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象山校区的设计思想
王澍象山校区公共建筑设计案例
王澍建筑被指光线暗不实用
几天来,来自普通人的 评议分为两种,一种说 感受到了匠心独具和中 国传统建筑风韵的魅力; 另一种却纠结于房子的 “怪”和“偏”,以及 使用上的种种背离常规。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2期
长廊在悬挂在外墙表面,围绕着建筑盘旋蔓延,这与在象山的山路 中行走形成了一种呼应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2期
取景与造景是象山二期的一大特色,看风景的人往往也在风景里。在墙面上 开出看似随意的洞口,这些洞口不仅大小不一,甚至有时呈不规则状,透过这些 洞口就是一幅幅巧妙设置的画面。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1期
王澍对传统的运用并不拘泥,所有的合院 都不是闭合的;在有的院子里,王澍把面山 的一面彻底打开,而在图书馆这处院落里, 围合处会有一个缺口,种上一棵树。王澍 说,等树长大,学生们会在树荫下看书。 而在建筑的内部,所有的内部设计,都非 常现代主义:线条感极强的灯、屋顶的水泥 质感、管道和线路的裸露。
在建筑师同行里,王澍被公认是最有中国文 人气的。而他也是很早就对中国的现代建筑提出 尖锐看法的人之一。王澍在中国建筑师中的名气, 一方面是因为他在国际上受到的关注,另一方面 是因为他的另类。他是把建筑带入大学的引路人, 但他又一直表现着对于庙堂规则的不屑。当年, 硕士论文答辩的时候,他对着老先生说,“如果 说中国有现代建筑师,那只有一个半,半个是我 导师,一个就是我。”
浅析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
浅析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
----功能与形式、文化孰轻孰重
一.引言:
今年四月份的时候我们去杭州建筑认知实习,有幸的和王澍及他的象山校区来个亲密的接触。以前总是在书本网络上了解他及他的作品,感觉他是个很有个性的建筑师,他的作品充满了“中国式解构”的意味。对他也充满了崇拜之情,当大巴车进入美院的象山校区,她与南山校区的建筑风格完全不同。在这里你仿佛进入江南水墨画般的仙境,新奇的艺术造型,个性的立面和开窗形式,传统的乡土材料。此时的建筑很具有吸引力,大家都很急不可耐的下车,一睹她的真容。但通过几个小时的实地参观接触,我对他却没有了崇拜,反而有了种质疑——“功能”难道比“所谓的形式、文化”更重要吗?首先谈谈象山校区的建筑设计的独到优异之处吧
二.象山校区的设计的独到之处。
第一,王澍设计的象山校区,大到整体的布局经营,小到建筑的形式、材料,确实有很多对传统与本土营造方式的思考。这种对当代建筑界“忘本”现象的批评,并最终提出了结合本土与当代现实的具体实验方案,这是值得我们肯定的。
第二,王澍在文章中常说,环境比建筑更重要。设计师对环境自然而然的改造,以及大量的种植和绿化,的确使校园富有生机和意趣。象山校区这种崇尚自然的独特环境,在众多大学校园中的确是不多见的。这不仅为美院学子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同时也打破了多年来几乎大
同小异的大学校园格局,使大家重新思考大学校园
的建设问题。
第三,建筑师重新认识本土营造观念,特别是挖
掘出了一些在当代仍显示着可用价值,甚至在当前
社会中显得十分先进的建筑理念。美院建筑利用传
中国美院象山校区王澍先生的设计原则
中国美院象山校区王澍先生的设计原则
中国美院象山校区王澍先生的设计原则
1.引言
设计是一门将艺术与实用性相结合的独特学科,而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的设计则是中国当代建筑界的一颗璀璨明珠。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中国美院象山校区的设计原则以及背后的理念与思考。
2.背景介绍
China Academy of Art, commonly known as CAA, is one of the leading art institutions in China. Its Xiangshan Campus, designed by the renowned architect Wang Shu, is a masterpiece that showcases his unique design principles. Wang Shu is the recipient of the 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 which is considered the Nobel Prize of architecture. His design philosophy emphasizes the integration of tradition and innovation, as well as the harmonious coexistence between architecture and nature.
