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发展历程
educationalpsychology教育心理学
educationalpsychology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过程中心理现象和规律的学科,它深入探讨了教育与心理之间的关系,为教育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方法支持。
本文将以教育心理学为主题,探讨其定义、发展历程以及对教育实践的影响。
一、定义教育心理学是指研究教育过程中心理现象和规律的学科,它关注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并探究人的认知、情感、社会关系等因素对教育的影响。
通过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教育心理学为教育者提供了科学的方法和策略,帮助他们更好地指导学生并提高教育质量。
二、发展历程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当时心理学家开始关注儿童的学习和发展。
其中,德国心理学家威廉·斯特恩提出了发展心理学的概念,并开展了大量儿童发展的实证研究。
此后,美国心理学家Edward L. Thorndike提出了行为主义学派,强调通过刺激和反应的方式来解释学习。
随后,认知心理学成为主流,Jean Piaget等学者提出了认知发展理论,揭示了儿童思维的演变过程。
三、教育心理学的影响1. 教育改革:教育心理学为教育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
通过研究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教育者可以更好地设计教学内容和方法,以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和有效学习。
此外,教育心理学也关注特殊教育领域的需求,为特殊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方案。
2. 学习策略:教育心理学的研究结果指导了学习策略的制定。
通过了解学生的认知过程和学习风格,教育者可以根据个体差异提供差异化的学习任务和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3. 职业发展:教育心理学研究了个体的职业发展和职业选择方式。
它为学生提供了心理评估工具和职业咨询服务,帮助他们了解自己的兴趣、能力和价值观,做出更合理的职业规划。
4. 教育评估:教育心理学在教育评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教育者可以获得反馈信息,了解教学效果并进行调整。
同时,教育心理学也倡导以多元方式评估学生的能力和潜力,充分考虑学生的整体发展。
简述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简述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习和教学过程中心理活动的学科,其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过程心理学阶段(19世纪末到20世纪20年代):这个阶
段关注于学习和记忆过程,研究教学方法和知识的获取方式。
代表人物有威廉·詹姆斯和希尔加·盖特纳。
2. 实用心理学阶段(20世纪30年代到40年代):这个阶段
教育心理学开始关注个体差异和对教育干预方法的研究。
代表人物有赫尔曼·埃宾豪斯和凯尔·里夏德·贾斯特。
3. 社会心理学阶段(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这个阶段
教育心理学开始关注教育环境对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以及学校组织和社会环境对教育的影响。
代表人物有雅各布·博伊斯、
罗纳德·劳林和卡特·霍尔。
4. 个体心理学阶段(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这个阶段
教育心理学开始关注个体在学习和教学过程中的心理特征和差异,如认知发展、自我概念和动机等。
代表人物有让·皮亚杰、利维·维果茨基和阿尔伯特·班杜拉。
5. 社会认知心理学阶段(21世纪以来):这个阶段教育心理
学开始关注学习和教学过程中的社会和情感因素对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如情绪、社会互动和自我调节等。
代表人物有约翰·艾弗特和理查德·韦奇。
总的来说,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从关注学习和记忆过程到关注个体差异和个体心理特征,再到关注社会和情感因素的影响。
这些不同阶段的研究成果丰富了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和实践,推动了教育改革和教学方法的发展。
简述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简述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早期阶段:在19世纪初期,教育心理学作为独立学科开始发展。
最早的教育心理学家是德国人威廉·冯特和美国人爱德华·李思。
他们研究了认知、情感和行为方面的问题,并提出了教育心理学的概念。
中期阶段:在20世纪初期,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范围逐渐扩大,涉及到了学习、记忆、思考、个性、心理测试等方面的问题。
美国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彭德勒提出了“行为主义”理论,强调了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同时,在欧洲,研究者们开始对儿童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进行深入研究。
现代阶段:在20世纪后期,教育心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研究者们开始将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应用于教育实践中。
研究领域逐渐扩大,涉及到了多个学科,如社会心理学、认知心理学、情感心理学等。
此外,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也得到了极大的改进,如实验研究、问卷调查等。
总之,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经历了不同阶段的变化,但其目标始终是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以此来促进教育的发展和进步。
- 1 -。
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四个阶段
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四个阶段教育心理学自从20世纪初开始出现以来,经历了四个阶段的发展,每个阶段都有其特点和贡献。
本文将逐一介绍这四个阶段,希望能够对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的促进有所感悟和启示。
第一阶段:实证主义阶段这是教育心理学的最初阶段,主要出现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其主要特点是追求客观事实的发掘和研究。
教育心理学家通过实验、统计分析等方法,探索和揭示了诸如学习、记忆、思维、智力等心理过程的本质和规律,提出了许多有用的概念和理论,例如“练习效应”、“联想主义”、“智商测试”等。
然而,实证主义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它忽视了学生内在的主体性、复杂性和文化的多样性,而使得教育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变得机械化和单调。
因此,实证主义成为教育心理学发展中需要被超越的一种方法论。
第二阶段:人本主义阶段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人本主义成为了教育心理学发展的主要趋势。
人本主义强调教育活动中学生的权利、自我实现、自我决定、及其带来的心理和情感上的满足感。
人本主义不仅重视主体的内在体验,而且还强调“情感教育”和“价值教育”,鼓励培养学生的品德、社会责任感和创新能力。
但人本主义过于强调个体化和主观性,也因此忽略了教育活动的目标性和社会性。
所以,人本主义成为了需要完善和超越的一个发展阶段。
第三阶段:社会认知主义阶段社会认知主义是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随着人工智能、计算机科技的兴起而形成的。
社会认知主义强调教育活动中学生的自我调节、自我评价、自我监督、及其对知识和技能的主动获取和构建。
教育心理学家将教育活动视为经验探究和策略使用的过程,强调知识和技能是有组织、有结构的、与文化有关的,需要学生在不断学习和实践的基础上逐渐建构和掌握。
社会认知主义是教育心理学中理论结构最为完整和系统的阶段,它为教育实践提供了许多有效的指导意义和做法。
然而,社会认知主义有时过于强调认知的局限性,忽视了情感和动机因素的重要性,这也成为了这个阶段的一个问题。
教育心理学历史、分歧与超越
教育心理学历史、分歧与超越一、概述教育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教育实践中教育者和学习者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
