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跷脉、阴跷脉
阳跷脉,阴跷脉,阳维脉,阴维脉循行路线
阳跷脉,阴跷脉,阳维脉,阴维脉循⾏路线阳跷脉:奇经⼋脉之⼀,是⾜太阳之别脉。
起于跟中⽳,循外踝上⾏,⼊风池⽳。
阴阳跷脉交阳跷脉会于⽬内眦,⼊属于脑,故《灵枢寒热病》有“阳⽓盛则⽬,阴⽓盛则瞑⽬”的说法。
阳蹻盛,则不易⼊睡。
阳跷脉失调时,会出现肢体内侧肌⾁弛缓⽽外侧拘急的病症。
基本功能:跷,有跷捷轻健的含义。
跷脉的主要功能有:基本功能1、主司下肢运动:跷脉从下肢内、外侧分别上⾏于头⾯,具有交通⼀⾝阴阳之⽓和调节肢体肌⾁运动的功能,主要可使下肢运动灵活跷健。
2、司眼睑开合:由于阴阳跷脉交会于⽬内眦,故认为跷脉具有濡养眼⽬和司眼睑开合⽽影响寤寐的作⽤。
阴阳跷脉⽤药: ⾁桂防⼰穿⼭甲虎⾻阳跷脉循⾏图:起于⾜跟外侧,经外踝上⾏腓⾻后缘,沿股部外侧和胁后上肩,过颈部上阳跷脉循⾏图:挟⼝⾓,进⼊⽬内眦,与阴跷脉会合,再沿⾜太阳经上额,与⾜少阳经合于风池。
阳跷脉循⾏⽅向:⾜→项阳跷脉循⾏⽅向阳跷脉循⾏路线⽰意:起于⾜外→腓⾻后→股外→胁后→肩→颈→⼝⾓→⽬内眦→阳跷脉循⾏路线⽰意:额→项(风池)。
阳跷脉交会腧⽳阳跷脉交会腧⽳:申脉、仆参、跗阳(⾜太阳经)、居髎(⾜少阳经)、臑俞(⼿太阳经)、肩髃、巨⾻(⼿阳明经)、天髎(⼿少阳经)、地仓、巨髎、承泣(⾜阳明经)、睛明(⾜太阳经)。
阳跷脉联系脏腑:阳跷脉联系脏腑:咽喉、眼⽬、脑。
阳跷脉主要病候:⽬痛从内眦始、不眠。
该脉发⽣病变,主要表现为失眠,⽬痛从内眦始等。
患阳蹻脉疾病者,有下列病候:阴⽓不⾜,阳⽓偏盛,常不见眠。
阳跷脉交会腧⽳:阳跷脉交会腧⽳:申脉、仆参、跗阳(⾜太阳经)、居髎(⾜少阳经)、臑俞(⼿太阳经)、肩髃、巨⾻(⼿阳明经)、天髎(⼿少阳经)、地仓、巨髎、承泣(⾜阳明经)、睛明(⾜太阳经)。
阴跷脉:“奇经⼋脉”之⼀,乃⾜少阴肾经之别脉。
阴跷脉起于跟中,起于⾜少阴肾经之然⾕⽳,再循内踝上⾏腹股、⽣殖器、胸腹,再上⾏⾄咽喉,并⾄睛明⽳。
《难经》:“阴蹻为病,阳缓⽽阴急。
阳跷脉阴跷脉讲义
阳跷脉
二.生理功能:
阳跷主一身左右之阳,阴跷主一身左右之阴。同 时还有濡养眼目,司眼睑的开合和下肢运动的作用。
阳跷脉
三.主要临床表现:
腿腹肌削,痿痹无力,下肢阴经弛缓或阳经拘急 的足外翻,癫狂、嗜睡或失眠,目内眦赤痛,眼睑下 垂或两目开合失司,舌淡,苔白,脉虚。
阳跷脉
五、阳 蹻 脉 常 用 腧 穴(交会腧穴):
穴,有补益气血,润养经筋的作用,主治足痿失履不 收。
2、配丰隆穴,有豁痰宁神的作用,主治狂妄行走 ,登高而歌,弃衣而走。
居髎Juliao
【定位】 在髋部,当髂前上棘与股
骨大转子最凸点连线的中点处 【取法】
侧卧位,在髂前上棘与股 骨大转子之最高点连线的中点处 取穴。 【特异性】
阳跷、阳维、足少阳之交 会穴。
灸法:艾炷灸或温针灸5~7壮,艾条灸10~20分钟
居髎Juliao
【配穴】 1、配环跳、委中治腿风湿痛。 2、配腰夹脊穴环跳、跳跃、风市、阳陵泉、条口
、悬钟治中风下肢瘫痪、根性坐骨神经痛、腓总神经 麻痹。
臑腧 Naoshu
【定位】
在肩部,当腋后纹头直上,肩 胛冈下缘凹陷中。
【取法】
正坐垂肩位,上臂内收时, 当肩贞直上,肩胛冈下缘取穴。
Jiānyǘ(LI 15)
【标准定位】 在肩部,三角肌上,臂外展,或
向前平伸时,当肩峰前下方凹陷处。 【取法】1.将上臂外展平举,肩关节部 即可呈现出两个凹窝,前面一个凹窝中 即为本穴;
仆参 Pucan
【主治病症】 1. 运动系统疾病:足跟痛,膝关节炎,下肢瘫痪; 2. 其它:尿道炎,癫痫,鼻出血。
【刺灸法】 刺法:直刺0.3~0.5寸,局部酸胀。 灸法:艾炷灸3~5壮,艾条温灸5~10分钟。
光明中医讲解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
光明中医讲解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
.
