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郊区化的经验与教训(一)
国外大城市郊区化的演变及启示

国外大城市郊区化的演变及启示一个城市的发展始终受到向心力与离心力的推动,这两种力量的对比与转换导致了城市发展出现的阶段性。
郊区化(suburbanization)就是城市在经历了中心区绝对集中、相对集中和相对分散以后的一个绝对分散的阶段,它表现为人口、工业、商业等先后从城市中心区向郊区迁移,中心区人口出现绝对数量的下降。
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西方许多发达国家的大城市掀起了一次又一次郊区化浪潮,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城市化进程的新现象,也是城市化高度发展的产物。
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北京、上海、沈阳等大城市相继出现了郊区化现象,许多专家学者对此进行了实证研究,同时就中外郊区化进行了对比分析,但没有系统地总结国外郊区化发展的相关经验和教训。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经济的规模化发展,将来会有更多的大城市继续向郊区化阶段推进。
所以,总结国外大城市郊区化发展的相关经验和教训,为我国郊区化的顺利发展提供借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国外大城市郊区化的发展过程根据国外大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和现实来看,其郊区化发展是城市工业大发展、科学技术进步、市民环境意识增强等综合因素的结果。
一般而言,国外大城市郊区化的发展经历了以下主要过程。
首先是人口居住郊区化——“卧城”发展阶段。
西方国家工业化后期出现了“大城市病”,导致了一些富有阶层迁往郊区居住,他们白天到市中心区上班,晚上回郊区休息居住,这种郊区特有的居住功能被形象地称之为“卧城”,这是大城市郊区化发展的初级阶段。
其次是工商业郊区化——半独立卫星城阶段。
这是20世纪中叶,郊区提供大面积廉价的土地供迁出企业扩建或新建以及灵活、快速、安全的汽车运输迅速发展的结果。
随着中心市区那些难以承受高昂地价和环境成本的工厂企业的外迁,促使与它们有联系的小厂也跟着外迁,从而掀起了工业郊区化浪潮。
紧随其后的是市中心商业以超级市场或购物中心的形式向郊区和居民地带延伸其服务范围。
谈谈国外的郊区化住宅

Q 塞丝 . 堑 堡
维普资讯
特征 ,澳大利亚的学者把本 国的郊区城市称之为 “ 郊区的城市中
心 ” 。
澳大利亚郊区城市中心形成的原因是信息产业的发展 , 郊区与
城市之间固有的土地差价 ,使市场行为推动了郊区城市中心的形
成。 但是 , 在澳大利亚, 州政府的规划对他们郊区城市中心的土地利
围拓展的趋势。 美国专家认为, 这一趋势将在未来 2 年中使美国的 0 农村地区城市化 , 其起点是目前已存在的农村集镇 。 带动这新一轮
城市化的原因是 :1 ()大都市圈边缘地区的增长正促使在边缘地区 工作的城市居民把家搬迁至开车一小时可以达到的农村小镇。() 2
英 国 的郊 区新城
经济的增长正促使大都市圈内的公路干线向外延伸 , 这一趋势引导
为工商业集中的郊区城市中心的主要因素。
悉尼近年来的规划历史表 明, 如果提交一份规划建议 , 它提倡
进一步发展远离公共交通的已经存在的一些郊 区中心 , , 那么 这样
的建议是不可能得到批准的。目前 , 澳大利亚的政府正在通过政府 干预 , 阻止商业行为引导的不合理的郊区中心产生和发展。
美 国的边 缘城 市
学或其他的办公综合设施 , 在传统城市 向 外蔓延的区域 内 发展起来 的新城市。() 3新规划的社 区, 这些地方往往是职业规划的结果 , 而
不是经济增长的产物 。 据统计 . 目前美国大约有 20多个“ 0 边缘城市” 。全美 23的写 /
字楼都建在了边缘城市 , 而且, 多数写字楼是在上世纪 8 年代中后 0
着美国的投资向公路干线经过的农村地区扩张。
美国农村的行政管理与我国类似 , 分县和乡两级 。 每个县有三 、 四个乡。 每个乡有一个中心镇 。 这些农村小镇原居住人口规模很小 ,
美国城市郊区化