3.主题一:传承与创新
中国美院象山校区的设计原则之一是传承与创新。王澍先生在设计中注重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同时也融入了现代化的创新元素。此举既尊重了中国传统文化,又展示了现代建筑的风格和技术。
(完整版)王澍——象山校区
计中体现出对文人园林与绘画的理解。
3.材料创新
• 与古为新:今天的作为,跟“古”的东西摆在一 起,呈现出“新”来。等同于日本园林绘画与设 计中的“见立”思想,即旧材新用。
• 旧有材料的再利用创造Baidu Nhomakorabea一种现在完成时的时间 体验,让人感受历史的变迁,感触到历史的维度。
钢 • 建筑师:王澍/陆文宇
N
一期: 1图书馆; 2~6、9 学院教学 楼及工作室; 7 管理办公及艺术 工作室; 8 小体育馆; 10 美术馆;
二期: 11 实验中心; 12~19 学院教学楼 及工作室; 20 小体育馆; 21 宿舍
• 这处校园的用地环绕一座名叫“象”的小山,山高约50m, 两条从西侧大山流来的小河从山的南北两侧绕过,在象山 东端合并,蜿蜒流入宽阔的钱塘江。
王澍主要作品
自宅室内(1997,已建成); 浙江海宁陈默艺术工作室(1998,已建成); 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图书馆(1998-2000,已建成); 杭州墙门(雕塑)(2000年,已建成); 杭州垂直院宅 (钱江时代)( 2001年,已建成); 杭州一分为二(雕塑)(2001年,已建成); 宁波当代美术馆(2002-2003年,已建成); 杭州中国美术学院视觉艺术学院(2002-2003年,已建成); 广州、北京拆筑间(2003年,已建成); 金华瓷屋(2003-2006,已建成) 南京三合宅(2004-2005,已建成); 杭州三合宅(2004-2005,已建成); 浙江宁波慈城古建保护、古建修复及协调区(2003-2004,方案);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一二期工程(2002-2007,已建成); 宁波五散房(2004-2005,已建成); 宁波博物馆(2005年,已建成)。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完整版)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
美术馆馆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
公共艺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
公
共
艺
术
学 院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
传媒动画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
传媒动画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
小剧场、阶梯教室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
小品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
总结
院 连廊
造景
自然 人文
天井 建筑
路径 坡道
园
思考 传统
图书馆
wenku.baidu.com
学生教学管理部、网络中心
中 国 美 术 学 院 象 山 校 区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
建筑艺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
建筑艺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
中 国 美 术 学 院 象 山 校 区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
该校区规划总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总用地面积800余亩这处
校园的用地环绕一座名叫“象”的小山。山高约50m,
田园·风土——浅析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的环境营造
美 院象山校 区 顾名思义, 依着象山而建 , 在校园中, 能享受到山耸水环 , 风景优美 的
。
