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肝脏理论的现代研究概况

合集下载

中西医结合肝病研究的几个理论与实践问题 ppt课件

中西医结合肝病研究的几个理论与实践问题 ppt课件

病理变化的相关性
肝郁化热 肝气伐脾
肝气犯胃 肝血亏虚 肝郁气滞 气滞血瘀 鼓胀 急黄
黄疸 腹胀、纳呆、便溏
呃逆、呕吐、厌食 二目干涩、视物昏花 胁痛、腹胀 积聚、蜘蛛痣、衄血 肝硬化 重型肝炎
以肝硬化腹水为例看中西医肝病 的对应性
病名: 表现: 病因:
中医
鼓胀
“大与腹胀等也, 急苍黄,腹筋起, 此其候也”
清代中医学者提出 即秋石亦不可代) 避免劳累
西医
脐疝 顽固性腹水 肝性脑病 消化道出血
西药利水 放腹水
戒酒 低盐(实验证明秋
石含氯化钠) 休息
中西医结合肝病研究的实践依据
深厚的学术积淀 丰富的经验积累 丰硕的研究成果
深厚的学术积淀
《内经》就已经有了黄疸病的专门记载与论述 ,
并首创甘缓、辛散、酸收三大肝病治法 。 《伤寒论》记载了治疗黄疸的专方茵陈蒿汤,并
中医药抗肝损伤作用机理
减轻肝实质炎症 促进损失肝细胞的修复 改善肝脏微循环 维持肝细胞膜的完整性 减少致炎和凋亡相关因子的产生 抑制Fas和Fasl的表达 抗自由基损伤
中医药抗脂肪变性
中医药调节脂质代谢的作用机理已经明了。 抑制外源性脂质的吸收。 抑制内源性脂质合成。 促进体内脂质的运转和吸收。 影响体内脂质代谢。
建立科学统一的中西医疗效
评估标准

中医药治疗慢性乙肝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慢性乙肝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慢性乙肝的研究进展

【摘要】本文简述了国内外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病毒的现状,并且阐明了中医药理论防治乙肝的机制、定位和优势,详细介绍了多种抗乙肝病毒颇有疗效的单味中草药及其中有效化学成分。最后,笔者指出了目前临床上治疗乙肝的存在不足以及今后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中医药慢性乙肝;抗病毒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呈世界性分布,目前全球HBV感染者约3.8亿,其中三分之二患者来自于亚洲。我国乙肝患者约1.3亿人,其中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就高达3000万,连同其潜在危机(主要是肝硬化和肝癌) 已成为一个严峻的临床问题。由于乙肝的发病机理至今尚未彻底明了。多数学者认为其与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感染乙肝后出现免疫调节功能紊乱,导致肝脏损害有关。因此,对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是一个综合治疗的过程,包括抗病毒、免疫调节、抗肝纤维化和恢复肝功能等方法。近年来,国内外不少学者从天然药物中觅到了不少对肝脏确有疗效的药物,到目前为止已知有数十种中草药对抗HBV病毒和保护肝损伤具有很好的作用,在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方面取得相当高评价的临床疗效,现对其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 中医药治疗慢性乙肝的定位

现代医学认为病毒性乙型肝炎是由乙肝病毒侵入血液,感染肝脏细胞,免疫系统对之产生免疫应答,出现炎症病变,进而产生肝脏纤维化、肝硬化等一系列的组织学病变,病情进展可引发一系列并发症,影响脾脏、肾脏、血液等脏器组织。因此长期滞留在机体内的慢性乙肝病毒就成为乙型肝炎的病灶。因此,国内外医学界都一致认为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的关键就是抗病毒、彻底清除乙肝病毒。

中医肝功近代说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中医肝功近代说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来看, 有利 于维 持 清醒 的意识 , 足 能量 的需 求 , 为 满 行 果 敢有 力 , 皮肤 光泽 , 甲华 硬 。这与肝 脏 的助消化 功 爪
以脏 为主 , 中肝居 中焦 , 脏 承上启下 , 胆握 胃而官 肾 , 令
疏泄 条达 , 筋养骨 润肤华 甲。肝属木 , 濡 水生 土养而 助
进行 论述 。 结论 : 中医学所言 的肝 与现代 医学之 肝在 形 态上 、 在功 能上 、 诊 断治疗 学上具 在 有 统一性 ; 从分 子生物 学 角度研 究结果提 示具 有 紧密的相 关性和 趋 同性 。 主题 词 肝 功 中医近代 生物 学 @ 生物 学研 究
1 问题 的提 出 中医辨证施 治离 不开脏 腑 , 中 其
转 化也 与肝功有 关 。V— 是治疗 雀 目的 良药 。肝血 不 A 足还 可 以 出现皮肤 爪 甲无 华 、 质疏 松 , 见皮 糙 、 骨 证 骨 软、 骨折 。 这些 与肝 脂溶性 维生 素和其他 维生 素 的吸收
和利用 不足 密切有 关 。现 代 医学研究 骨基质 的形成 与 V— 促 进 硫 酸软 骨 素合 成 和 V— A C促 进 胶原 羟化 和 氨
肝 风 。此 与必需 脂 肪Hale Waihona Puke Baidu 、 维生 素 E吸 收和 与维 生素 D
活 化有 关 。活性维 生 素 D 缺乏 可 引起低 钙 性 的抽搐 。 补充 活性 维生 素 D和 钙剂可 有效治 愈 。补充必 需脂肪 酸、 维生 素 E可 以使皮肤 润泽 。

中医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研究进展

全球范围内乙型肝炎病毒(HBV)携带者约3.5亿人,是人类最常见的病毒性感染之一,其中大部分分布在亚洲地区。我国属于HBV感染高发区,2006年卫生部关于全国1~59岁人群乙型肝炎等有关疾病血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人群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携带率达7.18%,总数约1.2亿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约3000万,其中10%~20%可发展为肝硬化,1%~5%可演变为肝癌。在乙肝病毒导致肝硬化的过程中,将有一个慢性的过程,那就是肝纤维化。肝纤维化是指肝细胞发生坏死及炎症刺激时,肝脏中胶原蛋白等细胞外基质(ECM)的增生与降解失去平衡,进而导致肝脏内纤维结缔组织异常沉积的病理过程,轻者称为肝纤维化,重者进而使肝小叶结构改建、假小叶及结节形成,称为肝硬化。然而,肝纤维化是可逆的,早期进行诊断并进行有效的治疗将有助于抑制肝纤维化的发展,并且在一定程度上逆转肝纤维化,可减少肝硬化的发生而提高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因此有效地阻断肝纤维化的发生发展,对防治肝硬化、肝癌就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临床仍缺乏高效、无明显毒副作用的治疗肝纤维化的西药,近十多年来,随着核苷类抗病毒药物的不断研发与临床应用,在抑制乙肝病毒复制、阻止肝纤维化等方面显示出较为有效的治疗,但仍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中医药近年已成为国内防治肝纤维化研究的热点,目前已由较成熟的实验研究转向临床研究,并积累了极为丰富的临床经验。本文主要综合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和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近年来有关中医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代表文献,总结其成果,分析目前仍存在的问题,以期为中医药更有效地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提供理论依据。