许多美国人都住在城市的郊区,而并不住在市中心。
郊区的住宅,生活条件往往更为优越,吸引大批中产阶级前往居祝对美国城市的这种郊区化趋势,?各种评论。
本文介绍了这种郊区化发展的起源。
私营建筑公司在其中发挥了创造潮流的作用。
莱维顿(Levittown)在美国是一个著名的词,指的是莱维特父子建造的郊区城镇。
这种城镇的发展,引起了美国城市化格局的重大转变,大大促进了美国城市的郊区化。
二战结束以后,大批美国大兵返回国内。
这批人可为数不少,超过1600万,而且大多是年轻力壮之辈。
在战场上厮杀了几年以后,他们回到家乡,该建设自己的小日子了。
他们要结婚生子,要拥有自己的家、自己的住房。
1946年一年就出生了新生儿340万——这就是所谓的战后“婴儿潮”。
?么满足这突然爆发的对住房的大量需求呢?这成为了摆在美国政府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
当时的美国,在住宅供应方面有很大的问题,那就是数量严重短缺。
1930年代以来的经济危机及随后的世界大战,使得可用于建造住宅的资源数量大大减少。
房地产商或者破产,或者转行,新屋建造数量很少。
那些退伍的大兵,拿着为数不多的退伍金,想要在纽约这样的大城市中购买住宅,基本上是痴心妄想。
他们中的许多人不得不暂时和父母挤在一起居祝这时,美苏之间的冷战也正愈演愈烈。
在这种背景下,能否为人民提供足够多足够好的住房,就非常重?,具有制度竞赛的意义。
杜鲁门总统宣称:“在证明我们的民主体制可以为我们的人民提供像样的住房以前,我们怎么能指望在欧洲推广民主呢?”而所谓“像样的住房”,在美国人看来,就是独立的带院落的住房。
这种住房区别于苏联那种集中居住的公寓式住宅。
美国人讽刺那种集中式的住宅是“巢穴”。
杜鲁门总统设法说服国会,向建筑业投放了几十亿美元的财政拨款,推动住宅业的快速发展。
这笔钱主要用于帮助退伍军人获得低息贷款。
莱维特父子机敏地意识到,这是一个难得的市场机会,他们抓住了这个机会,投身住宅建造业。
战前,莱?特父子就曾从事住宅业,并取得了成功。
从西方再城市化、郊区化的经验_分析我国旧城改造与郊区化实践[1]
![从西方再城市化、郊区化的经验_分析我国旧城改造与郊区化实践[1]](https://img.taocdn.com/s3/m/9bd84f6225c52cc58bd6beb4.png)
我国旧城改造与郊区化实践的分析-以西方再城市化、郊区化为经验系别:地理科学学院专业: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班级:1104学号:2011142204姓名:王梦云提纲1、城市化近域推进与郊区化2、西方国家再城市化、郊区化2.1再城市化2.2郊区化(美国为例)3、我国旧城改造、郊区化的实践3.1、我国旧城改造中存在的问题3.2、我国的郊区化4、西方再城市化、郊区化对我国旧城改造、郊区化的启示4.1、对旧城改造的启示4.2、对我国郊区化过程的启示5、小结参考文献摘要:城市化是任何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反映了乡村变为城镇的一种复杂的过程。
一个城市的发展受到离心力与向心力的推动,这两种力量在不同时间和阶段的对比与转换导致了城市化发展出现阶段性。
城市化的出现伴随着经济的增长,基础设施的完善以及交通的便捷,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
但是在城市化过程也伴随着一些不和谐的因素,出现商业萎缩、失业严重、贫困加剧、治安混乱等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 ,对整个城市发展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
正确认识城市化所带来的影响,并采取必要的措施认真的予以解决,对我国有着重要的意义。
下面就从西方在城市化、郊区化的经验,分析我国旧城改造与郊区化的实践,并从中得到城市建设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和启示。
关键词:再城市化旧城改造郊区化【前言】城市化是任何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反映了乡村变为城镇的一种复杂的过程。
一个城市的发展受到离心力与向心力的推动,这两种力量在不同时间和阶段的对比与转换导致了城市化发展出现阶段性。
城市化的出现伴随着经济的增长,基础设施的完善以及交通的便捷,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
但是在城市化过程也伴随着一些不和谐的因素。
如城市化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旧城改造与传统风貌保护的矛盾、交通拥挤、犯罪率上升等。
正确认识城市化所带来的影响,并采取必要的措施认真的予以解决,对我国有着重要的意义。
1、城市化近域推进与郊区化按照经济学的解释,现代城市源于现代生产中的规模经济和集聚经济的效益。
美国过度去工业化的经验教训及对中国的启示

美国过度去工业化的经验教训及对中国的启示1. 引言1.1 美国过度去工业化引发的问题美国过度去工业化引发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经济发展受阻。
随着过度去工业化,美国的实体经济发展受到了影响,制造业逐渐衰退,劳动力市场出现结构性失衡,失业率上升,经济增长缓慢。
其次是产业结构失衡。
过度去工业化导致了美国产业结构的不均衡发展,一些传统产业逐渐式微,新兴产业发展不均衡,整体产业结构失衡严重。
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
过度去工业化带来了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问题,严重影响了人民生活质量和可持续发展。
劳工权益受损。
随着产业衰退和劳动力市场调整,劳工的工作条件和收入水平逐渐下降,劳动力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
这些问题的积累和恶化,使得美国在过度去工业化过程中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境。
1.2 中国面临的去工业化挑战中国在去工业化过程中需要面对产业结构调整的难题。
随着经济发展进程的加快,部分传统产业逐渐式微,而新兴产业尚未完全成熟,产业结构失衡成为一大隐患。
如何有效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调整,成为中国在去工业化转型中急需解决的难题。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问题也是中国在去工业化过程中面临的重要挑战。
过度的工业化给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空气污染、水污染等问题日益凸显。
如何在去工业化的同时确保环境质量和可持续发展,是中国必须认真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劳工权益保障也是中国在去工业化过程中需要重视的问题。
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转型,劳工就业和待遇受到影响,部分劳工面临失业、工资下降等困境。
如何在推动去工业化的同时保障劳工的权益,是中国必须加强的一个方面。
中国在面对去工业化挑战时,需要认真总结美国过度去工业化的经验教训,注重实体经济发展,推动产业结构调整,重视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保障劳工权益,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2. 正文2.1 经验教训一:忽视实体经济发展美国过度去工业化的经验教训之一是忽视实体经济发展。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美国曾经过度重视金融和服务行业发展,忽视了实体经济的发展。
美国现代城市的郊区化以及其特点

美国现代城市的郊区化以及其特点按照技术条件、发展速度及其不同特点,美国城市的郊区化可分为近代和现代两个时期,以1920年为界,此前为近代郊区化时期,此后为现代郊区化时期。
美国近代郊区化以有轨交通为主要技术条件,发展速度相对缓慢,以近郊的发展为主。
而现代郊区化的主要技术条件是汽车和公路的发展,发展进程突飞猛进,以远郊的发展为主。
美国现代郊区化又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1920年到战后初期,是郊区化的加速发展和波动阶段;第二个阶段为战后初期与50-60年代,是郊区的爆炸式发展阶段,郊区人口在美国人口中逐步居于主导地位;第三个阶段为70年代至今,是后郊区化阶段,郊区的异质性逐步增强。
一、美国人口的郊区化进程1.美国现代郊区化的开端和波动阶段郊区化并非美国现代城市所特有的现象,而是早在近代时期就已出现并且势头日趋强劲。
但由于种种原因,美国近代郊区化的发展速度比较缓慢。
而1920年以后,由于私人小汽车的广泛应用、高速公路的逐渐形成、经济结构向后工业经济的转变、联邦及地方政府政策的引导以及郊区对中心城兼并的抵制等原因,郊区化以更快的速度向前迈进。
在20年代以前,中心城的人口增长率要高于郊区。
比如在1900-1910年和1910-1920年,中心城的人口增长率分别为%和%,分别高于郊区的%和%,这说明美国人口仍以向中心城的集中为主。
然而在20年代,中心城的人口增长率为%,而郊区为%,后者超过前者近11个百分点。
此后,郊区的人口增长率一直高于中心城,而且差距越来越大,美国人口的分布开始由以集中为主转变为以分散为主。
所以20年代是美国现代城市郊区化的开端。
30年代大萧条期间,美国郊区化的速度放慢,但人口增长率仍然高出中心城个百分点。
到40年代,郊区化的速度回升并超过20年代。
这一阶段美国城市的郊区化呈现出加速发展和波动性两个特征。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在20年代,美国大都市区每增加100人,郊区占人,中心城占人。
美国的大都市区管治模式及其经验借鉴_以洛杉矶_华盛顿_路易斯维尔为例

