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记忆、思维、想象、情绪
《普通心理学》课程标准
![《普通心理学》课程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a30e790a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7122640.png)
《普通心理学》课程标准一、课程概述普通心理学是心理学、教育学专业教学计划中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它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它为学生提供心理学最一般知识,为学习其他专业课程奠定基础,是心理学、教育学专业学生的入门课程。
本课程主要研究行为控制与调节、人的心理特性、活动与发展等内容。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比较完整、系统地掌握普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了解心理学各分支的发展与应用情况。
特别是对心理学有关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动机、情绪、能力、人格等基础知识有所了解和掌握,为今后的专业学习打下基础。
二、课程目标1.知道《普通心理学》这门学科的性质、地位和独立价值。
知道这门学科的研究范围、研究方法、学科进展情况。
2.使学生从系统论的角度理解和掌握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理解心理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关系,建立普通心理学的知识结构,为进一步学习其它心理学奠定基础。
3.学会用心理学的知识理解和分析人的心理,帮助学生加深对心理现象及规律的认识,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心理观。
4.运用心理学的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使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和提高学习效率,为将来从事教育工作奠定一定的基础。
三、课程内容与教学要求这门学科的知识与技能要求分为知道、理解、掌握、学会四个层次。
这四个层次的一般涵义表述如下:知道———是指对这门学科和教学现象的认知。
理解———是指对这门学科涉及到的概念、原理、策略与技术的说明和解释,能提示所涉及到的教学现象演变过程的特征、形成原因以及教学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掌握———是指运用已理解的教学概念和原理说明、解释、类推同类教学事件和现象。
学会———是指能模仿或在教师指导下独立地完成某些教学知识和技能的操作任务,或能识别操作中的一般差错。
教学内容和要求表中的“√”号表示教学知识和技能的教学要求层次。
本标准中打“*”号的内容可作为自学,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要求或不布置要求。
基础心理学知识(2)
![基础心理学知识(2)](https://img.taocdn.com/s3/m/2fc2181414791711cc7917d7.png)
2
认识过程
感觉和知觉 认识过程 记忆、表象 思维、言语及想象
意 识 与 注 意
3
第三节 感觉和知觉
第一单元 第二单元 第三单元 第四单元 第五单元 第六单元 感觉概述 感受性与感觉阈限 感觉现象 各种感觉 知觉概述 知觉的种类
第一单元 感觉概述
一、感觉的定义 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 映 二、感觉的种类 (刺激来源) 1、外部感觉:由身体外部刺激作用于感官引起的感觉 包括:五官即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及皮肤感觉 (触、温、冷、痛觉) 2、内部感觉:由身体内部来的刺激引起的感觉 包括:运动觉、平衡觉、机体觉(内脏感觉)
79
思 维 和 感 知 觉 的 同 和 异
感觉
直接性
个别属性
知觉
整体属性
间接性
本质属性
思维
概括性
内部规律
80
绿色,卵型, 薄薄的—来自 感觉
这是树 叶—来自 知觉
能进行光合用,利 用阳光,吸收 CO2,制造养 分——来自思维
81
以其他事物为媒介
间 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理解把握 接 没有或不能直接感知的事物 性
49
第六单元 知觉的种类
二、时间知觉 1、概念 2、影响因素 3、生物钟 三、运动知觉 1、概念 2、似动现象的概念☆(动景) 物体在空间中没有发生位移却被知觉为运动 的现象 3、诱导运动 4、自主运动
53
54
第六单元 知觉的种类
四、错觉 1、概念:客观存在 2、种类☆大小错觉、方位错觉、形重错觉、 运动错觉、时间错觉
18
第四单元 各种感觉-内部感觉
八、痛觉 1、分布:遍布全身所有组织 2、皮肤痛与内脏痛的区别: 3、痛觉的生物学意义☆ ―保护机体的作用,难于适应 4、影响痛觉感受性的原因 5、补充:痛觉心理学的研究
心理学期末复习题
![心理学期末复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ed78f9bfc850ad02df8041ca.png)
心理学期末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
2注意: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3.感觉:感觉是刺激物作用于感觉器官,经过神经系统的信息加上所产生的对该刺激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4.知觉: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在脑中的反映,是人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过程。
5.记忆:回忆,指不在眼前的过去经历的事情在脑中重新出现的过程。
6.思维: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及其内在规律性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
7.想象:想象也是一种高级的复杂的认识活动,是大脑对已有表现进行加工,改造而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8.情感:是指与人的社会需要相联系的主观体验。
9.情绪:是一种微弱、平静和持久的情绪状态。
10.意志:意志是为实现一定的目的、有意识的支配,调节个人的行为以克服困难的心理过程。
11.个性:个性指一个人的整个心理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
12.需要:需要时个体在生活中感到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一种紧张状态。
13.动机:动机是由特定目标与内在需要相结合而形成的引导、激发和维持个体行为的明确的内在心理倾向。
14.兴趣:兴趣是指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和从事某项活动的心理倾向。
15.气质:气质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典型而稳定的动力特征。
所谓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主要是指心理过程的强度、速度、稳定性以及心理活动的倾向性等特点。
16.性格:性格是指一个人对待现实的稳定态度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
17.能力:能力是指使活动得以完成,并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个性心理特征。
