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中世纪教育制度
西方教育制度
第二节西方的学校教育制度
由于我国近现代的学制一直以西方为模版,所以我们先来看看西方学校教育制度的沿革。总的来说,古代西方并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统一的学校教育制度。
近代西方学校教育制度的形成是人类教育史上的重大事件,它推动了人类制度化教育的发展,并深刻地影响到我国现代学制的建立。当前,西方的学校教育制度正处于一个剧烈的变革时期。
一、西方古代学校教育制度
(一)古希腊的学校教育制度
1、雅典的民主教育制度
①0-7 岁接受家庭教育。
②7-12(13)岁上音乐学校。
③12(13) -15(16)岁上体育(体操)学校。
④15(16) -18 岁上体育馆学习:学习投标枪、驾御战车、角力等在当时十分重要的知识,为学生成为一名军人做准备。
⑤18 岁以后上埃夫比学校学习。
雅典民主教育制度的目的在于培养民主的公民,有广泛的文化修养,发达的智力,健康的体魄,多方面的兴趣,身心和谐发展等。女子在家里接受教育。以私立学校为主,学生上学要交纳一定数量的费用,只有部分有钱家庭的子女才能接受良好的教育。
2、斯巴达的军事教育制度
①0 岁以前就开始进行胎教:斯巴达非常重视胎教
②0-7 岁接受学前(家庭)教育。
③7-18 岁上国家设置的寄宿学校
④18 -30岁接受长期的军事训练。
斯巴达军事教育制度的特征:教育由国家办理,禁止私人办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骁勇善战的军人,与雅典的全面发展教育有很大差别;男女接受同样的教育,对以后女子教育产生深远影响。
(二)中世纪的西方教育制度
1、宗教教育
宗教教育主要由教会学校进行传授,学习神学知识,其目的在于培养僧侣,并向群众宣传教义。
教育的发展历程
教育的发展历程
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支柱,其发展历程与人类文明的演
进密不可分。从原始社会开始,一直到现代社会,教育的形式和内容
不断变革,深刻影响了人类的认知、价值观和行为方式。本文将着重
探讨教育的发展历程,从古代到现代逐一阐述,以展示人类教育的辉
煌进展。
1.原始社会的教育
在原始社会,教育主要通过口头传授和模仿学习的方式进行。部落
中的长者和智者扮演着教育者的角色,他们通过不断讲述神话传说、
捕猎技巧和生存经验,将知识和价值观念传递给后代。这种教育方式
质朴而朴素,注重经验的积累和实践技能的培养。
2.古代文明社会的教育
随着文明的进步,古代文明社会的教育开始系统化。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等文明古国皆有不同形式的教育制度。埃及的神庙学校注
重宗教教育和国家服务意识的培养;古希腊的哲学学院强调思辨和智
慧的培养;古罗马的家庭教育侧重法律与道德的传授。这些教育制度
开创了文明社会的教育新篇章,为知识的积累和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中世纪的教育
中世纪的教育主要由教会控制,以宗教教育为主导。修道院和大学
成为知识传承和培养人才的中心。教会学校以拉丁语为主要教学语言,
培养出大量的神职人员和官僚。这种教育制度的特点是宗教束缚多、僧侣教育者占主导地位,对于科学和哲学的发展存在一定限制。
4.近代的教育
随着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兴起,近代教育开始注重理性、科学和人文精神的培养。欧洲的普及教育使得教育逐渐脱离教会的束缚,发展为全民教育。同时,教育的内容也从传统的宗教道德教育拓展到物理、化学、历史、文学等多领域的知识,形成了现代教育的雏形。
第四章中世纪时期的教育
第一节 中世纪西欧的教育
2.中世纪大学的组织形式和特权 根据管理体制的不同,中世纪大学有 两种类型:波隆那型的“学生大学”, 由学生主管校务,欧洲南部的大学,如 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等地的大学多 属此种类型。巴黎型的“先生大学”, 由教师主管校务,欧洲北部的大学,如 英格兰、苏格兰、法国、瑞典和丹麦等 地的大学,属此种类型。
取得文学硕士的人就可以选学法学、 医学和神学,分科的专业学完后,则可 获得"博士"学位。中世纪大学的教学方 法主要是讲读和辩论。
第一节 中世纪西欧的教育
西欧中世纪的大学还不是现代意义 上的大学,但它为近现代的大学的产生 奠定了基础,特别是大学自治、学术自 由等大学理念从此萌发,对பைடு நூலகம்世大学产 生了重要影响。
第一节 中世纪西欧的教育
