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D_BP
bp神经网络在pid控制器参数整定中的应用
bp神经网络在pid控制器参数整定中的应用PID控制器(PID, Proportional-Integral-Derivative)是近几十年来应用最为广泛,最成功的控制系统之一,用于正确、稳定地控制各种过程,是目前工业过程控制领域的主要技术。
目前,PID控制器的参数设置方法以人工方法为主,但由于人工方法的受限性,一般只能获得较为粗糙的参数。
在这种情况下,基于神经网络的自动参数整定方法以其快速和准确的特点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其中,bp神经网络是一种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神经网络模型,它具有自适应特性,可以用于PID控制器参数整定。
首先,利用bp神经网络对过程模型进行研究,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合理的PID参数,然后利用bp神经网络进行参数自动整定,构建出较为精确的控制系统,用以让过程回路的稳定性和控制精度达到最优。
此外,bp神经网络还可以应用于复杂的线性和非线性双向控制系统,如液位控制、温度控制等,增强了系统的可控性,并大大提高了控制性能和控制质量。
利用bp神经网络实现PID控制器参数自动整定,可以有效提高控制器在不同情况下的精度和可靠性,解决人工方法难以满足的实际控制需求,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同时,bp模型本身也有一定的缺陷,例如计算时间长,精度不够等,因此今后有必要进行深入的研究,以发展更先进的控制方法,使之能够更全面地运用于工业过程中。
综上所述,基于bp神经网络的PID控制器参数整定技术是当今应用技术中的一个热点,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
它可以有效改善PID 控制系统的性能,并且能够满足不同应用场合的需求,为工业过程控制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未来,将继续围绕bp神经网络模型,进行系统的性能分析及参数设计,以更好地服务工业过程控制的发展。
基于BP神经网络的PID控制器设计
基于BP神经网络的PID控制器设计PID控制器是一种常用的控制器,可以通过根据系统的误差、历史误差和误差的变化率来计算控制信号,从而实现对系统的控制。
传统的PID控制器可以通过调节PID参数来实现对系统动态特性的控制,但是参数调节过程往往需要经验和反复试验,而且很难实现对非线性系统的精确控制。
近年来,基于BP神经网络的PID控制器设计方法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BP神经网络是一种常用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可以通过训练得到输入与输出之间的映射关系。
在PID控制器设计中,可以将误差、历史误差和误差的变化率作为BP神经网络的输入,将控制信号作为输出,通过训练神经网络来实现对控制信号的合理生成。
1.数据预处理:首先需要采集系统的输入输出数据,包括系统的误差、历史误差和误差的变化率以及相应的控制信号。
对这些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以便神经网络能够更好地学习和训练。
2.网络结构设计:根据系统的特性和要求,设计BP神经网络的输入层、隐藏层和输出层的神经元数量。
通常情况下,隐藏层的神经元数量可以根据经验设置为输入层和输出层神经元数量的平均值。
3.训练网络:采用反向传播算法对神经网络进行训练,以获得输入和输出之间的映射关系。
在训练过程中,需要设置学习率和动量系数,并且根据训练误差的变化情况来确定训练的终止条件。
4.参数调整:将训练得到的神经网络与PID控制器相结合,根据神经网络的输出和系统的误差、历史误差和误差的变化率来计算控制信号,并通过对PID参数的调整来实现对系统的控制。
1.适应能力强:BP神经网络能够通过训练来学习系统的动态特性,从而实现对非线性系统的精确控制。
2.自适应性高:BP神经网络能够根据实时的系统状态来实时调整控制信号,从而实现对系统动态特性的自适应控制。
3.参数调节方便:通过BP神经网络的训练过程,可以直接得到系统的输入和输出之间的映射关系,从而减少了传统PID控制器中参数调节的工作量。
4.系统稳定性好:基于BP神经网络的PID控制器能够根据系统状态及时调整控制信号,从而提高了系统的稳定性和鲁棒性。
基于bp的pid 状态空间方程
基于BP的PID 状态空间方程介绍在控制系统中,PID控制器是一种常用的控制策略,用于调节系统的输出以使其接近期望值。
PID控制器的设计可以基于不同的方法,其中一种常用的方法是基于反向传播(BP)神经网络。
本文将详细介绍基于BP的PID控制器的状态空间方程以及其在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什么是PID控制器PID控制器是一种经典的控制器,由比例(P)、积分(I)和微分(D)三个部分组成。
