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达木盆地七个泉地区中深层地震储层预测

合集下载

柴达木盆地干柴沟—咸水泉地区中深层储集层分布规律

柴达木盆地干柴沟—咸水泉地区中深层储集层分布规律
用一 晚成岩 和褶 皱 回返 阶段 发生 充填 作用 、 溶蚀 作
用 和构 造成 缝作 用 。
为 了提高储 集 层识 别与 划分 的准 确度 , 先通 首 过综 合评 分值 确定 潜在储 集 层 的深 度位 置 ( 图 3 如
储 集 空 间类 型 主要包 括 粒 间孔 、 残余 粒 间孔 和
辫流砂 岛 、 主槽 、 线等微相砂体 中 … ( 1 。 辫流 图 )
咸 地 区 , 同 ) 于 阿 尔 金 斜 坡 带 上 , 北 为 阿 尔 下 位 西
金 山脉 , 侧 和 东 侧 紧 邻 狮 子 沟 和红 沟 子 富 油 凹 西 陷, 向南 倾没 于茫 崖 凹陷 , 面积 为 80k 左右 , 0 m 该
国藤 园( ) 湖 湖 _浅_(
图 1 干一 咸 地 区下 干 柴 沟 组上 段 沉 积 相及 储 集 层 平 面分 布
基 项目里 “ 国项 亚 地 海 典 复 断 油 田 发 质 征 油 评 技 研 ”28 03—5 o ) 川 教 厅自 科 金 :葶 技重 西“ 太 区 上 型 杂 块 气 开 地 特 及 藏 价 术 究 (0Z 50 0一o ; 省 育 然 学 重 项目我 部 区 杂 造 力 景 点 专 地 复 构 应 背 0 X0 4四
团 因 物源方向 圃 井位圆 ( ) 湖底扇 口
要呈 次 圆一 次 棱角 状 , 分选 差一 中等 , 点一 线接 触 , 成 分 及结 构成 熟度 均为 低一 中等 。
对 各井识别 出的沉积微 相和储集层进 行 的相关
收 稿 日期 :0 1 14: 回 日期 :0 1 70 2 100 改 2 10 1
下致密储层 微观建模关键技术研究” 省 5 5 ( 7)
作 简 :些 和 7- ,教 ,0年 业 西 石 大 石 与 然 工 专 并 博 学 ,从 开 地 学 非 规 然 工 方 者 介 科 工 副 授20 毕 于 南 油 学 油 天 气 程 业 获 士 位 现 事 发 质 与 常 天 气 程 面 的 学 7 男 教 研 —作 1 0

柴达木盆地七个泉油田E3 1,E3 2,N2 2油气电性识别标准

柴达木盆地七个泉油田E3 1,E3 2,N2 2油气电性识别标准
3 2 m<I D< 4 5 m; 层 , .Q L .Q 水 . Q 干层 , AC ̄2 8 sm。 3p/
2 2 细 砂 岩 及 粉 砂 岩 .
2 9t m、L 4 / / I D≥ 7 9 . s . Qm; 层 , 水 AC≥ 2 9 sm、L 4 ̄/ ID
图 2 Nz砂岩声 波时差——感 应电阻率 交会 图 。
1 1 砾 岩油 气识 别标 准 . 由 图 1确定 油 、 、 水 干层 电性 标准 。油层 , AC≥
据 图 3确 定油 、 、 水 干层 电性 标 准 。油 层 , ≥ AC
2 8 sm、L 3 p / I D≥ 4 5 m; 水 同 层 , .1 油 2 AC≥ 2 8 s m、 3 p/
维普资讯
20 年第 1 07 期
内 蒙 古石 油化 工
11 4
柴达木盆地七个泉油田E 1 3 N 2 3 E2 2油气电性识别标准 、 、
苏 燕 谢 宗 彦 吴 昌吉 , ,
(. 1 中国地 质大 学 ( 京 ) 北 能源 学 院 , 京 北 10 8 ;. 0 03 2 甘肃 民勤泉 山镇 , 肃 甘 7 30 ) 33 0
12 5 , 0 . m 一般 3 . ,,0 0 0 0-6 . m。油 层分布 具 有一 、 、 - - 薄 多
建立油气识别测井模板的方法相对较少 。 为此 , 迫切
需 要攻 关这 一 难 点 。
1 N; 位 油气 电性 识 别标 准 层


△△ 层 - 层 I油 水
摘 要 针 对 柴达 木 盆地 七个 泉 油 田E3-N。储 层 油 气识 别 的难 点 , 占有 大 量 生 产 资料 的基 础 1, 。 " - 在

RFT测试在柴达木盆地七个泉油田的应用

RFT测试在柴达木盆地七个泉油田的应用
李武胜 樊仓栓 刘佳文 谢 丹
( 中国石油青海油 田 甘肃 敦煌 7 6 0 3 22)
摘 要: 柴达木 盆地七个泉油田构造主题部位 次生断层较 为发育, 储层岩性混杂, 在纵向上和平面 上普遍含砾 , 测井解释受砾岩和流体双重影响, 解释结果符合率较低 。 通过分析 R T F 资料 , 可以确定
力 梯 度 的变 化 , 映 了泥浆 的稳 定 性 能 , 浆 性 能 反 泥 在 垂 向上 的不 稳定 会 造 成泥 浆压 力 的不稳 定 , 而 进 造成所 测地 层压 力梯 度 的变化 。在该 油 田采 用泥浆
2、 、物性差 ( 1 %) 7 平均孑 隙度 1. L 4 %, 4 平均渗透率
维普资讯
2 0 年 4月 08
国 外 测 井 技 术
WORL WEL L D L OCGI T HNOL NC EC OGY
Ap . o8 r2o
第 2 卷 第 2期 3
Vo. 3 N . 1 o2 2
RT F 测试在 柴达木盆地七个泉油 田的应 用
岩 性 变化 和 流体 性质 , 分析 油 水 关 系, 主体 部位 断层 对 注水 开发 效 果的影 响和封 闭作 用 , 层 的动 各
用情况, 为储层研究和提高开发效果提供 了有力的依据 。 关键词 :F ; RT 七个泉油田; 压力预测; 柴达木盆地
0 引 言
七个 泉油田位于柴达木盆地西部南 区 ,构造 主体部位次生断层较为发育 ,属低孑 、低渗 、低 L
田开发 。
维普资讯
第2 3卷 ・ 2期 第
R T 4 在 柴 达 木盆 地七 个 泉 油 田的 应 用 F 钡试
较 困难 , 无法 准 确 的判 断 油水 界 面 , 仅在 E 段 表 ,下 现为 正常梯 度关 系 。如 图 1 所示 ,— 3井 在纵 向上 53

七个泉油田水驱效果及综合治理措施分析

七个泉油田水驱效果及综合治理措施分析

136一、地质概况七个泉油田为柴达木盆地西部坳陷区尕斯断陷亚区小红山-阿哈提-七个泉背斜带上的一个三级构造,构造西北端高而东南端低。

西北端通过地震①号断层与阿哈提构造相接,东南端向尕斯断陷腹部倾没,南部则以北倾的七个泉断层与红柳泉构造接触(图1)。

七个泉地区主要以新生代地层为主,共钻遇七套地层即更新统七个泉组(Q1+2),上新统狮子沟组(N23)、上油砂山组(N22)、中新统上干柴沟组(N1),渐新统下干柴沟组上段(E32)和下段(E31)、古始新统路乐河组(E1+2)。

自上而下划分为Ⅰ-Ⅵ个油层组,含油层组以E32和E31的储油层占主导地位。

油田主体区块目前分五套开发层系,本次研究的Ⅲ层系(Ⅵ油组)单油层厚度最大,以2~5m为主,由下到上呈变薄趋势。

图1 七个泉油田地理位置图二、水驱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1.局部注采不完善目前层系平面局部注采不完善,主要原因一是由于断层的进一步认识,一区块断裂发育区,部分断块内未形成注采。

断裂不发育区,Ⅲ下层系平面上注采井网不完善比较突出,二是由于砂体和井网之间的匹配不好,原井网虽然有井点钻遇,但往往有注无采、有采无注或无注无采等注采不完善所形成的剩余油,此类砂体目前动用起来困难,后期作为挖潜层进行动用。

(1)断裂不发育区域断裂不发育区,连片分布的部分主力小层油砂体在目前井网控制下,水驱控制程度仍然低于80%,甚至有些小层油砂体水驱控制程度低于60%,需要结合油砂体平面展布,新钻调整井,进行注采完善,例如调整井63-7、64-9、66-8、66-09四口井同时钻遇Ⅵ-16、17、20、22这四个层,平均油层厚度近14.0m。

(2)断块内注采不完善因断层修正,一区块断块内注采不完善区域油砂体储量占该区块油砂体储量的8.65%。

从各小层统计来看,一区块断块内注采不完善的区域主要分布在:③号断层和⑤-1号断层所夹持的5-2井区;⑤-2与⑥-2断层所夹持的断块。

针对这些注采不完善区域,下步调整意见就是:在合理井距下,以主力油砂体为调整对象,优先部署注水井(尽可能避开断层),动用有采无注的油砂体,同时兼顾次非主力层,进行采油井的部署,生产时从下往上层调上返。

