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原文译文与注释

合集下载

人有卖骏马者 原文注释译文

人有卖骏马者 原文注释译文

人有卖骏马者原文注释译文
【原文】
伯乐顾马
《战国策》〔先秦〕
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旦立于市,人莫知之。

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而视之。

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之贾。

”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

【注释】
1、比:副词,连续地。

2、莫:没有谁。

3、知:知道,了解。

4、臣:先秦时代,普通人之间有时也谦称自己为“臣”。

5、旦:天。

6、立:站立,呆。

7、于:在。

8、言:交谈。

9、愿:希望。

10、还:音义通“环”,围绕,转圈子。

11、顾:回头看。

12、一朝之贾:一天的价值;贾:通“价”,这里指报酬;朝:早晨,也指一天;之:的。

13、乃:就,于是。

14、去:离开。

16、之:代词,这里指千里马。

17、一旦:这里是“一会儿”的意思。

18、见:拜见,谒见。

19、子:代词,代指伯乐。

20、一朝之费:(等同于)工作一天所得的报酬
【译文】
有一个卖骏马的人,接连三天早晨守候在集市里,也无人知道他的马是一匹骏马。

卖马人很着急,于是去见伯乐说:“我有一匹骏马,想要卖掉它,可是接连三天早晨,也没有哪个人来问一下,希望先生您能围绕着我的马看一下,离开时再回头看看,这样我愿意给您一天的费用。

”伯乐于是就照着卖马人的话做了,结果一下子马的身价竟然涨了十倍。

新课标·小学生必背古诗词75首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详细版)

新课标·小学生必背古诗词75首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详细版)

新课标·小学生必背古诗词75首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详细版)第一首:《江南》汉乐府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译文】江南又到了适宜采莲的季节了,莲叶浮出水面,挨挨挤挤,重重叠叠,迎风招展。

在茂密如盖的荷叶下面,欢快的鱼儿在不停的嬉戏玩耍。

一会儿在这儿,一会儿又忽然游到了那儿,说不清究竟是在东边,还是在西边,是在南边,还是在北边。

【注释】1、汉乐府:原是汉初采诗制乐的官署,后来又专指汉代的乐府诗。

2、可:在这里有“适宜”、“正好”的意思。

3、田田:荷叶茂盛的样子。

【赏析】民歌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回旋反复的音调,优美隽永的意境,清新明快的格调,勾勒了一幅明丽美妙的画面。

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荷叶,莲叶下自由自在、欢快戏耍的鱼儿,还有那水上划破荷塘的小船上采莲人的欢声笑语,悦耳的歌喉,多么秀丽的江南风光!多么宁静而又生动的场景!读完此诗,仿佛一股夏日的清新迎面扑来,想着就令人觉得清爽。

还不止于此,我们感受着诗人那种安宁恬静的情怀的同时,自己的心情也随着变得轻松起来。

诗中没有一字是写人的,但是我们又仿佛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感受到了一股勃勃生机的青春与活力,领略到了采莲人内心的欢乐。

这就是这首民歌不朽的魅力所在。

第二首:《长歌行》汉乐府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xī)。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kūn黄华叶衰cuī。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译文】园中的葵菜青青郁郁,葵叶上的露水被朝阳晒干。

春天的阳光把温暖布满大地,万物都焕发出勃勃生机。

常常担心秋天一到,美丽的花叶就会枯黄、衰败。

无数条江河奔腾着向东流入大海,什么时候才能够重新返回西方?青少年时代不努力,到老就只能悲伤叹息了。

【注释】长歌行:汉乐府曲调名。

葵:“葵”作为蔬菜名,指我国古代重要蔬菜之一。

朝露:清晨的露水。

晞:天亮,引申为阳光照耀。

阳春:温暖的春天。

高二语文必背古诗词《卫风·氓》的原文、译文、注释和赏析

高二语文必背古诗词《卫风·氓》的原文、译文、注释和赏析

【导语】古诗词是语⽂课程⾥最重要的考试题⽬,同学们要重视起来,以下是整理的⾼⼆语⽂必背古诗词《卫风·氓》的原⽂、译⽂、注释和赏析,供同学们参考学习。

卫风·氓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送⼦涉淇,⾄于顿丘。

匪我愆期,⼦⽆良媒。

将⼦⽆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既见复关,载笑载⾔。

尔⼘尔筮,体⽆咎⾔。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译⽂ ⽆知农家⼩伙⼦,怀抱布匹来换丝。