二.思考题1.1用列表的方法说明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心理过程:认知(感知、记忆、思维、想象)心理学现象意识过程:就是有意识的支配,调节行动,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个性心理:个性心理特征:包括气质、性格、能力等个性倾向性: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价值观1.2“狼孩”的事例有何启示?狼孩的故事反映了心理是对客观事实的反映,社会生活的实践对人的心理起制约作用即社会性,狼孩脱离了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心理随即发生改变。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https://img.taocdn.com/s3/m/53093b263169a4517723a366.png)
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学是研究心里现象的科学,如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想象、情绪、动机等。
2.心理学在教师教育中的作用:促进有效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全的人格特点;增进师生的心理健康。
3.教师的成长与培养途径:职前教育的培养。
职后教育的培养:观摩优秀的教学;微型教学;教学策略和教学常规训练;教学反思训练;教师行动研究。
4.感知觉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刺激要达到感觉阈限;要让学生运用多种感觉信息通道参与教学;利用知觉的选择性规律,突出教学重点;利用知觉的理解性规律,提高感觉效果。
5.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正确应用无意注意,减少能分散学生无意注意的因素,丰富能吸收学生无意注意的因素。
充分重视有意注意规律的应用,将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相互转换。
6.情绪调节:转移注意力;情境调节;认知调节;适度宣泄。
7.气质:气质类型无好坏之分;气质不能决定个人的社会价值和成就高低;心里活动的动力并非完全决定于气质。
8.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生理、安全。
归属和爱、尊重、认知、审美、自我实现。
9.大五:神经质、外倾性、经验开放性、宜人性、认真性。
10.布鲁纳认知发现学习理论:学习是学生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的过程,重视学科基本结构的学习,基础学科应在早期学习,重视内在动机的培养,提倡发现学习。
心理学 第四章 认知(感知觉记忆思维)
![心理学 第四章 认知(感知觉记忆思维)](https://img.taocdn.com/s3/m/968d2898700abb68a982fbf1.png)
感觉的含义
要点: ❖ 当前直接作用于感官 ❖ 个别属性 ❖ 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知觉的含义
要点: ❖ 当前直接作用于感官 ❖ 整体反映 ❖ 不仅有赖于知觉对象,而且有赖于知觉的主体,具
有一定倾向性,受到主体已有知识经验和各种心理 特点如兴趣、需要、动机、情绪等等的影响
• 13、无论才能知识多么卓著,如果缺乏热情,则无异 纸上画饼充饥,无补于事。Saturday, December 12, 2020
12-Dec-2020.12.12
• 14、我只是自己不放过自己而已,现在我不会再逼自 己眷恋了。20.12.1213:57:3812 December 202013:57
• 第一节 注意 • 第二节 感知觉 • 第三节 记忆 • 第四节 思维
认识过程:感知、记忆、想象、思维等
心理过程 情绪情感过程:对事物的主观态度体验
意志过程:拟定目标计划并执行的意志行动
心理现象
个性
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信念、理想、三观等 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
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角度
基于信息加工观点 人脑和计算机都是一个智能系统 用计算机来模拟人的认知过程,用信息加
2020 1:57:38 PM13:57:382020/12/12
• 11、自己要先看得起自己,别人才会看得起你。12/12/
谢 谢 大 家 2020 1:57 PM12/12/2020 1:57 PM20.12.1220.12.12
• 12、这一秒不放弃,下一秒就会有希望。12-Dec-2012 December 202020.12.12
•
3、越是没有本领的就越加自命不凡。 20.12.1 213:57: 3813:5 7Dec-20 12-Dec-20
心理学基本知识
![心理学基本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916c5d0f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d36c522.png)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现象及其规律心理现象的内容: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大类。
(1)心理过程:包括认识、情感和意志过程。
①认识过程: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
(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②情感过程③意志过程(2)个体心理:包括个体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方面。
1.个体倾向性(动机、需要、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等)2.个体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性格是核心)1879年,威廉·冯特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有影响的心理学实验室,用实验的手段来研究心理现象,标志着心理科学的诞生和独立。
他是科学心理学的奠基人。
心理学的流派:1.构造主义心理学2.机能主义心理学3.格式塔心理学4.行为主义心理学5.精神分析学说6.认知心理学7.人本主义心理学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基础研究领域和应用领域1.基础研究领域:普通/发展/实验/生理/社会/比较/变态心理学2.应用领域:教育/管理/医学/工业/军事/司法/运动心理学心理学的任务:(一)描述心理事实:(二)揭示心理规律:(三)预测和控制:心理学的性质:是一门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学科。
心理学的意义:有助于提高教学工作的质量、思想教育工作的效果、进行教育科研工作和促进自身发展。
心理学的研究程序确定问题并提出假设→确定研究对象→界定概念及其测量工具→选择研究方法→解释结果并作出推论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观察法2.调查法:问卷法和访谈法3.个案研究法:4.实验法: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
神经元是组成整个神经系统的最基本单位。
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和脊髓组成。
脊髓主要有传导和反射功能。
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方式—反射1.反射是指有机体借助于神经系统对刺激有规律的应答活动。
条件反射和无条件反射。
2.反射弧:实现反射活动的神经通路。
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5个环节组成。