三湖坳陷全吉地区第四系七个泉组辫状河三角洲沉积

三湖坳陷全吉地区第四系七个泉组辫状河三角洲沉积

状河 三角 洲 ( 2 ( ) .其 特征 独特 ,明显 不 同 于其 他 类 型 的沉 积体 ,亦 和其 他类 型 的 三角 洲 有 明显 图 a) 差 异 ;由于不 同类 型三角 洲形 成 时 的沉 积 环境 、古构 造 背 景 及 含 油气 性 差 异 明垃 ] ̄ 81 ,因此 ,该研 究 -1 2 将 为三 湖地 区岩 相古 地理 及油 气勘 探提供 新 的信息 。
是 其 主 要 的 沉 积 构 造 ( 2 () ( ) 。 单一 水 下 分 流 河 道 砂 岩 透 镜 体 最 大 厚 度 为 0 5 2 图 c、 d ) . ~ m, 少 数 可 达
水下 分流 河道 是平原 环 境 中辫 状河 道人 湖后 在水下 的延 续部 分 ,由含砾 砂岩 、粗砂 岩 、中砂 岩及细 砂岩 构成 , 石 中泥质 杂基 含量 极 少 ,多 在 5 以下 ,呈颗 粒支撑 ( 2 ( ) 。单 一水 下分 流 河道 砂体 岩 b) 亦呈 透镜 状 ,且 示清 楚 的下粗 细 特征 ,从 含砾 中 、粗粒 砂 岩到细 砂岩 ;砂体 中沉 积构造 发育 ,常见 大 、 中型槽状 交错 层理 、平 行层理 及 冲刷充 填 构造 ,而砂 体 频 繁侧 向迁移 加 积形 成 的侧 积交 错层 更
1 1 辫 状 河 三 角 洲 前 缘 .
辫 状 河 三 角 洲 前 缘 是 辫 状 河 三 角 洲 沉 积 的 最 活 跃 场 所 ,其 沉 积 物 亦 是 辫 状 河 三 角 洲 的 主 体 积 、河 L砂 坝 及 远 砂 坝 等 4个 微 相 组 成 , 其 中水 下 分 流 河 道 沉 积 为 前 缘 的 主 J 体。
石 油 天 然 气学 报 ( 汉 石 油 学 院 学报 ) 江
21 00年 4月

柴达木盆地狮子沟地区中深层储集空间形成机制

柴达木盆地狮子沟地区中深层储集空间形成机制

柴达木盆地狮子沟地区中深层储集空间形成机制孙平安;曹剑;冯进来;胡凯;刘云田;王国彦;杨树逸【摘要】柴达木盆地狮子沟地区目前发现的油气主要聚集于中深层古近-新近系,其储集空间基本类型主要包括剩余原生粒间孔隙、次生溶蚀孔洞和裂缝,并形成5类储集空间组合.具有储渗意义的储集空间类型主要是次生溶蚀孔洞和裂缝.受压实作用和胶结充填作用以及沉积环境的影响,剩余原生粒间孔隙不甚发育,而次生溶蚀孔洞和构造裂缝发育.除了油源流体外,大气降水可能在有效储集空间的形成中起到过重要作用.【期刊名称】《新疆石油地质》【年(卷),期】2010(031)001【总页数】3页(P37-39)【关键词】柴达木盆地;狮子沟地区;古近系;新近系;储集层【作者】孙平安;曹剑;冯进来;胡凯;刘云田;王国彦;杨树逸【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南京,210093;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南京,210093;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南京,210093;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南京,210093;中国石油,青海油田分公司,甘肃,敦煌,736202;中国石油,青海油田分公司,甘肃,敦煌,736202;中国石油,青海油田分公司,甘肃,敦煌,7362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12.21在柴达木盆地的主力油区,即西部地区,目前已在多个构造的中深层发现了油气,展示了良好的勘探前景。

狮子沟地区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代表,目前发现的油气主要产于古近系下干柴沟组(E3 xg)和新近系上干柴沟组(N1sg)[1]。

由于埋藏较深(多在3 000m以下),所以压实效应显著,储集层的储集空间以溶蚀孔洞和裂缝为主[2]。

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之上,进一步详细刻画了储集空间的基本类型与组合特征,并讨论储集空间的形成机理。

1 中深层储集空间基本类型研究区中深层岩性复杂,主要包括泥岩、钙质泥岩、泥灰岩、白云质灰岩及盐岩等,油层岩性主要是各种不纯的碳酸盐岩,以低孔(平均4.4%)、低渗(平均12×10-3μm2)、非均质性强为主要特征。

