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三年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建设的主要措施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
在中国,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发展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我国的对外贸易和国际合作提供了 强有力的人才支持。
PART 3
专业建设目标
培养国际化视野的人才
掌握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 熟悉国际贸易规则和惯例 具备跨文化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了解国际市场和行业动态
教材建设:选用国内外优秀教材,结合实际案例,编写具有专业特色的教 材和教辅资料。
实践教学: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建立国际贸易模拟实验室,提高学生的实 践操作能力。
师资力量:引进高水平专业教师,加强教师培训和学术交流,提高教学质 量和水平。
师资队伍建设
引进高层次人才,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 建立完善的教师评价机制,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创新精神 加强校企合作,促进教师实践经验和行业资源的共享与交流
XX
THANK YOU
汇报人:XX
汇报时间:20XX/01/01
中期发展规划
培养目标:培养具备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素养和技能的高素质人才 课程设置:加强核心课程和选修课程建设,完善课程体系 实践教学:加强校企合作,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师资队伍建设:引进高水平教师,提升整体师资水平
长期发展规划
培养目标:培养具 备国际经济与贸易 专业素养的高素质 人才
国际贸易专业建设规划
00职业技术学院
《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建设规划
为了适应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和服务地方经济的发展,按照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实际要求,在妥善处理好社会需求的多样性、多变性及教学工作相对稳定性三者关系的前提下,根据我院实际发展情况,规划未来发展,特制定本专业建设规划。
一、指导思想
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就是要培养高素质、技能型的专门人才。所培养的人才,具有与本专业相适应的文化水平和良好的职业道德,能较系统地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熟悉通行的国际贸易规则和惯例以及中国对外贸易的政策法规,具有独立处理组织货源、签订合同、制单跟单、办理货运和处理纠纷等外贸业务的综合能力,有较强的商务洽谈、外贸函电的业务处理能力,能够胜任单证制作、跟单、办理货运与保险、报关与商检、外销业务等工作,面向外贸公司、外资企业、外运公司、报关和商检等涉外经济部门,从事对外贸易与管理工作的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国际贸易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二、建设指导方针
本专业未来建设本着“就业导向、能力本位、工学结合”的方针,持续努力打造专业特色,建成品牌。
三、建设总目标
提高本专业办学质量和突出本办学特色,构建以国际贸易实际操作能力为核心、产学研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造就一支专兼结合、由“教学高手、技术能手、创新强手”组成的师资队伍;建成国际贸易实务校内实训基地;开发体现岗位核心能力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和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料库。将国际贸易实务专业打造成为学院示范性教学基地。具体建设规划如下: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坚持“立足现状,提升层次,优化结构”的原则,通过培养与完善“双师型”教师队伍。为此,师资队伍建设发展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国贸专业建设情况陈述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施方案
尊敬的各位专家、领导、同事们:
大家好!下面由我就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建设情况,向大家作简要汇报。我汇报的内容包括建设背景与基础、建设思路与目标、重点建设内容、主要保障措施、实施步骤、经费预算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建设背景与基础
一、建设背景
(一)湖南进出口额大幅增长已成为湖南经济发展的重要促进因素。
近几年,我省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和发展开放型经济面临难得的机遇:一是随着国际、沿海产业加速向内地转移,我省加工贸易和服务贸易将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二是随着“四化两型”战略的深入落实,我省工业制造能力不断增强,出口商品竞争力不断提高;三是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促进外贸发展方式转变;四是国际金融危机后,国际市场进行了“重新洗牌”,为我省出口商品占领更大的市场份额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会。另外,自贸区建设步伐的加快也给我省外贸和开放型经济发展带来难得的机遇,特别是2010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启动,开始步入零关税时代,成为我省开放型经济发展新的促进因素。
(二)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对外向型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需求旺盛。
2010年,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146.9亿美元。到2015年,进出口总额目标达到500亿美元。调查显示,“十二五”期间预计需要外经贸人才30000多人,而我省每年培养的国贸专业学生仅3000人,缺口达15000多人。加快培养外经贸人才,已成为一项紧迫任务。
二、建设基础
(一)专业概况
适应外经贸产业发展需要,我院1978年在湖南率先开办国际贸易专业,