带脉
1
循行部位
起于季胁,斜向下行到带脉穴,绕身一周。
在腹面的带脉下垂到少腹。
2
基本功能
带脉围腰一周,犹如束带,能约束纵行诸脉。
阴跷脉、阳跷脉
1
循行部位
跷脉左右成对。
阴跷脉、阳跷脉均起于足踝下。
阴跷脉从内踝下照海穴分出,沿内踝后直上下肢内侧,经前阴,沿腹、胸进入缺盆,出行于人迎穴之前,经鼻旁,到目内眦,与手足太阳经、阳跷脉会合。
阳跷脉从外踝下申脉穴分出,沿外踝后上行,经腹部,沿胸部后外侧,经肩部、颈外侧,上挟口角,到达目内眦,与手足太阳经、阴跷脉会合,再上行进入髪际,向下到达耳后,与足少阳胆经会于项后。
2
基本功能
跷,有轻健跷捷的意思。
有濡养眼目、司眼睑之开合和下肢运动的功能。
古人还有阴阳跷脉“分主一身左右之阴阳”之说。
阴维脉、阳维脉
1
循行部位
阴维脉起于小腿内侧足三阴经交会之处,沿下肢内侧上行,至腹部,与足太阴脾经同行,到胁部,与足厥阴经相合,然后上行至咽部,
与任脉相会。
阳维脉起于外踝下,与足少阳胆经并行,沿下肢外侧向上,经躯干部后外侧,从腋后上肩,经颈部、耳后,前行到额部,分布于头侧及项后,与督脉会合。
2
基本功能
维,有维系的意思。
阴维脉的功能是“维络诸阴”;阳维脉的功能是“维络诸阳”。
奇经八脉中医名词解释
奇经八脉中医名词解释一、奇经八脉的概述奇经八脉是中医对人体经络的一种分类方法,包括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阳维脉、阴维脉、阳跷脉、阴跷脉共8条。
与十二正经不同,奇经八脉不直接隶属于脏腑,而是调节十二经脉的气血运行,具有统率、联络和调节的作用。
二、奇经八脉的生理功能1.统率气血:奇经八脉是十二经脉之外的重要经络,能够调节气血的运行,维持身体的阴阳平衡。
2.调节内分泌:奇经八脉与内分泌系统有着密切的联系,能够调节人体的激素分泌,维持内环境的稳定。
3.联络脏腑:奇经八脉联络全身各脏腑,能够调节脏腑的功能,维持身体的健康。
三、奇经八脉与十二正经的关系奇经八脉与十二正经相互交织,形成了一个复杂的网络系统。
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共同完成人体气血的运行和调节。
四、奇经八脉的病变表现当奇经八脉出现病变时,常常表现为相关症状,如疼痛、麻木、感觉异常等。
此外,还可能出现内分泌失调、免疫力下降等症状。
五、奇经八脉的调理方法调理奇经八脉的方法主要包括针灸、推拿、拔罐等中医治疗方法,以及中药调理、食疗等。
这些方法可以有效地调节气血运行,缓解症状,促进身体的康复。
六、奇经八脉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在临床实践中,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来调理奇经八脉。
例如,对于一些慢性病患者,可以通过针灸和推拿等方法来调节奇经八脉的气血运行,从而改善症状。
对于一些疼痛患者,可以采用拔罐等方法来缓解疼痛。
七、奇经八脉与其他中医理论的关联奇经八脉与其他中医理论有着密切的关联,如脏腑理论、经络理论等。
通过调节奇经八脉,可以影响脏腑的功能,改善身体状况。
同时,奇经八脉还与中医的阴阳五行等理论密切相关,是中医整体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八、奇经八脉在现代医学研究中的价值现代医学对奇经八脉的研究表明,奇经八脉可能与神经、内分泌、免疫等系统有着密切的联系。
通过研究奇经八脉的生理功能和调节机制,可以进一步揭示人体的奥秘,为疾病的预防和康复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阴跷脉和阳跷脉的作用和功能主治
阴跷脉和阳跷脉的作用和功能主治阴跷脉的作用和功能主治阴跷脉是人体经络系统中的一条重要脉络,它在中医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和功能主治。
以下是阴跷脉的一些作用和功能主治的列点:1.通络活血:阴跷脉是经络系统中的一条重要脉络,它能够促进气血的流通,畅通经络,活血化瘀,有助于治疗经络阻滞、气血不畅等相关疾病。
2.温经散寒:阴跷脉是体内阴气的主要流动渠道,在寒气侵袭的时候,阴跷脉可以通过调节体内的阴阳平衡,起到温经散寒的作用,有助于治疗寒疾、阳痿遗精等疾病。
