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肝脏理论的现代研究概况

合集下载

肝脏疾病研究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

肝脏疾病研究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

肝脏疾病研究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肝脏是人体的重要器官之一,其承担着许多重要的生理功能,如合成荷尔蒙、代谢药物、蛋白质、糖类和脂类等。

而肝脏疾病则是指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肝脏损伤和病理性变,严重威胁人类健康。

据统计,全球有亿万人口患有肝病,其中60%的死因是由肝癌、肝硬化等疾病所致。

肝脏疾病不仅影响着人们的生命安全,还导致了巨大的社会经济负担和疾病治疗上的挑战。

为此,我们需要了解肝脏疾病研究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以最大程度地减少疾病的危害,并提高治疗效果。

一、肝脏疾病研究的现状1. 基础研究肝脏疾病的发生机制非常复杂,如何防止或治疗仍然是一个关注的问题。

目前,基础研究对于肝疾病的认识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人们已经发现许多与肝脏疾病有关的基因、蛋白质和代谢产物,并探索了许多肝癌、肝硬化等疾病的病理学和免疫学机制,这些研究结果表明,肝脏疾病既有遗传因素也有环境因素,并且在病理变化的过程中,肝脏细胞的死亡和再生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过程。

2. 临床研究随着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和细胞生物学等技术的飞速发展,医学领域的肝脏疾病研究也在蓬勃发展。

临床研究主要涉及诊断、治疗、预防和控制等方面。

随着体外诊断技术的不断改进,医生们可以更准确地诊断疾病,更好地制定治疗方案。

在治疗上,人们发展了各种治疗方法,如手术切除、药物治疗、免疫治疗、介入治疗等,有效地控制了肝脏疾病的进展。

二、肝脏疾病研究的未来方向1. 个性化医学个性化医学是指根据个体的基因、病理学、生理学等特点,制定针对每个患者的最佳治疗方案。

在肝脏疾病的治疗方面,个性化医学已经成为未来的发展方向,可以帮助更多的患者获得适当的治疗。

与传统治疗方法相比,个性化治疗不仅可以提高治疗效果,还可以减少药物的副作用。

2. 精准医学精准医学是根据患者的基因特征制定最佳治疗方案的方法。

其中,基因测序是精准医学中的重点,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基因组信息,进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在肝脏疾病方面,精准医学可以更准确地诊断肝脏疾病,制定治疗方法,预测疾病进展。

中医药对肝脏疾病的治疗研究

中医药对肝脏疾病的治疗研究

中医药对肝脏疾病的治疗研究中医药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数千年的实践与总结,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

在肝脏疾病的治疗中,中医药在降低肝脏炎症、修复受损肝细胞、调节免疫功能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对中医药在肝脏疾病治疗中的研究现状进行探讨。

一、中医药在肝脏疾病治疗中的理论基础中医药理论认为,肝主疏泄,具有调节气血、形体的功能。

肝脏在中医药理论中与病因、病机、病理产生密切联系,中药治疗肝脏疾病侧重于调理肝脏功能,平衡阴阳,以达到治疗和康复的目的。

二、中医药对肝炎的治疗研究肝炎是肝脏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中医药在肝炎治疗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

中药治疗肝炎通过清热解毒、化痰止咳、活血化瘀等作用,可以改善肝脏炎症,促进肝细胞修复,提高免疫力,达到治疗的效果。

三、中医药对肝硬化的治疗研究肝硬化是肝脏疾病的末期阶段,常常伴随有肝功能受损和肝纤维化等问题。

中医药治疗肝硬化主要通过扶正祛邪、活血化瘀的方法,改善肝脏功能,减轻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同时,中药还可以通过调节免疫功能,防止继发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

四、中医药对肝癌的治疗研究肝癌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恶性肿瘤之一,传统治疗方法疗效有限。

中医药在肝癌治疗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抑制肿瘤发展、增强机体免疫力以及改善治疗后的生活质量等方面。

中药治疗肝癌可以通过调理气血、益气养阴、化痰散结等方法,达到抑制肿瘤生长的效果。

五、中医药在肝脏移植后的辅助治疗研究肝脏移植是目前治疗终末期肝脏疾病的有效手段之一,但手术后可能出现排斥反应、感染等并发症。

中医药在肝脏移植后的辅助治疗中,可以通过调节免疫功能、促进创面愈合等方式,提高移植肝脏的存活率,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六、中医药在肝脏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前景随着人们对中医药疗效认识的提高和对绿色、个体化治疗需求的增加,中医药在肝脏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前景广阔。

药物研制领域的创新和中西医结合的研究,将进一步推动中医药在肝脏疾病治疗中的发展。

中医肝功近代说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中医肝功近代说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器官 排 出体 外 , 如胆 固醇 、 红 素 、 、 固醇激 素 、 例 胆 氨 类 胺和 某些药 物 。肝脏 的解毒 功能尤 其其激 素灭活 作用 对维 持人体 的内环境稳 定有 十分重 要 的意义 。血 糖血 脂 电解质 和性 功能等均 与肝 脏 的激 素平衡 作用有 关 。 肝脏 疏泄 条达 , 养 四肢 , 濡 其华 在爪 。从现代 医学
火 。 近代 医学角度 看 , 从 中医肝脏 功能 包括消化 、 尿 、 泌
血液 循环 、 神经精神 内分 泌等方 面 。 证候 以现代 肝处 其
所 主症 , 及消化 、 延 精神 情绪诸 症 。 历代 诸家 大径相 同, 治则 渐趋 统一 。 分子 生物学 角度看 , 以古 启今 的科 从 有 学 内涵 , 得共享 与深 究 。 以此共促 中西 医渗 透接轨 值 谨 和 向现代 化发 展的时代 步履 l 。 1 一
变 为辅 酶 , 化代 谢 反 应 , 催 例如 将 维 生素 K 转 变 为 氢 醌 维生 素 K 用 于催化 凝血 因子 Ⅱ、 I Ⅸ、 VI、 X的合 成 。
基酸 营养有关 以及 活性 V— D促 进 骨盐沉 积有关 。 肝血 不 足 , 糙 筋无力 , 以有肝 风 内动 , 见 皮肤 粗糙 和 脏 可 证
转 化也 与肝功有 关 。V— 是治疗 雀 目的 良药 。肝血 不 A 足还 可 以 出现皮肤 爪 甲无 华 、 质疏 松 , 见皮 糙 、 骨 证 骨 软、 骨折 。 这些 与肝 脂溶性 维生 素和其他 维生 素 的吸收
和利用 不足 密切有 关 。现 代 医学研究 骨基质 的形成 与 V— 促 进 硫 酸软 骨 素合 成 和 V— A C促 进 胶原 羟化 和 氨
肝 血不 足在 很 大 程度 上是 血 的质 量 的下 降 , 主要

中医药对肝脏疾病治疗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对肝脏疾病治疗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对肝脏疾病治疗的研究进展肝脏是人体最大的内脏器官,负责许多重要的生理功能,如产生胆汁、排毒、代谢等。

然而,由于现代生活方式的变化,肝脏疾病的发病率不断上升。

幸运的是,中医药在肝脏疾病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在近年来取得了一些研究进展。

本文将重点介绍中医药在肝脏疾病治疗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

一、中医药在肝炎治疗中的研究肝炎是肝脏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包括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等。

中医药在肝炎治疗中有着悠久的历史,并且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最近的研究表明,中医药可以通过调节免疫系统、抗病毒作用等方式来改善肝炎患者的症状,减轻肝脏损伤,并促进肝脏的修复。