2003年,开办高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该专业为我院财经大类重点建设专业。培养了2864名高职毕业生。目前在校生1308人。
国际经济与贸易特色专业建设方案
国际经济与贸易特色专业建设方案
一、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
1.课程体系
根据经济学的发展和国际贸易专业的不断创新,我们将以“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重创新、强能力”为目标,进一步合理安排课程体系,完善学生知识结构。首先,注重课程设置的综合化,促进各学科之间的高度融合,强化素质课,拓宽基础课,增加人文、社会和自然科学知识课;其次,调整和优化专业课;再次,增加选修课,特别是强化专业英语课和英语听说课,增加金融、企业理财、投资项目评估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专题课。此外,进一步加强实践课,强化以“模拟实验”、“校企互动”等为特色的专业实训。
2.教学内容
首先,优化教学内容,及时更新每门课程的教学大纲和教材内容,剔除陈旧
教学内容,将最新学科知识、学科动态引入课堂,提高课程的知识含金量,以便使学生充分利用有限的四年学习时间尽可能多地掌握知识。其次,优化教学方法,鼓励教师综合运用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模拟式教学、案例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根据不同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重视教学方法的研究与推广,进行教学方法经验总结、交流与现场观摩,提高教学效果。再次,优化教学手段,普及多媒体技术教学,通过综
合运用授课型、练习型、模拟型等多种网络教学方法,实现师生双向交流,提高教学效率与效果。第四,进一步优化实践教学,增加模拟实验课程数目。
二、教学管理
1.教师管理
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使命感和责任心,提高教师的业务技能和职业道德水平,激发教师教学与科研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具体措施:(1)实行备课和教案抽查制度与新课、新教师试讲制度。(2)建立课堂教学质量评估与信息反馈制度;(3)成立教学小组,实行相互听课制度;(4)严格教师考勤与考核制度,建立教学质量奖励制度。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建的设规划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建的设规划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建设规划
一、引言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作为现代经济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旨在制定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建设规划,以确保专业的高质量发展和培养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生。
二、专业目标
1. 培养具备国际经济与贸易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业人才;
2. 培养学生具备全球化思维和跨文化交流能力,适应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需求;
3. 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国际经济与贸易领域的专业人才;
4. 培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
三、专业设置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设置以下方向:
1. 国际贸易与投资方向:主要培养学生在国际贸易和投资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包括贸易政策、国际市场分析、国际商务谈判等;
2. 国际金融与货币方向:主要培养学生在国际金融和货币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包括国际金融市场、汇率风险管理、国际支付结算等;
3. 国际商务管理方向:主要培养学生在国际商务管理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包括国际市场营销、跨文化管理、国际商务战略等。
四、课程设置
1. 基础课程: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实务、国际金融、国际商法等;
2. 专业课程: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国际金融理论与实务、国际商务管理理论与实务、国际市场营销等;
3. 实践课程:实习实训、国际商务案例分析、国际经济与贸易实践等。
五、师资队伍建设
为了保证专业教学质量,需要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具体措施如下:
1. 招聘具有国际经济与贸易背景的博士和硕士研究生作为专业教师;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发展规划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发展规划
国际经济与贸易是我校较早设立的本科专业之一,2002年统招招收国贸专业学生。主要为涉外企事业单位培养掌握国际贸易基本知识和技能、能力较强、综合素质较高,可以从事进出口业务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经过几年的建设已经具备一定的专业办学条件,拥有一支较为稳定的师资队伍,积累了一定的办学经验。根据学校的总体要求,商学院通过深入研究用人单位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门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具体要求,提出专业建设目标。
一、专业建设目标与思路
《商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专业建设规划》于2006年3月制定,2016年4月修订。其建设的基本思路如下:
1、根据专业定位,明确专业发展方向;
2、根据专业发展需要,构建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教学、科研和实践能力俱佳、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
3、根据专业培养目标要求,不断调整和完善课程体系,强化省级精品课程的申报和建设力度,加强实验室建设,完善实践教学;
4、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力争出高水平科研成果;
5、通过15年的努力,争取将其建设成为湖北民办高校有影响和特色的专业。经过15年建设,将其打造成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民办高校。
