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价格上涨引发的建筑合同履行问题及相应对策
建筑工程合同材料价格上调
![建筑工程合同材料价格上调](https://img.taocdn.com/s3/m/9af52c91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c1cefa1.png)
建筑工程合同材料价格上调会对合同双方产生什么影响?建筑工程合同材料价格上调是指在建筑工程合同签订后,由于市场供求关系、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原因,导致合同中约定的材料价格发生上涨。
这种情况在实际工程中并不罕见,那么它会对合同双方产生什么影响呢?对于承包商来说,材料价格上调会直接增加其施工成本。
在固定总价合同中,承包商需要在报价时预估材料价格变动的风险,并在报价中予以体现。
如果实际材料价格波动超过预期,承包商将面临成本超支的风险。
这可能会影响承包商的利润,甚至导致其亏损。
此外,材料价格上调还可能影响承包商的施工进度。
如果合同中没有关于价格调整的条款,承包商可能需要自行承担材料价格上涨带来的成本增加,这可能会导致承包商在施工过程中出现资金紧张,进而影响工程进度。
对于业主来说,材料价格上调可能会导致工程总投资增加。
在固定总价合同中,如果材料价格波动超过合同约定的范围,业主可能需要承担额外的费用。
这可能会影响业主的预算计划,增加其财务压力。
此外,材料价格上调还可能影响工程进度。
如果承包商因为材料价格上涨而出现资金紧张,可能会导致工程进度延误,进而影响业主的利益。
为避免或减轻材料价格波动对合同双方的影响,可以在合同中设置价格调整条款。
价格调整条款可以根据市场价格变动、材料价格指数等因素,约定材料价格的调整机制。
这样,当材料价格发生波动时,合同双方可以根据约定的调整机制进行价格调整,从而减轻双方的经济压力。
总之,建筑工程合同材料价格上调会对合同双方产生一定的影响。
对于承包商来说,可能会面临成本增加和利润受损的风险;对于业主来说,可能会导致工程总投资增加和工程进度延误。
因此,合同双方在签订合同时,应充分考虑材料价格波动的风险,并通过设置价格调整条款等方式,合理分配价格波动的风险。
在实际工程中,合同双方还应密切关注市场价格变动,及时采取措施,以减轻材料价格波动对工程的影响。
材料价格上涨引发的建筑合同履行问题及相应对策
![材料价格上涨引发的建筑合同履行问题及相应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e863cdf6c8d376eeaeaa3164.png)
材料价格上涨引发的建筑合同履行问题及相应对策近年来,建材价格波动很大,全国基本建设项目中所用的例如钢材、水泥、沙石等主要建筑材料价格大幅上涨,2007之后甚至出现材料涨价潮,而由价格剧烈变动引发的建筑工程施工合同纠纷也不断增多。
一、三种合同计价方式《建筑法》第十八条规定,建筑工程造价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由发包单位与承包单位在合同中约定。
公开招标发包的,其造价的约定,须遵守招标投标法律的规定。
《建设工程施工发包与承包计价管理办法》第十二条规定,合同价可以采用以下方式:(一)固定价。
合同总价或者单价在合同约定的风险范围内不可调整。
(二)可调价。
合同总价或者单价在合同实施期内,根据合同约定的办法调整。
(三)成本加酬金。
上述第二种合同计价方式(可调价)即在合同的实施过程中可以按照约定,随资源价格等因素的变化而调整价格。
采用这种计价方式的合同,要求双方当事人在合同中就“可调”具体范围、内容和调整方式进行约定。
《示范文本》对风险进行了具体列举:1、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有关政策变化影响合同价款;2、工程造价管理部门公布的价格调整;3、一周内非承包方原因停水、停电、停气造成停工累计超过8小时;4、双方约定的其他因素。
以上4种基本上已经包含了在建设工程履行过程中会出现的风险,因此,双方完全可以将材料价格上涨因素在合同中加以约定,共同承担合同风险。
由此引发的纠纷也因合同有约定而相对比较容易解决。
上述第三种合同计价方式(成本加酬金)是指合同价款由建筑产品的生产成本加上承包人的利润所构成。
其中成本是按现行计价依据以合同约定的方法计算,酬金按工程成本乘以通过竞争确定的费率计算。
这种计价方式具有灵活和动态的特点,也正因为如此,合同实施过程中的任何风险包括材料价格的涨跌等都可以在工程造价中得到完整反应,因此,在此种计价方式下,合同双方当事人不会出现哪一方因材料价格上涨而出现不公平的情况,由此引起的纠纷也比较少,且出现了纠纷也容易解决。
建设工程施工材料涨价
![建设工程施工材料涨价](https://img.taocdn.com/s3/m/a4bc3e43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3bddf4f.png)
建设工程施工材料涨价对工程造价和施工企业的影响及应对措施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其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然而,在建筑行业蓬勃发展的同时,施工材料价格的波动也成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近年来,尤其是自2020年以来,我国建筑材料市场价格出现了较为明显的上涨趋势,这给建设工程的造价和施工企业的运营带来了诸多挑战。
本文将从施工材料涨价的成因、对工程造价和施工企业的影响以及应对措施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施工材料涨价的成因1. 原材料价格上涨:近年来,全球经济复苏,国际市场需求增加,导致矿产资源价格上涨。
我国作为原材料大国,矿产资源对外依赖度较高,原材料价格上涨直接传导至国内建筑材料价格。
2. 生产成本上升:环保政策的加强使得建筑材料生产企业的环保设施投入增加,生产成本上升。
同时,人工成本、运输成本等也在不断增加,导致建筑材料价格上涨。
3. 供求关系变化: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建筑市场需求持续旺盛,建筑材料供应紧张,供求关系失衡使得价格上涨。
4. 货币政策的影响:为了应对经济下行压力,我国央行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市场流动性充裕,导致物价水平普遍上涨,建筑材料价格也不例外。
二、施工材料涨价对工程造价和施工企业的影响1. 工程造价上涨:施工材料价格上涨导致工程直接成本增加,进而使得工程造价上涨。
根据相关数据统计,近年来我国建筑材料价格指数持续攀升,工程造价也呈现出逐年上涨的趋势。
