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

6、辛亥革命
武昌起义:1911、10、10 中华民国:1912、1、1 历史意义:推翻帝制、民主共和国的观念深入人心 诞生:100周年三 Nhomakorabea深度分析
1、基本矛盾: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皇权与 相权的矛盾 2、发展趋势:皇权不断加强,相权逐渐削弱;中央权力 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3、历史影响: 积极影响: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 于维护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整;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在 统一的环境下,有利于民族的融合,各地区经济文化交 流。 消极影响:君主专制易形成暴政,阻碍历史发展;在思想 上表现为文化专制、钳制思想;封建社会末期阻碍社会 的进步。
⑴贞观之治、措施、影响 ⑵武则天巩固统治的措施、影响 ⑶开元盛世的措施、影响
4、元朝
忽必烈改制:建立行省制度,推行重农政策
5、明清加强中央集权的主要措施
政治上:废除宰相制度、设立厂卫制度、设立廷杖 制度(明朝);设立军机处(清朝) 思想上:八股取士(钳制思想) 文字狱(文化专制) 影响:巩固了封建统治,腐朽性和逐渐衰落阻碍中 国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4、君主权力: 秦始皇:确立“皇帝”制度 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 雍正:设军机处 辛亥革命:废除 5、中央机构 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 明清时期:废除宰相制度、设军机处 6、地方控制 汉武帝:推恩令 7、思想控制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隋唐时期:科举制度 明清时期:八股取士,文字狱
二、基本线索
1、秦朝
秦始皇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 皇帝制度、中央设“三公”、地方设郡县等
2、汉武帝
⑴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 ⑵政治上:推恩令,主父偃;强化监察制度 ⑶军事上:北击匈奴,卫青、霍去病 ⑷民族上:张骞通西域 作用:中央集权空前加强,大一统帝国得到进一步巩固和 发展

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行省制:中央设“中书 省”;地方设“行中书
明太祖废除丞相,君主 专制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清朝军机处的设立,标志 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材料一:田畴异亩,车涂异轨,律令异法,衣冠 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说文解字》
材料二:故吾以为明太祖制义取士,与秦焚书无
异,特明巧而秦拙耳,其欲愚天下之心则一也。
Hale Waihona Puke ——北师大版七下教材(1)秦始皇采取什么措施改变了材料一中所述的现象? 隋朝时为巩固国家统一采取的经济措施是什么? (2)为加强思想控制,巩固统治,秦始皇与汉武帝采 取的措施各是什么? (3)材料二中描述的是什么现象?产生了什么危害?
材料一:六合之内,皇帝之土,西涉流沙,南尽北户,东 有东海,北过大夏,人迹所至,无不臣者。——《史记• 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元朝的疆域)“北逾阴山,西及流沙,东尽辽 左,南越海表”“汉唐极盛之际不及焉” (1)“中国之政,自秦始皇始”指什么制度?此制度发 展到顶峰的标志是什么? (2)针对材料一和二的现象,秦始皇和元世祖分别采取 了什么对策以巩固如此庞大的版图?
中国古代专制主义 中央集权制度
专制主义:黄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 权力于一身 中央集权: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 绝对服从中央
分封制:西周(奴隶社会)的重要政治制 度,目的是为了巩固周王室的统治,官员 是世袭产生。
主要官员的方 式:皇帝任命 中央:三公九卿 地方:郡县制
成吉思汗(铁木真) 建立蒙古政权;其 孙忽必烈建立元朝
(3)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 术”,明太祖实行八股取士,其根本的着眼点在于
A 压制知识分子 C 完善法律体制 B 区别对待古代文化 D 加强君主专制统治
秦始皇

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3.作用影响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国封建社会不同 时期起着不同的作用。总体来说,在封建社会 前期主要起积极作用,在封建社会后期主要起 消极甚至反动作用。
(1)积极方面:经济上,有利于有效组织 人力、物力从事大规模经济活动,为封建积极 发展创造条件,也为中华文明长期领先于世界 奠定了基础。
政治上,有利于民族融合,抵御外来侵略, 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 展。
思想上,专制统治严格控制思想文化,造成 国民的愚昧与落后,严重阻碍科技进步。
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各地区、各名族间经济 文化的交流,推动了先进生产技术和文化在较 广阔的范围内传播
(2)消极方面:经济上,封建社会后期,日 益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妨碍了社会的进步和 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造成中国社会的落后。
政治上,以强化君主专制为核心,形成了长 期的“人治”传统,民主政治无从发展;极易 出现政治腐败现象,形成暴政,产生庞大的官 僚队伍和特权阶层。
明初废丞相设内阁 清设军机处
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形成条件
(1)经济条件:封建自然经济的分散性,需要强有力的中央 集权来保护。
(2)政治条件:地主阶级维护本阶级统治的需要;秦灭六国, 建立统一 王朝
(3)思想条件:战国时期法家代表韩非子提出专制主义中央 集权的理论
2.概念和特点
(1)概念:专制主义 中央集权制度,包含专制制度和中央集 权制度两个概念 ①专制制度:是与民主制相对立的概念,体现在帝位终身制 和皇位世袭制上,其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的专断独裁,集国家最 高权力与一身。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西周:分封制
宗法制
中 国权 度
秦朝形成:皇帝制度 三 公九卿制 郡县制 汉 汉:中外朝制 郡国并行制 察举制 至 唐:三省六部制 科举制 元 宋:参知政事 三司使(财) 枢 完 密使(军) 转运使 通判 善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中央集权制度是一种国家政权的制度,以国家职权统一于中央政府,削弱地方政府力量为标志。