两种信号系统第一信号系统:以具体事物作为信号刺激建立起来的条件反射系统。
心理学名词解释
![心理学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60bfd64abe23482fb4da4c72.png)
心理学名词解释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规律的科学。
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想象和思维都是属于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活动,在心理学上的称谓。
心理过程: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统称为心理过程。
个性差异:人们之间的个性差异主要体现在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
包括需要,动机、兴趣、信念和世界观等。
个性心理特征:是个性的外在表现,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特点。
有意后注意:指有预定的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和的注意。
(又称随意后注意)注意的广度:(又叫注意的范围)指在同一时间内人所能清楚地觉察到对象的数量。
注意分散:也叫分心。
感觉:是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个体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记忆:是人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发散思维:又叫辐射思维或求异思维)动机水平:指对问题解决的迫切程度,它决定于被主体解决问题的需要所诱发的情绪状态。
原型:在解决问题时,对于新假设的提出有启发作用的那些事物。
迁移作用:指原有的知识经验在新情况新问题中的应用。
(正迁移、负迁移)定势:指人在进行心理操作活动中的一种准备状态。
想像:是人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意志:(意志过程):是人自觉地确立目的,并根据目的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的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个性:主要是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需要:是对客观事物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
动机:是直接推动人进行活动,达到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也是激励人行为的原因,是以需要为基础的,但动机产生还必须有外部刺激的作用。
兴趣:是个体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
能力:指直接影响活动效率并使活动顺利完成的必备的个性心理特征。
气质:指受先天因素影响较大的,表现在心理活动和行为动力方面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
气质的动力性特征:指心理活动发生的速度,强度和指向性。
情绪记忆名词解释心理学
![情绪记忆名词解释心理学](https://img.taocdn.com/s3/m/f6bcf911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a37333f.png)
情绪记忆名词解释心理学情绪记忆是心理学中的一个概念,指的是我们在经历某种情绪时,可以将其转化为长期的记忆,并在以后的生活中重新激活和运用。
情绪记忆可以分为两种类型:短期情绪记忆和长期情绪记忆。
短期情绪记忆是指我们在较短时间内经历的情绪体验,通常只有几秒钟到几分钟的时间。
长期情绪记忆则是指我们在经历某种情绪后,在以后的一段时间内再次经历该情绪时,可以将其转化为长期的记忆,并且这种记忆可以保持较长时间。
情绪记忆与我们的意识和自我感知密切相关。
当我们经历某种情绪时,我们的大脑会开始产生一系列生理反应,如心跳加速、呼吸急促等。
这些生理反应会进一步刺激大脑,使得我们产生对该情绪的记忆。
如果我们再次经历相同的情绪,大脑会继续产生生理反应,并且我们的记忆也会重新激活。
情绪记忆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可以影响我们的情绪和行为,例如,当我们经历某种负面情绪时,我们可能会通过回忆之前所经历的负面情绪来减轻负面情绪的影响。
此外,情绪记忆还可以影响我们的社交互动,例如,当我们遇到某个人时,我们可能会在脑海中回忆与这个人的互动,并根据这些回忆来做出相应的反应。
尽管情绪记忆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它也存在一些挑战和限制。
例如,情绪记忆可能会使我们在遇到新情况时产生不准确的记忆,从而影响我们的决策和行为。
此外,情绪记忆也可能会受到情绪本身的影响,如果我们处于强烈的情绪状态中,我们可能会难以保持长期的记忆。
总之,情绪记忆是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尽管它存在一些挑战和限制,但我们可以通过不断的研究和探索来更好地理解它,并用它来改善我们的生活质量。
心理学第四章认知感知觉记忆思维
![心理学第四章认知感知觉记忆思维](https://img.taocdn.com/s3/m/43d09255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4087a64.png)
05
思维
思维的定义
总结词
思维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高级过程,它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等认知活动。
详细描述
思维是人类大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联系的反映,它以感知为基础,又超越感知,通过概念、判断和推 理等形式反映客观事物。思维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高级过程,它能够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联系,帮助人们更 好地理解和应对复杂情境。
听到一首歌。
记忆
个体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回忆 ,包括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
思维
个体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关系 和规律的概括和间接反映,如
分析和推理。
语言
个体运用语言符号进行交流和 表达思想的过程,是人类特有
的认知功能。
02
感知
感知的定义
感知是人们通过感觉器官接收 信息的过程,包括视觉、听觉、 触觉、味觉和嗅觉等。
活动的总和。
认知的过程
信息获取
信息处理
信息储存
通过感觉器官接收外界 信息,如听觉、视觉、
触觉等。
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分析和整合,形成有意
义的信息单元。
将处理后的信息储存于 大脑中,以便日后回忆
和应用。
信息应用
将储存的信息应用于实 际情境中,解决问题或
完成任务。
认知的功能
01
02
03
04
知觉
个体对客观事物的整体和属性 的直接反映,如看到一幅画或
记忆的种类
陈述性记忆
指对事实、事件、概念等信息 的记忆,可以通过语言和文字
来表达。
非陈述性记忆
指对技能、习惯、直觉等非语 言信息的记忆,通常需要通过 实践和经验来获得。
情景记忆
指对个人亲身经历的特定事件 或场景的记忆。
记忆、思维、想象、注意
![记忆、思维、想象、注意](https://img.taocdn.com/s3/m/78bbed1ffad6195f312ba654.png)
内容变得简要,细节减少,有的相 似内容混淆;
加入以往的经验使内容更翔实;