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建设规划
1、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优化培养方案
为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应积极探索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对现有的人才培养计划进行优化,突出专业的培养特色,以实践教学、应用英语教学、通适素质教育三个角度培养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对课程体系进行全面调整,按照学校成功素质教育办学理念,开创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增强后发优势
本科院校一流专业建设难点及解决思路——以梧州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为例
MARCH,2021
/Educational Informatization Forum
ⅠZHUANYEJIANSHE YU JIAOXUEGAIGE Ⅰ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Ⅰ
一、地方性本科院校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目标
要求
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对地方性本科院校来说是一项崭新的研究内容,需要围绕教育部确立的一流专业“充实内涵、注重应用、扶优强特、争创一流”的基本建设思路,从自身条件出发,力求走专业特色发展的一流专业建设道路[1]。
(一)专业要定位鲜明
服务地方经济是地方性本科院校生存和发展的使命所在,地方性院校一流本科专业需要紧密围绕本区域社会和经济发展所需,结合本校办学宗旨、发展理念和自身条件,确立一流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办学方向,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规范专业管理
地方性院校要对标教育部一流本科专业的相关要求,打造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亮点,建立立体化的人才培养监督和评估体系,规范专业教学管理秩序,增强重大突发事件的预警及处理能力,提高专业管理效率。
(三)以改革成效开创新局面
地方性院校要充分认识行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特征,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以新的理念和方法推进新工科、新文科等专业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快一流专业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2]。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一流专业师资队伍建设重在建立规范的师资激
励制度和基层教学组织,地方性院校要把科研和教
学两个重要的环节结合起来,培育出色的一流专业建设带头人,形成合理的师资结构,形成一支具有较高整体综合素质的专业教学团队。
(五)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科发展的主要模式
在撰写这篇文章之前,我首先要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科发展的主
要模式进行全面的评估和思考。这样才能确保文章的深度和广度兼具,让你能更好地理解这个主题。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作为一个重要的学科领域,其发展模式主要包括
以下几个方面:
1. 专业教育的发展模式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教育发展模式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应用型专
业教育,主要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培养;另一种是理论型
专业教育,侧重于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研究能力培养。这两种不同的教
育模式都有其独特的优势和特点,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群体的需求。
2. 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模式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长。国
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成为了学校和专业课程建设的重要方向之一。通过
开设国际合作课程、派遣学生出国交流学习等方式,培养学生具备全
球化视野和国际化竞争力。
3. 产学研结合的发展模式
为了更好地培养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人才,学校和企业之间建立了
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关系。通过校企合作项目、实习实训基地等方式,
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接触到真实的工作环境和实践项目,为他们将来
的就业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总结回顾一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科的发展主要模式包括专业教
育的发展模式、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模式和产学研结合的发展模式。通
过这些模式的发展,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得以不断完善和发展,为培
养更多优秀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在我个人看来,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发展模式应该更加重视学科的
实践性和国际化视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全球竞争意识。只
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全球经济的发展趋势,为国际经济与贸易领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建的设规划
汇报人:XX
CONTENTS
添加目录标题
专业建设目标
专业建设内容
专业建设措施
专业建设预期 成果
专业建设保障 措施
PART ONE
PART TWO
培养具有全球 视野和跨文化 沟通能力的人