中国古代的政体即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大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公元前221 年,秦始皇在统一六国以后就着手建立和健全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以巩固其对全国的统治,此后,这种政治体制在中国延续了2000 多年。

1、萌芽于战国(1)理论上,战国时期,韩非子提出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国家。

(2)实践上,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规定废分封、推行县制,实行中央集权制度。

2、建立于秦朝特点:把专制主义的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有机地结合起来。

(1)确立皇帝制,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地方实行郡县制,颁布秦律。

(2)统一度量衡、货币和文字。

(3)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

3、巩固于西汉特点:重新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统治;将儒家思想改造为适应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需要的指导思想。

(1)实行刺史制度;颁布“推恩令”和“附益之法”,解决王国问题。

(2)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4、完善于隋唐特点:用分权的办法来加强君权;官员选拔规范化、制度化。

(1)实行三省六部制,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2)创立和完善科举制,扩大了官吏的来源。

5、加强于北宋特点:强干弱枝,在中央集权的基础上地方分权;皇帝掌握从中央到地方的军事、行政、财政和司法等大权,铲除了封建藩镇割据的基础。

(1)集中军权:解除朝中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设“三衙”“三帅”统领禁军,但只负责禁军的日常管理和训练,并无调兵和发兵之权。

调发军队之权在枢密院,形成互相牵制,防止专权和兵变的发生(2)集中行政权: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政、军、财权;派文官做知州,同时设通判监督,互相牵制。

2(3)集中财权:在各路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和地方制度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和地方制度

掌管 吏 官员 部 任免 考核
户 部
掌管 全国 土地 财政
礼 部
掌管 祭祀 教育 考试
兵 部
掌 管 刑 司 部 法
根本目的:巩固封建专制统治。
•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完善

2.隋唐:三省六部制
• 思考:隋唐创立完善三省六部制有什么作用?
• ①三省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办事效率;
②相权一分为三被分割,避免大臣专权,有利于加强皇权 ; ③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历朝基本上沿袭此制度。

• • • • • •
• • • •
(2010·安徽文综·T14)柳宗元认为,秦末农民起义“咎在 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西汉七国之乱“有叛国而无叛郡”, “秦制之得亦明矣”。下列哪种说法最符合材料原意 ( ) A.郡县制与秦末农民战争没有关系 B.七国之乱因汉初分封而爆发 C.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统治 D.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必然 (2011·海南单科·T1)秦统一后,“废封建,立郡县”,确 立专制集权制度,但皇帝之子、弟封王,一直延续到明清。“分 王子弟,以为屏藩”,是历代分封子弟的主要理由。血缘分封长 期存在说明( ) A.分封制有利于政权长期稳定 B.血缘分封是中央集权的基础 C.分王子弟是皇权的一种体现 D.周代制度受到历代政权推崇

秦朝从中央到地方的统治机构,管理有明确的职责分工,既
相互配合,又彼此牵制,统治机构的最高统治权掌握在皇帝个人 手中,最终确保了地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专制统治。这套金 字塔般统治机构的建立,标志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 立。关于郡县制度的评价,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①郡县制是分封制的继承和发展; • ②废分封、立郡县是秦朝灭亡的主要原因; • ③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是历史的进步; •

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专题提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史的核心内容,不理解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含义、形成过程、特点和地位(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就无法了解中国古代社会,就无法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经济、文化、思想观念为什么会是这样而不会是那样的。

对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确立、巩固、完善、加强、发展、强化并渐趋衰落历史的学习,实在是我们踏入中国古代史学习殿堂的关键一步。

同步指导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述略:秦灭六国而统一中国,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国家。

为了维持和巩固地主阶级统治,秦始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最终形成了以皇权为中心的封建君主专制,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国家政权的统治格局。

所以清末维新志士谭嗣同慨然写道:中国两千年来之政,秦政也。

何谓秦政?就是君主专制统治。

这种政治,是由君主个人全权占有和控制整个国家机器,其统辖范围内的任何人物对君主都是绝对隶属和臣服的关系。

中国封建制度发展的内在逻辑是一方面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另一方面各种权力结构和权力关系一步步地集中到皇帝这一权力的轴心上,从而使君主专制成为现实。

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相辅相成,中央集权是君主专制的前提和基础,君主专制是中央集权的必然产物。

其目的都是要从政治制度上保证中央政府的权威和君主个人的绝对权威。

在中国封建时代,君权是朝着强化的趋势发展的。

与此相适应,中央集权成为必然要求,也呈现出强化的趋势。

春秋战国时代,周室衰微,诸侯与天子的关系是一种松散的政治军事同盟,列国可以自任官吏,自置军队,自铸钱币,在政治上和经济上、军事上都有着高度的自主权。

秦统一,实质上就是将原来分散在各诸侯国的权力收归中央,加强中央集权。

郡县制的实行,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直接领导;货币、度量衡的统一,在于保证封建财政、税收渠道的畅通;文字、政令的整齐划一,更使极权政治的推行成为可能。