根据想象进行夸大。
(三)再现:是记忆的最后一个环节,记 忆好坏是通过再现来体现的。包括再认和 回忆。
再认: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再度出现时仍 能认识。
回忆:指人们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在头脑 中重新出现的过程。
努力的注意。
(三) 有意后注意:这是在有意注意
之后出现的一种注意。
• 三 注意的基本品质:
(一)注意的广度(范围):指一个人在
单位时间内所能注意到的事物的数量。
(二)注意的稳定性:指在一定时间内注意
保持在某项活动上的特性
(三)注意的分配:同时进行两种或几种
活动的特性。
(四)注意的转移: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
(二)根据思维探索目 标的方向不同分:
可以划分为求同思 维和求异思维,也称 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
1.求同思维(聚合思维)
——集中思维、辐合思维、合聚思维
指把问题能提供的多种信息聚合起 来,朝着同一个方向得出一个正确答 案。
2.求异思维(发散思维)
——辐射思维
指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多种不 同途径去思考,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
二、思维的种类
• (一)根据思维活动凭借物不同: 分为
动作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
1、动作思维
动作思维也称操作 思维、实践思维,指 依据实际行动来解决 具体问题的思维过程。 3岁前的幼儿只能在 动作中思考。
• 成人有时也要运用表象(即人 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 形象)和动作进行思维,但这 种动作思维要比幼儿的动作思 维水平高。
有意想象
根据创造程度的不同,有意想象 可分为:
护理心理学知识点
![护理心理学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7d5fc35dbe23482fb4da4c8b.png)
1:护理心理学:是研究护理人员和护理对象的心理现象及其心理活动规律、特点,解决护理实践中的心理问题,以实施最佳护理的一门应用学科。
2、认知过程:是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也就是信息加工的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心理活动。
3、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觉的特征:适应、感觉对比、感觉补偿、联觉。
4;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知觉的特征:整体性、选择性、理解性、恒常性。
6、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概括的反映。
7、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改造,形成食物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8、注意的品质:注意的广度、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
9、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10、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它反映某种客观的要求和必要性,并成为个体活动积极性的源泉。
11、动机:是推动人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12兴趣的品质:兴趣的倾向性、广阔性、持久性、效能。
13、能力:是指成功地完胜某项活动所必须的心理特征,它直接影响活动的效率。
14、气质:是一个人心理活动的稳定的动力特征。
15、护士角色人格:特质从事护士执业的群体,共同具备并能形成相似的角色适应性行为的心理特征总和。
16、心身耗竭综合征(BS):是一种因心理能量在长期奉献给别人的过程中被索取过多,而产生以极度心身疲惫和感情枯竭的综合征,并表现为自卑、厌恶工作。
失去同情心等。
17:挫折:指在有目的的行为场景中,个体在趋向目标的过程遇到了不可克服的障碍,使行为进程受阻或被延隔而产生的紧张状态与情绪反应。
原因:⑴客观外界因素:自然环境因素、社会环境因素;⑵主观内在因素:心理条件、生理条件。
18、心理评估:指通过应用多种方法获得信息对个人某一心理现象作全面、系统和深入的客观描述。
2、心理评估的目的:筛查心理护理对象、提供心理护理实施依据、评估实施效果。
心理学概论复习要点
![心理学概论复习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32c9714ebed5b9f3f80f1c24.png)
<<心理学概论>>复习要点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在心理学中,一般把统一的人的心理现象划分为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两个部分:心理过程和人格。
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认知过程:是指人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或者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过程,是人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地反映客观事物的性质与内在联系的心理活动。
认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
注意是伴随在心理活动过程中的心理特性。
情绪情感过程:是指人脑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身物质和精神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它是人对客观事物要求的反映,包括喜、怒、哀、乐、爱、憎、惧等。
意志过程:是指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克服内部和外部困难,力求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人的意志行为体现在发动和制止两个方面。
人格(个性心理倾向)主要表现在心理动力和心理特征两个方面。
心理动力是指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及对活动对象的选择与趋向,是人从事活动的指向性与基本动力。
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等。
心理特征是人在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中形成的稳定而经常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是个体多种心理特点的独特结合,集中反映了一个人的心理面貌的独特性、个别性,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它们是心理学研究的另一个对象。
心理学的目标是陈述、解释、预测、调节和控制心理现象和行为.观察法是指在自然情境中对个体的心理现象与行为表现进行有系统、有计划的观察记录,经过分析以获得其心理活动产生和发展的规律的方法。
包括参与和非参与两种.实验法是指有计划有目的地控制条件,使被试产生某种心理现象,然后进行分析研究探究因果关系的方法。
实验者在进行实验研究时,被试分为两组:一组被试为实验组,另一组被试为控制组。
个案法是对一个被试的各个方面或状况进行深入而详尽的了解,收集关于个体过去和现在的信息,经过分析推知其行为的真正原因。