自然伽马曲线应用于古气候、古环境研究--以柴达木盆地七个泉地区

自然伽马曲线应用于古气候、古环境研究--以柴达木盆地七个泉地区

第29卷第5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V o l.29,N o.5 2015年10月M I N E R A LR E S O U R C E SA N D G E O L O G Y O c t.,2015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自然伽马曲线应用于古气候㊁古环境研究以柴达木盆地七个泉地区古近-新近纪地层为例梁文君1,肖传桃1,代城建2,肖㊀胜1,张炜烽2(1.长江大学油气资源与勘探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湖北武汉㊀430100;2.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㊀102249)摘㊀要:关于全球气候变化过程的研究一直是国内外关注的焦点,而将G R曲线应用于重建古环境㊁古气候方面的工作目前还处于尝试性阶段㊂本文在研究七23井G R曲线的基础上,利用水体盐度㊁古生物化石资料加以验证,发现G R曲线可以敏感地反映古气候㊁沉积环境的变迁㊂并据此完整恢复了研究区干旱气候ң暖湿气候ң干旱气候的4次波动,扇三角洲相与滨浅湖相的交替沉积,水体在湖盆扩张与收缩过程中浅ң深ң浅的变化㊂且在G R值下降ң气候变干ң水体变浅的普遍规律下,总结出波频高低和波幅大小的一系列组合可以较为详尽的反映沉积环境信息㊂同时G R曲线的突变有记录短时间内沉积环境及气候突变事件的能力,由此可提取出研究区与青藏高原隆升有关的古地理信息㊂故G R曲线能够成为恢复古环境㊁古气候的有用参考指标㊂关键词:自然伽马曲线;古气候;古环境;波幅;波频中图分类号:Q914.5;P531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文章编号:1001-5663(2015)05-0698-050㊀引言二十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国际上D S D P㊁O D P 等一系列全球性钻探计划的实施,关于全球气候变化过程的研究在我国开始逐步兴起,并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测井地质学的发展[1-3]㊂纵向连续性好㊁分辨率高的测井资料能够为分析古气候㊁古环境变迁提供重要信息,成为继地质学㊁地理学㊁地球化学方法后的第4类重要手段[4]㊂但是,以往的研究均出自上新世以来的第四纪地层,对于古近纪㊁新近纪陆相地层中的应用至今几乎未见报道㊂而这些地层正是柴达木盆地中沉积面积最广㊁厚度最大的地层,关于它的古环境及古气候研究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㊂本文在利用G R曲线的基础上,结合岩芯观察,对比孢粉组合㊁生物化石㊁有机碳含量等代用指标,对柴达木盆地七个泉构造东南部七东1井及东北部七23井的古近纪㊁新近纪时期的沉积环境㊁古气候演化过程进行了综合分析㊂以期能够验证将G R曲线运用在重建该时期古气候㊁古环境的可行性,并对七个泉地区的进一步油气勘探起到一定指导作用㊂1㊀区域地质背景柴达木盆地油气资源非常丰富,是我国最重要的含油气盆地之一㊂位于阿尔金山前的柴西南地区广布着多个油田,是油气储量的重要发现区[5-7]㊂整个古近纪㊁新近纪以来,柴达木盆地始终处于拗陷ң隆升的湖盆持续演化阶段[8-9],为逾千米厚烃源岩系的发育提供了基础条件㊂从古新世末期开始,喜山运动收稿日期:2015-02-27基金项目:青海油田公司及长江大学联合项目 柴西南地区岩性油气藏形成条件及有利目标优选 (2011025)资助㊂作者简介:梁文君(1991-),女,硕士生,主要从事储层沉积学研究㊂E-m a i l:306346558@q q.c o m通讯作者:肖传桃(1965-),男,博导,教授,研究方向:地层学及沉积学㊂E-m a i l:c t x i a o@y a n g t z e u.e d u.c n引文格式:梁文君,肖传桃,代城建,等.自然伽马曲线应用于古气候㊁古环境研究 以柴达木盆地七个泉地区古近-新近纪地层为例[J].矿产与地质,2015,29(5):698-702.Ⅰ幕[10]使得盆地逐步由断陷型向拗陷型转化;进入始新世,盆地大面积稳定沉降,不断湖侵,达到湖盆全胜期,七个泉㊁红柳泉㊁狮子沟等油田均处于半深湖亚相,暗色泥岩大量发育;至渐新世,湖盆开始萎缩,已沉积了千余米的巨厚泥岩,成为新生代主力生油岩;在中新世,喜山运动I I 幕使得青藏高原抬升,研究区周围山系隆起而湖盆强烈收缩;而后又由于尕斯断陷的抬升[11],沉积与沉降中心由西向东㊁由南向北迁移,使得研究区最终进入陆上演变阶段㊂柴达木盆地也随着喜山运动末期的挤压应力作用,全面褶皱回返结束湖盆演化史,形成现今的构造地貌㊂其中,七个泉油田为柴西南地区典型的构造-地层-岩性复合油气藏[12]㊂它整体为尕斯断陷带上的一个短轴背斜构造,受多条NW-S E 向的断层影响,深部形成鼻状隆起(图1)㊂七个泉断裂是该区域一条重要的后生逆断层,形成于喜山运动中期,对古近纪㊁新近纪的地层沉积并没有控制作用,但对油气的运移㊁成藏起到一定影响㊂七东断裂是一条同沉积断层,对中新世以前的沉积和构造有一定程度的控制,在其附近亦存在断裂坡折带㊂而七西断裂及其南侧次级断裂为油气的运移提供了良好的网毯式输导体系[13]㊂经一系列钻井揭示,七个泉地区主要发育路乐河组(E 1+2)㊁下干柴沟组下段(E 31)㊁下干柴沟组上段(E 32)㊁上干柴沟组(N 1)㊁下油砂山组(N 21)和上油砂山组(N 22)的全部或部分层位地层[14]㊂在宏观的构造-古地理背景下,研究七个泉地区的沉积相展布发现,该地区地形较陡,有大量断裂坡折带,以发育近源沉积体系:冲积扇-近岸水下扇-湖泊为特征[[15]㊂尤其是近岸水下扇河道砂体被大套湖泛泥岩覆盖形成的透镜状岩性圈闭[12],为该区油气勘探重点㊂图1㊀七个泉油田构造位置图(据李军,2005修改)F i g .1㊀S t r u c t u r a l l o c a t i o nm a p o fQ i g e qu a no i l f i e l d 2㊀自然伽马测井曲线运用于古环境㊁古气候研究的原理最早提出应用自然伽马(G R )测井曲线反演古气候和古环境的想法应该归功于H e r b e r t [16],近年来国内也有少数学者对此进行研究㊂自然伽马测井的原理是测量井内岩层的放射性元素原子核衰变释放出的γ射线强度㊂该强度大小与岩石中所含40K ㊁232T h 和238U 的总浓度有关,且不同种类的岩石间存在一定差异㊂故G R 曲线的变化能够准确指示沉积地层的岩性状况㊂同时,放射性元素的富集易受到气候㊁区域环境等外部因素影响㊂前人在对全球不同地区不同剖面的分析下[17-18],总结出一些规律:当G R 值较高时,说明地层中泥质含量丰富,代表了弱水动力条件,水体较深㊂同时,也指示了降水多㊁较潮湿的古气候㊂反之,低G R 值对应着高含砂量,反映了水体浅,水动力较强,气候干燥㊂故G R 值对古气候㊁古环境波动反映较为敏感[4],具有成为重建研究区古近纪㊁新近纪湖盆演化期间古气候㊁古环境良好代用指标的潜力㊂3㊀七23井自然伽马曲线与古气候㊁古环境分析七23井在七个泉油田的北东方向,钻遇路乐河组地层260m ,是柴西南地区少有的几口钻到该套地层如此厚度的取芯井之一,为研究区古近纪㊁新近纪地层的全面研究奠定了基础㊂该井的测录井范围为1700~3300m ,在此深度内共钻揭了古新世至上新世的4套地层,现将G R 曲线绘制于沉积相综合柱状图中(图2)㊂996㊀第29卷㊀第5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梁文君等:自然伽马曲线应用于古气候㊁古环境研究图2㊀七23井G R曲线与古气候、沉积环境综合分析图F i g.2㊀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 a n a l y s i s d i a g r a mo f t h e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b e t w e e nG Rc u r v ea n d p a l e o c l i m a t ea n ds e d i m e n t a r y e n v i-r o n m e n t i n s h a f tQ i-23㊀㊀根据图2中G R曲线的升降趋势,可将该曲线大致划分出7个波动段㊂再综合各沉积段的砂㊁泥变化情况,结合氯离子(C l-)含量㊁岩芯观察及古生物等资料,可对七23井古近纪㊁新近纪时期的古气候及沉积环境恢复如下:(1)3300~3040m井段为路乐河组上部,G R曲线极左偏且低振幅㊁低均值,代表相对温暖的气候环境及很浅的沉积水体㊂曲线较光滑,说明沉积环境较稳定㊁水体安静㊂据岩芯观察,该段以棕红色至褐色粉砂岩㊁砂质泥岩夹泥岩为主的细碎屑沉积,见少量轮藻㊁介形虫化石[19],是典型的滨浅湖沉积亚相㊂加之由取芯样品测得的C l-浓度为1000ˑ10-6~3000ˑ10-6,反映半咸水的湖盆环境,佐证了当时较干热的古气候背景㊂有结果显示,古新世-始新世全球气候出现极热事件(P E T M)[20],本段恰巧在此时间范围内,与上述分析结果一致㊂(2)3040~2955m为下干柴沟组下段(E31),G R 曲线基本延续了上一井段特征,频率稍高,有些层位的G R值甚至更低㊂故下干柴沟组下段持续干旱,且沉积物粒度不均一,与分流河道及河道间的沉积特点类似㊂该地层富含喜盐类生物化石A u s t r o c y p r i s(南星介),研究证明该种介形虫主要发育于温凉干旱的红色河湖相碎屑岩中[19]㊂棕红色㊁褐色及紫色等明显的氧化色沉积物,已达7000ˑ10-6~20000ˑ10-6的C l-浓度无不代表此时干旱温凉气候条件下的三角洲平原㊁前缘沉积㊂这与当时喜山运动Ⅰ幕造成青藏高原隆升相关,柴达木湖盆的整体抬升为气候的干热奠定了基础㊂并且该段底部的砾岩层是与路乐河组分界的不整合面,也证实了研究区的剥蚀抬升㊂(3)2955~2840m的G R值稍有上升,气候加湿,水体有变深的趋势,少量灰质泥岩的出现则证实了这一点,亦是本段G R值一直不高的原因㊂并且A u s-t r o c y p r i s的数量在下干柴沟组下段顶部开始锐减,至此已经几乎灭绝,反映存在气候波动引发的生物灭绝事件㊂同时,曲线不大的振幅和频率依然表示水动力弱的浅水环境,粉砂至泥质的细粒沉积㊂故此时应为洪泛事件早期,三角洲平原与前缘的过渡段㊂岩层中碳酸盐的出现标志着气候的明显波动,已从干旱温凉的气候向温暖湿润转化,湖盆盐度也由第一旋回的峰值向低值发展㊂(4)2840~2260m的G R均值陡然上升,曲线频率㊁波动幅度也较下段显著增加,出现大量锯齿状的箱型形态,表明此时已进入水体动荡的较深水环境,为湖水与河水交锋的三角洲前缘带㊂该段岩性以大套的砂泥岩交互沉积为主,碳酸盐岩的含量也明显变多,故该段的G R均值不如上段高㊂在气候背景未突变的情况下,G R曲线形态的骤变预示着相变的发007矿产与地质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2015年㊀生,而相变又与古地理变化密切相关㊂而此处应该是七个泉断裂的发生,使得研究区发育断裂坡折带控制下的由大套洪泛泥岩覆盖河道砂体而形成的特殊沉积㊂所以G R曲线的骤然转变也为今后寻找油气藏的有利储集相带提供了良好基础㊂该段顶部黑色细粉砂岩的出现暗示湖盆已处于最大扩张期,盐度也不高,喜盐类与多门类浅水生物化石交替[20],是整个古近纪㊁新近纪以来研究区最为温暖湿润的时期㊂(5)2260~2160m依然以齿状箱型曲线为主,只不过锯齿的程度较下段强烈,均值明显上升反映岩性中碳酸盐成分缺少,为褐色㊁肉红色㊁黄色等杂色的粉砂㊁泥岩细粒沉积㊂同时,前积式的曲线形态说明此时水退使得沉积环境动荡,气候也由温暖湿润发展为半干旱半湿润,有逐步变干的趋势,标志着第二旋回将要从此拉开序幕㊂(6)2160~2000m的G R均值再度下降,频率较以往更高,但是波动程度并不大,呈微齿状,表明沉积物均一性好,以砾质为主㊂尤其是一些异常的波形反复出现但作用时间短,应与一些突发事件有关,比如碎屑流沉积㊂从取芯上可发现该段有着不同厚度的多个杂色砾岩层与泥质㊁砂泥质混杂沉积的现象,与此推断十分吻合,研究区此时应为扇三角洲平原与前缘的过渡段,时常发生碎屑流㊂由此可知G R曲线有反映短时间内沉积环境突变的能力㊂研究区存在H e m i c y p r i n o t u s(半美星介)[19]与多门类浅水生物化石交替的情况,表明为淡㊁咸水过渡环境㊂经送样结果显示,C l-浓度平均为5000ˑ10-6左右,属于一种半咸水环境,相比最暖湿的(4)段盐度有所上升㊂同时,该种介形虫主要发育在相对干旱温凉的环境中㊂故从上干柴沟组开始,研究区又发生了一较大的气候波动,处于逐渐干旱的古气候背景下㊂此段顶部H e m i c y p r i n o t u s d的灭绝事件及上下段代表不同气候背景的沉积物,再次暗示了强烈气候波动的发生㊂(7)2000~1700m段为下油砂山组的粗碎屑沉积段,曲线的频率进一步上升,沉积环境更加不稳定,频繁出现砂砾岩互层夹杂色泥岩,这与冲积扇上的泥石流砾质沉积及较细碎屑的漫流沉积特征一致㊂故可判断此段为冲积扇相与扇三角洲平原亚相沉积产物,一些强烈尖突的锯齿均与周期性的泥石流有关㊂该地层主要产柴达木花介等喜盐类生物化石㊂此段样品的C l-浓度也比上㊁下干柴沟组均要高,说明干旱加剧,湖盆水体咸化㊂这可能是中新世开始的喜山运动Ⅱ幕,青藏高原强烈隆升阻碍了南面印度洋暖湿季候风的进入造成的,同时湖盆也开始抬升萎缩使得研究区低势陡峻,利于冲积扇相的发育㊂故除G R值外,其曲线的振幅和频率的组合也能很好地反映研究区古气候与古环境的变迁规律,即古气候的2个干湿旋回:干旱ң干热温凉ң温暖湿润ң干旱,及滨浅湖亚相ң扇三角洲前缘亚相ң扇三角洲平原亚相ң冲积扇相的演化历史㊂现将该井的G R 曲线波形特征与沉积环境对应情况总结于表1中㊂对于一些短时间内的事件性沉积,G R曲线依然能够较好的记录下来㊂同时,G R曲线形态的突变与相变密切相关,可据此来提取研究区的古地理变化信息,主要是喜山运动Ⅰ㊁Ⅱ幕引发的青藏高原隆起以及七个泉断裂的影响㊂表1㊀七23井G R曲线波形特征与沉积环境的关系T a b l e1㊀R e l a t i o nb e t w e e nw a v e f o r m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G Rc u r v e a n d s e d i m e n t a r y e n v i r o n m e n t i n s h a f tQ i-23井段(m)波幅频率沉积环境1700~2000较大高扇三角洲平原(泥石流㊁漫流沉积) 2000~2130较大较高扇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与河道间)2130~2840大较高扇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与河道间,偶见碎屑流沉积)2840~3040小较低扇三角洲前缘(水上分流河道) 3040~3300小较低滨浅湖4㊀结论(1)本文根据七23井的G R曲线分析,发现G R曲线可以敏感地反映古气候㊁古环境波动㊂整个古近纪㊁新近纪,研究区古气候大致经历4次波动:干旱ң温暖湿润ң干旱,扇三角洲相与滨浅湖相的交替沉积,水体在湖面扩张ң收缩过程中的浅ң深ң浅的变化㊂(2)G R曲线是重建沉积环境㊁古气候的有价值参考指标㊂其波形特征与沉积环境有密切联系,尤其振幅㊁频率的组合可以较为详尽的还原古环境稳定与否及水体深浅信息㊂(3)相变可使G R曲线形态突变,且打破固有的一般性规律,故有记录短时间内环境或气候突变事件的能力㊂而本文的相变均源于喜山运动Ⅰ㊁Ⅱ幕造成的青藏高原隆升㊁断裂抬升等构造运动,研究区湖盆的扩张㊁萎缩与此息息相关㊂并且再次证明柴达木盆地古气候的变化不仅受全球性气候变化的控制,还受青藏高原隆升的影响㊂107㊀第29卷㊀第5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梁文君等:自然伽马曲线应用于古气候㊁古环境研究参考文献:[1]㊀李斌凯,马海州,谭红兵.