从此,中央集权成为强化君权的协奏曲。

中央集权化进程大致体现在:(1)财政上,“利出一孔”,归于中央。

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专题二古代中国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难点5 如何理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概念阐释专制主义即君主专制,既是一种决策方式,又是一种政治制度;中央集权是一种管理模式,两者的结合构成了我国封建社会基本的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君主专制强调君主独尊、君权至高无上,国家大事由皇帝一人独断;中央集权强调中央对地方的统治,是指全国各地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权力集中于中央,地方长官由皇帝任命,地方必须绝对服从于中央。

易错提示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不是古代中国的“特产”,也不是封建社会所独有的。

它们不仅在古代世界普遍存在,而且在近代的不少国家也得以实行,如近代的法兰西帝国、日本,是典型的资本主义性质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

进入现代社会,随着世界性民主化潮流的发展,专制主义国家越来越少(有些国家虽有君主,但不代表专制),中央集权也变革为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的政治体制,如美国。

【例1】下图主要反映的是中国古代A.服饰的演变 B.王朝的更替 C.君主专制的加强 D.皇帝接见外国使节解析:上图反映了一个主题——君臣关系的变化。

图中从左至右,皇帝都坐着,但大臣则由坐到站、再到跪,反映出皇帝独尊、君权强化的趋势,这正是上图所反映的实质,因此应该选C。

难点6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的两对基本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是中央集权制度下的两对基本矛盾,其演变趋势是:皇权逐步加强,相权逐渐削弱直至消亡;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势力不断削弱。

其变化过程如下:【例2】在皇权与相权的激烈争夺中,皇权逐渐占据了上风,皇帝越来越成为国家权力的核心。

下列有利于加强专制皇权的措施有①秦朝皇帝直接任命郡县长官②隋唐确立三省六部制③元朝设行省④明朝废除丞相A.①③ B.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解析:加强专制皇权的措施应该是削弱大臣的权力。

三省六部制分割相权,有利于加强专制皇权;明朝废丞相,皇帝大权独揽,也有利于加强专制皇权,故②④正确。

中国古代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中国古代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2)唐朝的藩镇割据导致五代十国局面的形成
“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和五代十国现象的出 安史之乱” 现说明了什么?此类现象出现的本质是什么? 现说明了什么?此类现象出现的本质是什么? 地方权力的膨胀会导致国家分裂; 地方权力的膨胀会导致国家分裂; 央 权 地方分权的 唐 中 期 设 节 度 使 藩 镇 割 据 局 面 出 现 五 代 十 国 分 裂 局 面 形 成
中书省 尚书省
军政 户 部
中书门下
参知政事
枢密院 门下省
中书省
不参与政事
吏 部 户 部 礼 部 兵 部 刑 部 工 部
B.发展完善— B.发展完善—汉至元 发展完善
b.中央集权加强 b.中央集权加强
1)汉代
汉高祖刘邦
郡国并行制
郡国并行制 削藩,平定“七国之乱” 削藩,平定“七国之乱” 推恩令, 推恩令,置刺史 汉武帝
收精兵:改禁军统领机构为“三衙” 发兵权归枢密院; 收精兵:改禁军统领机构为“三衙”,发兵权归枢密院; 削实权:设通判,文臣任州郡长官; 削实权:设通判,文臣任州郡长官; 制钱谷:地方财赋大部分运往京师; 制钱谷:地方财赋大部分运往京师; 影响
4)元:行省制
元朝疆域
十大行省
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秦朝 汉末魏晋 唐朝 宋朝 元朝 明朝 清朝 郡 州 道 路 行省 县 郡 州 州 路 府 县 县 县 州 府 县 县 县
郡县制
行政 机构 直 接 任 免
地方 官僚 体系
分封制
实行 条件 划分 基础 与宗法制相联系 以血缘关系为基础
郡县制
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实行 按地域划分
根本 区别
官吏由皇帝任免调迁, 官吏由皇帝任免调迁,官 官员 诸侯王位世袭 位概不世袭 产生 官吏 拥有封地和相应的爵位 官吏只有俸禄, 官吏只有俸禄,无封地 权力 与中 郡县是地方行政机构, 诸侯国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 郡县是地方行政机构,地 央的 方绝对服从中央 关系 历史 作用 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 序,但也容易发展为割据 势力。 势力。 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 家的统一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

中国古代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封建君主专制的时代,君主们致力解决皇权与相权,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问题,历代君主都希望加强皇权,加强中央集权,以巩固自己的统治。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君主各有其侧重,君主会采取不同的措施,不同的政策。

有的侧重专制主义,即加强皇权削弱相权;有的侧重中央集权,即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分权。

一直以来皇权和相权,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这两对矛盾始终存在。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完善就是皇权不断加强,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过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发展趋势也是皇权和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中央集权制度的首次提出是在战国时期,商鞅变法中,商鞅提到要建立县制,强化中央集权。

正式建立这一制度是在秦朝,秦统一全国后,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了强大的中央集权制度。

