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中被动句句式
中考语文文言文被动句句式
中考语文文言文被动句句式
被动句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用“于”“为”“为……所”“见”字表被动句。二是没有被动词,意思上隐含被动,要根据上下文语意去推断。
1、固定格式
初中文言课文中固定结构有:“不亦……乎”“有……者”“得无……乎”“如……何”“奈……何”“然则……”等。
(1)“不亦……乎”相当于“不是……吗”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易君子乎?
(2)“如……何”相当于“对……该怎么办”“把……怎么样”,例:……如太行王屋何?即“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其如土石何:即“能把土石怎么样呢”。
(3)“以……为……”相当于“把……当作……”例: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即“把丛草当作树林,把虫蚁当作禽兽……”
(4)“何……为”相当于“为什么要……呢”,“为什么会……呢”,例:此何遽不为福也即“为什么不会变成福呢”。
(5)何以:例:何以战。
2、没有标志词语,意念上的被动。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被……所感动。
3、有标志词语
a“为”表被动: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
b“为……所……”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为所吞”即“被……吞掉”。
c“于”表被动:管夷吾举于士“举于……”即“在……被举荐”。
文言文常见表示被动句固定句式汇总
文言文常见表示被动句固定句式汇总
1、见……于……:(可译为“被”。)
①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愚溪诗序》(现在这条溪水却被愚字玷辱,那是什么原因呢?)
2、为……所……:(可译为“被”。)
①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如果不这样,你们这些人将都被刘邦俘虏!)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积威之所劫哉。《六国论》(有这样的形势,却被秦国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土地天天消减,月月割让,而走向灭亡。治理国家的人不要使自己被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啊!)
③汉末建安中,庐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遣,自誓不嫁。《孔雀东南飞》
文言文被动句式例析
文言文被动句式例析
甘肃漳县一中李露萍
被动句是文言文中的一种特殊句式,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
有两大类型:一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
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下面分别加以说明。
一有标志的被动句,主要有以下四种形式:
1、用介词“于”、“受”、“受……于……”表被动,构成“谓语+于……”的形式。“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
如:
①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②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③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
④有罪受贰。(因有罪不被信任。)
⑤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2、在动词前用“见”、“见…于……”表示被动,构成“见+谓语+于”的形式。“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
如:
①如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②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③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④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注意:上述四句都是被动句,有被动标志词“见”或“见……
于”,“见”后都接动词。但并不是所有“见”后接动词都表示被动。“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容易相混,如:
①冀君实或见恕也。(《答司马谏议书》)
②生孩六月,慈父见背。(《陈情表》)
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在动词前,充当动词的宾语(动宾倒装!),实际上起一个代词的作用,“见恕”意为“饶恕我”;
“见背”意为“背弃我”。现代汉语中的“见谅”也是此种用法,原
谅我。还有:
③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孔雀东南飞》
文言句式之被动句
2、用“……见……”的形式表示:
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②厚者为戮,薄者见疑。
被 动 句
③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是以见放。 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3、用“见……于……”的形式表示;如: 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②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4、用“受……于……”的形式表示;如:
举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5、用“为……”的形式表示;如: ①止,将为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军获。 ②父母亲族,皆为戮没。 ③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6、用“为……所……”的形式表示;如: ①卫太子为江充所败。 ②少北,则为匈奴所得。 ③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④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7、用“被”来表示被动。 如: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被 动 句
二、无形式标志的被动句
①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 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 ②吾老矣,不能用也。
文言句式中的被动句
文言文句式之被动句
在文言文翻译的考察中,文言文特殊 句式是一个重要的考察点,能够清楚的 辨别特殊句式,就能够把它们翻译好, 翻译得流畅。特殊句式分五大类:判断 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和固定句 式。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被动句。
高考链接: ①甫数以其术干诸公卿。常不见听 信。 (2010年山东卷)
申甫屡次凭借他的本领干谒各位公卿,
常见被动句的文言文特殊句式
常见被动句的文言文特殊句式
导读:常见被动句的文言文特殊句式
被动句
在古汉语中,主语是谓语所表示行为的被动者的句式叫被动句。常见的被动句有以下几种形式:
1.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表被动。即“谓语+于……”如: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触龙说赵太后》)
2.在动词前边用“见”表示被动,构成“见+谓语”的形式。如: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司马迁《屈原列传》)
如果需要把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介绍出来,可在动词后加介词“于”,构成“见+谓语+于”的形式。如: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3.在动词前用“受”字来表示被动,构成“受+谓语”的形式。如:
(1)有罪受贰。
这种句式中的“受”字,含有“被”的意思,后面省略了介词“于”,主动者也能引出。如果需引进主动者,就构成了“受+谓语+于”的形式。如:
(2)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4.在动词前边加介词“为”,构成“为+动词”的形式。
这种句式的“为”和“见”不同:“见”是助词,不能带宾语,
所以它总是紧挨着动词;“为”是介词,它可以紧挨着动词(省略了宾语),也可以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如: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5.用“为”引进主动者,谓语前再加“所”,表被动,构成“为……所……”式。如: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
“为……所……”,自产生后,就成了古汉语最常见的一种被动句形式,并且一直沿用到现代汉语里。但是,在古汉语里,“为”的行为主动者有时可以不出现,或被承前省略了,变为“……为所……”的形式,如: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鸿门宴》)
文言文特殊句式之被动句举例
文言文特殊句式之被动句举例
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位于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位于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1.用“为”表被动“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被天下人嘲笑)
2.用“被”表被动“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
吗?)