测井技术的应用及其在科学钻探研究中的意义[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7,22(5):1493-1501.[2]㊀王志文,潘保芝.地球物理测井在古气候研究中的现状和展望[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8,38(增刊):103-105.[3]㊀刘光鼎,李庆谋.大洋钻探(O D P)与测井地质研究[J].地球物理学进展,1997,12(3):1-8.[4]㊀吴欣松,郭娟娟,黄永健,等.松辽盆地晚白垩世古气候变化的测井替代指标[J].古地理学报,2011,13(1):103-110. [5]㊀李潍莲,刘震,徐樟有,等.柴达木盆地油气藏特征分析及对油气勘探的意义[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7,28(1):18-24.[6]㊀戴俊生.柴达木盆地构造样式控油作用分析[J].石油实验地质,2000,22(2):121-124.[7]㊀青藏油气区石油地质志编写组.中国石油地质志(卷十四)[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87:1-10.[8]㊀金之钧,张明利,汤良杰,等.柴达木中新生代盆地演化及其控油气作用[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4,25(6):603-608. [9]㊀赵加凡,陈小宏,杜业波.柴达木第三纪湖盆沉积演化史[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4,31(3):41-44.[10]㊀贾承造,何登发,陆浩民.中国喜马拉雅运动的期次及其动力学背景[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4,25(2):121-125. [11]㊀陈迎宾,袁剑英,陈启林,等.柴达木盆地西部南区断裂发育特征及对成藏的控制作用[J].天然气地质科学,2006,17(5):645-648.[12]㊀肖传桃,何斌,冯镇涛.柴西南地区始新 中新统层序及其对岩性圈闭的控制[J].新疆石油地质,2013,34(4):378-385.[13]㊀肖传桃,帅松青,吴光大.柴达木盆地西南区古近 新近纪坡折带及其对岩性圈闭的控制作用[J].特种油气藏,2013,20(1):27-30.[14]㊀施洋,包建平,朱翠山,等.柴达木盆地西部七个泉与咸水泉油田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对比研究[J].天然气地球科学,2010, 21(1):132-138.[15]㊀李军,吴因业,崔化娟,等.柴达木盆地七个泉地区下干柴沟组体系域和沉积相[J].新疆石油地质,2005,26(4):370-372.[16]㊀H e r b e r tTD.L o n g c l i m a t i c t i m e s e r i e s f r o ms e d i m e n t p h y s i c a lp r o p e r t y m e a s u r e m e n t s[J].J o u r n a l o f S e d i m e n t a r y P e t r o l o g y, 1991,61(7):1089-1108.[17]㊀柴细元,李丽荣,刘志云.自然伽马测井资料在张东地区的应用[J].测井技术,2000,24(2):118-124.[18]㊀P a r k i n s o nD N.G a mm a-r a y s p e c t r o m e t r y a s a t o o l f o r s t r a t i g-r a p h i c a l i n t e r p r e t a t i o ne x a m p l e s f r o mt h eE u r o p e a nL o w e r J u-r a s s i c[M].//I nH e s s e l b o SP,P a r k i n s o nDN(e d s).S e q u e n c eS t r a t i g r a p h y i n B r i t i s h G e o l o g y.G e o l o g i c a l S o c i e t y S p e c i a l P u b l i c a t i o n,1996,103:231-255.[19]㊀杨藩,乔子真,张海泉,等.柴达木盆地新生代介形类动物群特征及环境意义[J].古地理学报,2006,8(2):143-156. [20]㊀肖传桃,叶明,何婷婷.柴达木盆地西南区始新世 中新世事件地层研究[J].地层学杂志,2013,37(2):242-249.As t u d y o na p p l i c a t i o no f n a t u r a l g a m m a r a y c u r v ei n p a l e o c l i m a t e a n d p a l e o e n v i r o n m e n ta c a s e s t u d y o f P a l e o g e n e-N e o g e n e s t r a t a i n Q i g e q u a na r e a o f Q a i d a mB a s i nL I A N G W e n-j u n1,X I A O C h u a n-t a o1,D A IC h e n g-j i a n2,X I A OS h e n g1,Z H A N G W e i-f e n g2(K e y L a b o r a t o r y o f E x p l o r a t i o nT e c h n o l o g i e s f o rO i l a n dG a sR e s o u r c e s,M i n i s t r y o f E d u c a t i o n,Y a n g t z eU n i v e r s i t y,W u h a n,H u b e i430100,C h i n a;2.S t a t eK e y L a b o r a t o r y o f P e t r o l e u m R e s o u r c e a n dP r o s p e c t i n g,C h i n aU n i v e r s i t y o f P e t r o l e u m,B e i j i n g102249,C h i n a)A b s t r a c t:T h e p r o c e s s o f g l o b a l c l i m a t e c h a n g e i s a l w a y s t h e f o c u so f a c a d e m i c c i r c l e s i nC h i n aa n da b r o a d, b u t t h e a p p l i c a t i o no fG Rc u r v e i n t h e r e c o n s t r u c t i o no f p a l e o c l i m a t e a n d p a l e o e n v i r o n m e n t i s s t i l l a t t h e e x-p e r i m e n t a l s t a g e.T h r o u g h t h e r e s e a r c ho fG Rc u r v e o f s h a f tQ i-23a n db a s e do n t h e v e r i f i c a t i o nb y u t i l i z i n g s a l i n i t y o fw a t e r a n dd a t a o f p a l e o n t o l o g i c a l f o s s i l s,t h i s p a p e r d i s c o v e r e d t h a tG Rc u r v e c o u l d s e n s i t i v e l y r e-f l e c t t h e c h a n g e s o f p a l e o c l i m a t e a n d p a l e o e n v i r o n m e n t.B a s e do n t h e f i n d i n g s,t h e a u t h o r c o m p l e t e l y r e c o n-s t r u c t e d t h e4c l i m a t i c f l u c t u a t i o n(a r i d c l i m a t eңw a r m-h u m i d c l i m a t eңa r i d c l i m a t e),a l t e r n a t i v ed e p o s i t i o n o f f a nd e l t a f a c i e s a n d c o a s t a l s h a l l o wl a k e f a c i e s,a sw e l l a s t h e c h a n g e s o fw a t e r b o d y d u r i n g t h e e x t e n s i o n a n d s h r i n k a g e o f l a k e b a s i n(s h a l l o wңd e e pңs h a l l o w)i n t h e s t u d y a r e a.I n l i g h t o f t h e u n i v e r s a l l a wo f G R v a l u e d e c r e a s eңd r y i n g c l i m a t eңs h a l l o w i n g o fw a t e rb o d y,t h ea u t h o r c o n c l u d e dt h a t t h ec o m b i n a t i o n so f w a v e f r e q u e n c i e s a n d a m p l i t u d e s c o u l d r e f l e c t t h e s e d i m e n t a r y e n v i r o n m e n t i n f o r m a t i o n i nd e t a i l.M o r e o v e r, t h e a b r u p t c h a n g e s o f G Rc u r v e i s c a p a b l e o f p r o v i d i n g a r e c o r d o f t h e a b r u p t c h a n g e s o f s e d i m e n t a r y e n v i r o n-m e n t a n d c l i m a t ew h i c ho c c u rw i t h i na s h o r t p e r i o d,w h e r e b yp a l e o g e o g r a p h i c i n f o r m a t i o nr e l a t e d t ou p l i f t s i n t h e s t u d y a r e a a n dQ i n g h a i-T i b e t P l a t e a u c a n b e e x t r a c t e d.T h e r e f o r eG Rc u r v e c a n b e u s e d a s u s e f u l r e f e r-e n c e i n d e x e s i n r e c o n s t r u c t i o no f p a l e o e n v i r o n m e n t a n d p a l e o c l i m a t e.K e y W o r d s:n a t u r a l g a mm a c u r v e,p a l e o c l i m a t e,p a l e o e n v i r o n m e n t,w a v e a m p l i t u d e,w a v e f r e q u e n c y 207矿产与地质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2015年㊀。