权利的高度集中成为秦王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

秦朝权利的高度集中的标志,首先体现为皇权至上。

秦王嬴政统一全国后,“自以为功过五帝,地广三皇”,,从“三皇”“五帝”中各取一字,称为“皇帝”。

秦始皇将国家的司法、行政和军事大权总揽于一人之手。

在中央设置三公九卿,三公分别为: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

丞相辅佐皇帝处理政务,太尉协助皇帝管理军务,御史大夫掌管律令图籍,并负责监察百官。

这就加强了皇帝的统治。

在地方实行郡县制,代替了以往的分封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秦朝得以确立。

由秦代开始形成的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的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对此后2000多年的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对于巩固、加强国家统一,促进社会发展,起了极其重大的作用。

西汉是中央集权制度得以巩固的时期,实行郡国并行的制度,在郡县制的基础上分封同姓诸侯王。

后来汉武帝刘彻继承皇位后,实行“推恩令”,重在加强中央集权,解决了王国问题。

“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子弟可分割王国的一部分土地成为列侯,由郡守统辖。

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相关大题:《会考纲要》P15二31,P20~21二9一、创立:秦的统一(公元前221年)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特征:皇权至上;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地方实行郡县制。

1、皇帝制度:秦始皇首创,从此“皇帝”成为我国最高封建统治者的称谓。

特点:皇帝至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2、中央:三公九卿制(1)三公:丞相:协助皇帝处理政务;太尉:主管军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系统。

(2)九卿:中央各重要部门的主管官员。

3、地方:郡县制设置:郡——县——乡——里。

“郡”是直属于中央的地方行政设置,设郡守、郡尉。

“县”隶属于“郡”。

郡县的长官直接由皇帝任命。

县级以下有“乡”、“里”两级地方基层行政机构。

三、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对历史产生的影响(如何评价秦朝中央集权制度?)(1)对秦朝:①利: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有利于中华民族的形成;②弊:加强对人民的压榨,激化阶级矛盾。

(2)对后世:奠定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和完善。

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1、汉朝刺史制度:(1)创立者:汉武帝。

(2)史实:汉武帝把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域,称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

(3)目的(作用):监察地方政治,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2、隋唐三省六部制:(1)唐代中央设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三省,尚书省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三省的最高长官都是宰相(宰相权力一分为三)。

(2)作用:三省六部有明确的分工和职责,三省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进一步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3、明朝内阁制度:(1)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

(2)明成祖(永乐帝)朱棣:设立内阁(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无实权)。

4、清朝的军机处:(1)时间:清雍正年间(雍正皇帝)。

(2)职权:军机大臣均由钦定,只能跪受笔录,秉承皇帝旨意办事。

(3)影响:提高了行政效率,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制度,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

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含义:专制主义是指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中央集权是指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绝对服从中央。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是我国封建社会基本的政治制度。

2.基本线索:战国——提出(韩非子);秦朝——确立两汉——巩固隋唐——完善宋元——发展明清——强化民国——结束(1912-2-12)3.发展过程:政治上:(1)战国商鞅变法(推行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2)秦朝(秦始皇)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a.皇帝至高无上;b.中央:丞相——行政;太尉——军事;御史大夫——监察;c.地方:推行郡县制,郡守和县令由朝廷直接任免。

(3)西汉汉武帝的大一统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除了让自己的嫡长子继承王位外,还可以推“私恩”,把王国封地分给其他子弟,皇帝封这些子弟为侯。

新封的侯国归中央直接统辖的郡管理。

这样巧妙削弱了诸侯王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

(4)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5)元朝推行行省制度:元世祖忽必烈在中央设“中书省”,作为全国的最高行政机构;地方设“行中书省”,派遣官吏,征收赋税,进行有效的统治。

(6)a.明太祖朱元璋废除实行了1500多年的丞相制度,使六部直接受皇帝指挥,加强了皇权。

b.朱元璋对百官和京城百姓不放心,特别设立锦衣卫,专门侦缉官民言行。

明成祖时,又设立东厂,明宪宗时又设立西厂。

厂卫特务机构成为专制皇权的可靠支柱。

(7)清朝雍正时期,设军机处,成为皇帝发布政令、处理政务的枢纽,使君主旨意畅达无阻,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到了顶峰。

(8)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被推翻。

经济上:(1)秦朝:车同轨、书同文,修驰道,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统一货币和度量衡,有利于巩固统一,加强统治,促进各地经济的交流。

军事上:(1)秦始皇为了防御匈奴进攻,修补燕、赵、秦三国北边的长城,将其连为一体,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一、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一)专题提示我国古代社会最典型的政治制度是奴隶社会的分封制和封建社会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二)主体线索梳理1.主要内容分封制的目的、实质及其崩溃。

西周为统治以征服的辽阔地区(巩固统治)实行分封诸侯的制度,它是我国奴隶社会典型的上层建筑形式。

分封制使周朝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促进了奴隶制经济的发展;但诸侯国实力的增强,最终导致分裂割据诸侯争霸,春秋战国时期走向瓦解,秦朝实行郡县制表明其结束。

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两层含义:包括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两个概念,专制主义就中央的决策方式而言的。

主要是帝位终身制与皇位世袭制。

封建皇帝从决策到行使立法、行政、司法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皇权的至高无上和不可分割。

中央集权是针对地方分权而言的,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上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受制于中央政府。

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的关系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相辅相成,中央集权是君主专制的前提和基础,君主专制是中央集权的必然产物。