3.用“见”表被动“……徒见欺”(……白白地被欺骗)
4.用“于”表被动“受制于人”(被人控制)
5.“不能容于远近。”(不能被邻里所容)
被动句总结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在古汉语中,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在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
1、有标志的被动句,大体有以下几种形式:
动词后用介词“于”表被动,“于”起介绍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的作用。如:“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史记.屈原列传》)
这里“惑”、“欺”的动作是由“于”后的“郑袖”、“张仪”发出来的。有时也在介词“于”或动词前加“受”,形成“受......于......。”的形式表被动。如:“吾不能举金吴之地,十万之从,受制于人。”(《资治通鉴》)用“见”、“于”,“见......于......。”表被动。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同上)
“暴见于王。”(《孟子.梁惠王下》)
“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实或见怒也。”(《答司马谏议书》)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特殊句式之被动句
文言文特殊句式之被动句
【笔记区】
文言文中的被动句一般不用介词“被”,而是以借用其他的介词的方式来表示。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用介词“于”“受……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
例: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孟子)二章》)
2.用“为”表被动
例: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
3.用“为……所”表被动
例:①山峦为.晴雪所.洗。(《满井游记》)
②其印为.予群从所.得。(《活板》)
③为.乡里所.患。(《周处》)
④余时为.桃花所.恋。(《西湖二》)
⑤仅有“敌船”为.火所.焚。(《观潮》)
4.用“见”“见……于……”表被动
例: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5.无任何标志的被动句.仅是这些动词本身表被动含义,需根据上下文来判断
例:①帝感.其诚。(《愚公移山》)
②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例题区】
一、选择题
1. 与“卒见使于一鼠”句式不同的一项()
A.徒见欺B.府吏见叮咛
C.百姓之不见保D.而自令见放为
答案:1.题干和A、C、D是被动句,B项“见”表示“对自己”。
“不役于物”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以勇气闻于诸侯
B.求人可使报秦者
C.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D.相如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
答案:C A介后B定后C被D省
3.选出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B.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C.行道之人弗受D.而君幸于赵王
答案:C ABD被
4.下列句子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为()
例:戍卒叫,函谷举,举人一炬可怜焦土。
A.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文言文常用句式:被动句的格式
文言文常用句式:被动句的格式
范文一:
关于文言文常用句式:被动句的格式相关
小编是一名文言文初学者,虽然在学习被动句时遇到了很多困难,但是经过老师的详细讲解和自己的努力,现在已经对被动句的格式有一定的了解。下面就和大家分享一下我所学到的关于文言文常用句式——被动句的格式相关的内容。
写作重点:
被动句是用于描述某个动作或状态被行为的对象所接受。文言文中被动句的格式较为简单,大致包含以下几个要点:
1.谓语动词需要用被动形式,例如“受”、“遭”、“被”等。
2.动作的行为者一般被省略,只保留受事者。
3.被动句的主语,即受事者,通常放在句首,而谓语动词则置于句尾。
例如:“吾日三省吾身,旦夕处於寥若晨星与昏如漆地之境,不能进退者,吾往矣。”(《荀子·劝学》)这个句子中,“处”一词就是被动形式,说明此时的寥若晨星和昏如漆地在影响着我,而“吾”则是受事者,说明我受到了影响。
用词分析:
在写被动句时,需要注意选用适当的被动形式词。以下是一些经常使用的被动形式词:
1.受:表示被某事物所影响,如“受其害”。
2.遭:表示遭受某种不好的影响,如“遭受罪”。
3.被:表示被某个人、事物等所引起的影响,如“被人看穿了”。
总之,学好被动句的格式可以使我们对文言文的理解更深入,也更能体会文言文的魅力。
范文二:
探究文言文常用句式:被动句的格式及其实际应用
在我的文言文学习之路上,被动句一直都是让我感到不可思议的难点。直到最近,在老师的悉心指导下,我对文言文中被动句的格式及其实际应用有了更深刻的了解。现在,就让我向大家分享一下我对文言文常用句式:被动句的格式相关的一些思考。
解读文言文句式之被动句
解读文言文句式——被动句
含义:被动句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也叫意念被动句。
一古代汉语中有标志的被动句式主要有四种:
⑴用“于”表示被动关系。
用介词“于”引出行为的主动者,“于”放到动词后,它的形式是:“动词+于+主动者”。例如:王建禽于秦。(禽,通“擒”)句中的“于”用在动词“禽”的后边,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秦”,表示被动。“于”可译为“被”。这种被动句有两个条件:一是主语是被动者,二是句子里有表示被动的词“于”。
⑵用“见”来表示被动关系。
在动词前用“见”或又在动词后加“于”引进主动者。它的形式是:“见+动词”或者“见+动词+于+主动者”。例如:
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⑶用“为”表示被动关系。
“为”放在动词前边引出行为的主动者,它的形式是:“为+主动者+动词”或者“为+主动者+所+动词”。例如:
①若背其言,臣死,妻子为戮,无益于君。(如果背弃了他所说的话,我死了,妻子儿女也将被杀,对君王您也没有好处)
②茅屋为秋风所破(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③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司马迁《陈涉世家》)
④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司马光《赤壁之战》)
⑤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
⑥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鸿门宴》)
文言文无标志的被动句
文言文无标志的被动句
1. 文言文中的被动句有哪些
文言中的被动句例析
被动句是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文言中的被动句有两种主要类型:一是有标志的被动句,这类句子常借助一些介词表示被动。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形。
(一)、用“于”“受……于……”表被动
这是文言中最常见的被动句形式。例如:
1、不拘于时,学于余。(第一个“于”)(《师说》)
2、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
3、激于义而死焉者也。(《五人墓碑记》)
4、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5、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屈原列传》)
6、使不辱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
7、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赤壁赋》)
8、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二)、用“见”“见……于……”表被动
1、秦城恐不可得,徙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
2、渐见愁煎迫。(《孔雀东南飞》)
3、是以见放。(《屈原列传》)
4、皆好辞而以赋见称。(《同上》)
5、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屈原列传》)
6、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7、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8、遂见用于小邑。(《归去来兮辞》)
9、见犯乃死,重负国。(《苏武传》)
(三)、用“为”“为……所……”“……为所……”表被动(“为”引出动作主动者)
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伶官传序》)
3、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
4、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
5、既自以心为形役。(《归去来兮辞》)
文言文常用句式:被动句的格式
文言文常用句式:被动句的格式
范文1:
文言文中的被动句非常常见,掌握其格式和用法十分必要。被动句是形式主语是被动词的句式,主语承受动作,强调的是动作的承受者而不是执行者。常见的被动句格式如下:主语+被+动词过去分词+其他成分。
例如,“寒风袭来,村舍已被雪覆盖。”在这个句子中,“寒风”是主语,“被”是连动助词,“雪覆盖”是动词的过去分词,可以看到“村舍”是承受动作的对象,这就是被动句的特点。
要点分析:
这篇文章讲述了文言文被动句的格式以及其特点,在写作重点方面,文章用了大量的实例,以使读者更容易理解这些概念。此外,文章的用词比较通俗易懂,语言流畅自然,对初学者的帮助较大。
范文2:
被动句是文言文中句式常见的一种,需要掌握其格式和特点。在被动句中,主语承受动作,动作的执行者不明确,强调句子的承受者而不是执行者。被动句的格式如下:主语+被+动词过去分词+其他成分。
例如,“战场上的士兵,常常会被敌人围剿。”在这个句子中,
“士兵”是主语,“被”是连动助词,“围剿”是动词的过去分词,
说明“敌人”才是动作的执行者。这就是被动句的特点。
要点分析:
这篇文章同样讲述了文言文被动句的格式和特点,但在写作重点方面,作者更加深入地探讨了被动句的用法。此外,文章还涉及了被动句与主动句的区别,使读者更加易于理解这个概念。用词上,作者没有使用太高深的词汇,但也没有简单化,比较适合初学者。
文言文被动句类型5篇
文言文被动句类型5篇
以下是网友分享的关于文言文被动句类型的资料5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就爱阅读感谢您的支持。
第一篇
文言文中被动句类型解析
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有标志词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没有标志词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
1、用“为”、“为……所……”或“……为所……”表被动。介词“为”引进行为动作的施事者,与引进的名词或名词性词组构成介词结构在句中作状语。例如:
⑴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屈原列传》)
⑵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伶官传序》)
⑶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⑷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2、用“于”或“受……于……”表被动。介词“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与引进的名词或名词性词组构成介词结构,在句中作补语。例如:
⑸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
