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大气环境》教案
高中地理 第二章 第三节 大气环境 第2课时学案 湘教版必修1-湘教版高一必修1地理学案
第2课时热力环流与大气水平运动
播放两幅图片,或者是微视频。内容是火锅上空的水汽往上走;从冰箱里拿出来的冰块,放在桌面上,水汽往桌下沉。通过对比,引导学生说出空气受热,气体膨胀上升;空气遇冷,气体收缩下沉。进而引出本节课的内容——热力环流。
1.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和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2.运用各种示意图,说明大气运动状况。理解大气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近地面摩擦力对大气水平运动的影响。
一、热力环流(最基本的运动形式)
1.概念:由于地面①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2.气温与气压关系(近地面):气温高→气压②,气温低→气压③。(高空与近地面气压状况相反)
3.空气的垂直运动:温度高的地方气流④,温度低的地方气流⑤。空气的垂直运动导致⑥上的气压差。
4.空气的水平运动:同一水平面上,大气由⑦的地方流向⑧的地方。
5.常见的热力环流
(1)小尺度:城市风、海陆风、山谷风。
(2)大尺度:季风环流,赤道低压带、极地高压带的形成。
二、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
⑨→空气的垂直运动→⑩→水平气压梯度力(原动力)→空气的
→风。
三、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1.水平气压梯度力:形成风的原因,大小与气压梯度成,方向
等压线,由高压区指向低压区。
2.地转偏向力:方向与物体的运动方向,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3.摩擦力:方向与风向,大小与距离地面高度成,高空可忽略不计。
4.风向
(1)赤道:受水平气压梯度力(近地面有摩擦力)作用→风向等压线。
(2)其他纬度
高空: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作用→风向平行于等压线。
近地面: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作用→风向与等压线斜交。
高一地理学案2.3大气环境第4课时常见天气系统
2.3大气环境第4课时常有的天气系统教学设计(湘教版必
修 1)
[ 学习目标 ] 1.认识气团、锋面的看法和分类。 2.运用简单天气图,简要解析锋面、低压、高压
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3.认识锋面气旋系统的特点及对天气的影响。
一、锋面系统与天气
1.气团:指位于对流层下部,在水平方向的必然范围内,物理属性相对均匀的大团空
气,平时将其分为① ____________和② ____________两大类。
2.锋面系统:③____________的交界面叫锋面。锋面周边常伴有④________________ 等天气。锋面一般分为冷锋和暖锋。
3.冷锋与天气:冷锋是指⑤____________ 向⑥ __________ 主动推移时所形成的锋。冷锋过
境时,常出现⑦________、暴风、降温、⑧________、降雪等天气现象。冷锋过境后,冷气
团取代了原来暖气团的地址,气压⑨________,气平易湿度⑩________,天气转好。
4.暖锋与天气:暖锋是指? ______________ 主动向 ? ____________搬动时所形成的锋。过
境时产生 ? ________等天气,降水易发生在锋? ____ ,多为 ? ________________ 降水。过境后,暖气团据有了原来冷气团的地址,气温? ________,气压 ? ________,天气转暖。
二、低气压、高气压系统与天气
1.低气压、高气压系统与天气 (以北半球为例 )
低气压高气压
等压线状况等压线 ? __________ ,中心气压值低等压线闭合,中心气压值 ? ____ 水平气流? ____时针方向旋转○ ____时针方向旋转
高中地理_《大气的组成与垂直分层》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课题:大气的组成与垂直分层
课标要求:
1、运用图表等资料,说明大气的组成及其与生产、生活的联系。
2、运用图表等资料,说明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其与生产、生活的联系。
学习目标:
1、运用大气层气。温随高度变化示意图,探究分析大气各层的温度变化特点及成因,提升综合思维。
2、通过课外观察,了解对流层大气的特殊现象,如逆温、雾霾等,并能运用相关原理解释地理现象,提升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
3、根据所学知识和原理,了解臭氧层对人类的重要意义,关注雾霾问题和全球变暖现象增强环保意识,树立人地协调观。
学习重、难点:
重点:大气主要成分对地球表面环境的意义,各层大气的性质特征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难点:大气垂直分层的依据,以及大气温度与热量的关系。
课堂探究过程:
课堂导入:学生根据下面材料,带着两个问题看视频《鲍姆加特纳高空跳伞》
2012年10月14日,奥地利“坠落人”鲍姆加特纳在美国西南部乘坐太空舱升空。约3小时后,他上升至39千米高空。随后,他
从那里跳下,4分钟后才打开降落伞,成为第一个自由落体速度超音速的人(如图)。他配备的特制宇航服外表绝缘,密封的内层中填充加压氧气;头盔内有液氧系统,护目镜中装有温度调节器。39千米高空的大气与地面大气有哪些不同?鲍姆加特纳为什么需要配备特制宇航服?