PID控制器的输出是由这三个部分的加权和决定的,具体的计算公式为:u(t) = Kp * e(t) + Ki * ∫e(t)dt + Kd * de(t)/dt其中,u(t)是控制器的输出,e(t)是系统的误差,Kp、Ki和Kd是控制器的参数,分别对应比例、积分和微分部分的权重。
PID控制器的作用是根据系统当前的误差和误差的变化率来调节输出,使系统的输出接近期望值。
比例部分用于根据当前误差的大小调节输出,积分部分用于消除系统的稳态误差,微分部分用于预测误差的变化趋势。
基于BP的PID控制器基于BP的PID控制器是一种使用BP神经网络来优化PID控制器参数的方法。
BP神经网络是一种前馈式神经网络,可以通过反向传播算法来训练网络的权重和偏置,以使得网络的输出接近期望值。
基于BP的PID控制器的设计思路是将PID控制器的参数作为BP神经网络的输入,并将系统的误差作为输出,通过反向传播算法来调整PID控制器的参数,使得系统的输出误差最小化。
基于BP的PID控制器的状态空间方程基于BP的PID控制器的状态空间方程可以表示为:x(t+1) = Ax(t) + Bu(t)y(t) = Cx(t) + Du(t)其中,x(t)是系统的状态向量,表示系统的内部状态;u(t)是控制器的输入,即PID控制器的输出;y(t)是系统的输出,即系统的误差;A、B、C和D是状态空间矩阵,可以通过训练BP神经网络得到。
基于BP的PID控制器的状态空间方程实际上是一个离散时间的线性系统,通过不断迭代更新状态向量和控制器的输入,可以实现对系统的控制。
基于BP神经网络PID整定原理和算法步骤_精品
基于BP神经网络PID整定原理和算法步骤_精品1.收集实验数据:首先需要收集系统的输入和输出数据,包括输入变量(如温度、压力等)和输出变量(如阀门开度、电机转速等)。
同时,需要记录系统的环境条件,如温度、湿度等。
2.数据预处理: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预处理,包括数据清洗、去除异常值等。
确保数据质量的同时,也要注意保持数据的连续性和完整性。
3.构建神经网络:使用BP神经网络构建PID整定模型。
BP神经网络是一种具有前馈和反馈连接的多层感知器,可以用于解决非线性问题。
根据PID控制器的输入和输出关系,设计网络的输入层、隐含层和输出层。
4. 网络训练:使用收集到的实验数据对神经网络进行训练。
训练的目标是使网络的输出尽可能接近实际输出,从而建立输入和输出之间的映射关系。
可以使用误差反向传播算法(Backpropagation)来调整网络的权重和阈值。
5.网络评估:训练完成后,使用预留的一部分数据对网络进行评估。
通过比较网络的输出和实际输出,可以评估网络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如果评估结果不满意,可以进行网络调整和再训练。
6. PID参数计算:根据已经训练好的神经网络,可以使用PID整定算法计算PID参数值。
常用的PID整定算法包括Ziegler-Nichols方法、Chien-Hrones-Reswick方法等。
根据系统的响应特性和性能指标,选择合适的算法进行参数计算。
7.参数调整和优化:根据实际应用需求,对计算得到的PID参数进行调整和优化。
可以通过仿真和实验验证的方式,不断调整参数,直到满足系统的性能要求。
8.实际应用:将优化后的PID参数应用到实际控制系统中。
根据系统的特点和要求,可以进一步进行参数调整和优化。
同时,需要不断监测和评估系统的性能,并及时调整和优化PID参数。
综上所述,基于BP神经网络的PID整定原理和算法步骤主要包括数据收集、数据预处理、神经网络构建、网络训练、网络评估、PID参数计算、参数调整和优化以及实际应用等步骤。
基于BP神经网络的PID控制系统设计
基于BP神经网络的PID控制系统设计一、引言PID控制系统是目前工业控制中广泛应用的一种基本控制方法,它通过测量控制系统的偏差来调节系统的输出,以实现对控制对象的稳定控制。
然而,传统的PID控制器需要事先对系统建模,并进行参数调整,工作效果受到控制对象模型的准确性和外部干扰的影响。
而BP神经网络具有非线性映射、自适应性强、鲁棒性好等优点,可以有效地克服传统PID控制器的缺点。
因此,基于BP神经网络的PID控制系统设计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二、基于BP神经网络的PID控制系统设计理论1.PID控制器设计原理PID控制器是由比例环节(Proportional)、积分环节(Integral)和微分环节(Derivative)组成的控制器,其输出信号可以表示为:u(t) = Kp*e(t) + Ki*∫e(t)dt + Kd*(de(t)/dt),其中e(t)为控制系统的输入偏差,t为时间,Kp、Ki和Kd分别为比例系数、积分系数和微分系数。
2.BP神经网络理论BP神经网络是一种前馈型神经网络,通过反向传播算法对输入信号进行学习和训练,从而得到最优的网络结构和参数。
BP神经网络由输入层、隐层和输出层组成,其中每个神经元与上、下相邻层之间的神经元互相连接,并具有非线性的激活函数。
3.基于BP神经网络的PID控制系统设计理论基于BP神经网络的PID控制系统设计的核心思想是将BP神经网络作为PID控制器的自适应调节器,根据控制对象的输入信号和输出信号之间的误差进行训练和学习,通过调整BP神经网络的权重和阈值来实现PID 控制器的参数调节,从而提高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和鲁棒性。
