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生态思想阐释与借鉴剖析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生态思想阐释与借鉴Ecological Thought Contained in the "Economic and Philosophical Manuscripts of 1844" and the Enlightenment作者:陈雪峰作者简介:陈雪峰,辽宁石油化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抚顺 113001原文出处:《重庆社会科学》2014年第3期第108-113页内容提要:《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早年的重要著作之一,马克思主义的很多理论在本部著作中都有所体现,其中蕴含的生态自然思想是一个较为成型的理论。
在《手稿》中马克思围绕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劳动实践为中介,较为系统地阐明了生态自然思想。
深刻理解《手稿》中的生态自然思想,对于当代中国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的理念、营造生态经济的制度环境、促进生态环保事业的健康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价值。
期刊名称:《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复印期号:2014年06期关键词:生态自然/人与自然关系/马克思手稿标题注释: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重点项目“马克思主义经典名言通俗解读研究”(批准号:L12WTA006)。
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从来都是人类关注的焦点问题,也是古往今来学者们持续研究的课题之一。
特别是在全球化趋势不断推进、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背景下,人口、资源和环境的矛盾日益显现,生态问题全球瞩目。
马克思在其早期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阐释了丰富的生态自然思想。
在这部《手稿》中,马克思从生态角度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了深入剖析,提出了“实践的人化自然观”、人与自然异化的制度本质、人与自然和解的理论。
在生态危机问题席卷全球的当下,深入解读《手稿》蕴含的生态自然思想,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在改造和利用自然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持人与自然之间的适度张力,这对于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意义重大。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生态思想及其启示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生态思想及其启示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在异化劳动理论的基础上用唯物辩证的观点解释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从经济关系的视角去探寻共产主义的必然性,在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相互交织的坚实理论基础上,用较大篇幅分析和探讨了人与自然的辨证统一关系,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自然异化的根源,指明了人与自然和人与人双重“和解”的根本出路。
马克思172年前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洞见对当前我国经济社会的协调持续发展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一、《手稿》中生态思想的主要内容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马克思在《手稿》中首先承认了自然界对于人类生存发展不可或缺的支撑价值。
“自然界是孕育一切生命的摇篮”〔1〕,人类只是自然界生命中的一个过客,人类只有紧紧依靠自然界才能维持其生存和发展。
“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就什么都不能创造。
它是工人的劳动得以实现、工人的劳动在其中活动、工人的劳动从中生产出和借以生产出自己的产品的材料。
自然界一方面在这样的意义上给劳动者提供生活资料,即没有劳动加工的对象,劳动就不能存在;另一方面,也在更狭义的意义上提供生活资料,即维持工人本身的肉体生存的手段。
”〔2〕人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都与自然界须臾不可分离。
离开自然界,人类将无法生存,更谈不上发展。
“自然界是关于人的科学的直接对象。
人的第一个对象—人—就是自然界。
”〔2〕自然界中的植物、动物、石头、空气、阳光、水等既为人的精神生活提供智慧源泉,也为人们从事科学研究和艺术创作提供对象,这些自然产品就是“人必须事先进行加工以便享用和消化的精神食粮”〔2〕;同时,这些自然产品也是人生产生活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是人维持自己的肉体生存必不可少的自然物质条件,“人把整个自然界首先作为人的直接的生活资料,其次作为人的活动对象和工具,从而使自然界变成了人的无机的身体”〔2〕。
人在自然界中是一种对象性的存在物“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一个存在物如果在自身之外没有自己的自然界,就不是自然存在物,就不能参加自然界的生活。
浅谈《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人与自然的论述
浅谈《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人与自然的论述《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是马克思于1844年初步探索政治经济学时写下的一部手稿,当时年仅26岁的马克思博士流亡巴黎时写下的,所以又称“巴黎手稿”。
时至今日,手稿还是马克思主义众多文献中被引用最多,同时又是最难懂的文本之一。
这部著作术语新旧参差,内容庞杂,可以看作马克思思想发展过程中一次巨大的综合和艰难的创造。