国外规划研究P l a n n i n g S t u d y O v e r s e a s86【提要】1920年代美国进入了城市郊区化阶段,城郊联系日益密切,城郊矛盾也日益突出,实行大都市区管治迫在眉睫。
进入1950年代后期的十年,大都市区管治十分盛行,但在随后的数十年,大都市区管治一度陷入停顿状态。
进入1990年代,受经济全球化影响,大都市区管治又出现了复兴的趋势。
从洛杉矶、华盛顿、路易斯维尔三个大都市区的个例来看,有许多值得我国借鉴的经验。
【关键词】大都市区管治;洛杉矶;华盛顿;路易斯维尔;经验借鉴AMERICAN M ETROPOLITAN O RGANIZATION AND GOVERNANCE: EXPERIENCE AND IN-SPIRATION WITH LOS ANGELES, WASHING-TON AND LOUISVILLE AS CASES SONG Yingchang ABSTRACT: Th is study finds that in 1920s,America got into the stage of sub-urbanizatio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central city and suburban dis-tricts became more vigorous and the conflict more intensified. It is urgent to take metropolitan man-agement into effect. In the later 1950s, metropoli-tan governance came into a fashion. Nevertheless,in the following decades, the development of met-ropolitan governance slowed down. In 1990s, in-fluenced by integration of global economy, metro-politan governance revived. It introduces the expe-rience of Los Angeles, Washington and Louisville metropolitan regions.KEYWORDS: metrop olitan go vern an ce;Lo s Angeles;Washington;Louisville;experience and inspi-ration1 美国大都市区管治出现的时代背景1840-1920年,美国的城市化以向心集聚为主,中心城市发展空间受阻,多数对周围地域实行兼并(annexation)。
美国纽约大都市区治理:经验、教训与启示

美国的城市化、城市治理与经济发展 步调一致。根据保罗·诺克斯等人的研究, 1875年是美国开始受工业资本主义影响、 城市化发展进入工业城市化时期的一个节 点,这也是美国传统城镇之间关系发生显 著变革的起点[4]。因此,以此为分界点,试 图对大规模工业化以前纽约大都市区的治 理格局进行探索,是具有指导意义的。
在大规模工业化尚未影响美洲大陆的 17世纪,欧洲首批殖民者就开始在北美大
表1 纽约大都市区的两种统计单元范围界定
统计单元
区域范围
面积(km2) 人口(万人)
纽约州的 12个县(纽约市的5个行政区——布鲁克林、
大都市统计 皇后区、曼哈顿、布朗克斯和史坦顿岛,长岛的两个县 区(MSA) 和哈德逊河下游的五 Urban Insight, No. 2, 2021
图1 纽约大都市区空间示意图
陆建立了许多殖民型前哨贸易站点,纽约最 初就是1624年由荷兰殖民者在哈德逊河口 建立的一个被称为新阿姆斯特丹的皮毛贸 易定居点。1664年英国获得荷兰殖民地新阿 姆斯特丹后,正式将其改称纽约,并建立了 12个县,包括隶属于现今纽约的5个区:纽 约县(曼哈顿)、金斯县(布鲁克林)、布 朗克斯县(布朗克斯)、里士满县(史坦顿 岛)和皇后县(皇后区),纽约开始成为殖 民地的首府城镇。
17405
2030
13个县,宾夕法尼亚州东北部的1个县,总共26个县
联合统计区 其中还包括纽约、新泽西、康涅狄格州和宾夕法尼亚州 (CSA) 的另外10个县
34490
2370
资料来源:https:///wiki/New_York_metropolitan_area.
美国现代城市的郊区化及其原因

美国现代城市的郊区化及其原因美国现代城市的郊区化是指从20世纪50年代到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从城市中心迁移到城市周围的地区,形成了现代城市的郊区。
郊区化现象很普遍,观察全球的城市都有这种趋势,但美国的郊区化现象是最为显著的一个。
这种趋势产生的原因很多,首先是在战后经济条件的支持下,人们想要获得更多的空间和住房条件。
由于土地资源丰富,房屋造价低廉,贷款利率低,人们能够以比城市更低的价格购买到更大的房屋。
这种条件将低收入家庭和普通家庭一起吸引到了郊区。
其次,美国的城市交通问题是一个重要原因。
美国的城市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出现了大规模的汽车拥堵问题。
由于公共交通缺乏投资,城市中心拥挤不堪,道路状况不佳,人们越来越难以在城市中心生活和工作。
许多人选择居住在离市中心更远的地区,在乡村或郊区的聚落中找到更为宽敞、便捷且经济实惠的住房。
还有一些因素也推动了美国城市的郊区化。
其中包括城市中心威胁安全的犯罪率上升,社交娱乐设施的空缺,道路和公共设施的荒芜以及城市疏散计划的安排。
这些因素都迫使人们转向离城市更远的地区,以寻找新的居住区和生活方式。
在美国,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一直支持着郊区化的趋势。
政府通过修建新的郊区公路,鼓励了个人汽车所有权的发展。
城市以外的土地开发商和发展商协助将农业和野地或已有一些聚落的人工交通往返频繁的区域营造成了住宅社区,推动了美国城市的郊区化。
虽然美国的城市郊区化现象已经很普遍,但是它也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
由于城市与郊区之间的距离,往返时间较长、交通成本较高。
新建住宅对于基础设施和资源的需求也就越大。
此外,人们居住在郊区的生活依赖于购物中心和服务设施。
过度依赖购物中心会导致社区自给自足状况的衰退。
总之,美国城市的郊区化现象是在多方面的共同推动下发生的。
虽然在某种程度上为人们提供了更好的生活条件,但其带来的问题一定需要政府和市民共同解决。
国外城镇化经验、教训及启示