⑹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师说》)
⑺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张溥《五人墓碑记》
⑻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从,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3、用“见”或“见……于……”(“见”引出动作的主动者)表被动。例如:
⑼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⑽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
⑾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⑿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4、用“被”表被动。“被”引出动作的主动者,这种形式和现代汉语的被动句类似。例如:⒀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张溥《五人墓碑记》
被动句的基本句式文言文
被动句的基本句式文言文
被动句是文言文中常用的一种句式,其基本结构为“被”字加动词的过去分词形式,如“被射杀”、“被捕获”等。被动句的使用可以使文言文更加严谨、准确、生动,也能够表达出一些特殊的语言意义。
一、被动句的基本结构
被动句的基本结构是“被”字加动词的过去分词形式,如“被射杀”、“被捕获”等。其中,“被”字是表示被动的助词,它的作用是表示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而不是行为的执行者。动词的过去分词形式则表示动作的完成状态。
被动句的基本结构如下:
被+动词的过去分词形式+其他成分
例如:
被射杀的士兵
被捕获的罪犯
被打败的军队
被称为文学大师的作家
被选为班长的学生
二、被动句的语法作用
1、表示被动
被动句的主要作用是表达被动,即动作的承受者。在被动句中,主语不再是动作的执行者,而是动作的承受者。例如:
被射杀的士兵
这句话中,“被射杀的士兵”是主语,但它不是动作的执行者,
而是动作的承受者,也就是被射杀的对象。
2、强调动作的结果
被动句还可以强调动作的结果。在被动句中,动作的结果通常放在句首,从而突出强调。例如:
被称为文学大师的作家
这句话中,“被称为文学大师”是动作的结果,它放在句首,强
调了这个作家的文学成就。
3、表达客观事实
被动句还可以用来表达客观事实,即某种行为或事件的发生与否。例如:
这个城市被战争摧毁了。
这句话表达了一个客观事实,即这个城市经历了战争的摧毁。
三、被动句的使用技巧
1、注意主语的选择
在使用被动句时,要注意主语的选择。被动句的主语通常是动作的承受者,即动作的对象。因此,在选择主语时,要根据句意确定。
文言文阅读中被动句句式
文言文阅读中被动句式
文言特殊句式一般分四类: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其中较难理解的是倒装句。
一、被动句
被动句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也叫意念被动句。
一古代汉语中有标志的被动句式主要有四种
⑴用"于"表示被动关系。
用介词"于"引出行为的主动者,"于"放到动词后,它的形式是:"动词+于+主动者"。例如:王建禽于秦。(禽,通"擒") 句中的"于"用在动词"禽"的后边,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秦",表示被动。"于"可译为"被"。
这种被动句有两个条件:一是主语是被动者,二是句子里有表示被动的词"于"。
⑵用"见"来表示被动关系。
在动词前用"见"或又在动词后加"于"引进主动者。它的形式是:"见+动词"或者"见+动词+于+主动者"。例如: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⑶用"为"表示被动关系。
"为"放在动词前边引出行为的主动者,它的形式是:"为+主动者+动词"或者"为+主动者+所+动词"。例如:
①若背其言,臣死,妻子为戮,无益于君。(如果背弃了他所说的话,我死了,妻子儿女也将被杀,对君王您也没有好处)
②茅屋为秋风所破(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③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司马迁《陈涉世家》)
④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司马光《赤壁之战》)
⑤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
文言文被动句特点
文言文被动句特点
1. 古代汉语被动句的特点
被动句: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常见被动句有两大类,一种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一种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往往需要结合文意来判断。
1、有标志的被动句
① 而君幸于赵王。(……于……)
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见……)
③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见……于……)
④受制于人。(……受……于……)
⑤为天下笑,何也?(为)
⑥羸兵为人马所蹈藉。(为……所……)(典型的被动句)
⑦若属皆为所虏。(……为所……)
⑧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被)
2、无标志的被动句往往用动词直接表示被动意思,结合文意判定。
例如: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被……缠绕
洎牧以谗诛。(无标志。靠动词本身在意念上的一种表现。)
2. 文言文被动句
用“为”表被动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被天下人嘲笑)
用“被”表被动
“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用“见”表被动
“……徒见欺”(……白白地被欺骗)
用“于”表被动
“受制于人”(被人控制)
“不能容于远近。”(不能被邻里所容)
1.
