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5平衡原理和数学模型
《平衡原理建模》
二、 建模实例
例1: 建立模型, 描述人口的增长规律。 若2000年, 西安市人口总数为6052000人, 新生
人口数7058人, 死亡数3257人, 问2020年西安总人
口数约多少? 分析 : 我们把问题的目标理解为人口数量的增长。
影响人口数量变化的因素很多。如 : 人口基数、 年龄结构、
6. 任何个体的增殖不考虑总体的总数。
符号设定:
t 时刻
B(Nt,(tt),N) t时t刻时所刻考t时虑段区出域生内数的人口总数
D(t, t, N) t时刻t时段死亡数 b(t, t, N) t时刻t时段出生率 d(t, t, N) t时刻t时段死亡率 r(t, N) t时刻的瞬时净增长率
N0 初始时刻人口总数
建立模型:
由假设3, N(t t) N(t) B(t, t, N) D(t, t, N)
由假设4, N(t t) N(t) b(t, t, N) d(t, t, N)N(t)
记 R(t, t, N ) b(t, t, N ) d (t, t, N )
N N (t t) N (t) 考虑R(t, t, N)关于t的Taylor展开式
五步建模法
• 第一步,提出问题. (a)列出问题中涉及到的变量,包括适当的 单位。 (b)注意不要混淆了变量和常量。 (c)列出你对变量所做的全部假设,包括等 式和不等式。 (d)检查单位从而保证你的假设有意义。 (e)用准确的数学表达式给出问题的目标。
五步建模法
• 第二步,选择建模方法 (a)选择解决你的问题的一个一般的求解方 法。 (b)一般地,这一步的成功需要经验、技巧 和对相关文献有一定的熟悉程度。
五步建模法
发动机双轴平衡机构的设计方法研究
力 以及 附加力矩 量值 来 满 足 往 复惯 性 力 的平衡 率 的
发 动机 纵 向对称 面为 对称 布置两 根平衡 轴 , 使其 以 ∞ 或 2t no的转速 与 曲轴 同 向旋 转 ( =1 12 … … ) n ,,, 来 平衡 发动机 的往 复 惯 性 力 。双 轴平 衡 法 克 服 了单 轴 平 衡 法 的不 足 , 平衡 轴 位 置 相对 容 易 布 置 , 可通 过 优
式 中 : 为发 动机缸 数 。 i 在大 多数 情况下 , 为 系列化或 为减 小 内燃 机 尺 如 寸 等原 因 , 内燃 机 的 V 型 夹 角 可 能无 法满 足 上 述要
与气缸 轴线 垂直方 向的分力 为 :
C s a mBB( w)s s Bi = r 2 i n n
的 以及 尽 可 能 的 减 小本 次倾 覆 力矩 。 对 比 安 装使 用 所 设 计 双 轴 平 衡 机 构 前 后 振 动 情 况 , 用双 轴 平 衡 极 大地 使 改善 了该 此 类 发 动 机 的 振 动 特 性 , 全 平 衡 了 某 次往 复 惯 性 力 , 大 限 度 地 消 减 了此 次侧 倾 力 矩 。本 方 法 的 完 最
是不 可能 做 到 的。单 轴 平 衡 通 常 布 置在 偏 离 曲轴 中
励 源 。笔者 针对 该类 未平 衡柴 油机 , 以整机 当量 振 动
烈 度为 优化 目标 , 计 相 应 双 轴平 衡 机 构 、 取 相 应 设 采
措施 , 制 或消减 惯性 力进 行 , 而降低 发 动机振 动 , 抑 从 改 善发 动机 的工 作特 性 。 针 对发 动机 往复 惯性 力 , 平衡 方式 有平 衡块 平衡 法、 单轴 平衡 法 、 轴平 衡 法 等 多 种 方 案 ¨ 。本 文 主 双 J
005平衡原理和数学模型
a va b vb va ( b a ) 1 1 cb exp sk t v v v a vb v a vb a b
至此, 问题归结为利用cb在时刻ti的测量数ci(i =1, 2, … , n )来估计k, aa , ab, 根据使cb (ti )与ci的 误差平方和最小的原则来求k, aa , ab的估计值. 对应的数学模型为求函数
由于R(t,Δt,N)|Δt=0=0,将R(t,Δ t,N) 关于Δt展开
dR R(t , t , N ) dt t o(t ) r (t , N )t o(t )
t 0
N (t t ) N (t ) R(t , t , N ) N
令 Δt→0 取极限可得
实际上大家在中学代数中学习列方程解应用 题时已经接触到了平衡原理在数学建模中的应 用.应该说这个原理可以应用于更广泛的数学建 模的问题.特别是对一些动态模型的组建. 观察实际问题中的平衡现象的方法有两种: 一种是从长期的宏观的角度着眼,在大局上 或整体上进行研究; 另一种是从瞬时的局部的角度着眼,把微小 结构及瞬时变化作为问题来研究. 我们称由前一种观点所得到的模型为宏观模 型,后一种为微观模型. 返回
0 t
• 利用积分中值定理可得
类似地有
模型
池中原有盐水体积 V0, 原有盐水浓度p0;
模型
dp(t ) V (t ) rI (t )[ pI (t ) p(t )] dt p(0) p0 V (t ) V0 [rI ( )d rO ( )]d
0 t
进一步问题:池中有水 2000 m3,含盐 2 kg,以 6m3 / 分 的速率向池中注入浓度为 0.5 kg / m3 的盐水, 又以 4 m3 / 分的速率从池中流出混合后的盐水。问欲使 池中盐水浓度达到 0.2 kg / m3,需要多长时间? 此时 V(t)=2000+2*t. dp/dt=3/V(t)-6*p(t)/V(t), p(0)=0.001. 用MATLAB求 p(t)
高中物理4点平衡讲解教案
高中物理4点平衡讲解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平衡的概念和条件;
2. 掌握平衡力的分解方法;
3. 掌握力矩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4. 能够应用平衡的原理解决物体平衡问题。
二、教学重点:
1. 平衡的概念和条件;
2. 平衡力的分解;
3. 力矩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三、教学内容:
1. 平衡的概念和条件:
平衡是指物体在静止状态下的状态,物体所有受力合力为零,受力矩为零。