例如,传统中药方剂“柴胡合剂”在乙型肝炎的治疗中表现出显著的效果。

柴胡合剂由柴胡、黄芩等多种中药组成,具有清热解毒、抗病毒、调节肝脏功能的作用。

临床研究显示,柴胡合剂可以显著降低血清乙型肝炎病毒DNA的水平,减轻症状,促进肝细胞的修复。

二、中医药在脂肪肝治疗中的研究脂肪肝是一种常见的肝脏疾病,以肝脏脂肪沉积过多为特点。

中医药在脂肪肝的治疗中也有着显著的研究进展。

目前,中药中的多种植物提取物被用于脂肪肝的治疗。

例如,山楂、茯苓、莪术等中药成分被广泛应用于脂肪肝的治疗。

这些中药通过抑制脂肪的合成、促进脂肪酸的氧化等方式,减少肝脏脂肪的堆积,从而改善脂肪肝患者的肝功能。

三、中医药在肝癌治疗中的研究肝癌是一种高度恶性的肿瘤,在全球范围内造成了许多死亡病例。

传统医学在肝癌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中医药在肝癌治疗中也有着一定的研究进展。

中药中的一些天然化合物,如黄芩素、秦皮碱等,被发现具有抗肝癌的作用。

这些化合物可以抑制肝癌细胞的增殖,诱导细胞凋亡,从而抑制肿瘤的生长。

通过研究中医药对肝癌的治疗作用,科学家们希望能够找到更有效的治疗肝癌的方法。

结论中医药在肝脏疾病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在肝炎、脂肪肝以及肝癌治疗方面取得了一些研究进展。

然而,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验证中医药的疗效,并探索更有效的治疗方法。

中医五脏相关学说的现代研究概况

中医五脏相关学说的现代研究概况

中医五脏相关学说的现代研究概况【摘要】名老中医邓铁涛教授将五行学说与脏腑学说相结合,提出了“五脏相关学说”。

近年来,对五脏相关的研究在理论探讨、临床研究及实验探索方面均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关键词】五脏相关;现代研究Abstract: The theory of correlation of five viscera was introduced by famous veteran teran doctors of TCM named Deng tie- tao, who succeeded and developed the theory of five elements and entrails. Recently, many results were obtained on theory about correlation of Five Viscera, such as the discussion on Chinese medical science theory, clinical research and experiment.Key words: Theory of correlation of five; Recentresearch; Review中医五脏相关学说由我国名老中医邓铁涛教授提出[1]。

五脏相关既保持中医五行学说与脏腑学说的合理内容,又借鉴了现代自然科学的方法论为指导,是对中医基础理论的创新。

本文就近年来对五脏相关的研究作一综述。

1理论探讨1.1五脏相关源流探讨刘小斌[2]通过对《内经》“五脏相通”、汉代张仲景“五脏病”论、金元时期刘完素“五运主病”,以及明清医家提出的“五脏旁通”“五脏穿凿”、药性归经、五行相生子母相应之义、“五脏互相关涉”等理论学说比较研究,认为邓铁涛教授提出的“五脏相关”与上述理论有学术渊源。

1.2五脏相关的基本内容与特点郑洪等[3]认为,五脏相关的内容可包括:①中医五行学说落实于五脏:②以五脏为核心,同样保持五脏统属六腑、五体、九窍、五华等内容,其特点是整体、平衡和恒动;以系统和结构的观点认识五脏的相关性;以气血阴阳为五脏相关的信息单元和控制因子;以“症状-病机”的逻辑认识五脏关系。

中医五脏相关学说的现代研究概况

中医五脏相关学说的现代研究概况

关键词 : 五脏相关; 现代研究 中 图分 类 号 : 2 3 1 R 3. 文献 标识 码 : A 文章编 号 :0 8 0 ( 0 8 0 -5 3 10  ̄8 5 2 0 ) 71 8  ̄3
Th c ntRe e r h o e r b utCo r l to fFi e Vic r e Re e s a c n Th o y a o r ea i n o v s e a
t o w o s c e d d a d d v lp d te te r f v l me t a d e t i . R c n l ,ma y r s l e e o ti e n t e r b u a , h u c e e n e eo e h h o o e e e n s n nr l y i f as eet y n e u t w r b an d o h o a o t s y c reain o ie Vic r ,s c st e d s u so n C ie e me i a s in e t e r o lt fF v s e a u h a h i si n o h n s d c l c e c h oy.ci ia e e rh a d e p r n . o c l c lr s a c n x e i n me t
A b t a t T ete r fc reain o v ic r a nrd c d b a u eea ea otr fTC n me e gt sr c : h h oy o orlt ff evs ea w sito u e yfmo svtrn trnd coso M a d D n i o i e—
C E a-a LUXa.i, IOYn H NK ii,I i bn XA i j o g

中医脏与证本质的现代理论概念的研究报告

中医脏与证本质的现代理论概念的研究报告
疏泄” 的作用有 障碍 , 就可影响整个消化系统各器官 的生理功能 , 以 至于影响循 环系统 和神经系统生理功能。 但是 , ” 肝胆” 与神经 系统互 为影响的相关联 系, 并不能认为” 肝” 和” 胆” 就代表神经系统 的功能 ,
T d R L C T ) 而了解” 脾” 与骨髓 、 胸腺 、 淋巴结和脾脏等免疫器官的关 系; 测定 乙酰胆硷 、 胆硷 酯酶和第 二信使 物质 ( c A MP、 c G MP) 而 了解交 感、 副交感神经和嘌呤能神经 ( P u r i n e r g i e n e r v e ) 的亢进 或抑制状态 ; ( : A M P 能抑制细胞分裂促进细胞分化 , 促使交感神经功能偏亢 , c G M P 能抑制细胞分化 , 促进细胞分裂 , 促使副交感神经功能偏亢; 测定 l 7 一
的系统层次 ” ;” 肝藏血” 、 ” 藏精于肝” 和” 肝主疏泄” , 实际上就是现代 消化系统 中肝脏生理功能的宏 观概括 。肝脏对营养物质的代谢起着 十分重要 的作用 , 营养物 质经过肝脏 的处理 , 输 送进入血液 循环系
谢 态一 功能态的系统层次 , 深入进行” 病证结合” 和中医脏与证研究 。 1 3 3 8 项指标检测的意义 ①测定血清胆硷 酯酶 、 淀粉酶 、 白蛋 白葡 萄糖耐量试验 、 胃液分泌量 、 总酸度 和游离酸度 而了解 胃肠 道及其
羟类 固醇 、 l 7 一 酮类 固醇 、 血浆皮 质醇 和甲状腺 ” 吸收率而 了解 ” 脾” 与内分 泌系统的 内在联 系; 测 定超氧化物歧化酶 ( S OD) 过氧化脂质
如” 谋虑” 、 ” 决断 ” , 都是受高级 神经中枢所支配 的, 而 不是肝脏 的功 能。 ” 肾l f 贝 0 是 以内分泌 、 泌尿生殖功能为主及其相应的现代医学的器

中医药治疗肝病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肝病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肝病的研究进展中医药作为我国宝贵的传统医学文化,对于肝病的治疗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

近年来,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进步和对中医药的重新认知,中医药在肝病治疗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本文将介绍中医药治疗肝病的研究进展。

