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政治参与下政府回应机制的调适与优化——基于反射弧的视角分析
政府部门应对网络民意的做法及问题研究
政府部门应对网络民意的做法及问题研究在中国现代化和信息化的发展进程中,网络成为一个新的越来越重要的民意渠道。
然而,汹涌的网络民意除了为政府决策提供了广泛真实的意见、建议之外,也带来了诸多负面效应,甚至对社会和谐及政府执政地位构成了威胁。
面对如此形势,国内政府部门采取了一些应对做法,但是现行做法存在较为突出的问题,亟待解决。
一、新媒体时代下的网络民意1.网络民意的产生。
民意,简单来说,就是民众的意愿,它是社会大众对某一社会问题或现象集中表达出来的具有多数一致性和时间上的持续性、并具有对事态产生强烈的影响趋向的意见、态度、情绪和干涉意愿的总和。
而随着新媒体运动的不断深入,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博客、桌面视窗等新技术支撑体系下的媒体形态纷纷涌现,特别是互联网的蓬勃发展,给了民意一个更为广阔的承载传播平台,网络民意就此应运而生。
2.网络民意的定义。
网络民意是民意通过网络的方式呈现,它是通过网络这一大众媒介来表达民意,因此属于媒介民意,但它却摒弃了传统媒介民意的间接表达形势,而采用跨越媒体“把关”和“再加工”的直接表达形式。
其产生源于传播媒介的物质性改变,民意获得了一个新的表达渠道和物质载体,这个新的媒介赋予了网络民意与传统民意完全不同的性质。
3.网络民意的主要特点。
(1)表达方式的直接性。
网络平台的出现,实现了网民间一对一、一对多和多对多的交流。
网民甚至可以通过网络访问国家最高领导人和相关公共决策者的“个人网页”,并可同他们直接对话或向他们发送电子邮件,充分地发表意见和想法。
(2)参与主体的平等性。
网络平等开放的特点,客观上打破了传统媒体精英控制的格局,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平民化特征。
平民性并不排斥精英分子使用和参与网络表达,只是消解了精英分子权威、专家、官员等的社会身份,把身份地位的“区隔”转换为对人的普遍权利的认同和建构。
(3)发表环境的虚拟性。
(4)问题的公共实时性。
网络上探讨的议题多种多样,广泛自由。
公民网络政治参与中政府有效回应的路径建构
势 下 , 正如 亨廷 顿 在 其 《 变 动社 会 中的政 治秩 用 。 与此 同时,公 民也 要 树 立 网络 公 民意识 ,
序 》 中所 指 出的 :如果 制 度 化 的速 度赶 不 上社 增 强社会 责任 感 ,善 于理 性 、 客观 、合 法 地表 会 变 迁 的速 度 , 就 很 容 易 产 生 社 会 运 动 和 革 达 个人 诉 求 。其次 ,通 过 相 关 的制 度供 给 ,可
政 治参 与模 式、参 与方法和政府决 策行 为 ,从而 公 民网络政 治参 与 中政府有效 回应 的路径构建 ,
在一定程 度上缓解 了传 统政 治参 与渠 道 中公 民影 以宽容 、积极 的态度 回应不 同群体 的利益诉 求,
响式微和话语权缺 失的窘境 。 成为公 民网络政 治参 与有序进行和 公 民与政府 良
境 。强化公 民网络政 治参 与中政府 回应 的路径建 构 ,在社会 分层整合 、加 快 民主化进程 、提 升政府
公信 力、实现公共政 策合 法性和 消解 网络 无政府 主 义等 方 面,都具有源自要 意义 。强化 公 民网络政 治
参 与 ,要 求 政 府 在 回应 理 念 、 回应 原 则 和 功 能 向度 等 方 面加 强 理 性 认 知 , 构建 系统 化 的 回应 平 台 , 建 立 重 大 决 策 网络 民意征 集 制 度 和 网络 发 言人 制 度 , 强化 政 府 回 应 压 力 机 制 和 意 识 唤 醒 机 制 , 培 育
( 一 )社会分 化 的 “ 整合 器 ”:利 益与分层 扩 展 了民主 的广 度 。而 政 府通 过 对公 民 网络 政 整合 治参 与 的有 效 回应 ,能够 为 民主 政 治发 展 提供
网络政治参与存在问题的探析
网络政治参与存在问题的探析杨喜冬(河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研究部河南·郑州451191)摘要网络政治参与是当今世界不可抗拒的潮流,随着互联网在我国的普及,我国网络政治参与也正在日新月异的发展,并且有不断扩大的趋势。
但是我国网络政治参与在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网络政治参与存在不平衡性、不理性、不规范性以及政府网站建设存在滞后等问题,深入了解网络政治参与存在的问题对于探讨网络政治参与的解决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网络政治参与问题中图分类号:D432文献标识码:A1网络政治参与的概念及其特征1.1网络政治参与的概念对于网络政治参与这一概念的界定,刘文富在《论网络政治参与的特点与影响》中这样定义:“政治参与主体通过互联网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政府决定和与政府活动相关的公共政治生活的行为。
”李斌在《网络政治学导论》中定义为:“网络政治参与是指网民及虚拟团体通过网络平台影响和推动政治决策过程的活动。
”杨桓、王翔在《解析网络政治参与》中定义是:“公民通过网络途径参加政治生活,表达政治观点,进而影响公共决策的行为。
”任萍在《论我国的网络政治参与》中认为网络政治参与是普通公民(个人或团体)借助网络,在遵守本国相关法律的前提下,自由表达利益诉求,借以影响政治过程的行为。
从上述学者对网络政治参与的定义,可以看出,定义网络政治参与必须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其一,网络政治参与的载体是互联网,这是与传统政治参与相比最根本的区别,政治参与由于互联网这一新的载体的出现和普及,使得公民能够更方便更及时有效的表达自己的政治观点和意见。
其二,网络政治参与的主体是有一定政治素养的公民,网络政治参与并不是什么人都能够参与其中的,最基本的要求公民具备一定政治参与意识和掌握一定计算机操作技能。