柴达木盆地七个泉地区渐新世沉积特征与隐蔽油藏预测

柴达木盆地七个泉地区渐新世沉积特征与隐蔽油藏预测

able to meet the production needs. Through the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3D seismic, drilling core and well log data, etc.,
framework.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retrogradation is dominant during SSC5-SSC3 sedimentary period in the study area.
Analysis of Oligocene sedimentary characteristics and subtle oil reservoir prediction in the Qigequan area, Qaidam Basin
(1.Key Laboratory of Tectonics and Pof Education,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Wuhan) , Wuhan City, Hubei Province, 430074, China; 2.Shanxi CB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Branch, Huabei Oilfield Company, PetroChina, Jincheng City, Shanxi Province, 048000, China)
赵 谦 1, 周江羽 1*, 李兰斌 1, 刘馨遥 1, 张 臣 2, 光佳敏 1
摘要: 在油气开发的后期阶段, 特别是构造油气藏已经不能满足生产需要的时候, 利用层序精细划分和沉积微相分 析等方法来寻找隐蔽油藏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对三维地震、 钻井岩心、 测井曲线等资料进行综合分析, 利用三维 地震资料控制沉积相空间展布, 利用钻井和录井资料划分砂体小层, 并将两者结合起来对柴达木盆地七个泉地区 沉积相和层序进行精细刻画, 同时在沉积相带内和层序格架之下研究砂体的连通性和空间展布。结果表明, 在 SSC5 SSC1 沉积时期沉积基准面持续下降, 后期主要以扇三角洲沉积为主。研究区渐新世下干柴沟组下段主要发育湖 泊—扇三角洲和辫状河三角洲沉积。辫状河三角洲沉积发育水下分流河道、 水下分流河道间、 河口坝和席状砂沉 并依据沉积相与层序格架分析, 预测在七 32 井区附近发育的斜坡带砂岩透镜体和上倾尖灭砂体是岩性油藏勘探的 重点目标。 关键词: 沉积特征 隐蔽油藏预测 下干柴沟组下段 七个泉地区 柴达木盆地 中图分类号: TE11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603 (2017) 04-0022-08 积微相; 扇三角洲发育扇三角洲平原和扇三角洲前缘亚相。通过对砂体展布和砂体孔渗性以及试油结果的研究, SSC3 沉积时期, 研究区沉积主要以退积为主, 在 SSC2 沉积时期经历了一次快速的水退过程之后, SSC2

自然伽马曲线应用于古气候、古环境研究--以柴达木盆地七个泉地区古近-新近纪地层为

自然伽马曲线应用于古气候、古环境研究--以柴达木盆地七个泉地区古近-新近纪地层为

自然伽马曲线应用于古气候、古环境研究--以柴达木盆地七个泉地区古近-新近纪地层为自然伽马曲线是石油地质学中的一种常用方法,也可以应用于古气候、古环境研究中。

在柴达木盆地七个泉地区的古近-新近纪地层研究中,自然伽马曲线的应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柴达木盆地是我国西部地区最大的非海相盆地之一,其基础地质图区域为30万平方公里,该地区属于缺水干旱区,古近-新近纪时期沉积相比较稳定,具有较好的水文地质和环境记录。

在该地区的古近-新近纪地层研究中,自然伽马曲线成为了不可或缺的工具。

首先,自然伽马曲线可以反映岩性反差和沉积环境变化。

在柴达木盆地七个泉地区的沉积盆地中,自然伽马曲线显示了反映砂岩、泥岩等岩性的变化,表明沉积环境的变化。

例如,在下地组中,伽马曲线显示了泥质岩、砂质岩交替分布的情况,在研究中发现,这种砂泥交替分布是与湖泊水位的变化有关的。

另外,在福海组和克拉玛依组等地层中,自然伽马曲线反映了岩性反差和沉积环境的变化,加深了我们对于地层的认识和了解。

其次,自然伽马曲线可以反映生物事件。

在柴达木盆地的七个泉地区的研究中,自然伽马曲线揭示了多次生物事件,如地层中突然消失或大量出现某些化石群。

例如,在雅鲁藏布江组中,自然伽马曲线显示有明显的黑色线,这是停滞时间的标志,停滞时间的产生与黑色页岩有关,而黑色页岩所具有的特殊化石(如异歧叶属)则表明了该地层的生物事件。

最后,在古地震和古气候研究中,自然伽马曲线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自然伽马曲线可以提供地震地层学的决策依据,透露了某些地区古地震事件的发生时间和范围。

同时,它也可以反映古气候环境的变化,如地质时间尺度变化导致沉积环境的变化,地球气候的阶段性变化等等。

总之,自然伽马曲线是研究地质过程、古环境、古气候的重要工具,它可以反映地层的岩性、生物事件、古地震以及古气候变化等方面,对于深入研究地质历史、了解地球演化史具有重要而不可替代的作用。

以上文所述的柴达木盆地七个泉地区的古近-新近纪地层为例进行数据分析。

相控建模技术在油田开发中的应用分析

相控建模技术在油田开发中的应用分析
沉积微相不仅对储层的非均质性起到了控制作用, 还对砂体的形态、厚度、变化规律、储层的物质特性 等起到一定的决定性作用,并对地下油水运动有相应 的控制。本次研究工区主要结合了当地目的成的特征, 进行了大量的数据信息、资料的收集,并对岩心描述、 室内测井沉积相的划分结合岩心分析测试资料对当前
区域的目的成建立起相应的单井沉积微相组装剖面。 之后对连井剖面进行分析,并将平面沉积微相展布图 展现出来。本研究区域内的砂体分布范围比较大,沉 积相质地比较粗,砂石的厚度较大 ;而不同的沉积微 相又有不同的沉积提点,其中扇根主河道有着较强的 水动力条件,大多以粗屑岩为主,储层的厚度也比较 大,砂体的平面非质性比较强。 3.5 属性模型的建立
对于当前研究区域而言,对其进行物性参数模拟, 能够通过分享进行变方位角的方法实现,进而可以更 好的展现储层物性参数的空间分布特征。利用相控建 模思路对其岩石物理参数进行建立,使其能够更加的 接近实际状况。针对不同的流动单元类型对其采用不 用的参数分布方法,从而更好的将不同流动单元的内 部储层参数空间变化的差异性反应出来。沉积相对物 性参数在三维空间上的分布状况有着一定的控制作 用,所以说相控随机模拟方法的思路是符合地质规律 的,且能够有效的避免大多数连续变量模型在平稳性 及均质性上的严格要求。如本次对柴达木盆地西南部 的七个泉区部位应用分析,其沉积体系较小,想带分 异的状况比较差,因此区分沉积成因更为重要。对其
·161·
2021 年 1 月 第 48 卷第 1 期
云南化工 Yunnan Chemical Technology
Jan.2021 Vol.48,No.1
行下一节点的模拟。 3.7 变方位角的建模方法
传统的机制统计学通常会采用变差函数对当前的 区域化变量空间的集合特性进行建模,需要将变差函 数模型(即顺主物源方向、垂直主物源方向、垂向)。 包含的先关参数信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参数信息 就是主物源方向变差函数的方位角。这一参数信息对 于整体格局有着一定的模拟控制作用,但若是储层有 多个主要无缘,就需要建立起地质模型,并需要根据 不用的位置设置相应的变差函数口。 3.8 相控建模技术物性模拟的实现

