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合集下载

教资——综合素质

教资——综合素质

第一章职业理念一、教育观1、1999年《决定》颁布标志着我国素质教育观系统思想正式形成。

2006年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标志着实施素质教育已经上升到法律层面成为国家意志。

2、素质教育根本目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其中“全面”是指所有学生、学生的各种素质。

3、素质教育的基本任务分别是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的社会素质。

了解一下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

4、素质教育的三大要义是:面向全体、全面提高、主动发展。

分别是素质教育本质属性中全员性、整体性、主体性的体现。

5、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的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全面发展不等于平均的全面发展,而是和谐的全面发展。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

6、素质教育的外延:素质教育是终身的,不是对特定阶段、特定学校,而是对各级各类学校提出的要求。

它的实施贯穿于幼儿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同事也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各个方面。

7、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1)面向全体学生(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3)主治那个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4)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5)着眼于学生的重视可持续发展(素质教育基本内涵和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是相互对应的关系)二、学生观1、我国现代教育观的思想渊源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

2、以人为本是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进步。

“以人为本”是素质教育的根本属性。

“以人为本”的教育战略思想把人至于教育发展的起点和目标上,进一步明确了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确立了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的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3、以人为本的学生观:(1)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2)学生是独特的人人的全面发展以承认学升差异和个性发展为基础学升具有个性与差异的特点要求切实贯彻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具有个体独立性,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具有主体的需求与责权4、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决定了教育活动要循序渐进(2)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决定了教育工作要根据不容年龄段的特点分阶段进行(3)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要求教育教学要抓关键期(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要善于发现受教育者的优势(5)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要求教育必须因材施教5、“教育公正”在教育活动中体现为教育机会均等,即所有的学生都能够获得同样的教育机会。

学校实行素质教育方针与步骤

学校实行素质教育方针与步骤

学校实行素质教育方针与步骤一、前言为了更好地适应我国教育改革的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我校决定实行素质教育方针。

素质教育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持续发展的教育理念。

通过实施素质教育,我们将努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道德品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素质教育方针1. 全面发展:注重学生的智力、体力、美感和道德等各方面的全面发展。

2. 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使学生在特长和兴趣方面得到充分发展。

3. 持续发展: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在终身学习中不断进步。

三、实施步骤步骤一:宣传和培训(2023年第1季度)1. 组织全校教师进行素质教育理念的培训,使每位教师都能理解并接受素质教育。

2. 通过校园网、公告栏等多种渠道,向学生和家长宣传素质教育的目标和重要性。

步骤二:课程改革(2023年第2季度)1. 重新设计课程体系,增加实践性、体验性和创新性的课程,减少纯知识性的课程。

2. 引入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注重过程评价和综合素质评价。

步骤三:教师队伍建设(2023年第3季度)1. 鼓励教师参加与素质教育相关的研讨会、培训和学术交流活动。

2. 选拔和培养一批素质教育骨干教师,发挥他们的示范引领作用。

步骤四:学生活动丰富化(2023年第4季度)1. 组织各类课外活动、社团活动和志愿服务,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能力、提升素质。

2. 举办素质教育成果展示活动,展示学生在各个方面的优秀表现。

步骤五:家校社会协同(2024年)1. 加强与家长的沟通,让家长理解并支持学校的素质教育方针。

2. 与社会机构、企业等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和发展的机会。

四、监控与评估1. 定期对素质教育实施情况进行自评和互评,及时发现问题并改进。

2. 每学期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评价,了解学生在素质教育过程中的成长和进步。

通过以上步骤,我们相信我校的素质教育将得以顺利实施,并取得显著成效。

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口诀

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口诀

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口诀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考虑到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以及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力、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使学生具备面对未来社会的能力。

下面给出了一个简洁的口诀概括了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全面发展,关注个体,素质教育,引导人生。

知识为基,实践为重,创新为魂,发展动力。

培养思维,提升能力,融合德智体,育人全面。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兴趣激发,情感发展。

全面发展,关注个体,素质教育,引导人生: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多方面能力,包括知识、思维、情感、实践等各个方面。