国外城镇化经验、教训及启示城镇化的模式与世界各国经济政治体制、经济发展及人口、土地资源等条件密切相关。
不同国家有不同的城镇化模式,研究并借鉴国外城镇化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对于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推动我国城镇化健康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国外城镇化经验和教训1.以美国为代表的自由放任式的城镇化美国是世界上城镇化水平最高的国家,城镇化率高达85%,基本达到城乡一体化和农村城镇化。
从建立多层次城镇体系、开展城镇建设均衡发展、采取多元化内涵式发展形式、以交通运输建设为先导,到制定市场与政府双轮驱动政策和完善农业政策体系,美国城镇化形成了一套较为成功的发展模式,期间也走过弯路。
以大城市群建设为主体,构建多层次城镇体系。
在城镇化进程中,美国打破区域界限,整体统筹区域资源利用、环境保护、产业布局和重大项目建设,打造大“都市圈”和“城市带”,依托大中城市,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构建集聚度高、开放式、多层次的城镇体系,形成了国际性大都市、全国性中心城市、区域性中心城市、地方小城市和中心镇等不同层次的城镇体系。
以中小城镇建设为重点,实现城镇的均衡发展。
据美国人口调查局的最新数据,美国10万至20万人口的城市有131个,3万至1O 万的有878个,数千至3万的小城市(镇)达34000多个。
美国城市中10万人以下的小城市(镇)约占城市总数的99%左右。
在小城镇建设中,美国也非常注重整合各种要素,培育龙头城镇和城镇群,提升聚集效能,以点带面,渐次连片,在城镇群向都市圈和城市带的发展中消除城乡差别,推进区域城乡一体化、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均衡发展。
美国城镇化重视农业的发展。
一是坚持以农民为本的理念,对农业实行保护政策,为农业发展提供法律制度保障;二是重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三是重视农业技术进步,为美国农业的快速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四是平衡城郊发展,促进农村生活方式的转变,让农民享受如同现代化城市的发达与便利,并实现生活质量、方式与观念的全面升级。
国外大城市郊区化的演变及启示

国外大城市郊区化的演变及启示一个城市的发展始终受到向心力与离心力的推动,这两种力量的对比与转换导致了城市发展出现的阶段性。
郊区化(suburbanization)就是城市在经历了中心区绝对集中、相对集中和相对分散以后的一个绝对分散的阶段,它表现为人口、工业、商业等先后从城市中心区向郊区迁移,中心区人口出现绝对数量的下降。
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西方许多发达国家的大城市掀起了一次又一次郊区化浪潮,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城市化进程的新现象,也是城市化高度发展的产物。
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北京、上海、沈阳等大城市相继出现了郊区化现象,许多专家学者对此进行了实证研究,同时就中外郊区化进行了对比分析,但没有系统地总结国外郊区化发展的相关经验和教训。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经济的规模化发展,将来会有更多的大城市继续向郊区化阶段推进。
所以,总结国外大城市郊区化发展的相关经验和教训,为我国郊区化的顺利发展提供借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国外大城市郊区化的发展过程根据国外大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和现实来看,其郊区化发展是城市工业大发展、科学技术进步、市民环境意识增强等综合因素的结果。
一般而言,国外大城市郊区化的发展经历了以下主要过程。
首先是人口居住郊区化——“卧城”发展阶段。
西方国家工业化后期出现了“大城市病”,导致了一些富有阶层迁往郊区居住,他们白天到市中心区上班,晚上回郊区休息居住,这种郊区特有的居住功能被形象地称之为“卧城”,这是大城市郊区化发展的初级阶段。
其次是工商业郊区化——半独立卫星城阶段。
这是20世纪中叶,郊区提供大面积廉价的土地供迁出企业扩建或新建以及灵活、快速、安全的汽车运输迅速发展的结果。
随着中心市区那些难以承受高昂地价和环境成本的工厂企业的外迁,促使与它们有联系的小厂也跟着外迁,从而掀起了工业郊区化浪潮。
紧随其后的是市中心商业以超级市场或购物中心的形式向郊区和居民地带延伸其服务范围。
美国城市化过程及其经验借鉴

fl 旭 :美国城 市发展模 式【 ,清华大学出版社 ,2 0. 1王 Ml 06 . 2 4 大都市 区或者大都 市带是经济 活动的主要 组织形式 【】 京祥 刘 荣增 :美 国大都 市 区的发展 及 管理 …, 国外城 市 2张 美国 大都市 区产 业发 展代 表 了产 业转 型的 方 向 ,由工业 经济 形 01 5 态 向服务 业经济形态转 变 ,同时,高科技产 业成 为带 动经济增长 的强 规 划 。 2 0 . l 宋金 平 李香 芹 : 美国的城 市化 历 程及 对我 国的启 示U ,城 3 1 1 大推动 力。大都市区 的产业转型极 大地推 动了美 国社 会经济结 构的转 市 问题 ,2 O 06 变 ,造就 了美国 “ 新经济 ”的奇迹 。 【 4 】白 国强 : 美国城 市化 的 演进 及 其 对我 国的启 示L , 岭 南 学 } I
展 趋势。
美国的城市 化过程 呈现 出 “ ”形 曲线 ,这 是美 国与其他 国家城 S 市化的共性 ,其 城市空 间组 织模式 、区域产业 布局又具有鲜 明的个 性
特征,对我国快速发展的城市化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 、美国城市化 的特征
1 .工业化是 美国城 市化 的重要推动 力 经 济活 动 的空 间组织 形式 同工 业化 的发 展阶 段相 对应 。 美国 的 城 市 化 主要 是 1 世 纪 工 业革 命 的 产物 ,而 其郊 区 化则 是 2 世 纪 交 9 O
出对 中 国城 市化发展 的经验借 鉴 f 关键 词 1城 市化 动 力机制 空间组 织
一
、
美 国城市化历程简要 回顾
中心城市 不同程 度的衰 弱。而 中心城 市复兴计 划的 实施 ,又使 得 中心
美国郊区化的经验与教训