其实不是真换丝,找此借⼝谈婚事。

送你渡过淇⽔西,到了顿丘情依依。

不是我要误佳期,你⽆媒⼈失礼仪。

希望你不要⽣⽓,我们以秋天为期。

登上那堵破⼟墙,⾯朝复关凝神望。

复关遥远不得见,⼼⾥忧伤泪千⾏。

情郎忽从复关来,⼜说⼜笑喜洋洋。

你去⼘卦问吉祥,卦象吉祥⼼欢畅。

赶着你的车⼦来,把我财礼往上装。

桑树叶⼦未落时,挂满枝头绿萋萋。

唉呀那些斑鸠呀,别把桑叶急着吃。

唉呀年轻姑娘们,别对男⼈情太痴。

男⼈要是迷恋你,要说放弃也容易。

⼥⼦若是恋男⼦,要想解脱不好离。

桑树叶⼦落下了,⼜枯⼜黄任飘零。

⾃从嫁到你家来,三年挨饿受清贫。

淇⽔滔滔送我归,车帷溅湿⽔淋淋。

我做妻⼦没差错,是你*刁缺德⾏。

做⼈标准你全⽆,三⼼⼆意耍花招。

婚后三年为你妇,繁重家务不辞劳。

早起晚睡不嫌苦,忙⾥忙外⾮⼀朝。

你的⽬的⼀达到,逐渐对我施凶暴。

兄弟不知我处境,个个见我都讥笑。

静下⼼来想⼀想,独⾃黯然把泪抛。

⽩头偕⽼当年誓,如今未⽼⽣怨愁。

淇⽔滔滔终有岸,沼泽虽宽有尽头。

回想少时多欢聚,说笑之间情悠悠。

当年⼭盟⼜海誓,哪料反⽬竟成仇。

不要再想背盟事,既已恩绝就算了。

注释 1、氓之蚩蚩:氓,(méng),蚩蚩:⽼实的样⼦。

2、布:货币。

⼀说布匹。

3、即:靠近。

4、谋:商量。

5、顿丘:地名。

6、愆(qiān):过,误。

7、将:愿,请。

8、垝垣:垝(guǐ),垝垣:破颓的墙。

9、复关:诗中男⼦的住地。

圣教序原文注释译文

圣教序原文注释译文

圣教序原文注释翻译原文:盖(1)闻(2)二仪(3)有像(4),显覆(5)载(6)以含生.(8);四时(9)无形,潜寒暑以化物(10)。

是以(11)窥(12)天鉴(13)地,庸愚皆识其端(14);明阴洞(15)阳,贤哲罕穷其数(16)。

注释:(1)盖:语气词,多用于句首,无实际意义。

(2)闻:知道。

(3)二仪:天地。

(4)像:形状,形象。

(5)覆:覆盖。

(6)载:承载。

(8)含生: 佛教用语,泛指一切有生命的。

(9)四时:四季。

(10)化物:化育万物。

(11)是以:所以。

(12)窥:观察。

(13)鉴:体察。

(14)端:征兆,迹象。

(15)洞:通晓,明彻。

(16)数:规律,道理。

译文:都知道天地是有表象的,所以显露在外、天覆盖着地,地承载着众生;四季没有表象,深藏着严寒酷热来化育万物。

所以观察体验天地的变化,即使是平凡而愚蠢的人也能知道他的一些征兆;要通晓阴阳的变化,即便是贤能的智者也极少有研究透的。

原文:然而天地苞(17)乎阴阳而易识者,以其有像也;阴阳处乎天地而难穷者,以其无形也。

故知像显可征徵(18),虽愚不惑;形潜莫睹(19),在智犹迷。

注释:(17)苞:包容。

(18)徵:即征,证明,验证.(19)覩:即睹,看见.译文:但是天地包容着阴阳变化使人能够认识的原因,是因为他有表象;天地间的阴阳变化难研究透的原因,是因为他是无形的。

所以天地的表象显露在外并能得到验证,即使是愚蠢的人也不至于迷惑;而阴阳的变化隐藏起来没人能看得见,即使是有智慧的人也会迷惑不解。

原文:况乎佛道崇(20)虚(21),乘幽控寂(22),弘济万品(24),典(25)御(26)十方(27)。

举(28)威灵而无上(29),抑(30)神力而无下(31),大之(32)则弥于宇宙(33),细之则摄(34)于毫厘。

无灭无生,历千劫(35)而不古;若隐若(36)显,运百福而长今。

注释:(20)崇:推崇,推重。

(21)虚:空,虚空。

(22)寂: 寂寥,寂静空旷。

《论语十则》原文、译文及注释

《论语十则》原文、译文及注释

《论语十则》原文、译文及注释《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一部分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文集,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论语十则》原文、译文及注释,欢迎大家阅读!论语十则先秦:佚名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罕》)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译文及注释第一则:学习方法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学而》)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地去复习,不也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重点字词解释: (1)子:先生,指孔子。

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

《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现在山东曲阜)人。

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

(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3)时习:按时地去复习。

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

《陋室铭》原文和译文注释

《陋室铭》原文和译文注释

《陋室铭》原文和译文注释
《陋室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创作的一首诗。

以下是《陋室铭》的原文、译文和注释:
原文: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
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
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
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注,这首诗以写陋室而著称,
表现了诗人超然物外,崇尚道德的高风亮节。