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还要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创造力、实践能力等。

关注个体: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素质教育要注重发现和培养学生的个性和潜能。

要关注学生的兴趣、特长和优势,根据学生的特点做出有针对性的教育。

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素质的提高。

不仅注重传授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

引导人生:素质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责任感。

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发展能力。

知识为基,实践为重,创新为魂,发展动力:知识为基:素质教育以知识为基础,强调学生的知识素养。

学生要掌握基础知识,培养学科素养和综合能力。

实践为重:实践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实践经验。

学生要通过实际操作、实验探究等方式,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

创新为魂:创新是素质教育的灵魂,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学生要勇于尝试、敢于创新,发展自己的创造力。

发展动力:学生的发展需要动力,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发展动力。

要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

培养思维,提升能力,融合德智体,育人全面:培养思维:素质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包括逻辑思维、创造性思维、批判性思维等。

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综合素质》必背知识点

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综合素质》必背知识点

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综合素质》必背知识点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必背知识点:综合素质模块一:职业理念教育观——素质教育一) 素质教育的内涵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的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二) 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1.面向全体学生:我国实行的义务教育是面向全体适龄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

2.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学生体、智、德、美等方面全面发展,这是我国教育方针。

3.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学生研究生活中尤为重要,我们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落到实际。

4.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想要有所创新,必须以主动性为前提,真正尊重学生的主动精神,教师要鼓励幼儿存疑、探索、获得主动认知。

5.着眼于幼儿的终身可持续发展:素质教育不仅注重给学生知识,更要给学生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培养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三) 幼儿教育的特点幼儿教育的特点包括生活化、游戏化、活动性和直接经验、潜在性、启蒙性。

儿童观——“育人为本”的儿童观育人文本”就是要以培养人才为学校的根本任务,以幼儿为主体,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它要求教育不仅关注人的当前发展,还要关注人的长远发展,更要关注人的全面发展。

一) 儿童是发展中的人儿童成长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他们有发展的潜能和发展的需要,教师要给予他们足够的时间去成熟和发展。

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规律性,包括方向性和顺序性、连续性和阶段性、不平衡性、个别差异性。

儿童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身心发展具有快速性、幼稚性和全面性。

二) 儿童是独特的人儿童是完整的人,教师要时刻关注他们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他们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儿童是独一无二的,要注重因材施教,促进全面发展。

三) 儿童是研究的主体,是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儿童是教育的主体,在教育活动中具有主观能动性和自我教育的可能性。

育儿知识: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育儿知识: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1)坚持德育为先。

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人国民教育全过程。

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道德教育,坚定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念和信心;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培养学生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

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

加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

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个方面。

切实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构建大中小学有效衔接的德育体系,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加强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

(2)坚持能力为重。

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

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开创美好未来。

(3)坚持全面发展。

全面加强和改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

坚持文化知识学习与思想品德修养的统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统一、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

加强体育,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确保学生体育课程和课余活动时间,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

加强美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加强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

重视安全教育、生命教育、国防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

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学校推行素质教育规章制度

学校推行素质教育规章制度

学校推行素质教育规章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学校推行素质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智力素质、体育素质、审美素质以及劳动素质等方面。

第二条学校素质教育的基本原则是全面发展、以人为本、贯彻落实、循序渐进。

第三条学校推行素质教育的对象是全校学生,不分学生的品行和智力水平,都应该接受素质教育。

第四条学校推行素质教育的具体任务包括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综合能力、合作精神等,培养学生健康快乐成长,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第五条学校推行素质教育需要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和密切合作,只有共同努力,才能取得素质教育的良好效果。

第二章学校推行素质教育的机制第六条学校推行素质教育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机制来保障素质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第七条学校应当建立素质教育的评估机制,定期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评估,评估包括学生的道德素质、智力素质、体育素质、审美素质等方面。

第八条学校应当建立素质教育的跟踪机制,对学生的素质发展进行跟踪,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