才
提升学生参与 国际经贸活动
的能力
PART THREE
课程设置:根据专业需求和行业发展,合理安排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
教材建设:选用优质教材,鼓励教师编写具有专业特色的教材
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提高教学 效果
教学质量监控:建立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确保教学质量不断提升
引进高层次人才,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加强教师培训和学术交流,提升教师的教学和科研能力 建立完善的教师评价机制,激励教师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学术水平 注重师德师风建设,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加大对专业建设的投入,提高教育 资源利用率
加强政策宣传和推广,提高政策知 晓率和执行力
定期评估:对专业建设的效果进行定期评估,确保各项措施得到有效执行。 反馈机制: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及时收集各方意见和建议,不断完善和优化专业建设规划。 评估标准:制定科学的评估标准,确保评估结果客观、公正、准确。 数据分析:对评估数据进行深入分析,找出专业建设的不足之处,为后续改进提供有力支持。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国际商法》课程建设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国际商法》课程建设
一、课程目标
1. 帮助学生理解国际商法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掌握国际商法的基本原则和规则;
2. 培养学生运用国际商法解决实际商务纠纷的能力,提高国际商务风险管理意识;
3. 培养学生具有国际化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提高其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力;
4. 强化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培养学生守法经商的道德品质。
二、课程内容
1. 国际商法概论:介绍国际商法的概念、特点和发展历程,使学生了解国际商法的基本框架和重要意义。
2. 国际贸易合同:介绍国际合同的签订、履行和解决纠纷的主要原则和规则,帮助学生掌握国际贸易合同的要点和注意事项。
3. 国际货物买卖法:介绍《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CISG)等相关法律规定,使学生了解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的相关规则和运作方式。
4. 国际支付与金融:介绍国际支付方式、信用证、跨境汇款等金融工具及其法律规定,培养学生在国际贸易中的金融风险管理能力。
5. 跨境投资与商业争端解决:介绍国际投资的法律规定和商业争端的解决机制,帮助学生了解跨境投资和解决商业争端的法律程序和规则。
三、教学方法
1.案例教学:通过真实案例分析,引导学生运用国际商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课堂讨论,让学生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探讨国际商法在实际商务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和交流能力。
3.实地考察: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走进企业和国际贸易机构,让学生了解实际商务操作中的法律问题,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实践经验。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国际商法》课程建设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国际商法》课程建设
一、课程背景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以及中国经济与国际市场的密切联系,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对
于国际商法的需求日益增长。国际商法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其目的是
教授学生国际商务合同和国际贸易法规,使他们掌握国际商法的基本理论和实务应用能力,为他们未来从事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和国际商务实践打下坚实的法律基础。
二、课程目标
1. 使学生了解国际商法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体系,了解国际商法与国内商法的区别与
联系,掌握国际商法的基本原则和规则。
2. 使学生掌握国际商法的相关知识,包括国际商务合同的基本要素、各种国际商法
条约和公约、跨境商业交易的法律规制等,为其未来从事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和国际商务
提供法律支持。
3. 使学生培养国际商法的实际操作能力,包括处理国际商务纠纷的协商与调解、应
对国际商法风险的能力等。
4. 使学生建立法律意识,培养学生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的商业道德,提高其法律风
险防范能力。
三、课程内容
1. 国际商法概论
(1)国际商法的概念、性质和功能
(2)国际商法与国内商法的关系
(3)国际商法的基本原则和规则
2. 国际商务合同
(1)国际合同的基本要素
(2)主要国际贸易术语和条款
(3)国际合同的签订、履行和解决纠纷
3. 国际贸易法律规制
(1)《联合国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公约》(CISG)
(2)《国际货物运输统一法》(CMR)
(3)《跨国公司法》等
4. 跨境商业交易的法律问题
(1)跨境电子商务的国际法律规制
(2)国际投资的法律保护
(3)对外经济合作的法律问题等
5. 外商投资法律规范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建设发展规划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建设发展规划
一、有序开展专业建设、学科建设
本教研室致力于以机制、制度创新,加强学科建设、专业建设。
1、课堂教学改革
以复合应用型知识结构培养为目标,推进教学方法与理念的创新。围绕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的培养目标,我们教研室十分重视探索多元化的生动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方法。