其目的都是要从政治制度上保证中央政府和君主个人的绝对权威。

演变①战国时初步形成战国时期封建经济的发展,新兴地主阶级力量的增强,国家局部统一局面的出现,为中央集权制的形成创造了社会条件。

各国进行的变法运动,进一步扫除了奴隶主势力的残余,确立了封建制度,适应了新兴地主加强专制和保护封建经济发展的需要。

例如:韩非子提出的中央集权和“法治”思想,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崭新的思想风貌,形成了一套系统的中央集权理论。

商鞅变法中废分封,行县制,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世袭特权,加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制度。

②秦朝正式建立至高无上的皇帝制、中央集权的三公九卿制、地方机构的郡县制和体现地主阶级意志的《秦律》。

这些措施既加强了皇帝对中央百官的控制,又加强了对地方各级官吏和百姓的控制,这样就把专制主义的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制度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正式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总结: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总结: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C
10.阅读下列材料:
(1)根据材料一,简要分析概括相权的变化过程。 秦朝由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唐朝相权一分为三,三省长官都是宰相,三省相互牵 制和监督; 明朝废丞相,皇帝直接掌管六部。
材料二 当代史学家对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权力运行的规律作了 如下总结:皇帝从资历较浅、地位不高的心腹近侍或仆从中选拔 一些人来承担政务,逐渐演变成正式的辅政机构。当这些辅政机 构和官员的权力较重时,皇帝又从更为亲宠的近侍或仆从中另选 出一些人承担政务,有意架空原有的辅政机构和官员,剥夺其实 权,仅保留虚衔或使之变为荣誉职称。然后又进行下一轮的循 环……每一次循环的结果,都使得中枢机构原权力更分散,皇帝 的权力更加强……这种不断的转移与分散,是封建国家权力运行 的基本规律。 (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汉、宋、清为加强专制 主义采取的相应措施。 汉朝:汉武帝频繁更换宰相,并重用身边侍从等为尚书令、侍中, 形成“中朝”决策机构,限制三公权力。 宋朝:设中书门下行作为最高行政机构,设置枢密使、参知政事和 三司使,分割宰相的军权、行政权和财政权。 清朝:设置军机处。 (3)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出我国古代君主专制 演进的趋势。
六、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存在的基本矛盾: 1、存在的两对基本矛盾: 一是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发展总趋势是皇权不断被加强,相权不断 削弱。 二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 发展总趋势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权 力不断被削弱。 2、两对矛盾斗争的实质:是统治阶级内部的 争权夺利的斗争。
七、评价
积极作用:中央集权制度在明清以前,基本上适应了社会生 产力的发展。 (1)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管辖,防止分裂割据,抵御外来 侵略,有利于维护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2)为经济发展创造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3)有利于集中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和 生产活动。 (4)有利于各地区、各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经济发 展和社会进步。 消极作用:在封建社会后期主要起消极的作用。 (1)经济上: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2)政治上:容易形成暴政和政治腐败,剥夺人民的政治 权利。 (3)思想上:形成文化专制,实行愚民政策,箝制了人们 的思想,阻碍了科技的创新和文化的进步。 (4)使地方缺乏自主权,影响了行政效率。

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专题复习
《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政治制度是政治的载体和规则,其核心是国家政 权结构关系及其运作方式。我国古代政治制度是由古 代经济基础所决定的,其核心是国家政权的结构关系 及其运作方式,是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斗争的产物。 它的确立和变更都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为维护 统治阶级经济利益服务的,是与国家的社会性质和发 展相适应的。
二、历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演变过程:
★基本线索: 萌芽 战国
建立:秦朝
巩固:西汉
完善:隋唐
加强:北宋
完善、 加强、 强化其具体 含义是什么?
强化并衰落:明清。
秦汉至隋唐为第一阶段,历史进步性居主流;
北宋至明清为第二阶段,其消极影响日趋突出。
萌芽——战国: 原因:新兴地主阶级加强专政和保护封建经济发展的需要
一是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辖,是对秦朝郡县制度的重 大发展,为我国明清以后的行政区划奠定了初步基础。 二是各族人民统一在一个中央政府管辖之下,便于民族之间 的友好相处和交流,促进了民族融合,使中华民族的向心力 和凝聚力加强,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元朝的措施,是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成功尝试,同时又 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新举措。 行省制度是古代郡县制度的发展,对后世影响极大,直至今 日。
民族:在统一的环境下,利于各民族的融合,防止分裂割据、 利于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使我国古代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文 明,并保障了古代文明的持久不衰。 保证了中外正常的经济文化交流
消极影响:
经济上:封建社会末期,束缚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了资本 主义萌芽的发展,延缓了封建制度的瓦解;
政治上:空前强化的专制统治使人民毫无政治地位和人身自由;
(1)秦国商鞅变法:废分封制,推行县制,建立百官服从君 主法令的封建官僚制度;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概念: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含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两个概念。

专制主义,是就中央的的决策方式而言的,具体说就是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至行使立法、行政、司法等权力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中央集权这是针对地方分权而言,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上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受制于中央政府。

这是我国封建社会基本的政治制度。

(1)专制主义:是与民主政体相对立的概念,指一个人或少数几个人独裁的政权组织形式,体现在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上,其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的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政大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2)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

(3)二者之间的联系:①地方和中央都必须服从皇帝一人。

②专制主义皇权加强时,往往是中央集权比较有效时,专制主义皇权削弱时,往往也是中央集权不力时。

2、实行原因:(1)经济根源:维护封建经济基础的需要。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提高导致旧的生产关系解体,秦国商鞅变法确立了封建经济的统治地位,这种经济的特点便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是封建的个体的小农经济。