学生自由回答,并且存在很多疑问,教师提出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就能解决这些问题,从而进入课堂。
一、大气的组成
自主学习:读图3-1,阅读课本第一部分大气的组成(66页至67页),完成下面表格。
要求:自主完成,不要讨论。
教师点名让学生起来回答,学生间互对答案后,教师展示答案,
高一地理大气环境教案
高一地理大气环境教案(总10页)
--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
--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
高一地理大气环境教案
高一地理大气环境教案
高一地理关于大气环境的知识点,内容包括大气的垂直分布、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等知识点。
一、课程标准
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1)标准解读
本条以及后两条“标准”关注的对象是自然环境组成要素之一——大气。本条“标准”旨在认识导致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为后面学习大气环流、天气系统以及全球气候变化打下理论基础。
本条“标准”虽然简短,但它要求的内容是比较多的。从有关大气各条“标准”综合来看,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本条“标准”。
第一,作为自然环境组成要素,“标准”中的“大气”是指低层大气,其高度不超过对流层顶。
第二,了解大气受热,需要明确大气的热量,即导致大气运动的能量。太阳辐射是大气根本的热源,下垫面辐射(包括陆面和海面)是大气直接的热源。
第三,大气受热过程,实际上是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之间相互转化的过程。其中,大气温室效应及其作用是需要重点阐述的基本原理。
第四,学习大气受热过程,是为理解大气运动打基础,所以,大气热力环流是需要阐述的另一个基本原理。大气热力环流是大气不均匀受热的结果。大气不均匀受热主要是由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和下垫面性质差异引起的。大气不均匀受热是大气运动的主要原因,大气热力环流则是理解许多大气运动类型的理论基础。小到城市热岛环流,大到全球性大气环流,都可以用大气热力环流的原理来解释。
第五,学习和说明大气受热过程,需要借用一些原理示意图,如大气温室效应示意图、大气热力环流形成示意图等。
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1教学教案第二章第三节大气环境大气受热过程(1)
学校教师授课班级第周第学时章节课时第二章第三节第一课时(共五课时)
课题大气环境—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说出大气的垂直分层,概括大气各层的特征。
2.说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以及产生的自然现象。
3.解释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作用于大气逆辐射对地面增温的影响。
4.例举说明影响地面辐射的因素。
过程与方法:
1.通过人类活动与大气各层的关系的实例,概括大气各垂直分层的特征。
2.通过身边的自然现象,归纳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的表现。
3.绘制大气的受热过程的简图,说明大气受热的直接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大气受热过程的变化的解释,感受人类活动队自然界的负面影响,认同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环境观。
教学重点1.大气各垂直分层的特点及与人类的关系。
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强烈吸收以及大气逆辐射。
教学难点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逆辐射三种辐射之间的关系及其影响。
课型新课
教学方法讲授法、问题探究法、案例分析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学内容教师教学活动学生学习活动设计意图导
入新课设问导入新
课
众所周知,生物能在地球上繁衍生息是因
为什么原因?
学生猜想并回答:
温度、大气、水、光
照……
提出疑
问,进入课
堂思考状
态。
讲
授新课一、大气的
垂直分层
请阅读P43图2-33,你看到了哪些信息?
并回答书中问题,教师总结各层特征。
1.随着高度的上升,对流层和平流层的气温
分别是怎样变化的?
2.为什么说对流层与
人类的关系最为密
切?
3.为什么平流层适合
飞机飞行?