3.调理脏腑:阴跷脉通过与脏腑的相互联系,可以调理脏腑功能,平衡体内阴阳,改善内脏功能失调引起的疾病,如肝郁、脾虚等。
4.缓解疼痛:阴跷脉是经络系统中的一条重要脉络,它具有缓解疼痛的作用,可以通过调理气血、疏通经络,缓解各种痛症,如头痛、风湿痛等。
5.养护精神:阴跷脉和心经有相互连接的关系,通过调理心经,阴跷脉可以养护精神,改善睡眠质量,缓解焦虑、失眠等情绪相关问题。
阳跷脉的作用和功能主治阳跷脉同样是人体经络系统中的一条重要脉络,它在中医学中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和功能主治。
以下是阳跷脉的一些作用和功能主治的列点:1.活化阳气:阳跷脉作为阳气的主要流动渠道,可以通过调理阳气的运行,活化阳气,有助于治疗阳气不足、寒疾等疾病。
2.强健体魄:阳跷脉可以通过活化阳气,增强体质,强健体魄,提高抵抗力,有助于预防疾病和增强机体的免疫力。
3.开窍醒脑:阳跷脉与头部有相互联系,通过调理阳气的运行,可以开窍醒脑,改善头晕、头痛等问题。
4.改善气滞血瘀:阳跷脉具有疏通经络、活血化瘀的作用,可以改善气滞血瘀引起的疾病,如痛经、痛肩等问题。
5.调节内分泌:阳跷脉对于内分泌系统的调节具有重要作用,可以促进内分泌的平衡,缓解内分泌失调引起的疾病,如经闭、月经不调等。
阴跷脉和阳跷脉作为人体经络系统中的两条重要脉络,它们各自具有不同的作用和功能主治。
通过恰当调理和运用,可以有效地改善相关疾病和保持身体的健康状态。
18阳跷脉、阴跷脉
【阳跷脉常用腧穴 】
穴名 穴 位 主 治 下肢痿痹,足 跟痛,癫痫。 特定穴 八脉交会穴之 一,通阳蹻脉。
2
仆参
昆仑穴直下,赤白肉际处;
3
跗阳
昆仑穴直上3寸。 髂前上棘与股骨大转子高点连 线的中点。 腋后皱襞直上,肩胛骨下缘凹 陷中。
头痛,腰骶疼 痛,下肢痿痹, 阳跷脉郄穴。 外踝肿痛。 腰痛,下肢痿 痹,疝气。 肩臂疼痛,瘰 疬。 足少阳经与阳 跷脉交会穴。 手、足太阳, 阳维脉与阳跷 脉交会穴
11
承泣
12
睛明
阴主 一 跷身 脉阴
气
五十五中健康屋
主讲;杨奎振
yangkuizhen@
------
【阴跷脉循行】;
《奇经八脉考》;阴跷者, 足少阴之别脉,其脉起于跟 中足少阴然谷穴之后,同足 少阴循内踝下照海穴,上内 踝上二寸,以交信为郄,直 上循阴股,入阴,上循胸, 入缺盆,上出人迎之前,至 喉咙,交贯冲脉,入鼽内廉, 上行属目内眦,与手足太阳、 足阳明、阳跷五脉会于睛明 而上行。
8
9 10
天髎
地仓 巨髎
肩胛骨上角,曲垣 肩臂痛,颈项强急。 穴上1寸。 口角旁 0.4寸。 巨髎穴直下取之。
手少阳经与阳维脉、 阳蹻脉交会穴 手足阳明经与阳蹻 脉交会穴。
目正视,瞳孔直下, 足阳明胃经与阳蹻 平鼻翼下缘处。 鼻衄,齿痛,唇颊肿。 脉交会穴。 目正视,瞳孔直下, 目赤肿痛,流泪,夜盲,足阳明经、阳蹻、 当眶下缘与眼球之 任脉交会穴。 间。 目赤肿痛,流泪,视物 手足太阳、足阳明、 目内眦旁0.1寸。不明,目眩,近视,夜 阴蹻、阳蹻五脉交 盲,色盲。 会穴。
【阴跷脉常用腧穴 】
穴名 穴 位 1 照海 内踝下缘凹陷 中。
中医经络之——17、阳跷脉、阴跷脉
行健疾,此脉所能,故因名也。”《太平圣惠方》也
说:“言此脉是人行走之机要,动足之所由也,故曰
跷脉焉。”
阳跷脉
一、循行部位:
阳跷脉起于足跟外侧足太阳经的申脉穴,沿外踝后
上行,经下肢外侧后缘上行至腹部。沿胸部后外侧,经
肩部、颈外侧,上挟口角,到达眼内角。与足太阳经和
阴骄脉会合,再沿足太阳经上行与足少阳经会合于项后
下垂或两目开合失司,舌淡,苔白,脉虚。
阳跷脉
四.病机分析:
阴跷脉、阳跷脉行于下肢,维持下肢正常的生
理活动。气血虚衰,跷脉失养则腿腹肌削,屡痹无力,
行走欹斜或两足瘛疭;跷脉上行至目内毗,阴跷脉、
阳跷脉阴阳失调,则嗜睡或失眠;跷脉虚衰,经脉失
养,则司眼睑开合功能失司或眼睑下垂;舌淡,苔白,
脉虚为虚弱之象。
的风池穴。
阳跷脉
阳跷脉
阳跷脉
【附】《奇经八脉考》
阳蹻者,足太阳之别脉,其脉起于跟中,出于外
踝下足太阳申脉穴,当踝后绕跟,以仆参为本,上外踝
上三寸,以跗阳为郄,直上循股外廉,循胁后髀,上会
手太阳、阳维于臑俞,上行肩外廉,会手阳明于巨骨,
会手阳明,少阳于肩髃,上人迎,挟口吻,会于手足阳
明,任脉于地仓,同足阳明上而行巨髎、复会任脉于承
【刺灸法】
刺法:直刺或略向下斜刺0.2~0.3寸,局部酸胀。
灸法:艾炷灸3~5壮,艾条温灸5~10分钟。