中 美 国 的 美 到 院 术 来 给 学 这 , 这 个 院 个 象 小 小 镇 山 镇 校 注 变 入 区 成 了 位 了 新 于 著 浙 的 名 灵 江 的 魂 省 艺 和 杭 术 生 州 创 命 市 意 力 转 产 塘 镇 业 园 , 因 , 为 可 美 以 说 院
着菜 叶子 , 有 着面积 不小 的鱼塘 , 这 些在 别 的校 园 中是 不可 能感受 到
在 进行象 山校 区的选址规划 时 , 没有选 择政府 规划 的大 学 园区 , 而是选 择 了在杭 州南 部象 山边缘 的一块 土地 。尽管选 择在这 里建 造
中国美院象山校区王澍先生的设计原则
我国美院象山校区王澍先生的设计原则
一、引言
我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是我国美术学院的一个分校区,位于杭州市西
湖区的西湖景区附近。该校区以其独特的建筑设计风格而闻名,这些
建筑都是由著名建筑师王澍先生所设计。王澍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建筑
设计师,他的设计理念和原则对我国现代建筑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浅谈王澍先生的设计原则
王澍先生的设计原则包括简约、生态、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以及对场地、文化和历史的尊重。他在设计我国美院象山校区时,深度挖掘了
校区所在地的历史文化特点,并结合了现代建筑技术,将简约与生态
融为一体,构建出独具特色的建筑群。他的设计原则充分体现了对我
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尊重和创新。
三、深入探讨王澍先生的设计原则
1. 简约
王澍先生的建筑作品以简约著称,他善于用简洁的线条和几何形状来
表达建筑的美感。在我国美院象山校区的设计中,他运用了简洁而不
失美感的设计语言,让建筑更加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简约而不简单,给人一种平和、和谐的感觉。
2. 生态
王澍先生注重建筑与环境的融合与共生,他在设计中充分考虑了校区
所在地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特点,尊重了原生植被和地形地貌,力求保
持建筑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在建筑材料的选择和使用上,他也倡导使
用环保、可持续的材料,使建筑更加环保、节能,符合现代社会对于
生态环境的需求。
3. 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王澍先生善于将我国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建筑设计相结合,他在我国
美院象山校区的设计中充分体现了这一点。从建筑的外观形态到内部
空间的布局,都融入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元素,使建筑既具有现代感,
又不失传统特色,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王澍象山校区公共建筑设计案例
外国建筑师能否善待我们的城市,我们的 文化。全球化不能代替地域化,文化不可能全 球化。相当多的境外建筑师在处理中国的旧城 改造问题时,往往将城市看作是一张白纸,在 上面随心所欲地勾画蓝图,气势雄伟,图面效 果夸张,但是与现实相差甚远。
卡洛斯·奥托 国际客运中心 2001
北京奥运会主会场
上帝从空中俯瞰赫尔佐格的鸟巢从空中俯瞰也许会感到结构清晰,充满结构 理性和丰富的肌理,而我们凡人从地面上看,也许就不那么壮观,甚至有点凌乱。
一系列连续的路径在建筑内外环绕盘旋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2期
长廊在悬挂在外墙表面, 围绕着建筑盘旋蔓延, 这与在象山的山路中行 走形成了一种呼应。然 而过于复杂的交通空间 使得这里一度出现使用 混乱而不得不依靠各种 指示符号来辨认方向, 并且在18号楼由于两个 长廊的竖直距离不够而 出现了无法正常使用的 空间。这些可能是设计 者在驰骋灵感之后的负 面作用吧,然而对于公 共建筑来说方便使用依 然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1期