2. 施工企业利润压缩:施工材料价格上涨使得施工企业的成本压力增大,而工程造价的上涨幅度往往不及材料价格上涨幅度,导致施工企业利润空间受到压缩。
3. 施工进度受到影响:由于建筑材料供应紧张,施工企业可能面临材料短缺的问题,从而影响施工进度。
此外,为了保证工程质量,施工企业可能需要采取紧急采购等措施,进一步增加成本。
4. 行业竞争加剧:在施工材料价格上涨的背景下,施工企业面临更大的成本压力,行业竞争愈发激烈。
工程施工_材料涨价
![工程施工_材料涨价](https://img.taocdn.com/s3/m/31785bb4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b816765.png)
工程施工中材料涨价对项目的影响及应对策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建筑市场的繁荣,工程施工中的材料成本在项目总成本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
近年来,由于各种原因,建筑材料价格不断上涨,给工程施工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本文将从材料涨价的原因、对工程施工的影响以及应对策略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材料涨价的原因1. 原材料价格上涨: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国际市场原材料价格的波动对我国建筑市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例如,钢铁、木材、水泥等原材料价格的上涨,直接导致了建筑材料成本的增加。
2. 生产成本增加:环保政策的实施、劳动力成本的提高以及生产效率的降低等因素,都导致了建筑材料生产成本的增加。
3. 市场需求变化:随着房地产市场的火爆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大力推进,建筑材料市场需求旺盛,供不应求的现象时有发生,从而推动了价格上涨。
二、材料涨价对工程施工的影响1. 增加项目成本:材料价格上涨使得工程施工项目的直接成本增加,对项目的投资效益产生负面影响。
2. 延长项目周期:由于材料价格的不稳定,施工企业在采购材料时往往需要留出一定的价格波动空间,这可能导致项目周期的延长。
3. 影响工程质量:在成本压力下,施工企业可能会采取降低材料质量的手段来控制成本,这将对工程质量产生不利影响。
4. 增加合同纠纷:材料价格上涨可能导致合同价款与实际成本之间的差异增大,从而增加合同纠纷的风险。
三、应对策略1. 加强市场预测:施工企业应密切关注建筑材料市场动态,提高市场预测准确性,合理安排材料采购计划。
2. 优化供应链管理:通过与供应商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实现材料供应的稳定和成本控制。
3. 调整施工方案:在项目设计阶段,充分考虑材料价格波动因素,合理选用材料,优化施工方案。
4. 加强成本控制:施工企业应加强成本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
5. 合同风险防范:在签订合同时,明确材料价格波动的风险承担方式,降低合同纠纷风险。
6. 政府政策支持:政府应进一步完善建筑市场政策,对建筑材料价格波动进行有效调控,降低施工企业的负担。
工程材料上涨解决方案
![工程材料上涨解决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c399af5f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6327585.png)
工程材料上涨解决方案随着工程建设的快速发展,工程材料的需求量不断增加,从而导致了工程材料价格的上涨,这给工程建设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为了解决工程材料上涨的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有效措施,从多个方面入手,以应对工程建设所面临的挑战。
一、加强生产体系建设要解决工程材料上涨的问题,首先需要加强工程材料的生产体系建设。
通过加大对工程材料生产企业的扶持力度,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增加生产产能,以及对生产企业进行规范管理,推动工程材料生产行业的规范化、现代化和信息化发展。
此外,还要加强对原材料的开发和利用,降低生产成本,从而有效地降低工程材料的生产成本和价格,为工程建设提供更为稳定和充足的材料供应。
二、完善供应体系建设其次,要加强工程材料的供应体系建设。
通过加强对工程材料供应渠道的管理和监管,合理规范工程材料市场,坚决打击价格虚高和恶意炒作行为,维护市场秩序,保障工程材料供应的稳定和有序。
同时,还要通过加强对工程材料采购环节的管理和监管,规范工程材料采购方式,提高采购效率,降低采购成本,从而有效控制工程材料价格的上涨趋势。
此外,还要加强对工程材料运输环节的管理和监管,提高运输效率,降低运输成本,为工程材料的及时供应提供有力支持。
三、推进政策体系建设再次,要加强工程材料的政策体系建设。
通过加大对工程材料生产企业和供应企业的扶持力度,提高对工程材料生产和供应的政策支持力度,为工程材料的生产和供应提供更为有力的政策支持。
同时,还要加强对工程材料市场的监管和调控,加大对价格虚高和恶意炒作行为的打击力度,维护市场秩序,保障工程材料市场的正常稳定运行。
此外,还要加强对工程材料采购和运输的政策支持,降低采购和运输成本,为工程建设提供更为便利的政策支持。
四、强化技术创新另外,要加强工程材料的技术创新。
通过加大对工程材料生产技术的研发力度,推动工程材料的生产技术不断创新,提高工程材料的品质和性能,降低工程材料的生产成本,为工程建设提供更为质量可靠和成本低廉的材料供应。
施工合同材料价格浮动
![施工合同材料价格浮动](https://img.taocdn.com/s3/m/c585c57d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956d5eb.png)
施工合同材料价格浮动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市场的日益繁荣,施工合同材料价格浮动已成为工程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材料价格的波动对工程造价产生很大影响,如何在合同中合理约定材料价格浮动条款,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从施工合同材料价格浮动的原因、影响以及应对措施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施工合同材料价格浮动的原因1. 市场供求关系变化:建筑材料市场受多种因素影响,如政策调整、产能过剩或短缺、季节性需求等,导致材料价格波动。