【改革与发展】美国郊区化的经验与教训●徐和平(四川大学 经济学院,成都 610065;贵州财经学院,贵阳 550004)内容提要:二战后美国城市化进入了郊区化阶段。
人口、工厂、商店及各种机构从城市中心迁移出去,在城市外围的郊区重新定址。
郊区化带来了巨大的变化,郊区取代城市成为经济增长的中心,美国社会经济重心也由城市移往郊区,从而推动了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
同时,郊区化也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其教训深刻,值得后发展的国家认真汲取。
关键词:郊区化;经验;教训中图分类号:F2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61(2007)03-0133-04 二战后,欧美发达国家城市化进入了郊区化阶段,郊区化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极其深刻的变化,吸引各国学者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推进,大城市的郊区化现象日益突出,出现了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郊区化的研究已成为我国城市化及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课题。
1.城市化到郊区化的转变工业化之后,城市社会日益繁荣。
城市高楼林立、商店鳞次栉比,窗明几净,尤其是博物馆似的百货商店商品琳琅满目,象征着城市社会的富裕。
在城市聚集经济影响之下,制造业、服务业大规模地向城市聚集,提供了众多的经济机会,导致农村人口源源不断地向城市流动。
社会流动给城市注入了新的活力,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但人口及机构大量集中也带来了众多的城市问题,即现代“城市病”。
19世纪晚期起,美国城市病日趋严重。
城市空气与水源污染是这一时期公众最为关心的事。
美国工业心脏钢铁城市匹兹堡素有“烟城”之称,市区无数烟囱吐出滚滚的浓烟,天空雾气沉沉。
中西部的城市工厂则把废料直接排入河里,使清澈透明的俄亥俄河变成了黑色的河。
此外,城市拥挤、贫民窟蔓延、交通拥塞、犯罪猖獗、土地价格高涨等问题也趋于恶化。
日趋严重的城市问题给社会经济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城市环境恶化导致各种疾病对人体的侵袭;城市环境嘈杂,居民心理压力增加;犯罪猖獗,居民生命与财产安全得不到保障,居民离心力增加。
美国城市化的历史、特征及启示

美国城市化的历史、特征及启示更新时间:2010-1-14 14:31:33摘要:美国的城市化始于1690年,随后经历了酝酿期、初步完成期、郊区化时期三个发展阶段,每个时期都具有鲜明的特征,即内生的自我发展性、跳越性、流动性;总结了美国城市化的一般规律及其对我国城市化的启示。
关键词:美国,城市化,历史进程,启示美国是高度城市化的国家,它早在19世纪就开始了从农村社会向城市社会的转变。
工业化的启动以及国内市场的扩大使城市数量迅速增加、城市规模逐渐扩大,城市空间结构也随之发生显著变化,由最初的紧凑和密集结构向多中心分散结构发展。
如今,美国的城市化又出现了一系列值得探讨的新趋势,其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特点对我国的城市化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美国城市化的历史进程城市化的历史并不等同于城市发展的历史。
城市出现于早期社会,是商品生产和交换的产物。
美国城市发展始于1609年的欧洲移民,由于地缘因素以及自然优势,早期城市主要是港口城市,集中于美国东海岸,如纽约(1625)、波士顿(1630)、查尔斯顿(1680)、费城(1682)。
城市化则是近代工业化的产物,工业化促使城市手工作坊转变为工厂,城市由原来的商品集散地转变为工业生产集中地,非农人口逐渐向城市集中并最终超过农业人口,这是初步的城市化。
若把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10%以上看作城市化的开始,把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50%以上看作初步城市化的完成,那么美国城市化的历史可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具有鲜明的特征。
1.城市化酝酿时期(1690年—1830年)这一时期美国的城市数量、规模以及城市内部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的状况对后期的城市化进程有重要影响,其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城市数量少,城市人口增长不稳定。
1690年,人口超过2500人的城市只有4座,其中波士顿拥有人口7000人,是当时最大的城市。
在1690年至1820年这一百多年间里,城市数量从4座增加到61座,但城市人口的比例由1690年的8.3%降到5.1%,后又升至1820年的7.2%(见表1)。
美国城市郊区化进程中的资源环境代价及其警示意义

美国城市郊区化进程中的资源环境代价及其警示意义作者:王枫云来源:《上海城市管理》2013年第05期导读:郊区化对美国战后经济发展影响巨大,是战后美国经济长期强劲增长的重要原因之一。
但另一方面,美国郊区化以资源和土地消耗为代价,是一种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按人口比例,美国人消耗了远比其他国家更多的土地资源和矿产资源,并对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造成了较为严重的破坏,这是其他国家承受不起的代价。
因此,考察美国城市郊区化进程中所付出的巨大的资源环境代价及其造成的消极后果,对于我们在城市郊区化进程中汲取美国的经验教训、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城市郊区化道路不无裨益。
城市郊区化是指在城市中心区由于地价昂贵、人口稠密、交通拥挤、环境恶劣等形成的巨大推力,以及交通、通讯技术发展和城市郊区土地价格低廉、发展空间广阔所形成的强劲拉力的交互作用下,城市中心区的人口、产业、工厂、商店乃至各种机构向郊区迁移,各种城市功能向郊区流出,中心区的人口增长低于人口迁出的一种离心分散化过程。
[1]本文采用文献研究的方法,系统回顾了美国城市郊区化进程中土地资源的巨大浪费和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并指出了其对生态平衡和生态安全造成的严重威胁。
在当代中国城市化快速发展、郊区化初见端倪的背景下,汲取美国城市郊区化进程的经验教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美国城市郊区化进程中政策引导的高速发展(一)美国城市郊区化的进程与特质郊区化是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早在19世纪初,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美国的城市郊区化进程就开始启动。
20世纪20年代以后,尤其是二战以后汽车时代的来临,私人小汽车的广泛应用、高速公路网的初步形成、电子通讯及新技术新工艺的大发展、联邦和州政府住房政策的引导等原因,美国的城市郊区化进入了高速发展的时期。
[2]此时,美国东部的纽约、费城、芝加哥等特大城市,郊区的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速度均数倍于其中心城区。
到了20世纪70~80年代,美国郊区人口达到1.25亿,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达到48.8%。
美国郊区化

美国郊区化第一章战后美国郊区化的发展及其特征.第一节战后美国的郊区化与大都市的横向扩张第二节美国城市郊区化的特征第二章美国城市郊区化的动力机制第一节交通方式的发展变化第二节经济社会结构调整的带动第三节核心家庭模式对郊区化的推动.第四节联邦政府对郊区化的推动.第三章美国城市郊区化的负面效应第一节资源的严重浪费和生态环境的破坏第二节对郊区居民生活方式和居住环境的影响第一章战后美国郊区化的发展及其特征第一节战后美国的郊区化与大都市的横向扩张二十世纪二十年代,随着小汽车的逐步应用和推广,居民开始离开中心城区到郊区居住,美国开始了现代郊区化进程。
但在那个年代,居民往郊区移动的规模较小,购物、商业、办公区主要仍位于中心城区。
二战后是美国现代郊区化的新阶段,此时,美国不仅出现了居民移居郊区的高潮,而且经济活动也开始向郊区转移,在郊区形成了工业园区、办公园区、混合园区、就业长廊等不同类型的就业功能区。
由此,美国城市逐步实现了就业的郊区化,改变了大都市区的空间布局,使大都市区的空间结构由单中心逐渐转变为多中心。
二战后,美国有大量退伍军人需要住房。
从欧洲、太平洋或是从美国本土的军事基地专业复员的美国大兵,人数达到1600万。
迅速壮大的中产阶级也对住房产生很大的需求。
人们在大萧条和二战期间积累起来的住宅需求于战后迸发出来,年轻人要组建家庭,现有的家庭要搬进新居,住宅需求急剧膨胀。
据粗略估计,美国当时迫切需要500万套住房。
由于联邦政府政策、美国家庭对住房的需求等因素的影响下,美国选择在郊区大规模建设住房。
其中最为典型的是莱维特父子公司建设的郊区城镇莱维敦(Levittown)。
莱维敦建造了3个,共有14万套住房,成为美国战后住房郊区化的代表,深受移居郊区的白人中产欢迎,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由于战后大量中产阶级核心家庭移入以莱维敦为代表的郊区社区,20世纪50年代郊区人口迅速增长。
50年代郊区人口增加了1900万,增长率高达48.6%,而中心城市仅增加了630万,增长率只有10.7%。
美国居住郊区化的背景与思考