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而且是一个现实问题。
人类社会发展的首要问题就是怎样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
《手稿》)这部著作中关于这个问题有许多精辟的论述,本文从文献解析的角度分析人与自然的统一关系。
人与自然的关系一直是哲学的问题,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之前的几千年哲学史中各派对此问题都有自己的解答。
随着当代人与自然矛盾的激化,这个问题再次成为哲学的焦点。
《手稿》虽是马克思早期的一部重要著作但却蕴藏着丰富的生态自然观和生态文明观,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论述的独到而深刻,值得认真学习。
在《手稿》中,马克思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了全面的研究,科学的阐明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内在联系。
这将有助于了解人与自然关系的本质,从而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一定的借鉴。
一、人与自然统一的内容 1.自然界是人的自然界(1)自然界是人的无机身体自然界是人的身体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人为了生存而必须与之处于不断的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无机身体。
马克思说:“人的肉体只有靠这些自然产品才能生活,不管这些产品是以食物、燃料、衣着的形式还是以住房等等的形式表现出来。
在实践上,人的普遍性正是表现为这样的普遍性,它把整个自然界——首先作为人的直接的生活资料,其次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对象(材料)和工具——变成人的无机的身体。
”可见,“人与自然界是不能分离的,是人的必不可少的,无法隔离的组成部分,人靠自然界生活”。
(2)自然界是人的精神源泉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也是人的精神源泉。
人与动物的不同之处在于人是有意识的个体。
人与自然关系论文: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论析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与自然关系论文: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论析人与自然的关系[摘要]《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早期的著作,它虽然不是一部完整的著作,但内容极为丰富。
其中,通过剖析异化劳动形成的原因和结果,开启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关注。
自然界是先于人类社会存在的,人类社会不能离开自然界,两者之间的关系既对立又统一。
通过三个方面论析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离不开自然界具有受动性;人改造自然具有能动性;人与自然是受动性与能动性的统一。
马克思在《手稿》中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从人自身的受动性与能动性的统一来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
[关键词]人;自然;受动性;能动性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两者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人要依赖自然,从自然界获得自身生存所需要的资料。
自然界先于人类社会存在,人类要想与自然和谐相处,必须遵守自然界的规律,从这个意义上讲,人又受制于自然界。
人与动物是有区别的,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不是像动物那样消极地适应自然,而是积极地适应自然。
一、人依赖自然具有受动性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都是从自然界获取的。
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什么也不能创造。
它是工人的劳动得以实现、工人的劳动在其中活动、工人的劳动从中生产出和借以生产出自己的产品的资料。
”人本身也是属于自然的。
“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
人靠自然界生活。
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的交互作用中。
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不外是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与自然界要不断的交换能量,人本身也是一种自然的存在物,也是自然界中的一个物种。
人依赖自然而生存,本身就是自然的一部分,没有自然界人类就不能获取生活必须的资料,这种关系是不会改变的。
自然界是先于人类社会而存在的,所以人类要尊重自然界现存的规律,不能任意地破坏自然界的规律。
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
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不是自然界的主宰者,而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靠自然界生活。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人靠自然界生活。
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的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
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不外是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不是简单地适应自然,而是可以通过实践有意识地改造自然。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还指出:“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即改造无机界,人证明自己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