译文:
山不必很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声。

水不必很深,有龙居住就
有灵气。

这里虽然是简陋的房舍,但只要我的品德高尚,就能散发
出馨香。

台阶上的青苔很茂盛,帘子上的草色也很翠绿。

在这里,
可以与学识渊博的人畅谈,往来的客人也都是有学问的人。

可以弹
奏清雅的琴曲,阅读珍贵的经书。

没有杂乱的丝竹声来扰乱耳朵,
也没有繁琐的文书来劳累身体。

南阳的诸葛庐,西蜀的子云亭,孔
子说,“何必在乎房舍的简陋呢?”注,译文力求忠实传达原文的意境和含义,同时进行了适当的语言转换,以使诗歌更贴近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

同时,注释部分解释了诗中的典故和含义,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

(桃花源记原文译文(翻译)及注释

(桃花源记原文译文(翻译)及注释
打听消息。
• 16、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 来此绝境。
• 他们自己说前代祖先为了躲避秦朝时 候的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 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 17、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 没有再出去过,于是和桃花源以外的 世人隔绝了。
• 18、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 论魏晋。
• 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不知道 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原中, 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 之远近。忽逢/ 桃花林,夹岸/ 数 / 百步,中无/杂 芳草/ 鲜美,落英/ 缤纷,渔人/ 甚 / 异之;复/前行 欲穷/ 其林。
林尽/ 水源,便得/ 一山,山有/ 小口,仿佛/若 光。便/ 舍船,从/ 口入。初/ 极狭,才/ 通人。复 数十步,豁然/ 开朗。土地/ 平旷,屋舍/ 俨然,有 良田美池/ 桑竹之属。阡陌/ 交通,鸡犬/ 相闻。其 / 往来种作,男女/ 衣着,悉如/ 外人。黄发/垂髫 并/怡然自乐。
• 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 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 类(的景物)。
• 10、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到鸡 鸣狗叫的声音。
• 11、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 外人。
• 那里面的人们来来往往耕田劳作,男 女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
• 12、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既出,得/ 其船,便扶/ 向路,处处/ 志之。及 郡下,诣/太守, 说 / 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向/所志,遂迷, 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 也,闻之,欣然/ 规往,未果,寻/ 病终。后/遂无 问津者。
• 1、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 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靠捕鱼为 生。

小古文21篇:原文+字词注释+短文译文+道理启发

小古文21篇:原文+字词注释+短文译文+道理启发

1、薛谭学讴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②/秦青之技,自谓③/尽之,遂/辞归。

秦青/弗止④。

饯于郊衢⑤,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⑥行云。

薛谭乃谢⑦/求反⑧,终生/不敢言归。

字词释义:①学讴(ōu):学唱。

②穷:尽,完。

③自谓:自认为。

遂,于是,就。

④弗止:没有劝阻。

弗,不,没有。

⑤衢(qú):大路。

饯,设酒食送行。

⑥遏(è):阻止。

⑦谢:道歉。

⑧反,同“返”。

译文:薛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完秦青的技艺,就自以为学完了,于是便要告辞回家。

秦青没有劝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给他设酒食送行,秦青打着节拍,高唱悲歌,那歌声使路边的树林都振动了,使空中的行云也停住了。

薛谭听后便向秦青道歉并请求返回继续跟秦青学习唱歌,从此再也不敢说回去的事了。

感悟:秦青对待学生宽容大度,以身示范,让学生深刻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薛谭知错就改,也令人称赞。

启发:学无止境,在学习知识和技能方面,我们要具备精益求精的精神品质。

2、会稽kuài jī美顾长康/从会稽还,人问/山川之美。

顾云:"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蔚。

-﹣选自《世说新语》字词释义:①会稽(kuài jī ):古郡名,今浙江绍兴。

②顾长康:顾恺之,字长康,东晋画家、诗人。

③岩:雄伟的山峰。

④壑(hè ):深沟,借指溪流。

⑤蒙笼:葱茏茂密。

⑥云兴霞蔚:彩云兴起,绚烂美丽。

译文:顾长康从会稽回来,人们问他那里的山川景色有多美。

顾长康回答:"那里群山俊秀,山间小溪纵横交错,草木葱茏,覆盖在山坡上,好像彩云兴起,霞光灿烂无比。

"3、苏堤春晓苏公堤,春时/晨光初起,宿雾①未散,杂花生树,飞英②蘸波③,纷披④掩映,如/列锦⑤铺绣。

览胜⑥者/咸谓⑦/四时皆宜,而/春晓最胜⑧。

选自《西湖志》字词释义:①宿雾:夜雾。

②英:花。

③蘸(zhàn )波:拟人手法,指花瓣在水中蘸一下又浮上来。

浪淘沙其一译文、赏析、拼音版注释与解释(刘禹锡)

