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龙事件
科龙财务造假案例分析
主营业务收入 较上年差异 管理费用 较上年差异 净利润 较上年差异
科龙利润情况一览表
单位:亿元
2000年
2001年 中期 年报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44.12 27.9 47.2 48.78 61.68 1.27
3.96 1.58 12.9 -60.41
4.74
9.12 0.6 3.65 5.23
• 1996年7月,科龙电器H股在香港联交所成 功上市,成为首家在香港上市的乡镇企业。
科龙的黄金时代
• 科龙集团以良好的企业管理,优异的经营 业绩和对股东权益的高度重视及财务上的 高透明度,在1997—1999年连续三年获 国际著名的商业期刊《亚洲货币》杂志 “中国最佳管理公司”和“中国最佳投资 者关系公司”殊荣。1999年被美国《福 布斯》杂志评为20家最优秀的中小型企 业之一。
加:公允价值变动收益(损失以“-”号填列) 投资收益(损失以“-”号填列)
其中:对联营企业和合营企业的投资收益
二、营业利润(亏损以“-”号填列) 加:营业外收入 减:营业外支出 其中:非流动资产处置损失 三、利润总额(亏损总额以“-”号填列) 减:所得税费用 四、净利润(净亏损以“-”号填列) 五、每股收益: (一)基本每股收益 (二)稀释每股收益
可见,科龙电器2002年和2003年根本没有盈利,科 龙扭亏只是一种会计数字游戏的结果。
2000年以来十大经济大案
2000年以来十大经济大案
1、银广夏案
1999—2000年,广夏(银川)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天津广夏通过伪造购销合同、伪造出口报关单、虚开增值税发票和伪造金融票据等手段,虚构主营业务收入9.6亿元,虚构利润6.8亿元。2003年9月16日,银川中级人民法院作出一审判决, 6名造假者受到法律惩处。
2、陈学军税案
1999年10月至2000年2月间,浙江省临海市农民陈学军勾结海淀区国税局第一税务所干部吴芝刚等人,骗购增值税发票后虚开2800余份,涉及税款共3.93亿余元。与此案牵连的公司遍及全国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005年10月25日,陈学军被执行死刑。
3、证监会王小石案
2002年2月至9月间,中国证监会发行监管部发审委工作处副处长王小石利用职务之便,接受福建凤竹纺织[7.16 -2.45% 股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请托,在帮助该公司申请上市过程中,非法收受贿赂人民币140余万元。2005年12月9日,王小石因受贿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3年。
4、江苏铁本案
2002年初,江苏铁本钢铁有限公司未经国家有关部门审批,开建800万吨钢铁项目。2004年4月,国务院责成江苏省和有关部门对此作出处理。调查结果显示:当地政府及有关部门严重违反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越权分22次将投资高达105.9亿元的项目分拆审批。税务部门的调查还显示,江苏铁本公司等3家企业偷税2.94亿元。最终,江苏铁本公司原董事长戴国芳被判处5年徒刑,江苏铁本公司被处以罚金人民币40万元。
5、浙江王先龙案
2003年,浙江省石化建材集团原董事长王先龙(正厅级)被委派到华龙公司任董事长、总经理,其间伙同他人共营房地产项目。事后该项目所涉的安置房回购款1.13亿余元中,华龙公司应得的6311万余元被合伙侵吞。2009年,王先龙被处以无期徒刑。
案例解读9.1科龙事件的会计审计问题剖析
案例解读9.1 科龙事件的会计审计问题剖析
2006年7月16日,中国证监会对广东科龙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及其责任人的证券违法违规行为做出行政处罚与市场永久性禁入决定。这是新的《证券市场禁入规定》自2006年7月10日施行以来,证监会做出的第一个市场禁入处罚。本文拟通过分析科龙电器违法违规行为中的会计审计问题,讨论其带给我们的思考和启示。
一、科龙财务舞弊手法分析
事实证明,顾雏军收购科龙后,公司的经营状况并无明显改善,净利润的大起大落属于人为调控,扭亏神话原来靠的是做假账。
(一)利用会计政策,调节减值准备,实现“扭亏”