2. 平衡力的分解:
平衡力是指使物体保持平衡的力,可以分解为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的力。
3. 力矩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力矩是指力对物体产生的转动作用,计算方法为力乘以力臂长。
四、教学步骤:
1. 引入:通过一个实例引入平衡的概念和条件。
2. 讲解:介绍平衡力的分解方法和力矩的概念。
3. 实例:通过一些实例演示平衡力的分解和力矩的计算方法。
4. 练习:让学生进行练习,应用平衡的原理解决物体平衡问题。
5. 总结:总结平衡的条件和应用方法。
五、教学方法:
1. 讲述结合示范;
2. 实例演示;
3. 互动讨论;
4. 练习巩固;
5. 总结归纳。
六、教学评估:
1. 知识掌握情况;
2. 解决问题能力;
3. 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七、拓展延伸:
1. 可以通过实验验证平衡的条件;
2. 可以让学生自行设计平衡实验。
以上是本次高中物理平衡讲解教案的范本,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数学建模之机理模型建立的平衡原理
数学建模之机理模型建立的平衡原理机理模型建立的平衡原理是指根据物理、化学、生物等领域的基本原理与规律,通过建立数学方程组或动力学方程,描述系统内部各个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调控机制,以达到系统的平衡状态。
机理模型建立的平衡原理涉及到许多重要的概念和方法,在此我将着重介绍以下几个方面:1.平衡状态的定义:在机理模型建立中,平衡状态是指系统的各个因素之间达到相对稳定的状态,即系统处于一个无明显变化的状态。
平衡状态可以是静态平衡,即系统中各个因素之间的变化速度为零;也可以是动态平衡,即系统中各个因素之间的变化速度相互抵消,使得系统整体保持相对稳定。
2.平衡原理的表达:平衡原理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数学方程或动力学方程来表示,这些方程描述了系统内部各个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调控关系。
常用的数学工具包括微分方程、偏微分方程、差分方程等。
通过对这些方程的求解,可以推导出系统平衡时各个因素之间的关系,从而揭示系统的机理。
3.平衡条件的确定:机理模型的建立需要确定系统平衡的条件。
一般来说,平衡条件可以通过平衡态的守恒方程来确定,守恒方程描述了系统中一些物质或能量的产生、消耗和传递过程。
在平衡状态下,守恒方程达到平衡时,系统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
4. 稳定性分析:在机理模型建立过程中,需要对系统的稳定性进行分析。
稳定性分析一般包括线性稳定性和非线性稳定性两方面。
线性稳定性分析主要是通过线性化的方法,将系统的非线性方程线性化,从而判断系统平衡时的稳定性。
非线性稳定性分析则需要对系统的非线性方程进行分析,例如通过构造Lyapunov函数,判断系统在平衡状态附近的稳定性。
5.参数估计与模拟:机理模型的建立需要通过实验或观测数据对模型中的参数进行估计,以获得最合理的模型描述。
参数估计可以通过最小二乘法、极大似然估计等方法进行。
同时,通过对模型的数值模拟,可以验证模型的合理性,并对系统的动态行为进行预测和分析。
总之,机理模型建立的平衡原理是数学建模中的重要环节之一、通过建立数学方程组或动力学方程,描述系统内部各个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调控机制,可以揭示系统的平衡状态和稳定性,为实际问题的研究和解决提供指导和依据。
动态平衡的原理
动态平衡的原理
动态平衡是一个物体在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相等的情况下保持平衡的原理。
根据牛顿第三定律,当一个物体受到外力作用时,它同时会对另一个物体施加等大反向的力。
这种力的相互作用导致物体产生两个相互反向的力,使物体保持在平衡状态。
在动态平衡下,这两个相互作用的力被称为动态力,它们在大小上相等,在方向上相反。
由于这两个力的平衡,物体的总动力为零,因此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动态平衡的原理可以通过一些具体的例子来说明。
例如,当一个人站在地上时,他的体重会施加在地面上。
根据牛顿第三定律,地面与人的体重之间存在一个相等反向的力。
这个力使地面发生压力,同时地面也对人施加一个反力。
这两个相互作用的力保持平衡,使人能够保持站立的平衡状态。
另一个例子是乘坐电梯。
当电梯上升时,乘客会感受到自己被向上推的力,这是电梯地板向上施加给乘客的反力。
同样,当电梯下降时,乘客会感受到自己被向下压的力,这是电梯地板向下施加给乘客的反力。
通过这两个相互作用的力,乘客可以在电梯内保持平衡。
总而言之,动态平衡的原理是物体在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相等的情况下保持平衡。
这种平衡是通过两个相互作用的力相互抵消而实现的。
精算师考试
精算师考试考试科目1.中国精算师(寿险)资格考试准精算师部分考试科目:科目编号科目名称考试时间备注001数学基础Ⅰ3必考002数学基础Ⅱ3必考003复利数学2必考004寿险精算数学4必考005风险理论2必考006生命表基础3必考007寿险精算实务3必考008非寿险精算数学与实务3必考009综合经济基础3必考精算师部分考试科目:科目编号科目名称考试时间备注011保险公司财务管理3必考012保险法及相关法规3必考013个人寿险与年金精算实务3必考014社会保障3选考015资产负债管理3选考016高级非寿险精算实务3选考017团体保险3选考018意外伤害和健康保险3选考019高级投资学3选考020养老金计划精算实务3选考021精算职业后续教育(PD)必修2.中国精算师(非寿险)资格考试准精算师部分考试科目:科目编号科目名称考试时间备注001数学基础Ⅰ3必考002数学基础Ⅱ3必考003复利数学2必考004寿险精算数学4必考05G非寿险精算数学3必考06G非寿险原理与实务3必考07G非寿险定价3必考08G非寿险责任准备金评估3必考009综合经济基础3必考精算师部分考试科目:非寿险精算理论与实务、保险法及相关法律(012G)法规共两个科目。