中世纪大学的出现,无论在组织上 还是在思想上,都突破了教会对教育的 垄断局面,从而有益于世俗文化教育的 发展。 中世纪大学还是当时著名学者活动 的舞台和培养一代新人的基地,为文化 科学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也为文 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运动奠定了基础。
第一节 中世纪西欧的教育
修道院学校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具有 “服从、贞洁、贫穷”三种品质的学生。 以圣经为主要的学习内容,也要进行简 单的读、写、算的基本知识的教育。后 来,课程加多加深,逐渐把“七艺”纳 入了课程范围,但贯穿着神学精神。教 师多由修道士和其他神职人员担任。对 学生的管教极为严格,棍棒和鞭条是学 校的必备品。
外国教育史——第5章
第五章中世纪与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
第一节中世纪西欧的教育
从公园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到14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前的近1000年,通称为“中世纪”(MilddleAges),这是西欧封建制度从发生、发展到衰落的历史时期,西欧中世纪教育就是指这一时期的教育。
一、西欧中世纪早期(五世纪末至十一世纪)的教育
封建社会的基础是封建的土地所有制,封建主和农奴是封建社会两个主要的阶段,他们之间的敌对的阶级矛盾是封建社会的基本矛盾
西欧封建社会的等级性是封建社会关系的一个重要特点,从而使封建教育也带有明显的等级性特征浓厚的宗教性成为西欧封建教育的另一个重要特征
(一)教会学校
在中世纪,西欧的教会学校主要包括三种类型:修道院学校、主教学校和堂区学校,在这三类学校中,修道院学校因其藏书丰富、管理严格等特点而成为最重要的教会学校
1、修道院学校
修道院学校主要是指设在修道院内的教育机构。就其发生而言,修道院学校是基督教修行制度(或称寺院制度)的产物
修道院学校分为两部分。未来准备将来担任僧职的贵族和僧侣子弟,自幼入院并住宿于修道院内而学习的,称内学;不准备担任僧职的人,则不住院内而学习的,称为外学。修道院学校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服从、贞洁、安贫等品质
2、主教学校
主教学校又称大教堂学校或座堂学校,一般设在主教的所在地,其性质和水平同修道院学校相近,学校设备条件比较好,学科内容也比较完备
3、堂区学校
堂区学校一般设在牧师所在的村落,是对一般居民子弟进行初步教育的一种形式
(二)世俗教育
在西欧中世纪,除了教会学校之外,随着封建国家的建立,也出现了适应中世纪社会和生活的世俗教育。世俗教育主要包括两种形式:宫廷学校、骑士教育
教育制度的发展历史
教育制度的发展历史
第一阶段:古代教育制度
在人类历史早期社会,教育主要是通过口传的方式进行的。儿童从父
母和长辈那里学习基本的知识和技能。这种教育主要是针对实用技能,如
狩猎、农耕和生存等,没有明确的教育机构和体系。
然而,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们开始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并逐渐
建立了形式化的教育体系。最早的教育机构可以追溯到古埃及、古巴比伦
等文明,他们建立了学校来培养精英阶层,包括祭司、政治家和军事统帅。
古希腊是古代教育制度的重要里程碑。在古希腊城邦,教育被认为是
全体公民义务和责任。古希腊教育分为两个阶段:小学和大学。小学主要
关注基本的算术、音乐和体育;大学则更加注重哲学、逻辑和修辞,旨在
培养高层次的知识分子和公民。
第二阶段:中世纪教育制度
中世纪的教育制度主要由宗教教育主导。基督教成为当时欧洲大部分
地区的主要宗教,教会掌控了教育的方向和内容。教育的目标是培养虔诚
的基督徒,为教会服务。
教育机会主要限于修道院和教堂学校。修道院教育以拉丁文和基督教
神学为基础,教堂学校则提供基础的文学、算术和神学课程。这种教育体
系主要服务于教会和贵族阶层,普通民众很少有机会接受教育。
第三阶段:近代教育制度
近代教育制度的发展主要伴随着工业革命和对知识经济的需求。工业革命催生了新的社会阶级,迫使政府采取措施扩大教育机会,并满足社会对技能和知识的需求。
19世纪,国家开始建立普通教育系统,旨在向全体公民提供基本的教育。这时期的教育以国家为导向,课程内容更加多样化,包括语言、科学、数学、历史等等。教育机会也得到了扩大,学校建设成为政府重要的投资领域。
外国教育史第五章
外国教育史第五章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