它旨在揭示教育过程中个体心理发展的机制,为教育实践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自19世纪末诞生以来,教育心理学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发展历程,期间伴随着众多理论分歧和学术争议。
正是这些分歧和争议推动了教育心理学不断超越自我,逐渐走向成熟和完善。
本文旨在梳理教育心理学的历史脉络,探讨其内部的分歧与争议,并在此基础上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
通过深入剖析教育心理学的历史与现状,我们期望能够为教育实践者提供更为全面、深入的理论指导,推动教育心理学的进一步发展。
1. 教育心理学概述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教育与学习过程中个体心理现象的学科,旨在探讨教育者如何更好地理解和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
它涵盖了多个方面,包括学习理论、学习动机、认知发展、情感发展、社会互动等。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广泛,不仅关注学生在学校环境中的学习,也涉及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等多元化背景。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具有实践性和理论性双重特点。
它不仅要为教育实践提供指导和支持,还要通过科学的研究方法,揭示教育过程中的心理规律,为教育实践提供科学依据。
教育心理学在教育领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于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分歧。
不同的学者和研究者在教育心理学的理论、方法和实践上存在着不同的观点和争议。
这些分歧不仅反映了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复杂性,也为我们提供了深入研究和探索的机会。
我们需要超越分歧,寻求共识,推动教育心理学的发展,为教育实践提供更加科学和有效的指导。
2. 历史背景与研究意义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专门研究教育过程中学与教的心理规律的学科,其历史可追溯至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心理学理论的日益成熟,教育心理学逐渐从教育学和心理学中分离出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研究领域。
在历史的长河中,教育心理学经历了从行为主义到认知主义,再到人本主义和社会文化取向的多元发展阶段。
教育心理学发展历程
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1、初创时期(20世纪20s以前)卡普捷烈夫(俄):1877年;《教育心理学》冯特(德):1879年;科学心理学桑代克1903年著成《教育心理学》1913-1914年扩充成《教育心理学大纲》,包括《人的本性》、《学习心理》、《个性差异及其测量》科学教育心理学的创立的标志2、发展时期(20s-50s)20s和30s:吸取儿童心理学和心理测验方面的成果维果斯基:文化发展论、内化说40s:弗洛伊德→重视情感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的作用。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特点:1.内容庞杂,没有独立的理论体系。
2.人类高级心理活动研究少,对教育实践作用不大。
3、成熟时期(60s—70s)60s起,国际教育心理学发展呈现如下趋势:1内容趋于集中2各派的分歧日趋缩小3注重学校教育实践70s: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的条件、意义的获得与保持的进程;加涅:系统总结了已有的学习研究成果,对人类的学习进行系统分类,并阐明了不同类型学习的内部与外部条件晚年以来:逐渐转向教育过程中学生心理的探讨,并重视教学手段的改进。
4、完善时期(80s以后)从纯理论向综合性的应用项目发展基础研究课题与应用性研究课题结合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1客观性原则2系统性原则3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4教育性原则同化和顺应之间的关系同化:是将新的客体或事件纳入到已有的图式中去。
“把外界元素整合于一个正在形成或已形成的认知结构,即外物同化于认知结构。
”顺应:为适应新的情境而改变已有图式的过程,皮亚杰称之为顺应。
“认知结构受被同化刺激物的影响发生创造性的改变,即认知结构顺应于外物。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与传统智力理论有什么不同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1、语言智能2、逻辑—数理智能3、知觉—空间智能4、身体—动觉智能5、音乐—节奏智能6、人际智能7、内省智能8、自然观察智能加德纳的教育观:人与人的差别主要在于人与人所具有的不同的智力组合,因此,应该实行“以个人为中心的教育”。
小学教育心理学考点命题1.2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形成比较完整的体系,这是比较晚的事情,一般认为它产生于20世纪初期,发展至今大致经历了四个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为初创时期,从20年代到50年代末为发展时期,60年代到70年代末为成熟时期,80年代以后为完善时期。
在整个发展过程中有两条线索;一条为在实验室中研究人类及动物学习的规律,另一条则为在学校和社会现实情境中探索人类学习的规律,并提出改进教学和学习的主张。
一、国外教育心理学历史沿革(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E. L. Thorndike)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1913-1914年,此书又发展成三大卷《教育心理大纲》。
桑代克从“人是一个生物的存在”这个角度建立自己的教育心理学体系,他的教育心理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讲人类的本性,第二部分讲学习心理,第三部分讲个别差异及其原因。
这一著作奠定了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础,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名称和体系由此确立。
在此后的30年里,美国的同类著作几乎都师承了这一体系。
但是,这一时期的著作内容多是以普通心理学的原理解释实际的教育问题,主要是一些有关学习的资料。
1868年,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出版了《人是教育的对象》,对当时的心理学发展成果进行了总结,乌申斯基因此被称为“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1877年,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卡列杰夫出版了俄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
但是,直到20世纪30年代,俄国教育心理学也大都是以普通心理学研究中获得的资料去解释学校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不是自成体系的教育心理学。
(二)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50年代末)在20年代以后,西方教育心理学吸取了儿童心理学和心理测验方面的成果,大大地扩充了自己的内容。
30年代以后,学科心理学发展很快,也成了教育心理学的组成部分。
到40年代,弗洛伊德(S.Freud)的理论广为流传,有关儿童的个性和社会适应以及生理卫生问题也进入了教育心理学领域。
简述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史
简述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史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它研究了人类在学习和教育中的心理过程和行为。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下面将简要介绍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1. 起源阶段(19世纪末 - 20世纪初)教育心理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当时心理学刚刚成为独立的学科。
德国心理学家威廉·威廉德提出了“儿童心理学”的概念,并开始研究儿童的认知和学习过程。
同时,美国的教育家爱德华·李·托尔曼也开始探索儿童的心理发展和学习问题。
这些早期的研究奠定了教育心理学的基础。
2. 实证阶段(20世纪20年代 - 40年代)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教育心理学进入了实证研究阶段。