注:课程01、02、03、04、09与寿险精算师考试的科目相同,后面标注"G"的为单独针对非寿险方向的考试科目。
考试题型01数学基础Ⅰ考试时间:3小时考试题型:客观判断题(单项选择题)02数学基础Ⅱ考试时间:3小时考试题型:客观判断题(单项选择题)03复利数学考试时间:2小时考试题型:客观判断题(单项选择题)04寿险精算数学考试时间:4小时考试题型:客观判断题(单项选择题)05风险理论考试时间:2小时考试题型:客观判断题(单项选择题)06生命表基础考试时间:3小时考试题型:客观判断题(单项选择题)07寿险精算实务考试时间:3小时考试题型:客观判断题和主观问答题08非寿险精算数学与实务考试时间:3小时考试题型:客观题(单项选择题52%,多项选择题18%)及综合解答题(30%)。
0.05级双活塞压力真空计标准装置技术报告(双活塞压力计)
③环境温度引起的不确定度分量 。
5.2标准活塞压力计示值标准不确定度 由下列不确定度分量构成:
①标准活塞压力计的准确度引起的不确定度分量 。
②测量时,标准活塞压力计的活塞下端面与精密压力表指针轴之间的液位高度差影响引起的不确定度分量 。
四、标准不确定度评定
1、被测精密压力表重复测量引起的不确定度分量
2. 环境条件:① 温度:(20±2)℃
② 湿度:(40~75)%RH
③ 环境压力:大气压
3. 本次评定所使用的测量仪器:
①名称:活塞式压力计; 型号 :BHY-0.6B 量程:(0.04~0.6) MPa
②名称:活塞式压力计; 型号 :BHY-6B 量程:(0.1~6 )MPa
③名称:活塞式压力计; 型号 :BHY-60B 量程:(1~60) MPa
设精密压力表的最小分度值为DMPa,检定规程规定,检定人员可以估计到最小分度值的1/10,均匀分布,B类评定,由精密压力表估计误差所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 (MPa)
3.环境温度引起的不确定度分量
本实验室,精密压力表的实际检定温度为(20±2)℃,该温度对标准器的影响已包含在标准器的不确定度内,此处不需分析,这里只考虑温度对被检精密压力表的影响,温度影响所产生的最大误差为± ,这里温度系数 0.0004/℃,Pmax为精密压力表的测量上限值,均匀分布,则该精密压力表由环境温度引起的不确定度分量 为:
按规程要求对被测精密压力表测量上限值Pmax处测量10组,0.4级、0.6级上下行程测量一次(N=2),取其平均值做为测量值;0.16级、0.25级上下行程测量二次,取其平均值做为测量值(N=4);测量数据经以下公式计算,A类评定:
高中数学学习中的数学模型构建实例
高中数学学习中的数学模型构建实例数学模型是数学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在高中数学学习中,数学模型构建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它能够帮助学生将数学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提高数学学习的深度和广度。
本文将通过几个实例,介绍高中数学学习中的数学模型构建。
实例一:人口增长模型假设某城市的人口增长率与城市的发展速度和工作机会数量成正比,与老年人口比例和生育率成负比。
我们可以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分析该城市的人口增长趋势。
首先,假设城市当前的总人口为P,年人口增长率为r,老年人口比例为a,生育率为b,工作机会数量为c,那么可以表示人口增长模型为:P' = P + rP - aP - bP + cP。
接下来,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和调查得到一些初始条件和参数值,比如P=10000,r=0.02,a=0.15,b=0.01,c=500。
将这些数值代入到人口增长模型中,可以计算得到不同时期城市的人口情况。
实例二:投资回报模型假设某人投资一笔钱到一个项目中,该项目每年回报率为r,投资时间为t年。
我们可以建立一个数学模型来分析投资回报的变化。
首先,假设初始投资金额为P,年回报率为r,投资时间为t年,那么可以表示投资回报模型为:R = P(1+r)^t。
接下来,我们可以通过设定不同的初始投资金额、回报率和投资时间,计算得到不同情况下的投资回报。
比如,当P=1000,r=0.1,t=5时,代入模型计算可得回报R=1610.51。
实例三:物体运动模型假设某物体从静止开始,以初速度v0经过时间t后速度变为v,我们可以建立数学模型来分析物体的运动情况。
首先,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可以得到速度变化的方程为:v = v0 + at,其中a为加速度。
接下来,我们可以通过设定不同的初速度、加速度和时间,计算得到不同情况下物体的速度。
比如,当v0=0,a=2,t=5时,代入模型计算可得速度v=10。
平衡原理和数学模型
模型举例 例. 人口的自然增长. 建模描述一个地区内人口的自然增殖的过程。 即考虑由于人口的生育和死亡所引起的人群数量变化 的过程。 令N(t)表示t时刻的人口数。 假设1. 人群个体同质。 N(t) 连续可微. 假设2. 群体规模大。 平衡关系:人口数在区间[t,t+Δt]内的改变量
等于这段时间内出生的个体数与死亡的个体数之 差。
例 带年龄结构人口的动态
前面给出了两个与人口动态有关的模型.在模型中时 间和年龄都是以连续变量的形式出现的.应该说这与实际 情况是一致的. 但是在应用上人们普遍把它们处理成为离散的量. 如在统计资料上—般都是把年龄按周岁分成年龄组, 而作为结论人们通常关心人口群体逐年的动态.逐月逐天 人口的动态人们并不一定十分关心.