申脉 Shenmai(别名:鬼路穴,阳跷穴)
【配穴】 1、配肾俞穴、肝俞穴、百会穴治眩晕。 2、配阳陵泉、足三里,有舒筋的作用,主治下
肢痿痹。
仆参 Pucan
【定位】在足外侧部,外踝后 下方,昆仑直下,跟骨外侧, 赤白肉际处。
倪海厦人纪针灸019(阳跷脉,阴跷脉)
倪海厦人纪针灸019(阳跷脉,阴跷脉)
三十三:阳跷脉
申脉主阳跷
阳跷的郄穴:跗阳
阳跷脉起于跟中,走三步退两步,阳急阴缓在阳跷脉上治。
阳跷脉横跨在胆经与膀胱经的交接上,一路到背后,再到头部。
三十四:阴跷脉
照海主阴跷,走一步退两步,阴急阳缓,在阴跷脉上治。
这种病在正经上没有,在奇经上才会有
阴跷脉从内踝上来,中间与冲脉有相交的地方,一直上到咽喉。
任脉和阴跷脉都经过喉咙
所以下列缺和照海,任何的喉病都可以治:扁桃体,甲状腺。
阴跷脉、阳跷脉
13 经络▪奇经八脉
生理功能
阴维:维络诸阴 阳维;维络诸阳
7. 阴维脉
8. 阳维脉
14 经络▪奇经八脉
奇经八脉不与脏腑有直接的络属关系,但 在循行分布过程中与奇恒之腑中的脑、 髓、女子胞以及肾脏等也有较为密切的 联系。如督脉的“入颅络脑”、“行脊中”以及“
属肾”;任、督、冲三脉,同起于胞中,相互交通等 。 • 总之,奇经八脉可以对十二经脉产生重要影响,在经 络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它在临床上的意义与十二经 脉一样不可低估。
如督脉与手足三阳经交会于大椎,而成“阳脉之海”;任脉 与手足三阴经交会于中极及关元穴,而成“阴脉之海”; 冲脉通行上下,渗灌三阴三阳,有“十二经脉之海”之称 。带脉约束诸经,沟通腰腹部的经脉。阳维维于阳,组合 所有的阳经,阴维维于阴,组合所有的阴经。阳跷、阴跷 左右成对,有“分主一身左右阴阳”之说。
7 经络▪奇经八脉
二、奇经八脉的循行能 (1)调节阳经气血 阳脉之海 (2)反映脑、脊髓 及肾的功能 ( 主生殖功能)
1.督脉
9 经络▪奇经八脉
生理功能 (1)调节阴经气血 阴脉之海 (2)调节月经 妊养胎儿 任主胞胎
2.任脉
10 经络▪奇经八脉
生理功能
中医基础理论
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第四章
第三节 奇经八脉
经 络
主讲教师:张庆荣 教授
1 经络▪奇经八脉
第三节 奇经八脉
1. 含义: 是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 、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等八条 经脉的总称。 名曰“奇经”,谓有异于“正经”之 意。
2 经络▪奇经八脉
2 特点:
① 奇经八脉多别道而奇行,不似十二正经之有特 定规律; ② 与脏腑没有直接的相互络属, ③ 彼此之间也不存在表里配合关系; ④ 除督脉和任脉外,均不参与十四经气血大循环 ,亦无本经专有腧穴; ⑤ 除带脉外,皆自下而上行,上肢没有奇经的分 布。 ⑥ 八脉中每一条经脉的循行也不象十二正经那样 存在必然的左右对称关系。其中,督脉、任脉 、带脉均单条而独行,冲脉除小部分外亦呈单 行态势。
八:阴阳跷脉是什么?_阴阳跷脉穴位图及作用分析
八:阴阳跷脉是什么?_阴阳跷脉穴位图及作用分析[导读]一、睛明穴——卫阳之气升起的地方。
“是故平旦阴尽,阳气出于目,目张则气上行于头,循项下足太阳,循背下至小趾之端。
其散者,别于目锐眦,下手太阳,下至手小指之间外一、睛明穴——卫阳之气升起的地方。
“是故平旦阴尽,阳气出于目,目张则气上行于头,循项下足太阳,循背下至小趾之端。
其散者,别于目锐眦,下手太阳,下至手小指之间外侧。
其散者,别于目锐眦,下足少阳,注小趾次趾之间。
以上循手少阳之分侧,下至小指之间。
别者以上至耳前,合于颔脉,注足阳明以下行,至跗上,入五趾之间。
其散者,从耳下下手阳明,入大指之间,入掌中。
”《灵枢·卫气行》我们看到伴随着日出,卫阳之气从阴出阳的主要出口就是睛明穴(内眼角)。
由此可以更深刻理解师父的刺攒竹为何功效强大。
希望同门们重视。
二、阳跷脉——卫气从阴到阳的桥梁。
白天日出,卫气从足太阳膀胱经开始(始出于睛明穴)通过膀胱经分行于诸阳经,阳跷脉渐盛,目张而醒。
【循行】阳跷脉为足太阳膀胱经之别,起于申脉穴,沿腿部膀胱经逆行,到大腿及臀部外侧,到肩胛外侧,经巨骨到人迎、地仓、最后到内眼角,五脉会于睛明穴。