一、中医药治疗肝病的理论基础传统中医药认为肝主疏泄,肝气不舒则病发。

肝病多与情绪不畅、疏泄失常有关。

中医药治疗肝病的基本原则是调理肝气,活血化瘀,以达到舒肝息风、疏肝理气的效果。

中医药治疗肝病的方法包括中药汤剂、针灸、推拿按摩等多种形式。

二、中医药治疗肝病的中药研究进展中药在治疗肝病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对于调理肝气、活血化瘀有显著的疗效。

现代研究发现,一些中药可以通过调节肝脏细胞凋亡、氧化应激和免疫功能等多个途径来改善肝病症状。

例如,黄芪对肝炎患者的肝功功能有明显改善作用;枸杞子可以保护肝细胞免受氧化应激的损伤;当归、川芎等中药则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对于肝硬化等疾病也有一定的疗效。

三、中医药治疗肝病的针灸研究进展针灸作为中医治疗的重要手段,也在肝病治疗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一些研究表明,针灸可以通过调整肝脏的生理功能,改善肝内外环境的平衡,从而达到治疗肝病的目的。

例如,针刺足三里穴可以增强肝脏代谢功能,改善肝病的症状;针刺肝俞穴可以调节肝脏内分泌功能,促进肝细胞再生。

四、中医药治疗肝病的推拿按摩研究进展推拿按摩作为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肝病治疗中也有其独特的疗效。

推拿按摩可以通过调理肝气,舒缓肝脏的紧张情绪,从而改善肝病的症状。

一些研究表明,经常进行推拿按摩可以缓解肝炎患者的肝痛、腹胀等不适症状,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此外,推拿按摩还可以促进肝脏血液循环,加速废物的排出,对于肝功能不全的患者具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

综上所述,中医药在肝病治疗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现代科学研究不断验证中医药治疗肝病的疗效,并深化对中医药治疗机制的理解。

相信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和临床实践,中医药在肝病治疗中的作用将得到更好的发挥。

传统中医对肝脏疾病的调理和治疗及其现代研究

传统中医对肝脏疾病的调理和治疗及其现代研究

传统中医对肝脏疾病的调理和治疗及其现代研究标题:传统中医对肝脏疾病的调理和治疗及其现代研究引言肝脏疾病是当前全球范围内医学界面临的一项重要挑战。

传统中医在肝脏疾病的调理和治疗方面拥有丰富的经验,并在现代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本研究旨在运用定量分析和构建模型等方法,探究传统中医在肝脏疾病调理和治疗中的疗效,为现代医学提供参考和借鉴。

研究主题本研究将重点研究传统中医对肝脏疾病的调理和治疗。

通过收集和整理相关文献,分析传统中医对肝脏疾病的治疗方法和方剂,挖掘其中蕴含的药物成分及其调理作用。

结合临床实践,探究传统中医对肝脏疾病调理和治疗的疗效。

研究方法1. 文献收集:通过检索中医药数据库和医学文献数据库,收集相关的临床研究、实验研究和药理研究文献,筛选与本研究相关的内容。

2. 数据整理:对收集的文献进行整理和分类,研究中医药治疗肝脏疾病的方法和方剂,提取其中的关键信息和药物成分。

3. 定量分析:将提取的药物成分进行定量分析,运用统计学方法探究其对肝脏疾病的调理作用,包括对肝功能指标的影响和疗效评价。

4. 构建模型:基于研究结果,构建定量模型来模拟传统中医对肝脏疾病的调理和治疗。

模型可以考虑药物的剂量、频次、疗程等因素,并根据不同病情和致病机制进行个体化调整。

数据分析与结果呈现通过文献收集、数据整理和定量分析,发现传统中医对肝脏疾病的调理和治疗具有显著的效果。

以中药治疗肝炎为例,通过定量分析发现,某中药方剂可以显著降低患者血清转氨酶水平,改善肝功能指标,并且达到了显著治愈效果。

构建的模型进一步验证了中药方剂的疗效,并提供了个体化调整方案。

结论本研究通过定量分析和构建模型等方法,研究了传统中医对肝脏疾病的调理和治疗。

研究结果表明,传统中医在调理和治疗肝脏疾病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和较好的疗效。

中药方剂可以通过降低血清转氨酶水平、改善肝功能指标等来治愈肝脏疾病。

该研究为现代医学提供了传统中医作为辅助治疗手段的参考和借鉴,并为进一步研究和临床应用传统中医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依据。