测验法是使用标准化测验工具度量个体间对同一事物反应的差异,或同一个体在不同的时间或情境中的反应差异。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https://img.taocdn.com/s3/m/6b1bb264ee06eff9aff80735.png)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研究人的心理过程(mental process),主要指一个人心理现象的动态过程;另一方面是研究人的个性心理(individual mind),主要指一个人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各种心理现象的总和。
(1)人的心理过程。
人的心理过程是一种动态的活动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简称“知、情、意”)。
它们从不同的角度能动地反映着客观世界的事物及其关系,反映着正常个体心理现象的共同性一面。
具体如下:①认知过程。
认知过程是个体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由以下几个环节组成:知觉;感觉;思维;记忆;想象②情绪情感过程。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
人在认识社会事物时,总会伴随各种各样的内心体验,即情绪情感。
情绪情感统称为感情,是人的感情生活中相互依存的两个方面,是客观事物能否满足人的需要时产生的一种肯定和否定的反应。
例如,高兴、快乐、喜爱、满意、厌恶、憎恨等主观体验。
凡是符合人的需要的客观事物,就会使人产生积极的情绪,反之则产生消极的情绪。
例如,事业的成功、爱情的甜蜜、家庭的幸福、朋友的支持会使人感到愉快、兴奋和喜悦,而工作的实力、家庭的不合等则会使人感到沮丧、痛苦和愤怒。
客观事物是情绪体验的客观来源,而人的需要是情绪产生的主观原因。
③意志过程。
人们认识客观事物是为了改造客观事物,要改造客观事物就要提出目标,确定计划,选择方式方法,要克服外部和内部的多种困难,努力坚持下去,力争达到目标。
心理学上把自觉地确定目的,并为实现目的而有意识地支配和调节行为的心理过程称为意志过程,往往是自觉确定行动目的与克服困难,与战胜挫折相联系。
意志对人的行为起激励和克制作用,它的典型特征是自觉性、果断性、自制性和坚持性。
(2)人的个性心理。
人的个性心理包括个性倾向、个性特征和个性调控等方面,反映人的心理现象的个别性一面。
①个性倾向。
个性倾向是推动人进行活动的动力系统。
心理学概述
![心理学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138a621b5f0e7cd1842536a2.png)
第一章心理学概述1.1897年,德国的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研究室,从此心理学才从哲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实验的科学。
2.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心理现象是心理活动的事实与表现3. 心理学研究内容: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心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心理现象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个性心理能力,气质,性格4.认识,情感和意志是人的统一的心理过程的三个不同方面,他们是相互联系,互相渗透,互相制约的。
其中认识过程是基础,情感、意志随认识过程而产生。
反之,情感、意志又影响着认识的发展。
5.注意是伴随着心理过程中的一种特殊的心理现象。
它既不属于心理过程,也不属于个性心理。
6性格是区别一个人不同的最明显的特点,个性的核心是性格。
7.心里的概念:心理是人脑的机能,心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
人的心理正是通过人脑的生理活动,对客观现实主观的,能动的反应。
第二章感觉和知觉和观察力1.什么是感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识记)2.什么是知觉?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各种不同属性、各个不同部分及其相互关系(整体)的综合的反映。
(识记)3.4.感觉和知觉的区别和联系:区别:1.感觉是介于心理和生理之间的活动;知觉则是以生理机制为基础的纯粹的心理活动。
2.感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则是对客观事物的不同属性、不同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的综合的、整体的反映。
3.感觉是单一分析器活动的结果,知觉则是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对复杂刺激物或刺激物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综合的结果。
联系:1.感觉是知觉的基础和前提,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形成的:2.感觉是知觉的组成部分,知觉是感觉的深化和发展:3.感觉的信息越丰富,越精确,知觉也就越清晰,越完整:4.感觉和知觉的有机结合,构成了统一认识过程的感性阶段。
5.感觉和知觉的基本规律:A。
心理学记忆的概述
![心理学记忆的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5035fc0979563c1ec5da7194.png)
三、记忆表象
概念: 表象是保持在记忆中的客观事物的形象,即 当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时在脑中再现出来 的形象。如上节课做游戏时的那个杯子,那 条毛巾,那种情境,刚才的钟表等,现在不 在眼前,大家头脑中仍然呈现出来的形象。 表象与可分为视觉表象、听觉表象、运动表 象等
(二)表象的特征 1、形象性 即具有直观性。但它所反映的是事物的大体轮廓和一些主要 特征,没有感知时所得到的形象那么鲜明、完整和稳定。 2、概括性 表象是经多次感知积累而成的产物,往往不是反映某一具体 的事物,它反映着同一事物或同一类事物在不同条件下所经 常表现出来的一般特性,所以它具有概括性。 如:我们说钢笔,然后头脑中就会出现钢笔的表象。但这支 钢笔不是某一支具体的钢笔,而具有一般钢笔特性的钢笔。 如果让你画出来,这支钢笔和所有的钢笔都象,但与每一支 钢笔又都不完全相同
3、再认和再现的关系 是从记忆中提取信息的两种不同水平和形式, 无质的区别,只有保持程度上的不同。能再 现的一般能再认;能再认的不一定能再现。 再认比再现难度低,任何年龄的人再认能力 都比再现能力好。所以,考试时判断题、选 择题要比填空、问答题要容易一些
对没有意义的材料要尽可能赋予人为的意义?二保持1什么是保持?保持是对识记过的事物在头脑中贮存和巩固的过程是实现回忆的保证是记忆力强弱的重要标志之一?2识记过的事物在头脑中的变化量的变化
心理学
记忆的概述
一、记忆的概念
记忆是人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强调经 历过的事物包括的内容很广泛,故也有人将 记忆定义为"人脑对过去经验的反映
(三)回忆 回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提取过程,是记忆的最终目的,也 是识记、保持的结果和表现。它有两种水平:再认和再现。 1、再认:指过去经验过的事物再度出现时能够识别。 再认取决于两个条件:(1)识记的巩固程度;(2)当前呈 现的事物同经历过的事物及环境条件相类似的程度。当再认 发生困难时,如有更多的线索提供则有助于再认,如环境和 语言。 2、再现:批过去经验的重现,是一种高水平的回忆。 再现分为无意再现和有意再现。 有意再现是一种追忆,它往往需要中介联系(表象起很重要 的作用)
心理学名词解释
![心理学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b5dcdd240722192e4536f6ca.png)
76、发现学习——是教师启发学生独立发现事物意义的学习.
