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股票市场A股历十大造假案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案例分析及其思考论文(1)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案例分析及其思考论文(1)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庞大的上市公司市场的国家中,一些企业为了实现利益最大化的目的,不得不使用各种手段,其中最严重的就是财务舞弊。
本文通过对我国上市公司发生的财务舞弊案例的分析,旨在探讨财务舞弊的原因、特点以及对企业和社会带来的危害,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一、财务舞弊的定义与原因所谓财务舞弊,是指一些上市公司通过篡改、隐瞒或虚增财务数据、财务报告等方式,掩盖其真实经营情况,达到欺骗投资者、误导市场、追求短期利益的目的。
其主要原因在于市场竞争激烈,上市公司为了保持业绩增长,增强市场竞争力,利用财务操作来夸大业绩,获取更多融资支持,从而扩大生产和经营活动。
二、财务舞弊案例分析1.神华能源公司虚增营收案神华能源公司虚增营收案是我国知名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典型案例。
该公司在2019年年报中虚增营收30.8亿元,涉及超过50家子公司,影响巨大。
其虚增营收主要是通过伪造广告服务等费用来实现的。
2.东方通信公司虚假交易案东方通信公司虚假交易案也是一起较为典型的财务舞弊案例。
该公司在2010至2013年间,通过虚构双方交易、虚报收入、提高净利润等手段,披露虚假财务信息,欺骗股民和投资者,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3.中弘股份借款标的虚构案中弘股份借款标的虚构案也是一起严重的财务舞弊案例。
该公司在2015年到2016年期间,虚构抵押、质押标的物,违规收取借款服务费等行为,造成银行多次鉴定、评估、检验的标的物并不存在,这意味着该公司销售及借款金额的超额夸大,拉高投资者期望值。
三、财务舞弊的危害1.给投资者带来损失财务舞弊行为直接违背了投资者获取真实信息的权益,投资者在欺骗下进行的投资必然会面临巨大的风险和损失,造成对于公司的很大质疑。
2.影响市场的公正和透明财务舞弊行为会破坏市场公正和透明,使得市场的活力和秩序被破坏,降低市场活力。
3.破坏企业声誉财务舞弊行为劣化了企业形象,严重者会导致公司主体地位、信用等方面遭到一定程度的损害,从而给企业带来巨大的财务损失。
中国股市做空案例
中国股市做空案例中国股市做空是指投资者通过卖空股票获利的一种投资策略。
在股市中,做空是指投资者借入股票并立即卖出,希望在股票价格下跌时再以较低的价格买入股票,从而获得差价利润。
以下是中国股市做空的一些案例:1. 中国石化的做空案例:在2015年,中国石化股价一度出现大幅下跌,许多投资者选择做空中国石化股票。
他们借入股票并卖出,然后在股价下跌时再买入。
这些投资者通过做空中国石化股票获得了丰厚的利润。
2. 中国平安的做空案例:在2018年,中国平安股价出现了一段时间的下跌,一些投资者选择做空中国平安股票。
他们通过卖空股票获得了差价利润。
3. 贾跃亭的做空案例:贾跃亭是乐视网的创始人,他在2017年做空了自己创办的乐视网股票。
贾跃亭通过卖空乐视网股票获得了一定的利润。
4. 银行股的做空案例:在金融危机期间,许多投资者选择做空银行股票。
他们通过卖空银行股票获得了大量的利润。
5. 创业板的做空案例:创业板是中国股市的一个板块,许多投资者选择做空创业板股票。
他们通过卖空创业板股票获得了丰厚的利润。
6. 贵州茅台的做空案例:贵州茅台是中国股市的一只著名的白酒股票,但在某些时期也出现了下跌的情况。
一些投资者选择做空贵州茅台股票,并获得了利润。
7. 网络科技股的做空案例:在某些时期,中国的网络科技股票出现了下跌的趋势。
一些投资者选择做空这些股票,以获得差价利润。
8. 房地产股的做空案例:中国的房地产股票在某些时期也出现了下跌的情况。
一些投资者选择做空房地产股票,并获得了利润。
9. 大型国有企业的做空案例:中国的大型国有企业股票在某些时期也出现了下跌的情况。
一些投资者选择做空这些股票,并获得了利润。
10. 新能源汽车股的做空案例:中国的新能源汽车股票在某些时期也出现了下跌的趋势。
一些投资者选择做空这些股票,以获得差价利润。
总结起来,中国股市做空的案例很多,投资者通过卖空股票获得了丰厚的利润。
然而,做空也存在风险,投资者需要谨慎选择时机并控制风险。
2019会计造假真实案例
康美药业A股史上规模最大的财务造假舞弊案2019年4月29日,康美药业发布更正公告,称其2017年的年报数据存在重大差错。
存货少计195亿元,现金多计299亿元。
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几乎所有数据都需要更正,对2017年财报做出重大调整。
4月30日晚间,上交所立刻向康美药业发监管函,称公司在财务管理、信息披露、内部控制等方面可能存在重大疑问,予以高度关注。
此外,证监会已对康美药业审计机构正中珠江会计师事务所涉嫌未勤勉尽责立案调查。
5月17日下午,证监会通报了康美药业调查进展。
据证监会称,现已初步查明,康美药业披露的2016至2018年财务报告存在重大虚假信息,一是使用虚假银行单据虚增存款; 二是通过伪造业务凭证进行收入造假; 三是部分资金转入关联方账户买卖本公司股票。
公司涉嫌违反《证券法》第63条等相关规定。
康美药业是曾经的千亿市值白马股、中药行业的龙头,前期已经屡遭质疑,但没有确凿的证据。
如今,随着证监会调查进展的通报,财务造假有了实锤。
截至2019年12月31日,康美药业市值仅剩186亿元,较上年末458.09亿元缩水六成。
康得新A股史上最大利润造假案康得新2015年虚增利润总额23.81亿元,占年报披露利润总额的144.65%。
2016年虚增利润总额30.89亿元,占年报披露利润总额的134.19%。
2017年虚增利润总额39.74亿元,占年报披露利润总额的136.47%。
2018年虚增利润总额23.81亿元,占年报披露利润总额的722.16%。
合计四年虚增利润119亿元,成为A股史上最大利润造假案。
公司股票自7月8日起,一直处于停牌状态。
截至2019年12月31日,康得新市值仅剩125亿元,较上年末270.53亿元市值缩水逾5成。
为其提供审计服务的瑞华会计师事务所已经被立案调查。
康得新利润造假的方法是通过伪造海外客户,炮制虚假业务合同,临摹国外客户签名,粘贴打印,虚构外销业务产业链。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四种方式以及10个潜在案例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四种方式以及10个潜在案例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经济压力的增大,一些上市公司不择手段地追求利润最大化,从而导致了财务舞弊的出现。
财务舞弊是指企业在财务报表中故意操作、篡改财务数据,以掩盖真实的财务状况,误导投资者和监管机构。
本文将介绍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四种方式,并列举了10个潜在案例,以便更好地了解和防范此类行为。
一、虚增收入和利润虚增收入和利润是上市公司财务舞弊中最常见的方式之一。
公司可以通过与客户或合作伙伴进行交易,但实际上不存在任何实质性的交易或价值。
这样一来,公司可以虚构销售收入和利润,提高财务表现,从而吸引投资者和提升股价。
潜在案例1:某上市公司与关联企业签订合同,虚构大额销售收入,增加当期利润,欺骗投资者。
潜在案例2:某公司在报表中虚构了与供应商的合作关系,虚增采购成本,以此来虚增利润。
二、资产贬值和减值前提的滥用上市公司为了掩饰损失或提高利润,有时会滥用资产贬值和减值前提。