(教师与学生共同探
湘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大气环境第3课时教学案
第二章第三节大气环境
第3课时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班级姓名小组________第____号
【学习目标】
1.运用海陆性质差异原理,解释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形成和分布。
2.理解东亚、南亚季风的成因及影响。
3.举例说明气压带风带及气压中心对气候的影响。
【重点难点】
1.掌握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季节移动规律,能够运用其分析全球气候类型的成因、分布和特点。(重点)
2.识记北半球冬、夏季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而形成的气压中心;理解东亚、南亚季风的成因及影响。(重点)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了热力环流以及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规律,理解本节内容相对不是很难,但本节是重点,需要学生们熟练的掌握。
【导学流程】
自主学习内容
一、回顾旧知
1、影响大气水平运动的作用力。
2.三圈环流
(1)低纬环流:位于赤道与__________之间,形成北半球的__________带和南半球的__________带。
(2)中纬环流:位于副热带与副极地之间,形成__________带。
(3)高纬环流:位于极地与副极地之间,形成__________带。
3.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
1.原因:__________有规律的南北移动。
2.规律:就北半球来说,大致是夏季__________,冬季__________。南半球则恰好相反。
二、基础知识感知
(一)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1.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与大气活动中心
(1)成因:海陆热力差异影响到海陆的__________分布。夏季,大陆上形成__________;冬季,大陆上形成__________。
高一地理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教学建议名师公开课市级获奖课件必修1
二、教学建议: 一是要明确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搞清知识的“原点”; 二是要可以通过教会学生绘图、析图、断图,用逻辑性 强、简炼的文字进行归纳总结; 三是要注意用动态、联系的观念来认识大气; 四是要注意联系热点,如北京奥运、沙尘暴、台风(飓 风)活动、全球变暖、臭氧层空洞、酸雨等。
三、确定授课内容 1、对应课标和新旧教材确定授课知识网络 2、对应课标和新旧教材确定授课内容。
一、教学内容分析: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是必修1整个教材中内容繁杂, 难点众多,向来是学生难学的一个单元。涉及大气基础知识、 大气运动、天气、气候及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从近几年的各类考试内容可以看出本章的命题规律: 1、从考核内容上看,集中在大气运动,天气系统和气候特征及 成因,大气环境问题等知识点。 2、从形式上看,多以天气形势图,气温、降水曲线和柱状图、 区域图、气候类型分布图或气候要素变化图为命题背景。 3、从能力要求上看,注重考查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通过读 图提取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本章的活动建议: 1、根据课标中的活动建议开展实践。 (1)利用身边可以找到的材料(如透明塑料袋、塑料薄膜、玻璃瓶等) 和 温度计,做一次模拟大气温室效应的小实验。 (2)用计算机设计气压带、风带的移动,水循环或洋流运动的动画。 2、开展非纸笔活动,例如: (1)设计并制作一个可以测量正午太阳高度的简易装制。[可2-3人合作 完成] (2)设计并制作一个三圈环流的模型(如制作球形,球体直径=10cm)。 [可2-3人合作完成] (3)下表(见P5)是广州1951年至2005年年日照时数的数据,请根据此 数据制作图表并进行数据分析,写一份你对广州气候变化的调查报告, 题目自拟,字数不少于800字,用A4纸打印或原稿纸书写。[可2人合 作完成] 3、设立研究性学习课题,指导学生研究。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 2.1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教案设计
人教版地理必修一教学设计
第二章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一、大气的组成及作用
1.干洁空气
氮、氧、二氧化碳、臭氧
2.水汽和固体杂质
二、大气的垂直分层
高一地理学案 第二章第三节大气环境概要
第1课时大气的垂直分层
要记忆的内容
1.对流层、平流层气温随高度变化特点;
2.对流层的垂直递减率;逆温的概念;臭氧层
的位置
3.各层的高度、对流层和平流层的特点
要理解的规律
对流层、平流层运动特点。对流层与人类关系
课前预习
1、
2、对流层的组成:——、水汽和固体杂质
3、气温的垂直递减率的变化
正常情况下,对流层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逐渐—
—,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C。如果
海拔每上升100米,气温下降大于0.6°C,则大
气的对流运动就会更为旺盛。相反,如果气温下降
小于0.6°C,或者随海拔升高气温升高,就叫—
—现象,如果出现——,则大气的对流运动会减弱,
大气比较——。
一、为什么说对流层与人类的关系最为密切?