其三,网络政治参与的内容是和政治生活有关的方方面面,公民通过网络表达自己的政治观点和建议,进而影响政府决策的行为。
综合上述,笔者认为,网络政治参与是指一个国家的公民借助于网络媒介参与政治生活,表达自己的政治思想、意愿和意图,尤其是直接或间接影响政府决策、影响公共资源分配的活动,其参与的主体是普通网民。
浅议我国网络监管中政府回应性监管问题
浅议我国网络监管中政府回应性监管问题薛颖洁(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上海200433)摘要:近年来由于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问题层出不穷。
为了应对公众对于网络监管的诉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监管政策与措施,在网络监管方面政府对公众与网络问题存在着一定的回应性。
但是这种回应性是滞后的、缺少研究与前瞻性的被动回应行为,因此在监管中出现了许多问题,网络监管处于失效的状态中。
针对这种情况,政府需要避免被动回应的局限性,采取主动的姿态,整合监管资源,通过一系列的措施来完善我国的网络监管。
关键词:网络监管;被动回应性;立法分散化;职能主体碎片化;治理非常态化中图分类号:D63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6847(2010)08-0010-02=作者简介>薛颖洁(1984-),女,江苏无锡人,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行政管理专业2007级硕士生,研究方向:公共政策。
自从1994中国被国际社会正式承认为真正拥有全功能Interne t的国家以来,互联网在中国的普及发展已超过15年,近几年来政府对网络的监管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随着互联网深入中国普通民众的生活,中国互联网普及率超过国际平均水平,网络运行的负面效应也逐渐暴露出来,围绕网络不良现象公众利益诉求正通过不同的方式表达出来。
面对来自公众的压力,政府回应了这种呼声,对此也出台了一系列的监管政策与监管措施。
一、政府网络监管中的被动回应性斯塔林认为,回应指的是/政府对公众关于政策变革的接纳和对公众的要求作出反应并采取积极措施解决问题,是应答、回复和把承诺转化为实践的过程,即通过政府对公众和公众对政府的双向互动实现的0。
[1]这种回应性要求政府/通过减少中间环节和扩大社会参与,在保证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正常供应的同时,努力去满足人们多样性的需求和价值期望0。
[2]它需要政府对公众的需求作出灵敏的、灵活的回答。
在1990年代兴起的新公共管理理论中,政府对公众的回应性成为其主要强调的基本主张之一,与官僚科层制的行政方式相比,前者的责任更多体现在由下往上的过程,而后者则主要是从政府内部产生,是从上而下的责任方向。
政府回应机制建构
网络政治民意回应机制初探——兼析“凤凰少女跳楼案”网络民意的崛起让更多的政治民意进入政府的治理视野之中。
公民通过互联网表达政治意愿的现象日益增多,仅就重大网络事件而言,从2003年的每年几起,到2007年的每月一起,发展到2009年以后的每月数起。
网络不仅促成了公民传统政治参与的理念的改变、公民政治参与能力的提高,而且对政府公共管理体制、机制、运作模式等产生了重大影响。
从政府回应网络民意的角度而言,网络民意的崛起迫使政府努力探索如何建构起科学化、民主化的回应机制。
一、政府回应网络政治民意的“中国特色”网络民意的表达就内涵着回应的要求,仅仅为表达而表达是不存在的。
政府回应是政府在公共管理过程中对公众的社会要求和所提出的问题做出积极反应和回复的过程,是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是政府人员的职责与使命。
合理、公正、完善的回应是需要建立在对纷繁复杂的网络民意的政治意蕴的提炼、尊重的基础上的,可以说“回应的本质是建立以公众为核心的政府与公民的良性互动关系”。
①从根本上说,国家对网络民意的回应总是根源于对政权核心利益的考量,个地方政府对网络民意的回应根源于当地政府核心利益及政府有关人员自身利益的考量。
政府核心利益的调整有助于改变政府回应网络民意的思路,但是,在现行的政治体制不改变的情况下,政府的核心利益也难有大幅度的调整。
不可否认,近十年的网络民意的崛起,特别是在某些重大的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冲击下,促使政府在某种程度上躬身自省,在政权核心利益之外做出最大限度的调整。
总体来看,政府对网络民意的回应现状不尽如人意,却在不断努力做最大限度的调整。
虽然宪法规定一切权力在于公民,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以“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为权力观,但是,在现实中的政治体制中,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中国政府官员的任命、考核多由上级部门作,造成一些官员的眼睛长期向上看,对民意并不在。
“网络民意的崛起,特别是中央政府对待网络民意的态发生转变后,这种状况才开始改善。
政府回应网络舆论的基于政府治理的价值向度
2012年12月刊改革与开放政府回应网络舆论的研究:基于政府治理的价值向度周玲明(华东政法大学上海200063)摘要:网络舆论的兴起和深入发展,给我国政府的行政能力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
政府能否及时正确回应网络舆论,已经成为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的重大而现实的课题。