虽然根据会计准则,公司有权对资产进行减值计提,但滥用这一措施就成了财务舞弊。
公司可能故意夸大资产贬值和减值前提,以减少利润或做成其他所谓的财务状况。
潜在案例3:某上市公司无视实际市场情况,故意夸大资产贬值和减值前提,以此来掩盖真实的损失。
潜在案例4:某公司在资产评估过程中假冒专业机构,通过虚构贬值前提,减少当期利润。
三、滥用关联方交易上市公司可能通过与关联方进行交易,并在交易中充分利用其地位和关系,获取不当的利益。
这些交易可能存在违规操作、价格虚高或虚低等情况,以此来操纵公司的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
潜在案例5:某上市公司与其控股股东进行关联交易,但交易价格明显高于市场价格,以此来虚增销售收入和利润。
潜在案例6:某公司通过与关联方进行价格虚低的采购交易,降低成本,提高盈利能力,误导投资者。
四、虚构现金流和资金往来公司可能通过虚构现金流和资金往来,掩盖真实的资金状况。
虚构的现金流和资金往来可以使公司在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方面呈现出正常或良好的财务表现。
a股上市公司 被股民索赔案例
a股上市公司被股民索赔案例
a股上市公司被股民索赔案例
1. 2014年,中国铁建因违反信息披露规定被股民索赔,该公司未及时披露与海外合作项目有关的重要信息,导致股价大幅下跌,股民索赔金额高达数亿人民币。
2. 2015年,中国中车因财务造假被股民索赔,该公司在IPO申报材料中虚增了利润,隐瞒了债务等重要信息,导致投资者遭受了巨大损失,股民发起集体诉讼要求索赔。
3. 2016年,贵州茅台因虚假宣传被股民索赔,该公司在广告宣传中夸大产品效果,误导了消费者和投资者,因此遭到了股民的索赔诉讼。
4. 2017年,南京证券因内幕交易被股民索赔,该公司内部人员利用未公开信息进行交易获取利益,严重损害了广大投资者的利益,股民发起索赔要求获得赔偿。
5. 2018年,中国平安因信息披露不完整被股民索赔,该公司在年报中未披露与内部人员利益相关的重要事项,导致股民投资决策出现错误,股民要求获得相应的赔偿。
6. 2019年,万科因高管薪酬问题被股民索赔,该公司高管薪酬过高且缺乏透明度,引发了股民的不满,股民发起索赔要求公司改善
高管薪酬制度。
7. 2020年,恒大集团因未按期兑付债券本息被股民索赔,该公司未能按时履行债务,导致债券投资者遭受损失,股民要求获得相应的赔偿。
8. 2021年,格力电器因财务造假被股民索赔,该公司在财报中虚增了利润,掩盖了实际业绩下滑的情况,导致股价大幅下跌,股民发起集体诉讼要求索赔。
9. 2022年,美的集团因产品质量问题被股民索赔,该公司生产出的某批次产品存在质量问题,引发了股民的担忧和索赔要求。
10. 2023年,中国移动因投资失败被股民索赔,该公司在投资某个项目时出现重大失误,导致巨额亏损,股民要求公司承担相应责任并赔偿损失。
a股上市公司 被股民索赔案例
a股上市公司被股民索赔案例a股上市公司被股民索赔案例:1. 2015年,某a股上市公司因虚假宣传被投资者索赔,该公司在其财务报表中夸大了收入和利润,导致投资者损失惨重。
最终,法院判决该公司赔偿投资者损失。
2. 2016年,某a股上市公司因会计舞弊被股民索赔,该公司利用虚假交易和财务操作手法,夸大了公司业绩,导致投资者蒙受损失。
法院判决该公司赔偿投资者损失。
3. 2017年,某a股上市公司因信息披露不完整被股民索赔,该公司在重大事项公告中隐瞒了关键信息,导致投资者失去了知情权和决策权。
法院判决该公司赔偿投资者损失,并要求公司加强信息披露。
4. 2018年,某a股上市公司因违法违规行为被股民索赔,该公司在股权转让过程中违反相关法律法规,损害了股民的利益。
法院判决该公司赔偿股民损失,并对该公司进行行政处罚。
5. 2019年,某a股上市公司因内幕交易被股民索赔,该公司高层管理人员利用未公开信息进行股票交易,获取非法利益,损害了股民的权益。
法院判决该公司赔偿股民损失,并对相关人员进行刑事处罚。
6. 2020年,某a股上市公司因违反承诺被股民索赔,该公司在发行股票时承诺的业绩未能达到预期,导致投资者投资失败。
法院判决该公司赔偿投资者损失,并要求公司加强内部管理。
7. 2021年,某a股上市公司因不当关联交易被股民索赔,该公司与关联方进行了不当交易,损害了股民的利益。
法院判决该公司赔偿股民损失,并要求公司规范关联交易行为。
8. 2022年,某a股上市公司因未能履行信息披露义务被股民索赔,该公司未能及时披露重大事项,导致投资者无法及时了解相关信息,造成损失。
法院判决该公司赔偿投资者损失,并要求公司加强信息披露工作。
9. 2023年,某a股上市公司因违反证券法规被股民索赔,该公司在股票发行和交易过程中违反了相关法规,损害了股民的合法权益。
法院判决该公司赔偿股民损失,并对公司进行行政处罚。
10. 2024年,某a股上市公司因瞒报财务信息被股民索赔,该公司故意隐瞒了财务信息,误导了投资者的决策,导致投资者蒙受损失。
会计经验: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特点及案例解析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特点及案例解析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特点及案例解析欣泰电气或因欺诈发行退市成为A股市场的热门话题之一,该公司因涉嫌欺诈发行和上市后会计造假等触发暂停上市相关条款,又一财务造假事件浮出水面.对投资者来说,财务报表是其了解上市公司的指南针.透过财报了解上市公司的盈利状况、偿债能力、成长能力、资本结构和现金流等情况,是投资者选择投资标的、做出投资决策的重要环节.然而,A股上市公司不断上演的财务造假事件,给价值投资蒙上了阴影.原本价值投资在以散户主导的A股市场面临着严峻的考验,财务造假事件将它置于更尴尬的境地.纵观国内外,财务造假事件充斥于所有的资本市场,即便是资本规模庞大且相对成熟的美国也不可避免.我国资本市场起步晚,尚不成熟,正处于不断完善的阶段.尽管相关部门针对企业上市初、上市后不同阶段的财务状况建立了相应的配套监管机制,进行严格把关,但还是有不少企业存在财务造假行为,成为监管下的漏网之鱼.对投资者来说,了解财务造假发生的原因、造假企业的相关特点,学会利用财报分析规避造假标的将更有价值.财务造假顽疾难治以欣泰电气收到的《行政处罚和市场禁入事先告知书》来看(暂不考虑其退市与否),其造假收益远高于行政处罚.欣泰电气通过财务造假成功上市,首次公开募得资金总额达 2.57亿元.针对此次造假事件,根据证监会行政处罚和市场禁入事先告知书,拟对欣泰电气及相关责任人做出共计1907万元的罚款,占首次募资金额不到8%.追溯历史,南纺股份、海联讯、万福生科、云投生态均涉及造假上市,不考虑上市后的其他融资情况,其首发募集金额均远远高于行政处罚.从这一层面上来看,造假受到的行政处罚远远小于违法所得.而企业上市后又可通过定向增发、配股等再融资,继续利用资本市场圈钱.上市融资原本是为了扩宽企业融资渠道、增强企业活力、发展优质企业,从而达到资源合理配置的目的.财务造假事件的发生严重扰乱了市场的秩序,破坏了企业发展的生态环境,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从监管层面上看,监管机构的执法是严格按照法律规定实施的,但相关制度设计导致监管机构对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处罚力度尚难以发挥出法律震慑作用.处罚金额与违法金额的巨大反差又导致企业造假可以获取巨大收益,在一定程度上成为造假事件轮番上演的推手.财务造假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我国立法缺失、执法不足的现状,由此导致监管效力严重削弱、处罚力度明显达不到杀一儆百的效果.追溯根源,这与我国立法的基本指导思想有关.与成熟的资本市场相比较,我国打击财务舞弊更多的是为了维护市场秩序.而成熟的海外资本市场高度重视保护投资者的利益,由投资者发起的巨额民事赔偿诉讼,足以形成遏制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效力.