由于R(t,Δt,N)|Δt=0=0,将R(t,Δ t,N) 关于Δt展开
dR R(t , t , N ) dt t o(t ) r (t , N )t o(t )
t 0
N (t t ) N (t ) R(t , t , N ) N
令 Δt→0 取极限可得
热传导模型 考虑一个长度为L的均匀杆上温度的传播过程, 为简单起见我们对这个杆作如下假设: 1.这个杆足够的细小,以至在任何时刻都可 以把断面上的所有点的温度看作是相同的.
例
2.杆是粗细均匀的,这意味着在任何位置杆的 截面面积S都是相同的. 3.这个杆的侧面是绝缘的,不可能与外界发生 热交换.
4.在热量传播的过程中,杆的内部也不可能自 己产生热源.
假设3. 群体封闭,只考虑生育和死亡对人口的影响。
令B(t, Δt, Nຫໍສະໝຸດ , D(t, Δt, N) 分别表示生育 数和死亡数, 则有
N (t t ) N (t ) B(t , t , N ) D(t , t , N )
物体的平衡和不平衡状态
物体的平衡和不平衡状态在物理学中,平衡是指物体处于稳定的状态,不受任何外力或扭矩的影响。
而不平衡则表示物体受到外力或扭矩的作用,导致其运动状态或形状发生变化。
本文将探讨物体的平衡和不平衡状态及其相关的理论和实际应用。
一、平衡状态1. 静态平衡静态平衡是指物体在不受到外力作用的情况下保持静止。
当物体处于静态平衡时,其合力和合力矩都为零。
合力矩为零意味着物体所受的扭矩均衡,不会使物体产生转动。
例如,一本书放在平面上的情况下,无论它如何摆放,只要不受到外力干扰,它将保持静止。
2. 动态平衡动态平衡是指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者匀速转动。
物体在动态平衡状态下,合力不为零,但合力矩仍为零。
这是因为物体所受外力的作用点和作用线都通过物体的质心。
例如,当我们乘坐一个行驶的火车时,火车虽然受到外界的推动力,但由于乘客与座位之间的摩擦力和重力的平衡,我们能够保持相对静止。
二、不平衡状态不平衡状态是指物体受到外力或扭矩的作用,导致其位置或形状发生变化的状态。
1. 位移平衡位移平衡是指物体受到一个或多个作用力,使其整体发生位移,但保持整体平衡。
例如,当我们用手推动一辆自行车时,车辆会向前运动,但其整体结构保持稳定。
2. 旋转平衡旋转平衡是指物体受到一个或多个作用力或扭矩,使其产生旋转运动,但整体仍保持平衡。
例如,当我们用手快速旋转一个陀螺时,陀螺会绕着自己的轴旋转,但它能够保持平衡不倒下。
三、物体平衡与力矩物体平衡的关键是力矩的平衡。
力矩定义为力乘以力臂,也可以理解为力对物体产生的转动效果。
当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合力矩为零。
合力矩为零意味着物体所受的扭矩平衡,不会使物体发生转动。
理解力矩的平衡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ΣM = 0。
这里ΣM表示合力矩,等于每个力产生的矩的代数和。
我们也可以通过观察物体受力的作用点和作用线的位置来判断物体是否平衡。
如果所有外力的作用点都通过物体的质心,并且作用线平行于物体表面或通过物体轴心,那么物体将处于平衡状态。
化学反应平衡常数计算模型推导认知
化学反应平衡常数计算模型推导认知在化学反应中,平衡常数是衡量反应体系中各组分浓度的定量指标。
它描述了在给定温度下,反应体系达到平衡时反应物与生成物浓度之比的稳定值。
平衡常数的计算对于理解反应体系的性质、控制反应过程以及优化反应条件具有重要意义。
平衡常数的推导基于热力学理论的考虑,主要基于以下两个因素:热力学第一定律与热力学的禅让原理。
热力学第一定律,也被称为能量守恒定律,表明能量在物质间的转化过程中是守恒的。
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能量转化可以用一个反应热代表,即反应物质的摩尔转化过程中释放或吸收的能量。
这个能量可以是热量、电能、光能等。
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转化能量必须达到平衡。
热力学的禅让原理也称为自由能最小原理,根据该原理,任何处于平衡状态的热力学体系都具有最小的自由能。
自由能包括内能与熵的综合体现,反映了体系中能量转化与排列无序程度的综合因素。
基于以上热力学基本原理,平衡常数的推导和计算包括以下几个步骤:第一步是建立化学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对于一个简单的反应A+B↔C+D,化学方程式可以表示为nA+nB↔nC+nD,其中n代表物质的摩尔数。
第二步是利用热力学第一定律,根据反应的反应热以及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能量差,推导出反应的反应焓变ΔH。
反应焓变表示反应过程中释放或吸收的热量,在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转化能量时不发生改变。
第三步是利用热力学的禅让原理,根据反应的自由能与温度之间的关系,推导出反应的自由能变化ΔG。
自由能变化描述了反应在不同温度下转化能量释放或吸收的情况。
通常情况下,ΔG可以用ΔH和温度T之间的关系表达为ΔG=ΔH-TΔS,其中ΔS是反应的熵变。