心理学家开始运用实验方法和统计分析来研究学习和教育过程。
例如,美国心理学家爱德华·斯密斯·索克斯提出了“试错学习”理论,强调通过尝试和错误来促进学习。
此外,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发展也对教育心理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行为主义者认为学习是一种通过刺激和反应形成的习得过程,这也为教育实践提供了指导。
3. 发展阶段(20世纪50年代 - 70年代)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教育心理学进入了发展阶段。
心理学家开始关注个体差异对学习的影响,研究智力、人格和学习风格等因素。
其中,美国心理学家大卫·麦克莱兰提出了“成就动机”理论,认为个体的内在动机和目标导向对学习成就起重要作用。
此外,认知心理学的兴起也为教育心理学带来了新的研究视角。
心理学家开始关注学习者的思维过程,研究记忆、注意力、问题解决等认知活动。
4. 应用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今)20世纪80年代至今,教育心理学进入了应用阶段。
心理学家开始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实际教育场景,为教育实践提供科学依据。
例如,教育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强调每个人具有多种智能类型,并提倡因材施教。
此外,情绪和社会因素对学习的影响也成为教育心理学的研究热点。
教育心理学发展历程
教育心理学发展历程(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职业道德、时事政治、政治理论、专业基础、说课稿集、教资面试、综合素质、教案模板、考试题库、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professional ethics, current affairs and politics, political theory, professional foundation, lecture collections, teaching interviews, comprehensive qualities, lesson plan templates, exam question banks, other materials, etc.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so stay tuned!教育心理学发展历程教育心理学是教师招聘考试中的重点内容,关于这一个学科的理解和发展历程,向来不是重要的考点,但一旦出题,考生在这一部分的内容上出错的可能性还是比较大的,一方面是分不清楚年代划分,而是对每个阶段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具体情况了解不清楚,因此下面将这部分的核心知识点做一分析,方便考生在备考的时候参考。
教育心理学发展历程知识讲解
教育心理学发展历程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1、初创时期(20世纪20s以前)卡普捷烈夫(俄):1877年;《教育心理学》冯特(德):1879年;科学心理学桑代克1903年著成《教育心理学》1913-1914年扩充成《教育心理学大纲》,包括《人的本性》、《学习心理》、《个性差异及其测量》科学教育心理学的创立的标志2、发展时期(20s-50s)20s和30s:吸取儿童心理学和心理测验方面的成果维果斯基:文化发展论、内化说40s:弗洛伊德→重视情感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的作用。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特点:1.内容庞杂,没有独立的理论体系。
2.人类高级心理活动研究少,对教育实践作用不大。
3、成熟时期(60s—70s)60s:布鲁纳(J.S.Bruner):课程改革运动。
60s起,国际教育心理学发展呈现如下趋势:1内容趋于集中2各派的分歧日趋缩小3注重学校教育实践70s: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的条件、意义的获得与保持的进程;加涅:系统总结了已有的学习研究成果,对人类的学习进行系统分类,并阐明了不同类型学习的内部与外部条件晚年以来:逐渐转向教育过程中学生心理的探讨,并重视教学手段的改进。
4、完善时期(80s以后)从纯理论向综合性的应用项目发展基础研究课题与应用性研究课题结合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1客观性原则2系统性原则3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4教育性原则同化和顺应之间的关系同化:是将新的客体或事件纳入到已有的图式中去。
“把外界元素整合于一个正在形成或已形成的认知结构,即外物同化于认知结构。
”顺应:为适应新的情境而改变已有图式的过程,皮亚杰称之为顺应。
“认知结构受被同化刺激物的影响发生创造性的改变,即认知结构顺应于外物。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与传统智力理论有什么不同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1、语言智能2、逻辑—数理智能3、知觉—空间智能4、身体—动觉智能5、音乐—节奏智能6、人际智能7、内省智能8、自然观察智能加德纳的教育观:人与人的差别主要在于人与人所具有的不同的智力组合,因此,应该实行“以个人为中心的教育”。
我国教育心理学发展简史
我国教育心理学发展简史我国教育心理学起源非常早,曾经经历过古代辉煌发展期与近现代教育的摸索到现在教育心理学规范腾飞等阶段。
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一)古代思想家关于教育心理的思想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在古代的教育实践中,就萌发了教育心理思想。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在孔丘、孟轲、荀况、墨翟等思想家的著作中,已有不少有关教育心理的思想。
例如:1.关于环境和教育对儿童心理成长的作用的论述有:“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论语·阳货》)“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土,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荀子·劝学》)2.关于强调学习的重要性的论述有:“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论语·卫灵公》)“不学自知,不问自晓,古今行事,未之有也。
”(《论衡·实知篇》)3.关于强调积极思考和刻苦钻研的论述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思而得之则深。
”(郑玄《郑志》)“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发于随。
”(韩愈《进学解》)4.关于学习要循序渐进的论述有:“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而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
不善问者反此。
”(《礼记·学记》)“先易后难而渐入。
”(《郑玄《郑志》)5.关于要运用启发式教学的论述有:“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论语·述而》)“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礼记·学记》)“循循善诱。
”(《论语·子罕》)中国古代思想家的这些教育心理方面的思想,到了汉、唐、宋、元、明、清各朝代虽不断有所充实和发展,但仍没有形成严密的思想体系,没有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二)清朝末年至1949年中国教育心理学发展概况教育心理学在中国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在清朝末年随着师范教育的兴起而出现的。
20世纪20年代初,中国教育心理学家廖世承借鉴英国的教育心理学,曾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开班授课,并在1924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一书。
教育学心理学发展历程基础知识(全)
教育学心理学发展历程基础知识(全)本文旨在介绍教育学心理学发展的基础知识。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教育过程中人的心理活动和其发展规律的学科。
下面将简要介绍教育学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精神分析学派精神分析学派是教育学心理学发展的第一阶段,由弗洛伊德等人提出。
该学派认为个体的心理活动深受潜意识的影响,通过分析潜意识中的冲突和欲望,可以揭示人的行为和研究方式。
这一理论对后来的教育心理学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
行为主义学派行为主义学派是教育学心理学发展的第二阶段,以华生、斯金纳等人为代表。