三、阴跷脉——卫气从阳到阴的桥梁。
【卫气从阳入阴】“......阳尽于阴,阴受气矣。
其始入于阴,常从足少阴注于肾,肾注于心,心注于肺,肺注于肝,肝注于脾,脾复注于肾为周。
”《灵枢·卫气行》卫气由表返内的主要通道是肾与足少阴肾经,阴跷脉为足少阳肾经之别,故阴跷脉是主要桥梁。
【循行】阴跷者足少阴之别脉,其脉起于跟中足少阴然谷穴之后,同足少阴循内踝下照海穴,上内踝上二寸,以交信为郄,直上循阴股,入阴,上循胸,入缺盆,上出人迎之前,至喉咙,交贯冲脉,入鼽内廉,上行属目内眦,与手足太阳、足阳明、阳跷五脉会于睛明而上行。
《奇经八脉考》其中脾胃是卫气周而复始的关键所在,所以有“胃不和,则卧不安”之说,是因为脾胃问题影响了卫气的运行,卫气的正常运行是维持正常睡眠的基础。
阴跷脉和阳跷脉
阴跷脉和阳跷脉阴跷脉和阳跷脉【阳跷脉】起于外踝下申脉穴,经外踝后上行腓骨后缘,经股部外侧,再沿髋、胁、肩、颈的外侧,上夹口角,到达目内眦,与手足太阳经、阴跷脉会合,再上行经额,与足少阳胆经会于风池。
阳跷脉1.循行部位:阳跷脉起于足跟外侧足太阳经的申脉穴,沿外踝后上行,经下肢外侧后缘上行至腹部。
沿胸部后外侧,经肩部、颈外侧,上挟口角,到达眼内角。
与足太阳经和阴骄脉会合,再沿足太阳经上行与足少阳经会合于项后的风池穴。
2.生理功能:阳跷主一身左右之阳,阴跷主一身左右之阴。
同时还有濡养眼目,司眼睑的开合和下肢运动的作用。
3.主要临床表现:腿腹肌削,痿痹无力,下肢阴经弛缓或阳经拘急的足外翻,癫狂、嗜睡或失眠,目内眦赤痛,眼睑下垂或两目开合失司,舌淡,苔白,脉虚。
4.交会腧穴:申脉、仆参、跗阳(足太阳经)、居髎(足少阳经)、臑俞(手太阳经)、肩髃、巨骨(手阳明经)、天髎(手少阳经)、地仓、巨髎、承泣(足阳明经)睛明(足太阳经)。
5.病机分析:阴跷脉、阳跷脉行于下肢,维持下肢正常的生理活动。
气血虚衰,跷脉失养则腿腹肌削,屡痹无力,行走欹斜或两足瘛疭;跷脉上行至目内毗,阴跷脉、阳跷脉阴阳失调,则嗜睡或失眠;跷脉虚衰,经脉失养,则司眼睑开合功能失司或眼睑下垂;舌淡,苔白,脉虚为虚弱之象。
【阴跷脉】起于内踝下照海穴,经过内踝后,沿下肢内侧上行,经阴部,沿腹、胸进入缺盆,再上行,出人迎穴之前,经鼻旁,到目内眦,与手足太阳经、阳跷脉会合。
阴蹻脉1.循行部位:阴跷脉起于足跟内侧足少阴经的照海穴,通过内踝上行,沿大腿的内侧进入前阴部,沿躯干腹面上行,至胸部人于缺盆,上行于喉结旁足阳明经的人迎穴之前,到达鼻旁,连属眼内角,与足太阳、阳矫脉会合而上行。
2.生理功能:控制眼睛的开合和肌肉的运动。
阴蹻脉主阴气,司下肢运动。
3.主要临床表现:阴蹻为病,肢体外侧肌肉驰缓而内侧肌肉拘急的足内翻、腿腹肌削,痿痹无力喉痛、嗜睡或。
奇经八脉图
奇经八脉图人体奇经八脉图?奇经八脉,包括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
奇者,异也。
因其异于十二正经,故称“奇经”。
它们既不直属脏腑,又无表里配合。
其生理功能,主要是对十二经脉的气血运行起着溢蓄、调节作用。
一、督脉循行图?督脉穴歌督脉行脉之中行,二十八穴始长强,腰俞阳关入命门,悬枢脊中中枢长,筋缩至阳归灵台,神道身柱陶道开,大椎哑门连风府,脑户强间后顶排,百会前顶通囟会,上星神庭素髎对,水沟兑端在唇上,龈交上齿缝之内。
?督脉的循行及其生理功能:1.循行部位:督脉起于小腹内,下出会阴,向后至尾骶部的长强穴,沿脊柱上行,经项部至风府穴,进入脑内,属脑,沿头部正中线,上至巅顶的百会穴,经前额下行鼻柱至鼻尖的素寥穴,过人中,至上齿正中的龈交穴。
2.分支:第一支,与冲、任二脉同起于胞中,出于会阴部,在尾骨端与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的脉气会合,贯脊,属肾。
第二支,从小腹直上贯脐,向上贯心,至咽喉与冲、任二脉相会合,到下颌部,环绕口唇,至两目下中央。
第三支,与足太阳膀胱经同起子眼内角,上行至前额,于巅顶交会,人络于脑,再别出下项,沿肩胛骨内,脊柱两旁,到达腰中,进入脊柱两侧的肌肉,与肾脏相联络。
3.生理功能:(1)调节阳经气血,为“阳脉之海”:督脉循身之背,背为阳,说明督脉对全身阳经脉气具有统率、督促的作用。
另外,六条阳经都与督脉交会于大椎穴,督脉对阳经有调节作用,故有“总督一身阳经”之说。
(2)反映脑、肾及脊髓的功能:督脉属脑,络肾。
肾生髓,脑为髓海。
督脉与脑、肾、脊髓的关系十分密切。