中医药在肝病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在肝病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在肝病治疗中的研究进展近年来,中医药在肝病治疗中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中医药作

为中华民族的传统医学,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治疗经验,对于肝

病的治疗有着独特的贡献。本文将从中医药在肝病的研究现状、常用

草药及其治疗机制以及中医药与西医药的结合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中医药在肝病治疗中的研究现状

中医药在肝病治疗中的应用已有数千年的历史,经过长期的临床观

察和实践总结,中医药治疗肝病的疗效得到了广泛认可。目前,针对

肝病的中医药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现代科学手段验证

传统中医药的疗效;二是开发新的中药治疗方案。

传统中医药治疗肝病的经验丰富,但其中的治疗机制尚未完全明确。近年来,研究人员通过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如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等,对中医药在肝病治疗中的作用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例如,研究发现

某些中草药中含有丰富的活性成分,可以通过抗氧化、抗炎、抗纤维

化等多种途径发挥治疗作用。这些研究为中医药治疗肝病的机制解析

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证据。

二、常用草药及其治疗机制

1. 人参

人参是中医药中常用来治疗肝病的草药之一。研究发现,人参中富

含人参皂苷等多种活性成分,具有抗氧化、抗炎、抗纤维化等作用。

这些成分可以通过调节免疫功能、减轻肝脏炎症、促进肝细胞再生等

途径,改善肝病的症状和疗效。

2. 当归

当归是一种常用的补血草药,在肝病治疗中也有一定的应用。研究

表明,当归中的活性成分能够促进肝细胞的修复和再生,并能够调节

免疫功能,减轻肝脏炎症。此外,当归还具有抗血栓、抗病毒等作用,这些作用在肝病的治疗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中医治疗肝病进展

中医治疗肝病进展

针灸治疗
通过针灸调节身体内部环境,改善 肝脏功能,减轻肝病症状。
气功疗法
通过引导气息、调节身心,促进肝 脏排毒,缓解肝脏压力。
其他疗法
包括拔罐、刮痧、按摩等中医特色 疗法,针对肝病的不同表现进行对 症治疗。
中西医结合肝病治疗现状及问题
诊断标准不一
由于肝病的病因和病理表现多样化,中医和西医的诊断标准存 在差异,导致诊断结果不够准确。
手术治疗
对于肝病患者,西医有时会采用手术治疗,如肝脏切除、ຫໍສະໝຸດ Baidu 移植等,以彻底清除病变组织或替换受损肝脏。
治疗效果
短期疗效
西医治疗肝病在短期内通常具有一定的疗效,可以减轻患者的症状、改善肝 功能指标。
长期疗效
长期治疗过程中,西医治疗肝病的复发率较高,需要不断调整治疗方案和用 药。
患者反馈
药物副作用
2
疫苗方面,针对其他肝炎病毒的疫苗也将逐步 上市,为病毒性肝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更多手 段。
3
针对肝脏疾病的基因治疗、细胞治疗等前沿技 术也将逐步应用于临床,为肝病的治疗带来更 多希望。
06
中西医结合肝病治疗进展
中西医结合肝病治疗方法研究
复方治疗
利用中药复方,针对不同病因和症 状,进行多靶点、多层次的综合治 疗。
治疗效果
肝功能改善
中医治疗肝病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肝功能,降低转 氨酶、胆红素等指标,减轻肝脏炎症。

中医肝脏象现代研究

中医肝脏象现代研究

第一章现代研究的思路

藏象学说是中医生理学、病理学、临床辩证论治的理论基础,说明藏象本质对提高中医学整体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湖南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研究所70年代末,确信中医肝脏象本质研究方向,通过20连年来系统研究,目前已初步完成了肝郁脾虚、肝阳上亢、肝阳化风、肝火上炎、肝胆湿热、肝血虚、肝阴虚、肝寒证、肝气郁结证的研究;在实践中慢慢形成的研究思路是:以肝脏象学说为基础,采取中西医结合、证病结合、临床与实验研究结合、医药结合,分时期研究肝病证候,最终目标是说明肝脏象本质,提高辨证论治水平。

第一节肝脏象学说的大体内容

“肝脏象”的含义首见于《内经》,《素问·六节脏象论》说:“帝曰:藏象何如?歧伯曰:……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动气血,其味酸,其色苍,此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王冰注《黄帝内经素问》说:“肝藏血……人静那么血归于肝脏。何者?肝主血海故也。”《格致余论》说“司疏泄者肝也。”历代医家均有论及,综合历代医家论述,笔者以为:肝脏象是“人与自然”整体观与肝的形态、生理、病理相统一的综合概念。它是人体五大功能系统之一,在人体生命活动、疾病进程中占有重要位置。《内经》中有五脏贵肝论述。《珍本医书集成·医经类》说:肝“然于其五脏为独使,……又为将军之官,那么于一身上下,其气无所不乘,和那么为诸脏之瞻养,衰与亢那么为诸脏之残贼”。临床上,“肝病最杂而治法最广”(《西溪书屋夜话录》),《读医随笔》说“医者擅长调肝,乃善治百病”。

一、肝脏象学说的要紧特点

肝脏象学说的形成,历史久远,源于古代医家的丰硕医疗实践,对人体解剖、生理、病理熟悉,并受到古代阴阳、五行、《周易》等哲学思想的渗透和阻碍;《黄帝内经》中已初步形成理论体系,以后历代医家不断充实、进展;其要紧特点:

现代医学角度解释中医的“肝开窍于目”

现代医学角度解释中医的“肝开窍于目”