三、基于BP神经网络的PID控制系统设计步骤1.系统建模首先,需要对待控制对象进行建模,获取其数学模型。
对于一些复杂的非线性系统,可以采用黑箱建模的方法,利用系统的输入和输出数据进行数据拟合,获取系统的数学模型。
2.BP神经网络训练将系统的数学模型作为BP神经网络的训练集,通过反向传播算法对BP神经网络进行训练,得到最优的网络结构和参数。
基于BP神经网络PID整定原理和算法步骤
基于BP神经网络PID整定原理和算法步骤BP神经网络是一种常用的非线性拟合和模式识别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应用于PID整定中,提高调节器的自适应性。
下面将详细介绍基于BP神经网络的PID整定原理和算法步骤。
一、基本原理:BP神经网络是一种具有反馈连接的前向人工神经网络,通过训练样本的输入和输出数据,通过调整神经元之间的连接权重来模拟输入和输出之间的映射关系。
在PID整定中,可以将PID控制器的参数作为网络的输入,将控制效果指标作为网络的输出,通过训练网络来获取最优的PID参数。
二、算法步骤:1.确定训练数据集:选择一组适当的PID参数和相应的控制效果指标作为训练数据集,包括输入和输出数据。
2.构建BP神经网络模型:确定输入层、隐藏层和输出层的神经元数量,并随机初始化神经元之间的连接权重。
3.设置训练参数:设置学习速率、误差收敛条件和训练迭代次数等训练参数。
4.前向传播计算输出:将训练数据集的输入作为网络的输入,通过前向传播计算得到网络的输出。
5.反向传播更新权重:根据输出与期望输出之间的误差,利用误差反向传播算法来调整网络的连接权重,使误差逐渐减小。
6.判断是否达到收敛条件:判断网络的训练误差是否满足收敛条件,如果满足则跳转到第8步,否则继续迭代。
7.更新训练参数:根据训练误差的变化情况,动态调整学习速率等训练参数。
8.输出最优PID参数:将BP神经网络训练得到的最优权重作为PID 控制器的参数。
9.测试PID控制器:将最优PID参数应用于实际控制系统中,观察控制效果并进行评估。
10.调整PID参数:根据实际控制效果,对PID参数进行微调,以进一步优化控制性能。
三、应用注意事项:1.训练数据集的选择应尽量全面、充分,覆盖各种不同工况和负载情况。
2.隐藏层神经元数量的选择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调整,避免过拟合或欠拟合现象。
3.学习速率和训练迭代次数的设置应根据系统复杂度和训练误差的变化情况进行调整。
基于BP_神经网络的PID_控制算法参数优化
- 22 -高 新 技 术从本质上来看,PID 控制算法就是对比例、积分和比例微分间的关系进行控制的一种算法。
PID 控制调节器具有适应性强、鲁棒性良好的特征,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工业控制领域。
但是,随着科学技术、控制理论发展,在工业生产中被控对象逐渐向复杂化和抽象化的趋势发展,并呈现滞后性、时变性和非线性的特征,这使传统PID 控制器难以精准调控这种较复杂的控制系统。
为了解决该问题,研究人员将控制理论与其他先进的算法相结合,形成全新的控制理论,包括神经网络控制、遗传算法以及模糊控制等。
对神经网络算法来说,由于其具有较高的鲁棒性和容错性,因此适用于复杂的非线性控制系统中,并且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较大的发展潜力。
1 BP 神经网络结构及算法BP 神经网络将网络视为一个连续域,在这个网络中,输入层和输出层都是任意时刻、任意数目的样本值,网络输出层值与输入层值间也可以具有任意关系,这个学习过程就称为BP 神经网络学习过程。
作为一种被广泛应用的神经网络模型,BP 神经网络由输入层、输出层和隐含层组成:1) 输入层。
从第i 个输入向量中产生相应的输出值。
2) 输出层。
在输出值的作用下将其转换为输入数据。
3) 隐含层。
在输出值的作用下对数据进行隐含处理,将处理后的结果反馈给输入层,3个输入层构成1个BP 神经网络。
当输入数据在时间域内经过多次的误差传播时,最后被一个误差源作为输出信号,即经过输入单元和输出组的中间信息。
如果该误差源的误差小于输出单元和输出组中各单元间的误差,那么这些单元在计算输出时就会有很大的变化;如果超过了期望值,那么这一单元被认为是输入量存在误差(也就是输入信号存在误差),将不再使用该单元;如果仍然超过期望值,那么输出量又会存在误差[1]。
通过分析输入与输出量间的关系可以得出BP 网络中各个隐藏层上节点数与该输出量间的关系。
BP 神经网络的拓扑结构如图1所示。
为了对BP 神经网络进行运算和优化,该文设定了中间层的加权和结点临界,以便将全部采样的真实输出量与预期的输出量的偏差控制在一个很低的区间,并且通过调节这个区间来保证它的稳定性。
bp神经网络在pid控制器参数整定中的应用
bp神经网络在pid控制器参数整定中的应用
BP神经网络在控制器参数整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BP神经网
络是一种人工神经网络,可以模拟人类神经系统的信息处理功能,用
于复杂系统建模和控制,在PID控制器参数整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一般来说,PID控制器由三部分组成:比例、积分和微分。