双语教学和案例教学是我们教研室的特色,注重对学生外语能力的考核和分班,还有发挥案例教学的优势将是日后的重点工作。因此,在教学改革实施过程中,我们正在努力探索建立起一套成熟的人才培养的理念、模式、理论、课程体系和管理制度,建立涵盖教学计划、课程与教材开发等内容的人才培养体系。
在教学内容、课程模块、教学方法、考试方式方面要制定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大力强化教材建设、网络教学、实验实训条件方面的政策配套与保障。
2、课程体系设计
在课程体系设计上,已经紧扣国家战略产业发展布局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调整了课程体系中的学科与专业基础课、专业选修课、跨学科与跨专业选修课等各门类课程的设置比例,结合专业理论及实践变化,不断调整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将医药知识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有机地衔接融合。计划设置的医药特色课程包括:医药国际贸易理论、医药国际贸易实务、医药跨国公司经营与管理、医药世界市场行情等。
在教学内容、课程模块的设计中,特别致力于学生复合应用型知识结构的形成,在课程体系上安排涵盖多学科的课程。在学科基础和专业主干课程的基础上,重点突出管理类、实务类、法律类、外语类等课程模块的深度交叉融合,在强化学生综合学科知识基础的同时,强化“复合型、应用型”实务能力知识结构的形成。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设置建议.doc
经济学和国际贸易理论的人才为主要目的;第二类以各地方院校为主,力图兼顾理论和技能,培养高层次、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第三类主要以各类高等职业院校为主,以技能培训为重点,主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下文以烟台大学为例,主要分析第二类院校的课程设置问题。
1.1我国地方高校国际经贸专业的课程设置 -------- 以烟台大学为例
烟台大学经管学院国际经贸专业的课程设置主要分为5个大模块,分别是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实践实验教学和综合素质教育,分别占18%、26%、36%、12%和8%,学生需完成164个课时的学习方能毕业。其中专业课主要指培养学生专业理论、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课程,是整个专业的教学重点, 主要分为:专业必修课,如国际贸易、国际金融等;专业限选课, 如国际经济合作、国际电子商务等;专业任选课,如中级经济学、国外经贸文献导读等。
1.2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
1.2.1课程设置过于杂乱,缺乏系统性为了兼顾理论和技能,课程设置的种类过多。专业课占总课程的36%,共有30门之多。许多课程都只占2个学分,学生只是学了皮毛。另外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没有按照学生将来可能的发展方向来分组设置课程。在这种大而全的框架下,学生很难分清主次,学习也缺乏系统性。本想做到面面俱到,却顾此失彼,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
1.2.2必修课占比太高在所设课程中,必修课所占比重过高,占了总课时的77%。这使得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教学计划,很难按照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来选择课程,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外,公共基础课中思想政治课的占比较高,而文学艺术等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课程寥寥无几。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建设方案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建设方案
一、基本情况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是我院唯一的经济学科下的一级学科—应用经济学下设的专业,特别是在我国入世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已成为经济学科内最热门的专业之一,因此,该专业对我院的专业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1、本专业自身目前的情况
2、该专业国内情况
该专业大部分设在经管学院,能独立成为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的较少。在我省有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高校主要为哈尔滨工业大学(有硕士点)、哈尔滨商业大学(有硕士点)、黑龙江大学(有硕士点)、哈尔滨理工大学。在国内具有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的院校较多,大部分为新上专业,师资力量除一些文科院校如财经类院校等较强外,其他理工类的院校如辽工大等普遍师资力量薄弱,师生比例超标,处于专业建设的过程中,许多院校采取了专业立项制度,将任务落实到人,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该专业的发展建设是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背景下进行的,入世后国内掀起了经济发展的热潮,各高校为适应这种形式,都开始加快了经济学科建设的步伐,经济学科门类下的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财政学专业都成为了当今的热门专业,而其中最热的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在高考报考中仅次于生物工程专业,但由于种种历史原因,国内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具有优势的高校很少,都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就拿我院为例,我院在2002年申报成功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后,首次招生(2003年)突破13个班达391人,2004年招生突破15个班达450人,同时该专业也成为我院唯一的经济学科门类下的专业,本专业的特点是能很好地适应我国入世的需求,注重学生在掌握本专业系统的理论知识,基本技能及相邻专业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加强国际贸易的实践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三年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建设主要措施
1、明确专业建设的总体目标和制定具体实施计划