在中国当前的语境下,面对方兴未艾的网络舆论,政府如何回应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价值向度:以堵、截、断为特征的刚性管控和以因势利导、平等对话为导向的柔性治理。
近些年的发展态势表明,对网络舆论的刚性管控陷入了难以缓解的现实困境。
本文在分析当前政府回应网络舆论的现状与问题的基础上,认为通过提升政府官员的信息素养、科学构建网络舆论回应机制以及强化网络舆论管理体系和制度建设,由此实现网络舆论回应从刚性管控到柔性治理的转变。
关键词:网络舆论政府回应刚性管控柔性治理一、网络舆论治理与政府回应的兴起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社会财富急剧增加,计划经济体制逐步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取代,随着社会利益关系和利益结构也日趋复杂化,多元化的政治表达和利益诉求也就不可避免。
在现实政治制度框架下,政治表达和利益诉求的渠道及其效用比较有限。
甚至可以说,现实政治制度框架已经不能有效容纳多元利益主体的政治表达和利益诉求,久而久之就会形成政治表达和利益诉求的“堰塞湖”。
网络舆论平台的出现,为排除这样的“堰塞湖”提供了一条新的排泄渠道。
由于网络的匿名性、便捷性、快速性以及覆盖面极大,使得利益表达极为简单、方便。
网络空间虽是虚拟的,然而却与现实密不可分。
这样,网络政治参与激情被激发出来,网络舆论极为活跃。
然而,面对“波涛汹涌”的网络舆论,很多政府部门和政府官员未能及时转变思维观念和行为方式,未能很快适应网络时代给公共行政所带来的变化。
因此,面对不利的网络舆论往往表现出明显的漠视和抵触态度,沿用传统的管控方式回应网络舆论。
强力压制网络舆论非但不能如政府所愿,反而激化政府与社会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政治系统理论视角下公民网络政治参与和政府回应过程
政治系统理论视角下公民网络政治参与和政府回应过程郭美晨【摘要】新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网络问政的流行,拓宽了政治空间,产生了公民政治参与新模式,网络政治参与成为人们表达利益诉求、寻求民生保障的重要方式,对政府的治理能力提出了新要求与新挑战。
利用政治系统理论分析可知公民网络政治参与与政府回应之间可发展为一个良性循环过程,推动政府治理能力的提升。
公民通过网络平台积极进行政治输入,表达诉求,经过政治系统转换,政府接收信息并积极做出执行性回应;公民再次通过网络对政府回应的结果进行反馈,形成新的政治输入,经过不断的输入输出过程,使公民的问题得到最大程度的解决,维护社会秩序,同时推动政府治理程序化、法治化、现代化。
【关键词】政治系统理论∣公民∣网络政治参与∣政府回应∣互动过程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传统的政治参与渠道,如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等形式被新型的网络政治参与模式所打破,网络政治平台成为公民表达利益诉求、参与政治生活的主阵地,在行使公民权利的同时,督促政府相关部门意识到网络政治参与影响的双重性,推动政府进行有效性回应,并提高政府治理方式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权力与权利的双赢。
一、公民网络政治参与和政府回应的概念辨析(一)网络政治参与网络政治参与是传统政治参与在互联网时代发展的新样态,并对政治生活带来诸多影响,广大学者对其概念也界定不一。
其中普遍认为是公民直接或间接地以各种方式对与其利益相关的政治活动施加影响的活动,其目的是使自身的利益在公共政策中得到最大的满足。
约翰·布斯等人将政治参与的定义概括为以下四点:影响或试图影响公益分配的行为;旨在影响国家或地方政府的行动或有组织的平民的行动;个人及个人组成的集体有意或无意地反对、支持、改变或维护一个政党或团体的某些特征的一切行动(或不行动);在政治体制的各个层次中,意图直接或间接影响政治抉择的个别公民的一切自愿活动[1]。
根据学者们对于政治参与的学术讨论,我们可以总结出,网络政治参与是指公民互联网政治空间发表意见对政府决定直接或间接产生影响的行为。
参与回应模型网络参与下政府决策回应的一个分析模型以公共工程项目为例.doc
参与回应模型网络参与下政府决策回应的一个分析模型以公共工程项目为例参与-回应模型网络参与下政府决策回应的一个分析模型以公共工程项目为例-行政管理参与-回应模型网络参与下政府决策回应的一个分析模型以公共工程项目为例翁士洪【摘要】论文从政治沟通中参与和回应的角度提出一个分析模型,用以解释网络参与环境下政府决策回应的行为逻辑、行为模式,以及不同环节、主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制度逻辑。
并通过以公共工程项目为例的实证分析进行模型验证。
研究表明,以网络民意先发、政府被动回应、网民与政府互动不平衡为主要特征的被动回应模式是当代中国在网络参与背景下公共工程项目领域中的主要模式,沟通机制是对其解释的关键因素。
论文提出的“参与-回应模型”有助于提高研究政府决策和政府行为的分析力度。
关键词参与-回应模型网络参与政府决策政治沟通公共工程项目【中图分类号】D0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2486(2014)05-0109-22翁士洪,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讲师,德国柏林自由大学全球政治学院的项目博士候选人。
感谢匿名评审人的意见,以及题组成员的讨论和帮助,在此特别感谢唐亚林、林挺进、罗梁波、张敏、陈水生、宣超等教授、学者。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网络参与下地方政府决策回应模式研究”(14CGL042)、上海理工大学博士科研基金项目(1000303008)。
一、现象与问题在诸多的关于中国社会转型中政府决策的研究文献中,有关网络参与背景下政府决策回应过程和机制的研究明显不足。