浪淘沙其一译文、赏析、拼音版注释与解释(刘禹锡)

浪淘沙其一译文、赏析、拼音版注释与解释(刘禹锡)浪淘沙其一全文(原文):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浪淘沙全文翻译(译文):万里黄河弯弯曲曲挟带着泥沙,波涛滚滚如巨风掀簸来自天涯。

到今天我们可以沿着黄河径直到银河,我们一起去寻访牛郎织女的家。

浪淘沙其一字词句解释(意思):直上银河:古代传说黄河与天上的银河相通。

据《荆楚岁时记》载:汉武帝派张骞出使大夏,寻找黄河源头。

张骞走了一个多月,见到了织女。

织女把支机石送给张骞。

骞还。

同书又载:织女是天帝的孙女,长年织造云锦。

自从嫁了牛郎,就中断了织锦。

天帝大怒,责令她与牛郎分居银河两岸,隔河相望,每年七月初七之夜相会一次。

浪淘沙其一全文拼音版(注音版):jiǔqūhuáng héwàn lǐshā,làng táo fēng bǒ zìtiān yá。

rújīn zhíshàng yín héqù,tóng dào qiān niúzhīnǚjiā。

浪淘沙其一赏析(鉴赏):浪淘沙,唐教坊曲。

刘禹锡、白居易并作七言绝句体,五代时始流行长短句双调小令,又名《卖花声》。

28字,前后片各四平韵,多作激越凄壮之音。

《乐章集》名《浪淘沙令》。

入"歇指调",前后片首句各少一字。

复就本宫调演为长调慢曲,共一百三十四字,分三段,第一、二段各四仄韵,第三段两仄韵,定用入声韵(唐宋人词,凡同一曲调,原用平声韵者,如改仄韵,例用入声,原用入声韵者,亦改作平韵)。

《清真集》入"商调",韵味转密,句豆亦与《乐章集》多有不同,共一百三十三字,第一段六仄韵,第二、三段各五仄韵,并叶入声韵。

苏武传[文言文翻译-原文,译文,注释】

苏武传[文言文翻译-原文,译文,注释】

苏武传[文言文翻译-原文,译文,注释】原文:标题:苏武传作者或出处:班固武字子卿,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稍迁至栘中厩监。

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

匈奴留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辈,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

天汉元年,且鞮侯单于初立,恐汉袭之,乃曰:“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尽归汉使路充国等。

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

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

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

方欲发使送武等,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

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与昆邪王俱降汉,后随浞野侯没胡中,及卫律所将降者,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

会武等至匈奴。

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胜曰:“闻汉天子甚怨卫律,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吾母与弟在汉,幸蒙其赏赐。

”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

后月余,单于出猎,独阏氏子弟在。

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告之。

单于子弟发兵与战,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

单于使卫律治其事。

张胜闻之,恐前语发,以状语武。

武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欲自杀,胜惠共止之。

虞常果引张胜。

单于怒,召诸贵人议,欲杀汉使者。

左伊秩訾曰:“即谋单于,何以复加?宜皆降之。

”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

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

卫律惊,自抱持武。

驰召医,凿地为坎,置煴火,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

武气绝,半日复息。

惠等哭,舆归营。

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

武益愈。

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

剑斩虞常已,律曰:“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单于募降者,赦罪。

”举剑欲击之,胜请降。

律谓武曰:“副有罪,当相坐。

”武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复举剑拟之,武不动。

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

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

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武不应。

《中庸》全文、注释及译文

《中庸》全文、注释及译文

《中庸》全文、注释及译文第一章(中和是天下的根本)【原文】天命之谓性(1),性之谓道(2),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3)。

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4);发而皆中节(5),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6)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第1章)【注释】(1)天命:天赋。

朱熹解释说:“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气以成形,而理亦赋焉,犹命令也。

”(《中庸章句》)所以,这里的天命(天赋)实际上就是指的人的自然禀赋,并无神秘色彩。

(2)率性:遵循本性,率,遵循,按照。

(3)莫:在这里是“没有什么更……”的意思。

见(xian):显现,明显。

乎:于,在这里有比较的意味。

(4)中(zhong):符合。

(5)节:节度法度。

(6)致,达到。

【译文】人的自然禀赋叫做“性”,顺着本性行事叫做“道”,依照“道”的原则修养叫做“教”。

“道”是不可以片刻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道”了。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是谨慎的,在没有人听见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惧的。

越是隐蔽的地方越是明显,越是细微的地方越是显著。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人独处的时候也是谨慎的。

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做“和”。

“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则,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育了。

【读解】这是《中庸》的第一章,从道不可片刻离开引入话题,强调在《大学》里面也阐述过的“慎其独”问题,要求人们增强自觉性,真心诚意地顺着天赋的本性行事,按道的原则修养自身。

