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中世纪教育制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述中世纪教育制度
早在文艺复兴时期,西方历史学家就开始把欧洲历史的发展分为“古代”、“中世纪”和“近代”三个阶段。

这些历史学家多是古希腊、古罗马文明的崇拜者,他们认为西罗马灭亡和他们所处时代之间的这段漫长时期,是文化衰败和野蛮的时期,于是把古典文明衰落至文艺复兴前这段时间,称为“中间的世纪”。

这段历史时期,整个西方社会完全掌握在宗教和宗教意识形态之下,一切古代文明与教育都被摒弃,人类的灵魂和肉体被长期禁锢与压抑,所以这段时期又被称为“黑暗时代”(Dark Age)。

然而,不论中世纪多么的黑暗,多么的压抑,抑或是文明的倒退,但是在缓慢的发展进程中它逐渐地吸收了希腊的民主、平等、哲学、教育,罗马的法制、政治、基督教的神学,以及日耳曼民族的兽性、野蛮。

这些文明的相互结合,相继产生和发展了行会教育制度、骑士教育制度、教会教育制度和大学教育制度,这四种教育制度构成了中世纪职业技能教育、行为精神教育、宗教神仪教育和学术研究教育的四大体系。

一、行会教育制度
西欧中世行会教育的兴盛,首先得益于这一时期城市行会的产生和发展。

从公元十世纪开始,由于生产的发展,在西欧形成了许多新兴的城市,“到了十二世纪,欧洲城市有了较迅速的发展,其中著名的城市有威尼斯、热那亚、波伦亚、比萨、佛罗伦萨、那不勒斯、米兰、马赛、巴黎、伦敦⋯⋯”。

这一时期,城市中的手工业者为了有效地反对贵族的掠夺,为了保护本行业的利益而结成了自卫性质的行会。

随着手工业的发展壮大,行会的势力也相应地逐日增大,往往成为一个城市的具有专业决定意义的经济力量,同时也是工艺教育的组织者,并且往往是一个城市的举足轻重的政治力量。

于是,在行会的监督领导下,学徒制度逐渐成为维持生产、发展生产以及传授技艺的制度。

学徒性质的教育即为早期的行会教育,是中世纪手工业行会的显著特点之一,同行会的建立一起,很早以来就已经存在。

在行会成立之前,它只是作为一种私人的习惯而存在。

随着行会的成立,学徒制度才逐渐具有社会性质,最后完全置于行会的控制之下。

西欧中世纪的学徒制是师傅传授技艺给徒弟所进行的一种行会教育。

这种学徒教育是由师徒之间契约来约束的。

契约是由师傅一方及儿童的父亲或监护人另一方共同签订的。

契约规定学徒必须做好派定的工作,在学徒期内,一般为七年,,学徒不得泄漏师傅要保密的一切事情,包括技术上的秘密,不得做也不得袖手旁观有损于师傅的事,并且随时要勇敢地保护其师傅。

学徒要绝对服从师傅的命令,学徒期间不得擅离职守,不得嫖赌,不得勾引妇女,未经师傅同意,不能结婚等等。

如有违背,则要给师傅以赔偿。

师傅则应尽其所能用最佳的方法传授其技艺给徒弟,师傅不得保留其技术。

契约并规定学徒期间,学徒的食宿、衣着等均由师傅供给。

学徒期满,合乎出师条件者便可出师,成为帮工。

因此,一个手工作坊不仅有师傅、学徒,还有帮工。

帮工是师傅的帮手,从师傅那里取得工钱,但不得开业。

帮工又称为旅游者。

他可以旅游到各地,为不同的师傅工作,这样他在旅游和帮工中,增长阅历娴熟其技艺,以便达到作为一个师傅所要达到的技艺水平。

帮工的技艺达到专精的地步,提出本行业的一件“精心杰作”,经过师傅及行会的鉴定通过,便可以得到师傅的称号,这时他便可以独立开业。

行会的学徒教育实际上开创教育史上职业教育的先河。

这种教育不仅传授技艺,同时又看重道德的培养。

但是,行会的学徒教育先天地有其片面狭隘性,它把保守技术的秘密当作不可动摇的信条来遵守,这就给技术的传播和促进带来了极大的阻力。

12、13世纪,西欧政治、经济文化得到进一步发展,学徒制教育越来越不能满足新兴市民阶级对职业技能教育的要求,开始出现行会学校和城市学校。

由行会资助或自己兴办学
校,进行各种类型的职业技术教育,开办以读、写、算为基本内容,用本族语进行教学的各种类型的职业教育学校,这种办校方式下的行会教育即现代职业教育的前身。

