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小脑与第四脑室

合集下载

四脑室肿瘤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四脑室肿瘤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四脑室肿瘤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1

简述

第四脑室肿瘤是儿童中枢神经系统肿瘤中比较常见的肿瘤之一。是指原发于第四脑室的各种肿瘤以及由邻近组织发生的长入第四脑室的肿瘤。

第四脑室是中枢神经系统一个特殊而又关键的解剖部位,毗邻桥脑、延髓等脑干重要生命中枢。同时又是脑脊液循环的必经之路。但其代偿空间小,因此第四脑室肿瘤早期常常因脑脊液循环障碍而导致颅内压升高。

发生于脑室顶壁和侧壁的肿瘤易于手术切除;而发生于脑室底部的肿瘤易于侵犯脑干,并向周围脑组织内呈浸润性生长,手术完全切除非常困难。勉强切除反而会造成患儿预后不良,甚至引起死亡。因此术前准确定位、定性诊断对手术切除方式、范围及术后根据肿瘤性质辅助以合理的放化疗至关重要。

四脑室区肿瘤的来源

•原发于四脑室的肿瘤为起源于脑室组成部分或脑室内组织,例如室管膜瘤和血管母细胞瘤起源于脑室壁,脉络丛乳头状瘤起源于脉络丛上皮,表皮样囊肿起源于皮肤外胚层的先天性肿瘤,为胚胎早期神经沟封闭时,皮肤外胚层的剩件残留下来发展而成;脑室内的转移瘤一般是恶性肿瘤转移至脑室周围脑膜所致。

•而起源于脑室周围组织(如桥脑、延髓、小脑脚及蚓部等)的肿瘤,多与其原发部位分界不清或连接紧密,例如髓母细胞瘤起源于小脑蚓部后髓帆的原始上皮细胞;星形细胞瘤起源于室管膜基质的神经

细胞或周围脑组织。

2

病例赏析与鉴别诊断

髓母细胞瘤好发于青少年男性。肿瘤实性成分较多、致密,坏死囊变少而小,增强扫描表现多样,典型呈“棉花团状”强化,部分也可均匀明显强化或不均匀轻中度强化。

室管膜瘤第四脑室室管膜瘤有两个发病高峰年龄,5 岁前儿童和40 岁左右成人,较多见于儿童,无明显性别差异。肿瘤钙化、囊变多见,且囊腔可大小不一(部分实质亦可见大小一致、分布均匀囊腔),壁光滑,常突破脑室前后壁浸润脑干及小脑蚓部,也可经侧孔和(或)中央孔向桥小脑角区、小脑延髓池方向生长,甚至经枕骨大孔突入椎管内,这种“浇注”形生长是四脑室室管膜瘤的特征性改变。

第四脑室肿瘤的诊断及显微手术治疗

第四脑室肿瘤的诊断及显微手术治疗

·116·

第四脑室肿瘤的诊断及显微手术治疗

王 乐 北京市普仁医院神经外科 北京 100010

摘 要:目的:探讨诊断第四脑室肿瘤和其显微手术疗效情况。方法:从本院选取2019年2月至2020年5月诊治的第四脑室肿瘤病患50例的资料展开回顾性分析。结果:在显微手术中,一共全切40例,近全切肿瘤10例。其中11例脑积水,其他予以侧脑室腹腔专业分流术后直接好转。结论:针对第四脑室肿瘤,通过MRI头颅检查,能够提升诊断水平、增强显微手术效果;通过显微手术技术,则可防止损害脑干、破坏四脑室底部。在手术中,解除掉导水管内部梗阻是取得成功的关健所在。

关键词:显微手术 肿瘤诊断 第四脑室

在新世纪下,脑肿瘤发病率逐年攀升[1]。第四脑室肿瘤通常指的就是从患者四脑室或其四周组织原发并伸入四脑室内部的肿瘤疾病。在先进科技飞快进步的背景下,诊治这种肿瘤的方法越来越先进[2]。但因为肿瘤靠向脑干或者就源自脑室底,加之四周存在很关键的血管、神经,所以显微手术存在很大的危险性,且很难彻底切除肿瘤。为此,本研究对我院诊治的四脑室肿瘤50例病人展开了分析,现展开如下报告。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从本院选取2019年2月至2020年5月诊治的第四脑室肿瘤病患50例。其中男女占比27/23;最小3岁、最大60岁,均数(27.3±4.0)岁;病时最短30天、最多三年。在以上研究对象中,一共有33例头部出现疼痛现象,40例发生呕吐,21例视神经发生水肿,30例颤动眼球,19例出现复视或者视线模糊情况,11例小脑失调,15例颅脑神经障碍,5例迫性头位,9例外扩头围。