精微上达 , 目得所养 。肝藏血 , 调节血量 , 当机体处于失血等应激 肝脏 , F主要 由间质 细胞 分泌刺 激肝 细胞 生长 的。当肝 细胞 HG 状态时能保证脑髓 得到充足 的血液营养 , 的十二对脑 神经 中 , 发生病变 , 脑 如肝细胞纤维化或肝硬化等 , 都会使问质细胞增 生 , 血 第三对视神经直接调节着我们的视觉 , 只有脑髓供养丰富才能更 清 中 H F明显 升 高 。 G
中医的临床 实践。文章通过肝 脏的物质 代谢 、 理 生理联 系, 步从 现 代 医学 的 角度 对“ 开窍 于 目” 一理论 作 出 病 初 肝 这
诠释。
关键 词 : 肝开窍于目; 现代 医学; 维生素 A 矿物质; Wio 病 ; 甲状腺素; ; ln s 胰岛素
中图分类 号 : 2 3 1 R 3 .
好营养视神 经 , 从而更好 的滋养我 们的眼睛 。 目以血为本 , 血是 H F受 体 是 由原 癌 基 因 c e 编 码 的跨 膜 蛋 白 , F可 与 G —m t HG 目视觉活动最直接的物质基 础 , 肝血的盛衰直接影响视觉功能状 受体结合引起酪氨酸磷 酸化 , 发信 号传 导。C—m t 体在 多 诱 e受 态 。肝藏血和肝主疏泄共 同实现所谓 “ 肝受 血而能视 ” 。 种组织 和细胞中表达 , 但在 上皮细胞 中表达 浓度最高 , 特别 是血 笔者谨以一常识 引出本文论点 : 人们都知道绿色可以保 护眼 管内皮 细胞。H F有促 进人 内皮细 胞有 丝分 裂 , G 对抗 内皮 细胞 睛、 缓解紧张工作后的疲劳 , 这主要与绿色 的光波刺激眼睛有关 。 凋亡 的作 用。H F通过受 体 C—m t G e 可直 接作 用于血 管 内皮 细 而在五行理论 中 , 肝与 目, 以及 色彩 中的“ ” 季节 中的“ 皆 胞 , 青 、 春” 刺激细胞移行 、 增殖 、 产生蛋 白酶 , 促进组织侵入和机化 , 形成 属于“ 。试想 : 木” 当春天来 临 , 春风吹过 , 大地 冰消雪融 , 时万 毛细血 管样导管 。现代研 究发现 , G 此 H F及 其受体 C—m t 可在 e均 物苏醒 , 树木条达 , 接而 枝叶繁茂 、 片青翠之 色。置身此境 , 一 人 牛视网膜微 血管 内皮 细胞 中表达 , G H F刺激 牛视 网膜微 血管 内 体精神愉悦 、 气血畅通 , 故可 目视精 明; 之 , 反 枯枝败柳 , 全无疏泄 皮 细胞 生长 , 抑制细胞凋亡 , 使视 网膜微 血管数 量不断增 多。有 条达之象 , 如何能缓解 目的疲劳? 研究提 出 H F诱发血管形成 , 能与眼色 素层 的黑素瘤 的肿瘤 G 可 细胞转移及肿瘤血管通道 的形成有关 。 《 灵枢 ・ 脉度》 :肝气通 于 目, 日 “ 肝和则 目能辨五色矣。 ” 在糖尿病性视 网膜病变 ( R) D 患者 的血清 中 , G H F不仅能促 维生素 A又称抗 眼病 维生素 , 体 内的活性 形式 包括 视黄 进 D 在 R患者新生血管 的生成 , 而且还促 进 D R患者 的视 网膜纤维 醇(en1 、 r io) 视黄醛(ei 1 和视黄 酸 (e ncai) t rt a) n rt o c 。其 中视黄 i d 组织增生 , 使视 网膜发 生纤 维化 。此 外血清 中 HG F升高 还可刺 醛在 维 持 视 觉 的感 光 物 质 中 起 着 重 要 的 角 色 , 成 视 觉 细 胞 激 眼色素上皮细胞 的 c— t 构 me 受体使之磷 酸化 , 而调控 R E的 从 P 中的感光物质 。在视觉细胞 内由 1 一顺视黄 醛与不 同的视 蛋 白 1 迁移和增 殖 , 非 新 生血 管 增 殖 性 玻 璃 体视 网膜 病 变 的关 键 是 组成视色素 。感觉强光的视 锥细胞内有视 红质 、 视青质 、 视蓝 质 , 因素 。 在感觉弱光的视杆细胞内有 视紫红质 。当视紫红质感光 时 , 视色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治疗进展研究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治疗进展研究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治疗进展研究

【摘要】本文通过对近十年来中医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相关文献资料的分析、概括,从其病因病机、辨证和辨证分型、辨证论治、治疗常用要药等几个方面进行阐述,探讨慢性乙型肝炎中医治疗近况,以期指导临床用药。

【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药疗法进展综述

慢性乙型肝炎(CBH)是由乙肝病毒(HBV)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全身性疾病,是一种发病率高、病机错综复杂、病程长、难治愈、易反复的常见病,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全球约20亿人曾感染过HBV,其中3-5亿人为慢性HBV感染者,每年约有100万人死于HBV感染所致的肝衰竭、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癌[1,2]。在中医学中“慢性肝炎”归属于“黄疸”、“急黄”、“瘕瘕”、“胁痛”、“郁证”、“臌胀”、“积聚”、“虚劳”等范畴,目前国内外尚无满意的治疗方法和特效药物。然而近年来中医药在肝病治疗方面有了长足的进展,故中医药治疗乙肝成为世界肝病研究的热点。现就中医药对慢性乙型肝炎近几年来的研究综述如下。

1.病因病机

CBH病因病机较为复杂,目前较为统一的认识是:认为CHB的发生与感染邪毒、情志、酗酒、过食肥甘厚味、体质强弱等诸多因素有关,乙型肝炎病毒的侵人以及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关键。毒邪是否能致病,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人体“正气”的强弱。发病的基本病机为正气虚弱、疫毒(湿热夹毒)外侵、气滞血瘀引起正虚邪恋。正气虚弱之人遭到毒邪攻击时,抵抗力不足致使毒邪进入人体,并易居肝脏,致肝脏疏泄功能失调,气机郁滞,进而血脉瘀阻。当湿热毒邪进入机体,最易损害肝脾,患者多呈土衰木旺。因为,脾为湿土之脏,土性易为湿,脾运不健,最易生湿,湿邪也最易困脾;肝具风火之性,湿遏气机日久,肝郁不畅,湿邪借肝经气火之力内郁化热[3,4] 致湿热内生。湿热内蕴,气化枢机不利,若不能及时清除于体外,发生质变,即可成毒;湿热蓄积日久,又可人血入络,出现热郁血瘀征象,或湿淤互结;湿热淤毒邪伤肝,瘀阻肝络、三焦不能通调,或热伤阴血,或木郁土壅、湿困伤脾,肝病及肾,出现水液运行障碍,加重湿浊潴留。导致水臌或症积形成。其症状相对隐伏,无黄疸或黄疸甚轻微,湿、热、毒、瘀等病理凶素互相挟杂胶结,特别是“毒、瘀”互结,循络聚结肝内,形成恶性循环,导致病情的持续发展和迁延不愈[5]。此外,蒋幼林等[6]总结CHB发病过程是一个邪正相争的过程,其病机关系到正虚和邪恋两个方面,正虚是病程久延的内在因素,邪恋是导致肝炎转为慢性的主要条件。