“肝肾同源”理论研究现状的概述

“肝肾同源”理论研究现状的概述
摘要 : 对“ 肝 肾同源” 理论 的源流、 内容及现代研 究现状进行梳理和 总结 , 指 出“ 肝 肾同源” 的理论体 系及其现代研 究过程 中所存 在的一些问题 , 为进 一步研 究提供参考 。 关键词 : 肝 肾 同源 理 论 研 究 中图分类号 : R 2 2 8 文献标识码 : B 文章编号 : 1 6 7 2 — 8 3 5 1 ( 2 0 1 3) 0 2 - 0 0 62 0 1 3 年第 1 0卷第 2 期
“ 肝 肾 同源 ’ ’ 理 论研 究 现 状 的概 述 △
陈 攀 徐 志伟 敖海清 C 1 . 广 西 中 医 药 大 学 南 宁 5 3 0 0 0 0 : 2 . 广 东 省 广 州中 医 药 大 学 广 州 5 1 0 0 0 0 )
2 . 2藏泄互用 : 闭藏是 肾的生理特性 , 疏泄是肝 的生理特性 , 正 1“ 肝 肾同源” 的理论源流 中医学运用五行学 说将人体 的肝 、 心、 肾、 肺 和脾五脏分 如朱丹溪所说 : “ 主闭藏者肾也 , 司疏 泄者 肝也” 。肝 肾藏泄互
别归属为木 、 火、 水、 金、 土。根据肝 、 肾的生理活动特点 , 在五 用关系是指 肝主疏泄与 肾主藏精两者对立统一 , 相辅相成 , 相 行当中 , 肾性 属于水 , 肝性 属于木。 根据五行生克制化理论 , 水 互协调,维持机体正常生理功能。精藏于肾又布散于五脏六 具有促进机体生长发育等功能, 而将肾精散布于五脏六腑 ( 肾) 生木 ( 肝) , 肾为肝之母 , 肝 为肾之子 , 肝 肾母子关 系是肝 腑, 肾两脏关系的最根本认识。从《 内经》 开始已经有了肝肾两脏 是通过肝主疏泄功能调节全身气机升 降而 实现 。肝 肾藏 泄互 在生理和病理上的密切相关记载。《 素问・ 五运行大论》记载 用关系在生理上肝气疏泄使肾气开合有度,肾气闭藏防肝气 互 相作 用 , 协调平 衡 , 相辅相成 , 共同维护和调 节机 “ 北方生寒, 寒生水, 水生成, 成生肾, 肾生骨髓 , 髓生肝” , 讲明 疏泄太过 , 了两脏在生理 的密切相关 , 肾藏精 , 主骨生髓 , 精髓 化生肝血 , 体气 、 血、 阴、 阳平衡 。 肝肾藏泄互 用关 系在病理上主要表现为 肾是通过髓生养肝 。《 灵枢 ・ 本神 》 记 载“ 肝藏血 , 血舍魂 , 肝气 肝 主疏泄与 肾主封藏关 系异常 , 肝 肾藏 泄互用关 系失调 , 则机 虚则恐 ” , “ 恐惧不解则伤精 , 精伤 则骨酸痿厥” , 讲 明了肝 肾两 体 阴阳、 气血失调 , 诸 病丛生。肝疏泄太过致使肾封藏失职 , 临 脏在病理上的相互影 响 , 肝藏血 功能失调 或肝血亏虚 , 则肾精 床上会出现女子月经不调、 量多, 男子遗精或阳强不泄。肾失 失养导致精伤 , 临床上则 出现头晕 目眩 , 耳鸣耳聋 , 腰腿酸软 。 封藏 , 肾精 亏虚 , 肝 血不 充 , 肝 失所养 , 临床 上会 出现女子 闭 肝肾在生理及病理上的相互关联形成 了“ 肝肾同源” 理论 的核 经、 不孕, 男子阳痿、 不育等症。 肝肾藏泄互用维持着机体生长 我修复 , 贯穿了人体正常的生、 心内容,并且对指导中医临床诊察病证及遣方用药具有里程 发育及促进疾病或损伤后的自 碑的意义。到了唐宋时期, 在临床实践中, “ 肝肾同源” 理论内 长、 壮、 老、 死的生命过程【 l 】 。 肝肾同源” 理论指导病证诊治应 用的研究 容得到了极大发展和补充,唐代临床学家孙思邈在 《 千金要 3“ 方》 中提出下焦病的治疗应“ 热则泻于肝, 寒则补于肾” , 宋代 肝肾 同居下焦 , 精 血相生 , 藏泄互 用 , 在生理上关系密切 , 《 圣济总录》 提出“ 肾藏精 , 肝藏血 , 人之精血充和 , 则肝 肾充 在病 理上亦互相 影响 。李 中梓在 《 医宗 必读》 中提出“ 乙葵同 实, 上荣耳 目, 故耳 目视听不衰 , 若精血亏耗 , 二脏虚损 , 则神 源 , 肝肾同治” , 强调 了肝 肾同源 , 两脏同病 , 肝病治 肾 , 肾病治 水不 清 , 瞻视乏力 , 故令 目暗” 。到 了明代 , 医家李 中梓在前人 肝 , 肝肾同治 的学术观点 。中医藏象学的肝和 肾实质内涵应涵 理论基础之上结合 自己长期 的医疗实践 , 进一 步提 出 “ 乙葵 同 盖了现代医学的肝脏和肾脏。 结合现代医学观点, 肝肾同病最 源, 肝肾同治 ” 的理论学说 。 所谓的“ 乙葵 同源 , 肝肾同治 ” 是指 典型的表现为乙肝相关性肾炎、 肝硬化性肾病和肝肾综合征, 肝与肾在五行 、 天干、 方位等配属上, 肾应北方壬葵水, 肝应东 从某种意义上可以成为中医学所说的肝肾同病的例证闭 , 佐证 方甲乙木, 肾藏精 , 肝藏血, 精血互相化生 , 故为“ 乙葵同源” ; 肝病及肾, 肾病及肝 , 肝肾同病的中医学术观点。但是中医所 “ 东方之木, 无虚不可补, 补肾即所以补肝 ; 北方之水, 无实不 说的“ 肝” 和“ 肾” 与现代医学的“ 肝” 和“ 肾” 不同, 不仅指解剖 可泻, 泻肝即所以泻肾” , 故日: “ 肝肾同治” 。“ 乙葵同源 , 肝肾 学上相应的脏器;还包括了以解剖学上的肝和肾各 自为代表 同治” 理论的提出, 不但充实和丰富了“ 肝肾同源” 的理论内 的多个系统功能的集合, 如现代医学的中枢神经系统、 内分泌 涵, 同时也标志着“ 肝 肾同源” 理论体 系的形成 。 系统 、 免疫 系统 等多个系统 的部分功 能 , 几乎涵盖 了人体的生 2“ 肝肾 同源” 的理论内容 长、 发育、 生殖、 水液代谢以及精神情志等多方面的功能, 因 “ 肝肾同源” 理论体系强调 的核心是肝 肾两脏在生理和病 此 , 中医学所 说肝 肾同病 的疾病范 围是 非常大 的 , 机体所有系 理上 的互相影 响、 密切相 关的联系 , 其 主要 包括精血 同源和藏 统 的疾病在发病机理上 几乎都有可能会发生肝肾 同病 的病理 泄互用两个方面的内容。 现象 。在 临床 上 , 肝 肾同治 的治疗 原则 应用亦非 常广 泛 , 几乎 2 . 1 精血同源 : 肝 肾精血 同源 主要包含 肝肾精血起源相 同及肝 涵盖 了机体 的所有 系统 的疾病 ,许多病例往往要从肝 肾关系 。 肾精血相互转化两方面 的内容 : 肝 肾精血起 源相 同 , 从先天 角 去探讨其 发病 机制 , 治疗可遵 循肝病治肾 , 肾病治肝或肝 肾同 度讲 , 肝 肾共 同起源于先天之精 , 从后天来看 , 肾之精 、 肝之血 治的原则 。林立 生等喂 道 了治疗 慢性乙型肝炎 3 例病案 , 在 皆 由水谷 之精化生 和充养 ; 另一方 面, 肝 肾精血互化 , 肾藏精 , “ 补 肾生髓成肝 ” 理论指导下 , 采用肝肾同治原则 , 其中2 例患 肝藏血 , 肾精和肝血相互转化, 正如《 张氏医通》 所说 : “ 气不 者的 H B V — D N A转阴, 肝功能恢复正常, 另外一位患者肝纤维

肝病中医理论概述

肝病中医理论概述

肝病中医理论各种急慢性病毒性肝炎的患者,常表现为迁延、胶着、顽固、难愈等湿热症候特征,因此,多数学者将“肝炎病毒”称之为“湿热疫毒”或“湿毒”。

从中医辨证来讲,病毒性肝炎属于“温病”范畴,以湿热为因,肝脾同病。

病机变化主要是湿热邪毒蕴结脾胃,困遏肝胆,以致脾胃运化失健,肝气疏泄失常。

其机制在于:湿热疫毒持续存在体内,湿热由气分逐渐深入血分,不管湿重、热重还是湿热并重,湿热久羁均可导致血瘀,由于湿性黏滞、湿热最易阻滞气机,气滞则血瘀;湿易化热、血热则血易瘀滞,进而形成湿热瘀毒证。

若湿热熏蒸,肝胆失泄,胆汁不循常道而外溢肌肤,则出现目黄、肤黄、小便黄。

肝病临床观察可以看到,在各型肝病病情慢性化、重症化、活动性阶段,患者常表现为肝区灼热胀痛或腹痛,疼痛部位固定,口干口苦,不欲多饮,目黄、身黄如橘子色,小便发黄,甚至如浓茶样,胸脘痞满或胀痛,便血,肌肤可见肝掌、赤缕或瘀点、瘀斑,舌苔黄腻,舌质暗红,脉玄滑,肝脾大等表现,均可归属湿热瘀毒互结为患。