一方面,当代中国政府组织大规模地开展了许多重大公共工程项目,在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过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
另一方面,虽然近年来社会科学界的学者提出了一系列有关政府决策行为的重要分析概念,如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变通行为(孙立平、郭于华,2000),政策执行阻滞(丁煌,2002),关门模式下的中国公共政策议程设置模式(王绍光,2006),等等,但总体来说,有关的知识累积却缓慢薄弱(周雪光、赵伟,2009)。
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网络政治参与问题思考
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网络政治参与问题思考作者:张瑞来源:《法制与社会》2015年第28期摘要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提出不仅赋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新的内涵,而且对于我国政治发展和社会治理创新也具有重大启示意义。
现代化的国家治理离不开公民的参与,而作为互联网时代政治参与的新趋向,网络政治参与对于治理现代化的推进具有双重影响。
为了规避网络政治参与可能带来的负面效应,发挥其对于治理现代化的积极推动作用,实现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理性有序就显得十分重要。
关键词治理现代化网络政治参与国家治理作者简介:张瑞,苏州大学2013级行政管理研究生,研究方向:行政伦理。
中图分类号:D6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5)10-131-02国家治理现代化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旨在厘清政府施政范围与功能职责的基础之上,重视公民及多元社会主体参与治理;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强调的是政府政策制定及实施水平的提升。
网络政治参与的勃兴在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推进带来巨大契机的同时,也为其带来了不小挑战。
如何在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完善公民的网络政治参与问题已经成为了我们必须面对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网络政治参与:互联网时代公民政治参与的新选择(一)网络政治参与的勃兴网络政治参与可以看作是政治参与在网络空间发展的延伸,它是互联网时代的新现象,是政治参与发展变化中的新事物。
公民以网民身份在网络空间内发表政治观点、表达自身的利益诉求,进而影响和推动现实政府决策和实施政治监督是网络政治参与的基本现象。
作为对社会政治环境变迁的回应,网络政治参与的勃兴有其必然性。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社会阶级阶层结构的调整,人们的利益分化与冲突也日渐凸显。
与此同时,公民的政治参与意识也逐步觉醒。
然而,在间接民主条件下,人们通过政治参与影响政策制定,进而实现其政治权利的努力所产生的实际效用其实是有限的。
因为间接民主大大压缩了民众手中权力作用的有效射程,难以触及国家的根本与核心。
论网络舆情事件中的政府回应
方 面, 网民以维护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自身利 益或抱怨社会现象 为标 准 , 使得
第五, 网络舆情 的偏差性 。 虽说 微博 、 微信 、 论 坛的兴起维护
网络舆情快速传播 ; 另一方面 , 政府 以 自身的考虑为基础来解决 问题 , 有 时对 公民的正当诉 求采取威胁 、 恐吓 、 暴力 、 打压甚至迫
( 三) 提高 自身 素质。 增强回应 能力 在网络舆论兴起 时, 政府不能回避问题也不能 消极 回应 , 而
础上 , 只通过一些制度上的修改来满足公众 的需求 , 没有真正落
实到行动 , 这一举动并不能解 决公 众的实际需求 。 三、 提高网络舆情事件中的政府 回应的有效途径 对 网络舆情热点事件的高度关注 , 并积极 回应 , 这 是我国社 会主义 民主政治建设需要 , 也是衡 量政府执政能力的重要举措。 ( 一) 提高 回应意识 , 及时 回应公众诉求 政府应把时间观念和现代 的传播意识放在首位 ,争取 在突 发事件发生 的第一时 间就做 出有效 的回应 ,充分扮演 好在网络 媒体 中的引导角色 , 及时 回答公众的质疑 , 加快调查 了解事件的
发、 评论 、 集体讨 论 。政府往往在 网上论坛选 用了信息过滤技能
来屏蔽某些 信息 , 采取 回避态度 , 疏忽公众 舆情 , 致使公众 表达 愿望 、 追求利益诉求 的平 台有 了局限 。 ( 二) 缺少双 向互动
一
第 四, 网络舆情具有隐蔽性。 网民可 以在 网络上 匿名 申请账
都存在很 多不足 , 主要问题表现为 :
( 一) 回避 热 点 问 题 某 一 时 间 在 网络 上 会 出现 热 门话 题 ,网 民们 积 极 跟 帖 、 转
网络政治参与给政府回应力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目前 ,互 联 网 已经 在 政 府 与 公 众 之 间 积极 性 、创造 性 的充 分发挥 ,才 能促进 经济
架 起 了直接 沟通 的桥梁 。通 过互联 网了解 民 社会 的发 展 。以人 为本正是 在充 分尊重 人 的