二、骑士教育制度
骑士制度最早在法国形成,法语是hevalerie,另有骑士身份的含义,是从单词heval(马)衍生出来的,生动地勾画出骑士英武的形象。

关于骑士制度的含义,学者黑尔恩肖认为:“骑士制度含有三种因素,即战争、宗教、侠义。

”在骑士的品质中,军人的品质占第一位,宗教的品质占第二位,社会交际的品质占第三位。

黑尔恩肖认为,军人的品德有:勇敢、忠心、慷慨;宗教的品德也有三种:忠于教会,服从,贞洁;社会交际的品德有:礼貌,谦逊,仁慈.这就是所谓的骑士精神.
骑士制度分为两个时期,12世纪中叶以前为“英雄时代”,骑士以追求忠君爱国、强壮勇敢为理想。

12世纪中叶以后为“礼文时代”,慷慨、谦虚、注重礼仪和仪表风度是骑士的品行标准和行为准则。

在“礼文时代”中,兴起了骑士教育。

骑士的品行和养成成为骑士教育的目的。

对上帝要虔诚,对主人要服从,对女人要爱恋和忠诚,骑士要养成一种锄强扶弱、尊敬长者和女性之风气,这在客观上促进了中世纪欧洲社会文明的发展。

建立在骑士制度和骑士精神基础上的骑士教育,有着较为固定的形式,分为三个阶段,即侍童(page)阶段、护卫(Squire)阶段和骑士(Snight)阶段。

这三个阶段的教育涵盖了成为骑士的预备教育和授职仪式,虽然骑士预备教育是训练式的、熏陶式的教育,缺乏知识的传授,但对人的温良品行的养成、社会文明风气的提升有着很好的作用。

骑士精神提倡尊重女性,反对禁欲主义,向往世俗生活的乐趣,突破教会禁区,为随后的人文主义奠定了基础。

骑士教育注意礼仪、文雅的举止,对以后在欧洲所出现的绅士教育有一定的影响。

骑士制度影响了整个时代的骑士文化与精神,直至十五世纪,骑士制度在宗教之后,仍是支配人们思想和心灵的强大伦理观念,可以说骑士制度是整个中世纪社会体系中的一朵奇葩。

三、教会教育制度
早期中世纪,基督教得到绝对的宗教统治地位,各类异教学校被取缔。

教育领导权操在基督教教会手中,教师由教会委任,教育内容浸透了神学气味,教育机构仅是为数不多的僧院学校、大主教学校以及设备简陋、水平低下的教区学校。

僧院学校的学生分为两类,一类是准备充当僧侣的儿童,称为Oblati,意为自愿献身者。

另一类是学成后仍为俗人,不准备充当僧侣者,称为Externi,意为外来者。

前者或称内学,后者或称外学。

僧院学校学生入学年龄约在十岁左右。

学习期限约为八至十年。

僧院学校的教育目的是培植学生具有“服从、贞洁、贫穷”三种品质。

服从指虔敬上帝并尊崇僧院的方丈;贞洁指终身不婚;贫穷指安于贫穷的生活,灭绝物质的欲求。

这些品质是僧侣所必备的。

除传授教义外,也进行简单的读、写、算的基本知识教育,这些是为诵读圣经、抄写圣书和计算宗教节日服务的。

后来,课程加多加深,吸收希腊、罗马时代的知识,逐渐把七艺纳入课程。

僧院学校的教师多由僧侣担任。

教学方法系由教师口授,说明意义,学生记录讲述的内容,诵读牢记。

教学多采用问答法,实行个别教学。

学生入学时期不一,学习进度不等,学习时间也因人而异。

除僧院学校外,当时还有大主教学校和教区学校。

大主教学校设在主教的所在地,学校的性质与水平同僧院学校相近,学校设备较好,学科内容也比较完备。

教区学校设在牧师所在的村落,学校规模很小,设备简陋,只教授一般读、写、算和基督教的初步知识。

这是由教会举办的、向一般世俗群众开门的普通性质的学校。

到中世纪晚期,堂区学校得到较快发展,成为西欧中世纪最普遍的学校教育形式。

虽然中世纪的教会教育是基于基督神学,宗教礼仪,但是其对普通百姓的知识普及,社会文化水平的提高,满足了人们的精神追求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其所有的教育都是为了服务宗教统治,宣传基督教义,普及神学思想。