根据常
规PID控制调节策略,需要经过多次实验调整参数,以获得最佳控制
效果。
然而,传统的参数调整方法难以满足快速改变的系统和复杂的
控制系统的变化需求,因此,BP神经网络的出现为PID控制参数整定
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手段。
BP神经网络可以用于自动调整PID参数,具有更高的效率和更好
的精度。
通过将系统模型形式化为BP神经网络,可实现基于模型的
PID调节策略,使得调节参数直接从系统模型获得,从而极大地减少参
数的调节时间。
此外,BP神经网络还可以用于故障诊断,如特征提取、特征识别和故障诊断。
可以说,BP神经网络的出现,大大提高了控制
器参数的整定效率和精度。
因此,BP神经网络已成为PID控制器参数整定的重要工具。
它不
仅可以大大提高控制参数调整效率,而且还可以更准确地预测控制系
统的行为。
同时,BP神经网络也可以用于诊断和保护,以确保系统更
加稳定和可靠。
因此,BP神经网络在PID控制器参数整定中应用广泛。
BP—PID在锅炉供回水压差系统的应用
BP—PID在锅炉供回水压差系统的应用作者:夏明周小元季通亮来源:《数字技术与应用》2013年第03期摘要:介绍热水锅炉供回水的特点,为实现高效供暖,热水锅炉供回水压差能跟踪外界温度变化,即气候补偿功能。
BP-PID控制器结合BP神经网络和PID控制的优势,经过对其仿真,可知它对时变、耦合和大时滞的对象具有较好的控制效果。
某供热锅炉供热厂的供回水应用BP-PID控制器取得很好效果。
关键词:BP-PID 热水锅炉 BP神经网络气候补偿中图分类号:TP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3)03-0136-011 引言PID控制器在工业中使用很广泛,大约85%的控制系统使用PID控制器,因为它结构简单和形式固定,且在复杂的系统中有很强鲁棒性。
随着控制理论发展,学者们提出了各种先进PID控制,如专家PID、模糊PID,神经网络PID等,在工程的实际应用中取得很好的效果。
专家PID控制的缺点是需要专家知识,这些知识有时很难总结。
模糊PID是将操作员的经验作为知识存入计算机中,来调节PID参数,缺点是没有这些知识控制无法进行。
BP-PID是神经网络PID控制的一种,它很结合PID控制和BP神经网络优势,不需要过多经验知识。
2 热网系统热网系统主要有四部分:一是一次热网;二是二次热网;三是换热站;四是用户。
锅炉的热水从供热锅炉出来,经过循环水泵送入热网供水母管分配到各个换热站,在换热站进行热交换,热网的供水交换热量后流入热网的回水母管,再次进入供热锅炉加热,这是一次热网。
热网中换热站是主要的装置,将一次热网的热量传递到二次热网;二次热网的中热水流入用户对用户进行供热。
热网系统的目的是保证用户室内温度稳定合适的值。
3 BP-PID控制器的设计3.1 热水锅炉供回水压差的模型BP-PID控制器应用于控制系统,系统框图如图1所示。
热网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无法建立实际模型的传递函数,但可以将热网的模型简化。
基于BP神经网络的PID控制器的设计
基于BP神经网络的PID控制器的设计简介:PID控制器是一种常用的控制方法,可以使控制系统快速、稳定地对目标进行调节。
然而,传统的PID控制器需要依赖经验的设置参数,很难适用于非线性复杂的系统。
为了改善这一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BP神经网络的PID控制器的设计方法。
一、神经网络介绍BP神经网络是一种常用的人工神经网络,通过反向传播算法进行学习和适应。
它可以用来建模非线性关系、解决分类和回归问题等。
BP神经网络由输入层、隐藏层和输出层构成,通过调整权重和偏置项,使得网络的输出接近于期望输出。
二、PID控制器的基本原理PID控制器是由比例(P)、积分(I)和微分(D)三个部分组成的,它们分别对应了系统的比例性能、整定性能和微分性能。
PID控制器的输出是由目标值与实际值之间的误差来决定的。
比例作用是根据误差的大小进行调节,积分作用是根据误差的积分值进行调节,微分作用是根据误差的变化率进行调节。
三、BP神经网络的PID控制器设计1.建立神经网络模型:确定输入层节点数、隐藏层节点数和输出层节点数。
2.确定权重和偏置项的初始值:可以使用随机数进行初始化。
3.设置训练样本集:训练样本集包括输入和输出的数据,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置。
4.确定学习率和训练次数:学习率决定了网络的更新速度,训练次数决定了网络的学习程度。
5.神经网络训练:使用BP算法对神经网络进行训练,通过反向传播算法调整权重和偏置项。
6.测试神经网络性能:使用测试数据对神经网络进行测试,评估其性能是否满足要求。
7.参数调整:根据测试结果对PID控制器的参数进行调整,使得神经网络对系统的控制更加精确。
四、实验结果分析通过对比传统的PID控制器和基于BP神经网络的PID控制器,可以发现基于BP神经网络的PID控制器具有更好的系统控制性能。
因为BP神经网络能够自适应地调整参数,适应非线性复杂系统的控制要求。
总结:基于BP神经网络的PID控制器是一种有效的控制方法,可以提高系统控制的精度和稳定性。
发动机传动电机的转速控制BPPID