情 、汇 聚 民智 ,成 为政府 执政 为 民 、改进 工 创 造 性 的前 提 下 ,追 求 社 会 与 人 的 和 谐 发 作 的新渠 道 ,互联 网上 的言论 正受 到前所 未 展 。依 法行 政是 手段 ,不依法 行政 就不 能得 有 的关注 。各 级政府 出台重大 政策前 ,通 过 到群众 的支 持 ,政 府 的工作就 难 以继续 开展 互联 网征求 意 见 已成 为普遍 做法 。近几年全 下 去 。 只有及 时 改进方 式方法 ,才 能为提 升 国人 民代表 大会 和 中 国人 民政治 协商会 议全 政府 回应力 打下坚实基础 。 国委 员会 召开会议 期 间 ,都 通过互 联 网征求 公众 意见 。2 0 年至2 1 年 以来 ,每年 通过 08 00 政 府工 作提供 了有 益参考 。互 联 网为人们 享
: 旧 ,行 陈
: 于利用 审
和 社 会 事
‘批 Βιβλιοθήκη 多 而 以有 “ 政 1 ^, T 片・ 1— 一
网 络 政 治 参 与 大 大 降 低 了公 民政 治 参 与 的
“ 门槛 ” 搭建起 了一个公 民和政府之 间的交 ,
流 平 台 ,提 高 了公 民政 治参 与的积极 性 。通 方式 方法有 直接 关系 。 网络政 治参 与 的兴起 的 过 决 可 确 之 当 政 批 务 监 府
m 国 勾 萼 理 鸯 与 管
文化 建设 ,使 政府 工作人 员解 放思想 ,更 新 会发展 的强 大精 神力量 。
从网络事件看政府公共政策管理应对机制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一 )政策运行 系统构成。网络事件管 理中政策 运行系统 构成 主要
包括 :政策主体 、政策客体和政策环境。 1 . 网络事件管理中的政策 主体 。在 网络事件管理 中 ,政府 无疑 是 最主要 的政策制定者 ,是网络事件管理中的政 策主体 。网络事件不一定 仅限于发生在 网络 上 ,它是 现实社 会矛 盾激 化 ,然后 再 网络 中得 到 引 爆 ,广泛传播 。 2 . 网络事件管理 中政策 的客体 。政策 客体毫无 疑问就是 网络事 件 本身 。在 网络事件管理过程 中,要 了解该事件 的性质 特点 ,了解它所 涉 及到 的群体需要 和利益 ,才能 制定 政策 ,执 行政 策 ,发挥 政策 积极 作 用 ,实现 目标 。 3 . 网络事 件管 理 中政 策环境 。网络 事件 常在 短 时间 内 “ 积 聚 引 爆” ,大范围的传播。互联网 “ 去 中心化” 的传播模式 ,每个 网民都是 面向大众多 向传播 ,这种高密度 、高强度的传播可以是 一个普通事件 在 短时 间内,积 聚大量传播能量 ,对于政府部门政策过程带来挑 战。 ( 二 )政策过程模 型。网络事 件管理 政策过 程模 型有 四部 分构成 : 政策制 定 、政策执行 、政策监控和政策评估与终结。 1 .政策制定 。政策制定的程序有问题发现 、目标确立 、方案设 计 、 方案评 估 、 政策合法 化。在 网络事件管理 中,政策制定机构就是各级 政 府部 门。正确有效 的政策是 网络事件危机得以消除的基础。 2 .政策执行 。由于政府 网络事件管 理所涉及 的某个社 会事 件 ,严 重影 响社会秩 序。如果政策执行不能有效处理 ,事件可能会受 到更 多网 民的关注 ,引起更 大的社会 波动 。同时 ,在关于 网络事件 的任何一 个政 策方 案都暗含许 多不确定性 因素 ,一旦最初的政策方案发生失 败 ,迅速 的考虑替代方案 , 保证政 策执行顺利进行 。 3 .政 策监控 。政策监控 是对政 策的制定 、执 行、评估 等活动进 行 监督控制并加以完善和调 整的过程 。政策监控 的目的在于保证 政策各系 统的顺利运行。在网络事件 管理过程 中,政策监控非常复杂 ,常规的监 控方法无法满足需要 ,政府要充分 调动各种监控力量 ,对反 映的问题及 时做 出回应 ,纠正偏 差。 二 、网络事件管理中我国政府公 共政 策应对机制存在的问题 ( 一) 政策制定中信息子 系统建设 落后。 目前 ,我 国关于 网络 事件 的政策信息系统建设不完善。一方 面,政府垄断大量 的信 息资源 ,但并
网络危机管理中的政府回应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务的政府,当危机事件事件发生时,人民有对事件的知情权,政府有必要第一时间对事件的发生、发展进行回应。
2013年8月9日,日本气象厅下午发出紧急地震快报,指出奈良县发生规模里氏7.8级、最大震度7级(即部分建筑物严重受损或倒塌,人无法依意志行动)的地震,引起包括东京在内的日本多处民众一阵心惊,后来证实为误报闹剧。
日本气象厅召开发布会向民众致歉,回应时隔仅80分钟。
日本这种敢于认错,第一时间做出回应的行为,值得各国政府学习。
从回应次数看,8个案例的平均回应次数为6次,千人下跪事件回应次数最少,仅为2次,回应效果10.50,低于平均值。
杭州飙车案回应次数最多,为9次,回应效果16.74,高于平均值,回应效果较好。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发生危机事件时,政府需要针对事件的进展及时更新掌握的讯息,不断地进行回应。
政府应该要有危机管理的全局思维,只有在危机事件的事前、事中、事后都进行持续有效的回应,才能真正的处理好危机,有力阻止危机灾害的蔓延。
综上所述,,政府回应次数与政府回应效果有一定的联系。
回应次数越多的危机事件,相对回应效果越好。
因此,政府应当及时、高效回应,多次、持续回应。
第三节信息透明度信息透明度是指危机事件中相关信息被公众知晓的程度。
8个典型案例的相关统计数据如下。
表3.信息透明度与回应效果的关系网络危机事件信息透明度回应效果女检察长豪车事件27.88赵作海“冤狱”事件6.5314.70石首群体性事件一I.64—2.65千帅案5.1618.88杭州飙车案3。
9116.74躲猫猫事件4.7417.40千人下跪事件4.910.50邓玉娇案0.3610.47说明:表格数据来源于‘地方应对网络舆情能力排行榜》。
网络舆情治理中政府回应失范的主要表现及对策
收稿日期:2020-10-08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视角下推进数字政府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20AZD039)。