因为人类生活在平流层底,对流层内的雨雪冰
雹霜露雾等天气现象对人类的活动有很大的影响
对流层空气的清洁程度也直接影响人类的健康,所
以对流层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对流层也叫天汽
层。
二、为什么平流层适合于飞机飞行?
课堂对点训练:三维设计43页1—2题
需掌握的方法
需纠正的知识错误
需改正的习惯
第2课时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要记忆的内容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的三种形式
2、选择性吸收:臭氧吸收紫外线;二氧化碳和
水汽吸收红外线
3、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的直接热源、根本热源
4、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
射
5、日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出现的时间
要理解的规律
1、大气的受热过程
2、大气的保温效应(各种辐射的相互转化)
课前预习
一、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阅读课本44
页回答活动中的几个问题并填三维设计41页
(1)表现形式:选择性——、散射和——。
人教版高一地理教案大气受热过程
【课题】必修模块一第二章第一节
题目: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所需课时】1课时
【课标要求及分析】
课标要求: 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分析:本条“标准”虽然简短,但它要求的内容是比较多的。从有关大气各条“标准”综合来看,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本条“标准”:第一,作为自然环境组成要素,“标准”中的“大气”是指低层大气,其高度不超过对流层顶。第二,了解大气受热,需要明确大气的热量来源,地面(包括陆面和海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第三,大气受热过程,实际上是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之间相互转换的过程。其中,大气温室效应及其作用是需要重点阐述的基本原理。第四,学习大气受热过程,是为理解大气运动打基础。第五,学习和说明大气受热过程,需要借用一些原理示意图,如大气温室效应示意图等。
【教材及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本节课内容——“大气的受热过程”是第二章第一节教材的重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这部分教材既是对前面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外部圈层”知识的重要补充,尤其是解释了“地面是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这一原理,同时也是学
好整个第一节的基础。教材内容比较结合生活实际,但出现了较多的陌生概念,对知识的理解增加了些许难度。教材安排了大量的图片,并增加了很多学生学习的环节(如阅读、思考等)。学情分析:这部分知识初中阶段基本没有学习过,因此学生的知识基础较差,同时知识本身的难度也大,对高一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由于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学生对知识具有新鲜感,求知欲强,好奇心大,积极性高。
高中必修一地理《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教案
【板书设计】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一)大气的组成
1.干洁空气:①氮气;②氧气;③二氧化碳;④氩气;⑤臭氧。
2.水汽和杂质:①水的相变;②凝结核。
(二)大气的垂直分层
1.对流层:①高度:低纬度17-18千米,中纬度10-12千米,高纬度8-9千米;②组成;
③特点: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递减,空气对流运动显著,天气复杂多变。
2.平流层:①高度:对流层顶部至50-55千米的高空;②组成;③特点: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上升;以平流运动为主,利于高空飞行。
3.高层大气:①高度:平流层顶部至2000-3000千米的高空;②组成;③特点:温度随高度增加先下降后上升;流星体燃烧,形成流星现象;电离层影响无线电通信。
高一地理学案大气运动1
第二章第二节 大气环境(1)
【目标导航】
1.大气的组成及受热过程 2.大气保温作用的基本原理 【课前预习】
A1、大气由哪些物质组成?简述其各自作用?
B2.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填写下表
(1)在图标出箭头表示的辐射名称。
(2)属于短波辐射的是 ;
属于长波辐射的是 。 B4.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的直接的热源是什么?
C5.一天中什么时间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最强?
【课堂学习】
探究活动1.大气组成与垂直分成
A 1.读图
2“大气的垂直分层图”,回答下列问题。
(1)A 层是 层,B 层是
图1
层,C 层是 。
(2)A 层气温随高度 ,因为 ;B 层气温随高度 ,原因是 。
(3)对流运动强烈的是 层,有利于飞机飞行的是 层,对无线电短波通讯有影响的是 层,发射的人造卫星在 层中运行。在层中可发现极光(填代号)。
(5)某波音飞机起飞时,机场风雨交加,飞机起飞后,迅速做爬升运动,结合所学知识,解释这是为什么?