”“诚然,动物也生产。
”“动物的生产是片面的,而人的生产是全面的。
”“动物只生产自身,而人再生产整个自然界。
”“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也指出:“人也反作用于自然界,改变自然界,为自己创造新的生存条件。
”马克思关于人按照美的规律建造大自然的思想,对于我们今天建设美丽中国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意义。
马克思主义进一步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深刻地指出:“但是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
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了报复。
”他列举了人类历史上的一些沉痛教训,如: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得到耕地,毁灭了森林,但是他们做梦也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而成为不毛之地,因为他们使这些地方失去了森林,也就失去了水分的积聚中心和贮藏库。
阿尔卑斯山的意大利人,当他们在山南坡把那些在山北坡得到精心保护的枞树林砍光用尽时,没有预料到,这样一来,他们把本地区的高山畜牧业的根基毁掉了;他们更没有预料到,他们这样做,竟使山泉在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内枯竭了,同时在雨季又使更加凶猛的洪水倾泻到平原上。
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看马克思的人与自然关系
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看马克思的人与自然关系作者:安琪蔚蓝王文静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4年第06期[摘要] 本文主要从马克思早期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人与自然关系进行论述,阐述了早期的马克思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同时从异化劳动的角度进行剖析为何人与自然关系形成对立,进而从共产主义的角度对如何解决人和自然关系对立矛盾进行分析;最后对于研究人与自然关系有何意义进行了部分阐述。
[关键词] 人与自然关系;人与人关系;异化劳动;共产主义马克思的人与自然关系一直是人们追寻的话题,人与自然之间有着紧密地联系。
我们了解的自然界与人的关系一直都停留在马克思主义的概念理论上,而最早对于马克思早期思想有阐释的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记载着马克思最初对于自然界和人之间关系的最初理解,其实马克思晚期思想把人与自然关系最后上升为实践和劳动的关系,都是从这部《手稿》得到的来源。
一、马克思与以往哲学家对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同理解马克思的人与自然逐渐认识到现实社会的重要性,从现实世界出发,去认识人与自然关系。
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马克思是建立在人与人关系的基础上。
这就着实有别于他晚期思想。
马克思勇于打破传统哲学家的思想。
认为人与自然关系是相互依赖,人不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地,具有主观能动性,人是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
旧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观,仅仅阐述自然独立性,并没有涉及人化自然,将人与自然看成一个整体而不是脱离的,孤立的。
没有认识到人是自然的天然改造者,没有认识到自然脱离人的存在和活动,对于人和自然而言就是无,缺少人的活动是空洞、孤立、片面的自然。
人在自然中居于主体地位,不再像古典哲学家们认识的一切产生自上帝,压低人在自然中的作用。
虽然黑格尔已经认识到人类的精神重要性,仅认为绝对精神或者神一样的东西在指挥着人们去行动。
然而马克思没有片面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也强调人受到自然的影响。
人化自然与自在自然——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现代性解读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理解文本中的这 句话 , 于当代的 实际又有 着怎样的指导意义, 对 成为我们要 思索的主要 问题。
关键词 : 自然界 ; 人化 自然 ; 自在 自然 ; 精神 ; 实践 中图分类号 :O B1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号 :0 1— 8 6 2 0 )6—02 0 10 7 3 ( 09 0 02— 3
在这无正是从人作为主体的角度来审视自然界萨特说里马克思反对的是黑格尔的自然观认为自然作为形过离开了人的存在存在即虚无普罗泰戈拉也说式中的理念仅仅是自然界的思想物不是与人联系的过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现实的自然所以马克思看来不同人发生联系的自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可见正是以人为价值然界由于对人没有任何作用因而对于人来说是没有尺度离开了人的实践的与人分隔开来的自然界对人意义的
然界 , 这是说 , 就它还在感性上不 同于它 自身所隐藏的
作者简介 : 赵东梅( 95一) 女 , 18 , 安徽淮北人 , 马克思 主义基本原理专业硕士研究 生 , 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方 向研究。
~
2 — 2
神秘的意义而言 , 与这些 抽象概念 分隔开来并 与这 些
抽象概念不 同的 自然 界, 就是 无 , 证 明 自己为无 的 是 无, 是无意义的 , 或者 只具有被扬 弃的 、 外在 的意义” 。 从这句话看来 , 黑格尔 的精神 , 抽象思 维, 是脱离现 实 而独立存在的抽象的思想 物 , 由这种抽 象的思想物 自
存在 , 是无意义的。正是 由于实践 , 自然界才对人发生
浅谈《巴黎手稿》中有关“人与自然关系”思想的生态美学意义的论文
浅谈《巴黎手稿》中有关“人与自然关系”思想的生态美学意义的论文摘要: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即《巴黎手稿》)中强调建立的“人与自然关系”是一种在实践基础上的相互依存的整体关系。