解决了上述思想问题后,本章才正面提出“中和”(即中庸)这一范畴,进入全篇的主题。

作为儒学的重要范畴之一,历来对“中庸”有各种各样的理解。

本章是从情感的角度切入,对“中”、“和”作正面的基本的解释。

按照本章的意思,在一个人还没有表现出喜怒哀乐的情感时,心中是平静淡然的,所以叫做“中”,但喜怒哀乐是人人都有而不可避免的,它们必然要表现出来。

《古代文论选段》原文、译文及注释

《古代文论选段》原文、译文及注释

《古代文论选段》原文、译文及注释诗,是人的情感意志的一种表现形式,怀抱在心则为情感意志,用语言把它表现出来就是诗。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古代文论选段》原文、译文及注释,欢迎大家阅读!古代文论选段先秦:佚名《毛诗序》选段诗者,志之所之也。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典论·论文》选段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

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讬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

《诗品序》选段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诸诗者也。

嘉会寄诗以亲,离群讬诗以怨。

至于楚臣去境,汉妾辞宫。

或骨横朔野,魂逐飞蓬。

或负戈外戍,杀气雄边。

塞客衣单,孀闺泪尽。

或士有解佩出朝,一去忘返。

女有扬蛾入宠,再盼倾国。

凡斯种种,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故曰:“诗可以群,可以怨。

”使穷贱易安,幽居靡闷,莫尚于诗矣。

《与元九书》选段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

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

《题画》画竹题记一则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

胸中勃勃遂有画意。

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

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

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

独画云乎哉!《人间词话》三则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

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

否则谓之无境界。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也。

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

道德经三十二章原文译文和注释

道德经三十二章原文译文和注释

道德经三十二章原文译文和注释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以观其妙;常有,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道可道,非常道。

指的是道是无法被准确描述和表达的,超越了言语和概念的范畴。

名可名,非常名。

意味着万物的名称和描述都是有限的,无法完全涵盖其本质。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道无形无名,却是创造天地和万物的根源。

故常无,以观其妙;常有,以观其徼。

意味着只有在无名无形的状态下,才能真正感知到道的奥妙;只有在有名有形的状态下,才能看到道的端倪。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道和万物虽然源自同一个根源,但由于形态不同而被称为两个不同的概念。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道的奥妙是深不可测的,是所有事物的根本。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意味着当人们追求美好的事物时,同时也出现了丑恶的事物。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表示当人们追求善良的行为时,同时也出现了不善的行为。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这意味着对立的事物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衡量、相互引导。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圣人在行动时无为而治,以身作则,不借言语宣扬。

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不争不抢,不占有,不依赖,不落地位权势。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只有不争不抢不居功指责的态度,圣人才能永恒存在。

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不尚贤,使民不争。

不崇尚某个人的能力和才能,让民众不为了竞争而纷争。

诚子书原文与译文及注释

诚子书原文与译文及注释

诚子书原文与译文及注释诚子书,又称《为政》或《求木之长者》,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孔子的一篇重要论述。

本文将展示诚子书的原文、译文以及相关注释,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其内涵。

原文: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斯天下之达道也。

达道者,仁也。

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终身不踰也。

译文:诚之者,指选择善行并坚守不移的人。

唯有全天下都能保持至诚之心,才能管理整个社会的大事,确立整个社会的根本,这样才能使天下人达到道义的境地。

达到道义境地的人,就是仁者。

诚之道即是选择善行并坚守不移的道路,终生坚守不渝。

注释:1. 诚之者:这里的“之者”是指指代前面提到的人,也即“诚子”——具备至诚品质的人。

2. 择善而固执之者也:表示诚子要在选择善行的基础上坚定不移地实行,不轻易改变。

3. 经纶天下之大经:指领导经营整个天下的大事。

4. 立天下之大本:指确立整个社会的根本原则,为社会奠定基础。

5. 达道者,仁也:指能够达到道义境地的人即为仁者,强调道德与仁爱的关系。

6. 终身不踰:指终身不偏离,坚守所选择的善行。

诚子书是孔子哲学思想的重要篇章之一,强调了诚信品质的重要性以及持之以恒的坚守善行的价值。

通过选择善行并始终贯彻执行,个人能够达到道义境地,进而为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

诚子书所阐述的观念在中国古代以及现代社会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古代,封建社会的统治阶级通过强调忠诚和正直来维系社会秩序,重视诚信品质的培养和践行。

而在现代社会,诚信作为一种普遍价值,继续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准则和道德选择。

诚子书的影响不仅体现在中国社会,也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的思想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和智慧,被世界各国学者广泛研究和借鉴。