该学派关注个体的外在行为,强调通过刺激和反馈来引导研究和发展。
行为主义学派强调环境对个体行为的塑造作用,提出了许多教学方法和技术。
认知心理学派认知心理学派是教育学心理学发展的第三阶段,代表人物有皮亚杰、维果茨基等。
该学派认为个体的思维过程对研究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认知心理学派关注个体的思维结构、记忆、注意力等心理活动,提出了许多关于研究和教学的理论和模型。
社会文化学派社会文化学派是教育学心理学发展的第四阶段,以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心理学为核心。
该学派认为个体的发展不仅受到内部心理过程的影响,还受到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
社会文化学派强调社会交往、文化传承等因素对个体研究和发展的重要性。
心理发展阶段理论心理发展阶段理论是教育学心理学的重要内容,由皮亚杰提出。
该理论认为人的心理发展经历了一系列阶段,每个阶段都具有独特的认知和心理特征。
了解心理发展阶段理论可以帮助教育者更好地理解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合适的教学活动。
以上是教育学心理学发展历程的基础知识简介。
教育心理学在教学实践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通过研究个体的心理活动和发展规律,可以优化教育过程,提高学生的研究效果和发展水平。
请注意,本文没引用不能被证实的内容。
教育心理学
九、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
1、认知学习观:(1)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
(2)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
2、结构教学观:(1)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
(2)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强化原则)
3、发现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情境中通过自己的探索获得问题答案的学习方式。)
①前习俗水平
(惩罚和服从的定向阶段,也叫避免惩罚的服从阶段)
(工具性的相对主义定向阶段,也叫朴素的利己主义取向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②习俗水平
人际协调的定向阶段,也叫“好孩子”取向阶段,寻求认可取向阶段)
(维护权威或秩序的定向阶段,也叫遵守法规取向阶段、顺从权威阶段)
③后习俗水平
(社会契约定向阶段,也叫法制观念阶段)
二十三、创造性
1、创造性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
2、基本特征: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
3、创造性的培养:
(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
(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
二十四、品德
1、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2)注意学习共同体在学习中的作用,运用合作学习等方式帮助学生建构认知结构。
(3)注意理论联系实践,积极开展实践活动课,在实践活动中帮助学生合理运用和领会知识。
3、建构主义的学生观认为,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模式、有关的先前知识和对教材的信任状况有所了解,以引导学生对学习材料获得新意义,修正以往的概念。
论述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论述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教育过程中人的心理发展、教育和学习心理机制等问题,并且带有实践性和指导性。
本文将按照不同的时间段,介绍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教育心理学的起源
19世纪末,英国的Herbart和美国的Dewey等开始研究教育和心理学的关系,正式开启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
在这一时期,教育心理学主要关注国民教育及其管理,尝试探讨教育领域中的主要问题,如个体差异、心理过程分析、教育实践指南等。
二、20世纪20年代-50年代:教育心理学转型期
这一时期,心理学发展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并且在不断发掘人类认知领域的奥秘。
因此,心理学家将注意力转向学习心理机制和对学习和教育成果的评估。
同时,在认知发展与生物学、心理学、教育学研究的交叉领域,出现了一些批判性的研究,这就是所谓的“教育心理学转型期”。
三、近年来: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不仅受到教育本身的制约,也受到科技和社会因素的影响。
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促进了在线教育、远程教育和人机交
互研究等的发展。
同时,社会环境的变化,也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如互联网上的网络暴力、课堂恶性竞争的问题,以及如何面对不断增长的信息量等。
总之,教育心理学作为一个相对较新的研究领域,随着科技和社会的不断变化,也在不断发展和进步。
未来,我们可以期待教育心理学在教学实践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并为社会的进步做出更多的贡献。
教育心理学
二、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
A、教育心理学的产生 赫尔巴特 1806年 《普通教育法》 用心理 学的观点阐释教学的理论问题。1835《教 育学讲授刚要》补充发挥教育心理学思想。 教学的四个阶段(明了、联想、系统、方 法),学生发展为赫尔巴特五段教学法:准 备、提示、联想、系统、方法。
乌申斯基 1867 《教育人类学》
第三章:学习的主要理论
一、学习的联结理论 二、学习的认知理论 三、学习的建构理论 四、学习的人本理论 (理论实验或思想基础、理论的基本观点、理 论在教学中的应用和评价)
第一节:学习的联结理论
一、经典性条件作用说 二、操作性条件作用说 三、社会学习理论
一、经典性条件作用说
1、巴甫洛夫的经典实验 实验过程:将狗置于严格控制的隔音实验室内, 事物通过遥控装置送到狗面前的食物盘里, 仪器可以随时测量并记录狗的唾液分泌量。 实验开始时首先给狗呈现一个铃声刺激,铃 声响半分钟后便给狗食物,同时观察并记录 狗的唾液分泌量,当铃声和食物反复多次这 样联系的呈现之后,当仅有铃声而没有食物 时,狗也会分泌唾液。
二、学习性质的分类
(1)奥苏贝尔,根据学习主体经验的来源不 同分为 接受学习:在教育系统中,学生将别人的经验 变成自己的经验,所学习的内容以某种定论 或确定的形式通过传授者的传授和接受者的 主动建构而实现的。 发现学习:在主体的活动过程中,通过对现实 能动的反映及发现创造,而建构起一定的经 验结构而实现的。
B、苏联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代表人物:维果斯基 主要观点: 1、从社会文化发展论和内化论出发,探讨教育过程中 个体心理发展的实质。 2、首先提出了教学条件下科学概念掌握的特殊性问题, 为学生学习的特殊性问题的研究打开了大门。 3、提出了教育和发展的区别和联系,教育应该走在发 展的前面,为学习与发展的关系问题的研究奠定了 理论基础。 评价:自然实验法应用,教学与实际结合,综合性研 究。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
教育心理学第一单元研究对象与内容五要素三内容五要素:学生谁;教师谁;教学内容讲授什么;教学媒体通过什么;教学环境在…下三要素:学习过程教学内容评价、反思过程第二单元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史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1、裴斯泰洛齐瑞士第一次提出“教育教学的心理化”之思想;2、赫尔巴特德国把教学理论的研究建立在科学基础上,此科学基础即心理学;3、乌申斯基俄国 1868年人是教育的对象“俄罗斯教育心理学奠基人”4、卡普捷列夫俄国1877年教育心理学——世界上最早以“教育心理学”命名之着作5、桑代克美国 1903年出版教育心理学——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着;1913-1914年,该书扩为三卷本,所以,桑代克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二、发展时期20年代-50年代末20年代-30年代:西方教育心理学吸取了儿童心理和心理测验方面的成果;40年代:弗洛伊德的理论广为流传50年代:程序教学和教学机器兴起1908年代,房东岳翻译了日本小原又一的教育实用心理学;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三、成熟时期60年代-70年代末60年代:布鲁纳——发起课程改革运动;罗杰斯——人体主义思潮,罗杰斯提出“以学生为中心”;70年代:奥苏伯贝尔Ausubel——有意义学习;加涅——对人类的学习进行了系统分类;计算机辅助学习CAI 