小脑的解剖及作用

小脑的解剖及作用
2.小脑核(小脑中央核): 顶核 球状核 中间核 栓状核 齿状核
顶核 球状核 栓状核 齿状核
-15-
小脑的内部结构
小脑皮质 小脑髄质
栓状核 齿状核
小舌
顶核 球状核
蚓部
小脑横切面
小脑的内部结构
Deep Nuclei
1. fastigial nucleus
2. globose nucleus
3. emboliform nucleus
平衡失调,走路时两腿间距过宽,东摇西摆; 眼球震颤,表现为眼球非自主地有节奏地摆动。 3.新小脑综合症:患侧肢体出现: 肌张力低下 共济失调 意向性震颤。
绒球
-7-
中脑水管
小舌 上髓帆 动眼神经 第四脑室
脑桥
山顶
延髓
小脑的矢状断面
原裂 山坡 中央小叶 蚓叶 水平裂 蚓结节 蚓垂 蚓椎体
小结
第四脑室脉络丛 小脑扁桃体
外形
- longitudinal division
Vermis, Paravermal Region, Cerebellar Hemisphere
- transverse division
Anterior Lobe ----- primary
fissure Posterior Lobe -----
posterolateral fissure Flocculonodular

四脑室占位影像诊断

四脑室占位影像诊断
葡萄串样) ➢ 弥散不受限
F-22Y,头痛、头晕2天,伴反复呕吐1天
伴菊形团形成的胶质神经元肿瘤 (WHOⅠ级)
血管母细胞瘤
➢ 占所有脑肿瘤的1.5-2.0%,占后颅窝肿瘤的7-12% ➢ 来源于造血干细胞或血管内皮细胞 ➢ 多发生于年轻人,小脑多见 ➢ 富血供肿瘤,多无纤维包膜,实质型可见血管流空影 ➢ 分型:大囊小结节型,纯囊型,实质型 ➢ 病理:血管组织结构和网状纤维结构,故又称血管网状细
毛细胞性星形细胞瘤-概述
➢ WHOⅠ级,约占儿童颅内肿瘤1/4或儿童后颅窝肿瘤85% ➢ 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 ➢ 好发部位依次为小脑蚓部(儿童)、小脑半球(成人)、
视交叉-下丘脑、脑干,大脑半球少见 ➢ 分型:囊肿型、囊肿结节型、肿块型(视交叉-下丘脑、脑
干)
毛细胞性星形细胞瘤-影像
➢ 小脑蚓部:囊肿结节型,或实性肿块+较大囊变区 ➢ 囊变多见,可有陈旧性出血、钙化(11%)、坏死等 ➢ 囊性部分FLAIR不能抑制 ➢ 瘤周水肿不明显 ➢ 弥散不受限 ➢ 增强:囊壁结节或肿瘤的实性部分明显强化
部位
表皮样囊肿-病理
➢ 由内层层状的鳞状上皮和外层的纤维囊构成。肿瘤质地柔 软,有包膜,囊液内因含有角蛋白和胆固醇,呈白色蜡样 结构。由于其外形呈颗粒状,似珍珠,故名“珍珠瘤”。 肿瘤内不含有皮肤附件如毛发、汗腺等
表皮样囊肿-影像

头颅解剖影像

头颅解剖影像

头颅CT阅片

共10层

1.蝶窦层:以鼻腔后蝶窦为标志。

横断平面有脑桥、第四脑室、小脑、基底动脉、大脑颞叶、桥池

2.蝶鞍层:以鼻腔后蝶窦后蝶鞍为标志。

横断面有垂体、桥池、环池、基底动脉、中脑、大脑颞叶、小脑、小脑上池、大脑枕叶、

3.鞍上池层:以眼球后,蝶鞍上空部区域中脑平面为标志。

横断面有大脑额叶、交叉池、脚间池、中脑、四叠体池、小脑、小脑上池、小脑天幕、大脑枕叶、大脑镰

4.第三脑室下部层:以眼球、大静脉池和狭长第三脑室为标志,

横断面从内侧向外侧从前向后依次是尾状核,侧脑室三角区两侧的是丘脑,尾状核和丘脑外侧是内囊,内囊外是豆状核和壳,再外侧是外囊,再外侧是屏状核,屏状核外侧是最外囊,最外囊外侧是岛叶,岛叶外侧是外侧裂池。再外侧是大脑颞叶,前侧是大脑额叶。