文档从互联网中收集,已重新修正排版,word格式支持编辑,如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
目录一、设计题目······································································································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系统的工作原理 ··························································································错误!未定义书签。
基于BP神经网络PID整定原理和算法步骤
基于BP神经网络PID整定原理和算法步骤PID(比例、积分、微分)控制是一种常用的控制算法,用于调节系统的输出使其接近期望值。
BP(Back Propagation)神经网络是一种具有强大机器学习能力的神经网络模型。
基于BP神经网络的PID整定方法结合了PID控制算法和神经网络的优点,通过神经网络的学习能力优化PID 参数的选择,提高了控制系统的鲁棒性和适应性。
以下是基于BP神经网络的PID整定原理和算法步骤:一、原理:1.神经网络模型:建立一个具有输入层、隐藏层和输出层的BP神经网络模型,其中输入层接收系统的输入信号,输出层输出控制信号的PID 参数,隐藏层的神经元通过学习调整连接权重以优化参数选择。
2.参数训练:基于反向传播算法,通过输入输出样本对神经网络进行训练,使其学习输入输出之间的映射关系。
训练过程是一个迭代过程,通过不断调整连接权重和偏置,使神经网络的输出结果逼近期望值。
3.PID原理:PID控制算法根据系统当前误差,通过比例、积分和微分项生成控制信号。
调节PID参数可以改变控制信号的响应特性,使其更好地适应控制对象的动态特性。
二、算法步骤:1.数据采集:收集系统的输入输出数据,用于训练神经网络模型。
2.数据预处理: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预处理,包括去除噪声、归一化等处理,以提高神经网络的训练效果。
3.网络构建:根据需要构建BP神经网络模型,包括输入层、隐藏层和输出层。
隐藏层的神经元数量和层数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4.神经网络训练:将预处理后的数据输入到神经网络中,利用反向传播算法对神经网络进行训练。
根据实际需求设置训练的轮数和学习率等参数。
5.训练结果评估:通过评估神经网络的训练结果,包括误差曲线、训练时间等指标,来判断训练是否达到预期效果。
6.PID参数优化:根据神经网络的输出结果调整PID的比例、积分和微分参数。
可以通过试错法或者自适应控制方法对参数进行调整。
7.控制性能评估:利用调整后的PID参数进行控制,通过评估系统的性能指标,例如超调量、调整时间等,来判断PID参数的选择是否合理。
基于BP神经网络PID整定原理和算法步骤_精品
基于BP神经网络PID整定原理和算法步骤_精品1.基本原理PID控制器是一种经典的闭环控制算法,由比例项、积分项和微分项组成。
BP神经网络是一种具有自适应性的模型,可以根据输入和输出之间的关系来自动调整权重和偏置。
2.算法步骤2.1样本数据的采集在PID控制系统中,需要采集一些样本数据来训练神经网络。
可以通过试验或仿真的方式,对控制系统进行加扰动或变动目标值的操作,得到系统的输入与输出数据。
2.2数据的预处理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预处理,主要包括去除噪声、标准化等操作,使得数据更加准确和可靠。
2.3神经网络的构建根据PID控制器的结构,构建对应的BP神经网络模型。
一般来说,BP神经网络由输入层、隐含层和输出层组成。
输入层接收系统的输入数据,隐含层进行特征提取和非线性变换,输出层得到控制系统的输出。
2.4神经网络的训练将预处理后的样本数据输入到神经网络中进行训练。
训练过程中,通过调整网络的权重和偏置,使得网络的输出与期望的输出之间的误差最小化。
2.5PID参数的优化在神经网络训练完成后,可以得到最优的网络结构和权重。
根据神经网络的输出,可以得到相应的PID参数。
一般来说,比例项的参数可直接取输出层的权重,积分项和微分项的参数则可以根据网络的偏置来计算。
2.6控制系统的实时调整将优化得到的PID参数应用到实际的控制系统中。
在控制过程中,根据系统的实时反馈信号,可以通过PID控制器进行实时的调整,使得系统的响应特性达到最佳。
总结:基于BP神经网络的PID整定,通过训练神经网络来寻找最佳的PID 参数,以达到控制系统的最优响应特性。
该方法可以应用于各种复杂的控制系统中,具有很好的适应性和鲁棒性。
但需要注意的是,BP神经网络的训练过程需要较长的时间和大量的样本数据,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进行一定的优化和加速。
污水处理系统溶解氧的BP―PID控制算法
污水处理系统溶解氧的BP^PID控制算法DOIDO:I 10.11907/rjdk.1725800 引言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水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