四、大学教育制度
在12 世纪的欧洲城市中,一些有声望的学校具有学科特色,并且拥有一批优秀的教师包括一些声名卓著的思想家,吸引了欧洲各地的学生大量的学生汇聚到这些城市的学校里,使学校的规模逐步扩大,学术水平不断提高,学生和教师的人数日益增多,这些学校从原有的基础上逐渐发展成为大学。

学生不仅限于当地人,而是来自欧洲各地,学校拥有相当数量的教师,学校的课程不止是七艺,还有一门或多门更高级的学科,如神学、法学、医学等。

到了14 世纪,大约有20所新的大学在欧洲各国建立。

中世纪大学的兴起有两个方面的基础:一是世俗的基础,公元12 世纪,随着生产力
的发展,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新兴手工业者聚集在一起,形成了现代意义的城市,城市的建立促进了商业和贸易的发展,形成了对新的专门知识的强烈需求,于是一些从事专门知识研究和传授的机构应运而生;二是宗教的基础,中世纪学校是置于教会绝对的垄断之下然而随着12 世纪古希腊和阿拉伯哲学、科学知识大量引人欧洲,在教会内部出现了一股理性主义的思潮,要求改变过去对于宗教教义盲目和绝对的信仰,力图将科学纳人神学的轨道,把宗教教义发展成为科学的体系。

中世纪大学中通常设有四类学科:法学、医学、神学和人文学科,有的大学只设其中的一到两类。

文学课程主要开设七艺,七艺被基督教加以改造,为神学服务。

经院哲学的发展达到了高峰,神学体系得到确立,《神学大全》作为神学教材;教学的形式主要有3 种:讲授、复习和辩论;最重要的考试是学位考试,同时学生学习了一段时间后,如果能在重要的辩论场合,成功地维护了自己的论点,这位学生将可以获得学位;采取了宿舍导师制,大学附近出现了学生使用的宿舍和提供食宿的旅社,大学对寄宿的学生施行宿舍导师制。

一般宿舍管理的导师为教士,教士都是独身的,与学生同吃同住同学习;学位制度确立,大学新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可以成为学士,取得学士称号只是一种获得教学证书的候补者的资格,并不是学位。

待修毕大学课程,经考试及格者可得到硕士、博士学位,统称为教授。

硕士和博士两种学位并无程度上的差别。

区别在于硕士考试不公开,博士考试是公开举行并有隆重仪式。

中世纪大学的出现,首先打破了教会在教育上的垄断,巧妙地利用了各种社会矛盾,尤其是王权与教权之间的矛盾,争取到了一定的自主权,教师们在此自由发表言论,批判社会和政府,大学成为反权威的庇护所。

其次,大学中民主化的特点,对日后新兴资产阶级反对君主专制政府起了一定的作用,并为文艺复兴奠定了思想基础。

一方面,在学术研究方面中世纪大学提倡学术争鸣,鼓励自由辩论。

这使中世纪大学的学术气氛极为活跃。

另一方面,大学的民主管理使大学团体的正式成员都具有表决权,都可以参与校内事务的决策。

民主气氛在促进学术繁荣的同时也促使人们在社会的其它领域追求民主与公正,从而对日后新兴资产阶级反对君主专制政体起了一定的作用为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奠定了基础。

第三,中世纪大学培养了一大批卓越的科学家,促进了自然科学的发展。

这为后来欧洲在科技上的优势奠定了基础,也为地理大发现提供了客观条件。

第四,中世纪大学由于大学相对民主自由的风气和相对独立的地位,使得大学客观上成为酝酿宗教改革中的种种“异端”思想温床。

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后来的宗教改革。

成为自由研究学术的场所和反权威的庇护所。

综上所述,上述四种教育体系的发展,是历史推进的必然趋势。

随着城市的不断繁荣;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希腊罗马文明的不断挖掘继承;理性思潮的不断高涨,神学圣典
的权威必定要动摇。

早期的教会教育只能作为宗教意识形态教育缓慢延续;逐渐壮大的行业协会必然会主导专业技能的教育发展,兴办各类行业学校,满足日常经营及发展的需求;骑士教育作为一种尊贵高雅的教育方式,赋予了不仅仅是简单的武夫角色,在某种程度上是为了维系社会伦理文明,促使了绅士文化的形成;而大学教育,是“黑暗时代”长期孕育出的最靓丽灿然的果实,是近现代科技、经济、文化、民主、文明的高速发展的动力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