2. 原材料价格上涨:随着能源、矿产资源价格的上涨,原材料成本逐步上升,进而影响建筑材料价格。
3. 运输成本变动:燃油价格波动、交通运输政策调整等都会对材料运输成本产生影响,进而导致材料价格浮动。
4. 货币汇率变动:国际市场建筑材料价格波动及汇率变动,会影响国内进口材料的价格。
5. 政策因素:政府对建筑行业的政策调控,如环保政策、产业政策等,也会对材料价格产生影响。
二、施工合同材料价格浮动的影响1. 工程造价波动:材料价格浮动会导致工程造价不确定性增加,给合同双方带来风险。
2. 合同履行风险:材料价格波动可能导致合同履行困难,引发合同纠纷。
3. 施工企业盈利空间压缩:材料价格上升会增加施工企业的成本,从而降低其盈利空间。
4. 工程项目进度受到影响:材料价格波动可能导致供应链不稳定,影响工程项目的进度。
三、施工合同材料价格浮动的应对措施1. 明确材料价格浮动条款:在合同中约定材料价格浮动的具体范围、调整机制和计算方法,降低合同履行风险。
2. 采用固定单价合同:固定单价合同可以较好地应对材料价格波动风险,保护双方的利益。
3. 加强供应链管理:施工企业应加强与供应商的合作,优化供应链,降低材料价格波动对工程进度的影响。
4. 多元化采购渠道:施工企业应拓展采购渠道,提高市场竞争力,降低材料价格波动的风险。
5. 合理分配风险:合同双方应在专用合同条款中约定总价包含的风险范围和风险费用的计算方法,合理分配价格波动风险。
面对原材料价格上涨,施工建设方的应对措施
![面对原材料价格上涨,施工建设方的应对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2d33a830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76e4bae.png)
前段时间,全球大宗商品上涨,中澳无限期暂停经济对话。
受国内外环境影响,国内建设工程所用的钢材、水泥、砂石、商混等建材价格持续上涨。
5月10日,兰格钢铁全国综合钢材价格上升至6510元/吨,单日涨幅6.9%,突破2008年的前期高点,创下历史新高。
建材价格的上涨与否,与承包人利益息息相关,在此,笔者对该背景下承包人所面临的问题以及应对途径略作简要分析,以资读者参考。
一、材料价格上涨,承包人面临的问题1、固定总价合同不调价建设工程施工合同价款的约定方式主要分为固定总价、固定单价或者成本加酬金。
其中固定总价合同是指合同当事人约定以施工图、已标价工程量清单或预算书及有关条件进行合同价格计算、调整和确认的建设工程施工合同,在约定的范围内合同总价不作调整,也就是常说的总价包干、包死合同。
在承包人与发包人签订的固定总价合同中往往明确只有发包方变更设计和增减工程量可以调整合同价款,而较少约定材料价格上涨情况下允许调价。
2、固定单价合同不调价固定单价合同,即由合同确定的实物工程量单价,在合同有效期间原则上不变,并作为工程结算时所用单价,而工程量则按实际完成的数量结算,即量变价不变合同。
同样,在固定单价合同情形下,材料价格的上涨也并不与材料用量变化所挂钩,因此,在此类合同背景下,如果承发包人未约定允许进行材料调价,建材成本上涨的巨大风险仍由承包人承担。
3、单价合同可以调价,但调价材料种类不够多在一些单价合同谈判情形中,发承包双方考虑到建材同时具有上涨和下跌的可能性,为保证自身利益会对部分主材价格调差进行约定。
但是该类约定不一定囊括所有材料种类,对于某几种主材上涨的风险可以部分规避,但是如本次的国际国内多重影响下的建材价格全面大幅上涨的风险,仍然无法全面解决。
4、信息价与实际采购价仍有价差即使是合同中允许调价的情形,承包人依然面临着信息价与实际采购价仍有价差损失。
此时如果合同中所约定的是依据信息价进行调差,则信息价的滞后性引起的承包人价差损失无法得到弥补。
建设工程合同材料涨幅
![建设工程合同材料涨幅](https://img.taocdn.com/s3/m/444c936d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c175c8e.png)
建设工程合同材料涨幅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建设、交通网络、水利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建设工程项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然而,在建设工程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材料价格的波动对项目成本的影响已成为业内人士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从建设工程合同材料涨幅的现状、原因及应对措施等方面展开分析。
一、建设工程合同材料涨幅现状1. 材料价格波动加剧近年来,受国际市场影响,我国建筑材料价格波动加剧。
特别是钢铁、木材、水泥、玻璃等主要建筑材料,价格波动幅度较大,对建设工程项目的成本控制带来极大挑战。
2. 材料涨幅超过工程涨幅据相关数据显示,近年来,建设工程项目中材料成本的涨幅明显超过工程造价的涨幅。
以某地为例,2010年至2018年,建设工程项目造价涨幅约为30%,而材料成本涨幅则达到了60%左右。
3. 合同履行风险增加由于材料价格的波动,建设工程合同在履行过程中可能出现以下风险:(1)承包商在签订合同时无法准确预估材料价格波动对项目成本的影响,可能导致工程利润受损;(2)业主在工程结算时可能面临材料价格上涨带来的额外成本支出;(3)合同双方在材料价格波动较大的情况下,可能产生纠纷,影响工程进度和质量。
二、建设工程合同材料涨幅原因分析1. 供需关系失衡受我国经济发展和城乡建设的推动,建筑材料需求持续旺盛。
然而,受资源、环境等因素制约,建筑材料供应相对紧张,导致价格上涨。
2. 国际市场影响国际市场上,石油、煤炭等能源价格的波动直接影响建筑材料的生产成本。
同时,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也可能导致建筑材料价格的波动。
3. 政策因素政府对环保、能耗等方面的政策调控,可能导致建筑材料生产成本的上升。
此外,政府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政策也可能影响建筑材料的价格。
4. 运输成本上升随着油价上涨和运输行业成本的增加,建筑材料的运输成本不断提高,进而影响工程项目的成本。
三、应对建设工程合同材料涨幅的措施1. 完善合同条款合同双方在签订合同时,应充分考虑材料价格波动对工程成本的影响,合理设置价格调整条款,明确材料价格波动的计算方法和责任分配。
建设工程合同单项价格过高