科龙舞弊手法之一:虚构主营业务收入、少计坏账准备、少计诉讼赔偿金等编造虚假财务报告。经查,在2002年至2004年的3年间,科龙共在其年报中虚增利润3.87亿元(其中,2002年虚增利润1.1996亿元,2003年虚增利润1.1847亿元,2004年虚增利润1.4875亿元)。
仔细分析,科龙2001中报实现收入27.9亿元,净利1975万元,可是到了年报,则实现收入47.2亿元,净亏15.56亿元。科龙2001年下半年出现近16亿元巨额亏损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计提减值准备6.35亿元。2001年的科龙年报被审计师出具了拒绝表示意见。到了2002年,科龙转回各项减值准备,对当年利润的影响是3.5亿元。可有什么证据能够证明其巨额资产减值计提及转回都是“公允”的7如果2001年没有计提各项减值准备和广告费用,科龙电器2002年的扭亏为盈将不可能;如果没有2001年的计提和2002年的转回,科龙电器在2003年也不会盈利。按照现有的退市规则,如果科龙电器业绩没有经过上述财务处理,早就被“披星戴帽”甚至退市处理了。可见,科龙电器2002年和2003年根本没有盈利,ST科龙扭亏只是一种会计数字游戏的结果。
科龙电器及格林柯尔财务舞弊案例分析报告
科龙电器及格林柯尔财务舞弊案例分析
一、舞弊事件发生的导火索
2005年4月29日,科龙电器公布2004年年报:亏损6,000多万元,这与
上一年盈利2亿多元的业绩形成巨大反差。5月,中国证监会就此问题立案调查。
二、证监会立案调查情况
2005年5月11日,科龙电器公告说被中国证监会立案调查。有消息表明,中国证监会调查组在2005年4月份即已进入科龙电器进行调查。从证监会对扬州格林柯尔收购襄阳轴承协议一直不予认可上可以看出,证监会对顾雏军
早已保持了警惕。
为了查明科龙电器的违法违规情况,证监会从多个省市证监局抽调了大量
的人员奔赴科龙电器。此外,江苏、湖北、安徽等地的证监局还对同属格林柯
尔系的ST亚星、襄阳轴承、美菱电器等上市公司进行了同步调查。
科龙电器案件的重要当事人之一顾雏军1959年生于江苏泰县,1981于年
江苏工学院动力工程系本科毕业,1984于年天津大学热能工程系研究生毕业。1985~1988年在天津大学热能研究所从事科研工作,1988年9月发明格林柯尔制冷剂。1989年,在英国,顾雏军创办了顾氏热能技术有限公司,1995年12月,回国发展,投资5,000万美元在天津建成亚洲最大非氟制冷剂生产基地。2000年7月,以北京、深圳、海南和湖北4家工程公司为主体,格林柯尔科技
控股有限公司成立并在香港创业板上市,发行2.5亿股,筹集资金5.45亿港元。以发行价计算顾雏军持有上市公司股权的市值折合人民币17.3亿元,加上他的非上市资产,其总身价应当在20亿元以上。从1989年只身赴海外到1995年回国创业,再到2000年成功上市,顾雏军11年挣了20多个亿。
科龙电器事件的会计审计问题分析
科龙电器事件的会计审计问题分析
摘要:随着上市公司作假丑闻的不断披露, 注册会计师面临着一系列的民事诉讼, 如何维护注册会计师的正当权益, 将直接影响到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发展。而安然事件以来,财务舞弊成为世界资本市场关注的焦点。美国世界通讯公司、施乐公司、南方保健的假账丑闻使投资者蒙受了巨大的损失。银广厦、琼民源和郑百文的远去不代表中国财务舞弊的终结而是刚刚开始。科龙电器、银河科技、天津磁卡等舞弊事件频频发生,表明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离我们并不遥远。目前,随着会计造假公司数量的不断增加,财务舞弊以及注册会计师信誉问题已经成为备受关注的热门经济话题。本文以我国资本市场上备受瞩目的“科龙电器事件”作为切入点,围绕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审计程序以及注册会计师应承担的法律责任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关键词: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财务舞弊;法律责任
- 1 -
目录
前言 (1)
一、科龙电器2001-2004年情况概述 (2)
二、科龙电器2001-2004年审计报告概述 (2)
三、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分析 (3)
四、审计程序分析 (4)
(一)德勤对科龙存货及主营业务成本执行的审计程序不充分、不适当 (4)
(二)德勤在存货抽盘过程中缺乏必要的职业谨慎,确定的抽盘范围不适当,执行的审计程序不充分 (5)