柴达木盆地七个泉油田E31、E32、N22油气电性识别标准

柴达木盆地七个泉油田E31、E32、N22油气电性识别标准

柴达木盆地七个泉油田E31、E32、N22油气电性识别标准苏燕;谢宗彦;吴昌吉
【期刊名称】《内蒙古石油化工》
【年(卷),期】2007(033)001
【摘要】针对柴达木盆地七个泉油田E31~N22储层油气识别的难点,在占有大量生产资料的基础上,应用深感应声波时差交汇的方法,按层位、分岩性确定油层识别标准.成果认为:1)N22砾岩AC≥249μs/m、ILD≥7.9Ωm,砂岩AC≥255μs/m、ILD≥5Ω.m;2)E32~E31中上部粗砂岩及砾岩AC≥238μs/m、ILD≥4.5Ωm;细粉砂岩AC≥250μs/m、ILD≥4Ω.m;3)E31底砾岩AC≥237μs/m、ILD≥5.5Ω.m.据此标准解释出油层2000多个,符合率在85%以上.这一标准及结论对油田生产有重要意义.
【总页数】2页(P141-142)
【作者】苏燕;谢宗彦;吴昌吉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学院,北京,100083;甘肃民勤泉山镇,甘肃,733300;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学院,北京,10008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1
【相关文献】
1.柴达木盆地七个泉油田下干柴沟组油气运移及成藏模式 [J], 孙粉锦;张春林;张福东;高先志;王宗礼
2.近岸水下扇储层构型及剩余油分布模式——以柴达木盆地七个泉油田E31油藏为例 [J], 常海燕;严耀祖;陈更新;郭宁;项燚伟;杨会洁
3.柴达木盆地七个泉油田原油芳烃地球化学特征研究 [J], 肖睿祺;张敏
4.柴达木盆地七个泉油田原油饱和烃组成特征及其意义 [J], 祁灵;张敏
5.柴达木盆地七个泉油田E_3~1油藏储层参数测井精细解释 [J], 钟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柴达木盆地红柳泉地区地震资料岩性处理及储层横向预测

柴达木盆地红柳泉地区地震资料岩性处理及储层横向预测

柴达木盆地红柳泉地区地震资料岩性处理及储层横向预测吴光大;魏嘉
【期刊名称】《石油物探》
【年(卷),期】1992(031)003
【总页数】11页(P36-46)
【作者】吴光大;魏嘉
【作者单位】不详;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31.4
【相关文献】
1.柴达木盆地红柳泉地区E31油藏地震资料目标处理 [J], 李武胜;陈杰;莫志庭;吴军
2.柴达木盆地红柳泉地区储层横向预测 [J], 朱芳艳;蒋武明
3.利用测井资料横向预测储层岩性的分式布朗插值方法 [J], 胡文艳;舒雅琴
4.柴达木盆地尖顶山地区低频可控震源"两宽一高"地震资料处理关键技术应用研究[J], 周锦钟; 张金海; 牛全兵; 张惠瑜; 王海峰; 朱波; 李丽; 尹思; 王娜
5.柴达木盆地红柳泉地区致密油储层地震预测方法 [J], 朱超;斯春松;宫清顺;刘占国;夏志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柴达木盆地七个泉组和第四系-新近系的分界

柴达木盆地七个泉组和第四系-新近系的分界

柴达木盆地七个泉组和第四系-新近系的分界孙镇城;乔子真;景明昌;张海泉;孙乃达;路艳丽;王洪江【期刊名称】《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年(卷),期】2006(027)003【摘要】柴达木盆地东南部三湖坳陷,已发现3个上新统-第四系七个泉组气源岩的气田.把三湖坳陷七个泉组底界当成第四系与新近系的分界是一个误解.基于测井、地震地层和磁性生物地层的研究,三湖坳陷七个泉组底的年龄为2.80Ma,位于涩北新深1井1747 m.柴达木盆地第四系与新近系分界,在许多论文中,有3种不同观点:①奥杜威末,1.67Ma(1.80 Ma),位于涩中6井710 m,即测井标准层K3以上19 m;②松山与高斯分界,2.48 Ma(2.60 Ma),位于涩深1井1 460 m,即K10以下37 m;③马默思末,3.05 Ma,位于达参1井2 779 m.上述3个分界数据中无一与七个泉组底界对应.距今约1.80 Ma的第四系与新近系分界定义已被国际地层委员会1998年投票通过,并于1999年经国际地科联批准.因此,依此定义来看,三湖坳陷大部分气源岩是晚新近纪-早第四纪的沉积,尤其是晚新近纪上新世.在柴达木盆地油气勘探开发研究中,作者建议最好使用地层单位名称七个泉组,而不用符号Q1+2.连接地震反射T0界面(测井标准层K13)和盆地边缘有局部不整合的七个泉组底界的对比,对于研究构造运动、成气和成藏是很有用的.作为七个泉组底界,地震反射界面T0的对比,在柴达木盆地三湖坳陷中央具有实用性、等时性和可操作性等特点.【总页数】11页(P422-432)【作者】孙镇城;乔子真;景明昌;张海泉;孙乃达;路艳丽;王洪江【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北京,102200;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青海油田分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甘肃,敦煌,736202;中国石油大学,北京,102200;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青海油田分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甘肃,敦煌,736202;中国石油大学,北京,102200;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青海油田分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甘肃,敦煌,736202;中国石油大学,北京,1022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11.3【相关文献】1.三湖坳陷全吉地区第四系七个泉组辫状河三角洲沉积 [J], 李维锋;任长青2.柴达木盆地第四系驼峰山构造带七个泉组物源分析 [J], 田继先;张林;孙平;刘震;贾怀存;兰春龙3.自然伽马曲线应用于古气候、古环境研究--以柴达木盆地七个泉地区古近-新近纪地层为例 [J], 梁文君;肖传桃;代城建;肖胜;张炜烽4.三湖坳陷第四系七个泉组层序地层及有利目标预测 [J], 郭少斌;陈成龙5.四川省石棉县孟获城新近系-第四系昔格达组孢粉组合特征 [J], 白宪洲;王玉婷;文龙;尹建华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析三维地震勘探-窄方位与宽方位的排列片

浅析三维地震勘探-窄方位与宽方位的排列片

浅析三维地震勘探-窄方位与宽方位的排列片罗岐峰【期刊名称】《青海石油》【年(卷),期】2004(022)001【摘要】柴达木盆地西南区,是青海油田的重要产油区,为了进一步查明地下构造及断裂展布特征,在以往二维地震勘探的基础上,进行了大面积连片三维地震勘探,从东柴山、大乌斯、扎哈泉、跃进(一号、二号、四号)、尕斯油区、尕南、砂西、红柳泉、七个泉、狮北等地区。

从勘探的方法上看,早期受勘探采集设备限制,观测系统的排列片为4线×4炮,到后来6线×12炮,8线×12炮等,覆盖次数从20、40、60、90、120次,取得了较好的地震资料,满足了地质任务要求。

以往的勘探特点:根据现有的采集设备状况,分析以往的地震地质资料,根据地球物理参数来选取排列长度,道距、面元尺寸,分析面元分布是否均匀,覆盖次数(CMP)、非纵偏移距大小及方位角是否均匀等,再决定观测系统及方式(直束状、砖墙、斜交等)。

以往采集方法,没有更进一步分析窄方位与宽方位排列片(近于正方形)对地震资料处理-静校正求解、速度、干扰波(噪音)分析、DMO成像等。

事实上,一个三维观测系统设计好坏,不仅影响经济效益及生产组织,更重要的是否完成地质任务为前提。

我们着重以束状观测系统(窄方位与宽方位)的地震采集,分析面元CMF及DMO对成像技术的影响。

【总页数】5页(P6-10)【作者】罗岐峰【作者单位】东方地球物理公司青海物探公司【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31.4【相关文献】1.宽方位角观测法在三维地震勘探中的应用 [J], 王超2.宽方位角在煤田三维地震勘探中的研究与应用 [J], 饶河清;李萍军;黄河;马丽3.煤田三维地震勘探中横向覆盖次数的确定及宽方位数据采集的设想 [J], 许崇宝;孙立新4.川西地区宽方位三维地震勘探采集技术研究 [J], 钱光萍;康家光;丁成明5.宽方位三维观测系统在沙漠区地震勘探中的应用 [J], 林宁;姜飞;孙卫东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柴达木盆地七个泉地区下干柴沟组体系域和沉积相