各种急慢性肝炎涉及的病理因素主要包括湿、热、郁、瘀、毒等,其发病过程表现为湿热内蕴→化火→酿毒→血瘀→邪毒伤正的症候转化特征。

因此,湿热是肝病发病的始动因素,湿热瘀毒互结是肝炎发病的中心环节。

湿重者,纳呆、厌油腻、头重如裹、肢体沉重、腹胀便溏、舌苔白腻、脉滑;热重者,口渴喜饮、小便短赤、大便秘结、可有发热、舌苔黄腻、脉数;湿热并重者,两者症状兼见。

相应地,中药组方法用药多集清热、利湿、凉血、活血、解毒等诸法于一体进行治疗,有效改善患者的湿热症候。

在具体运用时,对于偏重湿热者,以清热利湿为主,凉血散瘀为次。

如热重于湿者,当用茵陈蒿汤、黄连解毒汤合方;湿重于热者,可用茵陈胃苓汤、加减藿香正气散合方;湿热并重者则用甘露消毒丹、茵陈蒿汤合方。

中药对肝脏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

中药对肝脏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

中药对肝脏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一、引言:在当今这个快节奏、高压力的社会环境中,肝脏健康问题日益凸显,成为了影响人们生活质量与寿命的重要因素。

肝脏,作为人体内最重要的代谢器官之一,承担着解毒、合成蛋白质、储存能量等多重功能。

随着环境污染加剧、不良生活习惯普遍以及药物滥用等问题的出现,肝脏疾病发病率逐年上升,给个人、家庭乃至社会带来了沉重负担。

因此,寻找安全有效的保肝护肝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理论研究的角度出发,深入探讨中药在保护肝脏方面的作用机制及其实验研究成果。

一、理论基础:中药护肝的科学依据1.1 中医理论视角下的肝脏养护在中医学中,肝脏被视为“将军之官”,主疏泄,调畅气机,负责管理全身气血的运行和情志活动。

中医认为,肝脏喜条达而恶抑郁,一旦肝气郁结,则易引发各种疾病。

因此,中医治疗肝病注重调和肝气,疏肝解郁。

中药通过其独特的四气五味、归经理论,能够针对性地调节肝脏功能,达到养肝护肝的目的。

1.2 现代药理学对中药护肝成分的研究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药理学技术为揭示中药护肝机制提供了有力工具。

研究表明,多种中药中含有的活性成分如黄酮类、苷类、多糖类等,具有抗氧化、抗炎、抗纤维化等多种药理作用,能够有效保护肝脏细胞免受损伤。

例如,枸杞多糖能促进肝细胞再生,减轻肝损伤;丹参酮ⅡA则通过抑制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发挥保肝作用。

这些研究成果为中药护肝提供了坚实的科学依据。

二、核心观点一:中药抗氧化作用与肝脏保护2.1 氧化应激与肝脏损伤的关系氧化应激是指机体在遭受各种有害刺激时,产生过量活性氧自由基(ROS),导致氧化系统和抗氧化系统失衡的状态。

肝脏作为代谢中心,容易受到氧化应激的攻击,进而引发脂质过氧化、蛋白质变性及DNA损伤等一系列反应,最终导致肝细胞凋亡或坏死。

因此,减轻氧化应激是保护肝脏的重要策略之一。

2.2 中药抗氧化成分及其作用机制中药中蕴含丰富的抗氧化成分,如维生素C、维生素E、硒及多种植物化学物质,它们能够清除体内的自由基,增强抗氧化酶系统的活性,从而减轻氧化应激对肝脏的损害。

肝脏疾病研究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

肝脏疾病研究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

肝脏疾病研究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一、肝脏疾病现状描述肝脏疾病是指导致肝功能异常的一系列疾病,包括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等。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全球范围内,肝脏疾病的死亡率排名第四,仅次于心血管疾病、癌症和中风。

拥有12亿人口的中国则是肝炎和肝癌的高发区之一。

肝脏疾病给患者和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健康和经济负担。

二、肝脏疾病的研究进展1.肝脏疾病的病理生理机制研究病理生理机制的深入研究可以为肝脏疾病的防治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基础。

现代分子生物学、组学技术及数据挖掘方法的大量应用,为肝脏疾病的病理生理机制研究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例如,通过转录组学技术,可以揭示病毒性肝炎过程中mRNA的全局表达变化,寻找到关键基因和通路,为今后引导新药研发打下基础。

2.肝炎病毒的基础和应用研究肝炎病毒是病毒性肝炎最主要的病因,其基础和应用研究是肝脏疾病研究的重要方向。

唾液酸和智能水分子是近年来研究人员在基础研究部分上对分子治疗研究的成果,唾液酸的基础研究主要用于肝癌和肝炎的治疗,而智能水分子的潜在应用则与肝脏病的治疗有关。

此外,在性病的治疗方面,一些研究者也开始探索利用全球基因科学和反向系统网络研究来发现新的应用。

三、未来发展方向1.量子计算在肝脏疾病方面的应用量子计算是指用量子理论和新的物理学思想信息科学中的新一代计算机。

随着计算机领域的不断完善和量子计算技术的成熟,将有望在肝脏疾病等医学领域得到应用。

2.遗传和表观遗传学在肝脏疾病中的应用遗传和表观遗传学是肝脏疾病研究中的热点领域之一。

遗传学主要研究表现型与基因型之间的关系,而表观遗传学则是研究表观功能在生物过程中发挥作用的科学。

这两个领域的结合,有望为肝脏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治疗方面提供新的思路。

3.医学数据挖掘技术的应用随着数字化医疗建设的逐步推进,医学数据日益庞大。

如何有效挖掘这些数据中所蕴含的信息,对肝脏疾病的研究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医学数据挖掘技术的应用,使得对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征进行分析和识别得以实现,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更加准确、个性化的方案。

中医药在肝脏疾病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在肝脏疾病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在肝脏疾病治疗中的研究进展肝脏是人体内重要的消化器官之一,承担着合成、代谢、解毒等多种生理功能。

肝脏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增加,给人们的健康带来了严重威胁。

传统中医药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疗效优势在肝脏疾病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介绍中医药在肝脏疾病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一、中医药治疗肝炎的研究进展肝炎是造成肝功能异常的重要原因之一,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

中医药治疗肝炎的研究成果日益丰富,其中以中药的治疗疗效显著。

中药治疗肝炎的方剂有较长的历史,其中以清热解毒、疏肝理气、活血化瘀等为主要治疗原则。

在临床应用中,通过不同配伍方剂的运用,能够有效改善肝功能指标,减轻炎症反应,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二、中医药治疗肝硬化的研究进展肝硬化是肝炎、肝纤维化等肝脏疾病进展的最终阶段,其病情较为复杂,临床治疗困难较大。

中医药作为一种综合调理的治疗方式,在肝硬化的治疗中具有独特的优势。

中医药治疗肝硬化的方法主要包括清热解毒、疏肝理气、活血化瘀、健脾益气等,通过调节肝气、脾胃功能,改善机体代谢功能,减轻肝脏负担,从而起到治疗作用。

三、中医药治疗肝癌的研究进展肝癌是肝脏疾病中最为严重的一种,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居高不下。

中医药治疗肝癌的研究表明,中医药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和预后。

中医药治疗肝癌多从调节免疫功能、减轻放化疗的副作用、延缓肿瘤的进展等方面入手,通过中药的治疗可以起到辅助化疗的作用,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四、中医药治疗脂肪肝的研究进展脂肪肝是由于肝脏脂肪异位沉积导致的一种慢性肝病。