探究活动2.大气削弱与保温作用
B 2.图3是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示意图,据此回答:
1.图中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的数码代号按顺序依次是( )
A .①②③④
B .③④②①
C .④③②①
D .②③④①
2.青藏高原比长江中下游平原气温日较差较大的原因是( )
①离太阳近
②青藏高原比长江中下游平原太阳高度角小 ③云层厚且夜晚长 ④地势高、空气稀薄 ⑤白天太阳辐射强
⑥夜晚大气逆辐射弱
A .①②③
B .④⑤⑥
C .②⑤⑥
D .①⑤⑥ 【教学反馈】
1. 上课流程是否合理?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云南省保山曙光学校高一地理《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教学设计
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
第二节大气圈与天气、气候
一、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
一、内容及其解析
本节课讲述第二单元第二节第一大标题内容,是大气环境中的基础知识,是为后几课学习打好知识基础。本课教材主要有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大气组成”:主要介绍低层大气各种组成物质及其作用和人类活动对大气组成成分的影响,使学生从静止的角度对大气环境有初步的认识;第二部分“大气的垂直分布”:教材从温度变化、大气运动、天气状况、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等方面介绍了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教材内容规整,便于比较学习,使学生从动态的角度对大气环境有初步的认识。教学的重点是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各层的主要特征。解决重点的关键是运用实例,让学生掌握对流层、平流层大气的特点。
二、目标及其解析
目标定位:了解组成大气的主要成分及其作用;理解大气的垂直分层结构、各层的主要特征及与人类的关系。
目标解析:通过阅读教材培养学生整理知识结构、提取重点知识、分析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通过读图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了解大气环境的
含义、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以及与人类的关系。了解组成大气的主要成分及其作
用;理解大气垂直分层结构、各层的主要特征及与人类的关系。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是对对流层、平流层大气的特点的理解上。在教学的过程中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凡是学生能看懂的就由自己去看,凡是学生能说清楚的就由自己去说,给学生更多的动手、动口、动脑的机会。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在本节课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的教学中,准备充分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在讲解大气的垂直分层的导论中播放视频,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课堂知识总结的时候以图表的形式展示给学生,并以问题的形式引领学生自主地进行新课学习。
人教版新教材高中地理必修1《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说课设计
3,指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的方法.各种地理事物的规律,都是通过分折和比较而得出的,学生学会在适应的时候对地理现象进行归纳总结,会大大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本节中我通过设计表格和对比分折得出大气垂直分层各地理要素之间的因果关系.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大气的组成及其作用;理解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各主要层次的主要特点.
(2)能力目标:培养读图,阅读和概括能力;运用因果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和推理能力.
(3)德育目标:理解大气的存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尤其是对流层和平流层,电离层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树立人类与环境相互协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观念和意识.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说课设计
各位领导和老师,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高中地理新教材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本课适合于我校或重点中学高一年学生,一般中学高一年学生对知识扩展部分可以不讲.下面我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指导,说教学程序等四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二,说教法.
1.教学及依据:因果分析方法,读图分析法,开放式教学法.
"以学生参与为标志,以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核心".是本节教学法的主要目标.虽然本课抽象内容较多,但一方面对于重点中学生对本章有一点知识基础,另一方面经过本章节学习希望能提高学生的分折能力和推理能力,同时设置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分析,培养学生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参与意识,主体意识,创新意识和能力;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1教学教案第二章第三节大气环境气压带风带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一、课程标准解读
1、课程标准: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2、课程标准解读:
(1)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标准”关注的是地球表面的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对于三圈环流中高空的气压和风向不作要求。
(2)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模式图展示的是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的平均状况,以此状况为参照,气压带和风带大致是(北半球)夏季北移、(北半球)冬季南移。
(3)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及其移动对气候的影响。以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为基础,叠加海陆位置和下垫面等因素,形成了世界复杂多样的气候。“标准”不要求系统讲述气候类型的成因,而是通过举例的形式,具体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其移动规律对气候的影响;通过案例分析形式让学生理解气候的形成实际上是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4)熟练阅读并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其季节移动示意图,反映出“标准”对学习过程和方法的要求是通过学生主体活动的理解和把握“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二、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本课时位于湘教版地理必修一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
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三节大气环境继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大气的水平运动之后的第四课时,在本章学习中起着关键作用,是整章内容的核心,从最简单的热力环流深入到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环流,难度最大,既是对上一节热力环流和大气水平运动的实际运用,又为分析气候类型的形成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依据。是承前启后的纽带。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教案)高一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第二单元地球上的大气
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课程标准】
运用图标等资料,说明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及其与生产和生活的联系。
【教学目标】
1.了解大气的组成及其作用。
2.理解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各主要层次的主要特点。
【教学重难点】
大气的垂直分层及特征;大气的组成及作用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学案、投影仪等。
学生准备:结合学案课前预习。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2012年10月14日,奥地利“坠落人”鲍姆加特纳在美国西南部乘坐太空舱升空。约3小时后,他上升至39千米高空。随后,他从那里跳下,4分钟后才打开降落伞,成为第一个自由落体速度超音速的人。他配备的特制宇航服,外表绝缘,密封的内层中填充加压氧气;头盔内有液氧系统,护目镜中装有温度调节器。
思考:39千米高空的大气与地面大气有哪些不同?