第四步是利用反应的自由能变化ΔG,推导出平衡常数K。
根据热力学的禅让原理,当系统达到平衡状态时,自由能变化ΔG必须为零,即ΔG=0。
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推导出平衡常数K与ΔG、ΔH和温度T之间的关系。
通常情况下,平衡常数和反应物与生成物浓度之比表达为K=[C]c[D]d/[A]a[B]b,其中方括号表示物质的浓度,a、b、c和d是各物质的系数。
物体的力学平衡与不平衡
物体的力学平衡与不平衡力学是研究物体力的学科,而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可能处于平衡或者不平衡状态。
力学平衡与不平衡是物体在受力情况下的两种基本状态,本文将就这两种状态进行探讨。
一、力学平衡力学平衡是指物体在受到力的作用后,各个力之间保持平衡状态,从而使物体保持不动或者以匀速直线运动。
要达到力学平衡,必须满足两个条件:合力为零,力矩为零。
合力为零是指物体受到的所有力相互抵消,合力的合成为零。
当物体受到的力在同一直线上,且方向相反时,合力就为零。
当物体受到的力在同一平面上,合力为零的条件是力的合成为零,即力的矢量和为零。
力矩为零是指物体受到的力在一定点的力矩合成为零。
力矩是描述力对物体转动效果的物理量,当物体受到的力矩合为零时,物体将保持平衡。
根据杠杆定律,物体的力矩等于力与力臂的乘积,力臂是指力对旋转轴的垂直距离。
二、力学不平衡力学不平衡是指物体在受到的力的作用下,合力不为零或者力矩不为零,导致物体产生加速度或者转动,使物体发生运动或者改变原有的状态。
当物体受到的力合力不为零时,物体将产生加速度,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合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合力不为零的情况下,物体将朝合力的方向产生加速度。
当物体受到的力矩不为零时,物体将发生转动。
根据力矩的定义,力矩等于力与力臂的乘积,力矩不为零意味着力臂不为零,物体将绕着一个固定轴进行转动。
三、力学平衡与不平衡的应用力学平衡与不平衡在日常生活和工程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1. 结构平衡在建筑领域,力学平衡理论被广泛应用于建筑结构的设计与施工。
合理的结构平衡设计能够确保建筑物的稳定性和安全性,防止因外力作用导致的倾覆和坍塌。
2. 杠杆原理杠杆原理是力学平衡的重要应用之一,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
例如,撬起一块重物时,可以选择一个合适的杠杆,通过改变力臂的长度来降低施力的难度。
3. 汽车平衡汽车的平衡涉及到车辆在行驶过程中的稳定性和平衡性。
合理的分布重心和车轮的负载能够确保汽车在高速行驶或者临时转向时保持平衡,提高行车的安全性和操控性。
哈尔滨理工大学005自动化学院2021年考研专业课初试大纲
005自动化学院初试自命题科目大纲《810自动控制原理》参考书目:《自动控制原理》孙晓波李双全王海英科学出版社 2006《自动控制原理》第3版,李友善国防工业出版社2005一、考试目的与要求测试考生掌握自动控制的基本概念与理论,以及自动控制系统的分析和设计方法。
考生应掌握从系统建模到系统分析与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初步具备进行控制工程中常见问题的分析、计算与解决能力。
二、试卷结构满分150分,内容比例:古典控制理论,占100%题型比例:1.数学模型、方框图化简:约20分2.时域分析:约40分3.根轨迹绘制与分析:约15分4.频域分析与计算:约30分5.系统综合与校正:约20分6.非线性系统:约10分7.线性离散系统:15分三、考试内容与要求(一)自动控制的一般概念考试内容:自动控制基本方式:开环、闭环(反馈)控制;自动控制的性能指标。
考试要求1. 了解基本概念:控制、自动控制、自动控制系统、反馈控制等。
2. 了解开环控制与闭环控制。
3. 掌握了解自动控制系统的组成及对自动控制系统性能的基本要求。
(二)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考试内容建立控制系统的时域和频域数学模型;控制系统的方框图及其简化;信号流图。
考试要求1. 掌握建立控制系统的时域、频域数学模型的方法。
2. 掌握系统的微分方程描述及传递函数的求取。
3. 熟练掌握系统方框图的化简方法,或用信号流图求系统增益的方法。
(三)线性系统的时域分析考试内容典型的输入信号;线性系统时间响应的性能指标;一阶系统在典型输入信号下的响应;二阶系统在单位阶跃函数作用下的响应及欠阻尼二阶系统的性能指标计算;线性连续系统的稳定性概念、Routh稳定判据及稳态误差的计算。
考试要求1. 掌握一阶系统在典型输入信号下的响应。
2. 熟练掌握典型二阶系统在单位阶跃函数作用下的响应。
3. 熟练掌握欠阻尼情况下典型二阶系统在单位阶跃函数作用下的性能指标计算。
4. 熟练掌握稳定性的判别方法和Routh稳定判据。
平衡原理和数学模型24页PPT
•
29、在一切能够接受法律支配的人类 的状态 中,哪 里没有 法律, 那里就 没有自 由。— —洛克
•
30、风俗可以造就法律,也可以废除 法律。 ——塞·约翰逊
谢谢!