![建设工程合同单项价格过高](https://img.taocdn.com/s3/m/a1fb9e7a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9c79a1a.png)
建设工程合同单项价格过高及其影响与对策摘要:建设工程合同单项价格过高是当前建筑市场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对工程建设项目的顺利进行和行业发展产生了诸多负面影响。
本文分析了建设工程合同单项价格过高的原因、危害及其对策,旨在为行业监管部门、建设单位和施工企业提供有益的启示。
一、建设工程合同单项价格过高的原因1. 建筑材料价格上涨:近年来,建筑材料价格波动较大,特别是钢材、水泥、砂石等主要材料价格的上涨,导致建设工程合同价格不断攀升。
2. 人工成本增加: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劳动力市场变化,建筑工人工资水平逐年提高,人工成本在建设工程成本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
3. 企业管理费用增加:随着建筑市场的竞争加剧,施工企业为提高自身竞争力,加大了技术研发、人才培养、品牌建设等方面的投入,导致企业管理费用上升。
4. 利润追求:部分施工企业为了追求高额利润,故意抬高合同价格,从而导致整个建筑市场的价格水平上升。
5. 市场竞争不规范:建筑市场供求关系失衡,部分施工企业为了承接工程,不得不接受高价合同,从而导致合同价格过高。
二、建设工程合同单项价格过高的危害1. 增加建设单位负担:高价合同导致建设单位资金压力加大,影响工程项目的顺利进行。
2. 促进行业不正当竞争:施工企业为了承接工程,不得不提高报价,从而导致行业内不正当竞争现象加剧。
3. 影响工程质量:高价合同可能导致施工企业忽视工程质量,从而影响工程建设项目的长期稳定运行。
4. 阻碍行业发展:建设工程合同单项价格过高,不利于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容易导致行业泡沫。
三、应对建设工程合同单项价格过高的对策1. 完善建筑市场调控机制:政府部门应加强对建筑市场的监管,合理调控建筑材料价格,规范市场竞争秩序。
2. 强化合同管理:建设单位和施工企业应加强合同管理,明确合同价格风险分担,合理确定工程造价。
3. 推广造价咨询和审计:建设单位可委托专业造价咨询机构进行工程造价审计,确保合同价格的合理性。
建筑工程合同材料价格调整
![建筑工程合同材料价格调整](https://img.taocdn.com/s3/m/a0bf86b9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586b91d.png)
建筑工程合同材料价格调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其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对建材的需求也日益增长。
然而,由于市场供求关系、资源配置、政策调整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建筑材料价格波动频繁,给建筑工程的合同签订和执行带来了诸多问题。
为了保证建筑工程的顺利进行,维护合同双方的合法权益,本文将从建筑工程合同材料价格调整的角度,探讨相关问题及解决办法。
一、建筑工程合同材料价格调整的背景与意义1. 背景近年来,建筑材料价格波动较大,尤其是钢材、水泥、木材等主要建材价格的波动,对建筑工程的合同价款和施工进度产生了较大影响。
一方面,建材价格上涨导致合同价款增加,加重了承包方的经济负担;另一方面,建材价格下跌则可能导致承包方亏损。
这种价格波动给合同履行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
2. 意义(1)合理调整材料价格,有利于保证建筑工程的顺利进行。
通过在合同中约定材料价格调整条款,可以有效规避因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保证工程款的合理支付,维护双方的合法权益。
(2)规范建筑工程合同管理,提高合同的履行效率。
材料价格调整条款的设置,有助于明确合同双方在价格波动时的权利和义务,降低合同纠纷的发生,提高合同的履行效率。
(3)促进建筑行业健康发展。
通过合理调整材料价格,可以引导企业加强成本控制,提高管理水平,促进建筑行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二、建筑工程合同材料价格调整的实践与探讨1. 调整方式在建筑工程合同中,材料价格调整通常采用以下几种方式:(1)固定单价:合同双方在签订合同时,约定一个固定的材料单价,不论市场价格如何波动,承包方均按照此单价进行结算。
(2)变动单价:合同双方约定一个基期单价,并根据市场价格波动情况,适时调整材料单价。
(3)价格指数调整:合同双方选取一定的价格指数,如原材料价格指数、建筑材料价格指数等,根据指数波动调整材料价格。
2. 调整条款的设计在建筑工程合同中,设置材料价格调整条款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明确调整范围:合同中应明确约定哪些材料适用价格调整条款,以及哪些材料不适用。
材料上涨对工程施工影响(3篇)
![材料上涨对工程施工影响(3篇)](https://img.taocdn.com/s3/m/fa0755ca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071b09b.png)
第1篇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然而,近年来,材料价格上涨现象日益严重,给工程施工带来了诸多不利影响。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材料上涨对工程施工的影响。
一、施工成本增加材料价格上涨导致施工成本增加,直接影响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
施工企业为控制成本,可能采取以下措施:1. 减少材料用量:在满足工程需求的前提下,尽量减少材料用量,降低材料成本。
2. 优化施工方案:通过优化施工方案,提高施工效率,降低材料损耗。
3. 调整施工计划:根据材料价格变动情况,合理调整施工计划,避免因材料价格上涨导致成本增加。
二、工程进度延误材料价格上涨可能导致施工企业无法按时完成工程,进而影响工程进度。
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 材料采购困难:价格上涨导致材料供应紧张,采购周期延长,影响施工进度。
2. 施工设备闲置:材料价格上涨导致施工设备采购成本增加,企业可能推迟设备采购,导致设备闲置。