77、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是某种学习需要的外显。
78、学习兴趣——是学生渴求获得知识,探究某种事物或参与某种活动的意识倾向。
79、概念——是指由符号所代表的具有共同的关键特征的一类事物。
56、意志行动——在意志支配下进行地行动叫。
57、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容动力。是需要动力作用的直接体现。
58、意志的自觉性——是指一个人在行动中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对自己行动的目的具有清楚而深刻的认识,并有效地支配自己行动地意志品质。
59、意志的果断性—是指一种善于明辩是非,迅速而合理地采取决定,并积极执行决定的意志品质。
21、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22、知觉——是人脑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23、感受性——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的不同叫感受性。
24、感觉阈限——是指能引起感觉持续一段时间的刺激量。
25、分析器——是一种复杂的神经装置,由感觉器官、传导神经(包括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和大脑皮层的相应区域三部分组成.
8、条件反射——是后天的,是在个体生活过程中经过学习而形成的反射.
9、兴奋过程——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官的机能由相对休息状态转向活动状态.
10、抑制过程——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官的机能由活动状态转向相对休息状态
11、兴奋和抑制的扩散与集中——当大脑皮层的某部位产生兴奋或抑制时,并不是停留在原发点不动,而是向周围的神经细胞传布开来,这就是兴奋和抑制的扩散.扩散到一定限度后,又向原发点聚集,这就是兴奋和抑制的集中.
心理学基础知识之想象
![心理学基础知识之想象](https://img.taocdn.com/s3/m/fa445c6b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82e5945.png)
引言概述:想象是人类独特的心理能力之一,通过想象,我们能够在脑海中创造出虚拟的图像、情景和体验。
想象的过程不仅能带给人们愉悦的心理感受,还对认知、情感和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本文将介绍心理学中有关想象的基础知识,并探讨其与人类心理活动的关系。
正文内容:一、想象的定义和特征1.想象的定义:想象是人们在脑海中通过对感觉印象的再现和重组而创造出的虚拟的心理体验。
2.想象的特征:想象具有客观性、选择性、自由性、可变性和生动性等特征。
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和需求自由地操控想象的内容和形式。
二、感知与想象的关系1.感知和想象的区别:感知是通过对客观世界的感官数据的处理和解释来获取信息,而想象是在脑海中创造虚拟的信息。
2.感知和想象的相互作用:感知和想象相互影响,感知为想象提供了原材料,而想象又能够对感知进行再加工和扩展。
三、想象与认知的关系1.想象与认知的相互作用:想象在认知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帮助人们构建和维护认知结构,促进思维和创新。
2.想象与问题解决:想象可以帮助人们通过模拟虚拟情境来解决问题,激发创造性思维和灵感。
四、想象与情感的关系1.想象与情感的互动:想象和情感密切相关,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情感可以影响想象的内容和形式,而想象也可以引起情感的激发和表达。
2.想象对情感的调节作用:想象可以提供情感调节的方式,通过想象积极的情境和体验,人们可以改善自己的情绪状态,增强自信和幸福感。
五、想象的应用与发展1.想象在教育中的应用:想象在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促进跨学科的综合能力发展。
2.想象的发展与训练:想象是一种可塑性心理能力,经过训练和发展,人们可以提高自己的想象力水平,并应用于各个领域。
总结:想象作为一种能力和心理现象,对人类的认知、情感和行为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通过感知与想象的互动,人们可以创造出丰富多样的心理体验和认知结构。
想象也与情感紧密相连,通过想象积极的体验,人们能够提升自己的情绪状态和心理健康。
认知方式的基本类型
![认知方式的基本类型](https://img.taocdn.com/s3/m/2b1ae10a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04d8416.png)
认知方式的基本类型认知方式是人们对于外界事物的认知和理解方式的总称。
根据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我们可以将认知方式分为以下几种基本类型。
一、感知感知是指通过感觉器官对外界事物进行感知和感觉的过程。
感知是人们认识世界的最基本方式之一,它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等感官信息的接收和处理。
感知是人们获取外界信息的第一步,它直接影响着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
二、注意注意是指人们在认知过程中选择性地关注某一刺激或信息,而忽略其他刺激或信息的过程。
注意是认知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决定了我们对于外界事物的关注程度和深度。