受到了人们的重视;四、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1994年美布鲁纳总结了教育心理学80年代以来的成果: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社会文化研究第三单元教育心理学研究原则和方法研究原则: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研究方法:(一)观察法look:在自然条件下,对表现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进行有系统、有计划的观察,从中发现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性,这种方法叫观察法或自然观察法;例:出水香炉(二)实验法:在控制的条件下,对某种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叫实验法;实验室试验:借助专门的实验设备,在对实验条件严加控制的情况下进行; 自然实验:又称现场试验,试验在正常情况下进行;(三)心理测验法: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量表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 (四)调查法:就某个或某些问题要求许多被调查者回答以对某一心理现象进行研究的方法;书面调查:又称问卷法口头调查:又称访谈法第二章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第一单元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心理发展: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Life-span 生命全程发展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①连续性与阶段性量变&质变(1)胎儿期-10个月~0岁2新生儿0岁~1个月3乳儿期1个月~1岁4婴儿期1-3岁5幼儿期3-6岁6童年期6-12岁7少年期12-15岁8青年期15-18岁9成年期18-25/35岁10中年期25/35-50/60岁11老年期50/60-入土②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可逆&不可逾越★③不平衡性关键期-CP: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起最大作用的时期康拉德洛劳伦兹Konrad Lorenz提出关键期印刻印象④差异性于予与何诛第二单元心理发展理论★★★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艾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论”常出选择维果斯基的“最优发展区”常出名词解释1、皮亚杰的“发生认知论”或认知发展阶段论同化:质没变,量变顺应:质变量也变①感知运动阶段0~2岁嘴的吮吸,手的抚弄②前运算阶段2~7岁泛灵论、不可逆性、我向思维/自我中心性三山实验、未守恒性液体守恒实验/刻板性或思维的片面性③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去中心、守恒-长度/体积/重量/面积、可逆性④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后命题、推理★2、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论”弗洛伊德:性满足即全身愉悦性心理发展阶段理论:(一)口唇期:0~1岁(二)肛门期:1~3岁(三)性器期:3~6岁(四)潜伏期:6~12岁(五)生殖器时期:12~艾里克森认为:弗洛伊德的理论低估了社会因素对人格发展的影响,而只看到原始驱力的作用;艾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强调社会和文化因素在每一个发展阶段对自我的影响;他将人格发展分为八个阶段;3、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 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现有水平,二是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即最近发展区;“文化-历史发展理论”A 、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心里的实质就是社会历史文化通过语言符号的中介而不断内化的结果心理发展观之核心B 、心理发展观:低级心理机能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转化“维列鲁”学派:维果斯基、列昂节夫、鲁利亚第三单元 学生的个别差异一、学生的智力差异 (一)智力发展水平的差异:IQ(二)智力发展类型的差异(三)智力发展早晚的差异(四)智力发展性别的差异智商 IQ=MA/CA100智商由于是智力年龄mental age,MA 和实足年龄chronological age,CA的比率,故又称为比率智商;离差智商1936,韦克斯勒:IQ=100+15ZZ在3~5的范围内智力构成1、斯皮尔曼英,1904提出的二因素论:一般因素G、特殊因素S;二因素论简称二因论;2、塞斯顿美的群因素论基本心能论包括七种基本能力①词语理解:解释词语含义的能力 V②词语流畅:迅速对词语做出反应的能力 W③数字运算:迅速正确的计算能力 N④空间能力:方位辨识及空间关系判断能力 S⑤联想能力:两事联结的机械式记忆M ⑥知觉速度:视觉迅速辨别事物异同的能力 P⑦一般推理;根据经验能做出的归纳推理能力 R3、吉尔福特的三维结构模型:①内容②操作③产物构成一个立体结构内容:视觉、听觉、符号、语义、行为操作:认知、记忆、发散思维、集中思维、评价产物:单元、类别、关系、系统、转化、含义4、卡特尔的智力结构论:流体智力、晶体智力后天习得5、加德纳美的智力多元论:空间智力、音乐智力、言语智力、逻辑-数学智力、人际智力、自知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二、学生的认知方式差异Learning Style 1954哈伯特塞伦(一)场独立型与场依存型赫尔曼威特金:棒框仪(二)冲动型与沉思型杰罗姆卡根:反应时&精确性三、学生的性格差异四、特殊儿童的心理与教育广义:一切偏离常态的儿童,既包括智力超常和才能非凡的儿童,也包括各种身心障碍的儿童;狭义:仅指盲、聋、弱智、言语障碍和肢体残疾等身心有缺陷的残疾儿童;第三章学习理论第一单元学习概述广义:个体人与动物在特定的情境下由于练习和反复经验一遍遍练,非一天天变——生理成熟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艺术熏陶的相对持久的变化药物/疲劳/疾病;学习不是本能的活动,而是后天习得的活动,由于经验或实践引起的;狭义:人类的学习,及个体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以言语为中介,自觉地、积极主动地掌握社会和个体的经验的过程;学生的学习:以系统学习人类的间接知识经验一桶jiang shan为主;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组织的进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程度的被动性;学习的分类1:按学习的结果加涅: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态度按学习的意识水平阿瑟雷伯:内隐学习“兖州”、外显学习学习的分类2:按学习的性质和形式奥苏贝尔: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按学习的内容: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行为规范的学习第二单元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联结派学习理论:S--R(1)经典性条件作用论Pavlov巴普洛夫狗无条件刺激先天,不学而会习得性无助经典性条件作用之规律:习得、消退、泛化一朝被蛇咬, 十年怕井绳、分化相似的刺激,不同的反应泛化:遇到相似的刺激,做出相同的反应(2)联结-试误一次次尝试错误学习理论Thorndike桑代克猫1、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情境和反应之间的联结,公式是S-R2、学习的过程是一种渐进的、尝试错误的过程 trial and error3、学习的三大定律:准备率、练习率使应用率、失用率、效果率(3)操作性条件作用论Skinner斯金纳老鼠斯金纳把人和动物的行为分为两类:应答性行为&操作性行为应答性行为:由特定刺激引起,乃不随意的反射性反应操作性行为:有机体自发做出的随意反应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基本规律正强化+正VS负强化-负消退-负VS惩罚+负(4)社会学习理论Bandura班杜拉人1、观察学习替代学习“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社会/模仿/榜样学习2、观察学习四过程:注意看、保持记、复现现、动机欲3、三类强化:直接强化他人发出,自己接收、替代强化他人发出,他人接收、自我强化自己发出,自己接收第三单元认知派学习理论(1)苛勒的完形-顿悟学习理论Lohler①学习的实质是在主体内部构造完形configurationsGestalten--形式、整体②顿悟说insight 