这一政治制度的出现是由封建的经济基础决定的,因为封建的自然经济具有分散性,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以保证小农经济的生产和再生产;。

这种封建的生产方式决定了中央集权制的建立。

(2)政治根源:巩固、维护国家统一的需要。

秦吸取周无子在诸侯割据局面下无能力的教训,在统一全国后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消除地方割据势力,维护国家统一。

新兴的地主阶级也需要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来巩固其统治地位,维护其政治、经济利益,保护其土地所有制度(3)理论根源:法家思想奠定理论基础。

秦自商鞅变法后,一直以法家思想为统治思想。

韩非子总结诸子百家学说,创造了一套完整的中央集权的政治理论,为秦始皇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理论基础。

中国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中国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元世祖忽必烈与行省制度
目的:对全国进行有效 的统治,加强了中央 对地方的管理 内容:中央设“中书 省”,地方设“行中 书省” 作用:行省制度是秦以 来郡县制的一大发展,
标志着我国省级行 政区域开始
元代行省制度示意图 皇帝
御史 台 中书 省 枢密 院
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行中书省
明朝1:明太祖朱元璋废除宰相制 度
思想文化上
战国:韩非子为代表点法家思想
秦始皇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儒家 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科举制度
开始于隋朝
完善于唐朝
隋文帝:分科考试 隋炀帝:设进士科,我国科 举考试制度正式诞生
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 明经最重要 武则天:设立殿试与武举 唐玄宗:诗赋成为进士为主要要考 试内容 八股取士,加强思想专制,束缚人们 的思想 1905年废除科举考试制度
中书省
吏部 户部
尚书省
礼部 兵部
门下省
刑部 工部
六部尚书直接 对皇帝负责
返回
• 吏部:管理文职官员的机关 • 户部:掌全国疆土、田地、户籍、 赋税、俸饷及一切财政事宜 • 礼部:掌典礼事务与学校、科举之 事 • 兵部:明职掌全国军卫、武官选授、 简练之政令 • 刑部:为主管全国刑罚政令及审核 刑名的机构 • 工部:管理全国工程事务的机关
僵化于明朝
废止于清朝
练习:中考复习指南P27第23题 P33第24题
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认识
中央集权制度有利于多民族封建 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维 护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整
皇权专制极易造成暴政腐败,成为 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在封建社会末 期,阻碍了新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 芽的发展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概念辨析:•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基本政治制度,包含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两层含义。

–专制主义:是中央的决策方式,即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中央集权:是国家的管理方式,指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中,全国军、政、财大权归中央,地方绝对服从中央。

•形成条件:经济:自然经济:1,自然经济的分散性,要求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来维护社会的稳定,保证生产的发展。

2,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以农业为主,小农经济的发展需要修筑大型水利工程等公共事业,这也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政治:国家的统一,地主阶级需要一个强大的政权维护其统治思想:法家的集权理论。

发展过程1、萌芽于战国(法家思想)2、建立于秦朝(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3、巩固于西汉(内外朝制度、刺史制度、察举制)4、完善于隋唐(三省六部制、科举制)5、加强于宋元(副宰相的设置、行省制)6、强化于明清(废宰相、内阁制度、军机处)4、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影响:(1)积极:A、政治(疆域):使秦国力增强,疆域不断扩大,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B、经济: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C、民族: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和中华民族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D、后世: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2)消极:依靠皇帝的专制权威,加强对人民的控制,造成阶级矛盾迅速激化。

造成二世而亡(暴政)一、秦始皇巩固封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哪些?1.政治上,确立皇权至高无上制度,在中央设立三公九卿制,地方推行郡县制。

2.经济上,承认土地私有,统一货币、度量衡、车轨,修驰道。

3.文化思想上,统一文字,颁布“挟书律”,实行文化专制。

4.军事上,北击匈奴,修长城、直道,南攻岭南和西南夷,使之进入中原统一政权版图。

5.秦始皇的这些措施,不仅扩大了帝国的规模,而且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二、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1.中央:相权不断削弱,最高统治者的权力不断增强。

古代中国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古代中国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小专题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一、概念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应当分成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两个概念来理解,同时又要注意二者之间的联系。

1、专制主义:是与民主政体相对立的概念,指一个人或少数几个人独裁的政权组织形式,体现在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上,其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的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政大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2、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

3、二者之间的联系:①地方和中央都必须服从皇帝一人。

②专制主义皇权加强时,往往是中央集权比较有效时,专制主义皇权削弱时,往往也是中央集权不力时。

4、两大矛盾1.中央与地方 2.君权与相权二、实行原因1、经济根源--维护封建经济基础的需要。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提高导致旧的生产关系解体,秦国商鞅变法确立了封建经济的统治地位,这种经济的特点便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是封建的个体的小农经济。

这种经济模式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国家政权,以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保证小农经济的生产和再生产,新兴的地主阶级也需要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来巩固其统治地位,维护其政治、经济利益,保护其土地所有制度。

这种封建的生产方式决定了中央集权制的建立。

2、社会根源--巩固、维护国家统一的需要。

秦吸取周无子在诸侯割据局面下无能力的教训,在统一全国后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消除地方割据势力,维护国家统一。