可见,在现行市场制度和环境下,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的存在,财务造假成A股一大顽疾,在一定时期内很难消除.造假手法万变不离其宗企业财务造假手法千变万化,但主要是围绕收入、费用和现金流这三方面展开,构造业绩美丽曲线.从重大财务造假事件来看,上市公司主要造假手法有虚增收入、虚增利润、虚增或减应收账款等.由于上市和退市机制中重点考察上市公司的净利润情况,美化利润是财务造假的最终目的.但对投资者来说,最直观的业绩指标莫过于净利润.由于权责发生制并不考虑本期实际是否收到或付出资金,而是以权力或责任的发生来确定应收和应付,使得利润表成为财报中最容易造假的区域.通过分析2014年、2015年证监会行政处罚部分造假案例发现,利用不当的会计政策通过关联方或子公司进行财务造假最为常见.1、不当的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部分上市公司通过违规确认收入,少计提或不计提坏账准备商誉等,或将政府补助等营业外收入直接冲减成本等方式操纵利润,违反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如食品饮料业的莲花健康,将本应作为政府补助的营业外收入直接冲减生产成本,会计处理不符合会计准则相关规定.中科云网、*ST生物通过违规确认收入的方式,虚增营业收入,操纵利润.2、利用关联方或关联交易还有不少上市公司利用关联方和关联交易造假,如康欣新材(旧称青鸟华光)、紫鑫药业等.康欣新材因未按规定披露相关关联方关系及关联交易,导致利润总额虚增;此外其还利用子公司实施并无商业实质的购销交易,虚增年度营业收入.再如中基健康(旧称新中基)通过自己设立的隐形空壳公司与非关联的中转过账公司,连续多年虚构购销业务,虚增业务收入与成本,虚增或者虚减利润导致公司2006年至2011年年度报告信息披露存在虚假记载及重大遗漏.不管是虚构交易还是直接虚构收入、利润,上市公司的财务造假行为仅仅依靠上市公司本身是无法实现的,相关中介机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实际中,由于造假公司与相关群体互通一气,市场信息严重不对称,投资者很难获取真实信息.造假标的三大特点造假上市公司在被揭穿之前,经营业绩或股价往往表现靓丽.造假事件公开后,上市公司形象严重受损、短期内股价或大幅缩水,严重干扰了证券市场秩序,影响了投资者利益.通过整理证监会2010以来公布的《行政处罚决定书》,统计显示涉及财务造假的企业共44家,其中广州新大地、山西天能科技、河南天丰节能为IPO造假,广西康华农业为借壳上市造假,均未能成功上市;其他39家为上市公司.本文主要以39家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通过其行业、业绩表现、市场表现的分析,发现造假标的存在一定的特点:1、传统行业成造假重灾区从上市公司财务造假起始年份(证监会披露的年报虚假信息起始年)所属行业分布来看,传统行业为造假高发区,其中以化工、农林牧渔业等为代表的传统行业成财务造假多发行业(见图1).传统行业周期短,尤其是近年来互联网迅速崛起,化工、农林牧渔等传统行业受到巨大冲击,相关上市公司很难摆脱业绩快速下滑的命运,为保业绩长青不少上市公司产生舞弊动机.此外,传统行业中的不少行业具有特殊性,财务报表的收入、利润、坏账准备等科目比较容易被虚构.如传统行业中的农业上市公司,历年来其财务造假高发率已饱受诟病.这主要与农业企业存在一些特殊特点有关,如经营状况受外界环境影响大、现金买卖营业占比大、对生物物资的审计盘点难度大等,企业利用这些特点捏造利润的空间很大,由此导致农业成造假多发行业,如云投生态(旧称绿大地)、新大地、万福生科等,堪称农业造假经典案例.另外,传统行业的兴衰更替快,行业发展对业绩冲击大,导致评价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为财务造假提供了便利.很多时候,由于行业政策或环境的变化导致业绩下滑,上市公司为粉饰业绩走向造假之路.如华锐风电,受风电行业政策的影响,2011年全行业业绩急剧下滑,为粉饰上市首年业绩不惜铤而走险.2、IPO当年成利润转折点由于IPO对企业财务状况有明确的要求,一部分谋求上市的企业千方百计美化利润满足条件以实现上市.往往企业为了达到上市要求,容易过分美化财报,导致上市后业绩表现很难超过上市之前.通过对比万福生科、海联讯等上市公司IPO前三年与后三年的净利润,结果形成了鲜明的反差.事实上,以万福生科、海联讯、云投生态IPO当年至今的净利润来看,极少年份能超过IPO当年利润.造假上市的上市公司,以IPO当年为转折点,利润呈现了明显的下滑.作为投资者,我们要对上市后利润明显下滑的企业提高警惕,可结合经济发展形势和行业发展状况进行合理判断,防止踩雷.3、造假前盈利能力下降以上市公司造假的起始年份(证监会披露的年报虚假信息起始年)为基础.通过分析上市公司造假前的的净资产收益率,发现绝大部分上市公司造假前普遍存在获利能力下降的趋势.39家上市公司造假前三年的净资产收益率均值为-5.05%,获利能力有限.其中中科云网、华锐风电、*ST生物、康欣新材等半数以上的上市公司,净资产收益率在造假前三年出现连续下滑.造假前盈利能力下滑是造假标的最显著的特征,也是主导造假行为产生的最直接因素,在一定程度上是上市公司财务恶化的一种预警.规避造假标的陷阱在现行市场制度下,由于造假成本低,上市公司为上市圈钱、保壳等,不惜利用各种手法进行财务造假.加之,相关中介机构与上市公司结为共谋,导致市场信息严重不对称.通过对造假上市公司的分析,不难发现造假标的一些共性因素,为规避造假标的提供一定的参考.从行业上来看,由于行业存在的特殊特点,化工业、农林牧渔业等传统行业往往是财务造假多发行业.上市后业绩变脸成财务造假上市公司的标配,尤其是造假上市的企业,以IPO当年利润为转折点,造假上市公司的业绩表现呈下滑之势,IPO当年利润成不少造假上市公司利润峰值.从造假标的盈利能力来看,大部分造假标的因盈利能力不足,业绩面临严重挑战被迫进行财务舞弊.盈利能力的连续下降是上市公司财务恶化的一种预告.从市场表现来看,造假上市公司在造假期间股价振幅大,投机资本存在巨大的盈利空间.而主力资金投资行为受造假影响并不大,在一定程度上可作为广大投资者的风向标.以证监会公布的造假起始年份至终止年份计算股价的涨跌幅,研究对象为39家财务造假上市公司,通过与同期的上证综指涨跌对比,发现财务造假对股价产生了一定的影响.80%以上的个股期间涨幅偏离大盘指数绝对值超过10%.此外,约53%的个股股价与大盘呈负偏离,从概率的角度上来看,投资者账面收益缩水的概率相对大.整体上看,39家上市公司期间相对大盘涨幅均值约4.94%,表明上市公司通过粉饰业绩对股价起到了一定的提振作用.从振幅来看,39只个股平均振幅达193.21%.股价波幅大,给投机资本提供了巨大的盈利空间.毫无疑问,造假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左右了股价,影响了投资者的投资决策.由于信息不对称性的存在,对造假主体来说,股价波幅越大,盈利空间越大.以造假期间的资金流向占比(区间大单资金净流入占流通股本的比率)来看,39只个股资金流向占比平均值为-14.76%.主力资金整体现净流出,表明并不看好造假标的,投资行为受造假的影响并不大,侧面反映了普通投资者才是造假最大的买单者.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通过回顾造假手法、造假的主客观因素、造假标的呈现的特点让投资者窥视财务造假事件,对财务造假深入了解,可以有效避免踩中造假股.由于资本市场具有在天然的逐利性,财务造假事件很难避免.随着监管不断趋严,财务造假事件不断被揭露,由此带来的风险不可估量.尤其是广大投资者,受到的损失谁来买单?对广大投资者来说,在某种程度上,利用基本面分析规避造假标的比选择投资标的更有意义.1、行业对比分析.利用财报进行行业分析,将行业均值与上市公司的各项指标进行对比,并结合上市公司的行业地位找出疑点、客观分析.2、横纵比较分析.通过纵向分析追踪个股多年的业绩情况可以了解其成长性、未来的发展方向;而通过横向对比了解标的的行业地位、市场占有率等可以有效对其财务指标合理性进行辨别.3、把握主营业务分析,注重利润产生的来源.一些上市公司通过副业或政府补贴等方式获得收益,这些获益不具备持续性,对公司的成长性并无实质性的意义.相比净利润,投资者更应聚焦于有利于公司获得持续盈利的主营业务能力.小编寄语:会计学是一个细节致命的学科,以前总是觉得只要大概知道意思就可以了,但这样是很难达到学习要求的。