中医药治疗脂肪肝的研究表明,中医药治疗可通过调整体内代谢功能,减少脂肪的合成,促进脂肪的代谢分解,达到改善脂肪肝的治疗效果。

中医药治疗脂肪肝的方法包括清热解毒、疏肝理气、利湿解毒等,通过中药的综合调理作用,改善患者的肝功能指标和脂代谢水平。

综上所述,中医药在肝脏疾病治疗中的研究进展表明,中医药治疗肝脏疾病的方法多样且疗效显著。

中医治疗肝病进展

中医治疗肝病进展
中医治疗肝病进展
汇报人: 日期:
目 录
• 中医治疗肝病的历史与背景 • 中医治疗肝病的理论基础 • 中医治疗肝病的临床实践 • 中医治疗肝病的科研进展 • 中医治疗肝病的未来展望
CHAPTER 01
中医治疗肝病的历史与背景
中医治疗肝病的起源
早在古代,中医就对肝病有了认识和治疗方法。 最早的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肝病的论述和治疗方法。
中医治疗肝病的疗效评价缺乏标准化和客观化指标,导致其疗效受到一定质疑。
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病成为当前的趋势,但中西医结合的具体方法和最佳配伍仍需进 一步探索和研究。
CHAPTER 02
中医治疗肝病的理论基础
中医对肝病的认识
肝为刚脏
中医认为肝脏是一个刚脏,其 生理特点为性喜条达而恶抑郁 ,因此肝脏容易受到情绪的影
响,导致肝气郁结。
肝主疏泄
肝脏具有疏泄和调节全身气机的作 用,包括调节情志、消化、血液、 水液等多个方面。
肝藏血
肝脏有贮存和调节血液的功能,可 以维持血液的正常循环。
中医治疗肝病的方法
01
02
03
辨证施治
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 进行辨证施治,制定个体 化的治疗方案。
针灸治疗
针灸是一种非药物治疗方 法,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 来达到舒缓肝脏、缓解疼 痛的目的。
总结词
推拿治疗是一种自然疗法,通过手法按摩刺激人体穴位和经络,促进气血流通,改善肝脏功能,达到 治疗肝病的目的。
详细描述
推拿治疗肝病主要是通过刺激相关的穴位和经络,如足厥阴肝经、手太阴肺经等,以调节肝脏功能, 改善病症。同时还可以配合中药外敷、拔罐等疗法,提高治疗效果。
CHAPTER 04
中医治疗肝病的科研进展

中医药在肝病中的应用与研究

中医药在肝病中的应用与研究

中医药在肝病中的应用与研究肝病是指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肝脏结构和功能的病变,给人体健康带来了严重威胁。

在现代医学中,中医药在肝病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中医药在肝病中的应用与研究。

一、中医药治疗肝病的理论基础中医药治疗肝病的理论基础主要有“肝为疏泄之官”、“肝主疏泄”等观点。

根据中医理论,肝脏是疏泄之官,与人体的疏泄功能、血液循环、气机调畅等密切相关。

当肝脏受损时,会导致气滞血瘀、痰热郁结等病理现象。

中医药通过调节肝脏功能、疏通气机、清热解毒等方法来治疗肝病,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二、中医药在肝病治疗中的应用1. 中药治疗肝病中药是中医药治疗肝病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药治疗肝病主要通过调整气机、清热解毒、疏通经络等方式来改善肝脏功能,促进病情的恢复。

例如,在肝胆湿热型肝炎中,常用的中药有黄连、黄芩、栀子等,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

而在痰热郁结型肝脏病中,则多用龙胆草、金钱草等清热燥湿的药物来治疗。

2. 针灸治疗肝病针灸作为中医药的重要疗法之一,也被广泛应用于肝病治疗中。

通过在特定穴位施针,可以调理肝经,疏通经络,促进气血运行,达到治疗肝病的目的。

例如,在治疗肝郁气滞型肝病时,可以选择足厥阴经穴位进行针灸,如太冲穴、太溪穴等。

3. 推拿按摩治疗肝病推拿按摩作为一种中医药疗法,也被广泛应用于肝病治疗。

通过按摩特定部位,如足三里、肝俞等穴位,可以调理肝脏功能,促进气机疏通,改善肝病症状。

同时,推拿按摩还能缓解肝脏疼痛,促进血液循环,加快病情的康复。

三、中医药治疗肝病的临床研究中医药治疗肝病的临床研究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许多临床研究表明,中医药在改善肝脏功能、减轻肝炎症状、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具有显著疗效。

例如,一项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研究发现,中药复方联合干扰素治疗可以明显提高乙型肝炎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治愈率。

此外,中医药的多方位调理作用也得到了研究人员的关注。

例如,一项针对肝纤维化的研究发现,中医药治疗可以通过抗炎、抗氧化、调节免疫等多个途径来改善肝纤维化病情。

中医肝病学的基本理论和治疗原则

中医肝病学的基本理论和治疗原则

中医肝病学的基本理论和治疗原则中医肝病学是中医学中重要的分支之一,它以中医理论为基础,研究肝病的病因、病机、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的内容。

本文将介绍中医肝病学的基本理论和治疗原则。

一、中医肝病学的基本理论中医肝病学的基本理论主要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和经络学说等。

根据中医理论,肝主疏泄、调节血液,是人体脏腑经络系统中最重要的器官之一。

肝病的发生与阴阳失调、五行失和、经络阻滞等因素密切相关。

1. 阴阳学说阴阳学说是中医理论的核心之一,它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阴阳两种对立而统一的力量构成的。

在肝病学中,阴阳失衡被认为是导致肝气郁结、肝阳上亢等病变的主要原因。

2. 五行学说五行学说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元素来描述宇宙间万物的演化和相互关系。

在肝病学中,五行学说被用来分析肝病与其他脏腑、经络的相互关系,以及肝病的发展过程。

3. 经络学说经络学说是中医理论的基础,它认为人体内存在着一定数量的经络,通过这些经络,气血等生命物质在人体内部得以运行。

肝病常常与经络阻滞、气血运行不畅等问题密切相关。

二、中医肝病学的治疗原则中医肝病学在治疗肝病时,依据中医理论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以下列举几种常见的治疗原则。

1. 疏肝解郁肝气郁结被认为是肝病的重要病机之一,因此疏肝解郁是治疗肝病的基本原则之一。

通过舒缓情绪、调节饮食、适当活动等方法来缓解肝气郁结、改善肝功能,是常用的治疗手段。

2. 清热凉血肝病常常伴随体内的热毒、血热等问题,此时可以采用一些清热凉血的中药或中医针灸疗法来调理。

这些方法能够清热降火、解毒凉血,帮助肝脏恢复正常功能。

3. 活血化瘀肝病导致的气血运行不畅、淤血等问题可以采用活血化瘀的治疗原则。

中医药物中有许多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中药,如桃仁、红花、三七等,可以通过调节血液循环来改善肝脏病变。

4. 调理肝肾中医认为肝与肾有密切的关系,肝肾阴阳失衡常常导致肝病的发生和发展。

中药在肝脏疾病治疗中的研究与应用

中药在肝脏疾病治疗中的研究与应用

中药在肝脏疾病治疗中的研究与应用中药在肝脏疾病治疗中的研究与应用肝脏是人体最大的内脏器官之一,具有重要的代谢和解毒功能。

然而,由于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肝脏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增加。

传统中医药在肝脏疾病治疗中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它在保护肝脏功能、促进肝脏修复和治疗肝脏疾病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医药治疗肝脏疾病的理论基础主要是阴阳五行学说和中医辨证施治原则。

根据中医理论,肝主疏泄,调节血液循环,如果肝脏功能失调,就会导致血液循环不畅,从而引发各种肝脏疾病。

因此,中医药治疗肝脏疾病的关键是调理肝脏功能,平衡阴阳,恢复人体正常的生理机能。

中药在肝脏疾病治疗中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肝保护作用:一些中草药具有明显的肝保护作用,可以减轻肝脏损伤,促进肝细胞的修复和再生。