摘要居住功能郊区化是城市化发展过程的一个新阶段,在我国一些大中城市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这一趋势已十分明显。
美国是郊区化程度最高的国家,其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回顾了美国郊区化的背景和过程,分析了我国城市居住功能郊区化的特点,并针这一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思考与建议。
关键词郊区化交通设施汽车空心化边缘城市ABSTRACT Suburbanization of resident function is a new period of urbanization. In some Chinese big cities and costal cities ,this tendency is very clearly. America is the country which get the highest suburbanized degree in the world. By reviewing the suburbanized process of America and analyz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our country ,the article put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in the light of the suburbanization of our country.KEY WORDS suburbanization ,traffic facilities ,automobile ,empty ,edge city中图分类号TU984.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0-3959 (2004)06-00-00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在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同时,一些大中城市出现了居住功能郊区化的趋势,不仅使城市生活发生了改变,也影响了城市结构和空间布局,本文试对这一问题进行简要分析。
鉴于这种郊区化的现象早在20 世纪20 年代的美国就已出现,并在其后的发展中对美国的城市规划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因此,借鉴其成功经验是十分必要的。
美国郊区化的经验与教训

美国郊区化的经验与教训经济专家报告:美国郊区化的经验与教训一、引言二、郊区化的定义及背景三、美国郊区化的经验总结1. 市政府在郊区化中的角色2. 交通建设对郊区化的促进作用3. 建筑规划与住宅类型4. 教育、医疗和公共服务5. 佩服郊区环境质量及社会福利的提升四、美国郊区化的教训1. 歧视与种族隔离2. 可持续性与环境质量3. 社会问题与文化失衡4. 最低资本与住房问题5. 社会和财产发展的紧张关系五、案例分析1. 洛杉矶市的郊区化2. 法国都市区的郊区化3. 日本都市化的郊区化4. 中国的郊区化5. 青岛市郊区化的经验及未来规划六、结论二、郊区化的定义及背景郊区化是一种城市化进程,由人们从城市中心向城市边缘或远离城市转移到周围地区。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许多大城市周围的地区也变成了城市的一部分,这结果是一个城市郊区。
郊区化成为了美国城市发展的一种趋势。
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城市的人口流出明显。
由于1968年住房法案的采纳,这导致了个人住房的可负担性增加,促进了大量中产阶级家庭转移到城市外围的社区。
在大量国外移民,尤其是新移民的推动下,美国的城市郊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它们通常有着更好的环境、更多的绿地、更低的犯罪率、更好的学校,以及家庭更舒适的住房,这些都成为了吸引中产阶级移居的强有力的诱因。
三、美国郊区化的经验总结1. 市政府在郊区化中的角色美国在城市化和郊区化过程中,市政府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它们制定了建筑规划、地区划分、法规设置和公共组织管理等规划。
这些规划确保了人们能够获得中国最适合自己的居住环境和条件,同时也为其带来了医疗、法律、政治和教育等公共服务。
2. 交通建设对郊区化的促进作用交通建设对于美国的城市化和郊区化起了非常大的推动作用,尤其是“郊区公路和高速公路”等的建设。
目前,美国的高速公路路网已覆盖大陆所有地区,这也为美国的货物运输和人员移动提供了便利。
3. 建筑规划与住宅类型美国的郊区化建设遵循着“分区管制法”,也就是规划和建设的分区原则。
美国农村城市化历程及启示

! ! ! ! ! ! ! ! !"#$% &’#()*+,*#世界农业
! 编者按 "
目前 ! 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 ! 面临的突出问题
是农业效益不高 " 农民增收困难 ! 这是长期积累和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 囿于 农业内部很难真正解决 # 只有减少农民 ! 才能富裕农民 $ 从国际经验看 ! 加快农村城 市化是由落后农业国走向发达工业国的必由之路 ! 也是农业 % 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 研究发达国家农村城市化历程 " 特征 " 速度 " 规模 " 政策等可以 为 推 动 我 国 城 市 化 ! 促进农业 " 农村 " 农民问题的解决提供一些借鉴 $
小 % 信息和人 的 运 动 速 度 一 样 % 城 市 半 径 一 般 不 超 过
60.1;< % 否 则 就 难 以 管 理 & 64 世 纪 中 期 % 美 国 广 泛 引
进欧洲的先进 技 术 和 设 备 % 大 大 加 快 了 工 业 革 命 的 步
3本文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批准号 # 24456/64"
从 ?81? % ?5?5 年 平 均 每 年 迁 入 的 移 民 为 >5 万 人 # 而 同 期美国人 口 自 然 增 长 的 年 平 均 数 为 :5 万 人 # 从 欧 洲 迁 入 人 口 与 其 自 然 增 长 人 口 之 比 为 1:01A?// $ 在 这 些 国 际 移 民 中 # 工 人 占 近 1/B # 专 业 技 术 人 员 占 近 .17 # 来自英& 德& 法国的移民带来了先进的冶铁& 纺织& 炼油和其 他 工 业 部 门 的 知 识 和 技 术 # 对 正 处 于 关 键 时 期的美国 工 业 化 起 到 了 无 可 估 量 的 意 义 $ 外 来 人 口 也 是城镇人 口 增 长 的 主 要 来 源 # 外 来 人 口 中 从 事 农 业 的 只占 ?:7 左右 # 绝大部分转移到了城市 $
美国区域经济发展经验及启示