缺点是软弱。——拉罗什福科
平衡原理和数学模型
•
26、我们像鹰一样,生来就是自由的 ,但是 为了生 存,我 们不得 不为自 己编织 一个笼 子,然 后把自 己关在 里面。 ——博 莱索
•
27、法律如果不讲道理,即使延续时 间再长 ,也还 是没有 制约力 的。— —爱·科 克
•
28、好法律是由坏风俗创造出来的。 ——马 克罗维 乌斯
xiexie! 38、我这个人走得很慢,但是我从不后退。——亚伯拉罕·林肯
39、勿问成功的秘诀为何,且尽全力做你应该做的事吧。——美华纳
40、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平衡工作原理
平衡工作原理
平衡工作原理是指在工程设计和机械原理中的一种重要概念。
它描述了一个物体平衡的原理和条件。
根据平衡工作原理,一个物体将保持平衡,当且仅当所有作用在它上面的力的矢量和为零。
在平衡工作原理中,力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可通过受力分析测量的“已知力”和需要通过计算或其他方法确定的“未知力”。
当我们分析一个物体的平衡时,首先要对物体所受的所有力进行矢量分解。
然后,对各个力的水平和垂直分量分别求和,使得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的合力为零。
这样,我们可以得出关于未知力的方程,从而解决未知力的数值。
平衡工作原理成立的关键是要明确定义物体所受的所有外力,并确保这些力在矢量分析中得到正确的处理。
此外,平衡工作原理还要求物体本身是刚体,即其形状和内部结构不会因外力作用而发生变形。
通过应用平衡工作原理,我们可以解决各种工程和机械问题,例如计算悬挂物体的力的大小和方向,设计桥梁和楼房的支撑结构等。
在实际应用中,平衡工作原理也可以用来优化机械设计,减少物体所受的力,并提高稳定性和安全性。
总之,平衡工作原理是一种重要的工程原理,它描述了物体保持平衡的条件和方法。
通过应用平衡工作原理,我们可以解决
各种工程和机械问题,并优化设计,提高工程和机械系统的性能。
化工原理模型
化工原理模型化工原理模型是研究化工过程的重要工具之一。
它是对化工过程中的各种关键因素进行建模和分析的方法。
化工原理模型可以帮助工程师们预测化工过程中的各种参数和效果,优化化工过程的设计和操作。
以下是几个常用的化工原理模型。
1. 质量守恒模型:质量守恒原理是化工过程中最基本的原理之一。
它指出,在封闭系统中,物质的质量是不变的。
因此,化工原理模型中经常使用质量守恒模型来描述物质在化工过程中的流动和转化。
这种模型可以通过数学方程组表示,其中每个方程代表一个物质的质量守恒关系。
2. 动量守恒模型:动量守恒原理是描述物体运动的基本原理。
在化工过程中,动量守恒模型用来描述流体在管道、反应器等装置中的流动情况。
这种模型可以通过修正Navier-Stokes方程来表示,其中包含了流体的黏性、惯性和压力等因素。
3. 能量守恒模型:能量守恒原理是描述能量转化与传递的基本原理。
在化工过程中,能量守恒模型用来描述热量传递、化学反应和功率输入等能量变化情况。
这种模型可以通过修正能量守恒方程来表示,其中包含了传热、传质、传质反应和机械功等因素。
4. 反应动力学模型:反应动力学模型用来描述化学反应过程中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之间的关系。
根据反应机理和实验数据,可以建立一系列不同类型的反应动力学模型,例如零级动力学、一级动力学和多级动力学等。
这些模型可以帮助工程师们预测反应速率和反应物浓度的变化,优化反应条件和反应器设计。
5. 传递模型:传递模型用来描述物质在不同相(如气相、液相和固相)之间的传质和传热过程。
它通常基于质量传递和能量传递的基本原理,使用一系列传递方程来描述物质在不同相之间的质量和能量传递行为。
传递模型可以帮助工程师们预测传质和传热速率,优化传质和传热设备的设计和操作。
以上是几个常用的化工原理模型。
它们可以帮助工程师们理解和优化化工过程,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多物体平衡
多物体平衡多物体平衡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需要保持多个物体平衡的场景,比如摆放书籍的书架、搭建房屋的脚手架等。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多物体平衡的原理,并介绍一些常见的应用。
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多物体平衡。
多物体平衡是指当多个物体相互作用时,它们能够保持相对稳定的位置。
要实现多物体平衡,需要考虑物体之间的力的平衡以及力矩的平衡。
力的平衡是指物体所受到的合力为零,力矩的平衡是指物体所受到的合力矩为零。
在多物体平衡中,一个重要的原理是杠杆原理。
杠杆原理是指物体在平衡状态下,力矩的和为零。
力矩是由力和力臂的乘积得到的,力臂是力作用点到物体的转轴的垂直距离。
根据杠杆原理,我们可以计算出物体所受到的力矩,从而判断物体是否处于平衡状态。
举个例子来说明多物体平衡的原理。
假设我们有一个长方形木板,上面放着两个相同质量的物体。
如果这两个物体的质量相等,并且距离木板的中心点相同,那么它们对木板的力矩也是相等的,力矩的方向相反,从而使得木板保持平衡。
如果其中一个物体的质量增加,那么它对木板的力矩也会增加,从而破坏平衡。