表现在:第一,将自然置于基础性地位——以实现“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关系”和人类生存发展相统一。
第二,对象化——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是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实践性形式和辩证法。
马克思对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的强调,突出表现在“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这两个问题上。
马克思的这种思想是一种重要的具有实践性的生态哲学和美学思想。
关键词:《巴黎手稿》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整体生态美学美学意义有很多学者认为,中国美学的当代发展出现了某种转型,即有从传统的认识论美学向当代存在论美学发展的趋势;生态美学的兴起就是这种转变的突出表现。
什么是生态美学呢?有学者理解,“对于生态美学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理解。
狭义的理解是指建立一种人与自然的亲和和谐的生态审美关系;而广义的理解则是指建立一种人与自然、社会、他人、自身的生态审美关系,走向人的诗意的栖居,从根本上说是一种符合生态规律的当代存在论美学。
”由此看来,“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生态美学的一个中心课题,也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中心课题。
生态美学追求的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整体,而放弃人与自然主客二分和人类中心主义的观念。
生态美学的出现标志着人类思维从人类中心的传统的主客二分模式过渡到消解主客二分的生态现象学方法。
故而,很多学者把生态美学的基础认为是以海德格尔为代表的西方现象学和存在论哲学流派。
当然以上这两者对生态美学的兴起和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理论基础作用,这是不容忽视的。
在当代中国美学的发展形态中,后实践美学对上世纪80年代中国实践美学的攻击主要的方面是认为人“主体性”的过度膨胀使人与自然、人类的生态失衡。
这确实也是实践美学的弱点。
后实践美学如生命美学、生态美学提出的人类的生态整体关系论被视为是对实践美学理论偏颇的一种反驳。
论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人与自然的关系
论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作者:刘蕊菡来源:《青年与社会》2013年第08期【摘要】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人类过度开发利用自然也造成了严重的生态危机,人与自然的矛盾越来越成为一个不可小觑的关键问题。
研究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人与自然关系对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问题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与自然;实践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包含了丰富的生态自然观,把人类对自然的态度从“物化自然”中解放出来,创立了“人化自然”的观念,第一次用实践的观点把人和自然统一起来,摆脱了形而上学的束缚。
一、《手稿》中关于人的定义马克思将人定义为:“人直接是自然存在物,作为自然存在物,而且是具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
”人是自然产生的结果,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这就规定了人的自然属性。
另外,“动物不把自己同自己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
他就是自己的生命活动。
人则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意志的和自己意识的对象。
它具有有意识的生命活动。
”这样就把人和其他动物区别开来,人的活动才能称得上是有目的的、自由的活动。
二、《手稿》中关于自然界的定义马克思将自然界定义为“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
”在这里有两层含义,第一:自然界为人类提供生活材料,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什么也不能创造。
”这就说明,自然界是人类活动的源泉,它不仅为人类提供直接的生活资料,而且还为人类的劳动创造活动提供材料、对象和工具。
第二:“从理论领域来说,植物、动物、石头、空气、光等等,一方面作为自然科学的对象,一方面作为艺术的对象,都是人的意识的一部分,是人的精神的无机界,是人必须事先进行加工以便享用和消化的精神食粮。
”这就说明,不仅人的物质生活来源于自然界,就连人的精神生活也是自然界所赋予的。
三、《手稿》中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研究马克思系统地阐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一方面“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谐思想初探——从人与自然的视角
关键词 :14 《 84年经济 学哲学手稿》; 与 自然; 人 受动性 与能 动性 ; 和谐社会 中图分 类号 :8 1 A1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6 2—11 ( 00 0 0 2 —0 17 0 2 2 1 ) 5— 0 3 4
中共 十六 届 六 中全 会 通 过 的 《 中共 中 央 关 于 构 建
杂 了。马克思在《 8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l4 中提 出 了解决这一问题的独特视角 : 人属 于 自然 而具有 受动性; 人具 有能动性 而
超 越 了 自然 ; 是 能 动性 与 受 动 性 的 辩 证 统 一 雄 。 这 对 于 我 们 努 力 构 建 社 会 主 义 和 谐社 会 具 有 重 要 的 指 导 意 义 。 人
第 9卷 第 5期
21 0 0年 1 0月
邵 阳学 院学 报 ( 会 科 学 版 ) 社
Ju n l f h o a gU i ri ( o i ce c dt n o r a o a y n nv st S ca S in e E io ) S e ? l i
Vo _ No 5 l9 .