第五章西欧中世纪的教育
1、试述西欧中世纪教育的基本性质和主要特征。
(1)西欧中世纪的教育的基本性质
中世纪教育的基本性质是一种具有宗教性、等级性和世俗性的教育。中世纪前半期,教育鸡机关被教育垄断,世俗教育被扼杀,学校附设在教堂,教育目的是培养僧侣及为宗教服务的专门人才。同时,也向群众宣传,培养对宗教的虔诚信仰,僧侣教育与教民教育成为教育的主体。教学内容主要是神学,教学方法采取注入式,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但信勿疑。学校管理奉行禁欲主义,以残酷的体罚压制学生。
由封建主控制的宫廷学校则招收皇亲贵族子弟,培养治术人才。9世纪末到12世纪,封建贵族重视骑士教育,以加强维护封建制度的武装力量。中世纪后期,由于政治经济的发展和各地文化的交流,促成了12世纪城市大学的产生和发展。这些学校仿照手工业行会的形式组织起来,由师生共管,打破了教会的垄断和封建社会的闭塞局面。
(2)中世纪教育的主要特征
①宗教性、神学性。这是中世纪教育思想最为根本的特征。这种特征又是由基督教会对文化教育的完全控制以及基督教义成为中世纪西欧社会的意识形态这种红现实所决定的;
②保守、发展缓慢。无论与以前的希腊罗马时期相比,还是与以后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相比,中世纪都是一个教育思想相对贫乏和衰微的时期,因此发展较为缓慢;
③开放性,普遍性。受教育人群扩大,对教育的认识未分化。
(3)中世纪教育的意义
①中世纪教育为西方文明发展留下了大量的遗产,形成了一个较大的学校系统,教育思想首先强调德育,为后来的德育提供了很多见解。
教育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教育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 教育制度的起源 • 教育制度的发展历程 • 教育制度的改革与创新 • 教育制度的影响与挑战
01
教育制度的起源
古代教育制度的形成
古代教育制度
在古代,教育制度通常是由统治 阶级制定,以维护社会秩序和传
承文化。
家庭教育
在古代,家庭教育是教育的主要形 式,家长担任着孩子的教育责任。
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
01
职业教育起源于手工业行会的学徒制,逐渐发展成为现代职业
教育体系。
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02
职业教育对于培养技能型人才、促进就业和推动经济发展具有
重要意义。
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
03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职业教育也在不断改革和创新,以适应
市场需求和提高教育质量。
非正式教育的发展
01
非正式教育的定义与形式
过分追求考试成绩和升学率,导致教育内容过于狭窄,忽视了学 生的兴趣和全面发展。
就业难与结构性矛盾
高校扩招和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需求不匹配,导致部分毕业生就 业困难,人才供需存在结构性矛盾。
教育制度的未来发展趋势
个性化教育
终身学习
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样化,教育将更 加注重个性化发展,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特 长。
评估和资源整合等。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终身学习理念的普及,非
第三讲 古代罗马和中世纪的教育制度与思想
十二铜表法
第四表 家长权
一、对畸形怪状的婴儿,应即杀之。 二、家属终身在家长权的支配下。家长得 监察之、殴打之、使作苦役,甚至出卖之 或杀死之;纵使子孙担任了国家高级公职 的亦同。
图1:古代罗马共和后期的小学 (F.P.Graves,1919)
学习应张驰有度,劳逸结合 to combine study and recreation well
“没有什么东西能够经受持久的劳累”, “如
果学生的精力和精神因休息而得到恢复,他就 能以更旺盛的力量和更清晰的头脑进行学习, 而这种力量通常是不能用强迫得到的。”
古罗马建城(前754年)的传说
母狼哺婴
According to legend, Rome was founded in 753 BC by Romulus and Remus, who were raised by a she-wolf.