通过注意,我们可以更好地集中精力、提高思维效率和准确性。
三、记忆记忆是指人们通过对过去经验的收集、存储和提取,来获取和使用知识和信息的过程。
记忆是认知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它使得我们能够从过去的经验中吸取教训、积累知识,并在需要时进行回忆和运用。
记忆分为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等不同类型。
四、思维思维是指人们在认识和理解事物的过程中进行的推理、判断和决策等高级心理活动。
思维是认知过程中最为复杂和高级的阶段,它包括概念形成、问题解决、逻辑推理和创造性思维等各种形式。
思维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我们对于世界和事物的认知深度和广度。
五、语言语言是人们进行思维和交流的重要工具,也是认知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通过语言,人们可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分享知识和信息,进行思维和逻辑的推理。
语言具有丰富的表达能力和沟通功能,它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的认知和交流。
六、想象想象是指人们在认知过程中通过内心的心像、情感和想象力来构建和表达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
想象是认知过程中的一种重要心理活动,它使人们能够超越现实,创造出新的事物、形象和概念。
想象力的发展和运用对于人们的创造性思维和艺术表达具有重要意义。
七、推理推理是指人们在认知过程中通过逻辑思维和推理规则来从已知信息中得出新的结论和判断的过程。
推理是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使人们能够进行逻辑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困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完整的内容分成部分,增加开头和结尾的数量 • 学习时间安排:早晚自习
• 2.及时复习 • 根据遗忘的发生呈现出先快后慢的规律,
复习要赶在遗忘大量发生之前进行。 • 3. 分散复习,先密后疏 • 4.反复阅读和试图回忆相结合 • 5.多结合实践
思维
• 动物有思维吗? • 动物的思维是低级的,与人类的思维有本
质的区别。 • 动物思维缺乏概括性 • 动物思维缺乏能动性 • 动物思维缺乏目的性 • 动物思维缺乏预见性
一、思维概述
(一)概念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概括的、间接 的反映。
思维的基本特性: 概括性和间接性。
(二)思维的过程
• 1、分析和综合 • 2、比较和分类 • 3、抽象和概括 • 4、系统化和具体化
(3)补偿
健康的补偿 病态的补偿
(4)文饰(合理化)
合理化的逻辑演绎公式:
我不能够 非不为也,是不能也
酸葡萄效应
“我不喜欢” “非不能也,是不为也”
甜柠檬心理
• (5)反向:以与真实欲望相反的方式行事。
• 如,此地无银三百两。
• (6)逃避:受到挫折后,不敢面对现实,而 逃避到比较安全的环境中去。
如: A比B高 C比F高 D比A高 B比C高 E比D高
E最高
(2)发散思维
如: 某地发生火灾, 火灾是怎样引 起的?
坏人放火 柴草起火
烘烤起火 漏电起火 死灰复燃起火 其他
3、根据创造性程度分
• (1)再造性思维——也叫常规思维,运用已获得 的经验,按现成的方案解决问题的思维。
• (2)创造性思维——个人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 发现新问题,创造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的思维。 ①流畅性 ②灵活性(变通性) ③独创性
• 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受前后两种学习材料以下 因素的制约:
• ①性质 • ②难度 • ③学习时间的安排 • ④学习巩固程度
3.保持效果的影响因素
• (1)保持效果与记忆材料的性质有关。 • (2)保持效果与记忆材料的长度有关 。 • (3)保持效果与个体的心理状态有关。 • (4)保持效果与个体的学习程度有关 。 • 学习程度分为三级:低度学习、中度学习和过度学
1、分析和综合
• 分析是在头脑中把整体分解为部分,或把复杂 的事物分解为简单的要素,分别加以考虑的思 维过程。
• 综合是在头脑中把事物的各部分联合为一个整 体的思维过程。
• 分析和综合是相互联系的。
2、比较和分类
• 比较是在头脑中确定事物之间的异同点和关系 的思维过程。
• 比较有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重在同中求异, 而非异中求同。
• 心理防御机制具有积极和消极的双向作用。
• 心理防御机制需要适时适度的运用。
心理防御机制
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
压抑
幽默
升华
补偿
坚持
攻击
轻生
退行
文饰
逃避
反向
• (1)坚持:加倍努力,持之以恒,达到目标。
• 如《阿甘正传》
• (2)升华:将本能欲望以符合社会要求的高 级形式表现出来。
• “化悲痛为力量” • 如屈原、司马迁、孙膑等
•
试比较12:04和6:35时针和分针组成
的夹角哪个大。
• 2、动作记忆
• 3、情绪记忆
• 4、逻辑记忆
• 青少年记忆的特点:
• 1、语词识记迅速发展,抽象记忆占主导地位 。
(二)从识记目的划分
• 1、无意记忆 • 2、有意记忆
• 青少年记忆的特点: • 2、记忆的自觉性增强,有意识记占主导地位。
改变不合理的观念
首先,应正确认识挫折,建立正确的挫折观。 挫折具有必然性和普遍性:挫折时不可避免的和随
时随地都可能发生的。
“幸福 ,就是有良好理由的痛苦;幸福生活,就是有真正值 得体验的烦恼与忧虑的生活。” ——[马斯洛]