… …
自然界 一方 面在 这样 的意 义上 给劳 动提 供 生活
从而属于 自然 , 因而具有受动性 ; 人不仅属于 自然界 , 又
超 越 了 自然 , 立起 了 属 人 的 自然 , 建 因而 人 是 具 有 能 动 性 的 ; 是能 动 性 与受 动 性 的辩 证统 一 体 。这 是 马 克 思 人
自然 的关 系不 和谐 , 往 会 影 响 人 与 人 的关 系 、 与 社 往 人 会 的关 系 。如 果生 态 环境 受 到严 重 破 坏 、 们 的生 产 生 人
、
人 属 于 自然 而 具 有 受 动 性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对人和自然关系的探讨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对人和自然关系的探讨作者:岳花来源:《学理论·上》2015年第02期摘要:在生产力急速发展的今天,人类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由于对自然的无度索取造成了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极度紧张。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关于人和自然关系的阐释,对我们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
关键词:人和自然;生态文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图分类号:A81 ; 文献标志码:A ;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04-0040-02人类文明发展历程的必然趋势是生态文明,它是继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之后的一种新型文明形态,是对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的积极扬弃。
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
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亦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更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题中之义。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形成过程中的一部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著作,蕴含着生态文明思想的萌芽,集中体现了早期马克思对人和自然关系的理解,这对于正确理解和把握人和自然的关系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人作为自然的一部分对自然具有依赖性“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1]105。
人是自然界的产物,是自然界产生了人。
马克思在《手稿》中明确指出:“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
人靠自然界生活。
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的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
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不外是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1]56-57人对自然的依赖性即离开自然界人类是无法生存和发展的。
“自然界一方面在这样的意义上给劳动提供生活资料,即没有劳动加工的对象,劳动就不能存在,另一方面,也在更狭隘的意义上提供生活资料,即维持工人本身的肉体生存的手段。
浅析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自由思想
浅析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自由思想马克思“自由思想”与“异化”的关系《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建立在对黑格尔的批判和对费尔巴哈的推崇之上。
马克思继承吸收了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思想,认为费尔巴哈的人道主义和自然主义才是实证的,是其批判的基础。
在序言中,马克思说到:“对国民经济学的批判,以及整个实证的批判,全靠费尔巴哈的发现给他打下真正的基础。
从费尔巴哈起才开始了实证的人道主义的和自然主义的批判。
费尔巴哈的著作越不被宣扬,这些著作的影响就越扎实、深刻、广泛和持久,费尔巴哈的著作是继黑格尔的《现象学》和《逻辑学》之后包含着真正理论革命的唯一著作。
”在《手稿》中,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思考是从“异化劳动”开始的。
马克思认为,“异化劳动使人自己的身体,同样使在他之外的自然界,使他的精神本质,他的人的本质同人相异化。
”马克思对于异化劳动的批判是从四个层次:劳动产品、劳动、人的类本质和人自身四个方面层层递进进行论述。
马克思从资本主义当前的经济事实出发,认识到“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越大,他就越贫穷。
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大,他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
……”马克思认为劳动的对象化是工人贫穷的原因,工人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
因此,工人无法把握自己生产的劳动产品,其生产出来的商品与工人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异己的关系。
工人在劳动中消耗的劳动越多,劳动产品对于工人的反抗力量就越强大。
在分析劳动产品同工人相异化的同时,马克思认识到,“异化不仅表现在结果上,而且表现在生产行为中,表现在生产活动本身中。
”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对于工人来说,不是工人自身的东西,而是用来否定工人的东西。
劳动不再属于人的本质。
工人参加劳动不是感到幸福,而且感到不幸,不是自由的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受摧残。
工人只有在劳动之外才感到自在,而在劳动中则感到不自在,他在不劳动时觉得舒畅,而在劳动时就觉得不舒畅。