对污水进行有效处理,可以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改善人们的生活条件[1] 。
污水处理是一个复杂系统,其处理过程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2] 。
其中,对曝气池中溶解氧的含量精准控制是污水处理系统的重要环节,当溶解氧含量过高或过低时,都会对污水处理效率造成相应影响。
传统的PID 由于鲁棒性好、控制算法简单、易于实现等优点,被广泛运用于污水处理系统溶解氧含量的控制中,比直接作用式调节器的控制效果好。
然而传统PID 控制也存在一些不足,其中最重要的是PID参数的设置问题,因为一旦PID的参数得到确定,则整个控制过程都是固定的[3] 。
而在实际污水处理系统中,系统状态会时常发生改变,PID参数的固定不变会导致系统处于不稳定状态。
针对传统PID 控制的这一不足,提出了将BP神经网络与传统PID 相结合的方法,实现了PID 控制器控制参数的自整定[4-5] 。
仿真实验表明,此法提高了系统的动态性能和稳态精度,能够较好地满足系统需求。
1 溶解氧浓度模型建立有效的水处理取决于对瀑气池中溶解氧含量的适当处理。
溶解氧含量受两个因素影响:①提供给曝气池的空气速率;②污水中溶解氧的消耗速率。
污水处理过程中溶解氧含量具有非线性、时变性特点[7] ,其速率变化公式为:溶解氧含量变化率=DO输入速率-DO输出速率+DO 产生率-DO消耗率[8],曝气过程的动态数学模型如下:2 基于BP 神经网络的PID 原理2.1 总体结构设计(1)经典PID 控制器。
PID 控制器是一种线性控制器,根据系统误差,利用比例参数kp,积分参数kI,微分参数kd对系统进行控制[9]。
PID的控制原理如图1所示。
(2)基于BP神经网络的PID控制器。
BP神经网络能根据系统运行状态,通过在线学习调节PID 控制器的控制参数,使其系统性能达到最优[10-11] 。
基于BP神经网络的PID控制器设计
基于BP神经网络的PID控制器设计1.引言在工业控制系统中,PID(比例、积分、微分)控制器被广泛应用于各种自动控制任务。
然而,传统的PID控制器在处理非线性、时变以及多输入多输出(MIMO)系统时存在一些固有的局限性。
为了克服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基于BP神经网络的PID控制器设计方法。
2.BP神经网络BP神经网络是一种前向反馈的人工神经网络,具有强大的非线性建模能力和自适应性能。
它由输入层、隐藏层和输出层组成,每个神经元与前一层的所有神经元和后一层的所有神经元连接。
BP神经网络通过反向传播算法来训练权重和偏置,实现输入与输出之间的映射关系。
3.PID控制器PID控制器由比例项、积分项和微分项组成,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
比例项根据控制误差与参考值的比例进行调整,积分项根据控制误差与时间的积分进行调整,微分项根据控制误差的变化率进行调整。
4.BP神经网络与PID控制器结合将BP神经网络与PID控制器相结合,可以克服传统PID控制器在处理非线性、时变和MIMO系统时的局限性。
具体而言,可以使用BP神经网络来精确建模控制对象的非线性行为,并将其应用于PID控制器中,实现自适应调节。
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基于BP神经网络的PID控制器设计:(1)收集系统输入输出数据,并进行预处理,例如归一化处理。
(2)使用BP神经网络对控制对象进行建模。
选择适当的网络结构、激活函数和误差函数,并使用反向传播算法进行网络训练。
(3)设计PID控制器,确定比例项、积分项和微分项的权重。
(4)将BP神经网络的输出作为PID控制器的输入,进行控制操作。
根据控制误差和调节参数,调整PID控制器的输出。
(5)反复迭代并调整BP神经网络和PID控制器的参数,使系统能够快速、准确地响应控制需求。
5.实验验证为了验证基于BP神经网络的PID控制器的有效性,可以选择一个具有非线性、时变特性的控制对象进行实验。
在实验中,可以使用MATLAB或其他神经网络工具箱来实现BP神经网络,并结合传统PID控制器进行控制。
基于小批量梯度下降的BP-PID控制器设计
2020.11科学技术创新设的同时既可以避免相互之间的干扰,也可以保证管件的完整性。
通过柔性化布局设置,可以避免管道出现顿挫感,减少管道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核载与力矩问题。
柔性设计的条件是:拥有足够强度的承重支架和导向支架作为支撑,各结构之间相互配合,最终根据方案完成设备出入口的管道柔性安装。
为了提高管道的使用长度,并且避免连接位置出现脆性断裂情况,需要充分使用柔性的布置技巧,比如T 形和Z 形,使管道在特定的位置得到补偿,减少管道因多个转弯而出现的柔性系数降低问题。
5管道保冷设计分析LNG 低温管道保冷方式后,可大致分为以下三种:真空管道、三聚酯泡沫(PIR )和泡沫玻璃(CG )。
PIR 本身具有较低的密度和导热系数,可以在超低温环境下使用,按照要求也可以进行特定的韧性变化,可是其本身的防火性能较低,同时吸水性能有限;泡沫玻璃材料具备防水、耐高温、不易燃、收缩性低等优点,但受制造工艺限制,该种材料的整体造价会更高。