多物体平衡不仅存在于日常生活中,也广泛应用于工程领域。
比如在建筑工程中,搭建脚手架是一个常见的任务。
脚手架需要保持平衡,以确保工人的安全。
在设计脚手架时,工程师需要考虑到物体的重量、材料的强度和稳定性等因素,以保证脚手架的平衡。
除了杠杆原理,还有其他一些原理和方法可以用于实现多物体平衡。
比如使用绳索、支撑物或调整物体的位置等。
在摆放书籍的书架上,我们可以使用支撑物来保持书籍的平衡,或者调整书籍的位置来使书架保持平衡。
总结一下,多物体平衡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它涉及到力的平衡和力矩的平衡,需要考虑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力的作用点和转轴的位置关系。
在日常生活和工程领域中,多物体平衡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合理的设计和调整,我们可以实现多物体的平衡,确保安全和稳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热传导模型 考虑一个长度为L的均匀杆上温度的传播过程, 为简单起见我们对这个杆作如下假设: 1.这个杆足够的细小,以至在任何时刻都可 以把断面上的所有点的温度看作是相同的.
例
2.杆是粗细均匀的,这意味着在任何位置杆的 截面面积S都是相同的. 3.这个杆的侧面是绝缘的,不可能与外界发生 热交换.
4.在热量传播的过程中,杆的内部也不可能自 己产生热源.
我们以杆的左端点为原点建立坐标轴x,根据假设1可 以用u(x, t )来表示断面x处在时刻t的温度.
如果杆内温度的分布不是均匀的,那么它里面就要产 生热量的流动,由温度较高的地方流向温度较低的地方, 我们组建一个数学模型来描述这个传播过程. 为此我们首先给出两个热学上的规律.
返回
二、宏观模型
考察时段 [ t, t +⊿t ] 膜两侧容器中该物质质 量的变化. 在容器的A侧, 该时段内物质质量的增加为 vaca ( t +⊿t ) - vaca ( t ); 另一方面从B侧渗透至A侧的该物质质量为 sk (cb-ca)⊿t由质量守恒有 vaca ( t +⊿t ) - vaca (t ) = sk (cb-ca )⊿t, 两边除以⊿t, 令⊿t →0, 得
a b
由质量守恒有 vaca (t ) + vbcb (t ) = vaaa + vbab 联立 (2-3), (2-4)式可得:
2-4
a va b vb va ( b a ) 1 1 cb exp sk t v v v a vb v a vb a b
Q(k , a , b ) [cb (t i ) ci ]2
,
n
i 1
的最小值.
令
x
a v a b vb
v a vb
va ( b a ) ,y v a vb
则参数估计问题可转化为求函数
1 1 t i c i ] 2 Q(k , x, y ) [ x y exp sk v vb i 1 a
假设3. 群体封闭,只考虑生育和死亡对人口的影响。
令B(t, Δt, N), D(t, Δt, N) 分别表示生育 数和死亡数, 则有
N (t t ) N (t ) B(t , t , N ) D(t , t , N )
假设4. 从大群体的平均效应考虑生育和死 亡对人口的影响(生育率和死亡率) 生育率 b(t, Δt,N)=B(t, Δt N)/N 死亡率 d(t, Δt,N)=D(t Δt,N)/N 则有 N (t t ) N (t ) R(t , t , N ) N
例 带年龄结构人口的动态
前面给出了两个与人口动态有关的模型.在模型中时 间和年龄都是以连续变量的形式出现的.应该说这与实际 情况是一致的. 但是在应用上人们普遍把它们处理成为离散的量. 如在统计资料上—般都是把年龄按周岁分成年龄组, 而作为结论人们通常关心人口群体逐年的动态.逐月逐天 人口的动态人们并不一定十分关心.
测定薄膜被分子穿透的能力
某种医用薄膜有允许一种物质的分子穿透 它从高浓度的溶液向低浓度溶液扩散的功能, 在试制时需测定薄膜被这种分子穿透的能力. 测定方法如下: 用面积为s的薄膜将容器分成A, B两部分, 体积分别为va和vb , 在两部分中分别注满该 物质的两种不同浓度的溶液. 此时该物质分子就会从高浓度溶液穿透薄 膜向低浓度溶液中扩散.
a va b vb va ( b a ) 1 1 cb exp sk t v v v a vb v a vb a b
至此, 问题归结为利用cb在时刻ti的测量数ci(i =1, 2, … , n )来估计k, aa , ab, 根据使cb (ti )与ci的 误差平方和最小的原则来求k, aa , ab的估计值. 对应的数学模型为求函数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
数学系
余吉东
平衡原理和数学模型 —. 微观模型 二、宏观模型
平衡原理和数学模型
“平衡”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一个象. 如:物理中的能量守恒和动量守恒定律都是在描述 物理中的能量和动量平衡的现象. 再如考虑一段时间内(或一定的范围内)物质的变化, 我们会发现这段时间内物质的改变量与它的增加量和减少 量之差也处于平衡的状态(我们称这种平衡规律为物质平 衡原理). 我们统称这些描述平衡现象的规律为平衡原理. 由于这种平衡关系比较容易由数学表达式给出,注意 发掘实际问题中的平衡原理无疑应该是数学模型组建过程 中的一个关键问题.