(三)德勤在对应收账款及主营业务收入审计过程中执行的程序不充分,函证方法不当 (5)
(四)德勤事务所未就科龙电器2003年度确认对合肥维希的销售收入30,484万元事项对其出具的2003年度审计报告进行更正或相关处理 (5)
科龙电器造假案例
出现会计造假的原因
• 1.公司治理结构的缺陷。众所周知,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必然导致上市公司的投资者与 管理层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由于会计信息供给和使用者双方对会计信息的掌握存在差异, 形成会计信息的不对称性。信息生产者正是利用这种信息优势的不对称性,向外界坡露对自己有用 的信息使自己获利甚至进行舞弊和欺诈。因而,信息不对称是会计造假的诱因之一,并可能带来不 利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 2.现行的注册会计师聘任制度危及了社会审计的独立性。,独立性是社会审计的灵魂, 离开了独立性,社会审计鉴证功能就不可能发挥,并有可能使上市公司的会计造假更具欺骗性。应 该指出的是,我国注册会计师的聘任制度存在着严重缺陷,严重危及了社会审计的独立性。 3.注册会计师似乎更注重的是形式而非实质 虽然会计规则在数量上与日俱增,而且越来越复杂,但会计师有时更关注所报告内容的 形式而不是实质,从而导致会计信息失真。会计信息失真从产生过程看,分为会计事项失真和会计 信息失真。会计事项失真是指会计事项未能真实反映客观经济活动,会计事项本身就不真实,从而 引起会计信息失真即“假账真算”。会计信息失真是指会计事项真实反映了客观经济活动,但由于 会计外理过程中的错误引起会计信息失真即“真账假算”。注册会计师似乎可在不违反会计法规的 前提下进行“假账真算” 4造假成本与造假收益的不对称助长了会计造假 抛开道德和法制观念,会计造假也可以从“造假经济学”的角度来解释,虚假会计信息 的大量存在,表明证券市场和上市公司存在着对虚假会计信息的旺盛需求。既然有需求,就必然有 供给。弈即使会计造假被发现,所付出的代价(受到行政处罚和民事赔偿)也是较有限的。因而, 当前我国证券市场上会计造假的成本是微不足道的,往往被上市公司的大股东和管理忽略不计。而 与造假成本相比,会计造假所带来的收益呈几何级数增长
透析科龙事件会计利润造假
透析科龙电器事件会计利润造假
一、科龙电器事件回顾
广东科龙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90年代规模最大的制冷家电企业集团之一,在当时国内冰箱冰箱及空调市场均占有重要地位,特别是冰箱市场的占有率连续十年位居全国第一。1996年7月科龙电器H股在香港联交所成功上市,成为首家在香港上市的乡镇企业。另外科龙集团以良好的企业管理,优异的经营业绩和对股东权益的高度重视及财务上的高透明度,在1997年至1999年连续三年获得国际著名的商业期刊《亚洲货币》杂志“中国最佳管理公司”和“中国最佳投资者关系公司”殊荣,科龙电器一度成为乡镇企业发展的一面旗帜。
然而随着1999年科龙电器早期的灵魂人物潘宁的离开,并且加上体制上的缺陷等原因,科龙电器在2000年业绩突然变脸,出现了高达6.78亿元的亏损,到了2001年的下半年,科龙出现了让人难以相信的近16亿元亏损,科龙电器也因为连续两年亏损带上了ST的帽子。
2001年10月31日,广东科龙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发布股权转让性公告,科龙电器公司第一大股东——原顺德市容桂镇政府所属的“广东科龙集团有限公司”将总计20447.5755万的法人股转让给原顺德市格林柯尔企业发展公司,公司每股净资产4.17元,转让价格为每股2.74元,转让价比净资产折价34%,共计转让价款5.6亿元人民币。顺德市格林柯尔企业发展公司于2001年10月注册成立,是专门为此项股权转让而成立的,完成交易后,格林柯尔企业发展公司持有科龙电器20.6%的股份,成为其第一大股东,容声集团持股比例降为13.46,成为第二大股东。
科龙事件简析
科龙事件简析
发布时间:2006年07月06日文章来源 :
科龙事件简析
关键词:格林柯尔、顾雏军、行业整合
第一部分:事件概述
2005年4月29日,科龙电器年报报出6000万巨亏。10天后,科龙电器发布公告称,公司因涉嫌违反证券法规已被中国证监会立案调查。2005年8月1日,科龙董事长顾雏军等6人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2006年4月,海信6.8亿入主科龙。一时间,这个曾占据中国白电产业半壁江山的企业就这样结束了辉煌。我们不禁问,科龙到底怎么了?