从肝论治失眠的文献与实验研究

从肝论治失眠的文献与实验研究
从肝论治失眠的文献与实验研究取 得了一定的成果,为失眠的治疗提 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实验结果表明,从肝论治失眠的方 法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值 得进一步研究和推广应用。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研究表明,从肝论治失眠的方法能 够有效改善失眠症状,提高睡眠质 量和生活质量。
建议加强临床研究,进一步验证从 肝论治失眠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 失眠的治疗提供更加科学和有效的 方案。
中医药在失眠治 疗方面具有潜在 的优势,从肝论 治失眠是一种具 有创新性的治疗 方法。
从肝论治失眠的理论基础
中医学理论认为肝主疏泄,与失眠有密切关系。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肝脏功能异常会影响睡眠质量。 中药治疗失眠多从肝论治,常用的药物有柴胡疏肝散等。 从肝论治失眠的方法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治疗等。
研究目的与意义
对临床实践的建议
重视失眠与肝 的关系,从肝
论治失眠
针对不同失眠 症状,制定个 性化治疗方案
加强失眠患者 心理疏导,提
高治疗效果
推广中医治疗 失眠的方法, 发挥中医药特
色优势
对未来研究的建议
深入研究肝与失眠之间的关联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多理论依据。
开展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试验,验证从肝论治失眠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阐述从肝论治 失眠的理论基 础和临床实践
价值

中医诊断学问中的肝胆系统疾病与中医诊断技术研究

中医诊断学问中的肝胆系统疾病与中医诊断技术研究
证。
龙胆泻肝汤
具有清泻肝胆实火、清利肝经 湿热的功效,常用于治疗肝胆 实火上炎证和肝经湿热下注证 。
柴胡疏肝散
具有疏肝理气、活血止痛的功 效,常用于治疗肝气郁滞证。
四逆散
具有透邪解郁、疏肝理脾的功 效,常用于治疗阳郁厥逆证和
肝脾气郁证。
03
现代医学在肝胆系统疾病诊断中 技术应用
影像学检查技术(B超、CT、MRI等)
组织活检和细胞学检查
肝穿刺活检
通过穿刺针获取肝脏组织样本,进行组织学 检查和病理学诊断,是确诊肝脏疾病的金标 准。
腹水细胞学检查
对于疑似肝癌等恶性肿瘤的患者,可通过抽取腹水 进行细胞学检查,寻找癌细胞。
胆囊穿刺活检
在超声引导下进行胆囊穿刺,获取胆汁或胆 囊壁组织样本进行病理学检查,用于诊断胆 囊癌等疾病。
为了提高中医诊断的客观性和可重复性, 未来将加强对客观化指标的研究与应用, 如生物标志物、影像学检查等。
中西医结合诊疗模式的创新
国际化交流与合作的加强
未来中医肝胆系统疾病诊疗将更加注重中 西医结合,发挥各自优势,形成综合诊疗 模式,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生活质量。
随着中医在国际上的认可度不断提高,未来 将加强与国际医学界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推 动中医诊断技术的发展和进步。
中医辨证论治与西医对症治疗相协同
中医根据个体差异进行辨证施治;西医针对具体症状进行对症治疗。两者结合可提高治 疗效果,减少药物副作用。

中医肝脏本质的研究进展

中医肝脏本质的研究进展

中医肝脏本质的研究进展

肝是人体重要脏器之一,其生理、病理极为复杂。肝病在临床上比其它脏病为多,车氏、危氏统计五脏发病数中以肝病最高[1,2]。•国内对肝脏生理病理研究较为重视,从动物模型复制、诊断标准、临床及实验研究、中西医对肝脏认识的异同等方面进行的大量工作;主要涉及到神经、内分泌、免疫等功能活动,多以肝郁证、肝阳上亢证、肝郁脾虚证、肝火证、肝胆湿热证、肝阳化风证、肝气虚证、肝血证等入手。

1 研究进展

1.1 动物模型复制

1.1.1 肝郁证动物模型

方法1:选用雄性Wistar远交系大鼠,体重300─400克,3─7只置于同笼,用纱布包裹尖端的止血钳夹鼠尾巴,令其与其它大鼠撕打,会很快激怒全笼的大鼠。每次刺激30分钟,每隔3小时刺激1次,每天刺激4次。2天后进行各项指标的观察。结果:①模型行为的观察,通过激怒刺激后,大鼠其暴怒程度可持续数小时乃至整夜,还可出现某些饮食减少、困倦状、体重下降之脾虚证的症状。②模型的血液流变学指标的观察,模型组与对照组比较,血小板凝聚率、扩大型血小板的含量、全血粘度、血浆比粘度、红细胞比容、血沉等均显著性增高。③血小板超微结构的观察,模型组血小板伸出伪足变为树枝状,同时发生粘附聚集。④药物反证,用舒肝理气药后,各项指标均有改变[3]。

方法2:选用艾叶(超过人的药用剂量150倍),•制成注射液注射入小白鼠。以小白鼠雌雄各半,采用随机分组。艾叶组:艾叶注射液0.6ml(生药0.3克),腹腔注射,隔日1次。对照组:注射0.6ml生理盐水。在注射药物第45、60天后,•分别取材观察。结果:①模型的特征,动物表现活动增加,兴奋撕打,不易抓到,肝肉眼观察暗红、粗糙(45天艾叶组),灰黄、粗糙(60天艾叶组)。②模型的皮层、丘脑、肝脏的cAMP、cAMP/cGMP,艾叶组高于对照组[4]。