王澍对传统的运用并不拘泥,所有的合院 都不是闭合的;在有的院子里,王澍把面山 的一面彻底打开,而在图书馆这处院落里, 围合处会有一个缺口,种上一棵树。王澍 说,等树长大,学生们会在树荫下看书。 而在建筑的内部,所有的内部设计,都非 常现代主义:线条感极强的灯、屋顶的水泥 质感、管道和线路的裸露。
在象山建筑中,王澍最大的突破,在 于尺度。中国传统合院尺度是很小的,但 王澍的建筑尺度观念即使在现代建筑里也 是相当大胆的。
中央美院象山校区, 空间意向,
建筑,作为人与自然的连结
——中央美术学院象山校区空间意象解读
关键词:象山校区;山水画式构图;传统空间的继承性。
摘要:文章通过对中央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建筑与环境的关系,部分空间节点的分析,总结建筑师在该案例中使用的空间处理方法。认为在对象山校区的设计中,建筑师将建筑与环境并置到同等重要的位置,同时,在院落空间设计中,借助自然景观,运用了中国传统山水画式的构图形式,在建筑空间中体现了一种中国传统的审美情趣,表达了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观。但是就整个案例而言,在传统空间的继承性方面,空间与空间之间的联系被弱化,中国传统空间类型中完整的叙事性没有被完全体现。
一
正如王澍经常声称的那样,首先自己是一个文人,其次,才是一个建筑师。文人做事常有自己的坚持与追求,象山校区这件作品对于王澍,或许首先要表达的是一种文人的气质与追求,其次,它才被看作一件建筑作品。
当阅读一个所谓文人建筑师的作品时,阅读的重点往往不是与建筑相关的符号如比例、材料和一些具体象征性的形式等。对于文人建筑师而言,这些建筑的构成要素如同诗人创作时的遣词造句,它们来自于创作者生活与学习的语境,对于作品的构成来说不能说不重要,但是文人的表达往往喜欢有一个更深层次的主题,如关于境界的创造或者表达。当一个文人成为建筑师,那么在他
所营造的建筑中,建筑本身可能已经不再是主题,而是要通过建筑向阅读者传达一种观念。如果说文人建筑师的作品这与诗人或者画家的作品有什么不同,也许他们所做的只需要描绘和表达情与境,而建筑师,则要让人们在与建筑相处的过程中感受到它的情与境。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建筑分析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建筑分析
1. 简介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位于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的一个小岛上,坐落在长江三角洲和宁波市之间。该校区是中国美术学院的第二个校区,占地面积约200亩。象山校区的建筑风格独特,融合了当地传统的建筑特色和现代艺术元素。
2. 总体规划
象山校区的总体规划设计采用了“树林-街巷-庭院”三个主要元素。校区的建筑布局以大树和绿色草坪为主,形成了一个独特的艺术氛围。校区内的道路和街巷错落有致,增加了校区的活力和交流空间。同时,庭院的设计也考虑到了师生的休闲需求,设置了休息区和健身设施。
3. 主要建筑
3.1 教学楼
象山校区的教学楼设计简洁大方,采用了现代主义的建筑风格。教学楼的外墙采用了玻璃幕墙,增加了建筑的采光和通风效果。教学楼主要包括教室、实验室、工作室等功能区域,满足了学生学习和创作的需求。
3.2 画廊
校区内的画廊是展示学生作品的重要场所。画廊的设计简约而不失格调,采用
了白色和木色的调配,凸显了作品的艺术性。画廊内还设置了专业的展览灯光,使作品更加鲜明。
3.3 图书馆
象山校区的图书馆是一个现代化的学术资源中心。图书馆的外观宛如一本打开
的书,寓意着知识的开放和拓展。图书馆内部设有阅览区、自习区、电子阅览室等功能区域,为师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丰富的图书资源。
3.4 学生公寓
学生公寓是学生们生活和休息的地方。象山校区的学生公寓建筑外观简洁大方,内部布局合理。学生公寓内设有宿舍、厨房、洗浴等设施,为学生们提供舒适的生活环境。
4. 设施配套
4.1 运动场