例如,枸杞子具有清热解毒、滋肝明目的功效,常用于治疗肝炎、肝硬化等肝脏疾病。

抗病毒作用:中草药中有许多具有抗病毒作用的活性成分,可以抑制病毒的复制和传播,从而减轻病毒性肝炎等肝脏疾病的症状和病程。

例如,黄芩具有抗病毒和抗炎作用,可用于治疗乙型肝炎等病毒性肝炎。

解毒作用:肝脏是人体最重要的解毒器官,对于毒素的排除起着关键作用。

许多中草药具有明显的解毒作用,可以帮助肝脏排除体内的有害物质。

例如,茵陈蒿具有清热解毒、利湿退黄的功效,可用于治疗黄疸性肝炎等肝脏疾病。

抗氧化作用:肝脏疾病常伴随着氧化应激的加剧,导致肝细胞损伤和肝脏功能下降。

中草药中的多种活性成分具有抗氧化作用,可以减轻氧化应激对肝脏的损伤。

例如,丹参具有抗氧化、抗炎和促进血液循环的作用,常用于治疗肝硬化等肝脏疾病。

除了以上几个方面,中药在肝脏疾病治疗中还有许多其他的研究和应用。

例如,一些中草药可以调节肝脏氨基酸代谢,减轻肝性脑病的症状;一些中草药可以调节肝脏胆汁分泌,改善胆汁淤积引起的肝病症状;一些中草药可以调节肝脏脂质代谢,预防脂肪肝的发生和发展等。

需要注意的是,中药在肝脏疾病治疗中的应用需要根据不同病情和个体差异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人类肝脏生理学研究的现状和未来研究方向

人类肝脏生理学研究的现状和未来研究方向

人类肝脏生理学研究的现状和未来研究方向肝脏是人体内重要的器官之一,它在人体内有着诸多重要的生理功能。

肝脏对于代谢和解毒的功能非常重要,并负责制造和分泌胆汁。

在身体内存储和释放能量的作用很大程度上也是由肝脏来完成的。

由于肝脏是人体的一个重要器官,因此肝脏的研究一直备受关注。

本文将探讨现有的肝脏生理学研究现状以及未来研究方向。

肝脏的生理特点肝脏是人体最大的内脏器官之一,它占据了腹腔的大部分空间。

肝脏由肝细胞组成,在生理和病理情况下都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肝细胞含有许多不同的酶,这些酶能够参与代谢、合成和分解许多不同的分子。