试论肝藏魂主怒及怒伤肝的研究进展

试论肝藏魂主怒及怒伤肝的研究进展

试论肝藏魂主怒及怒伤肝的研究进展

马耀凯

龙华医院 200032

【摘要】藏象学说是中医的理论核心,肝脏是藏象学说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情志是中医发病学的重要组成要素,肝脏藏情主要是指肝藏魂主怒而言,早在《内经》中便已阐明情志致病与脏腑气机的密切联系。“百病生于气”则说明了肝脏在情志的产生、活动中的特殊地位。笔者整理“肝藏魂”、“肝主怒”、“怒伤肝”的相关内容,并且结合现代实验研究,旨在对肝与情志相关的藏象理论进行初步解析,以期找到疏肝作为中医治疗情志相关疾病主要治法之一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肝藏魂;肝主怒;怒伤肝;综述。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心身疾病、心理障碍及社会适应不良等问题已成为危害现代人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而在中医学术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的情志学说,自《黄帝内经》问世以来,经历代医家不断发展,在病因病机、病证、诊断和治疗方面都更加充实和完善。向琴[1]统计全国88所中医院的共19038例患者,其中情志变化相关性肝( 系) 病中证候病例8125例,证候类型至少有22种,与情志变化相关的证候发生率达42.66%,表明情志致病在疾病的发生中分布广泛。情志以血(精)为本,以气为用,情志异常对机体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干扰正常的气血运行。中医所述情志异常属于病理性心理应激反应的范畴,而肝主疏泄可调节心理应激反应。“肝主疏泄调畅情志”是肝藏象学说的重要内容,“怒伤肝”、“怒则气上”是怒致病机制的简要概括,从肝论治是治疗的主要法则。[2]宋代理学家程灏曾指出:“夫人之情易发而难制者,惟怒为甚。”怒作为五志之首,与他志相较,因其易发、难制的特点而更易致病,在七情致病因素中,具有突出地位。其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和机制已成为医学界普遍关注和研究的热点之一。现代中医学者为阐明其科学内涵,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提出了各自观点。现将国内外关于肝相关情志的调控机制研究状况总结如下。

中医药治疗脂肪肝研究近况

中医药治疗脂肪肝研究近况

中医药治疗脂肪肝研究近况

脂肪肝是脂肪在肝细胞中过度蓄积的一种临床病理综合征,即肝脏脂肪含量超过肝脏总重量的5%,或在组织学上有50%以上的肝细胞脂肪化时,称为脂肪肝。脂肪肝属中医学胁痛、积聚、痞满、痰浊等范畴。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的改变,脂肪肝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据报道我国成人脂肪肝约占5.2%~11.4%[1],在脂肪肝患者中,肝纤维化发生率高达25%,且1.5%~8.0%的患者可发展为肝硬化[2]。目前脂肪肝的发生机制尚未彻底明确,现代医学大多认为其发病与营养失调、化学性、生物性、社会及遗传性等致病因素有关。临床治疗缺乏特效药,主要应用调节血脂的药物作为脂肪肝的辅助治疗。而中医药治疗脂肪肝有其独到的优势,且近年来在理论研究和临床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现将中医药治疗研究脂肪肝的近况综述如下。

1 病因病机

王伯祥[3]认为本病多因长期过食高脂肪、高胆固醇饮食,过量饮酒,肝炎治疗后期体质量增长过快或内分泌及代谢疾病所致。其病机特点为湿热郁阻,肝胆疏泄失调。杨建辉[4]认为本病为脾胃虚弱,运化失健,湿邪内生,郁而化热或长期饮酒,嗜食肥甘厚味,酿湿生热,损伤脾胃,运化失司,不能输布水谷精微,湿浊凝聚成痰,痰瘀气滞,渐至血行不畅,脉络壅滞,痰浊与气血搏结于肝而成,脾虚失运为本病发病的内在基础,湿热中阻,痰瘀互结为本病发病的主要病机。司晓晨等[5]则认为肾精亏损,水不涵木,肝失疏泄,血脂失于运化积于血中为痰为瘀,痹阻于肝而为脂肪肝。总之,中医学认为脂肪肝是