象山校区的运动场地坪铺设了人工草皮,设有足球场、篮球场等多个运动区域,为师生提供了丰富的体育锻炼场所。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园山南二期工程设计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园山南二期工程设计摘要:文章记述了浙江杭州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园山南二期工程的设计建造过程,从中可以体现设计师对传统文化之于现代建筑的种种思考。 关键词:自然;城市;园林;范型;手工建造 这片校园是中国美术学院为它的建筑艺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公共艺术学院、影视动画学院、实验加工中心、基础教学部建造的新校园。500多教师和5000多本科与研究生在这里教学、学习与生活。 2000年,学院没有选择进入中国时下流行的政府组建的大学院区,而是选址在杭州南部群山的东部边缘。尽管这里暂时会存在一些基础设施不足的问题,但学院的教授、艺术家与参与选址的建筑师共同认为,依照中国的文化传统,在建筑选址时,环境中的山水甚至比建筑更加重要。 这处校园的用地环绕一座名叫“象”的小山,山高约50m,两条从西侧大山流来的小河从山的南北两侧绕过,在象山东端合并,蜿蜒流入宽阔的钱塘江。象山北侧的校园一期工程于2001年设计。2004年底建成,是由10座建筑与两座廊桥组成的建筑群。建筑面积约7万m2,由公共艺术学院、影视动画学院、图书馆与体育馆组成。象山南侧的校园二期工程于2004年设计,2007年建成,由10座大型建筑与两座小型建筑组成,建筑面积近8万m2,包括建筑艺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实验加工中心、美术馆、体育馆、学生宿舍与食堂。 在建筑师的思考中,最重要的就是“自然”。象山已经在那里,所有的建筑,包括将要使用建筑的人都以这座山为重要的观看与思考的对象。而在这一地区的传统中,建筑不仅要在空间上和自然融合,而且要在时间上产生一种超越地理限制的“遥远”感觉,代表了最具沉思状态的诗意。与现代建筑相比,这里的传统建筑的尺度因此要小得多。新的校园建筑被建筑师全部布置在地块的外边界,与山体的延伸方向相同,形成法律所允许的最高密度。因而与这一地区的传统城市平面更加相似。在建筑与山体之间,留出大片空地,保留了原有的农地、河流与鱼塘。总平面上每栋建筑都自然“摆动”,与中国的书法相似,体现出建筑对象山的蜿蜒起伏的敏感反应。如同书法,这个过程不能有任何中断,才能做到与象山的自然状态最大可能的相符。这里的每个建筑都如同一个中国字,它们都呈现出面对山的方向性,而字与字之间的空白同样重要,是在暂时中断时一次又一次回望那座山的位置。 如果“自然”是一端,建筑师思考的另一端就是“城市”。在校园里,建筑以法规所允许的最高密度布置,主要为3-4层。似乎是偶然的平
城市园林的守望者——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
在如今喧嚣的社会,王澍沉浸于乡间,寻找中国传统民间匠作技术,创造性地传承中国传统建筑并与之对话。在他看来,中国的建筑传统是一个循环营造的体系,体现着建筑与自然的和谐。他喜欢运用自然的材料和自然的营造方式,并融入本土的民族文化,让建筑有历史、有文化、有记忆,同时具有现代建筑的时代感。王澍对中国园林深感兴趣,认为造园是自然与城市之间的思考方式,认为这个诗意、安静的活动首先由文人来完成;此外,王澍对山水画有一种特殊的情感。因此,他在建筑作品中融入了许多造园的特征、手法和山水画的构图,营造出“天人合一”的环境和永久的诗意。
一、项目概况
象山位于杭州市西湖区转塘镇,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就是因这座山而得名。21世纪初,我国大部分大学在组建大学园区,中国美术学院没有追随这股潮流,而是独树一帜,选址在一座名为“象山”的小山附近。象山校区建筑面积约14万平方米,工程分两期建设,首先动工的校区位于象山北侧,二期则位于象山南侧。整个项目从2001年至2007年历经6年完工。第一期工程从2001年设计,至2004年建成,由图书馆、体育馆、公共艺术学院、影视动画学院和两座廊桥组成,较大的建筑共10座,建筑面积约6万平方米。第二期工程从2004年设计,至2007年建成,由美术馆、体育馆、设计艺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实验加工中心、学生食堂和宿舍组成,较小的建筑有2座,较大的建筑有10座,建筑面积约8万平方米。
二、合院建筑布局
从平面图上看象山校区,其建筑布局形式是一种合院式的分布格局,面向象山而造园,营造了一幅与山共存,建筑实体向内心(象山)围合的画面。在设计象山校区时,王澍对校园设计思考的定位落在了中国传统书院上,这个传统不仅仅涉及纯美学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探讨人的基本生存方式。回望中国传统书院,有诗云:
谈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规划与建筑设计
2 象山校区建筑空间细节及意境
园北区为一期工程,是由 10 座建筑与 2 座廊桥组成的建筑群,建 筑面积约 7 万 m2 ,作为公共艺术学院、影视动画学院、图书馆与体 育馆使用,一期作品基本是由王澍及其团队早期设计完工。校园 南区二期工程由 10 座大型建筑与 2 座小建筑组成,建筑面积近 8 万 m2 ,包括建筑艺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实验加工中心、美术 馆、体育馆、学生宿舍和食堂。其中包括日本建筑大师隈研吾操刀
摘 要:以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为例,介绍了该校区的整体规划设计思路,并探讨了象山校区建筑空间设计手法及意境的表达
方式,解决了大学校园建设空间单一、尺度不合理、场所意境缺失的问题。
关键词:校园,建筑空间,场所意境,室内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4. 14 DOI:10.13719/j.cnki.cn14-1279/tu.2016.36.013
非是创意了,是解决问题———解决一个依稀存在于记忆中的那个 炊烟袅袅,稻香鱼肥的生活场景,而这是不久前的现状,这也许是 王澍心中的梦。象山校区鸟瞰图和外部环境图见图 1,图 2。
1 象山校区整体规划概况及分析
“山不在高,有仙则灵; 水不在深,有龙则名”,对于中国美术 学院这一所非传 统 的 建 筑 老 八 校,因 为 王 澍 的 存 在,可 谓 吸 引 了 无数建筑师的目光,和大多数人一样对于王澍的认识缘于其获得
象山校区分析
五、建筑形式分析
• 建筑的外形多以方盒子的形式出现, 通常建立起一个以“回”字为基点的 场所模式,“回”即合院,从此出发 ,遵循一种减法原则,所有校园建筑 都是“回”的莫种削减结果,如汉字 的偏旁部首,而聚合的形态,直接来 自对象山原有自发性山地建筑聚落形 态的直觉把握。这也体现了“天人合 一”的人文思想。
• 校园建筑不是孤立的设计出来 ,而是在“自然”与“城市” 之间的思考中显现出来。在中 国的建筑传统中,这样的建筑 被称为“园林”。它特指“自 然”被置入“城市”,而城市 建筑因此发生某种质变,呈现 为半建筑半自然的形态。
• 如果“自然”是一端,建筑师 思考的另一端就是“城市”, 一系列似乎在等待某种事件突 发的小场所,似乎有点散漫, 甚至没有一个严格的结构,但 真正的生活才可能在这里放松 的发生。
八、评价与思考
• 从象山校区我们可以发现整个方案正是重新发现自然,并让建筑场所 回到重新再造自然场景之中,回到一个有森林、花草、山水组成的原 生态的自然之中的一个尝试。
• “重建当代中国本土建筑艺术学”是王澍秉持的学术理念,作为是中 国本土建筑运动的代表人物,他坚守建筑理想。面对全球化浪潮下的 城乡建筑风格趋同化现象,他以对西方现代城市及建筑观念的反思为 理论背景,批判性地回归地域建筑传统。
七、建筑立面分析
• 在象山校园中,刻意简化处理的立面、为满足功能要求 而略显庞大的建筑体量,都与自然和土地有一种亲近的 交接。黑瓦、石墙、长草、斑驳的泥土、水渍和青苔、 有意营造的粗犷,这些生活上的琐碎细节更能体现文化 之间的差别,更能体现自身文化的内涵与特征,赋予建 筑乡土的气质。
浅析中国美院象山校园对中国传统造园的继承和发展
“ 中国传统上 唯一 的建筑体 系就是一 种景观建 筑体系 , 境 中的 山水 ,比建筑本身更加重要 ”。尽管基础设施落后不 城市 与建筑 首先 取决 于以 自然之道 为约束 的人 文地 理 和以 足 ,校 园的选址依然排除 了中国时下 流行 的政府 大学园区 , ‘ 山 ’、 ‘ 水 ’为沉思对象 的景观诗学 。”——王澍 。 选择象山这一位于杭州南部群 山东部边缘地带大的山水环境 。 王澍 是第 一 位获得 普利兹 克 建筑学 奖 的中 国公 民。早 中国古典园林 中强调 “ 巧 于因借 ” , 说 的就是贵在对 场地 自 在2 0世纪 9 0年代末他就 以试验 的态度 ,实践其充满 中国传 身 、 建筑 自 身 以外环境的引入 , 这种借景关系 , 大到山水格局 , 统文人智慧的学术思辨 ,他所从事 的是立足于 中国传统 营造 小到毗邻的空间 。而象 山校 区,正是 因为选择 了有 山有湖 的 术的建筑活动 。在他 的 “ 造 园”活动 中 ,尤其 能够体 现他这 大 自然环境 , 便选择 了一片可 以与建筑产生关系 的自然 “ 景” 。 种 试验价值的便是 中国美术学院象 山校 区。那里是他思想 与 在象山校园 的建筑 中穿梭 ,无 时无刻不感受 到那种 与山 ,或 实践的结合物 ,也是 中国传统造 园对现代人居建筑影 响的产 者与 自然所形成 的片段性的不断交错融合 的关系。 物, 但 更多的是一种根植于我 国传统建筑思想 以及空 间意识 1 . 2 场地的 “ 师法 自然” 、 “ 天人 合一” 形 态的继承和发展 。在那里 ,建筑本身就是 “ 景 ・ 观” ,景 中 国传 统工 匠造 园 时 ,相地 之后 ,常常 先整 理 山水 ,