瞬间领悟(2)托尔曼的符号学习理论学习是有目的的,是期望的获得,这是学习的本质;学习的目的性是人类学习区别于动物学习的主要标志; (3)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Bruner①学习观学习的实质在于在主动形成认知结构;认知结构/发现说学习过程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听课/自己回顾/做题②教学观:学习的终极目标是促进学生对学科的基本结构的一般理解; 动机、结构、程序、强化原则③学习法:学生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最好方法是发现学习;1796(4)奥苏贝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Ausubel学习方式:接受学习&发现学习有意义学习的实质: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的认知结构种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实质的、非人为的联系; 意义的同化下位学习、上位学习、组合学习先行组织者:先于某个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引导性学习材料;(5)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Gene 学习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即学习者将来自环境刺激的信息进行内在的认知加工过程;过程八阶段论:动机阶段、了解阶段、获得阶段学之、保持阶段记之、回忆阶段现之、概括阶段总结、操作阶段用之、反馈阶段★第四单元建构主义核心:知识是在主客体相互作用的活动中建构起来的;(1)知识观:动态性——永不停息(2)学习观:①学习的主动建构性②学习的社会互动性③学习的情境性1989年,Brown-情境性教学,身临其境例:生物课(3)学生观:学生是信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强调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主性和探索性,确保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的落实;第四章知识的学习第一单元知识与知识学习的概述知识:人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而获得的对客观现实认识的结果,反映客观事物的属性和联系,是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月晕而知有风,础润而知有雨;知识的表征:①陈述性知识:以命题和命题网络的形式进行表征;命题:是人们能够评价是非对错的最小意义单元;②程序性知识:以产生式系统进行表征;由条件-行动规则构成,表明要进行的活动及做出这种活动的条件;知识学习的种类:①知识的不同形式或复杂程度: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②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并列结合学习第二单元知识学习的一般过程★①知识的理解:掌握知识的中心环节②知识的巩固③知识的应用第五章技能的形成第一单元技能概述技能:个体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 特点:①技能是学习得来的,非本能行为②技能是活动方式,非知识③技能是合乎法则的,非一般、随意、习惯的动作;技能的种类:一操作技能又叫动作或运动技能: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例:吹、拉、弹、唱、跑、跳等动作对象:客观性物质客体动作进行:外显性外部显现的动作结构:展开性不能合并、省略(二)心智技能又叫智力或认知技能: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动作对象:观念性主观映象动作进行:内潜性在头脑内部默默进行动作结构:简缩性高度省略衍化第六章态度和品德的养成第一单元态度与品德的实质(一)态度的实质与结构:“太清道人”态度: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内部选择状态或反应倾向性态度愿否VS能力能否①认知成分②情感成分伴随认知成分而产生的情绪或情感体验是态度的核心成分③行为成分二品德的实质和结构道德品质,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规范自己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稳定的心理倾向和特征与道德有个性与共性之别;★①道德认识: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是品德的核心; ②道德情感③道德行为态度VS品德:态度涉及范围较大:对社会、对集体的;对学习、对工作的;对他人的、对自己的;只有涉及道德规范的稳定的态度才被称为品德;第二单元品德发展阶段论皮亚杰:对偶故事法①由他律到自律②由效果到动机③由片面到全面柯尔伯格:道德两难故事法前习俗水平≤10岁三期六段论习俗水平10~20岁后习俗水平20岁以后第三单元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与培养一形成1、依从盲目性、被动性、不稳定性2、认同对榜样的模仿、试图与榜样一致3、内化二影响条件1、外部:家庭教养、社会风气、同伴群体2、内部:认知失调festinger,是态度改变的先决条件、态度定势、道德认知循序渐进(三)培养1、言语说服晓之以理动之以情2、榜样示范3、利用群体约定例:猩猩吃香蕉4、价值辨析步步引导七阶段5、适当的奖惩第七章问题解决与创造型思维第一单元问题解决的性质及过程(一)问题及问题的解决任何问题都有三个基本成分:初始状态、目标状态和存在的限制或障碍有/无状态特点:①目的性非漫无目的,如幻想②认知性非自动化的,如走路③序列性反记忆问题解决的过程:①发现问题首要环节——司马光②理解问题形成初步印象,即问题的表征③提出假设关键阶段④检验假设直接检验+间接检验;间接经验,最终还要由直接检验验证问题解决的策略:①算法穷举法②启发法策略法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及培养:①问题情境→认知结构六根等长火柴拼成六个等边三角形:正三棱锥②定势和功能固着重复先前的操作所引起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把某种功能赋予某物体的倾向③原型启发从其他事物上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锯④已有知识经验大盆粥⑤情绪和动机:耶克斯-多德森定律第二单元创造性及其培养吉尔福特1967把思维分为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两种发散思维的三个维度:①流畅性:单位时间内发散项目的数量例:词语接龙②变通性:发散项目的范围或广度例:物理题③独特性:对问题能提出超乎寻常的、独特新颖的见解银行劫案、打碎的盘子影响创造性的因素:①环境:家庭/学校画鲸鱼②智力:低智商上的不可能有高创造性/高智商可能有高创造性亦有低创造性/低创造性者的智商或高或低/高创造性者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③个性:幽默感/抱负和强烈的动机/喜欢幻想/强烈的好奇心/独立性第八章学习动机第一单元学习动机概述学习动机是引发和维持个体学习行动,并将学习活动引向一定学习目标的内部动力机制;推力、拉力学习动机VS学习效率倒U形/钟形曲线学习动机的分类:内部/外部学习任务本身/学习结果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附属内驱力学习任务本身/赢得地位与自尊心/获得家长和老师的赞许远景学习动机部/内景学习动机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二单元学习动机理论强化说斯金纳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缺失需要/成长需要动机归因理论韦纳-控制源/稳定性/可控性自我效能感理论班杜拉→对自己的主观判断成就动机理论麦克利兰德/阿特金森-追求成功/避免失败:50%VS极易/极难第十章★学习的迁移第一单元学习迁移的概述一、学习迁移的概念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举一反三、闻一知十、触类旁通二、学习迁移的种类(一)按性质:正迁移&负迁移积极促进毛笔-铅笔VS相互干扰自行车-三轮车刺激相似,反应相近——正迁移刺激相近,反应相异——负迁移二水平迁移&垂直迁移不同抽象概括水平同一概括水平锂、钠—横向迁移VS不同概括水平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纵向迁移一般迁移&具体迁移迁移内容的不同原理、方法、策略、态度数学→化学物理—普遍迁移VS具体、特殊经验eye→eyeball—特殊迁移※第二单元学习迁移基本理论(一)形式训练说以官能心理学为基础各种官能,用进废退;一种改进,其他共进————受到质疑(二)相同要素说桑代克&武伍德沃斯只有当学习情境和迁移测验情境存在共同成分时,一种学习才能影响另一种学习;▲三概括说/类化说贾德,1908“水下打靶”实验:学习者在两种活动中概括出他们之间的共同原理,即经验概括,形成类化;(四)认知结构迁移理论奥苏贝尔认知结构:学生头脑中的知识结构可利用性高:先行组织者——米新旧间可辩别性大:不可辩,极易混,继而忘新第三单元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一)相似性(二)原有认知结构(三)学习的心向与定势set:准备状态。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一、美国教育心理学的发展(一)美国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桑代克美国的教育心理学源自詹姆斯和卡特尔。