上市公司20年造假丑闻扫描
上市公司20年造假丑闻扫描作者:小成来源:《检察风云》2011年第18期1992年,第一个被停牌的财务欺诈公司——深圳原野财务造假案事件:作为1990年中国证券市场初立,深圳首批发行的五只股票之一,深圳原野自上市后,从1990年5月至6月间,股价就上涨了210%,堪称当时的“股王”。
后经查明:原野公司自1990年至原野公司董事长彭建东借鸡生蛋骗取国资,以一系列手段逐渐掏空上市公司深圳原野。
此案成为中国证券市场建立以来第一起上市公司欺诈案。
后续:1992年7月7日,深圳原野股票停牌,成为中国股市中第一只因为财务欺诈而被停牌的股票。
而1个月后,深圳股市爆发了震惊全国的“8·10”风波。
随后国务院紧急做出反应,由此诞生了由13个部委组成的国务院证券委,另成立中国证监会,负责日常监管和决策执行。
1993年,国内证券市场上第一起上市公司收购案——宝安违规收购案事件:1993年,深宝安旗下几家公司在二级市场上悄悄收购延中实业的股票,随后,延中实业将宝安的违规操作上报证监会,至此,“宝延风波”进入公众视线。
这也是 1993年4月证监会颁布《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9月宣布对国内法人开放A股交易后,国内证券市场上第一起上市公司收购案。
处理: 1993年10月22日,证监会肯定宝安购入延中股票是市场行为,持股有效;但对宝安信息披露不及时处以100万元罚款。
“宝延风波”由此平息。
1994年,大东海财务造假案事件:大东海公司为取得上市资格,1993年至1997年间,虚列收入及投资收益等共计2.4亿元。
类似大东海“包装”上市,虚构前三年利润,以达到IPO 目的的公司还有东方锅炉、红光实业、麦科特等。
处理:无明确处理结果公布。
1995年,法人股转配红股违规上市——四川长虹案事件:根据国家有关政策,在国务院就国家股、法人股的流通问题未作规定以前,社会公众受让的法人股转配部分暂不上市。
1995年7月24日,四川长虹公告配股说明书。
存在财务舞弊的11大并购案分析
存在财务舞弊的11大并购案分析股正在经历并购浪潮,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并购市场。
2017年并购家数11,291家,并购交易额45,288.62亿;2018年并购家数12,271家,并购交易额33,962.44;2019并购家数10,968家,并购交易额26,594.50亿。
鉴于目前的并购重组估值普遍是以收益法作为评估依据的,因此并购标的天然具有进行财务舞弊做大业绩从而提高并购对价的动机。
此外,在业绩对赌阶段,并购标的也存在财务舞弊的动机以完成业绩对赌承诺。
从造假行业分布看,化工、农业、机械、商业贸易、纺织服装等行业发生财务造假的数量较多。
某些行业是财务造假的高危行业,例如交易对手不规范或不透明、业务环节简单或难以验证(如提供非实物类服务公司)、资金流动缺乏痕迹(如农业行业)、关联交易多(依附集团母公司等关联方),使得造假成本较低或隐蔽性较好。
不论是对上市公司还是资本市场服务中介如投行、会计师、评估师,快速识别并购标的的财务真实性成为一项技术难题。
近年来,A股已发生多起标的公司由于被上市公司并购而进行的财务舞弊案例,部分案例汇编分析如下:案例1宁波东力(002164)并购年富供应链之财务舞弊案例宁波东力于2007年8月在深交所上市,主要业务为传动设备、门控系统的生产和销售。
年富供应链是宁波东力2017年7月以21亿元高价收购的全资子公司,主营业务为提供进出口报关、采购销售执行、资金结算支持等综合性供应链管理服务。
收购后,年富供应链承诺2017、2018、2019年实现的净利润将分别不低于2.2亿元、3.2亿元、4亿元,如未达标将进行业绩补偿。
2016年6月30日,宁波东力以发行股份和支付现金的方式,以21.6亿元购买年富供应链100%股权。
同时,拟向宁波东力实控人宋济隆和年富供应链股东之一的母刚募集配套资金不超过3.6亿元。
该收购计划于2017年7月15日顺利获批。
2018年7月1日,宁波东力称在收购年富供应链的过程中,遭遇合同诈骗。
上市公司虚假财务信息的审计案例
上市公司虚假财务信息的审计案例近年来,我国监管部门对于上市公司虚假财务信息的审计工作越发重视,通过加强监管力度和提高审计质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以下是近年来我国的一些上市公司虚假财务信息的审计案例。
首先是宏源证券的虚假财务信息案。
2024年,宏源证券涉嫌虚假陈述、隐瞒重要信息、虚增资本等行为,并于2024年被证监会商务部的审计机构通过季度审计及事务所检查发现。
这一事件引发了市场的广泛关注,在证监会的调查下,宏源证券最终被责令改正,并处以罚款。
这个案例表明了监管决心对虚假财务信息进行严厉打击,并且强调了审计机构应加强对上市公司财务信息的真实性的监督和审计。
其次是坤彩科技的虚假财务信息案。
2024年,坤彩科技涉嫌财务造假,通过夸大投资管理业务和虚增收入等手段,掩盖了实际经营亏损的事实,违反了会计准则和相关法律法规。
这一事件引发了证监会的重视,调查发现坤彩科技在业绩预测和年度审计等方面存在违规行为。
最终,坤彩科技被责令改正,并处以罚款。
这个案例强调了审计机构对于上市公司财务信息的审慎,需要在审计过程中充分了解企业的实际情况,避免被虚假财务信息所误导。
还有恒康医疗的虚假财务信息案。
2024年,恒康医疗因涉嫌虚假陈述和虚增收入等行为被证监会立案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恒康医疗在销售和收入确认等方面存在重大违规行为,虚增了营业收入,掩盖了实际亏损情况。
证监会最终决定对恒康医疗责令改正,处以罚款。
这个案例显示了虚假财务信息对于上市公司和投资者造成的巨大损失,同时也突出了审计机构应该保持独立性和专业性,提高对财务信息的审慎程度。
综上所述,虚假财务信息的审计工作对于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维护市场秩序和提高上市公司的透明度具有重要意义。
监管部门要加强对上市公司财务信息的监管力度,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督促审计机构认真履行职责;审计机构要提高审计质量,加强对上市公司财务信息真实性的监督,发挥其作为市场监督者的重要作用。
只有通过合作共建的方式,才能为我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案例分析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案例分析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是指企业为了达到虚增或掩盖业绩等目的,通过不正当手段对财务报表进行人为操作,以获得虚假或误导性的财务信息。
这种行为不仅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破坏了市场的公平性和透明度,还对整个经济体系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以下是两个典型的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案例分析:案例一:长生生物疫苗案长生生物是一家在香港上市的生物制药公司,2024年曝出因疫苗质量问题而引发全国范围的关注。