(第三脑室下部层观察内囊、外囊、侧裂池、豆状核、屏状核最清楚)

5.第三脑室上部层:以见侧脑室前角但未见体部全貌为标志,

横断面从内向外依次是并祗体、透明中隔、透明隔腔、丘脑、松果体、尾状核头

6.侧脑室体部(全貌)层:以侧室前角、中间、下角、后脚全貌、透明中隔(全貌)为标志,

横断面从内向外依次是并祗体、透明中隔(全貌)、透明隔腔全貌,尾状核头、大脑颞叶、大脑额叶、大脑枕叶

7.侧脑室顶部层:以侧脑室中间顶部(不见前脚、后角)为标志

横断面有大脑额叶、颞叶、并祗体顶部、外侧裂池、大脑镰、上矢状窦、下矢状窦

8.半卵圆区:以大脑顶部纯脑组织但还未岛最顶部脑回为标志。

横断面有顶叶、半卵圆区、外侧裂池、大脑镰、脑白质、脑灰质、上矢状窦

9.顶层:以大脑镰深部模糊为标志

第四脑室扩张mr标准

第四脑室扩张mr标准

第四脑室扩张mr标准

第四脑室扩张的MR标准通常是10mm以上。

胎儿第四脑室正常值通常是小于10mm,如果检查结果明显超过10mm就属于不正常的生理现象。胎儿第四脑室超过10mm以上就可能是脑积水症状引起,脑积水症状比较轻微的一段时间之后可以自行好转,如果症状比较严重就需要终止妊娠,以免胎儿出生之后出现智力发育迟缓。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可咨询医师。

(参考课件)小脑与第四脑室(外科用)

(参考课件)小脑与第四脑室(外科用)
23
F,左侧室顶上半部分已切除。 下髓帆发生于蚓小结,向外履
盖于两扁桃体之上。 小脑上动脉行于小脑中脑裂内。
24
小脑下枕面与小脑延髓裂
25
A,下枕面位于乙状窦与横窦之间及其之下方,在枕下开颅手术时可所呈现的面。小脑蚓位于两小脑半 球间低洼的小脑后切迹内。小脑延髓裂在小来自百度文库与延髓间沿着第四脑室顶的下半部向上延伸,小脑谷在 扁桃体间向上延伸,经正中孔(Magendie孔)与第四脑室相交通。小脑后下动脉分布于下枕面2。6
二腹前裂位于下半月小叶和二腹叶间,将半球分成上、下两 部分;锥体前裂位于蚓锥体与蚓结节间,将小脑蚓分成上、 下两部分。将枕下面分成上、下两部分的二腹前裂与锥前裂 连成一体称为枕下裂。
从下至上相应的蚓部和半球部是:蚓垂与扁桃体,蚓锥体与 二腹叶,蚓结节与下半月小叶,以及蚓小叶与上半月小叶。
岩面最显著的岩裂(水平裂),延伸上至枕下面,位于上、 下半月小叶间将枕下小叶上半部分开。小脑延髓裂向上延伸 于小脑半球与延髓之间。
22
E,从右侧斜观第四脑室。为了显 露蚓小结及扁桃体的颅极,已将部 分小脑切除。
齿状核包绕着扁桃体颅极。第四脑 室顶的上半部分是由上髓帆构成, 上髓帆的外表面有小舌层叠于其上。 室顶的下半部在中间是由蚓小结构 成,在外侧是由下髓帆构成。下髓 帆是一几乎透明的膜,跨越扁桃体 上极向外侧延伸。

MRI诊断第四脑室肿瘤

MRI诊断第四脑室肿瘤

MRI诊断第四脑室肿瘤

*导读:四脑室肿瘤源于四脑室结构,也可由脑室周围结构向脑室内突出生长,肿瘤体积较小时,定位不难,肿瘤体积较大时,往往占据整个脑室,脑室旁的肿瘤则推移挤压脑室,引起脑室变形、消失,造成肿瘤的定位困难,四脑室肿瘤的影像学表现有相似之处,影响肿瘤的定性。……