美国区域经济发展经验及启示一、美国区域经济发展经验及启示1. 城市的崛起与工业革命及其对经济的影响2. 技术创新与知识经济发展的重要性3. 转型与拥抱变革的必要性4. 投资与基础设施建设的关键作用5. 发展经济的多样性及建立产业集群二、城市的崛起与工业革命及其对经济的影响在工业革命期间,美国的城市由于基础设施和交通网络的建立而逐渐崛起。
这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经济结构,由以农业为主的经济向制造业靠拢,带动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财富的创造。
然而,许多城市在经济增长过程中也面临着许多问题,例如污染、繁忙交通和城市垃圾等等。
经验表明,在城市的发展中,需要加强城市规划和管理,以建立更加可持续的城市。
三、技术创新与知识经济的重要性随着新兴技术的不断涌现,美国的经济发展现在更多地依赖于知识经济。
有研究表明,许多城市的成功都是由于对新兴技术和威胁不断变化的市场做出了及时的反应。
这些城市不断吸引最优秀的人才和最先进的企业,并通过优化教育和训练机会,进一步推动技术创新和经济发展。
四、转型与拥抱变革的必要性在许多美国地区经济下滑的情况下,成功的转型通常需要领导者对变革的拥抱和推动。
而在更加复杂的现代经济中,转型可能需要更多的系统思考和更长远的规划。
成功的转型需要注意到风险、机遇和潜在的合作伙伴,并培养社区中的新企业家和领导人才,以确保未来的成功。
五、投资与基础设施建设的关键作用投资基础设施是许多区域的关键,投资的大量资金可以产生长期的经济效益。
美国的许多成功示范表明,重视基础设施建设可为区域经济带来重大影响,具有竞争力的交通,能源和通讯网络,以及适用于各种类型业务的工厂和办公室空间是吸引企业、投资、人才和全球需求的关键。
六、发展经济的多样性及建立产业集群建立覆盖全国各地的产业集群,是美国成功发展经济的关键之一。
区域间的产业竞争也吸引了更多企业,加强了各区域的创新研究和企业间的合作。
然而,为了确保成功,每个区域都应该设法避免过度依赖单一产业,而是通过不断吸引新的企业和新的经济活动,从而创建更加多样化和具有竞争力的经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国郊区化的经验与教训(一)内容提要:二战后美国城市化进入了郊区化阶段。
人口、工厂、商店及各种机构从城市中心迁移出去,在城市外围的郊区重新定址。
郊区化带来了巨大的变化,郊区取代城市成为经济增长的中心,美国社会经济重心也由城市移往郊区,从而推动了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
同时,郊区化也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其教训深刻,值得后发展的国家认真汲取。
关键词:郊区化,经验,教训二战后,欧美发达国家城市化进入了郊区化阶段,郊区化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极其深刻的变化,吸引各国学者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推进,大城市的郊区化现象日益突出,出现了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郊区化的研究已成为我国城市化及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课题。
1.城市化到郊区化的转变工业化之后,城市社会日益繁荣。
城市高楼林立、商店鳞次栉比,窗明几净,尤其是博物馆似的百货商店商品琳琅满目,象征着城市社会的富裕。
在城市聚集经济影响之下,制造业、服务业大规模地向城市聚集,提供了众多的经济机会,导致农村人口源源不断地向城市流动。
社会流动给城市注入了新的活力,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但人口及机构大量集中也带来了众多的城市问题,即现代“城市病”。
19世纪晚期起,美国城市病日趋严重。
城市空气与水源污染是这一时期公众最为关心的事。
美国工业心脏钢铁城市匹兹堡素有“烟城”之称,市区无数烟囱吐出滚滚的浓烟,天空雾气沉沉。
中西部的城市工厂则把废料直接排入河里,使清澈透明的俄亥俄河变成了黑色的河。
此外,城市拥挤、贫民窟蔓延、交通拥塞、犯罪猖獗、土地价格高涨等问题也趋于恶化。
日趋严重的城市问题给社会经济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城市环境恶化导致各种疾病对人体的侵袭;城市环境嘈杂,居民心理压力增加;犯罪猖獗,居民生命与财产安全得不到保障,居民离心力增加。
交通拥挤、地价高涨、劳动力价格上涨,城区制造业成本增加,甚至出现聚集的不经济,迫使工厂向生产成本低廉的地区转移。
二战后,出现了技术与交通的一系列革命,政府不失时机地推动郊区化的进程。
战后,流水作业逐渐在美国工厂中普及。
过去产品采取垂直式的组装,在城区狭窄的楼房内进行,流水作业一改这种生产方式,要求产品从零件到部件再到成品的整个工艺在一个巨大平面上完成。
而且这一时期美国企业趋于大型化,庞大的控股公司大量出现,这类公司可以自成体系,不必聚集于城市核心地区。
在此背景下,厂商就转向郊区寻找宽阔而廉价的土地。
流水作业的广泛使用,推动了汽车时代的到来。
1945年,美国登记的私人小汽车为2550万辆,到1960年美国五分之四的家庭至少拥有一辆汽车1]。
汽车的普及对郊区化的发展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在此新的交通技术条件之下,美国各级政府不失时机地采取积极的公共政策。
二战后的交通发展中,政府由过去的间接扶持转到大规模的介入。
1956年,国会通过了《联邦援助公路法》,从此开始了大规模的援助公路建设。
该法案还建立了联邦公路信用基金(FederalHighwayTrustFund),征收汽油、车辆、轮胎等消费税资助公路建设2]。
1983年,联邦政府用于公路建设的费用累积为5000亿美元。
美国各地建立了庞大的公路与道路网,到1995年,美国已拥有1300万英里的道路3]。
高速公路从城市核心地区向郊区广阔的空间放射,并深入到乡村腹地。
高速公路网建立后,聚集经济影响向广阔的空间扩散,郊区、小城镇及公路沿线土地大幅度升值,有力地促进这些地区的发展。
在此背景下,美国城市空间结构由聚集走向分散,城市化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大众郊区化时期。
二战后,美国中产阶级、富裕的蓝领工人大规模地从城市向郊区迁移,有力地推动战后美国郊区化的进程。