3、思想根源--法家思想奠定理论基础。

秦自商鞅变法后,一直以法家思想为统治思想。

韩非子总结诸子百家学说,创造了一套完整的中央集权的政治理论,为秦始皇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理论基础。

三、基本内容1、皇帝制;2、中央行政制度;时期中央行政制度秦朝在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

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监理国家监察事务;太尉负责管理军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专题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一、概念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应当分成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两个概念来理解,同时又要注意二者之间的联系。

1、专制主义:是与民主政体相对立的概念,指一个人或少数几个人独裁的政权组织形式,体现在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上,其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的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政大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2、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

3、二者之间的联系:①地方和中央都必须服从皇帝一人。

②专制主义皇权加强时,往往是中央集权比较有效时,专制主义皇权削弱时,往往也是中央集权不力时。

4、两大矛盾1.中央与地方 2.君权与相权二、实行原因1、经济根源--维护封建经济基础的需要。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提高导致旧的生产关系解体,秦国商鞅变法确立了封建经济的统治地位,这种经济的特点便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是封建的个体的小农经济。

这种经济模式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国家政权,以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保证小农经济的生产和再生产,新兴的地主阶级也需要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来巩固其统治地位,维护其政治、经济利益,保护其土地所有制度。

这种封建的生产方式决定了中央集权制的建立。

2、社会根源--巩固、维护国家统一的需要。

秦吸取周无子在诸侯割据局面下无能力的教训,在统一全国后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消除地方割据势力,维护国家统一。

3、思想根源--法家思想奠定理论基础。

秦自商鞅变法后,一直以法家思想为统治思想。

韩非子总结诸子百家学说,创造了一套完整的中央集权的政治理论,为秦始皇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理论基础。

三、基本内容1、皇帝制;2、中央行政制度;时期中央行政制度秦朝在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

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监理国家监察事务;太尉负责管理军事。

下设诸卿,分掌政务隋唐隋文帝时开始创设三省六部制。

唐太宗时进一步明确划分三省的职权。

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其长官都是宰相。

六部为尚书省的下设机构,包括吏户礼兵刑工北宋在宰相之下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枢密使管理军事,分割宰相的军权;设三司使管理财政收入等,分割宰相的财政权。

这样就把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便于皇帝总揽大权元朝元世祖在中央设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

中书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司,为最高行政机关,行使宰相职权;枢密院为中央最高军事管理机关;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关。

另外,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明朝明太祖飞出丞相制度,把中央行政权分属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六部尚书直接对皇帝负责;将大都督府改为五军都督府;设"锦衣卫",东厂西厂特务机构,由皇帝直接控制清朝清初,中央政权机构大体采用明朝制度,设内阁,置六部,但还保留着由满清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

雍正时设军机处,军国大事全凭皇帝裁决。

还在中央设理藩院,掌管少数民族事务3、地方行政制度,其核心是集一切权力于皇帝。

名称特点作用(或影响)分封制最大特点:与宗法制紧密结合。

巩固了周朝的统治,拓展了疆域,时西周奴隶制国家强盛的政治保障,也是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长期争霸混战的原因郡县制郡县长官直接由皇帝任免标志着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发生了划时代的变革;有效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巩固,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郡国并行制汉高祖将同姓子侄分到各地做王,不受地方节制,直属中央不利于国家的统一管理,存在割据分裂的严重隐患,导致了西汉前期的"七国之乱" 行省制度各行省都是中央政府机关-中书省的派出机构,直接对中书省负责是对秦朝以来郡县制度的发展,大大加强了中央对全国各地的有效统治,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对以后的行政区划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三司制三司分立,互相牵制。

大权统归中央加强了君权,强化了君主专制统治土司制度元朝时开始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实行。

土司长官可以世袭,在辖区内有行政自主权,但必须忠于朝廷,职位的继承必须得到朝廷的批准易形成割据势力,不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统治和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僧官制度对西藏各教派首领酌情封赐,各级僧官由朝廷任免,法王实际上时最高僧官使西藏各教派势力都一心拥护中央政府册封达赖班禅的制度达赖和班禅由中央政府册封。

驻藏大臣代表中央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班禅的地位得到提升,客观上对达赖的权力形成了制约,便于中央对西藏的统治四、特点1、皇权至上原则;2、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3、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吏一律由皇帝直接任免;4、皇帝从决策到行使立法、司法、行政等独断权力;5、宣扬"君权神授";6、思想文化的专制统治。

五、基本矛盾1、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

2、皇权与相权矛盾(中央政府内部矛盾)。

六、根本目的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与稳定七、发展演变1、萌芽(战国):商鞅变法中"废分封,行县制";封建官僚体制开始建立。

2、确立(秦朝):一整套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的建立。

(确立皇权的至高无上的皇帝制,中央三公九卿的官制,地方推行郡县制)。

3、巩固(西汉):①汉景帝"削藩"平定七国之乱。

②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削夺王侯爵位,解决王国问题。

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思想专制,巩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4、完善(隋唐):①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相当于宰相,相互牵制和制约,避免宰相的专权,又一定程度上牵制君主专制,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②科举制,使门第不高的有才能的人参加到政权中来,扩大了统治阶级的基础。