柴达木盆地七个泉地区下干柴沟组体系域和沉积相

柴达木盆地七个泉地区下干柴沟组体系域和沉积相李军;吴因业;崔化娟;刘忠;江波;吴卫安;郭彬程【摘要】通过对七个泉地区地质录井和测井曲线资料分析,在下干柴沟组下段识别出2个沉积体系域.体系域主要为湖侵体系域和湖退体系域,其中储集体类型较为丰富,主要为扇三角洲砂体和深湖-半深湖浊积砂体.将测井层序分析结果和地震储集层预测技术相结合,以体系域进行地震属性分析和沉积相编图,预测在七个泉地区东南部的三角洲前缘和北部的湖底扇砂体能够形成岩性油气藏.【期刊名称】《新疆石油地质》【年(卷),期】2005(026)004【总页数】3页(P370-372)【关键词】柴达木盆地;七个泉地区;古近系;体系域;沉积相;砂体;油气勘探【作者】李军;吴因业;崔化娟;刘忠;江波;吴卫安;郭彬程【作者单位】中国石油,青海油田分公司,甘肃,敦煌,736202;中国石油,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83;中国石油,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83;中国石油,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83;中国石油,青海油田分公司,甘肃,敦煌,736202;中国石油,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83;中国石油,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8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11.3柴达木盆地七个泉地区位于柴达木盆地西部,是油气储量的重要发现区,主要发育古近系和新近系全部或部分地层(表1、图1)。

在整个研究区内,绝大多数钻井揭示的地层多为下干柴沟组下段、下干柴沟组上段和上干柴沟组[1-4]。

此次层序地层学研究的主要目的层是下干柴沟组。

为了查清研究区层序地层学与储集层的基本特征,参考前人研究成果,从单井分析入手,结合测井-地震层序、岩心观察、采样分析,开展了分层序或体系域的层序地层学研究。

通过解剖七个泉地区,对比地质测井剖面,建立了层序地层学对比格架(图2),发现柴达木盆地七个泉区块下干柴沟组为2套层序、4个体系域、7个准层序组和2个最大洪泛面。

柴达木盆地七个泉背斜狮子沟组与七个泉组构造-沉积演化及对砂岩型铀矿成矿的启示

柴达木盆地七个泉背斜狮子沟组与七个泉组构造-沉积演化及对砂岩型铀矿成矿的启示

柴达木盆地七个泉背斜狮子沟组与七个泉组构造-沉积演化及对砂岩型铀矿成矿的启示施源;刘卫红;邱隆伟;高雪峰;董道涛;王宇喆【期刊名称】《古地理学报》【年(卷),期】2024(26)3【摘要】从构造-沉积演化角度分析矿体的形成和发育过程是砂岩型铀矿研究工作的重要内容。

作者基于文献调研、野外地质调查和井震解释,对柴达木盆地七个泉背斜狮子沟组与七个泉组构造-沉积演化过程及其与砂岩型铀矿成矿的联系开展研究。

研究认为:(1)狮子沟组富泥质砂,呈现退积旋回;七个泉组富砾,呈现进积旋回,底部与狮子沟组间发育新近系—第四系角度不整合,内部发育规模稍小的第四系内部角度不整合;狮子沟组—七个泉组发育由泥石流、下切沟道—充填和片流沉积构成的大型冲积扇,其中砂质层中密集发育地震变形构造。

(2)新近纪以来最剧烈的构造抬剥事件发生在新近纪—第四纪之交,由此形成了新近系—第四系不整合并奠定了七个泉背斜构造格局。

(3)推测七个泉背斜狮子沟组砂岩型铀矿潜在铀矿化段主要形成于新近纪—第四纪构造抬剥事件中,该事件催生出含矿构造,并加大了源区铀通量,最终控制了潜在铀矿化段形成发育和空间展布。

新近系—第四系不整合则可作为预测潜在铀矿化段空间展布的关键构造控矿标志。

同时,冲积扇扇中/扇缘中砂砾岩百分含量介于20%~50%之间的砂(砾)泥互层带可作为关键沉积控矿标志。

研究成果可以为青藏高原东北缘盆地分析提供沉积学和地层学证据,对理解柴达木盆地其他背斜砂岩型铀矿形成发育过程具有重要价值。

【总页数】14页(P700-713)【作者】施源;刘卫红;邱隆伟;高雪峰;董道涛;王宇喆【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青海油田分公司勘探事业部;东北石油大学三亚海洋油气研究院;中国石油大庆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9.14【相关文献】1.柴达木盆地第四系驼峰山构造带七个泉组物源分析2.柴达木盆地七个泉地区下干柴沟组体系域和沉积相3.自然伽马曲线分形维数在沉积物源分析中的应用——以柴达木盆地七个泉—狮北地区下干柴沟组下段为例4.基于测井曲线频谱分析柴达木盆地西部七个泉地区上、下油砂山组米兰科维奇旋回特征5.柴达木盆地七个泉地区构造沉积演化与铀成矿作用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基于测井曲线频谱分析柴达木盆地西部七个泉地区上、下油砂山组米兰科维奇旋回特征

基于测井曲线频谱分析柴达木盆地西部七个泉地区上、下油砂山组米兰科维奇旋回特征

基于测井曲线频谱分析柴达木盆地西部七个泉地区上、下油砂山组米兰科维奇旋回特征李堃宇;伊海生;夏国清【期刊名称】《地质科技情报》【年(卷),期】2018(37)3【摘要】七个泉地区位于柴达木盆地西北缘,由于毗邻阿尔金断裂带等原因,地层较为复杂,高精度的沉积旋回研究较薄弱且鲜有讨论。

对柴达木盆地西部七深2井自然伽马测井数据进行了频谱分析及滤波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中高频旋回厚度比值与天文轨道周期比值具有良好的对应性,在论证了沉积速率之后,表明柴西七个泉地区上、下油砂山组地层中较好地保存了米兰科维奇旋回。

其中上油砂山组短偏心率,轴斜率长周期、短周期,岁差长周期、短周期所控制的沉积旋回厚度分别为11.38,5.92,5.10,2.35,2.11m;下油砂山组短偏心率,轴斜率长周期、短周期,岁差长周期、短周期所控制的沉积旋回厚度分别为8.17,4.45,3.27,1.85,1.51m。

【总页数】5页(P87-91)【关键词】自然伽马;米兰科维奇旋回;频谱分析;沉积速率;柴达木盆地【作者】李堃宇;伊海生;夏国清【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沉积地质研究院;成都理工大学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1.3【相关文献】1.基于米兰科维奇理论的高频沉积旋回识别与对比——以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百口泉组为例 [J], 张坦;张昌民;瞿建华;朱锐;袁瑞;;;;;2.柴达木盆地扎哈泉地区滨浅湖单一坝特征——以X井区下油砂山组Ⅳ-27+28小层为例 [J], 许玛丽; 何幼斌; 胡光明; 李积永; 李汉阳; 胡晨钰; 李军3.柴达木盆地扎哈泉地区滨浅湖单一坝特征——以X井区下油砂山组Ⅳ-27+28小层为例 [J], 许玛丽; 何幼斌; 胡光明; 李积永; 李汉阳; 胡晨钰; 李军4.基于测井曲线频谱分析米氏旋回特征——以柴西尕斯地区上干柴沟组为例 [J], 唐闻强;伊海生;陈云;张承志;泽仁拉姆;邢浩婷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七个泉油田储层特征与四性关系研究

七个泉油田储层特征与四性关系研究

七个泉油田储层特征与四性关系研究
成定树;纪红;陈杰;赵东升
【期刊名称】《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卷),期】2013(015)0z1
【摘要】利用岩芯、测井、化验等资料,对柴达木盆地七个泉油田储层的岩性、物性及含油性等关系进行分析,总结岩性与电性、物性及含油气性之间的关系及影响
因素,建立孔隙度、渗透率及含油饱和度等油层参数的解释模型.研究表明,岩石类型、粒度、分选、泥质含量及胶结物类型等是控制储层物性的关键因素,储层岩性以砂
岩和细砂岩为主,储层物性从下到上具有变好的趋势,含油性取决于物性的好坏.通过对储层岩芯、测井、分析化验与储层物性、电性参数交会,研究制定了油、水、干
层的定量解释标准,为下一步的油田开发提供参考.
【总页数】5页(P64-67,98)
【作者】成定树;纪红;陈杰;赵东升
【作者单位】重庆科技学院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院,重庆401331;长江大学地球环
境与水资源学院,武汉430110;中国石油青海油田分公司,甘肃敦煌736202;重庆科
技学院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院,重庆40133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E121
【相关文献】
1.玛北油田三叠系百口泉组储层四性关系研究 [J], 吴涛;张顺存;周尚龙;史基安
2.七个泉砂砾岩储层特征 [J], 魏成章;唐士跃;闻学刚;李勇
3.七个泉油田储层特征研究 [J], 吴昌吉;隋绍忠
4.七个泉集输站三相分离器分离水在七个泉油田洗井过程中的应用 [J], 杨宝荣;王新亮
5.大安油田泉四段储层四性关系研究 [J], 王武学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各油田盆地产油层位基本情况