经调查发现,该公司在疫苗生产和销售过程中存在严重的违法违规行为,以及财务造假。
具体表现为:1.虚构销售收入:长生生物通过虚构销售合同、开具虚假发票等手段,虚增销售收入,使公司营收看上去更高。
2.虚增利润:公司通过过度计提收入,减少费用等操作,虚增利润,使公司的盈利水平看上去更好。
3.虚构货款:公司虚构借款,以提高公司的经营负债水平,从而获得更多可操作的空间。
4.资金占用:长生生物通过将公司资金占用于其他非公司经营的项目中,使得财务状况看上去更好。
5.财务报表披露不准确:公司在财务报表中对财务数据进行了不正当的编制和披露,严重误导了投资者。
这些财务造假行为使得长生生物在投资者和监管机构面前具有虚假的财务状况,误导了投资者的决策,最终导致公司及相关人员受到法律制裁。
案例二:瑞幸咖啡财务造假案瑞幸咖啡是中国一家知名的咖啡连锁企业,自2024年上市以来,凭借高速扩张和市场份额的增长,在资本市场上备受瞩目。
然而,2024年,瑞幸咖啡曝出财务造假案,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调查。
具体表现为:1.虚构销售额:瑞幸咖啡通过虚构交易,伪造销售额,让公司在市场上呈现出强劲增长的势头。
2.虚增费用:公司将实际未发生的费用进行计入,以减少利润,使公司财务状况看上去更差。
3.虚构资产和收入:瑞幸咖啡将部分自有资产变相出售给关联方公司,虚构营业利润和非经常性损益收入,以提高公司的盈利能力。
4.虚构财务数据:公司在财务报表中对财务数据进行了不正当的修改和操纵,对投资者、监管机构等隐瞒了真实情况。
国内重大审计舞弊案例整理
附件一:万福生科欺诈上市案件背景:2013年万福生科欺诈上市成为创业板欺诈上市第一案万福生科前身系2003年5月成立的湖南省桃源县湘鲁万福有限责任公司,成立时注册资本300万元,分别由龚永福和杨荣华以实物资产各出资150万元,其经营范围变更为:收购、仓储、销售粮食;加工、销售大米、饲料;淀粉、淀粉糖、糖果、饼干、豆奶粉;生产销售稻壳活性炭、油脂。
2009年,湘鲁万福以2009年9月30日为基准日,采用整体变更方式设立万福生科(湖南)农业开发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本5000。
00万元,股份总数5000万股。
2011年经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证监许可,公司向社会公开发行人民币普通股1。
7亿股,每股面值为人民币1元,并于2011年9月27日在创业板上市,股票简称“万福生科”。
万福生科是湖南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农业科技公司,却于2011年9月在深交所创业板成功上市.一年之后,2012年9月19日起万福生科停牌证监会介入调查,同年11月万福生科公开致歉,承认公司财务存在欺诈行为。
但是,2012年7月中旬的时候,该公司董事长龚永福还信誓旦旦表态:公司业绩真实,不存在欺诈行为。
2013年3月,万福生科发布检查公告,公告显示在2008年到2011年3年间累计虚增了7.4亿元收入,使得公司净利润虚增1。
6亿元。
舞弊原因:1、为IPO而舞弊;2、IPO中介机构为上市创造机会。
在公司上市的过程中,需要各种相关中介机构的评估、证明。
万福生科造假案中,审计单位、保荐机构等相关中介组织,没有履行鉴证监督的职责,相反利用职责之便为万福生科的上市提供便利。
中介机构的独立性往往在经济利益面前缺失,为公司上市提供机会.附件二:“琼民源”事件详情背景:琼民源,全称为海南民源现代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1988年7月海南民源现代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在海口注册成立。
1994年,“琼民源”公司便开始走下坡路,经营业绩不挂,其股票无人问津。
1995年,公布的年报中,琼民源每股收益不足0。
全国十大商法案例
全国十大商法案例以下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全国十大商法案例:1. 中国银行诈骗案:1995年,中国银行广东省分行的一名职员利用职务之便,伪造银行文件,骗取了大量资金。
该案件被誉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最大的银行诈骗案。
2. 三鹿奶粉事件:2008年,中国三鹿集团生产的奶粉被检测出含有有害物质,导致数千名婴儿患上肾结石和其他疾病,甚至有婴儿死亡。
该事件震惊了全国,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3. 恒大集团财务造假案:2012年,中国恒大集团被曝出财务造假,涉嫌虚增利润和资产。
该案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质疑,恒大集团最终被罚款数亿元。
4. 紫金矿业内幕交易案:2014年,中国紫金矿业公司的高管涉嫌利用内幕信息进行股票交易,被证监会罚款1.5亿元。
该案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质疑,也促进了中国证券市场的监管和改革。
5. 乐视网财务造假案:2017年,中国乐视网被曝出财务造假,涉嫌虚增利润和资产。
该案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质疑,乐视网最终被罚款数亿元。
6. 长生生物疫苗事件:2018年,中国长生生物公司生产的疫苗被曝出存在质量问题,引发了公众的恐慌和不信任。
该事件促进了中国药品监管的改革和加强。
7. 万达集团财务造假案:2018年,中国万达集团被曝出财务造假,涉嫌虚增利润和资产。
该案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质疑,万达集团最终被罚款数亿元。
8. 美团外卖涉嫌垄断案:2019年,中国美团外卖被指涉嫌垄断市场,被中国市场监管部门调查。
该案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质疑,也促进了中国市场监管的改革和加强。
9. 贝因美奶粉事件:2019年,中国贝因美公司生产的奶粉被曝出存在质量问题,引发了公众的恐慌和不信任。
该事件促进了中国食品监管的改革和加强。
10. 顺丰控股涉嫌垄断案:2020年,中国顺丰控股被指涉嫌垄断市场,被中国市场监管部门调查。
该案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质疑,也促进了中国市场监管的改革和加强。
近5年造假上市公司大盘点(同名21783)
近5年造假上市公司大盘点(图)2013年03月15日04:18 来源:长江日报本报讯(记者肖年红)今日是“3•15”打假日,A股造假问题引发关注。
从过去广为人知的银广夏、蓝田股份以及东方电子的造假案,到今天的万福生科、绿大地和胜景山河的造假案,A股包装上市、造假上市层出不穷。
万福生科:虚增营收9.28亿元2012年11月22日,万福生科(300268)因造假情况而被公开谴责,成为创业板市场第二单公开谴责案例。
去年10月25日晚间,万福生科公告称,2012年半年报中虚增营业收入1.88亿元、虚增营业成本1.46亿元、虚增净利润4023.16万元。
今年3月1日,万福生科自查公告称,2008年至2011年虚增7.4亿元营业收入,虚增营业利润1.8亿元左右,虚增净利润1.6亿元,并且2011年盈利从6026.86万元下调至114.17万元,大幅下调约98%。
粗略核算,最近4年公司虚增营业收入高达9.28亿元,虚增净利润逾2亿元,其造假金额之大、影响范围之广,刷新了创业板财务造假的新纪录。
绿大地:虚增营收3亿元2013年2月8日绿大地被法院判处公司1040万罚金,主要责任人何学葵10年有期徒刑等。
证监会没收保荐人联合证券业务收入1200万元,并处以1200万元罚款,撤销黎海祥、李迅冬保荐代表人资格和证券从业资格,对黎海祥、李迅冬终身证券市场禁入。