3. 人工成本上升:材料价格上涨导致人工成本上升,施工企业可能减少用工数量,影响工程进度。
三、工程质量下降材料价格上涨可能导致施工企业降低材料质量,从而影响工程质量。
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 材料质量不合格:为降低成本,施工企业可能采购低价、低质量的材料,影响工程质量。
2. 施工工艺简化:为降低成本,施工企业可能简化施工工艺,导致工程质量下降。
3. 工程验收不严格:材料价格上涨导致施工企业减少质量检查力度,影响工程验收质量。
四、施工企业盈利能力下降材料价格上涨导致施工企业成本增加,盈利能力下降。
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 工程投标困难:施工企业因成本增加,投标价格提高,难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胜。
2. 企业资金链紧张:材料价格上涨导致企业资金周转困难,可能引发财务风险。
3. 企业经营压力增大:材料价格上涨导致企业盈利能力下降,经营压力增大。
为应对材料价格上涨对工程施工的影响,施工企业应采取以下措施:1. 加强成本管理:合理控制材料采购、施工工艺、人工成本等方面,降低工程成本。
工程合同材料涨价不调整怎么办
![工程合同材料涨价不调整怎么办](https://img.taocdn.com/s3/m/375ab488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1374cca.png)
工程合同材料涨价不调整怎么办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市场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工程合同材料价格的波动成为了建筑行业普遍关注的问题。
在工程合同执行过程中,若材料价格上涨,合同价款不进行调整,将对施工企业的利益造成损害。
那么,面对工程合同材料涨价不调整的情况,我们应如何应对呢?首先,我们要了解工程合同中关于材料价格调整的规定。
一般情况下,工程合同中会设定材料价格调整条款,如“固定单价合同”和“成本加成合同”等。
这些条款明确规定了在合同执行过程中,当材料价格发生波动时,如何对合同价款进行调整。
如果合同中没有设立这样的条款,那么在材料价格上涨时,施工企业就要承受损失。
针对合同中没有材料价格调整条款的情况,施工企业可以采取以下几种应对策略:1. 与业主协商:施工企业可以积极与业主进行沟通,说明材料价格上涨对工程成本的影响,争取业主的理解和支持。
在双方协商的基础上,可以签订补充协议,对原合同中的材料价格调整条款进行补充,以保障施工企业的利益。
2. 投标报价策略:在投标阶段,施工企业应充分预测市场材料价格波动的风险,合理调整投标报价。
一方面,可以根据市场行情,适当提高材料价格的预测值,以降低风险;另一方面,可以采用一些风险分摊措施,如“固定单价合同”等,将材料价格波动的风险部分转移给业主。
3. 签订长期材料供应合同:为了避免材料价格波动对工程成本的影响,施工企业可以与材料供应商签订长期供应合同,锁定材料价格。
这样,即使在合同执行过程中材料价格发生上涨,施工企业也可以按照合同约定的价格购买材料,降低成本风险。
4. 优化施工方案:施工企业可以对施工方案进行优化,选用性价比更高的材料,降低工程成本。
同时,要加强对施工现场的材料管理,减少浪费,提高材料利用率,以减轻材料价格上涨带来的影响。
5. 投保工程保险:为了进一步降低工程风险,施工企业可以考虑投保工程保险。
工程保险可以覆盖因不可抗力因素导致的工程损失,包括材料价格上涨造成的成本增加。
材料价格上涨引发的建筑合同履行问题及相应对策
![材料价格上涨引发的建筑合同履行问题及相应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c61fdeb5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ef71323.png)
材料价格上涨引发的建筑合同履行问题及相应对策随着材料价格的不断上涨,建筑合同的履行问题也随之而来。
本文将探讨材料价格上涨引发的建筑合同履行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背景介绍建筑行业是一个与各种原材料密切相关的行业。
近年来,随着供求关系、市场需求和国际贸易形势的变化,建筑材料的价格普遍上涨。
而在建筑合同中,材料成本是一个重要的指标。
因此,材料价格的上涨对建筑合同履行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建筑合同履行问题1. 成本压力增加随着材料价格的上涨,建筑企业在履行合同时面临着巨大的成本压力。
原定的采购计划可能无法得到有效执行,造成合同无法按时履行。
2. 利润减少材料价格上涨导致建筑企业的成本增加,同时无法实时调整合同价格,使得企业的利润空间受到挤压。
这对企业的发展和经营带来一定的不利影响。
3. 供货不足由于材料价格上涨,一些供应商可能会选择暂停供货或减少供应量,以等待更好的市场机会。
这将导致建筑企业无法按时获取所需材料,进一步影响合同的履行。
三、应对策略1. 合理预估成本在起草建筑合同时,应充分考虑材料价格的波动性,并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合理预估材料成本的上涨幅度。
在合同中明确价格上涨的补偿机制,以减少建筑企业的风险。
2. 协商解决当材料价格上涨导致建筑合同无法履行时,建筑企业应与业主进行沟通和协商,寻找解决方案。
双方可以共同商讨是否调整合同价格、替换材料或延期履行等方式,以达成共识。
3. 多渠道采购建筑企业在采购材料时,可以通过拓宽供应渠道的方式来应对材料价格上涨。
寻找更多的供应商,进行多方比较,选择更具竞争力的供货方,以确保材料的供应稳定性。
4. 合理控制风险在合同签订之前,建筑企业可以与供应商达成协议,明确双方对涨价因素的控制策略。
例如,可以约定在材料价格上涨超过一定幅度时进行重新谈判,以减少合同的风险。
5. 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与可靠的供应商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有利于建筑企业在材料价格上涨时获得更好的支持和优先供应。
合同签订后材料价格上涨的应对措施
![合同签订后材料价格上涨的应对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93074de3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80d8e6d.png)
合同签订后材料价格上涨的应对措施1.提前了解市场变化:企业应密切关注市场动态,及时了解材料价格的走势和供应情况。