古罗马帝国的斗兽场
Roman
Colosseum
十二铜表法
3. The characteristic of Roman Education 三、The educational thoughts in ancient Rome
西欧中世纪的教育制度
西欧中世纪的教育制度
从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到14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前的近1000年,通称为“中世纪”,这是西欧封建制度从发生、发展到衰落的历史时期。西欧中世纪教育就是指这一时期的教育,在整个中世纪,教会学校是占主导地位的教育机构,与教会学校并存的主要是世俗教育。
西欧中世纪的教育主要分为3个阶段:基督教教育、封建主贵族的世俗教育、中世纪大学的形成与发展。
(一)基督教教育
在西欧封建社会的历史中,基督教会成为一种举足轻重的政治力量。它在意识形态上居于独尊的地位,并起垄断了中世纪的教育。
基督教作为一个社会组织,教会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组织结构、管理体制与程序,即以主教为中心的教职、教阶体系和具有法律效力的教规、教纪制度。在中世纪,尤其是早期,文化教育几乎全部为教会所垄断,教会学校是当时教育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教会学校按等级分为修道院学校、大主教学校、堂区学校,学校的教育内容主要是宗教,神学是全部学科的“王冠”,“七艺”(文法、修辞学、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的教学也都是为神学服务的。
修道院学校:修道院学校分为两部分。一为“内学”,主要负责对准备充当神职人员的学生的教育。一为“外学”,负责对不准备担任神职的学生的教育。修道院学校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服从、贞洁、安贫等品质。
修道院学校的学生一般10岁左右入学,学习期限大约为8年。修道院学校以圣经为主要学习内容。通行的教材为《教义问答》,是基督教教会对初信教者传授基本教义的教材,用问答体裁写成。神学加上“七艺”构成了修道院学校的主要学习内容,而神学则成为其他学科的“王冠”。修道院学校的教师完全由教士担任,教学方法主要是教师口授和学生背诵、抄写相结合。实行个别教育,学生的入学时间、学习进度和时间安排因人而异。学校的纪律十分严格,体罚盛行。
中世纪欧洲的教育制度与学术传统
中世纪欧洲的教育制度与学术传统
在中世纪欧洲,教育制度和学术传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社会的发展
和文化的传承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本文将从教育制度和学术传统两个方面来探讨中世纪欧洲的教育与学术。
一、教育制度
中世纪欧洲的教育制度主要由教会掌控,教会是当时最重要的教育机构。教会
为了传播基督教的信仰和培养信徒,设立了许多教育机构,如修道院、大学和教堂学校等。
修道院是中世纪欧洲教育的重要场所,修道院内有专门的学校,培养修道士和
传教士。修道院学校主要教授神学、哲学和拉丁文等课程,强调信仰和宗教的教育。
大学是中世纪欧洲教育的另一个重要机构,最早的大学诞生于11世纪的巴黎
和博洛尼亚。大学内设有不同学院,如神学院、法学院和医学院等,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学科进行深造。大学教育注重理论和学术研究,培养了许多杰出的学者和思想家。
教堂学校则是面向普通人群的教育机构,主要教授基本的读写和算术等知识。
教堂学校的教育内容相对简单,但对于普通人的素质提升和文化传承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学术传统
中世纪欧洲的学术传统主要以拉丁文为基础,这是因为教会使用拉丁文进行宗
教仪式和传教活动。因此,学术界也采用拉丁文作为学术交流和研究的语言。
学术传统注重经院哲学,经院哲学是中世纪欧洲学术的核心内容。经院哲学是
一种宗教哲学,旨在通过理性思考来解释信仰和宗教教义。经院哲学强调逻辑推理和辩证思维,对中世纪欧洲的思维方式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世纪欧洲的学术传统还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研究。学者们研究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文化遗产,翻译和注释古代著作,使这些文化宝藏得以传世。这些努力为后世的文艺复兴运动奠定了基础。
中世纪教育的主要特征
参考文献