2004年至2007年6月,*ST大地原董事长何学葵及原财务总监蒋凯西共同策划让被告单位绿大地公司发行股票并上市,并安排本案另两名被告人赵海丽、赵海艳登记注册了一批由绿大地公司实际控制或者掌握银行账户的关联公司,并利用相关银行账户操控资金流转,采用伪造合同、发票、工商登记资料等手段,少付多列、将款项支付给其控制的公司、虚构交易业务、虚增资产人民币7011.4万元、虚增收入约3亿元。
2007年12月21日,绿大地在深交所上市,非法募资3.4629亿元。
2005年至2009年期间,绿大地公司为达到虚增销售收入和规避现金交易、客户过于集中的目的,伪造了各类银行票证共计74张。
上市公司舞弊案例
上市公司舞弊案例近年来,由于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金融市场的开放程度提高,上市公司舞弊案例屡见不鲜。
这些案例不仅严重损害了投资者权益,也对整个市场秩序和公众信任造成了严重的冲击。
以下将介绍几个典型的上市公司舞弊案例,并分析其发生的原因以及对策。
1. 中概股欺诈案——长生生物长生生物是一家中国生物制品公司,于2018年因涉嫌销售假疫苗而引发轩然大波。
该公司在生产疫苗过程中存在造假行为,将过期疫苗进行再标注并重新售卖给市场,严重危害了公众健康。
该事件曝光后,长生生物的股价暴跌,投资者遭受巨大损失。
这起案例的原因之一是监管缺失。
公司在生产过程中长时间得不到监管机构的审查,为舞弊行为提供了便利。
此外,长生生物在信息披露方面存在严重不足,提供虚假数据,误导了投资者的决策。
针对这类案例,监管部门应加强对企业的监管力度,加强对生产过程的审核,确保产品质量和安全。
同时,要加强对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要求,提高透明度,防止虚假宣传误导投资者。
2. 财务造假案——美林达美林达是一家美国加工商,于2004年因涉嫌财务造假而破产。
该公司通过夸大收入和扭曲账目等手段,虚增利润,欺骗投资者和审计机构。
最终,其真实财务状况暴露后,美林达被迫申请破产清算。
此案例揭示了财务造假在上市公司中的严重风险。
公司为了追求高利润而不择手段,最终导致整个企业的崩溃。
这种欺诈行为严重损害了投资者和公司的声誉,也对市场造成了不可忽视的冲击。
针对这类案例,监管机构需要加强对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的审查,确保核算准确、信息真实。
同时,审计机构更应加强内部审计工作,提高审计质量和独立性,及时揭示公司财务风险。
3. 内幕交易案——麦格纳国际麦格纳国际是一家美国汽车零部件供应商,于2013年被揭露存在内幕交易行为。
该公司高层人员利用未公开信息交易股票,获得非法利益。
内幕交易不仅损害了市场公平竞争的原则,也损害了中小投资者的权益。
针对这类案例,监管机构需要建立更加严密的内幕交易监管机制,加强对上市公司高层人员的监管和打击力度。
上市公司舞弊案例
上市公司舞弊案例上市公司舞弊案例屡见不鲜,这些案例不仅对投资者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也严重损害了市场的公平和透明。
舞弊行为的出现,不仅仅是公司内部管理不善,更是对监管制度的漏洞和监管部门的不力。
下面我们就来看几个典型的上市公司舞弊案例。
第一,中潜股份公司。
中潜股份公司是一家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公司,曾经是国内领先的电子元器件制造商。
然而,在2015年,该公司因为涉嫌财务造假被证监会立案调查。
经过调查发现,中潜股份公司在年报中虚增了销售额和利润,对外发布的财务报表与实际情况存在严重差异。
这些虚假的财务数据误导了投资者,导致投资者蒙受了巨大的损失。
第二,康美药业。
康美药业是一家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公司,是国内知名的医药制造企业。
然而,2019年,康美药业因为涉嫌财务造假被证监会立案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康美药业在财务报表中虚增了营业收入和利润,对外公布的财务数据与实际情况存在严重出入。
这些虚假的财务数据给投资者造成了重大的损失,也严重损害了市场的公平和透明。
第三,山东华鹏玻璃。
山东华鹏玻璃是一家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公司,是国内领先的玻璃制造企业。
然而,2018年,山东华鹏玻璃因为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被证监会立案调查。
调查发现,山东华鹏玻璃在信息披露中存在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等违法行为,严重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
这些违法行为不仅伤害了投资者的利益,也严重损害了市场的公平和透明。
这些上市公司舞弊案例表明,舞弊行为严重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也严重损害了市场的公平和透明。
监管部门应加强对上市公司的监管,加大对舞弊行为的打击力度,维护市场的秩序和稳定。
同时,上市公司也应加强内部管理,加强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提高公司的透明度,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只有这样,才能建立一个公平、公正、透明的市场环境,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推动资本市场健康发展。
十大典型退市案例
十大典型退市案例随着经济的进步和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的生存与进步面临着各种风险和挑战。
退市是企业面临的最严峻的风险之一。
在中国的股票市场中,退市是指股票被终止上市,不再在证券来往所正常来往。
退市通常发生在企业涉及重大违法、严峻财务危机或业绩持续下滑等状况下。
下面将介绍,期望能引起大家对企业经营风险的关注和沉思。
一、*ST永生(002680.SZ)*ST永生是中国最大的生物制药企业之一,也是中国九价HPV疫苗的生产商。
然而,该企业却因为假疫苗事件而被退市。
2018年,媒体曝光了永生生物生产的疫苗质量问题,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恶劣的社会影响。
随后,公司股价暴跌,遭到证监会的惩罚,并最终被深交所强制退市。
二、大北农(002385.SZ)大北农是中国最大的养殖企业之一,也是上市公司。
然而,由于公司财务造假、违法违规经营等问题,大北农股票于2014年被暂停来往,2015年被深交所强制退市。
该案例揭示了企业违法违规行为对企业的进步和上市地位的严峻影响。
三、*ST昆机(600806.SH)*ST昆机是一家机械制造企业,也是中国重要的军工企业之一。
然而,由于长期涉及违法经营、财务造假、违规包管等违规行为,该公司股票在2017年被深交所强制退市。
这个案例彰显了企业违规行为在军工领域的严峻后果。
四、兴业证券(601377.SH)兴业证券是中国的大型券商之一,享有良好的市场声誉。
然而,公司却因为违规业务活动和违反证券法律法规而遭到监管部门的惩罚,最终被深交所强制退市。
这个案例引发了对金融市场监管的关注和反思。
五、ST康美(600518.SH)ST康美是中国著名的医药企业,也是中国最大的康复医院集团之一。
然而,由于公司主要股东涉及财务造假、非法包管等违法违规行为,该公司股票于2019年被深交所暂停上市,并最终被强制退市。
这个案例暴露了公司高管和主要股东对企业治理的影响。