1940年至1970年郊区人口增长275%,而城市人口仅增长50%4]。
人口增长的差距使美国人口布局发生了变化,郊区在整个人口中的比例大幅度上升。
1970年,郊区人口超过了城市中心,成为美国人口最多的地区。
80年代,城市人口进一步向郊区分散,居住在郊区的人口超过一亿,占全美人口的44%。
至此,美国完成了由城市国家向郊区国家的转变。
2.郊区化的社会经济效益二战后的郊区化对美国社会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随着人口、制造业及传统服务业大规模向外迁移,郊区化对美国城乡地区产生了前所未有影响,极大地拓展了社会经济发展的空间,减轻了困扰着城市发展的现代“城市病”,并实现了城市产业升级与城乡社会一体化。
今日中国等发展中国家正饱受“城市病”的蹂躏及城乡差距日益拉大的困扰,美国通过郊区化成功地解决了这一十分棘手的问题,树立了一个良好的榜样。
美国郊区化的效益表现如下:第一,郊区化有力地拓展城市空间。
城市空间大规模向外拓展,城市经济越过城市边界,向城市边缘、郊区乃至辽阔的农村扩散,把这些地区纳入城市强有力的影响之下。
在城市空间向外拓展过程中,郊区获得量与质的发展,郊区城镇与城市中心竞争日益激烈,对整个大城市地区及辽阔区域的空间结构产生重要的影响。
二战后,在城市化向外扩散过程中,具有城市性质的郊区次级中心形成。
工业化之后,空间狭窄的城市成为社会经济的中心,城市边界之外的郊区成为其农业附庸。
郊区化使人口及厂商从城市中心分散出去,然后在郊区重新汇集,形成郊区次级中心。
郊区已改变了原有的城市农业附庸的地位,成为新的城市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影响空间极大地扩张。
郊区次级中心的形成及扩张,形成一种与传统的紧密型城市不同的多中心的分散型的现代大都市。
二战前的美国城市功能集中,人口、制造业、商业等都聚集在城市中心附近的狭窄地区。
当时美国最大的城市纽约、芝加哥等城市的面积不超过250平方英里。
二战后,城市向外扩散,城市边界之外的郊区次级中心大量涌现,并最终形成城市地区多中心化的布局。
新型城市的面积辽阔,大多超过5000平方英里,改变过去的以街区来衡量城市规模的方式,这种新型的城市面积则以快车道和高速公路形成的发展走廊来衡量。
20世纪80年代后,城市继续向外扩散,形成了郊区之外的多中心地带。
这种多中心地带的增长具有特殊而独立的模式,作为完全城市化的县(fullurbanizedcounty)而出现5]。
完全城市化的县境内并没用任何大的城市,也不受大城市的影响,但却像城市一样为居民提供工作及住宅。
它们被视作是一种新的空间地带,具有城市特征及分散的形式。
加利福尼亚州的奥伦治县,向100多万劳动力提供非农就业。
城市化以这种新的方式在美国城市边界之外的县推进,这对于拓展城市化空间意义深远,同时也为现代农村地区发展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
郊区次级中心的扩张,还推动大城市圈(有的学者称为集合城市)的形成。
城市向外分散,郊区向四周蔓延,大城市地区间的郊区相互交错,城乡间差异已不明显。
在此基础上,相邻几个大的城市地区构成了连绵数万平方英里而各地区差异不大的大城市圈(Megaloplis)。
二战后,美国形成了三大城市圈:东北部(Boswash)、中西部(Chippitts)及加利福尼亚等大城市圈(Sansan)。
东北大城市圈北起波士顿经中部的纽约直趋南方的华盛顿和里士满,南北长500英里,跨越十个州,总面积为5.3万平方英里,20世纪80年代人口大约为8000万,约占当时美国总人口的1/4。
今日美国,庞大的经济、人口日益向10来个大大小小的城市群集中,这些城市群正向大城市圈方向发展。
大城市圈的出现,使城市及城市化空间极大地拓展,加之大城市圈拥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各国都十分关注大城市圈的发展,我国“十一五”规划将大城市圈发展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内容。
第二,郊区化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制造业、传统服务业向郊区分散,使城市经济空间获得空前的拓展,郊区逐渐成为具有多种功能的综合体,并给城市中心产业升级带来了机遇。
富裕的人口向郊区转移,制造业也从中心向边缘、郊区乃至非城市地区的小城镇迁移,使经济重心由城市中心转移到城市外围的郊区。
二战后,大量制造业从城市中心移往郊区,形成郊区新的制造业中心。
在特定郊区,政府组织及厂商有意识地让同类制造业聚集,形成了具有田园诗风味的工业园区。
1960年至1980年,美国出现了2000多个郊区工业园区,到1988年,全美拥有6000多个郊区工业园。
在一些郊区还出现了一种高技术增长极或科学园区(high-techgrowthpoleor“sciencepark”)。
这些科学园区大多与专门化研究和发展中心密切联系,并与制造业联接而位于大学、研究机构附近。
最为著名的例子是硅谷,它邻近于加利福尼亚州的斯坦福大学。
从圣约瑟(SanJose)延伸到帕洛·阿尔托(PaloAlto)的发展走廊地带,构成了硅谷核心部分,拥有800多家工厂,生产电子及计算机产品。
制造业从城市中心大量迁往郊区,郊区最终取代城市成为美国制造业及经济增长的中心。
1982年,在全国最大的城市地区,郊区制造业雇佣工人占53.85%,城市核心地区占46.15%6]。
郊区工业大多是高新技术产业,城区则是技术性较低的传统制造业,郊区制造业明显优于城市。
90年代之后,美国城市制造业继续向郊区等外围地区分散,市区已很难见到工厂。
随着工厂及富裕人口移到郊区,商业也向郊区分散,郊区出现了巨大的商业区和购物中心。
郊区商业区和购物中心组成了郊区消费网络,网络还包括影院、餐厅、俱乐部、运动场等娱乐设施。
1954年到1977年,美国出现1.5万个郊区商业中心(suburbanshoppingcenter)7]。
同时,许多郊区还出现了巨大的商业林荫道(Suburbanshoppingmall),1980年美国郊区商业林荫道达到2万个8]。
郊区商业林荫道发展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其零售业直接威胁到城市商业中心的生存。
郊区林荫道规模继续扩张,一些郊区出现了超级商业林荫道(supermall)。
世纪之交,巨型商业林荫道(megamall)作为新型的郊区商业中心而出现,这种巨大的商业综合体使城市中心的商业区黯然失色。
二战后,郊区零售业份额持续增加,80年代之后郊区零售额超过整个社会的半数,美国零售业的重心已转移到郊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