第二部分:事件过程回放
谈到科龙,就要从顾雏军和他的格林柯尔系开始。
顾雏军第一次出现在公开的报道中,应该是1989年1月6日。这一天,首都两份大报同时推出一条特大新闻:30岁的能源工程师顾雏军发明了“顾氏热力循环系统”--目前世界上“所有制冷、空调、热泵及热流体循环中最佳的热力循环系统”。国内制冷学界的大部分专家对此投了反对票,这场辩论一直持续到1996年,最终导致了国内制冷学界与顾氏长达10年之久的对立。
1997年顾雏军创办格林柯尔公司,随后几年公司发展成为“仅次于杜邦和帝国化工的全球第三大制冷剂制造商(公司宣传资料语)”;2000年7月格林柯尔在香港创业板上市,其纯
利在2001年中期已达1.5亿港币。
2001年底,格林柯尔击败通用电器、松下以及惠而浦等公司,以3.48亿元购得科龙20.6%的股权实现入主控制。2002年对科龙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民营化重组改造,使公司迅速摆脱困境,当年扭亏为盈。2003年,科龙冰箱销量重回国内第一,空调销量稳居三甲,年出口量翻番增长。此后,顾雏军的格林柯尔系又收购了美菱电器等一系列的白电制造商,拥有5个家电品牌(科龙、容声、华宝、康拜恩、美菱),控制的上市公司的市值已近百亿元。
科龙-德勤事件简析-1
“科龙-德勤”事件简析
一、基本情况
公司名称:海信科龙股份有限公司(原广东科龙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股票代码:000921,
注册时间:1992年12月16日
上市时间及地点:
1996年7月23日,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上市交易;
1999年7月13日,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
主营业务:主要开发、制造电冰箱等家用电器,产品内、外销售和提供售后服务,运输自营产品。
2001年10月底,科龙电器同时在深港两地公告,广东科龙(容声)集团有限公司将所持有的20447.5755万股法人股份转让给顾雏军全资所有的顺德市格林柯尔企业发展有限公司,转让价为5.6亿元人民币,2002年4月,格林柯尔公司占科龙股份数为20.64%,到2004年10月增至26.4%,成为科龙第一大股东。
德勤华永会计师事务所负责科龙2002、2003、2004年度报表的审计(2002年和2004年出具了保留意见审计报告,2003年出具了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科龙现任审计机构为深圳大华天诚会计师事务所、德豪嘉信会计师事务所。
二、科龙财务舞弊手法及分析
(一)舞弊手法:
顾雏军从注册成立顺德格林柯尔的那一刻开始,就已经瞄准了科龙。先是利用从科龙电器划拨的1.87亿元资金,采取反复对倒、反复划账的方式注册顺德格林柯尔,并使其从表面上符合《公司法》的相关出资规定。打造好了顺德格林科尔这一购并平台后,科龙电器的梦魇也开始了。
2002年格林柯尔通过承诺诈骗国有土地,并骗取了本应由科龙电器全资子公司江西科龙获取的优惠土地使用权相关利益。2003年开始,顾雏军私自以广东科龙电器名义在广发银行开设秘密账户,并先后违法划转资金高达3.55亿元。2005年没有实际履约能力的深圳格林柯尔通过关联交易从科龙电器中吸取1.756亿元的销售款,同时以其他公司的名义强行出售制冷剂给科龙电器,诈骗货款4080万元。
科龙造假案分析
科龙造假案
目录
一、前言 (2)
二、科龙公司简介 (2)
三、科龙造假案始末 (3)
四、各执一词 (4)
五、三方印证与独立性 (5)
(一)德勤审计失败缘由 (5)
(二)CFO独立性 (6)
六、总结 (7)
科龙造假案分析
一、前言
审计这门技术从诞生之初就是备受瞩目的,当资本主义进入高度发达的阶段,财富积累使得很大一部分人钱多的无处可使,但是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也没有办法让人们很清醒地认识财富的实际意义,敛财依旧是人们一大清早醒来做的第一件事。后来的结果就成了这样,资本的回报率高于预期,似乎金钱也有物以类聚一样,钱越来越多,但是钱的主人却已经不能驾驭如此众多的钱了,于是,所有权和经营权就这样活生生地被剥离开了,这肯定是资本家不能忍受的,最后,为了有效防止职业经理人可能的私利行为,审计就应运而生了。审计刚产生的时候,审计师被赋予“警犬”的功能,他们的职能是监督检查,这是没有什么复杂的经济活动,似乎一切从简,信息量也没有今日这样泛滥,也就只有几百KB的样子吧,查错防弊成为审计的目标,审计师的作用和价值在于履行查错防弊的职能。