鲍姆加特纳为什么需要配备特制宇航服?
【新课讲授】
一、大气的组成
我们生活的大气环境中主要成分有什么呢?
1.大气成分
如今的大气成分是地球长期演化的结果,在短时期内不会有明显的变化
低层大气中除去水汽和杂质以外的混合气体,称为干洁空气。
读课本P28页找出问题的答案
学生阅读课本,通过自主学习解决基础知识。
【问题】干洁空气的成分有哪些?
干洁空气的成分的占比分别是多少?
展示图片,让学生读图,获取和解读信息。
在25千米以下的干洁空气中,氮气和氧气合占总体积的99%
2.低层大气的作用
给出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了解氧气的作用。
氧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
化学式O2,无色无味气体,在航空航天、动物呼吸、燃烧和一切氧化过程(包括有机物腐烂)都消耗氧气,但空气中的氧能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不断地得到补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大气环境
◆教案
【教学目标】
1.搜集资料说一说大气各垂直分层有哪些事物和现象,概括对流层大气与人类的关系。
2.列表比较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并用所学解释实际事例。
3.画出简图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解释大气受热的直接原因。能用简图推导月球表面昼夜温差大的原因。
4.理解三圈环流与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分布和移动。
5.通过阅读北半球的“三圈环流示意”图,绘制全球的“三圈环流示意”图,从而理解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分布和移动。
6.说出不同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7.举例说明海陆热力差异对海陆气压分布的影响;
8.说明南半球气压带纬向分布较北半球明显的原因;
9.举例说明冬夏海陆气压中心对世界各地天气和气候的影响;
10.说出什么是季风环流,说明为什么亚洲东部和南部的季风环流最为典型;
11.说出东亚与南亚季风的区别。
12.掌握常见天气系统的特点。
13.简易天气图的阅读。
【教学重点难点】
1.大气各垂直分层特点及与人类的关系;
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3.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四种辐射之间的关系;
4.大气的温室效应。
5.三圈环流的形成及图示。
6.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分布和移动。
7.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8.亚洲和太平洋地区受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的高低压中心名称、所在位置、成因
9.季风环流形成,东亚与南亚季风的区别
10.能说出锋面、低压、高压系统的概念,说明他们对天气的影响。
11.能识读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中常出现的简易天气图,听懂每天电视台播放的天气形势预报。
【教学过程与方法】
第1课时
【引入新课】我们学习了地球的宇宙环境之后,知道了地球是宇宙中的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说地球普通,因为地球具有和其他行星一样的特性,都是物质的和运动的;说地球特殊,则是因为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有生命物质存在的天体。地球上具有生命物质,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地球有可供生物呼吸的大气。今天我们共同探讨大气环境的一些最基本的特征。
地球的周围包围着的大气是厚厚的,从地面向上,可延伸数千千米的高空。那么,这么高的大气层在垂直方向上有什么变化特点呢?
一、大气的垂直分布(板书)
大气的组成成分在垂直方向上是有差异的,进而使得大气的温度、密度和大气运动状况等物理性质在垂直方向上有差异,特别是气温的差异决定空气的垂直运动状况。所以气温的垂直分布是划分大气各层的主要依据,也是大气各层最基本的特征。大气在垂直方向上可以划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
【提问】请学生读大气的垂直分层示意图,并思考以下问题:1、“对流层、平流层的气温随高度变化情况有何不同?”