(3)主生殖功能:督脉络肾,与肾气相通,肾主生殖,故督脉与生殖功能有关。
??任脉穴歌任脉中行二十四,会阴潜伏二阴间,曲骨之前中极在,关元石门气海边,阴交神阙水分处,下脘建里中脘前,上脘巨阙连鸠尾,中庭膻中玉堂联,紫宫华盖循璇玑,天突廉泉承浆端。
?任脉的循行及其生理功能:1.循行部位:任脉起于胞中,下出于会阴,经阴阜,沿腹部正中线上行,经咽喉部(天突穴),到达下唇内,左右分行,环绕口唇,交会于督脉之龈交穴,再分别通过鼻翼两旁,上至眼眶下(承泣穴),交于足阳明经。
阴跷脉的作用和功能主治
阴跷脉的作用和功能主治一、阴跷脉的作用阴跷脉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经络,主要负责调节和供应身体的阴气和精血。
它起源于足厥阴肝经,在身体中纵贯经过胸腹部,最后分布于手少阴心经的相关部位。
阴跷脉的主要作用包括:1.传输阴气和精血:阴跷脉可以输送和供应身体的阴气和精血,保证身体各个器官和组织的正常运行和养生。
2.调节阴阳平衡:阴跷脉在阴阳平衡中起到重要调节作用,保持人体内阴阳相对稳定的状态。
3.维持脏腑功能:阴跷脉与五脏六腑有密切的关联,通过调节阴气和精血的供应,维持脏腑功能的正常运行。
4.调整情绪和心理状态:阴跷脉与心经相连,对情绪和心理状态的调节有一定的影响,可以帮助缓解情绪不稳定、焦虑、抑郁等问题。
二、阴跷脉的功能主治阴跷脉在中医学中有着广泛的功能主治,下面列举了其中几个常见的疾病和症状。
1.血液循环障碍:阴跷脉是血液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阴跷脉出现问题,可能导致血液循环障碍,引发头晕、心悸、四肢麻木等症状。
2.月经失调:阴跷脉与女性月经有密切的关联,如果阴跷脉出现问题,可能导致月经失调,包括月经量过多、经期延长或提前、痛经等问题。
3.情绪不稳定:阴跷脉与心经相连,心经在中医学中是与情绪有关的经络,如果阴跷脉出现问题,可能导致情绪不稳定、易怒、焦虑等问题。
4.长期疲劳:阴跷脉是供应身体能量的重要途径之一,如果阴跷脉功能受阻,可能导致长期疲劳、乏力、精神不振等症状。
5.高血压:阴跷脉的功能障碍可能导致血液循环障碍,引起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三、保护阴跷脉的方法保护阴跷脉的健康对于维持人体阴阳平衡、促进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下面列举了一些保护阴跷脉的方法:1.健康饮食:保持均衡饮食,多摄入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减少高脂、高糖、高盐的摄入。
2.适量运动:适量进行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等,可以促进血液循环,保护阴跷脉的健康。
3.调节情绪:保持良好的心态,学会放松身心,减轻压力,有助于保护阴跷脉的功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特异性】
阳跷、手足阳明之交会穴。
【功用】
清热熄风,明目退翳。
Jǜliáo(ST 3)
【主治病症】 1.精神神经系统疾病:面神经麻痹,面肌痉挛,三叉神 经痛; 2.五官科系统疾病:青光眼,近视,白内障,结膜炎, 鼻炎,上颌窦炎,牙痛。 【刺灸法】 刺法:1.直刺0.3~0.6寸,局部酸胀; 2.向颊车方向透刺治疗面瘫等; 3.针尖向同侧四白穴或瞳子方向透刺,可治疗面 瘫、近视等。 灸法:温针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居髎Juliao
【配穴】
1、配环跳、委中治腿风湿痛。
2、配腰夹脊穴环跳、跳跃、风市、阳陵泉、条
口、悬钟治中风下肢瘫痪、根性坐骨神经痛、腓总神
经麻痹。
臑腧 Naoshu
【定位】
在肩部,当腋后纹头直上,肩 胛冈下缘凹陷中。
【取法】
正坐垂肩位,上臂内收时, 当肩贞直上,肩胛冈下缘取穴。
【特异性】
手、足太阳,阳维脉与阳跷 脉交会穴。
【标准定位】 在肩部,三角肌上,臂外展,或 向前平伸时,当肩峰前下方凹陷处。 【取法】1.将上臂外展平举,肩关节部 即可呈现出两个凹窝,前面一个凹窝中 即为本穴; 2.垂肩,当锁骨肩峰端前缘直 下约2寸,当骨缝之间,手阳明大肠经 的循行线上处取穴 【特异性】 手阳明、阳跷脉之交会穴。 【功用】通经活络,疏散风热。