后来,事物的发展总是这样千篇一律,简单的经营发誓已经不能为资本家谋取更多的利益,于是,所有的交易活动变得异常复杂,而且动不动就诉诸于公堂之上,有关经济活动的法律条文也日益显得连篇累牍,到了20世纪30年代,审计师开始被定位为“看门人”。面对如此庞大的业务量与信息量,审计师们不可能“事无巨细,悉究本末”,于是,审计是在实务中对财务报表实施在审查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基础上的抽样审计,通过发现内部控制制度的不足之处,来确定审计资源仅仅对财务报表的真实公允发表意见,不对查找帐簿中的错误与舞弊负责。
科龙电器造假资料
科龙财务造假系德勤逼迫顾雏军引爆会计行业信任与监管危机
价值中国推荐 2007-01-17 10:44:16 《IT时代周刊》
记者/南飞
一直深陷科龙案的德勤此次遇上了更大的麻烦,涉嫌“逼迫”科龙做出不真实财报使其公信力遭到严峻质疑,并由此波及到了整个会计审计行业
不管顾雏军在法庭上所言是真是假,科龙案暴露出来的德勤华永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德勤”)“胆大妄为”作假案,问题实质都直指中国对会计行业审计监管的缺失。
2006年12月13日,顾雏军等广东科龙电器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科龙”)高管涉嫌4项罪名案在广东省佛山市中级人民法院继续开庭。顾雏军坐在轮椅上向法庭辩称,科龙2004年年报中有争议的5.1亿销售收入是在德勤逼迫下加进去的,他当时并不主张对这笔收入予以确认。而这份年报亦被德勤出具了“保留意见”。
“资本狂人”顾雏军的这句狂语顿时把案件焦点转移到德勤,它首次让外界意识到会计公司在公司账目造假过程中难保清白,这掀起了业界对德勤权威与公正性的严峻拷问,也搅起了人们对会计事务所监管缺失的质疑。
德勤指使科龙造假?
据顾雏军在法庭上指称,2004年年底,为了扶持在湖北武汉和安徽的科龙经销商,科龙通过压货的方式向武汉长荣电器有限公司和合肥维希电器有限公司合计确认了5.13亿元的销售收入。当时,与科龙签约的审计机构德勤对这笔销售收入存有争议。与此同时,科龙电器还有一笔7000多万元的对华意压缩机股份有限公司的股权投资差额摊销(注:在1998~1999年间,科龙以旗下两公司各30%的股权换取华意压缩约25%的股本。科龙两公司30%股权的净资产共为9728.5万元,华意压缩25%股权的净资产为11801万元。不过,该次交易中上述股权均作价25536万元,科龙因此产生了1.37亿元的股权投资差额。该差额按科龙会计政策分10年摊销,截止到2004年末尚余7140万元的股权投资差额未摊销)。当时德勤对此提出了几套解决方案,其中之一是认定7000多万元的摊销,同时对
科龙事件 (3)
未知驱动探索,专注成就专业
科龙事件
科龙事件是指中国家电品牌科龙(Kelvinator)在2003年因产品质量问题引发的重大事件。当时,一位科龙电冰箱
用户在使用过程中发现冰箱内产生了致癌物质二噁英,引
发了公众的广泛关注。
随后,媒体报道了更多类似的事件,指控科龙电冰箱存在
质量问题,并表示该问题具有普遍性。一些用户称,在使
用科龙电冰箱后出现了呕吐、腹泻等身体不适症状。
科龙公司对此进行了回应,表示他们的产品符合国家标准,不存在安全隐患。然而,一些专家和机构进行了独立检测,并发现科龙电冰箱中确实含有二噁英等有害物质。
事件迅速引发了公众的恐慌和不信任,许多用户开始
1
格林柯尔-科龙-财务舞弊案件
格林柯尔-科龙-财务舞弊案件
格林柯尔财务舞弊案例分析及启示
一、格林柯尔案例简介
(一)格林柯尔引发科龙危机
格林柯尔从2005年8月1日起停牌,于2007年5月18日退市,顾雏军资产从此灰飞烟灭。顾雏军从注册成立顺德格林柯尔的那一刻开始,就已经瞄准了科龙。他先是利用从科龙电器划拨的1.87亿元资金,采取反复对倒、反复划账的方式注册顺德格林柯尔,并使其从表面上符合《公司法》的相关出资规定。打造好了顺德格林柯尔这一购并平台后,科龙电器的梦魇从此开始。2001年10月31日,科龙电器在香港发布公告:公司大股东容声集团与顺德格林柯尔(顾雏军的私人公司)订立买卖协议,后者将以5.6亿元的总代价获得科龙电器20.64%的股权。一个月后的临时股东大会上,顾雏军等8人被正式委任成为董事。新一届的董事会中共9名董事,其中5名执行董事全部来自于格林柯尔。中国最优秀的家电生产巨头科龙电器已经在顾雏军的掌控之中了,而此时顾雏军仅支付了1.5亿元,20%的股权也只是质押还没有过户!2002年4月仃日,科龙电器公告:原单一大股东容声集团向格林柯尔出售2.05亿股科龙电器股票(占已发行股本的
业。1985~1988年在天津大学热能研究所从事科研工作,1988年9月发明格林柯尔制冷剂。1989年,在英国,顾雏军创办了顾氏热能技术有限公司,1995年12月,回国发展,投资5,000万美元在天津建成亚洲最大非氟制冷剂生产基地。2000年7月,以北京、深圳、海南和湖北4家工程公司为主体,格林柯尔科技控股有限公司成立并在香港创业板上市,发行2.5亿股,筹集资金5.45亿港元。以发行价计算顾雏军持有上市公司股权的市值折合人民币17.3亿元,加上他的非上市资产,其总身价应当在20亿元以上。从1989年只身赴海外到1995年回国创业,再到2000年成功上市,顾雏军11年挣了20多个亿。