第四脑室肿瘤临床发病率虽然较低,但是临床症状往往严重,所以早期发现并正确诊断,对预后影响很大。四脑室肿瘤源于四脑室结构,也可由脑室周围结构向脑室内突出生长,肿瘤体积较小时,定位不难,肿瘤体积较大时,往往占据整个脑室,脑室旁的肿瘤则推移挤压脑室,引起脑室变形、消失,造成肿瘤的定位困难,四脑室肿瘤的影像学表现有相似之处,影响肿瘤的定性。本组四脑室肿瘤,髓母细胞瘤发病率最高,占40%,室管膜瘤和星形细胞瘤分别占 25%和 15%,与文献报道相近。

1、髓母细胞瘤:是一种高度恶性、发展迅速的原始神经上皮肿瘤,世界卫生组织(WHO)2000 分级将它归为Ⅳ级,该病起源四脑室顶下髓帆原始神经上皮细胞的残余,这种细胞在胚胎发育期间向上并向外移行形成小脑的外颗粒层,肿瘤富于细胞成分,可种植于移行通道的任何部位,小脑蚓部或小脑半球。该病有两个发病高峰年龄, 5-15岁、24-30 岁,发病年龄越大,病灶越靠近小脑外侧。有作者报道该病占儿童后颅凹肿瘤的33%,

50%发生于 10 岁以内,其中约 90%发生小脑蚓部,突入、压

迫四脑室,引起阻塞性脑积水,早期可通过脑脊液(CSF)发

生广泛转移,该病发展快,手术易复发, 3年生存率为 60-70%,该肿瘤对放疗较为敏感。病灶多为圆形或类圆形,少数可见分叶,多数边界清楚,瘤周可见轻度水肿, T1W 呈等低信号, T2W 呈等高信号,肿瘤内可发生囊变、坏死、钙化,囊变部分较小,增强病灶常呈明显强化。

小脑及四脑室区常见肿瘤的MR诊断及误诊原因分析

小脑及四脑室区常见肿瘤的MR诊断及误诊原因分析

小脑及四脑室区常见肿瘤的MR诊断及误诊原因分析摘要:目的:分析小脑及四脑室区的mr影像表现,提高该区域常见肿瘤的鉴别诊断。方法:搜集99例经手术后病理证实患者,回顾性分析小脑及四脑室区常见肿瘤的mr影像表现及诊断。结果:99例患者中,星形细胞胶质瘤 23例,髓母细胞瘤23例,血管母细胞瘤21例,室管膜瘤18例,脑膜瘤6例,海绵状血管瘤、转移瘤、弥漫性大b细胞瘤各2例,胶质增生、小细胞恶性肿瘤各1例。结论:结合临床资料并细致分析小脑及四脑室区常见肿瘤的mr影像特点,对提高该区域肿瘤的定性诊断与鉴别诊断水平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小脑及四脑室区;常见肿瘤;mr诊断;误诊

小脑及四脑室区肿瘤临床发病率虽然较低,但临床症状往往严重,所以早期发现并正确诊断,对预后影响很大。肿瘤可以由周围结构向脑室内生长,也可源于四脑室内,定位困难,其影像学表现有相似之处,影响肿瘤的定性。回顾性分析本组99例小脑及四脑室区经病理证实的肿瘤的mr表现,其发病率与有关文献资料相近,旨在提高对该区域常见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水平。

1材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湘雅医院2012年1月到6月进行头部mri检查并经手术后病理证实的小脑及四脑室区肿瘤患者共计99例,年龄1-64岁,其中男63例,女36例。