自然生态、人文生态和社会生态的辩证统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生态伦理思想
自然生态、人文生态和社会生态的辩证统一——《1844年经
济学哲学手稿》的生态伦理思想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发表的一篇著名论文,其中提出了“生态伦理”的概念,即人们应该认识到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社会环境之间的辩证统一,从而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
马克思认为,自然和社会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人类活动也会对自然环境造成影响。
因此,人类应该建立起一种和谐的关系,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要保护自然环境,不断改善人文环境,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
此外,马克思还认为,人类发展应该遵循“合理分配”的原则,即将资源合理分配给不同阶层的人,从而改善社会环境。
他认为,社会应该建立一种有效的社会分配机制,使每个人都能获得公平的待遇,从而实现社会和谐。
总之,《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提出的生态伦理思想强调了自然生态、人文生态和社会生态之间的辩证统一,即要发展经济,同时也要保护自然环境,改善人文环境,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并将资源合理分配给不同阶层的人。
210900629_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的“人与自然”关系之维——对《1844_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解
2023第1期·总第591期共产主义思想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的核心思想。
马克思从人与自然关系的视角出发,以哲学与自然科学的长期疏远为理论起点,深刻地揭示了异化劳动、私有财产下人与自然异化的表现并对粗陋的共产主义进行了批判。
这为我们理解共产主义提供了新的视域,即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和“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的统一,是人与自然和解的历史之谜的解答。
一、马克思对人与自然关系异化的批判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的核心是人与自然的“和解”。
马克思之前的哲学,无论是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抑或是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都始终认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分离的,甚至是对立的。
在《手稿》中,马克思对人与自然关系异化进行了深刻的理论批判,同时揭示了异化劳动、私有财产下人与自然异化的表现并对粗陋的共产主义进行了批判。
第一,对人与自然关系异化的理论批判。
人与自然关系异化的理论表现是哲学与自然科学的长期疏远。
在《手稿》中,马克思指出:“哲学对自然科学始终是疏远的,正像自然科学对哲学也始终是疏远的一样。
”〔1〕黑格尔把人等同于自我意识,其思辨逻辑展开为,自我意识—对象性的自然界、社会—自我意识。
在这个意义上,自然界是基金项目:本文系2022年度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新时代坚持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的理论逻辑和实践理路研究”(L22CKS009)的成果。
[作者简介]冯贺,博士,沈阳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摘要: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的核心是人与自然的和解,因而人与自然关系就成为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中蕴含的基本关系。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从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视角出发,对异化劳动、私有财产导致的人与自然异化关系及粗陋的共产主义,进行了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批判;在此基础上,对作为历史之谜解答的、人与自然和解的共产主义,展开理论和实践的双重阐释。
同时,共产主义作为一种实现人与自然和解的理想社会形态,蕴含并体现出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思想是现实性与超越性统一的理论特质和实践特色。
论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人一自然一社会”的统一
自然的“ 人化 ” 过程和人类社会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是统一
的 , 有在 社会 中 , 与 自然 才 能实 现 高度 统 一 。正 如 马克 思 只 人
然不断生成和发展的 自由美好的活动, 但在私有制下 , 人与 自 然的核心关系被粗暴的破坏了。在私有制下, 人与劳动相对立 了, 人异化了。私有制导致的人与 自然的疏离和异化可以归纳 为三点 :首先 , “ 劳动者同作 为 自己的对象物的劳动产品的异 己化 , 或者说疏离 、 异化。这实际上也即是人与作为自己的存
在《 手稿》 中写道:因此 , “ 社会性质是整个运动的普遍性质 ; 正 像社会本身生产作为人的人一样 ,社会也是 由人生产的…… 自然界的人的本质只有对社会 的人来说才是存在的;因为只 有在社会 中, 自然界对人说来才是人与人联系的纽带 , 才是他 为别人的存在和别人为他的存在 , 只有在社会 中, 自然界才是 社会中, 人的 自然的存在对他说来才是 自己的人的存在 , 自 而
马 克思 的这 段论 是 马克 思 对 社 会本 质 的一 个 具 体 概 括 ,
思在《 手稿》 中说 : 这种共产 主义 , 为完成 了的 自然主义 , “ 作 等于人道 主义。 而作为完成 了的人道主义 , 等于 自然主义。 它
是 人 和 自然 之 间 、 和 人之 间的 矛 盾 的真 正 解决 。”[ 人 1 】
Theor y Resear ch
学I 理 — 嘲 黼隧 论 人 与人 之 间 的社 会 矛 盾 关 系 。