科龙电器背景故事
背景故事
海信科龙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简称科龙电器,原名广东科龙电器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6月21日改现名,其分别在深圳和香港两地上市,所谓A+H股,深圳证券交易所代码000921,香港联合交易所代码0921.HK。
科龙电器案故事源远流长,最早可以追溯到2004年8月10日,香港中文大学教授郎咸平在上海学术讲坛质疑并揭露广东科龙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及其前董事长顾雏军相关财务造假事件开始,其后,科龙电器案一直为投资者、监管机关和新闻媒体的关注,热点频仍、纷纷扬汤,新闻连连:中国证监会的行政处罚,德勤华永会计师事务所被指造假,上海严律师自荐做公司独立董事,顾雏军被提起公诉而判刑,海信集团入主科龙,维权律师组织声势浩大的“维权团”,诉讼科龙电器的进程一折三波即从中止立案到开庭审理到和解结案。
2005年5月9日,中国证监会进驻科龙电器公司,正式对科龙电器公司的虚假陈述行为展开立案调查。2006年7月5日,科龙电器发布公告,宣布中国证监会因其违反证券法,作出证监罚字(2006)16号《行政处罚决定书》。中国证监会认定,科龙电器从2002年至2004年,采取虚构主营业务收入、少计坏帐准备、少计诉讼赔偿金等手段编造虚假财务报告,导致科龙电器2002年年度报告虚增利润11996.31万元,2003年年度报告虚增利润11847.05万元,2004年年度报告虚增利润14875.91万元;认定科龙电器2003年年度报告现金流量表披露存在重大虚假记载;认定科龙电器从2002年至2004年未披露会计政策变更等重大事项,也未披露与关联方共同投资、购买商品等关联交易事项。据此,对科龙电器处以60万元罚款;对顾雏军处以30万元罚款;对严友松、张宏、刘从梦等各处以20万元、10万元不等的罚款。
科龙作假案例分析
科龙作假案例分析
在顾雏军率管理团队进驻科龙电器几个月后,出台巨亏15亿元的2001年报,使掌控科龙的代价顺势降了2.12亿元。2005年4月26日科龙电器公告预亏4,000万元(按国际会计师准则),并给出了两点原因:一是华意压缩机连年亏损,需将相关7,100万元商誉撇除;二是4,700万元存货拨备。2004年前三季度科龙电器的赢利已达2亿元,2005年4月29日,科龙电器公布2004年年报:亏损6,000多万元,这与上一年盈利2亿多元的业绩形成巨大反差。
科龙电器案例是在上市公司的“费用”上做了文章一一大幅拉高收购当年费用,形成巨亏,一方面降低收购成本,另一方面为将来报出利好财务报表和进一步的资本运作留出空间。只此一招,就可以“洗去”未来年份的大块费用负担,轻装上阵,出来一份干干净净报表,“赢利”就变得容易多了,顾雏军主要通过以下三种方法进行舞弊,1、利用会计政策,调节减值准备,实现“扭亏”2、虚增收入和收益3、利用关联交易转移资金,其实质是控股股东通过行使其控制权,借助各种隧道挖掘行为,掠夺上市公司财富,获取控制权私有收益。
启示:首先,上市公司控制权变更直接关系到上市公司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加强控制权转移行为的过程监管乃当务之急。首先应当加强对上市公司实际控制权变更情况的监管和审核,明确收购人应具备的资格,要求其出具收购后对公司业务发展的重组方案,说明收购人在该行业已经具有的竞争实力。其次,重点关注收购资金来源的合理合法性,防止其从控股的上市公司套取资金用以收购其他上市公司,并对来源于信贷的资金要求其提供与银行签订的贷款合同,限制通过“过桥贷款”进行所谓“产业整合”的收购行为,以此作为判断其是否具备实际履约能力的重要标准。
科龙财务造假案例分析(ppt版)
延伸资料: 1.国际金融报:科龙案全揭秘:昔日舞资本长袖 今朝领终身红牌 2.21世纪经济报道:科龙案查处始末 3.新浪财经专栏:德勤“科龙劫〞 4.德勤在科龙事件中的角色分析
……
第三十页,共三十一页。
内容(nèiróng)总结
在市场竞争日趋剧烈、商业信用(xìnyòng)较为普及的今天, 企业拥有大量赊销业务,发生坏账损失成为不可防止 的事实。正确确认企业当期的坏账损失,有利于客观 反映企业当期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有 利于财务信息的外部使用者作出更切合实际的判断与 决策。
当前,企业存在应收款项数量较大、变现能力较差、 周转速度较慢等问题,隐含着大量的坏账损失,影响 了企业整体资产(zīchǎn)质量,导致企业虚盈实亏;更有 甚者利用坏账损失确认标准缺乏乘机粉饰财务报表、 操纵股价,损害投资者利益。
第三页,共三十一页。
科龙的黄金时代(huángjīnshídài)
• 1、潘宁时代的科龙 • 84年,时任顺德市容桂镇工交办副