第九条学校应当建立素质教育的奖励机制,对在素质教育方面取得成绩的学生给予奖励,激励学生更好地参与素质教育。

第十条学校应当建立素质教育的督导机制,监督各部门和教师是否按照规章制度进行素质教育的推行。

第三章学校推行素质教育的方法第十一条学校应当采取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来推行素质教育,包括校园文化活动、课外活动、实践活动、志愿服务等。

第十二条学校应当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通过学科实践活动、实验活动、创新大赛等形式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第十三条学校应当注重学生的体育素质的培养,通过体育课、田径比赛、足球比赛等形式来培养学生的体育素质。

第十四条学校应当注重学生的审美素质的培养,通过美术课、音乐课、舞蹈课等形式来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

第四章学校推行素质教育的措施第十五条学校应当建立每周一次的素质教育活动日,安排学生参与学校举办的素质教育活动。

第十六条学校应当建立每学期一次的素质教育评比活动,评选出在素质教育方面成绩突出的学生,给予奖励。

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1.人本导向。

素质教育以学生为中心,注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自
我实现。

教育者应该尊重学生的权益,关注他们的需求和兴趣,鼓励他们
积极参与学习和社会实践,充分发挥他们的潜力。

2.综合培养。

素质教育强调知识与能力的结合,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学校应该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合作精神、批判思维等能力,使他们能够适应社会的要求。

3.德育为先。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学校应该注重学生的道德教育,培养他们的自律意识、社会责任感、公民
道德等,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4.个性发展。

素质教育要求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发展他们的特长和
潜能。

学校应该提供多样化的教育资源和活动,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鼓
励他们参与艺术、体育、科技等领域的活动,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和发展机会。

6.教育资源优化配置。

实施素质教育需要提供良好的教育资源,包括
教师、学校设施、教材等。

学校和政府应该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加强教师
培训,提供优质的学习环境和教育资源,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公平的教
育机会。

7.教育评价体系。

素质教育要求传统的评价体系,以多元化的评价方
式综合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

学校应该注重对学生的发展过程进行评价,
关注学生的个性特长和潜能,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学习和实践。

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综合素质》高频考点第一章职业理念

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综合素质》高频考点第一章职业理念

小学《综合素质》高频考点第一章职业理念(•常考题型:选择题、材料分析题)一、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考过3次)1.面向全体我们国家实行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就是面向全体适龄学生,依法保障义序教育阶段儿童和青少年学习发展的基本权利。

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都在天赋允许的范围内充分发展。

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从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同特点出发,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要求全面发展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劳动技能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和审美素质導。

'3.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素质教育区别于应试教育的根本所在。

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区别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之所在。

因此,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对素质教育来说尤为重要。

4.发展学生的主动精神,促进学生的个性健康发展要想有所创新,必须以主动性的发挥为前提,真正尊重学生的主动精神,弘扬主动精神。

这就要求教师要进行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主动探索、主动思考,遵循教育的个性化原则,教育要坚持因材施教;' ' 5.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教是为了不教,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更要让学生会学,不仅给学生知识,更要给学生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

为了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基础教育一定要培养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能力。

☆教育观记忆要点: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1、面向全体2、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3、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4、培养学生主动精神,注重学生个性发展5、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记忆口诀:双全双发展,创新与实践二、学校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考过1次)(一)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1.德育为先,五育并举德、智、体、美和劳动技术教育是学校教育活动的组成方面,素质教育作为完整的教育,必然包括完整教育的各个方面。

这些教育的各个方面,都要与素质教育的理念有机结合起来。

2.推进新课程改革(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教资

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教资

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教资
1.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形成良好的品德修养、科学文化素养、劳动技能和健康体魄。

3. 重视德育工作,加强思想道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法制教育和环境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 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调整知识结构,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5. 改革教学方法,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培养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6.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更新教育理念,改革教学方式。

7. 加强学校管理,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为素质教育创造有利条件。

8. 加强家校、社会合作,充分发挥家庭和社会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和支持素质教育的良好氛围。