可以通过与供应商保持密切沟通、订阅行业报告、参加行业展会等方式获取相关信息。
2.多元化供应链:企业可以建立多个供应渠道,减少对单一供应商的过度依赖。
如果一些供应商价格上涨,可以通过其他供应商来满足需求,以降低成本损失。
3.合约锁定价格:企业可以与供应商签订长期合同,并在合同中约定价格锁定条款,以确保在一定期限内材料价格保持稳定。
这种方式可以有效规避价格上涨风险,保障企业的利益。
4.提前采购:企业可以提前采购材料,以避免价格上涨对生产成本的影响。
可以根据市场预测和合同交货时间合理安排采购计划,充分利用相关时间窗口。
5.进行成本调整:如果合同中没有价格锁定条款,企业可以与客户协商,调整合同价格以反映材料价格的上涨。
这需要企业具备一定的市场议价能力,同时也需要与客户维持良好的合作关系。
6.提高生产效率:企业可以通过改善生产工艺、提高生产效率等方式来降低生产成本。
这样即使材料价格上涨,企业仍然能够保持一定的盈利能力。
7.寻找替代品:企业可以寻找价格相对较低的替代材料,以降低成本。
当原材料价格上涨时,替代材料可能成为一个更具竞争力的选择。
8.定期检查合同:企业应定期检查合同中的相关条款,了解其对价格上涨的约束力。
如果合同中存在漏洞或不合理之处,可以与客户协商进行修订或补充协议。
9.加强风险管理:企业应建立科学的风险管理体系,以识别、评估和应对合同签订后材料价格上涨的风险。
可以采用市场风险管理工具如期货合约、期权等,以降低价格波动对企业造成的影响。
10.与供应商合作:除了以上提到的措施,企业还可以与供应商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关系。
双方可以共同分担风险,共同应对价格上涨的挑战。
总之,合同签订后材料价格上涨是企业经常面临的商业风险,但企业可以通过了解市场动态、多元化供应链、合约锁定价格、提前采购、成本调整、提高生产效率、寻找替代品、定期检查合同、加强风险管理和与供应商合作等一系列应对措施来降低风险并最大限度地保护自己的利益。
施工合同材料涨幅
![施工合同材料涨幅](https://img.taocdn.com/s3/m/58c20e78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1c78300.png)
标题:新冠疫情下施工合同材料涨幅的应对策略随着新冠疫情的爆发和蔓延,全球经济受到了严重冲击,我国建筑材料市场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特别是在施工合同中,材料价格的波动对合同的履行和双方的利益产生了直接影响。
本文将从施工合同材料涨幅的现状、影响及应对策略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施工合同材料涨幅现状1. 材料价格上涨受新冠疫情影响,全球供应链受到严重干扰,原材料供应紧张,导致建筑材料价格普遍上涨。
例如,钢材、水泥、木材等主要建筑材料价格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上涨。
2. 波动性加大由于疫情发展的不确定性,建筑材料市场价格波动性加大,给施工合同的履行带来了极大的风险。
3. 区域性差异受疫情影响,不同地区的材料供应情况和价格波动程度存在差异,导致施工合同材料涨幅呈现出区域性特征。
二、施工合同材料涨幅的影响1. 影响合同履行材料价格上涨可能导致施工企业成本增加,进而影响合同的履行。
如果合同中没有对材料价格波动进行明确规定,双方在履行合同过程中可能产生纠纷。
2. 影响合同价格材料价格的波动可能导致合同价格的变化,进而影响双方的利益。
在固定价合同中,施工企业可能面临因材料价格上涨而导致的损失。
3. 影响工程质量材料价格上涨可能导致施工企业为了降低成本而使用质量较低的材料,从而影响工程质量。
三、施工合同材料涨幅的应对策略1. 完善合同约定合同双方应在合同中明确材料价格波动的风险承担和调整方法。
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约定材料价格波动的阈值,超过阈值时双方按约定的方法进行价格调整。
2. 加强风险管理施工企业应加强对建筑材料市场的监测,及时掌握市场动态,合理预测材料价格波动趋势。
同时,可以通过多元化采购、储备原材料等手段降低成本,减少疫情对施工合同的影响。
3. 调整合同价格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如遇材料价格波动较大,双方可以协商调整合同价格。
根据实际情况,可以采用固定价格、调整价格或成本加成等方式进行合同价格的调整。
4. 充分发挥政府作用政府应加强对建筑材料市场的监管,确保市场秩序的正常运行。
工程合同未签材料价格上涨
![工程合同未签材料价格上涨](https://img.taocdn.com/s3/m/745aed7e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fe.png)
标题:工程合同未签,材料价格上涨的风险应对在建筑工程领域,合同是保障双方权益的重要法律文件。
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合同未能及时签订的情况并不鲜见。
本文将以一起工程合同未签案例为背景,分析材料价格上涨给双方带来的风险,并探讨应对措施。
某房地产开发商计划开发一处新楼盘,与某建筑公司达成初步协议,约定由建筑公司承担楼盘建设的施工任务。
双方计划在合同中明确工程范围、工程进度、工程造价等事项。
然而,在合同尚未签订之际,建筑公司已经开始采购建筑材料,准备施工。
在此期间,全球原材料价格出现大幅上涨,特别是钢材、水泥等建筑材料价格涨幅明显。
建筑公司采购的材料价格上涨,导致工程成本大幅提升。
然而,由于合同尚未签订,双方对于材料价格上涨的风险分担没有明确约定。
在这种情况下,建筑公司面临巨大的经营压力。
一方面,如果按照原定价格继续施工,建筑公司利润空间将被严重压缩;另一方面,如果建筑公司要求开发商承担材料价格上涨的风险,又可能导致双方合作关系破裂。
双方都意识到,合同未签所带来的风险愈发凸显。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双方积极开展沟通协商。
建筑公司向开发商详细阐述了材料价格上涨的原因、影响以及自身面临的困境。
开发商也表现出理解和支持,表示愿意与建筑公司共同应对风险。
经过多次协商,双方终于达成一致:签订补充协议,明确材料价格上涨的风险分担。
根据补充协议,开发商同意承担一定比例的材料价格上涨风险,建筑公司则承诺在确保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尽量降低成本。
通过这种方式,双方共同分担了市场波动带来的风险。
在此案例中,工程合同未签导致材料价格上涨的风险得以妥善解决。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类似问题不会再次出现。