六、天业股份(900953.SZ)天业股份是中国著名的电力设备制造企业之一。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案例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案例近年来,随着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案例屡见不鲜。
财务造假不仅损害了广大投资者的利益,也扰乱了市场秩序,对整个经济体系产生了不利影响。
本文将以一些典型的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案例为例,探讨造假背后的原因及其对市场的影响,以期加强对财务造假行为的警惕和监管。
案例一:某A公司利润虚增某A公司是一家浙江地区的制造型企业,曾在A股上市。
在其上市前几年,公司的利润呈现出持续增长的态势,吸引了众多投资者的关注。
然而,经过调查发现,某A公司通过虚构销售额、低价收购母公司资产以及编造盈利模式等手段,将利润人为地虚增。
这种财务造假行为对投资者造成了重大损失,同时也损害了市场的正常运行。
案例二:某B公司虚假资产减值某B公司是一家拥有多个子公司的房地产公司,其股票在香港上市。
为了避免对公司财务状况的不利披露,该公司在减值测试中虚构了负债、夸大了利润,进而通过欺诈手段掩盖了资产负债风险。
这种财务造假行为使得投资者无法准确了解公司的真实风险状况,给投资者带来了巨大损失。
案例三:某C公司编造虚假交易某C公司是一家大型互联网企业,其上市后几年内取得了惊人的业绩,引起了投资者的广泛关注。
然而,经过深入调查,发现该公司编造了大量虚假交易、合同和收入。
这些虚假交易不仅使得公司财务数据失真,也让投资者陷入错误的判断和判断风险。
最终,该公司被证监会处以罚款并被暂停上市,投资者遭受重大损失。
财务造假案例背后的原因:一、利益驱使:上市公司财务造假往往是为了掩盖真实经营状况,使公司股价得到提升,从而获得高额回报。
而一些高管、股东或内部人员往往会为了个人利益而参与其中。
二、监管不严:缺乏严格的财务监管机制也是导致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原因之一。
部分上市公司利用监管缺失,通过操纵账目和披露信息来误导投资者,进而获取不当利益。
三、内外因素共同作用:国内外宏观经济环境、行业竞争情况以及企业内部管理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也对上市公司财务造假产生了一定影响。
虚假发行 回购股票的案例
虚假发行回购股票的案例虚假发行回购股票是指公司为了操纵股价或者营造外界一种看似良好的股票市场氛围而故意夸大或者无凭无据地公布股票回购信息,从而误导投资者做出错误的投资决策。
这种行为给市场秩序和投资者利益造成了严重的损害,也违反了监管部门的相关规定。
下面我们将介绍一起虚假发行回购股票的案例。
2018年7月,某上市公司发布公告称,公司拟实施回购股票,回购金额不超过10亿元,并且将在公司股票上市的交易所进行回购。
这一消息引起了市场的高度关注,投资者们纷纷对该公司股票进行追捧,股价也在短时间内出现了明显的上涨。
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公司并没有按照公告中的承诺进行股票回购,反而在次年公布了亏损的财务报表。
这一情况引起了投资者的不满和质疑,他们开始怀疑公司是否发布了虚假的回购信息,以此来操纵股价。
经过监管部门的介入和调查,最终确认了这起事件确实是一起虚假发行回购股票的案例。
公司故意夸大回购的金额和计划,以此来营造股票市场上的乐观氛围,鼓舞投资者的信心,从而提高股价。
而在实际操作中,并没有按照公告中的计划进行回购,这是对投资者利益的严重侵犯,也是对市场秩序的干扰。
这起虚假发行回购股票的案例给投资者造成了直接的财务损失,也让市场信任度受到了严重的冲击。
投资者因为虚假信息的误导而做出错误的决策,导致了不必要的损失。
而监管部门也因此案例而加强了对公司信息披露的监管力度,同时也对该公司进行了相应的处罚。
虚假发行回购股票的行为不仅仅是对投资者利益的侵犯,也是对市场秩序和公平竞争的扭曲。
投资者和公司应该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严格遵守相关法规,不得以虚假信息来操纵股价或者误导投资者。
监管部门也应该加强对信息披露的监管,及时发现和纠正类似的违规行为,维护市场的公平和健康。
虚假发行回购股票的案例严重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和市场秩序,也给监管部门敲响了警钟。
只有在各方共同的努力下,才能够建立起一个公平、透明和健康的股票市场。
2018财务造假四大案例
2018年证监会公布处罚了多起财务造假的案例,包括圣莱达、国药控股、金亚科技、昆明机床等,初善君从造假方式、造假动机、财报特征和如何防范等角度整理相关案例,供各位参考。
案例一:ST国药虚假记载营业收入动机:2010年、2011年,*ST国药连续两年亏损,公司股票交易被证券交易所实行退市风险警示。
为避免退市,满足维持上市地位所需的营业收入等财务条件,*S T 国药准备采取措施增加公司营业收入。
这是S T股财务调节和造假最最最最常见的动机。
方式:*S T国药控股股东武汉新一代科技有限公司的母公司仰帆公司系上海市城镇工业合作联社成员单位。
2012年3、4月份,*ST国药董事滕祖昌、朱忠良与联社主任丁某某联系,请丁某某帮*ST国药增加营业收入。
丁某某安排联社下属公司上海公合实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合实业)帮助*ST国药开展钢材贸易以增加营业收入。
2012年5月,*ST国药设立子公司上海鄂欣实业有限公司具体开展钢材贸易业务。
鄂欣实业相关业务主要由龚晓超、周伟兴、黄丽华、陈杰、林征南负责执行,公合实业相关业务主要由龚某(公合实业总经理)和一名副总经理负责执行。
*ST国药的黄丽华与公合实业的龚某系夫妻,根据《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证监会令第40号)第七十一条的规定,公合实业为*ST国药关联法人。
2012年9月至2013年10月,鄂欣实业与公合实业或公合实业安排的第三方公司发生20笔钢材销售业务,累计确认收入144,201,093.66元。
经查,鄂欣实业参与的钢材贸易,没有真实的货物和货物流;签订的钢材购销合同所附的提货单,未标示提货所必须的钢材编号,无法提货;钢材购销合同列示的存放钢材的部分第三方仓库表示未存放过相关钢材。
据此,鄂欣实业发生的上述钢材销售业务不应当确认收入。
*S T国药2012年年度报告披露的49,188,991.55元营业收入中,有41,151,951.13元为鄂欣实业不应当确认的4笔钢材销售确认收入,该年度报告披露的营业收入数据存在虚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股票市场A股历史上十大经典造假案今天是“3.15”打假日,最近牵牛炒股炒得不亦乐乎,既然打假,那就不妨把证券市场的“假”抖搂抖搂。
各行各业都在打假,股市也得来一次打假行动,这一次我们把焦点放在了做假财报上,希望给各位股民提个醒,别以为能涨的股票就是好股票,说不定,后面假得很!
经典造假案1
2000年,亿安科技:第一只百元股的神话,实际上一点利润都没有。
新世纪初,中国股市诞生了第一只百元大股——亿安科技。
但亿安1999年中报显示其每股利润是0.11元,每股净资产 0.57元,利润来源主要是卖VCD、SVCD和音响,还有一大块来自物业管理和仓库保管。
靠高科技叫阵、靠低技术产品上阵的亿安科技却如此牛气冲天,人们不禁要问亿安科技:神话还是笑话?
经典造假案2
2000年中科创业:套中有套,股民只好被套。
借助于中国经济改革的好风好雨,依托中国国有资本社会化经营的大势,跑马圈地,迅速形成局面,5年间垒起了110亿元的神话,从此走上了做假的不归路。
中科创业"套"中设"套" 然而,在"经典之作"的背后,是现
实的尴尬。
经典造假案3
2001年,银广夏:最具备科技含量的做假,做完了还说不是我做的......