作者简介:孔建华(1982—),男,湖南浏阳人,博士,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政治学、电子政府、网络舆情治理、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回应能力是现代政府治理能力的重要因素,回应效度直接影响到政府公信力。
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网络舆情回应能力对政府治理提出了更加严峻的挑战。
要消弭网络舆情带来的消极影响,必须对政府的回应情况进行科学分析和反思,从而有效避免那些可能导致失范失效的回应行为和表现。
在网络舆情应对的认识上还存在“封堵”“对立”“贬低”等错误思想,或措施强硬、方法蛮横,甚或漠视互联网强大的社会动员力量[1]44。
在网络舆情管理环节主要表现为舆情生成之前的以堵为主,舆情生成中的公关失效及舆情发生后的视线转移等,这也是当前网络舆情治理中的主要问题。
政府必须高度重视网民和社会公众的诉求和期待,把握民心和民意,提升网络宣传平台的引导能力、建立政府与媒体的双向沟通机制,在回应时间及时、信息准确、主体权威等方面充分满足公众的期待。
反之,任何过度反应或消极行为,都可能引发次生舆情和舆情危机[2]。
一、回应失范主要表现(一)网络舆情发生前:以堵为主网络舆情的传播过程反映了政府在不同阶段干预群众行为的演变历程[3]。
网络舆情监控是政府网络舆情治理的惯用手法,这种政策工具通常是对舆论信息进行预防性的监控,即一旦发现较为敏感的信息,政府部门将通过自身的技术手段在网络平台上自动对该信息进行屏蔽。
虽然只是一个简单的操作,且有利于提供和谐、正面的信息,但也遭到了部分网民的强烈抵制。
一种观点认为,网络平台上保留的大多是政府部门过滤完的信息和言论,或多或少已经失真,不能完全真实地反映社会舆情。
政府强制删帖或屏蔽网络信息的行为不再是公共部门公关的问题,而是一个法律问题。
浅析“互联网+”背景下政府回应力的四维透视
浅析“互联网+”背景下政府回应力的四维透视政府回应力作为构成政府治理能力的重要内容,能否有效地回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公众的期望是衡量政府治理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准。
互联网+背景下对政府回应力提出了新的现实要求,要求政府回应力更具多样性、系统性和协同性。
当前,专家学者就政府回应力的研究内容集中于理论内涵、方式路径、测评体系及发展机制等方面,与互联网+背景紧密结合的关联性成果较少,难以发挥政府回应力相关研究的应用价值。
因而,基于互联网+ 行动的时代背景,从认知、反应、处置以及调控四个维度对政府回应力开展深入研究,无疑具有比较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一、互联网+与政府回应力的关联性( 一) 互联网+与政府回应力的内涵互联网+是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推动技术进步、效率提升和组织变革,提升实体经济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
何谓政府回应力,学界多是基于斯塔林在《公共部门管理》一书中对回应概念的界定,他认为回应是指一个组织对公众提出的政策变化这一要求作出的迅速反应,也可以说是政府对公众所提要求作出超出一般反应的行为。
目前学界都是围绕这一解释对政府回应力的基本内涵进行把握,但缺乏对政府回应力概念上的有效分解和细化研究造成对其的路径分析大多流于形式,操作性不强。
为此,本文基于互联网+的预设前提,政府回应力是指政府在对互联网+ 有准确认知的基础上,推进互联网与各行业的融合升级,与各利益相关主体双向互动,所展现出来的对其合理利益诉求作出及时和负责的反应与处置的能力集合,具体涵盖认知、反应、处置和调控四个子维度。
( 二) 互联网+与政府回应力的关联性互联网+既是政府回应力生成的环境和回应对象,亦可视为政府回应力主要依靠的技术工具。
学界对互联网+的这种二元角色尚未作出明确区分,马化腾认为理解互联网+要走出对其工具论的狭隘视野,视其为我们生存环境、生活和生命不可分割的存在; 而互联网+ 政务的提出表明政府主体更愿意将其视作为一种技术变革所带来的政府变革,颇具工具论色彩; 当互联网+这一概念被频繁的引用和提及的时候,企业、社会组织以及政府行政机关都从各自的角度提出了理解。
政府回应机制建设的困境与突破--基于网络民意视角的考量
Plight and Breakthrough of Construction of Government Response Mechanism---Based on
Online Public Opinion
作者: 晏晓娟
作者机构: 华东政法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上海201620
出版物刊名: 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71-76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2期
主题词: 网络民意;政府回应机制;困境;突破
摘要: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推动民主治理的发展,而公共政策表达体制的不完善又极大阻碍了这个进程。
基于网络民意视角的政府回应制度作为公共政策表达的重要途径,逐渐引起行政部门的关注。
政府在网络回应机制建设方面主要还存在不成熟、效率低下以及透明度不高等问题。
现代政府应该从机制和价值两个层面进行反思,主动应对网络时代民意表达与公众政治参与的要求,探析有效的政府回应机制建设路径。
政府回应性、政治支持与政治参与的影响关系——基于济世兴邦政治价值观的调节分析