统考小学综合素质教育观学生观考点归纳

统考小学综合素质教育观学生观考点归纳

3. 构成教育现象的一个重要规定性是: 以教与学为主体形式的客观存在。 虽可获得零星的知识技能,但不属于教育现象的范畴。
社会中的观察、 模仿等学习形式,
考点归纳 1.理解 " 人的全面发展 " 的思想。
第二章 学生观
2.理解 " 以人为本 "的含义,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做到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
3.运用 " 以人为本 "的学生观,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因性别、民族、地域、经济状 况、家庭背景和身心缺陷等歧视学生。
1.人的劳动活动的全面发展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已经证明,人类在劳动中产生,人类因劳动的异化而异化,因劳动的解放而解放,因 劳动的发展而发展。由此可知,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建立在人的劳动活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人的劳动形式的丰富 和多样其实质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多维展现或生命活动外化范围和程度的扩大、提高,它反映和揭示了人的 本质的全面的提升,以及人对自身本质的全面的占有。
的兴趣,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决定》对素质教育的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做出了新的规范,成为当前我国各级各类教育全面推进素质 教育的基本依据。
1.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决定》指出: "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 '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 '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 建设者和接班人。 "
方面:一方面,没有个人的全面发展,就不可能有人类整体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个人的全面发展只有 在人类整体的全面发展中才能实现。真正的人的全面发展必须是人的素质的普遍提高,是全社会所有成员的共同 发展,而不是部分阶级、阶层和个人的片面发展,更不是某一个体或社会集团的特殊嗜好的畸形扩张和繁衍。

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素质教育,是指通过对学生进行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方面全面培养,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

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是多元发展、个性化培养、全面评价、因材施教。

多元发展
实施素质教育要注重多元发展,鼓励学生全面发展。

学校应该提供多样化的课程和活动,让学生在不同领域充分展现自己的才能,并且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

只有让学生在不同领域都能找到自己的价值和发展空间,才能真正做到全面发展。

个性化培养
实施素质教育要注重个性化培养,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特长、兴趣和发展需求,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方法,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适合自己的教育。

个性化培养要求教师要注重学生个体差异,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引导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设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

全面评价
实施素质教育要注重全面评价,不仅仅注重学生的学业成绩,还要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学校应该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包括学业成绩、学科竞赛、综合素质评价等多个方面,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综合素质,真实反映学生的发展水平。

因材施教
实施素质教育要注重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根据学生
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让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
环境中学习和发展。

总之,实施素质教育要注重多元发展、个性化培养、全面评价、因
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成长。

只有这样,才能真
正实现素质教育的效果,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考综合素质必背内容

考综合素质必背内容

考《综合素质》必记内容第一章:职业理念一、教育观理解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1)面向全体学生(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3)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4)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5)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掌握在学校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途径有(1)树立素质教育理念,把握课改精神,实践新课程(基础教育新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2)学校管理,课外活动和班主任工作(3)举行德智体美并进的教育活动方法有1)提高教师队伍水平,最大限度的发挥教师的作用(主导性作用,更新教育理念,提高素养)(2)将教育目的落实到教学之中(3)引导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4)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5)建立多层次,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依据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分析和评价教育现象根据要求和素质教育观念进行分析1、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个性,注重开发人的身心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2、为什么要实施素质教育?(1)实施素质教育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需要;2)实施素质教育是当今国际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共同趋势;(3)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二、学生观我国所倡导的学生观:以人为本和全面发展理解“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人的道德、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

人的劳动力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学生观的思想基础就是以人为本,人的全面发展本质是人的社会属性和社会关系,社会性需要和精神需要,社会素质和能力的全面发展理解“以人为本”的涵义,在教学活动中做到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以人为本”是一种肯定人的作用和地位,强调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和为了人的价值取向。

教育中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为本(1)学生是完整的,具有独立意义的个体(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3)学生需要尊重(4)学生都有潜力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求从身心健康发展,主体性发展,中学生社会文化发展三个方面身心健康发展:生理心理健康的成长,生理心理健康得到社会的实现主体性发展:建立正确的自我认识,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所需的自觉发展,主动发展。

教师资格证考试《综合素质》知识点(大纲必背版)

教师资格证考试《综合素质》知识点(大纲必背版)