由于过食肥甘厚味,或情志失调,或久病体虚,引起肝失疏泄、脾失健运、肾精亏损、湿邪、痰浊、瘀血等病理因素瘀积于肝所致,其病性属本虚标实,病位在肝、胆、脾、肾。

传统中医对肝脏疾病的调理和治疗及其现代研究

传统中医对肝脏疾病的调理和治疗及其现代研究

传统中医对肝脏疾病的调理和治疗及其现代研究

标题:传统中医对肝脏疾病的调理和治疗及其现代研究

引言

肝脏疾病是当前全球范围内医学界面临的一项重要挑战。传统中

医在肝脏疾病的调理和治疗方面拥有丰富的经验,并在现代研究中得

到了广泛应用。本研究旨在运用定量分析和构建模型等方法,探究传

统中医在肝脏疾病调理和治疗中的疗效,为现代医学提供参考和借鉴。

研究主题

本研究将重点研究传统中医对肝脏疾病的调理和治疗。通过收集

和整理相关文献,分析传统中医对肝脏疾病的治疗方法和方剂,挖掘

其中蕴含的药物成分及其调理作用。结合临床实践,探究传统中医对

肝脏疾病调理和治疗的疗效。

研究方法

1. 文献收集:通过检索中医药数据库和医学文献数据库,收集

相关的临床研究、实验研究和药理研究文献,筛选与本研究相关的内容。

2. 数据整理:对收集的文献进行整理和分类,研究中医药治疗

肝脏疾病的方法和方剂,提取其中的关键信息和药物成分。

3. 定量分析:将提取的药物成分进行定量分析,运用统计学方

法探究其对肝脏疾病的调理作用,包括对肝功能指标的影响和疗效评价。

4. 构建模型:基于研究结果,构建定量模型来模拟传统中医对

肝脏疾病的调理和治疗。模型可以考虑药物的剂量、频次、疗程等因素,并根据不同病情和致病机制进行个体化调整。

数据分析与结果呈现

通过文献收集、数据整理和定量分析,发现传统中医对肝脏疾病

的调理和治疗具有显著的效果。以中药治疗肝炎为例,通过定量分析

发现,某中药方剂可以显著降低患者血清转氨酶水平,改善肝功能指标,并且达到了显著治愈效果。构建的模型进一步验证了中药方剂的疗效,并提供了个体化调整方案。

“肝肾同源”理论研究现状的概述

“肝肾同源”理论研究现状的概述
6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北方药学 2 0 1 3 年第 1 0卷第 2 期
“ 肝 肾 同源 ’ ’ 理 论研 究 现 状 的概 述 △
陈 攀 徐 志伟 敖海清 C 1 . 广 西 中 医 药 大 学 南 宁 5 3 0 0 0 0 : 2 . 广 东 省 广 州中 医 药 大 学 广 州 5 1 0 0 0 0 )
2 . 2藏泄互用 : 闭藏是 肾的生理特性 , 疏泄是肝 的生理特性 , 正 1“ 肝 肾同源” 的理论源流 中医学运用五行学 说将人体 的肝 、 心、 肾、 肺 和脾五脏分 如朱丹溪所说 : “ 主闭藏者肾也 , 司疏 泄者 肝也” 。肝 肾藏泄互
别归属为木 、 火、 水、 金、 土。根据肝 、 肾的生理活动特点 , 在五 用关系是指 肝主疏泄与 肾主藏精两者对立统一 , 相辅相成 , 相 行当中 , 肾性 属于水 , 肝性 属于木。 根据五行生克制化理论 , 水 互协调,维持机体正常生理功能。精藏于肾又布散于五脏六 具有促进机体生长发育等功能, 而将肾精散布于五脏六腑 ( 肾) 生木 ( 肝) , 肾为肝之母 , 肝 为肾之子 , 肝 肾母子关 系是肝 腑, 肾两脏关系的最根本认识。从《 内经》 开始已经有了肝肾两脏 是通过肝主疏泄功能调节全身气机升 降而 实现 。肝 肾藏 泄互 在生理和病理上的密切相关记载。《 素问・ 五运行大论》记载 用关系在生理上肝气疏泄使肾气开合有度,肾气闭藏防肝气 互 相作 用 , 协调平 衡 , 相辅相成 , 共同维护和调 节机 “ 北方生寒, 寒生水, 水生成, 成生肾, 肾生骨髓 , 髓生肝” , 讲明 疏泄太过 , 了两脏在生理 的密切相关 , 肾藏精 , 主骨生髓 , 精髓 化生肝血 , 体气 、 血、 阴、 阳平衡 。 肝肾藏泄互 用关 系在病理上主要表现为 肾是通过髓生养肝 。《 灵枢 ・ 本神 》 记 载“ 肝藏血 , 血舍魂 , 肝气 肝 主疏泄与 肾主封藏关 系异常 , 肝 肾藏 泄互用关 系失调 , 则机 虚则恐 ” , “ 恐惧不解则伤精 , 精伤 则骨酸痿厥” , 讲 明了肝 肾两 体 阴阳、 气血失调 , 诸 病丛生。肝疏泄太过致使肾封藏失职 , 临 脏在病理上的相互影 响 , 肝藏血 功能失调 或肝血亏虚 , 则肾精 床上会出现女子月经不调、 量多, 男子遗精或阳强不泄。肾失 失养导致精伤 , 临床上则 出现头晕 目眩 , 耳鸣耳聋 , 腰腿酸软 。 封藏 , 肾精 亏虚 , 肝 血不 充 , 肝 失所养 , 临床 上会 出现女子 闭 肝肾在生理及病理上的相互关联形成 了“ 肝肾同源” 理论 的核 经、 不孕, 男子阳痿、 不育等症。 肝肾藏泄互用维持着机体生长 我修复 , 贯穿了人体正常的生、 心内容,并且对指导中医临床诊察病证及遣方用药具有里程 发育及促进疾病或损伤后的自 碑的意义。到了唐宋时期, 在临床实践中, “ 肝肾同源” 理论内 长、 壮、 老、 死的生命过程【 l 】 。 肝肾同源” 理论指导病证诊治应 用的研究 容得到了极大发展和补充,唐代临床学家孙思邈在 《 千金要 3“ 方》 中提出下焦病的治疗应“ 热则泻于肝, 寒则补于肾” , 宋代 肝肾 同居下焦 , 精 血相生 , 藏泄互 用 , 在生理上关系密切 , 《 圣济总录》 提出“ 肾藏精 , 肝藏血 , 人之精血充和 , 则肝 肾充 在病 理上亦互相 影响 。李 中梓在 《 医宗 必读》 中提出“ 乙葵同 实, 上荣耳 目, 故耳 目视听不衰 , 若精血亏耗 , 二脏虚损 , 则神 源 , 肝肾同治” , 强调 了肝 肾同源 , 两脏同病 , 肝病治 肾 , 肾病治 水不 清 , 瞻视乏力 , 故令 目暗” 。到 了明代 , 医家李 中梓在前人 肝 , 肝肾同治 的学术观点 。中医藏象学的肝和 肾实质内涵应涵 理论基础之上结合 自己长期 的医疗实践 , 进一 步提 出 “ 乙葵 同 盖了现代医学的肝脏和肾脏。 结合现代医学观点, 肝肾同病最 源, 肝肾同治 ” 的理论学说 。 所谓的“ 乙葵 同源 , 肝肾同治 ” 是指 典型的表现为乙肝相关性肾炎、 肝硬化性肾病和肝肾综合征, 肝与肾在五行 、 天干、 方位等配属上, 肾应北方壬葵水, 肝应东 从某种意义上可以成为中医学所说的肝肾同病的例证闭 , 佐证 方甲乙木, 肾藏精 , 肝藏血, 精血互相化生 , 故为“ 乙葵同源” ; 肝病及肾, 肾病及肝 , 肝肾同病的中医学术观点。但是中医所 “ 东方之木, 无虚不可补, 补肾即所以补肝 ; 北方之水, 无实不 说的“ 肝” 和“ 肾” 与现代医学的“ 肝” 和“ 肾” 不同, 不仅指解剖 可泻, 泻肝即所以泻肾” , 故日: “ 肝肾同治” 。“ 乙葵同源 , 肝肾 学上相应的脏器;还包括了以解剖学上的肝和肾各 自为代表 同治” 理论的提出, 不但充实和丰富了“ 肝肾同源” 的理论内 的多个系统功能的集合, 如现代医学的中枢神经系统、 内分泌 涵, 同时也标志着“ 肝 肾同源” 理论体 系的形成 。 