下垂或两目开合失司,舌淡,苔白,脉虚。
阳 跷 脉
四.病机分析:
阴跷脉、阳跷脉行于下肢,维持下肢正常的生
理活动。气血虚衰,跷脉失养则腿腹肌削,屡痹无力
,行走欹斜或两足瘛疭;跷脉上行至目内毗,阴跷脉
、阳跷脉阴阳失调,则嗜睡或失眠;跷脉虚衰,经脉
失养,则司眼睑开合功能失司或眼睑下垂;舌淡,苔
白,脉虚为虚弱之象。
天髎 tianliao (SJ 15)
【配穴】:
配秉风、天宗、清冷渊、臑会治颈肩综合征、上 肢 不遂。
地仓 Dìcāng(ST 4) 【定位】
在面部,口角外侧,上直瞳
孔。
【取法】
正坐或仰卧,眼向前平视, 于瞳孔垂线与口角水平线之交点处 取穴。
【特异性】
跷脉、手、足阳明之交会穴
【功用】
祛风止痛,舒筋活络。
巨骨 Jǜgǔ(LI 16)
【配穴】
1、配肩髃,肩髎治肩痛
2、配前谷治臂不能举
天髎 tianliao (SJ 15)
【定位】 在肩胛部,肩井穴与曲垣穴的 中间,当肩胛骨上角处。 【取法】 正坐或俯卧位,于肩胛骨的内 上角端取穴。 【特异性】 交会穴之一,手足少阳、阳维 之会(《针灸甲乙经》);《素问。 气府论》王注作手足少阳、阳维之会 。《外台秘要》作足少阳、阳维之会
天髎 tianliao (SJ 15)
【功用】 祛风除湿,通经止痛。 【主治病症】 颈项强痛,缺盆中痛,肩臂痛,胸中烦满,热病无 汗,发热恶寒等。 伤科疾病:颈椎病,落枕,冈上肌腱 炎,肩背部疼痛。 【刺灸法】 刺法:直刺0.5-0.8寸,局部酸胀,可扩散至肩胛部 灸法: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特异性】
手阳明、阳跷脉之交会穴。
【功用】
通经活络。
巨骨 Jǜgǔ(LI 16)
【主治病症】 1.运动系统疾病:肩关节周围炎,肩关节及肩部软 组织损伤; 2.消化系统疾病;吐血,胃出血; 3.其它:颈淋巴结核,高热痉挛,下牙痛。 【刺灸法】 刺法:1.直刺0.4~0.6寸,局部酸胀; 2.向外下方斜刺,深约1.0~1.5寸,肩关节 周围酸胀。 3.不可深刺,以免刺入胸腔造成气胸。 灸法: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经络腧穴各论
奇 经 八 脉
---之阳跷脉、阴跷脉
阳跷脉、阴跷脉
跷,“举足行高”,跷脉起于跟中;
跷,“活动敏捷”的意思, 跷脉主肢体运动
阳跷脉、阴跷脉
跷脉的功能主要为“司目之开阖”和主肢体运动
。《灵枢•脉度》言:“跷脉者,……气并相还则为濡
目,气不荣则目不合。”阴、阳跷卖交会于目内眦,
阴阳气相并,能共同濡养眼目。当阳跷气盛时,则表
居髎Juliao
【功用】舒筋活络,益肾强健。 【主治病症】 1.消化系统疾病:阑尾炎,胃痛,下腹痛; 2.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睾丸炎,肾炎,膀胱炎; 3.妇产科系统疾病:月经不调,子宫内膜炎,白带多; 4.运动系统疾病:腰痛,腿痛,髋关节及周围软组织诸 疾患等。 【刺灸法】 刺法:直刺或斜刺1.5~2寸,局部酸胀可扩散至整 个髋关节、臀部和腹外侧。 灸法:艾炷灸或温针灸5~7壮,艾条灸10~20分钟
地仓 Dìcāng(ST 4)
【配穴】
1、配颊车、巨髎、合谷,有祛风通络活血
的作用,主治唇缓不收,齿痛。
2、配颊车、承浆、合谷,有通气滞利机关
的作用,主治口噤不开。
Jǜliáo(ST 3) 【定位】
在面部,瞳孔直下,平鼻翼 下缘处,当鼻唇沟外侧。
【取法】
正坐或仰卧,目正视,瞳孔 直下,与鼻翼下缘平齐处取穴。
申脉 Shenmai(别名:鬼路穴,阳跷穴)
【主治病症】
1. 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头痛,内耳性眩晕,失眠
,癫痫,精神分裂症,脑血管病后遗症; 2. 运动系统疾病:腰肌劳损,下肢瘫痪,关节炎 ,踝关节扭伤。 【刺灸法】 刺法:直刺或略向下斜刺0.2~0.3寸,局部酸胀。 灸法:艾炷灸3~5壮,艾条温灸5~10分钟。
现为精神振作,目开而不欲睡;阴跷气盛时,则表现
为目合而入睡。即《灵枢•寒热病》所说的:“阳气盛
则瞋目,阴气盛则瞑目。”也就是说跷脉与人的睡眠
阳跷脉、阴跷脉
关系密切,只有跷脉功能正常,人们才能保持“昼精
夜瞑”.