性活动中, 自然才成为“ 人化的 自然”而人才成为真正 的人 。 , 在实践基础上 ,人一 自然一社会” “ 三者是辩证统一的。 天然 自 然向人化 自然转化的过程和人类社会的形成过程是统一的 , 正是这种 以劳动实践为基础的人与 自然的相互作用 、相互关 系中,人化 自然”社会 ) “ ( 不断生成转化, 人也不断进化发展 。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人与自然关系思想的深刻意蕴及其启示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人与自然关系思想的深刻意蕴
及其启示
施言志
【期刊名称】《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
【年(卷),期】2024()1
【摘要】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通过对资本主义条件下人与自然关系分离的批判,探索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解与复归之路。
其思想的主要内涵包括:客观实在的自然是人的生存发展的前提、感性的实践活动是连接人与自然的中介、异化劳动导致人与自然的对立与分离、共产主义实现人与自然和解与复归。
这一系列思想对于今天科学把握新时代人与自然关系、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总页数】10页(P29-37)
【作者】施言志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A81
【相关文献】
1.异化—人与自然关系的解密--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与自然关系探讨
2.马克思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多视角解读——《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生态思想
3.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思想的生命哲学议题及其时代价值——以《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为例4.马克思生态思想对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启示——基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5.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的“人与自然”关系之维——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解读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马克思《手稿》中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探析
马克思《手稿》中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探析摘要: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通过对工人劳动环境和“异化劳动”现象的深刻分析,揭示了人的本质特征,为进一步发扬和倡导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奠定了理论基础。
在《手稿》中,马克思针对资本主义社会日益形成的工人与资本家的对立、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对立,从哲学的视角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问题等做了深刻的论述。
不仅深刻地分析了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实质,而且指明了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本出路。
关键词:人与自然,异化劳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哲学永恒的思想主题。
打开人类文明史册,人类自从成为人类以来,最重要的是处理好三个关系:一,人与自然的关系;二,人与人的关系,即社会关系;三,人与自身的关系,其中尤以第一个关系—人与自然关系最为重要,它更多地影响和规定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本文从马克思《手稿》中有关异化劳动理论解读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的关系,从而探讨生态和谐的理念。
一《手稿》中的人与自然关系思想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生态哲学研究的基本问题,也是贯穿生态哲学体系的主要线索。
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不仅是目前面临的一个严峻的现实问题,也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
马克思认为,人与自然的对立统一关系表现在两个方面: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
首先,人类通过劳动,改变自然的原始状态,使自然发生人化。
“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物种的尺度和需要来进行塑造,而人则懂得按照任何物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随时随地都能用内在固有的尺度来衡量对象,所以,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物体。
”人类通过生产劳动,改变了自然的面貌和形态,使自然界按照人类的期望和需要发生变化,自然界被打上了人类活动的烙印。
其次,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自然也不可避免地对人类产生影响,从而不断地使人自然化。
“自然界制约着人类的活动方式,这样,外部世界的客观规定性就内化为人的主观规定性。
二《手稿》中异化劳动造成生态不和谐的表现劳动异化状态是资本主义社会各种矛盾,种种不和谐现象的集中体现,马克思通过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劳动异化的现实阐述其关于和谐思想,展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自身美好和谐的社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 北 广 播 电视 大 学 学 报