中国美院象山校区
浅析中国美院象山校区
在当代中国,任何一个建筑师都无法回避传统问题,这是中国建筑师的一个古典情结。一方面,面对现代,我们不得不放弃古典情感;然而另一方面这种放弃又必须是在熟悉和尊重基础上作出的决定,若没有古典情感而要在自己的作品中放弃古典情感是不可能的。能像王澍这样如此深刻又紧密地将极为先锋的创作与古老的民间传统联系在一起的人并不很多,这种对于传统的借鉴表现了王澍对传统的尊重。然而,单纯的传统性结构并不能承载他对于建筑的全部理解,生活的每一片断都是在原有旧事物的基础上叠加了一些新的事物。他的代表作品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就是对传统和现代建筑结合的漫长探索。
环境
“规划并建设一个美术学院的校园,不仅是一个景观问题,而是在更本质的层次上对建设模式的选择。决定着知识与教育将来在一个什么样的人文世界中成长,决定着学生的世界观、艺术观、道德观将在一个什么样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养育,并最终影响、决定着我们所生存的这块土地的未来。”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设计整个方案选址正是以此为基础,让建筑场所回到重新再造自然场景之中,回到一个有森林、花草、山水组成的原生态的自然之中的一个尝试。就好比王澍一直所向往,喜爱的江南园林一般,他企图把中国传统上的园林元素而不仅是建筑,重新呈现在杭州南部群山的东部边缘,呈现在一所校园里。而成功落成的象山校区在今天便是中国传统与山水、建筑共存活用的范式。
象山校园采取曲折而自由的布局,建筑和自然景观各占一半。在西方,建筑一直享有面对自然的独立地位,而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建筑在山水中只是一个不可忽略的次要之物。在王澍看来,整个建造体系关心的不是人间社会固定的永恒,而是追随自然的演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美院象山校区
理解象山校区的设计思想,先要理解王澍对时间和传统的感情。02年,杭州南山路开始改建,杭州市政府想把这条路建成上海的衡山路,西湖边上的很多民居就开始拆毁。为了阻止这一切,王澍沿西湖拍了400多张幻灯片,一张一张地讲给负责改建的官员看:每一幢房子,都带着不同历史时期的风格,他说:你们知道南山路的历史有多久吗?从你们改建完成那天起,南山路的历史就只有1年了。
因此,象山校园正是建立在王澍对时间和传统的理解之上。
而与那些沉浸于超速营造中的中国主流建筑师不同,身居学院要职的王澍远离现实的喧嚣,一意于他的理想城市、建筑的营造。园林城市和园林建筑的营造一直是王澍梦寐以求的,而象山校区正好实现和满足了他多年来的夙愿。这是一个人的、人文理想主义的校园规划和校园营造,两期营造环绕了象山,呈散点状分布山野间,随意而自然,没有刻意设计的建筑形象,也没有着意营造的中心校区,校区是铺展于象山脚下的园林城市。更为重要的是,象山校区的规划与建筑设计隐含着再造东方建筑学的宏愿,也着意于建构园林城市、建筑的范本。
所以说,建筑师王澍在象山新校园的建造中体现了自己的思考与主张。如何在迅速丧失地域文化的中国城市重建有地域根源的场所结构,如何让中国传统与山水共存的建筑范式活用在今天的现实,如何利用大学校园的建造规模探索一种当代中国本土新的城市营造模式。
王澍先生认为“中国的山与建筑的关系,从来不是景观关系,而是某种共存关系。”于是,象山校区便是让中国传统与山水、建筑共存活用在今天的范式。
校园采取曲折而自由的布局。建筑和自然景观各占一半。校园中心是葱郁温婉的象山,山脚下一弯流水,10座已完工的建筑像书法笔触一般顺着水势面山而建,建筑群随山体扭转、断裂。王澍说,“这首先在于一座规模庞大的校园与
一座不大的山的共存,因为那山是先在的”。
片平坦的水稻田。但王澍运用了传统园林建筑中
“平地起坡”技法,顺着山势和水势做出了坡度,
这使整个校区如同画卷一般。
象山校区在建筑材料上另辟蹊径。周围青山
绿水,白鹭满山。整个校区的建筑只使用四种建
材的原色:青瓦、钢筋、水泥、原木(竹),体现
了一种不同的中国建筑营造观,让建筑充满了江
南的灵性。
传统中国一直运用土、木这类自然材料作为
主要的建筑材料,这些材料在今日完全可以被循