李申申.简明外国教育史[M].开封:河南大学 出版社,1997 周采.外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 版社,2008 贺国庆.欧洲中世纪大学[M].北京:人民教育 出版社,2009 胡金平.中外教育史纲[M].南京:南京师范大 学出版社,2010
二、等级性
中世纪时期欧洲的封建采 邑制度具有深刻的等级性, 不同的封建主具有不同的 特权,享受不同的封建待 遇。反映到教育上主要表 现为不同等级的封建主子 弟接受与他所处的等级相 应的教育,每一个儿童所 受的教育决定了他在社会 中的等级地位。
Leabharlann Baidu
欧洲中世纪教育的等级性还体现在教会的 内部。教会模仿世俗封建主的等级制度建 立了教阶制度,从教皇、大主教、主教到 神父、牧师,分别接受不同的教育,具有 不同的教育权利。 至于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之间的教育差异就 更不用说了,受教育的是僧侣和封建主阶 层的特权,劳动者只能接受一点点浅陋的 宗教教育或者根本不能接受教育。
巴黎圣母院大教堂 (1163年—1345年)
中世纪教育的特征
一、宗教性
宗教神学是中世纪知识的代表,一切科学 都是宗教的奴。教会垄断了教育,只有僧 侣封建主才能接受良好的教育,教会学校 几乎成为本时期唯一的教育机构。教学内 容以神学、宗教教义为主,古代的文化被 加以曲解以便为宗教服务。僧侣是法定的 教育者。因此,欧洲中世纪的教育具有强 烈的宗教性质。
中世纪的教育
欧洲“大学”原来的含义是人们组织起来的团体,逐 渐发展为专指由从事学习、教学和研究的人组织起来 的团体。在以后的形成过程中,渐渐形成了较为明确 的含义,指并非专由一个地区或一个阶层团体的学生, 而是由各个地方来的学生组成的学校。从事着神学、 法学和医学等的高等教育。
中世纪大学的组织与管理特点
(5) 学生管教:极为严格,棍棒和 鞭条是学校的必备品。
(二)大教堂学校
大教堂学校:又称主教学 校或座堂学校,一般设在主教的 所在地,其性质和水平同修道院 学校相近,学校设备和条件比较 好,学科内容也比较完备。
(三)堂区学校
堂区学校:一般设在牧师 所在的村落,是对一般居民子弟 进行初步教育的一种形式。
讲授(lectio)来自拉丁语动词阅读(lego),即阅读指定 的教材,由教师诵读教科书原文及其注解,学生逐字逐句 地笔记,授课的内容则被记录、整理为“注释集” (commentarius)。
论辩(quaestio)最初只是一种口头训练,后来演变为一种正式的 教学方法。在神学院,论辩又分为两种,即问题论辩 (quaestio disputata)和自由论辩 (quaestio quodlibetalis)。
度,国王以下依次为公爵、伯爵、子爵、 男爵,最低一级的封建主是骑士。骑士 教育成为世俗封建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 分。
西欧封建社会概况 封建社会内部等级森严
外国教育史讲义4——西欧中世纪教育
外国教育史课程讲义4——西欧中世纪教育“中世纪”是指代一个特定历史时段的专有名词,英语表达为Middle Ages,法语为Moyen age;德语为 Mittelalter;意大利语为medioevo,都起源于拉丁语medium aevum,意思是“中间的时代”,即古代和近代之间的一个时代。通常把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作为其开端,以15、16世纪诸多划时代历史事件作为其终结,这些事件包括1453年君士坦丁堡失陷于土耳其人、文艺复兴、1492年美洲大陆的发现、1517年宗教改革的开始等等。“中世纪”这个词并不是生活在中世纪的人自己创造的,当时的人并没有现代人所熟悉的“中世纪”这一观念。这个词是15世纪后期意大利人文主义者最先使用的,人文主义者认为在古代史已经随着西罗马帝国的灭亡而结束了,在他们自己所处的时代和古典时代之间的一千年时间里,是两个文化高峰时期的低谷,这个时代是野蛮、愚昧、专制和未开化的“黑暗时代(Dark Ages)”。18世纪以来,虽然历史学家不断在驳斥这种偏见,但是中世纪这个词却保留了下来,人们习惯上仍将这漫长的时期视为一个独立的历史阶段。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欧洲近代的文明不是一夜之间从地下冒出来的,而是在中世纪的母腹中逐渐孕育的,大学的孕育诞生,便是有力的证据之一。漫长的中世纪千年并非一成不变,史学界一般把持续了1000多年的中世纪分为早期和晚期两个不同的阶段,中间以10、11世纪欧洲在的经济、政治、文化和宗教各方面的复兴为分界线。