按照不同管道的使用要求,进行真空管道布置时要提前做好线路的分配,同时利用多次缠绕的方式使管道拥有更好的保冷效果,维护和安装更加便捷,相对应的缺点则是造价较高,材料获取难度较大。
根据目前的经济支出要求,管道铺设应尽量选择PIR 材料,才有可能投入最低的成本。
结束语结合以上实践探索,在分析低温管道设计过程,应该结合天然气站工作实际,有针对性的采取更加高效的设计方案,从而才能实现设计的高效应用。
希望通过本文进一步研究,能够为相关设计人员提供有效参考,从而不断提高低温管道设计的水平。
参考文献[1]李利巍,徐进桥,邹航,崔雷,徐锋,杨海林,岳江波.大输量天然气管道工程用特厚壁X80M 热轧板卷的开发[J].焊管,2019,41(7):72-77.[2]张卫兵,付现桥.输气管道设计温度及断裂韧性的研究[J].化学工程与装备,2018(7):47-49+28.[3]徐先梅.天然气输气管道设计中的常见难点分析[J].化工设计通讯,2018,44(6):202.[4]候宗钦,李琦芬,梁晓雨,宋丽斐.天然气管道防冻胀温差发电综合利用系统设计[J].煤气与热力,2017,37(5):32-37.基于小批量梯度下降的BP-PID 控制器设计刘晓琳1吴竟2(1、中国民航大学电子信息与自动化学院,天津3003002、中国民航大学中欧航空工程师学院,天津300300)1概述飞机舵机电液负载模拟器是对舵机进行力矩加载的地面设备,是一个参数时变的非线性系统,用于舵机的力学性能测试。
PID_BP
% BP based PID controlclear all;close all;xite=0.25; %学习速率alfa=0.05; %惯性系数max=6000; %最大学习次数step_t=0.1;%学习步长IN=4;H=5;OUT=3; % NN Structure :4-5-3wi=0.5*rand(H,IN); %初始化隐含层和输出层权值,范围在[-0.5,0.5] wi_1=wi;wi_2=wi;wi_3=wi;wo=0.5*rand(OUT,H);wo_1=wo;wo_2=wo;wo_2=wo;x=[0,0,0];u_1=0;u_2=0;u_3=0;u_4=0;u_5=0;y_1=0;y_2=0;y_3=0;Oh=zeros(H,1);I=Oh;err_2=0;err_1=0;ts=0.001; %采样周期for k=1:maxtime(k)=k*ts;rin(k)=1.0; %输入信号:阶跃信号% Unlinear modela(k)=1.2*(1-0.8*exp(-0.1*k));yout(k)=a(k)*y_1/(1+y_1^2)+u_1;err(k)=0.5*(rin(k)-yout(k))^2; %性能指标xi=[rin(k), yout(k), err(k), 1];x(1)=err(k)-err_1; %P,I,D的增量x(2)=err(k);x(3)=err(k)-2*err_1+err_2;epid=[x(1);x(2);x(3)];I=xi*wi';for j=1:HOh(j)=(exp(I(j))-exp(-I(j)))/(exp(I(j))+exp(-I(j)));%隐含层输出endK=wo*Oh;for l=1:OUTK(l)=exp(K(l))/(exp(K(l))+exp(-K(l)));%输出层输出end% Getting kp,ki,kdkp(k)=K(1);ki(k)=K(2);kd(k)=K(3);Kpid=[kp(k),ki(k),kd(k) ];du(k)=Kpid*epid;u(k)=u_1+du(k)*step_t;if u(k)>=10 %约束条件u(k)=10;endif u(k)<=-10u(k)=-10;enddyu(k)=sign((yout(k)-y_1)/(u(k)-u_1+0.0000001)); %加权系数反向调整% Output layerfor j=1:OUTdK(j)=2/(exp(K(j))+exp(-K(j)))^2;endfor l=1:OUTdelta3(1)=err(k)*dyu(k)*epid(l)*dK(l);endfor l=1:OUTfor i=1:Hd_wo=xite*delta3(1)*Oh(i)+alfa*(wo_1-wo_2); endendwo=wo_1+d_wo+alfa*(wo_1-wo_2);% Hidden layerfor i=1:HdO(i)=4/(exp(I(i))+exp(-I(i)))^2;endsegma=delta3*wo;for i=1:Hdelta2(i)=dO(i)*segma(i);endd_wi=xite*delta2'*xi;wi=wi_1+d_wi+alfa*(wi_1-wi_2);% Parameters Updateu_5=u_4;u_4=u_3;u_3=u_2;u_2=u_1;u_1=u(k);y_2=y_1;y_1=yout(k);wo_3=wo_2;wo_2=wo_1;wo_1=wo;wi_3=wi_2;wi_2=wi_1;wi_1=wi;err_2=err_1;err_1=err(k);endfigure(1);plot(time,rin,'r',time,yout,'b');xlabel('time(s)');ylabel('rin,yout'); %绘制输入输出曲线figure(2);plot(time,err,'r');xlabel('time(s)');ylabel('error');%绘制输出误差曲线figure(3);%绘制P,I,D参数变化曲线subplot(311);plot(time,kp,'r');xlabel('time(s)');ylabel('kp');subplot(312);plot(time,ki,'g');xlabel('time(s)');ylabel('ki');subplot(313);plot(time,kd,'b');xlabel('time(s)');ylabel('kd');绘制输入输出曲线绘制输出误差曲线绘制P, I, D参数变化曲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BP based PID control