《综合素质》知识点第一章:职业理念一、教育观理解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1)面向全体学生(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3)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4 )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5)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掌握在学校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途径有:(1)树立素质教育理念,把握课改精神,实践新课程(基础教育新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2)学校管理,课外活动和班主任工作(3)举行德智体美并进的教育活动方法有:(1)提高教师队伍水平,最大限度的发挥教师的作用(主导性作用,更新教育理念,提高素养)(2)将教育目的落实到教学之中(3)引导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4)教学内容要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5)建立多层次,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依据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分析和评价教育现象根据要求和素质教育观念进行分析1、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2、为什么要实施素质教育?(1)实施素质教育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需要;(2)实施素质教育是当今国际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共同趋势;(3)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二、学生观我国所倡导的学生观:以人为本和全面发展理解“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人的道德、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

人的劳动力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学生观的思想基础就是以人为本,人的全面发展本质是人的社会属性和社会关系,社会性需要和精神需要,社会素质和能力的全面发展理解“以人为本”的涵义,在教学活动中做到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以人为本就是一种对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地位的肯定,强调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目的地位;它是一种价值取向,强调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和为了人;它是一种思维方式,是在分析和解决一切问题时,既要坚持历史的尺度,也要坚持人的尺度。

中学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知识点

中学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知识点

中学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知识点中学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知识点第一章职业理念第一节教育观一、素质教育观1、定义:素质教育观是与应试教育观相对的一种教育观,是把教育活动目的指向“素质”——人的全面素质的教育观。

2、内涵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我国把教育、科技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发展教育对提高中华民族素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先导性的作用。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受教育机会平等是国家法律规定的一项基本教育方针。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全面发展是党的教育方针的核心部分,不等于平均的全面发展,而是和谐的全面发展。

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从差异出发,以人的个性发展为目标,实质上是一种个性发展的教育。

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新一代人才,是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

创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教育对知识经济向人才培养提出挑战的回应。

3、外延素质教育不是对特定阶段、特定学校提出的要求,而是对各级各类学校提出的要求。

二、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1.面向全体学生。

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4.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鼓励学生主动探索、主动思考,鼓励学生存疑、求疑,在教学中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5.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

三、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一)深化教育改革,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条件。

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两基),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础。

树立素质教育的理念,加大教育改革是开展素质教育的条件。

二)优化结构,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高质量的教师队伍。

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

1.更师的教育观念。

教师的教育观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条件,教师的教育观念对教师教育行为具有指导作用。

2.提高教师的师德素养。

综合素质重点知识汇总

综合素质重点知识汇总

综合素质重点知识汇总素质教育一、素质教育观的定义和内涵素质教育观是与应试教育观相对的一种教育观。

是把教育活动目的指向“素质”——人的全面素质的教育观。

素质教育观认为,教育活动应当指向人的整体的、全面的素质发展,使人的整体品质、全面素质得到提升。

即先天的生理素质及后天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的全面发展。

(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二、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1.面向全体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3.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4.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5.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三、学校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一)深化教育改革,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条件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

新课程改革提出了六项具体目标: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素质教育的实施需要哪些条件?

素质教育的实施需要哪些条件?

素质教育的实施需要哪些条件?说真的,素质教育这玩意儿吧,就像咱们种菜一样,光说要种,没有肥沃的土壤,充足的光照,合适的温度,那菜苗怎么长?前两天我儿子放学回来,跟我说他们学校搞了个“奇思妙想”的活动,让孩子们用废弃的纸盒、塑料瓶啥的,做个小发明。

我一看他拿回来的作品,简直笑岔气了!是用几个纸盒拼成了个“飞行器”,还用吸管插了几个孔,说能吹出风,就能飞起来!当时我就想,这孩子脑洞是挺大的,但实际操作能力呢?他能把这“飞行器”造出来吗?老师会给他提供哪些材料?学校的教学环境能支持孩子们动手操作吗?你看,素质教育可不是光说要培养孩子们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就行,还得有实际的“土壤”才行。