尤其在现代全球化时代,强调诚信和诚实正直的价值取向,成为现代社会发展和人际交往的基石。

总之,诚子书是孔子思想中的重要篇章,通过选择善行、坚守不移,个体能够达到道义境地,为社会的发展和秩序做出贡献。

文言文原文、译文和注释

文言文原文、译文和注释

文言文原文、译文和注释
原文:
孔子曰:“大哉!文王之德!巍巍乎!唐虞之际,於斯为盛。

有天
下有地,有民有维。

”周有大庙,享之诸侯。

周称季氏,称孟孙,昭告
天下,无内外之名;大庙称王。

父父、子子、子子孙孙,无有失道者,王如天禄。

於斯则有仁、有义、有礼、有智,此文王之德,三百载修也。

译文:
孔子说:“文王的德行真伟大啊!在唐虞时的时代,他的德政达到
了巅峰。

有了天下有地,有了人民有臣子。

”周朝有一个大庙,诸侯都
来朝拜。

周朝称颂季氏家族,称颂孟孙家族,向天下宣告,内外没有
任何争议;大庙则称呼国王。

父亲们、儿子们、孙子们、曾孙们,都
没有背离道义的人,国王如同得到上天赐予的福祉。

在那个时代,有仁、有义、有礼、有智,这就是文王的德行,花了三百年来修养。

注释:
1. 大哉:表示赞叹之词。

2. 文王:周朝的开国君主,周朝文化的奠基者。

3. 惟:唯。

4. 维:人民。

5. 诸侯:诸候国,周朝时期的诸国。

6. 称季氏,称孟孙:称颂季札和孟子,他们是古代的贤人。

7. 昭告:向天下宣告。

8. 无内外之名:指内外没有争议。

9. 大庙:指周王朝的宗庙,祭祀先祖的地方。

10. 父父、子子、子子孙孙:表达了对先祖与子孙的尊敬。

11. 王如天禄:国王得到的福禄就像天赐一样。

12. 有仁、有义、有礼、有智:指文王时代的社会秩序和伦理道德的健全。

道德经六十八章原文译文和注释及感想

道德经六十八章原文译文和注释及感想

以下是《道德经》第六十八章的原文、译文、注释和感想:
原文: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

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楷。

译文:善于做士人的,不用武力;善于打仗的,不生气;善于战胜敌人的,不跟随而且不留下恶意;善于运用人的,把自己放在下位。

这就是所谓的无争德,所谓的运用人的力量,所谓符合天地古代最高标准的道德。

注释:这一章讲述了在实践中如何运用「无为而治」的原则。

善于做士人的人,不需要使用武力来显示自己的能力;善于打仗的人,不被愤怒所驱使;善于战胜敌人的人,不纠缠于敌意;善于运用人的人,将自己放在低位,虚心倾听他人的意见,排除个人私欲。

通过这样的行为,才能达到「无争德」,能够与他人和谐相处,找到最高道德的实践。

感想:这一章强调了无争之道的重要性,通过不纠缠于争斗、不追求胜过他人,我们才能获得真正的力量和实现真正的道德。

这章节给予我们的启示是,在人际关系中,我们应该以平和包容的心态对待他人,并以谦虚和善意的方式来运用自己的能力。

只有通过舍弃争斗和个人私欲,我们才能达到更高层次的和谐与共赢。

这一理念在现代社会中仍然有着重要的价值,可以指引我们在工作、家庭和社区等各方面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并追求共同的目标。

诚子书原文与译文及注释

诚子书原文与译文及注释

诚子书原文与译文及注释诫子书诸葛亮〔两汉〕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淡泊一作:澹泊;淫慢一作:慆慢)译文有道德修养的人,依靠内心安静来修养身心,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品德。

不恬淡寡欲就无法使(自己的)志向明确,不清静寡欲就无法达到远大的目标。

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勤奋学习。

如果不学习就无法增长自己的才干,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

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躁不安就不能修养性情。

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气随岁月逐渐消逝。

最终(像黄叶一样)枯老衰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困守在自己破败的房子里,那时再悔恨难道还来得及吗?注释诫:警告,劝人警惕。

子:一般认为是指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

书:书信。

夫(fú):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

君子:品德高尚的人。

行:指操守、品德、品行。

静: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

以: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

修身:修养身心。

养德:培养品德。

淡泊: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无以: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没办法。