此外,霍尔(G.S.Hall,1844—1924)、鲍德温(J.M.Baldwin,1861—1934)和闵斯特伯格(H.Münsterberg,1863—1916)等对美国的教育心理学也有很大影响。
但是,美国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乃是桑代克。
据说,桑代克是于1893~1894年在韦斯利大学临毕业那年才开始学习心理学的。
后来他在哈佛大学读研究生,跟詹姆斯学习心理学。
桑代克于1896年开始了动物的学习实验研究。
他开始是用小鸡做实验,但他的房东不许他在房间里养小鸡,后来他得到詹姆斯的支持,允许他搬进老师家的地下室继续实验。
当哥伦比亚大学的卡特尔到哈佛大学遇到桑代克时,卡特尔对桑代克的实验很欣赏,约他到哥伦比亚大学去学习,并为他申请奖学金。
于是他就转学到哥伦比亚大学,在卡特尔的鼓励、支持与指导下,用猫和狗继续进行他的动物学习实验,并跟卡特尔学习心理测量学。
1898 年,桑代克发表了《动物的智慧:动物联想过程的实验研究》(后称《动物的智慧》)的论文,获得心理学博士学位。
从1899年开始,桑代克担任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心理学教师,1903年被提升为教授,所撰写的《教育心理学》同年出版。
他的《双生子的测量》于1905年出版,《教育原理》于1906年出版。
1911~1913年,他又把1903年出版的《教育心理学》扩充为三大卷,即《人类的本性》、《学习心理学》、《工作与疲劳以及个性的差异》。
之后,桑代克又相继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概论》(1914)、《智力测量》(1926)、《成人的学习》(1929)、《人类的学习》(1931)、《学习的基础》(1932)、《奖赏的实验研究》(1933)、《人及其工作》(1943)等书。
桑代克一生从事心理学研究工作达40多年,发表的论著颇丰。
他于1949年逝世,享年73岁。
招教—教育心理学的起源和发展
教育心理学的起源和发展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1868年,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出版了《人是教育的对象》,因此被称为“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1877年,俄国教育学家兼心理学家卡普捷列夫出版了俄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
是第一部正式以教育心理学来命名的著作。
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l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一书,标志着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被誉为“教育心理学之父”。
二、发展时期(20世纪20~50年代末)1. 与心理学研究路线的分离,导致教育心理学缺乏独立的理论体系;2. 内容庞杂,但是学习心理作为教育心理学的核心基本显现;3. 缺乏对人类高级心理活动的研究,难以有效指导教育教学实践。
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
三、成熟时期(20世纪60~70年代末)1. 内容趋于集中,学科体系基本形成;2. 各学派的分歧日趋缩小;3. 注重学校教育教学实践。
四、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教育心理学除学习心理等传统领域受到重视外,还呈现出如下新的发展趋势:(1)转变教学观念,关注教与学两方面的心理问题;(2)关注影响教育的社会心理因素;(3)注重实际教学中各种策略和元认知的研究。
【牛刀小试】1. 教育心理学作为独立学科诞生的标志是()。
A. 1877年卡普捷列夫的《教育心理学》B. 1886年霍普金斯的《教育心理学》C. 1899年詹姆士的《对教师的谈话》D. 1903年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2. 教育心理学初创时期的时间大致为()。
A. 19世纪20年代以前B. 19世纪80年代C. 20世纪20年代以前D. 20世纪80年代3. 乌申斯基的代表作()对心理学发展成果进行了总结。
A.《大教学论》B.《人是教育的对象》C.《教育心理学》D.《教育心理大纲》4. 1924年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出版,其作者是()。
简要总结教育心理学的主要发展阶段。
简要总结教育心理学的主要发展阶段。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在教育环境中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学科。
自从教育心理学诞生以来,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
本文将以简要的方式总结教育心理学的主要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心理实验阶段心理实验阶段是教育心理学的起源阶段,该阶段大约持续到20世纪20年代。
在这一阶段,心理学家主要通过实验研究来探索人类的心理活动和学习过程。
他们使用实验方法来研究学习、记忆、思维等心理过程,并试图将这些实验结果应用于教育实践中。
第二阶段:应用心理学阶段应用心理学阶段是教育心理学的第二个重要阶段,大约从20世纪30年代一直延续到20世纪60年代。
在这一阶段,教育心理学逐渐从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发展为一个独立的学科。
教育心理学家开始将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问题。
他们研究学习、教学、评估等教育过程,并提出了一些教育改革的建议。
第三阶段:认知心理学阶段认知心理学阶段是教育心理学的第三个重要阶段,大约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并持续至今。
在这一阶段,认知心理学成为教育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和理论基础。
教育心理学家开始研究人类的思维过程,关注认知结构、信息加工、问题解决等方面的问题。
他们提出了很多关于教学设计、学习策略和评估方法的理论和方法。
第四阶段:社会情感心理学阶段社会情感心理学阶段是教育心理学的最新发展阶段,大约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并持续至今。
在这一阶段,教育心理学家开始关注学习和发展的社会情感因素,研究学生的情绪、人际关系、社会认同等问题。
他们认识到情感因素对学习和发展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一些促进学生情感健康和社会发展的方法。
总结起来,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经历了心理实验阶段、应用心理学阶段、认知心理学阶段和社会情感心理学阶段。
每个阶段都对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推动了教育实践的改进和发展。
随着社会的变化和需求的变化,教育心理学将继续发展,为教育实践提供更好的理论和方法支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1、初创时期(20世纪20s以前)卡普捷烈夫(俄):1877年;《教育心理学》冯特(德):1879年;科学心理学桑代克1903年著成《教育心理学》1913-1914年扩充成《教育心理学大纲》,包括《人的本性》、《学习心理》、《个性差异及其测量》科学教育心理学的创立的标志2、发展时期(20s-50s)20s和30s:吸取儿童心理学和心理测验方面的成果维果斯基:文化发展论、内化说40s:弗洛伊德→重视情感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的作用。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特点:1.内容庞杂,没有独立的理论体系。
2.人类高级心理活动研究少,对教育实践作用不大。
3、成熟时期(60s—70s)60s:布鲁纳(J.S.Bruner):课程改革运动。
60s起,国际教育心理学发展呈现如下趋势:1内容趋于集中2各派的分歧日趋缩小3注重学校教育实践70s: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的条件、意义的获得与保持的进程;加涅:系统总结了已有的学习研究成果,对人类的学习进行系统分类,并阐明了不同类型学习的内部与外部条件晚年以来:逐渐转向教育过程中学生心理的探讨,并重视教学手段的改进。
4、完善时期(80s以后)从纯理论向综合性的应用项目发展基础研究课题与应用性研究课题结合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1客观性原则2系统性原则3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4教育性原则同化和顺应之间的关系同化:是将新的客体或事件纳入到已有的图式中去。
“把外界元素整合于一个正在形成或已形成的认知结构,即外物同化于认知结构。
”顺应:为适应新的情境而改变已有图式的过程,皮亚杰称之为顺应。