1.2检查方法:使用西门子1、5t或ge3、0t超导磁共振成像仪,

采用8通首头线圈行常规t1wi、t2wi平扫及增强扫描,gd-dtp剂量为0、1mm/kg。

1.3图像分析:图像分析及测量均在pacs上由医院低年资医师阅片报告后,经高年资(副教授以上)审核发布报告,其诊断结果及影像表现以高年资医师为准。

经小脑延髓裂治疗四脑室室管膜瘤

经小脑延髓裂治疗四脑室室管膜瘤

【 摘要 】 目的 : 总结第 四脑室室 管膜 瘤的显微外科治疗 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 析 2 0 0 0年 1月至 2 1 0 0年 1月
我 院收治的 5 O例第 四脑 室室 管膜 瘤患者 的临床 资料 。结果 : 肿瘤全切 4 例 , 1 次全 切除 5例 , 大部切 除 4例 ,
MI u i , N u ,H N og og WA G Y ni qu WA G J n Z A GFra Baidu bibliotekD n yn , N u j D e
Dp r etfN uougr,T e it o i lfC iaMei lU i rt, io i hna g10 0 ,C ia eat n o ersre m y h r s t hn d a n e i Lann S ey n 10 1 hn . F sH p a o c v sy g
Reut: u o e o l e sc di 1css sbo l ae 5 m j sc d4cssn et ae o — s l T m r r cmpe l r et 4 ae , utt ss , ao r et ae,odahcs.C m s w e ty e e n ac re e
米杜秋 , 王 军 , 东勇 , 运 杰 张 王
T ue fe e e d mo f h r e tce va C rb I b Ia i f s r o c r p n y ma o e f t v nr l i ee e1 Ub i ue h f oh i 0 r s S

小脑及四脑室区占位病变ppt课件

小脑及四脑室区占位病变ppt课件
分,T2WI呈稍高信号,低于囊性部分。 有时在附壁结节或肿瘤周围可见流空血管影。 增强后附壁结节显著强化,囊性部分无强化,
周围水肿较轻。
2024/1/5
.
27
血管母细胞瘤
2024/1/5
.
28
ID 8732008 38Y
病理结果
血管母细胞瘤
2024/1/5
.
29
2024/1/5
脑膜瘤
ID 8524250 52Y 病理结果 脑膜瘤
表皮样囊肿
囊性占位病变 小脑单纯性囊肿
皮样囊肿
2024/1/5
.
12
星形细胞肿瘤
定义:发生于小脑的星形细胞肿瘤主要为毛细胞型星形细胞肿 瘤。
WHO的恶性度分类为Ⅰ级,即良性星形细胞肿瘤。极少数为 非毛细胞型星形细胞肿瘤,包括Ⅱ级星形细胞瘤和间变性星形 细胞瘤。
主要发生于儿童,高峰期在10岁前,少数见于中青年。
壁结节。肿瘤及附壁结节境界清楚,多呈圆形或类圆形。 CT与MRI 的密度、信号均与脑脊液相似。增强扫描, 附壁结节呈均质性明显强化,而囊液及壁均不强化。
(2)约40%肿瘤不表现为囊性,但肿瘤内有坏死囊变区,
多为中心性,其间隔为肿瘤组织。CT呈低密度为主, 间有等(或稍高)密度区, T1WI呈低信号,T2WI呈 高信号。增强扫描囊壁及残留肿瘤实质均显示强化。
男性多见,好发部位依次为四脑室、侧脑室、 三脑室。四脑室脉络丛乳头状Baidu Nhomakorabea常见于成人, 而儿童则常发生于侧脑室三角区。

CT各层结构图

CT各层结构图

CT的轴位层面:

1、颅底层面:前半主要显示眼球、眼外肌、视神经、筛窦、蝶窦及颞下回,后部依次为桥前池、桥脑、第四脑室、小脑,角池内可见面神经及听神经。第四脑室的中孔、侧孔亦可显示,如经过延髓层面的T1W1上,可见橄榄体及后组颅神经。

2、蝶鞍(窦)层面:可见额窦、额叶底部、后组筛窦、前床突、鞍背及鞍旁的海绵窦,中颅凹内少部分颞叶。占据后半画面的是脑干和小脑。第四脑室位于鞍结节和枕内粗隆连线的中点处,呈拱桥形,在桥脑基底部的下部,由于皮质脊髓束的重新聚集,出现一对称低信号区,T2W1上小脑前外缘灰质与白质及小脑诸叶显示好,同时可见齿状核,低场强呈高信号区,而高场强则为低信号区。在T1W1上角池附近可见较粗大的三叉神经束。

3、鞍上池层面:此层的中心以五角形或六角形的鞍上池最为醒目。五角形时,它的后方为桥脑上部,前角为纵裂,两前外侧角与侧裂通。后外侧连接小脑桥脑角池。六角形时,后角为脚间窝,两全外侧角为环池。鞍上池内可见视交叉、视束、垂体蒂、颈内动脉和基底动脉。环池内可见大脑后动脉。脑实质从前至后为直回、颞下回、海马沟回、枕极,大脑脚之后为小脑上部。如层面偏向上丘平面,则在鞍上池中可见乳头体、动脉、神经。在T2W1