就拿我儿子这次的作品来说吧,学校其实已经提供了挺多帮助了,比如:他们班有一个专门的角落放着各种废旧材料,还有老师带着孩子们一起研究如何制作简单的机械装置,甚至还请了大学老师来给他们讲解一些科学原理。

你看,这就是一个比较好的“土壤”环境!但问题是,这“土壤”还远远不够!你说说,光有这些还远远不够吧?孩子还得有足够的时间去探索、去实践,还得有老师和家长的鼓励和引导才行呢?所以我一直觉得,素质教育的实施,需要很多条件才能保障:第一,学校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给孩子们更多自主学习、探索实践的空间。

就像我儿子他们学校一样,专门开辟了“奇思妙想”的角落,让孩子自由发挥,这对培养孩子们的创造力和动手能力都很有帮助。

第二,老师要转变观念,鼓励孩子们积极思考、动手操作。

我儿子这次做的“飞行器”,老师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鼓励他去尝试,去探索,去发现其中的问题。

第三,家长要积极配合,给孩子们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指导。

我儿子这次做“飞行器”的时候,我虽然没有直接插手,但是我给他提供了很多帮助,比如我在旁边陪着他一起琢磨设计,还给他提供了一些工具和材料。

当然,除了以上这些,还有很多其他的条件,比如社会环境、资源配置等等,都需要共同努力才行。

总之,素质教育就像种菜一样,需要精心培育,需要合适的土壤,才能结出丰硕的果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1. 全体性从广义上来讲,“全体性”是指素质教育必须面向全体人民,任何一名社会成员,均须通过正规或非正规的途径接受一定时限、一定程度的基础教育。

从狭义上来看,素质教育就是要为全体适龄儿童开放接受正规基础教育的大门。

“全体性”是素质教育最本质的规定、最根本的要求,做不到这一点,就谈不上什么素质教育。

坚持素质教育的“全体性”其主要意义在于:第一,保证使接受教育成为每一个人的权利和义务。

接受教育是每一个儿童最重要、最根本的权利。

第二,保证使整个民族的文化素养在最低可接受水平之上,杜绝新文盲的产生,中小学教育应为提高全体人民的基本素质服务,推进国家经济发展与民主建设。

第三,为贯彻社会主义“机会均等”原则,为每个人的继续发展提供最公平的前提条件。

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为未来的合格公民奠定素养基础。

2. 基础性所谓“基础性”是相对于专业(职业)性、定向性而言的。

素质教育向儿童、青少年提供的是“基本素质”而不是职业素质或专业素质,是让学生拥有“一般学识”而不是成为某一专门领域的“小专家”或某一劳动职业的“小行家”。

坚持素质教育“基础性”的主要意义在于:第一,一个人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基本素质,才有可能实现向较高层次的素质或专业素质的“迁移”。

基础教育以发展和完善人的基本素质为宗旨,因而不少人指出基础教育的本质就是素质教育。

第二,人类蕴含着极大的发展自由度,这就是人的可塑性。

自由度越高,可塑性越强;反之亦然。

教育是塑造、培育人的事业,如果在基础教育中充斥了定向的、专门化的训练,而不是着眼于把普通的基础打扎实,那就等于抑长趋短,将非特化功能倒退为特化功能,缩小了发展的自由度、窒息了人的可塑性。

第三,从教育控制论的意义上讲,教育是一种人为的、优化的控制过程,以便受教育者能按照预定目标持续发展。

3. 发展性所谓“发展性”是指要着眼于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知识与能力,真正把学生的重心转移到启迪心智、孕育潜力、增强后劲上来。