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标志着西欧封建社会的开始。西欧的封建社会延续了1000多年。其中5—14世纪上半叶,是西欧封建社会形成和发展时期,历史上称之为中世纪。14世纪下半叶~17世纪中叶,是西欧封建制解体,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逐步发展时期,史称文艺复兴。西欧封建社会教育史一般以文艺复兴为分水岭,以前为中世纪教育,以后称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
欧洲中世纪的教育体制与知识传承
欧洲中世纪的教育体制与知识传承
在欧洲中世纪时期,教育体制和知识传承的形式与现代相比有着明显的不同。
封建制度的影响、宗教的统治以及经济和社会的变革等因素,为中世纪的教育带来了独特的特点和局限性。
首先,受到封建制度的影响,中世纪的教育主要以贵族和教会,特别是修道院
为中心。贵族子弟享有特权的教育,他们有幸接受教书先生的指导,并学习阅读、写作、算术等基础知识。在教会方面,修道院担负着教育事业的重任。修道院学校不仅培养修道士,还向一般的教徒提供教育机会。修道院学校主要教授宗教知识、拉丁语和经院哲学等课程。这两种教育机构的存在,保障了精英阶层的知识传承。
其次,中世纪的知识传承形式注重口传心授。大部分的学习是通过师生之间的
交流和传统的口头传承实现的。知识的获得不依赖于书本,而是依靠师长的传授和学生的模仿。学生们通过模仿老师的写作、朗诵和思考方式,逐渐掌握知识和技能。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使得知识的传承更加个人化和情感化,学生与老师之间建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
然而,尽管中世纪的教育系统存在一些显著的特点,但它也有一些明显的局限性。首先,教育机会的不平等是中世纪教育的显著特点之一。贫穷的农民和低层次的市民几乎没有机会获得教育。他们大部分时间被迫从事农耕和手工业以求生存,无法接受正规的教育。教育系统的特权性质与社会等级制度相契合,使社会各个阶层之间的知识差距进一步加大。
此外,中世纪的教育内容主要以宗教为核心。修道院学校的课程主要围绕圣经
和神学展开。这导致了其他领域的知识发展相对滞后,如科学、哲学和文学等。虽然有一些学者在这些领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整个知识体系仍然很大程度上被束缚在宗教的框架内。
西欧中世纪教育制度
1.根据自己的理解,论述中世纪西欧的教育制度。
论中世纪西欧的教育制度
公元5世纪,随着罗马奴隶制度国的灭亡,西欧进入了封建时代。由于战乱的破坏和统治者的文化水准,古希腊、罗马的文化成就被世人遗忘,西欧的文化教育水平大幅度下降。僧侣们获得了知识教育的垄断权,因而教育本身渗透了神学的性质。
一、基督教育
在西欧封建社会的历史中,基督教会成为一种举足轻重的政治力量。它在意识形态上居于独尊的地位,并垄断了中世纪的教育。
在中世纪,西欧的教会学校主要包括三种类型:修道学校、大教堂学校和堂区学校。修道院学校是最重要的教会学校。
1、修道院学校
修道院学校主要是指在修道院内的教育机构。修道院学校分为两部分。一是“内学”,主要负责对准备充当神职人员的学生的教育。一是“外学”,负责对不准备担任神职的学生的教育。
教育目的:培养具有服从、贞洁、安贫等品质。
教育内容:神学(圣经)和“七艺”
教育教师:修道士和其他神职人员
教育方法:教师口授和学生背诵、抄写相结合。教会学校对学生的管教极为严格,棍棒和鞭条是学校的必需品。
2、大教堂学校和堂区学校
大教堂学校又称主教学校或座堂学校,一般设在主教的所在地,性质和水平与修道院学校相近,学校设备和条件比较好,学科内容也比较完备。
堂区学校一般设在牧师所在的村落,是对一般居民子弟进行初步教育的一种形式。少数学校也招收女生。课堂以输入宗教知识为主,同时进行读写算和简单世俗知识的教育。
二、世俗教育
在西欧中世纪,除了教会学校之外,随着封建国家的建立,也出现了适应中世纪社会和生活的世俗教育。世俗教育主要包括三种形式:宫廷教育、骑士教育和城市教育。
外国教育史八专题
外国教育史八专题
专题一:西方教育制度(学制)发展
一、西方古代教育发展概况
(一)古希腊的学校教育制度
1、雅典的民主教育制度
①0-7岁接受家庭教育。由母亲、奴仆、保姆和孩子一起做游戏,在生活中接受一些基本常识的教育。
②7-12(13)岁上音乐学校。学习简单的读、写、算知识,以及唱歌和文学方面的基本知识。这时的音乐学校不同于现代意义上的音乐学校,而且都是私立的。
③12(13)-15(16)岁上体育(体操)学校。学习体育常识,学习骑马、射箭、军事技术以及政治、法律、哲学等必要知识。
④15(16)-18岁上体育馆学习。学习投标枪、驾御战车、角力等在当时看来十分重要的知识,为学生成为一名军人做准备。
⑤18岁以后上埃夫比学校学习。接受更为严格的军事训练。学生毕业后,再服役两年,成为国家的正式公民,并有可能成为官吏。