上可见中脑中信号较低的呈新月状的皮质脊髓束等。

4、第三脑室下部层面:该层面的前部主要容纳两侧额叶,并可见前角下部和尾状核头,该部大脑纵裂内可见大脑前动脉的断面;中部主要是岛叶和岛盖及其内侧的豆状核。丘脑后下部在中脑顶盖部的前方;后部为颞叶和颞叶下部;该层的中线结构,自前至后为纵裂、第三脑室下部、导水管、四叠体池、小脑上蚓部、小脑上池。

2024非感染性脑干脑炎神经影像学表现(第二部分)

2024非感染性脑干脑炎神经影像学表现(第二部分)

2024非感染性脑干脑炎神经影像学表现(第二部分)

脑干脑炎(BE)或菱脑炎是指继发于多种病因和不同预后的影响菱脑(脑桥、小脑和延髓)的罕见感染性/炎症性疾病。菱脑由后脑(脑桥、

小脑和第四脑室腹侧)和脊髓脑(延髓和第四脑室背侧)组成。中脑(间脑)不是菱脑的一部分,然而,由于它与脑桥连续并经常受累,因此也被列为菱脑炎的一部分。

BE最常见的病因是传染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脱髓鞘和副肿瘤综合征。正确和早期诊断对于管理至关重要,因为如果治疗不当,其中一些病因可能是严重甚至是致命的。BE最初表现为非特异性发热、头痛、恶心和呕吐,之后的典型表现包括共济失调(69.1%)、眼功能障碍(58%)、延髓功能障碍(58%)和肢体无力(58%)。BE的临床表现和MRl上的病灶分布有助于缩小鉴别诊断范围。本文总结了BE最常见非感染性的原因及其神经影像学表现。

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

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包括复发性多软骨炎和干燥综合征,也可能出现BE。干燥综合征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表现为口眼干燥(干燥症状)。然而,除了唾液腺和泪腺外,它还可能涉及外周和CNS0可能会发生相关的脑炎,尤其是在儿童中。影像学表现是实质T2/FLAIR高信号的非特异性病灶,也可能累及脑干(图8)。

图8.一例患有干燥综合征的78岁女性。脑桥和小脑中脚多发异常信号灶(八),脑桥左侧斑片状强化苏萨克综合征苏萨克综合征(SS)是一种相对罕见的疾病,表现为典型的脑病、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和视力障碍,并伴有复发性血管阻塞。在影像学上,SS表现为深部灰质病变、白质病变和软脑膜强化三联征。脱脏体中病变的分布被认为是SS的特征,因为它们仅在CC的中央部分可见(雪球状病变-最好在矢状T1中看到;图9)。软脑膜增强的存在可能与严重的疾病活动有关。后颅窝受累表现为70%的小脑半球和55%的脑干内信号改变的点状灶。这些病变在急性期可以限制扩散。

4脑室、脑池解析

4脑室、脑池解析

硬脑膜 脑蛛网膜 蛛网膜下隙 软脑膜
一 、脑被膜 (一)硬脑膜 1.)脑蛛网膜 结构特点 (二 2.)与颅骨的关系 (三 软脑膜 3.大脑镰与小脑幕
4.硬脑膜窦
1.硬脑膜的结构特点 分内、外两层 内层是硬脊膜延续 外层为颅骨内膜 两层紧密结合 颅腔内无硬膜外隙
硬脑膜血管 夹于两层之间
2.硬脑膜与颅骨的关系 与颅盖骨结合疏松 颅盖骨折损伤 硬脑膜血管 出血容易使 硬脑膜与颅骨分离
(二)脑蛛网膜
蛛网膜粒 位于上矢状窦两侧部
蛛网膜下隙
脑 脊 液 经 此 渗 入 上 矢 状 窦 内
蛛网膜粒 突入上矢状窦内
脑脊液经此渗入上矢状窦血液内
(三)软脑膜 附于脑表面 有丰富血管 随血管分支 伸入脑内
脑池
半球表面的蛛网膜下腔(蛛网膜与软脑膜间的间隙)相 当狭窄,而在脑底某些部位或大的沟裂内则较宽畅或扩大,这 些区域被命名为“脑池”。它实际上是蛛网膜下腔的一部分, 脑池绝大部分位于大脑半球底面或巨大脑沟附近。
小脑幕 伸入大 脑与小脑之间
前端附于鸡冠
前 小脑幕 近似水平位 构成颅后窝顶 缘 游 离 颞前 , 骨外 形 岩侧 成 部缘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上附 脑 缘于 幕 后缘附于 切 迹 横窦沟
幕上方承托端脑枕叶和颞叶后部 海马旁回和钩在幕切迹上方
幕下方遮盖小脑 幕切迹环绕中脑