政府回应性、政治支持与政治参与的影响关系——基于济世兴邦政治价值观的调节分析郑建君;高妍春【期刊名称】《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24(74)2【摘要】制度化政治参与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应有之义和必然要求,而政府的回应性对公众制度化政治参与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但是,既有文献对于政府回应性在何种条件下如何影响公民政治参与这一问题的分析和讨论仍相对缺乏。
基于公共选择理论和自我决定理论,构建政府回应性与公众政治参与之间的理论模型,并运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1000份有效数据,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和Bootstrap法对其进行检验,研究结果显示:政府回应性正向影响公民政治参与,政治支持在政府回应性与政治参与影响关系中发挥中介效应,济世兴邦政治价值观反向调节政府回应性与政治支持的影响关系;政治支持在政府回应性对公民政治参与影响关系中的中介作用受到个体济世兴邦政治价值观的反向调节影响。
从“政府行为—公民体验”视角研究政府回应性对政治参与的作用机制,拓展和增强了公共选择理论、自我决定理论的应用情境和检验效力,为促进政府有效回应、增进公民政治支持、推动政民互动等提供实证研究依据和实践方向指导。
【总页数】12页(P37-48)【作者】郑建君;高妍春【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政府管理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D035【相关文献】1.网络政治传播对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影响--基于政府与民众关系的分析2.公民环保参与和地方政府环保满意度关系:基于政治身份差异的分析3.网络政治参与下政府回应机制的调适与优化--基于反射弧的视角分析4.政治信任与中国公民选举参与的影响关系——基于参与意愿与社会公平感的分析5.基于公民网络政治参与双重性的政府回应路径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网民政治参与和政府回应性研究
作者: 韩平[1] 董珏[2]
作者机构: [1]复旦大学社会科学基础部,上海200433 [2]上海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系,上海200237
出版物刊名: 理论界
页码: 24-26页
年卷期: 2010年 第2期
主题词: 网络政治参与 政府回应性 研究
摘要:在中国,近年来网络政治参与的广度不断扩展、深度不断深化、宽度不断拓宽,其影响力日益增强。
政府能否对网络政治参与作出及时、恰当、有效的回应,成为影响政府形象、制约公共管理效率、涉及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以广度、深度和宽度三个维度为衡量标准,当前网络政治参与不但具有政治参与的一般属性,而且相比于传统政治参与模式,具有更加能够提升政治参与水平的特点。
这就要求政府必须迅速、有效地作出回应。
政府对网络政治参与的反应速度、处理效率和处理结果等三个指标,则反映出政府回应的水平。
政府对于网络事件的回应属于被动型回应,而政府主动和网民进行互动,则属于积极的主动回应,后者是政府回应网络政治参与的新趋势。
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视域下的政府公信力提升路径研究
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视域下的政府公信力提升路径研究摘要: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是一种新型、有效的政治参与方式,大学生积极、主动的网络政治参与对提升政府公信力具有重要的价值意蕴。
但目前政府公信力现状相对缺失,导致政府公信力与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积极性尚未能有效契合、彰显作用,继而影响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导向、传递、约束作用的发挥。
对此,政府要在舆论导向、利益需求、道德基础三大方面全力推进,充分提升政府公信力。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政府公信力;提升路径根据《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的概念,“政治参与”是指“参与制订、通过或贯彻公共政策的行动。
这一宽泛的定义适用于从事这类行为的任何人,无论他是当选的政治家、政府官员或是普通公民,只要他是在政治制度内以任何方式参与政策的形成过程”。
随着以互联网为标志的电讯技术迅速兴起与发展,政治参与的形式已由现实空间延伸到虚拟空间。
公民能够通过微博、博客、论坛等网络平台进一步展现现实中的政治现象以及政治过程,影响政府机构及其决策。
自2008年起,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已连续三年在全国“两会”前夕与网友进行在线交流,反映出作为个体的领导人及作为集体的政府对网络政治参与的重视。
然而,网络政治参与形式的出现,既是共产党执政面临的前所未有的新情况,也是新问题,更是新挑战。
一、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对政府公信力提升的价值意蕴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高中和大专以上学历人群中互联网普及率已经到了较高的水平,尤其是大专以上学历人群上网比例接近饱和”。
作为政治参与的形式之一的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是现代公共政治生活的真正优势,对提升政府公信力有重要的价值意蕴。