强调培养能力、促进发展,是针对在正确处理知识和能力之间的关系这一前提下而言的。

从本质上说,“发展性”符合“变化导向教育观”的趋势,即把适应变化、学会变化作为教育的重要目标,从“接受教学”(教师奉送答案)向“问题解决”(教师引发思考)转变。

教师以鼓励者、促进者、沟通者、帮助者和咨询者等角色发挥作用。

4. 全面性所谓“全面性”,是指素质教育既要实现功能性的目标,又要体现形成性的要求,通过实现全面发展教育,促进学生个体的最优发展。

因为,素质教育应该是完善意义上的教育,它是指向全面基本素质的。

素质教育中的“全面发展”有两个方面的具体规定性。

第一,对一个个体来说,它是“一般发展”和“特殊发展”的统一;第二,对班级、学校乃至整个社会群体而言,它是“共同发展”和“差别发展”的协调。

全面发展是最优发展,也是个性的最优发展。

5. 未来性所谓“未来性”是指立足于未来社会的需要,而不是仅限于眼前的升学目标或就业需求。

一般说来,教育具有较强的惰性和保守性,它总是在努力使年轻一代学会老一代的思维、生活和工作方式,因而人们在批评现代学校教育体系的局限性或弊端的时候,往往批评它是根据“昨天”的需要而设计的。

素质教育就是要改变教育的惰性和保守性,它的目标是使年轻一代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

素质教育就是要针对学生的未来和社会的未来。

实施素质教育中的问题分析1. 重视“双基”训练,忽视个性化学习“双基”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简称。

重视“双基”是建国后基础教育的标志性特征,对我国半个多世纪的基础教育发展产生了重要而深刻的影响。

1952 年 3 月,教育部颁发的《中学暂行规程 ( 草案 ) 》中提出中学的教育目标之一是使学生获得“现代科学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同时颁发的《小学暂行规程 ( 草案 ) 》把小学教育概括为“全面基础教育”,“双基”概念由此诞生,并成为我国教材编写、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指导思想。

纵观半个世纪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历程,无论从课程实践还是从课程理论研究来看,“双基”都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在我国土生土长并带有浓厚中国特色的教育术语,而不带有任何受苏联和西方影响的痕迹。

“双基论”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在特定的国情下提出并发展的。

上个世纪 50 年代初、 60 年代初和 70 年代末,我国几度面临着人口众多、经济落后、文化科技水平低下、教育质量出现大滑坡的国情。

为了尽快提高综合国力和民族素质,我国教育工作者几度提出了“双基”理论,并在实践中扎扎实实地加强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从而使教育质量得到了迅速而有效的提高。

正如学者柳海民所言:“中国学生的‘双基'水平是世界公认的,也是中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特色。

‘双基'成就非一日之功,它是中国基础教育几十年如一日坚持不懈的结果。

”建国后的 50 余年,重视“双基”的课程价值取向一直主导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的发展方向。

我国基础教育重视“双基”所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使我国的基础教育赢得了整体质量和全局效益,培养了学生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但我国的基础教育在重视学生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却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培养,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甚至受到某种程度的压抑。

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欲望、探索精神、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动手实践的能力等被忽视,而这恰恰是当今社会所重视和需要的。

学生获取基础知识与形成基本技能的过程实际上是学生个性化学习的过程,然而传统基础教育保证了系统知识的传授,注重了学生统一性的形成和发展,但学生潜在的个性特长却被窒息在一刀切、齐步走的统一要求之中。

学生成为千人一面的“书呆子”,毫无个性与创造性,这不能不说是我国基础教育的一大损失。

回顾建国后所颁布的课程标准、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无论是培养目标、内容选择、评价方法,还是教学要求等注重的都是“统一”要求,而鲜有提倡“个性”。

与重视“双基”相对应,忽视“个性”也成为我国基础教育的典型特征。

学生获得的带有共性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是以失去个性为代价的。

2. 重视逻辑思维培养,忽视感性素质开发与重视“双基”训练相对应的是,我国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比较强,这是我国基础教育长期重视“双基”训练的结果。

我国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扎实之所以得到国际公认,这主要源于我国学生在国际学科奥林匹克竞赛中连年获得优异成绩,我国白领在国际高科技领域尤其是计算机软件开发方面所占的重要地位,以及我国大量留学生在国外各级各类学校中的突出表现。