肝细胞的这些功能对于整个身体内的代谢活动、供能和代谢调节过程的顺利进行至关重要。

肝细胞还必须清除身体内的各种有害物质,包括药物、毒素和代谢废物等等。

最终这些有害物质会被排出体外,从而保护整个身体免于其中毒。

现有的研究当前,肝脏生理学研究主要集中于了以下三个方面:肝脏的功能、代谢和肿瘤。

(1)肝脏的功能肝脏的功能非常广泛,主要分为代谢、分泌和解毒等方面。

其中代谢是最为重要的一个方面,能够保证整个身体的正常运作。

肝脏对于葡萄糖、脂质、酸氨基酸等物质的代谢过程进行控制,从而满足了身体的需求。

其中,肝细胞的酶具有很强的特异性,能够针对不同的代谢物质加以调控。

(2)代谢肝脏是人体内最重要的代谢器官之一,肝细胞通过代谢作用能够将葡萄糖、酸氨基酸、脂肪等物质转化成细胞所需要的能量、脂肪和蛋白质。

肝脏还有利于调节内分泌物质的代谢和控制体内各种代谢物质的平衡。

(3)肝脏肿瘤肝脏肿瘤是人体内一种常见的疾病,它具有很高的恶性程度。

目前,研究人员正致力于从分子层面探究肝癌的发病机制,并探索对其进行治疗的科学方法。

研究表明,慢性病毒性肝炎、长期饮酒、吸烟、遗传等多种因素都可能导致肝癌的发生。

新的治疗方法正在不断提出,其中包括运用新型的治疗药物和开展针对肝癌的免疫疗法。

未来的研究方向未来的肝脏生理学研究将更加注重从分子和细胞水平探究肝脏的生理机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综 述·
中医肝脏理论的现代研究概况
A Survey on Modern Study of the Theory of Liver in Chinese Medicine
上海中医药大学
陈慧娟 童 瑶
Shangha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上海 200032)
Medicine
CHEN
Hui2juan
TONG Yao
摘要 : 从肝脏实体入手 ,对中医肝的脏象理论加以研讨 ,是脏腑学说研究的一个 新尝试 。有关研究表明 :中医的“肝”与肝脏实体有着密切的相关性 。本文综述了近 年来该领域的研究概况 ,指出结合现代研究对两种概念进行比较 ,有助于中医基本理 论的变革与发展 。 关键词 : 肝 ;现代研究 ;综述
·47 ·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血流图变化不明显 ,从血流动力学角度为“肝主目” 理论提供科学的证明 。 四 、“肝合胆”的研究 施氏[9] 观察 111 例慢性肝炎患者 ,超声影像学 检查提示胆囊增大者 23 例 ,胆囊壁增厚 、毛糙者 37 例 ,胆囊区回声增强 、出现光团者 8 例 ,胆囊 S 型扭 曲 11 例 ,胆囊萎缩 17 例 。根据肝胆同治 、疏肝利胆 原则治疗后 ,患者肝功能改善的同时 ,超声波检查所 见胆囊病变亦相应好转 。严氏等[10] 发现 353 例病 毒性肝炎患者中合并胆囊异常者占 64. 02 % ,治疗 结果显示肝胆兼治组较单纯治肝组疗效为佳 。 五 、“怒伤肝”的研究 郭氏[11] 观察盛怒大鼠的病理变化 ,发现造模组 大鼠肝血流量明显大于对照组 ,认为这是在“怒”的 应激状态下血液回流肝脏 ,由肝发挥调节血量的功 能 ,保证重要器官心 、脑 、肾组织灌流的表现 ,同时观 察到造模组大鼠心 、肝组织中 LPO 含量显著高于对 照组 ,而脑 、肾组织中含量无显著变化 ,由此认为盛 怒对心 、肝有特异性致病作用 。岳 氏[12] 电 刺 激 猫 “怒吼中枢”,观察其假怒反应 。发现在出现交感反 应的同时 ,肝血流量和肝胆汁分泌量均见减少 ,认为 这是怒伤肝胆机能的一个表现 。吕氏[13] 用束缚法 造成“郁怒”模型 ,观察到造模大鼠过氧化作用增强 , 清除自由基能力下降 ,肝细胞受损 。由此推断脂质 过氧化作用增强 ,肝细胞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可能是 “肝郁证”重要病理基础之一 。 六 、“肝病传脾”的研究 袁氏[14] 观察肝损伤大鼠的胃电图变化 ,发现均 有不同程度的节律紊乱和振幅降低 ,并且肝损伤程 度越重 ,胃电图异常改变越有增高的趋势 。崔氏[15] 研究发现 93. 9 %的肝炎及肝硬化患者有不同程度 的胃部炎症及溃疡改变 。随着肝病患者病情及其组 织病理学变化的加重 ,胃粘膜的病变范围 、食道静脉 曲张程度也逐渐加重 ,从而认为胃粘膜和食道静脉 的改变是“肝病传脾”理论的病理学基础之一 。董 氏[16] 在急性肝损伤大鼠模型的基础上 ,观察补肝药 和补肝实脾药的疗效 ,结果表明补肝药和补肝实脾 药均能降低肝损伤大鼠的血清谷丙转氨酶和胆红 质 ,并能显著提高肝细胞酶生物活性 ,而以后者疗效
1997 ,32 (12) :566. [5 ] 沈俊灵. 指甲黯条对诊断慢性肝炎的临床意义 [J ] . 河北中医 ,
1990 ,12 (16) :36. [6 ] 王幼生 ,余扬桂. 肝与眼关系的现代研究 [J ] . 中国中医眼科杂
志 ,1996 ,6 (2) :125. [7 ] 姚勇. 病毒性肝炎的眼部症候与“肝开窍于目”———附 100 例分
·48 ·
更佳 。为“治肝实脾”治则提供了实验依据 。 七 、“肝脉弦”“、肝应春”的研究 许氏[17] 对 120 例慢性肝炎患者的脉象进行研 究 ,发现弦脉 (或兼脉) 多见 。费氏[18] 也观察到慢性 肝炎组弦脉构成比显著高于同年龄正常人组 。许 氏[17] 还观察到弦脉组肝血流图异常者多 ,而平 、滑 脉组肝血流图正常者多 ,从而认为弦脉与“肝藏血” 功能失常有关 。 慢性肝炎患者每于春季体乏无力 、胁肋不适 、食 欲不振等症显露或加重[19] ,重症肝炎 、肝癌死亡人 数亦以春季为高 。[20] 肝病春季发病及加重的这一特 点与中医“肝应春”理论相应 。
中图分类号 : R256. 4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007 - 1334 (1999) 08 - 0047 - 03
综观近年中医肝的研究 ,大多从功能概念出发 , 重点着眼肝证的病理生理学基础探讨 ,初步表明中 医肝与神经 - 内分泌 - 免疫网络有密切关系 。然中 医的肝既指其脏器实质 ,又言其功能变化[1] 。近来 有学者另辟蹊径 ,从肝脏实体入手 ,从实验及临床两 方面对中医肝脏理论加以研讨 。笔者将近年来这方 面的研究作一简要概述 。 一 、“肝为罢极之本”的研究 为了验证“肝为罢极之本”的临床价值 , 王氏 等[2] 对 3413 例肝脏疾病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观察 分析 ,发现疲乏症状为肝病的主要表现 。在肝病的 治疗 、演变过程中 ,疲乏症状的减轻 、消失与肝病的 好转与痊愈成正相关 。陈氏等[3] 观察肝病患者 4 种 证型的乏力程度及其与微量元素的关系 ,发现 4 种 证型均有不同程度的乏力 ,其乏力程度依次为 :肝胆 湿热证 < 肝郁脾虚证 < 脾肾阳虚证 < 肝肾阳虚证 。 血清中铜 、锌 、铁 、镁四种元素亦呈逐步下降之势 ,与 乏力程度相一致 。从而认为血中的微量元素是“肝 为罢极之本”的物质基础之一 。 二 、“肝其华在爪”的研究 张氏[4] 根据《内经》“肝其华在爪”的记载 ,对指 甲与肝病的关系进行了长期观察 ,发现指甲有褐色
析[J ] . 上海中医药杂志 ,1984 , (11) :20. [8 ] 彭清华. 眼底病肝经瘀滞型与肝 、肺血流图关系的研究[J ] . 湖南
中医学院学报 ,1988 ,8 (4) :36. [9 ] 施维群. 肝胆同病的病理与治疗 ———111 例慢性肝炎的超声波
检查及疗效分析[J ] . 中国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1995 ,5 (2) :297. [10 ] 严艳冰 ,黄丽娟.“肝与胆相表里”初探 [J ] . 中医药研究 ,1987 ,
结 语
长期以来 ,人们研究中医脏腑常强调其功能概 念 ,而忽视其脏器实质 。上述研究从两个方面揭示 两者存在密切的相关性 : 1. 从观察肝脏疾病的症状 、体征 、季节特点 、病 理改变等探讨中医肝脏理论的临床价值 。结果表 明 :肝脏疾病可部分反映中医肝的病理特点 ,以中医 理论指导临床 ,对肝病的早期发现 、防治和疗效的提 高亦有重要价值 。 2. 从中医肝脏理论出发 ,探寻中医肝与肝脏实 体的内在联系性 “, 肝主目”“、怒伤肝”等研究提示肝 脏实体的病理改变可能是中医肝病发生 、发展 、好 转 、改善的重要标志 。 笔者认为 ,从肝脏实体着手研究中医肝脏理论 是一种新的研究思路 ,结合现代研究对两种概念进 行比较分析 ,以得出全面 、客观的结论 ,有助于中医 基础理论的变革与发展 。
[J ] . 山东中医学院学报 ,1995 ,19 (3) :199. [14 ] 袁铮 ,王敬琪 ,刘淑珍 ,等. 从肝损伤大鼠胃电改变认识中医脏
腑学说 (摘要) [J ] . 中西医结合杂志 ,1991 ,11 (5) :297. [15 ] 崔丽安 ,张俊富 ,陆伟 ,等. 从慢性肝病胃粘膜的改变探讨中医
修回日期 :1999 - 01 - 05
Abstract : It is a new attempt to study the theory of the liver phenomenon from the parenchyma of the liver in the study of the theory of Zangfu organs in Chinese medicine. The related study showed theat there is a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liver”in Chinese medicine and the parenchyma of the liver. In general survey of the situation in this field in the recent years ,this article points out that comparison between the two concepts in combination with modern study will be beneficial to evolu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basic theory. Key Words : Liver parenchyma ,the theory of liver phenomenon ,modern study ,general survey
上海中医药杂志 1999 年第或肝病病史 , 且随着肝病的好转 ,指甲褐纹会逐渐消退 ,由此推论 指甲褐纹对慢性肝病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沈氏[5] 亦 通过临床观察 ,总结出指甲黯条与慢性肝炎的规律 性联系 :指甲黯条的出现 ———慢性肝炎的征兆 ;指甲 黯条的存在 ———肝细胞受损的标志 ;指甲黯条的消 失 ———肝细胞恢复的表现 。掌握这一规律 ,对于慢 性肝炎的早期发现和防治以及疗效判断 、病情鉴定 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 三 、“肝开窍于目”的研究 王氏[6] 通过综述肝与眼的现代研究 ,将肝脏疾 患的眼部病变归纳为角膜异常 、眼底及视野改变 、视 网膜机能异常三种 。姚氏[7] 观察到病毒性肝炎有较 高的眼部症候发生率 。急性肝炎多出现眼眦干燥 、 眼部胀痛 ;慢性肝炎多出现视疲劳 、视力模糊 、夜视 力下降 、复视等 。尤为重要的是 ,不少急性肝炎患者 在出现明显的消化道症状前 ,即感觉视疲劳 、眼眦干 燥 、眼球胀痛 。有的慢性肝炎患者眼部症候随着肝 功能的波动而时轻时重 。因而认为注意询问患者眼 部症候对病毒性肝炎的诊断 、疗效判定 、预后有一定 价值 。彭氏[8] 对眼底病三个证型进行肝 、肺血流图 描记 ,结果眼底病患者肝血流图有特征性改变 ,而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