5、加强(北宋):将地方的行政、军事、财政权力收归中央,防止了地方割据局面的出现,加强了中央集权。

6、发展(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保证了中央统一政令的实行。

在地方设"行省"实行行省制度,对后也影响深远。

7、强化(明朝):明朝皇帝大权独揽,废丞相,设内阁。

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削弱地方势力。

8、顶峰(清朝):清朝设六部,后增设军机处,政治权力全部掌握在皇帝手中。

同时大兴文字狱,使君权空前加强,形成极端的君主专制统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达到顶峰。

八、作用1、积极作用①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利于维护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整。

②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③在统一的环境下,利于各民族的融合,利于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

④为人类创造了高度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2、消极作用①皇权专制极易形成暴政、腐败现象,是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

②在思想上表现为独尊一家,钳制了思想,压抑了创造力。

③在封建社会末期,阻碍了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发展,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妨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④助长了官僚作风和贪污腐败之风。

九、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否定君主专制思想元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封建制度渐趋衰落。

早期的民主启蒙思想也在潜滋暗长。

明后期,思想家李贽,指责儒家经典并非"万世之至论",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

他揭露道学的虚伪,反对歧视妇女和压抑商人。

李贽是我国反封建的思想先驱。

他的思想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带有民主性的色彩。

对封建君主专制进行最激烈批判的要数明末清初的黄宗羲,他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他提倡"法治"反对"人治",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的主张。

黄宗羲的思想震动了当时的学术界,对晚清民主思潮兴起也有一定的影响。

十、消亡原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消亡是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和外来影响的必然结果。

1.经济上,在资本主义萌芽的基础上,资本主义经济得以产生,并得到发展,这必然要求废除阻碍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专制制度,以保证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政治上,日益壮大的资产阶级要求参政议政,废除专制制度。

3.外来影响,西方资本主义政治思想传入,客观上冲击了中国的专制制度,并为建立新制度提供了模式。

小专题㈡古代中国的选官制度与用人政策选官制度与用人政策是我国历代封建政府巩固统治的措施之一,在封建社会也是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重要内容之一。

历朝历代的统治者大多信奉"中兴以人才为本"。

自古以来就有"得人者昌,失贤者亡"之说。

认真总结我国古代选官与用人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对于我国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借鉴意义。

一、发展演变1、商周时期,采用"世卿世禄制"(世官制)。

①特点: 推行的宗法制、分封制紧密结合。

与后代的"选贤任能"有着本质上的差异。

②特例:比如商汤重用伊尹,文王起用姜尚等等。

但这种选贤任能未能打破世卿世禄制的基本原则,只是较为个别的"破格"现象。

2、春秋时期(公元前770一前475年),选贤任能成为春秋时的流行风尚这时的选贤任能,属于一种"伯乐相马"式的人治方式,只是对世卿世禄制形成了较大的冲击,并没有形成规范化的新制度3、战国时期(公元前475一前221年),在官吏选拔上广泛推行"按军功授爵""按军功授爵",彻底打破了世卿世禄制。

军功制对于提高军队的作战力和国家的竞争力有着重大作用。

4、秦统一前后的仕途主要有:保举、军功、客、吏道、通法、征士等5、汉代-察举制,包括察举、皇帝征召、公府与州郡辟除、大臣举荐、考试等内容。

其中察举和征辟是两汉选官最主要的途径。

①目的: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统治的需要②内容:察举和皇帝征召等。

其中,察举是一种自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是两汉选拔官吏的主要途径之一③演变:汉武帝时,依据才能和品德;东汉时,注重孝廉一科,门第族望成为选举的主要依据6、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7、隋唐至明清的科举制(重点内容)含义: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背景:①庶族势力不断发展,要求分享政治权力,参与政权;②士族衰弱,九品中正制无法继续下去创立:①隋文帝时,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官;②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完善:①唐太宗时,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②武则天时,大量增加科举取士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③开元年间,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以后成为定制发展:①考试分为乡试、省试、殿试三级,殿试成为定制;考试科目逐渐减少,进士科成为最主要的科目;实行糊名法等②王安石变法:废除死记硬背的明经诸科,进士科专考经义和时务策;设明法科,专考律令、断案等积极意义:①为庶族地主进入仕途开辟道路,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吏的文化素质②考试制度所体现的公正、公平、公开和选拔性原则,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③推动了唐宋教育的发展和文学的繁荣④对近代西方文官制度、我国的现代教育制度和干部选拔制度等产生了重大影响弊端:明清时期,实行八股取士,极大的舒服了知识分子的创造性,抑制了科技的发展,阻碍了社会的进步【查漏补缺】清朝废除科举制的原因和意义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慈禧太后下诏书,宣布自光绪三十二年开始废除科举制原因:①封建专制统治走向衰亡;②科举制本身存在弊端,不能选拔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③戊戌变法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④随着西方侵略的加深,中国人受西方影响越来越深,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程度加深意义:①有利于打破儒家学说的独尊地位,促进人们思想解放;②大大推进了20世纪初中国科技文化的繁荣与发展;③有利于建立具有近代意义的教育制度④促进了中国新型知识分子队伍的扩大和中国社会的变革;⑤促进了仕学分途,瓦解了封建专制统治的阶级基础二、历代重视人才选拔的事例1. 春秋战国:各诸侯国为了在争霸中占有优势,非常重视人才选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