“认知结构受被同化刺激物的影响发生创造性的改变,即认知结构顺应于外物。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与传统智力理论有什么不同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1、语言智能2、逻辑—数理智能3、知觉—空间智能4、身体—动觉智能5、音乐—节奏智能6、人际智能7、内省智能8、自然观察智能加德纳的教育观:人与人的差别主要在于人与人所具有的不同的智力组合,因此,应该实行“以个人为中心的教育”。
当代美国心理学家斯滕伯格他认为,人的智力由分析能力、创造能力、实践能力三种相对独立的能力构成。
斯滕伯格的智力理论由智力成分亚理论、经验亚理论、情景亚理论三部分构成成分亚理论:涉及智力的内部构成成分。
是个体对初级信息进行加工的能力。
(元成分、操作成分、知识或的成分)经验亚理论:涉及内部成分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指根据经验调整所运用的成分从而获益的能力。
情景亚理论:涉及智力成分的外部作用,它是指在日常生活中适应环境、塑造环境和选择环境的能力教学启示:(1)教师需要关注每一种学习行为对发展智力的作用,使所有学生都能得到智力的全面发展。
教师不仅要加强智力的学术性方面,也要强调其实践性方面,还要考虑学生的文化背景方面。
(2)教师需要帮助学生认识、利用并发挥自己的智力优势。
什么叫流体智力?什么叫晶体智力?它们的区别联系?一般智力(G因素):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流体智力:指一般的学习和行为能力。
由速度、能量、快速适应新环境的测验来度量。
晶体智力:指已经获得的知识和技能,晶体智力测量的是人的知识经验。
流体智力与晶体智力的发展历程不同流体智力在青少年之前一直在增长,在30岁左右达到顶峰,随后逐渐衰退。
晶体智力在人的一生中都在增长,因为它包括了习得的技能和知识,例如词汇、一般信息和审美问题等。
人通过在解决问题时投入流体智力而发展晶体智力,但是生活中的许多任务(如数学推理)同时需要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
对前运算阶段和具体运算阶段的教学有什么建议?一:前运算阶段儿童教学建议1.让儿童对物体进行分类2.为了减少儿童自我中心倾向,应让儿童进行社会交往3.让儿童进行比较(大、小、长、宽)4.让儿童体验序列运算5.让儿童画出一定视角的场景6.要求儿童在下结论时,为自己的结论找到依据二:具体运算阶段儿童的教学建议1.鼓励学生发现概念和原理(三角形)2.让学生参加运算任务3.安排活动,让学生练习递加和递减分类概念4.安排要求置换面积、重量和体积守恒的活动5.创建活动,让儿童练习依次排序和颠倒排序6.将继续要求学生说出答案的依据7.鼓励学生分组活动,互相交换想法8.确保课堂材料丰富多样,足以激发学生提出问题9.在向学生传授较为复杂的知识时,应制作教具和提供视觉辅助工具新手型与专家型教师存在哪些差异1专业知识知识多结构合理专家型教师对问题的深层结构敏感,往往根据与问题解决途径有关的原理对问题分类。
新手型教师对问题的表层结构更敏感,常常根据问题陈述中的实体问题归类。
2解决问题的高效率专家型教师能在较短时间内完成更多的工作,或者是只需要较少的努力原因:熟练、技能自动化;有效的计划、监控和调整问题解决途径的能力有关1专家教师比新手教师更善于发现问题;2专家教师对教学中的问题能形成正确而深刻的表征,新教师往往形成表面、肤浅的表征;3专家教师形成的解决问题的方案以基本的教学原理为基础,新教师则不大会运用原理解决问题;4专家教师主要运用程序性知识解决问题,新教师主要依靠陈述性只是解决问题;5专家教师的教学常规工作程序已高度熟练3洞察力专家型教师非常关注问题本身,对问题性质进行深入透视,快速有效地区分与问题解决相关和无关的信息,并对信息进行组织和比较,从而更能创造性的解决问题教师职业倦怠有哪些主要特征?1耗竭感:生理耗竭和情感衰竭个体感到自己的能量和资源耗尽、用完。
生理耗竭表现为极度的慢性疲劳,力不从心、疲乏虚弱,睡眠障碍等;情感衰竭特指丧失工作热情、情绪波动大,容易迁怒他人,感到自己的感情处于极度疲劳状态。
职业倦怠的核心维度2去个性化指刻意在自身和工作对象间保持距离,对工作对象和环境采用冷漠和忽视的态度。
教师表现:减少接触或拒绝接纳学生;对待有些学生像对待没有生命的物体一样;用带有蔑视色彩的称谓称呼他们;用标签式语言来描述个别学生。
3低个人成就感:指倾向于消极地评价自己、个人成就感降低、自我效能感下降,对自己工作的意义和价值评价下降,工作变得机械化且效率低下,缺乏适应性。
教学效能感、教师控制点对教学活动的影响A 教学效能感对教师工作的影响影响教师在工作中的努力程度。
影响教师在工作中的经验总结和进一步的学习。
影响教师在工作中的情绪。
B 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对学生的学习成绩有很大的预测力。
举例说明学习的作用可以体现在那些方面?1.学习是有机体和环境取得平衡的条件:(1)学习是个体适应环境的工具(2)学习对越高等的动物,作用范围越大2.学习可以影响成熟:剥夺研究黑猩猩实验大鼠实验证明:没有环境的刺激作用及学习活动,正常的成熟时不可能的。
脑成像研究,揭示:在学习过程中,随经验的丰富,皮层表征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早期双语者和晚期双语者说双语时的脑区激活情况3.学习能激发人脑智力的潜能,从而促进个体的心理发展学习与脑的可塑性的关系1.幼鼠实验2.脑成像的研究揭示:在学习过程中,随经验的丰富,皮层表征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表现:①特定脑区的适应或习惯②特定脑区的反应增强和范围扩展③不同脑区的相互激活或联系方式发生改变 3.一些特殊的培训可以修复大脑的神经网络的连接以帮助那些阅读障碍或者诵读困难者举例说明经典性条件作用的分化和泛化有什么区别?泛化:条件反射形成后(尤其是初期),与条件刺激相似的其它刺激也或多或少地具有条件刺激的效应。
此为条件反射的泛化。
分化:对条件刺激作出条件反应,而对其他相似的刺激不作出条件反应观察学习经历了什么过程?并举例说明观察学习指通过观察并模仿他人而进行的学习。
观察学习包括注意、保持、复制和动机四个子过程。
1.注意观察者注意并知觉榜样情境的各个方面。
影响注意的因素:(1)榜样的特征:与自己相似;有吸引力的人(优秀的、热门的和有力)。
(2)观察者:有依赖性的、自身概念水平低的或焦虑的观察者更容易模仿行为。
(3)环境:强化的可能性或外在的期望2. 保持以表象和言语形式将观察到的信息在记忆中进行表征、编码以及存储。
3.复制观察者将头脑中有关榜样情境的表象和符号概念转为外显的行为。
4.动机过程:观察者因表现所观察到的行为而受到激励。
模仿动机:①直接强化,直接强化的作用并不是增强行为,而是提供了信息和诱因。
观察者对强化的期望影响了他注意榜样行为,激励他编码并记住可以模仿的、有价值的行为。
②替代强化,指观察者因看到榜样受强化而受到的强化。
③自我强化,它依赖于社会化的结果,即个人的价值和信念。
四、简述桑代克的学习律对教学实践的指导课本136页第六章认知学习理论简述奥苏贝尔提出的意义学习及其条件有意义学习的实质: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任意的、实质性的联系。
有意义学习的标准:实质性联系、非任意的联系。
有意义学习的条件客观条件:即学习材料必须有逻辑意义。
主观条件:①学习者要有意义学习的心向;②学生认知结构中要有可以和新知识建立联系的适当观念;(同化点)③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使新旧知识相互作用。
(逻辑意义→心理意义)第七章建构主义一、对比初级知识与高级知识获得的差别?并分析其教学启示P193--195二、用自己的话解释认知学徒制的含义简述认知学徒制在教学中的应用P198第八章学习动机一、不同的归因对学生的学习有什么影响?如何指导学生进行积极归因?P242 P227二、有效反馈应该把握什么原则?利用学习结果进行反馈要注意:1.学习结果的反馈要及时:避免遗忘和延续错误2.学习结果的反馈要具体;3.学习结果的反馈要经常三、竞争是否必然导致消极的作用P241在竞争过程中,学生的好胜性动机和求胜的需要会更加强烈,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会大大提高。
竞赛的积极作用国外的许多研究表明,对某些学习活动尤其是简单的任务来说,竞赛起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个人竞争和团体竞争:从成绩的提高来说,个人竞争优于团体竞争竞争的消极作用①使学习迟缓的人丧失信心,产生失败感②对于知道自己不需要任何努力就能成功的人缺乏激励;③对于某些人有过分的压力;④对不合作是一种鼓励。
经常不断的竞赛活动还会降低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力量,出现为竞赛得高分而学习的现象。
第九章知识的学习一、概念关系图对学习和教学有哪些影响?P275通过制作概念关系图,学生就能“视觉化”他们对概念的理解,达到扩展和巩固知识的目的。
二、简述波斯纳概念转变模型提到的概念转变的四个条件P282第一、必须对已有概念产生不满第二、新概念必须是可理解的第三、新概念必须是合理的第四、新概念必须是有效的三、如何在教学中促进正迁移的发生P285正迁移:即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积极影响;促进四、知识理解的影响因素P262影响因素内部因素先前知识相关领域的知识越丰富,建构新知识速度快,产生意义学习,有利于新知识的保持认知结构认知结构的可利用性、可辨别性和稳定性影响知识的获得学习动机和态度在一定的范围内,学习动机水平越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就会越高学习的心向和定势由先前的学习引起的,对以后的学习活动能产生特殊影响的心理准备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