动词后用介词“于”表被动,“于”起介绍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的作用。如:“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史记.屈原列传》)这里“惑”、“欺”的动作是由“于”后的“郑袖”、“张仪”发出来的。
有时也在介词“于”或动词前加“受”,形成“受。。于。。。”的形式表被动。如:“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从,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用“见”、“于”,“见。。于。。。”表被动。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同上)“暴见于王。”(《孟子.梁惠王下》)
文言文被动句式的几种形式
文言文被动句式的几种形式
文言文被动句式的几种形式
文言文中,被动句是怎么回事呢?什么样的句子是文言文中的被动句呢?
在古汉语中,主语是谓语所表示行为的受动者的句式,这样的句式叫做被动句。
常见的被动句有以下几种形式:
1 .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施动者,表示被动,即“谓语+于… … ”的形式。
如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
2 .在动词前边用“见”表示被动,构成“见+谓语”的形式。
如: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 )
如果需要把动作行为的施动者介绍出来,可在动词后加介词“于”,构成“见+谓语+于”的形式。如: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 (《廉颇蔺相如列传》)
3 .在动词前用“受”字来表示被动,构成“受+谓语”的形式。
如:其次毁肌肤断肢体受辱。(《报任安书》 )
这种句中的“受”字,含有“被”的意思,后面省略了介词“于”,施动者也能引出。如果需引进施动者,就构成了“受+谓语+于”的形式。
如: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4 .在动词前边加介词“为”,构成“为+动词”的形式。
这种句式的“为”和“见”不同:“见”是助词,不能带宾语,所以它总是紧挨着动词;“为”是介词,它可以紧挨着动词(省略了宾语),也可以引出动作行为的施动者。
如:身客死于秦,为夭下笑。(《屈原列传》)
5 .用“为”引进施动者,谓语前再加“所”,表示被动,构成“为… … 所… … ”式。
如: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六国论》 )
“为… … 所… …”是古汉语最常见的一种被动句形式,并且一直沿用到现代汉语里。但是,在古汉语里,“为”的行为施动者有时可以不出现,或被承前省略了,变为“… …为所… … ”的形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阅读中被动句式
文言特殊句式一般分四类: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其中较难理解的是倒装句。
一、被动句
被动句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也叫意念被动句。
一古代汉语中有标志的被动句式主要有四种
⑴用"于"表示被动关系。
用介词"于"引出行为的主动者,"于"放到动词后,它的形式是:"动词+于+主动者"。例如:王建禽于秦。(禽,通"擒") 句中的"于"用在动词"禽"的后边,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秦",表示被动。"于"可译为"被"。
这种被动句有两个条件:一是主语是被动者,二是句子里有表示被动的词"于"。
⑵用"见"来表示被动关系。
在动词前用"见"或又在动词后加"于"引进主动者。它的形式是:"见+动词"或者"见+动词+于+主动者"。例如: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⑶用"为"表示被动关系。
"为"放在动词前边引出行为的主动者,它的形式是:"为+主动者+动词"或者"为+主动者+所+动词"。例如:
①若背其言,臣死,妻子为戮,无益于君。(如果背弃了他所说的话,我死了,妻子儿女也将被杀,对君王您也没有好处)
②茅屋为秋风所破(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③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司马迁《陈涉世家》)
④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司马光《赤壁之战》)
⑤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
⑥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鸿门宴》)
⑷用"受“”被“”受……于"表示被动关系。
它的形式是:"被(受)+动词"或者"被(受)+动词+于+主动者"。例如:
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见"也表被动)(司马迁《屈原列传》)
②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张溥《五人墓碑记》)
③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司马光《赤壁之战》)
二、古代汉语中无标志的被动句
指句子不含有被动词的被动句,也叫做是意念被动句,这种被动句没有明显的标志,但翻译时需要翻译成被动句。
例如:①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资治通鉴》)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
②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③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④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范晔《张衡传》)
⑤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范晔《张衡传》)
注意点:"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实或见怒也。"(《答司马谏议书》)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就是此种用法。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陈情表》)其中的"见"不表示被动,可以理解为"我"。
还有,"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孔雀东南飞》"兰芝初还时,府吏见丁宁"(同上)上面的两个"见"都相当于代词"我",指的是刘兰芝,后面都接动词。这是一个难点,注意理解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