另一方面,跷脉起于足,与人的肢体运动,
特别是下肢运动有密切关系。杨上善《太素》注:“
人行健疾,此脉所能,故因名也。”《太平圣惠方》
也说:“言此脉是人行走之机要,动足之所由也,故
曰跷脉焉。”
阳 跷 脉
一、循行部位:
阳跷脉起于足跟外侧足太阳经的申脉穴,沿外踝后
上行,经下肢外侧后缘上行至腹部。沿胸部后外侧,经
肩部、颈外侧,上挟口角,到达眼内角。与足太阳经和
阴骄脉会合,再沿足太阳经上行与足少阳经会合于项后 的风池穴。
阳 跷 脉
阳 跷 脉
Jiānyǘ(LI 15) 【配穴】
1、配肩髎治肩臂疼痛。 2、配肩髎、肩贞、臑俞等主治肩周炎
3、配曲池、外关、合谷主治上肢不遂
4、配足三里治乳癌
巨骨 Jǜgǔ(LI 16) 【定位】
在肩上部,当锁骨肩峰端与 肩胛冈之间凹陷处。
【取法】
正坐垂肩,在肩端上,当锁 骨肩峰端与肩胛冈之间凹陷处取穴 。
地仓 Dìcāng(ST 4)
【主治病症】 1.精神神经系统疾病:面神经麻痹,面肌痉挛,三叉神 经痛; 2.其它:口角炎,小儿流涎。 【刺灸法】 刺法:1.直刺0.2寸,局部胀痛; 2.治面瘫时向颊车方向平刺1.0~2.5寸; 3.向迎香穴透刺治疗三叉神经痛,局部酸胀可扩 散至半侧面部,有时出现口角牵掣感。 灸法:温针灸3~5壮。
阳 跷 脉
五、阳 蹻 脉 常 用 腧 穴(交会腧穴):
本经脉脉共有12个腧穴,起于申脉、仆参
、跗阳(足太阳经)、居髎(足少阳经)、臑 俞(手太阳经)、肩髃、巨骨(手阳明经)、 天髎(手少阳经)、地仓、巨髎、承泣(足阳 明经)、止于睛明(足太阳经)。
申脉 Shenmai(别名:鬼路穴,阳跷穴)
【定位】在足外侧部,外踝直下 方凹陷中。 【取法】正坐垂足着地或俯卧位 ,在外踝正下方凹陷处取穴。 【特异性】八脉交会穴之一,通 于阳蹻脉。 【功用】清热安神,利腰膝。
臑腧 Naoshu
【功用】 舒筋活络,化痰消肿。 【主治病症】: 肩周炎,脑血管病后遗症,颈淋巴结结核等。 【刺灸法】 刺法: 直刺或斜刺0.5~1.5寸,局部酸胀,可扩散至肩部。 灸法: 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灸10~20分钟。
臑腧 Naoshu
【配穴】
配肩髃、曲池治肩臂疼痛。
Jiānyǘ(LI 15)
跗阳 Fuyang
【主治病症】 1. 运动系统疾病:急性腰扭伤,下肢瘫痪,腓肠 肌痉挛; 2. 精神神经系统疾病: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 ,头痛等。 【刺灸法】 刺法:直刺0.5~1寸,局部酸胀,针感可向足底放 散; 灸法: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跗阳 Fuyang
【配穴】
1、配足三里穴、仆参穴、飞扬穴、复溜穴、
承泣 Chéngqì(ST 1)
【主治病症】 1.五官科系统疾病:急慢性结膜炎,近视,远视,散光,青光 眼,色盲,夜盲症,睑缘炎,角膜炎,视神经炎,视神经萎 缩,白内障,视网膜色素变性,眶下神经痛; 2.精神神经系统疾病:面肌痉挛,面神经麻痹。 【刺灸法】 刺法: 1.直刺0.5~0.8寸,左手推动眼球向上固定,右手持针沿眶下 缘缓慢刺入,不宜提插、捻转,以防刺破血管引起血肿。 2.或平刺0.5~0.8寸,透向目内眦,局部酸胀,可致流泪。 如 果针刺过深或斜刺可刺伤视神经,当深达2寸时可通过神经 管刺伤脑,造成严重后果。 灸法:禁灸。
Jǜliáo(ST 3)
【配穴】
1、配合谷穴治齿痛;
2、配地仓穴,颊车穴治口歪。
承泣 Chéngqì(ST 1)
【定位】 在面部,瞳孔直下,当眼 球与眶下缘之间。 【取法】 正坐位,两目正视,瞳孔 之下0.7寸,当眼球与眶下缘之 间取穴。 【特异性】 阳跷、任脉、足阳明之交 会穴。 【功用】散风清热,明目止泪。
阳 跷 脉
【附】《奇经八脉考》
阳蹻者,足太阳之别脉,其脉起于跟中,出于外
踝下足太阳申脉穴,当踝后绕跟,以仆参为本,上外踝 上三寸,以跗阳为郄,直上循股外廉,循胁后髀,上会 手太阳、阳维于臑俞,上行肩外廉,会手阳明于巨骨, 会手阳明,少阳于肩髃,上人迎,挟口吻,会于手足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