雅典民主教育制度的特征:目的在于培养民主的公民,有广泛的文化修养,发达的智力,健康的体魄,多方面的兴趣,身心和谐发展等。女子在家里接受教育。以私立学校为主,学生上学要交纳一定数量的费用。因此只有部分有钱家庭的子女才能接受良好的教育。
2、斯巴达的军事教育制度
①0岁以前就开始进行胎教。斯巴达非常重视胎教,主要表现在:a)选择健康、强壮的妇女担任传宗接代的任务;b)孩子出生后,要进行体检,身体比较弱的或有残疾的孩子就会被遗弃,只有健康的孩子才能生存下来。
②0-7岁接受学前(家庭)教育。与雅典的家庭教育不同,斯巴达的学前(家庭)教育要接受国家监督。
③7-18岁上国家设置的寄宿学校。学习作为斯巴达公民应有的知识和美德,主要是与军事有关的知识和品质,并接受各种考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述中世纪教育制度
早在文艺复兴时期,西方历史学家就开始把欧洲历史的发展分为“古代”、“中世纪”和“近代”三个阶段。这些历史学家多是古希腊、古罗马文明的崇拜者,他们认为西罗马灭亡和他们所处时代之间的这段漫长时期,是文化衰败和野蛮的时期,于是把古典文明衰落至文艺复兴前这段时间,称为“中间的世纪”。这段历史时期,整个西方社会完全掌握在宗教和宗教意识形态之下,一切古代文明与教育都被摒弃,人类的灵魂和肉体被长期禁锢与压抑,所以这段时期又被称为“黑暗时代”(Dark Age)。
然而,不论中世纪多么的黑暗,多么的压抑,抑或是文明的倒退,但是在缓慢的发展进程中它逐渐地吸收了希腊的民主、平等、哲学、教育,罗马的法制、政治、基督教的神学,以及日耳曼民族的兽性、野蛮。这些文明的相互结合,相继产生和发展了行会教育制度、骑士教育制度、教会教育制度和大学教育制度,这四种教育制度构成了中世纪职业技能教育、行为精神教育、宗教神仪教育和学术研究教育的四大体系。
一、行会教育制度
西欧中世行会教育的兴盛,首先得益于这一时期城市行会的产生和发展。从公元十世纪开始,由于生产的发展,在西欧形成了许多新兴的城市,“到了十二世纪,欧洲城市有了较迅速的发展,其中著名的城市有威尼斯、热那亚、波伦亚、比萨、佛罗伦萨、那不勒斯、米兰、马赛、巴黎、伦敦⋯⋯”。这一时期,城市中的手工业者为了有效地反对贵族的掠夺,为了保护本行业的利益而结成了自卫性质的行会。
随着手工业的发展壮大,行会的势力也相应地逐日增大,往往成为一个城市的具有专业决定意义的经济力量,同时也是工艺教育的组织者,并且往往是一个城市的举足轻重的政治力量。于是,在行会的监督领导下,学徒制度逐渐成为维持生产、发展生产以及传授技艺的制度。学徒性质的教育即为早期的行会教育,是中世纪手工业行会的显著特点之一,同行会的建立一起,很早以来就已经存在。在行会成立之前,它只是作为一种私人的习惯而存在。随着行会的成立,学徒制度才逐渐具有社会性质,最后完全置于行会的控制之下。
西欧中世纪的学徒制是师傅传授技艺给徒弟所进行的一种行会教育。这种学徒教育是由师徒之间契约来约束的。契约是由师傅一方及儿童的父亲或监护人另一方共同签订的。契约规定学徒必须做好派定的工作,在学徒期内,一般为七年,,学徒不得泄漏师傅要保密的一切事情,包括技术上的秘密,不得做也不得袖手旁观有损于师傅的事,并且随时要勇敢地保护其师傅。学徒要绝对服从师傅的命令,学徒期间不得擅离职守,不得嫖赌,不得勾引妇女,未经师傅同意,不能结婚等等。如有违背,则要给师傅以赔偿。师傅则应尽其所能用最佳的方法传授其技艺给徒弟,师傅不得保留其技术。契约并规定学徒期间,学徒的食宿、衣着等均由师傅供给。学徒期满,合乎出师条件者便可出师,成为帮工。因此,一个手工作坊不仅有师傅、学徒,还有帮工。帮工是师傅的帮手,从师傅那里取得工钱,但不得开业。帮工又称为旅游者。他可以旅游到各地,为不同的师傅工作,这样他在旅游和帮工中,增长阅历娴熟其技艺,以便达到作为一个师傅所要达到的技艺水平。帮工的技艺达到专精的地步,提出本行业的一件“精心杰作”,经过师傅及行会的鉴定通过,便可以得到师傅的称号,这时他便可以独立开业。
行会的学徒教育实际上开创教育史上职业教育的先河。这种教育不仅传授技艺,同时又看重道德的培养。但是,行会的学徒教育先天地有其片面狭隘性,它把保守技术的秘密当作不可动摇的信条来遵守,这就给技术的传播和促进带来了极大的阻力。
12、13世纪,西欧政治、经济文化得到进一步发展,学徒制教育越来越不能满足新兴市民阶级对职业技能教育的要求,开始出现行会学校和城市学校。由行会资助或自己兴办学
校,进行各种类型的职业技术教育,开办以读、写、算为基本内容,用本族语进行教学的各种类型的职业教育学校,这种办校方式下的行会教育即现代职业教育的前身。
二、骑士教育制度
骑士制度最早在法国形成,法语是hevalerie,另有骑士身份的含义,是从单词heval(马)衍生出来的,生动地勾画出骑士英武的形象。关于骑士制度的含义,学者黑尔恩肖认为:“骑士制度含有三种因素,即战争、宗教、侠义。”在骑士的品质中,军人的品质占第一位,宗教的品质占第二位,社会交际的品质占第三位。黑尔恩肖认为,军人的品德有:勇敢、忠心、慷慨;宗教的品德也有三种:忠于教会,服从,贞洁;社会交际的品德有:礼貌,谦逊,仁慈.这就是所谓的骑士精神.