环使用。于是,王澍从华东各省的拆房现场收集来了700万块不同年代的旧瓦片旧砖头,变废为宝。
王澍说:“你知道,南方诗歌文化里一个非常重要的主题是下雨,以及下雨之后看到雨水从哪里下来。”他在做瓦檐的时候,一直在想象学生们从窗外看着雨水从瓦檐上滴落的浪漫场景。另外,瓦檐还有着奇妙的实用价值。瓦片间充满了交叠
出的缝隙,这是天然的空调机,夏天的时候,风从缝隙间吹出来,自然地形成习习凉风;而冬天,这些缝隙又会对风力形成自我调节。
从远处望去,令人们印象最深刻的还要属这独具匠心的立面设计,墙上的植物让这座建筑融入象山,丰富的墙面细节,多变的窗格充分显示了设计的的创意。
而建筑本身的运动曲线和丘陵的起伏相呼应,它在视觉上形成一条纽带,回廊和走廊像蛇一样穿梭在建筑的内与外,好像是加强了建筑的呼吸。
路面,围墙都是采用青砖铺设。整个设计从细节上应证整校区的设计风格与环保的理念,值得大卫称赞。
我们可以看到,这是一个诗情画意的校园,一个朴素而深沉的作品。象山校区的设计与博大精深的东方文化有着深层的传承关系。
在新校园中,所有的建筑都以“象山”为中心,将它做为最重要的思考与观看的对象。每个建筑都如同一个中国字,它们都呈现出面对象山的某种指向性,而字与字之间的空白同样重要,这使得人们在漫游时一次又一次回望那座青山的位置。
而面对当下中国城市的大规模拆毁重建现象,一些历史的遗物本来可能被当做垃圾对待,但在这里却的到了循环利用,王澍的设计理念也同样有效控制了造价,重新演绎了中国本土可持续性的建造传统。
所以说,建筑师王澍在象山新校园的建造中体现了自己的思考与主张:如何在迅速丧失地域文化的中国城市重建有地域根源的场所结构,如何让中国传统与山水共存的建筑范式活用在今天的现实,如何利用大学校园的建造规模探索一种当代中国本土新的城市营造模式。
象山新校园或许是中国传统与现实激烈冲突中诞生的另一种“乌托邦”,30座大小不一的建筑平静的沉浸在中国南方平缓的山水之间,这里流动着5000个艺术学子的青春、激情、沉思与梦想,昭示着一条通往人们内心深处的返乡之路。苏州科技文化艺术中心
位于苏州金鸡湖畔的苏州科技文化中心,远远望去,在碧水蓝天倒映下,这座“新月牙”型的建筑显得气势恢弘。据了解,苏州科技文化中心占地13.8万平米,总建筑面积15万平米,总投资18.9亿元人民币,集合了大剧院、电影院、演艺餐厅、商业中心、科技展馆等功能,堪称国内规模最大的综合性文化艺术中心。它也是继苏州博物馆新馆后,苏州又一座由世界顶尖设计师设计的建筑,其设计师是保罗·安德鲁。在安德鲁提供的设计理念中,最核心的就是“一颗珍珠、一段墙和一个园林。”这三个苏州的传统元素体现了科技文化艺术中心在建筑美学上的立意。安德鲁虽然是法国人,但对中国十分熟悉。他所选择的珍珠、丝绸以及
园林等元素,都是苏州特产。
一颗珍珠
科文中心的核心建筑“是“珍珠岩”。这是个外形宛如珍珠的半圆形建筑,其外墙为双层玻璃幕墙。玻璃幕墙采用了点式彩釉玻璃。白天自然光的反射,会形成丰富的色彩效果,夜间,利用双层玻璃幕墙间高光乳白的照明,使得整个建筑呈现出洁白纯净的视觉效果。这里将被开发成餐饮中心。
一个园林
在“珍珠岩”与主体建筑之间,有一片融合了现代和传统设计理念的苏州园林。包括赏花园、石趣园、听竹园、屋顶花园四部分。
一段墙壁
科文中心外墙的设计外观与北京“鸟巢”很相似,但其实有着本质的不同。科文中心的外墙更像是蚕丝放大了的效果,并且兼顾了遮光和节能。设计师采用六边形双层铝合金挂板为基本单元,通过连续的几何叠加,使外墙的空间感和延展性得到体现,从而将苏州的丝绸文化与现代科技有机融合。这在建筑设计中属于“重技派”手法。
曼妙夜景
10月22日,第十六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开幕的前一天,笔者与中国建筑装饰百强企业代表夜游金鸡湖时,被苏州科技文化艺术中心曼妙的灯光深深吸引。在高科技灯光的掩映之下,科文中心显得格外璀璨夺目,成了夜晚金鸡湖畔一颗闪亮明珠。据了解,这是科文中心安装的LED灯具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光源点安装在金属幕墙的各个单元里,虽然光源点投射出的光线只有红、黄、蓝三种原色,但通过电脑的排列组合和光线投射到金属上形成的漫射效果,科文中心能够在夜晚呈现出奇妙的光影效果。
新旧结合
06年国庆,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新馆正式开馆。07年国庆,苏州科技文化中心正式开业。两位设计大师一前一后,为苏州留下两座经典作品,在苏州建筑设计界也引起了不小的反响。苏州市政设计院建筑分院院长李战对此很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