在中国财经界素有口碑的《财经》杂志2001年第8期推出的长篇封面文章《银广夏陷阱》称,该文记者通过对广夏(银川)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银广夏)历时一年的追踪调查,终于揭开了一个由高深的“萃取技术”和陌生的“德国客户”组成的造假故事。
过去两年间,银广夏(深圳股票交易所代码0557)创造了令人瞠目的业绩和股价神话。
根据银广夏1999年年报,银广夏的每股盈利当年达到前所未有的0.51元;其股价则先知先觉,从1999年12月30日的13.97元启动,一路狂升,至2000年12月29日完全填权并创下37.99元新高,折合为除权前的价格75.98元,较一年前启动时的价位上涨440%,2000年全年涨幅高居深沪两市第二;2000年年报披露的业绩再创‘奇迹’,在股本扩大一倍基础上,每股收益攀升至0.827元。
”
经典造假案4
2002年,蓝田股份:中国历史上最精致的假货,假到一切都似乎变成了真的。
与银广夏、郑百文等造假上市公司相比,蓝田股份堪称最
精致的假货,因为这个假货竟然还在很长时间里经得起专家的挑剔,且监管部门难以查到造假的直接证据。
蓝田股份去年10月上旬公告正在接受中国证监会的调查,而该次调查其实已经是证监会一年以来第四次进驻蓝田股份,与第三次调查仅时隔一个月。
据报道,证监会的有关人士承认,虽然证券市场上一直对蓝田股份疑团重重,但农业专家、农业管理官员对蓝田的经营和业绩一般都没有太多异议。
例如,舆论曾对蓝田股份应收账款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较低及现金流过大提出质疑,而蓝田股份搬出农业问题专家的观点作解释,称农业企业的现金流过大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普遍现象。
蓝田股份究竟出了什么问题?
经典造假案5
2004年,东方电子:全公司都加入做假行列,实在为难了那些中层管理者,好处没有,坏处不少。
法院审理查明,隋元柏、高峰、方跃自1997年4月至2001年6月,先后利用公司购买的1044万股内部职工股股票收益和投入资金6.8亿元炒作股票的收益,共计17.08亿元,通过虚开销售发票、伪造销售合同等手段,将其中的15.95亿元计入主营收入,虚构业绩,使东方电子自1997年起成为绩优股,并四次实行送、配股方案。
涉案人员多为原东方电子高级管理人员,从董事长、总经理到普通董事,从握有实权的董秘到财务主管,几乎涵盖了各要害部
门、要害岗位,人数多达十几人。
经典造假案6
2004年,德隆:中国历史上最强悍的庄家,曾经有人说,要是单独他三只股票来复权,指数至少超过1万点...... 18年等于60天。
仅仅60天,唐氏兄弟18年心血缔造的庞大的德隆帝国轰然倒塌。
从4月资金链断裂到5月底唐万新失踪,唐氏兄弟对德隆已经全局失控。
如今再回忆起德隆崩塌的那个过程还是觉得这一切来得如此突然。
4月13日,合金投资跌停,次日,新疆屯河和湘火炬也相继跌停。
一直在下跌的三只股票再也得不到德隆资金的庇护了,轻而易举地就将过去5年的涨幅尽数抹去,流通市值从最高峰时的206.8亿元降到2004年5月25日的50.06亿元,蒸发了156亿元之多。
而唐万里此时还不愿面对“大厦将倾”的现实,指责这是媒体造成的危机。
事实上,2004年初,德隆系资金链就非常吃紧,“QFII投资新疆屯河闹剧”之后,就不再为旗下股票重金护盘,反而开始放盘出逃。
在媒体的质疑声中,各家银行开始注意到风险,切断对德隆的资金供应,德隆随后一泻千里,全线崩溃。
经典造假案7
2005年,丰乐种业:上市8年造假6年,真为难了帮他们
做假帐的会计公司。
做一年假不难,难的是年年都做假。
2005年1月5日,丰乐种业开盘即告跌停。
之后几天,其股价持续下跌,投资者纷纷排队斩仓,损失极为惨重。
这一幕背后的直接原因是1月4日中国证监会公布了丰乐种业造假劣迹:从1997年上市以来,直至2001年持续虚构业绩。
然而,受聘为丰乐种业的审计机构——华证会计师事务所(原合肥会计师事务所,后改名为安徽精诚会计师事务所)为上述年度会计报表均出具了标准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
丰乐种业会计报表自1997年4月发行上市后便存在虚假记载。
至2001年的5年间,丰乐种业虚报各类农作物种子销售1.91亿元,同时,累计冲销虚构主营业务收入1100万元,累计虚构主营业务成本2200万元,实际虚构主营业务收入1.8亿元,虚构主营业务利润1.58亿元。
另外,丰乐种业将证券投资转回的收益以及相关补贴收入冲销虚构主营业务收入及由此形成的应收款项,其实际证券投资收益金额小于各年虚构主营业务利润,此项差额形成丰乐种业各年度的虚增利润,累计虚增利润4006万元,等等。
此外,公司2002年度会计报表曾虚构在建工程。
经典造假案8
2005年,江苏琼花:中小板和保荐制度推出的耻辱,上市一个月即刻宣布亏损。
面对着一只上市不足一个月即遭谴责的企业,才上市立刻就宣称有可能亏损的企业,我们能做什么呢?特别是当这个企业是在中国推出了所谓的严格保荐人推荐上市制度后上市的。
这个制度据说还是多次更改考试制度,通过的人都是所谓的道德优秀,品格优良的人。
而批准这个企业上市的权威机构中国证监会发审委,更是采用所谓的名单保密、可以投出弃权票的方式来保证上市的公正性,而恰恰证明,这种制度只是依靠道德约束,而没有其他的规范来限制。
而为江苏琼花财务做假付出最直接代价的却是股民,江苏琼花已经从首日最高21.85元跌落11.19元,而事隔数年之后,还未听到因为造假案而遭受处罚的任何当事人。
买了江苏琼花的人,你还能有什么话说呢?
经典造假案9
2006年,综艺股份:拥有龙芯49%股份,却是民工磨出来的,这国有知识产权也能造假?
能将卫星上天,飞船升空,中华神盾舰下水,中国似乎不缺搞核心技术的决心;从一千年前代表当时世界最复杂生产工艺的高科技产品瓷器,到今日华人擎起美国硅谷半导体研发半边大梁,也没有人怀疑中国人的聪明才智。
综艺股份做为拥有龙芯49%股份的公司,也没有什么不可能。
于是,龙芯由民工制造出来的故事就这么出现了。
经典造假案10
2007年,天润化工:假得最离谱的公司,进行IPO路演背后却已停产近两月!
一家正在进行IPO路演的拟上市公司竟然已经停产近两个月!昨日,在地处湖南省岳阳市区的天润化工发展股份有限公司(002113)生产厂区,记者再次确认了这家公司已经停产近两个月的事实。
然而,该公司却隐瞒了这一重大事项,在其披露的招股意向书及其他公告中从未提及停产一事。
1月12日,在天润发展刊登招股意向书前夕,记者到该公司生产厂区实地踏访,发现该公司已经停产。
在整个生产厂区内,设备不运转,烟囱不冒烟,货场没有运送化肥的车辆。
记者基本上看不到一线生产工人。
在公司刊登招股意向书后的1月23日,记者再次踏访该厂区,发现企业生产线依然没有产品生产出来。
据调查,早在2006年11月28日,天润发展就已经全线停产,至昨日记者采访时,停产大约56天。
该公司董事、总工程师周向阳在接受采访时确切地告诉记者,企业确实已经停产了一个多月,预计至少还需要两周左右的时间才能正式出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