为了更好地应对此类风险,双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1. 加强合同管理,确保合同及时签订。
在工程启动前,双方应尽量完成合同签订,明确工程范围、工程造价、工程进度等关键条款。
2. 增加合同条款的灵活性。
合同中可以设立一些调整机制,以应对市场波动带来的风险。
工程合同材料费高了怎么办
![工程合同材料费高了怎么办](https://img.taocdn.com/s3/m/d31e6082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dcce706.png)
工程合同材料费高了怎么办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合同材料费是工程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
合同材料费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工程项目的投资效益。
如果在合同签订后发现材料费过高,将会给项目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
那么,当发现工程合同材料费高了怎么办呢?以下几点建议供大家参考。
一、分析原因1. 市场行情波动:由于建筑材料价格受市场供求关系、原材料价格、运输成本等多种因素影响,因此在合同签订后,市场行情的波动可能导致材料费上涨。
2. 合同条款不完善:合同中未对材料价格进行明确规定,或者价格调整机制不完善,导致材料费高于预期。
3. 设计变更:在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由于设计不合理、业主需求变更等原因,可能导致原合同中约定的材料用量和类型发生变化,进而影响材料费用。
4. 供应商选择不当:合同签订时,未对供应商进行充分调查和评估,导致材料质量或价格不符合预期。
二、应对措施1. 与供应商协商调整价格:与材料供应商进行沟通,了解市场行情和供应商的报价策略,争取在合同范围内调整材料价格。
2. 优化设计方案:针对设计变更导致材料费上涨的问题,可以组织设计、施工等相关方进行讨论,寻找更合理、经济的设计方案。
3. 完善合同条款:为了防止类似问题再次发生,应在合同中明确材料价格调整机制,如采用固定价格、浮动价格或成本加利润等方式。
4. 加强供应商管理:在选择供应商时,应进行充分的市场调查和评估,确保供应商的质量、价格和信誉符合项目要求。
同时,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争取更优惠的价格和优质服务。
5. 提高项目管理人员素质:加强项目管理人员对建筑材料市场的了解,提高他们在合同签订和实施过程中的判断力和谈判能力。
6. 制定应对市场波动的策略:针对市场行情波动,项目方可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如提前采购、储备材料等,以降低市场波动对材料费用的影响。
三、预防措施1. 充分了解市场行情:在签订合同前,对建筑材料市场进行充分调查,了解价格走势和趋势,为合同签订提供有力依据。
建筑工程合同因材料涨价
![建筑工程合同因材料涨价](https://img.taocdn.com/s3/m/00954556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02dae55.png)
建筑工程合同因材料涨价
在传统建筑工程合同中,通常对工程所需材料的价格变动考虑较少,一旦市场出现大幅波动,合同双方往往因为缺乏预先设定的调价机制而产生争议。
因此,在新的合同范本中,
首要任务是增加关于材料价格调整的条款。
这些条款应明确规定在材料价格超出合同约定
的范围时,双方应如何分摊额外成本,以及具体的调整方法和计算标准。
例如,合同可以约定采用固定价格和浮动价格相结合的方式,对于基础材料采用固定价格,而对于易受市场波动影响的材料则采用浮动价格。
浮动价格可根据市场价格指数进行定期
调整,以反映实际成本变化。
还可以设定一个价格调整上限,以避免因价格波动过大而导
致的不合理成本增加。
除了价格调整条款外,合同还应包含对工期的相应调整。
由于材料价格上涨可能导致施工
方采购延迟,从而影响整体工程进度,因此在合同中应明确在何种情况下允许调整工期,
并规定调整的具体程序和要求。
为了确保合同执行的公正性,合同还应包括争议解决机制。
当双方对材料价格调整意见不
一致时,可以通过第三方评估机构进行评估,或者按照合同约定的仲裁或诉讼程序解决争议。
在实际操作中,合同双方应在签订合同前充分沟通,了解各自的风险承受能力,并在合同
中明确各种可能情况下的处理方式。
这不仅有助于减少未来可能出现的争议,也有助于建
立双方的长期合作关系。
面对材料价格的不确定性,建筑工程合同需要具备一定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通过在合同中
设置合理的价格调整机制、工期调整条款以及争议解决机制,可以有效应对材料价格上涨
带来的风险,保障工程的顺利进行和双方的合法权益。
工程合同遇到材料涨价
![工程合同遇到材料涨价](https://img.taocdn.com/s3/m/51466688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d33baff.png)
工程合同遇到材料涨价一、材料价格调整机制为确保合同双方的权益,工程合同应当明确规定材料价格的调整机制。
以下是一个典型的条款设置:“在合同执行期间,如遇国家政策调整、市场行情变化等不可抗力因素导致本工程所需主要材料价格发生显著变动,双方应根据实际情况协商调整合同价款。
调整的原则应基于权威机构发布的市场价格指数,并结合本工程具体情况确定。
”二、价格变动的通知与确认合同应规定在材料价格发生变动时,承包方应及时通知发包方,并提供相应的证明材料。
同时,发包方有权对提供的材料进行核实。
例如:“承包方应在发现材料价格变动后的5个工作日内,向发包方提出书面通知,并附上相关证明材料。
发包方收到通知后,应在10个工作日内完成核实,并与承包方协商确定是否调整合同价款。
”三、价格调整的计算方法合同中应明确价格调整的计算方法,包括基准价格的确定、调整幅度的计算等。
例如:“材料价格调整的计算应以合同签订时的预算价格为基准,根据国家或地方建设主管部门发布的价格信息进行调整。
调整幅度超过合同总价的5%时,方可启动价格调整机制。
”四、争议解决在材料价格调整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双方意见不一致的情况。
因此,合同中应预设争议解决的途径和方法。
例如:“如双方对材料价格调整存在争议,可共同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进行评估和鉴定。
双方应尊重第三方机构的鉴定结果,并据此调整合同价款。