明志:明确志向。

明:明确、坚定。

宁静: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

致远:达到远大目标。

致:达到。

才:才干。

广才:增长才干。

广:增长。

成:达成,成就。

淫慢:放纵懈怠。

淫:放纵。

慢:懈怠。

励精:振奋精神。

励:振奋。

险躁:轻薄浮躁。

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

险:轻薄。

治性:修养性情。

治:修养。

年与时驰:年纪随同时光飞快逝去。

与:跟随。

驰:疾行,指飞速逝去。

意与日去:意志随同岁月而丧失。

日:时间。

去:消逝,逝去。

遂:最终。

枯落:凋落,衰残。

比喻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

多不接世:意思是,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

穷庐: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

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

蜈蚣与蚓文言文译文原文注释

蜈蚣与蚓文言文译文原文注释

蜈蚣与蚓文言文译文原文注释蜈蚣与蚓是一篇出自《庄子》的寓言故事,原文如下:
蜣螂死于车轴之下,其父母问于蜈蚣曰,“子何不躯也?”蜈
蚣曰,“吾不知也。

”后三日,蜣螂之父母死于蜈蚣之家。

蜈蚣欲去,其母曰,“子何去也?”蜈蚣曰,“吾恶居也。

”。

这则寓言故事通过蜣螂和蜈蚣之间的互动,反映了人们在面对
困难和危险时的态度和选择。

蜣螂死于车轴之下,父母问蜈蚣为何
不躯,蜈蚣表示不知道。

后来蜣螂的父母死于蜈蚣家,蜈蚣想要离开,母亲问其原因,蜈蚣说是因为不喜欢居所。

蜈蚣与蚓的文言文译文如下:
蜣螂死在车轮下,它的父母问蜈蚣说,“你为何不悼念它呢?”蜈蚣说,“我不知道。

”三天后,蜣螂的父母死在蜈蚣的家中。


蚣想要离开,它的母亲问,“你为何要走呢?”蜈蚣回答说,“我
不喜欢这个地方。

”。

这则寓言故事的寓意是要人们学会悼念和珍惜生命,同时也表
达了对困境的逃避和不愿意面对问题的态度。

蜣螂死后,蜈蚣不悼念,而当蜣螂的父母死后,蜈蚣却选择逃避,这反映了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常常面对困难时的种种态度和行为。

这个寓言故事通过简洁的文字,深刻地反映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现实。

先秦老子《老子四章》原文、译文及注释

先秦老子《老子四章》原文、译文及注释

先秦老子《老子四章》原文、译文及注释原文:老子四章先秦-老子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第十一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

故有道者不处(第二十四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

死而不亡者寿(第三十三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

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

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第六十四章)。

翻译: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根毂中的孔洞当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的空虚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第十一章)。

所以,“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踮着脚跟的人站不牢,跨步行的人走不远,(就好像)自逞己见的人反而不能明理,自以为是的人反而得不到彰显,自我炫耀功劳的人反而不能成就大功,自尊自大的人反而得不到敬重。

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

用道的观点来看,是吃剩下的食物或身体上的肉瘤,人们常常厌恶这些。

故有道者不处(第二十四章)。

所以有道的人不居于“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的境地。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了解别人的人聪明,了解自己的人圣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战胜别人的人有劲儿,战胜自己的人刚强。

封建论的原文注释与译文

封建论的原文注释与译文

封建论的原文注释与译文【原文】天地果无初乎?吾不得而知之也。

生人果有初乎?吾不得而知之也。

然则孰为近?曰:有初为近。

孰明之?由封建而明之也。

彼封建者,更古圣王尧、舜、禹、汤、文、武而莫能去之。

盖非不欲去之也,势不可也。

势之来,其生人之初乎?不初,无以有封建。

封建,非圣人意也。

彼其初与万物皆生,草木榛榛,鹿豕狉狉,人不能搏噬,而且无毛羽,莫克自奉自卫。

荀卿有言:“必将假物以为用者也。

”夫假物者必争,争而不已,必就其能断曲直者而听命焉。

其智而明者,所伏必众,告之以直而不改,必痛之而后畏,由是君长刑政生焉。

故近者聚而为群,群之分,其争必大,大而后有兵有德。

又有大者,众群之长又就而听命焉,以安其属。

于是有诸侯之列,则其争又有大者焉。

德又大者,诸侯之列又就而听命焉,以安其封。

于是有方伯、连帅之类,则其争又有大者焉。

德又大者,方伯、连帅之类又就而听命焉,以安其人,然后天下会于一。

是故有里胥而后有县大夫,有县大夫而后有诸侯,有诸侯而后有方伯、连帅,有方伯、连帅而后有天子。

自天子至于里胥,其德在人者死,必求其嗣而奉之。

故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

夫尧、舜、禹、汤之事远矣,及有周而甚详。

周有天下,裂土田而瓜分之,设五等,邦群后。

布履星罗,四周于天下,轮运而辐集;合为朝觐会同,离为守臣扞城。

然而降于夷王,害礼伤尊,下堂而迎觐者。

历于宣王,挟中兴复古之德,雄南征北伐之威,卒不能定鲁侯之嗣。

陵夷迄于幽、厉,王室东徙,而自列为诸侯。

厥后问鼎之轻重者有之,射王中肩者有之,伐凡伯、诛苌弘者有之,天下乖戾,无君君之心。

余以为周之丧久矣,徒建空名于公侯之上耳。

得非诸侯之盛强,末大不掉之咎欤?遂判为十二,合为七国,威分于陪臣之邦,国殄于后封之秦,则周之败端,其在乎此矣。

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

不数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亟役万人,暴其威刑,竭其货贿,负锄梃谪戍之徒,圜视而合从,大呼而成群,时则有叛人而无叛吏,人怨于下而吏畏于上,天下相合,杀守劫令而并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8、《孟子》两章
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 七里之郭,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 ① 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② 郭:外城,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