clear all;
close all;
xite=0.25; %学习速率
alfa=0.05; %惯性系数
max=6000; %最大学习次数
step_t=0.1;%学习步长
IN=4;H=5;OUT=3; % NN Structure :4-5-3
wi=0.5*rand(H,IN); %初始化隐含层和输出层权值,范围在[-0.5,0.5] wi_1=wi;wi_2=wi;wi_3=wi;
wo=0.5*rand(OUT,H);
wo_1=wo;wo_2=wo;wo_2=wo;
x=[0,0,0];
u_1=0;u_2=0;u_3=0;u_4=0;u_5=0;
y_1=0;y_2=0;y_3=0;
Oh=zeros(H,1);
I=Oh;
err_2=0;err_1=0;
ts=0.001; %采样周期
for k=1:max
time(k)=k*ts;
rin(k)=1.0; %输入信号:阶跃信号
% Unlinear model
a(k)=1.2*(1-0.8*exp(-0.1*k));
yout(k)=a(k)*y_1/(1+y_1^2)+u_1;
err(k)=0.5*(rin(k)-yout(k))^2; %性能指标
xi=[rin(k), yout(k), err(k), 1];
x(1)=err(k)-err_1; %P,I,D的增量
x(2)=err(k);
x(3)=err(k)-2*err_1+err_2;
epid=[x(1);x(2);x(3)];
I=xi*wi';
for j=1:H
Oh(j)=(exp(I(j))-exp(-I(j)))/(exp(I(j))+exp(-I(j)));%隐含层输出end
K=wo*Oh;
for l=1:OUT
K(l)=exp(K(l))/(exp(K(l))+exp(-K(l)));%输出层输出
end
% Getting kp,ki,kd
kp(k)=K(1);ki(k)=K(2);kd(k)=K(3);
Kpid=[kp(k),ki(k),kd(k) ];
du(k)=Kpid*epid;
u(k)=u_1+du(k)*step_t;
if u(k)>=10 %约束条件
u(k)=10;
end
if u(k)<=-10
u(k)=-10;
end
dyu(k)=sign((yout(k)-y_1)/(u(k)-u_1+0.0000001)); %加权系数反向调整
% Output layer
for j=1:OUT
dK(j)=2/(exp(K(j))+exp(-K(j)))^2;
end
for l=1:OUT
delta3(1)=err(k)*dyu(k)*epid(l)*dK(l);
end
for l=1:OUT
for i=1:H
d_wo=xite*delta3(1)*Oh(i)+alfa*(wo_1-wo_2); end
end
wo=wo_1+d_wo+alfa*(wo_1-wo_2);
% Hidden layer
for i=1:H
dO(i)=4/(exp(I(i))+exp(-I(i)))^2;
end
segma=delta3*wo;
for i=1:H
delta2(i)=dO(i)*segma(i);
end
d_wi=xite*delta2'*xi;
wi=wi_1+d_wi+alfa*(wi_1-wi_2);
% Parameters Update
u_5=u_4;u_4=u_3;u_3=u_2;u_2=u_1;u_1=u(k);
y_2=y_1;y_1=yout(k);
wo_3=wo_2;wo_2=wo_1;wo_1=wo;
wi_3=wi_2;wi_2=wi_1;wi_1=wi;
err_2=err_1;err_1=err(k);
end
figure(1);
plot(time,rin,'r',time,yout,'b');
xlabel('time(s)');ylabel('rin,yout'); %绘制输入输出曲线figure(2);
plot(time,err,'r');
xlabel('time(s)');ylabel('error');%绘制输出误差曲线figure(3);%绘制P,I,D参数变化曲线
subplot(311);
plot(time,kp,'r');
xlabel('time(s)');ylabel('kp');
subplot(312);
plot(time,ki,'g');
xlabel('time(s)');ylabel('ki');
subplot(313);
plot(time,kd,'b');
xlabel('time(s)');ylabel('kd');
绘制输入输出曲线
绘制输出误差曲线
绘制P, I, D参数变化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