—. 微观模型
当组建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时,许多问题中 从时间或空间上对微小部分进行考察比较方便. 这是因为微小部分的变化比较简单,在多数
情况下,作为对象的物体的微小部分可以视 为各项同性和均匀的.这一类模型基本上是以
微分方程的形式给出.
它的组建过程在自然科学的书籍特别是在物 理学的书籍中经常可以见到.这里我们将通过若 干例题来介绍模型组建的基本方法.
d [ p(t )V (t )] pI (t )rI (t ) p(t )rO (t ) dt dV rI (t ) rO (t ) dt dp (t ) V (t ) r (t )[ pI (t ) p (t )] dt
V (t ) [rI ( ) rO ( )]d
求表达式(符号运算)
S=dsolve(‘Dx=(3-6*x)/(2000+2*t)’);
求数值解
建立M文件 fun . M, function y=fun(t,x) y=(3-6*x)/(2000+2*t); t0=0; tf=200; x0=2; [t,x]=ode23(‘fun’,t0,tf,x0); plot(t,x);
dN r (t , N ) N dt
假设5. 群体增长恒定. 则 r(t, N) = r( N)
dN r(N )N dt
假设6. 个体增长独立. 则 r( N) = r.
dN rN dt
池水含盐 池中有一定体积的盐水,从池的 上部向池中注入一定浓度的盐水。混 合后的盐水将从池的下部流出。 建模描述池中盐水浓度的动态。 假设: 1. 盐水注入池中后迅速混合 2. 池中盐水浓度均匀。
通过单位面积膜分子扩散的速度与两侧溶液的 浓度差成正比, 比例系数k表征了薄膜被该物质分 子穿透的能力, 称为渗透率. 定时测量容器中某一侧的溶液浓度值以确定k 的数值. 试建立该问题的数学模型. 解 如果va = vb = 100cm3, s =10cm2, 且对容 器的B部分溶液浓度的测试结果如下: ti (s)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700 800 900 1000 ci (10-3mg /cm3) 4.54 4.99 5.35 5.65 5.90 6.10 6.26 6.39 6.50 6.59 试确定k的值.
n
的最小值点 ( k, x, y ). 将已知测试数据代入, 得极小化的函数
.
Q(k , x, y) [ x ye
i 1
n
kti / 5
ci ]
2
利用MATLAB软件中的fmins函数求得 k = 0.01012 (cm /s), x = 7 (10-3mg /cm3), y = -3 (10-3mg /cm3), 进一步 求得aa = 10(10-3mg /cm3), ab = 4 (10-3mg /cm3).
模型举例 例. 人口的自然增长. 建模描述一个地区内人口的自然增殖的过程。 即考虑由于人口的生育和死亡所引起的人群数量变化 的过程。 令N(t)表示t时刻的人口数。 假设1. 人群个体同质。 N(t) 连续可微. 假设2. 群体规模大。 平衡关系:人口数在区间[t,t+Δt]内的改变量
等于这段时间内出生的个体数与死亡的个体数之 差。
t
p( )rO ( )d
p(t t )V (t t ) p(t )V (t ) [ pI ( )rI ( ) p( )rO ( )]d
t
t t
p(t t )V (t t ) p(t )V (t ) [ pI (t t )rI (t t ) p(t t )rO (t t )]t
假设薄膜两侧的溶液始终是均匀的, 即在任何时刻膜两侧的每一处溶液的浓 度都是相同的, 且薄膜是双向同性的, 即物质从薄膜 任一侧向另一侧渗透的性能是相同的. 令时刻t时膜两侧溶液的浓度分别为ca (t ) 和cb (t ). 初始时刻膜两侧溶液的浓度分别为 aa和ab, 单位均为10-3mg /cm3, 又设B侧在ti时刻测得的浓度为ci .
由于R(t,Δt,N)|Δt=0=0,将R(t,Δ t,N) 关于Δt展开
dR R(t , t , N ) dt t o(t ) r (t , N )t o(t )
t 0
N (t t ) N (t ) R(t , t , N ) N
令 Δt→0 取极限可得
数学建模 池中盐水的改变量 V(t+Δt)-V(t) ) d
流出盐水量
池中盐的改变量 流入盐量
rO ( )d
p(t+ Δ t)V(t+ Δ t)-p(t)V(t)
t t
t
pI ( )rI ( )d
流出盐量
t t
0 t
• 利用积分中值定理可得
类似地有
模型
池中原有盐水体积 V0, 原有盐水浓度p0;
模型
dp(t ) V (t ) rI (t )[ pI (t ) p(t )] dt p(0) p0 V (t ) V0 [rI ( )d rO ( )]d
0 t
进一步问题:池中有水 2000 m3,含盐 2 kg,以 6m3 / 分 的速率向池中注入浓度为 0.5 kg / m3 的盐水, 又以 4 m3 / 分的速率从池中流出混合后的盐水。问欲使 池中盐水浓度达到 0.2 kg / m3,需要多长时间? 此时 V(t)=2000+2*t. dp/dt=3/V(t)-6*p(t)/V(t), p(0)=0.001. 用MATLAB求 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