中国各油田盆地产油层位基本情况
下第三系 阜宁组 戴南组 泥岩
上震旦统 中上寒武统 下二叠统 碳酸岩为主 下三叠 嘉陵江组 第三系 那读组 白岗组 碎屑岩和灰岩
构造油气藏 岩性油气藏 地层超覆油气藏 裂隙油气藏 碎屑岩为主
下第三系 潜江组 三叠系 飞仙关组 嘉陵江组 上石炭统
构造复杂
中等
剩余油开采难
度大
以‘微型’断块油藏 为主。不发育大型砂 体和大型构造。
Hale Waihona Puke 200-400 4000-12500 0->300 0-1061 1465 255 400-947 320-810 0-180 0-1212 0-500
主要烃源岩及岩性 下白垩统:青山口组 嫩江组 泥页岩
下白垩统:青山口组 嫩江组 泥页岩
下第三系沙河街组 泥岩
下第三系孔店组 沙河街组泥页岩
主要油藏类型及岩性 复合圈闭碎屑岩 背斜圈闭碎屑岩 岩性圈闭碎屑岩 断层圈闭碎屑岩
主要烃源岩及岩 性
下侏罗统水西沟 群煤系地层 中侏罗统七克台 组 湖相暗色泥岩
主要油藏类型及岩性
构造油气藏〔背斜构 造底水块状油气藏〕 碎屑岩
主要勘探层位
中侏罗统 西山窑组 三间房组 七克台组
勘探面临问题
低压、低渗油 藏的开采,煤 成油气的勘 探、开发与开 采
资源潜力 中等
备注
油田〔柴达木盆地〕
挤压带间 复合盆地
侏罗系 779-4615
三叠系 403-1176
古生界 二叠系 3910-8710
石炭系
新生界 第四系 0-610
第三系 1782-8000
中生界 白垩系 360-900
主要烃源岩及岩性 下第三系沙河街孔 店组 碎屑岩 奥系 碳酸盐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问题 , 者 在 北 部 斜 坡部 位 及 七 2 笔 3井 区 , 用 叠 利 后 地震 资 料进 行 波 阻抗反 演 储层预 测 。

( 40 m/)  ̄ 2 0 s 。同 时对 七 个 泉主 体 部 位各 储 层 单元 砂 岩波 阻 抗值 进 行 标定 , 定 结 果 显 示 : 储 层波 标 E。 阻抗 值 范 围为 5 o —1 40E 单 元储 层 为 7 5 8 0 0 0 ,。一 60 8 5 , 3 单 元 储 层 为 70 — 95 , 3三 单 元 90E 二 5 0 10 E。 储 层为 7O ~90 , 5 o 40 阻抗 值 总体表 现 为 中低阻 抗 ; 通 过 与沉 积 等地质 结 论相 对 照 , 阻抗 值大 于 8 0 60的高 阻抗代 表 着砾 岩和 钙质 泥 岩 ; 数值 在 8 0 0 0以下 的反 映为泥 岩 , 处于 二 者之 间 的一般 为 比较好 的砂 岩 、 粉 砂岩储 层 。
( 5 0 s 一 5 0 m/ ) 砾 岩 ( 4 0 s一 一 4 0 m/ 一 00 s > 4 0 m/ 4 0 m/ ) 砂 岩 ( 2 0 s 一 4 0 m/ ) 泥 岩 70 s > 4 0 m/ 一 50 s >
孔低渗储层类型, 油层分布具有“ 多、 、 的特 薄、 散 杂” 点。 以往 生产 中 , 以单一 的利 用钻 井资 料进 行储 层 多 对 比及 含 油气 性评 价 , 往往 预测 不够 准确 。 但 针对 这
点的薄 层 , 建立 一个 初始 波 阻抗模 型 , 用此 模 型合 成 地 震剖 面与 实 际剖 面 比较 , 然后 不断 修改 , 其逐 渐 使 逼近 实 际剖面 。最 大优 点 是利 用 了测井 高分 辨率 信 息 。从七 个泉 地 区波 阻抗 反演 剖面 中可看 出砂 层 的 横 向变 化 呈现 出一 定 的变 化 规 律 , 即钙 质泥 岩速 度
18 4
内 蒙古石 油化 工
21 年第 2 期 00 2
柴 达 木 盆 地 七 个 泉 地 区 中深 层 地 震储 层 预 测
轩红 彦
( 国 石 油 青 海 油 田分 公 司 采 油 一 厂 ) 中
摘 要: 七个 泉地 区为一 背斜控 制 的层状 岩性 油藏 , 储层 具 有“ 多、 、 ” 薄、 散 杂 的分 布特 点 , 一的利 单 用钻 井 资料 进 行储 层 预测 往往精 度 不 高 , 后地震 波阻抗 反 演 能够 弥补这 方 面的 不足 。 叠 储层 发 育在 地 震 波 阻抗 上 有 显著 的响应 特 征 , 据 统计 结果 总结 出它们 之 间的 关 系, 一规 律 对 七个 泉 地 区 E 。 个单 依 这 。三 元 及 E 油藏 的储层 预 测具 有指 导意 义 。 3 关 键词 : 七个 泉 ; 层 ; 储 测井 ; 阻抗 ; 气层 波 油 中图分 类号 : 68 1O 2 1 P 1 . 3.+ 文献 标识 码 : A 文章 编号 :O 6 78 (O O2 ~ O4一 O 1 O~ 9 12 1 )2 18 2
收 稿 日期 :O O 6 7 2 1 —O —2 作 者 简 介 : 红 彦 , ,7岁 , 轩 男 3 地质 工 程 师 , 国石 油 青 海 油 田分 公 司 采 油 一 厂 , 事油 气 地 质 综 合 研 究工 作 。 中 从

图 1 七 个 泉 地 区北 部 斜 坡 及 七 2 井 区 井 位 分 布 图 3
i 波阻抗特征分析
波 阻抗 反 演是 基 于模型 地 震反 演 。它 的基本 原 理 是 : 测 井资 料 出发 , 从 根据 钻 井分 层数 据及 时深 关 系对 井进 行 精 细 时 深 标 定 , 合成 反 演 成 果结 合钻 井 解 释 资 料 , 对主 要 目的 层段 E 。 个 单 元及 E 油 藏 的 砂体 进 行 了储 层 预 。三 。
测。
E 一 单 元 整体 上 呈 现 高 阻抗 特 征 , 阻 抗 值 波 达 90 0 0以上 , 体 厚 度 大 , 北 部 和 西 南 部 高 于 东 砂 西 北部 。 如西 北部 七深 z井 一七 中2 井 区一 线 , 3 砂体 厚 度一般 在 4 以上 ; 南 部 七 中 2 ~ 七 中 2 O米 西 O井 1井 七 芯1井 一线 , 波阻 抗 值大 于9 0 , 度大 于 6 m。 0 0厚 0 结 合该 区沉 积 特 征 分析 认 为 , 北 的 高 值 主要 因为 西 距离 物源 较近 , 岩含 量高 , 南部 的高 值 则 由于滨 砾 东
柴达 木盆 地 东部 坳 陷 区L ]北 部块 段带 [ ]西 1、 3、 部 坳 陷 区[ 5 别 为 第 四系 、 罗系L ]第 三 系 为 分 侏 7 、 烃源 岩 的含 油气 系统 [ 。七 个 泉地 区处 在西 部 坳 陷 3 ] 区, 布 着 第三 系大 部分 地 层 , 分 整体 为一南 陡北 缓 的 不对 称 的短轴 背 斜构 造 , 构造 长轴 为 西北一 东 南 向 , 构造 高 点位 于七 6 —4井 区。 背斜控 制 的层 状岩 性油 藏 [, s 主要含 油 层 系为E。 3。 。 ] 。和E E 以水下 冲击 扇和 辫 状河 三 角 洲 为 主 , 要发 育 分 选 不好 而 粒 度较 粗 主 的 含砾 砂 岩 和 分选 较 好 而 粒 度 较 细 的粉 砂 岩 , 中 为
( 湖沉积相带 , 浅) 钙质泥岩增高造成, 东北部砂岩较 厚 , 抗 高阻 , 测 为该 区储 层 发 育 有 利 区域 ( 图 阻 推 见
2 。 )
油 田主体部位 E 。 地层呈 现 中等阻抗 反射 特 征 , 北部 阻抗 值相 对较 高 , 围 比较 大 , 西 范 延伸 至七 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