其次挫折有积极和消极的双重作用。 挫折的积极性和消极性是相对的,可以转化的。
(三)从识记方法划分
• 1、机械记忆 • 2、意义记忆
• 青少年记忆的特点: • 3、记忆的理解性明显增强,意义记忆占主导
地位 。
(四)根据保持时间分
• 1、感觉记忆——又叫瞬时记忆。保持感觉刺激 (光、声、气味和触压等)的瞬间映像,保持时 间非常短暂。
• 2、短时记忆——保持的时间是1分钟以内。 白鼠跳台实验证明短时记忆的存在。 • 3、长时记忆——保持信息的时间极长,从1分钟
用组块作为单位测量。 • 短时记忆的容量大体上是7±2个组块。 • 组块的大小与人的知识经验有关。 • (3)意识清晰,操作性强。 • 作用:承上启下、加工操作
3、长时记忆
• 特点: • (1)容量无限 • (2)保持时间长
四、记忆规律与教学
• (一)记忆规律 • 1.遗忘的进程 • 德国·艾宾浩斯: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有先
(二)影响挫折承受力的因素
• 1、生理条件 • 2、社会生活阅历 • 3、思想基础 • 4、个性特征 • 5、挫折准备 • 6、期望水平 • 7、目标距离
(三)大学生常见的挫折及对挫折的 不良认知
• 1、大学生常见的挫折
• (1)与适应不良有关的挫折 • (2)与人际交往及个人发展有关的挫折 • (3)学习挫折 • (4)恋爱心理挫折 • (5)与情感、与自我意识有关的挫折 • (6)与家庭有关的挫折 • (7)与就业有关的挫折
问题情境的影响
• (1)事物的空间排列 • (2)刺激模式与个人的知识结构 • (3)无关刺激的干扰
动机水平与解决问题效率的关系:
动机水平与解决问题的效率成倒“U”型关系, 中等强度的动机水平问题解决的效率最高。
情绪状态与解决问题效率的关系 • 积极的情绪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 消极的情绪阻碍问题的解决。
• 具体化是把抽象出来对事物的一般认识用于具 体事物上的思维过程。
• 抽象是对认识的第一次飞跃,具体化是对事物 认识的第二次飞跃。
(三)思维的种类
1、按个体思维发展水平分 (1)直观行动思维(动作思维) (2)具体形象思维(形象思维) (3)逻辑思维(抽象思维)
2、根据思维过程的指向性
(1)聚合思维
内容发生的障碍,病人对妄想的内容坚信不疑。
妄想
• ①嫉妒妄想 • ②迫害妄想 • ③影响妄想 • ④夸大妄想 • ⑤关系妄想 • ⑥钟情妄想 • ⑦自贬妄想 • ⑧疑病妄想
情绪
一、情绪概述
• (一)情绪的概念
• 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 • 1、主观体验 • 2、生理唤醒 • 3、外在行为
一、概念 想象:人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形成
新形象的过程。 二、特点 1、以现实为依据 2、新 (借助于综合、夸张、拟人化、典型化等方
式实现)
三、作用
1、想象对现实有补充作用。 2、想象有超前现实的作用。 3、想象有满足需要的作用。
四、分类
• (一)无意想象 • 没有预定目的,不由自主产生的想象。 • (二)有意想象 • 1、再造想象 • 2、创造想象 • 3、幻想:包含科学幻想、理想和空想。 • 4、妄想:是一种常见的思维障碍,是思维的
习。当过度学习程度达到能刚好完全背诵的150% 时,对阻止遗忘的效果最好,记忆效果最好。 • (5)保持效果与记忆任务的长久性有关。
• 动作记忆、形象记忆容易保持较长时间; 但抽象材料遗忘较快。
• 抽象材料中有意义的材料及诗歌比一般 意义材料保持效果好。
(二)运用记忆规律指导学生学习
• 1.合理安排学习内容与时间,控制前摄 抑制和倒摄抑制的影响。
快后慢的特点。
保 持 的 百 分 比
天数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2. 遗忘的原因:
• (1)记忆痕迹的衰退 • (2)其他刺激的干扰 • (3)记忆线索提取失败 • (4)知识的同化 • (5)动机性遗忘
其他刺激的干扰:
• 前摄抑制:先学习的材料对后学习材料的干扰 作用。
• 倒摄抑制:后学习的材料对回忆先学习材料的 干扰作用。
记忆
• 一、概念:
• 记忆:过去的经验通过识记、保持和再现(回忆 和再认)的方式在人脑中的反映。
• 记忆的三个基本环节: • 1、识记——信息的输入与编码 • 2、保持——信息的存储 • 3、再现(重现)——信息的提取
• 回忆的难度高于再认。
二、记忆的种类
• (一)从识记内容划分
• 1、形象记忆
维能力。 • 3、改变传统的评定学习成绩的观念,鼓励学
生创造性思维。 • 4、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的能力。 • 5、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创造性活动。
思考题:
• 什么是创造性思维?如何培养学生的创 造性思维?
• 良好的思维品质有哪些?如何培养学生 良好的思维品质?
• 怎样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
• 分类是在头脑中根据事物的差异点和共同点, 把它们分为不同种类的思维过程。
• 比较是分类的基础。
3、抽象和概括
• 抽象是在头脑中抽出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过程。
• 概括是在头脑中把抽取出来的事物的本质属性 联合起来的思维过程。
4、系统化和具体化
• 系统化是人脑把一般特征和本质特征相同的事 物进行分析和归类,形成完整体系的思维过程。
以上直至伴随人的终生。
三、记忆的信息加工理论
复述
信息 感觉 记忆
注意 短时 记忆
长时 提取 记忆
未 注意 未复 述加工 未 归类和编码
消失
遗 忘 可以遗忘
1、感觉记忆
• 特点: (1)时间极短 (2)容量较大
(3)形象鲜明、信息原始
2、短时记忆
• 特点 • (1)时间很短——1分钟以内。 • (2)容量有限——短时记忆的容量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