系统 、 免疫 系统 等多个系统 的部分功 能 , 几乎涵盖 了人体的生 2“ 肝肾 同源” 的理论内容 长、 发育、 生殖、 水液代谢以及精神情志等多方面的功能, 因 “ 肝肾同源” 理论体系强调 的核心是肝 肾两脏在生理和病 此 , 中医学所 说肝 肾同病 的疾病范 围是 非常大 的 , 机体所有系 理上 的互相影 响、 密切相 关的联系 , 其 主要 包括精血 同源和藏 统 的疾病在发病机理上 几乎都有可能会发生肝肾 同病 的病理 泄互用两个方面的内容。 现象 。在 临床 上 , 肝 肾同治 的治疗 原则 应用亦非 常广 泛 , 几乎 2 . 1 精血同源 : 肝 肾精血 同源 主要包含 肝肾精血起源相 同及肝 涵盖 了机体 的所有 系统 的疾病 ,许多病例往往要从肝 肾关系 。 肾精血相互转化两方面 的内容 : 肝 肾精血起 源相 同 , 从先天 角 去探讨其 发病 机制 , 治疗可遵 循肝病治肾 , 肾病治肝或肝 肾同 度讲 , 肝 肾共 同起源于先天之精 , 从后天来看 , 肾之精 、 肝之血 治的原则 。林立 生等喂 道 了治疗 慢性乙型肝炎 3 例病案 , 在 皆 由水谷 之精化生 和充养 ; 另一方 面, 肝 肾精血互化 , 肾藏精 , “ 补 肾生髓成肝 ” 理论指导下 , 采用肝肾同治原则 , 其中2 例患 肝藏血 , 肾精和肝血相互转化, 正如《 张氏医通》 所说 : “ 气不 者的 H B V — D N A转阴, 肝功能恢复正常, 另外一位患者肝纤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修回日期 :1999 - 01 - 05
Abstract : It is a new attempt to study the theory of the liver phenomenon from the parenchyma of the liver in the study of the theory of Zangfu organs in Chinese medicine. The related study showed theat there is a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liver”in Chinese medicine and the parenchyma of the liver. In general survey of the situation in this field in the recent years ,this article points out that comparison between the two concepts in combination with modern study will be beneficial to evolu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basic theory. Key Words : Liver parenchyma ,the theory of liver phenomenon ,modern study ,general survey
“肝病传脾”理论的意义[J ] .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1997 ,7 (4) :
201. [16 ] 董小玉 ,徐成贺. 中医肝病实脾的实验研究[J ] . 实用中西医结
合杂志 ,1992 ,5 (6) :349. [17 ] 许耀恒. 120 例慢性肝炎的脉象分析 [J ] . 天津中医 ,1986 , (3) :
上海中医药杂志 1999 年第 8 期
条纹的患者多有轻重不一的肝病症状或肝病病史 , 且随着肝病的好转 ,指甲褐纹会逐渐消退 ,由此推论 指甲褐纹对慢性肝病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沈氏[5] 亦 通过临床观察 ,总结出指甲黯条与慢性肝炎的规律 性联系 :指甲黯条的出现 ———慢性肝炎的征兆 ;指甲 黯条的存在 ———肝细胞受损的标志 ;指甲黯条的消 失 ———肝细胞恢复的表现 。掌握这一规律 ,对于慢 性肝炎的早期发现和防治以及疗效判断 、病情鉴定 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 三 、“肝开窍于目”的研究 王氏[6] 通过综述肝与眼的现代研究 ,将肝脏疾 患的眼部病变归纳为角膜异常 、眼底及视野改变 、视 网膜机能异常三种 。姚氏[7] 观察到病毒性肝炎有较 高的眼部症候发生率 。急性肝炎多出现眼眦干燥 、 眼部胀痛 ;慢性肝炎多出现视疲劳 、视力模糊 、夜视 力下降 、复视等 。尤为重要的是 ,不少急性肝炎患者 在出现明显的消化道症状前 ,即感觉视疲劳 、眼眦干 燥 、眼球胀痛 。有的慢性肝炎患者眼部症候随着肝 功能的波动而时轻时重 。因而认为注意询问患者眼 部症候对病毒性肝炎的诊断 、疗效判定 、预后有一定 价值 。彭氏[8] 对眼底病三个证型进行肝 、肺血流图 描记 ,结果眼底病患者肝血流图有特征性改变 ,而肺
·47 ·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血流图变化不明显 ,从血流动力学角度为“肝主目” 理论提供科学的证明 。 四 、“肝合胆”的研究 施氏[9] 观察 111 例慢性肝炎患者 ,超声影像学 检查提示胆囊增大者 23 例 ,胆囊壁增厚 、毛糙者 37 例 ,胆囊区回声增强 、出现光团者 8 例 ,胆囊 S 型扭 曲 11 例 ,胆囊萎缩 17 例 。根据肝胆同治 、疏肝利胆 原则治疗后 ,患者肝功能改善的同时 ,超声波检查所 见胆囊病变亦相应好转 。严氏等[10] 发现 353 例病 毒性肝炎患者中合并胆囊异常者占 64. 02 % ,治疗 结果显示肝胆兼治组较单纯治肝组疗效为佳 。 五 、“怒伤肝”的研究 郭氏[11] 观察盛怒大鼠的病理变化 ,发现造模组 大鼠肝血流量明显大于对照组 ,认为这是在“怒”的 应激状态下血液回流肝脏 ,由肝发挥调节血量的功 能 ,保证重要器官心 、脑 、肾组织灌流的表现 ,同时观 察到造模组大鼠心 、肝组织中 LPO 含量显著高于对 照组 ,而脑 、肾组织中含量无显著变化 ,由此认为盛 怒对心 、肝有特异性致病作用 。岳 氏[12] 电 刺 激 猫 “怒吼中枢”,观察其假怒反应 。发现在出现交感反 应的同时 ,肝血流量和肝胆汁分泌量均见减少 ,认为 这是怒伤肝胆机能的一个表现 。吕氏[13] 用束缚法 造成“郁怒”模型 ,观察到造模大鼠过氧化作用增强 , 清除自由基能力下降 ,肝细胞受损 。由此推断脂质 过氧化作用增强 ,肝细胞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可能是 “肝郁证”重要病理基础之一 。 六 、“肝病传脾”的研究 袁氏[14] 观察肝损伤大鼠的胃电图变化 ,发现均 有不同程度的节律紊乱和振幅降低 ,并且肝损伤程 度越重 ,胃电图异常改变越有增高的趋势 。崔氏[15] 研究发现 93. 9 %的肝炎及肝硬化患者有不同程度 的胃部炎症及溃疡改变 。随着肝病患者病情及其组 织病理学变化的加重 ,胃粘膜的病变范围 、食道静脉 曲张程度也逐渐加重 ,从而认为胃粘膜和食道静脉 的改变是“肝病传脾”理论的病理学基础之一 。董 氏[16] 在急性肝损伤大鼠模型的基础上 ,观察补肝药 和补肝实脾药的疗效 ,结果表明补肝药和补肝实脾 药均能降低肝损伤大鼠的血清谷丙转氨酶和胆红 质 ,并能显著提高肝细胞酶生物活性 ,而以后者疗效