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优化专业师资队伍结构,强化教学环节、保障教学质量,积极创新、办出特色,把本专业建设成为省内领先、国内知名的优秀专业,为浙江对外开放的经济各部门培养大批优秀的有创新能力的高级国际经贸人才。明确专业建设年度计划和分工负责,详见下表。
表5 重点专业建设项目主要负责人分工表
2、加强专业点师资队伍建设
1)本专业所在的学科力争申报博士点,2005年已经成功获得了国际贸易学博士学位授予权,至今为本专业上课的博导教授已有5人、硕士生导师14人。2)积极引进国内外高级人才,师资队伍结构显著提升。鼓励专业的青年教师继续攻读博士学位,输送优秀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出国进修或学术访问。三年来引进国外留学回国人才2名、引进博士7名、引进高级职称教师4名,专业拥有高级职称的教师比例达55%,获博士学位和攻读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达到39%,专业平均每年派出留学进修人员2名。
3)加强专业教师的知识更新教育,提高教师基本教学技能,鼓励教师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4)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国家级、省部级的课题,多发表高水平的学术论文,提高教师的学术和科研水平。
3、以科研发展带动专业建设
1)根据本学科已有的科研基础和科研资源,围绕国家、省委省政府重大经济决策、中国加入WTO和国际经济发展形势,以前瞻性、战略性研究为主攻方向,注重研究课题的区域性、时效性、实用性。
2)积极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社会科学基金和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社会科学基金等课题,每个研究方向在近几年纵向课题数在提高档次的基础上有较大提高。
3)加强与政府部门和企业合作,积极争取横向课题,为各级政府部门及企业提供高水平的咨询、调研报告,为科学决策提供重要的、切实的参考依据。
在两年内横向科研经费总额有提高。
4)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作用,对专业点的教学和研究方向进行整合,发扬团队精神。在科研上发挥集体优势,完成一批高水平的研究课题。
经过3年的建设,在FDI区域分布与地区经济均衡发展、民营企业跨国投资、农产品贸易等研究上形成自己的特色,学术水平达到国内领先水平。5)依托浙江省国际金融学会和浙江省民营企业国际合作促进会平台,加强国际学术交流,三年内举行国际学术交流会议2次。
6)继续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和“学生科研助手制”,使学生直接参与导师的科研活动,提高科研能力。鼓励学生参加国内外各类创新和科研类竞赛,获国家级和省级奖35项。2003年浙江省“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上,国贸2002班郑忠贵同学的《上海外商投资环境的调查及对浙江的启示》获特等奖、国际贸易研究生2002级周艺的《三层复式投资环境评价法——基于中国、浙江、杭州的分层实证研究》获一等奖。第十五届“运河杯”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活动,动员了更多、更优秀的学生参加,专业共立项17项,其中,周艺的《开放经济条件下的新内外贸易均衡——浙江和广东两种经济模式成因和发展的实证研究》、郑忠贵的
《“长三角时代”浙江省引进工作新策略》分别获得研究生组和本科生组一等奖,余杨等三项获得二等奖,陆群等4项获三等奖。第十六届“运河杯”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活动中,专业共立项24项,其中郭立伟获得二等奖、杜薇获得三等奖。在2004年的全国高等数学竞赛中,取得了3个二等奖,4个3等奖的佳绩。2005年的全国高等数学竞赛中更是再创辉
煌,包揽了经贸学院该年获得的所有一等奖奖牌:获得3个一等奖,4个二等奖,9个三等奖。国际贸专业学生积极参加一系列的课外科技和学术竞赛活动,营造浓厚沉郁的学术争鸣氛围,提高同学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同学扎实求学的底蕴。2005年的第十七届“运河杯”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立项数,国贸专业20项占全院26.32%,参加学生数42人,占全院总参加人数的21.99%(学院平均为12.11%)。
表6、经贸管理学院各专业第十五届“运河杯”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参
与情况(2003)
表7、经贸管理学院各专业第十六届“运河杯”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参
与情况(2004)
表8、经贸管理学院各专业第十七届“运河杯”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参
与情况(2005)
4、以教学改革为动力,完善教学体系
1)面向社会需求,接轨国际惯例,完善专业培养计划,加强专业基础和实践环节,加强毕业环节的规范建设和过程控制,提高毕业环节的质量,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尤其是组织好3+2培养模式的教学计划,突出本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的优势与特色。
2)继续深化专业主干课程和实验课程的教学改革,完成四门以上的专业优秀课程建设。2004年专业核心课程《国际贸易实务》、《投资学》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其中《国际贸易实务》教学改革项目成果获得浙江工业大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和浙江省高等教育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专业主干课程《国际贸易原理》等采用原版教材,推行双语教学,同时继续推进教材建设,两年内出版教材6本。
表9、2004、2005年教材建设情况
3)针对课程特点,实现教学手段创新,提高教学效率。主干课程全面推行多媒体教学,多媒体课程授课率达到70%以上;推广案例教学法,建成2个专业主干课程案例库;开设专业模拟操作实验课程,加强与实习环节的衔接;探索教学考核方法创新,推行无纸化考试和传统考核相结合的办法,部分课程实现考教分离。
4)引进和培养相结合,全面提高专业师资队伍的素质,选派具有副高以上或博士学位的优秀教师担任专业主干课程的责任教师。以科研促教学,产生科研与教学互补效应,完善导师制,鼓励学生参加导师的科研工作,争取出一批高质量的学生科研成果。
5)三年内巩固和发展一批稳定的省内外经贸专业实践基地,同时规范实习监督机制,保证实习环节的质量。
6)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和引进高学历的教师,使本专业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和知识结构更为合理。
7)走国际合作办学的道路,提高专业办学层次,扩大专业国际影响。现有中英合作办学在校生60名,已经毕业26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