主任、只有小学四年级文化、已年 过50的潘宁,花了24元买回几本制 冷书,借来9.8万元试制费用,带着 100余名工人在简易工棚里,在木头 搭建的生产线上,经过昼夜奋战, 用手工锤敲出国内第一台双门冰箱, 开始了科龙电器开展的历程(lìchéng)。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引言
随着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中国证监会”)等相关职能部门对“科龙案件”和格林柯尔系的立案调查,科龙在2002年至2004年间的重大财务造假问题渐渐公诸于众,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在此期间为科龙提供审计服务的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的德勤却出具了两份保留意见和一份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来看,并未揭示出科龙的假造行为。究竟是由于审计业务内在固有的局限,使得审计不可能揭示出所有财务造假;还是因为德勤违反审计准则存在执业过失,造成审计失败,这在社会民众、会计业界与德勤之间产生了众多争议。
目前证监会的最终处罚决定尚未出台,德勤一方以此为由三缄其口,而众多主张追究德勤责任的更多的是主观判定德勤存在失误,难以令人信服。因此,有必要对德勤审计科龙一案进行全面的评析,公正地判断德勤在科龙案中的责任,为了防止将来再次出现此类审计失败寻找防治措施。
二、审计社会角色的转变
在审计发展初期,审计师被赋予“警犬”的功能。审计被视为一种独立的经济监督方式,就在当时承担起了监督检查的职能。由于初期反映经济活动的财务信息相对简单,信息量不大,因此,查错防弊成为审计的目标,审计师的作用和价值在于履行查错防弊的职能。
随着经济现实和审计实务的发展,到了20世纪30年代,审计师开始被定位为“看门人”。经济的发展造成了反映经济活动的信息量骤然增加,信息也越来越复杂。于是,审计是在实务中对财务报表实施在审查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基础上的抽样审计,通过发现内部控制制度的不足之处,来确定审计资源。有重点有目标的进行审计,确保审计结论符合一定可靠性水平的前提下提高审计效率。但这种抽样审计的方式仍会给审计师带来很高的风险。可以看到,此时审计师承担的责任范围由委托方向已知第三者延伸,包括众多的股东以及企业的债权人和许多的利益相关者。因而,审计师否定了自己“警犬”的角色,强调只是“看门人”,仅仅对财务报表的真实公允发表意见,不对查找帐簿中的错误与舞弊负责。
但是20世纪后,审计师所处的经济、法律环境与以往有显著不同。在高风险的现代社会里,因企业经营失败或者管理当局舞弊破产倒闭的事件大量出现,投资者遭受了重大损失,由此对审计师形成了日渐增长的期望。社会公众不仅要求他们对财务报表的真实公允发表意见,还要求他们查找重大的错误与舞弊,而且一旦出现信息使用人因信息不当而遭受损失的情况,审计师必须承担足够的风险,对信息使用人做出相应的赔偿。这种期望给法庭判决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促使审计师承担的法律责任进一步扩大到其他第三者。毫无疑问,仅仅履行“看门人”的职能已经无法满足人们对审计的要求,审计师需要承担起“信息风险的降低与分摊”的责任。
现代审计和资本市场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可以说,审计是使资本市场正常运转的基本保障。然而,现代社会经济发展日新月异,企业面临着巨大的营业风险,由于经济上或营业上的原因而导致经营失败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为了做出正确的决策就需要大量相关的财务与非财务信息。但是判断营业风险的信息又不正确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就是信息风险。
在风险广泛存在的现代社会里,审计以何种方式存在以及如何发挥作用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现在审计可能受自身审计技术,审计成本,审计实践,以及外在的审计环境,甚至包括社会公众和客户等构成的社会信用体系的制约——这就是所说的审计的固有局限,并非审计师之力可以改变。审计师实际上无论多么勤勉尽职,也无法保证其审计后的会计数据绝对真实公允。虽然审计师的定位不能迎合人民的主观愿望,但是,如果审计师不能像使用者提供有助于降低风险的信息,不能查找出重大错误与舞弊,不能因审计信息使用者因信息不当而遭受的损失进行赔偿,那么审计师这一职业最终将丧失存在的空间。