第四脑室的名词解释

第四脑室的名词解释

第四脑室的名词解释

人体神经系统中有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即脑室系统。这个系统由四个相互连

接的脑室组成,它们是:侧脑室,第三脑室,中脑导水管以及最底下的第四脑室。

第四脑室是脑室系统中最底部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一个位于脑干和小脑之间的

液体腔隙。它的形状如同一个长方形的管道,呈现前后延伸的形态。第四脑室的位置使得它在许多重要的生理过程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第四脑室是脑干与小脑之间的连接通道,是脑脊液在脑内循环的主要途径之一。脑脊液是一种无色透明的体液,存在于脑室系统中,主要由脑膜分泌。它在维持正常脑功能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提供了脑组织所需的养分,并对脑进行保护。

除此之外,第四脑室还负责调节脑脊液的生成和排出。脑脊液在第四脑室中生

成后,通过一系列排泄孔和通道,将多余的脑脊液引导出去,防止脑室系统内部积聚过多的液体。这个过程的平衡对于维持正常的脑功能至关重要,因为过度积聚脑脊液会对脑组织造成损伤,引发脑积水等病症。

第四脑室还与运动功能的调节密切相关。脑干是负责控制人类自主神经系统的

重要中枢,而第四脑室则起到了传递信号和信息的媒介作用。运动的平衡和协调是依赖于脑干和小脑之间的通讯,而第四脑室的存在和作用就是连接这两个重要的器官。

除了生理功能之外,第四脑室也与临床医学中的一些疾病相关。例如,脑干肿

瘤或脑干损伤可能会影响到第四脑室的正常运作,导致脑脊液的周转问题,进而引起一系列脑血液循环障碍。此外,脑积水等脑室系统疾病也可能会影响到第四脑室的功能。

总之,第四脑室是脑室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维持正常的神经系统功能

神经系统(脑干、间脑、小脑)

神经系统(脑干、间脑、小脑)

神 经 核 在 脑 干 内 的 排 列 位 置
神 经 核 在 脑 干 内 的 排 列 位 置
(2)非脑神经核
参与组成各种神经传导通路与反射通路。 1)薄束核和楔束核:分别位于延髓薄束结节和楔束结节的 深面,接受薄束和楔束的纤维。由此二核发出的纤维,左 、右交叉形成内侧丘系交叉,交叉后的纤维走向对侧形成 内侧丘系,传导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 2) 红核 : 位于中脑上丘平面的被盖部,呈圆柱状。主要接 受来自小脑和大脑皮质的传入纤维,并发出红核脊髓束, 交叉后下行至脊髓。 3)黑质:位于中脑被盖和大脑脚底之间的板状灰质,延伸 于中脑全长,可分为背侧的致密部和腹侧的网状部。黑质 的细胞内含黑色素,故呈黑色;同时还含有多巴胺。多巴 胺是一种神经递质,经其传出纤维释放到大脑的新纹状体 ,临床上因黑质病变,多巴胺水平下降,可引起震颤麻痹 或Parkinson病。
3.下丘脑 (1)下丘脑的主要核团 ①视上核在视交叉外端的背外侧。 ②室旁核在第三脑室上部的两侧 。 (2)下丘脑的纤维联系 下丘脑的纤维联系非常复杂,它与 背侧丘脑、端脑、脑干和脊髓之间均有往返纤维联系,其 中以与垂体的联系比较重要。 下丘脑与垂体的联系 1) 与腺垂体的联系 : 下丘脑神经元分泌的许多垂体前叶的 激素释放因子与抑制因子,沿轴突送至垂体后叶或送至正 中隆起,后者再通过垂体门静脉送至腺垂体,影响垂体前 叶各种激素的分泌。 2) 与神经垂体的联系 : 下丘脑的室旁核和视上核分别发出 室旁垂体束和视上垂体束至神经垂体,二核产生的加压素 和催产素通过该神经束传至神经垂体,经血管吸收后再运 送至靶器官。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wenku.baidu.com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