较强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来自于扎实的基础知识的学习与基本技能的训练。

从课程的编制来看,我国长期以来重视课程内容的基础性、基本性和范例性,强调课程内容组织上的逻辑性、系统性与结构性;从课程设置上来看,我国长期以来以学科课程为主,甚至是一统天下;从课程实施来看,我国长期以来重视课堂教学,重视书本知识,重视间接经验,重视知识传授的系统性与逻辑性;从课程评价来看,我国长期以来重视纸笔测验,重视逻辑分析与间接推理等。

因此,我国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明显占优势是与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良好训练分不开的。

仅以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学科为例来看,宏观的语文知识包括字、词、句、段、篇、语法、修辞等知识内容,各单项知识又是由若干要素构成的。

如:“字”由音、形、义构成,“音”由声、韵、调构成,“形”由笔画、笔顺、间架结构构成,“义”由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构成等。

因此,语文教学内容包括拼音、识字、写字、阅读、口语交际和写作等。

由此便可看出语文学科基础知识学习与基本技能训练的重要性。

这也正体现了我国基础教育在学科教学中对学生逻辑思维训练的重视。

事物总是具有两面性,在我国基础教育重视学生逻辑思维训练的同时,却忽视了对学生感性素质的开发。

根据思维过程的凭借物不同,思维可以分为直观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与抽象逻辑思维。

这也是思维的三种不同层次,抽象逻辑思维是最高级的思维形式。

实际上,在思维形式上具有高低之分,但是在价值上它们具有等值性。

也就是说,尽管思维形式本身就有高低之分,但在人的个体发展过程与认识世界过程中,各种思维形式具有同等的重要性。

但在我国的基础教育中,则将思维形式的高低等同了思维价值的高低,抽象逻辑思维属于高级思维形式,因此而认为其在个体的发展过程与认识世界过程中具有更高的价值。

我国基础教育对于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关注是以牺牲学生直观动作思维和具体形象思维发展为代价的,最终导致我国学生感性素质的开发在基础教育中被忽视。

美国一位获诺贝尔奖的生物学者在谈到“知”与“感”的关系时说:“感性对儿童的发展极为重要,它好比是儿童心灵的土壤,而知性则是播种在感性之中的种子。

少年时代正是用心耕耘土壤的时期,儿童有了对美的事物的理解,对未知的新异事物的惊奇、敬畏和对事物的共感、怜悯、赞美和爱……,在这之后,知识的教育才成为可能。

”日本诺贝尔奖获得者福井谦一也说:“我的创造性起点来自于小时候对自然体验的感动。

”而我国的基础教育长期以来重视书本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造成学生“理性”与“感性”发展的失衡。

3. 重视传统伦理道德教育,忽视现实生存能力培养从我国半个世纪课程历史发展进程来看,传统伦理道德教育始终是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重视学科道德课程的建设与实施。

如以小学为例,建国之初尽管没有单独设立德育课程,但 1952 年 3 月颁布的《小学暂行规程(草案)》则明确提出了德育的目标,具体为:使儿童具有爱国思想、国民公德和诚实、勇敢、团结、互助、遵守纪律等优良品质。

这时的德育主要是在各科教学活动和课外活动中穿插进行的。

1957 年开始在小学设政治课, 1981 年改政治课为思想品德课,这一名称一直沿用到新课程改革之前。

二是各学科课程均有德育目标和德育内容。

以小学语文课程为例,在《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 ( 试用 ) 》中提出的小学语文教学要求里,包含着丰富的德育内容。

如: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和社会主义道德品质的教育;逐步加深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陶冶爱美的情趣等。

其实,学科课堂教学已经成为我国基础教育进行德育的主渠道。

三是学校的其他各类活动具有浓厚的德育色彩。

如学校的开学、毕业典礼,升旗仪式,主题班队会,社会实践活动,公益活动等都带有浓厚的德育色彩。

正如柳海民所言:“中国的基础教育注重培养人的深厚历史感和厚重的文化底蕴。

中国的基础教育始终坚持以人类积极向上、健康文明的优秀成果陶冶教育年轻一代。

基础教育汇集人类精神活动和实践活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并将其‘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编选成为教育内容,使青少年学生在思想上、文化上遨游于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氛围中,使他们形成忘我的钻研精神,无私无畏的献身品质和高尚的道德行为,等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