本文之所以选择“科龙案件”来分析,是为了通过此次审计失败案件分析观察为科龙提供审计服务的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的德勤,是否在其中扮演了“信息风险降低者” 的角色,是如德勤自我辩护的由于“审计的固有局限”的制约,还是德勤本身违反了审计准则,甚至更严重的涉嫌舞弊呢?对于现在的整个市场而言,四大之一出具的审计报告使得一个上市公司能够摘星脱帽,这本来是一个神话,然而却爆出了重大财务造假,科龙门案件可以说是给所有的人,股东、债权人以及各种利益相关者敲响了警钟。
随着证监会的立案调查,德勤究竟在这次的事件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呢?是否对此次事件应该承担什么责任呢?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德勤-科龙事件的来龙去脉……
三、德勤-科龙案例
(一)科龙公司简介
“科龙”是中国驰名商标,涵盖空调、冰箱、冷柜、小家电等多个产品系列。广东科龙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是于1992年12月16日注册成立的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4月,顺德市容奇镇经济发展总公司将其持有的公司股份全部转让给科龙(容声)集团,从而公司成为科龙(容声)集团控股的子公司。1996年7月23日,公司公开发行了459,589,808股H股并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上市交易;于1998年度,公司获准发行110,000,000 股A股,总股本达88200.6563万股,并于1999年7月13日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经过02年的一系列股权转让,公司原单一大股东容声集团已不再持有公司的任何股份。广东格林柯尔成为公司的主要股东。2004年10月14日,广东格林柯尔受让顺德信宏所持有的公司57,436,439股法人股(占股权比例5.79%);此次股权转让后,广东格林柯尔持有本公司的股份数目增加至262,212,194股(占股权比例26.43%)。
证券简称:科龙电器公司名称:广东科龙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法人代表:刘从梦总经理:汤业国注册资本:99200.6563万元经营范围:开发、制造电冰箱等家用电器,产品内、外销售和提供售后服务,运输自营产品。
(二)德勤-科龙案情回顾
2002年之前,科龙的审计机构是安达信。2001年底,顾雏军掌控下的格林柯尔入主科龙。当年“ST科龙”的财务报表显示,其共计提坏帐准备及存货跌价准备6.35亿元,导致巨亏15亿多元。时任审计师安达信会计师事务所“由于无法执行满意的审计程序以获得合理的保证来确定所有重大交易均已被正确记录并充分披露”而出具了拒绝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2002年,安达信因安然事件颠覆后,其在我国内地和香港的业务并入普华永道,然而,普华永道对格林柯尔和科龙这两个“烫手山芋”采取了请辞之举。随即,德勤走马上任,为科龙审计了2002年至2004年的年报。
2003年3月28日,德勤为ST科龙2002年年报出具了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在科龙当年的年报中,通过高达3.5亿元的资产减值和预计负债转回,实现净利润2亿多元。德勤对该份年报出具保留意见主要理由是不能确定年初科龙公司及合并的净资产是否真实,未取得科龙公司联营公司华意压缩机股份有限公司的财务报表以及认为应当调减科龙1亿元的净利润(其中包括转回的2500万元存货跌价准备)。即使是调减后科龙仍然盈利,时任科龙公司董事长的顾雏军同意调帐,调减后科龙2002年的净利润是1亿元。由于科龙在2000年和2001年都是巨亏,2002年经审计过的财务报表公布盈利,按照当时证监会的规定就可以免于退市,并脱掉ST的帽子。此前安达信曾给出过拒绝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在2001年年末科龙整体资产价值不确定的情况下,德勤2002年给出“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显得有些牵强。
2004年4月19日,德勤对科龙2003年年报出具了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科龙当年的财务报表称实现净利润2.02亿元。
2005年4月28日,德勤对科龙2004年年报出具了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主要是因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