补充注释:——①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②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③人和:人心所向,团结一致。

④不如:比不上。

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 必有得天时者矣, 然而不胜者, 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
①环:围。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
①池:护城河。

②兵革:泛指武器装备。

兵,兵器。

革,甲胄zh òu
,用以护身的盔甲之类。

补充注释——是:指示代词,这。

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向背、内部团结啊。

① 委而去之:意思是弃城而逃。

委:放弃。

去:离开。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 所以说,管理百姓不能只靠划定的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川的险阻,征服天下不能
①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意思是,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

域,这里是限制的意思。

②故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

③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震zh èn 慑sh è
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补充注释——以:凭借,依靠。

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靠武力的强大。

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也会背叛他。

① 至:极点。

②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

③畔:通“叛”。

补充注释——道:王道,仁政。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 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

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戚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 ①顺,归顺,服从。

②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君子,指上文所说的“得道者”。

补充注释——有:或,或者,要么。

战必胜矣。

战就一定胜利。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qu ǎn 亩之中,傅f ù说yu è举于版筑之间,胶鬲g é
举于鱼盐之中,
舜从田野中发迹 ,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高升,胶鬲自鱼盐贩中被举用, ① 舜发于畎亩之中:舜原来在历山耕田,30岁时被尧起用,后来成了尧的继承人。

发:起,指被任用。

畎亩:田间,田地。

②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傅说原在傅岩为人筑墙,因以傅为姓,殷王武丁用他为相。

举,任用,选拔,这里是被选拔的意思。

版筑,筑墙的时候在两块夹板中间放土,用杵捣土,使它坚实。

筑:捣土用的杵。

③胶鬲举于鱼盐之中:胶鬲起初贩卖鱼和盐。

西伯(周文王)把他举荐给纣。

后来他又辅佐周武王。

补充注释——于:从。

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áo 举于海,百里奚x ī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 管夷吾从狱官手里获释被录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海边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之间而登上了相位。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
①管夷吾举于士:管仲,字夷吾,原为齐国公子纠的臣,公子小白(齐桓公)和公子纠争夺君位,纠失败了,管仲作为罪人被押解回国,齐桓公知道他有才能,即用他为相。

士,狱官。

举于士,从狱官手里释放出来并得到任用。

②孙叔敖举于海:孙叔敖,春秋时期楚国人,隐居海滨,楚庄王知道他有才能,用他为令尹。

③百里奚举于市:百里奚,春秋时期虞国大夫。

虞亡后被俘,由晋入秦,又逃到楚。

后来秦穆公用五张羊皮把他赎出来,用为大夫。

所以说举于市(集市)。

④任:责任,使命。

补充注释——①市:集市。

②大任:重大的责任。

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这样的人, —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 筋骨劳累 体肤饿瘦 身受贫困之苦, ①也:语气助词,用在前半句末,表示停顿,后半句将加以申说。

②饿其体肤:意思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

③空乏:资财缺乏。

这里是动词,使他受到贫困(之苦)。

补充注释——①是:这,这样。

②苦、劳、饿、空乏:都为使动用法,使…苦;…… 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种种行动去阻碍、干扰他的事业,(通过这些)来让他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定起来,以不断增长才干。

①行拂乱其所为:使他做事不顺。

拂,违背。

乱,扰乱。

②动心忍性: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

(补充:动:使……惊动;忍:使……坚韧。


③曾益:增加。

“曾“通“增”。

(补充:益,增加。

增益,同义词复用。


补充注释——所以:通过这样的途径,用来。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一个人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绪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色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声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为人们所了解。

①恒过:常常犯错误。

②衡于虑:思虑堵塞。

“衡”通“横”,梗塞,不顺。

③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④征于色:表现于脸色。

意思是憔悴枯槁,表现在脸色上。

⑤发于声:意思是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

⑥而后喻:(看到他的脸色,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

补充注释——①恒:常常,经常。

②过:过失,错误。

这里是名词用作动词,犯错误。

③征:征验,验证,表现。

④喻:了解,明白。

入则无法家拂b ì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h éng
亡,然后知生于忧患
而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外部没有敌国外患,这个国家就往往会导致灭亡,这样,人们才会明白,忧患可以使人谋求生存, ①入:指在国内。

②法家拂士:法家,守法度的大臣。

拂士,辅佐君主的贤士。

“拂”通“弼b ì”,辅佐。

③出:指在国外。

④敌国:势力、地位相等的国家。

⑤生于忧患: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

(补充:生,生存发展)而死于安乐也。

而安乐必将导致灭亡。

①死于安乐: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