析[J ] . 上海中医药杂志 ,1984 , (11) :20. [8 ] 彭清华. 眼底病肝经瘀滞型与肝 、肺血流图关系的研究[J ] . 湖南
中医学院学报 ,1988 ,8 (4) :36. [9 ] 施维群. 肝胆同病的病理与治疗 ———111 例慢性肝炎的超声波
检查及疗效分析[J ] . 中国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1995 ,5 (2) :297. [10 ] 严艳冰 ,黄丽娟.“肝与胆相表里”初探 [J ] . 中医药研究 ,1987 ,
中图分类号 : R256. 4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007 - 1334 (1999) 08 - 0047 - 03
综观近年中医肝的研究 ,大多从功能概念出发 , 重点着眼肝证的病理生理学基础探讨 ,初步表明中 医肝与神经 - 内分泌 - 免疫网络有密切关系 。然中 医的肝既指其脏器实质 ,又言其功能变化[1] 。近来 有学者另辟蹊径 ,从肝脏实体入手 ,从实验及临床两 方面对中医肝脏理论加以研讨 。笔者将近年来这方 面的研究作一简要概述 。 一 、“肝为罢极之本”的研究 为了验证“肝为罢极之本”的临床价值 , 王氏 等[2] 对 3413 例肝脏疾病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观察 分析 ,发现疲乏症状为肝病的主要表现 。在肝病的 治疗 、演变过程中 ,疲乏症状的减轻 、消失与肝病的 好转与痊愈成正相关 。陈氏等[3] 观察肝病患者 4 种 证型的乏力程度及其与微量元素的关系 ,发现 4 种 证型均有不同程度的乏力 ,其乏力程度依次为 :肝胆 湿热证 < 肝郁脾虚证 < 脾肾阳虚证 < 肝肾阳虚证 。 血清中铜 、锌 、铁 、镁四种元素亦呈逐步下降之势 ,与 乏力程度相一致 。从而认为血中的微量元素是“肝 为罢极之本”的物质基础之一 。 二 、“肝其华在爪”的研究 张氏[4] 根据《内经》“肝其华在爪”的记载 ,对指 甲与肝病的关系进行了长期观察 ,发现指甲有褐色
结 语
长期以来 ,人们研究中医脏腑常强调其功能概 念 ,而忽视其脏器实质 。上述研究从两个方面揭示 两者存在密切的相关性 : 1. 从观察肝脏疾病的症状 、体征 、季节特点 、病 理改变等探讨中医肝脏理论的临床价值 。结果表 明 :肝脏疾病可部分反映中医肝的病理特点 ,以中医 理论指导临床 ,对肝病的早期发现 、防治和疗效的提 高亦有重要价值 。 2. 从中医肝脏理论出发 ,探寻中医肝与肝脏实 体的内在联系性 “, 肝主目”“、怒伤肝”等研究提示肝 脏实体的病理改变可能是中医肝病发生 、发展 、好 转 、改善的重要标志 。 笔者认为 ,从肝脏实体着手研究中医肝脏理论 是一种新的研究思路 ,结合现代研究对两种概念进 行比较分析 ,以得出全面 、客观的结论 ,有助于中医 基础理论的变革与发展 。
[3 ] 陈列红 ,潘雪飞 ,张长法 ,等. 试从微量元素角度探讨“肝为罢极 之本”[J ] . 江苏中医 ,1997 ,18 (3) :46.
[4 ] 张宪 ,顾正华. 指甲褐纹与肝病关系的探讨[J ] . 浙江中医杂志 ,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11. [18 ] 费兆馥. 弦脉的客观化研究 [J ] . 中西医结合杂志 ,1984 ,4 (4) :
243. [19 ] 胡剑北. 中医时间医学[ M] . 安徽 : 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0.
81. [20 ] 陈俊鸿 ,郑大正. 从 1294 例患者的死亡时间讨论祖国医学和时
间生物学[J ] . 上海中医药杂志 ,1984 , (3) :43. 编辑 :王 虹
Medicine
CHEN
百度文库
Hui2juan
TONG Yao
摘要 : 从肝脏实体入手 ,对中医肝的脏象理论加以研讨 ,是脏腑学说研究的一个 新尝试 。有关研究表明 :中医的“肝”与肝脏实体有着密切的相关性 。本文综述了近 年来该领域的研究概况 ,指出结合现代研究对两种概念进行比较 ,有助于中医基本理 论的变革与发展 。 关键词 : 肝 ;现代研究 ;综述
(2) :11. [11 ] 郭蕾. 怒志的生理病理及实验研究 [J ] . 山东中医学院学报 ,
1995 ,19 (5) :290. [12 ] 岳文浩 ,付文青 ,芦宗玉 ,等. 怒伤肝机制研究[J ] . 医学与哲学 ,
1995 ,16 (9) :481. [13 ] 吕志平.“肝郁”大鼠的脂质过氧化反应及逍遥散的保护作用
[J ] . 山东中医学院学报 ,1995 ,19 (3) :199. [14 ] 袁铮 ,王敬琪 ,刘淑珍 ,等. 从肝损伤大鼠胃电改变认识中医脏
腑学说 (摘要) [J ] . 中西医结合杂志 ,1991 ,11 (5) :297. [15 ] 崔丽安 ,张俊富 ,陆伟 ,等. 从慢性肝病胃粘膜的改变探讨中医
参考文献
[1 ] 陈家旭. 试述肝气虚证的临床特征 [J ] . 北京中医学院学报 , 1993 ,16 (5) :13.
[2 ] 王辉武 ,吴行明 ,邓开蓉.《内经》“肝者 ,罢极之本”的临床价值 ———附 3413 例肝病的临床分析[J ] .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1997 , 20 (2) :9.
1997 ,32 (12) :566. [5 ] 沈俊灵. 指甲黯条对诊断慢性肝炎的临床意义 [J ] . 河北中医 ,
1990 ,12 (16) :36. [6 ] 王幼生 ,余扬桂. 肝与眼关系的现代研究 [J ] . 中国中医眼科杂
志 ,1996 ,6 (2) :125. [7 ] 姚勇. 病毒性肝炎的眼部症候与“肝开窍于目”———附 100 例分
·48 ·
更佳 。为“治肝实脾”治则提供了实验依据 。 七 、“肝脉弦”“、肝应春”的研究 许氏[17] 对 120 例慢性肝炎患者的脉象进行研 究 ,发现弦脉 (或兼脉) 多见 。费氏[18] 也观察到慢性 肝炎组弦脉构成比显著高于同年龄正常人组 。许 氏[17] 还观察到弦脉组肝血流图异常者多 ,而平 、滑 脉组肝血流图正常者多 ,从而认为弦脉与“肝藏血” 功能失常有关 。 慢性肝炎患者每于春季体乏无力 、胁肋不适 、食 欲不振等症显露或加重[19] ,重症肝炎 、肝癌死亡人 数亦以春季为高 。[20] 肝病春季发病及加重的这一特 点与中医“肝应春”理论相应 。
·综 述·
中医肝脏理论的现代研究概况
A Survey on Modern Study of the Theory of Liver in Chinese Medicine
上海中医药大学
陈慧娟 童 瑶
Shangha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上海 20003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