”五、其他相关条款除了上述主要条款外,合同还可以包括一些辅助性的规定,如价格调整的时间限制、双方的权利义务等。
这些条款有助于进一步明确双方的责任和义务,减少因材料价格变动带来的纠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材料价格上涨引发的建筑合同履行问题及相应对策
近年来,建材价格波动很大,全国基本建设项目中所用的例如钢材、水泥、沙石等主要建筑材料价格大幅上涨,2007之后甚至出现材料涨价潮,而由价格剧烈变动引发的建筑工程施工合同纠纷也不断增多。
一、三种合同计价方式
《建筑法》第十八条规定,建筑工程造价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由发包单位与承包单位在合同中约定。
公开招标发包的,其造价的约定,须遵守招标投标法律的规定。
《建设工程施工发包与承包计价管理办法》第十二条规定,合同价可以采用以下方式:
(一)固定价。
合同总价或者单价在合同约定的风险范围内不可调整。
(二)可调价。
合同总价或者单价在合同实施期内,根据合同约定的办法调整。
(三)成本加酬金。
上述第二种合同计价方式(可调价)即在合同的实施过程中可以按照约定,随资源价格等因素的变化而调整价格。
采用这种计价方式的合同,要求双方当事人在合同中就“可调”具体范围、内容和调整方式进行约定。
《示范文本》对风险进行了具体列举:
1、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有关政策变化影响合同价款;
2、工程造价管理部门公布的价格调整;
3、一周内非承包方原因停水、停电、停气造成停工累计超过8小时;
4、双方约定的其他因素。
以上4种基本上已经包含了在建设工程履行过程中会出现的风险,因此,双方完全可以将材料价格上涨因素在合同中加以约定,共同承担合同风险。
由此引发的纠纷也因合同有约定而相对比较容易解决。
上述第三种合同计价方式(成本加酬金)是指合同价款由建筑产品的生产成本加上承包人的利润所构成。
其中成本是按现行计价依据以合同约定的方法计算,酬金按工程成本乘以通过竞争确定的费率计算。
这种计价方式具有灵活和动态的特点,也正因为如此,合同实施过程中的任何风险包括材料价格的涨跌等都可以在工程造价中得到完整反应,因此,在此种计价方式下,合同双方当事人不会出现哪一方因材料价格上涨而出现不公平的情况,由此引起的纠纷也比较少,
且出现了纠纷也容易解决。
上述第一种合同计价方式(固定价),此种方式特点为单价或者总价固定,然而工程建设的工期一般较长,再加上必要的施工准备时间和办理竣工结算及保修期的时间,决定了施工合同的履行期限具有长期性,并且建设施工所涉及的施工材料往往种类较多,因此在合同履行期间往往出现一种或者数种施工材料价格变动的情况,而如果按照合同约定的固定价,在材料疯狂上涨的情况下,承包商就会亏损甚至损失惨重,势必会产生纠纷。
而本文所要探讨的就是这种固定价计价方式下的建筑施工合同的履行面对建筑材料大幅涨价时出现的问题以及应对的方法。
二、情事变更的提出
2008年,南京某业主(甲方)与上海某工程公司(乙方)签订安装工程施工承包合同,合同约定:合同价采用固定价。
工程造价定为12000万元,工期为一年。
合同签订之后,双方依约履行,然而,在合同履行期间,南京建筑材料价格不断的上涨,涨幅甚至达到了12%,乙方要求增加工程款,甲方不同意,因此,某工程公司将某公司告上法庭。
一种观点认为在合同履行过程中,由于建筑材料不断不正常地涨价,而建筑材料的上涨是双方当事人无法预知的,不断加大的建筑成本使原告无法承受,如果按照合同约定的固定价格,势必对乙方不公平,本案中材料价格上涨已经构成了合同的情事变更,因此乙方可以要求变更合同的相关条款。
另一种观点认为双方已经在合同中约定合同价方式为固定价,价格固定,当然风险也固定,并且合同的签订是在双方自愿、协商一致的情况下签订的。
乙方应该按照合同约定履行合同义务,否则将承担违约责任。
上述两种观点涉及到材料价格大幅上涨属于情事变更还是商业风险问题。
三、材料大幅涨价是情事变更还是商业风险
情事变更属于不确定概念,因此法律上无法规定其定义,我国《合同法》中对情事变更也无明确规定。
学理上的情事变更原则,是指合同有效成立以后,因当事人不可预见的事情的发生(或不可归责于双方当事人的原因发生情事变更),导致合同的基础动摇或丧失,或继续维持合同原有效力有悖于诚实信用原则(显失公平)时,则应允许变更合同内容或者解除合同的法理。
究其实质,情事变更原则为诚实信用原则的具体运用,目的在于消除合同因情事变更所产生的不公平后果。
[①]
问题在于,将材料涨价的情况都一揽子地归入到情势变更或者商业风险,笔者认为,这种做法显然是荒谬的,需要看具体案例背后材料价格涨价的背景跟原因。
因为引起材料涨价的原因多种多样,可能是市场的正常调节,可能是各地政府的一些举措(如奥运限行令),也可能是国家的经济政策的重大调整或者是国
际形势的巨大变化等等。
因此在实践中,需要结合个案进行判断。
到底建筑材料价格涨到什么程度才算达到了情事变更的要求呢?最高人民法院在1993年的《全国经济审判工作座谈会纪要》指出:“由于不可归责于当事人双方的原因,作为合同基础的客观情况发生了非当事人所能预见的根本性变化,以致按原合同履行显失公平的,可以根据当事人的申请,按情事变更的原则变更或解除合同。
”
为了解决由于建材涨价所带来的问题,各地政府部门相继出台了一些文件,如2003年江苏省建设厅出台相关意见,意见中规定承发包合同中约定采用固定价格但未计取风险金的,其材料价格上涨幅度在10%以内(含10%)的,其差价由承包人承担;材料价格上幅超过10%时,其超出部分的价差由发包人承担;福建省建设厅也下发文件,要求承包方与发包方在约定主材10%以上涨价部分双方各自承担50%,以减轻因建材涨价给承包方带来的压力。
有人说这种非法律文件的频繁出台不合适,并且10%的临界点也值得商榷,然而笔者认为,在没有法律明确规定的情况下,各地出台这种文件也是迫于实践压力,且某种程度上确保了情事变更不利一方的利益。
然而,要最终维护市场交易方的公平,将情事变更在法律中加以明文规定刻不容缓。
四、情事变更在建筑施工合同中的具体运用
在合同履行过程中,若建筑材料大幅涨价,承包商如要适用情事变更,则需从一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情事变更不是免责条款,需要当事人向法院提出;其次,要证明当前的价格已经远远超出了合同成立生效时的价格;再次,证明主观无过错。
最后承包方还需证明如果继续履行原合同将使自己遭受巨大的损失,将达到显失公平的地步。
情事变更的适用有三种后果,变更合同内容、解除合同以及赔偿损失。
建筑施工固定价格合同成立生效之后若遇材料大幅涨价,则双方当事人可以依据情事变更协商增加合同价款,若协商不成,不利一方可以依据情事变更原则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委员会变更合同,增加合同款项,以维护其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