消一部分或大部分时,称为拮抗作用。如动物试验表明, 当食物中有30PPM甲基汞,同时又存在12.5PPM硒时,就可能 抑制甲基汞的毒性。
保护措施::一是就地保护,大多是建自然保 护区,比如卧龙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等;二是迁 地保护,大多转移到动物园或植物园,比如, 水杉种子带到南京的中山陵植物园种植等;三 是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科学研究,制定生物 多样性保护的法律和政策;四是开展生物多样 性保护方面的宣传和教育。
8、WTO与环境问题
中国加入WTO将面临两方面新的环境问题。 一方面是国际上的"绿色贸易壁垒"。由于中国目 前的环境标准普遍低于发达国家的标准,中国的 食品、机电、纺织、皮革、陶瓷、烟草、玩具、 鞋业等行业的产品将在出口贸易中受到限制。另 一方面,由于国际市场对中国的矿产、石材、药 用植物、农产品、畜牧产品的大量需求,可能会 加重中国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破坏。同时 ,中国可能成为国外污染密集型企业转移的地点 和大量的国外工业废物"来料加工"的地点,这将 极大地加重中国的环境问题。
环境监测的实质-环境介质的表征
是什么? 指标的定义
环境质量 指标
如何测? 测定原理方法
有何用? 代表的环境意义
第一章 绪 论
环境监测是环境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 环境监测就是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
定,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 环境监测的过程一般为:现场调查→监测计划设计→
处理措施:运用填埋、焚烧、综合处理 和回收利用等多种形式,对城市垃圾进行减 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
堆肥处理对垃圾要进行分拣、分类,要 求垃圾的有机含量较高。而且堆肥处理不能 减量化,仍需占用大量土地。
4、土地荒漠化和沙灾问题
目前,中国国土上的荒漠化土地已占国 土陆地总面积的27.3%,而且,荒漠化面 积还以每年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增长。中 国每年遭受的强沙尘暴天气由50年代的5 次增加到了90年代的23次。土地沙化造成 了内蒙古一些地区的居民被迫迁移他乡。
防治措施: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 筑防护林体系 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 质 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 源问题 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合 理利用水资源 适当生态移民 加强国际合作 。
5、水土流失问题
中国全国每年流失的土壤总量达50多亿 吨,每年流失的土壤养分为4000万吨标准 化肥(相当于全国一年的化肥使用量)。自 1949年以来,中国水土流失毁掉的耕地总量 达4000万亩,这对中国的农业是极大损失 。
预防措施:多修水利工程,一是建立蓄水 库,在雨水多的时候尽量储蓄多余的雨水 ,二是农田操作采用现代节水浇灌设备, 三是多多植树造林增强土壤的蓄水能力。
7、生物多样性破坏问题
中国是生物多样性破坏较严重的国家,高 等植物中濒危或接近濒危的物种达4000-5000 种,约占中国拥有的物种总数的15%-20%,高 于世界10%-15%的平均水平。在联合国《国时 粑N镏置骋坠?肌妨谐龅?40种世界濒危物种中 ,中国有156种,约占总数的1/4。中国滥捕乱 杀野生动物和大量捕食野生动物的现象仍然十 分严重,屡禁不止。
防治措施:尊重自然规律,充分发挥生 态自我修复功能,坚持退耕还林还草、小流 域综合治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动摇,把 水保生态建设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 ,努力实现生态、社会、经济三大效益同步 提高。加强宣传,依法推动封禁管护的顺利 实施。
6、旱灾和水灾问题
20世纪50年代中国年均受旱灾的农田为 1.2亿亩,90年代上升为3.8亿亩。1972年 黄河发生第一次断流,1985年后年年断流 ,1997年断流天数达227天。有关专家经 调查推测:未来15年内中国将持续干旱。 而长江流域的水灾发生频率却明显增加, 500多年来,长江流域共发生的大洪水为 53次,但近50年来,每三年就出现一次 大涝,1998年的大洪水造成了巨大的经济 损失
防护措施:1、合理安排工业布局和城镇 功能分区 2、加强绿化 3、控制燃煤污染 4 、交通运输工具废气的治理,减少汽车废 气排放 5、区域集中供暖供热设立大的电热 厂和供热站
2、水环境污染
中国七大水系的污染程度依次是:辽河、 海河、淮河、黄河、松花江、珠江、长江, 其中42%的水质超过3类标准(不能做饮用 水源),全国有36%的城市河段为劣5类水 质,丧失使用功能。大型淡水湖泊(水库) 和城市湖泊水质普遍较差,75%以上的湖泊 富营养化加剧,主要由氮、磷污染引起。
优化布点→样品采集→运送保存→分析测试→数据处 理→综合评价等。 环境监测的对象包括:反映环境质量变化的各种自然 因素;对人类活动与环境有影响的各种人为因素;对 环境造成污染危害的各种成分。
第一节 环境监测 第二节 环境监测分析方法
第一节 环境监测
一、环境监测的目的
根据环境质量标准,评价环境质量。 根据污染特点、分布情况和环境条件,追踪寻找污
简单地说:
现场调查 监测计划设计
优化布点 样品采集 样品运送和保存 分析测试 数据处理 综合评价
五、环境监测的基本原则和要求
(一)环境监测的原则(三原则)
1、优先监测原则 优先污染物:经过优先选择的污染物。 优先监测:对优先污染物进行的监测。 优先污染物的特点:难降解 在环境中有一定残留水平 出现频率较高 具有生物积累性 “三致”物质(致癌、致畸性、致突变) 毒性较大 现代已有检出方法
染源、提供污染变化趋势,为实现监督管理、控制污 染提供依据。 收集本底数据,积累长期监测资料,为研究环境容 量、实施总量控制、目标管理、预测预报环境质量提 供数据。 为保护人类健康、保护环境、合理使用自然资源、 制定环境法规、标准、规划等服务。
二、环境监测的分类
☆按监测目的分类:
监视性监测(又称例行监测或常规监测)
☆按专业部门分类:
可分为:气象监测、卫生监测、资源监测等。 此外,又可分为:化学监测、物理监测、生物监测等。
☆按监测区域分类:
可分为:厂区监测和区域监测。
三、环境污染和环境监测的特点
(一)环境污染的特点
1. 时间分布性 2. 空间分布性 3. 环境污染与污染物含量(或污染因素强度)
的关系 4. 污染因素的综合效应 5. 环境污染的社会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