(一)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传达民众舆情,是凝聚民意的聚水塔网络政治参与的时效性使大学生能够方便快捷地通过博客、微博、论坛等网络交流形式即时表达自己对国家大事、民生小事的各种意见,彰显自己对公共事件的关注,表达自己对政治权利的诉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府创 新 的维 度 探 讨政 府 回应 的概 念 , 认 为 善 治 的重 要 特征 之 一 就是 回应 , 而 政 府 回应 是 “ 指 公共 管 理 人 员 和 管 理 机 构必 须 对公 民 的 要 求 作 出及 时 的 和 负责 任 的反 应 ” [ 2 1 。还有 的学 者从 狭 义和广 义层 面对
政 法 学 院 十 八 届 四 中 全会 会议 精 神 专 项 项 目 “ 推进 法治 政 府 规 范 化 建 设 研 究 ” ( 2 0 1 5 Q 0 8 Z )
作者简介 : 化 涛, 山东临沂人 , 政治学博士 , 副教授 。
和意 愿作 出的积 极 回复 ,而广 义 的政府 回应 则 凸显
回 应 体 现 了政 府 对公 民参 与 的 基 本 态度 , 直 接 关 涉 到 公 民参 与 的 广度 与 深度 。基 于 网络 参 政议 政 的新 模 式 , 政
府 需要 突破 传 统 情 境 下 “ 制 度 供 给 不足 ” 与“ 制度化僵化” 的瓶 颈 , 优 化 回应 的类 型层 次 、 流程设置等环节 . 进 一
诠 释
随着 政府 机 构 改 革 和职 能 转 变 的不 断 深入 , 政 府 回应 ( G o v e r n m e n t R e s p o n s e ) 的 内涵探 讨 也 引起 当
前 诸 多 学者 关 注 。综 观 相关 研 究 成果 , 特 别是 国 内 学 术界 就政 府 回应 的基 本 内涵 以及 具 体 运 行 机 制
到6 . 3 2亿 , 互联 网的普 及率 为 4 6 . 9 %。显然 , 规模 庞
大 的网络 社会 在 中 国已经形 成 .网络 政治 参与 也将
还 没 有 相对统 一 的界 定 与规 范 的分析 模 式 。有 的学 者认 为 政府 回应 是指 “ 政府 在公 共 管理 的过 程 中 ,
网络 社会 ( N e t w o r k S o c i e t y ) , 作 为我 们 的一种 新 型生 活与交 往 空间 ,它 的兴起 与 不断发 展对 公共 治
理 而 言是机 遇 也是挑 战 。 因为 , 网络社会 不仅 给公 民
中 国社 会治 理 能力 的提升
一
、
反 射 弧 结 构 模 式 下 政 府 回 应 的 内 涵
网络政 治参 与下政府 回应 机制的调适与优化 东 政法 学 院 公共管理学院 , 山东 济南 2 5 0 0 1 4 )
摘 要 : 网络 社 会 的 快 速 发展 释 放 出 巨大政 治效 应 。 对传 统 政 治 生 态的 重 塑 与 再 造 产 生 了重 要 影 响 。 政 府
对 公 众 的需 要 和 所 提 出 的 问题 作 出 积 极 敏 感 的 反
应 和 回复 的过 程 ” 【 1 ] 。有 的 学者 从 治 理 、 善 治 以及 政
成为 我 国当前 和未 来 民主政 治发 展 的重要 内容 。 面 对 网络参 政议 政 的新模 式 ,政府传 统 回应 机制 的弊
步 提 升 回 应 的 适 应性 、 主 动 性 和预 见 性 , 进 而 推进 政 府 治理 能 力 的创 新 关键词: 网络 社 会 ; 政 治参 与 ; 政 府 回应 ; 治理 创新 中 图 分 类号 : D 6 3 0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l 0 0 8 —7 9 7 4 ( 加l 5 ) 0 2 一o 0 8 O 一0 6
的知情 权 、 表达 权 、 监 督 权和参 与权 的实 现 提供 了广 阔平 台 , 而且 也 给政 府治 理创 新提 出 了一些 新课题 。 据2 0 1 4年 7月 中国互 联 网络 信息 中心 ( C N N I C) 的
报告显示 , 截至 2 0 1 4年 6月 . 我 国 的 网 民数 量 已达
运用 网络 不 断地 向公众 和社 会 输 出措施 或政 策 予 以
了政 府 的责任 性 .其 意味 着政 府不 仅需 要 对 民众 和 社会 的 现实之 需作 出 回复 并加 以解 决 ,而且 更 需要 对 民众 和社会 发 展 的潜在 需要 予 以预 见和 满足 。[ 3 1 6 除此 之 外 。还有 其他 一些 国内学者 从 不 同视角 对政
政府 回应 进行 了类 型划 分与概 念 界定 。并认 为 狭 义
制 的要 素构 成 、 类 型 层次 、 流程 设 计 、 价 值 取 向 以及
非常 态 网络事 件 的处 置 ,已成为 政治 学 与行政 学关
注 的焦点 之一 。 基 于此 , 文 章将借 鉴反 射 弧的结 构模 式, 分 析 网络政 治参 与下 政 府 回应 的相关 问题 , 进而
提 出行 之有效 的优 化对 策 ,以期 更好 地服 务 于 当代
的政 府 回应指 政府 在行 政实 践 中对 民众 的利益 诉求
收 稿 日期 : 2 01 4 一 l 1 — 0 5
基金项 目: 2 0 1 2年 度 教 育 部 人 文 社 会 科 学 研 究 青 年 基 金项 目“ 转 型 社会 治 理 下 的 政 府 回应 机 制 研 究 ” ( 1 2 Y J C 6 3 0 0 6 3 ) ; 山 东
以描述 为 网 民接 受  ̄ t 6 1 " 界 各种 社 会 现 象 和信 息 后 , 对这 些现 象 和信 息进 行初 步 的政治 认 知 ,并 产 生一 定 的价值 判 断与利 益诉 求 ,于是便 通 过各 种 网络途 径。 采取 网 络手段 进行 政 治表 达 和参与 , 向政府 传 递 其政 治诉 求 与愿 望 ,希望 引起 政府 重 视并 得到 有 效 解决 。 与之 相应 , 政 府通 过分 析 和综合 网 民 的利 益诉 求后 , 在 一定 的行 政理 念 和制 度引 导下 作 出决策 , 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