骑士制度分为两个时期,12世纪中叶以前为“英雄时代”,骑士以追求忠君爱国、强壮勇敢为理想。12世纪中叶以后为“礼文时代”,慷慨、谦虚、注重礼仪和仪表风度是骑士的品行标准和行为准则。在“礼文时代”中,兴起了骑士教育。骑士的品行和养成成为骑士教育的目的。对上帝要虔诚,对主人要服从,对女人要爱恋和忠诚,骑士要养成一种锄强扶弱、尊敬长者和女性之风气,这在客观上促进了中世纪欧洲社会文明的发展。建立在骑士制度和骑士精神基础上的骑士教育,有着较为固定的形式,分为三个阶段,即侍童(page)阶段、护卫(Squire)阶段和骑士(Snight)阶段。
这三个阶段的教育涵盖了成为骑士的预备教育和授职仪式,虽然骑士预备教育是训练式的、熏陶式的教育,缺乏知识的传授,但对人的温良品行的养成、社会文明风气的提升有着很好的作用。骑士精神提倡尊重女性,反对禁欲主义,向往世俗生活的乐趣,突破教会禁区,为随后的人文主义奠定了基础。骑士教育注意礼仪、文雅的举止,对以后在欧洲所出现的绅士教育有一定的影响。骑士制度影响了整个时代的骑士文化与精神,直至十五世纪,骑士制度在宗教之后,仍是支配人们思想和心灵的强大伦理观念,可以说骑士制度是整个中世纪社会体系中的一朵奇葩。
三、教会教育制度
早期中世纪,基督教得到绝对的宗教统治地位,各类异教学校被取缔。教育领导权操在基督教教会手中,教师由教会委任,教育内容浸透了神学气味,教育机构仅是为数不多的僧院学校、大主教学校以及设备简陋、水平低下的教区学校。
僧院学校的学生分为两类,一类是准备充当僧侣的儿童,称为Oblati,意为自愿献身者。另一类是学成后仍为俗人,不准备充当僧侣者,称为Externi,意为外来者。前者或称内学,后者或称外学。
僧院学校学生入学年龄约在十岁左右。学习期限约为八至十年。僧院学校的教育目的是培植学生具有“服从、贞洁、贫穷”三种品质。服从指虔敬上帝并尊崇僧院的方丈;贞洁指终身不婚;贫穷指安于贫穷的生活,灭绝物质的欲求。这些品质是僧侣所必备的。
除传授教义外,也进行简单的读、写、算的基本知识教育,这些是为诵读圣经、抄写圣书和计算宗教节日服务的。后来,课程加多加深,吸收希腊、罗马时代的知识,逐渐把七艺纳入课程。
僧院学校的教师多由僧侣担任。教学方法系由教师口授,说明意义,学生记录讲述的内容,诵读牢记。教学多采用问答法,实行个别教学。学生入学时期不一,学习进度不等,学习时间也因人而异。
除僧院学校外,当时还有大主教学校和教区学校。大主教学校设在主教的所在地,学校的性质与水平同僧院学校相近,学校设备较好,学科内容也比较完备。教区学校设在牧师所在的村落,学校规模很小,设备简陋,只教授一般读、写、算和基督教的初步知识。这是由教会举办的、向一般世俗群众开门的普通性质的学校。到中世纪晚期,堂区学校得到较快发展,成为西欧中世纪最普遍的学校教育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