J u a f Be V i e st or l n o Hu i T Un v r i y
V 1 9 No8 o. , . 2
Au u t 2 0 , 6  ̄ 0 9 g s. 0 9 0 8 6
[ 稿 日期] 090 —0 收 20 .43
义上, 马克思说 费尔 巴哈毕竟还是个“ 理论 家” “ 和 哲学家 ” 。 马克思却把握到 了 “ 历史感性 ”的唯物主义 ,把感性理解为 感性活动,把人 的活动本身理解 为对象 性的活动,这是马克 思新唯物主义的起点 。 从对象性的活动来理解 , 与 自然之 间的对象性关系有 人 两层含 义。 第一层含义是人与 自然之 间的 自然 性质 的对象性 关 系。“ 人直接地是 自然 存在 物。, ,【 】 的外 部 自然界是人 感性 维 持肉体存 在与进行 劳动实践 的源泉 。 先它给人 提供 了直 首 接 的生活资料 以维持人类 自身 的生存与繁衍 ; 次它为人类 其 的创造性活动提供 了场 所、对 象以及工具 。没有外部的 、感 性 的 自然界 ,人就没有 办法 生存 与生活。在这种程度上 ,人 与动植物一样都 受制 于外部 自然, 外部 自然作 为人所 依赖 与 欲望 的对象存在 于人 自身之外 。 但是人对于 自然并 不总是处 于受动 的地位 , 人作为一种类存在物在与 自然 的对象性 关系 中有着 自己的能动性 。 人会把 自己的现实欲求 与客观尺度 能 动 的结合起来 ,不断地将 自身的本质力量外化 出去 , 造出 创 物质 的与精神 的产 品。 这种外化 的过程就是人对其本质 力量 的确证过程 ,而作为场所、对象 以及工具 的外 部 自然就 是人 在确证其本质力量 时所 不可或缺的重要对象 。 人只有凭借外 部现实 的、 性的 自然 界才能表现 自己的生命与 能力 。正如 感 马克思在 《 手稿 》中论述 的一样,人 “ 一方面具有 自然力 、 生命力 , 是能动 的 自然存在物 ” “ , 另一方面 , 人作为 自然 的、 肉体 的、感性 的、对象 性的存在物 ,同动植物一样 ,是受动 的 、受制 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 ,【。人作为 自然 自在 的存 , 在物既是能动 自主 的又是 受动 被限制的 。 外部 自然是人 的对 象 ,是人不可缺少 的、确证生命 的对象 :而人又是外部 自然 的对象 , 只有人在其 中存在 与生活,它才能充分体现 出其价 值 、展现其强大 的 自然力量 。 “ 感性 ” 也是 历史性的存在,人与 自然界对象性 的维度 是 同一事物 的两个方面 , 是说人是历史性 的存在 ,同时 自 就 然界也是历史性 的存在 。 对象性关系的第二层含义是指人与 自然之 间的社会性质 的对象性 关系。人 不仅是 自然存在物 , 而且更进一步是 “ 的 自然存在物 ” 人 ,即人是具有人性 与社 会性的存在物 , 而不单 单是一个 纯粹的 自然之物 。 这种人性 与社会性用马克思 自己的话说就是人是 “ 类存在物 ” “自然 , 界,无论是客观 的还是主观 的,都不是直接 同人 的存在物相 适合地存在着 ”【,它们必须被赋予人性 ,被 人化 了以后 , 7 J
一
、
不停地进行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 人在把 自 外化 为 自然的同 身 时也对 自然进 行 占有与享受 。 向人感性真实呈现的 自然 , 是感性 的 自然界 ,不是抽象 的物质世界。 感性原则 的重要意义首先 是与 费尔巴哈的哲学 贡献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这一 点上马克思说得很清 楚。马 克思在谈到费尔 巴哈哲学的 “ 伟大功绩 ” 之一 就是 “ 他把 基 于 自身 并且 积极地 以 自身 为根 据 的肯 定的东西 同 自称是 绝 对肯定的东西的那个否定的否定对立起来 。 而这种对立 ,
浅析 《 84 1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中
人与 自然关系的思想
管锦 绣
( 武汉工程大学 法商学院,湖北 武汉 4 07 ) 3 04
[ 内容提要】 马克思认 为人 与 自然之间是对象性 的关系 。但 是异化劳动却造成 了人与 自然 的分离 ,使它们 的 关系 发生了异化 , 自然对于人来说成 了异 己的对象 。这种人 与 自然的异化关系的出现是社会历史发展 的必然 ,同 样 随着生产力 的发 展与交往 关系的调整,人与 自然 的异化关系也会被共产主义积极扬 弃。 [ 关键词] 对象性 关系;人 与 自然的异化 ;共产主义 [ 中图分类号] A8 1 1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0 .4 7 (0 9 80 6 .2 0 87 2 2 0 )0 0 80 今天 ,“ 和谐社会 ”理论 的研 究成为学术探讨 的热 点, 如何发掘它 的理论资源 呢? “ 谐社 会”既关涉人与人关系 和 的和谐 ,也关涉人与 自然关系 的和谐 。其 中,人与 自然关系 的和谐是生态哲学研究 的主题 , 马克思理论有着丰富的人与 自然关系思想 。本文 旨在 通过对马克思早期著作 《 84 年 14 经济学与哲学手稿》 中所涉及 的人 与 自然之间的对象性关系 展开分析 , 并结合异化 劳动理 论对 人与 自然的异化关系及其 扬弃进行简要的阐释 , 以探讨 马克思的区别于西方传统形而 上学视域的人与 自然关系 。 人与 自然之 间的对象性关系 马克思所关注的人是现实 的、感性的 、活生生的人 ,而 不是黑格尔所说的抽象的 自我意识 ,这种现实 的、感性 的、 活生生的人与周围的 自然世界是一种对象性 的存在 的关系 。 人通过 自己的类生活即 自由自觉的劳动 , 与周围的 自然环境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学仅仅是伦理 说教的乌托邦式理论, 他要触及现 实。感性 ” “ , 即对象性关系 , 对象性关系是理解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 的一 个重要概念 。同时,马克思注意到费尔 巴哈 的 “ 感性 ”仅仅 停 留于 “ 感性直观 ”的理论限度 【。因为这种 “ 4 】 感性直观 ” 最终还是把人类感性 实体化 了, 也使得其哲学根基处再度 陷 入 旧哲学 的形 而上 学框架 ,而 “ 感性直观 ”也永远成为 了理 论 的态度 , 而不可 能成 为真 正的实践活动 。 也正是在这个意
在实质上就是指的 “ 感性 ”与 “ 绝对精神 ”的对立 ,或 “ 感 性世界 ”与 “ 超感性世界 ”的对立 ,它代表着整个 形而 上 学的最高原则。在费尔 巴哈看来,近代哲学所确认的实体 , 都不过 “ 只是作为思想 的对象 , 作为抽去一切感性 的对象 而 存在 。 。 。费尔 巴哈正是从 “ 感性 ”开始,而发动 了对整个 形而上学根基的攻击 , 也是对抽象 的人类 中心主义与 非人类 中心 主义 的形而上学根基的拒斥。 马克思无疑是看到 了这 一 点,他厌 弃近 代哲学仅仅 “ 解释世界 ”的做法 ,反对批判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