【总结】(1)对流层大气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递减;
(2)平流层大气温度随高度增加而增加;
(3)高层大气温度随高度增加先是降低,一定高度后又上升很快。
【承转】气温在垂直方向上有这样的变化特点,即各层大气具体有些什么现象和事物,下面我们一一来了解一下。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点拨)
【提问】2、“为什么说对流层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
【学生发言,教师总结】因为人类就生活在对流层的底部,可以说是“人类之家”。天气现象复杂多变。近地面的水汽和固体杂质通过对流运动向上空输送,在上升过程中随着气温的降低,容易成云致雨。与人们生活和生产活动紧密相关的各种天气现象(云、雨、雾、雪等)都发生在对流层。因此对流层与人类的关系最为密切。
平流层与人类的关系也很密切。如臭氧是“地球生命的保护伞”,而臭氧主要集中在平流层,臭氧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保护地球上的生物免受过多紫外线的伤害,可以说平流层是人类生存环境的天然屏障。
【提问】同学们再看图2—23平流层中有架大型飞机,那么为什么飞机是在平流层中飞行呢?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该层水汽含量极少,天气晴朗,能见度好,大气平稳,有利于高空飞行。现在人们乘坐的大型飞机多是在平流层中飞行。
【补充】(承转)平流层顶以上的大气,气压很低,空气密度很少,被划为“高层大气”层。
根据人造卫星的探测资料,在2000~3000公里的高空,地球大气的密度已经与星际空间的密度非常接近,这个高度可以大致地看作是地球大气的上界。
【承转】太阳辐射是地球上的能量源泉,大气中发生的一切现象和过程,都与太阳辐射能及其转化密切相关。太阳辐射需要穿过厚厚的大气才能到达地面,这样太阳辐射在地球表面和大气之间进行着一系列的能量转换,从而形成地球表面复杂的大气热力状况,维持着地球表面的热量平衡。
(一)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板书)
我们已知太阳不断地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巨大的能量。太阳辐射能在各种波长范围是有变化的。
【提问】请同学们对照课本的表中内容阅读图1.7,太阳辐射的主要波长范围是多少?主要分成哪几个部分?太阳辐射能是怎样分布的?
【总结】从图中可以看出太阳辐射的主要波长范围是0.15~4微米。其中,人眼能看见的光线,波长在0.4~0.76微米之间,因此这个范围称为可见光区,太阳辐射总能量的50%集中在这个波长范围,所以太阳辐射能主要集中在可见光区。人们把太阳辐射称为短波辐射。波长小于0.4微米的紫外线区占太阳辐射总能量的7%,波长大于0.76微米的红外线区占太阳辐射总能量的43%,这两部分人们用肉眼都无法看见。
【提问】太阳辐射各种波长的光是怎样被削弱的?有哪些削弱作用?各有什么特点?
【承转】太阳辐射到达地面要穿过厚厚的大气,大气对太阳辐射有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从而削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提问】平流层中的臭氧吸收太阳辐射的哪部分?
【点评】平流层中的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可见,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是有选择的。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具有选择性(板书)
平流层臭氧主要吸收紫外线。对流层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等,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波长较长的红外线。大气对太阳辐射中能量最强的可见光线却吸收得很少,大部分可见光能够透过大气射到地面上来。由此可见,大气直接吸收的太阳辐射能量是很少的。
【承转】大气中的云层和尘埃,具有反光镜的作用,把投射在其上的太阳辐射的一部分,又反射回宇宙空间,从而减少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接下来我们了解一下大气的反射作用。
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板书)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是没有选择性的,所以反射光呈白色。云层的反射作用最为显著。云层越厚,云量越多,反射愈强。所以夏季天空多云时,白天的气温不会太高,就是这个道理。此外,大气中的杂质颗粒越大,反射能力越强,颗粒越小,反射能力越差。【提问】为什么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为什么阳光未直接进教室,教室却是明亮的?
【点评】以上这两种现象都是大气的散射作用造成的,因此我们再来学习大气对太阳辐射